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沧桑巨变的盐业化工策划方案
沧桑巨变的盐业化
【导语】:经过60年的风风雨雨,应城市盐业化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如今盐化企业遍布全市,现已成为推动应城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力军。
主持人胡浩出镜:
【内容:我现在位置是在湖北宜化双环的生产厂区,60年前,这里曾流传着一句话:“古皮洼,古皮洼,三个人走路,四个人怕。”这句话充分反映了当时人烟稀少,十分荒凉。经过60年的发展,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联碱生产基地之一。】
【正文】:走进宜化双环,让我们感受到了现代企业的无穷魅力。特别是投资15亿元的油改煤和“6改10”的项目建成后,给这个曾陷入困境的企业带来了无限生机。2008年,这家企业生产原盐62.9万吨,纯碱58.7万吨,氯化铵61.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完成税收1.32亿元。看到这一惊人的成绩,今年74岁的老职工胡承鸿对过去企业的艰难发展记忆犹新,并作诗一首抒发情怀。同期声:双环老职工胡承鸿
【内容:无路、无水、无电,设备靠人挑,肩扛,建合成塔的时候正是雪天,在火车站把设备接下来的时候,没有
1汽车拉,用两个板车拼起来,用牛在前面拉,人在后面推,上到指挥长,下到工人,都是我们用一砖一瓦建设起来的。当年一片荒草园,今日双环化工城,空分梦泽云中气,水采应城地下盐。艰苦创业四十载,真情奉献三代人,全国联碱大基地,年产双优百万吨。】
【正文】:清朝末年至民国之初,应城盐业呈现出繁荣景象。当时,工人采取打深井和从老膏井汲水熬盐等办法进行食盐的生产加工。经过几次战乱,朝代变换,县制更易,但应城食盐的生产和销售经久不衰。
同期声:市经济商务战线党委副书记 程海坤
【内容:应城盐化工发展有近160年的历史,第一个阶段是原盐汲水熬盐阶段,在我们应城大约经历了100年的时间,这期间可以说是应城的起步阶段,主要产品是原盐,年最高产量曾经达到1.6万吨。】
【正文】:应城盐业化工经历了人工开采、煎熬、日晒的加工演变过程,走出了一条从传统到现代盐业化工的历史进程。进入上世纪60年代,经专家的论证,应城地下岩盐资源丰富,随着可供开采的信息传播后,湖北省盐矿、省化工厂、中国解放军9047、9045等一批中、省企业纷
纷落户应城,开始盐的生产加工,从此,应城市的盐业化工逐步发展壮大。
同期声:市经济商务战线党委副书记 程海坤
【内容:特别是湖北省化工厂1968年在我们应城兴建以后,把应城盐化产业生产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应城先后建成近10家盐化工业企业,奠定了我们应城盐化工业的基础,主要产品是盐、碱、肥三大系列,工艺制盐由熬制到真空制盐阶段。到1998年,原盐产量200万吨,碱、氯化铵68万吨,复合肥20万吨,上缴税金达到7500万元。】
【正文】:进入90年代后,由于盐产品单
一、设备老化,管理体制不活等方面的因素,使曾经辉煌的盐业化工企业陷入困境。为了合理利用好资源,把盐业化工做大做强,历届应城市委、市政府本着对应城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从实际出发,大刀阔斧的对国有、集体盐化企业进行重大改革,使全市盐业化工企业改制面达到了100%.同期声:市经济商务战线党委副书记 程海坤
【内容:应城盐化工业从1998年开始实行改制,给我们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1998年到2005年,我市所有盐化工业企业都完成了改制转民,走上了新的腾飞之路。】
【正文】:进入2000年以后,为了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盐业化工这块大蛋糕,应城市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采取多种形式的招商办法,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先后引进了新都化工、四川久大、宜化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应城,使应城的盐业化工产业链条得到进一步延伸。
主持人胡浩出镜:
【内容:我身后是高129米的复合肥造粒高塔,该企业生产的颗粒复合肥主要原料就是盐,产品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正文】:与新都化工公司一样,久大应城制盐公司走低成本扩张路子,先后整体收购了省盐矿、应城市开元、左宝制盐三家盐厂,开发工业盐、品种盐等系列产品10个多个。不仅盘活了濒临倒闭的三家企业,而且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同期声:久大集团应城盐矿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黄勇
【内容:久大集团收购三家制盐企业后,通过输入久大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经营团队,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全心全意依靠1400多名员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实现了
“国家征收、企业增效、员工增资”的三赢目标,五年来,累计上缴税收1个多亿,员工工资、福利待遇大幅度提高。】 同期声:市经济商务战线党委副书记 程海坤
【内容:我市盐化工业被命名为全省60个重点产业集群之一。2008年,原盐产量达410万吨,纯碱、氯化铵145万吨,复合肥50万吨,创造税收2.6亿元,增长幅度跟1998年相比,上升了248.4%。】
【正文】:伴随着盐业化工的深度研发,一批与盐业化工相连的精细化工产业异军突起。在短短几年时间中,应城市抓住武汉产业转移和“两型社会”的机遇,先后建起了赛孚工业园、东城工业园等一批产业集群的精细化工园,为应城经济的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第二篇:回眸沧桑巨变 展现辉煌成就
回眸沧桑巨变 展现辉煌成就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回眸沧桑巨变 展现辉煌成就》。
