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为了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将室内学到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巩固地貌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同时系统学习实习时野外地貌考察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现场认知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资管专业2011级全体138名学生分批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一周(6.1--6.5)的野外实习。
这次实习我们分别去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武陵源、龙王洞、沙堤及老道湾这些地方。
张家界是生物资源的宝库,区内有木本植物106科320属850种,脊椎动物146种。其中有国家级保护植物56种,国家级保护动物40种。珍奇树种有银杏、珙桐、红豆杉、樱花等;名贵药材有灵芝、天麻、何首乌、杜仲等;珍稀动物有娃娃鱼(金鞭溪)、独角兽、苏门羚、华南虎、云豹、猕猴、灵猫等。
我们的第一站——国家森林公园,一进去指导教师便给我们展开了生物地理的实习:认识植物的分类及代表植物,植物群落演替系列,森林生态群落及生态系统。老师给我们沿路边参观边详细讲解了枫杨、马褂木、柳杉、铺地柏、万年青、千年矮、水杉、香柏、法国冬青、杜鹃、双面红、金鞭大叶蔗良、紫薇、小叶女贞、金弹子、白玉兰、鸽子花、广叶玉兰、女贞、腊梅、榔榆、檫木、金钱松、中华石楠、枫香、琵琶叶后栋、硬毛山香园、利川润楠、海通、宜昌润楠、灯和树、野茉莉、香樟等植物物种的生长特性、形状和药理等。此时手持gps接收机记录的数据:时间10:11:
17、经度:110.2552度、纬度:29.1909度、高程:587.9米、方位:340.0度、卫星:7颗。
张家界市境内山峦重叠,地表起伏很大,最高点海拔2098.7米,最低点海拔75米。继续往森林公园走,参观了金鞭溪、袁家界、天子山、十里画廊、迷魂台等地方。同时完成了地貌学实习,了解了流水地貌和岩溶地貌。一路上指导老师给我们讲解到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原始海洋,它干涸后地表部分岩石在重力作用下逐步形成沉积岩,经年累月,才有了今天的旅游胜地。它的境内山峦重叠,奇峰三千,秀水八百,山大多是拔地而起山,山上峰峻石奇,或玲珑秀丽,或峥嵘可怖,或平展如台,或劲瘦似剑。在接下来的老道湾之行中我们又见识了峡谷,进一步了解了流水侵蚀地貌。所谓流水侵蚀地貌,就是是由于地壳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加大,来不及将河流拓宽,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峡谷。河的谷底极窜成线形,两壁陡峻,滩多水急。也参观了十八潭。在龙王洞中,我们又看到了地下喀斯特溶洞,它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地形的代表。它们集溶洞、溶洞河、暗河、落水洞、漏斗为一体。其洞内喀斯特堆积物,石钟乳、石笋、石柱更是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可以说,想什么,像什么,像有名的金华宝塔、玉米棒子、千叶琴、镇海宝柱、烟雨亭、圣僧沐浴、断柱群等,极大地拓展了游人想象的空间,往往使人很难找到恰当的词汇和语言来赞美她。
在张家界市区境内,由于受地理、地层、构造、气候等诸多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貌奇观。张家界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隆起与洞庭湖沉降区结合部,介于东经109度40分至111度20分、北纬28度52分至29度48分之间,东接石门、桃源县,南邻沅陵县,北抵湖北省的鹤峰、宣恩县。市界东西最长167公里,南北最宽96公里。全市总面积9653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5%。张家界市的地层复杂多样,造化了当地的特色景观。
在这次国家森林公园实习中,我还想着重描述下我所看到的天子山和袁家界。
山位于武陵源境内北部,它东自深圳阁起,西至将军岩止,绵延近40公里。南边张家界,东南与索溪峪相接,属开展陵源三大景区之一。天子山面积67平方公里,最高点昆峰海拔1262米,最低占领泗南峪海拔534米,天子山地处开展陵源腹地,地势高,四面都可观景,具有授视线长,画面宽阔,景层丰富等特点有人评价:“谁人识源”,她峰多、峰高、峰剞,真是峰外有峰,峰中有峰。天子山素有"云雾、月霞百、日、冬雪四大剞观。
袁家界位于杉刀沟北麓,地处张家界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海拔1000余米,四周陡壁悬崖,矗立在武陵山区之中,恰似乎地突起高台。是以石英岩为主构成的一座巨大而较平缓的山岳。
在“千里相会”时手持gps接收机记录数据如下:时间14:56:
45、经度:110.264度、纬度:29.2032度、高程:585.1米、方位:192.4度、卫星:3颗、时速3.3km/h。
为了完成土壤地理学实习内容,指导教师带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沙堤。在这里我们记录到:1.崩塌。陡坡上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快速下移称为崩塌。山坡坡度陡和相对高度大,甚或具有外倾结构面,或处于断层破碎带,侵入岩体接触带,风化作用强,降水或地下水引起坡体变化,地表水冲刷披麓等导致岩体、上体失稳和松散堆积物坡度超过休止角,是发生崩塌的必要条件。2.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发生整体滑落的过程称为滑坡。滑坡只有在重力引起的下滑力超过软弱面的抗滑力时才能发生。它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在因素和诱发因素。地坡20度到40度是发生滑坡最多的坡度。3.土壤的组成及分层。土壤组成四要素:土壤有机物、土壤矿物质、土壤水分、土壤空气。自然土壤剖面发生层的划分和命名:有机层(o)、腐殖质层(a)、淋漓层(e)、淀积层(b)、母质层(c)、母岩层(r)。耕作土壤耕作层的划分和命名: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4.气候的定义: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30年为整编气候资料时段的最短年限。另外老师还讲解了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分水岭等概念,及实地参考了一些分水岭和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方,也实地挖一定深度的土壤研究其分层。
