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战后德国经济发展

时间:2019-05-12 19:5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战后德国经济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战后德国经济发展》。

第一篇:浅谈战后德国经济发展

浅谈战后德国经济发展

2011级 财务管理专业 20111043124朱静周一班手机号:***

访谈对象:11中文系 张武龙

访谈时间:2013年12月9日22:00-22:40

访谈方式:QQ访谈

被访人最喜欢的国家是德国,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首先,德国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且位于欧洲的十字路口(方便去其他的国家,而且靠海又近,本身又有众多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各种名车都产自德国),但是它的环境却不因为交通而受到重大的污染,相反的是它能够吸取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教训加强环境治理与保护,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这也归功于它有一群高素质的并且具有高度奉献精神的子民,这就是第二点——德国人民的整体素质很高,凝聚力很强,战后两德统一就是他们凝聚力的体现。同时,在二战后在极其艰苦的工作条件下他们没有选择离开这片土地,他们就靠一个月几个土豆的薪水就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是他们的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三,德国人执行力很强,追求严谨,有时候也会略显呆板,显得有点不知变通。他们的总理可以当众在犹太人墓前下跪,他们会勇敢积极承认了自己的战争罪过。第四,德国经过两次经济奇迹,国家经济在战后复苏特别快,超越了西欧的其他国家,已经可以称得上是欧洲的老大了。第五,德国的综合国力在西欧国家中也算的上是老大了。第六,德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是世界的领先者,科技先进,特别是在一些机械制造业,有自己的品牌。第七,对于二战时的德国法西斯,我们要用相对论来看,对德国人而言,也有其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很多人认为希特勒要是不发动战争还是个民族英雄呢,据瑞典媒体报道,希特勒曾在193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对此,本人的看法是:

德国在地区分类上属于西欧或中欧,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接丹麦,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近年来,随着对自然保护人士的不断深入,德国联邦政府将生态保护的目光投向更大面上,在保护的基础上,力求通过自然化措施恢复已经破坏的地区。在生态农业、生态城市、矿区复垦、湖泊保护等方面卓有成效。【1】

德国人的严谨,虽然未曾见识过,但是能打造出奔驰、宝马等众多著名品牌的国家的人民,其严谨性可见一斑。他们能做出世界上最精密的光学仪器,正是他们的严谨才是他们的产品总是那么耐用、誉满全球。他们讲规则,执行力非常强,定好的规矩一定会一丝不苟的执行。有时候他们显得不如中国人聪明,因为他们不懂变通,不知道“走后门”,不懂得“曲线救国”,但是正是他们固定的规程和行事模式,为他们的管理和制度执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德国是世界第四经济大国。拥有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汽车品牌奔驰、宝马、奥迪、大众、保时捷等,著名汽车品牌欧宝也诞生在德国。汽车生产量仅次于日本和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之一。按国际汇率计算,德国为世界第4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则为世界第5大经济体。于2011年,德国为欧盟预算最大出资国。服务业约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高达71%,而工业与农业则分别占28%及1%。德国于2012年5月时失业率为6.7%。德国是世界贸易大国,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贸易关系。德国产品以品质精良著

称,技术领先,做工细腻,但成本较高。德国出口业素以质量高、服务周到、交货准时而享誉世界。主要出口产品有汽车、机械产品、化学品、通讯技术、供配电设备和医学及化学设备。主要进口产品有化学品、汽车、石油天然气、机械、通讯技术和钢铁产品。主要贸易对象是西方工业国,其中进出口一半以上来自或销往欧盟国家。

德国的出口额2003年之后,连续六年保持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地位。外贸长期顺差,2007年德国出口额达9691亿欧元。以企业营业额排名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有32家企业的总部设于德国。德国DAX指数则由30家市值最大的德国公司组成。德国具备专业技术的中小型企业也相当重要,约有1,000家此类企业在各领域居领先地位而被认为是隐形冠军。

