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2 18:3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筑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筑读书笔记》。

第一篇:建筑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对于一名学习建筑的人来说,懂得什么是建筑是十分重要的。于是我便去看了一些建筑理轮的书籍,例如《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程大锦),《拙匠随笔》(梁思成),《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这些书籍让我深刻的了解了建筑,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让我懂得了建筑的内在涵义。

常常有人把建筑和土木工程混淆起来,以为凡是土木工程都是建筑。也有很多人以为建筑仅仅是一种艺术。还有一种看法说建筑是工程和艺术的结合,但把这艺术看成将工程美化的艺术,如同舞台上把一个演员化妆起来那样。这些都是不全面的,不正确的。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这样给建筑下定义:建筑是一门技术科学——更准确的说,是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美术等相结合的产物。建筑上问题都必须全面综合地从工程、技术上予以解决。因此建筑师需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除了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并认识适用的问题,使建筑与环境更加和谐,更加适合人的居住。建筑也需要用技术科学来坚固、经济的实现一座座建筑以解决这适用的问题。但是建筑更注重的是设计,建筑师本身就是一名美术家,从艺术的角度解决美观的问题,使建筑的外形更加美丽,更具有独特的美。这些需要美学的角度来欣赏,来设计出美的建筑。因此建筑师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和要求,我们只有现在努力学习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机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

建筑师不仅要有艺术的美感,有良好的技术科学技能,更要了解中外的建筑历史和建筑特征。作为一名中国人,更应该了解中国的建筑特点,了解具有民族性的中国传统建筑特点,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讲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一)个别建筑,一般有三个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译状伸展的屋顶。

(二)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有若干座这种建筑午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为要这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三)中国的建筑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房身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为主要结构。

(四)斗拱: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这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

(五)举折,举架。

(六)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七)中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

(八)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

(九)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木上刻花,石面上作装饰浮雕,砖墙上也加雕刻。

这些也都是中国建筑系的特征。这一切让我更好的了解了中国的建筑了解了中国建筑的深刻内涵。中国悠久的历史有着自身特有的建筑特色,但是在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实践,更多的将外国的建筑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特点相结合,设计出更加符合时代特点的建筑形式。不仅具有民族性更具有艺术性。

建筑最重要的是设计,在《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中介绍了,如何设计空间,如何用点、线、面来设计空间。在《建筑:空间、时间秩序》在序言中就讲到了设计首先是一种意识很强的目的性的努力设计师首先必须把问题的现有条件详加整理,弄清来龙去脉,收集相关的资料加以消化。丹麦诗人兼科学家P.海恩这样说过:“艺术在于解决问题,当人们在解决问题以前是不可能有什么模式的。问题的形式就是答案的一部分。”建筑的形式都是有点线面三者共同构成的,因此了解三者的特点是十分必要的。在书中较详细的讲述了点线面三者的几本特点,例如:1.点能和它所处的范围之间,造成了一个视觉上的紧张关系。2.一条线的方向影响这它在视觉构成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条垂直线可以表达一种与重力平衡的状态;反之斜线是动态的,在视觉上的活跃因素,可以使之处于不平衡的状态。3.面首要的是识别它的特征和形状,它决定与形成面之边界的轮廓线。面起着限定容积界限的作用。面是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

经过一个学期的读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建筑方面的理论知识,让我学到了建筑的真正涵义和其内在的美。让我对建筑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了解建筑。我们不仅要用理论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在读书中养自己的灵感。我相信一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在书中我可以找到建筑的灵感,吸收其中的精华并用于自己的设计中,使自己的设计更加丰富。在以后的时间中多读书,更看书,充实自己的头脑,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具有创作的灵感。

第二篇:建筑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张宸磨璨齐啸

经过前期的实地调研以及查阅各类资料,我们将自己现场调研的成果结合资料内容整理如下,写出两篇具备一定参考意义的文章

附件1

浅析竹里馆之文化立意 前言:王维之古诗《竹里馆》有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诗应为该建筑文化精神内涵之所在。经前期实地调研,查阅茶艺文献及历史文化书籍,同行三人对馆中之茶,竹及文化寓意顿生浓厚兴趣,深入钻研,见其馆风古朴厚实,遂有感而发,利用茶余饭后之闲暇,作此杂文。绝无抄袭,仅作浅谈。关键词:茶竹馆文人关联《竹里馆》

1.茶

茶之文化源远流长,“茶”字出于《尔雅.释木》:“槚,苦荼也。”自三皇五帝之时有神农氏以茶解毒之轶事流传至今。其流传原因多释为交际一说,有诗云:“对做细论文,烹茶香胜酒。”此说理论上把茶引入待人接物之轨畴。茶文化建于中华文化之上,借茶凸显其自身之雅好,礼数,故在文人,士大夫贵族阶级蔚然成风。时至今日,仍被中产阶级,文人奉为交友,洽谈途径之不二选择。茶叶大多为绿,红两色。其汤兼具清苦,恬淡,醇厚之特色。与佛教“苦修”之精神及文人“出世”之品行相契合。品茗品茗,是谓查其色,饮其汤,赏其具为乐。间或抒己之志,谈彼之情,甚感快哉。

2.竹

竹,高雅,正直。郑燮诗中有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前朝文人嗜竹咏竹者甚多,有甚者将其自身比作竹,谓竹君子,望借竹之势,显其品,见其志。竹可作材,可食用,可赏玩,可作画,其用处之广,由此可见一斑。恰古时文人奉“隐逸”为其志之极,而茂林修竹多隐于崇山峻岭,与修隐之气有互为衬托之用,故文人多怜竹之隐,仿竹之直,习竹之雅。故竹于古之文化生活,有极崇高之地位。

3.馆

“馆,客舍也”-----《说文》古人尚隐,常将其屋馆修于隐秘清秀之地。不求金碧辉煌,但求简陋淳朴。刘禹锡之陋室铭有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显其志之淡薄,自得其乐,独善其身,此为文人共同之追求也。而“客舍”,则多与志同道合之人于此品茗,或谈风云,或抒风月。故该馆之用。多在于彰其志,结其友,而不仅为安身立命之所用。

4.文化立意

古人之于茶,竹,馆,不单为物质,其意多在于精神及文化方面之需求。借其意,明其

志,借其形,抒其情。亦或结志同道合者共谋大事。故茶,竹,馆三者,多为文人贵族文化层面之载体。今人亦爱竹,品茗,泡茶馆,交友言志,其乐无穷。此为古今相通之处。

故现代茶室建筑竹里馆将三者有机结合,充分整合其文化寓意,予馆室以深厚文化沉淀,故借此吸引滇中之文化精英,成功人士莅临品鉴。于其中。使临者明古之遗风,忘其忧,追其往昔,品其茗,读其文,依然自得。借古之品味。满今人之需,善莫大焉。

——作于某初秋午后馆内

张宸磨璨齐啸

附件2

茶室设计要点分析

1:茶室概念

举办茶会的房间称茶室,也称本席、茶席或者只称席。茶室内设壁龛、地炉。地炉的位置决定室内席子的铺放方式。一般说来客人坐在操作人(主人)左手一边称为顺手席。客人坐在操作人右手一边称为逆手席。客人经茶室特有的小出口进入茶室,传说这种小出口是茶道始祖千利体模仿淀川小舟上的窗户设计的。

2:茶室渊源

茶席始于我国唐朝,大唐盛世,四方来朝,威仪天下。茶,就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由一群出世山林的诗僧与遁世山水间的雅士,开始了对中国茶文化的悟道与升华,从而形成了以茶礼、茶道、茶艺为特色的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至宋代,茶席不仅置于自然之中,宋人还把一些取型捉意于自然的艺术品设在茶席上,而插花、焚香、挂画与茶一起更被合称为“四艺”,常在各种茶席间出现。而在明代茶艺行家冯可宾的《茶笺·茶宜》中,更是对品茶提出了十三宜: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览、文童,其中所说的“清供”、“精舍”,指的即是茶席的摆置。

• 3:茶室发展动态

饮食业建筑近年来在风景区和公园内已逐渐成为一项重要设施,该项服务性建筑在人流集散、功能要求、建筑形象等方面对景区的影响较其它类型建筑为大。如能深入调查,结合实际,因势利导,不仅可以避免或减少对景区所产生的种种弊端,且可为园景添色,为游客的饮宴提供方便。

4:功能作用

茶室主要是供游人饮茶、休息的地方。同时供游人在品茶之余,赏景、交往和从事文娱活动。

5:园林建筑布局特点

(1)因地制宜

(2)功能合理,形式美观

(3)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6:基地选择

园林茶室—般位于游人集中的景点附近,或在园林的安静区中,其选址要结合整体园林的环境通盘考虑。人们在茶室品茶时,应有开阔的视野,美丽的风景或静谧的环境与其相伴,因此茶室的选址要尽可能考虑处在构图的中心,以及游人视线的焦点,茶室选址具有既寻景又点景的意义。

(1)应远离各种污染源,并满足有关卫生防护标准的要求

(2)方便顾客到达,避免交通干扰

(3)有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4)环境优美,充分利用周边自然环境,与自然结合(5)能为建筑功能分区,出入口安排,室外场地的布置提供必要的条件

• 公园茶室的设计1:

为方便游客,应配合游览路线布置茶室服务点。在一般公园里,茶室建筑(部分有快餐)应与各景区保持适当距离.避免抢景、压景而又能便于交通联系。建筑位置经营适当尚能达到组织风景的作用。

在中等规模的公园里,本项建筑亦宜布置在人流活动较集中的地方。建筑地段一般要交通方便、地势开阔,以适应客流处于高峰期的需要,也有利于管理和供应。为吸引更多的游客,基址所在的环境应考虑在观景与点景方面的作用。有些茶室建筑为取得幽静的环境,将建筑物略偏离主园道。

在风景区或大规模的公园里,一般采取分区设点。

• 公园茶室的设计2:

在规模较大的风景区为方便远道而来的游客亦有设置规模较大、设备较完善的生活服务点,以供游客食宿。在各景区则分设一些饮食点、茶室、冰室等。在总体布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网。

结合游览线路布置饮食服务点,还可使富有动态的茶饮服务区和园中其它宁静的游览区交替出现.使园林空间序列富有节奏。

• 公园茶室的设计3:

在位置经营方面要注意下列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设施过于集中,二是选址过于偏僻。茶室建筑为取得幽静的景效,建筑基址稍偏一隅,以减小公共活动地段对建筑的干扰及便于茶饮业建筑辅助部分的处理。但要注意偏倚要适度,否则在使用中会影响营业。

7:组成茶室的室内外空间应相互交融,园林中游人量随季节变化较大,应注意利用室外空间调整人流。

8:类型

茶室名称繁多,有以景区、景点命名;有以公园名称直呼;有以其所在环境、气氛之特点另设雅号。至于店名和其营业内容,从其实质而言也有不尽确切之处。称茶室、茶圃者,其营业性质多样,有属中小型餐室,有属小吃或茶座(音乐茶座或普通茶座)等。冰室则多是名符其实。为了方便游客和合理经营,其中不少冰室冬季改营小吃或作茶室。

茶室除了—般茶室外,常见的尚有文艺茶室、曲艺茶室、音乐茶室、冰室、茶艺馆等类型。

9:建筑处理

(1)建筑造型和空间组织

①湖心建筑②临水建筑

③岸边建筑④旱地建筑

(2)隐蔽辅助部分

①山地建筑

②临水建筑

③平地建筑

10:建筑设计

• 营业用房

(1)布置在最好的日照方位

(2)良好的通风条件

(3)良好的景观视线

(4)内部布置合理,通畅,避免各流线间的干扰

(5)桌椅布置符合人体工程学

(6)净高不小于3.0m,设空调营业用房不低于2.4m,异性顶最低处不低于2.4m

(7)单侧采光的营业厅,其进深不宜超过6.60m

(8)楼台或阳台不应遮挡底层日照

• 辅助用房

(1)加工间净高不低于3.0m

(2)卫生间宜设置前室,并注意防止视线干扰

总结

由此可见,茶室设计不仅需要契合设计规范,还应该具有一定文化内涵,总结出来的这两篇笔记,必定会对我们今后的设计方案产生极为深远的促进作用。

张宸磨璨齐啸

第三篇:建筑读书笔记

建筑师业务实践读书报告

在哈工大建筑设计研究院实习的过程中,为了充实自我以及通过阅读书籍和查阅文献解决一些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阅读了若干建筑专业的相关文献,其中主要的书籍有两本《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及《生态建筑》。另外我还阅读了一些建筑科技类的文献主要有《世博会影响未来建筑发展的主航向》,《走向新建筑》,《可持续城市的未来形式和设计》,《建筑的装饰材料》,《环境保护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等。通过阅读加深了我专业知识的积累,使我向更深的层次迈进,对我在今后的社会当中立足有一定的帮助。现将我的学习情况罗列如下: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名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造型艺术之一。建筑,它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从而可知,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院、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建筑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遮风雨、避群害的实用目的,是人类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基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从美感要求。”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族群、单体建筑一级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P88

表面的质感和色彩会一起影响到一个面的视觉重量和尺度,以及这个面吸收或反射光和声音的程度。

P115洛阳附近的地下窑洞,中国

我们的常做法是,公共空间上面是居住空间,因为需顾及到空间布置及结构的合理性。这是一个很好的图片,提示了一种新的空间组织的可能:把公共空间摆在各家各户的居住空间的上

面。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利用屋顶空间,坏处是各家各户的院子缺乏私密性。P174

“建筑是集合在阳关下的体量所做的巧妙、恰当而卓越的表演。我们的眼睛生来就是为了观察光线中的形体;光与影展现了这些形体„„”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P172-177

洞口的位置影响着自然光进入房间以及照亮其中形体与表面的方式。当整个洞口位于墙面之中时,洞口将在较暗的墙面上呈现为一个亮点。如果洞口亮度与周围暗面对比度过于强烈,就会引起炫目的光线。这种令人不快或使人疲劳的眩光是由房间内相邻表面或相邻区域之间过度的亮度对比所引起的。可以把日光从至少两个方向引入室内空间,这样可以避免眩光。P180

窗可以布置在房间的转角,从而使空间具有对角线的方位感。窗也可以摆在这样一种位置上,即房间里只有这个位置能够看到景观。窗也可以朝上,观看树冠和天空的景观。一组窗户可以被序列化以形成景观片段的集合,以刺激空间中的运动。P280-286

楼梯和坡道在功能上为竖向空间的连接体,在空间上处理好之后可以美化空间,如能和光线综合运用,效果将会更加突出。【读书总结】

楼梯和坡道在功能上为竖向空间的连接体,在空间上处理好之后可以美化空间,如能和光线综合运用,效果将更加突出。

在入口门厅一般要有一个过渡的空间,如果有什么重要的空间需要表现,但是面积太大,可以利用曲线的引导性,将人群引导到那里。

一个简洁的外形往往用来包裹内部复杂的形体与空间组织,这样可以达到一个平衡,如果外表个内部都简单则整体就没有变化而让人感到空洞;如果都太复杂则有些繁琐了;如果内部形体与空间组织简单,则外形要做出变化来。在视觉学上分析,则可认为是中国传统思想的表现,中国人喜欢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如国家大剧院。屋顶花园的应用:一时为其周围的空间提供阳光;二是扩大活动的范围;三是在节能方面可以加以应用;四是丰富了建筑形体;五是建筑色彩上也生动活泼起来了。建筑不仅要内部和谐,与周围的环境也要和谐。中国的风水学说也是讲求阴阳之间、物物之间、天人之间的平衡。

作为形式语言的点是有它的场所,点位于它所属区位的中点的时候,整个场是稳定的,而当点向所在范围的边缘移动时,整个场将给人造成一种紧张感。在建筑设计应用过程中,这个点可以看成是整个建筑与场地的关系,也可以看成是建筑中的最高点在建筑平面图中的方位与整个建筑的关系,可以使横向的,也可能是竖向上的关系。点与周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与场地边线的连线来表现,或者可以把点看作是一个辐射的中心,来表达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点没有量度,不管在什么位置上,只要能看起来没有方向感,就能用点来表达;从宏观来看,能看成一个点的,或者从对比关系上来看,也可以看成一个点,比如说坎皮多格里奥广场的奥雷里亚斯皇帝的骑马塑像就标识出这一城市空间中心。

两点成一线,因此两点既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也可以看成一条无限延伸的直线上的两个点。建筑设计中,可以通过某些建筑形体来作为点,既可以对建筑两端进行封头,也可以改变形式,让建筑作为一种无限的感觉。

两点的连线,构成一条线段的情况下,有一条隐形的与之垂直的线,这是两个点所形成的场,这条无形的轴线所产生的力量甚至比显现着的线更强。政府机关的建筑或中国古代的皇家建筑

就能看到这一点,比如太和殿这个建筑对称所形成的中间轴线,就具有很强的力量感,老子:“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这说的是我们建造建筑的时候,造的是它的实体,但使用的是实体塑造出来的空间。我们是否还可以理解为在建筑空间方面,表达空间的不仅仅是实体的部分,还有实体所塑造出来的场呢?

两个点,不管是什么建筑形式构成的,构建也好,两个建筑体也好,链各个建筑群也好,都可以构建出一条轴线,这个理论使我想到了补色,当我们看红颜色久了,再看白墙会看到红色的补色-绿色,这个现象延伸一下,我们就能想到,往往一些实体背后,或一些表面现象之后,往往有一些不可见的东西与我们兜圈子,有时候看一件东西很不对,越仔细观察越看不出来,这就是中国传统理论所说的阴阳和虚实吧,虚与实,阴与阳各分一半天下。

《生态建筑》

我观看的另外一本书是黄丹麾著的《生态建筑》,书中作者认为,“生态建筑”是生态学为切入点,以生态思维为理论导向,以生态美学为依托,以生态技术为保障,以生态法规为制约,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南,研究建筑与自然、人、环境、生态、美学、艺术等诸种和谐关系的一种具有综合性、共生性的后现代建筑范式。也提出了生态建筑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就有一种称为“非整体性的生态建筑”。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片面地强调生态或生态技术。许多生态建筑只注重生态环境与生态技术而忽略其中的文化、美学与艺术因素,从而违背了生态建筑的整体性、共生性。这样的做法不对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a、建筑与文化的共生

任何建筑都是文化的缩影,它和历史、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都有内在的联系,因此生态建筑必须关注文化因素。b、建筑与美学的互渗

建筑体现某种美学倾向,它要关注人文和美学因素,营造、重构审美感受,从而取得令人愉悦的美学张力。

c、建筑与艺术的同构

建筑作为一门艺术,是人类精神体验的寄居地,具有令人赏心悦目的、样态丰富的形式美,所以生态建筑不能只考虑生态功能,应该强化艺术想象力。

以下介绍几个实例并进行分析 新疆龟兹宾馆

建筑师在空间和平面总体布局上吸取当地民居特色,把院落式和中亚一带生土建筑“细胞繁殖式”的高密度布置方式相结合,使建筑处于大小庭园之中,有效地解决了采光、通风、降温的特殊要求。为了加强通风,吸取了维吾尔建筑“阿斯旺”的通风天窗的做法,成功地把地方民居的构造方式、造型特色与现代功能、形式融合在一起。建筑外形、细部、色彩等方面力图把石窟特色和当地的维吾尔特色融合在情理之中,把洞窟和拱券结合在一起。这个设计运用的是低技术,但表现了当地的民族特色,符合维吾尔族的文化。

苏格兰阿伯丁史前中心

这是一座融入阿伯丁美丽古朴的自然景观,揭示其远古历史的掩土建筑,由爱德华•库里南事务所设计。整个建筑设计在圆锥形的土层下,绿色的圆锥简洁典雅、厚重的土层所具有的隔热保温性能和一定的保湿功能降低了展馆内的日湿差和季湿差,营造出稳定的微气候,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的保湿性能增加。覆盖圆锥表面的绿草坪遮挡了大部分辐射热,减少了土表面所吸收的热量,环绕其周的隔热板宽4m,厚100m,防水耐磨,呈裙摆状掩映在绿草丛中,阻隔地板和地下墙体向地面散热。裙摆下的地面组建吸热,成为储热库,可以使展馆在最寒冷的季节也不采用空调,主要依靠透过玻璃幕墙的太阳能采暖。玻璃外墙装有自动遮阳系统,避免了强光和过热,最炎热的季节,玻璃墙开,室内凉爽。

