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叙述广播在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以及不可替代性
叙述广播在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以及不可替代性
不可替代性: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时效性,信息的层级性及媒体意识等方面似乎全面处于下风。对于广播这样的本身带有浓重时代痕迹的媒体来说更是如此。但我们又看到在这个信奉“适者生存”丛林法则的时代中,广播不但作为一种媒介形式被保存了下来,而且还发展得越来越好。无线电的发明对于一般大众来说,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广播的产生。广播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电视未普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广播的功能无可替代。它比报纸有更强的时效性。从此,传播由平面变为立体,人们发现自己的耳朵从没如此重要过。广播传播信息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让它成为了很好的战时宣传工具。广播的功能被人们再认知是伴随着一次次的重大灾难和紧急新闻的发生。似乎广播总是在重大事件面前才显露出它的价值。另外广播还具有其它媒介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一个优势就是亲和力。与报纸相比,即口语与书面语相比。
广播的优势:广播要想在竞争中自身的优势。
一、“快”是广播的一大特点和优势广播是以电波来传送信息的,“快”是广播的一大特点和优势,这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在通讯技术借助多媒体与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广播利用新技术要立足于充分发挥“快”的特点和优势。报刊要经过写稿、排版、印刷、发行等多个过程才能与读者见面,比广播要慢许多;电视要摄像、编辑、剪接、制作后才能与观众见面,它是一个对环境、设备、投入依赖性较高的传媒,也远没有广播这样便捷;最便捷的广播只要一通电话就可以发出报道了,发布的信息几乎可以和发生的事件同时。
二、连线报道机动灵活广播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进行异地连线播报。与报纸相比其优势不言而喻;与电视相比,广播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插播或直播新闻事件,尤其是突发性新闻事件;与网络相比,广播不受接收工具和空间的限制;与其他所有媒体相比,广播更便于听众随时参与。
广播的劣势:传播效果稍纵即逝,耳过不留,信息的储存性差,难以查询和记录。线性的传播方式,即广播内容按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听众受节目顺序限制,只能被动接受既定的内容,选择性差。
广播只有声音,没在文字和图像,听众对广播信息的注意力容易分散。
第二篇: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与劣势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提高课堂效率优势具体表现
1.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优化课堂结构,便于灵活实施教学过程 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能非常灵活地实施教学过程,它比普通的多媒体增加了好多实用的功能,并且这些功能是一般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所不具备的。①注解、编辑功能
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时,如在PPT课件或视频的播放过程中,需要做一定的讲解和文字的批注以完成教学,在以往的课前准备中,教师需要利用视频处理软件对所拍摄的视频进行文字的添加等处理,而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不加处理就可直接在上面标注或书写文字。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能随时灵活地引入多种类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并可对多媒体素材进行灵活地编辑、展示和控制。②存储与回放功能
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的一大突出特点,即板书内容可以被存储下来。写在白板上的任何文字、画在白板上的任何图形或插入的任何内容都可以被保存,可供以后教学使用,或者与其他教师共享;也可以打印出来以印刷品方式分发给学生,供课后温习或作为复习资料。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能帮助学生课后实现知识的巩固。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可对讲过的内容进行回顾复习,便于学生巩固以前的旧知识和内容,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③放大、探照灯等功能
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某些工具例如放大、聚光灯、屏幕捕获等,可以对具体的细节内容进行放大、聚光灯照射、截取图像等,引起学生关注,贴近教学需求。白板的拉幕动能、隐藏功能可用来一次又一次地刺激学生回答问题,从而使知识和概念在演示中更加清晰明了,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通过充分调用电子白板的这些功能,可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通过对比、归纳、突出、梳理、回放等形式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④绘图功能
交互式电子白板拥有丰富的各学科工具、元件、仪器图,便于实验设计和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比如,在实物连线实验教学环节中,需要在白板上画出电路实验需要的仪器的时候,由于操作简单,学生都很有兴趣,踊跃参与。学生获得了一个实践参与的机会,充分体现了交互、参与的新课程理念。媒体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学策略的应用,教学策略也随着媒体技术的先进而拥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2.电子白板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高学习质量
