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幼儿教育终结

时间:2019-05-12 18:0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幼儿教育终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幼儿教育终结》。

第一篇: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幼儿教育终结

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幼儿教育

胡剑彬 张丽娟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长春 130024)

[摘要]本文从教育公平的视野下分析了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包括地区差异大、城乡差别悬殊、园际间差异明显、阶层差异显著等问题。为促进幼儿教育公平,提出了相关建议:应加大教育投入,扶助落后地区,加强幼儿教育法制进程,加快制定《学前教育法》。

[关键词]幼儿教育 教育公平对策

近几年来一些国外的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的教育投入会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带来相当高的回报率,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教育公平问题也是教育领域长期关注的热点话题。因此,本文试从教育公平的大背景下分析幼儿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并提出建议。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

公平是平等与公正的统一体。公平既有对公正的追求又有对平等的向往,公平需要以平等为基础,同样需要在公正的内在要求下对存在的差异进行不平等的关怀。由于客观存在的自然和社会障碍,绝对的平等是不存在的,借用价值规律的表达方式,即公平就是公正围绕平等上下波动。

因此,教育公平可以理解为“人们能够公正平等的接受社会所提供的公正平等的教育。”

[1]教育公平涉及到两条基本的原则,一是教育机会的均等,强调国家给予个体或群体同等的受教育的可能性,然而绝对的机会均等也是不存在的而且是不现实的;二是教育资源的分配应该遵循公正的原则,即将受教育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应有所区别,不同情况不同对待。我国目前教育资源,特别是学前教育资源相对短缺,频频出现入园难、入园贵等社会现象。因此,教育公平必须要有区别的分配教育资源,保障教育机会的均等。

二、幼儿教育中不公平的现象

(一)地区差异大

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上形成了巨大的地区差异。经济发展上的不同步导致了教育投入的不均衡,教育投入的不均衡进一步导致了幼儿教育的巨大差异。如江苏、浙江、广东等东部发达地区在2000年就已经达到了学前三年入园率80%以上,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内蒙古、甘肃、青海等,截至2000年学前三年入园率基本上只能达到35%左右。

(二)城乡差别悬殊

我国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已经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比较而言,城市的经济发展更占优势,农村在经济发展方面则处于弱势地位,随即带来的幼儿教育资源配置的两极分化,造成了幼儿教育在城乡之间失衡的现状。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弱势体现在:

一方面,幼儿教育资源配置欠缺。我们把幼儿教育资源分为实物资源和制度资源两大类,相应的实物资源包括资金投入、幼儿园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等;制度资源包括政府的法规政策、相关的文化氛围等等。由于以民办园为主体的农村地区经费支持稀缺、教育意识淡薄、管理松散等多方面原因,农村幼儿园硬件普遍比较简陋,大多使用民房且有饮食卫生和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入园幼儿比例低。在我国城市地区的幼儿基本能解决入园问题(城市中出现的“入园难”现象主要是指入好的公办园难,并非无园可入),然而,“中国广大的农村也只有七成的孩子能接受一年的学前教育。”[2]这也加剧了学前幼儿入园机会的不均等。

(三)园际间差异明显

我国幼儿园可以分为省、市、县、乡、村五级,通过横向或纵向比较后发现,差异都十分显著。比如机关幼儿园每年能获得政府较多的经费支持,更容易吸引优秀的教育资源,教育质量较高,而一般的民办园、改制园没有政府的补贴,面临严峻的经济压力,往往转而向家长收取更高的费用。幼儿接受幼儿教育,却要付出不同的代价,这本身就是对幼儿追求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不公平体现。

(四)阶层差异显著

按照收费和教育资源,笔者将幼儿园大体分为如下几类:第一,质量较高、收费较低的公办园。比如,政府机关幼儿园等。他们招收的群体大多是国家公务员的子女;第二,质量较高、收费较高的民办园,这类幼儿园由于收费高,面向的群体大多是收入较高的公司白领等;第三,质量低、收费低的幼儿园。这类幼儿园主要针对没有经济实力或者受地域、交通限制的幼儿家长。由于不同类型幼儿园招生对象隐含的阶层划分,导致不同社会阶层的儿童所接受的学前教育的机会和质量差别显著。

