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视野下教师角色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06:0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均衡视野下教师角色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均衡视野下教师角色的思考》。

第一篇:教育均衡视野下教师角色的思考

教育均衡视野下教师角色的思考

根据湖北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要求,竹山县要在2014 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2015年迎接国家评估验收。起初认为,教育均衡是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思考的问题,并非专注于教育教学的教师操心之事。可细致解读均衡教育后,我认识到教育均衡的确关乎民生,确实需要全员参与,我想到了均衡视野下教师的角色。

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均衡教育。领导们常讲的均衡教育,是指教育者提供给每个孩子的学习条件、权利、机会是均等的,它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平原则,让所有的孩子——不管他成绩好坏,相貌怎样,性格如何,智力高低,不管他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要让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是我们国家追求的教育理想和目标。当前,我们很多人都在坚守“美丽中国之教育梦想”,期望迎来教育发展的“高铁”时代,因此教育均衡发展,对社会来说,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保障公民公平享受教育权利,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是融合社会群体、促进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对教师来说,是教师追求优质职业环境,炫出职业风采,成就职业幸福的需要。

接着要明确在教育均衡推进中,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如果把学校教育比作一艘扬帆远航的巨轮,校长是船长,教师则是水手;如果把学校教育比作一栋在建的摩天高楼,校长是设计师,教师则是建筑师;如果把学校教育比作一处赏心悦目的园林,校长决定园林风格与内涵,教师则负责花卉的养护与修剪。所以,在学校教育发展的宏篇巨著中,教师是撰稿人,是校对者,是决定作品效果与影响力的中坚力量。区域内教育要实现均衡,不但需要领导统筹规划,教育财政增大投入,还需要教师按学校规划部署积极落实,发挥各自优势,争当实现教育均衡蓝图的神奇“绣手”,真正让学生平等享受教育,让学生受益,让学生都能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可持续发展,让学生都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让学生都能顺利进入社会迈向人生旅程。

其三,要思考在教育均衡发展中,教师如何发挥自身作用助推教育均衡、又如何在教育均衡中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教育要均衡发展,教师自身也要加钙补锌,实现教师素质的高位均衡。

一是当好教育均衡工作的“宣传员”。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们县直学校,教学资源和办学条件均优于城郊学校,学生“择校”现象严重,“班容量”普遍过大,学校已有的布局环境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生源需求。特殊的校情需要教师了解国家政策和教育发展形势,认识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自觉增强责任感,积极宣传国家、省、市、县推进教育均衡工作的精神,通过访万家活动向家长宣传政策,讲清划片招生要求,力求家长支持,参与化解“择校”矛盾,解决本校“班容量”过大难题,保证片内学生在不断优化的校园环境资源中接受到优质教育。同时,教师要认真对待均衡档案的整理。均衡档案是学校推进教育均衡过程的重要佐证,也是学校实施规范办学、规范管理的痕迹,教师搜集整理均衡档案的过程,既能宣传教育均衡工作,营造出迎检氛围,又能统一思想,增强大家对教育均衡意义的认识。

二是当好学校均衡发展的“参议员”。教育均衡的核心是教育资源、教学层次的优质和高位均衡,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内涵发展。要办好社会满意的教育,就要落实“一校一品”,需要从学校长期办学积淀中,挖掘出有利元素,逐步形成有学校个性特征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和文化气质。我县城区学校由于受历史、经济等因素制约,校园功能场室紧缺,办学特色普遍不够鲜明,与市内“教育均衡发展示范校”差距较大。在2014年推进教育均衡的响亮号角中,校长在岗谋岗,更加繁忙,没少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学校创建想法子、跑路子、寻对策。此时,教师应该当好学校均衡发展的参议员,在特色学校创建中主动想,善于谋,敢于议,让谏言献策为学校发展引来清泉活水。无论是教学特色、德育特色,还是文化建设,教师都可以根据自身实践提出合理建议,使学校的特色能真正发挥育人功能,能正确持续发展,能形成品牌。张振武小学教师人人参与“均衡发展大家议”,效果就很好。

三是当好学校均衡举措的“执行者”。省政府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为了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在当前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的教育工作中,学校领导班子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出发点,在实现教育质量一体化、师资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优质学校引领化等方面拿出许多举措,增加了高质量的教育供给。为了让这些合理的举措和有益的探索得到较好的落实,发挥应有的实效,我们教师需要当好学校均衡举措的执行者。

要善钻教育教学艺术,能用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向高效健康课堂要质量;要参加积极课题研究与专业研修,寻求更多激活课堂、激越生命的教育方法,缩小与区域内名校的差距,实现教育质量的优质均衡;要乐于参加“送教下乡”和到乡镇支教活动,利用教育教学能力优势,让城区优质学校示发挥范作用,助推城乡教育均衡。

要落实教育关爱活动。政府义务教育关爱行动侧重于乡镇学校,但城区学校也有一定数量的留守儿童和特殊学生,需要我们关心,让他们受到均等的教育,是我们践行教育均衡举措的基本途径。

要坚持集体共同信念,传承学校特色文化。我县诸多学校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其原因之一就是挖掘不够,研究不够,坚持不够,传承不够。一所学校有其教师共知的办学信念,有其教师认可的传统特色,只要正确,只要对学生成长有好处,就应当坚持,就应当传承,教师应当成为集体信念和学校特色的最佳践行者。如张振武小学坚持18年的十星级评选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当坚持传承,该校教师应自觉凝聚、释放这种文化,使之成为学校特色创建其中一张名片。

教育均衡发展,给义务教育学校迈向发展的春天带来了机遇,给我们师生拥有一个绿色的人文的现代化的校园带来了希望,从学校领导到一线教师,岗位不同,角色不同,但是目的相同,愿景相同。当我们齐心协力,推动学校教育这列“高铁”跨上教育均衡发展的主干道那一天,我们享受的将是“车”内舒适高端大气的环境,欣赏到的将是“车”窗外那一片片耀眼明丽、鸟语花香的奇异风景。

第二篇:教育均衡发展视野下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策略探讨

教育均衡发展视野下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策略探讨

教师流动即师资流动,是指教师在不同地域、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进行交流,轮换执教,以消除师资力量过分悬殊,促进教育资源均衡,保障所有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保证国民教育整体水平。

一、教师流动的现状分析从教师流向分析,合理的教师流动应该是双向的、多维度的,但是目前我县的教师流动更多呈现一种逆向的、单向上位的流动。从近几年教师流动的现状分析,教师流动在地域上主要是从北面向南面流动;在区域上主要是从农村向城镇,从城镇向县城流动;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 在校际间主要是从普通学校向示范学校,从非重点学校向重点学校流动;在流动主体上,主要是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流动。

