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粮食生产加强粮食安全工作的意见

时间:2019-05-14 19:3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粮食生产加强粮食安全工作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粮食生产加强粮食安全工作的意见》。

第一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粮食生产加强粮食安全工作的意见

福建省人民政府

关于发展粮食生产加强粮食安全工作的意见

闽政〔2012〕34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稳定粮食生产、搞活粮食流通,确保粮食有效供应,省政府决定采取以下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我省对粮食安全有关工作的扶持力度,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粮食生产和流通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下管一级的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制度,行政首长对辖区内耕地保有量、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地方储备、市场供应、价格稳定等负全责。强化对粮食生产和流通工作的检查督导。省政府每年对发展粮食生产贡献突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到位,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有力,粮食产量增加较多的产粮大县、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和有突出贡献的粮食生产科技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

二、扶持种粮大户,引导适度规模生产。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耕地流转,鼓励和支持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粮食龙头企业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推广农业 “五新”,提高单产,提升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种粮效益。各县(市、区)从2013年起,每年应从下达的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增量中安排种粮大户奖励资金,对承包耕地30亩以上种粮大户每亩给予30元以上的奖励。

三、继续扶持再生稻生产。再生稻是我省特色和优势,对稳定福建粮食生产起到重要作用。确保再生稻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是适时重施“催芽肥”。“十二五”期间继续对种植再生稻的农户每亩补贴20元催芽肥,采取当年补上年的办法,每年按上年实际种植面积发放补贴。—1—

四、增加粮食作物重大专项推广经费。从2013年起,省级财政每年适当增加一定专项资金用于粮食作物重大专项推广;粮食主产县(市、区)应安排粮食作物重大专项推广经费,资金重点用于超级稻、再生稻高产栽培,脱毒甘薯、马铃薯示范推广,水稻集中育秧,优质稻产业发展等方面,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建立科技兴粮的长效机制。同时,要积极引进台湾优良水稻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开展试验、示范,建立优质稻生产基地,推进我省优质稻产业的发展。

五、提高储备订单粮食收购直接补贴标准。继续实施30万吨省级储备订单粮食收购计划,从2013年起补贴标准由每50公斤10元提高到12元。各地粮食部门在挂牌收购储备订单粮食时,必须明示市场收购价格和直接补贴标准。

六、加快储备粮库建设。尽快完成省级储备粮库建设,积极引导和支持市、县中心储备粮库建设。2013—2015年,加快41个尚未新建中心储备粮库的市、县和18个现代化仓容不足的市、县储备粮库建设,新建现代化仓容60万吨,省级财政按照以奖代补的办法,每万吨补助170—250万元,具体办法由省财政厅和省粮食局共同制定。市、县政府要根据储备实际需要,优先安排建设用地,积极建设中心储备粮库,按照商业用地盘活现有老旧粮库资产,专项用于新库建设。有条件的市、县应加强应急成品粮油储备仓库建设。

七、加强储备管理。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各级政府要对粮食质量检测机构建设给予支持,省财政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各级粮食质量监测机构仪器设备购置。认真组织开展春秋两季粮油库存大普查,确保储备规模到位、库存粮油品质符合要求。合理安排粮食储备保管和轮换费用,加强储备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对储备粮承储企业获得的财政补贴收入免征营业税或采取即征即返的方式。

八、继续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按照国家“十二五”期间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规划,各级各部门应及时筹措资金,积极推进农

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确保完成我省“十二五”期间30万套农户储粮罐建设任务,储粮于民,减少粮农产后损失,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九、鼓励引粮入闽。省级财政从2012—2015年每年安排引粮入闽奖励资金2000万元,按照我省市场供需状况,确定粮食品种、奖励标准和执行期限以及规模,对引粮入闽的我省粮食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多调粮,调好粮,有效增加省内供应粮源。对省内企业到省外承包土地建立粮食生产基地达到一定规模,并将粮食运回省内销售的,给予一定补助。市、县(区)政府都要对当地骨干企业到省外采购粮食调回本地销售给予一定的费用补助或奖励。

十、继续推进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各级政府要把粮食批发市场建设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粮食批发市场建设。省发展改革委积极争取对符合投向要求的重点粮食批发市场进行支持和适当补助。省级财政视财力实际情况予以适当支持和补助。鼓励民营资本和各类粮食经营企业投资运营各级粮食批发市场。支持福州粮食批发市场、漳州浦口粮食批发市场、泉州官桥“中国粮食城”、龙岩“闽西粮油饲料城”4个省级重点粮食批发市场和南平、三明2个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的信息化、检测检验系统升级,以及厦门、莆田等区域粮食市场的规划建设。鼓励粮食经营企业入驻粮食批发市场。

