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什么有机、生态、养生产业最适合广西在广西发展
广西,位于中国华南地区西部,南濒北部湾、面向东南亚,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沿海、沿江、沿边的省区。
从古时的南蛮之烟,到如今的八桂圣土,广西经历过困境,终将迎来了一个新的荣耀之光。
“八桂”原指八株桂树,八树而成林,一说其大,又喻其丛生。大,广西地处岭南,疆域宽大,山川秀丽,资源丰富,所谓地大物博。
广西不仅地大,而且生态环境极为优良,广西14个地市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范围为70.0~93.1,生态环境状况均在优良级以上;其中,防城港、梧州、贺州、玉林、桂林、柳州、钦州、贵港、来宾等9个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达到优级水平。广西89个县级评价单元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范围为59.1~87.1,均为优良级,其中,有29个县的生态环境状况达到了优的水平,占比30%。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一方的水土,养育了一方的人。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养生、长寿的观念受到热捧,广西多数地方山清水秀、民风淳朴、饮食健康,青山绿水、碧海蓝天下,广西盛产种类繁多的特产,拥有14个中国长寿之乡,数量居全国首位。
广西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机、生态、养生产业对于全国市场来说,广西出产的生态、有机、养生产品是实打实的真货。
借此,广西生态有机-网站应运而生,其创建于2013年10月10日,专注于为广西生态、有机、养生农家、企业、商家提供专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平台主要以B2BB2CO2O电子商务技术与模式,结合网络、纸媒、手机等多种渠道,构建一个集生态、有机、养生商品营销、营销网络铺设、商品展销、有机养生生态品牌推广、商业信息等各类商业服务于一身的高端商业平台,服务广西有机、生态、养生商家,构建一个全天候、不限空间与地域限制的商业交流洽谈、信息获取、商品展销的新农联盟。
一切只是开始,我们和广西一起走在追梦的路上。
不怕路途的遥远,我们怀惴梦想的力量。
第二篇:广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广西发展概况-发展优势-产业优势
经过建国5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广西培育并初步形成以制糖、有色、冶金、电力、汽车、机械、建材、食品、医药等为主的一批优势产业,具备与国内外企业开展产业合作的良好基础。
【制糖工业】广西制糖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3年机制糖产量突破600万吨,占全国糖产量的一半以上。广西制糖工业产业链较长,蔗渣造纸制板、糖蜜生产氨基酸、单细胞蛋白、酒精以及提取丙酮等有机化合物、滤泥生产复合肥等综合利用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广西的制糖成本比国内其他蔗糖主产区每吨低100~200元,加上综合利用的效益,市场竞争力较强。
【电力工业】建国以来,广西根据自身资源特点,按照“水电为主、水火并举、大中小型并举、电源电网并举”的方针发展电力工业,先后在境内建成西津、大化、岩滩、天生桥、百龙滩水电站以及合山、柳州、田东、永福、来宾A、来宾B火电厂等骨干电源项目。2003年,全区境内发电总装机772万千瓦,其中水电453万千瓦。拥有50万伏变电容量600万千伏安,线路总长度3947公里;22万伏变电容量767万千伏安,线路总长度5322公里。目前在建或启动的大型电源项目主要有龙滩、百色水利枢纽、平班、乐滩、长洲水利枢纽等水电项目,以及北海电厂、钦州电厂、防城港电厂、贵港电厂等火电项目,在建项目总装机1144万千瓦。正在加快前期工作的大型电源项目主要有桥巩、岩滩扩建、大藤峡、瓦村等水电项目和来宾A厂扩建、永福电厂扩建、南宁电厂、百色电厂、桂东电厂等火电项目,总装机超过1000万千瓦。广西电力工业发展总的思路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继续加快电源开发步伐,逐步建成为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到2010年,全区境内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560万千瓦;2020年将达到5000万千瓦左右。
【机械工业】广西的机械行业拥有11个分行业,年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均超过全区的20%。作为传统优势产业,机械行业已培育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如玉柴机器股份公司是全国最大的车用内燃机生产企业,柳州建筑机械总厂是全国最大的预应力机具生产企业,柳州工程机械股份公司是全国装载机行业的龙头企业。空气压缩机、机床、农业机械也有相当规模,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部份产品远销国外。
【汽车工业】汽车工业是广西正在着力培育壮大的支柱产业。中国一汽、上汽、东风三大国内汽车集团,以及美国通用、韩国大宇、法国雷诺等国际汽车大公司已在广西建立生产基地。2003年,广西生产乘用车、商务用车、微型车、载重车、客车、特种车等20万辆,同时,以柳州、玉林、南宁、桂林市为中心的汽配工业正在逐步形成,汽车工业配套能力进一步加强。目前,广西正借助国内外汽车大公司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的优势,加大汽车工业技术改造力度,扩大产能,开辟柳州阳和工业新区作为汽配工业基地,2005年实现汽车产量50万辆,力争成为我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
【铝工业】铝工业是广西最具发展潜力和优势的支柱产业。平果铝业公司已形成年产85万吨氧化铝、13万吨电解铝的生产能力,经过2004年的扩建,最终将达
到年产160万吨氧化铝、40万吨电解铝的生产规模。广西与中国铝业公司、中国五矿公司合作兴建的桂西氧化铝厂已经启动,一期建设规模年产160万氧化铝。广西铝材加工已有相当的基础。2010年广西将形成年产500万吨氧化铝、150万吨电解铝、120万吨铝材加工的生产规模,成为全国乃至亚洲重要的铝工业基地。
【林浆纸一体化】广西是我国南方重要林区之一。宜林面积136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7%,在南方速生林发展重点省区中居第1位。现有森林面积98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1.3%。主要造林树种有:桉树、松树、杉树、竹子等用材林,以及八角、板栗、肉桂、油桐、苦丁茶等经济林。目前,广西正在把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与林浆纸、林板产业结合起来,加以扶持发展。现有的100万公顷速生林进入轮伐期后,可以保证年产500-600万吨纸浆的需要。
【黑色冶金工业】目前广西具有年产250万吨钢材、60万吨铁合金、80万吨锰矿的生产能力。柳州钢铁(集团)公司是一个包括采矿、选矿、炼钢、炼铁、轧钢、炼焦等配套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大型钢铁企业,该公司钢、铁产量占广西同类产品的80%左右,到2005年将扩建到年产500万吨钢材的规模。在沿海地区,广西将依托20万吨级深水泊位等优越的外部建设条件和广阔的西南、东南亚市场,规划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建材工业】广西建材产品主要有水泥、玻璃、滑石、石材、重晶石等,在全国有一定竞争力,在东南亚颇有影响。广西石灰石矿产总储量23.7亿吨,2003年水泥产量达到2665万吨,拥有五羊、鱼峰、红水河、古庙、虎头等一批知名品牌。柳州水泥厂生产能力达18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水泥厂之一,该厂产品已成为出口免检商品。华润集团、安徽海螺等著名企业纷纷进入广西投资办厂。广西的石英砂品位高、质量好,是制造高级玻璃的优质原料,已探明储量 2500 多万吨,居全国第2位。南宁平板玻璃厂是全国第3个用浮法工艺生产玻璃的企业,年产浮法玻璃120万标准箱,产品远销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桂林龙胜滑石矿为中国第2大滑石矿,含矿率达79%-92%,白度高达77.85%-93.7%,产品畅销世界近20个国家和地区。广西天然石材主要有花岗岩、大理石和辉绿岩3个系列品种,其主导产品“岑溪红”花岗岩在全国39个花色品种中名列第2,资源、价格和开发外部条件优势明显。
