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筑材料美观性
建筑材料对建筑外形美观的影响
前言
建筑师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建筑艺术的发挥,除了建筑设计外,在很大程度上收到建筑材料的制约。建筑材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建筑形式的载体,建筑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建筑才老的灵活应用和处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空前繁荣,也同时促进了建筑材料业的大发展。这一现象表明,建筑设计或者说是建筑形式与建筑材料间存在着一种异常密切的关系。在国内的建筑师逐渐走向成熟的时候,建筑材料也在不知不觉间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发展起来。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建筑思潮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极少主义、表皮设计、生态建筑理论、地域建筑文化等丰富多样的建筑思潮竞相涌现,互为影响和补充。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求新求异的建筑大背景中,能够对建筑形式产生最直接影响的自然是建筑材料的使用以及对材料的阻止和处理;同时,建筑材料与当下日益兴盛的建筑表皮设计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使得我们自然对构成建筑表皮的建筑材料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建筑材料无疑会成为建筑师设计和建筑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1, 前言材料对建筑活动的影响建筑审美与建筑材料的关系建筑材料与建筑设计
纵观纵观人类利用材料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种重要的新的材料的发现和利用,都把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建筑材料是构成整体工程质量的物质条件,建筑材料的质量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建筑工程中材料使用约占总造价的70%,材料质量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变化环境的微小波动,机械设备的正常磨损等,都会给工程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可以说,材料是构成建筑的物质基础,材料的技术特性对建筑技术及建筑表皮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材料的革新会给建筑形式带来深刻的变化,且建筑材料在发展更新的同时,深深的影响着建筑表皮的发展。
在自然材料中,泥土、木材、石材应当是最早应用于建筑材料的。从建筑发展史我们可获知,通过对这三种自然材料的有效利用,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古建筑文化,留下了诸如长城、金字塔等诸多建筑遗产。随着工具的进一步更新和使用,又出现了砖、瓦等新形式的建筑材料,相应的便出现了庙宇、宫殿、住宅等新的建筑形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样的新材料被创造出来。最为显著的例子便是钢铁的使用。19世纪对钢铁的纯熟运用,导致了与几千年来的旧的建筑形式截然不同的新建筑表皮形式和全新的建筑形式的产生。紧接着便是钢筋混凝土的广泛使用,可以说钢筋混凝土的应用,几乎改变了整个20世纪的建筑面貌,其良好的可模性与低廉的价格亦使钢筋混凝土成为20世纪最常用的建筑材料,它几乎涵盖了建筑的方方面面,从结构到表皮,从空间到形象,钢筋混凝土的使用为建筑创新带来了无穷的契机,同时创造出了无数丰富多彩的建筑形象。
与钢铁几乎同时代的是玻璃的出现和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玻璃的品种越来越多,钢化玻璃,有色玻璃,隔热玻璃和镜面玻璃分别发挥着各自的效用。除了用作窗玻璃,还可用作整个建筑物的外墙。在现代建筑的定义中,玻璃当仁不让的成为了第一主角。玻璃方盒子似的摩天大楼,传遍了世界各地,成为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语汇。由此可知,组成建筑表皮的建筑材料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变化和更新,在不同的时代,形形色色的建筑理论和建筑师对于建筑才来的不同理解推动着建筑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研究建筑材料对建筑表皮的影响力是具有前瞻性和引导性的,同时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美学是从属于哲学的,当代科学的发展在改变哲学观念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美学观念。如果说18世纪建立的理性和科学精神以及20世纪机器文明的飞速发展,使现代建筑的技术美学得意创立的话,那么迎来信息—后工业社会的新一轮科技发展,也同样引发了建筑设计哲学及其审美观念的变革。
建筑学作为技术和艺术相交叉的学科,在探讨其审美时是无法回避建筑技术的影响力的。更细致的说法是,在探讨建筑表皮形式的审美时,我们无法回避建筑材料的进步对其产生的影响。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审美收到技术进步的潜质。这种技术进步导致了建筑形式的日新月异,导致了建筑表皮不断变化。建筑师们将科学技术和审美观念有机的结合,不断地进行新探索、新创造;墨守成规,止步不前,不求发展和创新是不符合建筑潮流和进步的要求的,也不符合哲学观念关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鉴于此,建筑材料不更新发展,也要从建筑的历史舞台上消失。因此,关注建筑材料的发展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关注建筑表皮形式的发展变化乃至关注建筑形式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同时对建筑审美观念的更新也起到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建筑技术在推动建筑材料更新和发展的同时,也在推动建筑的不断发展。对于材料贯穿始终的建筑创作来说,建筑材料的发展变化显得尤其敏感而且重要。在建筑方案构思阶段,建筑表皮的不同材料选择对周围建筑和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这是在初始阶段就首先应当考虑到的,有时,对材料的考虑甚至可以大致决定建筑的最终风格。到了方案设计阶段,建筑充模糊的立意进入到具体的形式,材料的形式也就理所当然的占据到了重要的地位。结构形式的选择,空间的构思,内外里面的风格,具体材料的选择和搭配显得格外重要。如果设计者能对材料的特性了如指掌,纯熟运用,或者积极探索新工艺、新形式,便可以使方案更加新颖、更具个性。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材料对设计产生的创新性影响。到了施工图阶段,材料的使用变成了从构思走向实现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对材料的使用和研究也因此显得重要和关键。到了项目真正实施的过程,材料的使用终于提上日程,建筑师们要到现场及时的跟踪、知道、监督,以使最终效果与预期效果的差距缩小到最小,使方案效果达到最完美的状态。
由此可以看出,建筑材料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是巨大的,建筑材料作为材料应用设计中的一个部分,在建筑设计中特别是建筑创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建筑材料的细致学习和研究势必会对建筑创新起着相当地推动作用。
第二篇:现代建筑的美观追求
现代建筑的美观追求
摘要:通过阐述建筑装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建筑结构的艺术追求等几个方面总结出现代建筑应该追求的美观理念。
关键字:美观建筑与自然结构装饰
罗马的建筑理论学家维特鲁威曾指出建筑的三个基本要求:适用、坚固和美观。特别是在现在经济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建筑不仅仅具有功能性,更重要的是具有艺术审美性。在这里,我仅从建筑美观的角度来阐述现代建筑应该追求怎样的美观理念,以求达到较好的欣赏效果。美观的具体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筑的装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建筑结构的艺术等几个方面。
(一)建筑的装饰追求
建筑的装饰有很多方法,比如雕塑、彩绘、图案风格等等。德国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曾经提出过‘少就是多’的建筑处理原则,创造了密斯风格,即通过线条、色彩和总体的形可以创造出动人的美,实现了一种自我纯化的建筑向实现艺术在未来主义和立体主义中已经实现的东西过渡。“当技术实现了它的真正使命,它就升华为艺术”,这诠释了现代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而作为艺术之一的雕塑可以说是固化了的艺术,其在建筑装饰方面有独到的效果。像法国凯旋门中的群雕,不论其整体还是细部都是一部建筑艺术雕塑品,应当说凯旋门是雕塑的建筑;除此之外,还有作为建筑一部分的雕塑,像哥特式建筑的巴黎圣母院其中的门中柱以及入口门楣上的雕塑、雅典卫城伊瑞克神庙南面的女像柱廊——其用雕刻逼真的人像代替柱子,其艺术造型被人赞叹为天才的创造。作为雕塑种类之一的浮雕也是经常用到的建筑装饰。还有壁画,把一些有意境的名画经过固化的方式显现在建筑上,成为固定的艺术品,增强了建筑的艺术性,加强建筑艺术的感染力和审美效果。像颐和园中的长廊就以彩画为主要装饰,样式为苏式彩画,体裁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这样就会使更多的元素融入到建筑当中去,增强了建筑的艺术厚重感,产生了别样的艺术魅力。精美的木雕、楹联、图案风格、名人题词等也为建筑的作了很好的装饰。
