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院加盟前景分析
开电影院真能赚大钱吗?
中国电影产业正在高速增长,2009年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达11部,2010年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17部,2011年更有35部影片单片票房过亿,年度总票房更是突破130亿元!多位导演跨入亿元票房“俱乐部”,2009-2011年间,总票房同比增加了209.47%,而全球电影市场近年平均增幅才8%。
中国电影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印度和美国,然而截止至2011年底,全国的银幕数只有9200多块,远低于美国4万块的数字,放映空间有限导致大量新片无法进入影院,而供需不平衡也带来巨大的市场,各方资金争相进入电影发行放映终端,一轮影院建设热潮正在全国展开,原先扩张、兼并、重组频繁上演。
资本蜂拥影院
在电影产业链上,放映终端似乎门槛最低,而现在中国影院数量缺口大,风险相对好控制,容易获得热钱青睐,一时间,煤老板、地产老板、国内外风投、境外资本蜂拥而至。
宏观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了产业发展推手。2009年12月,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出台新政,加大对安装数字放映设备的补贴政策,鼓励中小城市数字影城建设,这也为二三线城市的影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就强调加快城镇数字影院建设,2011年10月25号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
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3年前别人让我开影院,我坚决不碰。”大影易科技总经理刘锋说,过去电影院是“被遗忘的角落”,中国有30万家网吧,500万家KTV,电影院却少得可怜。
“电影院终于开始火了”刘锋说,“2009年不到5000块银幕创造了62亿票房,如果5至8年间能实现1000亿,将开设100万个电影包房,把影院开到乡镇。
新进者并非只有大影易,华谊兄弟2007年动手筹建的重庆华谊兄弟电影院并于2011年7月正式开张,他们还与新影联合在北京望京华彩商业中心开设影院,成功进入全产业链电影公司阵营;位于北京五棵松的Jackiechen耀莱国际影城2010年6月开业当天首映了成龙的新片《功夫梦》,国内外当红明星悉数到场,香港橙天嘉禾也以并购和自己投资建设两种方式进入内地影院市场。
有特色者上位
投资影院,懂得经营时关键
通常来说,同样一笔钱投入电影制作2年就能收回成本,投入影院却需要5年,当资本规模有限时,华谊迟迟未动,上市后资本市场希望它成为中国的华纳,而华纳正是电影全产业链的整体运营模式,所以华谊必然要进入影院。
其实通过打造有力的终端,带给观众更新的体验,反过来拉动票
房收入才是华谊进军影院的真正目的。华谊着力打造的是情感连锁影院,胡明说,经营影院的关键在于如何带给观众新的体验,“影院是电影和观众之间的接口,说到底,它是一个与人相聚的地方,很少有人自己看电影,大部分都是朋友、恋人、家人一起看电影,所以让观众对影院产生情感的依赖是一大法宝。“
不同行业背景的国际化团队之间产生文化碰撞是打造华谊影院的关键,“我们影院的运营总监是新加坡人,总顾问是澳大利亚人,各自的行业背景也都不同,有来自香港嘉禾的,有原来在星巴克做连锁经营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行业背景之间的碰撞,正好是华谊影院所需要的。
胡明举例说,这个团队碰撞出了重庆影院最有吸引力的两个地方——酒吧吸烟室和女士化妆间。“设计师是40多岁的女性,她很讨厌抽烟,所以把吸烟室设置在一个角落里,不通风,而开发总监特爱抽烟,为此双方吵得不可开交。“最后双方都作出一定妥协,吸烟室的地点虽然没变,面积仍然很小,但是设计很时尚,放置了高脚椅,迎面的电视墙上显示所有影厅正在上映的片子,很像酒吧的感觉。” 酒吧吸烟室成了男士们的最爱,另一个最受欢迎的地方是女士化妆间。女性来看电影大都是跟男朋友约会,需要专门的化妆间,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女性来华谊。
“在细节上想点子才能让观众依赖你。”胡明说,“华谊希望把对电影的理解带到终端服务行业。”就像去餐馆吃饭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分享、聊天,“今天影院到了需要升级的阶段,它更像一个联系情感的地方。”
农村PK城市
已经积累多年且有强大资金实力的公司扎根一二线城市,而一些以技术创新为特色的公司则先从大城市的小社区及乡镇市场入手。
“一二线城市都让我们忙不过来,万达院线的重心暂时不会到三线以下城市。”叶宁说,万达院线是影院与商业地产紧密结合的产物,有万达地产的地方就会有万达影城。截止至2009年底,万达院线拥有影城50家,400块银幕,票房产出占全国15%成为国内第一大院线。
叶宁认为影院座位连锁行业,经营关键在于标准化。任何一家万达影城不规范,损害的就是万达院线的利益,所以院线会想方设法监督。“我们要两条腿走路,加速开影院的同事也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练内功,否则跑得越快死得越快。”
