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节约型城乡建设工作意见的通知
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
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工作意见的通知
苏政办发〔2009〕128号2009年11月18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工作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工作的意见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的迫切需要,对加快建设领域节能减排步伐,实现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文化多元”的可持续人居家园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省城乡建设规模总量大、资源能源消耗高、节能减排任务重,节约型城乡建设面临十分繁重的任务。为积极探索城乡建设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节约型城乡建设水平,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的理念贯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快建筑业、房地产业、市政公用事业、勘察设计咨询业发展升级,促进工程建设、城市建设、村镇建设模式全面转型,实现节约型城乡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一)紧凑布局,统筹发展。围绕提升城乡建设用地效能调整完善空间规划,倡导“紧凑型城镇、开敞型区域”理念,推动集约宜居型城镇和村庄的规划建设。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城乡统筹,引导村庄建设相对集中。强化城镇发展边界控制和空间复合利用,积极推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利用互动的开发模式,构建城市多中心体系。
(二)节约建造,绿色生态。推广使用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的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设备。探索工程建设实施方式改革,创新有利于节约型工程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快太阳能、浅源地热等在建筑中的应用,推进新能源建筑一体化建设,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
(三)资源循环,运营高效。加强市政建设中的能源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资源化,推广综合管沟和绿色照明,提高市政建设和管养水平。加强城市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强化市政公用企业的节能降耗。推进数字化城管,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精细化管理与高效运营。
(四)保护环境,和谐宜居。严格风景名胜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把城市自然山水与历史地段的保护与城市特色空间塑造、城市竞争力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改善有机结合起来,把节约型住宅与宜居型环境塑造有机结合起来。在节约资源能源的同时提高居住舒适度,促进城市生活品质提升与社会和谐。
(五)科学决策,规范管理。提高城乡规划的前瞻性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充分发挥对建设发展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加强建设工程项目前期研究,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储备。积极推进决策透明化,科学合理确定项目内容、规模和周期。创新工程建设组织模式,推行工程总承包和代建制,规范工程建设审批环节管理,提高施工现场管理组织化程度和工程建设水平。
二、重点工作
今后3年,紧紧围绕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结合城乡建设实际,全面推进资源能源节约,提高资源能源利用与运营效率,引导城乡建设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形成一批既具代表性、示范性又可复制、能推广的技术和工程项目,促使全省节约型城乡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推进城市空间复合利用。规划引导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引导紧凑型城市布局,控制城镇空间发展边界,县以上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提升城市用地尤其是工业园区的土地利用效能,继续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重大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之间的协调。积极推动城市地下空间合理综合利用,2012年特大城市与大城市编制完成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并有序实施。协调地上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统筹城市历史遗迹、自然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二)推进节约型村庄规划建设。加快实施镇村布局规划,研究制定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的政策措施,引导新建翻建的农房在规划点上建设。合理控制农房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引导村庄节约集聚建设,提高村庄建设用地效率和集约化水平。继续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优化配置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因地制宜开展村庄道路建设和村庄绿化工作,体现乡村自然生态特色。加快探索符合农村特点的低成本建设和运营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探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机制。促进农村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鼓励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就地减量和资源利用,倡导有机垃圾沤肥回田。
(三)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在建筑中普及应用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热与建筑一体化。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技术,加快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步伐。大力推广土壤源热泵、水源热泵等浅源地热建筑应用一体化。在经济适用房、廉
