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一案三制”建设提高我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时间:2019-05-12 18:1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一案三制”建设提高我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一案三制”建设提高我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第一篇:加强“一案三制”建设提高我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加强“一案三制”建设提高我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如何做好本职工作

同志们:

进一步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对于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风险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平安广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陆兵主席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陆主席从三个方面强调了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对

安全生产工作作了全面的部署。希望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搞好学习和贯彻。下面,我传达一下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并就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和陆兵主席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所提出的工作要求,讲几点具体意见。

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

2005年7月22日至23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会议由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主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管负责同志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及武警部队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回顾总结了编制应急预案、理顺应急体制、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和法制工作情况,并部署进一步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对下一步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提出了5点要求:第一,健全体制,明确责任。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第二,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健全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全面提高国家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并认真抓好落实。第三,强化法治,依靠科技。要加快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要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第四,协同应对,快速反应。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树立大局意识,不仅要加强本地区本部门的应急管理,落实好自己负责的专项预案,还要按照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工作。第五,加强基层,全民参与。要特别重视城乡基层和各项基础工作,做好社区、农村、学校、医院、企事业等基层单位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基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能力。广泛宣传和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灾害知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提高群众参加应急管理能力和自救能力。温家宝总理最后强调,各级政府必须强化责任意识,把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管理的首要任务,居安思危,常抓不懈,努力提高我国应急体系建设和管理水平。

会上,华建敏国务委员对一年多来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他强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是国务院向中央常委汇报后定下的。预案编制工作及所取得的进展,充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是正确的、及时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贯彻中央的决策是认真的、得力的。他详细阐述了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并从国际、国内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公共安全形势,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的八项工作:第一,健全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第二,做好风险分析和应急资源普查工作。第三,充实应急管理机构。第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第五,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第六,做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工作。第七,进一步提高公共安全科技水平。第八,开展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教育。

这次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主题非常明确,要求也十分具体。正如华建敏国务委员讲的,“如果说,2004年是预案编制年,那么2005年就是预案落实年。”这次会议,“既是完善预案的会议,又是部署贯彻落实预案的会议”。

二、我区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进展情况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2004年7月,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起草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广西预案》)。2004年9月29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审定,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了《广西预案》,并报国务院备案。2005年4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国发〔2005〕11号)精神,组织核改了《广西预案》,经2005年11月11日自治区人民政府第3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以桂政发〔2005〕62号印发实施,并报国务院备案。各地区、各部门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紧张有序地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修订后的《广西预案》明确了全区应急预案体系,

第二篇:加强应急管理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秦伟(中共信阳市委党校河南信阳)

【摘要 】 各种突发事件考验着政府应急处理能力。自非典疫情发生后 ,我国政府针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全面提速。我们应全面

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我国的应急体系建设和管理提高到新水平。

【关键词 】 应急管理政府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人类文明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应对挑战、战胜危机的历史。近

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 , 还是发展中国家 , 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 : 地震、山体滑坡、水灾、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海难、空难、火灾、爆 炸、大规模断电等重大事故;非典、禽流感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恐 怖主义袭击、暴力冲突、社会骚乱等难以预料的重大突发事件 , 不 仅给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 而且有的还危 害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国内生产 总值增长多年来一直平均保持在 8%的速度 ,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 发生灾害较多的国家。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 ,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 生态环境的恶化 , 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新材 料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 , 体制转轨、利益分配、社会结构 的剧烈变动等因素的变化 , 使突发事件日趋常态化、多样化、复合 化 , 突发事件的形式规模、传播速度和影响程度有所扩大。如何有 效地应对各种重大突发事件 , 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挑战 , 考验着政 府应急处理能力。

一目前我国进入突发公共事件高危期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 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 ,危及公共安全的紧 急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 , 分为以下四 类: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 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 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 ,我国 70%以上人口 , 80%以上 工农业和城市受到各种灾害严重威胁 , 三分之二百万人口以上大 城市位于地震高危险区 ,在台风、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中丧生 的人数每年都有上万人。[1]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 事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近十多年来 , 我国安全生产事故居高不下 ,重特大事故屡屡发生。最近几年全国平均每天发生 7.2起一次死亡 3-9人的重大事故 , 每 周发生 2.5起一次死亡 10人以上特大事故 , 每月发生 1.2起死亡 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平均每年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经济损失 约 2500亿元。[1]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 命安全的事件。近年来 , 有些已得到控制的传染病有所抬头 , 一

些新的传染病开始出现 , 污染中毒事件、食品中毒事件、各种灾害 带来的疫情风险、生物侵害事件有所增加 , 防不胜防 , 对人民群众 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 有的甚至引起一定的恐慌 , 所以 , 我们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任务十分艰巨。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 突发事件等。此外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 , 由于体制转轨、利 益关系、社会变革、社会矛盾等因素的变动变化 , 突发群体性事件 发生的机率、规模和形式有所扩大 , 像群体上访、静坐请愿、聚众聚 会、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等事件 , 也成为目前影响社会稳定的 一个突出问题。