课堂教学是最丰富的人与人的交互方式发生的场所之一,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语言、手势、目光接触等方式来引导课堂教学的进行。而传统多媒体课堂教学却要求教师必须死板的坐在讲台前面对计算机,使用键盘、鼠标等非人性化的方式来授课。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时,教师手中的一支白板感应笔,既是一支多功能笔,也是一个鼠标,由此打破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只能坐在电脑前使用鼠标的限制,给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使教学更加生动,加强了师生间思想的碰撞交流,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在课堂中,师生情感和谐融洽正是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前提,也是课堂效率能够提高的有力保证之一。
3.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便于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和保存,为教学反思提供了平台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授课完毕后,老师的话、视频、板书的内容、学生的发言等等,利用相应的软件都可以被系统自动记录下来,形成一个包含了课堂教学过程全貌的可重复利用的综合性文档,方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及总结;还可将这些文件作为教学资源发布到校园网上或教师的网页,学生们就可以下载进行知识的反馈复习;特别是如物理学科中有许多探究实验,这些实验需要学生设计探究方案,有些学生设计的方案是很有价值的课堂动态资源,这些资源可以直接或者间接的用于教学。
二、使用劣势 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是多媒体教学发展的新阶段,它的多功能性为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提供了崭新的舞台。它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辅助工具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但是它毕竟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协助师生教学相长的工具。完全依赖这种工具,只会使教学走入误区。目前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下存在以下误区。
1.教学复杂化
目前,许多教师没有把交互式电子白板当成黑板那样使用,而是把它复杂化为课件操作。总是花费大量时间提前做好电子白板课件,把情境提前输入到电子白板中,课堂上还是忙于操作课件。这样,教师们就从过去的黑板教学下课件操作的奴隶转变为电子白板教学下的课件操作奴隶,电子白板没有让教师从课件编辑、制作、操作中解放出来。
2.无视学生的自主性
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引入课堂后,可以更好地随机生成英语情境。然而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它的这一优越性,总是忙于提前设置好情境,上课了不管合适不合适就将提前做好的拉过来用,无视学生的自主性。长此以往,会彻底让电子白板成为课堂的附属物,达不到积极的课堂效果。专家认为宏观层面的教学设计应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应该真正体现探究、合作、自主、体验的精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不是搬教材、不是搬教案,不是搬教参,而是要使电子白板如同纸和笔,真正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功能与不足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个集成了众多媒体教学功能的实用软件,体现了开发者的智慧,通过这样一套与硬件捆绑的软件,提供了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功能,减轻了使用过程的复杂性,因而深受教师喜爱。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书写、注解、电子擦板功能;②绘画、图片功能;③重点凸显功能;④回放与资源功能。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种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与电子通信技术的人、机交互智能平台,教师在白板上的所有操作,都可以通过电磁感应反馈到计算机中,并投影在电子交互白板上,迅速实现人与白板、计算机、投影仪之间的信息交换。它的很多特点和功能,使它在教学中能发挥一些特别的作用。
1.方便教学,有效丰富了教学内容和信息量
在以往用课件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走到主控台前操作计算机,机械地把课件内容展示给学生,教学过程显得不流畅,学生往往不能像预想的那样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环节中去,课堂教学似乎失去了活力的源头。而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只需在白板地上点击需要的工具或图标,即可实现所需要的操作,且交互式电子白板自身的界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书写板书的空白区域,教师可以当黑板使用,顺应了教师的讲课习惯,使得授课很自如。又由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与各种软件能很好地兼容,其自带资源库中存放有各学科的图片、活动挂图、音像资料、学科工具等,教师可以灵活方便地引用所需的信息资源和教学软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信息。
2.活跃课堂,有利于教学方式多样化
