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筑十书》读书笔记范文
读书笔记
——《建筑十书》简介
《建筑十书》书分十卷,主要有:建筑师的修养和教育,建筑构图的一般法则,柱式,城市规划原理,市政设施,庙宇、公共建筑物和住宅的设计原理,建筑材料的性质、生产和使用,建筑构造做法,施工和操作,装修,水文和供水,施工机械和设备等,内容十分完备。
《建筑十书》的第一个成就就是它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这个体系很全面,两千年来,尽管建筑科学有重大的进步,内容丰富多了,深入多了,它的体系却依然有效。
《建筑十书》的第二个成就是,它十分系统地总结了希腊和早期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维特鲁威的态度是科学的、求实的。
《建筑十书》的第三个成就是,维特鲁威相当全面地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
第四个成就,维特鲁威按照故希腊的传统,把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结合结合起来,把理想化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论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筑艺术原理。
第一部分摘录
一、建筑的构成建筑是由希腊人称做塔克西斯的法式,称做狄阿忒西斯的布置、比例、均衡、适合,和称做奥厄科诺弥亚的经营构成的。
1、法式:法式是作品的细部要各自适合于尺度,作为一个整体则要设置适于均衡的比例。这是由量——希腊人称做波索忒斯——构成的。
2、布置:布置是适当地配置各个细部,由于以质来构图因而做成优美的建筑物。布置的式样——希腊人称做伊得埃——就是平面图、立面图、透视图。
3、比例:比例指优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表现的关系。
4、均衡:均衡是由建筑细部本身产生的合适的协调,是由每一部分产生而直到整个外貌的一定部分的互相配称。
5、适合:适合是以受赞许的细部作为权威而组成完美无缺的建筑整体。但对于习惯来说适合是这样表现的:门厅要相对豪华的内部处理得协调而优美。因为内部的面貌华丽,而入口却低陋,它就不够适合了。
6、经营:经营就是适当地经理材料和场地,还有计算和精细地比较工程造价。另外一个阶段就是对于业主或使用、或显示财产富饶、或拥有雄辩声誉要建造各不相同的房屋的情况。一般来说,建筑的经营都必须做得对各自的业主适用。
二、建筑学的部门
1、建筑学的内容是三项:建造房屋;制作日晷;制造机械。
2、建造房屋分为两项:筑城和在公用场地上建造公共建筑物;建造私有
建筑物。
3、公共建筑物的分类三种:防御;宗教;实用
防御用的要预先考虑设计城墙、塔楼、城门,使其经常能够抵御敌人的攻击;
宗教用的是建立永生的诸神袛的庙宇和神圣建筑物;
实用的是布置供大众使用的公共场地,即港口、广场、浴场、剧场、散步廊以及其他以同样理由而在公共场地规划的建筑物。
4、建筑还应当造成能够保持坚固、适用、美观的原则。
三、城内建筑的划分和避免有害气流的布置方法
1、在周围筑起城墙,接着便在城里划分建筑用地,按照天空的各个方向定出大街小巷。
2、风就是不停地流动的气流波。是在热与湿相遇、接触动力强烈地推动气流时产生的。
3、如果由于住宅挡住了风,这个地方不仅对于强健的身体是有益的,即使由于某些感染发生一些病症,曾在其他卫生的地方受过各不相同的治疗,而在这一地方则由于风被挡住,温和适宜,则会更快地恢复。
四、墙体的种类及构造
1、墙体的种类如下:即现在人们使用的网格砌体和称做乱石砌体的古代形式。其中网格砌体是优美的,但是在所有的横竖接缝部分会离开因而容易发生裂缝。
2、墙体用石灰和砂的砂浆密实的填满,可以持久。
3、表面用大理石或琢石建造,里面用压实的墙体筑成。
4、在两表面砌内侧的中间保留空腔,在其中用红石的琢石或焙烧砖或硬石筑成二尺厚的墙壁,以铁扒钉和铅(把表砌)与其结合。
5、把硬石或坚硬石材安放成层,像砖结构那样砌筑,使他们的层交替砌合接缝,这样就造成特别长久坚固的性质。这种砌法有两种:其中的一种称做整层砌法,另一种称做拟整层砌法。
6、一切的层都被砌成相等的厚度时称做整层砌法,排成不相等不相同的层次时称做拟整层砌法。
7、另一是他们称做填心的砌法,墙壁的两面做得平整,其他做成毛石状态,用砂浆砌合,成为接缝交错。
五、神庙
神庙的均衡
1、神庙的布置有均衡决定。建筑师必须最精心地体会这一方法。它是由比例——希腊人称做阿那罗癸亚——得来的。比例是在一切建筑中细部和整体服从一定的模量从而产生均衡的方法。实际上,没有均衡或比例,就不可能有任何神庙的布置。即与姿态漂亮的人体相似,要有正确分配的肢体。
神庙的种类
在神庙中存在着根据这些来确定外貌的原则。首先是壁柱式;其次是
前柱式,两面前柱式,围柱式,拟二列围柱式,露天式。这些形式由
以下方式表现出来。
1.壁柱式神庙是在前面围绕挣点的墙上附有壁柱、两根壁柱之间中部有
两根柱子并在上面有人字顶的形式。这个人字顶要按本卷书中所阐述的均衡来设置。
2.前柱式有与壁柱式完全相同的做法,但在壁柱的对面有两根角柱,而
且和壁柱式的做法相同,在上面有额源,在左右的转角部分也各有额
源。
3.两面前柱式完全具有前柱式所有的东西,此外在背面柱廊上同样有柱
子和人字顶。
4.围柱式是在正面和背面有两根柱子,在侧面加上角柱有十一根柱子的形式。
5.拟二列围柱式布置成在前面和背面有八根柱子,在侧面加上角柱有十
五根柱子。
6.二列围柱式无论正面柱廊和背面柱廊都有八根柱子,在正殿的周围有
双行列柱。
7.露天式在正面柱廊和背面柱廊都有十根柱子。在其他一切方面和二列
围柱式相同,只是在内部有做成上下两层的柱子,好似围柱式的柱廊
从围墙后退了一样。
神庙的外貌
神庙的外貌有五种,其名称如下:密柱式,这是柱子密集的;窄柱式,这是稍微离开而柱间宽度小的;宽柱式,这是净空充足的;离柱式,净空超出适度而柱子与柱子之间离开的;正柱式则是柱间正常布置的。神庙基础的建造方法
1、这些建筑物的基础如能找到,就要向下挖到坚硬地基,在坚硬地基内挖出按建筑物划分的必要大小;而且用尽量坚固的墙体在整个地基上向上砌筑。在地基上面柱子下面,为了使下面比上面坚固,也要比柱子原定的粗细加一半厚度来砌墙。它称做台基,就是因为它支承荷载的缘故。柱础的突出部分不要伸出到坚硬地基以外。
2、如果找不到坚硬地基,场地的深处仍是填土或泥地时,就要把这块土地挖去,将赤杨木或橄榄木或烧焦的洛布尔栎木的桩连结起来,用打桩机尽量密排地打入,在桩之间用木炭填满,于是就做成最坚固的墙体基础。基础砌到一个高度,就设置阶座。
3、在阶座上面要按上面所述那样,对密柱式按照密柱式的方式,对窄柱式、宽柱式、正柱式按照上面阐述和确定的方式布置柱子。
4、前面的台阶要经常定为奇数。因为用右脚踏上第一步台阶时,同样还必须把最初的脚放在最上的台阶面上。
5、如果在神庙的周围三面要建造台座时,与其相对应的底座、座础、座身、挑檐线和混枭线脚要确定得收入到柱础下面的阶座本身上。
神庙的平面布置
1、神庙的长度要布置成宽是长的一半。正殿本身要布置成包括设置双扇门的墙壁在内比宽长出四分之一。其余三部分要突出到正面柱廊墙壁的避端柱。
2、如果宽度大于四十尺,便要与避端柱之间的柱子位置对应,而在里面布置柱子。
3、发生这种效果的道理是,因为眼睛接触多数密集的形象,视觉就有比实际开阔的错觉。
4、正殿本身的墙厚应当做成与其规模成比例。
神庙的朝向
1、即如没有妨碍它的任何理由,不管成为怎样的都行,那么神庙和安坐在正殿里的神像就都要朝着西天的方向。这样,可使接近祭坛献纳供物进上牺牲的人们向着东方天空方向参拜庙里的神像。这样做后,诚信许愿的人们便可以参拜神像和东方天空,而且神像本身也从东方显像,注视这捧手祈祷和进献牺牲的人群。