【医药工业】广西依托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优势,已生产单列统计的中药产品13个剂型410个品种,其中国家新药18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55个。西瓜霜、三金片、金嗓子喉宝、骨通贴膏等一批优秀品牌已经形成,云香精、鸡骨草胶囊、花红药剂等中成药具有特殊疗效,有的产品产销量全国第一。目前,广西的医药企业已基本完成了GMP改造,并努力推进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种植研究与基地化种植。
【食品工业】广西品种繁多的热带、亚热带水果、蔬菜、海水产、特色经济作物为食品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目前已形成黑五类食品、梧州冰泉食品、柳州金嗓子、象山牌罐头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品牌。汇源果汁、娃哈哈食品、双汇食品、中国粮油、吉林粮油等一批国内知名大公司已到广西投资建厂。
第三篇:广西山药产业的发展优势
广西山药产业的发展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4.4 广西山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4.1 品种种性退化,新品种的引进、选育滞后
山药种性退化是广西山药生产发展中的基础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1)农民长期种植同一品种,利用山药嘴子或山药茎段作为种薯进行无性繁殖,没有更新换代;(2)对山药品种提纯复壮缺乏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用块茎作种进行提纯复壮的研究较少。提纯复壮有一定的技术门槛,一般农户难以掌握。另外,生产中不正确的人工选择也造成某些优良性状丧失,如农户在出售山药时为增加收入,多把块茎长的、粗细均匀的优等山药作商品,留下短的、细小的作下一年生产用种(汪彩云,2006)。(3)自然变异。山药受高温、干旱和不良的栽培措施等因素的影响引起基因突变,导致品种变异和退化。
广西种植的品种基本是本地品种和桂淮“2”、“5”“6”号,新品种的引进、选育滞后,没有引进或试种过国内其它省区的品种。
4.4.2 盲目向不适宜的耕地发展,农田基础设施差
“水是山药的命,又是山药的病”,种植山药对水分的管理非常重要。耕地灌溉排水设施不健全,遇到干旱年份不能及时灌水,遇大雨时不能及时排水,影响山药正常生长。2009年山药市场价格高,促使一些在外打工的农户返乡种植山药,很多农户也扩大种植面积,将原来种水稻的耕地改为种山药,耕地地势较低,没有建设专门的排水沟渠,排水不畅,田边水沟长年积水,引发严重的根部病害。那楼镇部分农户开垦丘陵坡地种植山药,碰到暴雨天气可以靠地势来排水,但是干旱天气引水灌溉十分困难。农户盲目向山地和丘陵耕地贫瘠地区发展。田间没有专门的运输道路,机械上坡的难度很大。收获季节,只能靠人工收获和运输,劳动强度很大。如果碰上阴雨天气,收获运输更加困难。
4.4.3 技术推广亟待深入,机械化程度有待提高
在广西山药的主产区,如金田镇和那楼镇,通过学习培训班、专家大院、种植示范田等手段,向农民传授新种植技术和科学的田间管理方法,效果明显。其它地区的农民主要是通过二次传播和亲自观察,向示范区当地农民学习,效率比
较低,学到的技术不全面、不严谨。
山药栽培和收获属于劳动密集型,相对费时费工。目前各主产区应用的“定向结薯技术”和“打洞栽培法”,开沟和打洞机械的推广应用,大大降低了种植的难度,但收获机械至今未有突破。定向结薯技术虽然降低了种植和收获的劳动强度,但是由于采用该技术种植的山药薯形呈扁形,商品等级较差,一些农户为了更高的利益,还是采用传统种植方式。目前普遍认为能够进一步提高山药种植机械化程度的有效手段是进行标准化种植,确定单位面积内山药种植的行距、株数等使种植尽量简化,降低劳动量和生产成本。
4.4.4 种植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广西山药种植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种植规模小,成本高,加工增值困难,生产效率低和市场竞争力弱等。种植规模难以扩大有多重原因:首先是耕地资源紧张,可供流转使用的土地少;其次是虽然通过流转可以获得土地,但是农户自身经济条件有限,几十亩以上的土地,资金负担不起,而且与自有土地不连片;再次山药合作社和协会少,组织化程度低。比如那楼镇山药种植面积约1300 hm2,种植户约5000户,只有2个山药合作社:坛垌村山药合作社仅限于坛垌村村民,社员50余个;雷婆岭山药合作社约100个社员。金田镇种植面积约3300 hm2,合作社7~8个。金田村种植山药约1300户,只有金田村山药合作社和山药协会,其中金田村山药合作社成员130余户,仅占金田村种植户的10%左右。
4.4.5 无公害山药产地认证面积小,亟待“绿色化”
受传统种植经验的影响,大多数农民以高产量为首要目标,山药质量或者等级考虑较少。农户往往是依个人经验来掌握化肥的搭配和施用量,施用时间上有较大盲目性,没有定量施肥和平衡施肥,造成生产过程中化肥施用过多。还存在盲目施用农药,防治时机把握不准,防效差,导致用药次数多,施用量大,农药残留超标。在当前人们追求绿色生活的形势下,非绿色的食用、药用产品的市场空间无疑会受到限制,亟待实现种植的“绿色化”。
由于山药专业合作组织少,资金不足、实力有限等原因, 影响了申报主体的积极性, 致使无公害山药产地认定少,面积小。无公害山药基地建设步伐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广西现在经过认证的无公害山药基地面积约3500 hm2,不到广西山药种植总面积的10%。
4.4.6 加工规模小,缺少龙头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缺少深加工产品
广西山药外销主要是以鲜山药销往湖南、河南、安徽等地。区内有一定数量的加工企业,但从固定资产、加工技术、员工人数、加工能力等方面分析,总体呈现出一下特点: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技术含量低,进行晒干或烘干成山药干条(片)等初加工,加工产品级别低,成本高,经济效益差,产品同质化严重,缺少深加工产品。
因为山药初级加工资金和技术门槛较低,所以存在着大量家庭式加工作坊和小企业。比如那楼镇的山药加工户约100户,基本是以家庭作坊为主。桂平市有加工作坊和企业100多家,年加工量不足10 t的家庭作坊式占80%左右,其它多数为年加工量100 t左右的小规模企业,年加工量8000 t的龙头企业仅桂平市纯健公司一家。那楼镇某农户试图深加工成“山药健儿粉”和“山药补酒”,产品质量不错,但由于技术成本高和营销能力有限,半途而废。金田镇一些企业老板也曾想做山药深加工,但是苦于缺少技术指导,不知道向什么方向发展。
4.4.7 缺乏本地品牌,销售渠道单一
广西山药每年外销约25万t,主要是鲜山药和山药初级加工品。比如2010年,鲜山药收购价3~4元/kg,加工后一级山药干片的出厂价10元/kg左右,由河南商人收购走,贴上他们自己的商标,作为河南山药干片销售价格为35元/kg,中间利润达到净利润达到15元/kg左右。这些小规模的加工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最终都是为他人做嫁衣。那楼镇山药是南宁市场上食用山药的主要来源,但是缺少品牌,知名度难以提高,只有本地群众和外地来那楼做过生意的商人知道那楼山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那楼淮山;同时因为没有建立销售网络,与收购商没有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
