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安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纪实专题片解说词
创建生态文明,提升乡村品位
——徐闻县广安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纪实
何强
前言:岭南有奇秀,此地最清悠。
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小城——徐闻,有一条美丽之村叫广安。广安村位于徐闻县海安镇西部,在207国道徐城至海安路段,距徐闻县城5公里,与国际旅游岛——海南岛隔海相望,下辖广安村、后朗村、北关村、城内村、新村仔村5条自然村,有493户2110人,总面积4954亩,其中耕地面积2071亩。这个依山傍海的村庄山青水秀,水丰土肥。近年来,广安全村上下众志成城,不懈努力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合奏了一曲曲创新建设、重在实干、成效显著的时代凯歌!
一、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
近几年来,为切实打造魅力广安、生态广安,广安人矢志创新工作,强化领导、强化规划、强化考核、强化责任,贯彻落实国家环保总局的《关于印发<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加强生态村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到实现生态物质循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广安村从2002年开始就加强工程实施的组织领导,按照目标任务、资金、责任的要求,加强对实施广安国家级生态村建设工程的宣传,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生态示范村建设不仅是关系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因此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转变观念,1
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切实做好生态示范村工程实施工作。
二、加大资金投入、着力解决民生
在强化投入上,按照“突出重点、解决热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的思路,共投入1500多万元完成了各自然村的村级公路硬化、生态村旅游项目、污水管线并网、无害化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现广安村在建的有辖区内有分式水塔大型5座,水源取自178米深的地下温泉层,日供水1000吨。结合高水池供水,自来水普及率100%。村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好,地表水水质好,经检测,水质合格率为100%,可直接饮用。这些举措有效地解决了饮水、亮化、交通、垃圾清运等问题,提升了广安村生态的承载力。
三、发展生态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广安村的农业主要包括水稻种植业、林果种植园、北调蔬菜种植业等。其中,农田、林地散布较大,以种植水稻和北调瓜菜、林果为主。在强力推进的生态村建设热潮中,该村两委有意识地助推了广安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生态农业,环保先行”的理念下,近年来该村利用气候上的优势,大力发展反季节瓜果种植业,村委会向各农户家庭宣传绿色农业知识,出台政策鼓励使用有机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逐步淘汰使用化肥及普通农药。在这里成功实现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现广安村人均年收入8036元,许多农户都建起小楼房,添置小轿车,广安这个昔日贫穷的村庄正一步步走向富裕,走向辉煌。
四、发展乡村旅游、擦亮广安名片
随着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徐闻县提出旅游强县,广安人瞄
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提出了打造“祖国大陆最南端最美乡村”设想,积极擦亮生态旅游这张名片。目前,该村积极打造出“响水潭”、“杏磊湾”、“石莲山寺”、“农家乐”、“田园风光”等旅游景点,积极配合旅游部门抓好旅游宣传推介。通过相关设施配套,真正做到乡村旅游“行有基础、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这些景点一经推出就吸引众多旅客。特别是这种低碳、绿色、休闲乡村旅游深受到城市人群青睐。据统计,2010年广安接待中外游客2.5万人次,旅游收入300多万元。
五、倡导精神文明、构建和谐广安
在生态村的建设中,广安人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强有力的后盾!把生态村创建宣传活动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群众满意率达100%。广安村先后被评为湛江市农村改水改厕先进村、湛江市生态文明村、湛江市卫生村、湛江市最美丽村庄、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生态示范村、广东省文明示范村、广东省最美丽村庄、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全国文明村镇。迈入小康生活的广安人民,每个村都建起了党组织阵地、文化广场、娱乐场所、体育场、图书阅览室等公共场所,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男女老少欢欣鼓舞,其乐融融。
天道酬勤,绿满广安。随着城乡统筹和生态建设的持续推进,广安人用实干和热情绘就了一幅幅山川秀美的生态画卷,广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只争朝夕、开拓创新,一个生态良性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日臻和谐的广安,目标明确,奋力前行,不断去实现新的跨越。
第二篇:天堂镇天堂村关于创建国家级生态村
天堂镇关于创建省级生态镇 建设指标完成情况报告及分析
天堂镇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创建生态镇的精神,坚持走农业现代化、牧业规模化、村庄小康化、旅游生态化的协调发展之路,开展了生态镇创建活动。经过一年多的创建,达到了人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目标。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010年人均纯收入4150元,高于创建标准中西部的4000元标准。