2、如果地势不许可它那样,这时就必须变更这种方向的规定,以便能够由神座上尽量多地看到城市中的各个部分。同样,在河畔建造神庙。
六、住宅
气候:
1、首先注意到住宅朝着哪一方向,位于宇宙中的哪一倾角,就可
以正确地进行设计。
2、在北方,我想房屋应当用屋顶覆盖,特别是造成封闭式的而非
开敞式的,并且朝向温暖的方位;与此相反,在南方处于强烈的太阳之下,因受暑热的重压,应当尽量造成开敞式的,而朝
向北方和东北方。
住宅的平面:
1、院子分为五种。他们的形式和名称是塔斯堪式、科林新
式、四柱式、分水式、拱顶式。
2、分水式是做成雨水管在箱形额缘下面排泄雨水的形式。
3、院子的宽度和长度采用三种形式。
4、院子的高度是从宽度的尺寸减去四分之一作为梁下高度的。
5、摘建筑中必须采用所有应有的均衡方式。
田园住宅的建造方式:
1、首先对于卫生要按照第一卷书中对城市建设所
论述的来鉴定方位。
2、牛舍的宽度不应该在十尺以下十五尺以上。
3、储油室必须布置成从南方或温暖方向来采光。住宅的基础的建造方法:
1、从同一的高度起建造房屋。
2、把门柱放在过梁之间与壁柱或壁端柱并列,那是没有害处的。
3、所有墙体保持着垂直,无论那一部分都不要
倾斜。
4、建造房屋避免缺陷的适当方法是怎样的。
七、地面
铺筑地面的做法:
1、首先将从填碎石的铺筑地面说起,因为它组成装
修的主要部分,所以要很好地注意以最周密的准
备来采用牢固的做法。
2、造成底层,填入碎石,它的最后捣固要做成厚度
不小于一尺。
潮湿房间的墙壁抹灰、墙面装饰和餐厅的地面做法:
1、在地面与地平面相同的房间中把掺烧粉而取代掺砂的灰浆涂抹到距离地面的三尺的高度,是这一部分的罩面层不会由于湿气而受损坏。
2、当那个地方不许可建造副墙时,就要筑沟,而把通
气孔导向空敞的地方。
八、水
水脉探查法:
1、有露出的泉水或水流,水是比较容易寻找的,但是当
没有水流出时,就要在地下去寻找、获得和汇集。
2、寻找水的人们还必须注意土地属于哪一种类,因为它
在哪一种土地上涌出是一定的。
3、山与山之间特别容纳大量雨水,又由于森林繁茂,树
荫和山阴较长,在那里就要积雪,后来溶化成水,通
过地脉渗入地下,到达山麓,在那里成为泉水流出或
飞沫喷出。
雨水:
1、从下雨采集的水具有适于健康的性质,因为雨水是从
一切泉水中最轻的和最精细的部分选出的,然后由于
空气的运动而过滤,凝结成雨,降落到大地上。
2、水蒸气和雾和湿气是由大地发生的。
各种水的性质:
1、一些温泉从那里涌出味道非常好的水,其水饮之甘
美。
2、在冷泉中还有气味或味道都不好的泉水。
3、一切温泉的水都在特殊物质中煮沸,获得另外有用的性质,因而具有医疗效果。
4、水因土地的性质而味道不同。
水质检验法:把蔬菜和水装进壶里,放在火上很快的煮熟,就会指
示出这种水是优质的而且有意于身体。
输水道:
1、输水的方法有三种:利用石筑沟渠;利用陶管;利用
铅管。
2、在山谷之间既不建成腹面,也不把基墩建到水平面上,而用弯管安置,水就会奔流而破坏管子的接合。
3、用陶管的水道有下述的优点:首先,即使在工作上偶
有缺点,任何人也都可以修缮。其次,陶管的水比铅
管的水要卫生若干倍。
4、如果没有可造成水道的泉水,挖井就是必要的。
九、宇宙
天空和行星:
1、宇宙是孕育自然万物的主体,是以星座的运行轨道形
成的天空。
2、自然把它们布置成在北方使中心离开地高高地保持着
高度,在南方被地驱逐到下方去隐蔽起来,然后横贯
中央在倾向南方的广阔的周围带上形成了十二星座。
3、或隐或现完全取决于季节的必然性。
4、这些星座的数目是十二个,它的每一个分占天空的十
二个部分,由东向西不断地旋转。
日规和水钟得制造方法:
1、克忒西比俄斯发明过利用自然气力和风压的装置。
2、把时刻划在圆柱或方柱上,人像从下面升起,在一日之
间用小手杖指示这些时刻。
3、水使塞浮起,砂的配重就以同量下降,使轴旋转,而轴
又使圆筒旋转。
十、机制
机械和工具:
1、机械是把木材结合起来的装置,主要对于搬运重物发
挥效力。
2、牵引机是用机械把重物拉起放置在高处时的机械。
3、一切机械装置都是自然产生了他们,把宇宙的旋转作
为指导而确定的。
4、我们首先要注目于认为需要而已发明的机械。牵引机得制造方法:
1、首先说明要为建造神庙和公共建筑物而准备的机械。
运动的两个要素:
1、关于牵引机已经把认为必要之处扼要地作了说明。
2、把小轴插入小轮中作为中心装在滑轮上。
克忒西比俄斯得机械:
1、在水箱的上面完全盖好倒漏斗形的盖子,用做成楔形的栓把它装在水箱上。
2、从上面把做成轱辘并涂油的活塞装在水箱上。
第二部分读后感
在《建筑十书》中维特鲁威特别强调建筑物整体、局部以及各个局部之间和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强调他们必须有一个共同的量度单位。以这一点为主,维特鲁威详尽地总结了希腊晚期和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柱式的经验,而在阐发这一点时,总是把以数的和谐为基础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性主义同以人体美为依据的希腊人文主义的思想统一起来。
在这本书中,维特鲁威从整体上陈述了建筑学所包含的各个层面,当然也就是建筑师所必须要掌握的各个层面的知识。
艺术与技术,知识与技能,对于现在的建筑学教育来说,这些也是常挂在嘴边的。然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层面与维特鲁威所讲的已经相差甚远了。维特鲁威所描述的建筑学所包含的内容远比我们现代意义上建筑学的内容广泛的多,建造房屋、制作日晷、制造机械。不仅包括建筑的设计、施工、材料,还包括测量仪器的设计与制造等等,相当于涵盖了现在我们知道的建筑学、土木工程、机械设计、材料等若干专业的容量。
当然,这也就意味着当时的建筑环境条件对那个时代的建筑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水平要求。从这本书中就可以明显的看出维特鲁威的学识非常渊博,从外国建筑史中也不难看出,生活在那个时代以及那以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的建筑师们都和维特鲁威一样,他们通晓建筑、市政、机械、军工等技术,同时还涉猎几何学、物理学、天文、历史、哲学、音乐等方面的知识。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我们现在学习的建筑学的各个方面,在那个遥远而落后的年代,建筑师们已经研究的相当周全而透彻。经过千百年来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如今的社会对建筑师的能力要求比维特鲁威时期低得多了,我们不需要精通结构技术、不需要研究各种材料,作为建筑师的我们任务已经简化很多,很多知识我们伸手就可以直接拿来用。
除此之外,维特鲁威在书中还提出了至今被建筑界继承和尊崇的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坚固、适用和美观。尽管在建筑的发展历史中一直有人想打破其中的个别原则,但最终还是回到了原点,这三个原则缺一不可。适用是建筑的本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坚固是建筑的根本,满足安全需要;美观是建筑的容貌,满足精神需求。现在我们往往还要加上经济这一原则。历史验证了这个颠扑不破的建筑界真理,如今的房地产开发商往往为了牟取暴利而忽略某个原则,其后果不堪设想。