为期一周时间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所没有的东西,同时又巩固了书本上的一些知识点。同时也观爽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秀丽风景,这真是一次难得的实习。
第二篇: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1实习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1.1目的
自然地理学具有基础性、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是一门既有理论深度,同时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野外实习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启蒙教育,是以认识为重点的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实践过程。通过短期的野外实践,我们可以对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课堂所学的基本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我认为其主要目的有如下四点:
1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对野外典型而又直观的自然地理及地质现象的观察、认识、描述、分析,加深对课堂所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际思维能力,调动我们学习上的积极性。
2初步掌握一些观察、记录、描述、分析以及罗盘仪使用等野外地理工作的基本技能。
3培养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体质,以逐步适应野外工作环境。4感受大自然的风貌,提高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和个人思想情操。
1.2要求
自然地理学实习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因子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实习过程中需要突出重点,学会对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并时刻注意安全,不单独行动,要有集体意识,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礼让。
1.3时间安排
2010-7-5至2010-7-13 07.05 实习动员大会 实习专题 参观地质博物馆 地质学基础专题讲座 07.06 陕西自然地理专题讲座 07.07 遥感影像专题讲座
07.08 喀斯特地貌野外实习(柞水溶洞)07.09 古镇野外实习(凤凰古镇)07.11 地质公园野外实习(翠华山)07.13 骊山影像野外识别实习(学校周边)
2具体实习过程及内容
2.1实习动员大会及参观校地质博物馆
7月5日上午,在实习之前,首先召开自然地理实习动员大会。老师向我们具体介绍了近两周的自然地理实习安排,并对我们提出殷切希望。要求我们珍惜这次难得的实习机会,实习过程中认真聆听老师讲解,努力思考相关问题,并适当做好笔记。希望我们能切实从这次实习中学到相应的专业知识,得到充分的锻炼。最后,老师提醒我们去野外实习需要时刻注意自身安全,互相帮助,互相礼让,并做到文明出行。
随后,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一起参观了校地质博物馆,她建立在临潼校区图书馆内。据地质系老师的介绍,馆内最为珍贵的藏物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好的唯一一套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从美国进口的系统地质标本,她所陈列标本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标本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珍贵的地质标本在宽敞而又明亮的博物馆内集中保存并展出。
博物馆大致分为了古生物、矿物、岩石和矿产四个展区,比较系统地展示了地球历史科学、地球物质科学和经济地质学的实物标本,反映了人类探索地球奥秘,利用地球资源,保护地球环境的美好愿望。其中古生物展区陈列标本近千块,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寒武纪以来地球生态环境和生命发展演化的过程。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邓宝教授发现的大型弓笔石群化石。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中下志留统
大型弓笔石群化石
地层界线划分的化石空白,而且也使该化石产地陕南紫阳中下志留统地层被1990年国际地层会议确定为国际层型剖面。这些发现在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领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矿物展区陈列有矿物标本1300余块,包括矿物的自然晶体、矿物物理性质等,标本系统完整,特征鲜明;岩石展区则陈列有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标本1200余块。岩浆岩部分展出了侵入岩与火山岩的代表性标本,并按酸性、中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和碱性岩类详细地分类展出;矿产展区展出了金属、非金属、能源等矿产资源标本,尤其一块“神木乌金”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参观博物馆期间,老师们给我们做了非常详细的关于地质标本的介绍,我们受益
匪浅!
