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十一五”和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发言

时间:2019-05-12 18:4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县“十一五”和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发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县“十一五”和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发言》。

第一篇:关于我县“十一五”和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发言

关于我县“十一五”和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发言

(2005年11月30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第十届七次全会的召开,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按照市委“加压紧逼、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近期由县级领导带队,分七大项二十八个专题进行了为期一月的调查研究,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现将我县“十一五”和2008年全县的总体思路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期间的总体思路

为了使县域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紧紧围绕建设西部文明强县这一总体目标,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突出第一要务,实施“五大战略”,构筑“五大体系”,建设和谐QD。即始终把发展作为QD最紧迫、最关键、最根本的问题,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不分心、不偏离、积极实施“工业立县、商旅旺县、民营强县、农业富县、科教兴县”五大战略,推进县域经济率先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贯彻科学的发展观,着力构筑生态保护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安全防控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在战略部署上:我们的总体设想是:一年打基础,三年求突破,五年见成效。2008年突出抓好经济建设,并做好五大体系规划工作,重点抓好新农村建设,为“十五”的规划和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2008年—2008年,用三年时间使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五大体系初见雏形;到****年,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五大体系比较完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和谐社会建设初见成效。

在战略布局上:坚持“扩大自主、拓展空间、南北互动、协调发展”的原则,在抓好中心城县、沣河新县发展的同时,抓好城县西郊和塬上双照、马庄两镇发展,精心构建渭河南岸、城市中心县、城市西郊和塬上四大功能县。

在战略重点上:一方面,抓好已经规划、启动和实施的六大平台、四大商圈建设,激活四大板块;另一方面,强化公共服务职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入新农村建设,使县域经济发展更加全面、协调、均衡。

在战略目标上:全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辖县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城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内。

二、2008年工作打算

2008年,是“十一五”的头一年,如何开好头、起好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基于QD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难以满足构建和谐社会资金需求的实际,我们首先把发展定位在抓经济、强基础上,重点抓好规划的六大平台、四大商圈建设。准备把2008年确定为“投资环境建设年”,一方面,扩大县域发展空间,强化发展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动员全县上下以平台建设为核心,致力于投资环境建设,真正把QD建成资本的高地、创业的平地、投资的洼地,吸引外商来秦投资,培植县域税源,壮大经济实力,为构建和谐QD奠定坚实的物质基地。

2008年的工作思路为:“突出一个主体,强化两个抓手,疏通三大瓶颈,激活四大板块”。突出一个主体,即突出工业发展这个主体,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强化两个抓手,即强化招商引资、非公经济两个抓手,借助外力,聚合内力,谋求县域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疏通三大瓶颈,即疏通土地、资金、人才三大瓶径,多渠道、多方式地解决资金不足、用地难批和人才匮乏的问题;激活四大板块,即通过六大平台、四大商圈建设,激活塬上、城西、渭河南和城县四大板块,撬动全县发展。

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在工业发展上,一方面,抢抓台商和沿海发达地县企业西移以及西企外迁的有利时机,在抓好已经启动建设的占地***公倾的QD科技产业基地和正在建设的XY现代纺织工业基地两大平台的基础上,在西咸交界处,规划一个占地****亩的台商投资园县;通过三大平台建设引进一批知名企业,做强一批民营企业,强化工业的支柱地位。另一方面,坚持外延扩量抓项目,引进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具有竞争力的强势企业,壮大支柱产业;坚持内涵提质抓创新,帮助优势企业融资扩股,成长型企业招商嫁接、弱势企业破产重组,引导辖县企业配套合作,骨干企业新上技改项目,民营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QD特色的知名企业、知名品牌。

(二)在商贸发展上,一方面,立足城县商贸发展格局,整合嘉惠、欣惠、恭惠、招商场和红旗商场资源,构建嘉惠商业圈;挖掘秦风秦韵、秦文化的深厚底蕴,构建团结路—西兰路商业圈;把秦隆商业步行街和福园国际时代广场统一规划

第二篇:关于我县“十一五”和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发言

关于我县“十一五”和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发言

(2005年11月30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第十届七次全会的召开,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按照市委“加压紧逼、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近期由县级领导带队,分七大项二十八个专题进行了为期一月的调查研究,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现将我县“十一五”和

2006年全县的总体思路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期间的总体思路

为了使县域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紧紧围绕建设西部文明强县这一总体目标,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突出第一要务,实施“五大战略”,构筑“五大体系”,建设和谐QD。即始终把发展作为QD最紧迫、最关键、最根本的问题,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不分心、不偏离、积极实施“工业立县、商旅旺县、民营强县、农业富县、科教兴县”五大战略,推进县域经济率先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贯彻科学的发展观,着力构筑生态保护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安全防控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在战略部署上:我们的总体设想是:一年打基础,三年求突破,五年见成效。2006年突出抓好经济建设,并做好五大体系规划工作,重点抓好新农村建设,为“十五”的规划和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2006年—2008年,用三年时间使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五大体系初见雏形;到****年,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五大体系比较完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和谐社会建设初见成效。

