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峡问题
解决三峡工程遗留问题还任重道远
鲁家果 2008 年第 5 期 炎黄春秋杂志 108384
三峡工程
世界瞩目的三峡工程,历经 12 年的建设,将于 2008 年全面完工。2007 年 11 月 27 日,三峡建委负责人在国 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对世人所关注的若干重大问题作了回答。他们的看法十分乐观,认为库区淤积、地质灾害、生 态、气候影响、移民等问题都已解决或正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中,防洪效益明显,等等。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三峡工程的社会公众,衷心期望三峡建成后能经受实践的检验,安全高效运行,发挥防洪、航运、发电三大效益。但愿望不等于现实,几位负责人的回答还不能令人释疑,他们乐观的看法与严峻的现实相 去甚远。我认为,三峡遗留的问题是严重的,影响是深远的,绝不能掉以轻心。有些问题早已预见,但至今仍未 找到解决的办法;有的尚待作出缜密的科学评估,制订对策;有的才初露端倪,需要历史的检验。现就会上涉及
的几个问题,提出商榷。一、三峡淤积有自身特点,其危害将远远大于三门峡 三峡淤积有自身特点,
答问称,在 2006 年和 2003 年对入库泥沙量进行观测,原预测为每年 5 亿吨,实测仅 2 亿吨,说明来沙量减 少,而排沙功能已达到设计要求。认为“三峡水库是淤不满的”,“三峡水库绝对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水库。”似乎 确认三峡水库淤积问题已经解决。窃以为这一结论下得过早。长江三峡的淤积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造成的 危害也远远大于三门峡。三峡库区的淤积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长江及其支流的沉积物。与黄河不同,黄河河床是黄土,造成三门峡淤积的是随河水入库的悬移质黄沙。长江上游河床的造床质则主要是砾卵石和底沙推移质,悬移质则为泥沙。悬移质可以测得,推移质则不易测得。建坝以前,长江三峡段有 120 米的落差,重庆寸滩库尾只是微淤,而三斗坪坝址的覆盖层有 35 米之厚,说明建坝 前推移质的淤积主要在坝址。建坝后,流速大减,悬移质入库,推移质卵砾石和底沙将全部沉积于库尾重庆港。黄万里根据部分实测资料估算,重庆以上长江卵砾石夹底沙的年输移量约有一亿吨。这些推移质沉积物将随洪水 堆积在库尾,形成拦门坎,不仅会造成库尾的洪水灾害,而且淤塞航道,给重庆港造成永久性的破坏。1991 年张 光斗也指出:“看过清华大学重庆港区的模型试验,淤积问题较复杂,整治工程量很大,不很落实,希望抓紧研究 工作。”研究结果如何,以后未见下文。2.三峡库区自身产生的淤积亦不容忽视。据统计,1990 年库区水土流失面积达 3.46 万平方公里,占土
地总 面积的 58%,库区年均土壤侵蚀量达 2 亿吨。这些流失的泥沙绝大部分将进入水库,形成淤积。3.水库建成,库岸的崩滑体及易发泥石流,体积将达 34 亿立方米。其中有的正在活动中,有的将因水库蓄 水水位变动,每年将数以亿吨计的岩体、巨石、块石、泥沙涌入水库,将成为水库中的永久沉积物,不是用“蓄清 排浑”的方式可以除掉。由于长江上游已建在建一系列大中水库,减少了悬移质泥沙数量,但对三峡影响为何?尚有待历史验证。2003 年水量偏枯,2006 年是枯水年,四川、重庆大旱,水库又正在蓄水,如以这二年观测数据来推断今后入库泥沙量,难免以偏概全。只有经过一、二次较大洪水,我们才能较确切地判断河床推移质卵砾石及底砂对库尾淤积的严重 程度。三峡不会像三门峡似的被泥沙淤满,但不等于说三峡淤积问题已经解决。650 公里长的水库,库尾是港口大城 市重庆,一旦发生严重淤积,水位提高,洪水泛滥,后果不堪设想。库区地质灾害形成的堵塞,将造成碍航,乃 至断流。上述问题,我们应该预为之谋,不能高枕无忧。
二、库区地质灾害难以控制
对于库区的地质灾害,发言人的评价是:“得到了有效控制”。是否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且看事实:
据长江综合勘察局提交的调查报告,需要关注的库岸干流 15 段长 132.1 公里,支流 157 段长 253 公里,泥石 流易发支流 8 条 15 处;崩滑体 1190 处,面积 135.9平方公里。如万县至云阳、奉节一带,崩滑体规模为 4000~ 6000 万立方米,秭归境内的范家坪滑坡体积达 1 亿立方米,万家坝古滑坡体的涵盖范围达 10平方公里,估测体积 为 2 亿立方米以上。蓄水后,由于水位变动,坡面侵蚀和重力侵蚀,可能引发崩滑体的复活。在三峡库区 650 公 里狭长地带上,如果某一地段发生大面积的滑坡崩塌或泥石流,可能导致大江断流,危害极大。史载库区发生岸坡塌崩体积超过千万立方米的就有 40 余处,不下百余次,其中 5 次堵江断流。1523 年西陵峡 瓦岗发生一次大崩塌,山裂石滚,堆积江中,大江断流,形成新滩,即今青滩。1998 年的一次大滑坡,竟把青滩 填夷为平地,幸事前有预报,千余居民得以平安转移。地质灾害仍是现实的威胁,如上述青滩滑坡体积 3000 万立方米,可能复活;对岸上游 1 公里处的链子崖危岩 体,正处于持续的变形中,极可能以块体分离崩落。三峡工程论证报告中曾假定新滩滑坡按 1000 万立方米土石体 以每秒 100m 滑速入江,链子崖假定临江的 250 万立方米危岩整体崩落入江。据说其涌浪传至坝址也不致危及大坝 安全。姑且不谈涌浪的危害,
,如果在长宽都不过 1 公里的范围内堆积 1000 万立方米的滑体和 250 万立方米的岩石,加原滑入江的青滩 340 万立方米滑体,总体积将达 1590 万立方米,堆积物可能高达数十米至百余米。形成巨大的 水中坝。三峡大坝混凝土浇灌量不过 1492 万立方米,在大坝上游有一个超过三峡大坝体积的水中坝,对水库的危 害可以想见。如果距坝址 66 公里处的黄腊石滑坡体复活,又有 2000 万立方米的滑体滑入江中,又将形成另一个 大于大坝体积的水中坝。那时,水库还能正常运行吗? 三峡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三峡水库 175 米蓄水位岸线长 5972 公里,水库蓄 水后的库岸再造过程是复杂多变的,暴雨、洪水、地震、水位变动可能使库岸再造演变为多发的巨大地质灾害。目前尚未可预卜。现在三峡库区尚未达到 175 米正常蓄水位,1998 年以来,长江尚未发生流域性的洪灾,真正严 峻的考验还在后面。现在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还缺乏科学根据和实践的验证。三、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答问称:三峡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指出“生态环境问题不影响工程可行性,总的来说,三峡工程对生态环 境利大于弊”。查阅当年两次论证报告书,均未见此结论。中国科学院于 1987 年提交的《长江三峡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论证报告》基本结论认为:“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 境将产生广泛复杂,深刻长久的影响。这种影响利弊交叉,相互制约,但综观全局,系统分析,综合评价,工程 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作出弊大于利的结论是明确的,无疑的。”与上述答问的结论恰恰相反。1991 年经三峡论证 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问题》论证报告中也指出:“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是广泛而 深远的。各因素之间,应从流域全局出发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结论是“有利影响主要在中游”,“不利影响主 要在库区”,此外还有“潜在或目前难于预测或定量的影响”。指出“库区移民环境容量是工程决策中比较敏感的制约 因素”。并对工程论证决策和规划设计提出六项建议。报告并未得出“利大于弊”或“不影响工程可行性”的结论。可
见,在三峡论证及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高度的重视。“生态环境影响利大于弊”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造成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来自上游城乡污染物的排放、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等,但不 能否认水库蓄水加速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蓄水后流速减缓,大量污染物沉积库中;35.69 万亩农田被淹没,大 量有机物入库,加速库水的富营养
