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廉政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论廉政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发布时间:2011-08-25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陈春江
廉政文化以崇尚廉洁、鄙弃贪腐为价值取向,以廉洁从政法规制度为支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既是党中央立足加强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特别是反腐倡廉建设做出的重要决策和部署,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正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地廉政文化建设蓬勃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明显成效。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还需深入思考有待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文化自信:对于中国传统的廉政文化要充满自信,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廉政资源
这些年,随着反腐败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一批大案要案被曝光,一批党政领导干部被查处,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为中央坚定的反腐败决心拍手叫好;另一方面,社会上又不时出现“腐败是不是越反越多”的疑惑。有些人看到社会上拉关系、走后门、送红包的现象,就感觉腐朽没落的习俗不但没有走远,似乎还愈演愈烈。再加上西方敌对势力总是别有用心地把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在一些领域和环节发生的腐败问题描绘成一团漆黑,还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腐朽思想肆意放大,说成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不治之症。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自卑情绪,一说到反腐败,就觉得西方比我们好,好像只有西方式民主文化才是反腐败的唯一良方,仿佛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只有特权思想、人治、官本位等糟粕。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有一个科学理性的态度。
事实上,只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科学考证,就会发现,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周礼》就曾经提出,对官员的考核有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根据欧阳修的《廉耻论》,公正清廉,乃“士君子之大节”,也就是说清廉是官员必备的政治品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曾涌现出很多两袖清风、廉洁奉公、清贫自爱的清官,他们中有的名垂青史,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灿若星辰,比如包拯、海瑞等。还有的虽未至名满天下,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清廉故事在今天读来仍然感人至深。明代有个官员叫姚文,主管当时全国的粮食调运和储藏。一次他生病后,有很多百姓去探望,但他吩咐下人不准收任何东西。有一个人送了一条鲜鱼挂在姚文家的门壁柱上,等下人看到的时候,鱼已经腐烂了。姚文知道以后,就嘱咐下人将一串铜钱和烂鱼一起挂在柱子上,请人去认领。姚文病逝后,百姓集体来到他家门前,朝着柱子上的烂鱼,失声痛哭。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不久就制定了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等,引领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廉洁自律、防止腐败。诸如此类鲜活事例,都闪耀着廉政文化的光芒,这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并不罕见。
完全有理由坚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一座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宝库,我们应当自豪地对待它。今天,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挖掘和提炼其中的廉政精神和进步思想,并且不断将它发扬光大,作为新形势下建设廉政文化的丰富养分。不仅如此,在反腐败国际合作日趋频繁的背景下,我们还要敢于和善于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阐述独具中
国特色的廉洁思想和传统文化。
遵循规律:建设廉政文化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文化发展自身的客观规律
廉以养德,文以化人。文化就像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无时无处不在,并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建设廉政文化必须遵循这些规律。当前,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被人们诟病的现象,正是违背文化建设规律所导致的。比如,有的地方习惯用行政强制命令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看上去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纷纷出席会议并讲话,口号提了一大堆,但是始终难以渗入干部群众的生活和心灵深处。时间久了,人们就认为,廉政文化很空虚,离自己较远。有的地方搞廉政文化,方法简单,形式单一,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年年都是听报告、读文件、写心得。群众听着那些枯燥无味的说教都厌烦了,有的甚至说,老百姓无职无权,想腐败也没机会,要教育就去教育领导干部,别弄得“领导生病、群众吃药”。还有的地方这些年经济发展很快,对市场经济的运作很熟悉,这些地方搞廉政文化有时商业气息过于浓厚,如搞廉政知识有奖竞赛活动设置不菲的奖金等,群众意见很大,认为这样搞廉政文化,不但起不到净化社会空气的作用,反而铺张浪费,劳民伤财。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在塑造人的灵魂、引导人的精神世界时,是悄无声息、潜移默化的。文化建设必须符合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简单照搬经济建设的做法去搞文化建设。遵循客观规律建设廉政文化,首先要以人为本。廉政文化建设发挥作用主要靠“以文化人”,必须着眼于尊重人、理解人、培养人、教育人。以人为本还包含着一层意思,就是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让群众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特别要注意结合地方发展实际,不断挖掘乡土资源,把乡土文化融入廉政文化建设之中。这是由于乡土文化非常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老百姓容易理解,易于接受。乡土廉政资源的挖掘还有利于激活人民群众的创作热情,培养一支廉政文化建设的骨干队伍。其次,要重在建设。“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廉荣贪耻、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也不可能指望通过听几场报告,唱几首廉政歌曲,读几本廉政书籍就形成。