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借赏心悦目优势发展彩色粮食生产
借赏心悦目优势发展彩色粮食生产
在国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乡居民休闲时间不断增多的格局下,人们节假日越来越亲近自然,追求游览美丽的田园风光。
各地风格迥异的青山绿水固然吸引了旅游者的目光,但介入山水之间的耕地,成为了一道有待开发的独特“风景线”。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不少地方耕地种植的不再是几千年不变、传统的粮食作物,而是别开生面的紫色小麦、绿色小麦、黑色小麦,紫叶水稻、金色水稻、紫穗水稻,红玫瑰爆裂玉米、花仙子玉米、五彩玉米、紫金香黑玉米、白如雪甜糯玉米等等。这些彩色粮食新品种,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种植在田间,本身就是靓丽的景
点,优美的风光。
五颜六色的彩色粮食,具有传统粮食品种更加丰富的营养。以“中普彩色小麦”为例,它是由中国著名育种专家周中普科研团队历经10多年潜心研发的成果,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优良的小麦品种之一。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以及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尤其是彩色小麦种皮的天然色素是一种花色苷类物质,普通小麦中极少,具有消除体内自由基,提高机体免疫力,维持血管正常渗透压,抑制癌细胞生长,改善心肌营养等重要功效。
“中普彩色小麦”采用被确认为世界首创的优质小麦“宛原-502”与冰草、**草、偃麦草等野生资源远缘杂交,应用独创的在采用“化学诱变”、“物理诱变”和“边缘杂交”的三结合育种法及航天育种技术精心培育而成,避免了育种界常用的‘近亲繁殖’造成的抗性差、易退化等缺点,实现了在西方国家必须用转基因技术才能达到的效果。
“中普绿麦1号”小麦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含量(干基)18.83%,赖氨酸(干基)0.51%,湿面筋42.6%,微量元素铁184mg/kg,锌40.8mg/kg,硒0.0756mg/kg,碘0.28mg/kg,钙272mg/kg。其中微量元素铁、锌、硒的含量在已通过国家农业部检测中心检测的小麦中属于非常高的。
彩色小麦的产量大田种植的产量在400-500公斤,市场价
格一般比普通小麦每公斤高出1元以上。
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都非常高的彩色粮食,应作为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增加种粮农民收入的重要品种,予以积极推广。
单一品种规模种植
彩色粮食虽然好看,但是放在不同的地方,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
随手抓一把彩色粮食在手中,色彩明显;摆放若干粒在桌面上,也格外显眼;但是,若在一个地方种几分地,或零零星星几小块,就不会引人注意。
从吸引人眼球、艺术的角度,彩色粮食种植要具有一定的规模,或几十亩、几百亩,甚至更多。
按照一定规则规模种植的彩色粮食作物,从空中俯瞰轮廓分明,从地面上看色彩明朗。
多个品种组合种植
从美学角度讲,组合创造是无穷的,同类型的元素经过不
同组合有可能结出新的硕果,不同类型的元素经过不同的组合更可能开放出万紫千红的智慧之花。
彩色粮食因品种不同,色彩各异,高矮不一样,通过组合种植,能够产生奇妙的艺术性效果。
同品种组合。如紫色小麦、绿色小麦、黑色小麦,通过一定的隔离带种植,就能够呈现层次分明的颜色。
异品种组合。如绿色小麦与紫红薯等组合,能够呈现鲜明的色彩。
高矮组合。利用彩色粮食植物的高矮组合种植,能够呈现错落有致的景致。
同一区域分季种植
我国很多地方适应一年两季、三季种植粮食作物,在同一个区域可以根据地域分布不同,分季种植不同的彩色粮食作物。
分季种植彩色粮食作物,一方面保持了区域风貌特色分明,美好景观持续存在,另一方面也使彩色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
从地力角度讲,分季种植不同的粮食作物,也有利于土壤改良,提高地力,减少化肥投入,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综合经济效益,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发展彩色粮食生产前景广阔,但作为名优特产品,产销还