不理会书中的个人的感情色彩,这本书确实很值得我们认真阅读来帮助我们反思现在的建筑形势与倾向。就拿第六部分城内建筑的划分和避免有害气流的布置方法来说,如果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思考的方向很大可能是想办法利用某些技术将有害气流去除或采用某种能免受有害气流侵入的建筑材料吧。而维特鲁威的思考方向却是维持建筑和有害气流本身不变,通过适应基地地形和风向等来避免有害气流,这才是我们追求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低碳建筑。
我们不得不承认维特鲁威的很多观点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似乎确实是不大适用或者说很难实现,不过他的建筑观念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维特鲁威是深入掌握生产知识的,他在讲解抹灰时,不但详细叙述了从消化生石灰,制砂浆,打底子知道刷最后一道罩面的颜色浆的全部工序和操作方法,而且说明了为什么灰浆中不能有未消化的生石灰颗粒,还提出了在潮湿的地方保证抹灰层耐久的办法和灰浆成分。这是很值得我们反思自己的。现在的我们用现在的话说起来可以说就是眼高手低,也就是缺少实践经验,只懂些理论知识而已。
维特鲁威在书中还暗含了建筑美的形式与建筑美的意向或者说是含意或隐喻。即他提出了美的客观性与美的主观性。建筑美不仅在于建筑师去如何表达美,而且还在于使用者或感观者如何去评价。
其实从维特鲁威在整本书中的措辞包括一些描述的语句,我们不难发现,维特鲁威还是带进去了一些个人的感情色彩。清楚的发现这本书很大一部分程度也是为了迎合奥古斯都皇帝的复古政策,有意识的去忽视了共和末期以来券拱技术和天然山灰混凝土的重大成就,不公正地贬低他们的质量。而且在第三书和第四书中在对神庙和柱式的介绍中,对柱式和一般的比例规则,做了太过于苛细的量得规定。他对柱式和一般的比例规则作了过于苛刻的量的规定,对后来建筑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比如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十书中严谨的古典柱式重新成了控制建筑布局和构图的基本要素,虽然形式完美,细节精致,但是比较刻板,风格矜持高傲,逐渐千篇一律,远不如中世纪建筑自由灵活,风格多样。
而且在整篇书中文字描述有点晦涩,有些地方语焉不详,导致了后来有些人钻空子随意加以解释。
第二篇:《建筑十书》读后感
《建筑十书》读书心得
——读第一书有感《建筑十书》由古罗马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所著,全书分为十卷,是现存最古老且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专著。因而是学习外国建筑史重要的一本课外拓展书籍,本篇文章就谈谈我阅读《建筑十书》第一书的一些心得与感悟。
《建筑十书》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其中第一书主要介绍了作为建筑师所必须具备的素养,建筑的构成,建筑学的部门,建筑的选址,城墙的基础和塔楼的建造方法,城内建筑的划分以及简单介绍了神庙的划分这七个部分的内容,其中前三个方面的内容使我受益最深。
一、建筑师必备的专业素养
到底一个优秀的建筑师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素养呢?维特鲁威阐述了他的观点,一个建筑师首先应该要既懂技术,又懂艺术,既有实践,也有理论。“建筑师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种种技艺。以各种技艺完成的一切作品都要依靠这种知识的判断来检查。它是由手艺和理论产生的。手艺就是勤奋不辍的实际联系,通过它利用设计图纸表示的各种必需的材料由人工来完成(建筑物)。而理论则可用比例的理论论证和说明以技巧建造的作品。”
建筑师必须是一个知识结构很广泛的人,他认为只懂得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根本不够,还要有整体的把握能力。“建筑师应当擅长文笔,熟习制图,精通几何学,深悉各种历史,勤听哲学,理解音乐,对于医学并非茫然无知,通晓法律学家的论述,具有天文学或天体理论的知识。” 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建筑师同样都是知识结构很广泛的人,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就不仅精通建筑,而且还是伟大的美术家、雕塑家,正因为具有广泛的知识结构,使得他的建筑作品能够流传千古。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也表示,希望大家除了知道他是一个建筑师之外,还是一个出色的画家,他的萨伏伊别墅、朗香教堂等名作都与美术界的立体主义流派密切相关。
要精通这么多的学问,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甚至会觉
得高不可攀。然而,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告诉我们:“如果注意到一切学问在其间会有相互联系贯通之处,就容易相信这是可能实现的。”维特鲁威还把“全部学问”比作“一个人的身体”,“各种知识”就相当于“人的肢体”,它们之间是一个整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所谓“触类旁通”。
二、建筑的构成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第一书中指出建筑应是由布置、比例、均衡、适合和经营构成的,并对其进行一一地阐述,下面结合维特鲁威的观点和我对建筑十书的阅读谈一下对这几点我自己的理解。
“布置则是适当地配置各个细部,由于一以质来构图因而做成优美的建筑物。”当然维特鲁威的见解是独特的,而我以一个现代人的认知来作出解释则是这样的:布置的对象当然就是建筑的内容——功能,作为设计者对一个建筑功能的合理布置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最终这些我们认为合理的布置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建筑方案。
比例、均衡、适合似乎是很难区分的三个建筑的构成元素,某些方面三者是可以合而为一的,结合现在的课程设计来说,比例、均衡与适合不但决定了方案的平面特征而且还决定了方案立面的美观即建筑外观的优美,只有当建筑物细部的高度与宽度配称,而且宽度同长度配称时,也就是整体具有其均衡对应时,才能设计出具有优美外貌的建筑。
“经营就是适当的经理材料和场地,还有计算和精细地比较工程造价”。在我看来经营即营造,更多的带有些许土木工程的性质,那么显而易见经营的对象不仅仅只是材料、场地、造价,还有譬如现场的施工,竣工后的质量检测等等。
三、建筑学的部门
这一部分中维特鲁威向我们介绍了建筑学的三项内容:建造房屋;制作日晷;制造机械。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今天建筑学的定义似乎有所改变: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学科,它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建筑设计创作,构造某种体系环境等等。
同时维特鲁威也向我们揭示了另外一个问题:好建筑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每一个建筑师都避不开的问题。古往今来,众多的建筑师都在追问这