这个设计既达到了节能的目的,又与灿烂的古代联系在一起,尽可能减少了对自然景观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展示了自然力、人与自然共存的历史。可以说这个设计的亮点就是,它除了技术之外,做到了建筑与文化的共生、与环境的融合。

芝贝欧文化中心

伦佐•皮亚诺为西南太平洋岛国新喀里多尼亚设计的芝贝欧文化中心,受到传统的启迪,借助于现代的技术,皮亚诺设计的这个文化中心很好地诠释了卡纳克(Kanaks)的美拉尼西亚文化。建筑对海的景观有很好的反应,建筑外形似张开的船帆,海中的倒影在波浪中又似翩翩起舞。在努美阿文化中,皮亚诺复苏了当地乡村“村落”的簇拥空间的原型。一条与半岛地形相应微弧的线性道路如移动的杼梭编织着一侧高低大小全不相同的方形公共空间,这些直线形周边与弧形道路交织在一起,其间错落有致,院落出现,继而庭院也随着植物、阳光的渗入而产生。建筑在都市中丧失的家院、家园逐一得到复苏。在道路的另一侧,一群被称为“棚屋”的圆形盒体簇拥并朝向道路开放。它们各自独立,却以微差的聚散间距被建筑师划分为3、3、4的三组“村落”,分别容纳着:画廊展馆、图书馆、多媒体中心、青年中心、学校资源等空间。与其说它们像是三簇“村落”,倒毋宁说是沿着路径展开的圣龛。它们像是将罗马万神庙展开后的描述:在展开中,向心的纪念性空间变成发散性的漫步通道,祈祷的静默化为朝圣路径的欢愉。原先在万神庙的厚厚墙壁间作为结构剩余的一个个圣龛,挣脱束缚,欣欣然拥列干路径一侧,并被漫不经心地编织成希腊雅典卫城般的岛屿景观。这些高耸、独处、继而簇拥的圆形盒体成功地释放出长久以来在建筑中被抑制的象征性。它们巨大的尺度、独立的存在足以区别万神庙集中式纪念性建筑而成为芝贝欧的个人纪念性碑林;它们簇拥的空间构成也可以成为格纳格的村落文化的新象征。片面重视艺术性与美学特征。这种与上一种正好相反。

这个设计也体现了生态技术的重要。这是一个将地域技术与高技术结合的设计。传统的地方材料与建造工艺具有节约能源、省时省材的优点,但是与多种多样的现代材料和现代化施工手段相比,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因而处于被淘汰的境况。只有改进传统地域技术,使之与当代高新技术相结合,才能使传统技术获得再生。而这个设计成功地将地域性技术与高科技手段的结合,创造了新的地域性生态建筑和全新的建筑形态。

首先,皮亚诺从当地的文化和建筑物的性质人手。经过长时间学习,他找到了灵——当地有棱纹的棚屋结构中的薄曲线木材,它们在屋顶端集合在一起并且支撑棚屋结构。在皮亚诺的设计中重新诠释了这一建筑形式,不锈钢的水平管子和有斜纹对角线的木杆在结构上被精细地结合起来。这种结构体系不仅是由于形式的需要,还综合考虑了抵抗飓风和地震的需要。

皮亚诺所吸取的最主要的民间技术就是肋架的构成方式:在当地建造语汇中,棚屋结构的主要肋架是由棕榈树苗所承担并被编织牢固。皮亚诺在更大规模上转引了这些技术:棕榈树苗被胶合层板与镀锌钢材所置换,形成更为坚固并微弧的桶状肋骨;横向联系构件可能源自于对棕榈树扇状分布的叶脉的启示,它们以水平方式牢牢地锚固在肋骨之间,以取代民间的编织或绑结的技术;为了增加建筑的抗风抗振力,沿对角线方向还设有不锈钢杆件。

伦敦市政厅

该建筑位于泰晤士河畔的塔桥旁边,十层。它的大会议厅外表面的透明玻璃使市民可以看到室内办公场景,体现了办公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性;从整体形状来看,不规则的球体体现了一种流动感,从而更加接近有机形体。它表现的是现代技术的力量和技术美学的取向。这个变形的球体并非随意捏造,而是体现了诺曼·福斯特的生态思想:建筑向阳面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一优美的弧面从而使暴露在太阳下的面减少到最小,而这弧面的曲率也是通过太阳光线的分析求得;出挑形成的阴影也加速了空气的流通,改善了通风条件;整个建筑的制冷系统采用地下冷水系统,因此不需附加的冷源热源,比常规空调系统节省了75%的能耗

这是由诺曼·福斯特设计的作品,从最后成果上看它的造型的确很有艺术感,很吸引人,但由以上的技术的处理可以看出这种奇特的外观并非出自建筑师的标新立异,而是经过精确计算可以获得最佳节能效果的形态。

侵华日军南京大国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

玻璃作为复合的基层,石材作为面层,通过粘结层粘合起来。将基层置换为中空玻璃,就可以达到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复合材料通常具有更好的生态节能效果。由于新建展览馆的特殊功能和精神要求。扩建的新展馆位于“万人坑”遗址旁边,新馆的内部墙面用来布展,所以只能开高侧窗进行内部采光,同时外立面希望尽量使用石材,显得厚重肃穆,和周围环境协调统一。为了解决立面和采光的矛盾,设计者想到了利用材料的单面透明性,使用超薄型石材作为窗的材料。薄型石材是指厚度在10—15mm之间的石材板材,分为大理石薄板和花岗岩薄板,超薄型石材是指板材厚度在10mm以下的各类石材扳材,大多数石材在这个厚度以下就可以透光。由于石材的物理性能较脆,抗拉;抗剪性能差,所以达到透光薄度后就很容易碎裂,难以独立使用。为了解决石材薄板的透明度和刚度之间的矛盾,就引入了玻璃第二种材料,作为复合的基层。

马来西亚米那亚大厦 主要(生态)设计特征:

1.空中花园从一个三层高的植物绿化护堤开始,沿建筑表面螺旋上升。(平面中每三层凹进一次,设置空中花园,直至建筑屋顶)2.中庭 使凉空气能通过建筑的过度空间。3.绿化种植为建筑提供阴影和富氧环境空间

4.曲面玻璃墙在南北两面为建筑调整日辐射得热量。构造细部使浅绿色的玻璃成为通风滤过器,从而使室内不至于完全被封闭

5.每层 办公室都设有外阳台和通高的推拉玻璃门以便控制自然通风的程度6.所有楼 电梯和卫生间都是自然采光和通风

7.屋顶露台由钢和铝的支架结构所覆盖,它同时为屋顶游泳池及顶层体育馆的曲屋顶(远期有安

装太阳能电池的可能性)提供遮阳 和自然采光

8.被围和的房间形成一个核心桶,通过交流空间的设置消除了黑暗空间9.一套自动检测系统被用于减少设备和空调系统的能耗

总之,生态建筑应该在研究人文科学的同时,加强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在探讨艺术的同时,注重技术的应用;在从形态学观点探讨建筑造型美的同时,也从生态学角度探索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将生态学、文化学、哲学、美学、艺术学、建筑学等多学科交融为和谐整体,这才符合生态建筑的本义与真谛。

通过这次的阅读和学习我收获了许多建筑相关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充实了我的专业技能,也在我的实习期间对我进行工作做出了一些实质性的帮助。但我也认识到,要想做好单靠只读这些文献是不行的,还需要我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才行。我面前的路还是很漫长的,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才能真正地走好。

参考文献

[1]蔡洁.世博会影响未来建筑发展的主航向.建筑学报.2010[2]张永和.非常建筑.黑龙江科技技术出版社.2006[3]凯文林奇.城市印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5]黄丹麾.《生态建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6]翰林飞.可持续城市的未来形式和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7]2010上海世博会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8]李继业.建筑的装饰材料.科学出版社.2002

[9]环境保护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10]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2008

[11] 法雷利,黄中浩.«国际建筑设计教程:构造与材料».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第四篇:绿色建筑 读书笔记

绿色建筑的风土美学与隐忧

——读《绿色建筑》有感

之前对于绿色建筑虽然有所接触,但实际上对于绿色建筑了解甚微。此次选择了林宪德老先生的《绿色建筑》作为拓展阅读。希望能够拓宽对于绿色建筑的了解。首先了解一下本书的坐着林宪德先生的背景:

林宪德,成功大学建筑系教授,1977成功大学建筑系毕业,1984获日本东京大学建筑工学博士。

近来对于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的研究与推广不遗余力,目前他将研究领域扩展至都市层面,致力于城乡生态的研究。其研究内容多已落实于建筑相关法令(ENVLOAD、PACS、绿建筑九大指标等),同时,也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落实于建筑设计之中(嘉义市228纪念馆、射日塔等),是兼具科技及人文素养之建筑学者。

永远的欧伯罗斯

《绿色建筑》这本书的开始很有意思,第一章的题目是由一个图腾一出来的。即永远的欧伯罗斯。欧泊罗斯是一种长生不死的神兽。它可以通过吃自己不断生长的尾巴来获得永生。不需要向外界觅食。一切都已自己的内部循环来生存。不会对自然产生影响,也不会向自然索取。这个图腾我人不禁想到了绿色建筑的含义。就是对然的零污染零排放。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的绿色生态,环保。绿色建筑的风土美学

对于绿色建筑,表面上他更侧重于建造过程中的建筑技术。而建筑的美学却并没有得到重点考虑。读到这一部分,才引人思考:所谓都市风格、建筑美学并不需要什么伟大的工程来体现,只要是符合气候、生态、节能的绿色设计,自然会呈现其风土特色。这句话的含义。在建筑上调节气候最主要的技术,莫过于控制室内外的“气温差”及“日射量”两项气候因素。调节“气温差”的建筑技术就是“保温”,而调节“日射量”的建筑技术就是“遮阳”。我们甚至可由“保温”与“遮阳”的技术原理,来展开说明“建筑气候风土论”从建筑的遮阳保温设计窥探绿色建筑的风土美学。书中作者给我们罗列了一下建筑的美学:

寒冷气候“保温文化”,就是“墙面文化”防止“由内向外的热损失”。

干燥气候的“遮阳文化”是另一种“墙面文化”抑制“由外向内的热取得”。

热带的“遮阳建筑美学”,甚至可称为“屋顶文化”热带传统民居都具有大大的屋顶、深深的遮阳,甚至可以没有墙面,但不能没有屋顶。

泛亚热带的“保温遮阳并重文化”建筑美学适中的开口,丰富的阴影,充分的通风。

此处从建筑学的角度看,即是绿色建筑的风土美学体现在建筑适应环境时形成的特殊建筑构件的处理上。是基于特定的物理需求形成的合乎逻辑,有真正的用途的理性美学。如气候高热的地区建筑以开口不大的高窗和隔热性能好的墙面为主,寒带地区的建筑特色在于其较强的保温性能。开放式的亭台隔轩是热带建筑的特征。本书所谈的建筑气候风土美学,以“保温文化”、“遮阳文化”、“遮阳保温并重文化”为寒冷干燥、热带与泛亚热带气候的建筑表现,建筑设计者应引之为建筑风土表现的座右铭。其中虽然热带与亚热带的细微差异在于:热带气候可以设计无外墙的开放式亭台建筑,而亚热带气候因有短暂寒冬与台风需要有明显的外墙构造。但无论如何,热带或亚热带气候的建筑物对于遮阳、遮雨、露台等功能构件均有强烈需求,其建筑风格应该呈现“轻巧谦虚、阴影韵律”的特色才对。

作者在本章最后提出的一个疑问便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废弃了最传统的建筑本土处理方式。放弃适合当地气候的建筑布局和建筑细部处理。统一的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内部设计也不再追求尽可能多的自然采光。浪费了大量的能源,给城市的环境带来巨大的污染。难道只有这样金光闪闪的建筑才算是符合时代气息的建筑么?现在一部分建筑师开始研究的本土建筑在本人看来,其表现出来的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远远胜过于密斯引领的玻璃建筑。空调设备的发展是建筑的技术的进步。但是技术的进步同审美的进步并不是统一的。正如基督教堂建筑上的玻璃窗花。由于技术的限制,导致不能生产大面积的彩色玻璃,被称“不识字的人的圣经”的彩色玻璃却因为小块彩色玻璃的拼接而更有艺术特点。但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大面积的印花玻璃被大量的生产出来。但是这却降低了玻璃窗花的美学价值。因此空调技术,特种玻璃的产生不能成为放弃最本土的绿色建筑的传统做法的理由。

书中对通风的文化,生物多样性环境的设计,建筑谁循环的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分别一一的给了介绍。但书中讲到绿色建筑的隐患,仿佛一下子将之前的一切都推翻,感觉有:设计有法,无定法的感觉。书中作者的观点如下: “不建筑”是最好的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虽然标榜地球环保设计,然而假如是不当的需求、不必要的建设,再好的绿色建筑也是枉然。

“越简单”是越好的绿色建筑

能量第二定律。冗长化、复杂化的建筑系统,只是徒增设计、施工、维修、管理之能量转换损失而已。

“高科技”绝非拯救地球的万灵丹

适宜技术”的原则,“俭朴建筑美学”的原则

绿色建筑之所以会如此的热门,可以从之反映出当今社会对绿色建筑的迫切。作为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将绿色建筑的理念寄托于建筑设计中。从场地设计,总平设计到建筑内部的布局设计都应考虑周全。

第五篇:《建筑模式语言》 读书笔记

《建筑模式语言》 读书笔记

《建筑模式语言》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结构中心的研究成果。其通俗而智慧的语言,完全没有专业研究机构的深奥与距离,让人们轻松了解建筑规划与社会的关系的同时,并拓展至对人性的洞察。最最重要的是,它的研究方法给人以崭新的启示,它给我们很多细微而具体可实施的结论,这些结论都是经验与科学积累的结果,尤其是生态学的。“分”和分到某个“度”,是贯穿全书的观念。大的方面,我们如何从最原始的最基础的那里找到我们未来应该的方向。具体到现实,一个“好社区”如何规律可循。

以下是读书笔记——

前言

这些模式在今天和以后的500年间将成为人性的一部分,成为富有人情味的行动的一部分。

模式一:独立区域

1、大都会各区只有在它的每一区都成为小的自治区,并足以成为独立的文化区时才会趋于平衡。

2、希腊式民主中全体公民都能聆听演说家的雄辩,并能对立法问题直接投票,因此,他们的哲学家认为一个小城市可能是最民主的国家了。

3、独立区域是语言、文化、风俗、经济和法律的天然容器,无论你在什么地方,都要竭尽权利促进独立区域及文化的发展。

模式二:城镇分布

1、小村庄不会产生现代文明,世界毁灭一定是城市过大。

2、经济学和生态学论证:100万人口的城镇相距250英里,10万人口的城镇相距80英里,1万人口的城镇相距25英里,1千人口的城镇相距8英里。

3、睿智的政府应制定分区与土地转让政策刺激鼓励合理的城镇分布。

模式三:指状城乡交错

1、城市同乡村保持密切接触是一种生物学上的需要,现在还无法透彻理解人为什么一听到鸟儿的啼鸣就会产生心理的愉悦。估计跟遗传学有关。

2、将市区扩大成蜿蜒曲折的向农田延伸的指形地带,每人应当在10分钟之内能够步行到乡村。

3、城市指状带的宽度应不超过一英里,而农田指状带的宽度不应小于一英里。

模式四:农业谷地

1、适合农业的土地也最适合于建筑,而土地被毁坏多少个世纪都无法恢复。所以要慎重。

2、保护农业谷地,即使不能成为农场,成为荒野也很好啊。

3、城镇发展向山坡和高地转移,谷地一览无余,看城市或者从城市看出去都很美。

模式五:乡村沿街建筑

1、市郊是人类聚居地的过时的充满矛盾的形式。

2、在城乡交会的地区,各乡村公里至少相距一英里,以便原野和农田保持至少一平方英里的完整性。公路沿线建筑家园,离公路有一宅基地的间距,宅基地至少半英亩面积,在住宅后有一平方英里的旷野和农田。

3、听起来好象很奢侈,按照如此规划,一平方英里会出现400户人家,1600人口,其实和普通市郊人口密度相差无几。

模式六:乡间小镇

1、大城市犹如一块磁铁,乡间小镇保持繁荣的出路是保养乡味。

2、政府激励对农业区进行农业性冒险投资;划分绿化带与城市区隔保护小城镇;小城镇提供不同于城市的社会分工服务,比如旅游、度周末、野营,还有那些不喜欢城市的老年人隐居。当然也包括一些过劳的年轻人。

3、把每个小城镇当作政治社区对待,让其自给自足,不要成为外地工作人员的集体宿舍。

模式七:乡村

1、为了利用土地,土地应当属于一个大家庭的全体成员:其中许多人已经死去,少数人还活着,无数人尚未降临人世。2、我们把土地当作享乐的工具和经济利润源泉,土地就是迪斯尼乐园。公众将失去自由徒步的欣赏田园风光、充满乐趣的野餐和探幽。

3、应该把所有非城市的土地——乡村,都定义为公园。

模式八:亚文化的镶嵌

1、价值观念不可名状的混合将趋向于产生毫无特征可言的人。价值观念不可名状的社区将毫无文化意义。

2、可以有多元城市,但一个社区多元化是糟糕的。亚文化区是生态学领域的事,空间上是分散的,各具特色的亚文化区才能保持其特色。作为个人才能获得个性上的认同与尊重。尽可能把城市划分为数量众多的、小型的、彼此截然不同的亚文化镶嵌区。

3、亚文化区是小规模的,小到足以使每个人都能到与之相邻的生活方式丰富多采的亚文化区去。最大的亚文化区直径为四分之一英里,7000人的社区。

模式九:分散的工作点

1、住宅和工作之间的人为分离造成人们精神生活中无法忍受的创伤。这种分离会强化如下看法:工作是苦力,家庭生活才是“充满生气的”。

2、避免工作点的过分集中,和家庭生活脱节。小型的、分散的工作点更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与供应状况,创造性程度大大超过集中而又尾大不掉的大工业企业。记住,城市就是集中的全部实惠,不是其他。

3、让工作有家庭感。大家可以午餐时碰头,孩子们能来串门,看看爸爸怎么工作。

模式十:城市的魅力

1、城市如果只有那些居住在最大中心富有的幸运儿才能饱览它的丰姿,那这个城市是一个徐娘。

2、在大城市区内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地方设置具有城市魅力的商业区,五万人的城市要有一个足够大的市场,十万人的城市应该组织一个交响乐队。任何一个商业区都不能发展到为三十万人以上的人口服务的规模。

3、城市的魅力就在于自己所处的商业区拥有城市所有商业文化中其中一种模式的鲜明特征。这样,所有的的城市商业区都值得光顾一番。

模式十一:地方交通区

1、一旦做出明确区分短途旅行和长途旅行之间的区别,汽车带来的交通与社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汽车本身不会产生问题,用汽车做短途的交通工具才是问题所在。

2、当人们使用汽车时,每个人占据的空间是步行时所占空间的100倍。汽车仅仅由于它的几何形状而引起社会瓦解是完全可能的。

3、把城区划分为地方交通区,每一区直径为1至2英里,区内交通步行或自行车,并设置障碍让汽车行使不便。如果10英里之内的距离仍然存在大量使用私家汽车的话,这样的规划和城市管理就会带来巨大的社会问题。

模式十二:7000人的社区

1、把“国家划分成区”是杰斐逊总统的竞选口号,这是防止犯大错误的有效的管理手段,不是人不够聪明能干,而是是人都会犯错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让错误减小。

2、在任何一个超过5000到10000人的社区里,个人的呼声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雅典全盛时期的拇指原则:地方机构的最高成员,与任何一个市民之间不应间隔两个以上的朋友,假定每个人在他的地方社区认识12个人,根据这一见解,一个政治社区的的最佳规模是5000人。

3、把地方政府放在很显眼的位置,而不是令人生畏的,感情疏远的、脱离现实生活的、隐藏的大楼内。从生态学的角度讲,让他们暴露危险一些,会让他们更自觉。

模式十三:亚文化区边界

1、各亚文化区必须被一片尽可能大的无人居住的土地分隔开来。

2、在自然界,同一物种的一部分成员和另外一部分成员彼此间被空间边界,诸如峻岭峡谷、大江巨川所隔断,会演变得具有明显区别的品质特性。两个民族相距太近会造成纠纷并让弱势的一方失去自己的文化特色。