十一、扶持骨干粮食企业做大做强。各级政府要对一定规模的骨干粮食企业的技术改造、应急加工生产线建设,以及骨干粮店网点建设给予支持。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承担应急任务的骨干企业的扶持。认真落实骨干粮店、骨干粮食加工企业享受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有关政策,对骨干粮食加工企业缴纳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有困难的,比照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有关规定经批准后给予减免。

十二、加强粮食风险基金管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粮食风险基金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并按规定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确保本级粮油储备支出需要。进一步完善粮食风险基金管理办法,适时调整粮食风险基金规模,省级粮食风险基金补助适当向粮食主产区倾斜,逐步减少

主产区的粮食风险基金配套。

十三、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各项稳定基层农技人员的有关政策,健全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公共服务机构,补充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公共服务机构的人员,保障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所必需的工作经费。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增加高中级岗位,以鼓励农技推广人员安心基层工作。对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实行县级农业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和服务对象三方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发放、职称评聘、项目支持的重要依据。具体按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若干意见》(闽委发〔2012〕1号)要求抓好落实。

十四、培育发展粮食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帮助农民发展粮食专业合作组织,引导种粮大户领办、创办粮食专业合作社,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在粮食主产区重点发展一批规模较大的粮食专业合作社。指导粮食合作社使用好基本农田、农田水利工程、农业机械等粮食生产资源,充分利用好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提高良种推广、植物保护、产品仓储和加工转化等服务水平。

十五、稳定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具备条件的,在政府机构限额内单独设置粮食机构;在相关部门加挂粮食机构牌子的,根据工作需要,独立开展工作,依法依规履行职责,确保粮食行政管理职能不削弱。同时,要配齐配强领导班子,保持干部队伍稳定,进一步加强对全社会粮食流通行政管理和行业指导,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的领导和保证军供工作顺利进行,巩固和稳定国有粮食企业隶属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现行体制和机制,促进粮食工作正常有序和安全运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五日

第二篇:关注粮食安全发展粮食生产

关注粮食安全发展粮食生产

当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世界性的粮食安全危机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虽然目前国内粮食市场总体稳定,但着眼大局和长远,要确保立足国内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做到“手中有粮”,还面临许多制约和挑战。农村土地撂荒情况严重,农民不安于耕的现象普遍,究其因,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1、粮食生产要素分散,粮食生产活力不够

我国长期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确保了国家粮食供给的基本自足。该项制度作为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但现实情况是,与这一基本制度紧密联系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表现出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一是家庭分散经营,土地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比如我县产粮大镇之一的洛口镇的灵村,人均耕地不足1.5亩,3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农户仅为8户,多数农户为分散经营的家庭小生产模式。这严重不适应日趋激烈的大市场竞争,难以有效抵御市场风险。二是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方面,生产领域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相对滞后,表现在推广网络不完善、农技人员自身素质欠缺和农技推广经费不足。另一方面,流通领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利于粮食生产。表现在粮食流通体制存在问题,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仓储平衡困难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不充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机械的大规模应用和农业科技的广泛推广,影响了农业资本的投入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导致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分散分割,难以实现优化组合、有效利用和规模效益,这些都制约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活力。

2、粮食生产效益低下,粮食生产动力不足

粮食生产具体弱质性、低效性的特点,市场机制的趋利性和农民自身局限性决定农民不会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出发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而是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或干脆将土地撂荒从事非农产业来实现个人收益和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导致粮食生产动力不足。一是粮食生产成本高。受时下物价总体水平上涨的影响,农资价格也水涨船高,今年宁都化肥价格涨幅就在50%以上、农药价格整体水平上涨30%,雇用劳力成本也大大提高,诸多因素导致粮食生产成本猛涨。据调查,种植一亩地粮食需生产成本达到700余元,而平均每亩粮食生产收益仅为846元左右,极大的扼杀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是粮食生产收益不稳定。粮食生产硬件建设投入不足,降低了农业综合抗灾能力,致使粮食生产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原始状态。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粮食生产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种粮收益也无从稳定保障。三是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粮食生产净利润大幅下降,种粮比较效益低下,远不及务工或种植经济作物的收入,导致农户水稻双季种植改单季、精耕细作变粗放管理、种植经济作物甚至将土地撂荒。比如我们在洛口镇灵村调研发现,种植经济作物玛萁每亩纯收入在6000元左右,是种植粮食收益的30倍。四是粮补等惠农政策不尽科学。表现在:弥补市场机制缺失错位,扶持政策缺乏导向效应;补贴形式过于单一,资金分散缺乏规模效应;惠农政策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政策之间缺乏互补效应,因此国家出台的粮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没有有效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无法激发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3、粮食生产投入不高,粮食生产实力不强