个原始的命题,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而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第一书中提出的标准无疑是最经典的,他认为:“建筑应当造成能够保持坚固、适用、美观的原则。”他还叙述了如何达到这个标准的办法。“当把基础挖到坚硬地基,对每种材料慎重选择充足的数量而不过度节约时,就会保持坚固的原则。当正确无碍地布置供使用的场地,而且按照各自的种类朝着方向正确而适当地划分这些场地时,就会保持适用的原则。其次,当建筑物的外貌优美悦人,细部的比例符合于正确的均衡时,就会保持美观的原则。”当然,这是与维特鲁威时代的技术经济条件紧密相连的。
以上则是我读《建筑十书》第一书的一些心得与感悟,之所以以上三点对我最有帮助是因为我现在学习建筑学的实际情况,可能以上三点也正好是现阶段我最关心的,同时读完第一书后使我不得不被维特鲁威的智慧所折服,《建筑十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洗礼,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规划师,直到今天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芒。维特鲁威在该书中提出的很多理论已经成了经典,被广泛地传诵和应用。
第三篇:《建筑十书》读后感
《建筑十书》由古罗马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约公元前80~前25年)所著,全书分为十卷,是现存最古老且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专著。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发现了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遗稿。《建筑十书》按现代语言来说,其中第一书是建筑师以及建筑工程管理;第二书讲了盖房子的历史还有各种建筑材料;第三书写的是神庙建筑的各种方法和规范;第四书是修建各种罗马柱的方法和规范;第五书是剧场、广场、体育场和浴场等公共建筑的方法,包括剧场的声学原理;第六书是气候以及住宅的建筑方法;第七书是写地面和墙壁的处理,包括各种材料;第八书讲供水和上下水等;第九书是天文知识;第十书写了当时很多建筑机械和工具,还有弩炮。这本书不但是一本非常全面的建筑百科全书,也是2000年前的建筑规范手册。
作者维特鲁威是一个罗马市民,其貌不扬,身材不高,出身于有相当财产的家庭。他学识渊博,包括建筑、市政、机械和军工等项技术,旁及几何学、物理学、气象学、天文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音乐学等方面的知识。维特鲁威曾为当时的两代统治者恺撒和奥古斯都服务过,任过官职。他的职务是建筑师兼工程师,而且还兼任过军事工程师。《建筑十书》的撰写时间是在奥古斯都时代,大约在公元前32年到22年之间,前后经历了十年的岁月。
《建筑十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洗礼,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规划师,直到今天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芒。维特鲁威在该书中提出的很多理论已经成了经典,被广泛地传诵和应用。本文将试图通过分析维特鲁威撰写本书的指导思想来把握内容的实质,从标准观、整体观、类型观、生态观和哲学观这“五观”来对全书的精华进行一个梳理。
一.标准观——坚固、适用、美观:
好建筑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每一个建筑师都避不开的问题。古往今来,众多的建筑师都在追问这个原始的命题,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而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的标准无疑是最经典的,他认为:“建筑应当造成能够保持坚固、适用、美观的原则。”他还叙述了如何达到这个标准的办法。“当把基础挖到坚硬地基,对每种材料慎重选择充足的数量而不过度节约时,就会保持坚固的原则。当正确无碍地布置供使用的场地,而且按照各自的种类朝着方向正确而适当地划分这些场地时,就会保持适用的原则。其次,当建筑物的外貌优美悦人,细部的比例符合于正确的均衡时,就会保持美观的原则。”当然,这是与维特鲁威时代的技术经济条件紧密相连的。
二.整体观——建筑师的培养: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呢?《建筑十书》告诉我们,一个建筑师首先应该要既懂技术,又懂艺术,既有实践,也有理论。“建筑师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种种技艺。以各种技艺完成的一切作品都要依靠这种知识的判断来检查。它是由手艺和理论产生的。手艺就是勤奋不辍的实际联系,通过它利用设计图纸表示的各种必需的材料由人工来完成(建筑物)。而理论则可用比例的理论论证和说明以技巧建造的作品。”
建筑师必须是一个知识结构很广泛的人,他认为只懂得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根本不够,还要有整体的把握能力。“建筑师应当擅长文笔,熟习制图,精通几
何学,深悉各种历史,勤听哲学,理解音乐,对于医学并非茫然无知,通晓法律学家的论述,具有天文学或天体理论的知识。”
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建筑家同样都是知识结构很广泛的人,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就不仅精通建筑,而且还是伟大的美术家、雕塑家,正因为具有广泛的知识结构,使得他的建筑作品能够流传千古。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也表示,希望大家除了知道他是一个建筑师之外,还是一个出色的画家,他的萨沃伊别墅、朗香教堂等名作都与美术界的立体主义流派密切相关。
要精通这么多的学问,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甚至会觉得高不可攀。然而,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告诉我们:“如果注意到一切学问在其间会有相互联系贯通之处,就容易相信这是可能实现的。”维特鲁威还把“全部学问”比作“一个人的身体”,“各种知识”就相当于“人的肢体”,它们之间是一个整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所谓“触类旁通”。
三.类型观——公共建筑的规例:
古罗马是各种公共建筑的渊薮,这些公共建筑见证了罗马曾经的繁荣和热闹。对于这些公共建筑的建设,有着一套严密的规范和准则。维特鲁威是一个特别善于总结的建筑师,他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公共建筑分为广场、大会堂、元老院、剧场、浴室、体育场等类型,并分别详细阐述了其设计建设的科学技巧和具体要求。