2、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为85%,全镇3251户饮用水水质符合国家《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
3、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0%,全镇多数村民安上各种封闭式的清洁厕具,全镇卫生改厕率不断提高,全面取消了露天粪坑。
4、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100%,无害化处理率为80%。村内有固定的收集生活垃圾的垃圾桶;生活垃圾定期清运并送县城垃圾处理厂进行了无害化处理;有卫生责任制度,有专人负责全村垃圾收集与清运、道路清扫、河道清理等日常保洁工作。
5、生活污水处理率为55%。全镇多数农户的生活污水进入污水管网,排入天堂镇污水处理场。
6、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为100%。天堂镇为全力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禁止引进一切工业型项目。
7、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70%。全镇以发展农村沼气为重点,普及新能源,推广节能技术,实现太阳能等多种能源互补,建立农村清洁能源体系。
8、农膜回收率达90%。天堂镇针对粮食、经济作物种植中农膜使用污染问题,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一是引导限制使用厚度小于0.008mm的超薄地膜,以降低废旧地膜的捡拾难度;二是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膜,推广一膜两用技术、适时揭膜技术。三是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建设田间垃圾收集设施,对农村垃圾进行定点堆放、定期处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9、天堂镇大力实施秸秆粉碎饲料、秸秆沼气原料等综合利用工程,努力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促进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10、大力新建沼气池,以点带面来发展沼气池建设,以减少畜禽粪便的污染。养殖废物通过沼气池和还田方式进行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11、为提高我镇绿化覆盖率、绿化水平和河道的综合整治,我们通过合理规划、统一布局,在道路和村庄规划区、河岸实现全面绿化,以达到绿化、美化、改善环境发展经济的目的,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通过以上措施,我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8.6%以上。
12、天堂镇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充分依托优势产业带建设,实现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加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种植,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比例已达到标准。
13、天堂镇积极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行秸秆还田,鼓励使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农药化肥平均施用量连续多年低于全县水品。
14、全镇在改善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上采取了系列措施:对耕地,除增施厩肥、有机肥外,还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增施微量元素,改善土壤结构。经县农业部门检测,我镇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上升。
15、全镇环境整治、村庄绿化、生态保护认识加深,对生态镇创建工作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对现阶段生态镇创建工作非常满意。村民对环境状况满意率达99%。
二、结论及分析
以上数据显示,天堂镇通过生态镇创建,使全体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被群众所接受,树立起了保护环境,讲究卫生、文明向上的村风。通过近年来的环境建设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生活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资源得到合开发和利用,产业结构布局合理规范。村道硬化、绿化美化工程、改水改厕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建成,极大的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水冲式厕所的使用,不但消灭了蚊蝇的孳生地,而且对净化水质、防止传染病、阻断传染源意义重大。各项工程的实施,有力地保护了群众的身体健康,改善了居住环境。
第三篇: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发展规划
双政字〔2009〕9号
江夏镇人民政府
关于报送《石伟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
发展规划》的报告
县环保局:
现随文报来《江夏镇石伟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发展规划》,请审阅。
二○○九年三月十日
主题词:创建生态村规划报告
抄送:县政府办、发展计划局、城建局。
石平县江夏镇人民政府2009年3月10日印发
共印10份
石伟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家快石伟村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村建设步伐,使石伟村快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之中,依照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标准(试行)》(环发[2006]192号文件)要求,结合本村实际。制定本村创建规划。