近年来,我们对粮食生产的政府投入严重不足,集体和农户建设动力不够,导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弱化了粮食生产实力。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利设施建设落后,有效灌溉面积不足,降低了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发生频繁,亩产量难以提高;抗灾设施不完备,无法充分抵抗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无法避免。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流失日益加剧。近10年来,我国耕地总面积从19.51亿亩降到18.27亿亩,净减少1.24亿亩。农民自身投资农业的意愿不强烈,来自农业自身的资金积累大量外流。由于进城务工收入高出种粮收入10~12倍,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在农村的主要是妇女、老人和小孩,导致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据我们在洛口镇灵村村调研,了解到该村90%的青壮年劳动力均外出务工,劳动力严重不足导致许多耕地无法耕作,土地撂荒比例达到10%之多。

总之,尽管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是粮食生产活力不够、动力不足、实力不强的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仍然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为此,本人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第一、要创新生产经营机制,释放粮食生产活力

要大力推进生产经营机制创新,激发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一要激活土地要素。土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激活了,粮食生产的活力就能不断迸发。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的形式进行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鼓励土地向种粮大户、种养能手以及农业科技开发机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集中,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和劳动生产率,让农民从土地经营权流转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二要激活人力要素。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粮食生产才能获得持久、旺盛的活力。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宽渠道多形式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增强他们驾驭市场的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分工协作的能力。要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种粮农民自觉自愿地组织起来,将家庭经营的个体劣势转化为群体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优化配臵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共享成果,通过大联合、大协作,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实现种粮收益的最大化。比如田头镇农户自发组建的宁都县田丰优质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60多人,辐射带动种农1000多户,通过规模化经营、订单式生产,2008年发展制种面积5500亩,收购种子300多万斤,产值达900多万元。三要完善服务体系。要尽快建立健全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发展粮食生产经营服务组织,大力培育扶持农村经纪人队伍,为种粮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配套服务,实现粮食在生产、储运、加工、购销以及技术、资金、信息等环节的有效管理和经营,把千家万户的粮食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机联结起来,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

第二、要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增强粮食生产动力

要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生产动力不足的问题,必须走好四步棋。一

是建立粮食补贴稳步增长制度。要继续稳定、逐步完善、不断强化现有粮食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尽快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粮食补贴制度。适当扩大粮食核心产区范围,拿出更优惠的政策,集中更多的资金,增加对财政困难的产粮大县的奖励和补助,支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二是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鉴于粮食价格不能完全市场化,要加强和改善对粮价的宏观调控,推动形成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体现粮食生产成本收益、科学合理的粮食价格机制,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搞活粮食市场流通,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继续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适当提高价格水平,使之真正成为农民利益的保护价,引导广大农民自觉扩大粮食生产。三是增强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要建立粮食生产风险规避和损失补偿机制,加快大宗粮食作物的政策性保险试点,在良种生产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逐步开展农业灾害保险,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农民投保、企业参与、合作保险、市场运作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新路子,保护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搞好极端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帮助种粮农民防范灾害风险。四是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种粮收益低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核心产区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要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拉长粮食产业链,实现以销售促加工、以加工促收购、以收购促生产,提升粮食的附加值;完善龙头企业与种粮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稳定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价格,有效抑制种粮成本的上升。

第三、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壮大粮食生产实力

增强粮食生产实力,关键是建立健全各项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加大财力投入。发达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20%~50%,发展中国家亦为10%~20%,而我国只有8%~11%。县级以上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不断提升农业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加大对粮食核心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供给保障能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引导金融业更好地服务粮食生产;建立和完善鼓励农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粮食生产。二是加大物力投入。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加大耕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和中低产农田改造力度,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三是加大人力投入。积极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鼓励外出务工能人返乡投身农业生产,从事粮食生产和加工经营。四是加大科技投入。要用激励机制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用市场机制整合农业科技推广的资源和力量,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用政策扶持引导科技成果进村入户,推动农业科技广泛应用,促进良种良法相配套,真正把专家的试验田“产量”变成农民的大田产量。

第三篇:关于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的调查与思考

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维系社会稳定。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是各级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重要战略任务。可是,近年来,由于粮食价格低迷不振,农资价格上扬过快,给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予以了严重打击。为全面了解当前粮食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近期,我们组织力量对祁东县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基本现状