展开历史的画卷,总会很自然的想到自己的祖国—伟大的中国。她曾傲立东方,我们为之自豪;她曾忍辱百年,我们为之哀歌;她也曾重新崛起,我们为之雀跃。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新疆与祖**亲风雨患难,荣辱与共。
我是幸运的,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这一代不曾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苦难,不曾看见过祖**亲昨日的沧桑,但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从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了解到了民族的兴衰,也亲眼看到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年来,西部开放了,我们的新疆又迎来了新的春天!新疆的儿女们拆危房、建新楼、修公路、创品牌……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大力弘扬新疆精神。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各族人民利用科学走上致富之路。当前,按照国家“十二五”总体规划,新疆各地区正在构建发达经济圈,建立文明和谐新疆。
“十一五”期间,新疆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先后迈上了两个千亿元台阶。2010年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紧紧抓住新一轮援疆工作的历史机遇,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经济呈现稳中回升的良好态势。前三季度,实现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6%,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19942元,已提前完成翻一番的目标任务。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财政收入加速增长,财政实力明 显增强。2009年,新疆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88.78亿元,比“十五”时期加快3.2个百分点,超过规划预期目标5.2个百分点。新疆已进入了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提升的发展新阶段。
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也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结合点、着力点。“十一五”以来,自治区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臵,在中央大力支持下,对民生的投入逐年递增,确保全区各族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截至2009年末,新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80.77万人;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面进一步扩大,有43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实现了社会化管理,社会管理服务率达到95%以上;新疆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逐步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从 2005年起,不断降低低保门槛,将更多困难群众纳入低保范围。截至2009年底,城镇居民中有216万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先后8次提高城市低保标准,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9.40亿元,有效地保障了困难农牧民的基本生活。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关注新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的成就之外,我更加关注“十一五”期间,新疆教育事业,尤其是温宿县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十一五”伊始,温宿县教育系统就确立了完成“两基”攻坚任务的目标。五年间,我县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09年,“两基”工作高标准、高质 量通过国家验收,我县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全疆“两基”工作先进县。2010年,“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县中小学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达97.44%和99.92%;中小学生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01%和0.03%以下;非文盲率达99.8%,脱盲人员复盲率严格控制在2%以下。
2011年1月19日,温宿县克孜勒镇双语幼儿园园长古再努尔·米吉提说:“县委、县政府重视教育工作,为我们建了漂亮的双语幼儿园,152个孩子享受正规的学前教育,我们一定加强管理,提高教学水平,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与重托。”