所有这些精美的装饰都会增强建筑的装饰效果。但是装饰也是非常有讲究的,装饰要体现一种“度”的哲学理念,装饰要与建筑的风格、建筑的用途、建筑周围的环境相搭配协调。否则,装饰也会弄巧成拙,比如一座非常古朴典雅的建筑,如果过多的用现代的装饰要素来装饰,就会改变原来建筑独有的韵味。
(二)建筑与自然的融合美国著名的建筑教育家罗夫.雷普森说:“历史上有深远意义的建筑思想及成就是对特定的地区特点、气候条件诸如地形、光照质量等条件的正常反应。换句话说,是对生态条件的反应。”在欣赏建筑的时候应该把建筑置于其所处的环境中进行分析,环境是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筑需要与环境相互融合。设计家们要尊重自然、研究自然,模仿自然。建筑家们每设计一个作品,总是全力以赴的扑进大自然当中,从古典主义的主宰环境,发展到现代的‘把建筑融入到自然之中’,建筑师们从自然中得到启发,房屋应该像植物一样,是“地面上一个基本的和谐要素,从属于自然环境,从地里长出来,迎着太阳”,比如著名建筑家赖特,其代表作是建于1936年的匹兹堡的“流水别墅”,它与地形、林木、流水的关系是那么亲切,达到了人造的建筑与自然的景色互相映衬的效果。它是一座独具匠心、构思巧妙的建筑艺术精品,它最成功的地方是与周围自然风景紧密的结合,它的体形疏松开放,与地形、树木、山石、流水的关系非常密切,建筑物与大自然形成互相渗透的格局,可以说是,人工的建筑与自然的景色相互衬映、相得益彰、融为一体。被誉为“绝顶的人造物与幽雅的天然景色的完美平衡”。再比如中国的园林建筑,无论是南方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皇家园林,都体现了建筑与自然融合的思想。中国园林建筑是一种出于人对大自然的依恋和向往而创造的特殊的建筑空间,再现自然之美又高于自然,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艺术美的统一。它是人们对大自然的回眸与复归,是自然美、建筑美以及其他人文美的相互渗透与和谐统一。
从此可见,建筑应该与自然相融合,现代建筑重视与自然的融合统一是建筑的发展趋势,也是建设“生态建筑”的要求。
(三)建筑结构的艺术追求
建筑结构要素的合理搭配在塑造建筑美观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要重视建筑结构的设计。建筑结构要素包括比例、色彩、空间、尺度、质感等,下面我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比例:
美在比例。罗马著名的建筑理论家、建筑师维特鲁威在代表作《建筑十书》中渗透着关于建筑的一般形式和柱式的美感观;文艺复兴时期,大画家兼建筑师达.芬奇曾说:“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以北京故宫太和殿为例,其殿的长、宽与高之间,其重檐、屋顶与殿身之间以及殿宇台基须弥座之间都构成了比例的美与和谐。和谐的比例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古典主义所追求的比例被称为“黄金分割”,罗马圣彼得的大教堂、英国的圣保罗大教堂、巴黎的万神庙等建筑的比例都十分和谐,所以创造了世界的奇迹,留给世人宝贵的财富。
一座建筑物的各个部分和各个构件的本身和相互之间应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例如门窗与墙面的比例、门窗和柱子的比例等,以帕提农神庙东立面为例:在第一层次上,建筑的高度比例为2:3,台基、基身和屋顶保持着约1:8:3;在第二层次,多立克柱式的檐部与柱高之比约为1:3,柱径与柱高之比约为1:5.5,檐部中额枋、檐壁和檐冠之比约为2:3:1。可见,美观的建筑的比例应该是非常和谐的,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所以,现代建筑应该继承和吸收古代时期建筑的精髓,“古为今用”,并且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空间:
“空间,建筑的主角”,这个颇有趣而又发人深省的比喻,在国外的建筑美学界相当流行,它形象地道出了建筑的一个基本特征,即空间性。建筑的空间包含以下几个层面:建筑的外部空间、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模糊空间。建筑的内部空间强调的是内部的规划和建设,比如说室内布局等,是我们熟知的,内部空间要体现建筑的功能性即实用性;建筑的外部空间是指与建筑相互联系的周围的空间,即指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彼此之间的空间建构要体现和谐统一的精神;而常常让我们容易忽略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模糊空间,这或许是由于它兼备内部与外部空间特征的缘故,其实建筑的模糊空间是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一种过渡和中介。联结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墙体、门窗与屋顶都具有模糊性,即形成了模糊(用日本建筑学家黑川纪章的话说,这是一种;‘灰’)空间,这个模糊空间不是建筑的内部空间,亦非建筑的外部空间,而是两者之间的渐变状态,介乎内外的第三域。如苏州园林的长廊,仅有一侧墙体,廊下空间即模糊空间;又如江南地区:小巷深深,两侧是壁立的墙体,墙内生活着一户户的人家,这是小巷作为内外
空间的一种“模糊”,也别具一番韵味,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空间美感。再比如位于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空间变化也十分丰富。从城市各地都要经过曲折、幽暗的水巷才能来到广场。其中的小广场北面是圣马可教堂的侧面和钟塔,两边是一色的市政大厦包围着的圣马可大广场。教堂和钟塔,既是它们的分割者,又是它们的联系者,是它们之间的穿心轴。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模糊空间的表现形式和表现特点,古埃及神庙中的廊空间具有封闭狭窄的特点;古希腊、占罗马时期,由古典柱式支撑的杜廊、敞廊成为后世建筑的典范;中世纪教堂通过内部通廊的高耸深远表现出了宗教的神秘崇高;巴洛克时期则通过界面变形与装饰要素的添加塑造动态廊空间等等。
所以,现代建筑要重视空间要素的构建,在构建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也要考虑模糊空间的构建,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美感追求。
色彩:
色彩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艺术语言。正如荷兰画家凡高的《向日葵》,画面上一丛丛如阳光般灿烂的从深黄到浅黄的葵花,插在淡黄色的陶罐中,在含有蓝色的背景衬托下,强烈黄色的色彩显得格外明快、饱和而辉煌,充分展示出了葵花在阳光下的那种勃勃生命力。凡高在画中就运用了色彩的搭配,把色彩独有的艺术效果显现出来。同样,我们的建筑也应该合理利用色彩的作用,因为建筑像绘画一样,也是一种艺术。
比如索菲亚大教堂室内的柱墩和墙全用彩色大理石贴面,有红、白、黑、绿等颜色组成图案。当时的拜占庭历史学家普洛可比乌斯描述走进大教堂的印象:人们觉得自己好象来到了一个可爱的百花盛开的草地,可以欣赏紫色的花、绿色的花;有些是艳红的,有些闪着白光,大自然像画家一样把其余的染成斑驳的色彩。又好像我们用“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描绘海滨城市青岛一样,其色彩搭配也非常和谐,加之特有的自然风景更显得美丽十足,形成视觉上的美感;又比如说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白色的台基,大红的柱子、门窗和墙壁;檐下青绿点金的彩画;金黄的或是翠绿的或是靛蓝的琉璃瓦顶,特别是在秋高气爽、万里无云、阳光灿烂的北京的秋天,配上蔚蓝色的天空作背景,其气势磅礴之感、视觉冲击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林徽因在《林徽因讲建筑》里面,也阐释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在高大的建筑物上,是以鲜明的色彩,取得豪华的效果,通过建筑物色彩的丰富变化,使整个建筑看起来辉煌闪烁,唤起活泼可爱的韵律感。总之,合理的色彩搭配对建筑的美感有重要作用,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三篇:现代建筑的美观追求
现代建筑的美观追求
摘要:通过阐述建筑装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建筑结构的艺术追求等几个方面总结出现代建筑应该追求的美观理念。
关键字:美观建筑与自然结构装饰
罗马的建筑理论学家维特鲁威曾指出建筑的三个基本要求:适用、坚固和美观。特别是在现在经济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建筑不仅仅具有功能性,更重要的是具有艺术审美性。在这里,我仅从建筑美观的角度来阐述现代建筑应该追求怎样的美观理念,以求达到较好的欣赏效果。美观的具体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筑的装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建筑结构的艺术等几个方面。
(一)建筑的装饰追求
建筑的装饰有很多方法,比如雕塑、彩绘、图案风格等等。德国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曾经提出过„少就是多‟的建筑处理原则,创造了密斯风格,即通过线条、色彩和总体的形可以创造出动人的美,实现了一种自我纯化的建筑向实现艺术在未来主义和立体主义中已经实现的东西过渡。“当技术实现了它的真正使命,它就升华为艺术”,这诠释了现代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而作为艺术之一的雕塑可以说是固化了的艺术,其在建筑装饰方面有独到的效果。像法国凯旋门中的群雕,不论其整体还是细部都是一部建筑艺术雕塑品,应当说凯旋门是雕塑的建筑;除此之外,还有作为建筑一部分的雕塑,像哥特式建筑的巴黎圣母院其中的门中柱以及入口门楣上的雕塑、雅典卫城伊瑞克神庙南面的女像柱廊——其用雕刻逼真的人像代替柱子,其艺术造型被人赞叹为天才的创造。作为雕塑种类之一的浮雕也是经常用到的建筑装饰。还有壁画,把一些有意境的名画经过固化的方式显现在建筑上,成为固定的艺术品,增强了建筑的艺术性,加强建筑艺术的感染力和审美效果。像颐和园中的长廊就以彩画为主要装饰,样式为苏式彩画,体裁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这样就会使更多的元素融入到建筑当中去,增强了建筑的艺术厚重感,产生了别样的艺术魅力。精美的木雕、楹联、图案风格、名人题词等也为建筑的作了很好的装饰。
