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18:1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万盛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万盛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第一篇:万盛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万盛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WKL)—MBA

一、报告所应用的MBA课程相关理论

该报告主要是从政府下属公司——万盛经开区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角度,以万盛经开区旅游产业发展为对象,分别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竞争战略理论:(1)产业结构是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2)企业可以通过选择和执行一种基本战略影响产业中的五种作用力量(即产业结构),以改善和加强企业的相对竞争地位,获取市场竞争优势(低成本或差异化);(3)价值链活动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可以通过价值链活动和价值链关系(包括一条价值链内的活动之间及两条或多条价值链之间的关系)的调整来实施其基本战略。该理论重点研究万盛旅游与其他产业关系,突出旅游产业的差异化。

(二)市场营销理论:市场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通过品牌营销(BM)的过程,以目标市场的需求为中心,努力地去塑造和传播产品或服务品牌形象的过程,进而塑造和传播目标客户心智中的品牌形象,与同类产品形成区隔。该理论重点在与万盛旅游产业,依托黑山谷系列产品的整体推广。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心内容在与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把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将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该理论主要针对当前政府控制下的万盛旅投公司市场化运作行为研究。

(四)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以彼德·圣吉(Peter M.Senge)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指导,该理论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是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提高整体竞争能力。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是使全体员工全心投入并善于学习、持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通过酿造学习型组织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引领员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调整观念,从而使组织更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该理论主要说明当期万盛旅游产业人才储备和培养不够等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二、调研实践单位或行业的基本情况

万盛经开区地处渝南黔北,距重庆主城68公里,幅员面积566平方公里,辖8镇2街,总人口27万。1938年国民政府在此开办南桐煤矿以来,原煤产量曾占重庆的1/2,四川省的1/4。1955年设立南桐矿区,1993年更名为万盛区,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设立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2012年4月,市委、市政府作出万盛经开区管理体制调整决定,由市委、市政府直接管理,管辖原万盛区行政区域,赋予党工委、管委会区县一级党委、政府领导和管理职能。目前兼有“经开区+行政区”体制特点。

万盛旅游开始于1995年正式启动“旅游带动”战略,现已成功开发国家AAAAA级景区—黑山谷、国家森林公园——九锅箐,国家地质公园—龙鳞石海景区等特色旅游景区,建成80多公里旅游环线公路,使万盛旅游成为重庆“山水都市”中最具影响力的生态旅游精品,在历经2010年黑山谷、龙鳞石海景区的二次提升改造后,万盛更是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示范区、全国山水观光旅游目的地和重庆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三、成绩、失误和存在的问题

(一)万盛旅游成绩

万盛旅游成绩不仅仅表现在景区知名度、旅游产业方面,还强有力促进万盛经开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在黑山谷景区荣膺全国最美森林景区称号同时,积极带动旅游地产、服务业、农业发展。截止目前万盛旅游新开工面积达100万平方米,竣工32万平方米,完成销售26.65万平方米;全区注册农家乐、宾馆共计195家,床位9022张;形成“黑山方竹笋”、“滴翠剑茗”、“黑山猕猴桃”等知名农产品12个,2013年接待游客71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5.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7.4%。

(二)万盛旅游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不完善建设步伐缓慢

旅游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高创汇、高效益的产业尤其是在旅游业发展前期在旅游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都需要较高的前期投入吃、住、行、游、娱、购的每个坏节都会影响到整个旅游业的发展。而目前万盛经开区的饮食、住宿、交通条件较差娱乐项目单调、旅游服务质量差、购物旅游产品开发不足、配套设施建设较为落后,不能为旅客提供较为舒心的旅游环境,旅游产业链延伸仍然不够,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万盛经开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2.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不足

万盛经开区旅游资源繁多景点分散每个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不够。虽然有国家AAAAA级景区—黑山谷、国家森林公园——九锅箐,国家地质公园—龙鳞石海景区等作为万盛旅游的招牌,但旅游产品形式单一,主要以观光游为主,而且三个景区都不属于长期性旅游产品,季节性十分明显,因此长期性、参与性、趣味性、民俗风情旅游产品缺失景对其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阻碍。3.市场营销不够、品牌意思不强。

当前、万盛旅游主要以周边城市、重庆主城为主,虽然顾客群体定位较为准确,但是市场营销形式单

一、且力度不强;品牌意识不够,目前尚未形成以“黑山谷”为主题的系列品牌,部分商标被抢注,全区缺乏作为旅游区的文化氛围,整体形象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与提升。

4、人才储备和培养不够。

任何产业和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人才的保障,万盛旅游资源掌握在万盛经开区管委会手中,旅游产业的成功与否更多在于政府的决策,而非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受行政体制影响,旅游方面人才虽经历二次创业,但人才积累较少,人员变动太大,没有产业研究方向的专业人才。虽有外部聘请专家的建言献策,但自身本土化的专家较少,导致有时“拿来主义”根本不适合本地区发展。

5、内部组织划分不科学

2009年,万盛区政府进行了旅游核心资源回购,保障其核心景区掌握在政府手中,为此组建了万盛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但长期以来,万盛旅游投资有限公司隶属于万盛经开区旅游局,很难如当时设想开展市场化运作,企业自主能力大大受限,投融资程序复杂,合作方顾虑较大,万盛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无法独立开展市场运作,存在组织结构划分不科学现象。

6、与其它产业发展不够协调。

万盛旅游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未能同其它产业协调统一发展。当期,万盛服务业完全不能满足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因素,特别是工业旅游尚未开发,农业生态游、观光游也结合不够,农副产品、旅游商品开发也停止不前,都依靠企业自身发展,政府未开展“黑山谷”系列旅游商品开发和营销,旅游产业链延伸不足。

四、经验、教训与原因分析

(一)地方经济自身基础差

万盛经开区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经济总量小、财政底子薄、基础设施差,2013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8.2亿元,靠自身财力和努力难以解决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大量资金投入的问题。

(二)政府注重程度不够

万盛经开区旅游真正的发展是以2009年黑山谷景区二次提升改造为标志,但较武隆相比自身起步较晚,且政府在对旅游地位及定位一直存在争议,以致于目前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不协调,旅游产业链延伸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景区资源特色不够

一是黑山谷景区旅游资源具有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目前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而且峡谷景区在渝东南地区普遍存在,资源同质化严重。二是黑山谷景区海拔在1000米左右,导致其气候特征属于夏天较凉爽,但冬天有无法积雪,以致于景区淡旺季十分明显,每年春季的3、4、5月,夏季的7、8两个月和秋季的10月是旺季,其他时间的淡季表现则较为明显。

