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时间:2019-05-12 18:4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一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升华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内容十分丰富,涵义

十分深刻,阐明了我们建设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同时这五句话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说明了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石,只有千方百计把生产发展搞上去,把农民收入搞上去,才能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县是一个省级贫困县,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因此把生产发展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来抓尤为必要。

■调整农业结构,建设特色基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按照山区重点发展楠竹、畜牧、中药材,库区重点发展水果、水产,丘陵重点发展茶叶、油茶,城郊重点发展蔬菜、花卉、苗木的区域布局,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好的调大,大的调优、优的调多,使我县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更能经受市场风浪的冲击,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建设畜牧养殖基地。抓好大路的万头良种仔猪繁育基地,九宫山镇万头肥猪生产基地,杨芳林、燕厦、大路、黄沙铺的千头山羊养殖基地。大力扶持养猪大户、养羊大户的发展,每个乡镇培育养猪百头的大户15户以上,养羊百只的大户10户以上。二是建设水产养殖基地。重点抓好富水水库的渔政管理和鱼种投放,使水库的渔业资源得到逐步恢复和丰富;同时,抓好河豚养殖,培植水产业新的增长点。三是建设楠竹基地。采取新造、改造、扩鞭三结合的办法,抓好楠竹基地的建设,通过8—10年的努力,使全县楠竹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四是建设水果基地。重点抓好库区的桔橙、106国道沿线的砂梨和紫李基地建设。同时,积极抓好地方优质小水果的开发,使我县柿子、杨梅、枇杷等地方特色品种上规模、上档次。五是建设茶叶、油茶、中药材基地。茶叶重抓制作工艺的提高和无性系茶园的发展;油茶重抓低产改造;中药材重抓基地建设。六是建设蔬菜基地。以通羊、大路、九宫山三个乡镇为重点,建设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

■推进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解决分户生产与市场对接的矛盾;有利于实现农业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效;有利于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有利于发展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严重滞后,具体表现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户与龙头企业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因此,我们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项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一是做大做强现有的龙头企业。要从信贷、税收等方面扶持徐氏饲料有限公司,通山酿造工业有限公司、九宫山生态粮油有限公司、黄沙苦荞酒厂、红香米业有限公司、杨芳酱品厂、大路土巴爷酒厂、恒通竹业有限公司、正祥竹业有限公司、九宫茶业有限公司、九宫园红薯食品膨化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帮助其上规模、上档次、上台阶。二是建设产业基地。重点建设好10万亩玉米基地、10万亩红薯基地、2万亩苦荞基地、3万亩黑豆基地,解决龙头企业的“温饱问题”。三是完善经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的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

■发展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随着世界人口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以及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观光农业为满足人们观赏田园风光、体味农民生活、拥抱绿色、回归自然的需求应运而生,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观光农业已成为朝阳产业。我国的广东省、渐江省观光农业发展较早,广东省仅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人(次),收入10亿多元。我县有丰富的楠竹资源、水果资源、水面资源、民俗资源,发展观光农业潜力很大。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我们要把观光农业作为我县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抓。要抓好“一线两圈”范围内的绿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森林防火和农业庄园的建设;加快发展生态村湾,园林城镇,保护好生态环境;鼓励和支持农民群众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渡假村、农业观光园等生态旅游项目。

■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务工收入已成为我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5年,我县农民收入中来自务工的部分占41.95,在咸宁6个县、市(区)中位居第一位。因此,抓好劳务经济的发展,对于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一是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要以“阳光工程”为主体,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力度。要积极争取省直

有关部门的支持,力争早日在我县建成全省第一所农民成人职业学校,大规模地培训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是做好服务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为农民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法律帮助;同时做好外出务工农民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严厉打击以职业介绍或招工为名坑害农民工的违法犯罪活动。

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打通流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搞活农副产品流通是实现产品向商品转变的必然途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近几年来,我县在搞活农副产品流通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大市场、大流通的要求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要继续把搞活农副产品流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要按照“组有大户、村有队伍、县有集团、行业有协会”的要求,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行业协会,推动农副产品流通。要加强“兴农网”的建设和管理,引导农民上网推介本地的特色农副产品,发展网上营销,扩大流通范围,提高流通效率。要着力优化农副产品流通环境,搞好绿色通道建设,维护正常的流通秩序,确保客商进得来、产品出得去。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进步。一是要大力推广农村实用技术。重点推广农作物优质高产良种应用、轻简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鼠综合防治等技术。二是加强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中心的农产品质量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确保农产品安全,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三是实施“科技入户工程”。认真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做到村村有科技带头人,户户有科技明白人。

第二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07日 13:47 来源:《求是》 期号:2006.4 作者:陈文光

近年来,四川省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战略举措,搞好政策、投入、产业、体制和工作五个统筹,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促农增收的长效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四川是西部农业大省,近年农民收入尽管有较大增加,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我省一直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着力培育骨干产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集群。我们对龙头企业加大政策资金方面的扶持力度,2005年确定了2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给予优先扶持,打造龙头企业“航空母舰”。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26万个,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050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50家。二是支持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全省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1.36万个。三是创新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我们注重引导龙头企业实行订单收购、寄养联养托养、合作经营、股份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全省龙头企业及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共带动940万农户,占农户总数的49.5%,受益农户收入增加额一般高于其他农户50%以上。四是着力延伸“绿色通道”。继2003年开通全省“绿色通道”后,2004年我省与重庆市开通省际间“绿色通道”,2005年12月又与贵州、广西签订协议,实现了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的对接。

大力发展劳务产业。我们不断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成功举办首届全省农民工技能大赛,连续两年累计投入1.5亿元完成“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共有1050万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已有260万人获得技能证书。我们还积极开拓劳务市场,加强省内外劳务合作,初步建成了农民工通过网络异地求职的“远程信息系统”,着力打造“川妹子”、“川建工”、“川厨师”等劳务品牌。2005年全年可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700万人左右,劳务收入超过7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以上。