在销售上比较依赖外地客商和企业,合作关系不稳定,尤其是将更靠近市场终端的产业链下游交给其他人,增加了广西山药产业发展的风险。依赖外地客商上门收购,经常会出现在收获晚期外地客商借机压价的情况。各个主产区都没有建设成专门的山药交易市场,在那楼镇和金田镇,收获季节供销双方就在大街上交易,十分不方便。在当地虽然不乏头脑精明的经纪人,不过都是单打独斗,一对一地联系客户,缺少经纪人协会,缺乏信息交叉,缺乏更宽更可靠的市场信息渠道,整个销售就没能形成组织和规模。销售没有保障,农民担心辛苦种出来的山药没有销路,也影响了山药种植的进一步扩大。广西山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5.1 广西发展山药产业的优势
5.1.1 规模优势
目前广西山药种植总面积3.8万hm2左右,在西南和华南地区处于完全的领先地位,是全国山药五个山药主产区之一,在我国山药市场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形成了桂林、桂平、玉林、南宁四个重要的种植集中区,其中桂平市金田镇不但是国内闻名的“中国淮山之乡”,而且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山药集散地。广西区内有国家认证的广西玉林中药材市场,通过这个良好的平台,广西山药的加工品销往全国各个地区、港澳台和东南亚国家。相比较而言,广西周围的的湖南、广东、贵州、云南四个省,种植面积都没有超过1 hm2,远远落后于广西。广东虽然经济发达,处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前沿,但是劳动力和土地成本都大大高于广西。湖南、贵州、云南三省,与广西相比,气候优势不明显,没有毗邻东南亚和东盟合作组织这样的优势条件,区位优势较差。
5.1.2 区位优势
广西背靠贵州、湖南两省,西临云南省,东临广东省,西南接壤越南,南部面海,是我国唯一的接壤大陆,面海又接壤外国的省区。因此,广西成为了我国建设西南地区,发展与东南亚各国贸易合作的前沿地带。从2004年起,每年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经过数年的发展,东盟已经成为我国第五大出口市场,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和东盟之间的商业贸易发展,带动了广西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正式建立,它涵盖18亿人口,GDP接近6万亿美元,贸易额达4.5万亿美元,是世界三大区域经济合作区之一,也是世界上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在此背景下,我国与东盟10国的贸易合作,为广西山药及各种山药加工产品出口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途径和更广阔无限的市场空间。
此外,广西是我国重要蔬菜生产基地和“南菜北运”试点省,销售网络覆盖北京、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及珠三角地区,年平均外销蔬菜超过150吨,种植面积约54万hm2。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达的销售网络,为广西山药的的外销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5.1.3 价格优势
广西山药的收购价格总体属于较低水平,同其它产区相比有着一定的价格优势(图2)。所以广西山药作为山药加工原材料,成本更低,市场效益更客观。多年以来,桂平市金田镇和南宁市邕宁区等主产区所产的山药,主要由河南、湖南、安徽的商人上门收购,然后运往各自的省区,加工成山药干品或干粉销售。
2009年以后,低价优势越来越小。河南、河北、山东等几个主产区种植面积扩大,引进了产量高、价格低的新品种,江苏、湖北、安徽等几个次主要产区种植面积也逐渐扩大。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提高,不断压缩广西山药的市场份额,并减小了广西山药的市场价格优势。如果算上长途运输成本,广西山药的价格优势就更小了。目前同广西相比,苏鄂皖三省种植面积还较小,市场份额少,但是随着今后的逐渐发展,这种市场份额差距和价格优势将会逐渐缩小。
5.1.4 气候优势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南部,全球北回归线附近,全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春秋较短,冬夏较长。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降水较少。年平均气温在16.1℃~23.5℃之间,太阳年总辐射量达90~100千卡/cm2/年,日均温≧10℃积温在5000℃~8300℃之间,持续日数为240天~358天,年平均无霜期350天以上,是全国积温最高的省区之一。
全国山药五大主产区中,河南、河北、山东位于黄河周下游地区,江苏位于长江流域,广西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在年日照时间、年太阳辐射量、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温度、年无霜冻天数五个方面都要比其它四个产区更加有利。这种明显的气候优势,为广西各地发展山药种植提供了比其它省区更有利的条件(表
10)。
第四篇:广西北部湾滨海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打造广西北部湾特色滨海旅游业
摘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滨海旅游业是现代旅游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而且
滨海旅游业作为旅游业的重要分支,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异军突起。广西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滨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首先对广西北部湾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进行阐述,进而了解广西北部湾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问题的解决,打造特色北部湾滨海旅游业。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特色滨海旅游业发展概况
滨海旅游业主要是指活动在滨海地区、海上、海底、海岛的旅游业,以旅游者为主体,以滨海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为客体,通过旅游者的流动表现出的一种社会经济文化活动。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产品具有特殊性,主要通过服务形式表现出来,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等,其中旅游服务是旅游产品的核心。滨海旅游业具有高效益、轻污染、与多种旅行活动兼容等优势,被称为“无烟产业”。滨海旅游业属于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前景可观。
一、广西北部湾滨海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特征
(一)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发展基础好。北部湾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品位高、组合好。具有自然风光优美、海岛半岛众多、海洋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民俗风情浓郁、边关历史神秘、历史文化厚重等资源特征。
(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特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全面实施区域经济、开放带动和重点突破战略,旅游经济总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旅游业连续多年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动力和先导产业。其阶段特点表现在:
一是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旅游资源整体开发水平不高,不少优秀旅游资源处于待开发和浅开发状态,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旅游文化和旅游社会环境亟待加强开发建设,北部湾旅游发展规划尚处在编制当中。
二是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区域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国家战略和政策聚焦带来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为发展旅游服务配套提供支撑和有效衔接;旅游业发展得到高度重视,旅游本身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产业发展速度快;区位优势和旅游价值得到全面彰显,同时面向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
三是面临全面转型升级。从以观光为主的门票经济向综合收益为主的产业经济转变;从观光产品为主向滨海休闲度假、城市商务旅游等为主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跨越;着眼于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强化区域整合,实现向和谐旅游、统筹发展跨越;着眼于城市群和大工业发展,强化公共设施向优化整合转变,实现向社会资源旅游化跨越。
广西属沿海地区,北部湾海域面积约12.9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东起粤桂交界处的洗米河口,西至中越边境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1500多公里。海岸类型分冲积平原海岸和台地海岸两种。沿海岛屿有697个,岛屿岸线长600余公里,岛屿总面积84平方公里。涠洲岛是广西沿海最大的岛屿,面积约28平方公里。广西滨海地处热带北缘,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20-26℃,是适宜人类居住、旅游的地方。区域内洁净的海水、优质的海滩、形态各异的岛礁火山群、良好的原生态海洋系统等等,无处不体现出高品位的、多样性的优良环境体系特征。所以广西发展滨海旅游业是占有极大的地理优势的。
因此,如何打造广西特色北部湾滨海旅游业,首先了解其沿海的旅游景点。大致有:北海银滩、涠洲岛、星岛湖、钦州三娘湾、国家海洋保护动物白海豚、七十二泾景区、沙井港、茅尾海、八寨沟、防城江山半岛、怪石滩、大平坡白浪滩、金滩、以及有“龟蛇守水口”之称的白龙炮台、北仑河口红树林保护区、东兴口岸。再加上铁山港、廉州港、三娘港、钦州港、防城港、珍珠港等港湾,形成“天然港群海岸”。这样从东到西就组成了一条旅游路线。
二、打造广西北部湾特色滨海旅游业
一是旅游开发与建设现代工业相结合。在加快推进钢铁、核电两大项目建设的同时,注重挖掘其工业旅游的潜质,以钢铁、核电基地为依托,规划建设参观平台,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充分展示现代工业生产流程,吸引游客前来参观考察,提高知名度,促进更多工业落户,实现旅游开发与建设现代工业良性互动发展。对于现代化工业,钦州引进了中石油、防城有核电站。
二是旅游开发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在推进城镇建设的同时,因势利导、因地制
宜,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滨海自然资源等,通过一流的设计理念和高品质的建设水准,大幅度提高城镇的城市综合面貌及综合配套服务设施,从而带动城区的扩展,实现旅游开发与推进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钦州有名族英雄冯子材、刘永福故居,可开辟特色历史文化教育,使游客能够了解到 名族英雄的爱国精神。
三是旅游开发与弘扬港口文化相结合。广西有众多港口,在每个大港区设立港口文化展厅、观光线路、配备观光车、完善停车场、购物店等配套设施,让游客了解到港口的建设发展史、港口文化风俗。同时,依托企沙渔港,多方筹措资金规划建设灯塔景观走廊、海堤广场、渔港观光平台等旅游设施,加快形成渔家生活体验、海鲜美食等疍家风情体验区。
四是旅游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相结合。以旅游开发为手段,加快岸线、岛屿及海洋渔业等海洋资源开发,整合现有的火山岛、白鹭园、万亩蚝排等景点,按照国家AAA级景区标准,进一步完善火山岛、万亩蚝排的旅游配套设施,扩建景区道路,力争在2010年前使火山岛景区达到国家AAA级标准。而且开设旅游度假基地,吸引外来游客的居住,如北海涠洲岛就是一个很好的度假基地。
五是 旅游开发与高档星级宾馆建设相结合。引进一批投资商前来投资建设,推动星级宾馆建设蓬勃发展,反过来又带动旅游业的开发,达到“双赢”的目的。预计到2015年,建成三星级以上星级宾馆10多家。
六是旅游开发与摄影拍摄相结合。北海银滩、涠洲岛、三娘湾、怪石滩等都是很好的拍摄基地,以拍摄为前提,吸引外来游客的驻足广西,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广西北部湾在打造特色旅游时会存在许多问题,如环境的污染、设施基础的落后、服务质量的不足等等。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区位优势还未变成交通优势,地缘优势还未变成市场优势和产品优势,极具发展潜力的都市支撑还未形成现实优势;区域旅游合作比较脆弱,合作层次不够深入,北部湾旅游区域的客源、市场、人才、企业、项目等合作不足;整体形象不鲜明,知名度有待提高,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品位旅游产品不多;旅游资源开发分散、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旅游要素资源短缺,发展活力不足,资金、人才和项目储备缺乏等,影响了旅游业整体的发展速度。
三、对于提升广西北部湾旅游业的发展
一、加强产品开发。要依托各类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各具特色的滨海旅游产品。这些旅游产品主要包括:观光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高乐夫运动系列产品、历史文化旅游产品、节庆旅游产品、专项类旅游产品等,以丰富的产品增强广西滨海旅游业发展的竞争力。如:依托北海港、钦州港、防城港等大港口与大工业基地的现代大型建设成就观光游览产品;依托北部湾疍家风情、京族哈节、海上丝绸之路的少数民族文化、滨海民俗风情观光旅游产品。依托北海涠洲岛、冠岭,钦州三娘湾、茅尾海,防城港江山半岛、京
岛等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北海老城、刘冯故居、灵山大芦古村、合浦汉墓博物馆等历史文化旅游产品。推出北部湾海上实景演出。形成固定的北海国际海滩文化旅游节、钦州国际海豚节和观潮节、防城港京族哈节等大型旅游节庆。
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要加强北部湾三市的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加强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港口码头、口岸、联检大楼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星级宾馆建设和滨海风味餐饮、滨海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加强旅游交通、旅游厕所、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系统、旅游信息咨询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三、打造精品线路,这是促进广西滨海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亮点。要着力开发如下滨海旅游线路:广西滨海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线、连接中国海岸线邮轮旅游线、海上丝路历史文化旅游线、滨海跨国邮轮旅游线、山水生态观光游线、温泉健身休闲游线。