如今,走进温宿县各乡镇场,可以看到面貌一新的校园,随着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农村中小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里接受教育,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一年比一年高。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县教育事业发展坚持从幼儿抓起、从教师抓起,双语教学规模成几十倍增长,多元发展的良好格局已经形成。经过5年发展,自治区学前三年,少数民族在幼儿园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达37万多人。全区开展双语教学和民汉合校的中小学由2005年的754所增加到2010年的1376所;接受双语和民考汉教育的少数民族中小学在校生由20.4万人增加到82.7万人。
温宿县坚持以学前双语教学为重点,实施“双语”教师“6811”培训工程、“双语”教研“1132”工程、“双语”教师和“双语”课程表实名制,形成了学前与小学、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各阶段“双 语”教育相互衔接的教学体系。2010年,全县乡(镇)场民语言小学一年级和城区民语言小学一、二年级全部实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开设班级29个,在校生969人,我县被自治区教育厅命名为全疆“双语”教学示范县。目前,全县共开设“双语”班264个,在校生8018人。
“十一五”期间,温宿县大力实施助学扶贫工程,强力推进教育富县战略,出台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建立长期帮扶机制,通过政府出一部分、企业赞助一部分、慈善机构捐赠一部分、农牧民自筹一部分等方式,多方筹措助学扶贫资金。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温宿县投入1.46亿元用于教育危房改造、新建和改扩校舍,消除中小学危房近10万平方米;认真落实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
综上所述,“十一五”时期是我县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最稳、新疆综合经济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就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展望“十二五”,新疆已经在新的起点上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当前,我们需要认真总结“十一五”发展经验,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目标。
看,最多的机遇在西部,最好的发展在新疆。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有着如此质朴的兄弟姐妹,有着如此深沉厚重的关爱与支持。所以,我要用最美的语言,歌唱我伟大的母亲!我要用满腔的热情,拥抱这个富有三千年文化底蕴的历史区域,拥抱这个正在催化无尽现代神话 的中国最边缘的自治区,拥抱这个正在不断创造人间奇迹的沙漠绿洲!我们的新疆正在开发中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第三篇:八年级 《感悟沧桑巨变》教案
八年级《感悟沧桑巨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以时空遨游为主要形式,以说古、道今、畅想未来为主要线索,通过对古楼兰城环境变迁和长江洪灾调查资料等的分析探讨,客观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辨证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教学重点: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学生活动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讨论探究,小组合作,小组竞赛 教学过程:
[导入]:以旅游为话题导入“感悟沧桑巨变”为主题的时空遨游
[新课]
(一)时空隧道第一站:说“古”
1、欣赏歌曲《楼兰姑娘》和配乐朗诵《古楼兰》,把学生带如一个文明而神奇的古城。
2、出示古楼兰遗址地图,形成古今强烈反差
3、引导学生探究古楼兰文明消失的原因,初步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的相互关系
(二)时空隧道第二站:道“今”
1、环境问题依然严重(1)播放长江三峡风光和长江洪灾录象,从直观对比中认识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2)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长江洪灾的调查资料为素材,合作探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进一不提出整改措施。
2、环境建设取得的成绩。播放桐乡环城河整治前后的录象,说明只要人类遵循自然,重视环保,自然也会赐人类厚礼
(三)时空隧道第三站:畅想未来
分小组活动:第一二组:用图画畅想明天的乌镇
第三四组: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
[课堂小结]
以赠送旅游留念的形式让学生对格言进行分析、择取,在分析格言的过程中明确本课主旨
[课后延伸]
调查“乌镇景区”在环保方面的具体措施,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感悟沧桑巨变
综合探究二 感悟沧桑巨变学案
一、阶梯训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原始北大荒
“北大荒”是黑龙江垦区所辖地域的俗称,它北以黑龙江、东以乌苏里江、东南以兴凯湖与俄罗斯为界,西同内蒙古自治区相连,南与吉林省毗邻,横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南麓地区,总面积540万公顷,相当于三个多北京市的面积。“北大荒” 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北大荒的黑土层是大量枯枝落叶落在地上,历经千百年之后,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即肥沃的黑土层。黑土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10倍,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
