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旅游产业现状
广西旅游业现状
现如今,广西旅游业发展比较成熟,据广西旅游统计资料,2011年广西接待游客超1.6亿人次。2011年,广西旅游总收入1277.81亿元,同比增长34.09%;接待入境游客达302.79万人次,同比增长21.00%;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0.5亿美元,同比增长30.32%。为把广西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建设旅游强区的发展战略和旅游总收入尽快实现千亿元的发展目标,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广西旅游业取得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去年广西旅游收入首次超过千亿元,预计达1190亿元,同比增长25%,广西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广西重点打造了桂林旅游龙头,桂林、南宁两大旅游集散中心,大桂林、北部湾、红水河流域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桂林山水、长寿养生、北部湾滨海休闲、刘三姐民族民俗文化四大旅游品牌以及桂林山水文化体验游、中越边关探秘游、北部湾休闲度假跨国游、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游、世界长寿之乡休闲养生游、桂东祈福感恩游六大精品旅游线路产品体系,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2011年广西新增28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截至2011年底,广西国家A级旅游景区总数已达161家,其中4A级以上旅游景区75家,比上年增加2家,旅游发展驶入快车道。“A级景区不断增加,提升了广西旅游景区整体质量,优化了服务结构,扩大了广西旅游景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对广西旅游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推动景区质量建设,广西成立了旅游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大幅提高对旅游业的整体投入,广西旅游发展资金从2009年的3000万元提高到2011年的8000万元;同时广西通过对旅游市场的专项整治,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提高游客满意度,并指导百色起义纪念馆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东兰红色旅游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地处中国南疆的广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从桂林漓江、乐业天坑等自然景观,到少数民族文化、边境文化等人文景观,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同时广西旅游拥有优越的资源禀赋,以桂林山水为代表,兼有桂平西山、宁明山花园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31个省级风景区。风景区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为特色各不相同。根据各自资源特色,形成了以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古迹为特色的桂北旅游区;以壮族文化、南亚热带滨海风光和边关旅游为特色的桂南旅游区;突出历史古迹、宗教文化、风景名胜和侨乡风貌的桂东旅游区;以长寿旅游和红色旅游为特色的桂西旅游区。
除此之外,广西还兼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广西与越南陆路接壤,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文莱等国隔海相望,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理中心位置,拥有延边沿海优势,是传统上中国沟通东南亚的桥头堡。在交通建设方面,广西拥有公路、铁路、水路、港口及100多条国内外航线,不仅是通向西南的大通道,还是连接中国—东盟的大通道。也正是因为如此便利的区位条件,广西与东盟的旅游合作成为各方的最优战略选择。
第二篇:荆州旅游产业现状
荆州旅游产业现状
荆州旅游景点历史悠久,蕴含丰富的文化意义,但前来旅游参观的人却不是那么的多,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荆州旅游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重点景区和板块。荆州的旅游资源很丰富,景点很多,内涵很深,但普通存在散、小的问题,没有大的景点,也未形成旅游板块,旅游消费无法向纵深发展。此说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硬件不够。比如荆州古城墙,周围虽然增添了许多娱乐设施,骑自行车,坐马车,照古装照等,但是一进城门,那种身在三国时期的感觉霎时间全无,城内的景象太现代,与古城墙无法融为一体。
2、接待旅客的能力严重不足。目前,我市尚缺乏一次接待上千人同时进餐,数十辆旅游车同时停靠的场所,即使大量的游客来了,我们也无法有效、有序的安排,吞吐能力差。说明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要求。
3、旅游商品单一,且未形成旅游消费市场。游、购、娱是旅游的基本要素。我市旅游商品不仅单一,而且价高质量差,根本没有反映出历史文化的特色。到目前为止,我市还未形成一个旅游消费市场,完全不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就像荆州博物馆和章华寺,博物馆内种类数量不够丰富,馆内环境不太好,文化互动也少,章华寺更是基础设施不到位,而且周边的产业与章华寺不符,不够庄重,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4、大的旅游项目多,进入实质开发并成为景点的少。据了解,我市先后聘请了多家国内外知名单位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其中纳入省《鄂西圈规划项目》的项目就有37个,但到目前为止,进入实质性开发的不多。一个大项目就可带动一座城市,如陕西的法门寺,河南的少林寺等。