四、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和市场宣传促销工作。要按照“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开展多层面多区域的旅游合作,加强北海、钦州、防城港滨海三市间的旅游合作,加强自治区内的旅游合作,加强省际间滨海旅游合作,加强与泛北部湾旅游合作,共同营造“市场共享、优势互补、品牌共塑”的良好旅游市场环境,形成推动广西滨海旅游快速发展合力。实施积极的滨海客源市场开发战略,针对国外国内不同客源市场采取不同措施,将更多游客吸引到广西滨海地区旅游。挖掘广西滨海独有的文化和自然元素,彰显“亚热带海滨”、“阳光海岛”、“风情”、“边境”、“海湾”、“生态”特色和功能,树立和传播广西滨海旅游新形象。
五、提升服务质量。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满足游客需求为出发点,以游客满意为目标,以“制度规范、设施便利、服务到位”为保障,建立、健全广西滨海旅游服务体系,向游客提供周到高效的旅游服务和旅游安全保障,使“一流的产品”有“一流的服务”相匹配。
六、保护旅游资源与环境。要加强海滩海岸资源、海岛资源、海洋生物等海洋资源、珍稀濒危动植物、历史文物古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滨海旅游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做好海岸线、海湾环境线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制定北部湾旅游人才资源战略规划,建设广西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对海洋旅游等方面的旅游人才培训,与泛北国家加强滨海旅游人才培训交流合作。组织行业从业人员到国际、国内滨海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考察、学习;请国家旅游局为广西举办滨海旅游发展人才培训班;利用国家旅游局将涠洲岛作为全国滨海旅游发展联系点的机会,争取包括人才培训在内的多种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2][3][4]
朱坚真_海洋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 百度百科,滨海旅游业 陈宜瑜,近海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李兆华,广西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23(2):80-84
第五篇:广西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最新)
广西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最新)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推进广西农村一二三产业(以下简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纵深推进美丽生态乡村和幸福美好家园建设的客观选择。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精神,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强化理念引领,准确把握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转方式、推融合、强产业、促跨越”为总体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突出绿色生态优势,突出产村和农旅融合,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乡村休闲旅游业,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为“两个建成”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农村产业与特色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新农村建设与特色城镇协调推进,农村产业集聚与城乡规划发展统筹布局。坚持多种业态与多元主体融合发展,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与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发展壮大,加大创新业态发展与培育新型主体力度,切实增强龙头示范带动与增加社会资本投入。坚持市场导向与利益共享融合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要发挥新型主体带动,又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同时,注重推进区域特色发展与农村产业链延伸,注重提升内生动力与机制体制创新能力。坚持平台支撑与社会服务融合发展,着力于重大项目建设与财政倾斜支持,着力于信息平台建设与成果综合利用,着力于金融保险发展与人才科技条件支撑。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逐渐形成,推动我区一二三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使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联系日趋紧密,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
二、突出优势特色,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
(四)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
将农村产业融合与城镇规划建设有机融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等集中。加强城镇规划标准建设、技术指导和市场开发,找准城镇优势基础,整合专项资金,依托企业投资,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休闲观光、旅游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形成特色产业与小城镇建设的深度融合,带动上下游多个产业发展。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重点推进宾阳、恭城、田东、富川和灵山5个示范县以及一批乡级、村级试点示范工作。升级风貌改造工程,2016—2020年,结合旅游强县建设,全区组织实施20个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建设,101个百镇建设示范工程。突出产业支撑,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进一步放宽南宁、柳州、桂林、玉林和其他设区市、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的进城落户的户籍准入条件,全面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实现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各级人民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以低保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多措并举稳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厅、公安厅、商务厅、农业厅、教育厅、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等负责)
(五)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推进农林牧结合和种养加一体,实施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打造一批千亿元大产业,带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加快绿