有一个衔接的过程,发展中要做到三个对接:
与市场对接。种植彩色粮食,观赏仅仅是一个基本功能,消费是最终目的。如果大面积种植的彩色粮食,只是用来供人们观赏,只开花,不结果,那对于耕地少、人口多、粮食消费量不断增长的我国来说,无疑会加剧粮食供求紧张的矛盾。
在发挥彩色粮食观赏功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其粮食产出的功能。
彩色粮食从商品的角度看,仍然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这种粮食能否实现其使用价值,就要看能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如果市场不能接受,就无法实现其使用价值。因此,农民在生产彩色粮食之前,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生产的品种和数量,以销定产,产销对路。
与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不仅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且拥有先进的粮食加工生产线,同时还具有完善的营销网络。农民可以与龙头企业合作,采取“订单生产”的方式,生产彩色粮食;或者将耕地流转给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种植彩色粮食。
与大中型超市对接。大中型超市是销售彩色粮食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农民、粮食加工企业要积极与他们进行对接,采取互惠互利的办法,让遍布各地的大中型超市将丰富多彩的彩色粮食展示在众多的消费者面前,成为他们主粮消费的首
选商品。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农业委员会
第二篇:借德州优势求吴桥发展
吴桥与德州比邻相依。过去,德州的“空吸”是吴桥人心中的痛。如今,吴桥人转变观念,把自己的发展和德州的发展融合起来,主动接受德州的辐射——
借德州优势 求吴桥发展
站在吴桥县新规划建设的宋门化工园区,向南望去就可以看到德州的天衢开发区。如今,一条1.5公里长的水泥路已经把两个园区连在一起。如果没有随行的本地人员指点,根本分不清公路两边的土地和厂房哪些是德州的,哪些是吴桥的——在这里,德州与吴桥交错相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德州与吴桥的关系岂止仅限于地缘?在开放、融合的大背景下,吴桥与德州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正因如此,吴桥人正精心酝酿着一篇大文章——“借德兴吴”。
对立竞争不能承受之“痛”
就是在两三年前,吴桥与德州还只是对立竞争的关系。
吴桥县城距德州市中心只有20多公里,因此吴桥人有购物到德州、请客到德州、娱乐到德州的习惯,很多百姓办喜事都是到德州摆婚宴,就连投巨资修建的吴桥杂技大世界,引来的游客也大部分到德州吃、住、购物。面对德州对吴桥的“空吸”,吴桥县委曾经在全县干部会议上下过这样一个“禁令”:不能到德州消费。
然而,“禁令”可以管住干部,却管不住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尽管有着“杂技大世界”这样一个金字招牌,但由于城市环境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吴桥人只能看着“肥水流入外人田”本该是自己的收入却落入德州人钱袋,一些人开始对德州抱有怨恨甚至对立的态度。
面对这种窘况,要改变只有加快自身发展。吴桥县确立了“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环境立县”的发展战略,依托“一区(开发区)两镇(铁城镇和桑园镇)”,重点发展杂技旅游产业、棉花产业和高效农业。在开发区建设上,他们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的力度,三年间修路11万平方米,新建32个超千万元的大项目;在杂技产业上,以杂技大世界为龙头,开发了铁城唐槐、老王庄卧槐、双井王苦井甘泉、澜洋书院、孙福友故居等一批杂技民俗旅游景点,规划建设了生态农业观光园,并开通了公交线路把各个景点串联起来,变半日游为一日游、两日游,吸引游客在吴桥多逗留、消费;在棉花产业上,加工企业发展到180家,销售棉花种子的200多,人,销售籽棉的500多人„„
在打造杂技文化名城上,吴桥人遇到了难题:世界闻名的吴桥杂技艺术节是省里和文化部主办,吴桥杂技学校则归属市里,吴桥人在整合杂技资源上很难着手。怎么办?