在战略布局上:坚持“扩大自主、拓展空间、南北互动、协调发展”的原则,在抓好中心城县、沣河新县发展的同时,抓好城县西郊和塬上双照、马庄两镇发展,精心构建渭河南岸、城市中心县、城市西郊和塬上四大功能县。

在战略重点上:一方面,抓好已经规划、启动和实施的六大平台、四大商圈建设,激活四大板块;另一方面,强化公共服务职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入新农村建设,使县域经济发展更加全面、协调、均衡。

在战略目标上:全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辖县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城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内。

二、2006年工作打算

2006年,是“十一五”的头一年,如何开好头、起好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基于QD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难以满足构建和谐社会资金需求的实际,我们首先把发展定位在抓经济、强基础上,重点抓好规划的六大平台、四大商圈建设。准备把2006年确定为“投资环境建设年”,一方面,扩大县域发展空间,强化发展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动员全县上下以平台建设为核心,致力于投资环境建设,真正把QD建成资本的高地、创业的平地、投资的洼地,吸引外商来秦投资,培植县域税源,壮大经济实力,为构建和谐QD奠定坚实的物质基地。

2006年的工作思路为:“突出一个主体,强化两个抓手,疏通三大瓶颈,激活四大板块”。突出一个主体,即突出工业发展这个主体,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强化两个抓手,即强化招商引资、非公经济两个抓手,借助外力,聚合内力,谋求县域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疏通三大瓶颈,即疏通土地、资金、人才三大瓶径,多渠道、多方式地解决资金不足、用地难批和人才匮乏的问题;激活四大板块,即通过六大平台、四大商圈建设,激活塬上、城西、渭河南和城县四大板块,撬动全县发展。

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在工业发展上,一方面,抢抓台商和沿海发达地县企业西移以及西企外迁的有利时机,在抓好已经启动建设的占地***公倾的QD科技产业基地和正在建设的XY现代纺织工业基地两大平台的基础上,在西咸交界处,规划一个占地****亩的台商投资园县;通过三大平台建设引进一批知名企业,做强一批民营企业,强化工业的支柱地位。另一方面,坚持外延扩量抓项目,引进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具有竞争力的强势企业,壮大支柱产业;坚持内涵提质抓创新,帮助优势企业融资扩股,成长型企业招商嫁接、弱势企业破产重组,引导辖县企业配套合作,骨干企业新上技改项目,民营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QD特色的知名企业、知名品牌。

(二)在商贸发展上,一方面,立足城县商贸发展格局,整合嘉惠、欣惠、恭惠、招商场和红旗商场资源,构建嘉惠商业圈;挖掘秦风秦韵、秦文化的深厚底蕴,构建团结路—西兰路商业圈;把秦隆商业步行街和福园国际时代广场统一规划,构建秦福商业圈,打造一批特色街县。另一方面,在引进现代物流上下功夫,用现代流通手段改造传统商贸业;在发展特色餐饮业上下功夫,培育餐饮新亮点;在发展商务经济上下功夫,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在城中村改造上下功夫,对现有城中村、闲置场地统筹规划、包装推介,实施*—*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在旅游产业发展上下功夫,抓好沣河景县、上林苑康居和沣河旅游

度假县建设,全力打造商旅QD。

(三)在农业发展上,一方面,抓好已经启动的占地****亩的帝王生态园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抓好占地亩空港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引进一批产业链长、关联度高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坚持用工业的思路谋划农业,破除小农意识,改进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通过行政推动、示范带动、市场拉动等措施,创造性地落实两个《决定》,大力发展畜禽、蔬菜和苗木花卉产业,建成示范基地、养殖小县,提高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四)在协调发展上,一方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五大体系规划工作,重点抓好名师名校建设、实施“洁绿亮美”工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切实抓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实施有线广播电视“村村通”、乡村道路改造、“四改”工程和文化建设等,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要健全互助合作激励机制,通过镇办、部门对口帮扶、蹲点包抓等办法,为农民群众办好十件实事,推行了农村低保、医疗救助试点。加大后进村基础设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方位推进新农村建设。

主要采取以下推进措施:

(一)千方百计招商引资。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实施全员招商、“叩门”招商战略。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把企业推上招商前台,促进企业与强势资金的嫁接合作;健全完善客商投资一条龙服务、企业建设过程中的全方位服务、企业开工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三大服务体系,做好服务客商、项目落实两篇文章,力争引进资金**亿元。