以往的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教学资料演示,那种预先设计、高度结构化课件在演示过程中只能进行有限的切换,无法进行更改和标识,学生参与度很低。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平台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调用需要的素材,随时在书写、标记和计算机操作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根据需要灵活地进行编辑、组织、展示与控制,使教学的灵活性大大增加,学生有了更多到白板前展示、表现、练习和合作的机会,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参与的方式更加多样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能力和意识,也有利于回归富有活力的课堂。白板的视觉效果还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特点都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促进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的形成。
3.重点强化,便于突破重难点
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某些工具例如放大、批注、聚光灯、屏幕捕获等,可以对具体的细节内容进行放大、标注、聚光灯照射、截取图像等,引起学生关注,贴近教学需求。白板的拉幕动能、隐藏功能可用来一次又一次地刺激学生回答问题,从而使知识和概念在演示中更加清晰明了,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通过充分调用电子白板的这些功能,可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通过对比、归纳、突出、梳理、回放等形式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
4.及时反馈,便于教师调控教学
交互式电子白板自带的电子投票器,可用于课堂上组织学生回答选择题,计算机系统能迅速统计得出答题情况,便于教师根据答题的正确率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电子奖状也是白板系统自带的工具,当学生有好的表现时,获得一张新奇有趣的电子奖状,对他们是一种莫大的鼓舞。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可以统计出每个同学获得电子奖状的数量,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一个方面,是一种客观科学的手段。
5.可以方便地储存教学内容,便于教师反思、分享,学生回顾复习
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将所有操作过程和结果都储存起来,便于形成个性化的授课纪录,成为教师的重要课程资源,帮助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为今后的授课、反思提供参考。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可对讲过的内容进行回顾复习,便于学生巩固以前的旧知识和内容,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交互式电子白板有一些现象和问题,值得引起关注,进行必要的改观和调整。
1.对白板的使用方式单调,缺乏对白板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在很多课堂上,教师大多是频繁使用书写、切换、拉幕、图形拖拽等少数几个功能,这与传统的黑板+挂图基本相当,并未体现出白板的独特优势。相反,屏幕频繁切换,教学内容显得琐碎零乱,很少有教师注重对主干知识的梳理和回放,在学生脑海里很难留下对所学知识的深刻印象,会弱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另外,白板的很多功能如聚光灯、放大镜、批注等工具在强化要点方面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在有些课堂上,缺乏白板与其他软件的整合,例如,在理科课程的授课环节中,有些比较抽象难懂的、需要带领学生分析的科学过程,很有必要用FLASH、几何画板或Authoware软件制作一个课件,在授课中进行无缝链接,生动形象地化解难点,但有的教师只用静止画面进行展示,大大削弱了效果。
2.对白板的使用时机有的不恰当,缺乏对时间和量的恰当把握
毋容置疑,课堂教学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突破口,也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但无论技术多么先进,要与教学内容实现恰当结合,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功效,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课堂所用的白板技术手段与教学需要不适切,例如,课前为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兴趣放一段视频似乎成了一种授课套路,但有的视频材料在引发问题意识方面作用不大,或与本节课的核心知识联系并不密切,不恰当的展示,会给人一种喧宾夺主的感觉。因此在备课中,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找到教学内容与教学素材的切入点,使技术的使用更具有针对性。
有的课堂从头到尾都在进行屏幕的频繁切换,完全摒弃了对传统黑板的适当使用,淡化了与其他教学方式的融合,学生关注白板的时间过长,易引起视觉疲劳,而且很快从感觉新奇到单调乏味,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3.教学方式的转变流于形式,白板的功能发挥不充分
新课程提倡要进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目的是要改变以往教师一味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焕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探究、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在应用白板的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多的注重了白板内容的变换和展示,忽视了常年积累的课堂教学经验和技能的发挥,如教学内容的组织、课堂的管理、提问的策略等,忽视了有效的启发和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合作和互动更多的体现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邀请,学生到白板前操作。在有的难点内容上,也出现了教师一言堂的讲,学生无奈的听的场面,这使得白板未能真正发挥它的优势和作用。
第三篇:自我分析中的优势与劣势
一、我的优势和劣势
1、我的竞争优势