5、没有一个响亮的宣传荆州旅游形象的口号。运用旅游宣传口号强化促销活动,在初级阶段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高度凝练、形象概括的口号,不仅可以使人感到生动、直观、震憾,而且有易于记忆,便于传播的效果。近年来,国内许多省市纷纷推出自己的旅游形象口号,如山东的“文化圣地,度假天堂”,云南的“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等等。我市有媒体曾发起过“一句话叫响荆州”活动,向全国征求宣传口号,但好象未能如愿。我市在北京、郑州等地进行大型旅游推介活动时,分别推出了“楚国故都、三国名城”和“亲水之城,文化之都、鱼米之乡”的宣传口号,但给人的感觉是,我市尚无能够最大限度反映荆州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提升荆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代表荆州形象的口号。
第三篇:旅游产业发展现状1
***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一目标,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积极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全面整治市场环境,着力提升旅游形象,旅游业整体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年1-8月,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5.04万人(次),占全年计划的88.3%,比去年同期增长74.1%;实现旅游收入10.8亿元,占全年计划的88.5%,同比增长74.2%。接待海外旅客6558人(次),同比增长11.4%;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04万元,同比增加12.6%。预计全年全区可接待游客266万人(次),同比增长88.3 %;实现旅游总收入12.23亿元,同比增长42.2%;接待海外游客1008人(次),同比增长7.6%;旅游外汇收入460.5万元,同比增长8%。
《***区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区旅游工作紧紧围绕‚积极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抓好规划编制,着力推进项目建设,着力加大宣传促销,着力强化行业监管,着力加强队伍建设‛的工作目标,努力工作,积极进取,在旅游规划体系建设、旅游产业规模、旅游发展环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项目研究、旅游宣传促销、旅游产品营销、旅游市场规范、旅游人才培养、乡村旅游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截至2011年末,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000多人,带动相关行业2万余人就业。2011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86.9万人次,同比增长25.1%,实现旅游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43%,新增就业人数1107人,同比增长23%,并荣获甘肃省旅游局颁发的‚完成全省旅游‘三年翻番和质量提升’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区旅游单位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加快旅游产业建设战略决策的结果,是真抓实干、奋力拼搏、积极配合、密切协作的结果。
一、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高。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意见》明确了全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并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旅游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领全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从2011年起,区上每年安排200万元(市上是500万元)旅游发展资金,专项用于旅游事业发展。全区各部门、乡镇(街道)‚合力兴旅‛ 的氛围日益浓厚,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日趋统一,重视程度也进一步提高。
二、旅游规划体系初步形成。区上先后编制和出台了《***市***区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旅游规划》、《亥母洞旅游景区规划大纲》、《***区旅游产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区
旅游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督促指导区内各旅游景区编制或修订建设性规划。截止目前,天梯山石窟景区已编制完成景区建设规划。沙漠公园、白塔寺景区和西郊公园正在修改完善建设性规划,黄羊河休闲农业旅游区已启动编制建设性规划。旅游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对我区旅游业的有序发展和旅游招商引资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
三、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全区累计投入3亿多元,用于景区开发及相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白塔寺、天乙生态园、沙漠公园和***植物园等一批景区(点)新建、改造和修缮了道路、游客中心、星级旅游厕所、电力设施、水利设施和园林设施,通过一系列的‚美化、亮化、绿化‛使景区(点)面貌恍然一新。同时,通过多渠道融资建设了柳湾湖度假村和高坝镇同益村省级专业旅游村。招商引资内蒙古鄂尔多斯客商投资2000多万元组建了***西远旅游公司。
四、旅游整体形象得到提升。今年7月***植物园成功创建为AAA级旅游景区,为我区旅游品牌建设中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区内现有A级景区11家,星级宾馆7家。近年来,通过在央视、甘肃卫视及《读者》、《中国旅游报》等主流媒体上全方位宣传,着力打造了‚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圣地‛的品牌形象。同时,通过‚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及***民间文艺大赛,集中展示和挖掘了丰富多彩的民