所有这些精美的装饰都会增强建筑的装饰效果。但是装饰也是非常有讲究的,装饰要体现一种“度”的哲学理念,装饰要与建筑的风格、建筑的用途、建筑周围的环境相搭配协调。否则,装饰也会弄巧成拙,比如一座非常古朴典雅的建筑,如果过多的用现代的装饰要素来装饰,就会改变原来建筑独有的韵味。
(二)建筑与自然的融合美国著名的建筑教育家罗夫.雷普森说:“历史上有深远意义的建筑思想及成就是对特定的地区特点、气候条件诸如地形、光照质量等条件的正常反应。换句话说,是对生态条件的反应。”在欣赏建筑的时候应该把建筑置于其所处的环境中进行分析,环境是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建筑需要与环境相互融合。设计家们要尊重自然、研究自然,模仿自然。建筑家们每设计一个作品,总是全力以赴的扑进大自然当中,从古典主义的主宰环境,发展到现代的„把建筑融入到自然之中‟,建筑师们从自然中得到启发,房屋应该像植物一样,是“地面上一个基本的和谐要素,从属于自然环境,从地里长出来,迎着太阳”,比如著名建筑家赖特,其代表作是建于1936年的匹兹堡的“流水别墅”,它与地形、林木、流水的关系是那么亲切,达到了人造的建筑与自然的景色互相映衬的效果。它是一座独具匠心、构思巧妙的建筑艺术精品,它最成功的地方是与周围自然风景紧密的结合,它的体形疏松开放,与地形、树木、山石、流水的关系非常密切,建筑物与大自然形成互相渗透的格局,可以说是,人工的建筑与自然的景色相互衬映、相得益彰、融为一体。被誉为“绝顶的人造物与幽雅的天然景色的完美平衡”。再比如中国的园林建筑,无论是南方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皇家园林,都体现了建筑与自然融合的思想。中国园林建筑是一种出于人对大自然的依恋和向往而创造的特殊的建筑空间,再现自然之美又高于自然,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艺术美的统一。它是人们对大自然的回眸与复归,是自然美、建筑美以及其他人文美的相互渗透与和谐统一。
从此可见,建筑应该与自然相融合,现代建筑重视与自然的融合统一是建筑的发展趋势,也是建设“生态建筑”的要求。
(三)建筑结构的艺术追求
建筑结构要素的合理搭配在塑造建筑美观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要重视建筑结构的设计。建筑结构要素包括比例、色彩、空间、尺度、质感等,下面我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比例:
美在比例。罗马著名的建筑理论家、建筑师维特鲁威在代表作《建筑十书》中渗透着关于建筑的一般形式和柱式的美感观;文艺复兴时期,大画家兼建筑师达.芬奇曾说:“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以北京故宫太和殿为例,其殿的长、宽与高之间,其重檐、屋顶与殿身之间以及殿宇台基须弥座之间都构成了比例的美与和谐。和谐的比例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古典主义所追求的比例被称为“黄金分割”,罗马圣彼得的大教堂、英国的圣保罗大教堂、巴黎的万神庙等建筑的比例都十分和谐,所以创造了世界的奇迹,留给世人宝贵的财富。
一座建筑物的各个部分和各个构件的本身和相互之间应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例如门窗与墙面的比例、门窗和柱子的比例等,以帕提农神庙东立面为例:在第一层次上,建筑的高度比例为2:3,台基、基身和屋顶保持着约1:8:3;在第二层次,多立克柱式的檐部与柱高之比约为1:3,柱径与柱高之比约为1:5.5,檐部中额枋、檐壁和檐冠之比约为2:3:1。可见,美观的建筑的比例应该是非常和谐的,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所以,现代建筑应该继承和吸收古代时期建筑的精髓,“古为今用”,并且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
空间:
“空间,建筑的主角”,这个颇有趣而又发人深省的比喻,在国外的建筑美学界相当流行,它形象地道出了建筑的一个基本特征,即空间性。建筑的空间包含以下几个层面:建筑的外部
空间、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模糊空间。建筑的内部空间强调的是内部的规划和建设,比如说室内布局等,是我们熟知的,内部空间要体现建筑的功能性即实用性;建筑的外部空间是指与建筑相互联系的周围的空间,即指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彼此之间的空间建构要体现和谐统一的精神;而常常让我们容易忽略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模糊空间,这或许是由于它兼备内部与外部空间特征的缘故,其实建筑的模糊空间是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一种过渡和中介。联结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墙体、门窗与屋顶都具有模糊性,即形成了模糊(用日本建筑学家黑川纪章的话说,这是一种;„灰‟)空间,这个模糊空间不是建筑的内部空间,亦非建筑的外部空间,而是两者之间的渐变状态,介乎内外的第三域。如苏州园林的长廊,仅有一侧墙体,廊下空间即模糊空间;又如江南地区:小巷深深,两侧是壁立的墙体,墙内生活着一户户的人家,这是小巷作为内外空间的一种“模糊”,也别具一番韵味,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空间美感。再比如位于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空间变化也十分丰富。从城市各地都要经过曲折、幽暗的水巷才能来到广场。其中的小广场北面是圣马可教堂的侧面和钟塔,两边是一色的市政大厦包围着的圣马可大广场。教堂和钟塔,既是它们的分割者,又是它们的联系者,是它们之间的穿心轴。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模糊空间的表现形式和表现特点,古埃及神庙中的廊空间具有封闭狭窄的特点;古希腊、占罗马时期,由古典柱式支撑的杜廊、敞廊成为后世建筑的典范;中世纪教堂通过内部通廊的高耸深远表现出了宗教的神秘崇高;巴洛克时期则通过界面变形与装饰要素的添加塑造动态廊空间等等。
所以,现代建筑要重视空间要素的构建,在构建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也要考虑模糊空间的构建,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美感追求。
色彩:
色彩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艺术语言。正如荷兰画家凡高的《向日葵》,画面上一丛丛如阳光般灿烂的从深黄到浅黄的葵花,插在淡黄色的陶罐中,在含有蓝色的背景衬托下,强烈黄色的色彩显得格外明快、饱和而辉煌,充分展示出了葵花在阳光下的那种勃勃生命力。凡高在画中就运用了色彩的搭配,把色彩独有的艺术效果显现出来。同样,我们的建筑也应该合理利用色彩的作用,因为建筑像绘画一样,也是一种艺术。
比如索菲亚大教堂室内的柱墩和墙全用彩色大理石贴面,有红、白、黑、绿等颜色组成图案。当时的拜占庭历史学家普洛可比乌斯描述走进大教堂的印象:人们觉得自己好象来到了一个可爱的百花盛开的草地,可以欣赏紫色的花、绿色的花;有些是艳红的,有些闪着白光,大自然像画家一样把其余的染成斑驳的色彩。又好像我们用“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描绘海滨城市青岛一样,其色彩搭配也非常和谐,加之特有的自然风景更显得美丽十足,形成视觉上的美感;又比如说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白色的台基,大红的柱子、门窗和墙壁;檐下青绿点金的彩画;金黄的或是翠绿的或是靛蓝的琉璃瓦顶,特别是在秋高气爽、万里无云、阳光灿烂的北京的秋天,配上蔚蓝色的天空作背景,其气势磅礴之感、视觉冲击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林徽因在《林徽因讲建筑》里面,也阐释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在高大的建筑物上,是以鲜明的色彩,取得豪华的效果,通过建筑物色彩的丰富变化,使整个建筑看起来辉煌闪烁,唤起活泼可爱的韵律感。总之,合理的色彩搭配对建筑的美感有重要作用,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小结: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阐述,可以得知现代建筑在追求建筑美观方面应该注意的地方。不管是在建筑装饰、建筑与自然融合方面,还是建筑的结构方面,都要追求合理有„度‟,现代建筑所追求的是这样一种建筑理念:建筑应当是具有独具一格的装饰、与自然相融合(“生态建筑”的理念)以及拥有精巧的建筑结构。只有这样的建筑,才能让我们感受到建筑的美感。
参考文献:
夏娃——《建筑艺术简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荆其敏——《建筑环境观赏》 天津大学出版社
梁思成——《凝动的音乐》、《中国建筑史》百苑文艺出版社
梁思成——《建筑文萃》三联出版社
林徽因——《建筑之美》
王振复——《建筑美学笔记》百苑文艺出版社
王彦杰《解读现代建筑的廊空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金泽强——《浅谈建筑艺术欣赏》论文安庆第一建筑设计院
苏晓毅 ——《中国园林建筑的艺术魅力》论文 西南林学院园林学院
范琪——《浅谈艺术欣赏要领》论文河南财经学院
第四篇:住宅给排水系统设计美观性探讨读后感
《住宅给排水系统设计美观性探讨》读后感
搜索途径:
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主页——中国知网主站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给排水”——“期刊”、“给水排水”——按发表时间排序——检索结果P3-56
主要内容:
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将给排水专业在住宅设计中如何做到与建筑功能、美观相统一和协调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在室外给排水设计时,管线布置以及室外消防栓、雨水口的设计应该结合地形、建筑物位置以及室外景观,尽量减少各种管线上的检修井。
