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两型社会”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和目标

时间:2019-05-12 18:4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把“两型社会”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和目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把“两型社会”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和目标》。

第一篇:把“两型社会”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和目标

把“两型社会”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

向和目标

——在“两型社会”建设上的认识与实践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认真贯彻中央精神,湖南从正在进行的“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实践出发,坚持以“两型社会”建设引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质量提升,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改善的良好势头。“两型社会”建设是转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两型社会”建设成为推动湖南科学发展的强大引擎。在近年建设“两型社会”的实践中,省委、省政府深刻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建设“两型社会”在本质要求上是一致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两型社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两者有机统一于湖南科学发展的实践中。省委书记周强指出,只有以背水一战的勇气尽早抢占建设“两型社会”的制高点,才能为湖南长远发展谋求真正的出路。

——解决发展不足、发展不优的“两难”问题,需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近年来,湖南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弯道超车”中推动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在政通人和中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是,发展不足、发展不优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发展不足主要表现在: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产业规模不够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不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太合理、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省委、省政府分析认为,“两型社会”建设本质上是转变经济方式、抢占新的发展制高点的一次革命。解决发展不足和发展不优的问题,就要切实改变过去那种粗放发展模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建设“两型社会”,是完成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变双重任务的突破口,是破解发展不足和发展不优“两难”问题的“金钥匙”。——面对负重爬坡、后发赶超的紧迫形势,需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我省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中

期。在这一时期,一方面,虽然发展势头强劲,但资源环境约束十分明显,特别是人均耕地、煤、气、油等主要资源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万元GDP能耗却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这“一低一高”,是长期制约湖南发展的一个“瓶颈”。另一方面,虽然发展实力增强,但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值,截至“十一五”末,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仍有168万人之多。这“一少一多”,是长期压在湖南肩上的一副“重担”。省委、省政府分析认为,湖南目前正处在负重爬坡、后发赶超的关键时期,只有建设“两型社会”,才能激发内在潜能,发挥后发优势,给爬坡“减负”,为赶超“给力”。因此,必须下决心转变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路,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新路。

——实现既解近忧、又强后劲的发展目标,需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近年来,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制约发展的矛盾和困难还比较多。从当前看,主要是工业化水平偏低,城市化建设滞后,市场化运行效率不高,要素瓶颈制约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强;从长远看,主要是体制机制难题还有待进一步破解,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变。省委、省政府分析认为,湖南要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抢先机、争上游,必须立足当前“解近忧”,着眼长远“强后劲”,而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不仅能扫除当前发展障碍,在区域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打好“十二五”的“开局战”,还能根除许多深层痼疾,培育后劲,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取得“持久战”的胜利,最终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

坚持以“两型社会”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把建“两型”与转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把“两型社会”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和目标。省长徐守盛指出,“两型社会”决不仅仅是个生态目标,它必将引起思维方式、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政府管理方式的巨变。为此,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坚持“两型”引领,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贯彻到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观念、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体制机制,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好的“两型”发展之路。

——充分发挥“两型”产业的引领作用。“两型”产业是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发展目标,以清洁、低碳、循环、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发展“两型”产业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是建设“两型社会”的有力支撑。为此,湖南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坚持把发展和壮大“两型”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立足长株潭的产业基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加快传统产业的“两型”化改造,加大“两型”技术产品推广应用力度,做大做强“两型”产业。近年来,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电动

汽车、文化创意等“两型”产业,纷纷落户长株潭城市群,并引领全省形成了机械、食品、文化创意等9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随着“两型”产业的逐步壮大,到2015年,湖南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将调整为9.5∶48.5∶4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20%,“两型”产业的引领作用更为突出。

——充分发挥“两型”生产方式的引领作用。建设“两型”生产方式,意味着生产方式从“低端”转向“高端”、从“单一”转向“全面”、从“粗放”转向“集约”。实现这三个转变,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题中之义,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关键所在。为此,湖南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坚持把“两型社会”的理念、目标、方法全面融入发展方式转变、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社会管理优化、对外开放、“四个湖南”建设等各个方面,尤其注重保护好昭山生态绿心、湘江、洞庭湖这“一心”、“一脉”、“一肾”,努力走优化发展之路、创新发展之路、绿色发展之路、人本发展之路。目前,全省正在实施产业、统筹城乡、环境、信息化等领域的“八大工程”,以构建“生态环境安全体系”为目标的湘江流域水污染整治新的行动计划已正式启动。