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歌舞乐,着力提升了***‚文化古都‛的品牌知名度,吸引了大批省内外客人到***来旅游观光,切实提升了我区旅游品牌的形象。
五、旅游市场环境不断优化。通过与旅游经营单位签订《旅游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责任书》的方式,落实旅游安全生产责任。通过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通过执法使旅游行业变松散型管理为规范化管理;建立快速受理和处理旅游投诉工作机制,切实维护游客权益;定期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旅游执法大检查,重点打击违规开发、违规建设、违规经营行为等一系列的重要举措,切实保障了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营造了‚和谐、安全、文明、有序‛的旅游环境。
六、乡村旅游市场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局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制定了《***市***区城乡融合乡村旅游规划》。我区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实施了天乙生态园、西营药王温泉、柳湾湖度假村等项目,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多方筹资,在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10个专业旅游村,2011年已建成2个,新增农家乐经营户40户,新增从业人员约350人。
第四篇: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产业十分重视,将其作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加大对旅游重点景区开发建设的投入,集中力量实施了“一带四区”工程,以郑、汴、洛“三点一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黄河小浪底、开封宋都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开发以古都、名寺、祖根、功夫、宗教为特色的文化观光、寻根朝觐以及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旅游项目,加快了伏牛山、南太行、桐柏—大别山景区的连线连片开发。总体上说,我省旅游资源开发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综合实力显著提高。2005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60.05万人次,旅游创汇2.16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超过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782.31亿元。全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7.6%,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以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旅游配套产业、关联产业都得到长足发展,旅游产品和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跨入全国旅游大省之列。
旅游资源开发朝着综合化、多样化、精品化方向发展。依托“古、河、花、拳、根”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基础,形成了多样化的产品系列,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旅游景区和线路。“三点一线”精品线路的吸引力明显增强,龙门石窟、嵩山、云台山、宝天曼分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跨入世界品牌的行列。同时,工业旅游、农业观光、会展旅游、科普旅游、旅游节庆活动等新的旅游项目有声有色,呈现出人文景观和自然山水景观交相辉映、综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接待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信息、商业、娱乐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蓬勃发展。主要旅游景区(点)的道路交通,景区内部道路及水、电、通信和环卫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全省现有国际国内旅行社909家,旅游涉外、星级饭店425家;有19个城市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局面。
旅游体制创新取得新进展,社会多元化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各级政府在加大对旅游业投资的同时,积极探索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的路子,逐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旅游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民间资本纷纷进入旅游业,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八里沟、栾川滑雪场、西峡漂流等景区均因民间资本注入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旅游发展的内生机制逐步形成。