化。625 个厂矿淹没,120 万城乡人口搬迁,大量建筑毁后沉积库中,估计工业 固体废弃物及建筑垃圾将达数亿吨。其中有害化学物对库区水质的污染亦不容忽视。水库淹没 632平方公里陆地 面积,多为库区较富饶的地区,因而大大压缩了库区环境容量。为了控制污染源,国家拨了专项国债资金 392 亿元,在库区建了 50 多座污水处理厂和 40 多座垃圾处理厂。建厂以后,能发挥多大效益,还有待观察。不少地方建了厂,由于缺少管网配套设施建设资金,不能正常运作,甚至长期闲置。所以,不能说投资建厂就解决了问题。要真正发挥效益还有待完善配套设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 市场化污染物处理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同时还需大量后续资金的投入。水库及上游的污染和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关省市和部门通力协作,才能逐步解决。专家认为,三峡水环境保护治理应分三个层次:一是库区,包括重庆市主城区 22 个区、县以及湖北省 4 县、市。库区应继续 加强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完善管网等配套设施,坚持实施库区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防治水土流失。这方面还需增加资金投入。二是库区影响区,包括宜宾以下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岷江、涪江、沱江、嘉陵江等 42 个区县市,这一区域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及生活污水处理率均低于全国水平。这也是水库的重要污染源,需加强 治理。三是上游区,主要是在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岷江及其支流大渡河上游建设生态屏障。自上世纪末以来,国务院决定实施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在水土流失重点县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 始取得初步成效。为了确保环保工程建设的投入,应依法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完善补偿机制,使这一工 程的实施具有可持续性。总之,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是严峻的,保护和治理任务十分繁重,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不要当作无关轻重的“一只小猫”。(答问者告诫人们对待库区污染“不要把一只小猫当成一只老虎”)。
四、重庆 400 万移民与三峡库区密切相关
当记者问及重庆 400 万移民问题时,负责人答称:“重庆有 400 万移民的说法,这不是三峡移民概念,三峡移 民规划除国家批准的以外,没有其他的提法,而地方政府为统筹城乡发展,将来调整产业结构,有一个就业结构 的调整,这和三峡工程移民完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这一回答并不否认重庆将移民 400 万的事实,只是在“提法”和“概念”上做文章,认为与三峡移民是两回事。现 在让我们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来考察重庆
库区(不含湖北库区)的移民问题。截至 2006 年底重庆库区计划移民 95.13 万人,其中城 镇 63.6 万人,乡村 31.5 万人; 实迁人口 102.3 万人,其中城镇 67.88 万人,乡村 34.47 万人(以上均不含安置人口)。如加生产安置 20 万人(乡村已安置 8 万人左右)与
2007 年及以后移民 15 万人,仅重庆库区移民总数将达 137 万余人,超出移民计划 42 万余人。资金不足大大制约了重庆库区移民的经济发展。截止 2006 年底,移民资金投资 381 亿元,移民人均 3.72 万元。1993~1999 年坝区搬迁安置移民 8.23 万人,移民资 金投资 85.25 亿元,人均 10.35 万元,不计物价因素,相当于重庆库区人均移民资金 的 2.78 倍。显然重庆库区移民资金偏紧。三峡论证报告认为“农村移民的环境容量是够的”,“城镇移民基本上不需要重新 安置就业。”实践表明,由于库区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原有土地人口容量已经超限。淹没区人口更为集中,平均每平方公里高达 1150 人。受人类长期活动的影响,这个 地区原生自然环境已基本消失。原定“就地后靠”的方针无法落实,政府才采取多渠 道移民的方针,至 2006 年底已外迁乡村移民 17.34 万人。城镇移民的安置就业也困 难重重。由于库区工业基础差,设备技术落后,交通不便,市场容量有限,发展二、三产业难度极大。由于上述原因,库区经济发展步履艰难,新迁城市经济呈空心化趋势。2006 年 库区人均 GDP7741 元,城市人均收入 9573 元,乡村人均收入 2520 元,分别占全国 人均的 48%,81%及 70%。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库区县区财政赤字逐年增加。1996 年库区财政赤字为 13.2 亿元,至 2006 年上升至 136 亿元,10 年间重庆库区累计财 政赤字为 628 亿元。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现代化经济中心城市,10 年来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综近合实力不断加强。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为重庆市的崛起提供了新的契机。但重庆市仍 面临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不协调,区域及城乡经济差异突出等问题。占全市 人口 50%的三峡库区,GDP 只占全市的 29%。在这一背景下,重庆市提出以一小时 经济圈带动库区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调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统筹城 乡发展。其中当然包括就业结构的调整。目前库区农业人口 850 万左右,耕地有限,不可避免会有一个人口转移的问题。重庆 400 万移民(新华社 2007 年 10 月 11 日报 道),当然和三峡库区有关。任何“提法”也好,“概念”也好,都不能否定两者密切 相关的事实。五、三峡工程防洪效益毋庸置疑? 三峡工程防洪效益毋庸置疑?
防洪是兴建三峡工程的三大理由之首。确切地说,对
于长江中游,三峡能够起 相当的防洪作用。据负责人说,“今年武汉市的汛期,江滩可能让老百姓去休闲了,
这是最好的事实。”2007 年,三峡水库正处于蓄水期,长江中游航道变窄,甚至有 船只搁浅,洞庭湖、鄱阳湖都处于历史最低水位,都不是好消息,都不能证明三峡 的防洪作用。大型水库对防洪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于水库下游的防洪,却不 利于水库上游的泄洪。2005 年嘉陵江洪水,造成重庆市的洪灾,库尾开县等县区被 淹没。2007 年,水库上游局部地区的暴雨,也造成重庆市库尾的洪灾。自 1998 年 长江洪水后,至今尚未发生流域性的洪灾,三峡对中游的防洪作用,还都未经受真 正的考验。现在还不能说“防洪效益毋庸置疑”。三峡水库建成后,重庆市受到洪水 淹没的可能性和淹没程度如何?这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三峡论证防洪组专 家方宗岱认为:“长江日后增沙,库尾的干扰淤积及库尾岩崩和库尾糙率等项,尚未 定论,暂不计算在内,仅设计误差一项,重庆最高水位约高达 206 米,比 1981 年洪 水高出 12.6 米,高出历史最高水位约 8.4 米。这种情况,令人不寒而栗。重庆和上 下游一些城镇,将成陆沉之势”。12 如果重庆市的洪水位达到 206m,(超过朝天门 码头 7 米)重庆大部分市区将被淹没,所有的铁路线都将被淹没(重庆菜园坝火车 站铁轨标高 196 米);分布在长江、嘉陵江沿岸占重庆工业 80%的企业及大部分码 头将被淹没,这对重庆市及其上下游地区来说无异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还有待历史的检验。不能因三峡建成放松对长江上游及 中游两湖流域洪水的防治。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三峡工程的建成,对我国特别是长江流域经 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深远影响。但现在还不是摆庆功宴的时候,要让三峡的效益充分发挥出来,把它们负面影响缩到最小,还有不少工作要做,诸 如河床淤积、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移民安置、库区上游防洪等问题,都应切实加 强调查研究,制订治理方案,逐步实施,确保这一世纪工程的长治久安,永远造福 人民,泽及子孙。三峡是全国人民的三峡,希望主持三峡工程的负责人,一如既往虚心听取社会 各界不同乃至逆耳的声音,积极慎重处理好三峡遗留的问题,不留重大后患。则三 峡幸甚,长江幸甚,全国人民幸甚。
第二篇: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问题