2.3地质学基础专题知识讲座
随即进行的是地质学基础知识讲座,马老师主要为我们介绍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方
法。地质罗盘仪是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观察点的所在位置,测出任何一个观察面的空间位置,测定岩石的构造要素以及矿体的产状。我们主要了解了岩层走向、倾向和倾角的测量。相信它会为我们随后的野外实习提供大量帮助。
2.3陕西省自然地理以及遥感影像知识讲座
6日,孟老师为我们做了关于陕西省自然地理知识的讲座,通过对陕西省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我这名外地学生对这片伟大的土地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据老师描述和相关资料显示,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北山和秦岭作为分界线,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分别是北部的陕北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以及南部的秦巴山地。
其中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煤、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开发和转化潜力巨大,同时畜牧业也较为发达;关中平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粮油产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2/3,是全省的精华之地,素以风雅和谐富庶著称于世,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称;陕南秦巴山地山青水秀,聚南国之神韵,是林特产的宝库,汉江谷地土质肥美,物产丰富。
陕西省境内气候差异很大,由北向南渐次过度为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年平均降水量576.9毫米,年平均气温13.0℃。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
陕北黄土高原风光
貌,孕育出万千物种和世间珍奇,因此她堪称大自然博物馆。此外,陕西在中国地理位置显赫,其中陕西泾阳县永乐镇更是我国的大地原点,也即地理中心。
除此之外,老师还介绍了陕西的民俗和风土人情。最最著名的当然要数关中人民的“陕西八大怪”了:面条像腰带,辣子是道菜,锅盔像锅盖,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板凳不坐蹲起来,秦腔不唱吼起来。这些无不体现了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的一些独特的行为方式。随后,老师又介绍了长安八景,陕西在我的心目中也变得更加美丽动人了!
7日,又由竞老师为我们做了遥感影像方面的专题讲座,虽然由于教室内条件限制,无法做深入的讲解,但我随后通过查看相关资料,还是了解到了关于遥感方面的很多知识。遥感以缩小的影像真实再现地表环境,使人类超越了自身感官的限制,以不同的空间尺度、感知方式快速、及时地监测地球环境的动态变化,成为获取地球资源与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遥感影像直观逼真,便于目视定性解译,是最常用的遥感资料。它用途广泛,在卫星拍摄、航拍、巡航导弹的坐标定位等方面的应用可以超越空间的限制,实现远距离调度与监控,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应用技术。
2.4柞水溶洞及凤凰古镇野外实习
8日早晨,我们驱车前往野外实习的第一站——柞水溶洞,感受喀斯特地貌。在途中,我们看见了中国人的骄傲——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终南山隧道,她全长18公里,建设规模世界第一。看着这一伟大的工程,我很难想象当时的建设者们是怎样克服重重艰难困苦最终完成她的。我为他们感到无比的自豪!
随后,我们就来到柞水溶洞。柞水县属于秦岭山系,这里山峦逶迤、秀水环绕、环野苍翠、气候宜人,风光十分秀丽。境内广泛分布的是岩浆岩和变质岩,仅极个别地方有质地较纯的石灰岩。老师介绍,柞水溶洞群的地层构造大都属于奥陶系,大体形成于公元前50万年,即中更新
极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
世晚期的产物。溶洞的形成是由于地下水与地表水对这些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中立崩塌、坍陷、堆积等地质作用。水的溶蚀能力、岩石化学性质及透水性对溶洞内的喀斯特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
溶洞内喀斯特地貌特征突出,十分典型。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琳琅满目、绚丽多姿;石笋、石幔、石花、石瀑布美不胜收;佛爷洞更是将佛爷的肚子与山洞相连,创意十足;还有“万佛朝宗”的壮观场面。都令人印象深刻,流连忘返。博大精深的大自然的艺术宫殿令所有人惊叹不已!柞水溶洞不愧被称之为“西北一绝”!
背 斜 构 造
从溶洞内出来后,我们又在其下部观察了背斜构造。背斜主要由石灰岩层构成。背斜与向斜相对,是褶皱的基本类型,所谓褶皱,是岩层在侧向压应力
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弯曲,岩层自中心向外倾斜,核部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
下午,我们继续前行,来到陕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凤凰古镇。其民居
建筑综合了南北的建筑风格,继承了江汉古民居特色。而我又恰恰是一名安徽人,见过无数的徽州古建筑,她们散落在徽州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像一朵朵雍容华丽的艺术奇葩,妆点着辉煌灿烂的徽州文化。古牌坊、古民居、古祠堂更是其建筑艺术的典范,令纷至沓来的中文旅游者赞叹不已!在我看来,凤凰古镇的建筑虽不及徽州古建筑,但与之在建筑特点上确实是有诸多相似之处的,她也同样是陕西省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晚上在此驻足,彻底感受了古镇的古老而又朴素的风貌。
凤凰古镇老街
9号,我们从凤凰古镇发返回,老师沿途带领我们观察了比较典型的滑坡现象,他们是由于斜坡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而引起的,稳定性很差。发生大型滑坡危害巨大,不但堵塞交通,甚至会给乡村造成毁灭性灾害。因此我觉得应该在较易发生滑坡 的地段修筑排水沟防止地表水下渗、修筑挡土墙支挡不稳定岩体从而预防滑坡的发生,减少相关危害的发生。此外,我们还观察了流水地貌,主要是堆积阶地。它位于河流中下游,全部由冲积物组成,是在谷地展宽并发生堆积,后期下切深度未达到冲积层底部的情况下得以形成的。
最终,我们在国家级农家乐标准化示范区——长安区上王村落脚。这是个典型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十分合理,我想这个村的村干部一定是很好的学习了科学 发展观的,为广大村干部起到了表率作用。中午,我们在这里享受了一份很不错的午餐,随后,返回学校。
堆 积 阶 地
断 层 构 造
2.5翠华山山崩地貌野外实习