(二)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在发展理念上,坚持“四个不限”,即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规模、不限经营范围、不限开业条件。在发展思路上,坚持“四个一批”,即国有和集体中小型企业改制转过来一批,招商引资新建一批,经济能人领办一批,现有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一批。在激励机制上,对非公企业和非公人士高看一眼、厚待一分,充分调动他们的发展热情。

(三)下大力气优化投资环境。健全完善“让利生税、放水养鱼”的优惠招商政策和“纳税人至上、企业家功高”的优质服务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推行企业检查收费登记备案、首错不罚等制度,规范执法行为,保证每月至少给企业**个“宁静”的工作日。同时,严查重处破坏投资环境的行为,为项目建设、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四)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精心征集、策划、安排一批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拉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对这些重点项目,我们实行“动态”管理,根据项目建设进度随时进行调整,将质量不高、进展滞后的进行剔除,将新引进的高质量项目随时增补。同时,实行“五个一”落实机制,强化包抓、联系和县域服务等责任,定期举办银企座谈会,破解资金瓶颈,促进重点项目建设。

(五)健全多元化融资机制。针对自身投资不足的实际,出台部门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激励机制,鼓励各镇办、部门向省市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健全市场融资机制,完善投资体系,弥补六大平台、四大商圈和社会各项事业投资缺口。

(六)健全抓落实的考核激励机制。县委、县政府面向县级领导建立了县级领导包抓工作定期汇报制,把他们逼上各项工作第一线;面向镇办、部门及其领导干部推行了重点工作月考核季讲评半年观摩制度,重奖重罚,激发他们的潜能;面向一般干部推行了“三级动态”管理制度,将个人福利与实绩挂起钩来,健全完善干部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创业干事的热情,全县形成了“鼓实劲、求实效、创佳绩”的浓厚氛围。

三、几点建议

借此机会,针对我们发展实践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向张书记提几点建议:

(一)建议市委、市政府本着“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推行扩权试点工作,选择*—*个发展潜力较大的县县,将市级部分规划权、项目审批权、行政管理权、土地、城管和财税收益权等下放,增强县县一级的自主权、支配权,使试点县县享有市级有关部门的权利,理顺管理体制,减少管理层次和中间环节,降低管理费用,真正给县县松绑,激发其发展活力。同时,加强对上沟通,力争使我市*—*个县县纳入全省扩权试点范围

县域经济不在抓、不在管,而在于放。只有扩大县县一级的自主权,才能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我切身感到我们秦、渭两县是一个残缺的政府,由于受制于市级有关部门,搞平台、招客商、上项目很艰难,许多事情书记、县长亲自出马也未必能办成。建议市委、市政府在规划方面,将建设项目规划权下放秦、渭两县,由两县按全市总体规划实施,市规划部门专司指导、协调、督查。在土地方面,县县市新增建设用地,直报省属部门审批,由市土地部门备案;坚持“占补平衡”的原则,把土地利用指标向项目较多的县县和各产业基地、园县倾斜;允许县县在产业基地、园县留出部分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弥补基础设施资金缺口。在财税方面,将县县每年的新增财力、土地出让金留市部分返还县县,用于基本建设;合并税务征收部门,理顺征管体制,减少征收成本(QD辖县征管部门达*个,每年征收成本达***万元)。

(二)建议市委、市政府按照“块状布局,突出特色”的思路,立足全市产业发展实际,狠抓一批重点基地、园县,改变撒胡椒面式的做法,出台相应的县域政策,有重点的加大投入,加速资源的优化整合,以有限投入谋求最大的效益。比如:在工业这一块,着力抓好XY现代纺织基地、高新县、空港示范园、五陵休闲生态园等平台,并在西咸交界处规划台商投资园,在农业方面也规划一批类似的园县。对这些园县,一方面,制定统一的准入政策,避免“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另一方面,打破地域界限,调整招商、税收考核办法,促进项目向园县集中,使这些基地、园县成为全市最具活力的地方,撬动全市经济发展。

(三)建议市委、市政府按照“南北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以高干渠为轴线,在城县北部启动建设五陵园生态长廊,该长廊西起茂陵、东至迎宾大道,横贯我县正在建设的五陵休闲生态园和渭城XY空港农业示范基地,功能定位以别墅群、文物旅游、观光农业、环保类工业为主。在具体实施中,除做好规划、优先安排市级项目外,可以动员市级有关部门和秦、渭两县重拳出击,跑省进京,争取植树造林、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目前,XY空港农业示范基地和我县的高干渠帝王生态园已经全面启动,构建生态长廊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