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问题
三峡大坝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三峡水电站的主体工程、三峡大坝旅游区的核心景观、三峡水库的东端。
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及导流工程两部分,三峡工程大坝总长 2 309.47 m,由河床泄洪坝段及其左右两侧厂房坝段和两岸非溢流坝段等组成。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人民币,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修建成功。三峡大坝的坝体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为183 m。基础最大压应力达5MPa,要求基岩坚硬完整,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大坝下游水深达 60~70 m,因而要求对坝基有可靠的防渗降压措施,确保大坝稳定安全。为经济合理地做好坝基处理设计,先后开展了大量的地勘和科学试验工作,查明了工程地质问题,验证了设计方案及参数,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一、工程地质条件
大坝基岩为震旦纪闪云斜长花岗岩,中间含多种岩脉,岩脉多与围岩紧密接触,基岩较为均一完整,力学强度高。基岩中的断层以陡中倾角斜穿坝基的NNW、NNE组为主,规模较大,呈压扭性,构造岩一般胶结良好,空间展布具疏密相间的等距性,主要有: 两岸 F23、F9,河床F7、F4、F410~F413等;其次为陡中倾角的NE~NEE 组,规模相对较小,具有张扭性,构造岩一般胶结较差,少数呈松软状,风化强烈,主要有: 左岸F215等;缓倾角断层少见。裂隙走向与断层近一致,亦以陡中倾角的NNW、NNE组为主,多显压扭性;NNE、NWW组次之,多具张扭性;裂隙多闭合,长度一般 2~5 m,少数 10~ 20 m;缓倾角裂隙不 发育,多集中分布于左岸 F7附近及 F7和F23之间。岩体自上而下分为全、强、弱、微四个风化带,全强风化带平均厚 15~ 30m,弱风化带平均厚 9~10 m。岩体有沿陡倾角断裂构造面,局部加剧风化的特征,风化深度一般至微风化顶板以下10~30 m。基岩透水性微弱,70%~97%的压水试验段属微、极微透水,相对不透水岩体顶板一般在微风化岩体顶板以下 30~50 m。地质缺陷部位,基岩透水性相对较强。受岩体结构控制,基岩具有水流入渗迅速而疏干导排缓慢的特点。
二、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1.基岩深层抗滑稳定问题: 三峡工程绝大多数坝段不存在浅层和深层抗滑稳定问题。但左岸厂房 1~ 5号坝段及升船机上闸首部位,由于结构需要 基础后方形成高陡开挖坡面,岩体中又存在不利的缓倾角长大结构面,有可能与其它结构面组合,构成影响坝基抗滑稳定的不利条件。
2.基岩不均匀变形问题:河床建基面下局部存在15~20m 厚的卸荷岩体,表现裂隙张开,风化严重,透水性较强;此外F9、F7、F23等断层、中堡花岗岩脉及局部顺断裂风化带,规模较大,构造岩强度较低。受坝体荷载作用,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均匀变形。
3.坝基渗流问题: 虽然大部分的微新岩体单位吸水量小于1L u,但坝基中存在贯穿上下游的断裂构造带,特别是NE~NEE向断裂及缓倾角裂隙发育带,对基础防渗不利。
三峡大坝1~5号坝段
三峡大坝1~5 号坝段位于左岸山体及临江斜坡部位建基岩体为微新闪云斜长花岗岩,岩体坚硬、完整,岩性均一,力学强度高,完全满足大坝建基岩体的质量要求。但坝址区历经多次地质构造运动,坝基岩体被许多断层及裂隙切割。其中构造裂隙以陡倾角(大于60°)为主局部地段也有缓倾角裂隙及断层发育。左区1~5号坝段为缓倾角裂隙相对发育区,该坝段建基岩体内发育有走 向10°~30°倾向SE倾角20°~30°(倾向下游偏左岸)的缓倾角裂隙,还有少量的倾向下游的中倾角裂隙发育。该坝段坝后布置坝后式厂房,大坝建基高程 85~90m,最低建基高程为22.2 m,致使坝后形成坡度约54°,临时坡高 67.8 m,永久坡高39.0 m的高陡边坡。上述因 素构成了1~5号坝段深层滑动的边界条件。
为查清1~5 号坝段缓倾角结构面的性状及空间展布特征进行的勘探工作包括大量的地表地质调查;在左岸坝段进行了不同高程的两层平硐勘探。大量的大、小口径钻孔勘 探等29个钻孔的特殊补充勘探等。补充勘探线间距约为一个坝段宽度(约40m),同一勘探线内钻孔间距约 20 m;采用了先进的钻孔技术,岩芯获得率为100 %。对钻孔进行彩电录象,获取孔内岩体结构面构造及其性状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结构面性状及其长度的统计规律、已开挖面揭露的地质条件、资深地质师的判断、钻孔的布置等综合分析确定结构面的性状及其展布经过这些勘探工作,已基本确定了1~5号坝段坝基岩体内结构面的性状、展布及深层滑动的边界条件。
缓倾角结构面性状及展布规律
控制坝基滑动的长大缓倾角结构面(长度大于10 m 者)均为硬性结构面,其充填物多为绿帘石及长英质等坚硬物质,无泥质或较软物质充填。长大缓倾角结构面大多数为平直稍粗 面和粗糙面,平直光滑面仅占3.8 %。结构面在走向和倾向方 向大多被陡倾角面切错,切错距一般 3~10 cm,其优势产状为 走向 28°(与坝轴线交角 15.5°,坝轴线为43.5°),倾向118°倾角25°~27°。缓倾角结构面倾角小于15°的极少。缓倾角结构面(裂隙)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一致性。3号坝段缓倾角结构面最为发育。根据 23个特殊勘探钻孔的统 计资料分析,3号坝段长大缓倾角结构面平均垂直线密度达0.121条/m,相邻的2号及4号坝段坝基则仅为0.071~0.078条/m。即使是3号坝段,不同的钻孔及相同钻孔的不同孔段亦有显著差别。
第三篇: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问题研究
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问题研究
古往今来,人们歌颂长江雄伟壮丽的山水景色,博大精深的人文情怀。现在,长江因建设三峡工程发生了显著变化,人们将会更加爱护长江,关注三峡。建设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中国各代领导人长期以来的梦想,中国的奠基人孙中山先生早在1919年就曾设想要利用三峡筑坝以改善川江航道、利用水能发电;而坚信人定胜天的毛泽东更以“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诗句来表达他的愿望。在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和诸多质疑情况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终于在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建设。随着这个工程的开工建设,在这十几年时间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随着移民搬迁、清库、验收和分阶段蓄水等任务的圆满完成,已发挥出发电、防洪、航运等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使这个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三峡库区环境保护基础薄弱,环保投入很少,三峡水库蓄水后,水深增加,流速大大减缓,库区水域将从自净能力较强的天然河流突变为环境容量降低、生态功能相对脆弱的巨大的人工湖泊,干流城市江段近岸水域纳污能力减小,部分支流回水区和库湾成为富营养化的敏感水域,库区次级河流水污染严重。
据国家环保局有关水环境监测评价数据表明:三峡库区范围内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等指标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各城市江段水质以三类为主。对三峡库区水资源的规划和保护是三峡水库蓄水后面临的首要的严峻问题。因此,研究三峡库区水资源问题具有带生态系统的开发与建设具有现实的经济和生态意义。作者在多次考察三峡库区水资源的基础上,对三峡库区水资源的作用、为什么要保护和保护措施及对策作了初步探讨,旨在为三峡库区水资源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开发提供依据。一、三峡库区水资源解释(一)水及水资源的概念
水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全球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覆盖着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积,总量达15亿立方千米。