二战后战败的德国不仅面临着因战争遭受的严重经济衰败局面,而且因美苏冷战而导致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致使统一的经济被割裂。但战后,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并在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发展再次超过英法。其原因现在看来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德意志的经济快速发展,与两德的统一不无关系。两德统一后,对德国的工业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使德国在经济上有机会超过英法成为欧洲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西方世界长期保持第二的位置。德国在西欧一直持第一经济强国的地位。德国的经济强大,促进了整个欧洲经济的发展,对于欧洲进一步的经济一体化和欧洲保持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德国的经济发展与德国的工业化道路密不可分。随着1840-1850年代德国铁路网的修建和鲁尔地区发现巨大矿藏,德国工业开始进入大跃进时代。铁路的修建带动了钢铁工业、煤矿工业与机械工业。而且,当时的德国铁路完全是以经济为目标以而发展起来的。早在19世纪中叶,德国便有大批大公司,它们是德国现代工业的标志。同英国和比利时等国一样,这些大公司最初都是从纺织部门开始,雇用大量的劳动力,慢慢在机械化的进程中取得成功。也正是由于像西门子电气通用公司一样大公司的规模性发展,是德国的工业能够后来者居上,迅速赶上并超过了先起步的英法等国家。【2】

同时,德国的经济的优势来源于对技术的不断创新。通过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在有效利用和吸收现有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合理搭配,促进本国工业技术革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变,缩短本国企业与其他欧美国家之间的差距,增强本国企业的竞争能力【3】。德国高度重视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在各方面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宏观环境。在国际分工和竞争中,科技创新对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日益重要,尤其是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发挥科技创新,对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都是重大的。依托强大的科学技术,加上得天独厚的科技基础,战后的德国政府鼓励科研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使国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并取得巨大成功。

第四,法德矛盾的缓和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力德国的经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德两国的发展走出了冤冤相报的怪圈,并走上了“欧洲自主”的发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国、联邦德国(西德)为代表欧洲六国正式签订《煤钢联营集团条约》,至此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它结束了两国争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根本的纠正。1958年,六国

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日益走向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重要力量,推动了法德关系的改善和德国经济的发展。

第五,德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对德国的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首先,在二战后,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构建了完善的贸易促进机构,并明确各机构职能定位和分工,优化外贸环境,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对财政税收和补贴等经济手段充分运用,借以调整产业结构。对新兴产业发展给予十分的重视,尤其是对科技型企业给予适当的政策鼓励。1972—1980 年先后对工商领域的3.5 万个新投资项目进行了890 亿马克的经济补贴。政府的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德意志的经济发展,同时提高了其经济发展的质量。

第六,基于内在因素而言,联邦德国人民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和他们的辛勤劳动。1950年联邦德国的在校大学生为10万人,平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学生,到1970年增加到41万人,平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学生。此外,联邦德国还非常重视职工的业余教育,由于教育和训练,联邦德国就业的劳动者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联邦德国人民的敬业精神,极大地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的腾飞。

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地理环境、交通条件、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国家资源等多方面。笔者仅从访谈中得知的信息和自身查阅资料后了解的情况粗略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

参考文献:

1、德国的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环境报》2002.042、李根对德国经济发展的研究 《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7期

3、陈晓律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第二篇:浅谈二战后德国经济奇迹的原因以及一点有感而发

浅谈二战后德国经济奇迹的原因以及一点有感而发

我爱淑琳

0位粉丝

1楼

二次大战后整个欧洲几乎到处是废墟,本富庶的西欧也不例外。德国作为二战的发动者之一,遭到了盟军猛烈的炮火,更是满目疮痍.绝大部分壮年男性死于战争或为战俘,使其国内劳动力极其缺乏。尽管如此德国人却在这个废墟上创造了一个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究其原因相当复杂,因水平有限篇幅有限,所以粗浅的归纳为一下几点:

I.在战争结束前德国就拥有想当数量的高科技人才。研发能力强,生产设备先进,产品工艺较高。例如德军专门对付马其诺防线而生产的古斯塔夫格特拉大炮长43米宽7米高11米重1350吨。由于发射炮弹对炮管内膛磨损相当厉害,所以后发的炮弹要比前面的直径要大,也就是每一发炮弹经过精密计算单独生产,按发射先后顺序编号。由此可见当时德国具有的非凡生产工艺。在二战后期出现的V-2火箭,喷气式飞机虽然未能在战事上为第三帝国挽回失败的命运,但却还是证明了当时德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另外尽管许多工厂毁于战火,但大批科技人才和有经验的技术工人依然在,并没有造成技术断层,为今后的重建作出了巨大贡献。