旅游关联产业蓬勃发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围绕“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培育综合旅游产业体系。一些地方旅游业已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目前,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已达到48万余人,总就业人数达到240万人以上。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改善城市面貌、重塑河南形象、促进对外开放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优势景区景点资源整合不够,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待提高。目前,全省旅游景区景点部门所有倾向比较明显,由于产权关系、地方和部门之间利益冲突等,导致政出多门,分头管理,景区缺乏统一规划,景点开发各自为营、孤立作战、分散经营,旅游市场无序竞争,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缺少有效合作,对外宣传推介没有形成合力,影响和制约了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区域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旅游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尚未形成。二是旅游产业链条上还存在瓶颈和薄弱环节,综合配套不够完善。旅游六大要素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尚处在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旅游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饮食住宿、保健娱乐等关联产业还不够完善配套,在一些环节上还存在瓶颈。尤其在旅游购物方面,普遍存在旅游商品研发能力弱,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档次不高、结构雷同,在旅游消费中比重过低等问题。景区文化娱乐项目单调,游客夜间文化娱乐贫乏,有些重要的景区景点食宿条件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三是旅游外向度低,入境游在全国处于落后位置。2005年我省的入境游居全国第二十位,旅游外汇收入居全国第十九位,与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主要原因是:旅游目的地产品不精,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强;有效宣传不够,海外知名度不高;国际航线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与国内外大的旅行社没有形成广泛的合作网络。
四是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尚未清除,旅游产业发展活力有待增强。旅游资源开发仍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旅游市场主体发育滞后,运行机制不健全,尚有一部分还明显带有事业性痕迹,龙头骨干企业不多,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活力不强;管理体制不够协调,有时甚至出现相互掣肘现象,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旅游业发展态势分析“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黄金发展期”,旅游业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一是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为旅游产业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二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发挥我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文化与旅游的产业融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三是经济全球化和开放带动战略的实施以及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举办,有利于拓展国际旅游市场,更好地发挥旅游在扩大开放中的排头兵作用;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利于统一、开放的旅游大市场的形成,激发旅游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力;五是各地发展旅游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民间资本大举进军旅游产业,有利于保持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我省旅游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各省(区、市)都在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一些旅游资源富集地区旅游开发较早,旅游产品成熟,设施完善,形象较好,在旅游资源类型、客源市场的构成等方面都与河南有着较大共性,不可避免地会分流客源。
特别是在入境游方面具有强势地位的省市,凭借现有基础和国际交往的大通道,仍将保持迅猛的发展态势,加上汇率调整等因素,势必对我省旅游产业发展造成一定压力,产生不利影响。
二、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产业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突出文化特色,塑造整体形象;加强产业组织,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推进资源整合,着力优化结构。推动旅游业由资源开发型向产业发展型转变、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使旅游产业成为竞争优势突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变旅游资源大省为旅游经济强省。
二、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和旅游产业发展功能定位,呼应全省经济发展的宏观布局,在分析“十五”旅游业布局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带五区”的旅游产业空间发展布局构想。
一带:沿黄文化旅游经济带;
五区:嵩山文化旅游经济区、伏牛山旅游经济区、太行山旅游经济区、桐柏—大别山旅游经济区、豫东平原文化旅游经济区。