五、改进的对策或措施建议

(一)加大上级资金和政策的争取。目前,万盛经开区享有“经开区+行政区”的体制优势,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国家旅游度假示范区等国家特殊政策。当前,必须把这些优势政策充分利用起来,加大上级资金和政策的争取,促使招商项目的落地,特别灵活运用国家旅游度假示范区的牌子,引入土地使用,资源利用,行业限制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正在开展旅游业“先行先试”。

(二)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品牌意识。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形成以“黑山谷”为主题的系列品牌,加强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整体宣传和城市形象宣传,全面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和生态意识,保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对旅游文化内涵深化与提升。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即地处古夜郎国属地挖掘夜郎文化、红苗文化等特色文化培育和塑造文化载体抓好文化与景点的融合升华不断丰富旅游区文化内涵并采取适当的载体加以体现。如在复原古夜郎国面貌基础上以石刻加以体现同时开展古夜郎国活动重视着装、礼仪、活动形式等多方面供给酿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四)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大力度进行投入建设即投入以交通、景区设施、综合配套设施、环境设施、特色城市景观建设和接待服务设施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旅游区应尽力完备饮食、住宿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在商业区应及时完备交通、卫生、购物、娱乐等多项配套设施建设开放不同消费层次的餐馆和旅馆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同时加大森林万盛建设扩大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及旅游大环境。旅游业食、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之间要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限制的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必须加大对旅游业的六大基本要素进行综合平衡达到产品结构的合理配置。

(五)协调好发展相关产业。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利用万盛经开区属于资源型地区、老工业基地的特色,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充分利用废弃矿井、煤炭工艺、煤化工深加工等资源,形成特色工业旅游项目;利用当前成规模农业,着重发展观光农业,加大农产品企业的帮扶力度,以“政府牵头+企业参与+整体推广”模式,形成旅游商品系列,全面促进辖区产业协调发展。

(六)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快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旅游市场体系为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政府引导、行业自律、企业依法自主经营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政府对旅游业的投入和整合改善投资环境,尽快建立推进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的市场机制加大项目包装和招商引资力度,形成旅游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多元化的格局。加速万盛旅投公司市场化运作,充分赋予其市场行为权利能力,加强旅游模式改革创新,推动旅游大发展。

第二篇: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产业十分重视,将其作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加大对旅游重点景区开发建设的投入,集中力量实施了“一带四区”工程,以郑、汴、洛“三点一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黄河小浪底、开封宋都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开发以古都、名寺、祖根、功夫、宗教为特色的文化观光、寻根朝觐以及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旅游项目,加快了伏牛山、南太行、桐柏—大别山景区的连线连片开发。总体上说,我省旅游资源开发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综合实力显著提高。2005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60.05万人次,旅游创汇2.16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超过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782.31亿元。全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7.6%,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以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旅游配套产业、关联产业都得到长足发展,旅游产品和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跨入全国旅游大省之列。

旅游资源开发朝着综合化、多样化、精品化方向发展。依托“古、河、花、拳、根”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基础,形成了多样化的产品系列,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旅游景区和线路。“三点一线”精品线路的吸引力明显增强,龙门石窟、嵩山、云台山、宝天曼分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跨入世界品牌的行列。同时,工业旅游、农业观光、会展旅游、科普旅游、旅游节庆活动等新的旅游项目有声有色,呈现出人文景观和自然山水景观交相辉映、综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接待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信息、商业、娱乐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蓬勃发展。主要旅游景区(点)的道路交通,景区内部道路及水、电、通信和环卫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全省现有国际国内旅行社909家,旅游涉外、星级饭店425家;有19个城市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局面。

旅游体制创新取得新进展,社会多元化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各级政府在加大对旅游业投资的同时,积极探索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的路子,逐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旅游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民间资本纷纷进入旅游业,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八里沟、栾川滑雪场、西峡漂流等景区均因民间资本注入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旅游发展的内生机制逐步形成。

旅游关联产业蓬勃发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围绕“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培育综合旅游产业体系。一些地方旅游业已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目前,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已达到48万余人,总就业人数达到240万人以上。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改善城市面貌、重塑河南形象、促进对外开放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优势景区景点资源整合不够,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待提高。目前,全省旅游景区景点部门所有倾向比较明显,由于产权关系、地方和部门之间利益冲突等,导致政出多门,分头管理,景区缺乏统一规划,景点开发各自为营、孤立作战、分散经营,旅游市场无序竞争,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缺少有效合作,对外宣传推介没有形成合力,影响和制约了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区域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旅游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尚未形成。二是旅游产业链条上还存在瓶颈和薄弱环节,综合配套不够完善。旅游六大要素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尚处在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旅游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饮食住宿、保健娱乐等关联产业还不够完善配套,在一些环节上还存在瓶颈。尤其在旅游购物方面,普遍存在旅游商品研发能力弱,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档次不高、结构雷同,在旅游消费中比重过低等问题。景区文化娱乐项目单调,游客夜间文化娱乐贫乏,有些重要的景区景点食宿条件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三是旅游外向度低,入境游在全国处于落后位置。2005年我省的入境游居全国第二十位,旅游外汇收入居全国第十九位,与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主要原因是:旅游目的地产品不精,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强;有效宣传不够,海外知名度不高;国际航线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与国内外大的旅行社没有形成广泛的合作网络。

四是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尚未清除,旅游产业发展活力有待增强。旅游资源开发仍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旅游市场主体发育滞后,运行机制不健全,尚有一部分还明显带有事业性痕迹,龙头骨干企业不多,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活力不强;管理体制不够协调,有时甚至出现相互掣肘现象,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旅游业发展态势分析“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黄金发展期”,旅游业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一是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为旅游产业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二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发挥我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文化与旅游的产业融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三是经济全球化和开放带动战略的实施以及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举办,有利于拓展国际旅游市场,更好地发挥旅游在扩大开放中的排头兵作用;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利于统一、开放的旅游大市场的形成,激发旅游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力;五是各地发展旅游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民间资本大举进军旅游产业,有利于保持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我省旅游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各省(区、市)都在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一些旅游资源富集地区旅游开发较早,旅游产品成熟,设施完善,形象较好,在旅游资源类型、客源市场的构成等方面都与河南有着较大共性,不可避免地会分流客源。

特别是在入境游方面具有强势地位的省市,凭借现有基础和国际交往的大通道,仍将保持迅猛的发展态势,加上汇率调整等因素,势必对我省旅游产业发展造成一定压力,产生不利影响。

二、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产业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突出文化特色,塑造整体形象;加强产业组织,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推进资源整合,着力优化结构。推动旅游业由资源开发型向产业发展型转变、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使旅游产业成为竞争优势突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变旅游资源大省为旅游经济强省。