二、教师流动现状原因分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原有的教师分配制度逐渐被打破,教师流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但目前我国教师流动中出现的单维、逆向等不合理现象,更多的是教育政策上的缺失。(一)地域间经济文化基础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拉开了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而且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具有优越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意识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的文化服务产品性质多样、形式灵活。而在现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下,教育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当地政府的努力,由于东部沿海地区所具有的经济文化优势,因而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导致了大量教师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二)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受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城市和农村居民成为两种不同的社会群体,在社会身份和经济地位上具有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对于农村教师当前以及后代的发展都具有潜在的消极影响。加之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以及劳动就业制度,在城乡之间筑起一道偏袒城市居民的壁垒,导致教师合理流动的机会变小,农村教师的身份地位很难得到改变。可以说,当前教师不合理流动并非教育本身逻辑衍生,主要是外来不平等环境冲击的结果。因此,为改变“与生俱来”的身份限制,追求更多的发展机会,形成了农村教师向城市迁移的潮流。(三)教育发展政策的失误。《义务教育法》规定,为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但一些地方政府为塑造形象工程,竭力打造“明星学校”、“示范学校”,集中人力、财力举办少数重点学校或窗口学校,抽调大量的优秀教师充实其中。有的地区实行城乡教师分层工资制,教育财政优先保障城市教师工资,而根据规定对长期扎根农村工作的教师实行的工摘要:教师流动作为教育资源再分配的一种有力形式,可以促进师资的合理配置,保证教育的均衡发展,最终实现教育公平。但是目前我县的教师流动呈现一种不合理的、单向上位的趋势,这对于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了消极的影响。本文立足我县教师流动的现状,深层挖掘教师不合理流动的诱因,并提出了构建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的建议。关键词:教育均衡;教师流动;义务教育决策与思考-21-2010 年第11 期当代教育科学资上浮奖励制度,从根本上缺乏落实,导致教师之间经济差距越来越大。这种高奉献、低待遇的状况,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导致了大量教师的外流。(四)学校管理方式的缺陷。教师队伍的稳定需要人本化、民主化的管理。但是不少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领导缺乏人本意识,没有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很多领导民主意识不强,管理缺乏民主,管理方式机械、呆板,对教师的管理集权化程度高,使老师失去基本的自由和自尊。而对教师的评价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方法,评价方式单一,极大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在各种评比、晋升活动中,不能做到公开、公正,教师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伤害了工作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部分教师认为在目前工作环境无法实现个人社会价值,他们会想方设法进入更好的学校,以求在新的工作环境中获得自我满足的需要。(五)监督机制的不完善。良好政策的实施要依靠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但在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监督监察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很多教育政策的实施没有落到实处,形成“口头重视,行动不落实”的现象。政府部门违反教育政策建设重点学校等行为无法得到有效遏制,造成教师资源的不合理集中。在教师工资发放过程中存在的城乡双重标准现象难以有效控制;加之地方政府、学校克扣、拖欠、挪用教师工资,向教师摊派、集资等现象时有发生,教师的基本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而教师在评优、晋升过程中受到不公正待遇时,由于监督渠道的滞塞,无法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构建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的建议。义务教育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通观各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政府都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只有政府成为责任主体才有可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政府,因此应该成为各级政府的首要责任”。因此,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合理流动,关键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一)为促进教师流动的合理性、有序性和规范性,保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缩小地域、城乡之间经济文化的差距。第一,建立新型经费管理机制,缩小地域差距。义务教育作为全体国民教育,如果不由中央或省政府进行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地方教育经费的差额无法弥补,义务教育的质量势必难以得到保证,教育均衡也就成了天方夜谭。如南非采用均衡分配公式(EquitableShare Formula,ESF)制定“学校经费投入的国家规范和标准”来消除地域差别。根据目前义务教育投资主体上移的国际趋势,在条件成熟的适当时机,可考虑建立中央财政直接负担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或由省级统筹、中央和省级财政负担为主的保障机制。[3]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结合税费改革的需要,建立科学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新机制—“中央与地方分担,分级管理,按比例适度增长”。[4]在当前形势下,可以建立省级教育管理机制,统一本省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所需资金由省级政府和地方部门按照减免学杂费的分担比例共同承担。第二,实施城乡一体化工程,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为改变城乡经济文化差距日益扩大的事实,需要以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把农村发展放在与城市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革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缺乏联系的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促进城乡联系与沟通的新型管理体制。切实改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户籍流动障碍,开通城乡学校教师资源顺畅流动的渠道。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布局调整工作,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深入开展科技、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农民的生活品味。建立城乡衔接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保证农村教师在医疗、再教育和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第三,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步伐,促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对办学条件低于基本要求的薄弱学校,通过采取名校兼并弱校、名校与薄弱学校结对等新的办学模式限期改造。同时要建立薄弱学校投入保障机制,给薄弱学校政策倾斜,加大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同时明确责任,强化监督,确保对薄弱学校的投入落到实处。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目标,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台湾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用一张图纸建造所有学校”的政策;而古巴把教育资源平均分配给每一所学校。因此,政府要统一办学标准,加快学校的现代化、标准化建设,使每所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班额等均达到规定的办学要求,减少义务教育学校硬件建设中的差距。第四,统一教师工资发放标准,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工资是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的物质保证,美国教育管理部门以规范师资标准为基础,实现校际间师资均衡流动;法国统一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为教师的大范围流动创造条件。因此,为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决策与思考-22-当代教育科学2010 年第11 期首先需要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教师的工资水平,建议由省级政府确定教师工资发放标准,保证所有职称水平相同的教师工资待遇相同,保障弱势地区教师的基本需要和基本权利。其次要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在菲律宾,农村教师除享有基本工资外,还享有艰苦工作津贴; 而日本对流向偏远地区的教师除工资外,还增发偏僻地区津贴,对相关教师发放寒冷地区津贴和单身赴任津贴等。所以要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津贴制度,落实中小学教师津补贴、补助发放标准,奖励在边远学校、薄弱学校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教师。(二)教师流动作为促进教育资源均衡的有力手段,为规避流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和问题,需要在教育政策上做出规定。第一,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现有教师管理制度。目前教师管理主要实行“教师校管”的方式,这尽管有利于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但是阻碍了教师的流动。因此,需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体制。将教师的管理权限回收到县,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聘任、统一管理人事,统一配置师资,学校之间师资力量才可能均衡。可参照日本、韩国等利用公务员管理方式对教师实行统一管理,将教师全面推向市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逐步淡化教师的单位角色,使教师由“单位人”成为“系统人”,教师的人事关系不受现在工作学校的约束,“人走关系动”,彻底打破校际间师资保护的壁垒,从制度层面弱化学校对教师流动的限制,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第二,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保证城乡教师起点相同,需要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根据《教育法》的规定聘任教师。招聘的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初中教师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的学历,改变农村教师素质低下的现状。严格教师聘任制度,积极做好中小学超编教职工分流工作和缺编教师补充机制,并建立公平择优、平等竞争的选拔任用机制,以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和进取心。为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加强教师职后培训,尤其是农村教师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在职培训,提升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提高其实施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教学水平。第三,制定相关制度措施,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借鉴日本、美国等对教师流动的规定,制定流动教师的人选标准。凡是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8 年,新教师连续任教6 年,年龄在45 岁以下的教师(除任教未满3 年的新教师和妊娠、哺乳期的女教师),都需要参加流动。每次流动的时间小学以4 年为宜,初中以3 年为宜。每位教师在任教期间至少流动2 次。为改变优质师资力量在城市和重点学校不合理集中现象,保证所有教师都参加流动,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每3-4 年对所有教师进行清查摸底,以确定参加流动的教师比例。可以根据学生人数确定每所学校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数量,以高级职称教师师生比1∶200,中级职称教师师生比1∶50 的标准作为基准线,超过此标准的学校要使多余的教师流动到其余学校。为保证教师流动措施落到实处,还需要从制度上加以规定,每年由学校总结教师流动的情况并作为评优及职称评定的主要标准之一,而且要对参加流动的教师以一定的交通费用和生活费等补助,提高其积极性。(三)在教师流动的合理机制建立之后,为保证流动教师的合法权益,需要建立各项保障机制,以促进教师流动的长效性和持续性。第一,学校实施民主化管理,保证教师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教师代表大会制度,定期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学校的重大决策要经过教师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使所有教师包括流动教师有机会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能发表自己的正确见解。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师管理规章制度,并征求全体教师的意见,力争体现所有教师的权益。对教师的评价要科学、合理、平等、有效,不以单一的方式和标准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要更多考虑教师的内隐劳动。完善政务、财务公开制度,及时把政务、财务有关情况向全体教师通报,在才、财、物管理上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另外要健全教师申诉制度,畅通管理部门信息,使教师受到不公正待遇时,有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途径。第二,完善教育监督评估体制,保障流动教师合法权益。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教育的监督监察力度,制止一切“标志性”、“政绩性”重点学校建设行为,使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教学设施和师资等条件大体相当。各地要实行县长负责制,不得以任何名义向教师集资,切实保障广大教师的权益。防止中途截留农村教师补助资金,将是否拖欠克扣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对拖欠克扣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的情况予以通报,对有关领导要追究责任。借鉴英国对中小学的督导评估引入市场机制,实现社会化的做法,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并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第三,保证教师流动制度化,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在制定教师流动政策时应当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充分保护流动教师的利益。有关部门应通过咨询、调查、调研,切实了解利益涉及者的感受,制定并完善相关的制度;同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消除教师对政策执行时的疑虑,为政策实施铺平道路。为保证流动教师发挥均衡教师资源的作用,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措施对流动教师进行评估。改变现有的绝对性评价标准,通过纵向比较流动教师在先后学校的表现,引入发展性评价方式客观评价教师流动的个体效果;通过评估流动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即教师流入后,对本校学科教学工作起到何种作用,对教师后期培养形成指导性的意见,同时也对今后教师流动起到借鉴作用。