祁东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县之

一、也是湖南省产粮大县之一, 2007年末,全县总耕地面积55.85万亩,其中稻田面积48.39万亩、旱土7.46万亩,2008年,种植粮食作物102.596万亩,其中早稻39.9493万亩、晚稻43.136万亩、中稻4.01万亩,玉米5.1万亩、红薯5.03万亩、大豆等其它旱粮作物5.35万亩。与2007年比较,除中稻减少13.89%外,其他分别增加3.82%、2.7%、29.87%、4.38%和14.42%。就祁东近五年来的粮食生产发展情况来看,总体趋势基本平稳,具体表现为“三增三减”:

三增:一是粮食作物的良种应用率增加,超级稻、优质稻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据统计,2008年,祁东县超级稻种植面积达45.27万亩,比2004年增加28万亩,年均增幅23%,优质稻种植面积达69.86万亩,比2004年增加14.26万亩,年均增幅11%。二是旱土的复种指数增加,以玉米为代表的旱粮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该县2008年落实玉米种植面积5.1万亩,比2004年增加2.85万亩,年均增幅28%。三是粮食作物的单产提高,对促进粮食的总产平衡贡献扩大。2008年,该县早稻平均亩产 421公斤,比2007年增加21公斤,增5.25%,今年已收割的中稻平均亩产经测产验收已达到568公斤,创下了历史新高。

三减:一是标准粮田面积减少,受建设用地和农田基础设施遭到破坏的影响,可用耕地面积逐年递减。2007年末耕地面积 55.85万亩,比2004年末减0.65万亩,减少1%。二是双季稻种植面积减少,受种粮效益、劳力短缺等因素的影响,全县的双季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7年双季稻面积33万亩,比2004年减少3.34万亩,年递减率3%。三是粮食市场价格疲软,农民自愿销往市场的商品粮数量减少。2007年,该县销往市场的粮食数量只有8.175万吨,比2004年减32.4%。对步云桥镇新和村5组20位农户的调查情况表明,被调查对象户共有103人,2007年粮食总产51072公斤,人平496公斤,除口粮、饲料外,商品粮仅11900公斤。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劳务输出力度的加大,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从事农业以外的其它产业,有的甚至举家外出务工经商。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中老年人、妇女,农村劳动力显得十分短缺。据调查统计,在家的青壮年劳力不足留守劳力的10%,而75%以上的劳力都是55岁以上且集中在60-70岁之间,他们的耕种能力相当有限,面对成片的闲臵稻田显得力不从心。鸟江镇新家村黄金组有65人,男女劳力共45人,稻田面积48.6亩,2008年在家种田的劳力仅15 人且基本上是60岁以上的。由于劳力缺乏,该组今年双季稻面积少,甚至有一部分抛荒稻田。

2、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种田的成本高、收益少,比较效益低下。突出的表现就是农药、肥料、工价平均上涨30%,导致每亩新增成本210元,而稻谷的收购价格增幅不到15%且价格不稳定,农民种田每季每亩收益不足350元,远远低于务工、经商、种经济作物的收入。二是惠农补贴政策未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虽然目前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并对农业生产实行了多项补贴,但是由于政策执行走样,把各种补贴变为所有农民的一种福利,没有真正贯彻“谁种粮补贴谁”的精神,未能让实际种田人得到实惠。三是种粮的保障系数低,部分农户害怕种田风险。受大旱、大涝、高低温等自然恶劣天气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爆发成灾的影响,种田的保障能力低。

3、农田基础设施落后,抗灾能力和综合产出能力弱。一是水利设施差。全县现有蓄水工程83277处,正常蓄水库容32361万m3,其中水库147坐,设计灌溉面积45.5万亩,但实灌面积只有25万亩,不及全县耕地面积的一半。主要是因为这些水利设施大都兴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土法施工,加上维修管理资金匮乏,工程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效益衰减。目前,90%的水库大坝存在安全病险,85%的水渠淤塞、崩垮,渠系水利用系数不到0.4,90%以上的山塘淤塞,淤塞量达30%以上,电排机埠全部瘫痪的达45%以上。近几年来新开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多为形象工程,不能发挥实际效能。一旦发生大涝大旱,就无法应对。二是耕地的耕作层破坏严重。受长期施用化肥的影响,土壤板结,耕作层变浅,土壤的团粒结构变差,通透性能下降;受工业废水废气无序排放的影响,农田遭受环境污染的现象日益增多,耕作层破坏严重,产出能力大打折扣。

4、粮食生产的规模经营未形成气候,粮食产业化程度不高。到目前为止,该县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仅1100户,其中50-100亩的大户仅56户,100亩以上的大户只有18户,规模种植面积5万亩,只占全县总稻田面积的10.3%。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国家至今还没有一套可操作的促进土地向大户流转的制度,造成当前农村土地不能合理流转。二是农业机械化操作程度不高,受地形、田块、推广力度的影响,农机作业率不及稻田面积的20%。三是农业、粮食两部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衔接不紧密,机制不配套,造成生产、销售环节脱钩,且粮食流通企业也不能很好地发挥粮食市场化运作职能。