(四)建议市委、市政府将全市的台商投资园县放在靠近西安的市县周边,比如放在沣东西咸共建县或XY西郊的高新县、我县正在建设的QD科技产业基地,充分依托县位优势吸引台商投资,并出台相应的招商、税收考核办法,鼓励全市各县县向市规划的台商投资园县引进项目。同时,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相应的措施,规范招商工作,引导各县县择商、选资,避免资源的无谓消耗和招商的无序竞争。我们在台玻、西电项目引进中,由于西高新、北高新的竞争,使地价一降再降,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和群众利益。

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第三篇: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思路目标

今后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培植财政支柱为根本任务,以增加群众收入为根本目的,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科教兴县、旅游活县战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夯实基础,加快发展,实现一年一个新变化、三年迈上新台阶、五年实现新跨越,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是:夯实一个基础(农业),扶持两大产业(种养业和旅游业),培植三大支柱(农林产品加工、水能开发、矿产开发),突出四个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发展、城镇建设、扶贫开发),落实五条措施(项目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和文明建设)。构建“一心”(以县城为重点的经济文化带动中心)、“二圈”(以宰便为中心的西部畜牧业和竹木生产经济圈,以贯洞为中心的东部高效农业和林果种植加工经济圈),“三带”(以国省干道为轴心的林果经济产业带,以都柳江干流为骨架的工业经济产业带,以岜沙、小黄、占里、银潭、增冲为重点的旅游经济产业带)的经济发展格局。

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4%,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城镇化水平达2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以内。到2010年,生产总值达12.7亿元以上,1

财政总收入达8000万元以上,工业总产值达4.6亿元,总人口控制在33.5万人以下,有30个村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环保工作得到加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44:21:35,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推进,稳定解决1.5万人脱贫问题,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县委和政府履行职责的第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这一根本主题,认真实施“十一五”规划,按照县第十次党代会和第十五届人代会明确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思路,全力抓建设,精心谋发展,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发展,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一是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县生产总值完成92827万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48439万元、14942万元、29446万元,比上年增长8.6%、17.6%、1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287万元,增长7.7%。财政总收入完成4846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268.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9%和

5.8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5467万元,增长2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35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23元,增长6.9%。二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全县“双杂”种植19.7万亩,油菜种植5.8万亩,推广优质稻4.59万亩,地方特色优质稻1.61万亩,粮食总产12.3万吨,较上年增长3.8%。封山育林15150亩,人工造林11180亩,桉树基地建设4460亩,新建沼气池2500口。生猪存栏28万头(其中香猪10万头),大牲畜存栏20.4万头(其中牛20.1万头),生猪出栏25万

头(其中香猪8.2万头),牛出栏4.2万头,肉类总产2万吨,增长10.1%,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7%。改造中低产果园3367亩,新建果园1566亩。现全县已建成以椪柑为主的柑桔基地6.5万亩。柑桔总产3万吨,总产值达3920万元。三是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从江二桥竣工通车,完成贯洞等5个乡镇客运站建设,通村公路路基工程105公里,光辉至荔波公路、腊娥至宰便油路、从江货运场等工程正在实施。完成去冬今春大小水利工程1350处,实施安全饮水工程12处,投资307.7万元,解决农村14692人安全饮水问题;30万亩灌区洛香大团、宰吾支渠工程、雨水集蓄利用及节水灌溉工程等正在实施。动工修建17所乡镇卫生院,完成县城老城区防洪堤二期工程,启动江东防洪堤建设。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县城镇化水平达17.81%。同时,全力配合上级交通部门和专家做好厦蓉高速公路和贵广快速铁路外业勘察、评审等前期工作。四是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全县共达成招商引资项目17个,协议资金11966万元,到位资金12715万元,同比增长8%。令里电站、龙王潭电站和登阳锰业等引资企业基本完工。通过公开招投标成功引进联兴、森大两家木材深加工企业,实行竞价拍卖,成功出让背雷、八马两个小型水电站,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工业经济的增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完成16774万元,增长24.2%。同时,积极配合省、州做好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工业经济区前期工作。五是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完成了《从江县“十一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从江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加大民族传统文化挖掘、保护和整理力度,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人才培养和旅游产品开发。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49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0.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83.31万元,同比增长47.99%。六是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