(一)促进旅游与经济互动,彰显沿黄文化旅游经济带发挥综合优势,重点发展沿黄文化旅游经济带。要围绕郑州都市圈、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建设,突出黄河文化、始祖文化、古都文化的旅游主题,积极开发黄河生态游和城市近郊游,加强旅游综合配套体系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使郑州成为全省旅游的对外开放窗口、国内外旅游首选目的地、游客集散中枢和服务中心、旅游人才开发培训基地。进一步优化洛阳龙门景区文化自然要素,整合白马寺、关林、牡丹园、天子驾六等优势旅游资源,提升整体竞争力。完善开封古城水系,开发开封古城墙,重现宋都古韵。同时,该旅游经济带要大力发展工业观光、农业观光、科普、体育、会展等相关产业,增强对全省旅游业的辐射带动能力。要以黄河文化为主线,开发黄河滩地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加快黄河两岸的生态建设步伐,优化视觉景观,重点发展三门峡黄河白天鹅生态苑、黄河小浪底景区、濮阳生态旅游景区、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湿地鸟类保护区、黄河滩区生态农业园等。将这一横亘中原的黄河母亲河建设成绿色生态走廊,并作为文化旅游走廊的环境辅承,勾勒出人文气息醇厚、自然生态优越的世界精品旅游带。
(二)突出嵩山品牌优势,打造嵩山文化旅游经济区
要以申报嵩山、观星台进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少林武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突破口,整合区内的旅游资源,理顺管理体制,突出武术文化主题,做大做强集培训、演展、竞技为一体的武术产业。进一步美化景区生态环境,再现“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自然意境。加大嵩山文化圈开发力度,加快寺、庙、阙、观星台、嵩阳书院的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旅游要素产业,配套发展旅游相关产业,建成驰名中外的世界级旅游经济区域。
(三)融合自然人文因素,提升太行山旅游经济区
要强化旅游合作,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线路,打通景区连线,着力打造以自然山水、殷商文化为主体,与红色旅游、民俗文化相映生辉的品牌景区,加快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勾画多种形式的旅游线路。积极开发滑翔、登山等专项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产品,拓展景区功能,完善配套设施,拉长产业链条,力争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的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旅游经济区。区域内的中心城市要加强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充实娱乐、购物功能,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四)整合优势旅游资源,拓展伏牛山旅游经济区
要加强旅游经济合作,完善旅游交通网络,使之连线成片,形成整体合力。要以旅游业为龙头,发展配套关联产业,培育特色经济,促进扶贫开发。加强生态建设、退耕还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力争建设成为以生态观光、康体休闲功能为主,旅游产品层次分明,旅游产业链条完整,旅游经济良性循环的中国北方重要的自然生态旅游经济区。区内中心城市和县城要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争创优秀旅游城市,提高旅游综合服务能力。
(五)打造“一红一绿”胜景,开发桐柏—大别山旅游经济区
要突出“一红一绿”的主题,重点实施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工程,加快红色旅游线路开发,加强与湖北、安徽两省的合作,使之成为中国重要的红色旅游胜地和该区域旅游经济的龙头。积极开发以山水观光、休闲度假为主题的绿色自然生态旅游产品,营造浓郁的休闲度假氛围,美化景区(点)生态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的互通能力。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服务业等关联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把该区建设成为在全国有较强吸引力的山水度假旅游经济区。
三、旅游产业发展任务
1.丰富功能,拓展自然生态旅游业
以“一河三山”自然山水为基础,以云台山、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宝天曼、西峡恐龙蛋化石群等具有国际影响的优势自然旅游资源为重点,倾力打造世界级的自然旅游品牌产品。大力美化景区(点)生态环境,注重景观品位的提升和文化氛围的营造,迅速提高国内外知名度,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自然生态旅游精品。
云台山景区要大力美化生态环境,恢复植被,充实瀑布水源,加快茱萸峰森林公园、青龙峡、峰林峡、神农山、青天河等景区的连线连片开发,注重景区文化氛围的营造,将温县太极拳表演纳入景区游览项目,进一步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嵩山景区要加快生态建设,把体育竞技比赛、地质科学考察与文化旅游有机组合起来,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宝天曼景区要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辟建生态环保、科普修学、科研考察的高端园地,将之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家园推向世界;以西峡恐龙蛋化石群为托,建立恐龙蛋化石群地质科普旅游区,把恐龙蛋化石博物馆、恐龙蛋化石遗迹展览馆、白垩纪地质公园等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地质自然主题旅游区。
将五龙口风景名胜区、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鸡冠洞风景名胜区、岈山风景区、太行大峡谷风景名胜区、石人山风景区、郑州黄河游览区、林州红旗渠游览区等国家AAAA级景区以及具有发展成为AAAA级景区条件的老界岭、老君山、白云山、天池山、鸡公山、南湾湖、八里沟、万仙山、王屋山、淮源等景区,作为河南自然生态旅游的重点产品加以完善提升,进一步抓好景区的精深开发,通过道路连接和线路组织,优化连线连片开发格局,积极发展登山、探险、健身、水上游乐等多种旅游项目,拓展旅游功能,增强旅游的趣味性、参与性和知识性,使其发展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吸引力的自然生态旅游产品。
2.多元发展,重视社会旅游业