比如他在书中谈到:“演出台的高度要做成不高于五尺,以使在演奏席上有席位的人们可以看见演员们的全身姿势。”这是充分考虑了人的需求,而不是为设计而设计,可以说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滥觞。而现在的很多建筑却习惯于“与人对抗”,不能“进入”的广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由于公共建筑是市民聚集的地方,所以维特鲁威强调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都要根据特有的功用来进行设计,并且相互之间要讲求协调。《建筑十书》指出,国库、监狱和元老院都应当毗邻广场,但是它们的均衡的尺度要和广场相适应,那是因为在古罗马广场就是城市的中心,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公共场所。这些理念与当今很多“各自为政”的建筑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四.生态观——住宅的建设:
除了公共建筑,《建筑十书》对住宅的建设也予以了关注。维特鲁威强调住宅的建设一定要结合基地的条件,充分应用天文学、地理学的知识,来和自然生态取得对话和呼应。
除了建筑外观之外,维特鲁威还关注室内的设计问题。
维特鲁威认为,不同职业的人群的住宅应该有不同的设计方法,他对于农民、贷款业者、税吏、律师和雄辩家、贵族等阶层的住宅都有着深入的分析,比如他认为:“对于律师和雄辩家,应当建造风格高尚而宽阔的房间,足以容纳聚会而来的人群。”这些再次印证了他提出的“适用”原则,从另一个层面说,也是对社会生态的适应。
五.哲学观——数及气、火、地、水:
《建筑十书》无处不透露出维特鲁威的哲学观,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是“数”的概念和“气火地水”的本源论。数除了代表秩序之外,还隐含着和谐。所谓和谐,在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看来,就是一种数的结构。他们认为,作为本原的数之间有一种关系和比例,这种关系和比例产生了和谐。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凡是
符合某种数的比率(黄金分割率)的就是和谐的,就能产生美感的效果。维特鲁威在介绍神庙和公共建筑的设计时,都一再强调了和谐的理念。
《建筑十书》从介绍当时的代表性建筑物出发,详细介绍了当时人们在建造房屋所关心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其科学的态度不比现代人差。其对建筑师的道德的规范也是值得赞许的,另外字里行间还讲述了最原始的成本控制办法。十五世纪以来的意大利,阿尔伯蒂、塞利欧、帕拉蒂奥,还有乔康多修士等人文主义者(学者兼建筑师),建构起了西方建筑学最初的理论框架。他们的交点,也是唯一的源泉,却是一千五百年前的维特鲁威。
对于那个火热的建筑时代而言,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一笔赐福,也是一个灾难。对于阿尔伯蒂们如此,对于今天的研究者来说同样如此。根据《建筑十书》的一些版本来看,这本伟大的著作的全貌远在我们所能想象的范围之外。除了已经知道的其大部分插图在中世纪或之前就已遗失(有些正不断地找回),书中大量作者不详的拉丁文、古希腊文的诗歌、游记、故事、神话、有关美学和修辞学的论文,就已经让所有的研究者晕头转向,而这些长久以来被认为与建筑无关、不重要的、在一些版本中甚至被删除的部分,现在逐渐被证明是理解书中关于建筑的那部分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另外,其艰涩难懂的文笔,“最全面”的大学者阿尔伯蒂都时常感到如读“天书”。
《建筑十书》版本极多,至今尚在整理与完善之中(近几年还出版了一本最新的英语译本)。它的每一个版本都只算残本。经历过漫长的中世纪的千余年的岁月涤洗——它的隐没、发现、传播过程就是一段段传奇,十四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开始首次对它进行学科意义上的解读。这一种关于残本的个人化解读意外地组合出建筑学理论的第一个相对清晰的骨架。
第四篇:建筑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张宸磨璨齐啸
经过前期的实地调研以及查阅各类资料,我们将自己现场调研的成果结合资料内容整理如下,写出两篇具备一定参考意义的文章
附件1
浅析竹里馆之文化立意 前言:王维之古诗《竹里馆》有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诗应为该建筑文化精神内涵之所在。经前期实地调研,查阅茶艺文献及历史文化书籍,同行三人对馆中之茶,竹及文化寓意顿生浓厚兴趣,深入钻研,见其馆风古朴厚实,遂有感而发,利用茶余饭后之闲暇,作此杂文。绝无抄袭,仅作浅谈。关键词:茶竹馆文人关联《竹里馆》
1.茶
茶之文化源远流长,“茶”字出于《尔雅.释木》:“槚,苦荼也。”自三皇五帝之时有神农氏以茶解毒之轶事流传至今。其流传原因多释为交际一说,有诗云:“对做细论文,烹茶香胜酒。”此说理论上把茶引入待人接物之轨畴。茶文化建于中华文化之上,借茶凸显其自身之雅好,礼数,故在文人,士大夫贵族阶级蔚然成风。时至今日,仍被中产阶级,文人奉为交友,洽谈途径之不二选择。茶叶大多为绿,红两色。其汤兼具清苦,恬淡,醇厚之特色。与佛教“苦修”之精神及文人“出世”之品行相契合。品茗品茗,是谓查其色,饮其汤,赏其具为乐。间或抒己之志,谈彼之情,甚感快哉。
2.竹
竹,高雅,正直。郑燮诗中有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前朝文人嗜竹咏竹者甚多,有甚者将其自身比作竹,谓竹君子,望借竹之势,显其品,见其志。竹可作材,可食用,可赏玩,可作画,其用处之广,由此可见一斑。恰古时文人奉“隐逸”为其志之极,而茂林修竹多隐于崇山峻岭,与修隐之气有互为衬托之用,故文人多怜竹之隐,仿竹之直,习竹之雅。故竹于古之文化生活,有极崇高之地位。
3.馆
“馆,客舍也”-----《说文》古人尚隐,常将其屋馆修于隐秘清秀之地。不求金碧辉煌,但求简陋淳朴。刘禹锡之陋室铭有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显其志之淡薄,自得其乐,独善其身,此为文人共同之追求也。而“客舍”,则多与志同道合之人于此品茗,或谈风云,或抒风月。故该馆之用。多在于彰其志,结其友,而不仅为安身立命之所用。
4.文化立意
古人之于茶,竹,馆,不单为物质,其意多在于精神及文化方面之需求。借其意,明其
志,借其形,抒其情。亦或结志同道合者共谋大事。故茶,竹,馆三者,多为文人贵族文化层面之载体。今人亦爱竹,品茗,泡茶馆,交友言志,其乐无穷。此为古今相通之处。
故现代茶室建筑竹里馆将三者有机结合,充分整合其文化寓意,予馆室以深厚文化沉淀,故借此吸引滇中之文化精英,成功人士莅临品鉴。于其中。使临者明古之遗风,忘其忧,追其往昔,品其茗,读其文,依然自得。借古之品味。满今人之需,善莫大焉。
——作于某初秋午后馆内
张宸磨璨齐啸
附件2
茶室设计要点分析
1:茶室概念
举办茶会的房间称茶室,也称本席、茶席或者只称席。茶室内设壁龛、地炉。地炉的位置决定室内席子的铺放方式。一般说来客人坐在操作人(主人)左手一边称为顺手席。客人坐在操作人右手一边称为逆手席。客人经茶室特有的小出口进入茶室,传说这种小出口是茶道始祖千利体模仿淀川小舟上的窗户设计的。
2:茶室渊源