展。认真抓好教育薄弱环节整改,教育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两基”工作顺利通过教育部复查验收。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全年出生人口3774人,人口出生率为12.12‰,人口自然增长率6.82‰,有123个村实现村(居)民自治。卫生基础设施和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实现参合率达80%以上目标。以实施整村推进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完成了19个一类村整村推进项目,又有0.43万人解决温饱,全县贫困人口(含低收入人口)降至9.24万人。社会保障工作步伐加快、力度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完成下岗失业人员培训18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83人,新增就业再就业人员516人,完成任务的103%,其中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等困难群体再就业 36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共将8794户17664人纳入城低保,最低生活保障线由原来的104元提高到140元;将4234户7885人次农村贫困人口纳入定期救助范围,发放补助资金157.7万元。科技、文化、卫生防疫、广播电视、通讯、对外宣传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原生态侗族大歌节。小黄原生态侗族大歌代表贵州省赴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开幕式演出,小黄村吴婢建等13名侗族姑娘荣获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银奖和观众最喜爱的歌手奖,从江县岜沙苗寨和小黄侗寨被国家评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大塘村卫生员李春艳被评为2006“贵州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并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亲切接见。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整脏治乱”专项行动初见成效;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县政治安定,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局面进一步巩固。

第四篇: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思路

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思路

(一)湖北位于我国中部、长江中游。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016.1万(2004年底)。设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1个林区,3个直管市,21个县级市,39个县(其中2个民族自治县)。

湖北自然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产有138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种类的81%。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3133.4万千瓦,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装机容量2726.8万千瓦,居全国首位。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众多,著名的有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及明显陵,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6个、森林公园13个、自然保护区12个。湖北交通通信发达。京

九、京广、焦枝、枝柳铁路纵贯南北,武大、汉丹、襄渝等铁路横穿东西。京珠、沪蓉和宜黄、黄黄、武十等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为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空港。长江自西向东流贯省内26个县市,流程1061公里,占干流通航里程的三分之一。北京至广州中同轴电缆、南京至重庆光纤电缆在武汉交汇。省会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

湖北科教实力雄厚。现有普通高校85所,在校大学生89.2万人、研究生6.64万人,分别居全国第3位和第4位。拥有各类科学研究和开发机构1200多家,建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863”项目产业化基地1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均居全国前列。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19.68万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49 人。尤其是武汉科教优势突出,是全国第三大教育中心,第二大智力密集区。

湖北产业基础较好。农业方面,素称“鱼米之乡”,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淡水产品生产基地。工业方面,已形成以众多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汽车、冶金、机械、电力、化工、电子信息、轻纺、建材为支柱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综合配套能力比较强,是全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全国最大的中、厚、薄板和特殊钢生产基地,全国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中型货车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重型机床和包装机械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全国最大的联碱、农药和磷、盐化工及纤膏生产基地,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和全国三大纺织基地之一。服务业比较发达。省会武汉历史上就是全国重要的通商口岸和商品集散中心,是全国重要的人流、物流、资金及信息流交汇和集散中心。

湖北对外开放势头良好。现有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4个省级开发区,1个出口加工贸易区、15个保税仓库、13个对外开放口岸。截至2004年底,全省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047家,实际使用外资123.21亿美元。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有58家在湖北投资兴办企业,有9家境外金融机构在湖北设立了分行或代表处。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推进湖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取得了明显成绩。2004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6309.9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664.73亿元,增长22.8%;实现利税573亿元,增长2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49.4,比上年提高17.5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56.38亿元,增长2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67.5亿元,增

长13.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03.69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23元,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30元,增长13%。

(二)中央作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为包括湖北在内的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为切实抓住机遇,湖北省委于2004年7月召开八届五次全会,对加快湖北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进行了部署,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和城镇化,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主要奋斗目标是:逐步把湖北建设成为我国中部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发展区、现代物流中心区,使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把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来抓,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实施新型工业化规划,力争比全国提前2—3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扎实推进“三个三工程”,夯实工业化基础。“三个三工程”,包括“三个一批”、“三个一百”、“三个一律”。“三个一批”,就是通过改革和调整,使一批国有大型企业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一批国有骨干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一批民营企业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三个一百”,就是重点支持100家大型工业企业和企业集团做强做大,重点培育100家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重点推进100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业重点项目建设;“三个一律”,就是在行政管理体制和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凡是可以下放的权力一律下放,凡是可以取消的收费一律取消,凡是可以精简的审批一律精简。实施“三个三工程”的根本出发点,是要把产业、企业、项目的发展建设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调整结合起来,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结合起来,把政府职能转变同改善发展创业环境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推进改革和发展。在大企业建设方面,力争到2010年,建成10个销售收入过100亿元、30个过50亿元、60个过10亿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较大影响的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烟草、医药、纺织、建材、食品等行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筑湖北振兴崛起的新的产业基础,力争在2008年左右,汽车、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行业销售收入过千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

二是高度重视和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保护和提高农业尤其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全国大局作贡献。继续支持和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力争今年新增200万亩优质稻、100个畜禽养殖小区、150万亩优质鱼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力争到2007年,全省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值之比达到1:1.5,2010年达到1:2,逐步实现农村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