II.盟军的慷慨。战后盟军没收了所有纳粹德国的资产。以大众汽车厂为例,它一度为盟军控制,英国人重建了工厂,更名为沃尔夫斯堡发动机厂,公司资产被没收。主要修理英军车辆和生产吉普车发动机,并少量生产大众汽车供应占领军和德国邮政用车。1949年盟军放弃了对纳粹没收资产的管制,而没有象苏联人那样疯狂的从占领区将整个整个德国工厂搬回去--的伏尔加汽车就是全部的德国技术。也就是说西德地区的尚未毁于战火的工业基础设施被保存下来了,而没有象东德地区再遭受一次比战火更甚的洗劫。为今后的经济重建保存了较为良好的工业基础。

III.马歇尔计划。该计划的正式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战后欧洲经济破败不堪,德国更甚。生产尚未恢复,经济面临崩溃,人民生计也是极大问题。由于普遍贫困导致共产主义,潮逐渐冒出头来。马歇尔担任美国国务卿后认为消除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展只有尽快恢复欧洲经济,恢复人民正常生活。经过马歇尔的努力美国国会批准了该计划。此时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即欧洲经合组织的前身。130亿美元自1948年到1951年以直接援助和贷款的形式为帮助恢复工农业生产、稳定金融、扩大贸易作出了极大贡献。在此期间几个西欧国家的GNP增长达到了15-25%,并极大的促进了化学,工程,钢铁工业的迅速更新,还从美国引进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德国当然是其中最大的收益者。但这并非美国慷慨,而是出于与前苏联争取欧洲的不得已之举。

2009-5-3 17:53 回复

121.31.16.* 2楼

2009-5-3 17:54 回复

116.54.50.* 3楼

没那时间

简单说:1。富人堆里不会有穷孩子

2。我们不得不承认日尔曼民族有其优越性

第三篇:比较德国与法国,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比较德国与法国,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一、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情况

答:

(一)○1俄罗斯联邦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如煤、石油、天然气、泥炭、铁、锰、铜、铅、锌、镍、钴、钒、钛、铬的储量均名列世界前茅。只有锡、钨、汞等金属资源储量较少,不能自给。主要资源分布集中,有些大型能源资源、矿 物原料的分布相互接近,但是,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国土的北部和东部地区; 而急需燃料、原料的西部(欧洲部分)地区却感到资源不足、品种欠缺;矿产资源丰富、品种也较齐全的乌拉尔地区,由于长期开采已造成资源不足,开采难度愈来 愈大。上述情况势必造成远距离运输,给交通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每年由东部地区运往西部地区的燃料都达几亿标准吨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俄罗斯联邦 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合理分布。俄罗斯自然资源的丰富还表现在:它拥有原苏联90%以上的森林面积和水能资惊,70%的煤炭,80%的天然气,100%的磷灰石,60%的钾盐和大部分铁 矿石。西伯利亚和远东是全世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这里的森林面积达5.03亿公顷,木材积蓄量达600多亿立方米。还有大量的各种金属矿藏,如铁、铜、镍、锌、锡、铝、霞石、金刚石、水银、镁、云母、铝、钨、金、银等。西伯利亚拥有大量的各种珍贵皮毛动物和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远东海域生物资源丰富,总量为 2850万吨,其中鱼类资源2300万吨。

2德国自然资源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之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

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矿物原料(钢、铝土矿、锰、磷酸、钨和锡)对外国的依赖特别大。德国拥有少量铁矿和石油, 天然气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可以由国内满足,2/3的初级能源需要进口。德国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中小企业多,工业结构布局均衡。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用地约占德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产品可满足本 1

国需要的80%。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德国是啤酒生产大国,其啤酒产量居世界前列。