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复杂的任务,需要做很多深入、细致的工作,着急不得,也浮躁不得。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普及廉政文化的方式和渠道要做到灵活多样、注重实效,避免脱离群众、远离实际。比如,推动党风廉政宣传教育从“文件”走向“文化”,从“会场”走向“广场”,从“机关”走向“社会”,不断拓展和延伸廉政文化的触角和领域。第三,要注重形式。既要广泛运用传统形式宣传廉政文化,又要善于利用新的传播方式扩大廉政文化的影响面和渗透力。近年来,各地结合本地特色和优势,在丰富廉政文化传播载体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尝试,不少地方以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建设为契机,深入挖掘当地红色资源,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扩大了廉政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廉政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弘扬时代主旋律、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优秀廉政文化作品不断涌现。实践证明,廉政文化完全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变得更鲜活、更生动、更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喜爱。
开拓创新:既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更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应当传承和发扬。但是,今天我们建设的廉政文化毕竟不同于古代的“清官文化”,需要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首先,廉政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政文化建设的根基打牢了,才能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其次,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全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大课题。有人说,美国靠“三片”影响全世界,即好莱坞大片、麦当劳薯片、英特尔芯片。实际上,“三片”附着的就是文化的强大渗透力和影响力。当今时代,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更趋激烈,文化已经被视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提高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对于正面临难得发展机遇的中国来说,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在新世纪和平崛起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这是时代赋予廉政文化建设的崭新意义。第三,“清官文化”的历史局限性,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过分依附于个人的品质和道德,不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今天的廉政文化建设要克服这一弊端,必须与制度建设相得益彰。我们知道,廉政文化一旦形成和固化,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约束力,往往比正式制度更有力度,更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但是,廉政文化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并没有明确清楚的条文,对人的思想意识是否发挥作用,作用发挥到什么程度,不容易为外人所察觉。同时,廉政文化发挥作用,对人的素质和能力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提醒我们,如果片面强调廉政文化的自律作用,而忽视了廉政制度的他律功能,那么反腐堤坝不堪一击的情形就会发生。因此,一方面要在不断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同时,以刚性的约束力规范党员的行为;另一方面,要着力培育风清气正的廉政文化氛围,以柔性的感召力筑牢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如此,方能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
建设廉政文化,在思想意识上要敢于创新,在实际工作中还要善于创新。其实,创新并不神秘,日常工作中每个理念的提出,每个方式的改进,每个活动的延伸,都需要创新思维,但创新也绝不空泛,更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些表面形式的变化。当前廉政文化建设的创新,要重点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必须把廉政文化建设融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中。必须紧跟时代脉搏,紧贴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用创新的思维、统筹的观念、科学的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告别廉政文化与中心工作“两张皮”、不相干的尴尬现象,使廉政文化的软实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二是创新必须突出廉政文化的特色。从全国来说,廉政文化建设要突出中国特色,是中国的,不是照搬西方的,要突出时代特色,是属于当今这个时代的,不是原封不动吸收传统的,也不是超越现实条件的。就各地而言,也要结合当地实际,创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廉政文化。三是要创新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目前,廉政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方向、主要内容、工作部署等比较明确,但还缺少有效的评估体系。一段时期过去以后,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广大人民群众的反腐倡廉意识是否比以前更强,“廉荣贪耻”的社会文化氛围是否比以前浓厚,这些情况需要一套科学的廉政文化评估体系去给出具体的标准,避免靠人们单纯的主观感受去评价。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必然伴随着廉政文化的蓬勃发展。我们要以更加广阔的视野,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着眼于历史和未来,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吸收现代文明的养分,建设一种与市场化、民主化、法治化发展方向相一致富有中国特色的廉政文化,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作者系中国纪检监察报社总编辑)
第二篇:(烟草)论烟草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创新
论烟草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创新