室内给水设计方面,水表的设置相当重要,若水表箱位置不合理,大量的给水支管将影响建筑的美观,所以6 层以下的生活水表设置在架空层,而高层住宅的水表则应设置在每层前室的水表井内。公共部位给水设备设计时,不能为了减少公摊面积而忽略室前的设备管井设置。消防给水方面,消火栓箱应该设置在易取用的位置并且应尽量暗装,当消火栓栓口的静水压力大于1Mpa时应该采取分区给水系统,湿式报警阀水力警铃的位置应处于值班室附近。
室内排水设计方面,排水立管的位置不能影响建筑的立面效果、建筑的使用功能以及住户的二次装修。卫生间的排水应根据居室的布局采取合理的方案。设有空调室外机的房间应设置空调冷凝水立管,为不影响建筑立面及工程造价,应根据建筑的立面及预留的空调孔洞进行设计,协调空调室外机、空调插座、冷凝水立管等一致。
读后感:
随着经济的繁荣与科技的发展,住宅的设计除了要满足国家的规范和标准,满足房屋的使用功能和工程质量,还要注重建筑的美观,所以建筑给水排水的设计也要做到与建筑功能以及建筑美观相融合。
在不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不留设施的使用隐患的基础上,给排水设施位置的设计应不影响建筑的立面以及室内的美观。
第五篇:建筑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建筑规划篇
一、工程概况
(一)地块位置
**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北隅,伏牛山东麓,唐白河上游。东邻舞钢、泌阳县,南接社旗县、宛城区,西连南召县,北依鲁山县、叶县,是南阳市的北大门。规划地块为康达路北侧、七峰大道东侧。
(二)地块规模
可建设用地面积约26828㎡,道路面积约1080㎡,绿化带面积约6795㎡。地块基地平整,可很快进入建造期。
二、规划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2018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GB50180-2018
5.《商店建筑设计规范》
JGJ48-2014
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14(2018年版)
7.《无障碍设计规范》
GB50763-2012
8.《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52-2005
9.《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2-2017
10.《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2011
1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18
12.《住宅建筑规范》
GB50368-2005
13.《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
14.甲方提供的《用地红线控制图》(电子图)
三、规划设计
1.规划目标:
居优越之上,万物皆备;居繁华之上,礼遇尊崇。奢华人生,静怡生活。充分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与交通条件,将小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具有极大吸引力、大品牌效应的现代化居住小区,成为本地房地产的标杆楼盘。
(1)高品质的业态组合功能与形态并重,合理进行功能组合与分区,塑造富有特色的空间形态,形成一个空间层次丰富、具有时代感的居住小区。
(2)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重视绿化景观的打造,保护生态环境。居住区内设计布置良好的微地形地貌,充分营造宜居的内部环境。
(3)高效能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要做到安全、高效、可靠。建设现代化高效能的通信设施和安全的道路交通系统,建设可靠的清洁能源供应、消防及垃圾回收加工等市政设施,同时合理设置商业网点和配套设施,方便居民生活。
(4)高水平的物业服务
考虑小区后期管理,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率,统一规划,增加弹性和应变能力,建立完善的管理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5)高度的社会责任
项目的开发不仅考虑到近期效果,更兼顾到长远发展,要体现出开发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规划理念:
社区品质的差异,除了建筑、景观等物质环境的差异外,更重要的是社区氛围的差异,社区公共生活品质的差异。本项目着力在打造高品质住宅,并最大化在社区营造温馨、宁静、幽雅、极具活力的生活氛围,体现了社区品质营建的内涵。
居住的本质是满足人性的需求。其深刻意义在于:它能够展示和影响人的生存状态,并给人以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一个成功的社区规划,必须要体现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人性关怀,把握生活方式的变化方向,满足人性的多层次需求,体现对人的尊重,即对于居住者内心归属感、自由感、身份感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的尊重。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并促进人性发展的人居环境,为人性的向善和美好提供居住层面的支持。其终极目标,在于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精神世界交流的最理想、最和谐状态。即追求住户与被改造过的自然和谐;寻求社区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和谐;使人们自我心灵达到一种安宁平和的境界。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确立了以下七点规划设计理念:
(1)“引领性”原则:
根据项目总体规划定位意见,开发商雄厚的实力和娴熟的操盘能力,以及当地房地产发展水平及竞争性楼盘的情况分析,在整个楼盘规划设计中,各个方面的塑造应始终引领市场,树立领导者的地位。
(2)“价值性”原则:
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不仅面向市场,还要充分考虑购买方的高品质的要求。因此,产品必须具有真正的价值,在楼盘运作上也要具有弹性与可操作性。
(3)“超前性”与“务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结合当今新兴规划学科的最新理念,只有规划设计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前瞻性的康居社区,才能获得市场的青睐。但受地域发展水平、具体实施条件因素的制约,我们必须促成前瞻性与务实性的有机结合。
(4)“以人为本”的原则:
强调人居环境与建筑的共存融合,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为设计目的,满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建设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现代住宅区。
(5)
“生态社区”的原则:
利用基地内外现有的自然环境要素,尽可能营造生态型的住宅区,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强调绿化空间与居民生活空间的融合,将住宅组群与环境融为一体,最大限度的发挥绿地的功效。
(6)“现代社区”的原则:
以建设文化智能型小区为目标,体现现代新型城市社区的精神内涵,满足居民在知识经济时代全新的需求。
(7)“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坚持居住区建设与城市发展互相结合的原则,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贯彻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物业管理等方面。
3.规划思想:
独特性——规划设计开创新思路,建筑形式风格颇具特色。
均好性——使每一户都有好户型,好景观,便利的交通等。让每个住户都能平等的享受资源,都能获得同等的价值回报。
功能性——充分满足小区居民和附近居民对各项生活功能的要求。
社会性——增加居民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营造和睦的邻里关系。
舒适性——减少城市环境压力,使人们身心得到轻松,整个社区富于人性味,自然、优美、和谐、有序。
整体性——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整体设计,合理布局,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求统一。
4.规划分析:
为使本项目成为本市一道靓丽的建筑风景线,同时又能比较顺利地开展市场销售,为项目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规划必须具有前瞻性和超越建筑的表现力。
在设计中必须遵循:
1.在开发中强调人与环境的有机结合,把住宅融于环境之中,处处体现居住的舒适性原则和以人为本的开发理念,并把中原大地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融入其中,使之成为本市最高品质的住宅小区;
2.尽管项目具有较好的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条件,但仍需尽可能地拓展住区内部的景观环境空间;
3.重视项目的平面规划,形成建筑布局上的差异性;尤其重视规划中的地形变化和竖向设计,创造出起伏变化的建筑群体效果;
4.重视建筑的外立面设计,依靠建筑形体的变化和色彩配置,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5.充分考虑客户的实际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重视户型设计的合理性和经济性,特别要注意当地的居住特点和需求;
6.环境设计突出大尺度效果,形成绿地景观、水景、园景和建筑之间在空间尺度上的相互呼应。并将北方的大尺度效果与
南方特有的灵巧、秀丽有机结合,在规划上按高品位楼盘来构思,给客户们以全新的感觉。
7.完备、合理、实用的公建配套。
地块的开发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在设计中,对沿街建筑采用统一的建筑风格,从而在结构上形成连续统一的界面,将相对分散的空间联系起来,为创造美丽的现代化城市风貌做出贡献;在居住空间的设计上,我们充分考虑住宅与周边用地的相互关联,最大限度提升小区的生活质量,最大程度的创造生态宜居的社区形像。