11号上午,我们又到达翠华山。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自然景观资源十分丰富。在我看来,有独特的山崩地貌景观和奇异的岩性地质景观;有天然堰塞湖、涌泉、跌水和瀑布等构成的水文景观;名木古树、珍稀动植物群落构成的生物景观;风云变幻的烟云异彩等气象景观;也有史迹、传说、寺庙、石刻书法等人文景观等。以“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而我们则主要考察翠华山山崩地貌体系,探索其形态特征、成因以及发育过程。
首先,我们参观了翠华山山崩地质公园,据馆内介绍,翠华山发育有全新世以来形成的规模属于世界第三位的山崩遗迹,山崩总体量达三亿平方米,总面积5.2平方千米,最大山崩石块单体体积89640平方米属国内最大。
实地观察,我们可见翠华山崩塌堆积、堰塞坝、堰塞湖、崩塌洞穴等山崩地貌类型齐全,形态完整。山崩造成的地貌给人以奇特、险峻、壮拔的感受,在嶙峋的山石上生长着北温带郁郁葱葱的森林;天池0.14平方公里的水面给四周雄壮的山体增添了无限灵气,我们还在此划船,身临其境,感觉十分舒畅;浩荡的石海里隐藏着奇怪的洞穴,尤以冰风洞最令人难忘,洞内千回百转,十分曲折,且温度很低,是天然的空调,避暑的好地方。正因如此人们说翠华山的山崩地貌是“中国少有、世界罕见”的。
对于该地貌的成因,分为地貌条件和地质条件。其中地貌条件是由于深切的太乙峪和两侧的断崖使岩体失稳,形成临空面;而地质条件是由于坚硬的岩石因地壳运动和风化产生大量裂缝,岩体完整性被破坏。这两个诱因使得翠华山的山体变得十分松脆,到处都是裂缝,到处都有潜在的摇摇欲坠的石块。只要受到地震和暴雨一类的外力影响,这些石块就会像积木一样脱离山体,崩落下来,以滑崩的方式运动,形成崩塌壁、崩积物和堰塞湖等地貌,特别是地表崩积物的岩块,在滑崩过程中,受反
典型的翠华山山崩地貌景观
弹力影响,形成千姿百态的山崩裂石,是罕见的山崩地貌奇观现象。总的说来,翠华山山崩地貌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与地震强度,以及地质地貌等环境因素有关。
然而此次在翠华山的野外实习,感受最多的还是当地人对其丰富自然资源的利用,正是由于他们对翠华山的开发,才使得翠华山成为尽人皆知的风景名胜地和中国的山崩地貌地质公园。这一点值得凤凰古镇学习,在我看来,凤凰古镇对其旅游资源的利用并不到位。同样,我们也应该本着造福下一代的原则,好好珍惜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确保他们不被破坏,得以永存下去。
2.6骊山影像野外识别实习
13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再次离开校园,在校园外进行影像识别实习。通俗的说,就是根据影像地图上的标记,识别相应的建筑和道路。最终,在老师们细心而不懈的指导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顺利完成了任务。途中,老师还又给我们做了影像识别方面相关的讲解,使我们对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影像野外实习全景图
3实习心得体会
本学期,通过对自然地理学的学习,我了解到广泛的自然地理学基础知识,对大自然有了更广泛更具体的认识。这次通过为期近两周的自然地理学实习,并结合老师的讲解,使我对书本上的知识又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并了解了这门课的实际意义和作用。无论如何,书本知识必不可少,因为在实习过程中随时会用到书本中的知识,根据书本中的知识能很好的判断岩石的种类和地貌类型等地理现象。同时,还需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随时需要自己动手去发现和了解。这次实习也是对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的锻炼。同时也锻炼了大家团队合作的精神,更是对自身意志的磨砺。实习过程中,我们不但受益匪浅,还欣赏了美丽的山水风光,缓解了身心压力,感觉无比的惬意。这次实习意义深刻,终生难忘!然而,我认为这次实习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老师们予以考虑: 1希望我们每个学期都能有这样的实野外考察实习的机会,从而最大限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
2能够适当延长考察时间,使同学们有更多的时间从而更好更深入的掌握考察知识。
3希望能够我们野外考察时,能去更多的地方,考察更好的人文,自然地理环境。4希望能在野外实习完成之后和别的高校相同或相似专业进行学术交流,拓宽实习深度。
大自然是无比神奇的,只有通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实际探索,才会对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2010年7月15日
第三篇: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基地总结(安徽).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基地建设》
项目总结
对我们专科学校地理教育专业来说,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显得尤为重要、一者校内实验室基础薄弱,二者对专科学生来说,课程份量重、课时少,理论难度大,需要在野外实习中理解和消化.但专科学校教学经费有限,自然地理学科门类多(包括气象学与气候学,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物等)、课时少等特点.长距离的野外实习不太现实.针对上述情况,我们从1989年开始对池州市境内的典型地区进行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考察研究工作,以期充分挖掘地方资源为教学服务.池州市位于北纬29°30~30°50之间,安徽省西南部长江南岸、黄山耸立于本区南缘,北抵长江,属中低山区.地处于中北亚热带过渡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大地构造上处于江南台隆和下杨子台坳的过渡带,在地壳演化史上,海侵海退频繁、形成地层复杂,地貌类型多样.过渡性的气候和复杂的地形地貌导致池州温带,热带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6,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优越.池州市拥有九华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牯牛降国家级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及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升金湖国家级水禽鸟类湿地自然保护区.1996年11月和1997年11月,池州市被批准为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地方试点地区.如何利用地方资源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使我们想到了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于是,从1992年开始,就成立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建设课题组,开展前期调研工作,并取得阶段成果.1999年自然地理学被确立为校级重点课程,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正.通过十几年来的建设和使用检验证明,实习基地建设为保证教学质量,培养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专业人才、提高地理学和相关专业的教学水平角度来看,是非常必需和必要的;对于学生今后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区域规划,设计,管理以及继续学习深造等、都是很有意义的.2,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步骤,过程与措施