以反腐倡廉为核心的廉政文化,是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对于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烟草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中既不能忽视传统文化中廉政思想的传承,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廉政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所以在学习和借鉴传统文化中廉政思想的同时更要注重面向时代的创新。只有把传承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开创烟草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以孔孟学说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强调以“德”教化人生,以“仁”教化社会,把伦理道理作为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儒家学说中的廉政思想,着重体现在:一是把“修身”作为“为政”的前提条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和官吏都坚持以不 断的自我道德修养实现人生价值,使修身养性成为为政清廉的基础和条件。二是强调“为政以德”,认为是否以“德”作为政治主导,可以决定执政的成败和政权的兴亡。三是“民贵君轻”,以“民”为国家之本,“得民心者得天下”,由此产生出“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为官理念。四是通过倡导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引导官员廉洁自律,遏制贪欲。以伦理为纽带的儒家廉政思想是中国 1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历代为官者有一定的教育和启示作用,成为包拯、海瑞等清官廉洁自律、与腐败现象作斗争的思想武器。
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对于确立廉政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构建廉政文化的良好氛围、提升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但是,我们不能不正视的是,在几千年封建社会中青史留名的清官屈指可数,臭名昭著的贪官却多如牛毛。其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社会是一个人治社会而不是法治社会,尽管儒家思想强调廉洁自律、为民作主,但缺乏相应的制度保证,对于大多数官员的行为没有足够的约束力。人治的封建社会堵塞了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对官员的监督渠道,使清正廉洁成为一句空话。由此可见,以伦理道德和洁身自律为核心的传统廉政文化根本不可能解决腐败问题,建设新时期的廉政文化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因此,我们要在注重伦理道德层面的的廉政文化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实现由伦理道德层到制度层的提升和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既要靠教育、靠严惩,更要靠制度、靠法治,归根到底要坚持党的统一领导,齐抓共管,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依靠职工参与的反腐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结合起来,具体地说,就是与烟草企业党的建设 2 结合起来,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坚持传承与创新,使烟草企业文化建设更广泛地、更扎实地落到实处。
一、坚持廉政文化建设与党的建设相结合。党风廉政建设是极其重要的,而抓好廉政文化建设正是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深化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认清形势,加强理论学习。作为烟草企业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共同价值观,摆正“官位”思想,强化岗位和责任意识,特别是领导干部牢记“权利就是责任”、“权利越大责任越大”,真正想消费者之所想、想员工之所想、为企业多办事、办实事。二是加强监督,认真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烟草企业的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增强党员干部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的意识,保持良好作风,引导党员干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和政绩观。三是提高执政能力,建设廉政文化。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烟草企业始终要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持久目标,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的综合资源、鲜活特色,用廉政文化的教育手段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党的宗旨、行业纪律、及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讲政治、讲正气的高度树立良好的“官 3 德”,不断消除和减少权力私化、宗派观念、官僚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在党内营造出民主、和谐、健康、进取的氛围,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带动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的深入开展,为党的建设创设有利的空间。
二、坚持廉政文化建设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相结合。烟草企业的中心工作就是发展经济,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我们在提高企业经济发展效益的同时,也要着力发展廉政文化建设。因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正是适应烟草企业经济建设快速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和谐进步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条件。在烟草企业内部,廉政文化建设一定要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为企业的经济建设、改革、发展、稳定提供良性的大环境。通过廉政文化建设的开展,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从业理念;淡泊名利、忠于职守的自律理念;真诚接受监督,阳光行政的他律理念;严明纪律,刚性约束的律他理念。在企业内形成“廉荣腐耻”的共识,促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能够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以此推动企业经济建设向更高目标迈进,促进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同时,建设烟草企业廉政文化,必须搭建一些传播平台,利用现代文明载体,需要企业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以及一些鲜活的典型事迹,从而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使廉政文化建设更有针对性,更有代表性,更有 4 说服力和感召力。