目前全世界正处于现代化后期的“风险社会 ”时期 ,国际经验 也表明 ,人均 GDP达到 1000~3000美元 ,社会面临着“高度风险 ”。现在我国正处于这样的“高风险 ”时期 ,即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易 发、频发期。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惊人:国家行政 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李军鹏提供的资料显示 : 2003年 ,我国 因生产事故损失 2500亿、各种自然灾害损失 1500亿元、交通事故 损失 2000亿元、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的损失 500亿元 ,以上共计 达 6500亿元人民币 ,相当于损失我国 GDP的 6%。中国人民大学 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作的统计显示: 2004年 ,全国发生各类 突发事件 561万起 ,造成 21万人死亡、175万人受伤。全年自然灾 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4550亿 元。国务院新闻办、国家安监总局提供的资料显示: 2005年我国

各类自然灾害死亡 2475人 , 直接经济损失 2042.1亿元;各类安全 生产事故发生 727945起 ,死亡 126760人。

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 来的严峻考验。

.从自然的角度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 的国家之一 ,灾害种类多、灾害发生频度高、灾害损失严重。由于 受灾害影响的人口大体在 2亿左右 ,占全国人口的 1/7以上 ,自然 灾害在中国有着较强的社会性。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 ,灾害造成 的损失也逐步增加。我国有 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生产值 ,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灾害严 重的沿海及东部地区。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一般都要 超过上千亿元。[2]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 ,我国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 ,既 是关键发展期 ,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一些值

得重视的新问题 , 如就业问题、医疗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社会保障 问题 ,如果处置失当 ,有可能会出现社会危机。李军鹏认为 ,目前 , 我国公共服务体系薄弱 ,很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冲击。

其一 ,对社会变动和市场经济波动起抗衡和缓冲作用的综合 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还没有建立 ,社会保障覆盖面较低。劳动和 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显示 ,截至 2004年底 ,全国参加基本养老 保险的人数为 16342万人 ,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 10584万人 ,参 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 12386万人 ,而我国就业人员总数高达 7亿

?50?多人。其二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还很低。据 2003年第三 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我国 44.8%的城镇人口 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 ,基本上靠自费看病。

另外 ,我国很多地区自然环境破坏严重 ,潜在的危机有可能随 时爆发。而建国以来建设的大量基础设施 ,年代久远、老化严重 , 又缺少及时的维护和更换 ,安全隐患非常多 ,也是一个个定时炸 弹。而且 ,我国对公众的危机教育不足 ,防灾应急教育还没有纳入 教学体系中。社会的警觉性较差 ,市民缺乏自救、救护的防灾意识 和能力。在这一方面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十分明显。因此 , 政 府今后需要加强应急管理 , 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二加强应急管理 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对于我国在应急公共事件方面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问

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 ,一再作出重要指示。事实上 ,自非典 疫情发生后 ,我国政府针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编制工 作就全面提速。“一个聪明的民族 ,从灾难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 多得多 ”。非典疫情 ,让我们付出了不少代价 ,也给了我们深刻的 警示和启迪 ,让我们切实认识到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应急管理的极 端重要性。

2003年 7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深刻 指出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 ,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和能力。我们要高度重 视存在的问题 ,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2003年 10月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提高公共卫生服务 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2004年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 会预警体系 ,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 机制 ,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全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 案编制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

2003年 12月 ,国务院办公厅成立应急预案工作小组。

2004年 1月 ,召开了国务院各部门、各单位制定和完善突发公 共事件应急预案工作会议。

2005年 1月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经国务院常 务会议讨论通过。

2005年 4月 ,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 急预案的决定。

2005年 5至 6月 ,国务院印发四大类 25件专项应急预案 , 80 件部门预案和省级总体应急预案也相继发布。

2006年新年伊始 ,国务院公开发布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 体应急预案 》。总体预案共 6章 ,分别为总则、组织体系、运行机 制、应急保障、监督管理和附则文本。总体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 系的总纲 ,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 ,规 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 内容 ,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至此 ,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发布后 ,我们还有很多事 情和工作要做。

第一 ,健全体制 ,明确责任。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党中央、国务 院统一领导下 ,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 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 效的应急机制。各级政府要把加强应急管理摆上重要位置 ,把人 力、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用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第二 , 重点抓好基层和重点部门的预案建设 ,形成“横向到 边、纵向到底 ”的预案体系。应急管理要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 ,还要重点抓好医院、供水、供气等生命线工程以及能源、运 输等重点部门的工作。

第三 ,居安思危 ,预防为主。要做好风险调查、隐患分析;结合 实际对各类应急资源进行普查;将应急能力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的整体规划相结合 ,并纳入“十一五 ”规划通盘考虑。要健 全公共安全管理机制 ,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 统 ,加强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建设 ,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 ,搞好培 训和预案演练 ,全面提高国家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

第四 ,高度重视利用科技力量 ,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 力。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战略规划 ,在相关领域开展基础性和应 急性研究。同时 ,要建立专家库 ,完善公共安全学科建设 ,大力培 养我国公共安全科技人才 ,全面提高科技应急水平。