一、基本情况
石伟村位于石平县城东19公里处,属江夏镇辖区,东与汉水区好子铺镇接壤,全村总面积62.5平方公里,有131个村民小组7635户92430人,全村有耕地面积12492亩,党员558人。2006被华夏市委市政府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照《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纲要》、《国家生态村考核标准(试行)》和市、县环保工作要求,结合石伟村实际,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以改善村组面貌为重点,达到人居环境和经济同步发展,以全民创业行动为动力,协调推进全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全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努力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规划建设
(一)规划时间:2009年3月至2010年7月
(二)规划区域:石伟村11个村民小组
(三)规划项目
1、基础设施建设
(1)、通村、组道路建设
2009年实施原老316国道通村路改造,从入村口接新316国道至梅子镇,硬化长2公里宽6米的通村主干道,铺设排水管道,修建排水沟4.5公里,公路两旁绿化,每户门前修建一个花坛。2007年硬化6、7、8、9通组路1.8公里,修建排水沟,两旁栽植树木绿化。2008年硬化10、11组道路0.8公里。硬化通院到户路,50%以上的院落、户通水泥路到家门口。修建通1组(火车路)道口1个,修建7组便民桥1座。
(2)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规划:2009-2010年7月全村土地平整550亩,新修河堤1800米,新增粮田100亩,实施坡耕地改造350亩。
人饮建设:2009年修建人畜饮水工程一处,建集水塔1个,铺设管道6500米,使85%的村民吃上自来水。2009年连接集镇饮水工程,铺设管道2000米,使全村95%的村民饮用自来水。
水利建设:2009年修建抽水机站2处,修建渠道5000米。2010年7月修建抽水机站2处,修建渠道3200米。2010年修建渠道2300米,打机井2眼,清淤库塘2座,改造病库塘 2座。
(3)信息化村建设工程
2009年争取电话村建设,争取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009年实施电话村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使85%的农户通电话,85%的农户安装有线电视,电视信号覆盖率达到100%;2010年实施移动信号站建设,全村信号覆盖率达到100%。
2、产业建设
2009年发展畜牧养殖大户2户,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红薯)— 3 —
1000亩,栽桑80亩,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红薯)1000亩,发展高科技丰产桑园100亩;2010年发展畜牧养殖大户10户,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红薯)1200亩,发展优质良桑100亩。全村逐步建立以六组为中心的红薯粉条加工基地,以九组为中心的蚕桑基地,以10组为中心的畜牧养殖基地。
3、文化、科教、卫生工程
2009年规划修建村卫生室100平方米,加大卫生知识宣传活动,启动农民学校建设,修建石伟小学围墙,继续加大农民卫生知识宣传,派送2名高中学历的青年到医校进修,完善村卫生室建设;启动农民技术培训工程,输送30名有志青年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加大石伟小学教育设施建设,改造校舍300平方米;规范环境卫生管理,购臵垃圾箱60个。2010年建设村图书室,力争藏书达到500册,以村农民学校为主,大力开展农业知识讲座培训工作;按照规划要求,建设标准垃圾填埋场一个。
4、村容村貌建设
2009年,重点实施“五改三建”工程,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池、建好农家房舍、建好致富园。建圈、厕、沼一体化3500户,建设循环生态沼气2100口,改节能炉灶1400口,绿化老331国道通村道路81.5公里,建设花坛110个,栽植花卉35000株,安装路灯910盏,建设通村公路沿线可视面老房改造600户,施行统一刷白,门窗油漆,房前屋后栽植花草树木。建设331国道生态移民安臵,建设欧式建筑、花园532户,安装路灯544盏,修建娱乐、休闲广场公园12个。2010年,继续加大建设3331国道生态移民安臵,建设欧式建筑、花园420户,建设月河万亩竹带绿化。修建五保户安臵点一个,解决96户568人五保户居住问题。
5、阵地建设
2009年加大村办公楼改造,使办公场所功能合理,全部达到“三室两栏四有”标准,即:有党员活动室、有党组织办公室、有党员电教室,有村务公开栏和室外宣传栏,有一块牌子,有党员电化教育设备,有开展活动必备的桌椅、有专门的档案柜。加大全村党员干部管理,吸收、纳新73名,充分发挥村支部堡垒作用,发放资料6100份,开展3次保护生态环境知识讲座,提升村民创建生态示范村认识,开展“争创环保卫士”主题活动,丰富生态村创建精神内涵,评比表彰在创建生态村中的先进集体和个人。2010年,纳新党员65名,深入开展“争创环保卫士”主题实践活动,激发村民参与生态环保建设的热情和主动性。以学校为中心,编排一些贴近农村、贴近生活、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走进村组院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培养一批生态环保能人,评选“环保标兵”和生态环保科技示范户,表彰奖励在生态村创建中的先进人物,大力宣传生态村创建中好的做法,宣传生态村创建的工作成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成立由村支部书记刘光束同志任组长,村委会主任画付同志任副组长,村两委委员、各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办公室,抽调5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工作的落实。同时邀请市县镇人民代表组成督导组,对创建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聘请县环保局专家作为创建工作顾问,指导石伟村创建生态村建设规划工作。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规划工作通过召开会议、发放征求意见、刷写宣传标语、制作宣传展板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赢得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参与。