——充分发挥“两型”生活方式的引领作用。“两型”生活方式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建“两型”就是转方式、惠民生。为了在全社会倡导“两型”生活方式,湖南提出“全员参与、全面建设”的原则,着力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加大“两型”宣传,增强全社会的“两型”意识,营造“人人知晓、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加大“两型”生活方式创建,在全省开展“宜居城市”、“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创建活动,开展“两型机关”、“两型学校”、“两型社区”、“两型家庭”评选。在城市,宾馆房间不提供一次性用品;在农村,创新环保自治模式,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中转、县处理”的垃圾分类处理,努力把湖南建设成为中部乃至全国最适宜居住的地区。——充分发挥“两型”体制机制的引领作用。建设“两型社会”的过程,是利益调整的过程,也是体制机制变革的过程。因此,建设“两型社会”,必须以体制机制建设为突破口,撬动体制机制之变。近年来,我省确立了“省统筹、市为主、市场化”的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推进机制,进一步凝聚各方力量,发挥各方优势,使合力变得更强;扎实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在示范区实行“大部制”,下放行政管理权限,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使工作变得更顺;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优化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机制,使环境变得更好;进一步扩大开放,构建“走出去、引进来”的合作机制,加强与央企对接,加强与中央部委、兄弟省市共建,加强与泛珠三角、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等区域交流,使合作变得更广。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全面深入发展

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逐步推进,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带来了良好机遇。为了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在全省全面深入发展,省委、省政府于去年8月作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全省建设“两型社会”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今年8月,省委又召开“两型社会”建设推进大会,在总结试验区第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对第二阶段改革建设作出新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试验区的示范带动作用,统筹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大湘西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发展,促进全省协调同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为推动工作落实,着重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深化“两型”顶层设计。做好顶层设计,有助于整合资源、强化统筹、有序发展。我省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特别是上海、天津等先行试验区成功做法的基础上,顺利完成了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总体改革方案编制。与此同时,省直有关部门开展了10个专项改革方案、14个区域专项规划的编制提升工作;长、株、潭三市编制了总体改革及专项改革实施方案、87个市域专项规划;省里颁布了“两型”标准,率先建立“两型社会”建设标准化体系,绿色电价、环境污染责任强制性保险、财政生态补偿等一系列制度设计纷纷出台。这些顶层设计,突出了高端定位和全盘规划,保证了“两型社会”建设的正确方向。

——完善“两型”考评标准。考评标准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指南针”和“度量仪”。省委、省政府特别重视构建“两型社会”建设指标体系,加大资源、生态等“两型”指标在政绩考核中的分量,强调一旦造成污染,企业摘牌子,老板带铐子,官员也要摘帽子。在实践中,一方面,完善考评内容,既注重考评速度和规模,更注重考评质量效益、结构优化、自主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就业和民生改善等指标;另一方面,改善考评方法,实行分类指导,探索建立分区域、分类型不同层次考核对象的差别化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同时,科学运用考评结果,坚持把考评结果运用到干部选拔使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

——健全“两型”政策体系。有了科学完备的政策体系,“两型社会”建设才有保障。为此,我省进一步强化制度创新,完善政策法规,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土地管理、投融资、产业发展、对外开放、行政管理等各个领域大胆改革,围绕“两型”目标要求,构建有利于产业、市场、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近年来,一系列开全国先河的政策法规在我省陆续出台:《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湖南省规范行政裁量权办法》,给行政裁量权具体的“标尺”;《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为“两型”建设量身立法;“两型”系列标准和规范,使“两型”建设有规可循;《关于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环境污染责任强制性保险试点的范围和步骤。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有力推进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搭建“两型”组织平台。建立组织工作平台,是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跳板”和保障。为加大组织协调工作力度,我省成立了高规格的长株潭试验区工委和管委会,分别作为省委、省政府的派出工作机构,省委常委兼任工委书记。工委和管委会统筹协调各方关系,扎实做好政策引导、项目申报、标准制定、示范创建、宣传教育等相关服务工作,形成了推动工作的联动机制。同时注重建立国际国内交流平台,在更大范围内聚集海内外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组织工作平台的搭建,有效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支持“两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强大工作合力。

