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思考建议(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2 18:1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强化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思考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强化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思考建议》。

第一篇:强化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思考建议

政府是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行为主体。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突发公共事件,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我国政府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等方面尚有不足之处。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政府应对危机的意识。通过建立和健全政府应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政府在应急管理方面的能力。完善预警机制;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培养公众危机治理参与意识;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法律

机制以体现政府的本质要求。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机制 随着社会变迁不断加剧和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上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如2003年的“sars”危机,2005年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以及“2008年南方特大冰雪灾害”等。这些突发性公共事件带来的后果都非常可怕,造成损失也非常巨大。不仅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而且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如何处理所面对的突发公共事件将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进而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生死存亡。

一、政府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机制的必要性

突发公共事件,一般指突然发生,对全国或部分地区的国家安全和法律制度、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已经或可能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公共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等特点。且危机发生的时间、地点往往是不可预见的,其影响范围等均是未知的。而当危机一旦发生,则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机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安全和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最起码要求。没有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就没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没有安全和稳定的前提下谈和谐社会,那是无本之木。l2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安定有序,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这些都需要有一个较为完善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体制。以完善的应急机制保障社会稳定,以社会稳定保证社会和谐。

(二)建立与健全科学的应急管理机制,是提高政府管理能力的关键。党的十六大将应对社会突发事件,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面对各式各样突发性的灾害和危机,政府理应履行自己的职责,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短时间内制定公共政策,调动各种资源,谋求解决各种灾害和危机。但由于我们处于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对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事件认识不足,准备不足,缺乏超前防范意识,对各种灾害和危机的应对和处理难以适应社会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应急机制不完善,应急手段比较落后,对应急事件反应迟缓、效率低下。2003年的“非典”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可以有效减少各种灾害和危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确保公众安全。

(三)建立与健全科学的应急管理机制,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社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应急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公众安全。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社会的公共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近年来,国内各个城市已经爆发了一些突发性的公共危机事件,虽然这些危机都得到了及时的妥善处置,但也暴露出了应急管理机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尽快建立与健全科学的应急管理机制,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各级政府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它仍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一)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加强应急机制建设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但各级政府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应急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们仍然认为应急机制的建设对经济发展意义不大;也有的认为应急机制建设需要投入,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而且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根本没有必再投人那么多的财力、物力来建设应急机制。他们没能意识到一旦出现了重大突发事件,将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的法制缺失。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的法制化程度是比较低的。如在2003年的抗“非典”的战斗中,法律的缺位和不足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对法制的建设缺失的充分体现。虽然政府出台了一些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在应对日趋复杂的公共危机中仍显不足:首先,在上述法律法规中,部门法较多,虽针对性较强,但容易出现执法冲突,缺乏普遍指导意义;其次,现有的法律法规过于凌乱和缺损。这主要是由于部门法间的冲突与局限造成的;最后,部分危机管理主体对已有的应急法律规范执行不力,存在着有法不依、

第二篇:谈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谈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2003年“非典”爆发、重庆开县“井喷”事故,2004年“禽流感”事件、北京密云“虹桥”踩踏事故,2005年江苏淮安氨气泄漏、安徽“疫苗”事件、四川“猪链球菌”事件,台风侵袭,一次又一次的矿难,这些都给政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如何应对突发的公共事件,下面谈以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政府应该建立突发公共事件一整套完善预测机制,其中,既有预防科技预测,又有应对社会矛盾的预测,加大科技投入,严把预测之口。

第二,加大对公共应急突发事件的知识宣传,让老百姓遇到问题时本能地减少损失,如针对煤矿事件,老百姓应该知道如何避免损失。

第三,严格执行各项应对措施,对防碍执行予以处罚,必要时给予法律上地惩罚,加强落实。第四,加强事故发生后反馈,事后,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向上级报,采取防治扩大危害性手段。第五,国家财政要留有必要地应急突发事件资金,在事故发生时,可以支援。