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按照“市场运作、规划先行、有序开发”的原则,我们必须正确处理规划中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以及超前性与操作性之间的关系。综合土地成本价格、建造价格等各种因素,我们认为保证建筑材料节约、建筑设计节能、户型设计合理、城市形像美观,才是平衡各方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根本所在。
5.总平面规划布局
1>整体布局
各住宅组团由小高层和高层建筑组合,形成围而不合、形态各异的空间格局,通过建筑和环境的错落有致,形成灵活有序的空间形态,营造层层递进、庭院深深的意境。而组团之间绿地、道路和公共建筑相互为邻,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从而创造出统一而又富有变化的整体。
为达到社区的均好性,小区前期规划设计重视对地块的边角空间组织,试图通过环境的营造,强化边角住宅空间与组团中心乃至社区中心在视觉与空间上的联系,提升小区整体的开发价值,同时用环境来影响建筑组团的布局形态,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
2>功能布局
本次规划按其空间的使用功能要求分为:
公共空间区:即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居民共同使用。与建筑、水面、草坪、树木、雕塑小品等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
半公共空间:指公共且有一定限度的空间。作为居住组团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居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疏散的有效空间。布局较完整的绿地具有开阔的视野,可以作为居民接近自然的场所。
半私用空间:是楼幢之间的院落空间,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动和健身的场地。其设施具有多样化和完备性,是小区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动空间。
私用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在此空间中,居民可以自由种植,既能增加组团内的景观,又使居民
有安全感。楼层上阳台可以眺望、休息并在闲暇时种植花卉,营造出垂直绿化的景观。
6.交通组织
1>城市道路
结合社区的整体布局,尤其是公共设施的布局,将城市道路作适当的景观及功能变化,弱化城市公共交通性,强化社区的交通服务性和景观性。
2>出入口
本项目设置两个出入口,一个消防通道。
3>区内车行交通
强调“人车分流”,即主要的机动车道呈环状,并直接连接地下车库入口,在地下形成可环通的机动车交通网络,使机动车一进入小区即可就近入库,并在地下组织车行交通,而地面上除主干路以外则以步行为主。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车辆对社区环境的干扰,保证组团环境的完整,易于创造和谐、融洽的邻里生活与文化。路网布局与地形相结合,以“通而不畅、顺而不穿”的基本原则进行设计,小区内路网简洁,通畅,在功能方面注重便捷性、均好性与机动性,在美观方面注重层次性、体闲性、景观性。配套商业服务利用北侧退道路红线采取地上停车,居民主要采用地下停车方式,中心花园平台上部绿化,沿环形机动车道地上停车,机动车亦可由外部直接进入地下空间,停车后进入单元梯进户,地上仅留紧急停车位。车行周边,人行中间的规划理念,最大程度上实现人车分流。
车行系统——城市道路进入小区后,连接院内主环路为小区的主车行系统,主路设4米宽,连接各栋楼设3米道路与主路相联通,平时机动车不允许进入,仅作为紧急时消防车道使用。机动车道兼顾消防之用,并连接至各栋住宅。地上部分停车仅为紧急停车位,其余机动车均进入地下车库停车。非机动车主要考虑地上地下相结合,地面各个楼栋周围均设有自行车停车位,地下主要利用主楼地下一层架空层作为非机动车库来使用。
步行系统——步行系统以中心花园平台的横向景观轴和坚向景观轴展开,一心两轴多节点的步行景观轴在中心花园平台上有效展开,健身广场、中心绿化自然绵延,各个楼宇绿化配以景观节点,最在限度地为行人提供生活的方便,精神的享受,体现“以人为本”的生活设计理念。小区内道路曲径弯延,与景观伴行,给人步移景迁的休闲享受。
停车系统——机动车停车考虑地面停车地下停车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停车率达到并超过控规要求,满足当前及长远要求。
1.地面停车:沿小区主环路两侧设置地上草坪砖停车位。北侧沿消防车道两侧设有地上草坪砖停车位,所有地上停车位均为临时紧急停车使用。
1)机动车停车
住宅组团内的停车位以地下为主,结合一部分地上停车位,停车配比为0.8/户。地面停车位沿道路两侧分布。
2)非机动车停车
非机动车采用宅前停车,后期配备自行车棚。
2.地下车库:小区次入口处设地下车库出入口,可直接从城市道路进入小区地下停车库。所有出入口共同组合均能满足防火及平常使用要求。
消防车流线——小区外部沿街长度大于150米设有连接内外的消防通道,小区内部设置环行消防车道,可以方便快捷地到达各栋住宅。满足消防安全需要。
道路断面——小区内消防环道宽均为4米。
三、建筑设计篇
1.外观效果:
1)建筑风格:本小区是一个高档住宅,整体风格采用简捷明快的简约风格,三段式的布局,时尚、大气体现时代感。体现了简约时尚的艺术品位。
2)建筑立面:外观颜色采用上下深色中间暖色系列,通过分段线脚联系上下三段,耐久而不落后。独特而不简单。
该风格注重项目开发的经济性和可行性,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承受能力,真实体现精品高档住宅区的自身特色,真正做到物有所值。
3)材料颜色:注重色彩、材料、细部等精细设计。立面设计打破传统的简单式样,清新的三段式,外墙上部采用褐黄色涂料为主,中间浅米亚光漆,下部深褐色仿花岗岩瓷砖。配以简捷大气的线脚,形成稳重大气的韵律变化,共同打造中原地区建筑肌理与色彩方面给人雄浑的阳刚之气。
4)建筑外观特色:立面色彩使人产生清新的感受,均衡的纯色分隔,力为人们提供连续的视觉兴奋,色彩的变化中求统一,深色与浅色的合理配置使整个楼体浑然大气,配以柔美的色调,丰富而又鲜明统一,清新而优雅,又不失可识别性。
2.单体平面设计:
1)单体户型组合设计从人性角度深入挖掘住宅的功能性,不同种类的户型在保证整体朝向、景观均好性的前提下,把每种户型的特色优势充分发挥。最少单元的拼接,每户良好的朝向,大户型更好的景观视野。单元之间设变形缝,更好的发挥结构安全性能。
2)最大限度地利用景观资源,在满足保温节能的前提下加大开窗率,增大室内外空间景观的互动性。
3)每栋楼均设地下储藏室,以满足结构基础埋深要求,更大的利用地下空间关系。
3.户型设计要点:
1)住宅平面基本空间齐备,公共与私密空间分区,避免互相干扰,尽可能考虑入户过渡空间,交通顺畅便捷。
2)户内交通线便捷,节约交通面积,避免户与户之间视线干扰,满足自然采光和日照要求,户内通风顺畅。
3)通过景观阳台、生活阳台等空间延展室内空间。落地凸窗增加了室内可使用面积和视野开阔感。
4)在平面布置上,各栋及各户型合理规划设计,尽可能体现“均好性”,避免销售难点,优先满足较大户型的朝向和景观要求。
5)针对地区特点,设计以中、高档住宅为主,布局独特紧凑。户型布局形式主要以二梯三户、二梯二户为主。户型面积100~130平方三房,140平方四房,体现高品质空间,打造精致生活。
6)
住宅电梯总数适度,公摊小,经济实惠。12层以上户型均设两部电梯,其中一部为可容纳担架电梯以备急用。
4.地下建筑
根据规划设计条件要求,结合小区人防和地下停车库设计,在小区中心绿地的下方设置平战结合地下停车库,总地下建筑面积约1.6万㎡。
5.环保设计
1、污废水:污废水采用室内分流,室外合流制。所有污废水由管网收集,经专用污水检测井后,排入城市管网。
2、废气:厨房设垂直排油烟道。
3、垃圾处理:由物业管理部门及时收集后,集中压缩处理后外运。
4、所有空调、通风设备均采用相应的避震、减震措施;
5、进、排风口的位置、高度设置符合相应的环保规范要求;
6、空调通风设备进出口风管上均设消声器,使噪音降到规范要求的标准。
7、公建含油废水做隔油预处理。
结构篇
一、设计依据
(一)结构设计中所采用的主要标准及规范:
1.结构设计中所采用的主要规范: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
50223—2008)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09—201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
(GB
50010—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
(GB
50011—2010)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11)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
50108-2008)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10)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
79-2012)
2.结构设计中所选用的标准图集: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
(16G101—1)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
(16G101—2)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及桩基承台)
(16G101—3)
《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筋排布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
18G901-1
(二)设计荷载:
1.风荷载:基本风压
W=
0.35kN/m,基本雪压
W=
0.45kN/m,地面粗糙度:B类,场地类别:Ⅱ类
2.活荷载标准值:
商业:3.5kN/m消防疏散楼梯:3.5kN/m
储藏室:5.0kN/m电梯机房:7.0kN/m
阳台、卫生间:3.5kN/m住宅:2.0kN/m
卫生间:2.0
kN/m(一般)8.0
kN/m(有分隔)
上人屋面:2.0
kN/m不上人屋面:0.5
kN/m
设备用房(配电间等)的荷载按各专业提供的实际荷载计算。
(三)设计依据:
1.建设单位的招标文件及功能要求。
2.建筑及其它专业提供的工作图及相关条件。
二、结构设计说明
(一)设计要求:
1.混凝土环境类别:上部混凝土结构(室内正常环境)的环境类别为一类,基础及上部外露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为二b类,卫生间环境类别为二a类。
2.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3.本工程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4.本工程的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二)材料选用:
1.混凝土强度等级:
基础垫层:C15。
2.钢材:
钢筋:
HPB300,HRB400E,钢板:Q235
焊条:HPB235—E43型,HRB400E—E50型
3.围护结构及隔墙:
墙体:±0.00以下与土接触为Mu20增压灰砂砖,±0.00以上均为加气混凝土砌块,强度等级A3.5。
砂浆:±0.00以下为M7.5专用预拌砂浆,±0.00以上为M5专用预拌砂浆。
4.墙体构造措施:
当墙高大于4米时,在墙高中部或门窗洞口上方(底层在窗台处)设置水平钢筋混凝土圈梁(墙厚乘300,4φ12,φ6@200)。当墙长大于5米时,梁与墙顶应采取拉结措施。墙转角及墙端部均设构造柱(墙厚乘300,4φ12,φ6@200)。
(三)结构计算:
1.本工程内力分析及配筋计算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所编制的建筑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PKPM系列)及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三维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V3.2版)。
2.根据建筑专业提供的平、立、剖面图纸,以及各专业提供的荷载,进行了电算初步分析。
给排水设计
一.设计依据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2009年版)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
50013-2006
《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
GB
50974-201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4-2006(2016年版)
《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242-200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14(2018年版)
《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2011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084-2017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370-2005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2014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40-2005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GB50555-2010
《河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寒冷地区65%+)》DBJ41/T
062-2017
《河南省公共机现在节能设计标准》DBJ41/T075-2016
建设单位提供的本工程的有关资料和设计任务书
二.设计范围
本次设计范围为道路红线以内的给水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
三.给水系统
3.1水源、水压:
水源为城市自来水,其水质符合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市政供水压力0.30MPa。
3.2用水标准及水量
3.2.1生活用水
用水对象
标准
数量
用水小时
最高日用水量t/d
时变化系数
最高时用水量t/h
住宅
200L/人·d
1705人
341
2.5
35.53
商业用水
5L/
m2·d
11934m2
59.67
1.5
7.46
绿化
2.0L/m2·d
9390
m2
18.78
3.13
小计
419.45
46.12
未预见水量
10%
41.95
4.61
合计
461.40
50.73
3.2.2消防用水
本工程消防泵房设于地下车库,最大消防用水量为:
用水对象
用水量
喷水强度
(L/min·m2)
火灾延续时间
室内消火栓
25L/s
2.0
室外消火栓
30L/s
2.0
自动喷水用水量
40L/s
1.0
3.3给水系统
本小区从两条不同市政给水管网分别引入一根DN200给水管,引入管处设水表及倒流防止器,在小区内形成环状供水管网。
3.3.1供水方式
室外给水采用生活、消防联合供水系统。
室内给水采用生活、消防单独供水系统。
3.3.2给水管网
生活泵房设在地下车库内,给水系统分区:住宅给水系统竖向划分为三个区,1-3层为低区,由市政压力直接供水;4~12层为中区,13~23层为高区,中区和高区由生活水泵房,中区供水压力约为0.50MPa,高区供水压力约为0.80MPa。
3.4管材及接口
3.4.1室外部分
室外给水PE管,粘结,给水管道采用与管材相适合的管件。
3.4.2室内部分
室内给水立管和干管采用钢塑复合管,卡箍连接。支管采用PP-R管,热熔连接。
四.排水
4.1排水方式
本工程采用生活污水与雨水分流制排水管道系统。
4.2污水系统
本工程生活污水最高日最大排放量为366.57m3,采用雨、污分流制,生活污水由管道收集,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就近市政污水管道。
4.3雨水系统
雨水由地面雨水口收集,经雨水管道就近排至市政雨水管道。
雨水量计算公式及参数
Q=q
×
F
×
Ψ
q=167i
i=[9.821+9.068lgTE]/(t+4.492)0.694
式中:
Q——雨水量;L/S
F——面积;公顷
Ψ——径流系数;Ψ=0.5
q——暴雨强度
TE——重现期;TE=1a
t——降雨历时(分钟;T=15)
经计算,小区暴雨强度q=1.86(L/s·100平方米),雨水流量Q=499L/s。
雨水就近排入市政雨水管网。
4.5地下室污废水通过集水坑排水泵提升排至室外雨水管网,地下停车库及泵房集水坑均为每坑两泵互为备用,交替启动,事故报警,自动切换,分段投入。
4.6管材及接口
4.6.1室内污水立管采用螺旋消音PVC-U塑料排水管,专用管件连接,支管采用国标PVC-U塑料排水管,粘接接口。排出管采用机制铸铁排水管,柔性接口。
4.6.2室外雨、污水管均采用硬聚氯乙烯(PVC-U)双壁波纹管,承插接口。
五.消防系统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年版):本项目住宅、商业及地下车库设室内消火栓系统,为临时高压制消防系统;地下车库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危险等级为中危险1I级,喷水强度为8L/min·m2,设计用水量40L/s,火灾延续时间1.0h。
5.1室外消火栓系统
室外消火栓最大设计流量为30L/s,采用室外给水管网与室外消防联合供给。室外消火栓按间距不大于120m,保护半径不大于150m布置,室外消火栓采用地上式消火栓,距离、路边不小于0.5m,不大于2.0m,距建筑外墙不小于5.0m。
5.2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
室内消火栓采用临时高压给水系统。系统最大设计水量为25L/s,火灾延续时间按2.0小时计。
消防泵房及水池设地下车库,消防泵房内设置室内消火栓给水泵(二台,一用一备,每台泵流量Q=25L/s,H=120m)从消防水池吸水加压,分两路与室内消火栓环状管网相连,由该环状管网供给该建筑室内消火栓用水。火灾初期室内消火栓用水量贮存于8#楼屋顶消防水箱(有效容积18m3)内。
室内消火栓其水枪充实水柱不小于13m,建筑内任意一点着火均能保证两只水枪同时到达,高层建筑消火栓栓口压力不小于0.35MPa,多层建筑消火栓栓口压力不小于0.25MPa。消火栓栓口直径65mm,水枪口直径19mm,水带长25m,每只消火栓处均设有可消防报警按钮。
消火栓系统竖向不分区,在室外设有消防水泵接合器。
消防电梯井底均设有2m3排水井,排水泵的排水量大于10L/s。
消火栓管道采用内外壁热浸镀锌钢管,法兰或沟槽连接。当管径≤DN50时螺纹连接,当管径>50时,沟槽连接。阀门及需拆卸部位采用法兰连接。
5.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在地下车库内设置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按中危险II级考虑。喷水强度按8L/m2·min计,作用面积160m2,火灾延续时间按1.0小时计,该系统喷淋用水量为40L/s。
设计选用二台自动喷水给水泵(一用一备,每台Q=40L/s,H=70m)该泵运行情况应显示于消控中心和水泵房的控制盘上,火灾时喷头动作,水流指示器动作向消防中心显示着火区域位置,此时湿式报警阀处的压力开关动作自动启动水泵并报警。火灾初期自动喷水灭火用水量由屋顶消防水箱保证。
自动喷水系统管道采用热浸镀锌钢管,法兰或沟槽连接。当管径≤DN50时,螺纹连接,当管径>50时,沟槽连接。阀门及需拆卸部位采用法兰连接。
消防水池有效容积为432m3(包括自动喷水1.0小时用水量及室内消火栓2.0小时用水量),水泵自灌吸水。
5.4气体灭火系统
在地下室变配电房采用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采用柜式无管网自动灭火系统,系统应符合中国规范《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规定。
5.5建筑灭火器
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在各建筑地上及地下室内均设置相应数量及规格的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
六.环境保护
6.1选用小振动,低噪声水泵,并采取隔振措施。
6.2本工程的用水供给源为城市自来水,污水排放采用雨水、污水分流制,生活粪便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污水管道,含油污水经隔油器处理后排入污水管道,冲洗汽车污水经沉淀池处理后排入污水管道。符合城市污水排放要求。
七.节能
7.1给水管上设水表,用以计量、计划用水,节约水资源。
7.2所有卫生器具均采用节能型卫生器具,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7.3设备选型中选用高效低噪音的节能产品。