在实习基地建设其建设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分阶段,分任务的建设方法,小组成员都明确了每一时段各自的工作重点和任务,明晰了课程建设达标的办法与途径,并且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和汇总,通过分工协作,比较顺利地完成了重点课程的建设工作.现将该项目建设的步骤,过程,措施等有关情况作进一步说明.①.规划设计,队伍组建与资料收集阶段
在本阶段,我们首先界定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类别和分布、将自然地理各门分枝的主要任课教师定为该类别建设责任人、如气象学与气候学,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物等、分解任务,明确目标.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分别提出各自建设的工作重点、难点、方法,任务等、而后在本小组负责人的组织下,进行了统筹安排.②考察和资料收集阶段本阶段
我们根据实验大纲要求确定实习基地建设目标,查阅实习基地有关资料,确定考察路线,考察基地环境.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和筛选、定出各自然地理要素课程的实习路线,确定实习内容.组织相关专家对实习路线和实习内容进行实地考察和进一步确认.编写具有地方特点的实习与实验指导书.此外,结合实际实习活动,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集思广益,反复修改、最后完成实习报告书.③建设目标与措施的执行与实施阶段 在学校周边地区建立自然地理多要素的野外教学实习基地不可能一蹴而就,自然地理学课程群的任课教师长期以来一直进行着传授式和验证式的野外实习教学,一个新的实习点不可能有非常完备的资料和准确的说明,要想上好课,必须使用全新的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所以,建设目标和措施确定好以后,执行和实施是一个漫长细致的过程,变野外实习听,看,记为查,找,采,学生实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对照实习地习
查资料,找典型剖面,采标准样本.多年来,通过实习采集矿物,地层,植物,土壤标本近万份.经过多年的野外教学实践,可以确定,这一方法在三基培养中是非常有效的.课程中间增加野外实习活动,也有利于
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④总结与完善阶段
现在周边地区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已告一段落,已进入了使用与完善阶段.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力争找差距、挖疏漏,力求使本项目建设工作更全面,使野外实习确实实上水平,上台阶.3,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成果及其价值和应用前景
池州丰富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学校的教学需要是本项目的内因.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尤其是近几年来系统的研究,我们建立了以下实习点.②万罗山——秋浦河土壤,植物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完成了黄红壤,山地黄棕壤,草甸土,水稻土,常绿阔叶林,毛竹林,常绿阔叶混交林群落实习点的资料建设,完成了万罗山——秋浦河土壤植物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发表科研论文3篇(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林群落定量分析方法比较——以万罗山为例.安庆师范学院学报杂草对耕层土壤的生态缓冲效应初探——以万罗山为例.杂草科学,2003年秋浦河流域生态环境
问题及其整治对策,池州师专学报
③大王洞喀斯特地貌野外实习基地,完成了典型喀斯特地貌样点的资料建设,地下河的勘察,建立了一整套大王洞及其周围地貌特征资料,完成大王洞喀斯特地貌实习指导书,发表了科研论文4篇(贵池大王洞喀斯地貌.池州师专学报池州石灰地区茶园土壤的形成.地理研究~79;池州石灰岩地区土壤与因土种植研究.土壤~25;池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生态建设研究.池州师专学报
④升金湖湖滨湿地生态环境野外实习基地,完成了升金湖湿地鸟类观察点的选择,实习基地自然环境资料搜集整理,完成了升金湖湖滨湿地生态环境野外实习指导书并发表科研论文3篇(升金湖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池州师专学报池州湿地自然保护区资源开发研究.池州师专学报升金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
开发初探.池州师专学报
⑤高坦水文站水文野外实习基地.应用高坦水文站的资料建立了高坦水文实习基地,完成了高坦水文实习指导书.完成论文2篇(安徽省池州地区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池州师专学报皖南地区水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以上各实习基地均在距学校1个小时车程之内、方便快捷,省时,省力、省经费.实习内容丰富、包含了气象学与气候学,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物等全部的自然地理学内容.实习基地资料详实,内容丰富.每个实习点都有国家相关研究部门的鉴定资料作参考.将野外实习穿插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做到学以致用.该项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成果,具有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强化三基、重视能力、便于管理,经济适用等特点、在近年的教学实践工作中已取得实效.①十几年来,我校地理教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旅游管理三个专业学生有八千人次参加了该项目野外实习活动.②池州市有近25的中小学生利用我们实习基地和基地资料进行自然,生物和地理课程实习教学.③通过实习基地建设为池州地方经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池州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生态市的建立,甚至池州旅游业的发展都与该项目的不断建设分不开的.④通过实习基地建设使我们教师和学生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项目的实施,发表项目论文14
篇,同时也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基础.