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中,推进应用太阳能利用等适用节能技术。到2012年,全省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60%。
(四)推进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加强建筑全过程节能审查,确保所有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2010—2012年三年新增节约400万吨标煤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建筑节能对全社会节能的贡献率。开展和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认证。加快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和节能运行监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制定出台政府机构和公共建筑能耗定额,结合旧小区出新和环境改造,逐步推行既有住宅节能改造。结合建筑能耗测定与能耗标准制定,出台建筑合同能源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建筑节能投资和担保机制,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资建筑节能领域。积极推广新型结构体系,加快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努力降低建筑材料消耗。
(五)推进绿色施工管理。制定《江苏省绿色施工管理规定》、《江苏省绿色施工评价标准》,加强对建筑工地绿色施工的指导,全面开展绿色施工工地创建活动,其中5%的工地达到省级标准,加大对绿色施工工地的奖励力度。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提升建筑施工工地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进程,集中力量培育若干个大型建筑工业化基地,提升建造方式的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大力实施精品工程战略,加快建筑施工机械化、精细化和管理信息化步伐。
(六)推进住宅全装修工作。抓住房地产市场转型的机遇,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切合群众需求、多样化的建筑和装修方案以及人性化的住宅产品服务。通过实施康居示范工程和开展住宅性能认定工作,进一步提高全装修住宅在市场供应结构中的比例,力争到2012年苏南中心城区新建住宅全装修比例达到50%以上,其他地区达到30%以上。制定《江苏省成品住宅装修技术标准》,加强过程监督管理,推广使用节能环保部品和材料,将装修产品质量、施工质量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
(七)推进综合管廊建设。以近期大规模建设的城市新区、城市重点改造地区为重点,以弱电、通信等综合管沟为突破口,不断扩大综合管沟内涵,有序推进综合管沟建设。探索旧城区综合管沟建设新技术、新模式。创新综合管沟投资、建设和运营机制,建成一批综合管沟示范项目。积极倡导建设城市地面基础设施公用走廊,通过规划引导城市高压走廊、铁路走廊、公路走廊等及两岸防护绿地的空间复合利用,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
(八)推进城市绿色照明。县级以上城市编制完成绿色照明规划,科学布局照明线路,设计适宜的照明强度,设定合理的照明时间。在新建和改造照明工程中,大力推广高光效照明光源、节能照明灯具、高效节能调控设备。加强城市照明用电管理,加快推进城市照明动
态智能化。探索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在城市照明中的使用,加强城市景观照明的科学设计和管理。以2005年为基数,到2012年城市照明累计节电率达到25%以上。
(九)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深入开展节水型城市、小区、企业(单位)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城市节水工作水平,2012年建成15个省级节水型城市。大力推广再生水、雨水、河湖水在园林、绿化、洗车、环卫等行业的使用,提倡透水路面工程技术应用。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资源化利用水平,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0%。规划占地2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住宅小区和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建筑,同步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城市供水产销差率降至15%以下。研究和推广耐旱性树种和节水型植物群落,推广使用微灌、滴灌、渗灌等技术,大力开展节水型绿化。
(十)推进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探索将房屋拆除垃圾资源化利用方案纳入城市房屋拆除管理。推进施工过程中建筑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进程,通过提高住宅全装修的比例减少二次装潢垃圾量。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垃圾分类收集与再生利用机制,积极试点推行建筑垃圾与餐厨垃圾的集中收运和资源化利用,推进生活垃圾填埋沼气综合利用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拓宽垃圾再生利用产品的应用市场,提升垃圾处理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完善城乡一体化垃圾收运与处理机制,大力推进“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集中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收运处置体系建设。苏南地区要在2010年全面建成上述体系,苏中苏北地区生活垃圾收运和集中处理率要明显提高。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抓紧研究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做到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加强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示范带动与分类指导相结合,整体推进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研究制定节约型城乡建设相关标准和规章,加快科技创新和相关技术研发应用,形成制度规范、政策激励、技术保证、标准支撑的保障体系。加强各类市场参与主体的诚信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加大财政投入。各级财政要安排资金,对建设科技创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一体化、节水技改等重点项目给予支持。加强省级建筑节能专项资金管理,重点支持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省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攻关、技术改造、新产品贴息、扶持服务业发展等专项资金也安排一定比例予以支持。积极实施绿色建筑产品政府采购制度,由建设部门会同科技、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组织开展绿色建筑产品认定,并向社会公布产品目录;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用财政资金采购的,应当优先购买列入目录的产品。
