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住院精神病人的社会功能康复训练
住院精神病人的社会功能康复训练
一.精神疾病康复概论
康复医学及康复精神医学的发展史
(一).康复医学
1.初创期(1910以前)
2.形成期(1910—1940)
3.确立期(1940—1970)
4.发展期(1970以后)
(二).康复精神医学
西方:70年代开放式管理→ 社区精神康复服务(中途宿舍、日间看护中心、庇护农场)→ 70年代后期家庭干预+心理教育→80年代广泛推行各种技能训练、社区病历管理、职业康复方案。
国内:50年代末起步,主要有:音乐治疗社交技能、绘画书法训练、行为矫正训练、就业技能训练。
我区精分患者四级动态康复程序
社 会 中 精 神 分 裂 症 患 者
↓↓
新患者慢性波动病人
↓↓
市级专科医院家庭病床
↓↓
区级精神病医院日间农疗
农疗康复中心
↓↓
镇村监护网
二.康复医学精神病人
分为二大类:住院和社区住院综合症
表现:
情感淡漠 始动性缺乏 兴趣丧失
顺从 不能表达感受 丧失个人的人格
个人的习惯、修饰及一般生活标准的退化
主要是住院环境和管理模式所致
产生的原因:
丧失与外在世界的接触强加的懒散
暴行、恐吓和戏弄病室的不良气氛
工作人员的专横跋扈药物作用
丧失出院的指望
丧失个人的朋友、财产和个人的事物
(二)住院精神病人的康复原则
生理、生物、社会功能训练的巧妙结合:
1、药物:
维持量:该病人有效治疗量1/2—1/
4提倡逐渐晚上顿服
出院后服药原则:新发病6个月以上,第二次发病三年,第三次以上发病终身服药。减少复发1/3—1/4。
2、改善环境和管理模式
环境设施—社区化病房—家庭化
善病室的环境气氛:病人和病人之间
工作人员和病人之间
管理模式:分级管理安全第一
3、始终贯彻心理支持与心理教育:
阳性强化===行为疗法===认知训练
4、康复程序:
病人从住院开始进行社会功能康复训练!
把目标 制订康复训练计划 鼓励病人参加记录 定期评估 总结5、争取家属支持:
(三)医院康复的临床意义
主要作用在于加强了住院的精神病人与现实社会中人和事的接触机会,改善了精神面貌和心理处境,减轻精神症状,减慢了功能衰退。
(四)医院内的康复训练:
1、生活行为的康复训练: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行为疗法)—养成习惯
文体娱乐活动训练(工娱疗法)—培养兴趣
原则:症状缓解期的病人,内容因人而宜,循序渐进。
作用:
A 自然表达本性,一般不受症状制约——消除病态
B 抵消敌意和攻击性——减轻病情
C 推动和发展患者间的合作积极性及加强集体观念——改善社交能力
D 富有吸引力有愉快感和满足感——稳定情绪作用
社会交往技能训练:
C训练、示范——介绍社交技能训练的基本语言、口语、问候语、对话、如何自我表达,赞扬别人
角色扮演:短句
指导:
2 学习行为的技能训练
——教育疗法
文化知识,卫生宣教和一般技能学习:
包括服饰,合理用钱,交通工具,烹饪等
3、职业技能训练——作业疗法
简单作业训练:
工艺制作训练——工艺疗法
就业前训练:
身体、心理、疾病情况
提供活动内容——病人有体验
谋求病人主动参与
人际关系
训练适度
集体活动
注意安全
总结和评估
4出院前训练
出院愿望和自信心
了解自己病的特点—自我批判
依从性: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家庭情况:人员、环境、人际关系
鼓励生活自力
社会环境
求助方式
5出院后追踪
出院前与病人和家属征求意见
联系方式
有格式有记录有服务
谢谢!