二、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和旅游产业发展功能定位,呼应全省经济发展的宏观布局,在分析“十五”旅游业布局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带五区”的旅游产业空间发展布局构想。

一带:沿黄文化旅游经济带;

五区:嵩山文化旅游经济区、伏牛山旅游经济区、太行山旅游经济区、桐柏—大别山旅游经济区、豫东平原文化旅游经济区。

(一)促进旅游与经济互动,彰显沿黄文化旅游经济带发挥综合优势,重点发展沿黄文化旅游经济带。要围绕郑州都市圈、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建设,突出黄河文化、始祖文化、古都文化的旅游主题,积极开发黄河生态游和城市近郊游,加强旅游综合配套体系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使郑州成为全省旅游的对外开放窗口、国内外旅游首选目的地、游客集散中枢和服务中心、旅游人才开发培训基地。进一步优化洛阳龙门景区文化自然要素,整合白马寺、关林、牡丹园、天子驾六等优势旅游资源,提升整体竞争力。完善开封古城水系,开发开封古城墙,重现宋都古韵。同时,该旅游经济带要大力发展工业观光、农业观光、科普、体育、会展等相关产业,增强对全省旅游业的辐射带动能力。要以黄河文化为主线,开发黄河滩地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加快黄河两岸的生态建设步伐,优化视觉景观,重点发展三门峡黄河白天鹅生态苑、黄河小浪底景区、濮阳生态旅游景区、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湿地鸟类保护区、黄河滩区生态农业园等。将这一横亘中原的黄河母亲河建设成绿色生态走廊,并作为文化旅游走廊的环境辅承,勾勒出人文气息醇厚、自然生态优越的世界精品旅游带。

(二)突出嵩山品牌优势,打造嵩山文化旅游经济区

要以申报嵩山、观星台进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少林武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突破口,整合区内的旅游资源,理顺管理体制,突出武术文化主题,做大做强集培训、演展、竞技为一体的武术产业。进一步美化景区生态环境,再现“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自然意境。加大嵩山文化圈开发力度,加快寺、庙、阙、观星台、嵩阳书院的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旅游要素产业,配套发展旅游相关产业,建成驰名中外的世界级旅游经济区域。

(三)融合自然人文因素,提升太行山旅游经济区

要强化旅游合作,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线路,打通景区连线,着力打造以自然山水、殷商文化为主体,与红色旅游、民俗文化相映生辉的品牌景区,加快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勾画多种形式的旅游线路。积极开发滑翔、登山等专项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产品,拓展景区功能,完善配套设施,拉长产业链条,力争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的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旅游经济区。区域内的中心城市要加强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充实娱乐、购物功能,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四)整合优势旅游资源,拓展伏牛山旅游经济区

要加强旅游经济合作,完善旅游交通网络,使之连线成片,形成整体合力。要以旅游业为龙头,发展配套关联产业,培育特色经济,促进扶贫开发。加强生态建设、退耕还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力争建设成为以生态观光、康体休闲功能为主,旅游产品层次分明,旅游产业链条完整,旅游经济良性循环的中国北方重要的自然生态旅游经济区。区内中心城市和县城要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争创优秀旅游城市,提高旅游综合服务能力。

(五)打造“一红一绿”胜景,开发桐柏—大别山旅游经济区

要突出“一红一绿”的主题,重点实施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工程,加快红色旅游线路开发,加强与湖北、安徽两省的合作,使之成为中国重要的红色旅游胜地和该区域旅游经济的龙头。积极开发以山水观光、休闲度假为主题的绿色自然生态旅游产品,营造浓郁的休闲度假氛围,美化景区(点)生态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的互通能力。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服务业等关联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把该区建设成为在全国有较强吸引力的山水度假旅游经济区。

三、旅游产业发展任务

1.丰富功能,拓展自然生态旅游业

以“一河三山”自然山水为基础,以云台山、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宝天曼、西峡恐龙蛋化石群等具有国际影响的优势自然旅游资源为重点,倾力打造世界级的自然旅游品牌产品。大力美化景区(点)生态环境,注重景观品位的提升和文化氛围的营造,迅速提高国内外知名度,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自然生态旅游精品。

云台山景区要大力美化生态环境,恢复植被,充实瀑布水源,加快茱萸峰森林公园、青龙峡、峰林峡、神农山、青天河等景区的连线连片开发,注重景区文化氛围的营造,将温县太极拳表演纳入景区游览项目,进一步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嵩山景区要加快生态建设,把体育竞技比赛、地质科学考察与文化旅游有机组合起来,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宝天曼景区要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辟建生态环保、科普修学、科研考察的高端园地,将之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家园推向世界;以西峡恐龙蛋化石群为托,建立恐龙蛋化石群地质科普旅游区,把恐龙蛋化石博物馆、恐龙蛋化石遗迹展览馆、白垩纪地质公园等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地质自然主题旅游区。

将五龙口风景名胜区、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鸡冠洞风景名胜区、岈山风景区、太行大峡谷风景名胜区、石人山风景区、郑州黄河游览区、林州红旗渠游览区等国家AAAA级景区以及具有发展成为AAAA级景区条件的老界岭、老君山、白云山、天池山、鸡公山、南湾湖、八里沟、万仙山、王屋山、淮源等景区,作为河南自然生态旅游的重点产品加以完善提升,进一步抓好景区的精深开发,通过道路连接和线路组织,优化连线连片开发格局,积极发展登山、探险、健身、水上游乐等多种旅游项目,拓展旅游功能,增强旅游的趣味性、参与性和知识性,使其发展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吸引力的自然生态旅游产品。

2.多元发展,重视社会旅游业

红色旅游。把信阳红色革命根据地、竹沟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郑州二七纪念堂、桐柏叶家大庄、确山杨靖宇故居、晋鲁豫军区司令部旧址、镇平与夏邑的彭雪枫纪念馆、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为代表的革命纪念地和以林州红旗渠、兰考焦裕禄陵园等革命传统教育品牌资源等,作为河南著名的红色旅游标志,进行组团发展,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充实配套服务功能,创新展示方式,增强游览效果。

节事会展旅游。继续办好现有的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花会、信阳茶叶节、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焦作国际太极拳赛会、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周易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等重要节会,增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节事会展活动。以郑州为主,发挥大中型城市的商旅会展功能,发展商务旅游,创立会展品牌,积极争取一些中外大型会议、赛事、展览、博览的承办权。

民风民俗民居旅游。依托盘古庙会、太昊陵庙会、中岳庙会、大山庙会、洛阳关林庙会、马街书会、中原庙会等民间庙会活动,展现地域民俗文化的特点和精华;建设体现地方特色的中原民俗文化博物馆、豫西民俗文化主题园、豫南民俗文化主题园等民俗旅游主题景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民俗文化品位,开发丰富