突出发展县域经济。一是加快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针对丘陵地区的特点,我们确定“突破加工业、推进产业化、坚持城乡统筹、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思路,在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重点倾斜,扶持丘陵地区发展。2005年,丘陵地区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们围绕畜禽、粮油、果蔬、中药材等重点产业和茶叶、林竹等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2005年,全省仅猪肉加工制品出口就达14万吨,创汇2.3亿美元。三是推进小城镇发展。在全省突出抓好100个重点镇,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配套,鼓励和支持城镇二、三产业发展。同时,开展新村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试点工作,2005年完成新村规划600多个,建成农民新居4500万平方米,30万农户受益。

二、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为有力保障,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我们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持续增加财政支农力度,着力构建促农增收和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多元化投入格局。2005年全省财政对“三农”投入新增2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省级财政投入增加7.68亿元,增长19.8%。全省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提高粮食直补标准共19.12亿元,农民人均受益28.6元。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05年全省财政新增1.68亿元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中,产粮大县中型水库渠系配套投入3000万元;实施旱山村集雨节灌工程投入3000万元,有170个旱山村的3.4万农户直接受益;红层找水工程投入2000万元,有145万人饮水难的问题得到解决。乡村道路建设投入13.5亿元,比上年增加7%,新建公路6726公里,通村率达到88%。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投入1.16亿元,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推广“户办工程”经验,全省68万户的工程已见成效。狠抓沼气建设,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23万口,累计发展沼气池300万口,有1200万农民受益。

大幅度增加农村社会事业投入。2005年全省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投入比上年增长56%,其中新增农村卫生事业专项资金3.05亿元,相当于近20年投入的总和。全省加大“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力度,免去132万名贫困学生书本费、杂费4亿多元,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1亿元,222.4万贫困学生受益。此外,投资7.5亿元进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资助贫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

引导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向“三农”。2005年全省农行系统已累计发放涉农贷款125亿元,比上年增长60%;农村信用社投入“三农”信贷资金751.1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引导农民通过“一事一议”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仅旱山村治理一项就引导群众投入3.6亿元。

三、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逐步消除影响农民增收的体制障碍

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化农村改革,逐步打破城乡二元格局,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探索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机制。2005年全省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入工业技改资金4000多万元,提高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总体水平和带动农户增收的能力。我们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就业、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医疗救助等体系,构建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动、要素互配、产业互补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城镇的带动作用。成都、德阳等地加速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城乡二元结构开始有所改变。

积极探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们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信用社增资扩股进展顺利,不良贷款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174个县级联社共同出资3000万元组建的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于2005年6月挂牌成立,目前运行良好。我们还积极探索农村投融资新机制。资阳市与省保监局合作探索农业政策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相结合的路子,自贡市创新抵押贷款机制等,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着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我们在平原、丘陵、盆周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有代表性的两市五县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出台了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性文件,并借鉴山东、湖北、江西等省的经验,对改革试点方案进一步完善,重点在调整乡镇行政区划、精简乡镇行政机构编制和人员、推进乡镇事业单位向企业或服务组织转变等方面加大力度,着力建立农村公益事业“以钱养事”新机制,强化乡镇的公益服务职能。

四、以让农民群众得实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构建城乡和谐社会

我们坚持以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重点,关心农村困难群众,维护农民利益,努力营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社会氛围。

妥善解决征地拆迁农民补偿安置问题。我们高度重视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成立专项督查领导小组,狠抓领导到位、目标到位、措施到位。2005年7月以来,全省筹集资金24.7亿元,以解决社会保障就业和住房安置问题,修建安置房333.72万平方米,3万拆迁户得到安置。目前,全省失地无业农民有24万人纳入低保,6万人纳入失业保险,4.9万人参加免费再就业培训。

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我们重点开展新村扶贫、劳务扶贫、产业化扶贫和移民扶贫四大扶贫工程,启动1165个扶贫新村工程,实施有200家龙头企业参与的产业扶贫,开展以培训为主要内容的6万人次的劳务扶贫,解决了13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了50万低收入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目前,全省已建立低保的县(市、区)有137个,已保农户32万户、66万人,保障资金达8435.4万元。

积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我们不断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实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监控制度、建筑企业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和公开曝光制度,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事件的查处力度。2005年共清偿政府拖欠工程款37.3亿元,为全省农民工解决拖欠工资4亿多元;督促2011个用人单位办理了社会保险登记,补缴社会保险费8098万元。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现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以农民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新农村建设:以农民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山东九曲蒋家村通过扎实开展农民素质教育,被评为全国十佳小康村、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环境保护示范单位、全国首批管理创新示范单位等。

提高认识,把对农民的素质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我们村是远近闻名的 “穷山村”,集体经济名存实亡,人心涣散,一些村民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观念淡薄,邻里纠纷、赌博现象时有发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2004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6亿元,人均收入1.2万元。此时,我们对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同时在党员干部和村民中开展“我们村精神文明建设怎么抓、抓什么”大讨论,并做问卷调查。党员干部和广大村民积极踊跃提出各种建议400多条,98%的人提出,应当把农民素质教育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村委认为,越是经济发展,越要抓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富了腰包穷了脑袋。为此,我们提出了“教育强村、人才兴村、生态立村、自治安村”和“一手抓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手抓农民素质提高”的思路和理念。从2005年开始,农民素质教育工作在全村展开。

健全机制,确保素质教育长期有效地开展。

1.制定教育规划,确定教育目标。经过广大村民讨论,聘请专家指导,根据村民实际,我们出台了《九曲蒋家村民素质教育“十一五 ”规划》,对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培训目标、教育培训的原则、教育培训的内容、教育培训的形式和方法等作出规定。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212”目标(村民的行为道德水平在教育基础上实现2年赶烟台,3年赶济南,5年达到北京、上海水平);在技能培训上,培养一大批懂专业、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和农民干部;教育培训原则突出强调“德”字育人;培训对象是“全员参与,人人受教育,终生受教育”。教育重点对象侧重党员干部、青年、未成年人和学生家长。每位村民平均年受教育时间最低不少于80小时。

2.规范教育培训,确保村民素质教育正常化。对农民素质教育实行终身教育全覆盖。对学前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段的学生,建立校外活动中心,聘任专职老师进行校外辅导;对60岁以下村民,每年聘请专家到村进行专题性培训;对60岁以上村民,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进行教育。成立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编写《村民素质教育手册》、《春雨集团企业文化手册》等培训教材;建立“村民教育培训考试”制度和“村民行为道德四级联评”制度,对考试成 绩记入村民档案,结合考试成绩实行“四级联评”(本人自评、村民小组评、全体村民评、考核小组评),根据综合评定分数确定奖惩档次,与经济利益挂钩。