三、解决幼儿教育公平失衡的对策

(一)加大幼儿教育投入,优化教育投入结构。

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大幼儿教育投入,例如,目前各省都已出台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国各地新增财政投入1000亿以上,内蒙古预计从2011年到2013年新建847所、改扩建633所幼儿园,这无异于为广大幼儿提供了更多的幼儿教育机会。另一方面,政府财政投入应避免集中投向公办教育,从而导致扭曲的学前教育供给格局,对民办幼儿园也可采取评优奖励、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与此同时,对民办幼儿园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区分和管理工作也迫在眉睫,这样才可能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教育投入的结构可参考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针对省、市、县、乡、村五级幼儿园,分别设立幼儿教育专项资金,由各省向省内各地市级、县级、乡级、村级教育部门分配和转移教育财政经费,从而实现地方区域内幼儿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二)扶助贫困落后地区,采取向弱势群体倾斜政策。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木桶的容量最终只取决于那根最短的木板的高度。在我国幼儿教育资源非常匮乏的情况下,不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我们就难以实现国民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高。

2010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要安排专门资金重点建设农村幼儿园。这也是国家在政策上向弱势群体倾斜的体现。对贫困落后地区实施补偿教育,能够使那些没有机会获得教育的幼儿接受教育,也可以使一些已经接受幼儿教育但处境不利的幼儿获得更好的教育,这对于缩小弱势群体与良好环境下成长的幼儿的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幼儿教育法制建设,加快制定《学前教育法》。

幼儿教育既有和其他阶段教育融合发展的普遍性,又有其自身发展的独特性,明确幼儿教育的地位和性质、明确政府主导学前教育发展的责任,确立相关部门分工协调合作的机制等,最终都需要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界定和约束。因此,加快学前教育立法是保障幼儿教育公平的迫切需要。我国对于学前教育立法已经开始提上议程:2007年11月,教育部将学前教育立法纳入了今后五年立法的工作重点,并列入了2008年工作要点。[3]学前教育立法一方面可以参考国内北京、上海等一些已经制定了地区性的《学前教育条例》的经验,另一方面,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也都确立了学前教育法,世界各国学前教育法的制定和实施经验都可以为我国学前教育发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朱宗顺.教育公平应从重视学前教育开始[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2):23

[2]蔡迎旗,冯晓霞.论我国幼儿教育政策的公平取向及其实现[J].教育与经济,2004(2):34

[3]庞丽娟.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法》立法进程[J].教育探索,2011(8):36

第二篇:社会转型视野下的幼儿教育探讨

摘要:幼儿园实行和谐管理,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幼儿园管理应抓住构建和谐社会的契机.积极协调幼儿园内外各种关系,提高幼儿园管理的实效性。幼儿园进行和谐管理应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制度和谐,即制定制度的过程要和谐,成文制度的内容要和谐;调节幼儿园内部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协调与上级主管部门、社区、家庭等关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关键词:和谐;管理;幼儿园;环境

周三多教授在<管理学>一书中指出:“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1]由此可见,管理的实质就是协调。幼儿园管理除了涉及到幼儿园内部的人、财、物等因素外,还涉及到与上级主管部门、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关系。幼儿园的发展除了要协调好内部的各因素外,还要协调好与外部诸因素的关系,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社区和家庭的支持。和谐的管理,将促进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制度和谐

(一)制定和谐制度管理离不开相关的制度。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对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幼儿园应在这些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制定一些适合本园实际的具体制度,便于量化工作,同时,也能使教师有章可循。这是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用制度管理与以人为本的管理并不相冲突。以人为本的管理强调的是把人放在管理的中心,运用各种手段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的管理最终还是需要各种制度来落实。制度固然对人有约束的一面,但同时也能体现管理的公正与客观,减少人为因素。制度的制定必须遵循合情合理的原则,制度的执行也要掌握适度的原则。和谐制度应符合以下三点: 1.把价值生命个体作为制度设立的前提

西方的工具理性把人仅视为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价值和目的,从而导致了人的异化。价值理性把人视为目的,把人视为值得尊敬的个体。幼儿园制度的制定应以活生生的值得尊敬的价值生命个体为前提,充分考虑教师的尊严,体现出对人的基本尊重和关怀。那种以限制为目的的制度,只能压抑人性,打击人的积极性,是与和谐制度格格不入的。

2.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的制度的设立应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达到人与组织的协调发展。制度的设立也是为了达到管理的这一目的。因此,制度制定者应设身处地地为被管理者着想,要充分考虑设立的制度能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否提高工作效率。

3.管理制度的设立应使教师能够体验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满足幼儿园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要能使教师感受到其事业成功和个人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从而催人向上。因此,完善的制度设计要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和专业自主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尤其在涉及教学专业领域问题时宜粗不宜细。制度中有些内容的设计,如教学奖励制度,既要突出执行的结果,也要看其执行的过程,使人在执行过程 中体会到自身价值的体现和满足。(二)实行和谐管理