“杂技节扬的是吴桥的名,杂技学校培养的是吴桥的孩子,弘扬的是吴桥的杂技文化。我们”就应该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来对待。”县委书记李勤告诉记者,从第九届杂技节开始,他们开始积极主动地提前介入、参与其中。开幕前就组织人员到省有关部门、大学校园进行杂技演出,节日期间通过搞书刊发行式、图片展、送杂技门票等形式扩大宣传,争取项目和资金。仅去年第十届杂技节期间,他们就争取上级资金1.7亿元。
观念的转变带来了明显的效益,也让吴桥县领导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发展是没有区域界限的,经济上的交往是不能用隶属关系、行政命令、区域界限阻隔开来的。李勤介绍,受此启发,他们在对待德州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既然吴桥的杂技能够带动德州的第三产业,德州的工业不也可以带动吴桥的企业吗?
互补共赢优势整合天地宽
吴桥县领导对现实条件和旧有优势进行了重新分析,发现吴桥一些原来的优势已经发生变化甚至正在丧失:铁路提速取消了安陵货运站铁路只能“穿肠而过”;京沪高速开通以后,104国道上外地车大幅减少,路边经济没了支撑;在“环渤海、环京津”战略中由于距离稍远难以实施,港口优势也不那么明显。而吴桥的杂技文化、农业产业和人力资源等优势正亟待化为经济强势。对此他们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探索。
与此同时,他们也对德州的优势及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德州已经具备了辐射带动能力。仅就中心城市而言,常住和流动人口突破70万,规模以上企业226家,工业总产值超过150亿元,中心城市的带动力相当强。德州开发区内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四个基地:晶华集团粉煤灰综合利用基地、贺友集团人造板生产基地、保龄宝集团功能性糖生产基地和皇明太阳能生产基地,其中仅皇明太阳能基地就带动了100多家相关的企业;德州开发区与天衢开发区在规划中到2007年将全面和吴桥接壤。面对这么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城市、大市场,如果不与之进行经济合作和产业对接,是自欺欺人,也是不现实的。
其实,两地间民间的经济合作早已悄然展开。山东德工集团年产值5亿元,每年需要大量的铸钢件,吴桥杨来营铸钢厂积极接洽,现在每年为其提供400多吨毛坯,促进了自身发展;吴桥沟店铺繁兴种禽公司看准了德州扒鸡这一大市场,以此为依托,以基地加农户的方式,年出售肉鸡100多万只,大部分销往德州杨家寺乡、宋门乡有上万名劳动力在德州打工,有的在开发区企业上班,有的搞建筑,还有的搞三产„„
德州、吴桥两地的经济联系是割不断的,“堵”富不了吴桥,只有进一步敞开胸怀,借德州之优,沾德州市场、产业和基础设施的优势,主动接轨发展,主动接受辐射,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在今年的全县干部大会上,县领导明确提出了“借德兴吴”的发展战略。
“观念转变了,眼界放开了,思想也就顺畅了”。李勤告诉记者,“借德兴吴”就要有更开阔的胸襟,首先要主动融人德州,加强学习和交流。
园区对接助推吴桥快速发展
为推进“借德兴吴”的战略,吴桥县精心构筑了“一区三园”的发展格局,“一区”即吴桥开发区,“三园”即宋门化工园区、杨家寺工业园区和梁于棉花加工园区。
吴桥开发区与德州开发区原来是一对“冤家”,德州有良好的发展环境,而吴桥有悠久的杂技文化,两地招商引资竞争十分激烈。由于起步较晚,吴桥开发区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如今,吴桥开发区变竞争为合作,主动承接德州开发区的项目转移,并鼓励企业与德州开发区内的大企业进行协作,实现两地的产业对接。目前,吴桥建工机械厂、导热油炉公司等企业都在为德州开发区内的企业搞配套生产。德州液压机具集团正在筹备在吴桥开发区联合兴办职业技术中专培训学校,近期即可开学。
为了更好地利用省级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利用德州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良的发展环境,打造吴桥招商引资、加快发展的平台,吴桥县又规划建设了杨家寺工业园区和宋门化工园区。把开发区发展的触角直接伸到了德州开发区和天衢开发区的边上。
据介绍,宋门化工园区由原来的一片洼地改造而成,占地1000多亩。由台州客商投资的大鹏医药去年已经建成投产,当年实现产值4000万元,纳税110万元。目前有来自日本、台州等地的几个化工项目也正在洽谈之中。
滨州到衡水的高速公路将在吴桥的杨家寺乡占地设一个出口,由这个出口将修一条南北主干线公路,直通德州开发区。因此,吴桥县抓住机遇,在此规划了占地500亩的杨家寺工业园区,主要发展第三产业和减速机生产。
“德州开发区经过了20年的发展,形成现在这样的优良环境。我们擦着它的边搞工业园区,就可以省去了20年的投入。对投资商而言,不就是一界之隔吗?只要我们有更优惠的政策,就能够很快发展起来。”李勤介绍,通过园区的对接,能够有效利用对方的基础设施,省去自身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给予客商更多的优惠。客商在这里投资,可以吃住在德州,纳税在吴桥。这样借力就等于给吴桥插上了一对腾飞的翅膀。同时,这也算是对《德州冒出个“河北园”》的一种回应。
与此同时,吴桥县瞄准德州70万人消费的大市场,开始着手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和养殖业,以使更多的农副产品进入德州。鼓励乡镇、企业积极寻找德州商机,力争与德州在棉纺、轻工、机械、化工等产业上实现对接。
“如今吴桥已经具备了招大商的能力和条件,开春以来已经有6个超亿元的大项目正在洽谈。”在采访最后,李勤告诉记者,现在吴桥全县上下都把目光盯在“一区三园”建设上,集中精力抓招商。开放的吴桥正顺应发展潮流,借势而起。
第三篇:发展粮食生产电视专题
发展粮食生产电视专题
一、充分认识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