第五 ,协同应对 ,快速反应。各地区各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和 责任意识 ,不仅要加强本地区本部门的应急管理 ,落实好自己负责 的专项预案 ,还要按照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 ,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 同配合工作。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 ,明确各方面职

责 ,确保一旦有事 ,能够有效组织 ,快速反应 ,高效运转 ,临事不乱。

第六 ,加强对各级应急预案和应急救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目前我国多数人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还不够强 ,加强应 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知识宣传教育十分重要。应对突发事件 ,说到 底是我们社会每一个人的事。事发后 ,政府会尽最大的可能来救 助 ,但最后生命财产损失的痛苦 ,还是需要具体的个人和家庭来承 担。所以 ,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 ,政府的努力很重要 ,全社会每 个成员的积极参与更重要。2004年底印度洋海啸时 ,有个 10岁的 英国小女孩 ,根据所学知识从海平面忽然降低推断有可能要发生 海啸 ,及时告诉父母和周围的人迅速撤离 ,从而挽救了百余人的生 命。这个事例说明 ,加强我们全社会每个成员的应急防范意识 ,增 强自救、互救的能力 ,对于加强我们社会整体的应急管理能力来说 是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今后 ,我们要广泛宣传和普及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 ,在中小学开设公共安全课程 ,提 高公众参与应急管理的能力和自救能力。要组织和调动社会各方 面力量 ,共同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处置工作 ,做到全 民参与 ,人人都能自救 ,提高公众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

质。

古人云:“居安思危 ,思而有备 ,有备无患 ”。有效应对突发公 共事件 ,是检验我们执政能力的试金石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重要方面。今后 , 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领导下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伟大旗帜 ,全面落 实科学发展观 ,开拓进取 ,扎实工作 ,不断把我国的应急体系建设 和管理提高到新水平。

参考文献

[ 1 ] 浦树柔.公共安全 [J ].了望新闻周刊 , 2004, 8.[ 2 ] 陈泽伟 ,王超群.我国进入突发公共事件高危期 每年损失 GDP6% [ J ].瞭望 , 2005, 8.?51?

第三篇:科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科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北京电力系统应急指挥中心接到“海淀区、石景山区发生大面积停电突发事故”的紧急报告。警笛声声、黄灯闪烁,一辆辆电力抢险车急速驶向事故现场。从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可以看到,抢险工作迅速展开:“地铁施工工地62名工人正在隧道中施工,停电后洞里一片漆黑,正在把他们紧急疏散到地面。”“现有2000多人参加抢险救援,供电各项抢修工作正在全力推进,变电站重要用户负荷大部分恢复„„”

这是不久前北京举行电力突发事故应急处置演习现场的情景。北京市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在2003年非典时期启动,2004年出台《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同时,启动全市区县分预案、专项预案和保障预案的编制工作。今年4月,成立了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及办事机构,调整组建13个专项应急指挥部,区县成立应急委员会,设立专职机构。

不仅仅是北京,整个中国已经开始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威胁。目前,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建立。《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处置法(草案)》也已列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7月22日至23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这说明,为应对我国公共事件高发期的严峻考验,我国应急管理工作正在纳入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突发公共事件损失GDP 6%

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惊人。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李军鹏提供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因生产事故损失2500亿、各种自然灾害损失1500亿元、交通事故损失2000亿元、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的损失500亿元,以上共计达65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损失我国GDP的6%。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所作的统计显示:2004年,全国发生各类突发事件561万起,造成21万人死亡、175万人受伤。全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50亿元。

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影响并不仅止于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参与编制国家应急预案和相关法律的顾林生说,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间接损失同样不可忽视。比如说,事故灾害发生之后,公众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公众心理也会受到巨大冲击。例如重庆开县井喷事故,虽然问题早已查清,责任人被绳之以法,但事故阴影却依然存在。234个鲜活的生命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对于身处其中的人们来说,失去亲人的记忆,家庭的破碎,遭受灾难的惊惶,目睹死亡的恐惧,永远难以抹去。

此外,有一些突发公共事件是由于管理不当、玩忽职守所引发,在处理过程中当地政府又存在“捂盖子”的行为,例如广西南丹县的矿井事故。当此类事件尘埃落定,真相大白之后,政府的公信力会遭受严重损伤。总而言之,这类损失虽然是软性的、不可量化的,但其伤害和长远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直接损失。

进入突发公共事件高危期

我国目前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

从自然的角度分析,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灾害发生频度高、灾害损失严重。由于受灾害影响的人口大体在2亿左右,占全国人口的1/7以上,自然灾害在中国有着较强的社会性。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灾害造成的损失也逐步增加。我国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生产值,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灾害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地区。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一般都要超过上千亿元。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一些值得重视的新问题,如果处置失当,有可能会出现社会危机。此外,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最新变化也使得国际间的冲突和危机出现新的特点。如“9·11”事件就显示了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巨大。

另外,我国很多地区自然环境破坏严重,潜在的危机有可能随时爆发。而建国以来建设的大量基础设施,年代久远、老化严重,又缺少及时的维护和更换,安全隐患非常多,也是一个个定时炸弹。