管理由管理的主体、管理的客体和管理的手段三部分组成。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有时管理的客体同时又是管理的主体。在幼儿园管理中,幼儿园领导管理教师,教师管理班级,教师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和谐管理是指幼儿园中每个人都是管理者,都参与幼儿园的管理。教师不仅参与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还参与幼儿园各项具体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共谋幼儿园的发展。教师参与幼儿园管理,实际上是对幼儿园管理的内化,是教师的自我管理,教师在参与幼儿园的管理中,能培养“主人”意识,增强对幼儿园工作的认同感,对幼儿园也更具有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幼儿园的整体凝聚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领导者多听取教师的意见,会为决策提供直接的信息,对于正确决策和制定发展规划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人际和谐

真诚、平等的内部沟通是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的基础。在幼儿园管理中。园长要善于协调与处理以下三种关系:(一)领导集体内部的关系

有没有一个团结向上的领导集体是判断一个幼儿园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优秀的领导集体能够保证幼儿园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因此,一定要通过多方面的考察,把优秀的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园长的管理能力往往通过班子的力量体现出来,班子成员要分工协作,各守其职,各负其责,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围绕幼儿园的发展目标开展工作,推动幼儿园的各项工作不断前进;班子成员要相互尊敬,相互信任,不拉帮结派,不相互拆台。园长要注意协调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优化组合,充分发挥班子的力量。(二)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幼儿教师是幼儿园工作的主体,幼儿园的一切工作最终要靠幼儿教师去完成。如何调动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核心。除了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外,情感因素在幼儿园管理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尊重教师

幼儿教师承担着塑造幼儿灵魂的历史重任,因此,幼儿教师要有健康的灵魂。幼儿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相比收人甚是微薄,却做着不亚于中小学教师的辛苦工作,但幼儿教师们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放弃对孩子们的关心,这是非常可敬的品质。因此,领导要尊敬幼儿教师,对她们的工作予以支持,让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尊严感。2.关心教师

领导要关心教师的生活与发展。要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对有困难的教职工要多关心。尽可能地提供物质上的帮助。多给教师提供发展的机会,鼓励她们参加各级各类的学习与进修,多在业务上予以指导,帮助她们提高,让她们感受到幼儿园的温暖。(三)教师之间的关系

教师之间既是合作关系,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关系,如果不把这两者的关系协调好,也会影响幼儿园的稳定与发展。处理教师之间的关系,既要借助于制度来加强管理,也要做好协调和说服工作,以理服人,让大家在和谐的氛围中竞争与发展。幼儿园组织各种评比活动。一定要公开、透明,评比结果要公正、合理,并接受教师监督。

三、环境和谐

幼儿园管理除了要处理好内部各种关系,还要协调好以下关系,以便为幼儿园的发展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一)幼儿园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

幼儿园办学离不开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能否处理好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的发展。幼儿园要服从上级主管部门在办学方向上的指导和组织思想上的管理,服从上级主管部门对幼儿园的检查和监督,对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并及时地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遇到问题要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争取在各个方面得到支持。(二)幼儿园与社区之间的关系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密切同社区的联系与合作,宣传幼儿教育的知识,支持社区开展有益的文化教育活动,争取社区支持和参与幼儿园建设。”社区有公园、博物馆、工厂、学校等丰富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应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建立合作互助关系。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对幼儿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幼儿园还应该组织师生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争取社区对幼儿园建设的支持。

<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指出:“民政部门要把发展幼儿教育作为城市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教育部门共同探索依托社区发展幼儿教育的管理机制和有关政策。”由此可见,发展幼儿教育也是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幼儿园应积极加强与社区的联系,依托社区力量推进幼儿园的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保教质量。(三)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应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幼儿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幼儿园领导与家长的关系。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将影响到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理解、认可、支持和配合,从而影响到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幼儿园领导要尊重家长,积极主动地争取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与配合。而教师与家长之间是否和谐,则会直接影响到幼儿教育的质量。为此,教师应与家长多沟通,加强了解,共同商讨教育幼儿的方法。家长可以从教师这里学习到科学的育儿方法,而教师能通过与家长的接触,加深对幼儿的了解,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谐幼儿园的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幼儿园管理就是通过协调幼儿园内外各种因素,为幼儿园的稳定与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内外环境,从而使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始终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加强幼儿园的和谐管理,可使幼儿园实现组织的合理性、活动的有序性和工作的高效率。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等.管理学一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三篇:基于教育公平视野的高中教育教学管理

基于教育公平视野的高中教育教学管理

摘 要:实施新课改以来,均衡教育成为中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高中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也应该注意教育公平的问题,促使教学资源均衡搭配,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活跃的成长空间,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本文以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目标,从教学机会、教师分配、个性化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推动教育教学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教育公平;高中教育;教学管理