2005.9
_
第二篇:无亲属精神病人住院托管协议
精神病人住院期间托管协议
甲方:
乙方:
因甲方的职工(被托管人)患精神疾病需较长时期在乙方住院治疗。鉴于被托管人已无亲属,而甲方因故不能对被托管人进行相应的陪护和管理,故委托乙方对被托管人进行相应的监护管理。现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托管协议如下:
一、托管期限为被托管人在乙方住院期间。托管期内乙方负责对被托管人的监护和生活管理。
二、甲方转交被托管人的基本医疗保险证、特殊病种医疗卡、专用病历、基本医疗个人账户给乙方管理,有关被托管人在乙方住院治疗的一切费用由乙方按相关规定负责代办。
三、甲方将被托管人工资卡交付乙方,乙方凭其工资卡按相关规定支付被托管人住院期间的生活费、医疗费等。
四、甲方有义务配合乙方办理被托管人有关证件的相关手续。
五、如被托管人因患躯体疾病需转院外治疗,乙方应主动与甲方联系,双方共同协商处理。被托管人因病死亡(非医疗事故),乙方应立即通知甲方,甲方应及时前往按有关规定处理善后事宜,所发生相关费用由甲方承担。
六、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后实施。
七、本协议一式两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乙方(盖章)
甲方联系人:乙方联系人:
联系电话:联系电话:
年月日年月日
第三篇:浅谈流行音乐的社会功能
浅谈流行音乐的社会功能
摘要:在瞬息万变今天,社会高度发展,流行音乐也跟随着社会的脚步不断向前发展。流行音乐越来越成为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因而它的社会作用也越来越凸显。本文通过流行音乐的概述、主要风格与特性的研究分析,探讨流行音乐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流行音乐特性社会功能利用发展
一、流行音乐概述
流行音乐指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黑人的Blues音乐为基础,最初以商业为目的,发展至今有着众多风格及多方面融合的调性音乐体系。
流行音乐源于西方,它是19世纪的产物,在20世纪的前几十年得到迅速发展。西方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流行音乐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美国是世界上流行音乐最发达的国家,也是流行音乐的主要发源地。如今,世界各国的流行音乐形态基本上都是在美国流行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流行音乐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已逐渐发展成了有别于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音乐体系,具有很高的学术性,以爵士和声、拉丁音乐节奏、非洲音乐节奏、现代编曲技术为理论依据,其特点为风格多样、节奏相对比较复杂、音色多样。包括所有的民间音乐种类,发展风格也不受局限性。
二、流行音乐主要风格与特性
流行音乐风格包括通俗音乐、叮砰巷歌曲、爵士乐、乡村音乐、说唱乐、摇滚乐、拉丁音乐等。通俗音乐是一种非固定音乐风格流派,它的特点是通俗易懂,与大量风格进行融合。叮砰巷歌曲一般都由白人专业作曲家所创作,内容以爱情为主,充满浪漫情调,或略带怀旧、伤感,或比较欢快、风趣,主要表现生活中阳光的一面,表现形式大都采用“节歌-叠歌”形式,歌唱性的旋律、不复杂的节奏、自然音体系的和声。爵士乐以多种形式呈现出繁荣景象,其乐曲风格极其耀眼,节奏一般以鲜明,强烈为主,从根源布鲁斯、拉格泰姆,经过新奥尔良爵士乐到爵士乐、摇摆乐、主流爵士、比波普、现代爵士到自由爵士及电子爵士。乡村音乐融合了传统民谣音乐、凯尔特音乐、福音音乐及古时音乐。乡村音乐的曲调,一般都很流畅、动听,曲式结构也比较简单。多为歌谣体、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说唱乐主要特点是以机械的节奏为背景,快速地念诵一连串押韵的词句。从音乐上看,它的音乐比较简单,有很多重复,多半没有旋律,只有低音线条和有力的节奏。拉丁音乐是从美国与墨西哥交界的格兰德河到最南端的合恩角之间的拉丁美洲地区的流行音乐,是以多种音乐的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多元化的混合型音乐。
流行音乐具有大众性、时尚性、新奇性、娱乐性、商品性、参与性、即兴性等特性。可以说“大众性”是流行音乐与生俱来最为关键的特点之一,也是流行音乐的社会基础所在。既然流行音乐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最时尚、最流行的物质紧密相连,那么“时尚性”也就可以说是流行音乐具有的一个独特的美学特色。流行音乐作为一种主要以满足消费为目的的商业化的娱乐音乐,新奇性是流行音乐的基础。流行音乐中的通俗音乐注重和强调自身的娱乐消遣性,“娱乐性”是通俗音乐的重要特征与功能。流行音乐的“商品性”体现在流行音乐的传播载体是以作为大众文化消费品的各类录音磁带唱片为主的,在市场经济下,由于生产者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商品市场,他们必然会以赚取利润作为他的最终目标。流行音乐部分风格,有其是通俗音乐,旋律易记易唱,演唱时可以满足自我的情感宣泄,产生自我陶醉感,从而获得一种创造性的满足感。这就使得流行音乐的可参与性大大增强。即兴性是指在流行音乐的表演过程中,经常会根据现场的情况,即兴地进行一些创意性的东西,无论是语言、动作、旋律中的变奏等等。即兴是一次性不可再现的时间光点,是流行音乐中最值得期待和最富创造力的东西。
三、流行音乐的社会功能分析
流行音乐具有认识功能。大众们接触的更多是流行音乐中比较通俗化的声乐曲,也就通俗歌曲。其歌词表达通俗易懂,感情体验单纯直接,可以最大程度的将音乐艺术具体化,使听众得到生动而相当准确的印象。这也是流行音乐之所以接受群体庞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流行音乐的传播可以让听众接受歌曲表达的信息,带领听众认识一种新的文化。例如周杰伦的《青花瓷》,旋律向听众传播了中国风的音乐文化,歌词向听众传播了青花瓷的文化,能够使大众通过歌曲得到对文化得到深刻的认识。
流行音乐具有教育功能。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流行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创作者对现实生活作出的政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评价,这些评价和认识被听众所认识和接受,就能教育和影响听众。具有教育意义的流行歌曲比较多,例如李宇春的《和你一样》,这首公益性质的流行歌曲能够教育人们坚强与善良;beyond的《真的爱你》和容祖儿的《世上只有》能够使听众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教育听众亲情无价,要珍惜母爱,“寸草心”要报答“三春晖”;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和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传播的是一种坚持和相信的信念,能够教育和激励听众不断前进,永不放弃;Sister Act的《I will follow him》这首索尔音乐,教育听众要有一颗虔诚的心,坚持永远的梦想。