3.教育内容系列化。在对农民进行文化、科技教育培训的同时,重点放在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对村民的教育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荣辱观;法律法规、村规民约;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维护团结、顾全大局、支持村干部工作;做优秀员工和文明市民;感恩时代、感恩党、富而思进等。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包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性党规党法;勤政自律、反腐倡廉;品行人格、作风方法、密切联系群众等。对青年的教育包括:正确的荣辱观、婚姻观、家庭观、幸福观、事业观;对个人、家庭、村和企业及社会负责、对自己将来负责的责任心教育等。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包括:理想、信念、诚信、爱心、孝心、感恩之心;社会公德、人格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接受挫折等,主要是献“五心” 和“三种精神”教 育,即把忠心献给祖国、热心献给家乡、爱心献给社会、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三种精神”即勤奋好学、刻苦求知的上进精神,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承受磨难、积极乐观的自强精神。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包括:以身 作则、言传身教,树立良好家风门风,营造文明和谐的家庭氛围;现代教育理念方法等。

4.教育形式多样化。我们坚持忙时少学,闲时多学;集中学与分散学、脱产进修与自学、固定学习与灵活安排相结合的7种教育培训形式:一是“请进来”、“走出去”,定时定题请专家讲座;举行先进模范和道德标兵事迹报告会; 选派人员到高等院校进修;组织村民员工参观考察。二是选调业务骨干参加岗位和工种需要的技术技能培训。三是定期召开各级各类会议进行教育培训。四是校企(村)共建,与清华、北大、山东大学等合作,资源共享。五是基地合作,利用省委讲师团、烟台市委党校等在春雨集团设立的宣传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实施“借脑袋”战略。六是利用好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办好家长学校。七是以考促学,组织村民员工自学考试。几年来,先后派出80多人到清华大学、中央美院等进修,组织3000多人(次)到国内外参观学习,举办专题讲座50多次。

加强基础建设,搭建素质教育平台。村里办起《春雨报》,在大街小巷设立宣传栏,办起黑板报,针对村民需求不断更换;投资700万元,建起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和青年俱乐部、文化活动大院、影剧院、校外辅导中心、老干部和妇女活动之家、图书馆、阅览室等文化活动场所;成立艺术团、威风锣鼓队等业余文化团体,寓教于乐。村里每年划拨100多万元用于农民素质教育。

抓载体,增强素质教育的吸引力。以实践《公民道德教育实施纲要》为主线,村里每年开展一次评选“好媳妇标兵”、“教子育人标兵”、“敬老标兵”、“文明健康老人”、“文明风尚好少年”、“优秀在校大学生”及“十星级文明户”、“新型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开展各种文艺演出活动。村民把本村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编成戏曲、小品等演出;经常开展“技术能手比赛”和“做文明人、办文明事、说文明话,我为九曲蒋家村添光彩”等演讲比赛活动;建立“功德簿”和“警示录”。“功德簿”专门记录党员干部和村民做好事、做文明事;“警示录”专门记录党员干部和村民做的不文明的事。这两部册子放在村荣誉室里,公开让村民阅览;编写村歌让村民传唱,激发村民奋发向上和爱村的热情。

5年来,对村民的素质教育收到明显成效: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法律意识、生产技能普遍提高,突显全村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明和谐的大好局面;村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大幅提高,致富能手层出不穷,村委执政为民水平提高,村民得到更多实惠。村的经济发展5年迈出五大步,2009年集体收入16亿元,人均收入3万元,分别是2004年的13倍和2.5倍。

第四篇:扎实推进土地流转 实现增加农民收入

积极推进土地流转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一、民权县土地流转的背景及现状

“ 三十年如白驹过隙,一闪而过”,民权县从党的十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近三十年以来,农村生产力得了解放,农业生产出了蒸蒸日上的形势,粮食产量翻了几番,农业、工业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二十世际八十年代党中央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现在都得到了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种地不用牛、耩地不用耧”等当年我们挂在嘴边的憧憬,现在一步步得到了落实。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民脱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农村劳动力得到了解放。目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处在了一个相互制约阶段。

民权县位于商丘市西大门,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全县县域总面积12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5万亩,辖18个乡镇529个行政村,总人口85.6人,其中农村人口65万人,占总人口的76%,农户数18.0227万户,户均耕地面积6.4亩,人均耕地1.77亩。人多地少。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农户口

万户,承包面积

万亩。

我县土地大都是八十年代初农村刚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时延续下来的,由于当时的地力水平、生产力水平相差较大,农户承包的地块零星分散,面积较小,虽然经历了98年进行的二轮延包,但由于大部分地方二轮延包是第一轮承包的延续,地块变动不大,仍然维持

了原貌。2002年税费改革入户调查时,多的农户一家有八、九块地,少的也有三、四块。随着生产力和地力的提高,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的八九块、三四块土地,已明显不能适应目前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的要求,也为大型农机耕作和发展规模种养业设置了重重障碍,制约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比如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大块地一亩地需要50元钱,零星小块地一亩出到80元钱也不一定有人愿意收割。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农户有通过互换将小块地合并成大块的愿望。同时,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农民大量增加,一些留守家中的农民无力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只能“麦茬棒、棒茬麦”的粗放经营,收益很低。土地小块分散经营,就农民而言,各家的耕地在村组内呈多片插花种植,形不成真正的规模,不利于土地产出率的提高。对承租人而言,为了取得相对集中的土地,需要与不同的农户进行协商,甚至绝大多数农户同意将土地租出,但因个别农户无论条件如何优惠就是不愿将土地转出,结果造成成片土地得不到有效流转。这种现象的大量存在,增加了土地流转难度和成本,造成了“想转的转不出去,想租的租不到”的现象。因此,群众对土地流转“小块并大块”工作要求十分迫切。

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通过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是破除一家一户、单打独头、不利规模生产和对接市场所采取的一种有效办法,它让农业生产要素在更大程度上得到优化组合,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让土地向种田大户、种粮能手集中,最终促进集体农庄模式 的诞生,对一家一户农民而言,土地流转出去了,自己除享受国家直补资金、土地流转收益外,自己从一亩三分地上彻底解放出来,既可以在种田大户处打工,也可外出自谋门路,结果务工的收入肯定比种田的高,家庭的多种经营肯定比单一来源的高。

我国农村目前实行的人人有份式的土地占有方式,阻碍了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利用,只能停留在过去古老的耕作方式上,这与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在土地不能流转的情况下,农民被束缚于土地上,即使有合适的脱离农业生产的机会,也往往没有合适的方式处置承包土地而产生后顾之忧。自古以来,土地是农业文明的基石,是财产的象征,可是到了今天,土地竟变成了一副枷锁,让农民望而生畏!