3、天然边界可能是这样一些地方:乡村、通往水域、僻静区、珍贵的地方、池塘;人为边界可能包括环路、工业社区、工业带、青少年协会、有屏蔽的停车场。

模式十四:易识别的邻里 1、今日发展正在毁灭邻里,人们需要属于他们自己的、容易识别的空间单元。

2、一个邻里的合理人口500人是比较现实的数据,空间直径范围不大于一个街区(300英尺)。不仅如此,道路每小时交通量超过200次,探亲访友就寥寥无几了,每小时超过550辆,街上邂逅聊天就凤毛麟角。

3、易识别的邻里社区对街道的态度:街道生活并不侵扰我的家,从街上带进来的只是一片欢乐。我感到我的家扩展到整个街区。

模式十五:邻里边界

1、亚文化区边界的论述也适用于有独特风格的邻里,它就是亚文化区的缩影。

2、从心理状态获知,邻里边界最重要的特征是限制进入邻里的道路,哪怕是感官上的,比如,社区形成更多的丁字路就比网格路更容易形成邻里边界。更比如,进入一条街道有标志性的门道。

3、为了避免太过的封闭,街角有杂货店或是一些小聚会的坐椅,这是最亲切的邻里边界。

模式十六:公共交通网

1、瑞士和法国完全集中在巴黎的铁路系统不同之处是,即使在最遥远的山谷和最小的地方,铁路仍然为之服务。这样做赚不了钱,而是出于人民的意志。法国各地区的繁荣衰落都取决于同巴黎的联系,而瑞士工业遍布整个国土,这个国家社会结构稳如盘石。

2、处理公共交通的传统方法是假设线路是第一位的,而把线路连接起来的换乘站作为第二位。我们的建议应该刚好相反。

3、让地方社区来控制换乘站,以便社区只同为这些换乘站服务的那些运输公司签定合同,这样避免各种交通工具由于竞争而产生不合作的现象,公共交通系统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

模式十七::环路

1、不能分割社区。

2、每一地方交通区至少一侧不和高速公路邻接,而能直通乡村。

3、高速公路应低于地面,否则1-2英里范围内噪音都清晰可闻。

模式十八:学习网

1、城市应向它的青年传授生活方式,无正规学校教育的社会能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具有创造性、积极进去的人。

2、实现学习过程的非集中化,通过城市的许多地方和市民的广泛接触,来丰富学习内容:车间、家庭教师、热心帮助青年的行家、教小孩子的大孩子、讨论会、兴趣小组、师徒。考察这些状况,描述他们,设想把他们排成“城市的课程表”。

3、这种学习也应视情况付费,为社区纳税以便扩大和丰富学习网。

模式十九:商业网

1、每一个商店既可开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新区,也可开在希望能吸引对方顾客的剧烈竞争区,人们往往倾向于第二种。

2、事实是第一种选择更安稳,商店要均匀的分散开去,少强调竞争而多强调服务,当然要保持足够的竞争,让经营不善的商店停业。但重点是强调合作而不是竞争。

3、社区商业和中心商业有差异,最好的是,社区商业合作多一些,稳定一点,中心商业头破血流,顾客才能享受更好的服务。

模式二十:小公共汽车

1、公共交通必须有能力在大都会把旅客从一点运往任何一点。

2、出租车费用昂贵,社会存在大量的没有轿车和收入更低的人群,包括残疾人,小公共汽车保证把他们送到家的拐角处而不是社区大门。

3、建立小公共汽车系统,载客最多6人,由无线电控制,通过拨号打电话雇车,每条线上隔600英尺建立站点,并在站上安装电话并可直接与司机交流。在线上的小公共汽车为了接送客人可以适当的绕一下,拐一下。

模式二十一:不高于四层楼

1、高耸入云的建筑会使人发狂。精神病和犯罪率提升一倍。

2、居住的房子,“不高于四层”能恰如其分的表达出建筑的高度和人的身心健康之间的相互联系。3、当母亲在厨房的窗户看不见自己在街上的孩子时,心里就焦急担心,数据统计,仅仅因为建筑的形态,儿童与外界的接触交流,100分是满分的话,低层86分,高层只有29分。

模式二十二:停车场不超过用地的9%

1、人们下意识的认识到外界环境是他们社会交际的媒介。从社会和生态方面讲,那些富有人情味的,尚未被停放的汽车所毁坏的环境,用于停车场的面积小于9%。

2、每块土地都必须自己照料好自己,绝不允许自己解决这块土地的问题而以牺牲另一块土地为代价,独立停车区遍布整个社区,独立自主、一丝不苟的运用这一原则。

3、地下停车场无法满足所述条件,它会破坏植被而改变地面空间的性质。再重申一下,用地不超过9%,并且每一停车区不大于10英亩。也即300辆车。这当然会引起商务中心的巨大变化,所以公共交通网和分散的工作点社会意义深远。

模式二十三:平行路

1、现已证明,在今天城市街道上汽车的失速问题主要是交叉道路所引起,即左转弯和十子交叉路口。瑞士泊尔尼是没有遭到严重堵塞的几个欧洲城市之一,原因就是古老中心是由五条平行路构成,几乎没有交叉街道。

2、主干路是交替单向平行路,相互隔开几百英尺的距离,它会造成很多绕道,但全面分析之后最感惊讶的是,相似的状况,旅程长度只会增加5%,但平均车速会提高三倍。

3、为了使城市保持这种性质,必须阻止人们利用汽车做短途旅行。

模式二十四:珍贵的地方

1、人们不能维持他们精神上的根及与往昔的联系,如果他们居住于其中的物质世界不能维系这种根。简而言之,历史陈迹是区域的精华。

2、在任何一个大的或小的地理区域,都要向一大批人征求意见:什么能体现或代表他们与这块土地息息相关的命运。

3、一旦这些有意义的地方被选中,就要对它进行修缮保护,强化其公共意义,最有效的办法是人们要步行经过一段路程才能到达,避免源远流长的根遭到亵渎。

模式二十五:通往水域

1、人们具有一种天性,向往万顷碧波,但人们纷至沓来,会使水质遭到破坏。

2、滨水区的土地必须保留作为公共用地,凡破坏滨水区的公路只能靠后设置,靠近滨水区的公路只能与之成为直角。

3、滨水地带的宽度影响滨水区的生活方式,在高密的开发区域可能只是一条简易的石砌散步道,低密的开发区可能由海滩往上延伸几百码的一片公共用地那么宽。

模式二十六:生命的周期

1、为了使人的生活过得美满充实,在其人生的不同时期,每一个时期都要划分得一清二楚,各具特色,决不雷同。对此,社区责无旁贷。

2、《认同感和生命周期》一书中,描述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八对关系:婴儿的信任对不信任,幼儿的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儿童的主动精神对内疚,少年的勤奋对自卑感,青年的认同感对认同感的扩散,初出茅庐的成年人的亲密感对孤独感,成熟的成年人的开创力对迟钝性,老年的完整性对绝望。

3、与此相关,平衡的社区包括对环境的历史记录,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世俗礼仪,婴儿要有栏杆的小床和诞生地纪念,幼儿拥有自己的地方和特殊的生日,儿童有邻里的游戏的场所和最初的朋友,少年有冒险的地方并付应付之款,青年有兴趣协会和毕业典礼,未成熟成年有夫妻的领域并建造家园,成年人有自己的书房和一些公共权益的集会,老人则有家庭相伴并准备好葬礼和墓地。

模式二十七:男人和女人

1、幼儿园的活妇女干,职业学校的事男子做,超级市场由妇女经管,五金商店由男人营业。在男女分离极端严重的社会中,人们忽略了以下事实: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一个领域纯粹是男人干的事或纯粹是女人干的事。

2、只有男人和女人两者能够共同影响城镇生活的每一部分,我们才会了解什么样的空间模式将最好的与这种社会秩序共处。

3、确信,从厨房到钢厂的任何规模的任何工程项目而言,均要切记男人和女的平衡。

模式二十八:偏心核

1、城镇即没有十分密集的活动区,也没有异常的安静区,地方密度的随机性搞乱了社区的个性,制造了混乱。

2、居民总是下意识的朝着市中心的购物中心去采购而不是向着市郊走。这一顾客汇集现象,得出以下结论:社区的中心,也即最热闹的地方,应设置在社区朝向较大城市中心的那个点上,即中心应当设置于朝向城市的社区边界上。如果我们遵循它,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城市中一条优美的鳞状的梯度变化的曲线,城市获得如此高度连贯的结构,活动区和安静区就一清二楚了,而且人人都可以进去。

3、在每一社区的边界内,标出最接近于最近的城市中心的那一个点,这一个点将成为密度峰,并成为“偏心”核心的核心,容许高密度区从边界向社区的中央凸入,从而扩大朝着中心的偏心核。

模式二十九:密度圈

1、方便和宁静,两种愿望的平衡决定住宅密度的梯度曲线。

2、一旦社区核心十分清楚的选定了位置,则要环绕核心规定逐步递减地方住宅密度圈。因为实验证明人们的居住选择偏向,从方便到宁静的生活平衡选择,人数也是逐步递减的,有准确的数据规律可循。

3、由于这样的选择,完全有可能在每一密度圈内可利用的住宅总数符合希望住在这些距离内的人数,这样,在离中心的不同距离内,土地价格就没有必要不同,无论贫富,都能找到他所需要的动静平衡。

模式三十:活动中心

1、为社区创建集中常去的地方,仅仅是独立分散的社区无补于城市的生活。

2、修改社区内小路的布局,让人们要很方便的走到活动中心,同时这些中心要足够小,45乘60英尺就够了,它能使正常的公共生活井然有序的集中起来。而活动中心的功能是互相支持的,一天的同一时间里,吸引相同的人。不能把小花园、嬉戏设施和物业保安集中,人们走进这两种地方心情是不一样的。