(二)1近年来俄罗斯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情况良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居民实际收入有所增加。俄罗斯联邦统计局1月31日公布了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数据。数据显示,2011年,俄罗斯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3%,增幅与上年持平。初步测算,2011年,按当前价格计算,俄罗斯名义GDP为543690.84亿卢布,同比增长20.4%;按2008年可比价格计算,实际GDP为413848.24亿卢布,同比增长4.3%;GDP平减指数为131.37,同比上涨15.4%。按照年平均汇率计算,2011年俄罗斯名义GDP折合18496.16亿美元,较上年的14868.75亿美元增长24.4%。按美元计价,2011年俄罗斯名义GDP相当于中国的25.3%,也就是中国名义GDP相当于俄罗斯的3.95倍。俄罗斯联邦统计局估算,2011年,全俄平均人口为14294.8万人,比上年增长3.92‰。以此计算,2011年俄罗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80342卢布,按平均汇率计算,约为12939美元。另据俄罗斯央行的初步估算,2011年,俄罗斯收益项目逆差567亿美元,以此计算,全年俄罗斯国民总收入为17929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96.9%,人均国民总收入为12542美元。

22010年以来,德国经济复苏逐月加快,全面、有力、快速地走出危机,成为○

欧洲经济增长火车头。一季度德经济环比增长0.5%,同比增长2%,为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首次实现同比增长。进入二季度后,欧洲债务危机爆发蔓延,德国经济非但未受负面影响,而且受益于外部需求,尤其是中国等新兴国家需求拉动,加之欧元贬值,工业生产和出口增长再度加速,失业率回落,消费保持基本平稳,物价指数保持在1%左右,经济环比和同比分别实际增长2.2%%和3.7%,创1987年来最高季度增幅。

二、德国与法国,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一)自然环境

地形:德国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以平原为主,中部以山地为主,南部以高原为

主; 法国的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以平原丘陵为主,北部有盆地,南部有高原和山地。气候:德国处于温湿的西风带,属于西欧海洋性与东欧大陆性气候间的过渡性气候。西北部主要呈海洋性气候,夏季不热,冬季不冷。东部和东南部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冬冷夏热;法国大部分为海洋性气候,东南部为地中海气候,由西向东海洋性逐渐减弱,东南部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植被:德国的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法国的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硬叶林为主;河流 :法国与德国的河流走向基本相似,均由东南流向西北;自然资源:德国的煤、钾盐资源丰富,其他资源靠进口;

法国的煤严重不足,铁、铝土、铀矿丰富。

(二)社会经济状况:

1德国的气候条件相对于俄国更利于农业的发展,德国受海洋影响较大,冬季○

温度相对俄罗斯更高,北部平原适于牧草的生长,主要有乳肉畜牧业,还有麦类、甜菜、马铃薯种植;中部高原山地蓄养乳牛,南部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且重视生物技术。德国工业占绝对优势,重工业比重大,部门齐全,原料对外依赖大,西德各工业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 一些传统工业--钢铁, 造船,采煤,纺织工业现都成为夕阳工业,电子工业占全世界重要地位。德国的经济发展在各地区发展相对平衡,服务业均匀分布在全国各地区,服务业较为发达。2法国的农业发达,是欧洲重要的农业出口国,畜牧业、耕作业、西南和地中○

海园艺发达。法国工业较为发达,相对于德国现代化工业体系较为完整。法国的经济水平与德国相当,服务业也均匀分布全国。

第四篇:探讨德国经济发展历程的特点和现状思考

探讨德国经济发展历程的特点和现状思考。

关键词:德国经济农业采矿业银行业劳动市场私人消费绿色经济

摘要:欧洲最重要的国家之一有德国这个说法,它参与了两次世界战争,他们国家主要在重工业,化学方面,精密的仪器,军事器制造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绩,给全国家的人有着很深的印象,但是他国的发展模式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他们严谨的态度,在经济学方面有着新鲜的活力,为什么他们的经济在这么长的几个世纪中,不管是什么样的体制,都有着非常棒的成绩,这个是我国需要思考跟学习的,本文在与其他西方国家相对比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德国经济发展历程的特点,并相应提出了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949年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先后建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六十多年来,两个国家沿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总的来讲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经济实力也都大为增强。联邦德国在战后经济全面恢复的基础上,沿着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出现了经济奇迹。后来虽然经历了席卷西方世界的几次经济危机,但其经济增长速度仍然高于西方其他的工业国家;民主德国沿着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和集中计划体制,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已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家。但是,就两个德国相比,战后初期德国两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大同小异,居民生活水平相差无几。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民主德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远不如联邦德国,劳动生产率和居民生活水平尚不及联邦德国的50%。