对于大学生而言,所谓“优势”主要分为个人优势和资源优势。所谓个人优势,指的是你纯粹属于个人因素、不随外界因素变化的优势,比如说你很聪明,又比如说你很漂亮,其实这些都是优势,你可以先记录下来,但真正严谨地分析下来,应包含的领域应该更宽些。比如有些人口才很好,有些人交际能力出众,有些人酒量特别厉害,有些人具备某些文艺体育类的特长,有些人很容易在第一印象给人以信赖感,而有些人大学时系列地读过一些书,形成了某一领域较系统的知识,这些都是优势,也比较显性,你很容易自己就把握到。口才好的可以从事需要与人打交道、需要说服别人的工作;酒量厉害的适合做销售或公务员,或者公关类岗位,;有文体类特长的,说不定瞎猫碰到死耗子,招聘企业需要这类人员,或人事部招聘的那家伙和你一样喜欢篮球,而且进入公司后可以借此很快和同事打成一片,增进人际关系;在某一领域有系统知识的,很容易在别人面前形成“渊博”的形象,人们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总是有些敬畏的,就好好发挥你的优势吧。
2、我的竞争劣势
如不善言语、含羞、粗枝大叶、知识贫瘠、学校比较差毫无品牌可言、专业冷门或太过热门等。分析劣势的目的不是使自己变得更沮丧,而是使自己了解该如何避开这些劣势,使自己在职业之路上变得更聪明些。当然,如果你一定要挑战这些劣势,坚信“一切皆有可能”,倒也不是不行,只是困难会多出许多,而我也只有“敬仰之心,滔滔不绝”了。
大学生也有些较通行的劣势,需提醒自己注意。比如:缺乏经验,自我期望较高并因此造成在职的不稳定性,学校的知识很可能比较陈旧而不适用于企业,现代大学生活可能养成的许多不良习气(如懒散、易抱怨、不关心他人、及其他基本素质方面的问题)等。
二、我面对的机会和威胁
1、我的机会
所谓机会,主要指外界而言,当然也包括学校可能提供的诸如“出国”、“进修”、“考研”、“对口实习”等机会。不要以为校园内往来奔告的诸如“某某企业来学校招聘啦”才是传说中的机会,然后使尽各种江湖招数去“把握”这样的机会,如果你居然用这样狭隘的视角来做“战略规划”,这篇文章你就甭往下读了。机会的分析其实需要很广的视角,宏观上包括国家的经济形势、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各区域的产业发展态势、行业趋势等,微观上包括搜集到的来自各企业、政府部门、人才市场、学校或学长们提供的各类有利的信息。尤其要关注新生的、或高增长预期的职业领域,和自己专业或自身优势有关的边缘性、复合型职业领域,职业竞争者薄弱,国家强烈倾向的人才政策等利好信息。
2、我的威胁
所谓威胁,包括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人才需求饱和,所学专业领域过缓的增长甚至衰退,新的低成本竞争者(甚至是技术上的替代者),人才需求方过强的谈判优势,不利的政策信息,新提高的职业门槛等;也包括来自自身的,比如身体健康隐患,家庭不稳定因素,糟糕的财务状况及还款压力等。
三、职业能力分析
如何取得专业会计师的相关职业能力,这是一个能力框架的问题。只有对能力框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解决如何获得这些能力的问题。目前,无论是大学,还是专业团体,或是培训机构、雇主都非常重视会计师的职业能力问题,这是个很大的转变。传统上,人们比较强调学历,比较重视会计学科的知识和会计实践。这种要求比较单一,这与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管理模式有关。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只需按国家计划生产和销售,无需考虑市场和竞争问题。在这样的企业,会计师的责任比较轻松,只要记好帐、算好帐就行了。那时候,只要熟悉会计制度,就是一个称职的会计。现在不同了,实行市场经济需要会计师发挥更大的职能。会计师除了做好财务会计工作外,还要重视管理会计。在西方,会计师更被看成是管理层的业务管理伙伴。当然,对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和海外上市的国有企业来说,会计知识还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规则。而要成为管理层的业务管理伙伴,光有会计方面的知识显然不够,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同时,作为管理者,又必须具备领导能力、交流技巧和演讲技能等软性技能。当然,除了企业,社会各界也已经对此形成共识。
由此看来,评价一个人的职业能力,涉及三项要素:
一、个人能力可分解为知识水平,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
知识水平更多的是指所掌握的书本知识,也包括实务工作中理解实务的能力。工作技能包括软性技能,如分析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创新能力、谈判能力、人际关系、建立和利用组织内部和组织间网络的能力、以及在压力、变化、冲突和挑战的情形下有效地处理危机的能力。另外,素质和气质也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工作表现,首先会涉及到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工作岗位所在的行业性质不同,比如说汽车工业、能源工业、服务行业等,会有不同的职业能力要求。即使在同一行业,不同的工作岗位会有不同的要求。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一定有各自的能力要求。在一个公司内部也有不同的岗位,再具体说,就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工作职责。这些都会构成一个人所谓的职业能力要求,而这些要求都会有所不同。
三、对会计行业来说,很难制定一个具体的会计师业务标准。这个业务标准,主要是通过会计师协会对会员提出的能力框架标准来实现
作为一个协会,它会从选拔人才的角度,制定入会的标准,比如说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学历可以进来入会,进了协会后,提供什么样的专业课程给会员学习,还有涉及到后续教育和会员服务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职业道德的约束问题。所有这些就会构成一个会计师协会对自己的会员的能力框架要求。
第四篇:自我分析中的优势与劣势
我的优势和劣势
1、我的竞争优势(Strength)
对于大学生而言,所谓“优势”主要分为个人优势和资源优势。所谓个人优势,指的是你纯粹属于个人因素、不随外界因素变化的优势,比如说你很聪明(能作为优势,那当然不是一般的聪明了),又比如说你很漂亮(能作为优势,那当然不是一般的漂亮了),其实这些都是优势,你可以先记录下来,但真正严谨地分析下来,应包含的领域应该更宽些。比如有些人口才很好,有些人交际能力出众,有些人酒量特别厉害,有些人具备某些文艺体育类的特长,有些人很容易在第一印象给人以信赖感,而有些人大学时系列地读过一些书,形成了某一领域较系统的知识,这些都是优势,也比较显性,你很容易自己就把握到。口才好的可以从事需要与人打交道、需要说服别人的工作;酒量厉害的适合做销售或公务员,或者公关类岗位,(值得注意的是,过度饮酒是透支生命,可借此起步,但不可长久如此);有文体类特长的,说不定瞎猫碰到死耗子,招聘企业需要这类人员,或人事部招聘的那家伙和你一样喜欢篮球,而且进入公司后可以借此很快和同事打成一片,增进人际关系;在某一领域有系统知识的,很容易在别人面前形成“渊博”的形象,人们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总是有些敬畏的,就好好发挥你的优势吧。