7.4生活水泵采用变频调速水泵,根据用水量的大小进行自动调节。
八.节水、节能、减震、防噪措施
8.1在水泵房进出水管上装可曲挠橡胶接头,经常性使用的水泵基础上尽可能设置减震装置,管道支、吊架和管道穿墙、楼板处应当采取防止固体传声措施。
8.2所有加压泵组、热水器均采用高效、节能的产品。
8.3小区供水尽可能利用市政供水压力。
8.4给水管流速控制在一定范围,干管流速1.0~1.2m/s,支管流速0.6~1.0m/s。
8.5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及配件,坐便器采用不大于5L的冲洗水箱,采用陶瓷密封片水嘴,各用水点处分设水表。
8.6
在生活用水、地面冲洗用水、道路冲洗用水、绿化浇洒用水等配水管道上,均设置计量水表。
电
气
篇
一、设计依据
1、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和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版]》
GB50016-2014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
16-2008
《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
50053-2013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52-2009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
50054-2011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50034-2013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住宅建筑规范》
GB
50386-2005
《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
242-201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14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
50352-2005
《河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寒冷地区75%)》
DBJ41/T184-2017
《河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
DBJ
41/075-2016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57-2010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67-201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16-2013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1-2016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43-2012
《有线电视网络工程设计标准》
GB/T
50200-2018
《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
GB50846-2012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
(2009版)
2、建筑、水道、通风等相关专业提供给本专业的设计要求。
3、建设方提供的有关职能部门的设计要求及建设方的要求。
二、设计范围
本工程设计包括以下部分:
(6)
10/0.4kV变、配电系统
(7)
配电系统
(8)
照明系统
(9)
建筑物防雷及接地安全
三、10/0.4KV变、配电系统
1、负荷等级及各类负荷容量
1)
负荷等级
应急照明、消防负荷为二级负荷;电梯及地下室排污泵等为二级负荷,其它按三级负荷考虑。
2)各类负荷容量
a)
用电标准:住宅:8kW/户,商业:100W/m2,地下车库:15W/m2,电力负荷按实计。
b)
负荷统计
住宅:Pe=4264kW;商业:Pe=1193.5kW;地下车库:Pe=248.55kW;公共及其它:Pe=200kW。
2、供电电源及电压等级
本工程由城市电网引入两路10KV高压电源供电,引入线路和走向由电力部门统筹规划(满足二级负荷供电要求)。
3、变配电站的位置、数量容量和型式,1)
本工程设置2座配电房,住宅配电房设置三台800KVA变压器和一台630KVA变压器,公共配电房设置两台500KVA变压器,变压器的平均负荷率为0.85左右。
2)
高压进线配电设备采用环网柜。
4、电能计量方式
采用高供高计方式,在高压侧专用综合计量柜进行总计量,同时在低压配电干线或不同电价标准的回路上设置计量表计量。
5、功率因数及其补偿方式
采用低压集中自动补偿方式,在变压器低压侧母线上,设功率因数集中无功自动补偿,补偿后高压侧功率因数为0.95以上,达到用电规则要求。
四、配电系统
1、本工程的电力、照明电源引自地下室配电房,电压等级为0.4/0.23KV。
2、本工程电力、照明负荷采用放射式配电。
3、建筑主干线采用YJV22-0.6/1kV型电力电缆埋地引入建筑物。照明配电箱出线采用BV-0.45/0.75kV型电线穿阻燃PVC管暗敷设。
五、照明系统
1、照明种类及照度标准
1)
照明种类:分室内照明和室外照明。
2)
照度标准: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13执行。
2、光源、灯具的选择,照明灯具的安装
1)
光源:室内采用荧光灯和节能灯,室外采用高压钠灯和节能灯。
3、室外照明
1)
在小区的室外道路旁设置路灯,景观区设置景观专用景观灯。
2)
室外照明电压等级为220V,采用时(光)控和手动控制。
4、线路敷设
1)
照明、插座分别由不同的回路配电,照明回路采用BV-0.45/0.75kV-1x2.5mm2电线穿阻燃PVC管敷设;插座回路采用
BV-0.45/0.75kV-1x4mm2电线穿阻燃PVC管敷设;所有插座回路(卧室空调插座除外)均设剩余电流保护器。
2)
室外线路采用BV-0.45/0.75kV-1x4mm2电线穿SC管敷设,低于2.4米的灯具就地作局部等电位连接。
六、雷电保护、安全措施及接地系统
1、防雷保护
1)该小区建筑物按规范规定设防雷措施。
2)在建筑物的屋顶设避雷带作为接闪器,利用建筑物结构柱内主钢筋作为引下线,利用的建筑物基础和底板内钢筋作为接
地极。
3)将进线电缆的金属外皮和保护钢管等进入建筑物的金属管道与电气设备接地相连,以防雷电波侵入。
2、安全措施及接地系统
1)本工程的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形式采用TN-S系统。
2)工作(系统)接地、保护性接地、雷电保护接地、弱电接地共用统一的合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否则在室
外增设人工接地体。
3)在小区每栋建筑物的进线配电箱处设置总等电位联接。
4)在带洗浴设备的卫生间内设局部等电位连接。
弱
电
篇
一、设计依据
1、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和标准
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
16-2008
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技术规范》
GB
50343-2012
3)《有线电视网络工程设计标准》
GB/T
50200-2018
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48-2004
5)《住宅设计规范》
GB
50096-2011
6)《住宅建筑规范》
GB
50386-2005
7)《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
242-2011
8)《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57-2010
9)《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16-2013
10)《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11-2016
11)《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
GB50846-2012
12)《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
(2009版)
2、建筑、水道、通风等相关专业提供给本专业的设计要求。
3.建设方提供的有关职能部门的设计要求及建设方的要求。
二、设计范围
本工程设计包括以下部分:
1、通信系统
2、有线电视系统
3、安全防范系统
三、通信系统
本工程的电话信号引自城市电信主干网。
住宅小区不设电话站,全部为直通外线电话。小区弱电管理中心设在地下车库一层。
通讯线路从市话线路引入,采用HYV22型通讯电缆埋地引至小区弱电管理中心。通信部分布线与综合布线一并考虑。
3、交接箱内设置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
4、弱电系统采用联合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
四、有线电视系统
本工程的有线电视信号引自城市广播电视网络。系统采用5~860MHZ(双向)高隔离度的邻频传输系统。放大器的输出电平不
大于102dB,用户端电平为64±4dB,图像质量主观评价不低于4级。建筑物的有线电视引自市网络。
1、有线电视前端设备柜内设在物业中心。
2、干线路采用
SYWV-75-9P4型同轴电缆,分支线路采用SYWV-75-7P4、SYWV-75-5P4型同轴电缆。
3、在有线电视前端设备柜内设置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
五、安全防范系统
1、本工程安全防范由小区周界防护系统和视频安防系统组成。
2、安全防范控制室设在小区监控室内。安全防范控制室对报警装置和视频摄像机进行监控。
3.视频摄像机控制器.录像装置及周界防护控制器均安装在控制台上。
4.在小区周界的围墙上设置周界防护的拉力开关。
5.在小区的主、次要出入口设置监视摄像机。
六、综合布线系统
住宅小区设一套综合布线系统,小区服务用房办公区域按基本配置标准。每10m2左右设一工作区,装设一个双孔信息插座,住宅每户在书房、卧室各装设一个单孔信息插座。
综合布线系统由以下部分组成:
工作区;
配线子系统;
干线子系统;
设备间;
管理;
建筑群。
住宅小区在物业管理中心设一综合布线控制室(设备间),安装建筑物配线设备及计算机主机设备,每幢住宅楼在其地下室设楼层配线架。学校综合布线控制室设置在一层弱电设备间内。
从总配线架到各建筑物楼层配线架采用六芯多模光纤。
