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延安精神在青年中燃烧绽放
让延安精神在青年中燃烧绽放
近日来,“延安精神永放光茫”大型展览反响强烈。展览现场一幅幅反映当年峥嵘岁月发黄的旧照片,一件件当年革命者使用过的简陋器具,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个充满着昂扬斗志和革命激情的火热年代。参观者中,既有曾经亲历历史的延安老战士,也有生活在改革开放时期的青少年。老年人睹物思情,因为昔日重现而感动,青年人则在对当年艰苦条件下革命先烈的追慕和敬仰中完成了自己灵魂的涤荡与精神的洗礼。
其实,延安精神展给今天的年轻人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非偶然,因为延安精神的孕育与形成就与中华热血青年的爱国壮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60多年前,就在抗日战争进入到最为艰苦卓绝的阶段,延安,作为党中央所在地,作为民族解放的希望之源,成为全国有志青年心中的圣地。那里吃小米,住窑洞,穿粗布衣服,尽管物质生活极为困窘,但依然有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舍弃舒适的生活条件,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封锁,义无反顾、毅然决然地投奔延安。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到延安采访,写出了震动整个西方世界的《红星照耀中国》,他把延安精神称为伟大的“东方魔力”,并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兆”、“胜利之本”。正是这种“东方魔力”改变了西方对中国共产党的看法,也感动了国统区甚至敌战区的青年,激励着他们到延安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就是其中的一位。1947 1
年,出身于官宦富裕家庭的王光美从辅仁大学研究生部毕业后,放弃了去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原子物理学博士的大好前程,毅然奔赴延安,投身于革命事业,延安及延安精神在当时青年人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应该说,延安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作风基础上,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特定时空条件下形成的,在当时的有志青年中产生了极强的向心力和感召力。而对于新世纪的青年一代来说,他们的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学习状况和现实挑战都与延安时期截然不同,尽管如此,延安精神那种穿越时空的恢宏力量依然能够在当代青年的身上清晰地感受到。延安精神并没有在时过境迁之后失去意义,反而在新时期勃发出更为旺盛的生命力。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的延安精神在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容之后,在当代青年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与当年革命青年投奔延安相比,今天也有很多年轻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共青团等青年组织的引导下,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加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甘当一名普通志愿者,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边远贫困地区。他们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旨趣以及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正是延安精神在当代青年身上的集中体现。“人总会被氧化,生锈是一种氧化,燃烧也是一种氧化。如果是我,那么我选择燃烧!”西部计划青年志愿者褚如辉如是说。这一掷地有
声的青春誓言说明,作为我党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的延安精神并没有在当代青年中失传。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庸俗的物欲面前,青年群体中的一部分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精神矮化”现象。他们耽于逸乐,崇尚奢靡,胸无大志,不思进取,在光怪陆离的诱惑面前,陷入了思想的旋涡并迷失了方向。他们没有前人的理想追求,没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甚至被人称为所谓“贫血”“缺钙”的一代。
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此,对于一个人,尤其是青年人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当部分青年在失去了理想追求,精神信仰出现危机的时候,高扬理想主义和现实情怀的延安精神必将成为新世纪青年强大的精神支柱,时代需要延安精神,当代青年更需要延安精神。
6月30日,原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逄先知做客央视国际论坛,在线阐释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在新时代的伟大意义。在逄先知与网友交流的过程中,被谈到最多的就是延安精神在青少年中传承弘扬问题。逄先知告诫说:“年轻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你们肩负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到底的历
史重任,在年轻的心灵中注入延安精神,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大意义。”最近陕西省委宣传部和中共延安市委按照中宣部的要求举办“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览正可谓适逢其时,给生活在E时代的青年人感受延安精神、实践延安精神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时间会带走一些该带走的东西,也会留下一些该留下的东西。历史在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环峙的延河中转了一个弯,又大步东去,但在延安,杨家岭的灯火和枣园里的灯光,已经成为一种信仰的象征,将永远在中国青年心中闪耀。我们并不需要身临其境,到延安去亲自触摸每一片厚重沉实的黄土,去穿越革命家们的旧居和窑洞,我们需要在延安精神展览现场,走一走,看一看,去感受那改变历史的精神力量,我们更需要在人生事业发展和理想实现的过程中践行延安精神。今天,我们被感动,我们会行动,青春的激情被延安精神所点燃,而延安精神也将在青年心中永放光芒!