(三)落实优惠政策。企业生产使用列入推广目录的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以及经省有关部门认定的符合国家新型墙体材料目录和资源综合利用目录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依法享受税收优惠。企业购置符合国家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的设备投资额,依法按照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经建筑节能测评获得低能耗建筑节能标志的节能建筑项目和绿色建筑,符合企业所得税法有关规定的,实行企业所得税优惠。对从事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包括从事建设领域研发、设计、创意的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对全装修成品住宅,可由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给予适当补贴。对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企业和专门从事处理、利用污水处理厂污泥的企业,依法给予税费减免优惠。
(四)建立价费机制。加快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和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加价制度。鼓励中水回用,对再生水和污水处理用电实行价格优惠,可不执行峰谷分时电价。对直接使用再生水的用户免征水资源费,市政绿化及景观使用再生水的同时免征污水处理费。研究制定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定额及超定额加价制度。根据垃圾分类和资源利用方式,制定不同的垃圾收费标准。鼓励江、河、湖、海附近的建筑使用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并按照有关规定减免水资源费。对太阳能建筑光伏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实施优惠上网电价。鼓励工程项目代建或总承包,合理确定代建费收费标准。
(五)抓好宣传教育。注重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的目的和意义,积极倡导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型城乡建设的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切实加强培训工作,重点对规划设计、建筑监理、施工图审查、工程质量监督等方面技术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建筑节能有关规定得到全面落实。定期组织技术交流、技术推广、成果洽谈等专题活动,宣传推广节约型城乡建设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新经验,提高公众节约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节约型城乡建设的良好氛围。
(六)强化工作考核。按照可量化、可操作、可落实的要求,制定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定期考核机制,对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积极推进管理制度创新,将节约型城乡建设相关考评指标纳入“人居环境奖”、“园林城市”、“优秀勘察设计奖”、“扬子杯”的创建和评选考核范围,将绿色工地创建成果纳入建筑施工企业招投标考核体系。各级建设、规划、房产、园林、建筑、市政公用等行政主管部门要把节约型城乡建设列入主要工作目标,强化督促检查,及时反馈情况,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篇:2018年全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消防工作意见
2018年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消防工作意见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要求,深入推动落实消防安全行业责任,大力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行业消防安全形势稳定,根据省消防安全委员会印发的《2018年全省消防工作意见》,结合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实际,现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大力推动行业消防安全工作职责落实。各级住建、规划、城管、房产等部门要按照《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和《关于成立省住建厅消防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的通知》(鄂建办〔2017〕316号)要求,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本地区、本行业的消防安全责任规定,建立责任明确、分工负责、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定期研究部署行业消防安全工作。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深入贯彻消防安全责任规定,将消防安全纳入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消防安全工作计划,分解落实行业消防安全责任和目标任务,做到重心下移、责任到岗、明确到人,确保住建系统各行业落实消防安全责任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二、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各级规划管理部门要贯彻落实《湖北消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鄂
可;工程竣工后,未经公安消防机构验收通过的,不予竣工验收备案,不予房产登记;三是加强城镇燃气管理。严格按照《城镇燃气管理条例》落实燃气经营许可管理。加强燃气管道、储气站等储运设施的维护管理,及时更新改造老旧燃气设施。每半年开展一次入户燃气设施设备检查,做到用户全覆盖;四是加强在建工程消防安全管理。建立在建工程消防安全定期检查制度,每逢节假日、重大活动或会议,对施工现场消防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夏季高温天气期间和冬春季火灾高发季节,开展建设工程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五是加强跨部门消防监管协作。住建系统各部门要深化建设工程消防质量数字管理和诚信体系建设,共享企业不良行为信息,加强和公安、质监、安监、电力等部门的信息互通和工作协调机制,开展多部门联合检查、联合执法,加强全链条监管和跨区域打击力度。