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着重抓好农作物秸秆、农田残膜、植物残叶和畜禽粪便等生态循环资源利用,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猪—沼—果”、“稻鱼共生”、“一蔗两用”等生态循环模式。大力发展广西绿色生态产业,开展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试点。加快推广生猪全程高架网床+有益微生物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按照限制近海养殖规模、拓宽外海养殖空间,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合理开发外海渔业资源,支持建设海洋牧场的总体要求,科学合理、统筹发展海洋渔业。鼓励发展林下养鸡、中草药等林下生态经济。完善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全程监管质量追溯制度。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强化以东盟为重点的开放开发,深化桂台和粤港澳周边区域农业合作。(自治区农业厅、林业厅、水产畜牧兽医局、科技厅等负责)
(六)延伸农业产业链
大力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加工园区建设,建立财政补贴和政策扶持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引导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向农业示范区和优势主产区集聚发展。鼓励扶持糖料蔗、果蔬、茧丝绸、茶叶、中药材、木薯、罗非鱼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构建农产品跨区域流通体系,加强水果、蔬菜等大宗时令农产品的冷链物流系统建设,加快农贸市场建设规划,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大力推广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和农校对接,鼓励支持企业开设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组织好中国—东盟博览会农业展、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等展销促销活动。(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厅、供销社、农业厅等负责)
(七)拓展农业多功能
大力推进以南宁、柳州、桂林等市为代表的都市现代农业建设,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为中心,以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为抓手,以特色产业发展为基础,创新推动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科普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探索形成以设施、生态、观光休闲、会展等为特征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广西长寿之乡众多、民俗民情多样、山水风光美丽等特色优势资源,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开拓山水田园、农家乐、休闲养生、旅游互补、都市科普、渔乐休闲、节庆休闲等富有广西特色的经营模式,加快发展长寿养生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森林旅游。注重彰显桂风壮韵,实施500个乡土特色示范村建设,对250个传统村落文化进行保护发展。推进“环南宁市森林休闲旅游圈建设”,积极开发建设各类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庄园、森
林人家,努力建成生态保护、资源培育、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性标杆。挖掘传承农耕文化和特色民俗文化,做好“那”文化、龙脊梯田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纵深推进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大力推进产村融合、农旅融合,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自治区农业厅、旅游发展委、林业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文化厅、乡村办、民政厅等负责)
(八)创新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大力创新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农业云、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合理运用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遥感航拍规划,对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实行全程监测,建立信息预警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建设一批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和一批商务配送中心,完善综合服务网络。推动发展大型机械租赁、乡村旅游设施设备和物业租赁等生产租赁业务。鼓励发展农产品定制服务、众筹农业、创意农业、会展农业等新型业态。(自治区农业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委、财政厅、商务厅、林业厅等负责)
(九)引导产业聚集发展
加强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科学开展区域产业功能布局。加快开展“小块并大块”土地整治,引导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加大力度创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含林业、农垦),2016年基本建成30个自治区级、100个县级和100个乡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加大产业发展指导规划,扶持发展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依托我区生态资源优势和农产品地理标识,突出针对果、菜、茶、药等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广西生态特色、地域标识特色和民族产业特色的大品牌。创新科研体制机制,依托国家、自治区园区和整合农业科研院所、广西创新团队等技术力量,培育壮大一批育种育苗、栽培管理等领域的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企业集群。(自治区农业厅、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科技厅、财政厅、商务厅、农垦局、林业厅,广西农科院等负责)
(十)支持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结合广西扶贫攻坚“十大行动”,重点针对5000个贫困村开展产业扶贫行动,做好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规划,整合各部门资金和资源等,大力支持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休闲农业、长寿产业、生态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和贫困地区电商,加强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模式,让贫困农户更多参与产业增值收益分配。鼓励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合作。(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扶贫办、农业厅、商务厅、金融办、旅游发展委等负责)