第二篇:“让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党课
“让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党课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延安精神形成与革命斗争之中,脱胎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与党的革命传统有着极深的渊源,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为党的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延安精神与时俱进的现实意义使它在新时代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价值,党员干部应该结合实际,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让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延安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生活环境艰苦,却从未产生过退缩的想法,仍然在艰苦的环境中奋勇向前,打出了新天地。延安时期,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人民群众的公仆,也因此收获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在新时代,党员干部虽然不用再面临生死的考验,但是却会遇到很多新的挑战和困难,要解决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就要发扬延安精神,不为困苦、奋发图强,用延安精神来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今天,就以“让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绽放”为主题,与大家作以沟通交流。
一、什么是延安精神?
现在说到延安精神,人们比较多地是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还有的讲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等等。这些对不对呢?都对。但是,如果把这些理解为延安精神的全部,我认为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仅仅按照这种理解来弘扬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很难弘扬得起来的。因为,这些都不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那么,什么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延安精神是指中共中央长征到陕北,以后迁入延安的13年时间里,全国各抗日根据地尤其是陕甘宁边区的共产党人,通过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反摩擦斗争、大生产运动和自身整风运动,形成的带有体系性的观念和作风。
因此,这种精神从本质上讲,并非全民族的精神,而是无产阶级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当年那样艰苦的环境下,能够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等等观念和作风,根本原因在于广大党员的心中始终坚守共产主义必定胜利的信心。就是说,延安精神中虽然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等等内容,但核心和灵魂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
我们今天弘扬延安精神,固然要用其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等精神教育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使这些精神在全社会得到推广和发扬,把它们变成全民族的精神,但首先需要身体力行的并不是一般群众,而应当是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
;
对于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弘扬延安精神固然要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但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发扬延安时代那种坚信共产主义理想必定实现的精神。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真正继承和发扬延安时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独立自主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才可能把其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独立自主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推广到全社会,使之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
二、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
延安——这座坐落在西北黄土高原的古老城市,因为在中国革命史上的神圣地位被永远载入中国革命史册,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延安精神是贯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近百年历史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未来奋斗中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延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精神成果。
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中期,延安这个在中国地图上并不起眼的西北古城,是成千上万中国先进分子心目中的圣地,是成千上万中国青年积极奔赴的地方。为什么这个小城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因为青年们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感召——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能够指导中国革命蓬勃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中华民族争取独立、中国人民获得解放提供强大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正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和所领导的事业发展中被忠实践行着的、活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实际和作风中表现出来的、为人们所看得到和感受得到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结果。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漫长而艰苦的求索、经历了一次次失败的实验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能够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中国的面貌为之一新。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被鲜明写在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
马克思主义提供给中国共产党的并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现成方案和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种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这种结合是在实践中经过艰苦探索才能实现的。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党中央到延安以后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并为全党所认可的过程,就是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得以确立的过程,也是延安精神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显微镜和望远镜,用以认识和解决中国问题,才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形成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根本宗旨更容易为老百姓所理解和接受的科学表述,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成为一种贯穿于党的全部工作,为全党所努力实践的精神,形成了体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和革命斗争精神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而这些在实践中形成的精神,又进一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完善中国革命理论和政策策略,更广泛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冲破国民党反动派重重封锁,战胜各种困难的精神支撑。