3、在整个社区创立许多活动中心,相互散开的距离约为300码。

模式三十一:散步场所

1、每个亚文化区都需要一个居民进行公共活动的中心:即你可以去那里观看他人和你被他人所观看的一个地方。

2、经过推测,在10分钟或更少的时间内,就能达到散步场所,人们将会经常使用他——甚至每周一两次,而超过20分钟才能达到的距离居民就不怎么去了。

3、若每150平方英尺内不到一人的铺装地面的地方,看起来将死气沉沉、毫无吸引力。1500英尺长的散步场所适合典型集中区的人口密度,如果它的宽度不超过20英尺,应能充满生机。

模式三十二:商业街

1、购物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交通的畅通程度,它必须位于主要交通干线附近,但同时,顾客还希望获得安静、舒适、安全的购物心情。

2、地方的商业街应以短的步行街的形式发展起来,它们和主路成直角相交,商店不在这些有汽车通行的街道上。而停车场辟在商店区的后面。

3、在商业街与公路十字相交的地方,要使交叉道路开阔,并向行人提供优先权。

模式三十三:夜生活

1、每个社区都应有某种公开的夜生活。人们乐于夜晚出门。城镇的夜晚别有情趣。

2、灯火通明,是吸引人夜生活的必要元素,人们才能感受到夜晚的安全,因此,独立的咖啡座、冷饮店、酒吧间、书店、小超市、加油站,本身都不能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它们必须集中起来。根据观察,形成夜生活活动场所的数量最小数字是6。

3、但是,另一方面,把各种晚间服务机构联合成大规模的夜市活动中心,也会使人在感情上产生疏远。应该鼓励把夜生活活动中心均匀分布在整个城镇。

模式三十四:换乘站

1、特别需要公共交通的人的工作地点和住宅应位在换乘站周围。

2、使换乘站的内部和外部的行人网络成为一个连续的整体,比如,停车场设在和换乘站一边,用桥梁和地下通道让换乘时的步行连续。

3、要使不同交通方式间的换乘距离缩小到300英尺,绝对最大值不超过600英尺。

模式三十五:户型混合

1、在生命的周期中,没有一个时期是自我满足的。

2、鼓励在每一个邻里内,每一住宅组团内发展户型混合,以便单人住宅、夫妻住宅、拖男带女的家庭和集体住户相邻共处。人们通过这种媒介才会感觉到他们的生命之路。

3、这种混合的尺度究竟是多大呢?就区域整体而言,应确定每一种户型需求的百分比,用百分比去指导邻里逐步发展的户型混合。同时,如果这种混合存在于一个小得足以具有某种内部的、政治和人情交往的群体中时——这可能是由12个家庭组成的一个住宅组团或一个500人的邻里,这种混合才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模式三十六:公共性的程度

1、人们是各不相同的,其最基本的区别之一是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在邻里内为自己的住宅选址。

2、喜爱社区型和喜爱私密型的性格迥异,他们对安全的态度一致,对安全的方式不尽相同。外向型认为熟悉就是安全,内向型觉得不为人所知就很塌实。当然还有处于中间状态的人士。

3、在每一邻里内建造大致等量的三种住宅,僻静的地方道路弯弯曲曲,热闹的地方,从早到晚都有行人通过。

模式三十七:住宅组团

1、居民在各自的住宅内不会感到舒适,除非住宅能形成一个住宅组团,并有一块各户共有的公共用地在其间。

2、在某一公共用地四周或道路两侧安排建造住宅,形成粗略但易识别的由8到12栋住宅构成的住宅组团。住宅组团的布局以每个人都能步行通过它而无侵入私人土地之感为准绳。

3、人相互确认对方存在的价值,是不可或缺的最低限度的人性。

模式三十八:联排式住宅

1、典型的联排式住宅内部是昏暗的而且好象从同一个模子里造出来,缺乏生活的情趣并受到交通的干扰。

2、解决上面的问题,联排式住宅要坐落在人行道两侧,而这些人行道与地方公路以及停车场连接成直角相交,让住宅只面向小路。

3、同时,获得每一住宅的正面宽而进深浅,力争让住宅30%是固定周边,70%是自由变动的周边而不是与之正好相反的以往不好的模式。

模式三十九:丘状住宅

1、人们的生态需求,在居住中呈现三种特征,一,同地面和邻居联系,二,拥有私人花园,三,每一单元各具特色。

2、为了在每一标准英亩内建造33幢以上的住宅,或为了建造三到四层楼高的住宅,建造丘状住宅是能够满足人们生态需求的。

3、使它们形成层层退的阶梯形露台,每户都有私密的室外空间,呈缓坡面南,中央有一条室外楼梯,也面南,延伸至地面的公共空间。

模式四十:老人天地

1、老人需要老人,但老人也需要年轻人,而年轻人也需要和老年人保持接触。一旦老人被隔离进老龄社区,他们和过去的关系就会一笔勾销。

2、老人需要事情做,老人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对小东西备加爱护,而孩子们又转过来成为他们虚弱的眼耳手足。老人由于过分的体贴入微的关照会变得意志薄弱,他们被好心的孩子送进全面护理的疗养院,反而不能自足。

3、社区应保证正常的年龄分布,每600人中应该有30-50名65岁以上的老人,老人就不会觉得生活寡闷,老人中5%的需要全时照料,也就是每50个老人中有2-3人需要全面护理,一般一位护士能伺候6-8名老人,这样,邻里集体聘请护士负责全面护理是可行。最重要的,是让老人住在他们熟悉的邻里内。

模式四十一:工作社区

1、确保工作就是生活而不光是在挣钱,最好的方式是工作点周围的地区应当是一个社区。

2、各种行业老死不相往来,导致相互漠不关心,我们认为,各种职业都赋有内在的价值和尊严,不分高低贵贱,人们对社会负责的那种局面才会出现。工作社区有助于不同职业的人交流。

3、鼓励形成工作社区,让整个社区都有若干小的工作点,或是庭院、广场,或是一间小的咖啡馆,或是午餐的地方。但全工作社区的工作点不应超过10至20个。

模式四十二:工业带

1、被夸大了作用的划区法把工业和城市生活完全分离开了,并促使居民住宅的邻里变得非常不符合现实生活。工厂影响居民的宁静和安全,居民也把工厂当作疾病,可是又要依存其提供生活的保障。

2、为工人提供福利,环绕在公园四周的花园更多是为了炫耀,相比起几个小小的内部庭院对工人们的用处,工业公园对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贡献为零。

3、数据显示,9.9%的工厂才需要20—25英亩的土地,所以工厂有能力足够小,这样,就有可能在密聚的街区腾出一个必不可少的1-25英亩的场地。工业带宽度200至500英尺,分散到长长的街区去,让它来形成社区之间的边界。邻里边界区就不会是一个被人遗忘而危险的地区,小孩子也容易去玩。

模式四十三:像市场一样开放的大学

1、集中的、与世隔绝的大学扼杀各种学习机会。

2、大学如同传统的市场,成百上千个小摊点,来者不拒,能者为师,有人去授课,这门课就算开设了。

3、作为一种社会观念来看,这意味着大学向各种年龄的人开放,他们可以去上课,上到一半可以去小便,小便之后不回去。从物质环境来说,市场式大学有一中心十子路口,大学的办公室就位于此处,教室就从该十子路口向外扩散,沿步行街分散在两侧的小楼房内,与全城镇融为一体。

模式四十四:地方市政厅

1、居民缺乏政治力量,无法行使地方管辖权,因为物理环境上就没有提供这样的空间形式。

2、地方市政厅不是有形的政府形象,他的目的是居民能够参与,代表自己,发表仅仅属于社区的意见。

3、每一个7000人或更少的社区内,应建立一个装有扩音系统的论坛、长凳和张贴通知的墙壁。并把它设置在最繁华的交叉路口。

模式四十五:项链状的社区行业

1、如果地方市政厅周围没有居民们为他们自身创办的各种小的社区活动中心和兴趣行业,那么它将形不成履行社区职责的能力。

2、社区自治政府的蓬勃取决于为数众多的、特定的政治团体和兴趣小组,但一般来说,这些团体规模小,资金不足,社区有责任提供不收租金或者极低租金的小小的活动场地。这些场地像个小店面,建造得妙趣横生,行人一眼就能看明白团体的思想和宗旨。让他们自由发挥功能,检验自己的思想。

3、举点例子吧,想想这样的社区。比如这样的团队活跃在社区之中:为贫困儿童收集旧物,社区绿化爱好小组,小小的社区摄影展,自助的跳蚤市场,居民之间的物品置换空间。

模式四十六:综合商场

1、超级市场可能越来越大,和其他工业联系在一起,一排排货架,与收款员短暂乏味的接触,使得市场缺乏人情味的交往。

2、提倡建立综合市场,有许多小店构成,建筑结构尽量简易,只提供屋顶、主柱和走廊,允许各种不同的商店,根据各自特长和需要,创造他们自己的环境。

3、综合市场的经济基础如何抵抗超级市场的工业效率,一方面,小商店需要集群与协作,同时,与身材瘦削、活灵灵眼神的果农交谈与侃价的乐趣,可以不需要那么追求效率。

模式四十七:保健中心

1、在一个普通的邻里内,根据简单的生物学标准来评定,90%以上的来往行人是不健康的。

2、大医院,病人被当作商品看待,更遗憾的是,一些所谓的保健中心尽管提倡保健而非治病,但只不过纸上谈兵,方法不当强化的却是病人对自己病的病态行为。

3、英国著名的佩卡姆保健中心,两名医生负责管理,医生的注意力是游泳池、舞厅和露天的餐厅,而接受体检的,不是个人,而是全家人。这是一个日常的聚会。

模式四十八:住宅与其他建筑间杂

1、无论什么地方,城镇的住宅区和非住宅区截然分开,非住宅区将迅速变成贫民窟。因为,使用者不是所有者的那些地方,将缺少整体环境组织中不断进行适应和修正的序列,而破坏社区环境的整体质量。