多彩、大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加强对历史特色民居的保护性开发,使康百万庄园、马氏庄园和徐家大院、太行山民居、大别山民居等成为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现代工业观光游。以列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河南金星啤酒集团、郑州三全食品公司、郑州宇通客车公司、河南安彩集团、许继集团、漯河双汇集团、河南瑞贝卡发制品公司、洛阳一拖集团、新飞集团为依托,开展工业旅游。同时积极拓展新的工业旅游点,展示企业文化精神,合理组织旅游线路。

生态农业观光游。以列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河南农业高新科技园、河南金鹭驼鸟乐园、洛阳南村、临颍南街村、许昌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区、新乡小冀京华园、新乡七里营刘庄为依托,开展农业观光游。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和生态农业生产基地,重点建设豫西等地的杜鹃观赏基地、洛阳牡丹基地和牡丹观赏园、开封菊花种植基地、濮阳世锦园鲜花生产基地、信阳潢川盆景园等特色花卉旅游项目以及信阳茶叶生产基地。

体育保健游。重点开发景区或城市近郊的温泉和矿泉资源,挖掘传统中医医疗康体功能,建立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的疗养院和康体保健区,积极发展各种运动场、训练基地、滑雪场和体育竞技类主题公园等专项体育旅游场所。

环城休闲旅游带。适应城市居民双休日近郊游的需要,大力开发科普型、休闲型、娱乐型的旅游项目和游客参与性强的专项游乐产品,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第三篇:吕梁市核桃产业现状分析和对策

吕梁市核桃产业现状分析和对策

摘要:核桃是吕梁市极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林果之一,经过多年的培育,现已初步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发展核桃产业,是促进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生活宽裕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本文从吕梁市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入手,通过对吕梁市核桃产业存在问题的分析,并提出加快吕梁市核桃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关键词: 核桃产业 现状 前景 发展措施

Luliang walnut industrial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Liu Yanzhen

(英文单位,Lvliang 邮编)

Abstract: Walnut is luliang development potential extremely economic one of woods, 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has initially have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Walnu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mountain people to become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of well-off society, is also speed up th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ealize the wealthy life and carry out the science development view concrete manifestation.This paper luliang walnu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luliang walnut industria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luliang walnu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peed up the concrete measures.Key words:

0 引言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实现农村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培植支柱产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必有之路。在发展为主题,调整为主线、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的新世纪,在市政府提出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实施战略转型的新时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解读“核桃”这个古老而富有生机的面题,对吕梁转型跨越培植农业的新型支柱,发展吕梁经济,特别是深化林果商品生产的产业化开发,促进农民增收,是十分有益的。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吕梁辖1区2市10县,总面积21095平方公里,介于北纬36°43'—38°43'和东经110°22'—112°19'之间,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东与太原市和晋中市相邻,南与临汾市接壤,北与忻州市为邻。

吕梁栽植核桃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核桃分布在东部汾阳、孝义、交口、离石和柳林等丘陵山区,早年就为全国三大核桃产区之首,产品畅销国内外,还创下驰名世界的 “汾州核桃”品牌。山区群众一直沿袭着种植核桃的传统,吕梁核桃因为果大、壳薄、肉厚、味香的优良品质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因为核桃是生长期较长的经济作物,见效慢、技术要求高,加之煤炭等工矿业发展迅速严重打压了山区农民的种植热情,所以过去吕梁市核桃的发展和经营方式仅停留在零星种植、管理粗放和农户单打独斗、自产自销的封闭经营方式上。

在2004年退耕还林时,不少乡村就把发展核桃作为重点工程抓。特别在2006年全市核桃覆盖工程启动后,各级政府把发展核桃生产提升到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实现持续发展的高度,作为“兴村富民”的重大工程,采取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经济补助和组织监督等手段强势推进,使我市的核桃生产出现了规模发展、质量提高、产业化进程提速和经济效益提升的发展态势。2009年全市总产核桃1740万公斤,收入33633万元。1.1 核桃良种化繁育与规模化栽植

长期以来,吕梁核桃采用实生繁育与零散栽植的办法,品种差,挂果迟,产量低。经过30年的发展,吕梁市的核桃繁育方式和种植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换。1.1.1 品种优质化

“汾州核桃”的主产地汾阳市,1981年就成立了核桃良种繁育试验园,经过多年区域栽培的试验,选育出适合吕梁山区栽培的4个晚实和12个早实核桃优质新品种,其中晋龙一、二号优种,曾分别荣获全国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的金银奖。1.1.2 技术创新化

汾阳市科研人员在山西省林科院专家的指导下,摸索出全国领先的嫁接方法和良种苗木繁育新技术,使核桃嫁接成活率由30%提高到95%以上,并通过培训在产区农民中得到普及。用新技术培育的优种核桃嫁接苗木,苗体壮,挂果早,核桃产量与质量有较大的提高。我市各县(市)与省内外很多地方都到汾阳购买嫁接核桃苗,催促了汾阳市核桃良种繁育基地的建设。到2010年,汾阳市建成良种繁育基地100余个,产区20%的农户搞育苗。其中育苗面积在100亩以上的村22个,20亩以上的32个,全市核桃育苗面积达到5800亩,当年出圃优质核桃苗木500余万株,除供我市各县栽植核桃需要外,还远销到甘肃、陕西、河南等省的二百多个县,成为全国最大的核桃优种繁育基地。1.1.3 栽培规模化

近几年吕梁市各县实现了核桃苗木繁育优种化,为实行高产密植与规模化栽植创造了条件。三年来新栽核桃树100余万亩,核桃总面积达到187.9万亩,并建成许多万亩以上连片的核桃生产基地。汾阳市2008年核桃林面积达95.55万亩,建成8个万亩连片的优质核桃基地和百华里的核桃林带。还涌现出栽植核桃500亩以上的80多个规模村,4000余个栽植核桃10亩以上的大户,成为山西省最大的核桃生产基地。1.2 产品产业化经营与市场化营销