流行音乐具有审美功能。审美功能主要表现为它可以使欣赏者感到身心愉悦,并达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目的。流行音乐中艺术性较强、并受到群众喜爱的流行音乐作品,以及一大批流行音乐创作者在尝试与古典严肃音乐、传统的民族音乐结合来创作的作品,都必将大大提升流行音乐作品的审美品质,增强流行音乐的审美功能。流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在轻松享受音乐的同时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水平。庾澄庆的音乐就能带给听众美的欣赏,他多样的曲风,例如爵士风格的《老实情歌》、拉丁风格的《我最摇摆》、蓝调风格的《似水年华》、乡村风格《情非得已》等,带给听众美的享受。庾澄庆是个全能性的歌手,他的歌曲能够带给听众美的享受。流行音乐一直向着高品质的方向发展,做得越来越精致,品位越来越高。受到这样的音乐的熏陶,人的审美水平自然而言也就能够得到提高。
流行音乐具有消遣娱乐功能。流行音乐以其通俗易懂而传播广泛,容易接受,因而也能让广大群众用以作为娱乐消遣。卡拉OK的出现,人们由原来被动的文化欣赏者成为文化的参与者、甚至是文化的创作者,流行音乐也恰恰就是借助自己的消遣娱乐功能成为缓解大众紧张心理压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并通过休闲娱乐的方式丰富和充实了大众的闲暇时间,使大众在消费的同时得到快乐和惬意。在社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流行音乐的消遣娱乐功能更加凸显。人们乐意花费更多资金在音响设备上,人们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去精选自己喜爱的流行音乐,人们愿意在休息时间到卡拉ok厅去消遣,这些现象都能够说明,流行音乐的消遣娱乐作用相当强。
流行音乐具有交际功能。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交流十分发达的社会,这种信息交流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人际之间的交流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除了信息交流,人们还有情感交流的需要,而流行音乐因其自身所具有的通俗性、娱乐性、参与性强等文化特征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方式。尤其是KTV 等娱乐产业的兴起,更是将流行音乐的交际功能大大加强。人们以流行音乐为中介,交流了感情,拉近了心理距离,在得到审美、娱乐的同时,也获得了改善和增进人际关系的益处。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流行音乐多风格多元素的融合,使得人与人的交流更加的密切。著名的歌手或者乐队的世界巡回演唱会,以及音乐作品通过互联网的广泛传播,使得世界各地的人能够因为共同的音乐爱好而得到很好的交流。不少不同地域的人因为共同的音乐喜欢成了好朋友,甚至有不同地域的青年因为共同的音乐爱好成为了恋人。事实表明,流行音乐具有强大的交际功能。
流行音乐具有丰富的社会功能,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应该紧跟社会步伐,加以好好利用。要把流行音乐的艺术性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发展更加精致,更加高品质的流行音乐,提高大众的艺术情操以及文化品味。
第四篇:浅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浅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摘要: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科学技术的作用在于促进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本文针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影响分析,从社会的不同方面、不同视角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有利作用加以阐述,在当今全球化的政治经济社会下,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作用。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发展的,同时它的发展又作用于经济和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带给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人类社会步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史无前例的突破,这种突破的步伐不但没有停止,甚而还有所加快。科学技术的每一个进步都前所未有的引人瞩目。
科学的功能便是普便性造福于人类。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推进人类物质文明的昌盛、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增进人类社会制度文明的发展。推进物质文明昌盛
1.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曾经说过“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独创之处在于在马克思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在当今时代己成了第一生产力。在这方面数哈贝马斯的论述最为系统。早在1968年他在许多场合就做出了科学技术己成了第一生产力的判断。他把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作为当代资本主义的两大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成了某种反馈关系的一方,这时,上述情况也就改变了。随着大规模地开展工业研究,科学、技术及其在工业方面的运用,结成了一个体系从那时候起,工业研究就同由国家委托的研究联系在一起,这首先推动了军事部门的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信息再从军事部门流入民用生产部门。这样,科学技术便成为了第一位的生产力。
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1988年则进一步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1.2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历史上的任何一次科技进步都无不对全球生产力的提升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形容蒸气机的发明时讲:“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从全球经济格局在近几十年的不断变化中可有最为直观的反应,过去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逐步退居二线,而新兴的工业国家纷纷崛起,即使是沉睡了几百年的东方雄狮,在历史的召唤下,也迅速的崛起,创造了一个个的“不可能”的神话!一切的一切,科学技术这个巨大的动力设备起到神乎其计的作用。判断一国先进与否的标准不是现有财力的状况,而是科学技术的含量的多少。
1.3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