第六,加大政府人员地配备,做到事故发生后派出兵将上阵,加大公务员队伍素质。

第七,完善各部门协调机制,当事故发生时,各部门联合成一个有机体,减少不必要地浪费,尽早努力抢救。

第七,我们要形成官民同心地国民已知自救。

第八,完善相应法律,用法律手段制止不必要地突发事件,加强依法性。

第十,政府各部门之间有一个有机指挥机制,遇事不乱,有序进行处理,避免不必要损失。

第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致力于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合治理机制之中。

为我们现代化创造更美好和谐的明天。(2006年申论试卷)

7、避免主旨句概括过大或过虚,产生一种务虚和不真实的感觉,这是常见的毛病。如

重视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提高

一、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

二、坚持政党统一体制。

三、完善应急预案。

四、提高执政能力。(2006年试卷)

从标题看,作者所反映的主旨内容使明确的,但是,表现主旨句的观点太务虚,与标题的主题不相符。如何成功应对公共突发事件

一、发展经济是基础。

二、政治稳定是核心。

三、完善法律是保障。

四、组织能力是关键。(2006年试卷)

第三篇:切实加强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已整理)

切实加强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运转,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在不断增加,突发性公共危机随时可能发生,如:非典、禽流感、北京虹桥踩踏事故、兴宁矿难等等。这些突发性公共危机的存在构成了当今社会的不和谐因素,也表明了突发性公共危机的不可避免性。应对突发性危机的话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由此引起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我国政府应该如何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能力。

应对突发性事件成为考验政府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政府应该采取切实可行且有效的措施应对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建立有效的应对公共危机机制:针对公共危机的发生指定相应的预警、处理、恢复等应对机制,有效的预防、回应、化解和消除各种危机。一个完整的危机治理过程包括预警、准备、回应与救治、善后处理四个阶段,因此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应该以事前防御为主,发生时控制事态,发生后把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二)、建立应对危机的基金储备制度:合理的应急财政储备系统应当包括决策指挥系统、应急执行系统、信息处理与发布系统和分析预测系统。这套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可以确立突发事件发生时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可以明确支出的程序,做到有的放矢。此外,解决资金问题,除了政府承担主体责任,扩大财政在公共事务方面的投入之外,还应建立社会动员机制,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

(三)、建立应对危机的社会动员机制:社会动员机制中应充分利用社会自我调节力量,主要是有社会重大影响的社会团体、工会、社区组织、群众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因此政府在公共管理中要着力培育公民的公共意识,提高公民的素质,致力于培养非政府组织,提高社会自治水平,促进社会各界发挥有效的作用,从而更好的调动社会的力量,共同度过危机。

(四)、健全应对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体系:虽然我国已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危机的法律法规,但无论从整体上看还是从细节上看,法律法规体系都不完善。最核心的问题是我国没有一部完整的危机紧急状态管理法。此外,紧急状态法与相关的法规之间的衔接与配套,以及全国性法规与地方危机管理法规衔接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国家应该建立健全前瞻性强、操作性强的应对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体系。

综上所述,面对当下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现实情况,公共危机时间的应对和处理已日渐成为考查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建立高效务实的政府就一定在处理突发危机事件上做足功课,以上所列几点建议可措施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各种个样的障碍和瓶颈,因此政府还应该在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将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处理的制度建设、政策制定、操作执行等各方面的工作推向新的台阶。

第四篇:加强应急管理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秦伟(中共信阳市委党校河南信阳)

【摘要 】 各种突发事件考验着政府应急处理能力。自非典疫情发生后 ,我国政府针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全面提速。我们应全面

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我国的应急体系建设和管理提高到新水平。

【关键词 】 应急管理政府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人类文明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应对挑战、战胜危机的历史。近