水资源指地球上的水资源,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和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经济资源,它包含水量与水质两个方面。从广义来说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这些仅仅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2.8%左右,在这其中固体冰川占了约65%,地下水占了约33%;湖泊、内陆海和河流里的淡水占了约0.7%;大气中的水蒸气又约占了0.04%,由于固体冰川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地区的高山冰川,还很难加以利用,也就是说,目前人类真正可以被利用的水源不到0.3%,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
值得说明的是,“水”与“水资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水的范围比水资源大得多。随着水资源短缺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水资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成为政府、学术界的重要议题。
(二)三峡库区的概念
三峡库区这一个相对较新的地名词它由于修建三峡大坝而在中国地理词汇里产生的,它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包含了长江流域因三峡水电站的修建从而被淹没的湖北省所辖的宜昌县、秭归县、兴山县、恩施州所辖的巴东县;重庆市所辖的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万州区、忠县、涪陵区、丰都县、武隆县、石柱县、长寿县、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区及重庆核心城区。二、三峡库区水资源的作用:
(一)调节气候
水是大气的重要成分。大气和水之间的循环相互作用,确定了地球水循环运动,形成支持生物的气候,大气中的水帮助调节能量平衡。由于三峡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夏季容易爆发洪涝灾害,冬季容易干旱,三峡库区储水后水资源能为重庆、湖北两地25个县(市、区)的277个乡镇传输能量调节这种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的气候。
(二)提供饮用水保障
水是一切生物必不可少的物质,生命的形成离不开水,水是生物的主体,生物体内含水量占体重的60—80%,甚至90%以上。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水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不论是生活或是生产活动都离不开水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水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又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介质,人体的水含量占体重的2/3,维持人类正常的生理代谢,每天每人至少需要2~3L水。工业生产、农田灌溉、城市生活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水是决定植被群落和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三峡库区面积超过630平方公里,人口1100多万,涉及湖北省、重庆市21个县(市、区)的277个乡镇,其中重庆所属的库区面积约占整个库区面积的70%以上,整个库区85%以上的居民生活于此,这1100多万人口的生活、工作、灌溉、饮用水就由库区水资源提供。
(三)水热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三峡库区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夏热冬暖。本区地质构成复杂,主要由川东隆起褶皱带和川鄂湘黔褶皱带构成,属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抬升区。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山峰林立,河流深切,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其中。海拔33。6~3005m。库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土地肥沃,年均温度15~19℃,大于10℃积温5 000~6 000℃。年平均降水量1 200mm。长江横贯全区,过境客水丰富,水资源总量约4 000
亿m3。且降水集中,4~10月份的月降水量在宜昌等地占全年降水量的85%,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年均日降水量不小于50mm的暴雨日数为2~3d,年均蒸发量为1300~1700mm。区内水能蕴藏量除长江干流外,尚有409万kW,其中可开发利用220万k W。水资源开发潜力非常大。
(四)改善航道
据悉,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提高到175米以来,结束了“自古川江不夜航” 千百年看水走船的历史,改善了湖北宜昌至重庆段660公里的水运条件,平均江面宽达1.1公里,库区增加小型通航河流106条,具备通航能力或提高了航道等级的支流增加到73条。新增通航里程约2000公里,升级航道1760多公里,长江干线宜昌至重庆660公里航道从三级升级为一级。万吨级船队可直抵重庆港,长江中上游成为黄金水道。三峡船闸运行6年多来,累计通过三峡坝区的货运量突破3亿吨,超过三峡蓄水前葛洲坝船闸22年货运量的总和。此外,三峡水库每年枯水季节利用蓄积的水量为下游补水,可提高中下游通航能力,缓解中下游用水紧张状况。
三、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的原因
长江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脉。据统计长江流域生产了全国1/3的粮食,创造了全国1/3的国内生产总值,养育了全国1/3的人口,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也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之一。三峡库区刚好就地处这个地区,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1800毫米,分布均匀,水域面积达到1084平方公里、总库容393亿立方米。目前该流域内蕴藏着全国1/3的水资源和3/5的水能资源,拥有全国1/2的内河通航里程,是我国水资源配臵的战略水源地、实施能源战略的主要基地、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宝库、连接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和改善我国北方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支撑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不仅有利于维护健康长江,更有利于加快三峡库区区域经济社会 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使重庆在西部崛起中占有更加重要的位臵、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关系到流域4亿多人民群众的福祉和全国经济发展的命脉。
(一)三峡库区水资源接影响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功能的发挥