第四篇: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本文由xiexiebang.comwww.xiexiebang.com小编推荐给大家参考阅读!
一、实习目的1.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实习内容
1.简介: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 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实习报告网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生长的则形成了石钟乳。
洞中还能看到几根石柱,贯通底部和顶部。这是由于石笋和石钟乳不断生长,最后连在一起形成了这种柱状物。
(3)石幔帘
在溶洞的四厅中我看到一幅壮观的场面,一高达30米左右的“接天帷幔”矗立在厅中,那是有一连串层次的石莲台、石瀑布构成的石幔。洞厅中还挂着一连串的石旗和石帘。石幔是由于渗透的水中碳酸钙沿溶洞壁向下沉淀成层状堆积而成,其形状如布幔。
(4)边石坝
在洞底出现了一些隆起的像河坝一样高为几厘米至几十厘米的垄岗状地貌,这就是边石坝。它是由渗透水中的碳酸钙沉积而成的.4.溶洞的塌陷、断裂构造、石柱的错断现象
溶洞形成后,由于某些地段发生了轻微地壳运动,洞厅中被水侵蚀过的层面发生了塌陷;地壳的下沉使原本在同一平面的岩层被拉伸,形成了断裂构造;原本笔直的的石柱也由于地壳的下沉,导致中部被拉伸而断裂,这就是石柱的错段现象。
三、实习总结
这次实习我收获颇丰,不仅见到了美丽的溶洞地貌,感受到了美妙的大自然风光,也进一步了解了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以及溶洞的一些代表性地貌和形成机制。此外,这次野外实习锻炼了我的实践动手能力,我学会了对地貌的观察,内容的描述,数据的记录等野外工作方法。
第五篇: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大自然的实际环境相结合,将实验技能与方法与野外实际探索相结合。实习目的是培养野外观察、分析以及解决实际自然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此次实习,我们能掌握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认识并了解基本的地质、地貌现象;并能从有限的野外观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各种地质、地貌现象的内在联系,真正认识大自然的一些奥秘。
第一部分 实习概述
1、主要任务:
湖山普通地质实习:认识湖山地区自泥盆纪至三迭纪地层;
认识背斜、断层构造;
掌握野外工作方法,包括:路线布置;观察与记录;罗盘使用;认
识地质图
六合方山地质地貌实习:确定的观测路线为:六合方山南坡至北坡及桂子山采石场;
观察六合方山火山地貌特征以及了解组成方山火山岩的各种
岩石类型、岩性、产状等;
观察六合桂子山玄武岩的柱状节理
宜兴张渚地区综合实习:了解张渚盆地的地貌特征,地质构造及其发育过程;
了解张渚河水系发育特征,认识河流地貌类型,;
认识岩溶地貌特征,掌握发育规律;
综合分析张渚盆地区域地层、岩性、构造、河流、岩溶、植被的相互作用关系
2、完成情况:学会熟练使用罗盘测量产状,基本能在地质图上找出所在位置,认识组成火山的各种岩石的类型及岩性,初步掌握河流地貌空间结构,通过观察岩溶地貌特征了解其发育规律
3、实习区域的自然状况概述:
湖山地区位于南京城东约28公里,处于宁镇褶皱束的南带,有三列山组成,其走向为北东东。这里地处出露较全而清楚,易于观察。(参考资料)