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 , 还是发展中国家 , 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 : 地震、山体滑坡、水灾、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海难、空难、火灾、爆 炸、大规模断电等重大事故;非典、禽流感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恐 怖主义袭击、暴力冲突、社会骚乱等难以预料的重大突发事件 , 不 仅给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 而且有的还危 害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国内生产 总值增长多年来一直平均保持在 8%的速度 ,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 发生灾害较多的国家。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 ,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 生态环境的恶化 , 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新材 料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 , 体制转轨、利益分配、社会结构 的剧烈变动等因素的变化 , 使突发事件日趋常态化、多样化、复合 化 , 突发事件的形式规模、传播速度和影响程度有所扩大。如何有 效地应对各种重大突发事件 , 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挑战 , 考验着政 府应急处理能力。

一目前我国进入突发公共事件高危期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 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 ,危及公共安全的紧 急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 , 分为以下四 类: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 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 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 ,我国 70%以上人口 , 80%以上 工农业和城市受到各种灾害严重威胁 , 三分之二百万人口以上大 城市位于地震高危险区 ,在台风、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中丧生 的人数每年都有上万人。[1]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 事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近十多年来 , 我国安全生产事故居高不下 ,重特大事故屡屡发生。最近几年全国平均每天发生 7.2起一次死亡 3-9人的重大事故 , 每 周发生 2.5起一次死亡 10人以上特大事故 , 每月发生 1.2起死亡 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平均每年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经济损失 约 2500亿元。[1]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 命安全的事件。近年来 , 有些已得到控制的传染病有所抬头 , 一

些新的传染病开始出现 , 污染中毒事件、食品中毒事件、各种灾害 带来的疫情风险、生物侵害事件有所增加 , 防不胜防 , 对人民群众 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 有的甚至引起一定的恐慌 , 所以 , 我们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任务十分艰巨。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 突发事件等。此外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 , 由于体制转轨、利 益关系、社会变革、社会矛盾等因素的变动变化 , 突发群体性事件 发生的机率、规模和形式有所扩大 , 像群体上访、静坐请愿、聚众聚 会、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等事件 , 也成为目前影响社会稳定的 一个突出问题。

目前全世界正处于现代化后期的“风险社会 ”时期 ,国际经验 也表明 ,人均 GDP达到 1000~3000美元 ,社会面临着“高度风险 ”。现在我国正处于这样的“高风险 ”时期 ,即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易 发、频发期。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惊人:国家行政 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李军鹏提供的资料显示 : 2003年 ,我国 因生产事故损失 2500亿、各种自然灾害损失 1500亿元、交通事故 损失 2000亿元、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的损失 500亿元 ,以上共计 达 6500亿元人民币 ,相当于损失我国 GDP的 6%。中国人民大学 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作的统计显示: 2004年 ,全国发生各类 突发事件 561万起 ,造成 21万人死亡、175万人受伤。全年自然灾 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4550亿 元。国务院新闻办、国家安监总局提供的资料显示: 2005年我国

各类自然灾害死亡 2475人 , 直接经济损失 2042.1亿元;各类安全 生产事故发生 727945起 ,死亡 126760人。

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 来的严峻考验。

.从自然的角度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 的国家之一 ,灾害种类多、灾害发生频度高、灾害损失严重。由于 受灾害影响的人口大体在 2亿左右 ,占全国人口的 1/7以上 ,自然 灾害在中国有着较强的社会性。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 ,灾害造成 的损失也逐步增加。我国有 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生产值 ,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灾害严 重的沿海及东部地区。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一般都要 超过上千亿元。[2]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 ,我国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 ,既 是关键发展期 ,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一些值

得重视的新问题 , 如就业问题、医疗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社会保障 问题 ,如果处置失当 ,有可能会出现社会危机。李军鹏认为 ,目前 , 我国公共服务体系薄弱 ,很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冲击。

其一 ,对社会变动和市场经济波动起抗衡和缓冲作用的综合 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还没有建立 ,社会保障覆盖面较低。劳动和 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显示 ,截至 2004年底 ,全国参加基本养老 保险的人数为 16342万人 ,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 10584万人 ,参 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 12386万人 ,而我国就业人员总数高达 7亿

?50?多人。其二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还很低。据 2003年第三 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我国 44.8%的城镇人口 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 ,基本上靠自费看病。