“两型”巨轮出湘江。湖南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建设“两型社会”,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也是湖南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只要坚持不懈地沿着“两型”之路走下去,三湘大地一定会更加秀美、更加充满发展活力。(省委宣传部理论处供稿)

第二篇:谈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的认识

谈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的认识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因为:

第一,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首先,我国是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不足的国家,各人均自然资源普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资源较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建设节约型社的必要性。其次,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农村人口大批向城市转移的阶段,加上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过多地依靠投资和工业带动,资源短缺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要打破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建设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其次,生态环境的形势严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主要江河湖泊水质恶化,环境污染通过空气、土壤、食物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可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和生态,才能促进我这经济社会平稳较快持续发展。

第二,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确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德、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时至今日,国际社会已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近年来,节约资源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潮流,成为各国人民的共识。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程,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我们必须紧紧抓住

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以更加坚定的意志,更加顽强的作风,更加扎实的工作,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第三篇: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及主要方向

我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

一是由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现状所决定。尽管我市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多方尝试和探索,但粗放型特征仍很明显。二是由我市产业结构特点所决定。重工业比重大,资源和原料型特征明显。重工业在鸡西工业中,始终占主导地位,重工业产值比重占全市的86.4 %,大部分企业生产是以矿产资源采掘和当地原料的简单加工制造为主。三是由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所决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及“统筹兼顾”的发展观,要求必须改变主要依靠增加资金及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粗放型方式,实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集约型方式。

(一)坚持观念创新,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建设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先导作用,推动清洁生产工作,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同步提高。

(三)坚持技术创新,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工作,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四)坚持招商引资政策,大力推动结构创新和组织创新工作,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五)坚持人力资本积累机制创新,大力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工作,促进高智能劳动者就业。

(六)坚持以发展旅游产业为契机,大力推动旅游商品、旅游产品开发工作,促进轻工业产值比重提高。

(七)坚持加强宏观调控,大力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形成良好的政府、企业、社会分工协作氛围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第四篇:两型社会建设范文

中国的循环经济建设的提出和具体成就

骆梅

(湘潭大学 外国语学院 10级对外汉语班 2010310119)

摘要: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及我国建设两型社会工作的提出过程。循环经济的定义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我国循环经济的具体实施。

关键词:两型社会资源节约 资源问题 循环经济 中国特色循环经济 企业 个人 正文:

1.两型社会的定义

我们所说的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中“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建设就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简称。[1]

2.建设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我国在清朝是就自诩为“天朝上国”,土地广袤,资源丰富。然而,自二十世纪以来,或者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致使人口迅速增长。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2](其中不包括港澳台的人口)。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政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还会对居民的就业、住房、交通、医疗等方面造成极大困难;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等构成的巨大压力,那么未来几十年后的生态和环境恶化将不可避免,这无疑危及人民起码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在中国出现的那些资源短缺现象及事故,无不昭示着这一认识的正确性。如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是西南五省市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的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这一水荒给当地的人民带来了生存的极大威胁,也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再如近几年的黄河断流、长江断流及众多内陆湖泊的萎缩枯竭都给我们敲响了一警钟。我们的母亲河的生命都遭受了威胁,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再来就是各大城市的水荒、电荒、油荒等等问题,都迫切需要我们及时解决。

从1995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后。针对中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系列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消耗的改革措施相继出台。2005年6月27日下午,胡锦涛指出,“节约能源资源,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2]此后,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通知》,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进行了部署。至此,中国开始全面进入建设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建设对我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资源节约问题首当其冲。我国资源禀赋较差,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而在2005的《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

境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浪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3]因此,我国必须首先解决资源问题。而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4]