茶席始于我国唐朝,大唐盛世,四方来朝,威仪天下。茶,就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由一群出世山林的诗僧与遁世山水间的雅士,开始了对中国茶文化的悟道与升华,从而形成了以茶礼、茶道、茶艺为特色的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至宋代,茶席不仅置于自然之中,宋人还把一些取型捉意于自然的艺术品设在茶席上,而插花、焚香、挂画与茶一起更被合称为“四艺”,常在各种茶席间出现。而在明代茶艺行家冯可宾的《茶笺·茶宜》中,更是对品茶提出了十三宜: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览、文童,其中所说的“清供”、“精舍”,指的即是茶席的摆置。
• 3:茶室发展动态
饮食业建筑近年来在风景区和公园内已逐渐成为一项重要设施,该项服务性建筑在人流集散、功能要求、建筑形象等方面对景区的影响较其它类型建筑为大。如能深入调查,结合实际,因势利导,不仅可以避免或减少对景区所产生的种种弊端,且可为园景添色,为游客的饮宴提供方便。
4:功能作用
茶室主要是供游人饮茶、休息的地方。同时供游人在品茶之余,赏景、交往和从事文娱活动。
5:园林建筑布局特点
(1)因地制宜
(2)功能合理,形式美观
(3)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6:基地选择
园林茶室—般位于游人集中的景点附近,或在园林的安静区中,其选址要结合整体园林的环境通盘考虑。人们在茶室品茶时,应有开阔的视野,美丽的风景或静谧的环境与其相伴,因此茶室的选址要尽可能考虑处在构图的中心,以及游人视线的焦点,茶室选址具有既寻景又点景的意义。
(1)应远离各种污染源,并满足有关卫生防护标准的要求
(2)方便顾客到达,避免交通干扰
(3)有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4)环境优美,充分利用周边自然环境,与自然结合(5)能为建筑功能分区,出入口安排,室外场地的布置提供必要的条件
• 公园茶室的设计1:
为方便游客,应配合游览路线布置茶室服务点。在一般公园里,茶室建筑(部分有快餐)应与各景区保持适当距离.避免抢景、压景而又能便于交通联系。建筑位置经营适当尚能达到组织风景的作用。
在中等规模的公园里,本项建筑亦宜布置在人流活动较集中的地方。建筑地段一般要交通方便、地势开阔,以适应客流处于高峰期的需要,也有利于管理和供应。为吸引更多的游客,基址所在的环境应考虑在观景与点景方面的作用。有些茶室建筑为取得幽静的环境,将建筑物略偏离主园道。
在风景区或大规模的公园里,一般采取分区设点。
• 公园茶室的设计2:
在规模较大的风景区为方便远道而来的游客亦有设置规模较大、设备较完善的生活服务点,以供游客食宿。在各景区则分设一些饮食点、茶室、冰室等。在总体布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网。
结合游览线路布置饮食服务点,还可使富有动态的茶饮服务区和园中其它宁静的游览区交替出现.使园林空间序列富有节奏。
• 公园茶室的设计3:
在位置经营方面要注意下列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设施过于集中,二是选址过于偏僻。茶室建筑为取得幽静的景效,建筑基址稍偏一隅,以减小公共活动地段对建筑的干扰及便于茶饮业建筑辅助部分的处理。但要注意偏倚要适度,否则在使用中会影响营业。
7:组成茶室的室内外空间应相互交融,园林中游人量随季节变化较大,应注意利用室外空间调整人流。
8:类型
茶室名称繁多,有以景区、景点命名;有以公园名称直呼;有以其所在环境、气氛之特点另设雅号。至于店名和其营业内容,从其实质而言也有不尽确切之处。称茶室、茶圃者,其营业性质多样,有属中小型餐室,有属小吃或茶座(音乐茶座或普通茶座)等。冰室则多是名符其实。为了方便游客和合理经营,其中不少冰室冬季改营小吃或作茶室。
茶室除了—般茶室外,常见的尚有文艺茶室、曲艺茶室、音乐茶室、冰室、茶艺馆等类型。
9:建筑处理
(1)建筑造型和空间组织
①湖心建筑②临水建筑
③岸边建筑④旱地建筑
(2)隐蔽辅助部分
①山地建筑
②临水建筑
③平地建筑
10:建筑设计
• 营业用房
(1)布置在最好的日照方位
(2)良好的通风条件
(3)良好的景观视线
(4)内部布置合理,通畅,避免各流线间的干扰
(5)桌椅布置符合人体工程学
(6)净高不小于3.0m,设空调营业用房不低于2.4m,异性顶最低处不低于2.4m
(7)单侧采光的营业厅,其进深不宜超过6.60m
(8)楼台或阳台不应遮挡底层日照
• 辅助用房
(1)加工间净高不低于3.0m
(2)卫生间宜设置前室,并注意防止视线干扰
总结
由此可见,茶室设计不仅需要契合设计规范,还应该具有一定文化内涵,总结出来的这两篇笔记,必定会对我们今后的设计方案产生极为深远的促进作用。
张宸磨璨齐啸
第五篇:建筑读书笔记
建筑师业务实践读书报告
在哈工大建筑设计研究院实习的过程中,为了充实自我以及通过阅读书籍和查阅文献解决一些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阅读了若干建筑专业的相关文献,其中主要的书籍有两本《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及《生态建筑》。另外我还阅读了一些建筑科技类的文献主要有《世博会影响未来建筑发展的主航向》,《走向新建筑》,《可持续城市的未来形式和设计》,《建筑的装饰材料》,《环境保护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等。通过阅读加深了我专业知识的积累,使我向更深的层次迈进,对我在今后的社会当中立足有一定的帮助。现将我的学习情况罗列如下: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名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造型艺术之一。建筑,它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从而可知,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院、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建筑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遮风雨、避群害的实用目的,是人类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基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从美感要求。”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族群、单体建筑一级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P88
表面的质感和色彩会一起影响到一个面的视觉重量和尺度,以及这个面吸收或反射光和声音的程度。
P115洛阳附近的地下窑洞,中国
我们的常做法是,公共空间上面是居住空间,因为需顾及到空间布置及结构的合理性。这是一个很好的图片,提示了一种新的空间组织的可能:把公共空间摆在各家各户的居住空间的上
面。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利用屋顶空间,坏处是各家各户的院子缺乏私密性。P174
“建筑是集合在阳关下的体量所做的巧妙、恰当而卓越的表演。我们的眼睛生来就是为了观察光线中的形体;光与影展现了这些形体„„”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P172-177