三是坚持走“一主三化”(即:坚持县域经济民营为主的取向,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路子,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大力培育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发展产业集群,提升县域工业化水平,力争到2007年,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每个县市区都有1-2个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多数县市区有几个税收过1000万元的骨干企业,县域税收在现有基础上增长60%左右,财政状况明显好转,经济发展实力明显增强。

四是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整体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国有农场管理体制、农村科技推广体制、卫生体制、血防体制、动物疫病防治体制等各项改革,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活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力争2005年再完成15家国有大型企业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50家国有骨干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基本完成100家国有骨干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的任务,以及15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优化流通业态结构,构建内外贸一体化、生产与流通有机结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新型流通管理体制。

五是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经济外向度。继续以日韩、欧美、港台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大力推进园区整体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外引外”等招商形式,围绕汽车及零部件、冶金、机械、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带动面大的产业和项目,积极引进国外省外战略投资者和大公司、大财团投资,推动配套项目建设、行业产业链延伸和企业群扩充,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同时,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机遇,加强对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力争更多的省外项目落户湖北。加快武汉外资密集区建设,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机构和研发中心落户武汉,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武汉外资密集区年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达到30亿美元以上。加强出口商品基地和产业群建设,重点抓好以武汉为中心的IT产品出口基地,以武汉、黄石为主的服装出口基地,以武汉、宜昌为主的船舶出口加工区,以荆州、仙桃、潜江等为主的医药化工及医用卫生材料出口基地,以随州为主的香菇、木耳出口基地,以及汽车配件出口加工带建设。

六是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辐射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以武汉为中心、100公里的半径范围内,集中了我省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这一区域,是湖北产业和生产要素最为密集和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1%以上。按照初步建成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发展 “四个一体化”基本框架的要求,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抓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尤其是武汉至周边8城市7条高速出口公路建设,确保两年内建成,实现圈内交通设施的高速化、网络化、一体化。推进圈内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力争2010年,在以光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以轿车制造为重点的机械制造业,以及原材料和新材料、轻工纺织及食品、农产品加工产业等领域,初步形成分工明确、相互配套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七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和谐湖北建设。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多渠道增加社会事业投入,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第五篇:某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思路

“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依靠班子的坚强领导和协调运转,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拼搏进取、务实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gdp年均增长13.3,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5,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县城、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和市级山水园林城市,人民群众生

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但是,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效率不高、活力不足的矛盾尚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市场化程度不高,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差距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区位优势欠佳,交通、水利、金融投资等“瓶颈”制约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能力较弱,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完善,贫富差距等影响和谐稳定的因素还没有根本消除。因此,“十一五”时期,我们仍将处于一个“负重加压、奋力追赶”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县总的工作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握一条主线、实现两大突破、打造四大品牌、推进三项建设,使基础更加扎实、发展更加科学、城市更加靓丽、农村更加文明、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经济总量快速扩张,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跨出关键步伐”。把握一条主线注重科学发展

把握一条主线,即要始终把握“打基础、提速度、促和谐”这条主线。从××正处于“负重加压、奋力追赶”重要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着眼长远发展,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必须坚持打基础、提速度、促和谐,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地发展,全面实现“前十年打牢基础”的战略任务,为“后十年加快发展”创造条件、争取主动、积蓄力量。

未来五年是我们大力夯实发展基础的五年。近年来,经过艰苦努力,××无论是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硬性基础,还是融资环境、干部人才、办事效率等软性基础,以及产业基础、生态基础等,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客观上看,这些成绩与××加快发展追赶先进地区的步伐相比,与既快又好发展的要求相比,尚有不小差距。因此,我们提出,必须克服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意识,着眼长远,着眼全局,着眼可持续发展,从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改善政务环境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平台,大力夯实发展基础,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未来五年是我们加快提升发展速度的五年。经济发展快慢问题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的主要矛盾。正是由于××的发展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还不够快、不够充分,我们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才表现得比较突出。我们深刻认识到,未来五年,既是××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更是决定××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期。因此,我们提出,必须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按照能快则快尽量快的要求,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快发展速度,通过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努力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的改革上取得突破,实现经济既快又好地发展,进一步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未来五年是我们全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五年。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着手,各种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但是,各项工作中也还存在不少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同时,随着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着一系列重大变化,人民内部矛盾有了新的表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压力还相当大,打造和谐××的任务还相当重。因此,我们将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认真研究和解决重大问题、突出问题,特别是要在发展教育、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实现两大突破提升整体实力