第三篇:教师角色新思考

教师角色新思考

提到教师的角色,从古自今有过很多的经典的描述,既有“蜡烛、春蚕、园丁、人梯”等传统美誉,也有“导师、母亲、朋友、合作者”等崭新形象。最近,因为一些意外的事件,让我对教师的角色又有了新的思考。

一、教师要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前不久,就因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不好,使得家长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了误会,生发出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平时课堂上,就因为有一些教师语言表述的不清楚、不贴切、不到位,使得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不尽人意,带来了一些不应该有的缺憾;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因为部分教师说话不把握尺度、不注意分寸,使得学生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造成了很多无法挽回的悲剧等等一些事例,都表明了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是何等的重要。教师要完成职业使命,必须成为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二、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有用之人,就必须正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因为心理问题不解决,根本就无法实施正常的教育。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相当地复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就要通过学习多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进行必要的开解和辅导,使之走出不健康的心理阴影,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所以说,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三、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前日,一名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抽搐倒地,老师吓得惊慌失措,找来的学校领导比较有经验,掐了孩子的人中,孩子慢慢恢复,原来孩子有癫痫的家史。由此联想随时可能发生的其他的一些意外,比如一个淘小子在课间不小心把脚崴了、一位同学突然出了鼻血等等,作为临场教师应该做哪些工作?随着季节的改变、天气的突变、传染病的来临等,教师又要给学生提醒些什么?这些都是每个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要经常面对的一些问题,为了不让意外变成遗憾,做教师的还真要补上医疗保健这一课,要了解一些易发生的常见性的“意外”事故的防范知识和处理办法,要掌握一些突发疾病或伤害的应急常识。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为了完成教育使命,我们的教师角色越来越多,为了把教育做好,教师到底要扮好哪些角色,还真不好一下子说清楚,也许教师应该成为一名魔法师——能解决很多问题的魔法师!

教学经验

一、备课的经验

1.备课时要对三套不同的教材来回比较,从而选择确定一种较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70%左右要紧扣正在使用的教材,30%左右要纵横渗透,综合整合,作相关发挥。

2.在假期中把新学期的课完全备好,要有一个整体的备课框架,然后才上课。最好的教学策略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进行教学。

3.备课要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只能讲授学生可能懂的内容,不能讲授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

二、上课的经验

4.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要反复推敲。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坚决守时,决不压堂。

5.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

6.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

7.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8.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三、考试的经验

9.千方百计要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一定要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建构的、主动的、体验的、合作的进行学习。

10.要从“逻辑”、“操作”、“艺术”、“交往”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考试。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学年中都曾有获得前三名的经历,对你的教学留下美好的回忆。11.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真正有效的促进方法,是让他们深切地知道:“不进则退”。考试要让他们感受到一定压力,保持必要的张力。避免他们盲目自满,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信与自尊。

12.考试后,应立刻将正确答案公布或发给每位学生。要学生“趁热打铁”,修正错误,巩固正确,打好基础。当天知道作业正确与否,对于有效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四、提问的经验

13.设计教案的核心是设计问题。问题要深浅适度,利于启发学生;问题要有生活背景,能激发兴趣;问题要有实际意义,为今后学习奠基;问题解答要及时反馈,真正巩固。

14.提问与思维。“选择思维”的问题是:“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吗?还有其它解决办法吗?”,增加思路。“前瞻思维”的问题是:“如果那样做,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要有预见。

15.“情感思维”的问题是:“出现这样的结果满意吗?我的情感上能接受吗?”尝试体验;“换位思维”的问题是:“别人怎样看这个问题?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设身处地。

16.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要将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努力做到针对性强,切实帮助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从问题到问题,学无止境。

五、综合的经验

17.对学生好的言行,要及时给予肯定的回应;对学生不好的言行,及时给予否定的回应。大多数应是“肯定回应”;“否定回应”只占少数。

18.每一学年都要调查统计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力争在自己最弱的一项上,有所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在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出“审美和立美”,艺无止境。

19.每上一节课,要设想全人类都在倾听,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力戒偏见。要以自己的全部智慧来上好一节课,让学生如坐春风。“生命和使命”,价值统一。

20.要珍惜时间。力争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掌握较多的知识,培养较强的能力,学会独特的审美,发展良好的人格。知识、能力、审美、人格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9、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10、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可课程)。

1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让地方、学校参与课程决策,让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士享有参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机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13、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种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话题”,是特定的范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利用教材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对话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的思维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是教材内容的完成,而是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由能学会真转正为能会学习。

14、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一个场所;教室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15、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学生(学生的态度、情感,体会、经验、发展等)而不应是学科,教师的讲解、辅导、指导、展示、演示、释疑、评价及组织操作观摩等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16、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会学”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会”,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设计,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

17、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18、新的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9、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20、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21、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22、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3、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24、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25、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6、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27、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28、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29、教师专业发展:简单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30、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前、教中、教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经验理论化,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和提高。2009年4月

新课改的理念

1、课堂生态理念:课堂应是生态环境。学生是其中最具活力的鲜活生命体。教育教学活动应是生命体之间的情感交流、生命融合、思想沟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满活力。

2、合作学习理念:每个教师与学生间都存在差异,都有潜能。承认差距,发挥潜能。

教师学生都有个人人格和尊严。在教学活动中,每个人的人格都应得到尊重,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张扬。

教育教学过程应在师生间特别是学生间产生互动,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合作中:师师(全员)师生(全程)生生(全域)

教育教学过程不仅是个体活动,更是体现一种团体精神。

3、生本教育理念:尊重每个学生,使之充满自信,抬头走路;

相信每个学生,相信他们通过努力,会发现自己的潜能;

关爱每个学生,保持其脆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导每个学生,帮助其合理设计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方式;

欣赏每个学生,为他们的每个进步而喝彩;

4、探究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带领学生探究问题、主动认知的过程。课堂教学以探究为切入点组织活动,学生是教师的探究和合作伙伴,师生一起研究解决问题。

教师应做激励学生探究的人。为学生提供咨询,平等交换意见。帮助学生发现矛盾,但并不拿出现成答案。

5、研究性学习理念:让学生获得来自研究的积极体验;提高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人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道德;以学生参与研究为基本形式。