原有应急工作基础薄弱

从非典疫情到禽流感,从开县井喷到北京密云游园踩踏事件,从吉林中百商厦特大火灾到阜阳劣质奶粉,从东航包头空难到辽宁孙家湾特大矿难„„这些突发公共事件及处理,已经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首先是缺少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法律。顾林生说,虽然此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与处理突发事件有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应对骚乱的《戒严法》,应对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法》、《防洪法》等,应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安全生产法》等、应对公共卫生的《传染病防治法》等。各地方根据这些法律、法规,又颁布了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立法。

但是仅仅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分别立法,相对分散、不够统一,难免出现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而且各部门都针对自己所负责的事项立法,“各扫门前雪”,缺乏沟通和协作。同时,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一些地方立法“以邻为

壑”,大大削弱了处理突发事件的协作与合力。

其次,信息管理系统落后。信息管理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则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和准确的信息;二则为民众传递适当的信息,避免民众情绪失控,促进民众沟通。目前,我国发生灾害及各类突发事件时,都是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信息量并不是不够大,也不一定不及时,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分散和部门垄断,无法在危难时刻统一调集,迅速汇总。

我国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很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冲击。李军鹏认为,其一,对社会变动和市场经济波动起抗衡和缓冲作用的综合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覆盖面较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634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58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386万人,而我国就业人员总数高达7亿多人。其二,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还很低。据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

此外,我国对公众的危机教育不足,防灾应急教育还没有纳入教学体系中。社会的警觉性较差,市民缺乏自救、救护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在这一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十分明显。

自上而下力推应急管理

对于我国在应急公共事件方面面对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一再作出重要指示。

7月22日至23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说明我国应急管理工作正在纳入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事实上,自非典疫情发生后,我国政府针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就全面提速。

2003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家行政学院的讲话中指出,非典疫情发生和蔓延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004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再次指出,加强社会管理,必须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而2004年《国务院工作规则》修订时,温家宝总理主要强调了4点,其中之一就是建立健全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今年“两会”召开前夕,受温家宝总理委托,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报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建立。

华建敏说,按照不同的责任主体,预案体系设计为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5个层次。目前已完成的国家总体应急预案、25件专项应急预案、80件部门应急预案,基本覆盖了我国经常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方面。此外,我国省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也已完成,许多市、区(县)也制定了应急预案。专家建议,下一步一定要抓好社区、农村、重点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从而最终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

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Ⅰ)、重大(Ⅱ)、较大(Ⅲ)和一般(Ⅳ)四级。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都作了明确规定,形成了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顾林生告诉《瞭望新闻周刊》,我国应急预案具有一些其它国家没有的、超前的、创新的内容。因为我国应急预案在编制过程中,参考了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各种规划、预案和指南的内容,分析了美国“9·11”事件、印度洋海啸、疯牛病等危机事件,总结了我国的经验教训并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了创新。可以说,我国的应急预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一,虽然其它国家也有应急预案,但是像我国这样部门齐全、种类繁多、大规模的应急预案还是很少的。我国的5级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法制体系、应急规划体系一起构建了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

第二,弥补了我国应急规划的不足,加强了我国的应急管理能力。与国外的防灾规划或应急事务规划相比,我国的规划作得不详细,还是以简单的条条框框为主,难于实际操作。这次我国预案编制,弥补了规划的不足,替代规划细化了一些内容。

第三,具有超前性。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种法律还没有健全,关键的基本法律还在制定讨论中。应急预案弥补了这些法律的不足之处和没有规定的东西,同时也为今后的法律完善提供了基础。

第四,强调预防为主。一般的预案主要是规定应急处置的流程、程序、原则。鉴于我国行政机构级别多、幅员辽阔、灾种多、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大等原因,强调以预防为主和先期应急处置的重要性,要求各部门和地区尽力预防突发公共事件和尽可能不要把一般事件扩大为严重的、特大的突发公共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很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冲击。李军鹏认为,其一,对社会变动和市场经济波动起抗衡和缓冲作用的综合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覆盖面较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634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58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386万人,而我国就业人员总数高达7亿多人。其二,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还很低。据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

此外,我国对公众的危机教育不足,防灾应急教育还没有纳入教学体系中。社会的警觉性较差,市民缺乏自救、救护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在这一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十分明显。

第五,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作为理念和原则放入了预案中间。

第六,强调属地管理。军队、中央企业等都要真正为本地民众服务,这是吸取重庆开县井喷事件和SARS的教训。同时也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责任。

除预案之外,《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处置法(草案)》也已列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

顾林生说,对付突发公共事件,必须动员国家和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必须有一部基本法律作为“龙头”,以其他部门法和专门条例、规章等为补充,以求有效地处置各种紧急状态。这在很多国家已经形成了共识。

应急预案重在落实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之后,在落实方面有许多工作要作。

顾林生说,各预案之间的衔接和协调是当务之急。已经制订修订的各部门应急预案之间、各专项预案之间、部门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之间都需要进行协调,特别是要加强主管部门与配合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衔接。