延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因为它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灵魂;说它是中国的,因为它体现着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语言风格,凝练而深刻、生动而朴实。
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把中国共产党认识和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思想方法表述得淋漓尽致;为人民服务,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的观点和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了精辟的概括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立足点的准确表述。
(二)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奋斗历程的重要精神结晶。
当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领导中枢建立在延安的时候,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已经经历了第一次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特别是长征的考验和磨难,成为一个具有丰富经验的政党了,已经在军事上、政治上、思想上逐步纠正早年不成熟时所出现的问题,并确立了自己的领导核心,围绕这个核心逐步形成了领导集体。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延安精神,立足于中国革命在成功和挫折中获得的重要经验,是中国革命奋斗历程的重要精神结晶。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的同志根据国情独立自主地确定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来解决,中国革命必须正确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最关心的问题,这些在后来被认为很明了的道理,在党的早期革命斗争中却并不为大多数人所清楚。
在使全党明白和接受这些道理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曾经付出了很大代价。仅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就从近6万人减少到1万人,而土地革命战争中反“围剿”的失败,更使中国共产党在红区的力量减少了百分之九十,白区的力量减少了几乎百分之百。
一次次惨重的失败和血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内越来越多的党员和干部开始深入思考中国革命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为了帮助全党真正搞清楚这些问题,毛泽东同志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写了一系列重要的哲学、军事和政治著作,这些著作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文献,也成为延安精神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
延安时期13年间,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成熟,在党中央的各项重大决策中没有再出现大的失误,党的自身建设从理论到实践也有了飞跃性发展。延安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事业在这一时期的整体发展状况和党的整体精神风貌。
尽管这一时期,党依然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外部环境挑战和极其艰苦的内部困难考验,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地分析和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准确地把握各种历史机遇,及时调整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纠正党内存在的错误认识,始终保证党所领导的事业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和发展。
面对抗日战争开始时敌强我弱的态势和相持阶段形成的极为艰苦的环境,面对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带来的极为恶劣的生存困难,党中央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边区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从党中央领导到普通战士,都积极投入生产。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帮助我们战胜了困难,渡过了难关。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之中,并赋予它更为丰富的内涵。
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发表的后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讲话,明确阐述了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一切工作的根本宗旨,并把它提高到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高度进行深刻论证,由此,“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字,不但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党所领导的一切组织机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每个党员应该奉行的人生格言。
从延安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出,它的形成具有历史必然性,包含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积淀的宝贵经验,传承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和发展的红色基因,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整体风貌,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精神结晶。
(三)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本质特征的精神体现。
延安精神的形成,从根本上讲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本质特征决定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不被任何敌人所屈服,不被任何险阻所吓倒,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历史中,我们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各种高官厚禄,不为所动;面对冰冷的铁窗酷刑,毫不畏惧;面对各种艰难困苦,绝不后退。虔诚坚定、舍身忘我的优秀品质,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就是因为一种信念、一种追求的有力支撑,那就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正是一切为了人民这一最本质的特征,决定了党在寻求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过程中能够坚忍不拔、上下求索,能够以自我革命精神,坚决纠正自己内部存在的失误,在总结经验教训中认清中国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最终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形成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
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所讲的,我们的军队是真正人民的军队,我们的每一个指战员以至每一个炊事员、饲养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与人民利益适合的东西,我们要坚持下去,与人民利益矛盾的东西,我们要努力改掉,这样我们就能无敌于天下。”正是一切为了人民这一最本质的特征,决定了党能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不退缩、不低头,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困难,赢得光明。