6、创新思维理念:创新思维是一种独特新颖、有价值的思维,它具有深刻、广阔、跳跃、模糊、不确定性。它产生的过程往往是非理性、非线性、非逻辑性的,有时是一种直观感觉,有时是一种异想天开。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展个性,开发求异、发散思维;丰富想象力,开发形象、直觉思维;优化知识结构。

7、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科知识的综合化,注重知识、情意、能力的一体与整合。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一

切记,一个学生一个世界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

一个学生不仅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而且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万物莫不相异,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也进一步指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没有差别的世界是一个孤寂的世界,没有差别的人只是一尊没有个性的木偶。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精心呵护这些生命,走进他们独特的个性世界,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给以悦纳和确认,予以延伸和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爱的阳光雨露,在温暖、滋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而不应事事单一,处处划一,时时统一,实行简单的一个法子、一个模样、一个答案,导致千教一法、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而“千篇一律就等于毁灭”。

教师应该用行动让学生感受到你是真心在关心他,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信,能够勇敢地正视学习,从而有勇气超越自我,不断进步,这种幸福感能够带给学生一生的积极心态与向上的勇气。

教师要像慈母一样关爱每一位孩子,无论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或是令人头疼的后进生,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阳光属于每一个孩子,无论他们是贫穷还是富有,是聪明还是智障;无论他们是相貌平平甚至丑陋,还是没有特长甚至平庸。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平等、自由、充分地参与教育的全过程,都应该在教育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幸福和快乐。影响教师一生的还习惯之二

做一名阳光的教师

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

什么样的教师是阳光教师?

我想,那些充满青春活力、充满朝气、拥有创新精神、敢拼敢闯、拥有属于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的教师就是阳光教师。

做阳光教师,就是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敢于创新和开拓进取,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教材、教案、教参、教辅资料,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进行简单的“复制”和“粘贴”,这样的教育是难以教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难以培养出具有开拓进取品质的人才,而这样的教师也注定与阳光教师和教育家型的教师无缘。

曾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年轻教师上的优质课非常棒,得到上级领导的赏识,得到广大教师和领导的认同,于是,上级领导打算提拔这个教师到教育局某部门工作。在提拔前,领导到该学校视察,听了一节这个教师的随堂课,由于这个女教师平时对随堂课不重视、备课不认真、上课敷衍了事,结果这次的“突然袭击”让这个教师措手不及,结果,那堂课可想而之的糟糕。于是,提拔的事就这样不了了之,而这个即将升起的新星也就陨落。这样的教师,就是“伪阳光教师”,迟早会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这是我们广大年轻教师最重要的、最根本的问题。如果这个教育观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我们的教育就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方向是错的,所以,你的教育人生也是错的。

现代教师应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促进者,即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不再是自始至终絮絮叨叨讲课、传授知识的人、而是把学生组织好,由他们自主、合作学习的人;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着--“导而佛牵,牵而佛抑”,甚至不一定是“主导”,是指引学生以方向,由他自己去“走”(哲学上说“践行”)的人;教师是学生的激励者--崇尚肯定性评价,不断给学生以激赏。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育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走下“讲台”,走进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的益友、伙伴、知己,“平等中的首席”,是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学习者。因此,具有现代意识的教师,就应该充分确立学生的主角地位,要教育、培养,并放手使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为自己,主动而自主地学习,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充分表现出主人翁、“主演”的角色形象。

做一名阳光教师,用理想教书、用心育人。

第四篇:浅析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析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要:20世纪中期以来,网络、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得到迅速地发展并深刻地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也在不断地融入到这一时代背景之中,进而造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课堂教学各个因素的适应性转变。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在面临教育领域内的这一重大变化时,应该做出怎样的准备来迎接挑战呢?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做一简要探讨:教师角色转变的必然性;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应然;教师应对角色转变的策略。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教师角色 转变策略

教育信息化主要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地发展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过程的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信息化时代给教育领域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使教师不得不审时度势,一方面要继续肩负教书育人的传统使命;另一方面,应及时把握教育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方向,有效地应对信息技术对教育过程各个环节的冲击,从而在信息化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使教育更好地发挥出其育人的价值。

一、教师角色转变的必然性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信息时代的网络世界里,教师与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上课、做作业、上辅导班也不再是学生巩固学业、提升自己的唯一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手段如计算机、手机、远程视频等获取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尤其是近年来慕课的大规模来袭,使得学生仅用一台电脑就能修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些颠覆传统教育观念的学习方式更加提高了学生对自身知识增长、智力发展的自主性,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建构主义学生观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经验。在信息化时代尤其如此,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在课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已经获取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以此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教学效率。

(二)师生关系的变化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教师的角色被严格地限定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这种教育虽然有助于培养学生尊师守纪的良好品格,并且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系统地获取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华,但学生完全被培养成为一台台的学习机器,其自主性、批判思维、创造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地重视和发展。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人才的需要。再者,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能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优胜于教师,这也对教师“知识权威者”的形象产生冲击。因此在信息化时代下,一方面应当继续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和谐师生关系,另一方面则要大力提倡“教学相长”的民主型师生关系。正如《师说》中所言:“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尤其是在当下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更应明确自己的角色,以更加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交流思想、探索知识,通过与学生开放性的互动达到学生和自己各方面发展的完善。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

自清末民初我国引进班级授课制以后,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中就一直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虽然它对于促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无法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无法落到实处,同时也不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班级授课制自身的缺点也使得教师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选择、教学手段的灵活性运用以及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实施受到限制。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以教师的单向传授为主,尤其是受“应试”的驱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屡见不鲜,由此造成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学组织形式也开始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有形的教室中,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极大地扩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随时对学生进行授课、指导、答疑和反馈,同时教师也能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个性化辅导。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尽快适应这种虚拟空间内的教学方式,以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应然

(一)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便利,使学生能随时随地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和手段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尤其是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授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而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自主获取学习资源的意识和习惯。2.教授学生搜索网络教学资源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检索、识别、筛选、整合、利用信息的能力。3.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利弊,增强学生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自觉性。

(二)学生成长的对话者

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师生交往沟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和自由的空间,教师能以一个更加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对话。通过一些网络社交工具,教师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内心世界,并且,通过这种虚拟的交谈方式,学生也更容易对老师敞开心扉,这对于学生健康人格及良好生活情趣的塑造都是十分有益的。教育信息化所催生出的新型师生关系需要教师适当地放下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姿态,以一个朋友的角色陪伴学生健康成长。为此,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课上学习状态,还可以在课下利用互联网远程教学为学生解答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疑难困惑。2.引导学生合理正确地使用社交工具结交朋友、建立人际关系,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相互之间的互动与分享。3.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避免过于依赖技术的支持从而出现情感分离的现象,产生虚拟与冷漠的情感效应。4.通过随时随地与学生交流思想,不断修正学生拥有的不恰当观念及行为,在与学生的谈话中融入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课堂教学的研究者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之下,教学组织形式以由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以及管理自动化对班级授课制产生了冲击,尤其是以教师单向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对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的需求。这一系列的变革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时代的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组织者、课程的建构者,更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研究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作为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利用互联网密切关注教育领域内的热点问题,把握新形势、新变化,学会分析研究各种理论的教育教学价值,并能将先进的教育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2.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解决的策略。3.具有创新意识,敢于尝试新教法和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善于从教学反馈中总结经验,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4.增强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意识。