洞口的位置影响着自然光进入房间以及照亮其中形体与表面的方式。当整个洞口位于墙面之中时,洞口将在较暗的墙面上呈现为一个亮点。如果洞口亮度与周围暗面对比度过于强烈,就会引起炫目的光线。这种令人不快或使人疲劳的眩光是由房间内相邻表面或相邻区域之间过度的亮度对比所引起的。可以把日光从至少两个方向引入室内空间,这样可以避免眩光。P180
窗可以布置在房间的转角,从而使空间具有对角线的方位感。窗也可以摆在这样一种位置上,即房间里只有这个位置能够看到景观。窗也可以朝上,观看树冠和天空的景观。一组窗户可以被序列化以形成景观片段的集合,以刺激空间中的运动。P280-286
楼梯和坡道在功能上为竖向空间的连接体,在空间上处理好之后可以美化空间,如能和光线综合运用,效果将会更加突出。【读书总结】
楼梯和坡道在功能上为竖向空间的连接体,在空间上处理好之后可以美化空间,如能和光线综合运用,效果将更加突出。
在入口门厅一般要有一个过渡的空间,如果有什么重要的空间需要表现,但是面积太大,可以利用曲线的引导性,将人群引导到那里。
一个简洁的外形往往用来包裹内部复杂的形体与空间组织,这样可以达到一个平衡,如果外表个内部都简单则整体就没有变化而让人感到空洞;如果都太复杂则有些繁琐了;如果内部形体与空间组织简单,则外形要做出变化来。在视觉学上分析,则可认为是中国传统思想的表现,中国人喜欢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如国家大剧院。屋顶花园的应用:一时为其周围的空间提供阳光;二是扩大活动的范围;三是在节能方面可以加以应用;四是丰富了建筑形体;五是建筑色彩上也生动活泼起来了。建筑不仅要内部和谐,与周围的环境也要和谐。中国的风水学说也是讲求阴阳之间、物物之间、天人之间的平衡。
作为形式语言的点是有它的场所,点位于它所属区位的中点的时候,整个场是稳定的,而当点向所在范围的边缘移动时,整个场将给人造成一种紧张感。在建筑设计应用过程中,这个点可以看成是整个建筑与场地的关系,也可以看成是建筑中的最高点在建筑平面图中的方位与整个建筑的关系,可以使横向的,也可能是竖向上的关系。点与周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与场地边线的连线来表现,或者可以把点看作是一个辐射的中心,来表达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点没有量度,不管在什么位置上,只要能看起来没有方向感,就能用点来表达;从宏观来看,能看成一个点的,或者从对比关系上来看,也可以看成一个点,比如说坎皮多格里奥广场的奥雷里亚斯皇帝的骑马塑像就标识出这一城市空间中心。
两点成一线,因此两点既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也可以看成一条无限延伸的直线上的两个点。建筑设计中,可以通过某些建筑形体来作为点,既可以对建筑两端进行封头,也可以改变形式,让建筑作为一种无限的感觉。
两点的连线,构成一条线段的情况下,有一条隐形的与之垂直的线,这是两个点所形成的场,这条无形的轴线所产生的力量甚至比显现着的线更强。政府机关的建筑或中国古代的皇家建筑
就能看到这一点,比如太和殿这个建筑对称所形成的中间轴线,就具有很强的力量感,老子:“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这说的是我们建造建筑的时候,造的是它的实体,但使用的是实体塑造出来的空间。我们是否还可以理解为在建筑空间方面,表达空间的不仅仅是实体的部分,还有实体所塑造出来的场呢?
两个点,不管是什么建筑形式构成的,构建也好,两个建筑体也好,链各个建筑群也好,都可以构建出一条轴线,这个理论使我想到了补色,当我们看红颜色久了,再看白墙会看到红色的补色-绿色,这个现象延伸一下,我们就能想到,往往一些实体背后,或一些表面现象之后,往往有一些不可见的东西与我们兜圈子,有时候看一件东西很不对,越仔细观察越看不出来,这就是中国传统理论所说的阴阳和虚实吧,虚与实,阴与阳各分一半天下。
《生态建筑》
我观看的另外一本书是黄丹麾著的《生态建筑》,书中作者认为,“生态建筑”是生态学为切入点,以生态思维为理论导向,以生态美学为依托,以生态技术为保障,以生态法规为制约,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南,研究建筑与自然、人、环境、生态、美学、艺术等诸种和谐关系的一种具有综合性、共生性的后现代建筑范式。也提出了生态建筑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就有一种称为“非整体性的生态建筑”。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片面地强调生态或生态技术。许多生态建筑只注重生态环境与生态技术而忽略其中的文化、美学与艺术因素,从而违背了生态建筑的整体性、共生性。这样的做法不对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a、建筑与文化的共生
任何建筑都是文化的缩影,它和历史、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都有内在的联系,因此生态建筑必须关注文化因素。b、建筑与美学的互渗
建筑体现某种美学倾向,它要关注人文和美学因素,营造、重构审美感受,从而取得令人愉悦的美学张力。
c、建筑与艺术的同构
建筑作为一门艺术,是人类精神体验的寄居地,具有令人赏心悦目的、样态丰富的形式美,所以生态建筑不能只考虑生态功能,应该强化艺术想象力。
以下介绍几个实例并进行分析 新疆龟兹宾馆
建筑师在空间和平面总体布局上吸取当地民居特色,把院落式和中亚一带生土建筑“细胞繁殖式”的高密度布置方式相结合,使建筑处于大小庭园之中,有效地解决了采光、通风、降温的特殊要求。为了加强通风,吸取了维吾尔建筑“阿斯旺”的通风天窗的做法,成功地把地方民居的构造方式、造型特色与现代功能、形式融合在一起。建筑外形、细部、色彩等方面力图把石窟特色和当地的维吾尔特色融合在情理之中,把洞窟和拱券结合在一起。这个设计运用的是低技术,但表现了当地的民族特色,符合维吾尔族的文化。
苏格兰阿伯丁史前中心
这是一座融入阿伯丁美丽古朴的自然景观,揭示其远古历史的掩土建筑,由爱德华•库里南事务所设计。整个建筑设计在圆锥形的土层下,绿色的圆锥简洁典雅、厚重的土层所具有的隔热保温性能和一定的保湿功能降低了展馆内的日湿差和季湿差,营造出稳定的微气候,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的保湿性能增加。覆盖圆锥表面的绿草坪遮挡了大部分辐射热,减少了土表面所吸收的热量,环绕其周的隔热板宽4m,厚100m,防水耐磨,呈裙摆状掩映在绿草丛中,阻隔地板和地下墙体向地面散热。裙摆下的地面组建吸热,成为储热库,可以使展馆在最寒冷的季节也不采用空调,主要依靠透过玻璃幕墙的太阳能采暖。玻璃外墙装有自动遮阳系统,避免了强光和过热,最炎热的季节,玻璃墙开,室内凉爽。
这个设计既达到了节能的目的,又与灿烂的古代联系在一起,尽可能减少了对自然景观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展示了自然力、人与自然共存的历史。可以说这个设计的亮点就是,它除了技术之外,做到了建筑与文化的共生、与环境的融合。
芝贝欧文化中心