2、我的竞争劣势(Weakness)
如不善言语、含羞、粗枝大叶、知识贫瘠、学校比较差毫无品牌可言、专业冷门或太过热门等。分析劣势的目的不是使自己变得更沮丧,而是使自己了解该如何避开这些劣势,使自己在职业之路上变得更聪明些。当然,如果你一定要挑战这些劣势,坚信“一切皆有可能”,倒也不是不行,只是困难会多出许多,而我也只有“敬仰之心,滔滔不绝”了。
大学生也有些较通行的劣势,需提醒自己注意。比如:缺乏经验,自我期望较高并因此造成在职的不稳定性,学校的知识很可能比较陈旧而不适用于企业,现代大学生活可能养成的许多不良习气(如懒散、易抱怨、不关心他人、及其他基本素质方面的问题)等。
二、我面对的机会和威胁
1、我的机会(Opportunity)
所谓机会,主要指外界而言,当然也包括学校可能提供的诸如“出国”、“进修”、“考研”、“对口实习”等机会。不要以为校园内往来奔告的诸如“某某企业来学校招聘啦”才是传说中的机会,然后使尽各种江湖招数去“把握”这样的机会,如果你居然用这样狭隘的视角来做“战略规划”,这篇文章你就甭往下读了。机会的分析其实需要很广的视角,宏观上包括国家的经济形势、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各区域的产业发展态势、行业趋势等,微观上包括搜集到的来自各企业、政府部门、人才市场、学校或学长们提供的各类有利的信息。尤其要关注新生的、或高增长预期的职业领域,和自己专业或自身优势有关的边缘性、复合型职业领域,职业竞争者薄弱,国家强烈倾向的人才政策等利好信息。
2、我的威胁(threats)
所谓威胁,包括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人才需求饱和,所学专业领域过缓的增长甚至衰退,新的低成本竞争者(甚至是技术上的替代者),人才需求方过强的谈判优势,不利的政策信息,新提高的职业门槛等;也包括来自自身的,比如身体健康隐患,家庭不稳定因素,糟糕的财务状况及还款压力等。
第五篇:中国制造企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劣势(共)
中国制造企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劣势
摘要:在分析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时,通常认为我们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本文认为,这种优势只是比较优势,并不必然转化成竞争优势,而且这一优势随着大量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竞争战略已逐渐销蚀。中国企业要赢得竞争优势,必须重视人力资本的价值,培养自己在研发与创新、营销、品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化能力。
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下,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可能向所有存在禀赋资源比较优势的市场或产业领域渗透。中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往往体现在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领域,因为中国制造业是最能利用和体现我国具有比较优势要素的产业,也是最具创新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然而,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已向纵深发展。当大量的拥有研发、营销技术和品牌优势的著名跨国公司将制造业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以利用中国市场的比较优势要素的时候,中国的制造业似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制造业如何守住最后一块拥有比较优势的阵地,这不仅关系到能否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更重要的在于能否首先立足于国内市场,因为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
一、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
在分析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时,通常认为中国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低成本的优势,而这一优势又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低成本。
根据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公布的 2001—2002年中国国际竞争力综合排名,中国综合竞争力排名第31位。从评价的八大要素指标中的“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这二项具体指标来看,我国劳动力成本从2000年的第12位上升到2001年的第10位,比其它指标高出20多位,凸显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且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还低于东南亚国家。
199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对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的工资报酬做的测算结果同样证明以上结论。如下表。
中国20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但劳动力成本并没有相应的大幅度上升。其主要原因是中国长期保持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的能力,从而使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即使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工资水平大幅度上升,但中西部地区大量剩余的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从而使东部地区制造业仍然能得到廉价的劳动力。