(四)终身学习者

网络信息时代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知识每时每刻都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地进行更新。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成长的对话者以及课堂教学的研究者,自始至终都要有机会定期更新和补充自身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教师只有不断地追求新知,才能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信息时代终身学习者的身份对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1.学会使用网络信息检索工具获取教学资源,并能将优异的信息资源整合到教育教学中。2.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以创造出生动、活泼、真实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情境。如:能够熟练使用powerpoint、dreamweaver、photoshop等软件呈现教学内容,能通过电子白板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化、生动化和个性化,能够运用平板电脑组织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反馈。3.在通过培训和自学提高信息素养的同时,也应当不断完善和充实学科知识、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通识性知识。

三、教师实现角色转变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思想和理念 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教师应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所应该做的首要之事,只有在思想上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不断探索出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教育活动中的方法。首先,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所谓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之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更应该受到重视,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成为其自身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丰富多样的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做到“学问思辨行”相结合。其次,教师应该转变“授人以鱼”的思想倾向。21世纪真正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如何学习的人。因此,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应真正做到“授人以渔”,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而且能根据自身的学习习惯、现有知识水平以及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策略,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再次,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评价观。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应逐渐转变终结性评价方式,而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要更加注重整体性、全面性、发展性。

(二)通过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提高信息素养

为了在信息化背景下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好地付诸实践,教师必须通过专业发展教育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教师所应具有的信息素养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如:文字处理、因特网基础、文稿演示、网页制作、课件制作等,也包括教师搜索、甄别、分析、处理、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在职前教育中,教师要修习教育技术等相关课程,掌握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在职后的继续教育中,教师应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积极参加信息技术培训,逐渐完善综合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不断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通过亲身实践来增强信息意识的敏锐性,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熟练性。

(三)树立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

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难以预料的负面效应。如:网络上五光十色的图片和视频容易使学生分心,各种垃圾信息将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师首先应当树立起信息安全意识,做好引导学生在信息化的海洋里进行探索的指路人,增强学生的辨别和判断能力,使学生在课下自学的过程中能合理选择优质信息资源,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传播的负面效应。此外,教师自身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实施与评价的过程中也应善于甄别网络课程资源,及时过滤掉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信息,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教育教学活动。最后,教师应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在引用其他教师的网络课程资源时不应私自窃取,而应该标注来源,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总之,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未来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除了教师自身应不断探索实现角色转变的策略之外,增强信息化时代教学的有效性也需要来自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教师提供一个能在教学中广泛渗透信息技术的平台。

第五篇:教师角色新思考心得体会范文

教师角色新思考

提到教师的角色,从古自今有过很多的经典的描述,既有“蜡烛、春蚕、园丁、人梯”等传统美誉,也有“导师、母亲、朋友、合作者”等崭新形象。最近,因为一些意外的事件,让我对教师的角色又有了新的思考。

一、教师要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前不久,就因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不好,使得家长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了误会,生发出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平时课堂上,就因为有一些教师语言表述的不清楚、不贴切、不到位,使得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不尽人意,带来了一些不应该有的缺憾;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因为部分教师说话不把握尺度、不注意分寸,使得学生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造成了很多无法挽回的悲剧等等一些事例,都表明了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是何等的重要。教师要完成职业使命,必须成为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二、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有用之人,就必须正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因为心理问题不解决,根本就无法实施正常的教育。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相当地复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就要通过学习多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进行必要的开解和辅导,使之走出不健康的心理阴影,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所以说,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三、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前日,一名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抽搐倒地,老师吓得惊慌失措,找来的学校领导比较有经验,掐了孩子的人中,孩子慢慢恢复,原来孩子有癫痫的家史。由此联想随时可能发生的其他的一些意外,比如一个淘小子在课间不小心把脚崴了、一位同学突然出了鼻血等等,作为临场教师应该做哪些工作?随着季节的改变、天气的突变、传染病的来临等,教师又要给学生提醒些什么?这些都是每个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要经常面对的一些问题,为了不让意外变成遗憾,做教师的还真要补上医疗保健这一课,要了解一些易发生的常见性的“意外”事故的防范知识和处理办法,要掌握一些突发疾病或伤害的应急常识。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为了完成教育使命,我们的教师角色越来越多,为了把教育做好,教师到底要扮好哪些角色,还真不好一下子说清楚,也许教师应该成为一名魔法师——能解决很多问题的魔法师!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二)40年教学的20条经验

一、备课的经验 1.备课时要对三套不同的教材来回比较,从而选择确定一种较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70%左右要紧扣正在使用的教材,30%左右要纵横渗透,综合整合,作相关发挥。2.在假期中把新学期的课完全备好,要有一个整体的备课框架,然后才上课。最好的教学策略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进行教学。3.备课要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只能讲授学生可能懂的内容,不能讲授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

二、上课的经验 4.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要反复推敲。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坚决守时,决不压堂。

5.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6.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7.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8.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三、考试的经验 9.千方百计要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一定要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建构的、主动的、体验的、合作的进行学习。10.要从“逻辑”、“操作”、“艺术”、“交往”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考试。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学年中都曾有获得前三名的经历,对你的教学留下美好的回忆。11.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真正有效的促进方法,是让他们深切地知道:“不进则退”。考试要让他们感受到一定压力,保持必要的张力。避免他们盲目自满,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信与自尊。12.考试后,应立刻将正确答案公布或发给每位学生。要学生“趁热打铁”,修正错误,巩固正确,打好基础。当天知道作业正确与否,对于有效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四、提问的经验 13.设计教案的核心是设计问题。问题要深浅适度,利于启发学生;问题要有生活背景,能激发兴趣;问题要有实际意义,为今后学习奠基;问题解答要及时反馈,真正巩固。14.提问与思维。“选择思维”的问题是:“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吗?还有其它解决办法吗?”,增加思路。“前瞻思维”的问题是:“如果那样做,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要有预见。15.“情感思维”的问题是:“出现这样的结果满意吗?我的情感上能接受吗?”尝试体验;“换位思维”的问题是:“别人怎样看这个问题?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设身处地。16.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要将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努力做到针对性强,切实帮助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从问题到问题,学无止境。

五、综合的经验 17.对学生好的言行,要及时给予肯定的回应;对学生不好的言行,及时给予否定的回应。大多数应是“肯定回应”;“否定回应”只占少数。18.每一学年都要调查统计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力争在自己最弱的一项上,有所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在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出“审美和立美”,艺无止境。19.每上一节课,要设想全人类都在倾听,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力戒偏见。要以自己的全部智慧来上好一节课,让学生如坐春风。“生命和使命”,价值统一。20.要珍惜时间。力争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掌握较多的知识,培养较强的能力,学会独特的审美,发展良好的人格。知识、能力、审美、人格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

(三)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

(四)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

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小学教师业务笔记(8)

1、如何上好一节课?

很多学生说他们喜欢某个教师,“盼”着上他的课,也有很多学生不喜欢某个教师,“怕”或“烦”上这个教师的课,听他的课就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同样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值得我们深思。教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呢?