三、坚持廉政文化建设与传承和创新相结合。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积累了许多如“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等优秀的廉诗、廉文、廉戏和传统的廉洁文化,也涌现了许多诸如海瑞、于成龙等杰出的廉政代表。形成了牢固的民族文化伦理和精神纽带。革命战争时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一朴素的纪律,也集中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廉洁本色,这些对我们今天来说,仍具有重要意义,是我们应当传承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实际上,这种廉政文化本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党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产物。因此,烟草企业内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要保持这些传统,传承这些廉政文化的精华,提炼升华历史的廉政思想为我所用。当然在传承这些优秀历史廉政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不断创新。我们在开展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中,要不断适应员工群众的需求,努力体现时代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在内容上,要大力弘扬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廉政文化主旋律;在形式上,要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板报、专栏、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多种现代化媒体和平台,进行廉政文化的宣传和灌输。只有把传承和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廉政文化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才能迎合广大员工群众的文化需求,才能真正起到反腐倡廉的导向性作用。
四、坚持廉政文化与长效和重点相结合。廉政文化建设是烟草 5 企业在新形势下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主要载体,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在烟草企业内部构建防监管制度体系,必须进一步与烟草行业整顿规范工作相结合,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制度化。一是完善制度。要制定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要健全决策程序,建立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认真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结办制、责任追究制三项制度,明确办事时限和责任,不断提高行政工作效率。二是制定和完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专卖内部监督管理制度》、《监督考核实施办法》、《车辆管理制度》等。三是以廉洁自律、源头防范、查处惩办、权益保障等四个部分内容为主体框架的具体制度。同时,明确重点,严格保证制度的执行。制度的关键在落实。要大力加强在监督考核,抓落实上下功夫,做到三个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专门的督查组,明确责任,设立政务公开栏,发挥基层党风廉政信息员的作用,进一步推进基层纪检监察工作。二是监督监察到位。按照已有的制度和方案开展考核检查,充分发挥烟草企业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能作用,不断强化对生产经营情况的检查落实。三是责任追究到位,在工作中违规操作的必须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
遂昌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第三篇:论图书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论图书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 文章通过对图书馆文化与图书馆服务关系的分析,阐述图书馆文化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指出新时期建立图书馆文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图书馆文化的新措施。
关键词 图书馆;图书馆文化;图书馆服务
作者简介 刘艳艳,广西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员,广西 南宁,530022;蒙启。四川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64
中图分类号 G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9)03-0179-0003
一、图书馆文化与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文化是指人们关于图书馆活动认识、观念、规范及与之适应的工作方式、执政理念和社会评价等。具体含义是工作人员的图书馆观念、意识、价值、评价等。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心态、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未来。这说明文化对于人的行为具有永久性的影响,短期的号召或专项突击式行动,远抵不过文化教育的内在驱动作用。建立良好的图书馆文化事关图书馆发展进程、全体馆员的根本利益。从理论上分析,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建设的深层次软件要素,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是一种道德的软约束。因此,推广良好的办馆理念,培养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意识是非常有益和十分必要的。
21世纪的图书馆为适应随时代变化带来的竞争,就必须努力提升办馆实力,从而提高整体服务水平。考察一个图书馆的办馆实力,除了图书馆的设施、馆员力量等现实能力外,还有一种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隐性实力。这种隐性实力就是指适应时代要求的办馆理念、服务读者方面的具体的价值取向及独具特色的专业建设指向,等等。这两方面的实力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图书馆的整体水平。而所谓的隐性实力,在某种意义上指的就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水平。
图书馆文化是包括图书馆设施环境、馆内文化活动及馆内隐性服务读者方面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在社会大文化背景取向下,全体馆员在馆长率领下,经长期服务实践所形成的服务取向的共同认可、共同追求的心理特征,富有进取性的精神风貌及独具特色的服务风格,等等。它应具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应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特色。
其中,图书馆文化可指图书馆的整体布局设计。独具匠心的场馆建设、建筑的特色风格及别致的花草树木、引人注目的展板标语等各个方面,将这些看似表象的东西,赋予深刻的寓意,使它变成馆舍内一曲无声的歌,成为具有灵性的陶醉人情探索的工具。图书馆文化同时还包括了对图书馆服务本质的认知,对图书馆功能的思考,对图书馆社会责任的理解。馆内的人际氛围,领导和员工的互动,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时代特征的充分体现,团结友善的亲和关系,民主平等的愉悦气氛,馆内各种运作中产生的那种心灵上的默契等等,上述因素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图书馆文化。
从现实意义上来讲,图书馆文化亦指图书馆在馆长的带领下,馆内领导员工在长期服务中培养而形成的那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精神追求、共同的探索指向等,它影响到馆内管理、服务的风格、政策目标的制定及运行的模式等各个方面。它是图书馆发展的精神上的内在驱动力,它反映一个图书馆办馆品味的高低。