他算过一笔账,相较于万达地产中的其他业态,影院每平方米产生的效益最低。但是影院是娱乐价值的贡献者,缺少影院就缺少吸引力。独立的影院成本太高,单靠票房不可能生存。
大影易则与万达不同,主要开发三四线城市以及一二线城市的社区市场,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我倒想在西单、王府井开影院,不过那里早就没我的份儿了。”虽然起点晚,但刘锋笃定自己拥有独特的优势。
“以后影院就像便利店一样,要开在家门口,而不是地理位置优
越的城中心。”刘锋说,传统的影院方2%的影片,满足2%的电影消费者,观众想看的有些电影影院不放,影院放的片子又是观众少看的。
按照刘锋的计划,未来大影易将建设几百家小型精致电影院,除了与大型院线的大片同步播映外,其自助式点播模式将实现如麦当劳般24小时运营的电影院。
“不一定要在市中心才赚钱,电影有很多种营销手法,只要把一个点子用好就可以了。”擅长电影营销的刘锋在圈内浸泡了7、8年,其推行的多元化影院发展模式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重要转折点。‘
刘锋希望未来将样板影院复制到全国,接下来大影易还将在三四线城市改造就影院、如湖南娄底、河南兰考,大城市的社区也是大影易的市场。未来大影易也会自建部分影院,但它更像做一家院线管理者,让更多的人来看电影,播放它提供的影片、
第二篇:电影院加盟前景分析[小编推荐]
开电影院真能赚大钱吗?
中国电影产业正在高速增长,2009年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达11部,2010年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17部,2011年更有35部影片单片票房过亿,总票房更是突破130亿元!多位导演跨入亿元票房“俱乐部”,2009-2011年间,总票房同比增加了209.47%,而全球电影市场近年平均增幅才8%。
中国电影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印度和美国,然而截止至2011年底,全国的银幕数只有9200多块,远低于美国4万块的数字,放映空间有限导致大量新片无法进入影院,而供需不平衡也带来巨大的市场,各方资金争相进入电影发行放映终端,一轮影院建设热潮正在全国展开,原先扩张、兼并、重组频繁上演。
资本蜂拥影院
在电影产业链上,放映终端似乎门槛最低,而现在中国影院数量缺口大,风险相对好控制,容易获得热钱青睐,一时间,煤老板、地产老板、国内外风投、境外资本蜂拥而至。
宏观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了产业发展推手。2009年12月,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出台新政,加大对安装数字放映设备的补贴政策,鼓励中小城市数字影城建设,这也为二三线城市的影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就强调加快城镇数字影院建设,2011年10月25号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3年前别人让我开影院,我坚决不碰。”大影易科技总经理刘锋说,过去电影院是“被遗忘的角落”,中国有30万家网吧,500万家KTV,电影院却少得可怜。
“电影院终于开始火了”刘锋说,“2009年不到5000块银幕创造了62亿票房,如果5至8年间能实现1000亿,将开设100万个电影包房,把影院开到乡镇。
新进者并非只有大影易,华谊兄弟2007年动手筹建的重庆华谊兄弟电影院并于2011年7月正式开张,他们还与新影联合在北京望京华彩商业中心开设影院,成功进入全产业链电影公司阵营;位于北京五棵松的Jackiechen耀莱国际影城2010年6月开业当天首映了成龙的新片《功夫梦》,国内外当红明星悉数到场,香港橙天嘉禾也以并购和自己投资建设两种方式进入内地影院市场。
有特色者上位
投资影院,懂得经营时关键
通常来说,同样一笔钱投入电影制作2年就能收回成本,投入影院却需要5年,当资本规模有限时,华谊迟迟未动,上市后资本市场希望它成为中国的华纳,而华纳正是电影全产业链的整体运营模式,所以华谊必然要进入影院。
其实通过打造有力的终端,带给观众更新的体验,反过来拉动票房收入才是华谊进军影院的真正目的。华谊着力打造的是情感连锁影院,胡明说,经营影院的关键在于如何带给观众新的体验,“影院是电影和观众之间的接口,说到底,它是一个与人相聚的地方,很少有人自己看电影,大部分都是朋友、恋人、家人一起看电影,所以让观众对影院产生情感的依赖是一大法宝。“
不同行业背景的国际化团队之间产生文化碰撞是打造华谊影院的关键,“我们影院的运营总监是新加坡人,总顾问是澳大利亚人,各自的行业背景也都不同,有来自香港嘉禾的,有原来在星巴克做连锁经营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行业背景之间的碰撞,正好是华谊影院所需要的。