另外 ,我国很多地区自然环境破坏严重 ,潜在的危机有可能随 时爆发。而建国以来建设的大量基础设施 ,年代久远、老化严重 , 又缺少及时的维护和更换 ,安全隐患非常多 ,也是一个个定时炸 弹。而且 ,我国对公众的危机教育不足 ,防灾应急教育还没有纳入 教学体系中。社会的警觉性较差 ,市民缺乏自救、救护的防灾意识 和能力。在这一方面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十分明显。因此 , 政 府今后需要加强应急管理 , 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二加强应急管理 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对于我国在应急公共事件方面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问

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 ,一再作出重要指示。事实上 ,自非典 疫情发生后 ,我国政府针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编制工 作就全面提速。“一个聪明的民族 ,从灾难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 多得多 ”。非典疫情 ,让我们付出了不少代价 ,也给了我们深刻的 警示和启迪 ,让我们切实认识到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应急管理的极 端重要性。

2003年 7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深刻 指出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 ,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和能力。我们要高度重 视存在的问题 ,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2003年 10月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提高公共卫生服务 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2004年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 会预警体系 ,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 机制 ,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全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 案编制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

2003年 12月 ,国务院办公厅成立应急预案工作小组。

2004年 1月 ,召开了国务院各部门、各单位制定和完善突发公 共事件应急预案工作会议。

2005年 1月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经国务院常 务会议讨论通过。

2005年 4月 ,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 急预案的决定。

2005年 5至 6月 ,国务院印发四大类 25件专项应急预案 , 80 件部门预案和省级总体应急预案也相继发布。

2006年新年伊始 ,国务院公开发布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 体应急预案 》。总体预案共 6章 ,分别为总则、组织体系、运行机 制、应急保障、监督管理和附则文本。总体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 系的总纲 ,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 ,规 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 内容 ,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至此 ,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发布后 ,我们还有很多事 情和工作要做。

第一 ,健全体制 ,明确责任。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党中央、国务 院统一领导下 ,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 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 效的应急机制。各级政府要把加强应急管理摆上重要位置 ,把人 力、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用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第二 , 重点抓好基层和重点部门的预案建设 ,形成“横向到 边、纵向到底 ”的预案体系。应急管理要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 ,还要重点抓好医院、供水、供气等生命线工程以及能源、运 输等重点部门的工作。

第三 ,居安思危 ,预防为主。要做好风险调查、隐患分析;结合 实际对各类应急资源进行普查;将应急能力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的整体规划相结合 ,并纳入“十一五 ”规划通盘考虑。要健 全公共安全管理机制 ,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 统 ,加强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建设 ,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 ,搞好培 训和预案演练 ,全面提高国家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

第四 ,高度重视利用科技力量 ,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 力。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战略规划 ,在相关领域开展基础性和应 急性研究。同时 ,要建立专家库 ,完善公共安全学科建设 ,大力培 养我国公共安全科技人才 ,全面提高科技应急水平。

第五 ,协同应对 ,快速反应。各地区各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和 责任意识 ,不仅要加强本地区本部门的应急管理 ,落实好自己负责 的专项预案 ,还要按照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 ,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 同配合工作。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 ,明确各方面职

责 ,确保一旦有事 ,能够有效组织 ,快速反应 ,高效运转 ,临事不乱。

第六 ,加强对各级应急预案和应急救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目前我国多数人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还不够强 ,加强应 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知识宣传教育十分重要。应对突发事件 ,说到 底是我们社会每一个人的事。事发后 ,政府会尽最大的可能来救 助 ,但最后生命财产损失的痛苦 ,还是需要具体的个人和家庭来承 担。所以 ,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 ,政府的努力很重要 ,全社会每 个成员的积极参与更重要。2004年底印度洋海啸时 ,有个 10岁的 英国小女孩 ,根据所学知识从海平面忽然降低推断有可能要发生 海啸 ,及时告诉父母和周围的人迅速撤离 ,从而挽救了百余人的生 命。这个事例说明 ,加强我们全社会每个成员的应急防范意识 ,增 强自救、互救的能力 ,对于加强我们社会整体的应急管理能力来说 是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今后 ,我们要广泛宣传和普及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 ,在中小学开设公共安全课程 ,提 高公众参与应急管理的能力和自救能力。要组织和调动社会各方 面力量 ,共同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处置工作 ,做到全 民参与 ,人人都能自救 ,提高公众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