此外,图书馆之间的竞争除了硬件设施、馆藏信息及馆员水平外,更加实质的差距就是在服务质量上。服务质量包括服务态度和读者所需的信息量的多少。两个需求相同的读者在提供服务质量不同的图书馆里,得到的服务态度和所需的信息量是完全不同的。
而图书馆最重要的文化内容是图书馆对读者的影响。除了良好的读书环境外,还有馆员与读者之间的互动的和谐默契,以及通过这一切反映出图书馆内明显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的理想目标愿望及追求。实质上这些无声无形的东西才是图书馆服务读者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内容。图书馆是一种特殊的行业,其主要目的不仅是吸引来了多少读者,而且是为来了的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读者是接受图书馆服务的直接对象,我们看重读者是因为读者对提供的服务的满意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图书馆提供服务的质量。从这个角度看,图书馆努力的首要目标应当是读者所需要的良好的服务质量。要强化和提升图书馆隐性功能,就必须注重图书馆文化的培育和建设,围绕图书馆的目标的培育,致力于图书馆独特的文化色彩并具有明显价值取向的图书馆文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二、当前对培育图书馆文化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一)对培育图书馆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
通常我们会很容易误把现状的图书馆文化当作应有的良好的图书馆文化,认为图书馆只要正常运转,每个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按部就班就万事大吉了。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文化传统客观存在。作为图书馆习惯的价值取向、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先进的还是落后的,都在图书馆活动中长期发挥作用,产生重要影响。但是,面对着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色彩的新形势,过去的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色彩的思维定势、价值取向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发展的要求。
(二)对培育图书馆文化的耐性不够。未能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很多的图书馆创建时间相对较短,少了现在发展的深厚底蕴,缺少长期的文化积淀,这是一个明显的短处。固有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新的文化的形成没有足够的认识,总想通过短期的强化作用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培育和建设图书馆文化还没有做到深入挖掘图书馆文化的内涵,甚至错误地把它当成是简单的几句口号和表面上的几个标语,长远的忧患意识不够,永葆图书馆事业青春的活力不够,人才、科技装备、技术都有待提高。
当前培育图书馆文化的理念还没能融入到每个图书馆人的日常工作中,馆员的头脑中没有时时处处都有一种从点点滴滴做起的意识,没有尽力把事情做到最完满,即还没能做到自然行之,还没能形成一种氛围。图书馆员之间没能做到互相影响、互相监督,且没认识到在培育图书馆文化中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没有让为培育图书馆良好文化做点什么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
(三)不能正确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图书馆事业有悠久的的历史,有许多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加以继承和发扬。但是根据形势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和任务的变化,没能与时俱进。图书馆工作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必须不断地学习,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但我们很多时候在工作中还是凭老经验,这个“老经验”的后果是工作没有创新、工作没有动力、工作没有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知识信息数量的迅猛增加和传播手段的日益丰富完善,广大公众获取知识信息渠道的增多,单纯来图书馆读书看报及查资料的读者,较以往有减少的趋势,从“传递科学情报”这一图书馆的传统职能角度来讲,其利用率会相对降低。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发展,但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不够。
(四)缺乏有个性、充满活力的图书馆文化品牌
图书馆文化是社会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大文化它具有自己的突出个性,这个个性就表现在它是为图书馆服务的,它是在图书馆长期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图书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服务的。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基本特点的体现,是一个图书馆独特的价值观和风格的具体反映,并以其鲜明的个性区别于其他图书馆,形成自己的具体特点,这就是图书馆的独特性。现阶段的很多图书馆的图书馆文化不能反映图书馆的实体地位,不能反映图书馆的独特服务,不具备这样的独特的个性。
三、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图书馆文化
(一)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办馆理念
图书馆文化建立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新的服务方式的探索寻求过程。图书馆文化的建立需要有一个新的服务理念和思想作为引领,因为图书馆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新的办馆理念和服务思想在图书馆服务各个环节的体现和反映。因而,图书馆文化建立首先应是认真学习研究新形势下服务涌现的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从而去探索把握新形势下图书馆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确立符合客观实际,适应时代要求,有利于创新服务的新的办馆理念和思想,并由此引领培育和建立创新服务的图书馆文化环境。
(二)要把建立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培育成一种习惯
建立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是一种办馆理念和思想的实施与把握,不是短期就能见成效的,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图书馆文化需要一个培养形成的过程,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沉淀,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全体图书馆馆员的认同和执行,形成图书馆内全体员工的无形规则及上下左右之间那种互动和谐,才能发挥出它的独特威力和作用,唯有让它成为一种习惯,才能让它长久、持续地发展更新。很多图书馆有着良好的传统,这个基础很好,只是随着环境的改变,我们的意识淡薄了,这种现象必须加以纠正和正确的引导,加以培育。图书馆文化深入人心后,人们都接受着各种良好的文化的熏陶,就会自我约束,良好的意识就会增强,就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让培育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形成一种习惯。