第一、积极备课——寻找激发兴趣的切入点。备课是一个再创造过程,此间,教师不但要备知识,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在对教材的把握上,首先对本学科的有关概念要正确理解,并能随时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的动态和发展,始终把最新最科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善于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教学。其次,教师还要具备基本的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有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储备,并能灵活地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

第二、认真授课——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针对学习内容,学生的经历、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等,设计出富有弹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创设自主学习、积极互动参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师生一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语言和板书——课堂的通行证。马卡连柯说过这样一句话:“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教师应做到语音标准,用词恰当,表达连贯,清楚准确,精练简洁,形象生动。好的板书简洁、形象,字迹工整清秀,带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欣赏价值,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2、新教师应怎样听课? 对一个新教师来说,坚持听课,可使自己尽快成长。那么,新教师在听课时应该怎样听呢? 听一节课,应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对新教师来说,听课需要关注两个方面: 第一,关注教师的教。新教师不同于学生,听课的目的是回去教学生,所以,首要目的是要看指导教师怎样教。一般要注意如下几点: 1.课的结构。2.重点与难点的突破。3.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运用。4.课堂气氛。第二,关注学生的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新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疑问学生活动(或练习)的时间是否充裕得当?学生自学习惯、读书习惯、书写习惯、学习方法是否养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在听课时,新教师应该把自己定位为以下两种角色: 1.审美者。新教师在听课时的最佳角色应该是审美者而不是批评家,要多学习老教师的长处与闪光点,为我所用。2.参与者。新教师在听课时应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只有有“备”而听,而且从思想上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取第一手材料,从而为自己上好每一堂课奠定好基础。

3、理想课堂中的“三声”

1、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严肃有余,活泼不够。课堂“火药”味太浓。课堂上教师老绷着脸,想用严厉来镇住学生。有时课堂上会出现斥责声、挖苦声,甚至出现哭声(不是感动)。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只会停滞或低效。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我们要懂得,师生之笑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的观念,使课堂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我认为,每一节课,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但篇二:教师角色新思考

教师角色新思考

提到教师的角色,从古自今有过很多的经典的描述,既有“蜡烛、春蚕、园丁、人梯”等传统美誉,也有“导师、母亲、朋友、合作者”等崭新形象。最近,因为一些意外的事件,让我对教师的角色又有了新的思考。

一、教师要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前不久,就因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不好,使得家长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了误会,生发出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平时课堂上,就因为有一些教师语言表述的不清楚、不贴切、不到位,使得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不尽人意,带来了一些不应该有的缺憾;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因为部分教师说话不把握尺度、不注意分寸,使得学生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造成了很多无法挽回的悲剧等等一些事例,都表明了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是何等的重要。教师要完成职业使命,必须成为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二、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有用之人,就必须正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因为心理问题不解决,根本就无法实施正常的教育。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相当地复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就要通过学习多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进行必要的开解和辅导,使之走出不健康的心理阴影,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所以说,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三、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前日,一名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抽搐倒地,老师吓得惊慌失措,找来的学校领导比较有经验,掐了孩子的人中,孩子慢慢恢复,原来孩子有癫痫的家史。由此联想随时可能发生的其他的一些意外,比如一个淘小子在课间不小心把脚崴了、一位同学突然出了鼻血等等,作为临场教师应该做哪些工作?随着季节的改变、天气的突变、传染病的来临等,教师又要给学生提醒些什么?这些都是每个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要经常面对的一些问题,为了不让意外变成遗憾,做教师的还真要补上医疗保健这一课,要了解一些易发生的常见性的“意外”事故的防范知识和处理办法,要掌握一些突发疾病或伤害的应急常识。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为了完成教育使命,我们的教师角色越来越多,为了把教育做好,教师到底要扮好哪些角色,还真不好一下子说清楚,也许教师应该成为一名魔法师——能解决很多问题的魔法师!

新课程与 教书 所谓学生“以书本为世界”就是这个道理。新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也就是说今天学生“以世界为书本”。这意味着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而是„„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师与“教书”相连似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只是由此产生的误导,可能是人们所始料不及的。因为对新课程的了解越多,研究越深刻,就会发现把“教书”列为教师基本职责的认识,有很多需要反思的地方。

问题之一,新课程的“书”是什么?

过去,书本是知识的主要或唯一载体,“书”也就相当自然地被人们视为唯一的教学资源,所谓学生“以书本为世界”就是这个道理。新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也就是说今天学生“以世界为书本”。这意味着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就是传授教材上的知识,这种认识实质上反映的是一种陈旧的教学观,它把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仅仅局限在了教科书之内,而没有涵盖学生的整个生活,新课程的实施对此传统观念提出了强有利的挑战。

问题之二,新课程的“书”怎么“教”?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奉行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得教学观,致使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或唯一的教学形式,教与学的关系被理解为灌输,而学生自身的体验和主动发展长期得不到重视。“教”的思想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可谓根深蒂固。姑且不论教育者本人被称作“教”师,教师工作被认为是“教”书;有“学”校却无“学”堂,只有“教”室;学生学习的材料叫做“教”材,还有诸如“教”会学习、“教”会做人、“教”会思考,等等。似乎一“教”学生就会,“?教?会”俨然成了先进教育理念的代名词。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我教育能力,这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尊重学生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而这些要求,既不是一个“书”字所能包含,更非单纯一“教”就能了得。并且,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他们的人生智慧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更是无法手把手的“教”出来的。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书”并非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并非唯一的教学方式,而课堂上的对话、交流与探究能更好促进学生发展。认为教师以“教书”为天职的思想虽通行于古今,折射出的却是教育的惯性或惰性。把“教书”的字眼从教师职责中删除掉,教师工作不再局限于固定的“书”,人们也不再仅仅以“教”为乐,这样会有利于教育的返朴归真,更加接近育人的本质。

三、集体备课应注意的问题。

(一)集体备课活动应遵循的七个原则:

1、合作性

2、实效性

3、研究性

4、创新性

5、统一性(辩证的统一)

6、超前性

7、完整性

(二)、集体备课时教师要树立以下四个意识:

1、合作意识

2、整体意识

3、超前意识

4、反思意识

(三)、集体备课必须正确处理好 “三个关系” :

1、正确处理好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的关系。

2、正确处理好备课与试讲的关系。

3、正确处理好骨干领路与培养新教师的关系。

(四)、集体备课要克服四种现象:

现象一:集体备课成了“大杂烩”。

现象二:集体备课成了“集体剽窃.”。

现象三:集体备课成了“一言堂”。

(五)、集体备课要避免流于形式:

(1)虽然定时定点,人也到位了,但各干各的事或东扯西拉聊一通,白白浪费时间。(2)虽然有集体备课活动记录,但无实质性内容。如只是知识点的罗列,提纲挈领,过于粗略,纯粹应付学校检查。

(3)虽然有一定的形式,但不够深入,质量不高。如:一位教师主备、主讲,其他老师不愿意参与,个别老师留一手;一位教师备好后,不进行讨论和研究,其他教师用,坐享其成„„

(4)尽管研讨比较充分,形成了一体化教案,但到了自己课上仍然用自己的一套。

一、什么是集体备课

1、概念:集体备课是指教师以教师团队为纽带,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设计出既凸显教学

共性与个性特色,又达到资源共享的生态教育理念的文案。

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同年级或不同年级(班数较少的学校)同学科老师坐下来,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研究,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惑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

教学经验

一、备课的经验 1.备课时要对三套不同的教材来回比较,从而选择确定一种较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70%左右要紧扣正在使用的教材,30%左右要纵横渗透,综合整合,作相关发挥。2.在假期中把新学期的课完全备好,要有一个整体的备课框架,然后才上课。最好的教学策略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进行教学。3.备课要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只能讲授学生可能懂的内容,不能讲授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