由于三峡工程是一个以防洪为首要任务的多功能综合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根据设计规定,三峡库区江段要求达到二类水质的标准,才能保证工程对水质的要求。三峡工程的主要功能是发电,库区水体固体物污染对三峡工程发电功能有严重影响。葛州坝水电站每天出动数艘清污船清污,仍不能保证发电的正常进行。如果三峡库区水污染问题得不到彻底整治,势必导致三峡库区水质继续恶化,影响三峡工程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三峡库区水资源直接影响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峡库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臵和种种原因,历史欠账较多,目前经济发展较湖北省、重庆市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较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更大。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体稀释自净能力减弱。乌江和其它次级河流,受水库回水顶托影响,河口江段污染将有所加重。水污染形势不容乐观。古人语:“人之所生,衣与食也。衣食所生,水与土也。”这就说明水土是人们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水资源要是被工农业生产活动污染了,那么水质污染就会给工农业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制约工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从农业的角度来说水源被污染会导致农产品品质持续下降,从而使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和优势性,给农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从工业的角度来说,2001-2009年这几年期间重庆西部地区爆发了几次历史上罕见的大汗灾害,对各个工厂、企业实行限时限量供水,严重阻碍了工业的生产。因此,三峡库区的工农业发展都需要充足的,优质的水资源做坚强支撑,水源的匮乏和水质的下降在较长时期内成为阻挠库区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阻碍百万移民安稳致富、库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原因。
(三)三峡库区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影响生态环境
前面我们也提到了水资源属于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范畴,水资源的好坏直接影响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三峡库区水资源的好坏是确保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生态环境安全的关键。2009年三峡库区建成蓄水后,库区将由一个流速快、流量大的河流变成一个流速缓、滞留时间长,回水面积大的人工湖,水体稀释自净能力下降,因此库区入江支流的富营养化状态不断加剧。据官方公开的资料,重庆库区有23条主要的支流,至少有一半以上在每年的5-10月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水华现象。特别是三峡库区及长江上游沿岸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使这一地区的污染物排放量迅速不断加快,导致污染问题随之增加,水质不断恶化。根据预测,三峡工程建成后,湖区上游岸边污染带主要污染物浓度将比建坝前增加2-10倍,将成为重污染区,水资源一旦受到严重污染,将对三峡库区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造成毁灭性破坏。我国淮河、太湖、洞庭湖等水污染的教训已十分深刻,据估计要彻底治理太湖与洞庭湖需上千亿元资金,而三峡库区库容面积之大远非太湖、洞庭湖所能相比,再大的投资也无法换回库区自然平衡机制和优美生态环境。
四、如何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
长江三峡库区中上游流域辽阔,水系组成结构庞大,上承上游干流江段及金沙江、岷沱江、嘉陵江、乌江等大支流来水。涉及云南、四川、重庆、贵州及湖北5省(直辖市),这些地区又多属西部欠经济发达地区,扎实开展三峡库区支流域污染综合治理,不仅是三峡水库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而且也是对居住在流域内人民和子孙后代健康生活负责。库区水污染防治不应孤立看待,而应从源头抓起,从根源抓起,全面考虑,总体部署,长远规划。
(一)三峡水利工程建设时代我们在库区水资源保护方面取得的进展: 三峡水利工程建设以来重庆市政府就在努力推进“五个重庆”建设,着力在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中高度重视宜居重庆建设,以科学发展观统
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污水治理工程建设,以强化污水排放监管为重点,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提高工程减排能力,充分发挥治理设施的环境效益,确保“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圆满完成,保护好三峡库区水环境。还记得2001年重庆市水务集团成立之初时,全市水情为:“源水恶化、水厂老化、管网陈旧化、二次污染严重化”,三峡工程截流后库区污水治理成为世界级难题,如何保障重庆人民的饮用水安全、怎样保住三峡库区的一江碧水?迫在眉睫,责重如山。九年来重庆市水务集团紧紧围绕“五个重庆”建设,坚持依法管水,科学管水,坚持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中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方面付出了艰辛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1、水资源基础工作得到了加强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明确了“十一五”(2006年-2010年)期间库区水资源规划、管理、配臵、利用和保护的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和方法措施。
二是加大了库区重庆段的供排水续建配套与老旧管网改造工程建设,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节约利用奠定了工程基础。
三是水资源评价、监测工作有较大改善,基础数据更加准确、规范,管理手段更加科学完备。2008年底,重庆市水务集团启动了为期两年的水资源调查评价专项工作,全面细致地进行了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调查评价工作,及时提出准确、真实、权威的水资源数量、质量、可利用量,摸清流域水资源的家底,找准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此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将为库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节约、积极保护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
2、水资源管理得到了不断深化
一是按照“整体、整合、整效”的思路,开西部水务改革之先河,加强了三峡库区重庆段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组建了供排水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重庆市水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强化了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统筹协调工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实行计划用水、合同供水、定额管理。
二是与外国集团公司合作,用智慧创造“巧妇能为无米之炊”的现代神话。与外国公司由单体项目合作转向公司治理、股权投资、企业营运、技术合作、人员培训和市场开拓等全方位、战略性合作,搭建起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直接利用外资、分享全球最新水务技术、拓展投资领域的重要平台,促进了融资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
三是为保障我市饮用水安全,改善水资源环境,完善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促进我市水务事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和重庆市有关积极稳妥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一系列政策和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推动水价改革,探索用经济手段管水和节水。
3、水资源保护取得的进展
一是积极开展了水法规宣传工作,提高了三峡库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群众的守法和环保意识。
二是加大了水质的监督检查力度。制定和完善了集团水质检测的各项制度、办法和规程,开展了化验人员的考核、培训,加强了对供排水企业水质的抽查监督,有效地制止了侵害三峡水利工程权益和污染三峡库区水资源现象的发生。
三是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管理要求,严格加强对沿三峡库区排污口的管理,禁止新增排污口。对老排污口采取加强监管、限期治理、总量控制、达标排放的管理方法。