(三)正确看待传统与时代创新的关系
图书馆事业有悠久的历史,在这方面很多的图书馆都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了长期的积淀形成的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有许多传统是需要传承发扬的,并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去感受时代精神的召唤,实现图书馆文化的创新。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与时俱进,要开拓创新。因此,我们的丁作也要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永远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跟上前进的步伐,才能使图书馆事业永远保持旺盛的活力。要创新,就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工作。要把学习、培训作为今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把这项工作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在学习问题上,每个人都不能特殊,通过学习提高每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进而提高馆员这支队伍的素质。
为增加图书馆的人气,吸引更多的读者光顾图书馆,图书馆应采取新措施,扩展图书馆的读者面,提高公众利用图书馆的便利性。图书馆不但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民科学文化水平的社会教育中心,也是实行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社会教育作为图书馆的四大社会职能之一应备受重视。图书馆应由过去单纯的“文献服务”提升为综合性的“文化服务”,应由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文献中心”,转变为适应当代需求的“文化中心”、“教育中心”,让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创新的服务领域和吸引人气的新措施,使图书馆的读者人气保持旺盛。
(四)培育自己的特色、建立充满活力的图书馆文化品牌
要根据本馆的实际去开拓、创建适应自己的、对读者有吸引力的、具有本馆特色的个性服务的图书馆文化。图书馆文化培育要紧紧围绕办馆的理念,办馆又要紧跟时代的脚步,以人为本,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感受社会大文化发展的脉搏。要转变服务观念,变“人人需要我服务”为“我需要为人人服务”。从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到馆藏资源、馆员的言行举止都应以读者需求为目的,追求读者满意最大化,努力提升服务品质,赢得读者的好评,努力打造受广大读者喜爱的图书馆文化品牌。
第四篇:传承与创新
传承与创新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因为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真理。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妹所说:“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的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那个压制人才发展、摧残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扬州八怪”用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标准的艺术风格,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于权贵的蔑视和抗争。可以说,“板桥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是挣脱束缚,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的象征,这也便是郑板桥作品的韵味所在。后人如果模仿“板桥体”,只能有其形而无其神。这样的作品,当然“不可有二”。然而,许多人并不信奉这个原则。当文学与时尚产生了关联,似乎文学创作也能产业化发展,作家也能按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了。书店里,占据“畅销书架”的一会儿是悬疑小说,一会儿又是通俗哲理。花样总在翻新,却大都千篇一律。那些书虽畅销一时,不久却被遗忘在角落,蒙上尘垢,挂上蛛网。一位名人说过:“所有的价值最终都只剩下时间。时间会滤去所有跟风的作品,最终只留下一部或几部体现时代精神,关注人类和人生的作品。”
这么说,我们是否就不要学习他人的作品了呢?当然不是。那些肤浅的跟风之作,正是因为对文化艺术传承、研究不够,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落于俗套。因此,传承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仅艺术创作如此,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许多方面,都要传承与创新并重。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频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尝到了甜头。但是现在,我国的创新实力却比较薄弱。前几日的《文汇报》上说,上海的服务业管理照搬制造业管理模式,阻碍了服务业起舞。在此,制造业管理模式也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吧。有变通与创新,才有突破。
不论从事什么行业,我们都要广泛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充分认识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勇于创新。传承与创新并重,是科技和文艺等发展的根源。
[点评]“传承与创新”话题的归纳,把握住了材料的精髓。论述中的逻辑性和思辨色彩也让人称道。文章首先诠释“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内涵,这既让论题明确而集中,巧妙地揭示板桥体的“独特”和“不可重复”,又让阅卷者能很快抓住作者的思路和见解,在自己与读者(阅卷者)之间找到对话的基点。接着,文章采用追根溯源的写法,一针见血地指出“板桥体”的精神实质是“挣脱束缚”,让“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这就使立意显得厚重。同时,作者将思维转向现实社会,显示出可贵的“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意识。当然,最值得称道的是对“传承与创新”的辩证论述。考场上有这种思辨色彩的论述,难能可贵。如果文章继续深挖传承与创新的方法,则会更有深度。上海师大附中高级教师 谭荣生
继承弘扬创新【2014高考作文素材库】
一、理由:
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轮子。继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创新民族文化,是永不过时的话题。
二、立意角度: 1.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与创新 2.创新需要勇气和智慧
3.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4.固守精神家园
三、素材积累:
1、闻一多——舍生取义的弘扬者
当日寇的铁蹄跨过了长城,当锦绣的山河遍遭蹂躏,当祖国各地哀鸿遍野,当无情的地火将人们灼烧,幽静的书斋再也压不住你心中的怒火。你——闻一多,拍案而起,孤愤高吟。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点的着火,突然晴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样的《一句话》,震撼了多少麻木的心,这样的《一句话》点燃了多少熄灭的灯。