红色旅游。把信阳红色革命根据地、竹沟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郑州二七纪念堂、桐柏叶家大庄、确山杨靖宇故居、晋鲁豫军区司令部旧址、镇平与夏邑的彭雪枫纪念馆、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为代表的革命纪念地和以林州红旗渠、兰考焦裕禄陵园等革命传统教育品牌资源等,作为河南著名的红色旅游标志,进行组团发展,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充实配套服务功能,创新展示方式,增强游览效果。
节事会展旅游。继续办好现有的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花会、信阳茶叶节、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焦作国际太极拳赛会、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周易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等重要节会,增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节事会展活动。以郑州为主,发挥大中型城市的商旅会展功能,发展商务旅游,创立会展品牌,积极争取一些中外大型会议、赛事、展览、博览的承办权。
民风民俗民居旅游。依托盘古庙会、太昊陵庙会、中岳庙会、大山庙会、洛阳关林庙会、马街书会、中原庙会等民间庙会活动,展现地域民俗文化的特点和精华;建设体现地方特色的中原民俗文化博物馆、豫西民俗文化主题园、豫南民俗文化主题园等民俗旅游主题景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民俗文化品位,开发丰富
多彩、大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加强对历史特色民居的保护性开发,使康百万庄园、马氏庄园和徐家大院、太行山民居、大别山民居等成为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现代工业观光游。以列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河南金星啤酒集团、郑州三全食品公司、郑州宇通客车公司、河南安彩集团、许继集团、漯河双汇集团、河南瑞贝卡发制品公司、洛阳一拖集团、新飞集团为依托,开展工业旅游。同时积极拓展新的工业旅游点,展示企业文化精神,合理组织旅游线路。
生态农业观光游。以列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河南农业高新科技园、河南金鹭驼鸟乐园、洛阳南村、临颍南街村、许昌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区、新乡小冀京华园、新乡七里营刘庄为依托,开展农业观光游。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和生态农业生产基地,重点建设豫西等地的杜鹃观赏基地、洛阳牡丹基地和牡丹观赏园、开封菊花种植基地、濮阳世锦园鲜花生产基地、信阳潢川盆景园等特色花卉旅游项目以及信阳茶叶生产基地。
体育保健游。重点开发景区或城市近郊的温泉和矿泉资源,挖掘传统中医医疗康体功能,建立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的疗养院和康体保健区,积极发展各种运动场、训练基地、滑雪场和体育竞技类主题公园等专项体育旅游场所。
环城休闲旅游带。适应城市居民双休日近郊游的需要,大力开发科普型、休闲型、娱乐型的旅游项目和游客参与性强的专项游乐产品,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第五篇:广西桂林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调查
广西桂林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调查
广西桂林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调查 2016-04-13 15:12:00
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黄尚宁 李强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城以东20公里的桂林市蓝溪谷旅游项目,规划占地面积666公顷,总投资8亿元。过去,项目占多少地就得征收转用多少地。如今,享受了旅游用地“新政”的蓝溪谷项目用地只需征收转用13.33公顷,余下653公顷集体山林地,由当地村民以自然景观用地入股的方式解决。
不改变土地权属,不改变土地用途,不需高额用地成本,把农民请进来参与旅游开发,就解决了旅游用地、村民收入、农村就业等一系列问题。
这样的例子在桂林旅游产业用地改革实践中不胜枚举。自2012年国土资源部将桂林市列为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城市以来,短短3年多的时间,这座山水文化名城就在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中,打了一个转型升级的漂亮仗:全市新引进旅游项目160个,目前已成功落地26个,正式营业10个,创造产值9000多万元。
旅游用地改革试点的实施,让桂林旅游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潜力和活力。分类管理 外来措施破解项目落地难
“桂林山水甲天下”。盛名之下,新时期的桂林旅游业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2009年12月,国务院明确提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目标。2012年3月,国土资源部将桂林市确定为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单位,成为第一个率先支持桂林旅游综合改革的国家部委。2013年6月,《桂林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获国土资源部批复同意,成为全国5个试点中第一个方案获得通过的城市。旅游产业用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有旅游设施用地、旅游地产用地和旅游景观生态用地等类别,并不全具有建设用地的属性。桂林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周江认为,当前旅游产业用地管理存在着机制性障碍,旅游产业用地都归类为建设用地,与旅游产业投入高、收益时间长的实际不相符,造成了旅游项目落地难问题,影响了旅游业的投资积极性,从而对旅游业的长足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改革试点启动后,桂林如何破解旅游项目的用地瓶颈? 为深入分析困扰旅游产业发展的土地问题,2013年9月,桂林市国土资源局开展了旅游产业用地现状调查与需求分析,掌握全市旅游项目总用地中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所占的比例。同时,将全市域划分为13个重点旅游片区,规划重点旅游项目172个。桂林市国土资源局与市发展改革委密切联动,将有影响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民生效益好的120个旅游项目纳入桂林市重大旅游建设项目名录。这些基础性工作,为探索实施旅游产业用地分类管理模式,科学界定旅游项目用地规模、推进旅游项目差别化管理、制定旅游项目准入和退出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破解旅游产业用地管理机制性障碍创造了条件。