5、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离优质、高产、高效的生产要求差距较大。近些年来,粮食生产除了在制种技术上有所突破外,其它方面的技术基本上没有更新,发展高效农业在粮食生产方面没有得到体现。究其原因,一是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技推广的组织机构、配套设施、责任考核、技术培训、项目管理、待遇保障等没有构建到位,农技人员普遍存在重经营轻服务的思想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撑作用。二是种田农户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接受新技术的意识不强,接受缓慢。三是各级农业部门对粮食作物生产新技术的研究、探索、试验与示范力度不到位,推陈出新的新技术成果不多。四是粮食加工企业在粮食产品的精深加工方面研究与应用的力度不够,粮食产品的附加值不高。

6、政府对粮食生产的干预效能下降。农户对农业生产享有的自主权过大,相当一部分农户对政府的号召、规划听之任之,行政干预与行政制约措施毫无用武之地。

三、对策与建议

祁东地处湘中偏南,粮食生产状况在湘南地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如何发展粮食生产,并确保粮食安全,需要从法律层面、政策层面、组织层面等完善体制,需要在行政推进、财政支持、科技兴农、社会化服务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理顺工作关系,完善工作制度。具体来讲,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1、平衡市场化运作与政府宏观调控之间的关系,优化粮食生产的软环境。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粮食生产步入市场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生产潜力得到强有力的挖掘。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后,粮食销售步入市场化,卖粮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市场化运作对促进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粮食作为构建社会经济基础的特殊商品,失去政府的宏观调控,就会迷失方向。在平衡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时,既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又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具体来说,在农户的自主经营上,政府要有一定的制约权力;在农资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上,政府要逐渐收编,限制厂商准入,加大价格与质量的监管力度;在粮食的流通上,要充分发挥国家粮食贮备库的主力作用,制定与种植成本相匹配、让生产者有钱可赚同时又能让消费者接受的保护收购价格,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各类惠农补贴上,要明确补贴对象,完善补贴程序,加大补贴资金的监管力度,做到适得其所。

2、完善保护基本农田的法律法规,保持良田面积的稳定。国家要修正、补充、完善现有的涉及基本农田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大占用农田和任意抛荒的治理力度。针对当前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道路建设中任意占田的突出问题,要全面贯彻“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先批后占、占补平衡”的方针,要尽量少占田,多造田。农业部门要积极参与基本农田的保护,大胆执法,切实有效地保护耕地。对任意抛荒的现象,要出台制约措施,决不允许耕地闲臵抛荒。

3、完善粮食生产的投入体制,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总体投入。粮食生产的投入既要有短时期内的生产性投入,又要有长时期内的建设性投入,要保持粮食生产的稳步发展,必须加大投入。要采取多途径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资金缺口。一是加强财政投入,实行政府公共财政向粮食生产倾斜。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项目与资金;加大粮食生产者的补贴力度,调控生产人员的积极性;建立粮食生产奖励机制,加大对有功单位与人员(包括种植大户)的奖励额度。二是鼓励民间资本投向粮食生产。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有资金、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有识之士将资金投入粮食领域,包括生产、加工、销售及设施建设等方面。制定有利政策,实行农业基础设施功能社会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向社会,由市场进行调节,广泛利用社会闲散资金,理顺农业基础设施管理、使用、受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走出农业基础设施长期无人管、想修而没钱的无耐境地。三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扎扎实实从事粮食生产的企业、大户,银信部门要建立信誉档案,加强跟踪服务,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四是开展农业保险,政府要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完善保险体系与机制,扩大保险覆盖率。在化解种植农户粮食生产风险的同时,又增加一条粮食生产的融资渠道。

4、创新粮食产业化经营路子,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受分散经营的影响,我县在粮食产业化经营方面比较薄弱,粮食生产没有产生品牌与规模效应。以后,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国家要出台政策,促进耕地从散户向大户流转,从外出户、缺劳户向可耕种人员流转;规范流转机制,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建立流转信息平台和协调机制,帮助农民了解耕地供求信息,处理流转后双方利益关系的协调。二是发展粮食生产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户自发地建立各类粮食生产协会,实行集团采购和集约经营,降能节支,增产增收。三是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服务。重点是要大力发展农机事业,通过改善路网设施、加大农机购臵补贴和培育农机服务组织,大面积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另外,还要发展订单农业,完善产后服务。四是突出生产亮点,大力发展优质稻。要通过3-5年的努力,确保中高档优质稻的面积要占到水稻种植面积的90%以上,提高我县粮食生产的品位。