目前,学生“择班择教师”的现象非常普遍,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家长会找关系将学生安排到优秀教师的班级中,大大加剧了家?L与学校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会导致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差距过大,给正常的教学活动造成了阻碍,并且这种情况也对学生产生了不利影响。

“促进教育均衡与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义务教育,但高中教育作为非义务的基础教育,同样要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实施教育公平。”当前推动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实施公平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育机会的公平

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有助于维护正常的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生活秩序,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使学生更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教育系统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学生管理也不例外。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管理学生,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学生质量,减少线下择校生的数量。为了避免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与普通学生的差距,可以将这些学生单独分班,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育部门应该增加高中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等,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等一系列特色教育提供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激励高中学生主动进行公平竞争,同时为家庭条件差异的学生提供公平教育的机会,学校可以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奖项,在每个学期进行优秀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特长生的评选活动,并予以奖励。此外,建立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与社会企业合作,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适当的经济补助,从而降低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概率。

二、教师的合理分配

学校应该加大教师培养的力度,建立健全优秀教师培养机制,通过“新老结对”的合作教学模式,增加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的沟通交流,促使双方优势互补,共同提升。例如,前段时间,镇教委举行亮点工程活动,我校教师广泛讨论,献计献策,使学校的亮点工作丰富多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干好教学管理工作,管理者要“沉”下去,了解教师的呼声和管理中的热点,积极回复教师的问题。此外,在任命高中班主任的过程中,也要根据教师的教学管理及学生评价情况,建立班主任评选标准,从而避免由于学生对班主任教师不满而造成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同时,为了调动高中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学校也应该通过优秀教师的表彰,如“师德标兵”“学科带头人”等,逐步提升教师的素质,为学校均衡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进行教师分配时,高中学校应该摒弃以往优秀教师教优秀学生的模式,公平合理地分配教师资源。教育部门管理人员要进行实时监督,缓解由于教师资源不均衡而导致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矛盾,提升师生的积极性,也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分类个性化教学

为了促使教育均衡,实现高中教育管理公平,高中学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可以将因材施教作为公平教育的核心内容,根据不同特长学生的需求差异进行分类教学,使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公平是相对的,在为大多数学生提供公平教育机会的前提下,高中学校也应该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开设优质选修课,如校本选修课程,促使特优拔尖学生不断进步。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培养优秀学生,学校可以在校本选修课过程中加入对优秀学生的培训,增设培训班轮流制的环节,按校本课程的标准进行系统教学,如课堂学习辅导、课堂考试评价、课堂作业布置与批改等。

总之,在高中教学管理过程中,高中学校应该贯彻落实党的均衡教育方针,在完善基础设施教育的前提下,逐步完善高中优秀学生奖励机制和贫困学生补助机制,为不同家庭情况的高中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同时建立“青老结对”的教师合作教学模式,逐步提升高中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进行分类教学,从而推动高中学生多方面进步,促使学校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闫传学.基于教育公平视野下高中教育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29):187.[2]贾长胜,石远鹏.基于教育公平视域下的高校管理实施路径研究――以X市三所高校为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6):142-144.

第四篇:教育公平视野下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越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民族地区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其在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对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田野调查发现,民族地区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办学条件普遍较差,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师资数量不足,素质相对较低,教师结构不合理;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地域特色不明显。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地方政府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扶持政策。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合理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效率;同时突出“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特色。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乌江流域民族地区

(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并且承诺,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发展,教育的公平度也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由于受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与全国教育整体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为此,笔者选取乌江流域民族地区进行了三年的田野调查,以探索教育公平视野下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乌江流域是指乌江干流及其众多支流流经的地域及附近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绝大部分属于民族聚居区,故将其称作乌江流域民族地区。虽然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从教育公平视角看,该地区教育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办学条件比较差

与其他地区相比,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着办学条件较差(除贵阳、遵义等中心城市和部分重点高中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校舍建设面积不足、危房率较高、学校教学生活配套设施不全等。以贵州省威宁县为例,该县小学现有校舍面积295318平方米,生均1.6平方米,其中危房30500平方米,危房率10.4%;初中校舍面积121860平方米,生均2.5平方米,其中危房17200平方米,危房率15.8%。很多乡镇村办小学没有校舍,有的租借民房,村办小学基本无法维持。再如,镇雄县全县28个乡镇中,有1个乡无中学,21个初级中学无寄宿制项目。要实现“普九”目标,镇雄县小学尚缺校舍53,71万平方米,初中尚缺校舍55,87万平方米。而且全县中小学有D级危房156982平方米,有28所农村寄宿制项目学校没有厕所、食堂、实验室等配套设施。这反映出乌江流域民族地区不但校舍严重紧缺,而且现有学校中基本的教育教学设备也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