二、上课的经验 4.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要反复推敲。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坚决守时,决不压堂。5.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6.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7.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8.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三、考试的经验 9.千方百计要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一定要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建构的、主动的、体验的、合作的进行学习。10.要从“逻辑”、“操作”、“艺术”、“交往”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考试。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学年中都曾有获得前三名的经历,对你的教学留下美好的回忆。11.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真正有效的促进方法,是让他们深切地知道:“不进则退”。考试要让他们感受到一定压力,保持必要的张力。避免他们盲目自满,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信与自尊。12.考试后,应立刻将正确答案公布或发给每位学生。要学生“趁热打铁”,修正错误,巩固正确,打好基础。当天知道作业正确与否,对于有效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四、提问的经验 13.设计教案的核心是设计问题。问题要深浅适度,利于启发学生;问题要有生活背景,能激发兴趣;问题要有实际意义,为今后学习奠基;问题解答要及时反馈,真正巩固。14.提问与思维。“选择思维”的问题是:“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吗?还有其它解决办法吗?”,增加思路。“前瞻思维”的问题是:“如果那样做,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要有预见。15.“情感思维”的问题是:“出现这样的结果满意吗?我的情感上能接受吗?”尝试体验;“换位思维”的问题是:“别人怎样看这个问题?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设身处地。16.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要将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努力做到针对性强,切实帮助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从问题到问题,学无止境。

五、综合的经验 17.对学生好的言行,要及时给予肯定的回应;对学生不好的言行,及时给予否定的回应。大多数应是“肯定回应”;“否定回应”只占少数。18.每一学年都要调查统计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力争在自己最弱的一项上,有所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在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出“审美和立美”,艺无止境。19.每上一节课,要设想全人类都在倾听,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力戒偏见。要以自己的全部智慧来上好一节课,让学生如坐春风。“生命和使命”,价值统一。20.要珍惜时间。力争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掌握较多的知识,培养较强的能力,学会独特的审美,发展良好的人格。知识、能力、审美、人格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怎样有效地辅导学困生

一个班级的学习状态不仅取决于优生所占百分率的多少,更重要的是班级中的学困生人数的多少。正如“木桶理论”所言,一个木桶能装水的最大容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木板,而是由最短的木板决定的。如果教学一个两极分化很严重的班级,教师会越来越痛苦。因此,关注学困生的辅导势在必行。现将自己平时的感受和从教育、教学杂志中学到的方法总结如下:

一、先认真分析学困生的个别差异。因为先对症,才能正确下药。比如通过每天的作业或一阶段的测试,将学困生的情况作一个调查,写在备忘本上。发现是学习习惯差,还是记忆理解能力弱,还是属于基础差,差在什么具体知识点?便于在辅导时或在课堂上关注他们,及时补救或加强针对性的训练。

二、再采取相关的辅导措施。

1、多管齐下,挖掘潜能。多与孩子们接触,比如我班的郭芷晴同学,我发现她喜欢跳拉丁舞,同学们都很喜欢欣赏她优美的舞姿。遇到这种情景,我也真诚地赞美她。你们瞧:“郭芷晴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苗子。”同时在本期运动会上,她还取得两个跑步项目第一名的好成绩。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与她交谈,其实你很有灵气,希望你在学习上也越来越好。并教给一些方法,上课时要像你的榜样一样,订一个小目标,一步一步地提高。

2、学生互助辅导。小学中年级可以尝试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的策略,请班级中学习较好的学生加盟,好差搭配,两人一组、四人一组或自由组合等,开展“比比作业哪组做得又快又好!”“比比成绩哪组提高的快?”比如:卢永亮同学学习怕困难,动作慢,时常不完成作业,我就让一位学习积极性高,学习习惯很好的学生李文宁与他同桌,当他上课走神时提醒他,合作学习时多教他,一起汇报时,让两人同时展示。我就抓住时机表扬他们。“你们合作得很成功,卢永亮在李文宁这位出色的小老师帮助下进步很大,李文宁荣获学习星的称号,卢永亮荣获进步星的称号。”

3、指导家长有效的进行辅导。随着学校知名度的提高,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意识逐渐增强。但是家长都急于求成,对孩子的课外辅导不能持之以恒。当学生反映不出来时,就发火,往往是前功尽弃。面对有心辅导而苦于无好的方法,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就应给家长支招。首先让家长在一个月内培养孩子自觉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再教会孩子学会认真读题,遇到不会的题先动手画一画、比一比、剪一剪,不要急于给答案,让他经历探讨的过程,今后遇到难题才会逐渐树立独自面对的信心。然后给孩子独立完成的作业充分肯定,给以鼓励。最后让家长明白孩子爱问问题,是一件好事,不要以为孩子平时不问问题是好事,而是很不正常的。平时要鼓励孩子多问,回答不了的,请教老师或邻居等,直到解决了问题为止。

三、与班主任、其他学科教师协调,共同搞好辅差工作。辅差不能单枪匹马地干,如果遇到学困生,很有可能其他科目也困难,只要和其他教师步调一致,交流好的方法,逐渐去转变学困生,才会有效。总之,学困生的辅导工作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要有思想准备,同时也要关注利用有效的方法。

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的内涵

一、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困惑及原因分析 造成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可谓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其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文教学的内容、要求与发展变化着的时代要求存在着偏差,影响了德育的实效。

1、从学生来看,由于这种偏差,特别是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面对抽象的理论和空洞的说教,学生们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无用”心理、“敷衍”心理。因此,学生往往是为应付考试而听课,而去背背那些条条杠杠。这些“道德理论”并没有对他们的思想进步起多大作用,一旦考试完了,这些“理论”在他们的脑子中也就荡然无存了。

2、从教师来看,由于这种偏差,大多时候只起到“复印机”的作用,即将教材内容原原本本地复述给学生,而缺乏理论联系实际,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了。实际上,教师也是为了考试而教,打的是“空对空”导弹。

(二)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与学生思想实际和发展规律存在着偏差,削弱了德育的感染力。

(三)社会现实与追求的社会理想和希望存在着偏差,弱化了德育的说服力。

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德育渗透的思路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确立以体验生命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增强德育的针对性。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一堂有活力的语文课,它应该是“学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充满个人体验。有一名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以个性的生命体验去诠释课文,评析文章的意蕴,再以真我的语言去演绎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这样的语文课堂——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得以交流、撞击、放飞,得到生命的满足,找到生命的意义,才是学生精神的家园。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德育的教育性。

(三)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运用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在教育形式上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

2、在教学方法上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素质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转变。

3、在教育方法上做到“灌”和“导”相结合,变“被动”为“主动”。

总之,语文课堂需要人文性,需要人文精神。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内涵,可谓“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情感熏陶,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篇三:教师角色新思考

灯塔小学数学教研组学习资料

——教师角色新思考

教师角色新思考

活动过程:

提到教师的角色,从古自今有过很多的经典的描述,既有“蜡烛、春蚕、园丁、人梯”等传统美誉,也有“导师、母亲、朋友、合作者”等崭新形象。最近,因为一些意外的事件,让我对教师的角色又有了新的思考。

一、教师要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前不久友新闻报道,就因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不好,使得家长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了误会,生发出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平时课堂上,就因为有一些教师语言表述的不清楚、不贴切、不到位,使得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不尽人意,带来了一些不应该有的缺憾;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因为部分教师说话不把握尺度、不注意分寸,使得学生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造成了很多无法挽回的悲剧等等一些事例,都表明了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是何等的重要。教师要完成职业使命,必须成为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二、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有用之人,就必须正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因为心理问题不解决,根本就无法实施正常的教育。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许多,心理

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相当地复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就要通过学习多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进行必要的开解和辅导,使之走出不健康的心理阴影,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所以说,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三、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前日有报道,一名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抽搐倒地,老师吓得惊慌失措,找来的学校领导比较有经验,掐了孩子的人中,孩子慢慢恢复,原来孩子有癫痫的家史。由此联想随时可能发生的其他的一些意外,比如一个淘小子在课间不小心把脚崴了、一位同学突然出了鼻血等等,作为临场教师应该做哪些工作?随着季节的改变、天气的突变、传染病的来临等,教师又要给学生提醒些什么?这些都是每个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要经常面对的一些问题,为了不让意外变成遗憾,做教师的还真要补上医疗保健这一课,要了解一些易发生的常见性的“意外”事故的防范知识和处理办法,要掌握一些突发疾病或伤害的应急常识。篇四:教师角色新思考