二、比较优势能否转化为竞争优势
依赖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低的战略仍然是一种比较优势战略,既然是比较优势,那么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信息化,技术快速变革,劳动力趋向知识化),这种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就会很快,产业和技术结构的升级也会很快,这种升级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是对先进的产业和技术的模仿。在创新的过程中,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不断学习新的技术、生产、营销等方面的知识,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尤其在那些新兴的、前沿性的产业和技术中,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互补性越来越强,他们的知识技能不断增加,其人力资本的价值也在不断地升值。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必然意味着劳动者价值的提高,所以低劳动力成本的政策不会吸引优秀人才,或者说优秀的企业想通过低劳动力成本的方式吸引高素质的员工是不可能的,而没有高素质的员工,企业就失去了竞争的源泉,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最终会丧失企业的竞争力。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的过度积累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从而出现人才流失,这说明了这些国家的自然禀赋结构比较低,没有合适的位置去利用他们的人力资本。所以,中国企业过度强调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会损害人力资本的价值(从一定程度上讲,劳动力成本低意味着劳动力素质低),相对于技术、品牌和管理优势而言,是一种贬值的竞争力,而不是一种升值的竞争力。
一方面,仅仅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并不等于总成本最低的优势,总成本最低体现在整个业务流程的整合生产效率,体现在价值链的关键环节甚至全部。如果劳动生产率管理效率低,必然会增加其他生产和销售成本,从而抵消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民营企业家刘永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去韩国参观访问一家同行时,发现他们一个加工1500吨面粉的工厂才66个人,他非常佩服。但韩国老板告诉他,自己刚从中国打了败仗回来。他非常不解。韩国人说他在中国开的厂子,设备比韩国的还先进,但100多号人只能加工100吨面粉,因为中国人做事不到位,做事效率低,员工的素质差异决定了企业的差异。据今年的最新的统计,在全国 7000万产业工人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 35%,高级工只占3.5%,与发达国家40%的比例相差甚远,而技师和高级技师更是风毛麟角。“中国制造”的制造者们的素质状况与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制造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极不相称。
所以,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要变成竞争优势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低劳动力成本要建立在高素质的劳动力和高效的劳动生产率基础上,这也是将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品(产业)升级的重要条件,其中劳动者的素质即人力资源的质量是关键。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已经受到跨国公司的强劲挑战。
从2001年开始,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如松下、东芝、惠普开始在中国市场大降价,有些产品价位直面中国企业同类低价位产品,且目标手段十分明确——首先就是要打破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地位,其次从措施上对开发、采购、制造、销售环节进行从零开始的彻底中国化流程再造。比如松下在深刻地研究了中国的低成本优势之后认识到:中国的优势在于10倍于日本的劳动力和只有日本1/10的工资水准,普及型的产品不在中国生产就无法生存;如果不能推出以中国价格参与竞争并获得利润的商品,几年之内松下将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
因此在新一轮的战略调整中松下对自身的高成本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开始构筑以中国为轴心的全球性生产、销售体制。2001年以来松下分别关闭了其位于美国的微波炉、空调压缩机的生产基地及德国的模拟复印机生产基地,将生产全部转移到了中国。
在全球制造业能力过剩、利润水平日益下降的趋势中,曾经靠着爱迪生发明的电器起家,又成为美国家用电器的领军品牌GE公司开始了战略结构的转移。一方面,从八十年代初期起,GE先后将空调器、小家用电器、电视机等利润率无法达到公司预期目标、无法成为行业领头羊的业务转卖出去,除保留了电冰箱、厨房电器等极少数核心产品外,其他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产品干脆放弃、退出。另一方面,仍利用自己的技术、品牌和渠道优势,保留在白色家电领域的核心产品,但采取新的经营方式。如多数产品的制造业务采取外包的形式,在全球(中国、韩国、拉美)的众多家电企业中通过比较寻找最理想的对象采购,供应给自己的全球网络。并且,GE还同时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开掘新的利润源。比如,在医疗设备市场,GE公司不仅在中国建立了采购中心,以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而且,在中国完成了几项成功的并购业务,减少了在中国市场的竞争者的数量,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加上在中国的设备调试和营销网络的建立,其整体价值链的优势基本形成。而在服务领域创造的收入增长更快,已占到总收入的70%(2001年的统计)。