粮食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粮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物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当前,国家粮食供求整体处在紧平衡状态,粮食需求增长与产量增加同步,稳定增产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基础还不牢固,特别是粮食连续6年增产之后,继续增产的压力加大。为此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倍加珍惜农业发展来之不易的好局面,决不能因为连年丰收而放松农业生产,导致粮食生产出现滑坡现象”。今年,国家将全面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继续推进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实行以县为单位集中投入,整体开发,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向主产区倾斜,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加大对粮食大县财政奖励和粮食产区建设项目扶持力度,加大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臵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我县是国家粮食生产大县,粮食一直是我县具有传统优势的大宗农产品,肩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县委、县政府领导对今年粮食工作非常重视,多次强调:“全县上下要深刻认识当前形势,切实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完成,千方百
计扩大种植面积增总产,千方百计提高单产保增长,千方百计调优结构增效益,千方百计抗卸灾害减损失;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提高种粮农民生产积极性;继续制止耕地抛荒,坚决防止抛荒现象反弹;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建设高标准粮田,推进农业机械化,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做到全年粮食增产目标不动摇、支持力度不减弱、工作措施不松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二、领导电视讲话
(一)童县长讲话
(二)周局长讲话
三、村支部书记和农民讲话
四、双季稻主要栽培技术
1、推广良种,搞好品种搭配。早稻大力推广高产优质超级早杂品种两优287,株两优819和优质早籼稻湘早籼45号,压缩特早熟品种早原丰等。晚稻大力推广高档优质稻湘晚籼11号,湘晚籼13号以及优质杂交晚稻丰源优299,T优259,岳优9113等。在品种搭配上严格按早配迟,中配中,迟配早的原则,即湘早籼6号等早熟品种搭配湘晚籼13号、湘晚籼11号,湘早籼45号搭配丰源优299,T优259等。
2、大力示范推广早稻软盘抛秧和旱育秧技术。
3、大力推广晚稻稀播壮秧和软盘抛秧技术,压缩双季晚稻直播
面积。目前,我县大面积双季晚稻直播季节矛盾突出,风险较大。据调查,近几年,每年都有部分农户由于播期太迟造成严重减产,甚至失收。为了杜绝这一现象发生,双季晚稻直播应注意以下事项:第一,在品种选择上应选择生育期105-110天之内优质早杂品种;第二,播种期要严格控制在7月12日之前,110天品种应在7月10前播完,105天品种应在7月12日前播完。凡7月12日前不能播种的面积应以优质中、迟熟晚杂品种,采用稀播壮秧或抛秧。
4、推广病虫统一防治技术。为将病虫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各地农技部门将组织专门技术人员,成立病虫害统一防治专门班子,广大农户,每亩早稻只需交50元,中稻只需交70元,晚稻只需交60元给农技部门,就能保证防治效果。
第四篇:关注粮食安全发展粮食生产
关注粮食安全发展粮食生产
当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世界性的粮食安全危机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虽然目前国内粮食市场总体稳定,但着眼大局和长远,要确保立足国内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做到“手中有粮”,还面临许多制约和挑战。农村土地撂荒情况严重,农民不安于耕的现象普遍,究其因,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1、粮食生产要素分散,粮食生产活力不够
我国长期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确保了国家粮食供给的基本自足。该项制度作为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但现实情况是,与这一基本制度紧密联系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表现出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一是家庭分散经营,土地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比如我县产粮大镇之一的洛口镇的灵村,人均耕地不足1.5亩,3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农户仅为8户,多数农户为分散经营的家庭小生产模式。这严重不适应日趋激烈的大市场竞争,难以有效抵御市场风险。二是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方面,生产领域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相对滞后,表现在推广网络不完善、农技人员自身素质欠缺和农技推广经费不足。另一方面,流通领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利于粮食生产。表现在粮食流通体制存在问题,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仓储平衡困难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不充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机械的大规模应用和农业科技的广泛推广,影响了农业资本的投入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导致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分散分割,难以实现优化组合、有效利用和规模效益,这些都制约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活力。