(三)积极争取,多方配合。石伟村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村 — 5 —
建设,是一个集思广益、多方融合、通力协作的建设过程,在争取政府加大投入时,坚持以项目支撑为动力,多方筹措资金,号召村民积极行动,配合创建工作规划的落实和实施。
(四)夯实任务,狠抓落实。一是对规划创建工作实行承诺制,由村两委会在村民大会上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的监督,按照规划内容,对村两委及创建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任务。二是实行限时办结制,按时完成任务。三是实行责任追究制,对规划创建工作延误或造成损失的要追究责任。
(五)严明纪律,严格奖惩。一是各组要积极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将创建规划列入重要日程,班子领导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全身心投入工作。二是将创建规划工作纳入村组干部年终考核,作为德政勤能评优的重要依据。
第四篇:八字渠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
八字渠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
工作总结报告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村以创建生态村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契机,大力发展以旅游为主的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农村居住环境,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互利互惠“双赢”的奋斗目标。通过广泛深入开展生态村创建活动,有效的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迈进。现已达到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标准。
一、全村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村情
东园镇八字渠村是自治区和中卫市确定的塞上农民新居示范村,地处城郊结合部,是以二、三产业和设施蔬菜为主导产业的村庄,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708户,2550人,共有耕地2061.5亩。2010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2947.52万元,实现集体经济纯收入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25.3元。按照中卫市乡镇建设规划,2008年规划建设了八字渠新村,栽路芽1800米,硬化巷道1000米,栽植风景树980棵,安装太阳能184座,铺设下水管道1800米,制作垃圾收集箱86个。我村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有利时机,从环境
治理入手,科学规划、抓点带面、积极推进、使全村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好的开局,环境面貌有很大提升。
二、创建工作主要措施
(一)、组织到位,科学规划、积极推进
1、为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村委定期召开会议针对此项工作进行安排布置,成立了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镇人大主席担任组长,分管卫生的副镇长、村支部书记为副组长,镇村规划办、农技服务中心、土管站、财政所、水管所、派出所、司法所为成员单位,全面负责创建工作的安排、督查、落实,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2、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方案,以点带面,积极推进、改善农居环境。
(二)、大力开展宣传动员工作
创建工作是一项人人参于的工作,为有效地推动工作进展,在全村大力开展宣传动员活动,发放传单2200份;制作广告牌匾10块;设立宣传展板11块;设立宣传咨询点2个;举办培训班6期;编发简报3期;上报信息13条;市广播电台报道2次。
(三)、措施到位、确保落实
结合“塞上农民新居建设工程”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抓好改水、改厕、改圈,开展沟渠清淤、垃圾清捡工作,着力整治环境脏、乱、差,力争使我村辖区村容村貌有
一个大变化。一是以我村主干道路为框架,由南到北逐步治理,2008年首先以村部、环村路环境治理为重点,启动农民新居示范点工作,一期工程新建塞上农民新居50户,今年100户新居全部落成,基础设施、上、下水及绿化等设施基本配套齐全。二是将4、10月定为我村“卫生环境集中整治月”以村统一安排组织开展二次大规模的集中整治活动,把“环境卫生月”和“秋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气氛造浓,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动辖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师生及农户开展声势浩大的村庄环境整治活动;三是以队为单位,对村庄巷道乱占、乱堆、乱放及违章建筑,统一组织,集中人力、物力进行中整治;四是加强对各队整治工作的协调和服务,定期到各点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五是近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本着质量第一,科学规划,严格把关,专人负责,确保各项工程达标,真正把实事办实、办好、办成人民心中的“德政”工程;六是制定相应的补助奖励政策,筹资10万元,对积极参与支持生态村建设工作的农户、主动配合拆圈、清理“三堆”的农户,给予砖、水泥、大门和资金补助,对乱占巷道、乱堆杂物、违章建设的农户,勒令限期清理拆除,对拒绝拆除的农户,由镇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组强行拆除,并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七是健全村庄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每个生产队选派一名环境卫生管理员,负责对村庄巷道公共区域进行定