总之,中国制造环节的比较优势与跨国公司强大的品牌优势和渠道优势形成了互补关系,正是中国的低成本制造力为跨国公司的价值链提供了重要的环节,成为他们创造利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而与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命运截然不同的是,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却屡遭挫折。先有美国和欧盟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彩电、打火机、钢材),然后又有以技术侵权为由对中国产品(彩电、DVD)树起一道技术壁垒,所有这一切令中国企业的低价竞争战略失效,成本优势逐渐销蚀。
三、我国企业的竞争劣势
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靠低端产品竞争和频遭技术侵权指控的表现实际上暴露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劣势。从上表1揭示的信息已发现,在衡量国际竞争力的另一个关键指标“科学与技术”一项上,我国的排名是连续下降的:94年是第23位,95年 27位,96年28位,2001年35位,2002年33位。在“企业管理”指标中除“劳动成本”之外,其它指标排名都很落后,这也同样说明我国在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水平方面的落后,而科学与技术又是决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在衡量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方面,研发投入是最基本的重要指标。按照国际惯例,企业要保持生存,其研究开发费用必须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2%左右;要保证领先地位,必须占到 5%以上。而在发达国家,工业企业的研究开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是3-5%,高科技企业可以达到20%。据统计,1995年,我国工业企业 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人的比重为0.18%,其中大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分别为0.3%和 0.02%。目前,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2%,而“全球 500强”中美国上榜企业是5%-20%。现在,约有 2/3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没有建立研发机构,新产品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比重平均只有8%。企业如此低的研究开发投入,显然难以保证有效地开展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内生增长能力。
我国不仅研发投入少,而且知识产权也少。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2001年年报公布的信息,国外企业来华发明专利的申请量相当于我国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的2·5倍以上。从近几年的发明专利数量看,国内外申请也差距悬殊:1997-2001年,国内向国外申请从299件增至1027件,合计1949件,而国外来华申请从20953件增至 26401件,合计90686件,是国内向国外申请的 46·5倍。含专利权的使用和转让在内的“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收支差距也不容乐观。1997-2000年,我国企业出口收入从5500万美元增至 8000万美元,合计2·73亿美元,而进口从5· 43亿美元增至12·8亿美元,总计30·36亿美元,高于出口10倍。(IBM公司仅在2001年通过专利转让许可的收入就达到17亿美元,占其总利润的21%)。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2002年我国共有9万多项专利获得授权,但其中只有6%左右属于发明专利,其它都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即使在发明专利中,能够居制高点的核心技术也只是凤毛麟角,通常是基础性专利或从属专利(从属专利要依附于他人的基础专利才能实施)。而从国际知识产权的含金量来看,今天知识产权的保护主要集中在几个发展前景看好的技术领域,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在这些战略性前沿性和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高技术领域中,美国、欧洲和日本拥有绝对优势,如在生物技术领域,美国拥有专利占59%,欧洲9%,日本17%(我国近几年只在计算机技术领域有所突破,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技术,并强调从“中国制造”上升到“中国自造”)。
四、中国制造业的选择
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经历已经证明,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或产业的比较优势已不具有国际竞争力,一方面,对这类产品的需求日益减少,需求结构已趋饱和,另一方面,这类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不高。第三,国际化使得不同企业可以分享其它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从钱德勒揭示的现代工业企业的发展历史规律来看,现代工业出现和发展的原因归结为技术创造的速度经济和向管理型大企业的过渡创造的组织能力,结果是现代大工业通常是集中于资本密集型工业中,而不是劳动密集型工业中。在当今以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增长的知识经济时代,以体现低劳动力成本的初级产品的比较优势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在最能体现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产品竞争力在迅速提高,说明我国制造业在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水平方面的迫切性。