2、粮食生产效益低下,粮食生产动力不足
粮食生产具体弱质性、低效性的特点,市场机制的趋利性和农民自身局限性决定农民不会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出发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而是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或干脆将土地撂荒从事非农产业来实现个人收益和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导致粮食生产动力不足。一是粮食生产成本高。受时下物价总体水平上涨的影响,农资价格也水涨船高,今年宁都化肥价格涨幅就在50%以上、农药价格整体水平上涨30%,雇用劳力成本也大大提高,诸多因素导致粮食生产成本猛涨。据调查,种植一亩地粮食需生产成本达到700余元,而平均每亩粮食生产收益仅为846元左右,极大的扼杀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是粮食生产收益不稳定。粮食生产硬件建设投入不足,降低了农业综合抗灾能力,致使粮食生产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原始状态。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粮食生产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种粮收益也无从稳定保障。三是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粮食生产净利润大幅下降,种粮比较效益低下,远不及务工或种植经济作物的收入,导致农户水稻双季种植改单季、精耕细作变粗放管理、种植经济作物甚至将土地撂荒。比如我们在洛口镇灵村调研发现,种植经济作物玛萁每亩纯收入在6000元左右,是种植粮食收益的30倍。四是粮补等惠农政策不尽科学。表现在:弥补市场机制缺失错位,扶持政策缺乏导向效应;补贴形式过于单一,资金分散缺乏规模效应;惠农政策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政策之间缺乏互补效应,因此国家出台的粮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没有有效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无法激发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3、粮食生产投入不高,粮食生产实力不强
近年来,我们对粮食生产的政府投入严重不足,集体和农户建设动力不够,导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弱化了粮食生产实力。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利设施建设落后,有效灌溉面积不足,降低了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发生频繁,亩产量难以提高;抗灾设施不完备,无法充分抵抗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无法避免。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流失日益加剧。近10年来,我国耕地总面积从19.51亿亩降到18.27亿亩,净减少1.24亿亩。农民自身投资农业的意愿不强烈,来自农业自身的资金积累大量外流。由于进城务工收入高出种粮收入10~12倍,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在农村的主要是妇女、老人和小孩,导致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据我们在洛口镇灵村村调研,了解到该村90%的青壮年劳动力均外出务工,劳动力严重不足导致许多耕地无法耕作,土地撂荒比例达到10%之多。
总之,尽管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是粮食生产活力不够、动力不足、实力不强的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仍然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为此,本人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第一、要创新生产经营机制,释放粮食生产活力
要大力推进生产经营机制创新,激发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一要激活土地要素。土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激活了,粮食生产的活力就能不断迸发。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的形式进行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鼓励土地向种粮大户、种养能手以及农业科技开发机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集中,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和劳动生产率,让农民从土地经营权流转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二要激活人力要素。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粮食生产才能获得持久、旺盛的活力。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宽渠道多形式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增强他们驾驭市场的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分工协作的能力。