旅游用地需求的“家底”摸清后,政策和体制成为桂林旅游产业用地改革必须突破的第一攻坚点。
如何在现有土地政策框架内,探索出一条适应旅游新业态的用地管理体制?桂林市经过多轮实地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组织起草了《桂林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若干政策(试行)》,形成了31条针对性政策措施,并于2014年6月颁布试行。桂林市国土资源局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办公室主任廖官红说:“这31条是桂林旅游产业用地改革的核心成果,明确了旅游产业用地分类管理政策,为建立符合旅游产业发展特点和要求的用地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
政策“破题”后,很快在旅游项目用地保障中得到了应用。位于灵川县大圩镇的古东瀑布景区于2001年开始建设,当时基于用地政策的掣肘,整个景区范围内的用地必须按建设用地办理征收转用手续,办理时间长不说,还加重了企业的负担。而与其相邻的桂林逍遥湖景区,2010年进驻大圩镇茯荔村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项目迟迟未能启动。桂林市明确,旅游景区中不改变农用地、未利用地用途,未固化、未破坏耕作层、发挥生态景观功能的用地,可不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允许旅游企业在明晰产权的情况下使用。景区内宽度未超过6米或路基宽度未超过6.5米的道路,仍按实际地类管理,亦可不征收转用。
根据用地“新政”,除宾馆等旅游设施用地需报批转用外,其他未固化的地面均不用报批,因此,古东瀑布景区很快就建成开业了。整个项目征地范围仅为13公顷,景区内的186公顷林地因未改变土地用途,依据改革试点政策仍按原地类管理,项目业主可直接租用作为生态景观用地,不但缩短了开发周期,而且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多元投入 调动旅游开发积极性
按照总体方案,建立符合旅游产业发展特点和要求的科学化、差别化、精细化、生态化的土地利用和管理制度,是实施桂林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的终极目标。然而,在现行的用地分类体系中,并无旅游产业用地类别,旅游项目用地价格一直参照商业服务类用地的基准地价来执行,造成了旅游用地成本的偏高。
实行旅游产业用地分类管理后,桂林市启动了旅游产业用地基准地价编制工作,合理设定旅游用地准入门槛,努力构建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基准地价体系。
过去,旅游开发多为政府投入、政府管理,农民的土地被征收,而获得的实惠并不多,用地补偿基本都是一次性。在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中,为充分调动农民利用集体土地参与旅游项目开发的积极性,桂林市以农民“不失地、不失业、不失居”为原则,在符合相关规划和政策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集体农用地、未利用地以作价入股、合作联营或者租赁等方式参与旅游开发,解决了旅游开发涉及集体土地征收的问题,让景区周边农民享受到了长远的旅游红利。
其中,典型的就是天上海洋景区和矮山门村的做法。据了解,灵川县天上海洋生态景区采取门票分成的模式,即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旅游开发,每年从景区门票收入中提取10%作为分红,既解决了旅游用地问题,又满足了农民的增收愿望。阳朔县矮山门村则自发成立农家乐合作社,当地13户农民自主参与,主动利用集体土地和家庭住房参与旅游开发。目前,全村拥有标准化厨房13间、客房57间、床位158张,能同时接待900人用餐,农民在家里就有稳定的旅游收入。村民夏春燕利用住房办农家乐,旅游旺季仅住宿收入每天就有1100元。夏春燕感慨地说:“相比前几年到广东打工,钱挣得更多了,也更轻松了。”
自2014年5月挂牌成立以来,矮山门村农家乐合作社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过百万元,村民们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再也不用外出务工。富裕起来的矮门山在集体土地上新建了集文化、体育为一体的村级公共活动场所,群众安居乐业,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前来游览消费的旅客络绎不绝。
旅游业属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类多、容量大、门槛低,能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可直接或间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桂林旅游用地管理制度的革新,带来的不仅仅是旅游投资的多元化,更带动了交通、食宿、商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拓宽了城乡就业渠道。在桂林漓江逍遥湖景区,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不仅改善了茯荔村的道路、饮水、消防、绿化等基础设施条件,还解决了村民就近就业的问题。据逍遥湖旅游开发公司副总经理刘迎军介绍,公司每年支付当地村民用地租金20万元,并优先聘请附近村民到景区务工。在现有的128名员工中,来自茯荔村的员工占到70%以上。如今,公司已同当地村民签订了50年的土地租赁合同,随着二期工程的启动,下一步聘请村民到景区务工会越来越多。立足多赢 拉动转型升级强引擎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是桂林旅游产业用地改革必须始终遵循的原则。在改革试点的工作探索中,桂林市坚持节约优先战略,推行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供地政策,推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2014年,桂林市将743个城镇低效用地纳入再开发利用范围。