“北大荒”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汇水面积在1 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近50条,天然湖泊泡沼200多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地下含水层厚10~200米。丘陵和山地密布着590多种植物,其中像野大豆、黄波罗、水曲柳等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34种,还有人参、党参、五味子等130多种名贵中草药和猴头、木耳、蘑菇等真菌;动物200多种,其中白鹳、黑鹳、白尾海雕、虎头尾海雕、丹顶鹤、鲟鳇鱼、马哈鱼、大白鱼、野生东北虎、马鹿、黑熊、雪兔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数十种。北大荒开发前生态环境优越,人们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形容当时的富庶。
材料二 开发北大荒
为解决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20世纪50年代,国家先后组织了十几万转业官兵和50余万城市青年开始了举世闻名的“北大荒”垦荒,之后,“北大荒”又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开发,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玉米出口基地,每年生产的粮食都在1 500万吨以上。千里沃野上,北大荒人耕种的水稻、小麦、大豆、玉米一望无边。北大荒又被人们称为“北大仓”。
但过度开荒使“北大荒”原有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大自然无情地向人们开出了巨额“罚单”。
北大荒初垦时,这里的黑土层一般都有60至80厘米厚,最深的地方可达1米,人们曾经欣喜地说这里的黑土“攥一把就能流出油”。然而时光一晃,仅仅半个世纪,这里的黑土层几乎薄了一半,一些地方只剩下薄薄的一层,颜色也慢慢由黑变黄。现在黑龙江省黑土区每年流失0.5至1厘米的黑土表层,而形成1厘米表土则需要400年时间,如果任其流失,再过50年黑土层将基本消失,黑土区有可能退化成不可逆转、名副其实的“北大荒”,甚至还不如黄土高原,因为黄土高原的黄土下还是黄土,而失去了表层土质的东北平原将变成砂石丛生的不毛之地。
另外,黑龙江省现有的933万公顷耕地中,发生水土流失的面积已高达533万公顷。而且,已有9.33万公顷耕地在14万条侵蚀沟的冲刷下消失了。全省目前有10万多条大型侵蚀沟,吞占耕地约7.33万公顷。黑土地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破坏极大,东北黑土区土壤有机质每年以千分之一的速度递减,每年流失掉的土壤氮磷钾养分折合成标准化肥达500万~600万吨,相当于5个年产百万吨的大庆化肥厂一年的生产总和。每年因水土流失少收粮食200万~250万吨。按目前的水土流失速度,黑土地现有耕地的黑土层将在40年到50年内全部被剥蚀。
严重的水土流失还造成水旱风沙灾害多发,使大量泥沙进入水库、河道,造成河库泥沙淤积,后果严重。据调查,黑龙江省二龙山水库因淤积泥沙而无法正常运行。吉林省的沐石河、辉发河的某些河段,河床已高出地面1米多,成为黑土地上的“地上悬河”。松花江哈
尔滨江段滨洲铁路桥原先有8孔可以通航,因淤积现在只有2孔可以通航,航道已由1 500千米缩短为580千米。
黑土地的水土流失,使黑土区发生气候异常的频率增高,受灾面积逐年增大。湿地面积缩小了一半,许多野生动物被迫迁徙他乡,旱灾水灾频频发生,曾肥得流油的耕地日益贫瘠。
材料三 再造北大荒
面对接踵而来的生态危机和大自然开出的巨额“罚单”,拯救黑土地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北大荒人开始明白了一个早该明白的道理:大自然的赐予不是取之不尽的。欲取之,必予之。森林和人类唇齿相依,要尽快改善“北大荒”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除了停止开荒,退耕还林,恢复植被,已别无选择。
2001年,是“北大荒”生态建设史上值得铭记的年份。这一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一项远比当年开发“北大荒”意义更为深远的战略决策:停止湿地开荒,拯救黑土地,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退耕还林!将黑龙江省建设成生态省,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北大仓”构筑一个持久的“生态屏障”。
按规划,从2001到2010年,黑龙江将把全省99.6万公顷超坡耕地、沙化耕地和低产田全部退耕还林,在宜林的荒山荒地造林100万公顷。10年后,“北大荒”将新增林地200万公顷,实现退耕还湿地20万公顷。
事关“北大仓”生存!全省13个地市的51个县市区和农垦、森工系统迅速行动,数十万北大荒人投入到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的热潮中。正是无数北大荒人这可贵的生态意识和自觉行动,使黑龙江的生态省建设规划和退耕还林规划逐步变成看得见的茫茫林海。来自省林业厅的统计令人欣喜: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完成退耕还林40万公顷。
退耕还林后虽然耕地少了,但全省粮食的总产量并未因此减少。因为退的主要是不宜耕种的低产田,退耕后生态环境改善促进了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近3年全省粮食总产一直稳定在2 500万吨以上,商品率为65%。其中,黑龙江垦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达1 00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生态环境改善使“北大荒”又现生机。在三江平原,过去一些因开荒消失的湿地开始恢复,呈现出水丰林美、鸟鸣鹿欢、野生动物频繁出没的喜人景象。过去多年不见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鹳、丹顶鹤开始在低空飞翔;久违了的狍子、马鹿又在林中奔跑;连世界濒危的野生东北虎近年来也频频和人遭遇„„林业保护专家调查后发现,三江平原的野生动物已由3年前的168种增加到现在的224种。我国第一个湿地和鹤类自然保护区扎龙,今年回归筑巢的丹顶鹤达70多巢,比去年增加了30%。由于生态环境改善,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东北亚鸟类重要繁殖地和迁徙地。