其次,相关法律需要修改,一些新法律急需出台。在应急预案编制中,出现了现有法律不完善或没有法律的问题,一些预案暂时代替了法律的空白。比如,食品安全预案中规定了主管部门综合协调的职能,但是现有的《食品卫生法》没有赋予食品安全主管部门综合协调的权力,因此需要修改《食品卫生法》,并制定《食品安全法》。

原有的各项应急规划和计划也存在类似问题。我们的很多预案代替了现有的各部门规划、计划的内容。因此,各项规划和计划反过来需要进行完善和修改。

顾林生同时指出了应急预案编制和落实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其一,在各项灾种或部门系统中存在不平衡。比如,民政部2004年就起草了《国家自然灾害

救助应急预案》。至2004年底,全国救灾应急预案体系和紧急救援响应机制基本形成。但是,其它部门在2005年才开始布置全国地、市、县、市、区应急预案的制定。

其二,各地区之间存在不平衡。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预案编制和落实工作做的比较好,内地、农村地区相对比较欠缺。而正是工作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存在更多的风险和隐患,特别需要加强应急管理和编制预案。

在我国应急机制的建立过程中,“说一千,道一万,关键看你干不干。”有了一个好的机制,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头和文字上,而不是及时地、不打折扣地付诸执行,终归是镜花水月。为此,专家建议,要确保应急预案在实践中落实,在实践中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陈泽伟、王超群)

第四篇:如何提高领导干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精选)

如何提高领导干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文章摘要】我国自古就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是古人关于预防危机思想的经典概括。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增多,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但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基础仍然比较薄弱,体制、机制、法制尚不完善,预防和处臵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有待提高。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预防和处臵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

本文首先对提高领导干部处臵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紧迫性作出阐述,这是本文展开论述的基础;然后对领导干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不力的原因作出分析,以揭示我国领导在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处臵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提出适宜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领导干部;处臵

一、提高领导干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紧迫性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公共安全事故频频,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日本地铁沙林事件、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韩国大邱地铁纵火事件、欧美大停电事故,以及我国的非典型肺炎、苏丹红工业添加剂、四川汉源移民聚集、重庆“钉子户”、厦门PX项目、湖南嘉禾强制拆迁、山西黑砖窑、陕西华南虎、辽宁西丰进京拘传记者、陕西绥德助学金、湖北天门城管打死人等突发事件在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后,演变为公共安全危机,这不仅造成社会财富与生命的损失、经济环境的破坏、国家政局的不稳,还将严重威胁社会公共安全领域并导致灾难性后果。

美国学者罗森豪尔特认为,公共安全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显然公共安全危机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一是非常规性,它显然威胁到了现存的秩序,包括政治秩序、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二是突发性,它要求迅速做出反应和应对,因此给决策者留出选择的时候很少,要求在很短的时间里做出判断,做出选择,做出应对的策略;三是不可预测性,它何时爆发,缘于什么、怎么发展,走势如何,这些情况都很难判断;四是关注性,各种媒体信息海量流通并造成信息阻塞,使得小道消息和谣言盛行;五是危害性,它不仅使组织受到损害,而且严重威胁到公众利益和社会安全。因此,对公共安全危机的预测监督、控制、协调、处臵等,便成为新时期领导干部必须培养和掌握的能力。

现代社会公共安全危机的发生不可避免,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家汉密尔顿所说:“意外事件有时会在一切社会里产生,无论这些 社会是怎样组成的。”“不幸是同国家分不开的,就像肿瘤和斑疹是同人体分不开的疾病一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加上社会急剧转型,我国突发事件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近年来发生的几起事件,如四川汉源移民聚集、山西黑砖窑等突发事件,几乎都是经网络舆论传播放大,造成广泛社会影响,形成新型公共安全危机。这些突发事件都有一些共性:一是事件起因大都是由于“枉法行政”,个别领导干部或执法人员群体侵犯公民基本权利;二是事件发展均经网络传播放大,当事人遭受巨大舆论压力;三是事件处理虽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网民要求,但舆论并未因此平息,反而向批评干部权力、政治体制等方面转移。

安全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的社会发展史充满了人类对安全的追求。杜牧曰:“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为此,面对新时期不断突发的公共事件,每个领导干部要哀之但更要鉴之,当事件发生时要做到严密关注事件动态进展,避免谣言杀伤力,预防危机爆发;当危机发生时要尽最大努力转危为安,减少危机造成的有形和无形损失,从而维护公众利益和社会安全。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利益集团的鹬蚌相争,危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公共安全危机管理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也越来越成为新时期考量领导干部应对和处臵危机能力的试金石。

二、领导干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不力的原因

部分领导干部之所以在突发事件面前应对不力,无所作为,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缺乏见微知著的敏锐性