实现两大突破,即坚持以工业和旅游为突破口,带动××经济的整体提升。××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尽管近年来工业经济加速发展,“二三一”产业格局已经基本确立,但工业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技术水平不高,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仍然是××面临加快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的最大障碍,也是税基不稳、财源不旺的根本原因。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具有独特优势和较好的基础条件:一是五金生产历史悠久,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享有“中国西部五金之都”的美誉,年交易额在40亿元左右;二是锶盐储量丰富,已占到世界锶盐产量和锶盐产品市场的三分之一

左右;三是工业园区潜力巨大,龙水工业园区是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享有各项优惠政策;四是工业强县意识已成为××干部群众的共识。另一方面,××又是旅游资源富县,作为重庆市唯一的世界遗产所在地,××不仅拥有××石刻这个世界级品牌,而且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等一批优势资源,每年都有各级领导和来自国内外的各界知名人士、游客参

观考察,是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仅2005年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4亿元。旅游经济是朝阳经济,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把旅游做大做好。为此,我们提出,要坚持以工业和旅游为突破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升全县整体经济实力。这不仅是××近一两年经济腾飞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体会,也是我们“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实现工业经济的重大突破。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路子,突出特色,打造亮点,做大规模,提升效益。突出特色,就是要根据××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集中力量发展锶盐化工、五金、汽摩配件和机电、农副产品和旅游产品加工、建筑材料、新兴产业等六大重点产业,努力把××建成世界最大的锶盐生产基地、中国西部最大的五金生产销售出口基地、重庆新兴的机电零部件工业基地和重型汽车集团的重要配套产品基地。打造亮点,就是要按照“一点两轴三区”(以龙水特色工业园区为重点,以大邮路、大铜路为两轴,全县划分为核心工业经济区、重点工业经济区和工业发展辐射区)的工业发展格局,进一步突出工业园区经济主战场的地位不动摇,按照“打基础、树形象、拼招商、增效益”的园区发展思路,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使园区成为工业经济的新板块、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做大规模,就是既要“造星星”,大力引进适合××特点的各种企业,更要“造月亮”,针对××单个企业实力弱、产业分散、技术含量低、抗风险能力差的状况,通过市场方式,加快资源整合,走联合发展之路,做大做强,发挥规模效应。提升效益,就是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质量保证、技术基础体系,逐步形成以龙水五金、红蝶锶业等名牌产品为核心、关联产品为支撑的产业群体。力争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7以上,工业对财政的直接贡献达到45.3%以上。

——实现旅游发展的重大突破。坚定不移地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坚持背靠大集团、规划大气魄、开发大市场、投入大手笔,科学规划,加强管理,整合资源,整体推进。科学规划,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文、生态兼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做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加强管理,就是要完善“统一领导、部门配合、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管理高效”的旅游运行机制,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强化景区管理,不断增强旅游经济活力。整合资源,就是要对县内旅游资源和周边著名景点进行整体打造,大力挖掘底蕴深厚的石雕、五金、美食、农家、民俗、宗教等地方特色文化,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整体推进,就是要在旅游宣传、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内涵挖掘、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开发、旅游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共同发展。力争到2010年,全县接待海内外旅游者达到21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11.0亿元以上,逐步形成“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新格局。

打造四大品牌彰显城市魅力

打造四大品牌,就是要打造石刻、五金、锶盐和生态品牌。培育和发展区域品牌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和发展后劲的象征。近年来,××依托县域各种资源,努力培育和发展地方区域特色经济,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初步形成了石刻、五金、锶盐和生态四大特色品牌。“十一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突出特色,发挥品牌优势,通过品牌塑造,彰显城市魅力。

一是做精石刻品牌。××石刻作为重庆市“三大旅游精品”和重庆唯一的世界遗产,早已成为支撑××乃至全市旅游的重要资源。做精这一世界级的石刻品牌,是×ד十一五”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之一。我们将充分利用世界遗产这块牌子的吸引力,突出“精美石刻”旅游主题形象宣传和市场促销,发挥石刻景区的旅游龙头作用,加快精品旅游景区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强石刻保护和研究,申报建立南方石质文物保护中心和世界遗产动态监测示范点,加快编制《××石刻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建立文物保护项目储备库,引导办好宗教节会活动,筹备开好××石刻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

二是做强五金品牌。五金是××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特色的优势产业,已有1000余年历史,2000余个花色品种,基础雄厚,带动性强,辐射面广,与“××石刻”并称××两大“名片”,在县域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十一五”期间,我们将把加快五金产业发展摆到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坚持以创新为动力,科技为依托,市场为导向,行业协会管理,业主制经营,大力实施名牌战略、特色战略和人才战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市场体系和投融资体系建设,提高五金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把“中国西部五金之都”品牌做响,把××建成全国三大五金产销基地之一,实现整个五金行业的上档升级。