5、创新科技兴粮机制,实现粮食产量与效益的突破。一是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开展科技攻关。国家要加大农业科研单位的扶持,鼓励其多出产品,多出成果。各级农业部门要把良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预警及综合防治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建设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改善办公条件、增加工资待遇、拨付科技推广经费,以此充分调动基层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加强管理,增强服务观念;加强培训,提高应战能力。加快农技推广机构的改革,按照“组织体系完整,职责任务明确,运作方式高效,绩效评价科学,奖惩手段有力,保障措施到位”的要求着重加强农技推广的组织体系、责任体系、考核体系、培训体系、保障体系、技术支持体系和项目实施管理体系建设,尽快建立起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逐步提高农技人员整体素质和工资待遇,实行服务、经营分离制度,确保农技社会化服务队伍的单一性、纯洁性。三是搞好对农民的科技投入。通过建立村级科技服务组织和科技示范户,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措施,普及科学新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的种田水平,确保农民种高产田、种高效田。

第四篇:狠抓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改

狠抓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66县位于66省西北部,66市东南部,总人口695万,其中农业人口66万,辖6区6镇6乡,6个行政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为提高全县粮食生产能力,近年来,66县认真贯彻中央的“三农”政策,实行“三动”战略(即项目拉动、示范带动、科技推动),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积极争跑农业项目,探索种植新模式,使农业种植结构更加优化,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布局区域化、产品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粮食种植面积、单产发生了明显变化。

截止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由2004年的6万吨增加到6万吨;粮食良种覆盖率由2004年的6%扩大6%;粮食订单面积由2004年的6万亩增加到6万亩。2012年全县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6万亩,主要包括玉米6万亩、谷子6万亩(杂交谷子6万亩)、马铃薯4.3万亩;经济作物面积6万亩。

随着统筹城乡建设和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也面临着新任务、新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我县立足县情,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粮食的稳产高产。

玉米和谷子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我们通过开展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和杂交谷子的推广实施,来促进带动全县的粮食生产。在这两项工作过程中,通过建立示范片、强化技术指导、大力推广“一增五改”技术、科学防治病虫害、合理 1

水肥施用等措施,克服春寒、旱灾、雹灾、洪涝灾害等不利条件,实现了稳产丰收。

一、科学种粮创效益

——玉米产业。玉米是我县种植业的主导产业,常年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6万亩左右,约占粮播面积的62%,总产61.34亿公斤左右,约占粮食总产量的77%,为了提高玉米单产,带动全县春玉米大面积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县以玉米高产创建活动为载体,示范带动全县玉米全面平衡增产。

从2008年起,我县6国家级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县,在示范方内,我县重点推广了“一增五改”关键技术(即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型高产品种、改套种为平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作业、改早收为适时晚收,突出抓好适时机播、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通过各级领导及广大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示范方取得了预期效果,玉米单产每年递增5%以上。6通过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和示范方的带动,我县玉米单产由2009年的438.7公斤提高到2011年的537.14公斤,为我县玉米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今年我县继续建立万亩玉米高产示范方。为使活动取得进一步的实效,本着早动手、早谋划的原则,我们及时选定

地块,确定了6为种植品种。同时加大了技术指导力度,印发了《6县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种植农民人手一份,并于4月上旬对6镇的63个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村进行了技术培训。针对今年春旱等不利天气情况,组织农户开展耙耱保墒,抢墒播种,如期完成了播种工作,目前已进入5—6叶期,正在定苗。

——谷子产业。谷子是我县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于其具耐旱特性,在丘陵山区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提高种植效益,我县重点引进了以“6为主的旱作节水高效品种——杂交谷子。在杂交谷子的推广过程中,我们积极争取项目,减轻农户负担,提高优良谷种的普及率和种植面积,并通过宣传培训、配套技术推广等措施,不断强化农户科学种植的能力,为保障谷子丰产增收提供有力支持。为提高示范作用,增加辐射效应,2010年我县在谷子主产区建立了10个千亩以上的示范片,全县谷子种植面积达到8.7万亩,其中杂交谷子种植面积8.4万亩。这一年,我县丘陵山区由于遭受干旱、风雹等自然灾害,玉米基本绝收,而杂交谷子平均亩产仍达到300公斤左右,农民取得了满意的效益。2011年推广面积9万亩,6最高亩产600公斤,平均亩产410公斤;6最高亩产400公斤,平均亩产240公斤,全县总产达到6斤。