四是重庆市水务集团经过8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供排水事业形成了供排
水投资、建设和运营一体化的水务产业链。拥有主城区90%的供水业务和全市97%的污水处理能力,供排水网络基本覆盖重庆市域。供排水水质全面达到国家标准,其中城市供水水质位列全国46个大中城市前十位,在4个直辖市中列第二位。
五是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职能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水务集团成立以来多次向市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呼吁高度重视并加强水源环境保护工作,引起了重庆市政府及各级其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如主城排水工程,它是我市建国以来最大的城市环境项目,也是水务人以科学发展理念和顽强拼搏精神打造的一个典范性工程。该工程涉及两厂一站、四条管线、195线二级管;64个合同段,8家设计院、6家监理单位、41家施工单位、5家设备总包商,15个国家和地区160余家生产厂商,施工条件复杂,需要逢山穿洞,遇水架桥,在夹缝中安管道,在江河底挖隧道,其间还遭遇了抗洪抢险和过境拆迁,针对该工程,重庆市人民政府组建“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城排水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除设立无障碍绿色通道,确定工程问题处理不过夜、工程困难特事特办的原则;专门为协调工程召开的10次领导小组会议、32次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200余次专题会议。
六是把握了有利契机,收购了9家区县自来水公司和中央在渝企业的自备水厂,扩大了供水区域,增大了供水能力。
此外,重庆市水务集团还积极争取国家和社会乃至国际上的资金的投入,努力改善库区水资源环境。其一是实施战略合作,与世界500强联姻,引外商投资26亿元;其二是发行债券融资、境外贷款和上市融资;其三是多渠道争取国家投入19.4亿元,成为承接国家投入重庆水务行业的重要业主。力求利用多种途径争取资金,通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项目建设和集中整治,大力改善三峡库区重庆段的生态质量和水源环境质量。
综上所述,重庆市水务集团通过市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新建城镇污
水处理厂95座,完善排污管网164Km,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18万吨/日,新建或改造工业废水治理工程148项,每年累计将削减COD约12万吨。通过建设好、运行好、管理好污水处理厂,创造了长江干流重庆段“入境断面水质为Ⅲ类,出境断面为Ⅱ类”的奇迹,保住了三峡一库碧水。
(二)后三峡时代我们该如何继续保护库区水资源防治对策如下:
1、以科学发展观为治水思路,指导实施水资源保护工作
据统计三峡工程目前平均每年可发电847亿千瓦时,相当于14座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一年的发电量,每年可节约5000万吨原煤,减排1亿吨二氧化碳,从而改善长江生态环境。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说,三峡工程就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治水工程。为此我们要提高思想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积极实施水资源保护战略。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水资源与环境资源、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生活质量的关系。
2、搞好政策对接,认真作好库区水污染综合治理规划
积极主动地关注、研究和用好国家政策,认真作好库区水污染综合治理规划。一是要对接好“十二五”规划,积极主动配合相关部门,编制好上报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规划棋盘;二是准确把握国务院即将出台的“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认真作好库区水污染综合治理规划储备项目的落实工作;三是建议地方各级政府在作好“三峡工程后续工作”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还要重点作好水环境保护、生态功能保护区、农业污染综合治理、高效生态农业、小城镇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地质灾害防治等阶段性建设规划,多方力争纳入国家资金投入计划,着力减轻各类污染源对长江以及各支流域的污染,减少水土流失及地质灾害发生,确保三峡库区运行安全。
3、抓住机遇,完善多渠道水污治理资金投入机制
紧紧抓住中央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三峡工程建设国家对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给予资金投入以及水务集团上市的多种机遇,形成水污染治理的多渠道投入机制。一是要“先人一拍、快人一步”用好用活用够国家的投资政策、财税及货币政策,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政策效益;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水污染治理经费。在申报“三峡后续工作”项目中,要着力打造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在污水处理、污泥处理方面要做好文章,争取国家在三峡库区水资源保护方面有政策和资金上的更大投入;三是通过上市、贷款等多种途径,融好资金,保障投资、建设和运行的资金平衡。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共识
三峡库区水资源保护,不是一个部门的职能,而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任务,需要充分动员全社会参与到水污染的综合治理工作中。一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让人们了解三峡库区水资源的作用和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的原因,增强对水资源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共识和支持;二是推行生态农业,在全库区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控制人畜禽粪便随意排放流失,采取“一池三改”、低毒低残留新型农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防止乱施滥施农药、化肥等综合措施,积极实施“沃土工程”,减少化肥在土壤和河流中的流失,降低污染排放;三是推广使用可回收的包装物品和无磷洗衣粉,严格限制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从而减少磷的排放和“白色污染”,控制水污染的总磷指标;四是实现供排水一体化,改革现行排污收费标准。目前排污费收费标准不仅偏低,还有许多企业存在偷排、漏排等违法行为,鉴于此,建议取消排污收费,通过在用水时收取排污费来达到刺激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的目的,同时继续采取政府拨款的形式保障水污染治理经费,让排污费与水污染治理工作相结合通过这些方法,促使广大群众树自己保护水资源的观念,自觉地减少和防治污染,积极参与水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库区水资源环境良性发展。
5、加大水污染防治监管力度
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要做到沿江城区、支流影响区和上游区同步防治,要从源头上抓工业污染,重点整治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和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一是按照水污染防治标准,建立建全库区内水环境目标责任制;二是会同环保部门、水务集团、以及库区内各河道管理所等政府相关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对库区共内42个区县市居民,包括沿滩区、自流井区、各个河道排污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强化对船舶污染的防治和监管,以防止船舶油污染、垃圾及毒化物污染为重点;加强环保思想意识的宣传教育及防污监测;完善客轮垃圾定点交付制度;提高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制定完善管理法规;四是建立健全、充实、统一三峡库区的水质监测管理系统,监测研究水库水环境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水质问题并采取改善措施。