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史来看,主要有两类制造业,一是加工制造业,二是装备制造业。大批量、标准化、生产线是加工制造业最重要的特点。在加工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最初的基本竞争方式就是成本价格的竞争。当技术达到一定水平,质量达到一定标准时,如果产品之间没有差异,价格竞争的结果是增产不增收,尽管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但利润越来越薄。像这样的加工制造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特点是需求弹性小,供给弹性大,前者意味着市场需求容量有限,后者意味着进入门槛很低。价格竞争到一定程度就进入差异化竞争阶段。装备制造业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不是成本价格的竞争,而是性能、质量、营销、品牌等方面的差异的竞争,只有这些才能真正为企业带来利润。
但中国制造业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从传统加工制造向现代高科技装备制造转移需要有一个积累渐变的过程,需要遵循国际分工原则。一方面,需要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是盲目一味发展高科技而忽视中国大量劳动力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的技术、管理水平,突破发达国家对技术转移和模仿设置的障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从而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中国家电产业发展的历史和企业竞争战略从成本最低向差异化的转变过程充分说明了这一道理。改造中国制造业,并不意味着中国制造业什么都能做。正如吴敬琏先生所说的,现在产业链的划分是在全球范围内划分,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已经分得很细了,要想搞全能的产业链,一定会失败。一个企业也是一样,只有先在一个很小的环节做好了,才能向其它产业环节转移。
概括来讲,中国制造企业要发挥比较优势,突破竞争劣势,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要着重培养以下竞争能力:
第一,确定投资和产业发展目标,培育差异化战略能力。企业无论是选择进入新的产业领域,还是选择规模扩张的战略,应该首先对目标产业的定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其次才是确定差异化还是成本最低的战略。正如麦肯锡北京分公司董事兼总经理潘望博先生所说的,中国制造业中的确有很多发展机会,但制造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建厂、研发、营销等等,尽管中国已经有一些非常成功的制造业企业,例如格兰仕、联想等等,但新企业要进入这个领域,特别是要成为一个有知名品牌的制造商会比较困难。而在一些新技术领域,包括生物、光纤、电信技术等,世界各地都有很多这样的新技术在不断涌现,中国自己也有一批很好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利用他们开发大量的新技术业务。
第二,创造品牌竞争优势。品牌是一种差异化优势,它可利用客户对品牌的忠诚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价格的敏感性下降使得公司能避开竞争;它可使企业在较高价格、增加利润的同时不必追求低成本。客户的忠诚以及其它竞争者要战胜这种“独特性”需付出长期巨大的努力就构成了进人壁垒。公司如果赢得了客户对品牌产生了忠诚,在面对替代品威胁时,其所处的地位比其它的竞争对手更为有利。品牌形象可以通过企业在过去的广告、顾客的服务、产品特色或由于第一个进入该产业而获得的商标信誉和顾客忠诚度上的优势而形成。而一旦品牌信誉形成,这项资产就可自由地延伸到其它的产品或业务上,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路径依赖的以品牌延伸或技术扩散为特征的多元化经营。品牌差异化战略需要企业对品牌的长期投资,需要在质量和信誉方面对消费者的长期承诺。
第三,培养企业营销传播的核心能力。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特性和消费群,因此不同的企业也具有不同的能力差异,“联想”善于创造、维持营销网络;“丝宝”善于做终端;IBM善于做赞助培训、产品示范和一流的顾客服务,更善于获得集团消费者和产品合作者的支持。所以,企业的营销方式也应该是差异化的,而不仅仅依赖于广告。企业既要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又要学会整合营销。
第四,不断的产品创新。创新是竞争优势的不竭之源,它是对消费者需求、竞争市场的变化、产品和产业生命周期的准确、及时的判断力和应变力的反应,也是企业在研发上的投资能力的体现。“宝洁”公司每年与超过700万的消费者进行交流,各种产品每年至少要做一次的改进和改良。“联合利华”承诺每年出品高质量的产品和饮料,为此每年投资大约10万元用于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所以真正的国际品牌很少是靠一成不变的一种产品打遍天下的。
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集中在制造业领域,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供给能力起了重要作用。当大量的跨国公司直接将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市场,他们在分享中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低的资源优势时,我们却很难在短期内学习到他们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效率优势,相反,我们在制造领域的优势在慢慢地消失。我们虽然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但并没有形成总成本最低的优势。我国企业低效率、高成本运营的绩效表现再次证明了波特的战略思想的正确性:企业的竞争优势往往体现在特定的战略要素上,仅仅是要素的可得性并不足以解释竞争的成功,竞争优势取决于怎样有效率地使用这些要素,只有有效率地调动要素的能力才是竞争优势的关键。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遭遇的挫折经历再次告诉我们,作为人力资本的劳动力尽管是最重要的资本,但是最不可能获得保护的产权;价格竞争只是市场竞争的初级阶段,质量、服务、创新才是企业更有效的制胜之道。国内制造业只有加快企业管理改造,提高劳动力素质,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在产品研发与管理的纵深层面上打造整体成本优势,才能突破“Made in China”产品仅凭“劳动力与制造”这一比较成本优势的局面,将比较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只有这样,中国的制造业将不仅仅是中国的制造业,而应该是世界的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