从建筑物楼层配线架到双孔信息插座的线缆采用单芯多模光纤。垂直部分在电气竖井内沿电缆桥架敷设,进入房间后穿钢管暗设在地板内及墙内。
住宅部分从弱电箱到信息插座的线缆采用单芯多模光纤穿钢管暗设在地板及墙内.5
住宅每户设弱电总箱,通信、网络及有线电视信号均先引至户内弱电总箱,然后再引至各自的用户插座。
七、劳动保护
1、为防止及减少漏电事故的发生,本工程除挂式空调外插座回路的设置性能可靠的漏电保护开关,并PE线与接地体联
接。
2、带浴洗设备的卫生间设置局部等电位联结。
3、安装高度低于2.4米的灯具增设PE线。
4、变配电所变压器设置IP40防护罩,以防触电事故的发生。
5、所有设备及线路、开关采用经国家安全认证的产品。
八、电气节能设计
1、根据工程的负荷正确选择和配置变压器容量、台数、运行方式,合理调整负荷,实现变压器经济运行。
2、在变配电室设置集中无功补偿,荧光灯设置就地无功补偿。
3、对消防栓泵、喷洒泵等较大的电动机采用软启动控制方式。
4、照明采用节能光源和节能灯具,并在建筑公共部位采用节能开关控制,减少公共用电量。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本工程地下车库、商业、高层住宅、住宅地下部分均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地下变电站采用气体灭火系统,具体设置及设计见给排水专业。
2.小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形式采用集中报警系统方式。消防控制室设在1#楼一层,消防控制室与安防控制室合用,设有直接通往室外的安全出口,门上方设有消防控制室明显的标志,注明“消防控制室”字样,消防控制室内设有对外专线报警119电话。
3.消防控制室的报警控制设备由火灾报警控制主机、联动控制台、CRT显示器、打印机、应急广播设备、消防直通对讲电话设备、直接报火警的外线电话和电源设备等组成。
消防控制室内应有相应的竣工图纸、各分系统控制逻辑关系说明、设备使用说明书、系统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值班制度、维护保养制度及值班记录等文件资料。
消防控制室内严禁穿过与消防设施无关的电气线路及管路。
4.消防控制室可接收感烟、感温探测器等的火灾报警信号及水流指示器、检修信号阀、报警阀压力开关、手动报警按钮、消火栓按钮的动作信号等。
5.消防控制室可显示消防水池、消防水箱水位,显示消防水泵及消防风机的电源及运行状况。
6.消防控制室可联动控制所有与消防有关的设备。
7.本工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按二总线制设计。
探测器:一般区域设置感烟探测器,厨房及热水机房、柴油发电机房等设置感温探测器。
探测器周围0.5m内,不应有遮挡物,与送风口边的水平净距不应小于1.5m,探测器至多孔送风顶棚孔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m,与墙壁、梁边或与墙或其他遮挡物距离应大于0.5m;探测器均吸顶安装,无二次装修的场所已考虑梁对探测器的影响,有二次装修的场所具体定位尚需结合建筑装修吊顶统筹考虑,但必须满足上述间距要求。
在各防火分区设置火灾报警按钮,从一个防火分区的任何位置到最邻近手动报警按钮的距离不超过30m。在走道靠近楼梯出口及主要出口处设置火灾警报装置。
在消火栓箱内设消火栓报警按钮;接线盒设在消火栓的开门侧上部。
8.火灾自动报警联动控制:
消防联动控制器应能按设定的控制逻辑向各相关受控设备发出联动控制信号,并接受相关的设备反馈信号。
各受控设备接口的特性参数应与消防联动控制器发出的联动控制信号相匹配。
消防水泵、防烟和排烟风机的控制设备除应采用联动控制方式外,还应在消防控制室设置手动直接控制装置。
需要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控制的消防设备,其联动触发信号应采用两个独立的报警触发装置信号的“与”逻辑组合。
消防联动控制器的电压控制输出应采用直流24V,其电源容量应满足受控消防设备同时启动且维持工作的控制容量要求。
启动电流较大的消防设备采用分时启动。
在消防控制室,对排烟风机、补风机等重要消防设备,既可通过现场模块进行自动控制,也可在联动控制台上通过硬线手动控制,并接收其反馈信号;消火栓泵、自动喷淋泵手动控制线由主消防控制室手动控制盘引来,分消防控制室与主消防控制联网。
9.消火栓系统:
a.消火栓出水干管上设置的低压压力开关、高位消防水箱出水管设置的流量开关或报警阀压力开关等触发信号作为触发信号,直接控制启动消火栓泵,且联动控制不受消防联动控制器处于自动或手动状态影响。
b.任意消火栓按钮动作后,通过编程联动,自动启动消火栓泵,并接收其返馈信号。在消防,消防控制室能显示报警部位并接收其返馈信号。
c.在消防控制室联动控制台上,可直接手动控制消火栓泵,并接收其反馈信号。
10.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控制:
a、由湿式报警阀压力开关的动作信号作为触发信号,直接控制启动喷淋泵,联动控制不应受消防联动控制器处于自动或手动状态的影响。
b、消防控制室可通过控制摸块编程,自动启动喷水泵,并接收其返馈信号。在消防控制室联动控制台上,可直接手动控制喷淋泵,并接收其返馈信号。
c、水流指示器、信号阀、压力开关、喷淋泵的启动和停止的动作信号应反馈至消防联动控制器。
d、消防控制室能显示喷淋泵电源状况;消防泵房可手动启动喷淋泵。
11.防烟排烟系统控制:
a、防烟系统控制:由加压送风口所在防火分区内的两只独立的火灾探测器或一只火灾探测器与一只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报警信号作为送风口和加压送风机启动的联动触发信号,并应由消防联动控制器联动控制相关层前室等需要加压送风场所的加压送风口开启和加压送风机启动。
b、排烟系统控制:由同一防烟分区内的两只独立的火灾探测器的报警信号作为排烟口、排烟窗或排烟阀开启的联动触发信号,并应由消防联动控制器联动控制排烟口、排烟窗或排烟阀的开启,同时停止该防烟分区的空气调节系统。应由排烟口、排烟窗或排烟阀开启的动作信号作为排烟风机启动的联动触发信号,并应由消防联动控制器联动控制排烟风机的开启、c、排风兼排烟风机控制:本工程设有排风兼排烟风机,正常情况下低速运行,为通风换气使用,火灾时则作为排烟风机使用,高速运行。正常时为就地手动控制及DDC控制,当火灾发生时由消防控制中心控制,消防控制中心具有控制优先权。由同一防烟分区内的两只独立的火灾探测器的报警信号作为排烟口、排烟窗或排烟阀开启的联动触发信号,并应由消防联动控制器联动控制排烟口、排烟窗或排烟阀的开启,同时停止该防烟分区的空气调节系统。应由排烟口、排烟窗或排烟阀开启的动作信号作为排烟风机启动的联动触发信号,并应由消防联动控制器联动控制排烟风机的启动。
排烟风机的启动、停止按钮应采用专线直接连接至消防联动控制器的手动控制盘,并应能在消防控制室手动控制排烟风机的启动、停止。排烟口、排烟窗或排烟阀的开启和关闭的动作信号,排烟风机启动和停止及电动防火阀关闭的动作信号,均应反馈至消防联动控制器。排烟风机入口处的总管上设置的280℃排烟防火阀在关闭后应直接联动控制风机停止,排烟防火阀及风机的动作信号反馈至消防联动控制器。
d、平时补风兼消防补风机控制:本工程设有进风兼消防补风机,正常情况下为通风换气使用,火灾时则作为消防补风机使用。正常时为就地手动控制及DDC控制,当火灾发生时由消防控制室控在开启排烟风机的同时,通过模块自动启动相关区域消防补风机,当补风机出风口处的火灾温度达到70°C时,70°C防火阀熔丝熔断关闭后,直接联动控制消防补风机停止,70°C防火阀、消防补风机的动作信号要反馈至消防控制室;消防控制室具有控制优先权。在消防控制中心,可通过控制摸块编程自动控制消防补风机及通过硬线手动控制消防补风机,并接收其反馈信号。
12.防火卷帘门控制:
用作防火分隔的防火卷帘,由其两侧的任两只独立的感烟探测器的报警信号作为防火卷帘下降的联动触发信号,联动防火卷帘下降到楼板面。
疏散通道上的防火卷帘分两步降落,由其两侧防火分区内的任意两只独立的感烟探测器报警信号联动控制防火卷帘下降至距楼板面1.8m处;任一只专门用于联动防火卷帘的感温探测器的报警信号联动控制防火卷帘下降到楼板面;在防火卷帘的任一侧距防火卷帘纵深0.5m~5m内设置不少于两只专门用于联动防火卷帘的感温探测器。卷帘门二侧设置就地控制按钮控制防火卷帘的升降,就地控制按钮底距地1.3m安装,并设玻璃门保护。卷帘门下降时,在门两侧顶部应有声、光警报装置。(施工单位配合厂家留管线,平面图中不再表示)卷帘门应设熔片装置及断电后的手动装置,卷帘门控制箱顶距顶板0.5m处安装。防火卷帘下降至距楼板面1.8m处、下降到楼板面的动作信号和防火卷帘控制器直接连接的感烟、感温探测器的报警信号均反馈至消防联动控制器。
13.非消防电源控制:
在非消防用照明、电力配电箱上级配电间低压出线回路设有分励脱扣器附件,由消防控制中心在火灾确认后切断火灾区域及相关区域的非消防电源。非消防电源在自动喷淋系统、消火栓系统动作前切断。
14.应急照明系统控制:
应急照明平时采用集中或就地控制,火灾时由消防控制室由发生火灾的至报警区域开始,顺序自启动全部疏散通道的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系统全部投入应急状态的启动时间不应大于5S。
15.消防应急广播及火灾警报系统:
在消防控制室设置消防应急广播机柜,末端设置扬声器(≥3W),消防应急广播的联动控制信号由消防联动控制器发出;当火灾确认后,启动全楼消防应急广播。在环境噪声大于60dB的场所设置的扬声器,在其播放范围内最远点的播放声压级应高于背景噪声15dB,其功放设备采用110V定电压输出方式。消防应急广播的回路按防火分区及楼层划分。
消防应急广播的单次语音播放时间宜为10s~30s,应与火灾声警报器分时交替工作,可采取1次火灾声警报器播放、1次或2次消防应急广播播放的交替工作方式循环播放。
消防控制室应能手动或按预设控制逻辑联动控制选择广播分区、启动或停止应急广播系统,并应能监听消防应急广播。在通过传声器进行应急广播时应自动对广播内容进行录音。消防控制室内应能显示消防应急广播的广播分区的工作状态。
设置了火灾自动报警的场所及火灾应急广播的场所内同时还设置火灾警报装置,并采用分时播放控制:先鸣警报8~16s;间隔2~3s后播放应急广播10~30s;再间隔2~3s依次循环进行直至疏散结束。
系统设置火灾应急广播备用扩音机,其容量不小于火灾时需同时广播的范围内扬声器最大容量总和的1.5倍。
消防应急广播与普通广播或背景音乐广播合用时,应具有强制切入消防应急广播的功能。
本工程设置火灾声光报警器,在确认火灾后启动建筑内所有的声光报警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能同时启动和停止所有的火灾警报器工作。
16.消防直通对讲电话系统:
在消防控制室内设置消防直通对讲电话总机(电话总机由设备自带),在变配电房、消防水泵房、排烟机房、送风机房等,设置消防直通对讲专用电话分机,各手动报警按钮均带消防直通对讲电话插孔。在消防控制室内设置专用119外线直拨电话。
17.门禁联动:
火灾确认后联动相应区域疏散通道上的门禁主机解锁开门,并应能打开停车场出入口处的档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