六合方山地区位于六合县东南约14公里处。全山面积约2平方公里。它的外形为截顶圆锥状,山顶平缓,内部凹陷,凹陷处即为火山口所在位置,其周围是由玄武岩构成的陡壁,北侧有一缺口。因此,从东、南、西三面观之为平顶山,平面上观之则是一座马蹄形火山锥。构成该火山基底的岩石是第三纪中新世的浦镇组,它主要出露在方山的东南坡,为一套胶结疏松的沙砾层(其下部为砾石层,中、上部为棕黄色砂砾层夹砂层)。覆盖在浦镇组之上的岩石是一套灰黑色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等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成分主要是各种形态的火山弹、火山碴、火山砾,此外还有少量磨圆度很高的浦镇组砾石、胶结物为火山灰。
宜兴县张渚地区位于江苏省最南端,西北距南京120km。张渚地区地形为一三角形盆地,称为张渚盆地,四面环山。P90~91
4、实习时间:2011年11月5日
实习地点:南京湖山地区
实习时间:2011年11月6日
实习地点:六合方山地区
实习时间:2011年11月18~20日
实习地点:宜兴张渚地区 参加人员:
第二部分 地质部分
一、地层与岩性
1、地层:
泥盆系茅山群D1+2:紫红色薄层砂岩和粉砂岩,底部有厚数米的中厚层紫红色石英砂岩。
图1 张渚茗岭白泥矿紫红色粉砂岩
泥盆纪五通组D3:上部黄褐色砂岩,粉砂央夹灰白色粘土岩,有的地区夹有煤线以及铁矿层,中部为灰白色石英砂岩,下部为灰白色粗粒含砾石英砂岩。
图2 湖山地区黄褐色石英砂岩
图3 响山洪水库黄褐色粉砂岩
石炭系高骊山组C12:灰色、灰黄色、灰绿色、紫红色泥岩、页岩、粉砂岩、夹砂岩
石炭系黄龙组C2:中上部为浅灰略带肉红色的块状灰岩,下部粗结晶的灰岩底部为浅灰色白云岩,含肉红色燧石结核
图4 湖山采石场浅灰略带肉红色块状灰岩
石炭系船山组C3:灰色厚层灰岩,具“球状构造”
二迭系栖霞组P11:上部灰黑色灰岩含多量燧石,中部灰黑色硅质页岩燧石夹层灰岩,下部灰黑色含沥青质灰岩
二迭系孤峰组P12:上部灰黑色硅质页岩、燧石层、含磷结核,下部灰黑色硅质页岩、燧石层夹灰岩岩透镜体
二迭系龙潭组P21:灰黄色含长石砂岩、粉砂岩、砂质页岩,夹炭质页岩及煤层
三迭系青龙群T1+2:上部中一薄层灰色灰岩,夹少量页岩,下部黄绿色、灰绿色页岩夹
薄层灰岩
图5 湖山矿山车间围墙外青龙群灰岩夹页岩
图6 石摩岭青龙群薄层灰色石灰岩
白垩系浦口组K2:仅见于张渚镇北之牛犊山,为一套红色陆相碎屑岩,不整合于下
伏地层之上,上部为砾岩,下部为砂岩
第三系洞玄关组N1:灰黄色砾石层、沙砾层及砂质粘土
图7 方山东南坡灰黄色砾石层、沙砾层及砂质粘土
第三系方山组N2:灰黑色微呈斑状玄武岩,常成层状,夹有层状火山角砾岩或集块岩
2、岩性:(1)岩浆岩
1、玄武质火山碎屑岩:
火山弹有麻花状、纺锤状、梨形等,有螺旋扭转现象,横剖面上位气孔构造发育程度不等的同心层状构造,即自外向内气孔变小变少。它是熔浆团抛到空中自行旋转而成的。火山碴是无一定形态的多孔碴状玄武岩碎块,比重较小,外表极似炉碴,它是多孔状熔浆抛入空中冷却后撞击地面破碎而成的。火山砾为玄武岩碎块。
玄武岩为基性喷出岩,有气孔状构造,气孔上密而大,下小而疏。
图8 方山火山碎屑岩表面气孔
2、上橄榄玄武岩
每层玄武岩的底部都有少量气孔,中间为致密层,顶部气孔最多,顶面气孔拉长方向与熔岩流面一致。
图9 方山玄武岩表面椭圆形气孔
可根据气孔层对玄武岩进行分层,并推测上橄榄玄武岩的喷发次数。
图10 仙人洞附近玄武岩气孔层
火山灰覆盖在浦镇组砾石层之上,两层之间有红色烘烤面,可推断火山喷发时间在浦镇组之后。
图11 火山灰覆盖物下的红色烘烤面
3、辉绿岩
岩性为灰白色,中粒到粗粒,辉绿结构(长条状斜长石晶体所造成的格架内填充有粒度较小的辉石),具晶洞构造,边部有少量气孔,主要矿物成分是橄榄石、辉绿石、斜长石。1-
4、下橄榄玄武岩
下橄榄玄武岩是一种灰黑色斑点状致密玄武岩,气孔不发育,含较多的橄榄石和辉石晶体的包体,具清晰的柱状节理,有的呈五边形,有的呈六边形。
图12 桂子山玄武岩柱状节理
5、花岗斑岩、流纹斑岩见于茗岭脚下沟谷边白泥矿采石场,主要属于中生代燕山运动晚期和喜马拉雅运动的侵入、喷出岩。
图13 茗岭山谷花岗岩侵入体
(2)沉积岩:
1、浦镇组砾石层:
图14 方山东南坡砾石胶结层
砾石胶结层中多为鹅卵石,磨圆度好;堆积物上细下粗,分选性较好,可初步判断为河流相沉积;根据砾石长轴方向和砾石排列方向判断流向,根据交错层理判断上下游,砾石层厚的为上游。由此可以判断河流规模较大,长江古河道水位比现在高。2-