四、开展行业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结合国家和省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的新要求,在全省住建系统开展施工图审查、施工现场、城镇燃气、消火栓、物业小区及消防通道等涉及消防安全领域专项整治行动。省厅各归口业务处室和直属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厅勘察设计与科技处负责施工图审查消防安全专项整治,省质安总站负责施工现场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厅城建处负责城镇燃气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厅房产处负责物业小区及消防通道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各级住建部门对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中发现的重大问题、隐患,要
第三篇:建设资源节约型单位通知
关于在全局开展节约型单位集中建设月活动的sO100
通知
局属各单位、总公司:
为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现象文秘部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6月30日,xx召开全国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按照市政府部署要求,经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七月份在全局开展节约型单位集中建设月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范围
本次活动的单位包括:局机关各科室、管理站、事业单位、总公司及所属企业。
二、活动内容
建设节约型单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本次集中建设月活动,主要围绕以下重点工作进行:
(一)节约每一度电: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减少照明设备能耗;工作完成后及时关闭电灯、计算机、电视机和空调等,切断电源;离开办公室时间较长或下班时做到随手关灯;夏季将室内空调温度控制在26摄氏度以上。
(二)节约每一滴水:用水完毕后或发现龙头滴水现象,做到随手关闭水龙头;加强对用水设施的保护和维修,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二次水的再使用。
(三)节约每一张纸:提倡双面用纸,注意信封、复印纸的再利用;大力推行无纸化办公,充分发挥电子政务优势,非涉密文件尽量通过网络传送,进一步减少纸质公文印制数量;修改文稿尽量在电子媒介上进行,需要出样的,要用小字号排版,减少纸张消耗。
(四)节约燃油:工作人员外出进行一般的非紧急性公务活动,要尽可能乘坐公交车辆;紧急公务活动需使用公务车辆时,能几人同行的,要集中乘用公务车辆;出车时,能用自然风降温的,决不开空调。
(五)节约办公用品:各部门应本着节约的原则领娶使用办公用品;管理人员应做好监督和统计工作;机关的财物平时注重保养爱惜,如有损坏,要及时修理。
(六)节能降耗:总公司及所属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通过加强资源节约管理,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围绕“能耗、物耗、资金”等重点、难点,开展“节能,节材、节资、节时”活动,切实提高动能和原辅材料的利用率,提高全员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率和周转率,最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七)勤俭节约办事情。各单位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勤俭节约办好一切事情”的原则,合理安排,科学调配,反对大手大脚,反对铺张浪费。要严格执行局财务预算制度,大力压缩费用开支,为我局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保障。
(八)家庭节约:在全局范围内积极倡导职工开展家庭资源节约活动,倡导职工勤俭持家,教育家人共同参与资源节约活动,使广大职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活动步骤
本次活动集中开展时间为一个月,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7月5日至7月10日)
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全局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单位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理念,积极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树立大局意识,积极倡导节约文明的生活方式,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构建节约型单位,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本阶段结束时,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具体的活动计划,报局办公室。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7月11日至7月28日)
各单位要按照通知要求和制定活动计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认真组织开展节约型单位集中建设月活动。机关各科室、各管理站等单位,要注意从日常工作行为上下功夫;总公司等生产单位可发动职工开展“我为节能降耗献计策”活动,开展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利用效能。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7月29日至7月30日)
各单位要认真总结活动开展以来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表彰先进的典型和做法,并予以推广。同时要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使“节约资源”的理念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为建设节约型单位奠定良好基矗
四、保障措施
1、加强活动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为保证本次活动扎实开展,取得实效,局成立节约型单位集中建设月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检查和总结工作。组长:XX,副组长:XXX,成员:各单位负责人。
局属各单位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开展节约型单位建设的重要意义,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务求实效,组织制定出本部门的活动计划或具体方案,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2、加强监督检查,狠抓措施落实
活动开展过程中,领导小组将组织人员对各单位的节水、节电、节能、节资等工作进行不定期、突击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改正,对那些屡教不改的单位和个人,要在全局进行通报;各单位也要确定专人,结合实际找准节约的方向和重点,抓好各项节约措施的监督落实工作。