(二)师资数量不足,素质相对较低,教师结构不合理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存在教师数量不足的现象,如镇雄县小学专任教师缺501 1人,中学专任教师缺1881人;威宁县小学专任教师缺2986人,中学专任教师缺2316人。同时教师队伍素质相对较低,教师结构不合理。受编制所限,许多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不能引进新教师,导致教师年龄结构失衡。这又加剧了教师队伍素质低下、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2007-2008年,笔者对该地区8617名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测试(测试用题有两类:一是公民基本科学素养问卷,二是中小学语文课本涉及到的科学文化知识)。测试结果是,100%被测教师的科学素养不达标(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制定的标准),高达70%的被测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不及格。同时,笔者又随机跟踪了119名教师的120节课堂授课情况。在对课堂实录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课堂上有明显知识性错误的教师达79%;普通话不过关、书写笔顺不对的教师高达90%。

(三)区域内部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缺乏

在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城乡、县市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各阶段教育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学校辍学率居高不下。在调查的两所学校中,一个是城市重点初中,高级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5%;另一所农村学校有教师78人,高级职称一个都没有,中级8档及9档各有2人,10档有14人,其余均为初级职称。城乡之间教师资源的差异,导致城乡教学质量差别很大(见表1)。

(四)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地域特色不明显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传统资源,该地区的教育理应突出“民族特色”。但是,该地区在将民族文化引进学校课堂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应景性,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发展民族教育缺乏明确的目标、任务、政策,没有专项民族教育经费,且对民族教育的研究和指导也不够。在走访的14所民族中小学,笔者发现这些学校把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变成了“节日”课程,变成了迎接上级检查的活动课程。与此同时,许多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教育情境及素材被闲置,如绝大部分民族教育器材常年放在“库房”里,利用率非常低。多数民族学校从教学内容到办学模式都没有特色,除在校名上冠以“民族”二字外,其他r方面t殳有什么区别。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地理条件制约

乌江流域地形山高坡陡,人口分布较为稀疏,使得学校布点分散,校均规模偏小,办学效益低下,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例如,普定县补郎苗族乡辖16个行政村、106个村民组、408个自然村寨,全乡有中学1所、村级完小8所、初小3所、教学点2处。即使这样,学生上学走一两个小时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到2008年,这里仍然有办学点2462个。由于办学点过于分散,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发挥最大的合力,使整体的教育效益受到很大影响。

(二)教育欠账过大,成为教育发展的阻力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国家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但是由于社会发展整体跟进不足,教育发展仍然十分缓慢。乌江流域近60%的县为国家扶贫重点开发县,由于民贫财弱、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不少学生无法完成学业。例如,在随机选取的11个县中,区县级财政负责部分的教育债务仍未结清,被调查的每个区县都有超过千万的教育债务,个别区县债务接近3亿元。沉重的债务负担严重制约了当地教育的发展。

(三)影响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主观因素

除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外,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缓慢也受到教育内部一些因素的制约。教育过程中的精英价值取向和学校布局中的城市中心取向,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向少数区域或群体集中

20世纪50-60年代,为了实现工业化目标,在当时教育投资有限的条件下,国家实行精英主义教育,设立了一批重点中小学,以为高等学校输送“尖子”。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某种历史合理性,但今天重点学校制度存在的问题日渐显露出来。而乌江流域民族地区还是按照传统的做法,突出重点,打造名牌。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加剧了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不断扩大,产生出一大批“薄弱学校”。甚至在义务教育阶段,该地区就奉行培养尖子生,为上级学校输送人才的精英教育,使得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分治。这种人为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等级化的制度,不但违背了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宗旨,而且加剧了升学竞争,无形中强化了应试教育,使义务教育畸形化。

同时,乌江流域民族地区表现出特有的“城市偏好”。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实行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三级办学”体制,形成了普通高中集中在城市和县镇的局面。调查发现,就读普通高中的城镇户口学生走读,而农村户口学生则要住宿。农村孩子上高中的支出大增,这既加剧了农村孩子的升学困难,也成为农村初中生流失、辍学比例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以贵州省2008年9月30日公布的普通高中(公办)收费办法为例,仅就学费一项,一类示范高中就比一般高中高出5倍。而且大部分区县还有这样一个政策,即优秀的农村教师可以通过考试进城。这使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加大了城乡学校教师队伍的差距。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管理日益被边缘化,教育中民族文化、地域特色严重弱化