三、突出主体支撑,推动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经营
(十一)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开展乡村旅游、发展农产品加工和电商销售等经营活动。开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示范创建。鼓励土地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和鼓励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用于扶持的项目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直接补助、先建后补等方式直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至经营主体账户。支持新型社会化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土地托管、联耕联种和种苗繁育、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实施龙头企业成长计划,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林业、农垦、水产畜牧重点龙头企业,加强龙头企业“产—加—销”一体化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一批大品牌,示范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自治区农业厅、林业厅、水产畜牧兽医局、农机局等负责)
(十二)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优势
加快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进组织体系、服务体系、经营体系、合作方式、农村金融体系、联合社治理机制等方面创新。深入推进“新网工程”建设,建立健全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加快对网络空白和薄弱地区的网点布局。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辐射带动系统发展的社有企业,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推动供销合作社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对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全流程、综合性服务。创新发展新型业
态,搭建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拓展经营服务领域,由主要从事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延伸,大力开展乡镇综合超市、农资配送中心、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和新兴产业经营服务,密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全区性为“三农”提供综合服务的骨干力量。(自治区供销社等负责)
(十三)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
加快推动我区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改革发展。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培育发展工作机制,依法依规建设完善一批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行业自律、教育培训、品牌营销、组织交流、信息发布、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符合条件的行业协会承接政府转移、委托、授权职能和购买服务,将质量检测、信用评估等适合行业协会承担的职能移交行业协会。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产业联盟,共同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品牌创建、统一营销等多种联盟方式建设。(农业厅、科技厅负责)
(十四)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广西特色种养业,利用农村“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开展农业环境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修复。实行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同等对待。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可以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要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厅、商务厅、林业厅、旅游发展委等负责)
四、突出机制创新,建立多形式农村产业利益联结方式
(十五)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
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购销关系。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
社提供贷款担保,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农产品产销合作,建立技术开发、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设立共同营销基金,打造联合品牌,实现利益共享。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到户、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各地人民政府可探索制定发布本行政区域内农用地基准地价,为农户土地入股或流转提供参考依据。以土地、林地为基础的各种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财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经营者均应成为股东方,并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探索形成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的收益。(自治区农业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林业厅、商务厅、工商局,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广西银监局,广西保监局等负责)