有关专家认为,“北大荒”以还林还草还湿地为内容的退耕还“荒”行动,对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特别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三江平原湿地将产生深远影响,北大荒正在呈现土变黑,黑土生金;水变清,清流千里;树变绿,绿满青山的动人景象,成为一座绿色的宝库。这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又一成功典范。
1.开发北大荒中,人类取得哪些成果?
2.开发北大荒中,大自然向人类开出的巨额“罚单”有哪些? 3.为恢复北大荒的生态环境,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哪些成效? 4.北大荒的变迁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二、课外探究
围绕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查,对比你所在地区的历史与现状之间的差异,思考产生差异的原因,并为家乡的发展前景提出你的建议,最后写成一份调查报告。
三、资料下载
一座废弃的城──交河故城
在吐鲁番西10千米处的雅尔湖乡,在数条河道交叉处的高岛上,有两条古河床交叉环抱的孤岛,孤岛上坐落着一座废弃的古城遗址──交河故城。全城长约1.6千米,最宽处约300米,没有城墙,四周崖岸壁立,形成了天然屏障。远在三千年前,原始居民为避免野兽的侵害和防备部落间的战争,便选择了这个崖城,作为自己的家园。他们使用刮削器、尖状器、石核、石片等工具,在坚硬的黄土层中挖掘洞室居住,开凿通往河谷的通道,取水和从事生产活动。这些早期的土著居民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国姑师人。
交河城是因为特殊地势而得名,由于宅地控天山南麓,北接匈奴,西通龟兹,因此是汉通西域时与北方游牧民族必争之地。从晋开始直到唐初,这里一直是高昌国的交河郡治所。公元640年唐太宗派人在此设交河县,九世纪中叶,这里曾为吐蕃所陷,以后交河城又为回鹘高昌国属地,设交河州。到了元朝时,交河城池逐渐衰落,毁于西北少数民族的混乱战争之中。居民随之他迁,古城遂被废弃。现存交河故城遗址,大体为唐代的遗存。城内大部分建筑包括宽大的街道,都是从原生土中掏挖出来的。纵贯全城的大街长350米,宽3米,把居住区分为东、西两部分。大街两旁尽是高厚的围墙,临街不见一个门窗。只有绕过围墙,进入小巷才能到达居住的院落。街巷宽窄不一,窄的只有2米。住房多是切挖原生土,留出四壁,然后用木头搭顶。也有不少是多层建筑,有的下部是窖洞,上部是平房。在西区还有许多手工业作坊,已发现的几处陶窖遗址膛壁,经烈火焚烧,已经全变成灰色。在大街的北端,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以它为中心构成了北部的寺院区。区内有各种类型的佛塔,塔上佛龛里还有残存的佛像。此外,在故城的北部还有一座佛塔遗迹,中央的大塔由5个高耸的塔组成,大塔四角分别各有25个小塔,总计101个塔排列成纵横各五的方阵。这样的寺院和佛塔规模,说明了当时佛教的兴盛。
交河故城自汉代至元朝经历了较长的年代,虽然早已废弃,但如今游人至此,仍可走街串巷,不愧是一座历史悠久,保存完整的古城遗址。我国从这座古城遗址可以了解唐朝一般城市的规模和布局,看到我国古代人民在这方面的惊人智慧。
综合探究二 感悟沧桑巨变
1.使荒田变沃野,昔日人迹罕至的荒野成为人口稠密的聚居区。“北大荒”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玉米出口基地,每年生产的粮食都在1 500万吨以上。解决了上百万人的生存、就业问题。
2.黑土层剥蚀、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水旱风沙灾害频繁。气候异常,野生动植物减少。
3.为恢复北大荒的生态环境,当地停止开荒,退耕还林,恢复植被,从而有效遏制了黑土地的水土流失,风沙旱涝灾害减少,“北大荒”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改善促进了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粮食的产量、品质大大提高,野生动植物品种数量都有所增加,“北大荒”又现生机。
4.提示:人们依赖和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可以创造和发展灿烂的文明,但同时可能由于过度的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导致了它的衰落。因此,人们首先要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二要珍惜自然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尤其是节制非再生资源的使用与开发;三是维护生态平衡,珍惜与善待生命,特别是动物生命和濒危生命;四要有节制地谋求人类自身发展和需求的满足,不以损害环境作为发展的代价;五要积极美化自然,促进环境的良性循环。善待大自然,建立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新文明,不仅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而且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五篇:回首祖国六十年沧桑巨变
回首祖国六十年沧桑巨变
原高一(10)班 黄啟、黄泳欣、黄心恬、钟耀坤
转眼间,我们亲爱的祖国即将迎来她的六十华诞。在此之际,我们访问了一些年过六旬的退休老人向他们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来的沧桑巨变。
六十年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烽火硝烟中建立起了真正由自己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中国国家一穷二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上毫无经验都得借鉴、仿效苏联。