2、一个人在精心布置家庭方面总比在其他地方花时间多,要他在感情上平分秋色是不可能的。

3、防止白天吸引人的地方正在成为无人居住区,所以,要把住宅间杂在各种建筑功能的结构中,使整个地区适于居住。

模式四十九:区内弯曲的道路

1、直达交通速度快,噪音大,非常危险,区内的道路都应该设计成弯曲的。

2、过路汽车在此路上没有目的地,重要的是不能让司机找到任一条弯路有捷径。

3、一条弯道为50幢住宅服务,让弯道服务的汽车数量低于50,安全和安静就有保障。并且务必使道路真正成为狭窄的:17至20英尺宽就足够了。

模式五十:丁字形交点

1、十子交叉点上的碰撞点多达16个,丁字形只有3个。

2、更充分的证据,丁字形交点上垂直相交,最安全。

3、知道该怎样设计公路了吧。

模式五十一:绿茵街道

1、沥青和混凝土只适用于铺筑高速公路,一条通往住宅的道路铺上寥寥的几块石头就足够了。

2、地方公路铺筑得又宽又平,就会鼓励司机高速驱车通过我们的住宅。行人无可做坐,孩子无可玩,地表排水遭破坏,动植物无法生存。

3、在路面上栽种绿草,上面偶尔铺砌石头,够车轮滚动就成,开车的时间毕竟是少数,这样,我们就有可能拥有绿草如茵的街道。

模式五十二:小路网络和汽车

1、汽车对于行人来说是危险的,可是各种活动恰恰发生在汽车和行人汇合的地方。行人和汽车分开各行其道,是普通的规划实践,可是,在任何车辆完全隔离的地方,很少有那种生机盎然的情景。

2、模式五十一提供了一种人行路和车行路合二为一的方式,但在交通密集的区域,小路和公路并行,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修建特别宽的人行道。

3、如果把人行道设计成与公路直角相交,而不是并行,小路就会逐渐形成与公路截然不同的第二网络。

模式五十三:主门道

1、城镇的任何一个地方,无论大小,都是它的居民可以识别的某种地区。强化这种识别,以使该地区的独特性被加强,显得生动,需要跨越边界的门道,也即社区的标志。

2、边界标志意味着,一种活动的结束,另一种活动的开始。

3、一扇门,一座桥,一个林荫道,或者穿过楼房的门道,使门道成为富有人情味的完整的建筑构件。

模式五十四:人行横道

1、公路交通量对于横穿公路的人足以形成2秒以上的延时,就应该在交叉路口造一个关节。

2、让汽车减速的方式是人行横道比公路高出6到12英寸,并且有一斜坡与公路衔接,坡度为1比6,这样人在横道上从远处容易看清楚,强调了人在人行横道上的权利,而对汽车来讲也很安全。

3、还有一些办法,比如,把公路宽度缩小到仅有直通车道的宽度,在车道间设置安全岛,你可以一个一个的跳过去,在宽阔的道路上适合这样的形式。

模式五十五:高出路面的便道

1、当人行道高到不能让汽车撞上他们,他们才会感到安全,舒适。

2、首先要足够宽,超过12英尺。小到6英尺时,人就感觉汽车在身边呼呼。如果条件不允许,就在公路一侧设置人行道。

3、其次是高度,汽车爬上6英寸高很容易,让汽车处于行人的视线之下,便道有18英寸高,行人就感到安全。

模式五十六:自行车道和车架

1、骑自行车的人总是受到正在他前面开车门的人伤害。

2、骑自行车的人乐于在人行道而不是公路上骑车,因为这样对他们自己来说安全了,而且这样路程可能最短。

3、有必要建造自行车专用道,低于人行道几英寸,将自行车道路引进每幢楼房100英尺内,并设置自行车架。

模式五十七:市区内的儿童

1、儿童不能探索成人世界,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成人。而城市险象环生,儿童没有探索的自由。2、为儿童专门设置有颜色的小路系统作为自行车道网络的一部分,绝不与汽车相交,让这条道路受到注视与重视。

3、儿童骑着三轮车穿过人行街、货栈、商店、花园,了解有趣的城镇生活。

模式五十八:狂欢节

1、城市需要异想天开。

2、城镇要留一部分空地供狂欢使用。

3、人们需要发泄,如果不给予正当的空间,总会发展出病态的娱乐,比如打架斗殴。

模式五十九:僻静区

1、城市需要僻静区。

2、城镇的一部分要利用围墙、建筑物和间距来保持静悄悄。

3、剑桥是一个例子,每个学院都有静悄悄的庭院延伸到剑桥河边。当然不应该止于大学,是人都有此需求。

模式六十:近宅绿地

1、距离压倒需要,如果人们离绿地3分钟以上的路程,人们就懒得动。

2、开阔的公共绿地最好不远于每一工作地点的市民750英尺的距离。这意味着绿地应该按1500英尺的间距均匀分散全城。

3、绿地直径最少150英尺,面积至少60000平方英尺。

模式六十一:小广场

1、广场太大,人们会感到空空荡荡。在一片空地面积超过每人300平方英尺,人们就有荒凉之感。

2、一个人的脸在70英尺左右的距离才能辨认清楚,洪亮的声音在直径70英尺之内人们才会下意识的感觉大家联系在一起。

3、建造一个比你原先想象中小得多的广场。通常直径只有45至60英尺。这一点仅适用于它的横向宽度,纵向可以再长一些。

模式六十二:眺远高地

1、攀登高地俯视纵览,是人的基本天性。

2、高地具备区分与仰慕两种功能。

3、7000人的一个社区应该有一个高地,高地过少,会显得特殊而不能成为人们的标记。高地高度为全社区的人都能看到。在任何情况下,它们应当让人们自己攀登。不要让电梯公司打高地的主意。

模式六十三:街头舞会

1、今天人们不在街头载歌载舞原因何在?

2、情绪的变化受到环境空间的影响。

3、在广场和夜市中心,有坐靠和小商亭的地方,建造一个略高于地面的平台。人在人群中起舞会感到羞涩,在台上会觉得在表演,可以不那么正常一点。

模式六十四:水池和小溪

1、精神分析学家荣格认为巨大的水体表示做梦者的无意识状态。

2、保存天然的水池和河流。让河流成为市内的天然障碍。

3、把雨水收集在明沟,让它流经人行道和宅前。

模式六十五:分娩环境

1、分娩不是疾病,分娩是自然现象。

2、产妇12小时之后才被允许抚摩新生婴儿,或许更长时间,才能看到丈夫。

3、建造适于天然分娩的家庭护理室,全家人都可以住进来,分娩是在全家居住的一套房间内发生,大家都来接受训练教育。

模式六十六:圣地

1、仪式是人生的门道。通过习俗、社交而生根,成为圣地。

2、神圣的东西是人们感受到它的神圣。经过重重回廊、高低台阶、许多牌楼与大门,耐着性子才能揭示真相,这是空间带来的圣地感受。

3、在每一社区邻里中,都要一片容易识别的珍贵的地方作为圣地,并形成叠套的围墙,幽深圣洁。人们在那里举行人生不同阶段的仪式,包括出生和死亡。

模式六十七:公共用地

1、公共用地让自己感到与社会体系保持联系,并成为居民聚会的场所。

2、邻里所需要的公共用地数量应约占私人土地的25%。

3、这种公共用地和公园提供的空间不是一个概念,公园的公共用地缺乏住宅组团的功能基础。

模式六十八:相互沟通的游戏场所

1、儿童需要儿童的程度超过需要他们各自的母亲。如果儿童不能在一起痛痛快快的玩,今后一生患某种精神病的可能非常大。不是恐吓,作者提供了详实的数据调查。

2、儿童应该有安全的公共用地。父母就会减少担心而让儿童一起玩耍。

3、每一儿童必须至少和5个同龄儿童保持接触,那至少要在每64户住家的范围内,一片狭长不横穿公路的土地连接起公共用地、小路、花园。把这片土地建成孩子们沟通的游戏场所。

模式六十九:户外亭榭

1、上面有顶盖,四周有立柱无墙壁,正好提供一种开敞性和封闭性之间的平衡。

2、亭榭的设计合理会让空间变得富有人情味,考虑高出地面,低矮少暴露的坐椅、齐肘高的“靠人墙”,分别提供给交谈的中心和未允许但想听交谈的人。

3、把亭榭设计在重要的便道旁,在住宅的视野内。

模式七十:墓地

1、在任何一个激励人们去生活的社会中活着的人纷纷谢世是每天司空见惯的现象。

2、墓地设置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以及向儿童隐瞒死亡之谜的忌讳,是不太健康的精神。墓地和葬礼最大的意义是给活着的人。

3、缩小公墓范围,分散墓地,恢复墓地与社区的联系,安排围栏,墓旁小径,铭刻碑文,归属产权,让墓地成为圣地。防止墓地无止境,200年后,遗骸归大海。

模式七十一:池塘

1、人们在自然的水边平安长大,相反人工的池塘和游泳池能生出危险。

2、自然的水域都是缓缓的由浅及深,上面各种东西、地形构造、生态环境有明显的序列,这样的过渡富有人情味。

3、池塘的起始水深为1至2英寸。

模式七十二:地方性运动场地

1、人体不会因使用而损坏,恰恰相反,不用才会损坏。体育活动是满足肌肉心理感情的东西。

2、体育锻炼要在近在咫尺的地方,场地要分散在每个邻里中去,人们才便与参与,跑步、网球、篮球,就象在街角杂货店一样。

3、运动场开放,使这些运动成为路人一睹为快的表演节目,并以此吸引他们参加。

模式七十三:冒险性的游戏场地

1、游戏主要功能是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看起来干净、挺好的、有益于健康的其实恰恰让儿童变得消极。

2、小城镇有条件灵活的发展冒险性和富于想象力的游戏场地,因为有更多的没有被沥青覆盖的地面,有泥土,有干树枝,有岩石。这比儿童攀爬的滑梯和秋千架强。

3、给儿童空间,让他们再创造自己的游戏场地。

模式七十四:动物

1、保持与动物的接触对儿童的精神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不是什么难事,到动物园看犀牛和在院子里观察蚂蚁有同样的价值。

2、宠物令人愉悦,但太人性化,老鼠蟑螂又有害,适当的把动物引回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是完全可能的。