科技进步不仅导致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改变了整个经济生产的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及资源和资金的配置,从而导致经济结构中最主要部分——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和日益高级化。人类历史上无论是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还是由劳动力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或者由粗放式到集约式经济形态及其结构的转变,都是由科技的巨大推动作用所导致的结果。科技发展同时还促进了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方式和协作方式的改变,从而推动了社会一般生产方式的进步。在18世纪,机器作为自然科学和自然力的应用被广泛用于生产过程,是“使一般生产方式发生革命的起点”。此后发生的历次产业革命,都是一般生产方式的革命,科技在其中都起了关键性作用。科技发展不仅在生产领域引起一系列变革,而且还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社会流通、分配、消费等其他经济领域的变革,由此导致了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社会经济结构从规模化、集中化、标准化向灵活化、多元化、分散化转变;从轻工业化向重工业化、高加工度、知识技术集约化发展;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历经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蜕变。
1.4加深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再商业领域的应用给世界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契机,电子商务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使得生产和经营结合到一起,社会分工日益加剧;网络技术促进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从融资到市场的拓展、从生产要素的分配到贸易的分工、改组、整合再到多边贸易、区域贸易一体化最后达到经济全球化。
2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2.1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柱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为精神文明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一方面,科技由于推动了物质生产的发展,进而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使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科技为人类精神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手段,甚至直接就是精神产品的载体。
科学技术给这个时代带来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内涵是科学意识深层的内核的部分,是对科学主体在科学活动过程中所提出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格状态等方面的要求与规范。它的主要承载对象是进行知识创造和传播的知识阶层。科学精神表现为科学的理性精神、科学的创造精神、科学的伦理精神以及科学的献身精神。
2.2科学技术促进人类观念的变化
科技进步水平决定着人们对自然态度的根本改变。人们从崇拜自然,到近肛工业社会以来的大自然征服者以及现在的两者协调发展的思想,都同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科技进步推动了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2.3科学技术引起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
思维方式是指人类在思维活动中所形成的规范化形式和模式,一定的思维方式总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科学可以直接帮助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科学还可以开阔人们的眼界,启迪思想,促进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形成。生化进化论等近找科学的发展,对打破科学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树立唯物主义的人生观、道德观起了直接的作用。3促进社会制度文明建设
3.1推动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
恩格斯说,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以蒸气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从农业社会跨入工业社会,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确立;以电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把自由资本主义推向垄断资本主义;原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的利用把私人垄断资本与国有资本有机的结合起来,创生了新型的国家垄
断资本主义。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政治全球化、地域集团化的趋势越发加剧。
3.2对人类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的促进
科学技术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技术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总结自然规律、解释和说明自然现象和过程,揭示自然之谜,也为揭示社会现象提供理论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言,宗教迷信“在科学的猛攻之下,一个又一个部队放下了武器,一个又一个城堡投了降。直到最后,自然界的领域都被科学所征服,而且没有给造物主留下一点立足之地。”科学技术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推动着人们世界观的进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诞生,就是与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尤其是其中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及达尔文的进化论)所形成的基础分不开的。今天,现代科学技术依然继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内容更为丰富。有了进步的世界观,才能有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才能有正确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
3.3促使社会政治生活向多样化发展