笔者所调查的35个农村区县在教师管理体制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行政部门权力失位的现象。教师的选拔、录用、职务评聘等权力均被集中于上一级人事部门,学校及其主管部门没有自主权,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管理日益被边缘化。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被放弃”,了大部正当权利,其自身的优势及特色未能充分发挥。一是由于编制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具体教学安排中出现了“教非所学、职称系列与所教学科不一致”现象。有一所学校,什么专业都有,但是有45%的教师不教所学专业;有的学校教师学科分布不平衡,个别学校小学英语、科学等专业教师严重缺乏,无法正常开课;很多教师要跨学科、跨专业进行教学。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二是课程设置上没有体现民族特色。乌江流域有着多种自然风貌、立体的自然生态及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校可以将符合当地环境条件和生产要求、体现当地特色的知识和技术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如折叠、剪纸、编织、刺绣、蜡染、烹饪、果树栽培等,但是学校没有这样做,甚至有的民族教育特色学校,也只有在上级检查的时候才开展民族特色活动。教育结构不合理,双语教学步履艰难

目前,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教育以普通教育为主的局面并没有多大变化,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结构不够合理。首先,该地区初级中学少。如务川自治县15个乡(镇)只有6所初级中学,有9个乡(镇)没有初中。其次,学校结构不合理。在乌江流域,农村三教的比例是:成人教育约占0.5%,职业教育占12.4%,普通教育占87.1%。普通中等教育远远大于中学职业技术教育。如一个人口130万的大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才300多人,根本无法满足就业结构转换对劳动力技能和素质的需求。这种不合理的中等教育结构只能造就大量“升学无望,致富无门”的农村青年,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同时,由于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整体上是“大杂居、小聚居”状态,大部分少数民族是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民族语言文字在民族教育中面临着双语教学的问题,而目前这方面的师资比较缺乏,教材等方面也遇到不少困难。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不懂当地主体少数民族语言的现象很普遍。双语教师极其缺乏,双语教学步履艰难。以开展双语教学较好的松桃县为例,该县只有6个乡(镇)12所学校开展双语教学,仅占全县小学总数的3%。语言障碍成为制约民族地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促进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对策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要努力克服历史和地理环境的不利因素,充分争取并利用现有政策借势而上,从而促进区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教育公平。

(一)用好、用足中央的各项扶持政策

充分利用好“新农村建设”政策,认真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使学校办学设施明显改善。国家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力度是国家的责任。但是,怎么用好中央的投入则是地方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要把教育投入的钱用到刀刃上,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笔者认为,如何用好新增教育投入比增加教育投入本身更重要。地方政府要避免教育经费被浪费、挪用,也要防止教育经费只为重点学校锦上添花,不为薄弱学校雪中送炭的现象。从教育公平与效率的角度讲,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应该把新增义务教育投入向薄弱学校倾斜,改变过去一些地方政府基于教育政绩的需要,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名校身上的做法。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用于改造薄弱学校的经费不是来自对其他学校教育拨款的“挤出”。而应主要来自于新增教育经费、专门用于改造薄弱校的教育附加费、上级财政的专项转移支付以及来自优质学校的对口支援经费等方面,对此,我们要建立薄弱校资金筹集和补偿长效机制,逐步推进校际均衡。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认真落实好2009年2月23日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联合印发的《关于继续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的精神,全面实施“大学生西部志愿者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计划。这些计划所需费用大都是由中央财政负担的,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尽可能多地申请岗位,接受相关人员,并提供相关的条件使这些志愿者能够走到农村中小学,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二)改革教育结构和评价机制

在类似乌江流域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内陆民族地区,改革教育结构和评价机制实为必要。

首先,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学历层次,通过中考制度改革(科目对应、分值相等、内容区别),选拔出职业能力强的学生到职业高中就读,形成“职业高中”“高等职业学校”“应用性本科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直通车教学、升学模式。也就是说,读职业学校也可以正常达到博士学位,为生产一线培养高层次人才。

其次,改革评价机制。要改变一直以来教育部门对学校评价存在的偏颇,即主要看学科竞赛、办学水平、师资力量、人均分,评估项目重点放在学生考试成绩上,尤其是升学率上,升学率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学校发展快慢的命运,以切实推进评价机制改革,从操作层面上推进素质教育。笔者建议,把原来的评估学校分成评估政府和校长、教师两部分,评估政府看投入与监管,评估校长看是否执行了教育方针和政策,评估教师看是否做到了教书育人。同时要把评估的重点放在课堂上;放在对教师的监管上。