质。

古人云:“居安思危 ,思而有备 ,有备无患 ”。有效应对突发公 共事件 ,是检验我们执政能力的试金石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重要方面。今后 , 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领导下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伟大旗帜 ,全面落 实科学发展观 ,开拓进取 ,扎实工作 ,不断把我国的应急体系建设 和管理提高到新水平。

参考文献

[ 1 ] 浦树柔.公共安全 [J ].了望新闻周刊 , 2004, 8.[ 2 ] 陈泽伟 ,王超群.我国进入突发公共事件高危期 每年损失 GDP6% [ J ].瞭望 , 2005, 8.?51?

第五篇:科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科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北京电力系统应急指挥中心接到“海淀区、石景山区发生大面积停电突发事故”的紧急报告。警笛声声、黄灯闪烁,一辆辆电力抢险车急速驶向事故现场。从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可以看到,抢险工作迅速展开:“地铁施工工地62名工人正在隧道中施工,停电后洞里一片漆黑,正在把他们紧急疏散到地面。”“现有2000多人参加抢险救援,供电各项抢修工作正在全力推进,变电站重要用户负荷大部分恢复„„”

这是不久前北京举行电力突发事故应急处置演习现场的情景。北京市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在2003年非典时期启动,2004年出台《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同时,启动全市区县分预案、专项预案和保障预案的编制工作。今年4月,成立了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及办事机构,调整组建13个专项应急指挥部,区县成立应急委员会,设立专职机构。

不仅仅是北京,整个中国已经开始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威胁。目前,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建立。《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处置法(草案)》也已列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7月22日至23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这说明,为应对我国公共事件高发期的严峻考验,我国应急管理工作正在纳入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突发公共事件损失GDP 6%

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惊人。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李军鹏提供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因生产事故损失2500亿、各种自然灾害损失1500亿元、交通事故损失2000亿元、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的损失500亿元,以上共计达65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损失我国GDP的6%。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所作的统计显示:2004年,全国发生各类突发事件561万起,造成21万人死亡、175万人受伤。全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50亿元。

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影响并不仅止于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参与编制国家应急预案和相关法律的顾林生说,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间接损失同样不可忽视。比如说,事故灾害发生之后,公众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公众心理也会受到巨大冲击。例如重庆开县井喷事故,虽然问题早已查清,责任人被绳之以法,但事故阴影却依然存在。234个鲜活的生命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对于身处其中的人们来说,失去亲人的记忆,家庭的破碎,遭受灾难的惊惶,目睹死亡的恐惧,永远难以抹去。

此外,有一些突发公共事件是由于管理不当、玩忽职守所引发,在处理过程中当地政府又存在“捂盖子”的行为,例如广西南丹县的矿井事故。当此类事件尘埃落定,真相大白之后,政府的公信力会遭受严重损伤。总而言之,这类损失虽然是软性的、不可量化的,但其伤害和长远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直接损失。

进入突发公共事件高危期

我国目前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

从自然的角度分析,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灾害发生频度高、灾害损失严重。由于受灾害影响的人口大体在2亿左右,占全国人口的1/7以上,自然灾害在中国有着较强的社会性。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灾害造成的损失也逐步增加。我国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生产值,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灾害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地区。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一般都要超过上千亿元。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一些值得重视的新问题,如果处置失当,有可能会出现社会危机。此外,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最新变化也使得国际间的冲突和危机出现新的特点。如“9·11”事件就显示了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巨大。

