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开县公共自行车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重庆开县公共自行车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为提升开县城市形象,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减少城市环境污染,满足市民健身、观光、便捷的出行需求,开县于2011 年年初,在城区第一期投放500 辆“限时免费”的城市公共自行车。
城市公共自行车作为开县城市的“新生事物”,亮相之初,便立即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赢得广大市民的百般宠爱。于是,许多市民纷纷办理公共自行车租用卡,城区一时掀起了“骑车热”,骑自行车上下班,骑自行车上学回家,骑自行车休闲观光,骑自行车短途出行,骑自行车锻炼身体,等等。城市公共自行车,已逐步地广泛深入到城区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在曲折中发展,在发展中前进。城市公共自行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城市公共自行车,就是在不断战胜一个个挑战后,逐步向前发展的。
一、发展现状:井然有序正常运行
今年年初,开县城市公共自行车首期正式投入运行。从此,城市公共自行车在开县城区广泛风行起来。
近日,县交通局对首批公共自行车租借卡办理和租借卡使用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
办卡数量方面,截至目前,开县城市公共自行车一共办理租借卡2202 张,日均办卡20 张左右。从办卡人员上看,机关工作人员946 人,占总数的43%;普通市民1256 人,占总数的57%;从年龄构成上看,18~30 岁的660 人,占总数的30%;30~50 岁的1365 人,占总数的62%;50~60 岁的176 人,占总数的8%。
在对办卡人群和社区群众进行抽样调查时发现:一是机关工作人员普遍掀起自行车健身热潮,主动利用上下班时间骑坐自行车锻炼身体,弥补工作长时间长期静坐对身体造成的不利影响。二是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自行车健身的认识不同。其中:18~30 岁人群,大部分认为乘小车、坐的士是身份的象征,骑自行车没有“面子”,因而办卡人数较少;30~50 岁人群,普遍比较关注身体健康,在借车还车都方便且路程不远(5 公里以内)的情况下,均愿意骑行公共自行车;
50~60 岁人群,办卡大多是作为“备用替补”,即在乘坐公交车不便,或者步行劳累时骑行。
租借情况方面,截至5 月底,开县城市公共自行车一共租借72360 次,日均租借600 人次,表现相当活跃,由此看出城市公共自行车其作为公共交通资源的功能正在逐步凸显。
二、应对措施:对症下药初显成效
针对开县城市自行车在日常运行中暴露出的一些突出问题,开县交通部门紧锣密鼓地采取系列措施积极应对。
一是及时调整车辆租借退还时间。为了保证高峰时段市民租借需要,县交通局及时调整了城市公共自行车管理中心作息时间,早上提前到8:00,傍晚推迟到20:00,并安排工作人员在车流相对集中的站棚加强值守,保证车辆收得进、发得出。
二是及时解决站棚及相关设施损坏情况。县交通局对城市公共自行车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了初步维修培训,基本掌握了易损件的更换方法,在调度车辆时对各站棚留置车辆进行检查,对小故障车辆进行现场维护,对较大故障车辆将其运回库房集中时间维修,从而保证车辆性能良好。
三是及时解决车辆调度不方便问题。县交通局目前已与县交巡警部门多次协调,为城市公共自行车有序调度多开一些“绿灯”,争取形成便民的长效机制。四是及时解决老年人办卡意愿强烈问题。相关法律人士认为,开县将办卡人员年龄控制范围调整为18~65 岁较为适宜,究其原因:(1)是18 岁以下公民尚不具备完全民事责任,因此下限控制为18 岁;(2)是针对小型汽车驾驶员驾驶证年龄上限放宽至70 岁,根据群众平均身体状况,可将办卡资格年龄上限设置为65 岁。目前,此建议已列入城市公共自行车二期运力投放方案中。五是及时解决安全风险压力大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开县在办理自行车租借卡时,积极引导市民坚持“自愿原则”,参与人身意外保险,提高抗风险能力。在已办的2202 张卡中,有868 人自愿参与人身意外保险。
三、后续规划:更加合理方便
市民为了让城市公共自行车更好地发挥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开县将按照“整体规划、分期推进,以点带面,逐步扩展”的思路,以城市公共自行车第二期投放工作为契机,不断改善第一期站棚布局,并大力拓展覆盖面,强化管理措施。据了解,开县市民越来越热衷于骑公共自行车出行,市民骑行需求相当强烈,纷纷要求增投数量,扩大站点覆盖面。目前第二期投放方案已经形成,正在上报县政府审批,计划新增站棚10 个,新增自行车300 辆,分单骑、双骑、多骑等形式,尽量满足市民个性化租借需求。
同时,方案还对原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条款作了局部调整。限时免费时间拟从原来的1 小时调整为2 小时,办卡人员资格年龄上限也将由原来的60岁调整为65 岁。
第二篇:公共自行车调查问卷
1.您觉得上虞发展公共自行车合适吗?
A很合适 B合适 C无所谓 D不合适
2.您是否使用了上虞的公共自行车?
A从没租用 B一两次 C很多次
3.您使用公共自行车主要是用于?
A上下班 B游玩 C健身 D其他
4.您使用公共自行车出行,一般会持续多长时间? A0-30 B30-60 C60-120 D120以上
5.您使用公共自行车的主要原因是?
A便宜 B方便 C健康 D环保
7.您对上虞公共自行车的总体满意程度如何? A很满意 B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
8.您对收费满意吗?
A很满意 B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
9.以后,你会继续使用公共自行车吗?
A肯定 B可能 C不一定 D可能不
14.您家里是否有私家车(汽车)?