几年来,民权县委、县政府一直在大力倡导和推动劳务输出工作,引导农民离土、离乡,去开拓更广阔的天地。全县每年都有100000万人左右的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从事非农产业,有的甚至举家外出。我县通过招商引资,加快了工业及二三产业的建设,吸纳更多的农民从事二三产业。这些人有的是离土离乡,有的是离土不离乡,他们在赚得大量非农收入的同时,有的把承包的土地留给了其他农民,这就是我们最初的土地流转。但这种流转绝大多数都是农民群众之间自发的转包,相当一部分农户没有到村集体经济组织备案,转包的期限也很短,少则一年,多则三五年。而且多数土地流转到亲朋好友手中,并没有转到土地大户手中,更没有形成集约经营的优势。

流转是保障农民系列权益的重要手段。农民是土地等资源的集体

所有者的成员,但当这些要素不允许流转的时候,农民的这些权益“休眠了”、“淡化了”、“疏远了”、“虚化了”。只有当这些要素可以抵押、出让、出租、转让、流转的时候,农民的权力意识才会猛然“苏醒”。

流转是对农村生产力的全面解放。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再好的东西,如果不流动,不流转,不交换,也是没有价值的。在商品经济时代,单一的生产要素不是现实的经济要素;再好的产品对于生产者自己不具有任何价值,只有用于交换、流转才能实现它的交换价值。农村丰富的劳动力、多样化的资源、广阔的水域、富饶的山林草场、美丽的田园、肥沃的土地,如果不流动,不和先进的社会生产要素(人才、资本、技术、良种、品牌、信息、管理)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对接,它就焕发不出生产活力,就不是现实的能涌现更多财富的生产力。流转是对农村生产要素、生产力的解放;全面的全部的要素流转,是对农村生产力的全面解放。

流转能促进适度的规模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它的必然后果是强化了家庭小农经济的地位与作用。家庭小农经济的作用已充分释放,而它的局限与弊端也日益显现:不利于和大市场对接,不利于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对接,不利于节约农业生产成本,不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户户粮油棉、家家小而全”的小农经济可以实现农民的温饱,但难以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和农业的现代化目标。如果全面实现了农村全要素的有效流动和流转,农村必然会普遍出现农村生产要素的全面重组,会自发地出现各种能人,产生各类大户,如种粮大户、种棉

大户、种菜大户、养鱼大户、养鸡大户„„。人们担心我们人多地少,有了种粮大户,出现了土地兼并,就会带来更多的农民失地。应该看到,农业是一个行业庞大的产业,通过农业的内部细化分工就会产生巨大的容量。只要允许农村要素有序的流动,农村各类规模经济一定会涌现,农村农业整体的劳动生产率一定会提升。

土地流转的根本意义在于,因为可以流转,有了公开的交易平台,竞价者多了,参与者多了,信息对称了,就实现了农村一切要素的价值发现、价值实现和价值增值的功能。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上讲“必须积极探索能够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全社会发展积极性的体制机制,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我们认为让农村的一切要素积极有序规范地流转,正是我们要积极探索的新的体制和机制。

2006年以来,连续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鼓励和支持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提出要“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在承认土地所有权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将土地等农村所有的生产要素的用益物权(承包的经营权)变为具有法律保障的、可流转、可抵押、可租赁、可入股的、可获益的财产权益,这是全面还地于农民的本质诉求。2008年,四川省首先启动农村土地流转的试验。2010年月日

民权县成立了

“”

二、民权县的工作方法

全市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民权县认真学习贯彻商丘市委、市政府商发[2010]2号文件精神,结合民权实际,在全县529个行政村中选择安排106个土地流转(小块并大块)试点村,通过政府宣传推动、先进典型带动、会议督导促动、资金扶持拉动等措施,推动了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领导重视,为我县土地流转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全市召开土地流转现场会之后,我县及时组织召开了民权县土地流转动员大会,县委副书记姬脉常着重强调了全县土地流转工作具体要求,明确指出这次土地流转工作要采取过硬措施,强力推进,务必高标准化完成流转任务。副县级干部杨思松就全县土地流转如何开展进行了详尽的安排与部署。县委副书让姬脉常、副县级干部杨思松多次深入乡、村,通过与乡村干部座谈、与群众交流等多种形式,现场办公解决问题,极大鼓舞了乡村干部的干劲。同时,县财政拿出30万元,高规格、高标准建设了民权县土地流转服务大厅和民权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统一印制了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标准文本,为全县土地流转搭建了良好的服务平台。

各乡镇作为流转工作的具体操作者,高度重视,把土地流转工作列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专门成立组织,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明确人员专抓,同时把班子战斗力强、能办实事的村委选为试点推进村,确保了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为业务指导单位的农业局,积极履行职责,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深入调研,了解民情,掌握情况,把握政策,摸索经验,制定方案,完善制度,规范程序,认真开展业务指导和政策引导工作,确保了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宣传到位,给全县土地流转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由于部分农分的恋地观念,抑制了土地流转的进程。在县召开全县土地流转动员大会之后,各乡镇都及时召开了土地流转动员会,进一步统一了县乡干部和领导对土地流转工作的认识,明确了目标。通过悬挂横幅、制作宣传标牌、出动宣传车、电视广播讲座、村民公示栏、村大喇叭、召开多层次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全方位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这次土地流转是一项利民、惠民的实事,好事,消除了顾虑,主动参与其中。据统计,全县共悬挂宣传横幅510幅,制作宣传标牌108个,出动宣传车19车次,发表广播电视讲话讲座6期,组织座谈会、交谈会223次。