伦佐•皮亚诺为西南太平洋岛国新喀里多尼亚设计的芝贝欧文化中心,受到传统的启迪,借助于现代的技术,皮亚诺设计的这个文化中心很好地诠释了卡纳克(Kanaks)的美拉尼西亚文化。建筑对海的景观有很好的反应,建筑外形似张开的船帆,海中的倒影在波浪中又似翩翩起舞。在努美阿文化中,皮亚诺复苏了当地乡村“村落”的簇拥空间的原型。一条与半岛地形相应微弧的线性道路如移动的杼梭编织着一侧高低大小全不相同的方形公共空间,这些直线形周边与弧形道路交织在一起,其间错落有致,院落出现,继而庭院也随着植物、阳光的渗入而产生。建筑在都市中丧失的家院、家园逐一得到复苏。在道路的另一侧,一群被称为“棚屋”的圆形盒体簇拥并朝向道路开放。它们各自独立,却以微差的聚散间距被建筑师划分为3、3、4的三组“村落”,分别容纳着:画廊展馆、图书馆、多媒体中心、青年中心、学校资源等空间。与其说它们像是三簇“村落”,倒毋宁说是沿着路径展开的圣龛。它们像是将罗马万神庙展开后的描述:在展开中,向心的纪念性空间变成发散性的漫步通道,祈祷的静默化为朝圣路径的欢愉。原先在万神庙的厚厚墙壁间作为结构剩余的一个个圣龛,挣脱束缚,欣欣然拥列干路径一侧,并被漫不经心地编织成希腊雅典卫城般的岛屿景观。这些高耸、独处、继而簇拥的圆形盒体成功地释放出长久以来在建筑中被抑制的象征性。它们巨大的尺度、独立的存在足以区别万神庙集中式纪念性建筑而成为芝贝欧的个人纪念性碑林;它们簇拥的空间构成也可以成为格纳格的村落文化的新象征。片面重视艺术性与美学特征。这种与上一种正好相反。
这个设计也体现了生态技术的重要。这是一个将地域技术与高技术结合的设计。传统的地方材料与建造工艺具有节约能源、省时省材的优点,但是与多种多样的现代材料和现代化施工手段相比,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因而处于被淘汰的境况。只有改进传统地域技术,使之与当代高新技术相结合,才能使传统技术获得再生。而这个设计成功地将地域性技术与高科技手段的结合,创造了新的地域性生态建筑和全新的建筑形态。
首先,皮亚诺从当地的文化和建筑物的性质人手。经过长时间学习,他找到了灵——当地有棱纹的棚屋结构中的薄曲线木材,它们在屋顶端集合在一起并且支撑棚屋结构。在皮亚诺的设计中重新诠释了这一建筑形式,不锈钢的水平管子和有斜纹对角线的木杆在结构上被精细地结合起来。这种结构体系不仅是由于形式的需要,还综合考虑了抵抗飓风和地震的需要。
皮亚诺所吸取的最主要的民间技术就是肋架的构成方式:在当地建造语汇中,棚屋结构的主要肋架是由棕榈树苗所承担并被编织牢固。皮亚诺在更大规模上转引了这些技术:棕榈树苗被胶合层板与镀锌钢材所置换,形成更为坚固并微弧的桶状肋骨;横向联系构件可能源自于对棕榈树扇状分布的叶脉的启示,它们以水平方式牢牢地锚固在肋骨之间,以取代民间的编织或绑结的技术;为了增加建筑的抗风抗振力,沿对角线方向还设有不锈钢杆件。
伦敦市政厅
该建筑位于泰晤士河畔的塔桥旁边,十层。它的大会议厅外表面的透明玻璃使市民可以看到室内办公场景,体现了办公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性;从整体形状来看,不规则的球体体现了一种流动感,从而更加接近有机形体。它表现的是现代技术的力量和技术美学的取向。这个变形的球体并非随意捏造,而是体现了诺曼·福斯特的生态思想:建筑向阳面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一优美的弧面从而使暴露在太阳下的面减少到最小,而这弧面的曲率也是通过太阳光线的分析求得;出挑形成的阴影也加速了空气的流通,改善了通风条件;整个建筑的制冷系统采用地下冷水系统,因此不需附加的冷源热源,比常规空调系统节省了75%的能耗
这是由诺曼·福斯特设计的作品,从最后成果上看它的造型的确很有艺术感,很吸引人,但由以上的技术的处理可以看出这种奇特的外观并非出自建筑师的标新立异,而是经过精确计算可以获得最佳节能效果的形态。
侵华日军南京大国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
玻璃作为复合的基层,石材作为面层,通过粘结层粘合起来。将基层置换为中空玻璃,就可以达到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复合材料通常具有更好的生态节能效果。由于新建展览馆的特殊功能和精神要求。扩建的新展馆位于“万人坑”遗址旁边,新馆的内部墙面用来布展,所以只能开高侧窗进行内部采光,同时外立面希望尽量使用石材,显得厚重肃穆,和周围环境协调统一。为了解决立面和采光的矛盾,设计者想到了利用材料的单面透明性,使用超薄型石材作为窗的材料。薄型石材是指厚度在10—15mm之间的石材板材,分为大理石薄板和花岗岩薄板,超薄型石材是指板材厚度在10mm以下的各类石材扳材,大多数石材在这个厚度以下就可以透光。由于石材的物理性能较脆,抗拉;抗剪性能差,所以达到透光薄度后就很容易碎裂,难以独立使用。为了解决石材薄板的透明度和刚度之间的矛盾,就引入了玻璃第二种材料,作为复合的基层。
马来西亚米那亚大厦 主要(生态)设计特征:
1.空中花园从一个三层高的植物绿化护堤开始,沿建筑表面螺旋上升。(平面中每三层凹进一次,设置空中花园,直至建筑屋顶)2.中庭 使凉空气能通过建筑的过度空间。3.绿化种植为建筑提供阴影和富氧环境空间
4.曲面玻璃墙在南北两面为建筑调整日辐射得热量。构造细部使浅绿色的玻璃成为通风滤过器,从而使室内不至于完全被封闭
5.每层 办公室都设有外阳台和通高的推拉玻璃门以便控制自然通风的程度6.所有楼 电梯和卫生间都是自然采光和通风
7.屋顶露台由钢和铝的支架结构所覆盖,它同时为屋顶游泳池及顶层体育馆的曲屋顶(远期有安
装太阳能电池的可能性)提供遮阳 和自然采光
8.被围和的房间形成一个核心桶,通过交流空间的设置消除了黑暗空间9.一套自动检测系统被用于减少设备和空调系统的能耗
总之,生态建筑应该在研究人文科学的同时,加强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在探讨艺术的同时,注重技术的应用;在从形态学观点探讨建筑造型美的同时,也从生态学角度探索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将生态学、文化学、哲学、美学、艺术学、建筑学等多学科交融为和谐整体,这才符合生态建筑的本义与真谛。
通过这次的阅读和学习我收获了许多建筑相关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充实了我的专业技能,也在我的实习期间对我进行工作做出了一些实质性的帮助。但我也认识到,要想做好单靠只读这些文献是不行的,还需要我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才行。我面前的路还是很漫长的,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才能真正地走好。
参考文献
[1]蔡洁.世博会影响未来建筑发展的主航向.建筑学报.2010[2]张永和.非常建筑.黑龙江科技技术出版社.2006[3]凯文林奇.城市印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5]黄丹麾.《生态建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6]翰林飞.可持续城市的未来形式和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7]2010上海世博会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8]李继业.建筑的装饰材料.科学出版社.2002
[9]环境保护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10]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2008
[11] 法雷利,黄中浩.«国际建筑设计教程:构造与材料».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