6、进行有关理论、科技、政策和管理创新
三峡库区水资源保护工作中出现了如水库生态调度、水环境保护与恢复等重大问题及新问题,需要及时研究,并进行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一是要在综合分析三峡水库现状调度方式对水生态影响及存在问题基础上,积极探索模拟自然水文情势的水库泄流方式、降低水库温度分层影响、库区泥沙调控及水库富营养化、防污调控、维持库区水生态健康及下游河道基本功能需水量等理论及方法,研究和创新“蓄清排浑”、“人造洪峰”、“干支流错峰调度”等水库生态调度方式及技术。二是水环境保护与恢复应研究、引进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综合进行水资源和水污染管理的理论,如水资源综合管理、面向可持续的水管理、需水管理及水区管理等管理理论、管理模式和管理技术,结合三峡水库实际进行创新发展,从以往单纯的水污染控制转变为全方位的水环境恢复,由单项技术研究转向综合治理策略研究。三是应研究建立崭新的用水模式和技术,发展健康的社会水循环工程,包括节制用水、污水深度
处理和有效利用、污水厂污泥回归农田、恢复城市雨水循环途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以及水资源统筹管理等。
总而言之,前面我们抓住了三峡水利工程建设的机遇,用了十多年时间对库区水资源进行了综合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重庆国资委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三峡库区重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6%,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8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II类以上水质标准。但是三峡水利工程建设历经了17年,已经告一段落,在即将到来的后三峡时代,加强水资源的综合整治,保护好库区水环境,是三峡工程长久安全运行的保障,构建三峡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确保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生态环境安全的战略需要;它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地区或者是那些人的任务,而是社会、全球乃至全人类共同的任务,我们相信我们以最终将以最科学的治水方略、组织管理、统筹规划来传承水文化,开拓创新,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想境界。
第四篇:关于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
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重大命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三峡工程是综合治理和开发长江水利资源的关键性工程,三峡库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屏障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在促进长江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东西部地区经济交流
和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如何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导三峡库区经济社会迈向可持续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峡工程自1994年正式开工建设以来,按期实现了各个阶段目标。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新变化、新格局,倍受国内外广泛关注。初《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三峡库区建成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这对促进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必将对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是确保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持续发挥综合效益,促进库区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三峡工程运行及其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功能的发挥,涉及三峡库区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诸多领域,包括水库综合调度与管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环境质量与安全等各个方面。加强库区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恢复和改善库区自然生态环境,使之更适合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从根本上保证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综合效益持续发挥。
当前,三峡库区正面临着百万移民安稳致富、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等重大问题,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创造可持续发展基础的艰巨任务,这迫切需要坚持科学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可持续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库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二)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百万移民安稳致富、促进库区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三峡库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种种原因,历史欠账较多,目前经济发展较湖北省、重庆市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较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更大。如何实现三峡库区跨越式发展,尽快赶上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好移民安稳致富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加强库区生态文明建设,按照生态文明的理念,充分认识和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改变“重经济轻环境、重当前轻长远、重利益轻民生”等非理性的发展观,谋划好库区后续工作规划,构建移民安稳致富长效机制,研究制定合理的水电工程效益分享机制,建立移民利益表达、平等协商和矛盾问题排查调处机制,维护好广大移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保证移民在经济上享受应有的物质利益,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尊重,社会上得到应有的平等地位,构建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生态优良、和谐稳定的新型库区。