在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低下,物质极度缺乏,国家实行计划经济,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供应。人们饮食简单营养严重不足,穿着千遍一律都是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家住环境落后,家具简单,“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这四大件便是一般家庭中高级的消费品。人们普遍生活水平差距不大。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实行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大力解放生产力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物质开始丰富起来,商品琳琅满目,可以随意挑选。人们的穿着打扮变得五彩缤纷;居住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住上了高楼大厦、别墅;跌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完善以及私家车随处可见给人们的出行带来许多便利;在“三步走”战略下,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在民主和法制方面,经过“文化大革命”人们更加认识到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工作,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并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在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方面,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载入了宪法和法律。使得各民族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一起参与国家的发展建设和享受国家繁荣昌盛的果实。在改革开放后,制定的“一国两制”方针,使香港、澳门顺利的回到祖国的怀抱,令台湾的回归也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在外交方面,从最初的“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到“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从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到中美关系正常化、重返联合国并恢复常任理事国席位、中日建交,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发展的曲折而又缓慢。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就,先后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由北京申奥成功并圆满举办、朝核六方会谈在中国举行到即将举办的广州亚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更加显示出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所公认。在科学技术方面,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到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再到“神舟七号”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行走。我国在某些高科技领域已走在世界的前列。
在体育方面,从乒乓球队开始,中国的运动员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的瞩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选手在历次亚运会上,都获得金牌总数第一。由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取得金牌零的突破到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取得金牌总数第一。从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举办亚运会到2008年成功举办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再到2001年的广州亚运会。中国的体育事业蒸蒸日上,逐渐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在教育文化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增加学校数目、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丰富学科门类、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改善办学条件,兴办“希望工程”。到现在,全国实行免费九年义务教育。教育提高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成为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回顾共和国成长历程,倾听六十载沧桑巨变。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今天,在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之余,作为祖国的当代青年,我们应该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关注世界共同的问题,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