A无 B一辆 C一辆以上
15.您平常使用最多的交通方式是?
A公交车 B汽车 C步行 D电动车 E其他
第三篇:市民调查之公共自行车
市民调查之公共自行车
自2008年5月杭州主城区推出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以来,以良好的服务、优惠的政策和便捷的网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成为市民和游客出行的又一热门交通工具。那么,让我们小记者们来收集杭州市民关于公共自行车的声音吧!
活动时间:2010-10-07,10:00
活动地点:湖滨步行街(庆春路口)
活动前准备工作:
1)收集公共自行车推出的时间、覆盖区域(最好有图)、主要的使用人群
2)公共自行车的使用方法
3)爱护自行车;对于故障的自行车由谁负责修理、如何修理
4)采访对象与提纲的确定
建议对象:杭州市民——主题:公共自行车带来的便利、有什么改进方法
管理人员——主题:公共自行车的运营维护、对市民的使用建议
来杭旅客——主题:收集他们对公共自行车的了解、有什么好处和值得
在自己城市的借鉴之处
其他……
活动器材:
小记者采访基本道具、相机、DV 1)10:00集合:分组、检查课前准备 2)挑选3名小记者先做一个模拟,5分钟;为小记者采访话题提供范例、开拓思路 3)分组采访注意事项:活动秩序——集体活动,监督小记者分工,保证每个小记者有发言采访主题——及时调整小记者采访的方法,并为每组小记者都拍摄一段视频 活动安排:
4)采访总结:点评本次活动,布置作业
后期制作:
制作视频——剪接所拍摄的视频,同时结合公共自行车使用说明和爱护方法,形成一个主题明确的报道
挑选优质新闻稿
第四篇:关于杭州公共自行车的调查
关于杭州公共自行车的调查
1.您的身份是什么?
A.居民B.学生C.老师 D.外来游客
2.是否租用过杭州公共自行车?
A.有B。没有
3.租用公共自行车的目的?
A.上班上学B.上街游玩C.出于尝试
4.使用公共自行车的频率?
A.每天1~2次B.每月6~20次 C.偶尔使用
5.使用一次性的时间?
A.0.5—1小时B.1—2小时C.2小时以上
6.您认为现行计费方式是否合理?
A.偏高B.适当C.偏低
7.对车子质量的满意程度如何?
A.非常满意B.基本满意C.不满D.非常不满
8.您对公共自行车服务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
第五篇:武汉市公共自行车使用调查研究
一、武汉便民自行车项目运营模式存在问题
通过对项目实施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了运营中存在以下几方面实际问题。
1、循环使用率低。便民自行车现在成为有些人的“私家车”,垄断了使用权。要么超时不还车,要么续借,循环使用率低,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2、运营成本收益不对称。在武汉投入运营的748个站亭中,车棚广告收入仅50多万元,管理维护的成本已逾200万元。随着项目规模扩大,这必然成为妨碍项目进一步扩展的瓶颈。
3、站台人员低服务意识。在调查中发现站台人员服务意识不够,影响租车服务质量。同时恶劣天气中,如何让站亭深入人心发挥温暖作用也有待深究。
4、站亭资源低利用率。调查中的站亭光秃秃,没有挖掘其无形资产,扩大站亭影响力,提高站亭利用率,浪费了站亭资源。
5、运营出现五大难题。还车难、布点难、维修难、运营难、处置难,这些也必将成为可持续发展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也是挑战性的难题。
二、武汉便民自行车项目运营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
武汉便民自行车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样深入人心的惠民项目一定要坚持走下去。针对运营中存在诸多问题,通过从经济学、管理学、行为学等方面理论思考,我提出了以下三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以供探讨:
(一)产权化——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出租化”
1、思路起源:超产权理论 根据超产权理论,可以对服务站台实施出租,把站台看做“出租车”,让“出粗车人”——使用权人自主经营发展,盘活站台资产。所有权人——政府和武汉鑫飞达对于服务站台服务进行服务和监管,引入服务品质激励机制,优胜劣汰,从而不断提高站台的服务的效益,也使项目本身更持续可行。目标是引导优化监控提高站台台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是服务质量和站台资产使用效率两个维度。所有权人有义务对使用权人服务,使用权人有权利自主处理盈利方面的相关事宜。
2、实施可行性分析。
杭州市体彩中心、市体育发展集团和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开展合作,共同开发公共自行车服务亭即开型体育彩票销售市场,这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服务站台出租也可以解决一部分失业问题,扶贫问题,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和法律支撑共同实现政府效益,社会效益,福利效益的统一。
(二)社会化——服务站台与社会青年志愿者义工共建合作
1、思路起源:激励理论
根据目前的社会发展情况来看,武汉地区有大量的高质量的志愿服务人员,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系环保和志愿服务,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有大量精神方面需求。针对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政府可以通过引导和宣传形成这样一种人人争奉献的社会风气,通过与高校志愿服务队合作或者和社会义工组织联合,搭建一个长期的稳定的服务站台志愿服务平台。政府相关的激励因素去提升志愿者的形象,打造人人献爱心的爱心之都。
2、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志愿队正在和社会接轨建立自己的特色品牌服务基地,如华师大九大品牌服务基地,有这样的支援群体;社会义工组织如圣诺亚爱心公益组织,累计大量优质的义工等等,通过政府的相关政策的扶持组建或者联合公益组织也是可持续的节约方式。
(三)多元化——部分出租,部分共建
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结合武汉实际调研来实施相关的政策。可以结合不同地段和不同区块实施产权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方式。为了提高优质服务和科学管理,我们要大胆尝试新的方式和方法,借助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让便民服务更加高效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