要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种粮农民自觉自愿地组织起来,将家庭经营的个体劣势转化为群体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优化配臵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共享成果,通过大联合、大协作,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实现种粮收益的最大化。比如田头镇农户自发组建的宁都县田丰优质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60多人,辐射带动种农1000多户,通过规模化经营、订单式生产,2008年发展制种面积5500亩,收购种子300多万斤,产值达900多万元。三要完善服务体系。要尽快建立健全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发展粮食生产经营服务组织,大力培育扶持农村经纪人队伍,为种粮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配套服务,实现粮食在生产、储运、加工、购销以及技术、资金、信息等环节的有效管理和经营,把千家万户的粮食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机联结起来,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
第二、要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增强粮食生产动力
要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生产动力不足的问题,必须走好四步棋。一
是建立粮食补贴稳步增长制度。要继续稳定、逐步完善、不断强化现有粮食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尽快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粮食补贴制度。适当扩大粮食核心产区范围,拿出更优惠的政策,集中更多的资金,增加对财政困难的产粮大县的奖励和补助,支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二是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鉴于粮食价格不能完全市场化,要加强和改善对粮价的宏观调控,推动形成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体现粮食生产成本收益、科学合理的粮食价格机制,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搞活粮食市场流通,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继续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适当提高价格水平,使之真正成为农民利益的保护价,引导广大农民自觉扩大粮食生产。三是增强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要建立粮食生产风险规避和损失补偿机制,加快大宗粮食作物的政策性保险试点,在良种生产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逐步开展农业灾害保险,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农民投保、企业参与、合作保险、市场运作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新路子,保护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搞好极端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帮助种粮农民防范灾害风险。四是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种粮收益低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核心产区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要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拉长粮食产业链,实现以销售促加工、以加工促收购、以收购促生产,提升粮食的附加值;完善龙头企业与种粮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稳定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价格,有效抑制种粮成本的上升。
第三、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壮大粮食生产实力
增强粮食生产实力,关键是建立健全各项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加大财力投入。发达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20%~50%,发展中国家亦为10%~20%,而我国只有8%~11%。县级以上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不断提升农业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加大对粮食核心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供给保障能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引导金融业更好地服务粮食生产;建立和完善鼓励农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粮食生产。二是加大物力投入。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加大耕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和中低产农田改造力度,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三是加大人力投入。积极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鼓励外出务工能人返乡投身农业生产,从事粮食生产和加工经营。四是加大科技投入。要用激励机制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用市场机制整合农业科技推广的资源和力量,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用政策扶持引导科技成果进村入户,推动农业科技广泛应用,促进良种良法相配套,真正把专家的试验田“产量”变成农民的大田产量。