(三)借鉴成功经验,加速全县土地流转进程。

1、实践证明,借鉴成功经验,可以使工作节省时间,少走弯路。8月19日,县农业局组织由各乡镇长、主抓副职、农办主任、各重点村支部书记和县有关部门人员参加的200余人赴虞城县店集乡李楼村进行参观学习,鼓舞了干劲,学到了经验,引进了成功的工作机制,把握准了政策的尺度。

2、培育先进典型,发挥示范作用,进一步推动全县土地流转工作。我县尹店乡主要领导非常重视土地流转工作,工作力度大,行动早,步子大,思路清晰,舍得投入,措施硬,抓得紧,进度快,8月18日该乡吴东村率先在全县、乃至全市全部完成土地流转工作,8月

底该乡6个任务试点村全部完成土地流转工作。9月2日我县在尹店乡召开了全县土地流转现场会,各乡镇印发了经验交流材料,先进乡镇党委书做了表态发言; 县委副书记姬脉常对此项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场会之后,各乡镇加快了工作步伐,加大了工作力度,强化了各项措施,推进了工作落实。10月份胡集回族乡实行了整乡推进,起到了积极带头作用。

(四)健全组织,强化服务,为全县土地流转工作搭建服务平台。土地经营权流转不仅要有制度上的创新,更应有系统而完备的组织保障。为此,我县对土地流转工作组织建设非常重视,县财政拿出30万元,高标准建设了民权县土地流转服务大厅、仲裁大厅,配置了8平方米的电子显示屏,8台电脑、6个档案柜,650个档案盒等设施;各乡镇高规格、高标准、一步到位、完善好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设置了土地流转服务站,配置了电脑、档案柜、档案盒,各项制度上墙,人员充实到位,办公经费到位; 各行政村设立了信息联络员,全县上下形成了县、乡、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

(五)立足实际,结合农田基本水利建设、沟渠改造,殡葬改革,积极推动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是一个大工程,关系到农村的方方面面,由于地块小、地块分散,农村道路、农田水利设施难以规划,特别是坟墓占地严重,“死人占活人的地”,减少了耕地。在土地流转中结合这些方面更好地推进了工作的开展。如民权县胡集回族乡通过村民协商,统一规划了农村道路、进行了沟渠改造。胡集乡孟庄村进行了迁坟平坟工作,在村里建起了骨灰堂,以后所有人死亡后一律存放骨灰堂,节约了土地。以后每个村都要建一个公墓,少数民族建墓地,汉族建骨灰堂,在凡楼、马庄等几个少数民族村已经实施。采取以地养墓的方式,所有费用由村民集体承担。

(六)因地制宜,坚持原则,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1、坚持“以人为本、利民惠民”的原则,坚持“两不变”原则(即“保留原有分地人口不变原则,保留原有耕地面积不变原则”),搞好调研,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制定出全县土地流转实施方案。各乡镇针对本乡实际,也相应制定出了可行的实施方案。

2、做到“两个坚持”,实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各试点村土地分配方案,为土地流转夯实基础。“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即要求试点村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要认真组织、宣传、动员,召开村两委班子会,全体党员会、群从代表会和村民大会,村民人人都当监督员,村支书、村主任是直接责任人。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做到“两个坚持”:一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自愿”的原则;二坚持“两个不变”的原则:即保留原有分地人口不变,保留原有耕面积不变。采取“两次抓阄”法,在土地丈量完毕后进行第一榜土地原分配人口和分地亩数公示,无异议后,进行本村分配人口与地亩数第二榜公布。形成土地分配决议,合情合理制定出有关沟、渠、路、树、房、坑等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完善了村里的工作流程,按照“召开村支部会—走访群众征求意见—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群众充分讨论—摸清底数、丈量土地—分地人口张榜公布—解

决问题—抓阄—分田到户—流转结果张榜公布—签订流转合同”的程序,把矛盾化解在村里,有效地避免了多抓、乱抓、群众有意见等情况,做到政策不出村,问题不出村。

3、强化督导,注重落实。为促进我县土地流转工作开展,我县将土地流转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县土地流转工作领导组专门抽调县有关部门组成督导组赴乡镇专项督导。县两办室多次对土地流转工作进行督查,表先策后,进一步推进了工作进程。

(七)加强管理,规范行为。我们制订建立健全了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积极支持和鼓励土地经营权向农业种养大户、工商业主、经营能人流转。严格保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禁止任何部门在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对通过流转获得土地经营权的经营大户,在政策上予以优惠,扶持大户发展生产,帮助他们解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创造良好的生产氛围,以使他们能提高效益,增加收入。在制订土地流转政策措施时,规范流转行为,做到规范流转程序: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必须经农户自愿提出申请,自愿签订流转合同,村级流转服务组织审核同意,乡级流转服务组织批准并依法鉴定三个环节;规范了内容,明确了合同主体,明确了经营权流转的土地状况、违约责任以及解决争议方式等,制订了土地流转示范合同;规范事后监督:特别是做好了土地经营权流转后的动态管理,加强流转合同的档案管理,对流转中形成的合同、协议等要及时装订成册,整理归档。做好了对流转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以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同时协调和化解土地流转工作中出现 的矛盾和纠纷,保证和促进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土地流转成果

到2010年底,全县106个试点村已全部完成流转工作,参与流转户数25310户,占全县农户数的14%;完成土地流转面积183080.18亩,占耕地面积的15.9%。通过流转整合新增耕地面积5200.4亩,签订流转合同28489份,补发经营权证书25310册。其中胡集乡回族乡全乡完成土地流转工作。

(一)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农户由过去的一家五六块甚至七八块地,变成现在的一大块地,实现了农户长期以来“多块并一块、小块并大块、一户一块地”的愿望,使多年分散、零星的耕地集中在一起,更加有利于农民机械化耕种、机械化收获,方便了群众,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土地调整前,农户一般地块达5-8块,不仅耕作困难,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土地的相对集中,节约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二)调优了产业结构。我县蔬菜、食用菌、畜禽、水果业经济效益高、发展前景好,已成为全县四大农业优势产业。土地流转的持续推进,有效扩大了四大优势产业的发展规模。目前,全县向蔬菜产业流转土地1.5万亩,重点加快王庄寨、褚庙、花园、龙塘等乡镇蔬菜基地建设,其中在王庄寨建成了王庄寨运领蔬菜供港澳备案基地和王庄寨玉乐合发蔬菜供港澳备案基地;向食用菌产业流转土地3000多亩,着力推动平茹向闫集乡东部扩张,形成东部食用菌产业链;向畜禽园区流转土地600多亩,以龙塘镇申庄为中心,做大蛋鸡、肉牛 11