主要表现为在突发事件出现之初,有的领导干部不能从偶然的、表面的、零碎的、初露端倪的、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明察秋毫,未能从蛛丝马迹中及时准确判明情况;也有的领导平时习惯于抓所谓“大事”、“要事”和面子事,不屑于抓群众反映强烈的“小事”,从而导致社会矛盾不断积累,错失了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的时机,最终发展成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局面。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有的领导干部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敷衍态度,怕得罪人,怕丢乌纱帽,遇到矛盾绕道走,处臵不及时,从而导致酿成大祸。

(二)缺乏驾驭全局的能动性

表现为面对突发事件,没有通盘考虑,抓不住主要矛盾,对突发事件的成因、性质、趋势未能准确判断,遇事慌张,头脑发热,急于求成,手段粗暴,从而导致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贻误全局。

(三)缺乏快速反应的果断性

表现为面对来势猛、发展快的突发事件,反应慢、等待观望、放任自流,缺乏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勇气;缺乏处变不惊、大胆果断的气魄;缺乏审时度势,沉着应对的能力;缺乏令出法随、雷厉风行的作风。

(四)缺乏引导沟通的协调性

表现在组织领导上,不能在短时间内聚合各种要素,包括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各界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第一时间内集聚到位。表现在对突发事件宣传教育疏导上,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哄、骗、推、唬的问题,在与群众面 对面沟通时,讲不到点子上、讲不到理上、讲不到心上,就事论事讲表面理,简单生硬讲不清理,不着边际讲不准理,似是而非讲歪理,从而带来很多“负刺激”、“负效应”。

(五)缺乏把握规律的预见性

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一个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部分领导干部之所以应变不力,就是因为他们不善于从时空的角度观察形势和历史地看待事物发展,不善于把握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发展进程,不关注国际动态、社会发展动向、热点问题和群众思想变化,缺乏对事物发展规律性的把握和谋后而动、预后而立,造成被动应付的局面。

(六)缺乏信息公开的及时性

面对突发事件,一些领导干部仍然沿袭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管理模式,采取回避、隐瞒、掩盖的方式,缺乏信息的透明度和对公众回应的力度,从而使失实的信息或错误信息传播,使事态扩大。

三、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突发事件不断增多。能否积极有效地应对公共突发事件,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处臵策略至关重要,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领导干部要科学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必须着力提升四方面的能力。

(一)立足于早,着力提升领导干部的预警防范能力 一般而言,公共突发事件要经过五个阶段,即孕育潜伏期、集中爆发期、持续扩散期、化解消散期和恢复重建期。而公共突 发事件直接出现在集中爆发期,但却决定于孕育潜伏期。所以,公共突发事件并非“空穴来风”,在其酝酿、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种种迹象,有蛛丝马迹可寻。如果能够提前发现并超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及时防止或有效预测突发事件的发生,将会把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作为领导干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首先要注重提高自身预警防范能力,增强敏锐性和鉴别力,做到“见事于先”,善于观察、敏于捕捉危机信息,并由此及时作出准确的分析和科学的判断,超前采取对策措施,把问题及时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内部,化解在萌芽状态,从而主动有效地防范和避免事态的扩大。从近年来全国各地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情况来看,很多都是由于事发之初各级领导干部对苗头信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错失处臵最佳良机,导致事态扩大,甚至酿成大的事件,如贵州瓮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等。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过程中,首先要提高预警防范能力,对各类苗头性问题做到发现得早、处臵得快、解决得好。

(二)快速处臵,着力提升领导干部的指挥决策能力 2006年,在湖北省黄石市“8〃6”群体性事件中,大冶市部分在职领导干部和退休干部,在组织以“袭警”和冲击党政机关为目标,实施打砸抢堵,准备前往黄石市时,时任大冶市县委的“一把手”竟然手足无措,甚至用号啕大哭来劝阻。在陕西绥德事件中,绥德县政府主要领导因“校长追签被刑拘”被许多网友戏称为“2007年最牛县长”,可面对记者采访时,手足无措的他正感到满腹委屈无处诉说,当他讲到为官不被人理解的委屈时,竟不由自主地两次潸然泪下,他反复强调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一个组织信任和群众满意的干部,但是在舆论声讨铺天盖地 而来时,却选择了沉默。两位基层领导干部都流泪了,也许很伤心,也许很委屈,但在从未经历过的压力面前,这时的泪水表明的只能是无力应对和处臵的无奈以及孤独无助的脆弱心态。

在现代传媒快速、集中、定向的监督和冲击之下,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显得准备严重不足,应对失误,暴露出不善应对新型事件、执政观念滞后、政治敏感性差等问题,其执政思维、理念、手段与现代社会要求出现明显“基层治理脱节”现象。具体表现在对事态的发展没有判断预测能力、没有自主决策能力、没有执政团队精神的“三无现象”,表现出从思维、理念到手段上与现代社会的治理要求明显脱节,执政能力的巨大落差亟待弥补。