发扬延安精神,最根本的是要保持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在新时代,我们党要始终保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执政理念,保持一切为了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取向,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继承与弘扬延安精神,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三、青年干部要从延安精神里学到什么?
青年干部的知识面宽广、工作思路开阔,但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较少,严格的党性锻炼和基层环境的历练较少,对党的奋斗历史和优良传统认识较少,对基层困难和群众疾苦体验较少,这正是我们需要从延安的异地学习中去不断改进和提升的薄弱方面。
去年,市委组织XX名青年干部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性教育专题培训,接受延安红色革命文化的思想熏陶和精神洗礼。
XX书记在青年干部座谈会上对青年干部的培养和管理提了要求,并勉励青年干部们在苦水里泡一泡、柴火里烤一烤,洗掉骄娇二气,确保关键时刻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担得起重任。那么青年干部要从延安精神里学到什么?我理解有这么几点:
(一)青年干部要从延安精神中保持“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的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人民走向胜利就是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支撑,他们从城市走向农村,再从农村包围城市,和人民同吃同住,进行军民大生产,正是这种“革命理想大于天”的理想信念指引着红色政权走向胜利,点亮着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无数革命先辈向死而生,始终“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成立99年来,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远离战火硝烟,更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保持“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的理想信念,扎根人民群众所需要的地方,无惧岁月的孤独和清苦,在长期的基层磨砺下知道“为了什么而出发”,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怎样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二)青年干部要从延安精神中增强“焚膏继晷,兀兀穷年”的执着韧劲。
革命年代延安的窑洞里马列主义能兴盛传播,南泥湾能成为陕北的好江南,正是得益于党的领导人和一批革命家“不辞辛苦入山林”,才能“敢教日月换新天”,取得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胜利。
我们现场参观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插队做知青的梁家河,在土窑洞里上了生动的一课,走访了解习近平总书记闯过的“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生活关”、“思想关”等艰辛的七年知青生活,带领着父老乡亲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改变了梁家河的面貌,改善了这里的生存环境。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梁家河”,它也许不像七年那样漫长、也许比七年还要长,但只要我们坚守初心,不怕苦不怕难,心中的那个“梁家河”,就是收获“大学问”的地方。我们青年干部要有咬定青山的决心和勇气,要有日积月累的执着和坚持,更要有久久为功的耐心和定力,不断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基层的沃土上打牢根基、开花结果,始终做到“苦中思进,乐中思省”,方能“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三)青年干部要从延安精神中提升“砥志研思,精进不休”的学习动力。
“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这是我们年轻人该有的学习态度。毛主席在延安窑洞里不分昼夜地工作学习,“人不学,不知义”,更不得志。学习是支撑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当年习总书记插队梁家河时,炕头上的书总是堆得满满的,不论是在什么场合他都能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他从书本里、实践中积累了知识,奉献了青春才智,更加了解了广阔农村和广大农民。学习是个苦差事,但苦中有乐,乐中有得。年轻人就应该趁着大好的青春年华专心致志学习思考,刻苦钻研农村广阔天地的学问和艺术,摆脱“稚气”“书卷气”,多做一些接地气的事,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将自己的光和热去温暖足下的土地,真正做到“苦练七十二变,应对八十一难”。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诗人贺敬之先生的《回延安》这样写道,他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争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大变化,展望延安的未来。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青年干部要不断以更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磨砺自己,继续传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知难而上、奋勇前行的精神,让青春无悔成就人生大我。
第三篇: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社区教育中绽放光彩
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社区教育中绽放光彩
陈世举
青少年社区教育,既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补充,也是加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不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而是以教化、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文明素养和高尚品格为主要任务。开展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对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开展社区教育的宝贵资源,我们要充分传承和运用。
青少年社区教育如何开展,笔者认为,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应结合当前我国青少年的现状,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祖国传统文化的甘露滋润青少年的心田,用丰富的形式把传统文化展现出来,把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的精神传承下去。
一、青少年社区教育应绽放“孝道”文化的光彩
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读的《弟子规》,开篇讲的也是孝。孝,是对父母的尊重、关爱,而不是一些人所说的“奴颜婢膝”。可以说,孝道是和谐社会的基石。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何来忠于家庭,忠于自己从事的事业,忠于国家。古人云“百善孝为先”,把孝作为德之首,说明孝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每个人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渗透着父母全身心的关爱。父母老时,尽孝道是天经地义。然而现实生活中,“孝道”却往往被人们放在次要的位置。当今社会,不少青少年由于家庭教育、社会因素的影响,从小养成唯我独尊的叛逆性格,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稍不满足其要求,轻则破口大骂,重则对父母拳脚相加,甚至杀害父母。2014年甘肃会宁县发生一起高三学生在出租房中手持铁锤和小刀将陪读母亲残忍杀害的家庭惨剧。弑母少年是不孝的,他残忍地杀害了生养他的母亲,而且对此无悔改之意。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价值观形成时期,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健康品格和良好的道德。青少年社区教育把“孝道”作为教育内容,开展“孝道”文化的教育活动,一方面培养青少年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弥补一些家庭教育中“孝道”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通过“孝道”文化的传播,减少青少年成长中不利的因素,并通过青少年影响家庭,促进社会和谐。