期卫生清扫,监督每家每户垃圾清倒、杂物堆放,做到村庄环境净化、美化、绿化。农民群众满意、舒心,确保工作的总体成效。
(四)、责任到位,严格考核
1、责任到人,严格考核。村支部书记及主管领导分别为我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进度管理、监督的第一和第二负责人,各队队长为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直接负责人,对本村此项工作负有直接责任。
2、加强督促检查,现场评促。村上定期对各队整治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利用召开现场会、评促会等方式评比通报各队整治情况,对任务完成较好的队给予奖励,对进度慢、重视力度不够、工作不能及进完成的队进行通报批评,做到奖惩分明。
三、开展的重点工作
一、狠抓沼气池建设工作,农村沼气应用作为农村一项基础建设,以其日趋成熟的技术和科学实用模式,实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成为我村保护生态环境、节能降耗、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种植业和投入资金160畜牧业健康发展,实现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万元,建成40立方米秸秆气化站一座,供气农户达300户。
二、依据我村养殖业、设施蔬菜产业现状,突出规模发展效益。目前我村从事养殖、设施蔬菜产业农户200多户。
三、大力开展水资源地保护工作。开展净化水源,强化供应工作,使自来水普及率达98%以上,生活饮用水合格率达99%。
四、坚持不懈抓道路、沟、渠绿化及农田林网建设推广工作。自2008年新农村建设工作大力开展以来,春秋植树造林工作的全力推进,年均植树7千株,累计达1.5万株以上,全村实现农田林网化率达35%,道路绿化率35%。
五、加大村庄道路硬化投入。2008年以来,硬化道路3.8公里,通过近年来累计设入,基本实现主道路和主巷道硬化、绿化,大力改善了农户住行条件。
六、生产中大力推广无公害肥料及生产技术。作为一个农业产业大村,在产业发展中,始终定位于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目标,通过“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发展种植、养殖、园林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四、创建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通过开展创建活动,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效。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使大多数农民住进了农民新居,实现了新居改造工作。
2、清理三堆1550立方米。
3、拆除圈棚2350平方米。
4、基础设施完成情况。
其中:(1)埋设下水管道1800米。
(2)垫路基沙夹石365方。(3)硬化道路1000米。
(4)植树1.5万株,绿化面积2万平方米。(5)制作垃圾收集箱86个,建成砌垃圾池16个。
二、我村生态村创建工作达到了以下标准:
1、农民人均纯收入。我村农村经济以种养殖、运输、服务等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农民收入水平较高。据中卫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25.3元。
2、饮用水合格率达99%。
3、环境卫生
(1)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96%,户户有卫生厕所。(2)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100%,我村各巷道均设垃圾池,并定期清运至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回收率达100%。
4、无害化处理率
生活污水处理率(%)≥100%,生活污水经三位一体沼气池处理,全部实现资源化利用。
5、污染控制
(1)我村辖区无大型企业,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
(2)清洁能源普及率(%)≥90%,80%以上农户使用液化气,并大力推广一池三改应用技术,清洁能源普及率达90%
以上。
(3)农膜回收率(%)≥90%,组织农户对农膜全面收回。
(4)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0%,秸秆全部实现粉碎还田,据市农牧局资料显示,我村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
6、资源保护与利用
(1)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0%,畜禽粪便均被大型养殖场及自建沼气池利用。
(2)绿化覆盖率3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无公害、绿化、有机农产品基地比例占30%。(4)农药化肥平均施用量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据农牧局资料,我村亩均化肥用量15公斤/亩,低于全市20公斤/亩标准。
7、可持续发展
(1)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上升,引导农户注重农家肥施用,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上升。
(2)经调查,村民对环境概况满意率达99%。
五、几点体会
(一)创建生态村是农村城市化的客观要求。在农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现象还较普遍地存在着,环境治理的滞后与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极不适应。加快
农村城市化步伐首先就要巩固和进一步扩大环境保护的成果,这是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我们所必须研究和解答的基础性课题,是农村城市化的客观要求。
(二)创建生态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创建生态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抓好这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领导班子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同时也体现领导班子讲政治的高度。因为它不仅是一项环境工程,更是一项形象工程、民生工程,“抓好创建工作就是为民办实事”。