1德国经济发展历程的特点

1.1以农业为依托的发展

工业化以前的德意志以农业为主,且处于分裂状态。德意志的分裂的确对德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但这种作用在德国统一后便转化为推动工业化的巨大动力,德国中所有要求工业化与都市化的力量迅速地占领了德国的政治舞台。其资本投资率在1850年前后只有5%,在1850-1860年间则增长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70年代则为12.5%。德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经济发展是以农业为依托的。农业未受到如同英国圈地运动那样的冲击,农业人口是逐步地离开土地,加入城市的就业大军的。同时,城市的工业构成也十分复杂,并非单一的现代工业经济。这种逐步演化,多种性质行业并存的现象,尽管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也保持了社会在转型时期的基本稳定,有利于德国人将自己传统的精细作风融进新的行业中。

1.2以铁路建设为龙头的工业化进程

与英国相比,德国的工业化起步有十分明显的不同。德国的农业由于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率没有提高,因此农村群众的购买力也没有相应的增加。所以,在德国推动工业化的动力与英国相比是来自完全不同的方向。德国推动工业化的动力来自铁路建设方面,也就是来自工业本身。由于德意志关税同盟把德国大多数地区联合成了一个统一的销售区,鼓励了国家和私人进行必要的投资,这样才能使它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化的资本雄厚的经济区。2德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具体说来,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结构僵化上。而德国的经济结构僵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市场僵化,二是产业结构老化。

2.1劳动力市场僵化

德国的劳动力市场僵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福利过大,大量的失业补助金和社会福利,减少了人们工作的热情。在美国,失

业人员失业后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平均收入只相当于失业前平均收入的10%左右,欧盟失业人员平均收入约为原工资的三分之一;但在德国,一个人失业后,在32个月内可得到工资的67%,如果以后继续失业,可永久性获得原工资的57%的收入。

二是企业和职工的高社会保障贡献率和高税收率,抑制了企业雇佣工人和失业人员寻找工作的积极性。据统计,2000年,美国企业和职工的社会保障贡献和个人所得税合计占职工收入的24.1%,欧盟平均为37.5%,而德国为46.1%,是几个大国中最高的。

2.2产业结构老化

就经济规模而言,德国可谓世界经济大国。但就其经济结构、新产业比重和综合竞争水平与美欧其他新兴国家相比已出现不小差距。多年来德国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不大,存在结构老化现象。传统产业(汽车、机械、化工和冶金及建筑)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30%以上,且多年未变。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IT产业和网络技术浪潮,德国虽然适时参与,但力度不突出,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动作不明显。据2002年4月瑞士国际管理研究所公布的综合竞争能力排序,德国从上年的第12位跌至第15位。德综合竞争能力之所以下降,一是经济增长多年来呈低速状态,二是德国经济结构和产业部门缺乏灵活性。

3德国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

3.1德国经济发展现状

虽然经济危机给德国经济带来的最黑暗的一刻已经过去,经济严重衰退的谷底也已摆脱,但经济危机的影响尚未过时。摆脱或战胜危机还需借以时日。德国是外向性经济比较突出的国家,经济的增长对国际大环境的依赖比较严重。只要世界经济不稳定,德国经济就仍处在风雨飘摇中。

从国家层面看,德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失业人口增加。2010年对绝大部分德国企业来说,优先考虑的课题是控制成本和优化结构,因此企业裁员不可避免。根据科隆经济研究所最新的调查结果,在44个行业中,有27个行业准备在新的一年减少工作岗位;有16个行业打算保持现有岗位数量不变。只有一个行业即制革产业明确表示将扩招工人。

从私人消费层面看,2009年德国私人消费比2008年增加了0.5%,对经济回暖或多或少起到了某种促进作用。2010年德国私人消费很有可能将陷于停滞状态。对于2010年的德国经济来说,私人需求将不会产生推动作用。

3.2德国经济发展前景

德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经济前景不甚乐观。结构性改革和调整不会一蹴而就。德国结构问题是多年来累积起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决非能一日而成。