你高举《红烛》照亮漆黑的夜空,你低吟《七子之歌》穿透漫漫碧海。面对日寇来袭,面对国民党的专制与迫害,你从未低下高昂的头颅,不惜以一篇篇锋芒毕露的檄文去抗争,以一场场激情澎湃的演讲去怒斥。犹记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上,你发表了生命中最后一场演讲,是什么最后的奏唱。臧克家先生曾说:“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的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而于我心中,闻一多先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是舍生取义的弘扬者。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2、王国维——用生命树起民族文化的大旗
厦之将倾,方显英雄本色;国难当头,彰显赤子真魂。
他曾是指点江山,吞吐日月的国学大师,也曾是挥戈漠北、千骑逐虏的英武将才,却终于投水颐园,含恨而去。他以渊博的知识推开国学文化之门;他以文人的坚守传递文化传承之火;他以不屈的脊梁支撑文化将倾之厦。他把生命中的力量化为一缕星光,想要点亮文化的黑夜,他把古籍中的精华化为一只舟楫,想要横渡国难的海洋。他就是王国维,国学大师,文之大者,人之至伟。一部《人间词话》,百代诗词高峰。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对中华文化的颓势,他却无法力挽狂澜。是他对文化的不懈追求成就了他,却也是他对文化的炽热眷恋毁灭了他。“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他,只想徜徉历史文化,愿意用生命为文化献祭。面对破碎的山河,他用生命向历史叩问;面对文化的覆灭,他用生命向古人探求。他在清水湖泊的纵身一跃,激起来自历史深处的声声呜咽。
3、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余秋雨
静坐寒窗苦守,动辄行者无疆。他是长江边的艄公,溯流而上行一段苦旅;他上高山下的愚叟,舞起双臂铲除文化的劣根;他是高明的外科医生,剜除传统中的千年病灶。九万六千平方公里,满满的是他探求文化根源的脚印。游历欧洲十国,不变的是他永无止境的文化反思。千万里溯源之路,十余载文化苦旅。秦汉烽烟、魏晋霜雪,在他的笔下再生;唐诗平仄,宋词韵律,在他的手里跳动。
静看历史千层浪,最是智慧余秋雨。
“不临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他一直在行走,走遍中国,又走向海外。为深刻理解中华文化,他追根溯源;为全面剖析传统思想,他游历世界。他结束了中华文化盲目自信的历史,他为国人打开了真正的开放之门。
4、梅兰芳——将京剧艺术引向世界 从生命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华丽的出演,他的一生就像一场永远听不到尽头的京剧。幼年的苦练,青年的继承,壮年的弘扬,成就了这位将我国的京剧艺术引向世界的第一人。
有的人被流放到贫瘠的土地,他的灵魂却愈加丰盈;有的人被禁锢在闭塞的山村,他的歌喉却可以飞跃千山万水。他没有出生在京剧世家,也无天赋可作径,他的生命中本无乐符,可他却用勤勉继承了中华戏曲文化的精髓,唱响了京剧的大美。
他倾其一生在弘扬京剧的土壤上耕耘,终于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曾赴日,赴美,赴苏,将京剧艺术引向了世界。创作如歌,弘扬作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
5、当年明月
敢于突破,才能在平凡中创造非凡。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大胆突破,在平凡的生活中作出不平凡的努力,真的不容易。然而,当年明月做到了。一位非科班出身的写史高手,以《明朝那些事儿》将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清晰深刻、丰润圆满的还原在大家面前。当年明月,以其生动犀利、幽默诙谐的文字,使人性之善透过历史灰霾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他大胆突破经典史书的呆板生硬,写出了令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著作,也正因如此,他仅用一年时间便成功跻身“中国作家富豪榜”,创造了辉煌的事业。
当年明月曾说过:我其实是个特别平凡的人,我只想做个有勇气的人。人生只有在不断的突破与迎接挑战中,才能凸现人生的意义。
四、例文导引:
《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
鲁迅先生有言: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进步。
国魂,就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惟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才能让中华民族永葆生命力。总有一些人,将国之魂魄永存心间,光耀历史。“红楼痴儒”周汝昌,一生只做一件事。
研究红学就是乐,不用浮名伴此生。遥望苍穹,他是最亮的星。他一生都在文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一生都在默默的传递着知识的薪火。
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你,独坐于简陋屋舍,笔起笔落,涌起层层墨香。曹雪芹为一部红楼,“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三百年后,你为一部红楼,目盲耳聋,穷六十载光阴,建起红学“四支”,使红楼之光华,粲然世间。如今,你的名字便与红楼一道,铭刻在时间的轨道上,流芳百世。
周汝昌太爱红楼,这一爱,就是一甲子时光。六十年,他从一个出入学府和贵公子门庭的青年学子,到成为红学研究的巅峰和大du。他于红楼,更像一位母亲,一手拉起传承,一手拉起创新,在红学研究的道路上,愈行愈远。印度古谚有言: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只有弘扬和继承中华文化,才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巅。
一代国学大师,黄裳,风华正茂之时已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是开拓者。姜桂之性,老而弥新。他在字里行间燃烧激情,点亮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心灵的大门。他一生藏书无数,在知识的海洋里恣意挥洒;他打破文体的规范,在文学的草原上任意驰骋。他的文字是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播近土壤就会长成一颗颗橘树,一茎茎绿荷,一兜兜灵芝,一朵朵兰花„„带着他襟袖间跨越上下五千年的遥远芬芳,弥漫于天地之间。
黄裳的文字,融合了二周文字的精髓,既有鲁迅的激愤、犀利,又有知堂的雍容、闲致;既有情趣和情调,又有观点和见解。他的一生宛如年轻的斗士,却又用人生的阅历沉淀了文章的气质。在继承与弘扬之间,他找到了人生最完美的坐标。
反观现实,多少人为物欲、贪念拘縶,甘愿舍弃民族文化与道德,纵意轻视。杜甫先生再次被我们纪念,却是以亵渎的方式,谁也无法预料还有多少文化名人被戏谑;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为迎合低级趣味,肆意改写历史文化。所以,在继承与弘扬之间,我们必须要把握好其中的“度”,为迷惘的世人敲响警钟。2013-07-31 | 深蓝
第五篇:创新与传承
创新与传承
工匠,一种信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什么是工匠精神?核心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或者说是一种情怀,是把一件工作、一项事情、一门手艺当作一种信仰,一丝不苟把它做到极致,做到无可替代。对于工匠来说精益求精是态度,就是干一行爱一行,高度负责,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是目标,就是不做则已,做就做到一流,做到极致,力求尽善美。传承弘扬是方法,既有一代代的积淀,又有一代代的创新。专心专注是保障,就是心无旁骛,把名利放到一边,一心扑到事业上。
30年间,何世良从一位初中毕业生成长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岭南民间雕刻工艺大师,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奉献了不少大型的作品,体现的不正是我们当下弘扬的工匠精神吗?