政治活动的多样化,没有个体和群体多元的政治价值是难以实现的,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政治活动的多样化难以得到保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社会政治活动提供了现代化的服务手段、通讯设备等新型的物质基础,为更多的人们从事政治活动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物质保证,使得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实现契机逐步得以完善和实现。从强烈的参政意识到社会责任,从国家利益到公民权利,从各种政策的制定到实施反馈,从新闻监督到行为规范等,一再体现了国家有机整体与个人的对立统一,体现了人们对社会政治活动的积极态度。物化了的科学技术使人们能及时了解世界各地每时每刻所发生的各种事件,也为人们广泛的社会政治活动赋予新的内容,创造新的条件。在现代的社会中,不同的人参与不同层次的社会政治活动,显示出一种主动而强烈的价值指向与行为特征。无论从个体还是群体乃至国家的社会政治活动,已远远超过狭隘的地域性和民族范围,具有了广泛的国际性。
4、结语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具有广泛性,可以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制约和促进。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科学技术带来的影响深度
和广度上有所不同,但是勿庸置疑,每个时代的科学技术都深刻的影响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尽管,科学技术可能带来一些消极面,但这并不能抹煞它对人类发展所做出的和将要作的巨大贡献。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福泽当代,更将福泽千秋。
第五篇: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基本生活:国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免除劳动者的后顾 之忧,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体现。2.维护社会稳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行社会保障,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增进社会整体福利,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一项重要手段,从而从根本上维护 社会稳定。3.促进经济发展:首先,社会保障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平抑经济波动。其次,社会 保障基金的长期积累和投资运营有助于完善资本市场。第三,社会保障确保劳动者在丧失经 济收入或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维持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保证劳动力再生产进程 不致受阻或中断。同时,国家还可以通过生育、抚育子女和教育津贴等形式对劳动力再生产 给予资助,以提高劳动力资源的整体素质。4.保持社会公平: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国家保持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作用主 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发展过 程中因意外灾害、失业、疾病等因素导致的机会不均等,使社会成员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 二是通过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风险共担,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分配结果的不公平。
5.促进国民福利:现代社会保障不仅承担着“救贫”和“防贫”的责任,而且还要为 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广泛的津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从而使人们尽可能充分地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
三、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险体系是在传统计划体制和低收入水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主要特 点是: 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窄,保险费用来源单一,个人保险意识淡薄;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管理和立法工作滞后;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社会保障基金的营运办法落后,难以解 决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增值等。1.社会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与国家财力不足构成了尖锐的矛盾。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 度基本上依靠政府财政出钱,这必然使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受到国家财力的制约,造成了我 国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程度低,覆盖面缺损的状况。广大农民未能被纳入社会保障制度的实 施范围。另外,由于财力所限,各项保障事业计划的实施也受到很大影响。2.就业与保障高度重合的保障方式,不但本身已难以长期维持下去,而且也给社会经 济的发展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是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新增就业人口不断增加,无论从 国家财政能力来看,还是从国有企事业单位对新增人员的容纳量来看,都无法长期地、完全 地包揽社会就业问题。虽然也采取过多种积极的就业政策,但这只是暂时缓解了就业压力,由此却造成了更深刻的社会与经济问题。二是这种就业终生有靠,生老病死概由财政完全承 担的保障方式,给国家财政和职工所在单位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 发展,这方面开支还将继续增长,国家与企业的负担会日益加重。三是为了保障就业,往往 硬性向企事业单位安排就业人口,各单位冗员现象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四是以保障就业为着眼点的社会保障模式逐步形成了职工“铁饭碗”观念,影响了劳动力的 合理流动,阻滞了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3.社会保障所需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方式上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从社会保障资金的筹 集方式上看,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但在收人方式上并没有与之相对 应的收入来源,在使用上也没有社会保障支出应占财政支出的规模界限,存在着非基金化、非规范化问题,这必然形成不同年份社会保障支出大起大落的现象,尤其是在灾年,财政收 入减少,但社会保障支出需要相应增大,造成社会保障工作中的困难。