尽管当前德国经济仍未摆脱衰退困扰,但德国政府未雨绸缪,从长远考虑制定了新的经济增长战略,计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德国政府一方面希望将绿色经济作为摆脱经济危机的出路,更重要的是要努力谋求面向未来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能够刺激经济景气和建立新的经济行业。同时,要谋求整体经济的现代化,使当前的工业核心向资源有效利用方向转变,也要努力实现经济长远、合理、低碳型、资源节约型增长。环保技术是当下德国经济的稳定器,并将成为其未来经济振兴的关键。如果德国经济能顺利实行生态变革,到2020年国内可新增100万个就业岗位。德国环保技术和产品质量多年来处在世界领先水平,环保意识在德国已深入人心。相信德国绿色技术具有极好的发展机会,将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第五篇:战后中日关系-读书笔记

《战后中日关系》读书笔记

中日邦交正常化,这是我们所熟知的表述中日关系的用语。中日人民友好,是中日关系的基调。这两个主调和基调,是研究者和学者们的主要论调,也是中国官方的一贯表态。刘建平所著的《战后中日关系:“不正常”历史的过程与结构》一书对大众习惯性的观点和思维提出了质疑,并给出了另外的阐述和判断。从书名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是,“正常”的中日关系背后,其实有着“不正常”的历史和现实。比如,中日关系经常因为二战、靖国神社、东海、钓鱼岛等问题而出现波折、恶化,出现“不正常”现象。作者把此类现象或状态称之为“周期性恶化”问题。

身为战败国的日本,并未进行严肃的战争反思,却作为美国帝国主义工具而获得了实际利益。也正因此,所以日本政府从未真正反省过自己的战争行为,并趋向于否认自己的罪行,进行自我美化,继续对中国报以蔑视和敌视,前有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后有否认南京大屠杀、钓鱼岛事件。当我们被教育着历史不可忘却,但是要懂得宽恕与原谅时,日本的百姓却被告知他们是被诋毁的,中国是不友好的国家。这也是为何中日两国之间即使在邦交正常化之后仍出现周期性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

一上来,作者首先对中日关系之现实做了毫不遮掩的评价,指出所谓“人民友好”早已失去了统计学支持,两国关系尤其是政治关系的反复恶化乃是不争的事实。这显然是对国内官方舆论对于战后中日“人民友好”宣传的质疑:双方已经诉诸互相咒骂,那又何来“友好”?要回答这一问题,自然要回顾历史。然而作者接下来更进一步指出中日两国在这段历史研究上的问题所在。无论是中方的“人民外交”叙事路线,还是日方偏向推论和臆测的“社会科学方法”,都不足以阐释两国关系演变的真实动因。因此,唯有以实证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历史,并给予逻辑整理,才能得出对历史问题的正确认识。

全书所述历史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对日认识与策略起,到中日邦交正常化止。其写作的逻辑脉络正是“日本人民”这一概念的形成发展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战后对日“以民促官”的外交思路的形成,还是“政治经济不可分”与“政经分离”原则的较量,乃至邦交正常化谈判中关于“政治途径”和“法律途径”的抉择,都受到“日本人民”概念的影响。作者以历史事实为起点,向读者道出了这一概念的由来。所谓“日本人民”,并非日本人,也不是日本国民,而是中共在抗战时期,受到日共影响而形成的一个意识形态,是“反对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并与中共友好的日本人士”的概念化表述。这一概念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即国际共产主义斗争形势和日本被美国单方面占领后保守政府的反共特性,决定了中国无法与“日本政府”建立正常沟通,因此转而构建一个“日本人民”作为沟通对象的现实考虑。“人民外交”推动“以民促官”直至“邦交正常