现场控制处理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处于关键环节,对于控制事态发展,降低事态危害,消除事态影响关系重大。指挥决策能力是领导干部分析、判断、应变、决策等能力的综合反映。作为领导干部,要做好现场控制处理工作,首先,要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思维判断能力。面对突发事件,要处变不惊,保持冷静、沉着应对。在纽约世贸大楼被袭击之后,纽约市长朱利安尼迅速赶到现场,沉着指挥,有条不紊地组织救援和转移,他的表现获得了媒体和民众的高度评价,也成为领导者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的表率。其次,要提高组织协调和指挥能力。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领导干部要及时有效地组织好可支配的人、财、物,有条不紊地进行调度指挥,它直接影响到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解决成效。再次,要增强快速应变和决策能力。公共突发事件往往来势猛,发展快,能否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作出迅速的反应,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这对成功解决突发事件非常重要。领导干部到达事件现场后,必须冷静观察,了解分析现场情况,作出准确判断,采取果断行动,驾驭现场态势。在紧要关头、关键时刻,还要敢于拍板、敢于决断。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主动权,把危害控制在最小限度。

(三)注重交流,着力提升领导干部的沟通协调能力 在现实中,有许多领导干部对新闻事件尤其是涉及公共安全的事件习惯采取回避态度,希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本意可能出于稳定民心,但实践证明效果适得其反。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不可能封锁,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是过去资讯不发达年代所不能比拟的。只有对事件进行公开、透明的报道,讲究传播策略,针对实际情况进行舆论引导,疏导民众情绪,以清晰信息克服模糊信息,以准确消息克制含糊信息,才能发挥主导舆论的力量,有利于谣言的平息和事态的缓和,真正起到维护公众利益,稳定社会秩序,保证公共安全的作用。大量突发公共事件证明,大道新闻发不出,小道消息满天飞,“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信息的缺失和不对称更容易使公众恐慌,谣言四起。

因而,领导干部的沟通协调能力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十分重要。由于不同的当事人和参与者有着不同的心理和利益诉求,往往会出现小道消息满天飞甚至谣言四起的现象。进行沟通和协调,就是为了消除谣言与误会,引导媒体和舆论,获取民意的支持,为突发事件的处理创造良好的环境。作为领导干部,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主动沟通的原则。俗话说:谣言止于公开。突发事件发生后,领导干部要主动与公众和媒体进行沟通,告知事件的真相,防止以讹传讹、刻意渲染,使小事变大,大事变乱。通过主动公开事态状况来稳定民心,防止流言四起,引起混乱。二是讲求诚信的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领导干部面 对公众,一定要说真话,不清楚的信息就说不清楚,待调查核实后再回复,决不能信口开河,随意编造来糊弄记者和公众。去年陕西发生的周正龙拍虎事件,本是个人造假骗取奖金的小问题。但当媒体介入时,当地政府官员面对记者的采访,信口开河,用政治的语言掩饰科学的真相,引起全国公众反感。经媒体炒作后,虎照是真是假已不重要了,人们关注的是领导干部是否有个诚信的态度。三是勇于认错的原则。重大突发事件追根到底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对于政府确实负有行政责任的突发事件,领导干部在面对媒体和公众问责的时候,不仅不能回避,更要明确表态,只有负责任地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公众才会相信你会积极处臵,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和理解。2008年11月3日,重庆市主城区出租汽车司机集体罢工。市委书记***主动与群众对话,勇于认错,不仅没有影响政府和个人的形象,反而赢得了公众的信任,促进了罢运事件的妥善解决。

(四)统筹兼顾,着力提升领导干部的善后恢复能力 突发事件发生后,领导干部不仅要治标,处臵事件、控制事态,而且要治本,解决问题、消除影响。收尾不好,就可能再次引发事端,甚至形成社会更强烈的反应。要防止和克服个别领导干部,出了事东奔西忙,疲于应付,一旦事件平息下来就放马南山,一切照旧,甚至对已经承诺的事情也推三阻四,消极应付的问题。应当抱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搞好调研,寻求解决问题之道。要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心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心中时刻装着群众,一定要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不断营造安定有序、团结友爱、政通人和的和谐局面。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在处臵突发事件过程中要统筹兼顾,既要做好现场处臵工作,又要做好善后恢复工作。围绕突发事件的善后恢复,要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首先,对原因的调查要快速全面。既要认真分析造成突发事件的客观原因,又要分析主观原因;既要分析可能的自然因素,又要挖掘存在的人为因素,为解决问题提供基础。其次,对问题的改进要快速有序。对问题的改进既要强调及时性,又要注意次序性,要抓住关键,先解决主要矛盾,再解决次要矛盾。再次,对人员的处理要合法合理。在不同的突发事件中,有着不同的当事人,对事件的发生发展也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所以,要根据他们在事件中所产生的作用和承担的责任,依法处理,合理处理。最后,对发生的事件要认真总结。每一起突发事件都会暴露出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同时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教训。工作中,对引发突发事件的原因和问题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对处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也要进行全面的总结。尤其是要吸取教训,引以为戒,杜绝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结束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突发公共事件和所有的危机一样具有双重性,既是危险,也是机遇。危机并非绝对的坏事,因为危机往往又是生机、转化的开始。正如美国管理专家诺曼〃奥古斯丁所说:“一次危机既包含了导致失败的根源,又蕴藏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进而收获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处理的精髓。因而,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地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应对复杂局面和处理复杂问题的工作本领,才能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化“危”为机。