4.“政出多门”的管理体制,造成了许多弊端。首先,由于政策法规是由各部门分别 制定的,缺乏必要的协调,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政策上的空白和矛盾,出现问题相互推诿扯皮 的现象比较严重;其次,由于各部门对社会保障项目实施分类管理,各自制定政策标准,使 得
地区、部门、单位之间负担不同,待遇的差异也比较大,调整起来难度很大,也阻碍了劳 动力的合理流动;再次,由于分散管理和使用资金,使得资金使用上出现很不合理的现象,一方面资金紧张,无钱办事,另一方面,在有些部门的资金则闲置浪费,资金不足和资金使 用效果不佳的现象并存。最后,由于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本质上又是以中央集权和依靠行政手 段实施管理为特征,有关政策法规、待遇标准等都由主管部门制定,企业只能执行照办,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因地制宜地办好社会保障事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5.传统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进度不相适应。这种不适应 不仅使现行社会保障体制自身的运转出现了障碍,而且也给整个经济体制改革造成了困难。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便随之陷入困境。改革开放以后,企 业负担的社会保险项目开支与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但不同企业之间负担差别相当 大,况且,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决定了企业负担的社会保障项目支出的落实情况,也给深化经 济体制改革造成了严重的障碍。例如,在目前的情况下,一方面,有很多企业已将原有的养 老制度待遇削减,甚至长期不支付退休人员养老费,致使有些老人生活窘迫,另一方面,企 业间离退休费用负担上的悬殊差异,也使企业间的竞争条件不平等,使深化企业改革难以推 进。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社会风险日益增大,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 出。另外,据估计,我国现有 60 岁以上老龄人口约 1 亿人,预计到本世纪初达到 1.3 亿人,超过总人口的 1/10 以上,将进入“老年型”人口国家。人口老龄化将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安 定的重大问题。因此,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对于深化改革,保持社会稳定,发展市场经济具有重大意义。1.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 中,政府首先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积极借鉴世界其 他国家发展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模式,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逐步实 现覆盖城乡居民的发展目标。一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进一 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二是科学规划,使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适应人 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城镇化加快的特点,完善现有的保障制度,有计划地把应该纳 入而未纳入的人切实纳入进来,真正实现“应保尽保”;探索新的制度建设,针对不同群体增 加新的保障项目,如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加强 社保基金的筹集和监管。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参保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鼓励社会捐赠,扩大社保基金的筹集渠道,不断做大做强全国社保基金。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保基金的 监管力度。要进一步提升基金的统筹层次,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促进基金管理的公开、透明,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企业要切实遵守相关法律法 规,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逐年增加养老金积累,建立健全福利集体协商
机制。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要积极行动起来,在社会救助、济贫帮困、慈善服务等方面发挥 作用;家庭和个人要依法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发挥好赡养、自助、互助等功能,推动形 成团结互助、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也要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商业保险虽然是一种经济 行为,与保障基本生活为目的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差别,但在减少危险、补偿损失、保障生活、安定社会上与社会保障制度又有相通之处。特别是商业保险投保水平可高可低,多投保多受 益,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和多样化的社会保障需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平。因而要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完善人寿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保险等险种,为群众提 供更多更好的服务。4.此外,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体系,加快出台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慈善 法等法律,制定养老保险条例、医疗保险条例、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条例等法规。同时要严格 执法,依据《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规范企业用工、清理社会保险关系等方面 的监察执
法,提高社会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一个完善社保体系的建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是对于中国经济从投资型、外向型向内 需型转型,却是一条必经之路。如果能够在危机之时夯实好社保体系的平台,等到中国经济 走出困境之时,将迎来一个更健康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