三是做大锶盐品牌。××的天青石矿在全国储量最大、品位最高,以天青石矿为原料的锶盐化工已成为××的支柱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我们将以创世界一流锶盐企业为目标,进一步提高锶盐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扩大国际市场份额。针对锶盐是不可再生资源型产业的特点,紧紧依靠技术创新,坚持“保护性开采、综合性利用”的原则,按照“稳固中间,狠抓两头”的要求,加大锶矿资源勘探力度,发挥锶盐资源优势,在“深、精”上狠下功夫,在引进或自主开发锶盐产品深加工企业方面取得突破,积极发展精细化工,重点发展电子级(高纯度)氯化锶、硝酸锶、金属锶以及高档磁性材料,延长锶盐化工产业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锶盐之都”品牌。

四是做优生态品牌。这既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又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创建基础。经过多年努力,××已取得多块全国或市级生态、卫生牌子,标志着我县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在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基础上在全市率先启动并争取早日率先实现生态县建设目标。以此为契机,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的路子,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形成生态经济新模式,使经济社会步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将生态打造为××的又一张名片。

推进三项建设构建和谐××

推进三项建设,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县建设和政务环境建设。推进三项建设,贵在创新,重在实干。要突出重点,找准着力点,通过扎实推进三项建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构建和谐××。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前重点是以实施“133工程”为抓手,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寻找一个实实在在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确保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开局。“133工程”即按照“产业基础好、区位优势好、农民收入高、群众积极性高、村级班子强”的要求,选择1个乡进行整乡推进,选择3个村作为市级示范村,选择30个村作为重点推进村。“133工程”突出农民增收、村容村貌整治、公共事业发展三个重点,具体在“三建”、“四改”、“五提高”上下工夫,示范村三年达到市统一标准,推进村三年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三建”就是建优势特色产业、建基本农田、建公共服务设施;“四改”就是改路、改水、改房、改环境;“五提高”就是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提高民主管理水平、提高乡风文明程度。未纳入“133工程”的村从看得见、摸得着、短期能见效、农民得实惠的实事抓起,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进行建设,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率先启动生态县建设。重点在构建“三大体系”上狠下工夫。一是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坚持用生态的理念抓经济、促技改、搞开发,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广泛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工作,打造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融合生态与石刻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二是构建生态环境体系。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建设,在城镇建设中做到人居建设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人居环境;三是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培育“自然、仁爱、和谐”的文化理念,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大力倡导生态价值、生态伦理观,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抓好生态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社区、进农村工作,培育全社会生态意识,在全县上下形成自觉保护环境、主动参与生态县建设的良好氛围。注重开发生态文化力,将生态文化与科技创新、资源重复利用、生产过程相结合,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提高社会发展质量。

——坚持创优政务环境建设。优质的政务环境是优化发展环境的关键,就政务环境建设而言,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创优政务环境永无止境。一是深入开展“四走进”活动。继续开展以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走进困难、走进矛盾为主要内容的“四走进”活动,变被动服务为主动上门,密切党同广大群众的血肉联系;二是深入推行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办事网络,服务向生产、科技、流通和社区四个领域延伸。进一步改进行政审批方式,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三是深入开展“效率革命”。执行“四个严禁”,即严禁有令不行、严禁办事拖拉、严禁吃拿卡要、严禁态度刁蛮,坚决处理影响发展环境的人或事;四是继续坚持完善政务环境公开评价制度。

下载关于我县“十一五”和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发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县“十一五”和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发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工作计划

    调研工作计划一、调研重点及日程安排(一)10月11日——工业经济。1、上午8:30到经信局召开座谈会,与会人员:经信局、黄金办、节能办、行业办、招金集团、中矿集团、玲珑集团、金......

    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06更新时间:2005-7-11一、“十五”前*年格尔木经济社会发展总结“十五”计划是我国进入**世纪的第一个五......

    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06更新时间:2005-7-11一、“十五”前*年格尔木经济社会发展总结“十五”计划是我国进入**世纪的第一个五......

    经济社会发展发言提纲

    金鸡坡街道二OO七年上半年 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一、上半年主要工作 上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街按照年初制定的总体工作思路,发扬“团结、务实、开拓、创新”精神......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

    某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思路[合集5篇]

    “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依靠班子的坚强领导和协调运转,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拼搏进取、务实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gdp年均增长13.3%,地方......

    十一五开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辉煌岁月又五年 开州大地焕新颜 ——“十一五”开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 开县统计局 刘衍文 “十一五”,岁月峥嵘;“十一五”,开州巨变。五年前,千年古城等破,滨湖开州待立;五年......

    第七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一

    第七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大纲要求】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编制的背景、过程和特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发展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