2、五通组粉砂岩
图15 响山洪水库黄褐色粉砂岩
3、茅山群砂岩、粉砂岩
图16 茗岭白泥矿紫红色粉砂岩
4、青龙组石灰岩
图17 石摩岭薄层灰色石灰岩
(3)变质岩:
1、高岭土:由中生代燕山运动晚期花岗斑岩、流纹岩水解变质而来。高岭土是当地制作陶的主要原料,见于各处白泥矿采石场。
2、大理岩:大理岩主要见于白石山采石场。该地大理岩发育的母岩是三迭系青龙灰岩。因岩脉侵入,使青龙灰岩高温变质所致。
图18 白石山煌斑岩岩脉侵入与大理岩形成
图19 变质过程中的大理岩
3、地质构造
(1)褶皱构造:湖山地区倾伏背斜核部
构造特征:两侧岩层大致对称,中间老,两翼新;背斜轴面南倾
图20 湖山地区背斜核部
产状:北西翼陡:走向263 倾向354 倾角68
南东翼缓:走向99 倾向183 倾角24
(2)断层:位于棒槌山西北坡角;逆断层
构造特征:岩层产状发生突变
图21 湖山地区断层破裂带
(3)湖山地区地质剖面图:
(4)张渚向斜:向斜核部由上青龙组组成,轴线在祝陵河一线;翼部为二迭——泥盆系地层,区域产状向中心倾斜,倾角10°——40°,且北翼大于南翼。地质剖面图:
(5)断裂:
P95
(6)新构造运动:
P95
4、区域地质发育简史
P66~67
第三部分 地貌部分
1、河流地貌(1)张渚河水系
P96(2)上游河段地貌与水文特征:
图22 茗岭山区山溪性河流
(3)中游河段地貌与水文特征:
图23 田园附近河漫滩二元相结构
(4)下游河段地貌与水文:(5)张渚河流阶地:
图24 田园二级阶地的二元相结构
2、岩溶地貌 P101
图25 地上卡斯特地貌——岩溶漏斗
图26 地下卡斯特地貌——钟乳石
图27 地下卡斯特地貌——地下暗河
3、古火山地貌 P76~77
第四部分 生态部分
1、土壤
2、植被
图28 紫霞山次生林——马尾松等
图29 次生林——竹林
第五部分 结语
1、湖山地质实习当日小结
通过本次湖山普通地质实习,我们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罗盘测量产状,但熟练度仍需加强。能认识地质图符号,正确读懂地质图并找出所在位置,学会了地质剖面图的绘制。
2、六合方山地质地貌实习当日小结
经过这次实习,我们已能够熟练使用罗盘,了解六合方山火山地貌特征以及初步认识组成方山火山岩的各种岩石的类型、岩性,能通过地质现象判断地质作用大致发生时间。
3、宜兴张渚综合实习当日小结
通过这两天来对张渚盆地地貌特征的观察,包括张渚河水系发育特征,岩溶地貌特征,我们可以初步推测其发育过程,对张渚盆地区域地层、岩性、构造、河流、岩溶、植被的相互作用关系形成一个综合分析。
4、自然地理学实习总结
之前听学长们说起实习,总是非常羡慕,觉得跟旅游应该差不多,但是这次自己亲身经历之后,才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自然地理实习。这一期实习的天气都不怎么好,一直是阴雨绵绵,本来就不很好走的山路让小雨淋淋后,使我们从实习地点带回来的不仅是记录、经验,还有一脚的泥巴和一书的水。但这并不影响什么,在实习过程中,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我们学到的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现成的定义、解释,而是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此外,这次实习还增进了大家的交流,增强了集体的感情。一路上,我们看到了在泥泞的陡坡边有人在高处伸出的援手、在长满灌木的小路上有人在前方拨开的枝条,崎岖路上的每一句叮咛、滑倒时的每一次搀扶都让我们铭记在心、感动不已。最后,还要感谢我们的带队老师,也许多年以后看到这些照片,还会想到出发前的兴奋心情,想到爬山时候的各种不容易,想到老师经常在遥远的前方招呼一声“跟上”,想到我们在背后偷偷叫声“胖子老师”,想到白天一桌吃晚上一床睡,想到这段时光里我们曾经在一起。
图30 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