在国内外市场上,核桃贸易主要有核桃原品,核桃仁和核桃加工产品三种形态。目前随着核桃规模发展与产量增加,市县两级政府为提高核桃综合效益和实现核桃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以扶植龙头企业为切入点,把企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市场化营销等现代化管理理念融入了核桃生产,运用“市场联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牵农户”的模式,发展了一批颇有规模的核桃加工企业。这些企业以合订购的形式,确定保底价收购农户的核桃干果和核桃仁,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又通过精细加工延伸了核桃生产的产业链,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推进了核桃生产的产业化进程。1.2.1 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汾阳市现有核桃加工企业60余户,年加工核桃原品1.5万吨,生产核桃仁6000吨,创汇1600万美元,极大地提高了核桃产品的附加值,成为全国最大的核桃加工销售集散地。汾阳市山西特达公司,是集收购、加工、销售、运输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通过多项国际认证,并与数十家核桃企业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年加工生产核桃产品8200吨,远销欧、美、澳洲和日本、东南亚等国,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出口示范企业”。汾阳裕源土特产贸易有限公司,是国家林业部命名的“全国经济林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2004年就通过国际认证,年可加工核桃3500吨,销售收入1.18亿元。其所研制开发的核桃乳酸等产品,填补了国际国内的空白,远销南美、欧盟、澳洲和日本。1.2.2 品牌效应明显,销售渠道多样化

近年来,汾阳市通过举办“核桃产品展销会”与“核桃美食节”等活动和筹建“汾州核桃会展贸易中心”,利用汾州丰富的文化提高“汾州核桃”的知名度。为畅通核桃产品流通销售的渠道,我市各加工企业采取利用品牌效应,建立销售网点,开通网上交易,加强营销队伍,成立专业协会和鼓励发展农民经纪人等市场运作的手段,进一步搞活了核桃的流通。我市核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综观吕梁核桃生产的状况,在快速发展中也存在些问题。3.1 砧穗监管不力,苗木品种混乱

(1)结果老树品种杂乱,优少劣多,高接换优进展缓慢,产品缺少市场竞争能力。

(2)苗木繁育与经营市场混乱。按国家《种子法》对种苗的规定,没有种苗许可证不准生产,没有经营许可证不得经营。但我市近年所栽的核桃苗木,除部分来自较规范的苗圃外,不少是由没有资质的农户分散培育的。这些户各自为战,自产自销,有关部门对砧穗缺乏监管,对木苗不做鉴定,据反映存在以劣充优和实生充嫁接等问题,苗木的纯度与质量得不到保证。

(3)苗木繁育监管难。现在从事苗木生产的专业户,不少是在职与退休林业干部的亲友和乡村新老林业员,育苗、卖苗和负责监管的都是“林业局”的人,存在监管难问题。3.2 栽培管理粗放,单产水平不高

核桃树三分栽,七分管,地上与地下的管理都重要。当前部分农民急功近利、重栽轻管思想严重。不对挂果慢的核桃树认真管理。

从产区现场看,核桃管理最差的环节是地下水肥管理跟不上。我市核桃树大多栽在缺水的山坡地,在年降雨达500毫米以上的年份,核桃树还能正常发育与生长,遇旱就出现枯梢死亡的现象。目前农村农家肥缺,农民又掏不出多少钱买化肥,多数核桃树施不上肥。由于水肥管理跟不上,致使核桃树势弱,产量低。

据统计,我市现在核桃挂果面积74.1万亩,年总产1740万公斤,单位面积产量为23.48 kg/亩,低于全国单位面积核桃的产量,还不达美国单位面积生产核桃250 kg/亩的十分之一。3.3 晚霜危害与早收陋习,影响核桃产量与质量

我市受寒流及冷空气影响,四月中下旬晚霜甚多。此时,正值核桃花芽萌动,耐寒能力降低,晚霜一扫,轻则减产,重则绝收。目前,我市对晚霜危害应对无力,传统的烟薰抗寒方法没人再用,抗晚霜品种未选育出来,天气预防预报功能也很差。

按照核桃生长的物候期,果实成熟要到九月中旬,白露节后方可采收。但在树为户有和分散经营的情况下,有的种植户怕丢失核桃和为雇佣收打核桃的劳力方便,提前10天至半月就采收。据测算,汾阳市每年因早收要损失核桃总产的6%,且早收的核桃又仁瘪、色深、涩味重,加之采收后处理核桃又粗糙,果面不干净,果实分级不到位,品种混杂,大小不一,与占据外观整齐,品种划一优势的美国核桃相比,国际市场销售价要低25%以上。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表面看是在核桃生产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农民一时思想不适应,资金无抵垫,技术跟不上,而深层原因是政府机构的功能与服务跟不上。我市核桃产业发展的建议

4.1 指导思想要由重栽植转到栽管并重管理上

我市ll县市区已有核桃林187.95万亩,其中近120万亩还未挂果。适宜栽植核桃的待发展面积还有159万亩,核桃的发展潜力与增产潜力都很大。

(1)在保证栽植质量的前提下,继续扩大核桃栽植的规模,更要以提高产量与加快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为目标,做好对现有核桃树的管护工作。

(2)精心打造高标准的核桃示范园。核桃产区的县与乡,要以企业、大户、村集体和专业协会等为依托,以求精不求量的原则,创建达到标准化栽植与科学化管理的核桃精品示范园,吸引农民参观学习跟着干,起到示范引导和辐射推进的作用。

(3)建设一支技术过硬、数量可观的农民技术骨干队伍。通过理论培训,实地操作,本地观摩和外出参观,培养与造就了一批核桃栽培管理的农民技术人才,使他们成为传授、推广和实践核桃生产技术的带头人,努力实现“乡有核桃技术指导组,村有核桃生产服务队,户有核桃生产明白人”的目标。(4)由“补栽”变“补管”,把政府补贴用在关健环节上。建议今后应由“补栽”转移到“补管”上,重点补在核桃管理最差的环节施肥不足和修通道、打旱井与购买小型机械设备的补贴上。4.2 发展动力应由单纯的行政推动转移到多轮驱动上

核桃生产能快速规模地发展,各级政府的强势推动起了关健的作用,不少地方苗子、坑子、袋子都是政府买单,这些做法在发展初期是必要的,但要使核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最终还得靠市场机制来推动。

(1)突出农民在核桃生产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政府部门应相继出台扶持政策,提供有力保障和服务,制定核桃生产各个发展环节上的技术标准与操作要求,让农民去操作实践,使他们在得到经济实惠的同时,学会和掌握持续致富的技能和本领。

(2)支持、帮助和指导各种有利于加快核桃产业化进程的民间专业组织的发展,通过它们把分散经营的农户引领到集体中,并为种植户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畅通流通渠道和销售环节。

(3)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凝聚核桃生产发展的合力。要积极引导和发动工矿企业与社会有识之士和有财之人,投资从事核桃产业,或献爱心扶持核桃种植户与生产基地的发展。4.3 强化龙头企业的方阵建设,唱响“汾州核桃”弛名品牌