二、技术下乡送服务

一是加强和推进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利用农业区域站的前沿优势,强化职能,围绕为农民群众解难帮困的工作中心,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基层开展送服务、送实惠、帮技术、建强基层队伍的“科技下乡献真情”活动。二是依托“阳光培训”工程,开展农业技术大培训。针对各乡镇实际,进行了玉米高产栽培、玉米新品种介绍、张杂谷子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标准化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宣传与培训,并对农民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为农民当场解疑答难。2009年以来,我县每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6余名,普训农民达6人次以上,全面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为我县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技术保障。

三、试验示范强产业

在推进产业建设的同时,我县还抓好了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每年引进粮菜新品种30多个,玉米良种覆盖率达到0%。玉米主要引进推广了6等优良品种,其中6已成为我县玉米当家品种,占全县玉米播种面积的6。谷子主要引进了张杂系列谷种;马铃薯主要引进了大白花、夏波蒂、冀张薯8号等。2011年,我县在马铃薯主产区6村示范的高起垄栽培冀张薯8号取得了显著效果。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6斤,比当地农户常规种植亩均增产6多公斤。通过新品种的引进与示范,有力促进了全县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

开展生产试验和区试试验是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的重要一环。为了验证新品种的成熟性和适应性,我县每年都要有重点有计划地安排各类试验。2009年以来,共落实玉米生产试验和区试试验6个,落实测土配方施肥6个,肥料校正试验57个,落实配方肥田间试验1500多亩。

新品种的引进推广使我县的粮食生产呈现出新的面貌,为完善巩固引进成果,进一步提升玉米生产能力,我们在重点生产区域开展了玉米统防统治工作。2009年以来,在张家堡、东小庄两个乡镇建立绿色防控区,防控面积2.3万亩,2012年将对6万亩玉米高产示范区进行统防统治,在保证项目实施效果的同时,为在全县开展统防统治工作,全面提升粮食生产水平积累经验。

四、项目建设显成果

一是认真落实国家惠农政策,提高群众种田的积极性。自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出台以来,我县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种田热情。今年共落实玉米补贴面积259334.927亩,小麦补贴面积2023亩,水稻补贴面积5834.3亩。二是依托项目建设,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整合测土配肥、高产创建、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等各类农业项目资源向粮食产区倾斜,不断扶持并开展高产示范建设,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土壤改良、节水灌溉)和农业生产投入(农作物种子、肥料、农膜等农用物

资)上,全面提高粮食产区的综合生产能力。通过一系列农业项目建设,让农民切身感受到了粮食稳产、高产带来的效益,种植户看到了只有科学种田才能实现高产,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充分利用国家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投入,认真搞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基本口粮田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推进我县的粮食产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五篇: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

搞好粮食生产

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

“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乃万价之基”。粮食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如何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一直是各级政府十分关注的课题。现结合我市实际,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

粮食安全是政府行为,政府必须承担起保障粮食安全的义务,切实履行建立粮食安全体系的职责,实现稳定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供应,保障低收入阶层粮食供给。首先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耕地和粮田面积逐步减少,而且减少幅度有逐年增大的趋势,特别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日益深入和生态建设的不断发展,种植业生产将呈现蔬菜产业和其他高效优势产品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粮食生产规模逐渐缩减的趋向。目前,我市现有人口107万,粮田面积69万亩,人均仅0.65亩,因此,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和破坏耕地的行为,切实保护和建设好基本农田,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改善粮食品种结构和质量。近年来,受结构调整和市场价格低迷的双重影响,我国农业科技保障体系也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国家资助和将研究与推广的重点由高产转变为优质,由粮食作物转向其他经济作物,由此也导致了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下降。到目前为止,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比任何时候都薄弱,大批粮食生产的先进实用技术不能得到及时推广,粮食品种结构和质量不适应市场要求,缺乏市场竞争力,适销对路的优质粮食和专用粮食,供不应求,一些质量较差的粮食滞销,积压较多。因此,大力推广粮食优良品种种植,形成规模优势,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时发布市场行情,科学预测市场走向,引导农民合理种植,不失为提高粮食经济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二、切实转变职能,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今年,我省粮食全面放开,推向市场。要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彻底转变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把国有粮食企业推向市场,真正做到政企分开,一切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一)转变职能,真正发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作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然要触及到政府粮食权力机构,如果其职能仍然不改变,继续扮演集运动员和裁判员于一身的计划经济特殊角色,那么,不管改革搞得多么轰轰烈烈,都将是“换汤不换药”,名改实未改的徒劳行为,经不住市场经济的冲击。因此,改革必须先从转变政府粮食机构职能入手,具体应调整为四大职能:第一大职能是负责制定粮食流通的政策法规。为本辖区搭建合法自由经营的平台。第二大职能是负责随时掌握粮食流通动态。全程跟踪监督粮食行业执行政策法规情况,加强市场宏观政策调控,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所赋予的职能,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执行力度,确保市场不乱,农民增产增收。第三大职能是掌管本级粮食安全。负责平时安全信息调查,安全体系建设、制定本级应急方案,掌握一批国有地方储备粮库以及应对战争等突发事件的粮食供应等工作。第四大职能是负责建立本级国有粮食企业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使其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从而使其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保证国有资产增值。从而,通过规范政府粮食机构职能,切实理顺政企关系,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使之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政府粮食职能机关。