走进何世良工作室,记者目光立马被一幅砖雕作品所吸引。作品构图疏密有致,密处叶果层叠,疏出大量留白,颇富中国画意蕴。最诱人的是细节,每处细节都栩栩如生、巧夺天工,在青砖上表现如此精妙细节需要何等功力。感叹之余,不禁好奇,是什么让他对砖雕艺术如此痴迷。
何世良说;‘生于斯长于斯’,自己从小就‘流窜’在村中大大小小的祠堂中,放眼所见皆是在少年眼中充满神秘感的砖雕、木雕、灰雕。让他从小滋养了一种古典情怀、雕刻情结。从16岁初中毕业到今天,从木雕到砖雕,从家具到大型砖雕作品,从个人到团结协作,从默默无闻到行业翘楚,他一直在坚持,未离开过半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之’‘乐之’,方能不改初衷,一以贯之。那些杰出工匠一辈子,甚至一个家族几代人都做一件事,如清代负责宫殿、皇陵修缮。正是有这样一种信仰,一种耕耘不辍的愚公精神,才铸就了工匠的精神。
创新,一种品格‘不敢越雷池一步并不是工匠精神’,何世良说 1 ‘如果师傅教会我雕荷花,我一辈子只会雕荷花,雕一朵牡丹都不行,那有什么用呢?’一辈子都不能超越师傅,机械式传承意义不大。师傅教你的是技法,你用技法去创新,这才是徒弟的使命。工匠精神不是因盾守旧、因陋就简,不是不能超越前辈,否则技艺就不会进步。当传统工艺遇上新工艺、新技术。让新技术变成艺术,让劳动成为一个‘匠心筑梦’的旅程。传承与创新有机融合便成为一种必然,或许可以称为新工匠精神吧!在‘中国制造2025’中,创新是勾勒蓝图的一条主线。其战略任务和重点,第一项就要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这表明,创新是提升中国制造的基础,没有创新带来的活力和动力,中国制造只能原地踏步。
让‘工匠精神’渗透进各个行业中,培养出更好的大国工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人观念的更新,更需要国家战略、国家意志,如提升职业教育地位、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提高工匠福利待遇、重点扶持某些行业,使工匠安心在自己的领域里追求极致、精益求精,并将技术与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一个优秀工匠可以带动一群人,一群工匠可以带动一个明星企业,一群明星企业可以提升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工匠精神重要精神可见一斑。被何世良的事迹深深触动后,在一次偶然机会,我观看了大国工匠这一档节目。高凤林、宁允展、胡双钱等是奋斗在生产在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的代表。他们从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谱写了‘德技双馨’的大美,无人不会叹服。
我国杰出的大国工匠的高超技术和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让人鼓舞与兴奋。大国工匠们出身一般家庭,却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创造出非凡的业绩。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在追求职业技能上严格要求自己,追求的是技术技能的完美和极致,为我 2 们在世界上树立大国的中国制造和世界创新大国的名牌,做出了杰出的榜样。
作为00后的我们,我们以后一定努力好好学习,学习他们的刻苦认真精神,把这些精神应用到我们的专业课学生中来,刻苦扎实的学习专业课知识,在实训时积极认真参加实训,多练习,以创造出一个优异的成绩而努力。让更多的中国老一辈手艺在全球市场释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