3、明确规定一片有栅栏围护、水草丰茂的公共用地,允许居民自由放牧,养鸭喂牛,动物在那里随地排泄而无需清除。

模式七十五:家庭

1、核心家庭不是一种可行的社会形式,它太小了。

2、鼓励8—12人的群体组成群居家庭,扩大家庭结构。

3、满足夫妻领域等独处住宅之外,提供具有公共设施的公共空间,如烹饪、园艺和照料孩子。并在居住地的重要交叉路口,辟出空地,供群居家庭全体成员见面聚会。

模式七十六:小家庭住宅

1、很少有父母对家里成人活动的区域没有清净、安宁和干净而感到高兴。

2、孩子围着大人转是十分自然的,有孩子的家庭却让住宅充满儿童的性质。

3、使住宅具有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双亲的领域、儿童的领域和公共区。三个区的规模上大致相似,儿童的活动没有大人规律,所以不要觉得儿童区就应该比大人的房子小,而最大的是公共区。

模式七十七:夫妻住宅

1、一对夫妇可能产生的最大问题就是双方几乎都不存在隐居或拥有私密性的机会。个性埋没在“夫妻”中。

2、一旦隐退独处的需要得到满足,夫妻双方就会真正在一起相处,那时的住宅才能成为山盟海誓倾吐爱情的地方。

3、设想夫妻的共同领域为半公开和半私密的,或许是两个小地方(房间),或许是一凹形空间,也可以是半矮墙遮挡的角落。

模式七十八:单人住宅

1、单人住宅的首要问题是简朴。

2、单人住宅会让人感到一种妙不可言的连续性构件,就象调煮羹汤,满屋飘香,是多房间不会有的情景。

3、单人住宅和其他住宅的平面应不同,周缘应该有大小不等的凹室,可促进空间的使用与情趣,总面积不超过300至400平方英尺。

模式七十九:自己的家 1、租赁的房屋违背形成稳定的、自我康复的社区的自然过程。

2、追逐利润的房地产买卖诱使人们把住宅当商品来处理,是破坏性的,它是为了“再出售”,而不是满足自身的需要。这种动机不再能使造房的人把住宅造得适合他们自身的需要。房东尽量减少支出保养和维修费,房客也无热情对房屋花园进行舒适发展。结果出租的住宅区总是最先变成贫民区。

3、“安乐窝”发展是否成功取决于下面两点:住户都必须拥有住宅和户外空间两者所需的明确规定的基地范围;住户完全有权控制基地如何发展。

模式八十:自治工间和办公室

1、本模式所依据的前提只有一个:工作是一种内心获得慰籍的生活方式。如果人仅仅是机器中的一个嵌齿,谁也不会喜爱自己的工作了。

2、当工具代替了富有人情味的那部分工作,它就是文化的毁灭者。而当人被视为工具,那就彻底的违背人性了。现象是工作被孤立,任务简单化,工作不具个性和自我调整的可能。

3、鼓励成立5至20名工人参加的自治工间和办公室。一组工人运用手中掌握的最高权威作出决定的过程就是他们感情上相互共鸣的过程。

模式八十一:小服务行业

1、机构太大会形成衙门作风。

2、衙门作风可以克服,一是机构小而自治。二是业主对社会机构要有谅解的积极精神。

3、不准任何一个服务机构全体职工的总人数超过12名。尽可能自治。每一服务机构在易识别的建筑内工。在每一服务机构都能通往有顶街道(这点我不是十分明白,或者是场所产生对某种情绪的影响)。

模式八十二:办公室之间的联系

1、一个有行走状态的办公室是有生机和健康的。

2、在行走频率和行走路程之间,人们会产生一个厌烦距离。比如,10英尺外的档案室你可以一日数次不烦,400英尺偶尔才可。

3、计算两个部门之间的行走次数,在下面的数字中获取厌烦距离,并保证两个部门之间的距离小于厌烦距离。2次/小时50英尺,2次/日200英尺,2次/周350英尺。

模式八十三:师徒情谊

1、求学的人通过帮助懂行的人干活而学得知识。

2、干和学要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是最成功的学习方法。

3、按师徒传统关系组织工作,不超过6名徒弟,支持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把工作室划分为几组师徒朝夕相处的小空间。

模式八十四:青少年协会

1、青少年成长,传统社会各种满足过渡心理要求的礼仪随之而来,但在现代社会的“学校”中,对此完全不予理睬。

2、青少年的成长,应有真正的报酬、真正的不幸、真正的工作、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友谊、真正的成就和真正的负责精神。

3、要获得这些,要建立名符其实的有社会结构的自我管理负责的青少年协会。鼓励12至18人的男女去组织小型社会。

模式八十五:店面小学

1、安排得当,儿童自身的求知心切就会直接引导他们去获得基本的技巧和养成学习的习惯。

2、良好的教学秘密在于低的学生教师比,但学校花费金钱,数额巨大。

3、在社区建立小而独立的学校,保持1比10的教师学生比,并让它有一个店铺门面和3-4间房间。

模式八十六:儿童之家

1、儿童之家是一个双亲和子女关系松绑的地方,可以徒步而去,步行上学的儿童比坐汽车上学的儿童学到的东西多,道理很简单,由于步行依然和地面保持接触,他们能在脑海里形成认知的地图,而不是坐轿车的从一地到另一地象坐在魔毯上。

2、儿童之家是儿童的第二个家庭,而恰恰不是一个临时看管孩子的地方。

3、在每一个邻里内建造一个儿童之家,一个可漫步的大屋或一个工作点,儿童能在那里逗留一小时或两小时。至少有一个管理员住在儿童之家的房屋内。大人也可以随时进去,和儿童交流。

模式八十七:个体商店

1、商店体现一种生活方式。商店规模越大。其服务就越缺少个性。

2、社区必须力所能及使此地的商店控制在此地的所有主手中,禁止各种形式的代销与连锁,限制其规模。

3、50平方英尺的商店面积存放若干商品已经足够大了,刚好供一个人经营。

模式八十八:临街咖啡座

1、临街咖啡座是城市人情味的展现,它使许多地方变得引人入胜。

2、让临街咖啡座变得比加油站还普遍,它是社区的社交场所,通过调查,在街头喝啤酒交流比在实验室里智力和感情发展得分都更高。

3、给人亲切感的咖啡馆有若干房间,朝向一条繁忙的人行道,并能将餐桌摆在馆外,甚至街道。

模式八十九:街角杂货店

1、街角杂货店是社区的“散步发生器”。

2、一个街角杂货店生存下去的条件是,必须服务居民1000人。

3、一个街角杂货店成功与否取决于位置,街角的小店租金应高于街区中心的。

模式九十:啤酒馆

1、人们能在什么地方可以饮酒、唱歌、喧哗,或发泄他们内心世界的悲哀呢?

2、社区某处一定要有一个供上百人聚集的大场所。这样才能形成连续不断的人流交叉现象。

3、而内部的环境功能要连续:柜台、炉火、投镖处、卫生间、门厅,座位布置要保障人来人往,都在边上。

模式九十一:旅游客栈

1、一个在陌生的地方投宿过夜的人总归是人类社会一名成员,他仍需要结伴交际。

2、萍水相逢、吃吃喝喝、玩玩纸牌、讲讲故事,体验一番不同寻常的奇遇。可是,在现代的旅馆里,老板认为,陌生人相互戒心,于是客房被布置得自给自足。3、客栈的热烈和融洽的气氛取决于经营管理者居住在客栈内这一事实,他们视客栈为自己的住宅,并且,不能管理超过30间客房。

模式九十二:公共汽车站

1、公共汽车站不能让等车的人觉得孤独、焦急不安或感到等个没完。

2、让公共汽车站处于一种关系网中:交通信号灯、报亭、鲜花、街道拐角处商店的遮蓬、一棵古树。

3、公共汽车站还应该是公共生活的小中心,让它成为社区门道的一部分。

模式九十三:饮食商亭

1、人们希望能在街上、去购物的路上、去工作和找朋友的途中,都能随时的买到普通便宜的食品。

2、饮食商亭集中在汽车和小路交汇的地方,并保持和邻里一致的性格。

3、最佳的食品是家庭供应、自己制作的,饮食商亭散发的香味越浓越好。

模式九十四:在公共场所打盹

1、当游人能在公园、公共门厅或门廊内悠然进入梦乡时,这就是公共场所取得成功的标志。

2、在培养人民具有高尚品德和信任感的社会中,有时人们想在公共场所睡一觉是人世间最合乎情理的事了。如果有人躺在人行道边或长椅上做一美梦,大家应把这当做一种生活认真对待,而如果他是无处可去的流浪汉,城镇居民应该感到高兴他至少能在这里甜蜜的睡上一觉。

3、这是一种态度,务使周围环境内有足够数量的长凳,或席地而坐的舒适的地方。让这些地方相对遮蔽,不受来往人流的影响。

下载建筑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筑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筑类读书笔记

    建筑类读书笔记寻找失忆的城市与建筑当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就开始追求精神品质,建筑也是如此,因此在中国建筑大量性建造之后,我们越来越注重建筑的文化精神品质,建筑类......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摘录: 建筑成了时代的镜子。 现代的建筑关心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它任凭宫殿倒塌。这是时代的一个标志。 为普通人,“所有的人......

    建筑读书笔记——建筑面前人人平等

    读书笔记 《建筑面前人人平等》的作者以人的角度出发,用哲学、艺术、人文的观点,去看待建筑,阐释了作者对建筑至于人类的意义的思索,给我的启发很大。 首先,作者给我了这样一种感......

    《建筑十书》读书笔记范文

    读书笔记 ——《建筑十书》简介 《建筑十书》书分十卷,主要有:建筑师的修养和教育,建筑构图的一般法则,柱式,城市规划原理,市政设施,庙宇、公共建筑物和住宅的设计原理,建筑材料的性......

    建筑读书笔记(小编推荐)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读书笔记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名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

    《城市建筑美学》读书笔记

    此书既有文采,作者谭元亨老师博采众长,所学甚广,对建筑美学之见地独到,可当成一本文学作品细细品读。这本书的内容和风格随意性很强,流畅写意,挥洒自如,就像作者所说,该书注重一时的......

    后现代建筑语言读书笔记

    近现代建筑语言读后感 近现代建筑语言这本书将19世纪下半叶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的世界上主要的建筑语言都有做了相应的介绍。从现代建筑语言产生的背景与新建筑形式的出......

    建筑施工技术读书笔记

    钢筋混泥土工程读书笔记近年来,为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和防震性能,在民用建筑中普遍设计应用现浇钢筋混泥土楼板。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现浇钢筋混泥土楼板出现裂缝的现象较多,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