(二)积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以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粮食流通,支持农业结构调整。要结合粮改,打破行政区域设置模式,采取兼并、合并、捆绑经营等形式,组建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粮食市场流通。有条件的工商企业可考虑组建工贸一体化的集团公司,发展集团经营。要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控制粮源,搞活经营。工业企业要努力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为带动,壮大企业实力,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和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尽快把企业做大做强,以推动粮食经济快速增长。

(三)构建私营网络,不断增强国家粮食体系的抗险力。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由竞争,多元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与市场多元化发展,建立私营粮食经济已是大趋势。目前,我国粮食经济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由国有粮食企业独家搭台唱戏的格局,这是一种不健全的也是经不起风浪的粮食市场经济,必须在新组建国有粮食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粮食私营经济,以激活粮食市场发育和补充国有粮食企业经营。一要完善允许发展私营粮食经济的相关法规。在承认私营粮食企业合法性的同时,要以法规的形式明确私营粮食企业与国有粮食企业同为国家粮食经济体系,为其开辟一片生存发展的空间。二要扩大私营粮食企业经营的自由度。要一视同仁,准予私营企业申办企业、商标注册和经营管理,使其获得发育壮大的土壤。三要着眼长远发展。随着多元经济的交融发展以及私营粮食企业的壮大,要准许私营粮食企业进行跨省市经营,以及允许与国有粮食企业“公平竞争”、“公私合营”、“相互兼并”、“私代公营”等多种形式发展。四要对私营粮食企业进行必要的规范管理。包括"规定企业经营规模,保证粮食质量安全,要求其在紧急状态下听从国家调度,切实引导私营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通过鼓励私营粮食企业发展的办法,扶持一批竞争力强的私营粮食企业,组成一个补充国有粮食企业的私营经济网络,进一步加固粮食经济安全体系。

三、加强粮食市场监管力度,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

粮食市场既要放开又要管好。国务院17号文件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明确赋予了粮食等有关部门对粮食市场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权,粮食、工商、物价、卫生、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要切实负起对粮食市场监管的责任。一是抓紧建立严格的粮食市场准入制度。粮食、工商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严把市场准入关。进入粮食市场的经营者,必须在经营资金、仓储设施、检验和保管能力等方面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二要加强对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服务和监管。非国有粮食企业参与粮食流通,对于方便农民售粮,活跃粮食市场,具有重要作用。既要依法加强监管,引导他们合法经营,又要为他们提供服务,维护其正当权益。三要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要坚决打击垄断经营、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囤积居奇、哄抬粮价、掺杂使假、坑农害农和损害消费者权益等不法行为,保护合法经营和公平竞争。公安、工商、粮食等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当地粮食经营者和跨区收购的粮食经营者的日常管理,通过市场巡查,保护正当经营,及时查处收购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四要建立健全粮食经营信息统计体系。通过建立粮食台帐制度,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掌握粮食经营者的购销、储存等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密切监测市场粮价动态,及时掌握粮食供求和价格的最新变化,及时发布粮食生产、消费、价格等信息,正确引导市场预期,保持市场稳定。

下载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粮食生产加强粮食安全工作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粮食生产加强粮食安全工作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搞好粮食生产 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

    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乃万价之基。粮食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如何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一直......

    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

    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乃万价之基。粮食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如何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一直是各级政府十分关注的课题。现结合我......

    搞好粮食生产 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

    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乃万价之基。粮食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如何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一直......

    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范文大全

    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乃万价之基。粮食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如何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一直......

    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

    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 搞好粮食生产 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 "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乃万价之基"。粮食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

    发展粮食生产电视专题

    发展粮食生产电视专题一、充分认识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 粮食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粮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物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

    为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

    为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从2004年起,国家建立了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机制。为减轻化肥、农药、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对种粮农民的影响,从2006年起,国家开始实施农......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下达2004年福建省粮食生产指导性计划的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4]16号 【发布日期】2004-02-06 【生效日期】2004-02-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