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孝。二十四孝之首舜,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但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张尚昀,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湛北乡姜庄村的大学生。200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税务学院。当年10月,他的母亲遭遇车祸造成脑震荡,引发中枢性硬瘫、癫痫等病症,彻底失去劳动能力。面对生活的不幸,5年来,他一直坚持一边打工求学,一边给身患重病的母亲治病,演绎了一个 “当代孝子”的传奇。
青少年社区教育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孝道”文化发掘出来,用生动的事例表达出来,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包装起来,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展现出来,让青少年在参观、实践、演讲等活动中感受“孝道”的重要性,做一个孝敬父母和长辈的孩子。
二、青少年社区教育应绽放“仁爱”文化的光彩
“生命是云蒸霞蔚,是蓝天飞过的云雀,是雨后的一片蛙声,是灼灼其华的桃花,是山间叮咚的鸣泉”。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区教育,都要有意识地渗透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教育,并努力做到潜移默化。孔子提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贡提出的“吾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等名言,体现了“仁者爱人”的道德价值理念。董仲舒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也是把“仁”字放在第一位。墨子的“兼爱”、庄子的“爱人利物之谓仁”,都充分体现“仁者爱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成了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在这个经济社会,不少人面对乞讨的伤残人士没有同情,有的只是视而不见和嘻笑,甚至是讥讽、挖苦和侮辱;对于身边需要关爱的人不愿意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对待身边的动物和植物,肆意伤害,没有一点怜悯之心。如重庆市南岸区4个年龄在16岁左右的中学生,以整人为乐,用烟头烫同学,强迫同学喝尿、吃大便、吞下他们的口痰等,使受害同学被整得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自私自利、没有爱心、以我为中心的狭隘主义在不少青少年的心里渐渐形成。青少年中暴露出来的这种现象与我国千百年来弘扬的仁爱的传统美德格格不入,影响了社会和谐。仁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核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没有仁爱之心,就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培养青少年的仁爱之心,需要有针对性的做好以下两方面。
1.强化生命实践教育
要引导青少年明白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明白世间万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都值得呵护和尊重。清除蒙蔽在孩子心灵的善良上的灰尘,让青少年学会对生命持一种仁爱的态度,懂得尊重每一个生命,关爱他人。
培养青少年仁爱的情感,要注重青少年亲身实践的感悟和内化。青少年社区教育应该加强孩子们的道德实践的内化,让青少年通过实践与感悟的结合,成为一个仁爱之人。深圳市曾经举办过一次“关爱行动”,提倡城里孩子和打工子弟交朋友,了解认识相互间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当发现打工子弟的条件非常艰苦时,很多城里孩子眼泪流了下来,再也不大手大脚花钱了,有的孩子省下零花钱给打工子弟买书。这些城里孩子被感动了,产生了关爱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社区要多组织青少年参加公益活动,培养他们从细节入手、从身边小事做起,如节约用水、用电、用粮,以及参加社会慈善活动,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和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
2.强化道德标准的养成
青少年平时的一些恶作剧,如果不及时矫正,将会让他们丧失仁爱之心,并逐步走向犯罪的边缘。
青少年社区教育没有说教,有的只是环境与活动。要注意言传身教,进行有效的引导,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对青少年中出现的没有爱心的现象,要通过讲故事,如讲台湾作家席慕容拒吃活鱼名菜,拂袖而去的故事、蚁群成团从火中逃生的故事……;通过观看有关仁爱的影视,让他们感动、反思,慢慢认识到自己的恶作剧是建立在伤害其它生命的基础之上的,是没有爱心的表现,让他们学会关爱和尊重生命,传播仁爱的力量。
在对青少年社区教育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让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推己及人、泛爱大众,做到对人对事都胸怀宽广,发扬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民族精神。
三、青少年社区教育应绽放“爱国”文化的光彩
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细分的话,无外乎个人梦、家庭梦、国家梦。千千万万个个人梦、家庭梦的有机组合,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个人、家庭、国家三者有机的融合。墨家提出“天下尚同”,体现了这种整体的价值取向。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指南,也强调个人价值的最终走向是为国、为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人士为大义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我们要培养青少年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之志。
近代中国,每一次战争使中国人产生震惊和民族危机感,让爱国精神日益增强。不管是郑观应提倡的“实业救国”、蔡元培倡导的“教育救国”、“科学救国”,还是邹容追随的“革命救国”,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我们现在是和平年代,青少年在这个没有苦难的时代,容易丧失爱国的观念。他们的生活圈子小,知识面窄,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不少青少年没有多少心思来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对国家的社会发展情况及面临的内忧外患知之甚少。
社区教育要开展爱国教育活动,让中国人的爱国情结不断传承下去。爱国教育应该抓住每一个有利时机,不失时机的通过活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青少年在特殊的时间里感受爱国氛围的熏陶,从而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
要以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纪念日为契机,如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举办讲座、演讲、观摩等系列教育活动,组织青少年参观革命烈士陵园、纪念馆等德育基地。既要让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因闭关锁国而落后时被凌辱、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历史,也要让青少年知道中华民族因不断发展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事例,使青少年树立民族自尊心和历史使命感,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并把这种爱国情感落实到他们的学习中、工作中和行动上。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面对现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的国际现状,青少年社区教育要引导青少年关注祖国现状,了解祖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内忧外患,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进取之志和创新精神。
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感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更不是一场场作秀的表演,而是要踏踏实实践行的目标。
青少年社区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青少年道德问题,大力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中孝道、仁爱、爱国的教育,绽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彩,让每个青少年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火炬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更早实现!