龙头企业是延伸核桃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最大限度实现产业增值的平台,是做大做强核桃产业的基础。目前,吕梁有几十家核桃加工企业,有的已有相当的规模与效益。但大多属于初中级加工档次,真正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的加工产品还甚少。今后,政府应在企业贷款,劳动用工和合法占地等方面给予龙头企业扶持和优惠,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研发核桃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要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连结,通过龙头企业把农民带入大市场,推进核桃产业化进程。

“汾州核桃”是弛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品牌,已被国家质监局定为“地理标志性保护产品”,也是吕梁核桃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保护好、宣传好和利用好这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是吕梁各级政府和核桃经营企业与种植户的历史责任。市政府应统一制定“汾州核桃”的种植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责成专门机构进行严格的验收与验证。凡吕梁各县(市)生产的核桃,验收符合标准的都可以打用“汾州核桃”的品牌。反之,不得侵权与滥用。市政府也应加强对“汾州核桃”的监管,保护和宣传的力度,促其转化为更大的经济与市场优势。

4.4 要注意和解决好核桃生产中派生出的相关问题

目前吕梁的核桃产业正在全方位崛起,核桃产业是一项紧系民生的综合工程,涉及社会方方面面,随时可能引发一些思想和实际问题,有关部门应及时了解和解决好。结束语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10年全球核桃需求量尚缺45万吨。在国内,人们对核桃的医药保健功能和经济生态效益已有相当了解和关注,对核桃加工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全国人均每年核桃消费量还不足,核桃产销的国内市场空间也非常大。因此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对我市的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核桃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2、种植核桃树的前景预期

3、核桃栽培技术

4、吕梁市林业现状

5、早实核桃新品种发展前景与栽培技术作者:王钧毅《落叶果树》 2009年第4期

第四篇:桂林文物旅游现状分析及对策

桂林文物旅游现状分析及对策

漆 招 进

(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

专家学者们常说:桂林有两顶桂冠,一顶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一顶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们桂林的文博工作者也常自豪地以为:我们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守护者,因为我们保护并管理着历史文化名城的体现物——文物古迹。

但是,扪心自问,我们并没有资格自豪,因为我们所守护的只不过是我们祖先所留下的;而且我们也没有让全桂林人民感受到到这顶桂冠、让来自国内外的旅游者欣赏到这顶桂冠。

不是吗?去问问广大的桂林市民吧。他们每个人都会很自豪地炫耀: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有四绝: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桂林山水的精华是三山二洞一条江:象鼻山似神象饮水渡江边,形神毕肖;伏波山峭立百仞,试剑石离地一线不合;叠彩山色如彩缎,风洞是清凉世界;芦笛岩神奇瑰丽,堪称大自然艺术之宫;七星岩雄伟宽敞,号称洞天福地;漓江两岸美景无数,犹如百里画廊;还有南天一柱独秀峰,形如明月穿山岩„„。他们对桂林的名山秀水如数家珍,甚至还可以绘声绘色地讲述景色的特点和故事传说。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常常记不起说桂林是历史文化名城,记不起说靖江王陵是我国最大的明代藩王陵群,靖江王城是我国保存最好的明代藩王府城,甚至很多人不知道鹦鹉山上有我国最大的石刻城图——宋代的《静江府城池图》,独山有享誉国内外的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不知道桂林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类居住,从什么时候开始建城„„。

还可以去问问那些远道而来的旅游者。他们只会说是慕桂林山水之名而来;当他们离开桂林的时候,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一定会对桂林山水之美赞不绝口,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名符其实,但是对桂林的文物古迹却没有什么印象,甚至根本就没有看到什么重要的文物古迹。如果你告诉他们桂林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他们会感到很惊奇。

每年一卷的《桂林经济社会统计年鉴》,其全面性和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在绝大多数的年鉴中,只是在《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栏目的“文化艺术”条目的末尾用很少的文字略述了文物保护和管理方面的情况,而在有些的年鉴中则只字未提文物方面的情况;在所有的年鉴中根本找不到文物管理部门对桂林旅游贡献的资料,找不到各文物景点接待观众的资料!当然,我们并不能据此判断桂林的文物景点从来没有接待过观众,因为事实上有些文物景点还是有人参观的,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有些文物景点确实常年无人问津,有些文物景点干脆关门谢客,人们想去参观也是不得其门而入;更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文物景点在桂林旅游格局中的地位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或许有人会说,我们保护文物注重的是社会效益,不能按旅游景点的要求来对待。可是,又用什么来衡量社会效益呢?我们保护文物不受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从而使其得以代代延续,这只是为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提供了可能性,并不能说这就是社会效益,这就好象一个有钱人把钱锁在保险柜里而不使用,尽管这些钱没有丢失,但也决谈不上产生了经济效益。专家学者利用文物来进行学术研究,解决一些历史疑难,这可以说是发挥了一些社会效益,但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为我们保护文物的目的决不是为了让文物成为少数人案头的鉴赏品;只有让广大人民欣赏它们、了解它们并通过它们了解我们祖先的丰功伟绩、我们祖先的智慧才干、我们历史的灿烂辉煌,才能说是发挥了社会效益。换言之,文物景点的社会效益应该体 原文发表于《桂林发展研究》2003年第2期。修改后参加2004桂林市社科界“三个加强”活动论文评比,获优秀奖。

264

现在参观人数的多少上,如果文物景点无人问津或者很少人问津,社会效益也就无从谈起。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历史文化名城这顶桂冠暗淡无光呢?归纳起来不外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先说外部原因。从莅桂旅游者的旅游目的来看,不可否认,绝大多数人是冲着桂林山水而来,而不是冲着桂林的文物古迹而来。换个角度说,如果没有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人们可能不会来桂林旅游;而如果没有文物古迹,人们可能仍然来桂林旅游,就桂林而言,甲天下的山水的吸引力远大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吸引力。旅客的这种旅游目的制约了旅行社对游览线路的设计,因此旅行社所设计并招揽游客的游览线路无一例外地以山水风景为主,特别是桂林二日游(市内一日、漓江一日)线路根本不考虑文物景点,三日以上游才考虑文物景点。而绝大多数游客在桂林的逗留时间不超过二日,漓江又是必游线路,因此绝大多数游客在市区就只能选择旅行社预先设置的一日游线路,看不到线路外的文物景点了。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说文物景点对外地游客难有号召力的话,那么对本地游客似乎不应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本地游客长住桂林,不受时间和旅行社预设的市内一日游线路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的游玩。而且,就算本地游客也首选游览山水景点,他们也有时间游览文物景点。但是到各文物景点参观的本地游客也是很少;实际上各文物景点那点少得可怜的游客主要还是旅行社组织的外地游客。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问题主要还是出在文物景点本身,或者说出在文物景点管理部门身上!