参考文献

1.莫纪宏、莫于川、王敬波、林鸿潮:《领导干部预防和处臵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讲座读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国家行政学院:《领导干部预防和处臵突发公共事件实用指南与案例分析(上、下册)》,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

3.龙力莉:《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运用和舆论应对案例与启示》,人民出版社,2010。

4.沈小平:《领导干部如何提高预防和处臵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载《今日海南》,2008年第10期。

5.沈小平:《增强提高预防和处臵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载《领导科学》,2008年第11期。

6.肖秋成:《领导干部要提高科学处理公共危机能力》,载《红网》,2009年5月。

7.楚国良:《关于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课题研究》,载《楚国良博客》,2010年2月。

第五篇: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总结会讲话

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总结会讲话

区应急办:

根据区政府办《关于做好20*年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的通知》要求,我乡对20*年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分析和评估。现将总结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20*年突发公共事件基本情况

(一)自然灾害。

20*年,我乡未发生等级性自然灾害。

(二)事故灾难。

20*年,我乡未发生一般安全生产事故。

(三)公共卫生。

20*年,我乡发生一般食物中毒事故1起,无一例人员死亡,未发生ⅲ级以上公共卫生事件。

(四)社会安全。

20*年,我乡未发生一般群体性事件。

二、20*年突发公共事件情况分析与评估

20*年,我乡按照省、市、区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要求,完善应急管理组织和责任体系,科学修编各类专项应急预案,强化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确保了全乡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强化应急预案编制及演练。

我乡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乡总体应急预案,抓紧完善修编乡、站所和各类专项预案,在原有预案基础上,组织编制了《××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乡处置植物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乡饮用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乡重特大交通事故及因交通事故引发预案》等21个专项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处置流程,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先后组织开展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重特大安全事故救援处置、重特大交通事故及因交通事故引发预案处置演练和防洪、消防等演习,积累了应急处置经验,提高了应急联动和救援队伍应急处置能力,提升了应急队伍综合素质。

(二)强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我乡负责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及时发出预警报告,积极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把事件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强化应急管理知识宣传。

我乡坚持强化应急管理知识学习宣传培训,提高公众应急自救能力,以宣传贯彻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契机,加强应急管理知识宣传和培训,完善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全面提升我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通过会议、标语等宣传我乡“关注民情,关爱民生,共建和谐”的应急管理工作宗旨,大大提高了公众的参与能力和应急自救能力。

(四)强力推进应急管理“三进入”工作。

开展了应急管理进农户、进私营业主、进校园的“三进入”工作,在××村、××中学成功建立应急管理进基层示范点的基础上,指导各村“两委”、卫生院和学校等编制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建立应急管理报告制度,进一步明确了责任体系,使我乡现有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和预案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有效提高了我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三、20*年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少数干部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深,重视不够;

应急管理及防灾自救的宣传载体和形式还不多,公众对应急管理了解不全面,应急自救知识相对欠缺,自救能力还不强。二是预案还不够细。应急预案编制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预案的科学性和操作性还不够强。三是应急演练规模较小、联动性不高,针对性尚需加强。四是应急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专题培训工作需继续加强。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乡将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强化制度,全面落实责任。

按照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原则和“一岗双责”的要求,重点落实领导责任制,层层抓好落实,并依照应急目标管理考核程序和制度,对于责任和措施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和责任人,一抓到底,严肃追究领导责任。

(二)突出重点,推进常态管理。

一是抓好预案编制的完善。进一步抓好应急管理业务培训,不断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预案体系。二是抓好应急演练和宣传。在全乡有计划组织道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同步加大对群众宣传力度,提高民众面对危机的自救能力和专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三是抓好日常监管,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四是强化安全生产检查,消除安全隐患。坚持重点下移,做好道路交通、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重点场所的安全大检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三)理顺机制,推进协同处置。

一是理顺信息报送机制。进一步细化乡内的信息报送规则,明确信息报告责任,形成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二是理顺预测预警机制。根据日常监管获取的信息,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及时发布预警报告,并制定相应的危机处置预案,逐步建立通过设定危机类别和等级进行风险提示的预测预警机制。三是理顺协同处置机制。制定应急计划,进一步明确分工和职责,加强各级、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建立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危机处置机制,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四)强化管理,加快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卫生、国土、农业、林业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有相关救援经验人员的作用,加强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基层警务、医务、民兵应急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强化社会救援能力;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管理,开展教育培训,严明组织纪律,强化协调联动,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能力。

四、典型案例

(一)公共卫生。

20*年12月,我乡中学发生可疑食物中毒事件,涉及人数3人。事故发生后,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要求,乡分管安全的领导、综合办、乡卫生院主要负责人立即到现场指挥并及时将所有疑似患者送往卫生院进行救治,经过统一协调处置,所有的病员全部痊愈出院,未发生致残致死的情况,事故得到妥处。

下载加强“一案三制”建设提高我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一案三制”建设提高我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