(三)合理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效率

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是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大开发,其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越来越多,使城镇学校学生爆满,城镇学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农村学校学生却越来越少,合校、并校是必然趋势。针对这些情况,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政府要遵循教育规律,根据人口和城镇发展趋势,构建学校布局新框架;要从实际需要及区域发展综合考虑,建设好山区村校;要解放思想,采取灵活的政策解决农村学生就学问题,比如免费提供交通工具,使学校上课能够基本规模化,从而提高教育效率和综合效益。

(四)突出“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特色

根据乌江流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可以有意安排乌江流域民族经济和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以为振兴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民族经济和特色产业服务。同时,要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效益。现代远程教育不受时空限制,教学信息交互性强,教学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进而提高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效益和质量,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

同时,培训一支数量足、质量优,既懂民族传统文化又有现代科学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搞好双语教育至关重要。所以,乌江流域民族地区要努力办好当地师范学院,造就一支民族语言和汉语兼通的少数民族教师队伍,以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

第五篇:教育公平

怎么看教育公平

安徽铜陵,一个以盛产铜矿而得名的城市,近年来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广受关注。经过十几年的改革探索,铜陵市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创造了一个“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的“铜陵模式”。很多地方盛行的“择校风”,在这里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孩子们在公平、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让所有孩子共享同一片蓝天,是亿万家庭的殷切期盼,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

●为什么教育公平问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举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1949年的1.5%上升到79.2%;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显著改善了新增劳动力结构和素质;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首位,毛入学率达到24.2%,进入大众化阶段;国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49年的1.6年提高到8.7年。教育发展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不适应,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据2009年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56.5%的人认为存在教育不公问题。这反映了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高度关注。

当前,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在接受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会让我们对此有直观、切身的感受。

比如,“择校热”高温不降。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小学择校非常普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声誉和质量较好的学校,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家长操劳、奔波数月,通常还要支付数额很大的“择校费”。为了增加“择校”资本,孩子们不得不参加各种各样的“占坑班”、补习班,考取名目繁多的证书,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倾向愈加严重。这些现象多年来禁而不止,治而不愈,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顽症”。

比如,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尚未得到充分保障。一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还在办学条件不达标的打工子弟学校就学,国家助学体系尚没有覆盖普通高中教育,没有做到“应助尽助”,残疾儿童教育水平仍落后于普通儿童教育水平,等等。

再比如,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公平,部分地区学生入学机会偏少。这种现象多年来一直备受争议,由此引发的“高考移民”问题时有发生。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对个人来讲,它关系每一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一生;对整个社会来讲,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正因为如此,教育公平问题才受到群众广泛关注。

●影响教育公平的原因是什么?

“中央给咱办实惠,农民种地不交税,娃娃上学不交费,真是和谐好社会。”这是近年来我国农村许多群众发自内心的感慨。可以说,随着免费义务教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学上”、“上得起学”已经不是问题了。人民群众现在对教育问题的意见,对教育公平的呼唤,实际上主要是对“上好学”的期待。

当前,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教育公平呢?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具体政策等多种原因,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而发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地方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必然带来教育发展的差距。2008年上海市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15473.62元,而贵州省仅为2310.83元,相差近6倍。可以说,教育不公平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教育领域的直接反映。

教育投入不足。“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真实写照。虽然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低,2008年只达到3.48%,不仅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且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与我国教育发展的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

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重点学校制度。在教育投入总量小、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集中财力、物力办好一批中小学,对“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曾产生积极作用。而重点学校制度也同时导致了学校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近年来,国家取消了重点学校制度,加大了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但是,重点学校本身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人们形成的固有观念很难改变,这些学校依旧能够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优秀学生,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甚至造成了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两极分化的局面。

政策制度不完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影响和制约教育公平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一些已经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合理制度如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省级政府统筹管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尚未建立。同时,对新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等,还没有可供依据的法律和制度规范。

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受教育程度逐渐成为影响个人职业、收入乃至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投资”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子女接受教育的关注度空前提高。再加上独生子女普遍化,人们都希望让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这必然造成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与供给短缺的矛盾凸显,使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

为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中央作出了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

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决策。从2008年8月启动,《规划纲要》的制定历时1年零9个月,经过40轮大的修改,两次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在这个描绘中国教育未来10年改革发展路线图的纲领性文件中,鲜明地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理念贯穿始终。它昭示了党和政府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态度和决心,让人们进一步看到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美好前景。

●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一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是“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制度,促进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很多地方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成都积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广东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组织发达地区10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陕西吴起县投入5亿多元统一全县建校标准,实现了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铜陵市鼓励教师跨校兼课、兼职,促进了高水平教师资源共享。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四是“建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认真总结一些地方探索的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

还应注意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要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据统计,2009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适龄人数达到997.1万人。如何给这些孩子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健康成长,是促进教育公平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早在2001年,就明确提出了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两为主”政策。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把接纳非户籍居住地上学的儿童纳入政府管理的范畴。2009年中央财政下拨20亿元,专项用于补充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等。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经过这些努力,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子女就读难的问题。但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学质量低等问题。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如何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呢?