第五篇:为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
为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从2004年起,国家建立了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机制。为减轻化肥、农药、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对种粮农民的影响,从2006年起,国家开始实施农资综合补贴政策。
1、补贴对象。凡在我省境内种植小麦的农户,均可按规定申报并领取补贴资金。
2、补贴依据。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都以小麦实际种植面积作为补贴计算依据。
3、补贴标准。2013年全省共发放对种粮农民补贴78.63亿元。其中,粮食直补8.89亿元,农资综合补贴69.74亿元。补贴标准为125元/亩,较上年(120元/亩)增加了5元/亩。
4、申报程序。小麦种植面积的核定工作程序包括:种粮农民自报告折实面积,村委会核实、公示、确定、汇总上报,乡(镇)政府汇总、公示、确定、上报,县(市、区)政府汇总上报,市政府汇总上报等。
5、补贴发放程序。为降低补贴资金兑付成本,提高补贴资金使用效益,方便种粮农民,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实行分别计算、合并发放,通过“山东省财政涉农补贴一本通”管理系统,一次性到农户的办法。
同时,完善乡镇“下一级”公示制度,乡镇政府要到村公示当年补贴发放明细。农信社要会同财政部门,结合“一本通”管理相关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将补贴资金足额发放到位并开具证明。鼓励县级农信社直接将补贴资金发放至种粮农民“一本通”账户。严格执行“五到户”、“六不准”纪律,严禁截留、挤占、挪用补贴,村集体代领补贴,用补贴抵顶各种欠款等违规违纪行为。
浅议目前种粮补贴的主要困难和对策 杨期华
一、目前种粮补贴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直补对象难以准确核实。由于农户土地分散、种植品种不
一、自由性和变化性都很大,很难确定补贴面积,所以一直以原计税土地面积为依据向农民发放补贴,不管农户当年在耕地上种植粮食作物还是非粮食作物甚至种树、养鱼、荒芜、盖房子,都可照领“粮食直补”。农民认为 “粮食直补”就是 “耕地直补”,影响了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
(二)直补范围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在落实财政补贴政策过程中,因项目多、时间性强,丈量农民种植面积工作量大、成本过高,所以无法对抛荒、“双改单”等进行区别,因而导致很多真正种植粮食作物的农户却因计税面积少或转包来的耕地而得不到实惠,种粮农民的利益被分割,种粮者明显感到吃亏,势必挫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不利于粮田面积的稳定和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三)直补引发新的土地纠纷问题。一是转包出去的土地粮食直补款归谁各地没有统一标准。目前都是谁拥有耕地谁享用粮食直补款,对于转包出去的土地,实际种粮的承包人并未得到补贴,使承包人种粮积极性受挫。二是争地、索要土地现象屡屡发生,有的地方农民还强烈要求重新分田。有的农民认为,田不要白不要,种田不纳税还有补贴划算。还有因农村财务、宅基地划拨使计税面积与实种面积不一致的矛盾,也随之反映出来。
(四)补贴政策难以刺激种粮面积的增加。一是农资价格上涨幅度过快,吞食了农民的部分补贴款,无形中“淹没”了国家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受益。二是补贴不能改变主粮与其他粮种和经济作物之间的价格悬殊,农民不会因为粮补而改变种植计划,结果是该种什么还种什么,所以,种粮面积只在减少根本无法增加。三是由于种粮劳动力成本过大,补贴资金多数不能用于粮食再生产的投入。
二、建议与对策
(一)重新核实粮食直补面积。实现按实际种粮面积进行补贴,做到多种田多补贴、不种田不补贴。科学论证补贴政策,哪些该补哪些不该补,对一些实施效应不佳的政策要及时做出调整,实施科学合理的补贴政策,逐步解决农民长期耕种“黑地”领不到补贴的问题。(二)改新增的补贴资金为奖励基金。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鼓励土地有偿流转,鼓励代耕代种,促进土地向种粮能手集中,发展龙头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重点奖励产粮区和规模较大(种田能手)的专业种植户和“双季稻”高产示范区、新品种试验、新技术推广及工作经费。采取多种手段,大力发展双季稻生产,坚决遏制“双改单”和抛荒现象。(三)以发实物取代粮食直补。实行政府采购,将“补钱”为“补实物”,在各乡镇建立统一连锁配送种子等中心,直接对农民进行粮食补贴(发放种子等实物),真正做到“谁种粮补给谁”。
(四)粮食直补向种粮大户倾斜。将现行的粮食直补“普惠制”,转变为种植专业大户的“专惠制”。以粮食种植大户与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签约粮食销售量为依据,核定粮食补贴标准,当年的实际种粮和销售挂钩,并同时对种粮农户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
(五)将粮食补贴和良种补贴资金集中使用,实现有限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每亩的补贴资金分散到各户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应将直补资金集中起来建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基金(代替筹资部分),用于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将良补资金集中起来建立品种改良基金,用于良种繁育,然后平价出售给用种农户,保障品种改良,提高科技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