3.我国建设循环经济的成就

我国一直在进行循环经济的探索,并在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试点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各个省市都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建设循环经济的相关的政策。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大背景下,发展属于自身的中国特色循环经济。各个企业甚至个人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下面我列举了一些具体成就。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泰格林纸集团公司总裁王祥就是其中的一位不可忽视的典范。1998年7月,王祥临危受命,正式出任岳阳造纸厂厂长。当时的纸厂因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艰难转变的冲击而濒临。而过去的造纸方法与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有着极大的冲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和工人们提出了“林纸一体化”思路。“林纸一体化”就是打破过去传统林木和造纸分离的管理生产模式,将制浆造纸企业与营造造纸林木基地有机结合起来,既发展造纸企业,又建设原料林木基地,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结合产业化新格局,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这一具有循环经济发展思想的方法不仅拯救了濒临倒闭的工厂还为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们人民都在积极地为建设循环经济而奋斗,我国的企业当然也不甘落后近年来。济南钢铁集团公司坚定不移地走低资源耗用、低污染排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早在1999年,济钢节能降耗、挖潜增效的经验就在全行业得到推广。斗转星移,目前济钢已形成了以“创新中循环,循环中高效”为主要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是企业成功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案例。

此外,广东省更是提出了绿色广东的口号。广东省省委书记张德江在2004年年底首次提出之后,人们对这一构建和谐广东的高瞻远瞩的战略目标与构想的认识越来越深刻。2005年2月,广东成为全国绿色GDP试点的十个省市之一,表明建设绿色广东已进入实践探索。据专家介绍,广东的循环经济具体体现在经济活动的单个企业、共生企业群和全社会三个层面。在单个企业层面,广东省经贸委、省科技厅和省环保局从2003年开始组织企业进行清洁生产试点,22家企业被命名为“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在共生企业群层面,广东在南海建设了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计划滚动投资50亿元,将建设成为面向珠三角,辐射华南的体现循环经济的第三代工业园。在社会层面,广东初步形成资源回收及综合利用体系。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等地建设了垃圾焚烧发电系统,充分回收生活垃圾中的热能。积极发展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行业,目前,广东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持证单位每年综合利用回收危险废物已达80万吨以上。

除此之外还有安徽铜陵的对铜水淬渣、硫酸渣、磷石膏堆这些昔日的铜、硫酸、化肥和水泥等主导产业形成的当地的结构性污染源的合理的再利用;河南三门峡市下辖的河南省煤化工基地,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循环经济试点义马市,它制定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到2010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到15%,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基本构建

起以电-煤-铬为主导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湖南省农村的林业和农业方面循环经济已经走出了一片新天地;湖北鄂州的循环经济也渐成气候。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5]积极建设循环经济以推动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以推动我国构建和谐的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了历史进程。

注释:[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04-28

[2]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7日下午进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2005-06-27

[3]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的通知 2005-07-06

[4]曲格平.《循环经济———21世纪发展的趋势》[J]

[5]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上的讲话2005-03-05

第五篇:把自主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推动力

把自主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推动力

对于广东这样一个经济总量大,发展又不平衡的省份来说,更有效推进科学发展,就必须既要有创新性的思路,又要有创新性的举措,二者缺一不可

当前,广东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更有需要。广东要在国际赛场上与别人抗衡,就要下大力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成为真正强有力的竞争者

要自觉把自主创新作为引领广东未来发展的核心推动力,聚精会神、合力推进,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努力建设创新型广东。这是一场持久战,又是一场攻坚战

自主创新道路是我们现在还不太成熟,而且有许多弯道坎坷,甚至“人迹罕至”的创新发展之路,但经过“惊险一跃”后可能是越走越光明、越走越宽广的康庄大道

南方日报讯历时3天的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7日上午在广州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决议》和《中共广东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审议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决定》。省委书记汪洋在7日上午举行的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强调把自主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推动力。全会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是一次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的大会,是一次求真务实、狠抓落实的大会,是一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会。

汪洋在讲话中指出,对于广东这样一个经济总量大,发展又不平衡的省份来说,更有效推进科学发展,就必须既要有创新性的思路,又要有创新性的举措,二者缺一不可。我们既要有战略眼光,又要有执行力;既要注重谋篇布局,又要注重脚踏实地。