3、总结先进经验,建立长效机制
为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局将开展“节约明星”、“节约能手”评选活动,对在活动中发现的好经验、好典型、好建议,局将按贡献大小进行适当奖励,有条件的单位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出台合理的激励措施。同时,要把这些好的措
第四篇: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高温补助通知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关于计取和发放建设工程高温津贴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城乡建委,两江新区、北部新区、经开区、高新区、万盛经开区、双桥经开区建设局,有关单位:
为切实做好我市建筑工地高温天气期间防暑降温工作,保障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确保劳动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的通知》(渝府办发〔2013〕166号)的有关规定,现将计取和发放建设工程高温津贴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温天气是指市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通过当地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公众公布的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天气。
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为一般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为中度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为强度高温天气。
二、凡本市行政区域内建筑工地的劳动者从事高温天气作业的,依法享受高温津贴。
(一)高温津贴发放范围。
凡在建筑工地从事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包括生产工人和管理人员),均应按本通知规定享受高温津贴。
(二)高温津贴发放标准。
一般高温天气作业的,按每人每天不低于5元标准发放;中度高温天气作业的,按每人每天不低于10元标准发放;强度高温天气作业的,按每人每天不低于15元标准发放。
高温津贴的具体发放标准,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应在施工合同中约定,但不得低于本通知规定的标准。
(三)高温津贴发放办法。
劳动者的高温津贴,由施工企业按劳动(劳务)合同中约定的工资支付周期或期限足额支付;没有约定的,每月支付一次,于次月同劳动者工资一并支付。发放高温津贴应当做好记录。
三、高温天气期间,建筑工地的作业劳动者数量由建设、施工和监理企业每日共同统计确定,并根据市气象主管部门公布的高温天气天数及施工合同约定的高温津贴发放标准计算高温津贴费用。
建设单位应将高温津贴费用随工程进度款同期支付给施工企业。工程结算时,高温津贴按实结算一并计入工程总造价。
四、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建设工程,无论采用定额计价、清单计价或其他计价方式,均应按本通知要求计取和发放高温津贴。
五、高温天气期间,施工企业应切实做好建筑工地防暑降温工作,制定并落实防暑降温措施,按规定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建设单位应按规定足额计算高温津贴并及时支付给施工企业。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未按规定计算、支付和发放高温津贴的,由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处罚。
六、本通知所称“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七、本通知自2013年6月27日执行,原《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建设工程计取和发放高温补贴费用的通知》(渝建发〔2007〕163号)同时停止执行
第五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商标工作意见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加强商标工作的意见
为进一步加大商标保护力度,遏止各种商标侵权行为,保护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支持、引导企业运用商标开拓市场,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湖南省著名商标,充分发挥商标在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商标工作的重要意义
商标是区别商品和服务不同来源的标志,是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下,商标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已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和锐利武器,成为体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全市有效注册商标2500余件,其中,湖南省著名商标仅8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站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商标作为重要的知识产权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把商标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把我市商标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明确加强商标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加强商标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怀化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商标意识,大力支持、积极引导企业科学合理运用商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我市经济的整体素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加强商标工作,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全社会商标意识明显增强,企业运用商标的水平明显提高,商标维权体系进一步健全,著名商标品牌对经济的贡献明显提高。到2015年,力争全市中国驰名商标、湖南省著名商标分别达5件、50件左右;提升驰名商标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品牌兴市,品牌强市。
三、认真制定商标工作规划