第四篇:浅论在青少年中开展反腐倡廉教育
浅论在青少年中开展反腐倡廉教育
陈勇何腊梅
(1.安徽省响洪甸水库管理处;2.安徽省佛子岭水库管理处,安徽 六安 237000)1
2【摘要】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青少年的基本素质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命运。因此,在青少年中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是在源头上抑制腐败产生的直接手段,是反腐倡廉的战略性措施,对于遏制日益严重的腐败问题,从根本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反腐倡廉青少年对策
目前,我国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科学发展渐入人心,各级党团组织正积极融入创先争优活动热潮之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是助推创先争优活动的有效抓手,各级党委政府为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出台了一整套廉政制度,制定了一系列防腐措施,廉政建设格局逐步形成,全国上下反腐倡廉工作现状总体来说是好的,但是针对青少年开展的廉政教育工作还远远不够。
一、反腐倡廉教育在青少年中开展的必要性
反腐倡廉是一项全局性举措,它需要上下互动,左右协调,密切配合,相互监督。把任何单一的手段作为治标治本之策都将导致反腐败斗争陷入误区。反腐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在青少年中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活动的必要性。
(一)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当前,青少年的价值观令人堪忧。一项针对青少年进行的调查显示,相信“有钱就能拥有一切”的青年占调查者中的3.38%,而1999年的相应数据为2.06%;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占7.74%,比1999年上升了3.14%。另据《父母必读》杂志对当代中国城市青年价值观的调查数据显示,38.4%的青年同意“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观点,63.2%的青年认同“人生应该及时行乐”的观点。这些直观的数据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些数据表明,如何教育和引导在金钱观上具有错误倾向的青少年,仍然是值得思考的课题,而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则有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克服心理障碍。中科院心理所张建新研究员评价官员腐败事件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时说:“当这些中学生长大成人、成为社会的主流时,现在所形成的印象和观念必然会留有难以磨灭的阴影。”官员腐败事件,能引起青少年封闭心理、逆反心理、冷漠心理等消极心理的形成,甚或使他们在年少时埋下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腐败的心理,致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心理趋向失之常规。在青少年中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增强青少年对社会公正的信念,彻底清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余毒,是预防和消除青少年心理障碍的途径之一。
二、在青少年中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对策分析
腐败的本质是权力的滥用,如何在制度上克制腐败的产生,如何用监督手段来抑制腐败,很多学者已从理论高度和学术前沿进行了阐述,本文仅以青少年为对象,浅析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在青少年中开展的具体对策。
(一)立足学校教育,开展教育活动。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活动的主渠道。把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廉政教育贯穿到教学中,是改进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复杂、艰巨、长期、连续性系统工程的一条重要途径。
1、在青少年中开展廉洁教育要讲究“对症下药”。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他们的兴趣点、接受力和认知度不同,有针对性的开展廉政教育,效果更好。因此,层次可以依次是讲故事—学法规—做实践。对1陈勇,1982—,男,安徽金寨人,安徽省响洪甸水库管理处助理政工师,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2何腊梅,1984—,女,安徽巢湖人,安徽省佛子岭水库管理处宣传干事,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1-
刚启蒙的小学生主要以讲故事的形式开展,讲述历史上清正廉明的官员、我党老一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以及党和国家优秀干部的事迹。对正在认知社会的初中生,可以初步学习一些与廉政相关的廉政文化,讲述一些正面案例。对思想逐渐成熟的高中生,可以逐步学习一些廉政建设的法律法规,并结合一些正、反面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对于在校大中专学生,要把社会主义政治理论、我党反腐倡廉的理论与实践、我国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及国外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成功经验等知识作为自己的基础性课程,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廉洁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并探索在大中专学生中开展参观、参与、互动等形式的廉政实践教育,从多方面融入廉洁教育内容。