汪洋指出,自主创新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推动力。当前,广东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更有需要。过去30年,广东靠外向带动、加工贸易,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省份一跃成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但缺乏核心竞争力。广东要在国际赛场上与别人抗衡,就要下大力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成为真正强有力的竞争者。只有坚持不懈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广东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有可能突破发展“瓶颈”,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汪洋强调,当前广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具有难得的机遇和条件。一是中央对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将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二是市场倒逼机制将促使企业更加注重自身创新;三是广东的人文精神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厚实的文化积淀。此外,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广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备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当然,也要看到,我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矛盾、问题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不完善之处,这些问题亟需在实践中加以解决。

汪洋强调,要自觉把自主创新作为引领广东未来发展的核心推动力,聚精会神、合力推进,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努力建设创新型广东。这是一场持久战,又是一场攻坚战。当前,尤其要在若干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推动全省自主创新工作打开新局面,迈上新台阶。一要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角的作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都是自主创新的重要角色,但企业是自主创新中最重要的主角或主体。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加快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积极引导全省大中型企业建立高水平的研究开发机构,加大创新投入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快的提升。

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也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和主力军,要适应市场需要,主动与企业对接,不断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在政产学研结合中的责任,发挥各级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统筹协调、宏观引领作用。二要选准创新主战场。创新的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是自主创新的主战场。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带动全局。珠三角等重点区域要着力抢占产业发展技术制高点,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培育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企业和名牌产品,努力打造成为我省自主创新的新高地。三要大力吸引培育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广东,最缺的就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业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可以打破行政区域、甚至是国家的界限的优势,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配置人才资源,积极引进一批我省急需的创新型人才,通过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吸引、造就人才,加快突破制约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瓶颈”,努力形成“东西南北中,人才到广东”的局面。四要积极完善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制度是自主创新的持久保障。在新的发展时期,广东自主创新要继续走在全国前面,必须坚定信念,大胆探索,勇于改革,坚持革除一切妨碍、束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弊端,加快自主创新立法,综合利用财政、信贷、环保、土地、贸易政策以及技术标准、价格杠杆等,加快形成激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利益导向,为激发全社会自主创新活力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使广东成为各种创新思想充分激发、创新激情竞相迸发、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热土。

汪洋强调,自主创新道路是我们现在还不太熟悉,而且有许多弯道坎坷,甚至“人迹罕至”的创新发展之路,但经过“惊险一跃”后可能是越走越光明、越走越宽广的康庄大道。我们要对人民高度负责、对广东的未来高度负责。只要我们把自主创新作为广东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推动力,上下同心,锲而不舍,披荆斩棘,奋力前行,广东就一定能迎来光明的前途,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达到胜利的彼岸。

汪洋强调,要认真做好年初的各项工作。一是及早谋划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确保开好局、起好步。二是高度重视节日市场工作,保证节日市场丰富。三是高度关注民生,让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四是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会议期间,与会同志围绕省委的工作报告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对省委常委会去年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今年的工作部署和思路举措表示完全赞同,对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珠海、梅州、阳江、潮州市和省发展改革委、省广新外贸集团有限公司、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要负责同志在会上就贯彻全会精神作了发言。

全会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团结奋斗,扎实工作,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新进步、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出席会议的有,省委委员、省委候补委员。不是省委委员、省委候补委员的省党员领导同志,省纪委常委,各地级以上市市委书记、市长,省各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和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东莞、中山市中心镇党委主要负责同志,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中部分基层党务工作者和基层党员等列席了会议。

下载把“两型社会”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和目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把“两型社会”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和目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阐述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及主要方向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34.十七届五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要点概要: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两型社会建设工作总结

    长沙市开福区房产管理局 2010年两型社会建设工作总结 2010年,我局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安排,根据《2010年开福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责任分解表》文件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全面完成各......

    两型社会建设论文

    关于建设两型社会的报告“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整个社会经济节约能源的基础上,其核心内涵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

    两型社会建设总结

    两型社会建设总结建设“两型社会”社区模式以来,街道办事处认真谋划,严密部署,开好头,起好步,建立了“两个机构”,组织召开了“三个会议”,摸清了“两个底数”,采取“四项措施”加大......

    两型社会建设情况报告

    关于资源节约型和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情况的自查报告 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任务分工,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思路 紧紧抓住新形......

    “两型社会”建设工作总结

    “两型社会”建设工作总结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也是贯彻党中央十六届......

    两型社会建设调查报告

    两型社会建设调查报告 C24 彭钰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