另外,我国很多地区自然环境破坏严重,潜在的危机有可能随时爆发。而建国以来建设的大量基础设施,年代久远、老化严重,又缺少及时的维护和更换,安全隐患非常多,也是一个个定时炸弹。

原有应急工作基础薄弱

从非典疫情到禽流感,从开县井喷到北京密云游园踩踏事件,从吉林中百商厦特大火灾到阜阳劣质奶粉,从东航包头空难到辽宁孙家湾特大矿难„„这些突发公共事件及处理,已经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首先是缺少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法律。顾林生说,虽然此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与处理突发事件有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应对骚乱的《戒严法》,应对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法》、《防洪法》等,应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安全生产法》等、应对公共卫生的《传染病防治法》等。各地方根据这些法律、法规,又颁布了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立法。

但是仅仅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分别立法,相对分散、不够统一,难免出现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而且各部门都针对自己所负责的事项立法,“各扫门前雪”,缺乏沟通和协作。同时,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一些地方立法“以邻为

壑”,大大削弱了处理突发事件的协作与合力。

其次,信息管理系统落后。信息管理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则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和准确的信息;二则为民众传递适当的信息,避免民众情绪失控,促进民众沟通。目前,我国发生灾害及各类突发事件时,都是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信息量并不是不够大,也不一定不及时,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分散和部门垄断,无法在危难时刻统一调集,迅速汇总。

我国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很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冲击。李军鹏认为,其一,对社会变动和市场经济波动起抗衡和缓冲作用的综合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覆盖面较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634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58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386万人,而我国就业人员总数高达7亿多人。其二,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还很低。据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

此外,我国对公众的危机教育不足,防灾应急教育还没有纳入教学体系中。社会的警觉性较差,市民缺乏自救、救护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在这一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十分明显。

自上而下力推应急管理

对于我国在应急公共事件方面面对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一再作出重要指示。

7月22日至23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说明我国应急管理工作正在纳入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事实上,自非典疫情发生后,我国政府针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就全面提速。

2003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家行政学院的讲话中指出,非典疫情发生和蔓延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004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再次指出,加强社会管理,必须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而2004年《国务院工作规则》修订时,温家宝总理主要强调了4点,其中之一就是建立健全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今年“两会”召开前夕,受温家宝总理委托,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报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建立。

华建敏说,按照不同的责任主体,预案体系设计为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5个层次。目前已完成的国家总体应急预案、25件专项应急预案、80件部门应急预案,基本覆盖了我国经常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方面。此外,我国省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也已完成,许多市、区(县)也制定了应急预案。专家建议,下一步一定要抓好社区、农村、重点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从而最终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

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Ⅰ)、重大(Ⅱ)、较大(Ⅲ)和一般(Ⅳ)四级。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都作了明确规定,形成了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顾林生告诉《瞭望新闻周刊》,我国应急预案具有一些其它国家没有的、超前的、创新的内容。因为我国应急预案在编制过程中,参考了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各种规划、预案和指南的内容,分析了美国“9·11”事件、印度洋海啸、疯牛病等危机事件,总结了我国的经验教训并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了创新。可以说,我国的应急预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一,虽然其它国家也有应急预案,但是像我国这样部门齐全、种类繁多、大规模的应急预案还是很少的。我国的5级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法制体系、应急规划体系一起构建了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

第二,弥补了我国应急规划的不足,加强了我国的应急管理能力。与国外的防灾规划或应急事务规划相比,我国的规划作得不详细,还是以简单的条条框框为主,难于实际操作。这次我国预案编制,弥补了规划的不足,替代规划细化了一些内容。

第三,具有超前性。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种法律还没有健全,关键的基本法律还在制定讨论中。应急预案弥补了这些法律的不足之处和没有规定的东西,同时也为今后的法律完善提供了基础。