品牌效应,积极发展特色家禽养殖,加快集约型园区建设;向水果业流转土地1.5万亩,重点建设了龙塘申庄葡萄基地,花园葡萄基地。现有流转土地可使全县农业每年增效0.5亿元以上

(三)利于新农村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与实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我县106个试点流转村在土地调整时,均对新农村建设、沟渠、机井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植树造林进行了规划,部分村委正在开展冬季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效解决了过去一家一户无法解决的灌溉、道路、电力等问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与实施为机械化操作和植保的统防统治及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四)转变了农民的收入增长方式。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可以获得相对较高和比较稳定的有偿转让收入。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一方面农民通过流转土地,我县的土地租金由以往的600元/亩,增加到了目前的800—1000元/亩,一般每亩每年可以增加200元—400元不等的租金收入,有的土地流转收入甚至高于自己传统作物收入。另一方面,企业和外来业主通过租赁土地,为本地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农民从原来直接的生产经营者,变为企业和外来业主打工的农业工人,每个劳力每年可获得6000元—8000元的劳务收入。如王庄寨运领蔬菜供港澳备案基地、王庄寨玉乐合发蔬菜供港澳备案基地、程庄镇杨卓武高效农业示范园、褚庙乡同鑫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吸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每人每天收入达30元。

(五)推动了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一方面,土地流转进一步促使土地向种田能手和优势板块基地集中,向农产品生产企业集中,农村分散、闲置的耕地得到合理有效利用,有利于发展适度规模

经营和优势特色农业。另一方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集聚了土地、资金、市场等资源,给农业注入了新的社会资源、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如胡集乡马庄村马刚亮,承包马庄村委张庄村西河滩地140亩,主要以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为朱,年经济效益12万元左右;胡集乡小马庄村马军,承包本村黄河古道西河滩地180亩,主要进行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种植,年经济效益15万元左右;孙六镇祝胡同村村民郑传山在外打工12年致富,返乡发展,投资200万元,建立了孙六镇千亩吊瓜基地,实行吊瓜食用菌立体种植,可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00人。

(六)有利于土地规模化集中流转,规模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不仅可以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在不降低农民种田收益的情况下,增加外出务工收入;而且更加有利于机械化耕作管理,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土地综合效益。

(七)通过整合,利用多余的土地可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全县殡葬改革,全县已有10余个乡镇40余个村委集中建立了公墓和骨灰堂。

(八)通过调整地块,有效缓解了多年来农村遗留的土地纠纷问题,和睦了邻里关系,为构建和谐农村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民权县土地流转计划

(一)加强领导建设,强化目标管理。顺应“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和“两型”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全面搞好农村土地流转及其服务平台入手,不断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和深入实践的历史责任。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农村土地流转及其平台建

设,要切实加强领导,将农村土地流转及其服务平台建设作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牛鼻子”、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切入点”和促进农业信息化武装的“突破口”来抓,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并强化目标绩效管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深化思想认识,把握流转原则。土地制度是农村最根本的制度,必须与社会经济状况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双层经营的基本经营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与现代农业的大生产越来越不相适应。我们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推进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看到,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础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没有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农民的长期增收。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土地流转受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土地不仅是农民的生产要素,而且是重要的社会保障,农民视土地为“命根子”,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农民不会轻易放弃土地;同时,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农业机械化程度也不高。这些因素决定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蹴。如果不顾客观条件,过快地推进土地流转,就会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培育市场主体,引导流转走向。一是扶持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和培育壮大一批规模效益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向龙头企业流转,使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加强招商

引资,吸引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培育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大户。以特色农业板块建设为依托,通过村级组织协调、散户资源协商相结合的办法,将散户经营的地块互换集中,发展规模特色农业。鼓励干部向农民租地搞示范、农村经纪人典型引路等方式,带动农民自愿转租承包,引导普通农民向规模化发展,逐步发展成为种养大户。三是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十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各阶层人员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既发展在专业合作社基础上组建的松散型专业协会,又鼓励发展经济利益紧密联结的专业合作社;既发展生产服务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又鼓励发展产销结合型和产加销一体化的专业合作组织。

(四)出台支持政策,激发流转活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需要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一是出台补贴政策激励土地流转,可以从粮食直补、粮种补贴、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惠农政策中增加对土地流转的补贴项目,也可以单设一项土地流转补贴。二是从银行贷款、财政支持、项目支持、税收优惠、工商登记等方面支持土地流转。银信部门要启动对土地规模经营业主的贷款业务,满足农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发展需求;财政部门要增加对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业主的转移支付;农业和发改委等部门对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做得好的地方,要从项目上给予必要支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城市和外来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参与农村土地流转。

(五)完善保障机制,消除流转隐忧。一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土地流转的最后一道屏障是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休系不建立不健

全,农民对流转土地就会始终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甚至提心吊胆。要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形式多样、农民自愿”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加强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险、大病救助、子女教育、农民工保护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性和社会保障功能,减少农民对土地的直接依赖,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经济功能。二是建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稳定转移机制。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容量大的二、三产业项目,以产业的集聚带动人口的集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小城镇转移,为土地流转拓展新的空间。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同时把劳动力市场与土地流转市场结合起来,以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流动,促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既要培训转移出去的农民,又要培训留守后方建设家乡的农民,特别要为土地规模经营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现代农业经营人才;既要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又要引导在省内市内就近就业,满足本地企业和土地规模经营用工需要,还要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三是建立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制定土地流转风险扶持政策,积极支持建立灾害风险补偿基金、农作物病虫害保险组织基金等,最大限度地降低土地流转带来的风险。

(六)加强平台建设,规范土地运作。一是规范土地流转政策。严格坚持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不得改变承包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超过流转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切实维护农民的经营自主权。一切以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为主线,流转收益归原承包农户所有,不得擅自截留、扣缴,采取有效措施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二是规范土地流转服务。建立开放、竞争、公平、有序、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积极开