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对本地商标工作的研究,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布局和重点,科学制定本地商标工作规划,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主管商标工作的职能部门,要切实发挥综合、指导、协调作用,为各级政府当好参谋。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地商标工作规划,结合各自职责,围绕当地产业发展目标,立足本地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科学制定本部门、本行业实施商标规划的工作方案,并指导和督促企业制定商标工作具体规划和实施措施。
四、加大对商标工作的扶持力度
(一)对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在省人民政府给予奖励的基础上,由同级人民政府给予30万元奖励。对认定为湖南省著名商标的企业(不含认定期满后重新认定的企业),给予5万元奖励。
(二)从2009年起,各级政府根据培育注册商标、中国驰名商标、湖南省著名商标及保护商标专用权工作需要,每年安排必要的资金,保证培育和维权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的注册。农村种养专业户、农村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及行业组织申
请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的,可由注册人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予以适当奖励。
(四)鼓励、支持企业积极运用商标开拓国际市场。对在出口贸易以及国际商标注册工作中成绩显著,并取得良好效益的企业,可由企业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给予适当奖励。
(五)进一步加大商标工作宣传力度。各地要将企业商标的宣传列入对外宣传的重要内容,加大对企业商标的宣传力度,及时报道企业商标工作的成功经验,扩大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和提升全市商标工作水平。对中国驰名商标、湖南省著名商标相对集中的城市户外广告宣传,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统筹安排,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六)支持中国驰名商标、湖南省著名商标企业的技术创新。鼓励、支持中国驰名商标、湖南省著名商标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加强新产品和应用新技术的开发。各级财政、科技主管部门每年安排的科技专项资金要对中国驰名商标、湖南省著名商标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予以倾斜。
(七)支持中国驰名商标、湖南省著名商标企业的市场主体建设。支持中国驰名商标、湖南省著名商标企业的改革改制,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国驰名商标、湖南省著名商标企业上市融资。
(八)支持中国驰名商标、湖南省著名商标企业进行商标无形资产的运作。鼓励、支持中国驰名商标、湖南省著名商标企业以商
标作为无形资产的兼并、联营、特许经营等活动。其商标无形资产经法定评估机构评估确认后,可按有关规定进行投资入股、抵押贷款。
(九)加强商标中介组织和商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商标代理、评估、策划等中介组织,规范商标中介行为。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加强商标理论和实践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商标专业人才的培养。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加强自身商标管理队伍建设的同时,建立为企业商标人才队伍建设服务的商标专业人才库。各企业要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大商标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制定相应工作计划和措施,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商标专业人才队伍。
(十)加强对企业申请商标注册和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湖南省著名商标、怀化市知名商标工作的指导。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为企业商标注册工作服务,引导企业科学、合理申请商标注册。对基本具备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湖南省著名商标条件的企业,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予以重点指导。
五、严格依法保护商标专用权
(一)将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湖南省著名商标纳入怀化市重点保护商标名录,由市工商局每年公布一次。对涉及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湖南省著名商标的商标假冒侵权案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法查处。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对将中国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或商业字号登记可能造
成公众误解甚至欺骗公众的,或者对在相同行业内以湖南省著名商标相同的文字作为企业名称的组成部分或者字号使用可能引起公众误认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法查处。
(三)对在不相同或者不类似商品上使用中国驰名商标误导公众,致使驰名商标所有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或者对在非类似商品上以湖南省著名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图形作为商品名称、装潢使用或者作为未注册商标使用,足以引起消费者误认,致使著名商标所有人权益受到损害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法查处。
六、进一步加强对商标工作的领导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商标工作,定期听取商标工作的情况汇报,切实解决商标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商标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商标专用权的保护和对企业争创自主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各自工作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司法机关要进一步加大对商标专用权的司法保护力度,及时审理侵犯商标专用权的有关案件,严厉打击商标违法犯罪行为;新闻媒体要进一步加强对商标工作的宣传力度,不断增强企业的商标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营造积极注册商标、规范使用商标、主动保护商标的氛围。
怀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二〇〇八年六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