那么文物景点或者文物景点管理单位方面的原因有哪些呢?我认为至少有三个:

1、缺少一处能代表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文物景点。虽然桂林的文物古迹很多且遍布在各山水景点内外,由文物管理部门管理并作为文物景点对外开放的也已有桂林博物馆、靖江王陵、桂海碑林、甑皮岩遗址、李宗仁官邸及故居、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旧址及城工委旧址、云峰寺等八处,但客观地看这些文物景点具有先天的不足,无法成为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代表性景点。由于没有代表性文物景点,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难以树立,知名度难以扩大,对游客的号召力自然就有限。

2、文物景点管理单位各自为阵,既没有充分利用好各自的文物资源,也没有聚合出整体优势。除桂林博物馆外,其他各文物景点都是以文物保护单位即不可移动的地面文物为主要景观的,而文物景点管理部门也满足于展示这些地面文物,没有在室内文物展示和接待服务上下工夫。多数景点的室内文物展示还保持建馆时的样子,十年、二十年一贯制,没有与时俱进,对现代游客难以产生感召力和认同感;有些文物景点甚至连室内文物展示都没有,而地面文物本身又没有什么视觉震撼力,门庭冷落也就是必然之事了。而室内文物展示之所以十年、二十年一贯制,很大原因是因为没有对全市的文物经费、文物藏品和文物专业人才进行整体使用和调配。某个文物景点管理单位即使想改进展示,由于经费不足、文物展示品不足、专业人员不足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3、文物景点管理单位缺乏市场意识,对文物景点的宣传推广没有力度。受传统体制的约束,各文物景点管理单位没有设立专门负责旅游推广的部门和人员,基本上都是采取等客上门、守株待兔的办法。如前所述,各文物景点并没有过硬的吸引力,等来的客人自然就不会多。有些文物景点管理单位虽然也开展了一些宣传活动,但缺乏针对性,效果不明显。多数文物景点管理单位没有制作向观众散发或供观众购买的旅游宣传小册子,浪费了一个庞大的义务宣传群体。

是珍珠总要发光。桂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格是不容置疑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如何使历史文化名城桂冠焕发出应有的光彩。

笔者在此提出三点建议供有关决策人士参考:

2651、尽快收回并修复靖江王城,把它建设成为桂林的标志性文物景点

在桂林市区和近郊的数十处文物古迹中,真正能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文物景点的恐怕非靖江王城莫属:第一,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价值不在其它已开放的文物景点之下;第二,在市区的文物古迹中它形体最大,最具视觉感召力,并且有足够的空间布置各种文物展览和仿古场景;第三,王城内的独秀峰历来是桂林主山,其自然景色和知名度不在现在的“三山”(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之下;第四,它位于市中心,且距“三山”和七星岩都很近,既可以很方便地进入现在的市内一日游(三山二洞游)线路,又可以很方便地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去处。但是这么有文物价值和旅游价值的文物古迹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没能进入桂林的核心景观,而是白白浪费掉了,多么可惜!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它不属于桂林市管辖,而是由区属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占据,但广西师范大学既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对它进行修复或开发,只是利用现有资源开设一些旅游参观项目,靠这些小打小闹是不能把靖江王城提升为桂林市的标志性文物景点的,也无助于靖江王城本身的保护。因此,有关主管部门应该站在重塑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高度,从文物工作的长远目标着眼,尽快下定决心把靖江王城收归桂林市管辖,并进而将之建设成为桂林市标志性文物景观。

2、对全市文物经费、馆藏文物和专业人员进行统一调配,在每一个文物景点都打造出充分展示文物价值并让观众认同的文物展示精品,增添这些文物景点的魅力。

其实,对于现有文物展示的缺陷,文物景点管理单位的领导、专业人员大都已经一清二楚,并开始计划整改,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是举步维艰,面临着展示经费不足、展品不足、展示设计人员不足等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打造出文物展示精品。

先说展示经费问题。在文物经费的安排上,多年来存在重保护和修缮,轻研究和展示的倾向。一般来说,全国和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缮经费由中央、自治区和市三级财政安排,而文物展示经费由市财政安排。市财政每年从城市维护费中划拨百分之三作为文物维护费,现在每年大约为100多万元,数额不算多。而且在具体安排上,这笔经费基本上只用于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修缮,对文物展示不予安排。也就是说,文物管理部门如果要制作文物展示,必须向市财政申请专项经费。而市财政是否安排,安排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物单位的“攻关”力度,这使得展示经费缺乏确定性。文物景点管理单位为了得到展示经费,往往在展示设计上缩手缩脚,不敢有大手笔,不敢有大创意,以免大口吓走人,这又使得展示水平难尽人意。因此,解决展示经费问题的关键就是文物经费主管部门改变思路,把文物展示经费列入文物维护费中,每年安排一到二个文物展示项目。当然,如果能够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行文物展示设计与制作,解决展示经费问题的渠道就更多些。

再说展品问题。文物展示的基础是文物展品。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与文物景点有关的文物分散在不同的文物管理部门,而负责该文物景点展示开放的文物景点管理单位反而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文物。如果仅仅展示本单位的藏品,展品就显不足;如果想展示其它单位的藏品,就涉及到部门利益问题,障碍往往多多。在这种情况下,上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该负起统筹解决的责任,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该调拨的就调拨,该借用的就借用。

三说展示设计人员问题。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文物展示设计、制作成功的保证。但是现在各文物景点管理单位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缺乏专业人员特别是展示设计专业人员。多数单位只有一二个专业人员,而且只擅长研究,不擅长展示设计和市场运作。靠本单位的专业人员设计、制作普通的文物展示已有点勉为其难,更别说高水平的文物展示了。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桂林市文物系统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还是比较高的,据不完全统计,现有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11人、馆员70多人,涵盖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文物鉴定、文博管理、摄影、美术等学科和专业,把这些专业人员整合在一起至少已经达到省级博物馆的水平,是完全有能力设计出高水平的文物展示的。事实上一些专业人员已经在展示设计方面崭露头角,设计出一些较高水平的作品,例如2002年广西师范大学在靖江王城内推出的“王城春秋”文物图片展示、2003年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推出的“万年前的桂林人”文物展示就都是由我市文物系统的专业人员设计和监制的,并且得到了广大观众和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被称为我市有史以来最好的文物展示。因此,只要各文物景点管理单位打破画地为牢、各自为战的旧框架,只要文物主管部门对各单位的专业人 266

员进行统一调配、人尽其才,依靠现有的力量就能设计、制作出高水平的文物展示精品。如果每年推出一二个文物展示精品,几年后我市各文物景点就都有了自己的文物展示精品,景点的档次、吸引力就会大大提升。

3、将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组建统揽桂林市各文物景点经营权的文物产业开发公司。