(三)创建生态村必须把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群众手中有了钱,集体经济壮大了,工作推进就有了支撑力,推进建设的效果就会显著。
(四)创建生态村必须领导带头、责任到人。要完成创建的各项工作,必须成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建立创建活动责任制。必须明确党政一把手作为全村的第一负责人,制定领导责任制奖惩办法,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
中卫市东园镇八字渠村村委会
二〇一〇年八月十六日
第五篇:临武县双溪乡创建国家级生态村纪实
临武县双溪乡创建国家级生态村纪实
导言:田园大观鱼米粮仓香芋王国
绿满一方富庶之地魅力双溪
美丽双溪
——临武县双溪乡创建国家级生态村纪实
五岭分楚越,此地最清淑。
在湘粤古道的临武县与连州市相接之处,有一美丽之乡叫双溪。因境内有两条河流而得名。这个临武的“千年粮仓”,山青水秀,水丰土肥。近4年来,全乡上下众志成城,不懈努力创建国家级生态乡,合奏了一曲曲创新建设、重在实干、成效显著的时代凯歌。双溪距县城3公里,因境内有两条河流而得名。是享誉湘南的林木之乡,鱼米之乡、香芋之乡。乡域面积8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2.5%。是“省级林业绿化先进单位”。
坚持生态强乡,生态富民是双溪的长期追求和必然选择!近几年来,为切实打造魅力双溪、生态双溪,双溪人矢志创新工作,强化领导、强化规划、强化考核、强化责任,切实做到绩效考核、奖优罚后、合力推进。在强化投入上,按照“突出重点、解决热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的思路,共投入2600万元完成了乡村两级公路硬化、乡卫生院综合大楼、乡敬老院、计划生育服务站、自来水厂、无害化垃圾处理池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解决饮水、亮化、交通、垃圾清运等问题,提升了城镇的承载力。为加快农村改路、改水、改
房、改厕、改栏和沼气建设步伐。先后投资500余万元,硬化了邝家至金盆村10公里的通乡公路和境内通村公路;新修了双溪至南强的通乡公路;投资1500万元完成改水4530户,新建沼气池130口,加快了建设生态家园的步伐。
为实现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目标,双溪切实加强山、林、水的保护,关闭了辖区所有污染企业,整治了开山采石、抛荒等生态破坏行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0亩,有效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按照国家环评要求,投资108万元完成10座集中式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站和38个垃圾池,购买了垃圾转运车6辆,全乡生活垃圾全部运往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处理率100%。建成了水冲式公厕4座,辖区内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100%,有效地解决了生活垃圾、污水等问题。同时积极开展统一除“四害”、创建无烟单位、无烟家庭、文明村(户)等活动,聘请了4名清洁员,实行全天候保洁。作为林业大乡,双溪夯基而上,实现退耕还林8600亩、荒山造林2.2万亩、迹地更新造林1.6万亩。12个村庄的绿化工程使山上、沿河、庭院绿化嬗变喜人。2008年又引资950万元开发了1万亩松树种植项目,新栽树林成活率达到96%以上。现在的双溪,城镇建设与当地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协调相处,建成区与村庄结合部环境整洁,主要道路平整,环境友好。在城镇建设区内,实行家畜全部圈养,保持卫生。通过乡政府不断加大环境投入和治理力度,乡建成区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白色污染”得到全
面控制。乡建成区内有水厂1个,净化部2个,分式水塔2座,水源取自老水江,日供水3000吨。结合高水池供水,自来水普及率100%。乡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好,地表水水质好,经检测,水质合格率为100%,可直接饮用。
强力推进的生态乡建设热潮,助推了双溪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招商引资,环保先行”的理念下,先后引资建设9个小水电站项目,年总产值1200万元。1个山泉水加工厂和1个木材加工企业,年总产值400万元。以舜源芋业为主的食品加工、储蓄中心,把香芋做成反季节供应,并把漫山遍野的野菜和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远销省内外,同时引资1100余万元,建成高标准的芋业加工厂房。以香芋为主打产品的绿色产业,在这里成功实现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2009年全乡实现GDP65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502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8元。为全面提升香芋产业的基地基础设施,双溪争取到了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该项目投资2200万元,整理耕地11000多亩,涉及全乡11个行政村。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实现了全乡路相通,水相连,渠相通的目标。在生态乡的建设中,双溪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强有力的后盾!把生态乡创建宣传活动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群众满意率达100%。迈入小康生活的双溪人民,每个村都提质了党组织阵地实施、文化广场、娱乐场所、体育场、图书阅览室等公共场所,乡内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欢欣鼓舞,其乐融融。
天道酬勤,绿满双溪。随着城乡统筹和生态建设的持续推进,双溪人用实干和热情绘就了一幅幅山川秀美的生态画卷,双溪大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只争朝夕、开拓创新,一个生态良性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日臻和谐的双溪,目标明确,奋力前行,不断去实现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