教师角色新思考

提到教师的角色,从古自今有过很多的经典的描述,既有“蜡烛、春蚕、园丁、人梯”等传统美誉,也有“导师、母亲、朋友、合作者”等崭新形象。最近,因为一些意外的事件,让我对教师的角色又有了新的思考。

一、教师要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前不久,就因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不好,使得家长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了误会,生发出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平时课堂上,就因为有一些教师语言表述的不清楚、不贴切、不到位,使得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不尽人意,带来了一些不应该有的缺憾;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因为部分教师说话不把握尺度、不注意分寸,使得学生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造成了很多无法挽回的悲剧等等一些事例,都表明了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是何等的重要。教师要完成职业使命,必须成为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二、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有用之人,就必须正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因为心理问题不解决,根本就无法实施正常的教育。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相当地复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就要通过学习多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进行必要的开解和辅导,使之走出不健康的心理阴影,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所以说,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三、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前日,一名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抽搐倒地,老师吓得惊慌失措,找来的学校领导比较有经验,掐了孩子的人中,孩子慢慢恢复,原来孩子有癫痫的家史。由此联想随时可能发生的其他的一些意外,比如一个淘小子在课间不小心把脚崴了、一位同学突然出了鼻血等等,作为临场教师应该做哪些工作?随着季节的改变、天气的突变、传染病的来临等,教师又要给学生提醒些什么?这些都是每个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要经常面对的一些问题,为了不让意外变成遗憾,做教师的还真要补上医疗保健这一课,要了解一些易发生的常见性的“意外”事故的防范知识和处理办法,要掌握一些突发疾病或伤害的应急常识。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为了完成教育使命,我们的教师角色越来越多,为了把教育做好,教师到底要扮好哪些角色,还真不好一下子说清楚,也许教师应该成为一名魔法师——能解决很多问题的魔法师!

教学经验

一、备课的经验 1.备课时要对三套不同的教材来回比较,从而选择确定一种较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70%左右要紧扣正在使用的教材,30%左右要纵横渗透,综合整合,作相关发挥。2.在假期中把新学期的课完全备好,要有一个整体的备课框架,然后才上课。最好的教学策略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进行教学。3.备课要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只能讲授学生可能懂的内容,不能讲授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

二、上课的经验 4.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要反复推敲。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坚决守时,决不压堂。

5.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6.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7.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8.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三、考试的经验 9.千方百计要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一定要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建构的、主动的、体验的、合作的进行学习。10.要从“逻辑”、“操作”、“艺术”、“交往”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考试。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学年中都曾有获得前三名的经历,对你的教学留下美好的回忆。11.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真正有效的促进方法,是让他们深切地知道:“不进则退”。考试要让他们感受到一定压力,保持必要的张力。避免他们盲目自满,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信与自尊。12.考试后,应立刻将正确答案公布或发给每位学生。要学生“趁热打铁”,修正错误,巩固正确,打好基础。当天知道作业正确与否,对于有效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四、提问的经验 13.设计教案的核心是设计问题。问题要深浅适度,利于启发学生;问题要有生活背景,能激发兴趣;问题要有实际意义,为今后学习奠基;问题解答要及时反馈,真正巩固。14.提问与思维。“选择思维”的问题是:“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吗?还有其它解决办法吗?”,增加思路。“前瞻思维”的问题是:“如果那样做,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要有预见。15.“情感思维”的问题是:“出现这样的结果满意吗?我的情感上能接受吗?”尝试体验;“换位思维”的问题是:“别人怎样看这个问题?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设身处地。16.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要将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努力做到针对性强,切实帮助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从问题到问题,学无止境。

五、综合的经验 17.对学生好的言行,要及时给予肯定的回应;对学生不好的言行,及时给予否定的回应。大多数应是“肯定回应”;“否定回应”只占少数。18.每一学年都要调查统计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力争在自己最弱的一项上,有所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在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出“审美和立美”,艺无止境。19.每上一节课,要设想全人类都在倾听,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力戒偏见。要以自己的全部智慧来上好一节课,让学生如坐春风。“生命和使命”,价值统一。20.要珍惜时间。力争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掌握较多的知识,培养较强的能力,学会独特的审美,发展良好的人格。知识、能力、审美、人格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篇五:教师角色新思考

教师角色新思考

提到教师的角色,从古自今有过很多的经典的描述,既有“蜡烛、春蚕、园丁、人梯”等传统美誉,也有“导师、母亲、朋友、合作者”等崭新形象。最近,因为一些意外的事件,让我对教师的角色又有了新的思考。

一、教师要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因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不好,使得家长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了误会,生发出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平时课堂上,就因为有一些教师语言表述的不清楚、不贴切、不到位,使得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不尽人意,带来了一些不应该有的缺憾;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因为部分教师说话不把握尺度、不注意分寸,使得学生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造成了很多无法挽回的悲剧等等一些事例,都表明了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是何等的重要。教师要完成职业使命,必须成为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二、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有用之人,就必须正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因为心理问题不解决,根本就无法实施正常的教育。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相当地复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就要通过学习多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进行必要的开解和辅导,使之走出不健康的心理阴影,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所以说,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三、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学生随时可能发生一些意外,比如一个淘小子在课间不小心把脚崴了、一位同学突然出了鼻血等等,作为临场教师应该做哪些工作?随着季节的改变、天气的突变、传染病的来临等,教师又要给学生提醒些什么?这些都是每个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要经常面对的一些问题,为了不让意外变成遗憾,做教师的还真要补上医疗保健这一课,要了解一些易发生的常见性的“意外”事故的防范知识和处理办法,要掌握一些突发疾病或伤害的应急常识。

下载教育均衡视野下教师角色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均衡视野下教师角色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新角色的思考

    教师新角色的思考 从古自今有过很多对教师角色经典的描述,既有“蜡烛、春蚕、园丁”等传统美誉,也有“导师、朋友、合作者、引导者”等崭新形象。最近,因为与家长的一些沟通,让......

    教育政策下均衡教育的探讨

    教育政策下均衡教育的探讨【内容摘要】通过研读党的十八大的精神,更好地迎来新一轮教育发展和改革,新要求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主要......

    片区内教育均衡思考

    片区内教育均衡思考 福集中心校 李继军 “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

    “三好一满意”视野下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精选合集)

    “三好一满意”视野下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马 伟[摘要]2011年卫生部倡导的“三好一满意”活动顺应了当前民主民生的迫切需要,对构建“业精德馨”的医疗队伍具有重要......

    主体教育视野下开放性课堂教学研究(★)

    开放课堂教学,激扬生命活力研究报告成都市猛追湾双语学校课题组摘要:“”是我校主体教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是适应新课程改革和促进师生和谐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研究,我们使课......

    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幼儿教育终结

    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幼儿教育胡剑彬 张丽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长春 130024)[摘要]本文从教育公平的视野下分析了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包括地区差异大、城乡差别悬......

    终身教育视野下的教师教育观论文(合集)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观;终身教育思想论文摘要:终身教育思想对全球教师教育带来深刻影响,人们从此深刻认识到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和终身性。通过对终身教育理念倡导下教师教......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什邡市马井学校刘春燕新课标的实施,对于老师来说,是一种考验,转变,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如何适应这种考验和转变呢?我觉得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关系,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