(十六)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强化工商企业社会责任,鼓励从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工商企业优先聘用流转土地的农民,为其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引导工商企业发挥自身优势,辐射带动农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龙头企业认定监测制度,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与利益联结机制相挂钩。完善工商资本租赁农地准入、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稳定土地流转关系,推广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等计价方式。规范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行为,建立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分级备案制度。与农业保险、担保等相结合,探索构建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风险防范机制。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契约意识,鼓励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信用评级方法体系。巩固和完善“合同帮农”机制,制定和推行涉农合同示范文本,依法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违法行为。加强土地流转、订单等合同履约监督,建立健全纠纷调解仲裁体系,维护双方合法权益。(自治区农业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司法厅、工商局,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等负责)
(十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以县(市、区)为基础,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业物联网、价格信息、公共营销等服务。优化农村创业孵化平台,建立在线技术支持体系,提供设计、创意、技术、市场、融资等定制化解决方案及其他创业服务。引
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农技服务,鼓励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为创新创业提供支持。积极探索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引导其健康发展。采取政府购买、资助、奖励等形式,引导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提供公共服务。(自治区农业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厅等负责)
五、突出服务体系,提供多渠道农村产业支持条件
(十八)健全财税支持机制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落实小微企业税收扶持政策,积极支持“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发展。各级财政要整合统筹涉农资金,保障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投入,预算内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倾斜。创新财政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农村产业融合领域。(自治区财政厅、发展改革委、国税局、地税局等负责)
(十九)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完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田东“农金村办”模式,在行政村建立“‘三农’金融服务室”,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快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推动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服务全覆盖。加大财税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将更多资源投向“三农”,加大农业农村重点领域金融供给,实现涉农信贷投放规模持续增长。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含林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合作关系,以产业链金融模式支持农村产业整合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组建自治区级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鼓励市县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品种和覆盖面,加快推进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试点,扩大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范围。(自治区金融办、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厅、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广西银监局,广西保监局等负责)
(二十)强化基础支撑
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推动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常态化、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着力推进
改房、改水、改厕、改能、改路“五改”工程。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供电、供水、停车场、观景台、旅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强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到农村创业。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支持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农产品加工贮藏、分级包装等科技创新。(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水利厅、交通运输厅、教育厅、商务厅、科技厅、农业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旅游发展委、通信管理局等负责)
(二十一)落实主体责任
全区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计划,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探索融合发展模式。县级人民政府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有抓手有平台,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尤其要以“10+3”农业特色产业提升行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糖料蔗“双高”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创建等载体为抓手,多措并举,落实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自治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创造性地落实各项任务。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要按照国办发〔2015〕93号文件和本意见要求牵头抓好试点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对本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评估,每年将工作进展情况报告自治区人民政府。(全区各级人民政府,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等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