(三)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库区生态安全,确保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生态环境安全的战略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必须从大自然整体运行的宏观视野全面审视人类社会发展问题,要求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办事,既要考虑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也要顾及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强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将进一步推动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提高库区生态系统的整体服务功能,缓解水库上游及库区经济发展对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形成的压力,保护水库水质及库区生态环境质量,对确保库区生态安全、实现长江流域乃至国家生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促进长江中下游经济带建设的现实需要。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偏低。如重庆库区土地面积和人口占重庆市的一半,可gdp总量仅占全市的30%。重庆市要实现中央提出的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库区。加强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生态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步伐,将进一步优化库区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库区城集镇建设,这将有利于加快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使之成为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并对加快湖北库区经济发展、促进中部崛起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当前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
三峡库区地形复杂、经济落后、人口密集、土地垦殖系数高,面临着不少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库区生态文明建设。
(一)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超荷承载。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匮乏,有效承载能力十分有限,加之水库175米蓄水淹没大量耕地以及25度以上坡地退耕还林还草,使本来已很紧张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加大了库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压力。
(二)水质安全潜在隐患,环境污染严重。据中科院调查,到,重庆市排放的
第五篇:《三峡》翻译
①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②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③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④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⑤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⑥中间相距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⑦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⑧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冲荡。⑨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⑩(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⑪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⑫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⑬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①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②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③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④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⑤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⑥中间相距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⑦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⑧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冲荡。⑨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⑩(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⑪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⑫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⑬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①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②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③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④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⑤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⑥中间相距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⑦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⑧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冲荡。⑨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⑩(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⑪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⑫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⑬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①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②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③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④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⑤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⑥中间相距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⑦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⑧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冲荡。⑨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⑩(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⑪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⑫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⑬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