展土地评定、评估、登记等工作,充分发挥中介服务组织在土地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之间的媒介和桥梁作用。切实抓好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信息网络建设,建立流转土地信息库,为土地流转搭建畅通的交易平台。同时,组建土地流转调解处理机构,妥善化解土地流转纠纷,切实维护土地所有者、承包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三是规范土地流转手续。在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土地流转双方签订书面流转合同,明确流转土地的面积、期限、用途、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流转价款及支付方式、流转合同到期后地面附着物及相关设施的处理和违约责任等。四是加强土地流转档案的监管。建立土地流转备案、登记和档案管理制度,及时办理申请、登记、备案等相关手续,落实专人负责土地流转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管理工作,对每块土地进行“身份”管理,防止土地在流转过程中遗漏、流失,促进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发展。同时,加强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具体业务范围、流转形式、操作程序等进行监察,对违规失范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总之,我们要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加快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机械化生产、规范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增产增收潜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第五篇:以解决农民最紧迫问题为切入点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解决农民最紧迫问题为切入点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共湖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7年第2期 ——特别策划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解决农民持续增收最紧迫的问题

●大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紧迫的问题

●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路子,解决农民发展投入最紧迫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我省坚持从解决当前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在起步阶段着力抓好那些投资不大、见效较快、受益面广的工作,以赢得民心,增强信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动力。2006年以来,全省各地着眼于抓基础、抓关键、抓根本,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一些农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得到及时解决。2006年全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有较大幅度增长。

一、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解决农民持续增收最紧迫的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是基础,促进农民增收是核心,这是当前农民要求最紧迫的问题。我省立足于从夯实基础、改善条件、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入手,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一是加强板块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我省把板块农业建设作为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重点围绕发展优质粮、棉、油、蔬菜、生猪、水产品等九大优势农产品和家禽、食用菌、蜂产品、魔芋等九大特色农产品,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种养品种,推行标准化生产,集中连片开发。从2003年起,省里每年筹措8000万元资金,支持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目前,全省已建成1089万亩优质水稻板块、100万亩蔬菜板块、150万亩优质柑桔板块、80万亩优质茶叶板块、50万亩魔芋板块、70万亩黄姜板块、150万亩水产板块和900多个畜牧养殖小区,促进了农业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布局区域化,农产品生产能力、质量与效益进一步提高。以加快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省里出台

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省财政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扶持资金5000万元,由省政府担保、国家农业发展银行提供300亿元贷款,重点扶持国家、省级龙头企业。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997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2家、省级221家,实现年销售收入750亿元,上缴税金40亿元。

二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提高农业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我省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省设立专项资金,组织进行农业关键技术及核心技术的协作攻关和成果转化。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提高农业科技入户、到田率。省里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乡镇构建新型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体系,2006年按每个农业人口5元的标准,对实行“以钱养事”新机制的乡镇给予补助,在2005年省财政安排2028万元补助资金的基础上,新增2亿多元。从2007年起,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个农业人口10元。

三是加强农业灾害应急机制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近年来,受地理因素影响,我省自然灾害频发,加上农产品市场波动较大,农民受到来自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的夹击。为避免和减少农民因灾损失,确保农业增产增收,我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建立起政府主导下的农业灾害应急机制。2005年,我省部分地区发生禽流感,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共投入4347万元,加强禽流感防控,全年免疫家禽禽流感4.41亿羽份,扑杀17.3万只家禽,全部予以补贴,挽回了农民的重大损失。去年中央、省两级又投入4409万元,用于禽流感防控。去年8月,我省突发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大范围的稻飞虱,灾害发生面积5100万亩次,成灾面积86.4万亩,全省各地采取紧急措施,中央、省两级共投入防治资金1400万元,购置1.2万台机动喷雾器,带动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购置机动喷雾器2.8万余台,组成1.5万个机防队,迅速扑灭了稻飞虱危害,挽回粮食损失60多亿斤。2006年上半年,受市场各种因素影响,猪禽价格持续低迷。为了保护农民利益,稳定猪禽生产,省政府及时采取调控措施,省财政筹措2000万元,用于保护猪源和发展畜牧养殖小区。同时,要求省域内禽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按照双赢原则,提高收购价格,稳定猪禽市场。通过政府托市,猪禽价格迅速回升,第四季度农民养殖收入大幅增加。

四是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发展生产和转移就业的能力。我省为迅速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不断加快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大力整合培训资源,扩大“阳光工程”培训规模。2006年,省财政在2005年安排农民工转岗培训资金800万元的基础上,新增安排3050万元,完成农民工转岗就业培训80万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筹集资金1.2亿元,完成40多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不仅培训转移的,而且培训扎根的。各级各部门还加大了对农村务农劳动力的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

二、大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紧迫的问题

我省农村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县域经济欠发达。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农民群众急盼尽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以“六改五通”(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垃圾堆放,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中投入,强化措施,加快发展。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解决好农民的生产问题。我省是国家粮棉等主要农产品集中产区,又是洪涝、旱灾多发地区,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抗灾能力不强。根据农民发展生产的急切需要,我省加大了灌排工程体系建设和标准农田建设。狠抓了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2006年投资6.98亿元,其中争取国家项目投资3.44亿元,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54亿元,对列入国家规划的19座大型排涝泵站实施更新改造。狠抓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投资2.27亿元,对24个列入国家计划的大型项目实施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小型水利设施建设,2006年,全省共开工各类小型水利工程20万处,完成土石方4.16亿立方米。加大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省里筹措8亿元资金,在46个粮食主产县(市)建设1000万亩标准农田。去年以来,我省水利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6.39亿元,新增旱涝保收面积30万亩,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50万亩,新增除涝面积3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为保障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解决好农民的出行问题。修建通村公路,是农民最关心的事情。我省把解决好农村交通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计划在“十一五”期间,投资235.2亿元,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乡镇渡口改造和乡镇五级客运站、候车亭、招呼站建设,建设通行政村沥青(水泥)路70800公里,改造县通乡公路10636公里。其中,用于通行政村沥青(水泥)路的建设补助资金将达92亿多元。2006年,共投资45.04亿元,完成通村油路1.98万公里,投资36.32亿元,完成通乡等级油路764公里,解决了4200多个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深得农民欢迎。