其中,前期条件较成熟的再开发利用项目达21宗,总用地面积73.56万平方米,仅电焊条厂、桂冶厂等4个项目预计可收取土地出让金2亿元。桂林市政府明确规定,在2016年以前,市中心城区除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工业和民生项目用地外,其他用地原则上不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尽量通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的方式解决。位于桂林市崇信路3号的地块原是住建预制厂,面积3.24万平方米,容积率仅为0.17,且闲置多年。桂林市国土资源局对其重新规划改造,引进新业主建设住宅小区,使建筑容积率提高到2.5以上,土地用途由工业用地变为居住用地。无独有偶,位于叠彩区北辰路88号的富庆房地产开发公司仓库,面积8578.2平方米,容积率仅为0.05,长期作临时停车场使用。该局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其重新规划改造,引进新业主建设商场及酒店,土地用途由工业用地变为商业用地,容积率提高到3.6以上。两个低效地块的再开发利用,完善了桂林老城区的基础设施,提高了城市品位、人居环境和土地利用效率,对桂林旅游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记者注意到,除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土地利用效益外,生态环境效益同样在旅游产业用地改革中得到体现。桂林市政府要求,旅游开发建设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第一前提,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以节约集约为原则,努力促进旅游与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著名旅游景点月亮山前,坐落着总投资达33亿元的瑞盛阳朔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依山而建,与周边的农耕田园、山水环境高度融合。为保障项目用地,阳朔县国土资源局主动上门服务,指导业主利用改革试点政策,做好项目用地报批涉及的规划调整等工作。同时,严格督促业主在不破坏土地原貌的前提下布景,使旅游开发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相得益彰。目前,项目已落实的17.67公顷用地仍按原地类管理,不涉及新增建设用地,旅游产业用地改革带来的多赢效应初显。
改革就意味“摸着石头过河”,必须及时总结经验教训。2015年底,桂林市国土资源局启动了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中期总结评估工作,对试点实施以来的工作措施、进展、成效、经验等进行全面分析,就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提出新的工作措施及建议。周江认为,当前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各级政府的协调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对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认识上存在误区,甚至以为有了试点就可以碰触土地管理的“高压线”。他建议,国土资源部、广西国土资源厅应从政策把握上加强对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引导桂林市在现有土地政策框架内,探索出一条适应旅游新业态的用地管理体制,努力为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在采访中,旅游用地“新政”的贯彻者和受益者也向记者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阳朔县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陈发祥说,阳朔山水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每年旅游人数已突破1200万人次,但用地计划指标缺口很大。预计从现在到2020年,全县旅游产业用地缺口达1800公顷以上。“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就是要提升旅游品质,由目前的粗放型、观光型旅游上升到休闲型、度假型旅游,没有足够的用地指标保障是不行的。”陈发祥认为,制约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土地问题主要是规划空间不足、用地政策不够灵活。“试点的目的就是先行先试,允许突破政策藩篱甚至法律边界,最终找到能够在全国示范推广的做法和经验。”陈发祥担忧,目前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尚未建立“试错机制”,有心推进旅游产业用地改革的人可能要冒一定的风险,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瑞盛项目副总经理方哲西则建议,旅游综合改革涉及的不止国土资源部门一家,相关部门也应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这样才能协调共进。
“一本蓝图绘到底”,是桂林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坚定信念。自2012年改革试点启动以来,桂林市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在旅游产业用地改革实践中一马当先,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和成效。据统计,全市新引进旅游项目160个,目前已成功落地26个,实现营业10个,创造产值9076.4万元,实现税收2234万元,新增就业人数2000多人,年游客接待量81万人次。如今,与改革试点相配套的31条政策措施也已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认可,并在全区20个旅游名县创建县中推广应用。
可以预见,立足于破解旅游项目用地难、调动旅游开发积极性和实现旅游效益最大化的桂林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的实施,正逐步成为推动桂林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强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