从政策方面来看,在文物景点管理单位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不存在什么限制,关键是要把管理权和经营权界定清楚。笔者认为,文物保护、修缮、藏品保管与研究、考古发掘等与文物直接相关的工作,属于管理权,不能采取市场化运作;展示设计与制作、宣传推介、组织客源、讲解服务、摄影服务、饮食服务、文物复制品与仿制品的生产与销售、旅游纪念品与工艺品的生产与销售等与参观接待有关的工作属于经营权,对于这些工作应该采取市场运作的模式进行经营,这不仅可以求得最大利润,而且对文物事业本身也有好处:第一,使文物景点管理单位从并不擅长的经营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做好文物保护、保管、修缮、研究等本职工作;第二,使展示设计与制作走向市场化,有利于设计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文物展示精品;第三,使讲解服务走向专门化,有助于提高讲解服务水平;第四,使文物景点的宣传和推销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效果会更好,并且可及时反馈游客和旅游市场的信息,从而及时改进、调整文物展示,开展适合观众需求的经营活动;第五,使各文物景点有相对可靠的客源保障。

事实上有些文物景点管理单位已经把组织客源、摄影服务、饮食服务、商品销售等分离出来,但是他们采取的办法是简单的承包,这种做法虽然减轻了文物景点管理单位的经营负担并得到了比较稳定的收益,但是对文物景点的建设并没有什么帮助,有些甚至还拖了后腿,因此不值得推广。笔者认为,仅仅在各文物景点管理单位内部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扩展到全桂林市,组建统揽桂林市各文物景点经营权的文物产业开发公司!而且尤其重要的是要把展示设计、讲解服务作为经营权分离出来,采取市场化运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文物景点做强做大。要做到这一点有一定困难,最大的困难可能就在于各文物景点管理单位的权益分配问题,因为在现有模式下各文物景点管理单位的既得利益差距很大,有些单位门票及商品销售收入每年有几十万,而有些单位才几万甚至几千元,收入多的不愿别人分享利益,收入少的拿不出资本金。不过这并不是什么不可解决的问题。只要主管部门有决心,充分论证并合理分配产业化运作带来的风险与好处,大多数文物景点管理单位是会愿意的。

有哲人说过: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只要我们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桂林的文物事业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明天,历史文化名城这顶桂冠也一定会焕发出应有的光彩。

267

第五篇:广西旅游产业现状

广西旅游业现状

现如今,广西旅游业发展比较成熟,据广西旅游统计资料,2011年广西接待游客超1.6亿人次。2011年,广西旅游总收入1277.81亿元,同比增长34.09%;接待入境游客达302.79万人次,同比增长21.00%;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0.5亿美元,同比增长30.32%。为把广西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建设旅游强区的发展战略和旅游总收入尽快实现千亿元的发展目标,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广西旅游业取得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去年广西旅游收入首次超过千亿元,预计达1190亿元,同比增长25%,广西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广西重点打造了桂林旅游龙头,桂林、南宁两大旅游集散中心,大桂林、北部湾、红水河流域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桂林山水、长寿养生、北部湾滨海休闲、刘三姐民族民俗文化四大旅游品牌以及桂林山水文化体验游、中越边关探秘游、北部湾休闲度假跨国游、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游、世界长寿之乡休闲养生游、桂东祈福感恩游六大精品旅游线路产品体系,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2011年广西新增28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截至2011年底,广西国家A级旅游景区总数已达161家,其中4A级以上旅游景区75家,比上年增加2家,旅游发展驶入快车道。“A级景区不断增加,提升了广西旅游景区整体质量,优化了服务结构,扩大了广西旅游景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对广西旅游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推动景区质量建设,广西成立了旅游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大幅提高对旅游业的整体投入,广西旅游发展资金从2009年的3000万元提高到2011年的8000万元;同时广西通过对旅游市场的专项整治,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提高游客满意度,并指导百色起义纪念馆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东兰红色旅游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地处中国南疆的广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从桂林漓江、乐业天坑等自然景观,到少数民族文化、边境文化等人文景观,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同时广西旅游拥有优越的资源禀赋,以桂林山水为代表,兼有桂平西山、宁明山花园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31个省级风景区。风景区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为特色各不相同。根据各自资源特色,形成了以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古迹为特色的桂北旅游区;以壮族文化、南亚热带滨海风光和边关旅游为特色的桂南旅游区;突出历史古迹、宗教文化、风景名胜和侨乡风貌的桂东旅游区;以长寿旅游和红色旅游为特色的桂西旅游区。

除此之外,广西还兼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广西与越南陆路接壤,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文莱等国隔海相望,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理中心位置,拥有延边沿海优势,是传统上中国沟通东南亚的桥头堡。在交通建设方面,广西拥有公路、铁路、水路、港口及100多条国内外航线,不仅是通向西南的大通道,还是连接中国—东盟的大通道。也正是因为如此便利的区位条件,广西与东盟的旅游合作成为各方的最优战略选择。

下载万盛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万盛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荆州旅游产业现状

    荆州旅游产业现状 荆州旅游景点历史悠久,蕴含丰富的文化意义,但前来旅游参观的人却不是那么的多,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荆州旅游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重点景区和板块......

    万盛旅游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万盛旅游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同志们: 根据区委中心组学习安排,今天,由我与大家一起探讨万盛旅游产业发展问题。我们干工作,必须要注重实践、务求实效,也要进行总结和理性思考,进......

    对重庆万盛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对重庆万盛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旅游产业发展不是做报表,建宾馆、建景点那么简单; 其核心是研发,持续的研发,针对时空变量的研发; 有人说,我们也在做呀,你看,请这个专家,请那个单位,从不......

    蔬菜产业现状和对策

    2012学年第二学期《食品添加剂》期中小论文 黄岩区蔬菜产业现状和对策(模板) 食品营养与检测10-1班 蔡健 学号20102345 摘要:本文从黄岩区蔬菜生产现状出发,针对蔬菜生产中存......

    长兴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长兴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丁欢欢2012-9-21 15:35:30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6期摘要:近年来,位于浙江省北大门的长兴县依托自身优势和生态资源,旅游经济稳步增长......

    临沭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临沭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打造“中国钻石之乡,沂蒙休闲乐园”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特色......

    贵州省旅游大数据产业发展规模及现状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贵州省旅游大数据产业发展规模及现状分析 贵州省旅游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 中投顾问《2016-2020年贵州省大数据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

    我国物联网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分析

    物流管理概论及案例分析论文上课7.8节班级13603 题目:我国物联网产业现状及其 发展对策分析姓名:XXXX学号:1040210200班级:10机制系别:机电工程系指导老师:范荣华我国物联网产业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