2、在青少年中开展廉洁教育要打造“精品食粮”。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对青少年加强廉政教育,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廉政书籍必不可少。要组织专家、学者根据廉洁教育的要求,收集整理国内外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教育的相关资料,特别是要充分利用身边的廉政典型和反面案例,编印成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的廉政书籍,作为开展廉政教育的阅读资料。阅读廉政书籍,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健全的民主与法律意识,使青少年做到明辨是非,对的争学争做,错的不学不做,真正在思想上筑起反腐倡廉的牢固防线,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各方面的廉洁人才。
(二)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促建设。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引导青少年参与反腐倡廉建设,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共青团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团组织要切实把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廉政文化教育作为贯穿各项工作的主线,广泛开展“养成道德好习惯”、“民族精神代代传”、“红色夏令营”等体验教育活动,开展“与父母同读一本廉政书、同出一份廉政报”活动,举办十八岁成人仪式、中小学生“四个一”社会实践、“弘扬雷锋精神、提倡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活动,把廉政文化的招牌挂进校园、企业、社区,尽量使活动更贴近青少年生活,更容易被青少年接受,让教育活动更生动活泼,让青少年更乐于参与。
(三)整合社会资源,进行手段创新。
青少年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加强青少年反腐倡廉教育,单靠学校和共青团的力量远远不够,更多的要通过其他方式交给社会承担,把青少年廉政教育渗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积极开辟新渠道,挖掘社会资源,联合社会各界,寻找工作支持。
首先,加强对企业青年反腐倡廉教育不放松。青年职工始终是企业最积极、最活跃、最有激情的一支力量,也是企业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的重点对象之一。很多青年职工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刚刚走上岗位,大多工作在基层一线,反腐倡廉教育是领导的事,与我无关。事实并非如此,正因为青年刚走出校园,阅览经验不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加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一旦放松对青年的教育,他们很容易被外界诱惑,甚至违法违规,最终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企业在进行日常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时,在构建自身企业文化过程中,都应把青年职工的廉政教育纳入其中,使青年职工形成思廉明廉、尊廉崇廉、倡廉督廉的良好风尚,为他们将来走上重要工作岗位筑牢思想防线。
其次,加强对社区青少年反腐倡廉教育不懈怠。社区中青少年有流动性大、成份复杂的特点,这就需要开展适合社区特点、便于青年参与的反腐倡廉教育。可以通过征集廉政广告、标语、对联等互动的方式,比如向社会征集 “本色,就是挤出所有的贪欲”,“宁做清官甘苦一生,莫当贪官遗臭万年”这样语言隽永、入情入理的廉政文化标语,然后张贴在社区周围,以使青少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可以借助社区里的宣传栏、网站等前沿阵地,宣传廉政文化建设,学习廉政人物,弘扬廉政精神,使广大青少年在生活娱乐的同时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进一步增强崇尚廉洁的意识和反腐倡廉的观念,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理念和道德情操,增强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叶瑜辉:《青少年价值观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8年第11期
[2] 陈友进:《为反腐倡廉“从娃娃抓起”叫好》,《中国监察》,2006年14期
[3]陆玮玮:《加强企业反腐倡廉工作刻不容缓》,《管理观察》,2011年第1期
第五篇:在青少年中开展宪法知识
在青少年中开展宪法知识、禁毒知识、安全知识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
三、抓好“法律进农村“,围绕”村两级换届选择举,充分利用广播、农村图书室、黑板报及宣传资料等深入宣传和村民生产活动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
四、抓“法律进企业”,该同志和镇工办一起,每年来一直深入工地、厂房,采取集中学习、发放宣传资料,解答法律咨询等形式,切实加强企管和职工的法制宣传教育。
五、抓“外来人员”管理,每次与派出所、工办人员深入出租房、车站、校园旁边,进行各种形式的法制宣教。
3、广泛开展各种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扩大法制宣传覆盖面。利用“三八”妇女节、“3.15”、、“4.26”、“六一”、“6.26”、“12.4”等重点节日,切实开展各项主题教育。
问题集中专治,普遍问题综合治理,重点、难点问题专治的思路。司法所积极参与平安家庭、禁毒、防火、计生、扫黄打非、土地、环境、食品药品等专项治理活动,将依法治理落实到各层面。
在“五五”普法宣教中,认真贯彻有关精神做到普治结合、虚实结合,取得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