化”的说法均是从此衍生而来,也是中国以往史学界对于中日关系演变的历史叙述主线。

然而,回顾历史,我们却不得不对此表示怀疑。虽然中国方面以释放战俘和帮助遣返日侨的行为释放善意,但却始终无法改变日本政府的顽固立场,甚至受到“国旗事件”的侮辱,这又让人如何对人民外交给予肯定评价?究其实,“日本人民”的概念不过是基于想象而缺乏实在感。由于无法与自己意识形态敌对的政府沟通而转向对自己友好的“日本人民”及其代表日共,以求这部分势力能够建立一个与自己平等邦交的“民主日本”。这一愿望破灭后又寄希望于其能够影响日本政府促成中日关系正常化,这是“人民外交”的内在逻辑。可事实是“日本人民”既无明确社会特征,也乏足够政治力量,根本无力改变冷战格局下被美国扶持的保守政府。另一方面,中国号称与“日本人民”友善,但其给予的利益却同时被日本政府所享受,如果不给予利益,又无法贯彻友好论调。于是中国便陷入首鼠两端、无所适从的矛盾,而日本政府却能一边享受利益,一边继续贯彻反华政策,否认中共政府的合法性。在亚洲这个美苏对抗的次格局上,苏联无力相抗美国而为了自身利益抛弃中苏同盟单独对日媾和,陷中国于不利。这种局面,是“人民外交”所难以解决的。如今,随着中国日益壮大后两国在经济领域和地缘政治方面的冲突,以往埋藏的问题便重新以“民族仇恨”的形式凸显,这便是历史的真相。可惜的是,面对这种形式,中国的政界和史学界却依然在重弹“中日人民友好”的老调,仍然沉溺于“友好的日本人民和不友好的右翼政治集团”的意识形态两分法,却殊不知无论是“日本人民”还是“中国人民”,都已经不再接受这样的说辞。有人甚至认为,当年日本不少人明知东北是日本侵略得来,却仍然移民拓殖,足以见其并非无辜。这种说法固然过于苛刻,犹如认为解放前在国统区任职的公务员就是反动派一样,但其背后却已经凸显了民众对于主流舆论“友好论”的质疑和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史学界有必要对以往的史观过于意识形态,过于政治化的弊端进行反思。

值得欣慰的是,从这本《战后中日关系》书中,已经可以看出史学界也已开始逐渐摒弃以往唯意识形态的阶级史观和伟人史观,转而追求基于历史史料和实证的更客观的视角与构建,并提供更加合乎逻辑的中日关系新思维。学者刘建平这一种以全新的视角去梳理,分析战后中日关系脉络和推导随后中日关系的走向应该采取的态度,不是挑衅和激进,事实上充满着对当前形式的认知,是绝对有建设意义的。在中日外交上,中国政府需要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由衷希望本书所体现出的重新审视历史的实证态度和审慎精神,能够对国家行政决策面产生积极的影响。毕竟,历史不光是用来看的。

下载浅谈战后德国经济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战后德国经济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战后 日本民族工业

    战后日本保护民族工业的基本政策经验研究 林晨辉 战后的日本经济陷于崩溃和破产境地,但经过20 年左右的发展,到70 年代初,日本便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战后日本能够......

    德国促进文化创意经济发展的措施及其启示

    德国促进文化创意经济发展的措施及其启示作者: 来源:《市长参考》 添加日期:10年04月22日文化创意经济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由于文化创意经济较少地消耗自然资源,所以......

    【教学设计】美国战后经济发展-初中-历史-孟桂云-3705220167.doc

    《美国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说明:双14教学的实质是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赋予课堂教学以生命的意义。《历史课程标准》也明确......

    综述 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崇尚“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

    综述: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崇尚“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 2016年04月01日 22:54:56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柏林4月1日电综述: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崇尚“工匠精......

    BEC中级战后总结

    BEC中级战后总结(详细经验篇) BEC中级战后总结考完BEC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现在歇下来该好好地写个总结,毕竟这也算得上是一个不小的考试。准备BEC的时间并不长,但还是有点心得在里......

    战后总结讲评制度(模版)

    战后总结讲评制度 1、救护小队经过抢险救灾工作后都要坚持战后讲评制度。 2、对于一般抢救伤员、搬运工伤的事故由队长组织本小队参战人员进行总结。表扬工作积极主动的救援......

    战后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大全

    《战后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英文名称:History of Post-Wa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程 3、课程学时:总学时32 4、学 分:2 5......

    战后总结评比制(精选合集)

    战后总结评比制度 一.每次事故后要认真进行总结评比经验教训,以利再战。 二.从指挥处理故方案的制定、力量调配,到工作中遵守规则、准则、组织纪律、装备是否完好等多方面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