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广大农民工为流入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流入地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指导和督促公办中小学认真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保障范畴,对接收农民工子女人数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制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做到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采取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就学。

发挥公办学校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公办中小学潜力,合理调整和完善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尽可能多地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降低入学门槛,简化入学手续,不得随意设置入学条件限制。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农民工子女在短时期内完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还不太现实,必须进一步发挥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作用。要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畴,制定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加强对这类学校的督导工作,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根本上要解决农民工的“身份”问题。2010年6月,广东省出台有关规定,实行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政策,只要积满60分,农民工就可以申请入户,其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应逐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逐步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使其子女真正享受“同城待遇”。

此外,随着很多农民工子女开始进入高中阶段,他们接受“初中后教育”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由于借读费用昂贵、户籍障碍、高考政策限制,以及各地在教材、课程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难度更大。应研究制定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让流入地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也向他们敞开。

●如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

2009年8月16日,来自四川广安的小张怀揣录取通知书,惴惴不安地来到中国科技大学新生报到处报到。刚出家门时还为学费发愁的小张马上安心了:在出示有关证明后,马上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办好了入学手续。“不带一元钱,也可进校园”,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全国高校普遍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对经济困难学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再根据核实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资助。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是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的必然要求。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城乡还有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这些孩子的上学问题一直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近年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学杂费,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在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障制度,国家助学金每年资助近1200万人,总资助面达在校生的90%,同时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在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每年资助约450万人,总资助面超过20%。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国家对困难学生资助强度最大的制度安排,也是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制度安排。要不断完善这一政策体系,把各项资助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不能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

扩大资助范围。资助范围要在现有基础上,向各个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延伸。鼓励各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提供资助;推进把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逐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在免除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基础上,将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样,就能逐步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资助体系,实现“应保尽保”。

提高资助标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标准还不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大资助力度,让这些孩子不仅上得起学,而且逐步上得好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落实资金保障。完善资助体系,资金投入是基础。中央和地方财政要足额安排应当负担的资金并及时拨付到位。省级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应承担的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其事业收入中提取4%—6%的资金,用于助学。加强对各项资助经费的管理使用、审计监察,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把国家有限的财力用好。

动员社会力量。长期以来,社会力量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希望工程实施20年来,募集资金超过56亿元,援建希望小学15900多所,资助失学孩子340多万名。要继续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崇文重教、扶危济困的文明风气,完善各项引导激励政策,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帮助困难家庭学生的良好氛围。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是全国亿万孩子的共同心愿;“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让所有孩子都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让祖国的花朵共享一片蓝天的目标,必将逐步变为现实。

下载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幼儿教育终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幼儿教育终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教育公平

    浅谈教育公平【摘要】 教育公平的内涵 《辞海》对“公平”是这样定义的:“作 为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指按照一定的 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 序合理地待人处......

    教育公平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和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成为城市里的“农民工”。许多年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也随其父母进入城市沿海和地......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 为什么这样一个成立90年、执政超过60年的政党,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8日上午9时在北京人民......

    主体教育视野下开放性课堂教学研究(★)

    开放课堂教学,激扬生命活力研究报告成都市猛追湾双语学校课题组摘要:“”是我校主体教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是适应新课程改革和促进师生和谐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研究,我们使课......

    《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

    一,写出外国文学名著二十部。(20%) 《安娜卡列宁娜》《老人与海》《红与黑》《呼啸山庄》《基督山伯》 《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爱玛》《曼斯菲尔德庄园》《威尼斯商人......

    教育实习终结

    年月号,我怀着无比兴奋心情和9名队友,来到XX学校,开始了我的实习教师之旅。 介绍学校的情况 一、 班主任工作实习 实习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简单而又艰巨的工作。简单,是因为它的内......

    教育均衡视野下教师角色的思考

    教育均衡视野下教师角色的思考 根据湖北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要求,竹山县要在2014 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2015年迎接国家评估验收。起初认为,教育均衡是各级政......

    教育技术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的畅想

    教育技术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的畅想 [摘要]未来课堂是针对于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和新课程改革对课堂重构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已互动为核心,旨在构建充分发挥课堂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