第四,强调预防为主。一般的预案主要是规定应急处置的流程、程序、原则。鉴于我国行政机构级别多、幅员辽阔、灾种多、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大等原因,强调以预防为主和先期应急处置的重要性,要求各部门和地区尽力预防突发公共事件和尽可能不要把一般事件扩大为严重的、特大的突发公共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很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冲击。李军鹏认为,其一,对社会变动和市场经济波动起抗衡和缓冲作用的综合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覆盖面较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634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58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386万人,而我国就业人员总数高达7亿多人。其二,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还很低。据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

此外,我国对公众的危机教育不足,防灾应急教育还没有纳入教学体系中。社会的警觉性较差,市民缺乏自救、救护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在这一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十分明显。

第五,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作为理念和原则放入了预案中间。

第六,强调属地管理。军队、中央企业等都要真正为本地民众服务,这是吸取重庆开县井喷事件和SARS的教训。同时也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责任。

除预案之外,《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处置法(草案)》也已列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

顾林生说,对付突发公共事件,必须动员国家和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必须有一部基本法律作为“龙头”,以其他部门法和专门条例、规章等为补充,以求有效地处置各种紧急状态。这在很多国家已经形成了共识。

应急预案重在落实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之后,在落实方面有许多工作要作。

顾林生说,各预案之间的衔接和协调是当务之急。已经制订修订的各部门应急预案之间、各专项预案之间、部门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之间都需要进行协调,特别是要加强主管部门与配合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衔接。

其次,相关法律需要修改,一些新法律急需出台。在应急预案编制中,出现了现有法律不完善或没有法律的问题,一些预案暂时代替了法律的空白。比如,食品安全预案中规定了主管部门综合协调的职能,但是现有的《食品卫生法》没有赋予食品安全主管部门综合协调的权力,因此需要修改《食品卫生法》,并制定《食品安全法》。

原有的各项应急规划和计划也存在类似问题。我们的很多预案代替了现有的各部门规划、计划的内容。因此,各项规划和计划反过来需要进行完善和修改。

顾林生同时指出了应急预案编制和落实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其一,在各项灾种或部门系统中存在不平衡。比如,民政部2004年就起草了《国家自然灾害

救助应急预案》。至2004年底,全国救灾应急预案体系和紧急救援响应机制基本形成。但是,其它部门在2005年才开始布置全国地、市、县、市、区应急预案的制定。

其二,各地区之间存在不平衡。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预案编制和落实工作做的比较好,内地、农村地区相对比较欠缺。而正是工作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存在更多的风险和隐患,特别需要加强应急管理和编制预案。

在我国应急机制的建立过程中,“说一千,道一万,关键看你干不干。”有了一个好的机制,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头和文字上,而不是及时地、不打折扣地付诸执行,终归是镜花水月。为此,专家建议,要确保应急预案在实践中落实,在实践中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陈泽伟、王超群)

下载强化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思考建议(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强化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思考建议(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总结会讲话

    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总结会讲话区应急办:根据区政府办《关于做好20*年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的通知》要求,我乡对20*年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分析和评估。......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对策建议

    浅谈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时期,这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在社会发展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日益增加,突发公......

    提升基层组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公共危机的能力

    提升基层组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公共危机的能力 孤树镇孤树村八间房村选聘干部 周春辉 通过参加这次中青年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学习了赵秋英老师讲解的“加强危机管理,提......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交通运输保障的几点思考五篇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交通运输保障的几点 思考 杜兴亮近年来,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面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将急需的人员......

    “突发公共事件处理工作计划”政府工作计划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内容(一)自然灾害:破坏性地震;地质灾害;气象水文灾害,如干旱、洪涝、大风、浓雾、冰雪、暴雨、雷电等。(二)事故灾难:生产类,如危险化学品事故、矿山事故、建筑施工......

    突发公共事件中强化政府诚信责任的途径

    突发公共事件中强化政府诚信责任的途径 摘 要:政府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面临着“以人为本,诚信至上”的新观念、新体制、新机制的挑战。根据党中央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021年乡镇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

    2021年乡镇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撰写人: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2021年乡镇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__年,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___应对法......

    浅谈五指山市突发公共事件现状及应对措施

    浅谈五指山市突发公共事件现状及应对措施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随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