三是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好农民的生命安全问题。我省部分地区、尤其是血吸虫重疫区水源条件差,地下水有害矿物质含量高,地表水受污染严重,全省尚有1999.17万人口存在饮水安全问题。解决饮水安全,是农民要求最迫切的问题。为尽快解决农民安全饮水问题,确保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省委、省政府下决心用五年时间、提前十年解决列入国家规划、拟用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1609.6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规划投资60多亿元,修建集中供水工程2033处,结束部分农民长期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受污染水的历史。在措施上,省里采取统一融资、财政贴息、国家以后下

拨的饮水安全工程资金逐步偿还贷款本金的办法,多方筹措资金,加快推进步伐。2006年,全省已完成投资62.95亿元,解决了近1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农民喝上了放心水、洁净水。

四是狠抓村庄环境整治,解决好农民的居住条件问题。针对农村居住环境脏乱差问题,各地结合省里确定的“百镇千村”建设和整治示范工程,大力开展文明新村建设。以沼气建设为主要内容,推动农户改厕、改圈、改厨,2006年全省下拨专项补助资金近2亿元,新建户用沼气池20万口,达到140万口。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小区,减少分散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实施生态家园建设工程,开展村庄绿化、清理沟渠、整治村容村貌、集中处理垃圾堆放等项工作,逐步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改变农民生活习惯,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新农村。

三、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路子,解决农民发展投入最紧迫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在解决突出问题,难点在资金筹措。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我省坚持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方针,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资金筹措办法,组织党政机关、工商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支持新农村建设。

一是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严格按照中央确定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对农业投入“三个高于”的要求,积极建立财政对农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发挥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项目和落实资金投入上注重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2006年,省级财政安排各项涉农资金104.34亿元,比上年增加23.69亿元。为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的作用,我省积极探索政府补助、以奖代补、财政贴息、参股经营等方式,加快农业项目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中,通过采取政府补助、企业参与、农民入股等方式,省级财政投入8000万元,带动社会投入近10亿元。对兼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项目,如农民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给予扶持,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同时,各级政府积极发挥各行各业、各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力作用,加强对涉农资金的整合,努力构建新农村建设资金筹措机制。在具体操作中,坚持以县为主体,以规划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采取资金性质不变、安排渠道不变、监督管理不变,分配环节与使用环节相结合、存量调整与增量集中整合相结合的办法,对不同渠道的资金,实行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资金整体效应,形成了“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省里集中筹措5亿元资金,对列入专项规划的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大型灌区建设和大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予以重点支持;筹措56亿元资金,加快农村交通建设;投入14.6亿元资金,加强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及“户户通电”工程建设。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筹措

12.63亿元资金,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等;筹措5.56亿元资金,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加强县、乡镇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血吸虫病防治等工作;筹措7.7亿元资金,加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扩大农村特困户救助范围等。各地还积极建立培育新农村建设投入主体机制,充分发挥农民、工商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流作用,积极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农村建设投入新主体。

二是组织各级党政机关为新农村建设办实事。2006年初,省委、省政府动员组织省直机关大力开展为建设新农村办实事活动,以发挥省直机关的带动作用,整合省直部门的资源,切实办几件推动农村发展、增进农民福祉的实事。省直各单位积极发挥部门优势,找准工作定位,研究制定了具体的办实事方案,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采取过硬措施,狠抓责任落实,为“三农”发展办了一批实事,深受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欢迎。各市、县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积极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参与、共谋发展的强大声势。

三是引导工业反哺农业。各地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积极组织工业企业对口帮扶新农村建设。宜昌市大力组织实施“百企反哺”工程,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企村联动、合作双赢”的原则,动员市域内大中型企业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结对帮扶。各企业热情为试点村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帮助试点村修公路、兴水利、搞生态家园建设、建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帮建项目达200多个,使农民直接受益1500多万元。武汉市采取“政府引导、农户主导、业主开发”的方式,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农村家园建设。他们引入福星科技集团投资5亿元,参与东西湖区径河街道办事处新农村建设,撤并分散居住的自然湾,集中建设农民新村。东西湖区通过这种方式,吸引百步亭集团、新世界集团、三江集团等企业投入16.5亿元参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合并117个村湾,腾出土地6850亩,用于发展产业,走出了一条开发性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新路子。

四是号召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与乡村结对帮扶。全省各级团组织广泛动员团员、青年,实行城乡结对互助、长期定点帮扶、双向互动共赢,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团省委组织省内百余所高校学生分别与“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开展结对,有1000余大中专学生实践团队、10多万名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对口帮扶乡镇、村组;组织100个青年文明号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结对,开展扶贫助困,援建基础设施项目达90多个;开展“百名委员进百村”活动,组织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等深入农村,开展招商引资、技术支持、资金扶持、项目对接等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资金和物质支持。■

相关链接

当前要注意防止四种倾向

在1月25日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强调:农村工作的核心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发展农业产业化、开展农民培训等,应该继续抓好落实。在国家和省里加大对农村投入的同时,要切实防止建设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的倾向,防止挪用专项资金解决机关困难的倾向,防止对农业投入“上增下减”的倾向,防止违背农民意愿变相加重农民负担的倾向。■

下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现代农业为抓手增加农民收入(合集)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 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中共冀屯乡委员会 冀屯乡人民政府 (2011年1月21日) 冀屯乡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大乡,素有“辉县粮仓”之美誉。全乡现有人口5.......

    增加山区农民收入 建设*县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县委十届六次全会也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要取得新突破。因此,必须根......

    以扎实的群众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农民的认识不统一、觉悟不提高、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就难以有大的进展。因此,扎扎实实、深入细致地做好农村群众工作,充分发......

    建设新农村重在扎实推进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执政党新的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表明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清晰、较为完整的思路。执政党的首要......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论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工作......

    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小康进程

    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小康进程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民族贫因地区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民族贫困县,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全......

    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对我县部分乡镇农户收入状况的调研一、引言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48.5%,居全市首位。三大主导产业——食用菌、畜......

    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

    ——对我县部分乡镇农户收入状况的调研一、引言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48.5%,居全市首位。三大主导产业——食用菌、畜禽养殖、设施菜已成为我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