胡明举例说,这个团队碰撞出了重庆影院最有吸引力的两个地方——酒吧吸烟室和女士化妆间。“设计师是40多岁的女性,她很讨厌抽烟,所以把吸烟室设置在一个角落里,不通风,而开发总监特爱抽烟,为此双方吵得不可开交。“最后双方都作出一定妥协,吸烟室的地点虽然没变,面积仍然很小,但是设计很时尚,放置了高脚椅,迎面的电视墙上显示所有影厅正在上映的片子,很像酒吧的感觉。” 酒吧吸烟室成了男士们的最爱,另一个最受欢迎的地方是女士化妆间。女性来看电影大都是跟男朋友约会,需要专门的化妆间,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女性来华谊。
“在细节上想点子才能让观众依赖你。”胡明说,“华谊希望把对电影的理解带到终端服务行业。”就像去餐馆吃饭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分享、聊天,“今天影院到了需要升级的阶段,它更像一个联系情感的地方。”
农村PK城市
已经积累多年且有强大资金实力的公司扎根一二线城市,而一些以技术创新为特色的公司则先从大城市的小社区及乡镇市场入手。
“一二线城市都让我们忙不过来,万达院线的重心暂时不会到三线以下城市。”叶宁说,万达院线是影院与商业地产紧密结合的产物,有万达地产的地方就会有万达影城。截止至2009年底,万达院线拥有影城50家,400块银幕,票房产出占全国15%成为国内第一大院线。
叶宁认为影院座位连锁行业,经营关键在于标准化。任何一家万达影城不规范,损害的就是万达院线的利益,所以院线会想方设法监督。“我们要两条腿走路,加速开影院的同事也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练内功,否则跑得越快死得越快。”
他算过一笔账,相较于万达地产中的其他业态,影院每平方米产生的效益最低。但是影院是娱乐价值的贡献者,缺少影院就缺少吸引力。独立的影院成本太高,单靠票房不可能生存。
大影易则与万达不同,主要开发三四线城市以及一二线城市的社区市场,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我倒想在西单、王府井开影院,不过那里早就没我的份儿了。”虽然起点晚,但刘锋笃定自己拥有独特的优势。
“以后影院就像便利店一样,要开在家门口,而不是地理位置优越的城中心。”刘锋说,传统的影院方2%的影片,满足2%的电影消费者,观众想看的有些电影影院不放,影院放的片子又是观众少看的。
按照刘锋的计划,未来大影易将建设几百家小型精致电影院,除了与大型院线的大片同步播映外,其自助式点播模式将实现如麦当劳般24小时运营的电影院。
“不一定要在市中心才赚钱,电影有很多种营销手法,只要把一个点子用好就可以了。”擅长电影营销的刘锋在圈内浸泡了7、8年,其推行的多元化影院发展模式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重要转折点。‘
刘锋希望未来将样板影院复制到全国,接下来大影易还将在三四线城市改造就影院、如湖南娄底、河南兰考,大城市的社区也是大影易的市场。未来大影易也会自建部分影院,但它更像做一家院线管理者,让更多的人来看电影,播放它提供的影片、
第三篇:潮州电影院业发展史及其前景分析
潮州电影院业发展史及其前景分析
高二(10)薛泽彬苏秀銮林铭翰陈卓民曾婕蔓
指导老师:黄友彬卢意文(潮州市金山中学)
一、课题提出
潮州电影院业的发展有着较悠久的历史,早在解放前,潮州已建成了“白宫”等电影院,但当时设备简陋,广大农村地区根本没有电影设备,更谈不上普及。解放后,在政府的支持下,先后重建并发展了潮州电影院、凤城影剧院、群众电影院和庵埠电影院,并且建立了很多农村电影放映队。四大电影院都是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极端贫乏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随着人们消费心态的演变和文化需求的变化,潮州电影业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忧患。
进入90年代,一度繁荣的电影院出现门可罗雀的景况,其业绩一落千丈。随着凤城影剧院、潮州电影院相继宣布为危房,潮州市内出现了没有一家正规电影院、影剧院的尴尬局面。电影院的缺失,成了潮州申报“文化旅游名城”的瓶颈——这一状况引起了潮州市人大代表的高度关注。2002年8、9月份,市人大代表在人大常委会的组织下,对市区文化设施严重滞后的问题进行视察,并责成有关部门,斥资200多万元,快速启动潮州影剧院(现改名为“潮州影剧院”)的修建工程,2003年4月工程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至此,潮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却没有一座像样电影院的尴尬局面终于有所改善,潮州电影院业——这一曾经沦落的市场尴尬者又再一次得以重放光彩!
面对机遇,潮州电影院业要如何发挥优势,开拓市场?
面对挑战,潮州电影院业应该如何坚守阵脚,克服不足?
面对考验,潮州电影院业应该何去何从,再创辉煌?
带着这一个个的问号,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几位同学组成了课题研究小组,针对潮州电影院业的发展史及其前景分析这一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专题调查研究。
二、研究目的1、追溯潮州电影院业的历史源流,剖析潮州电影院业兴衰成败的原因,以及当前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文化需求的变化,潮州电影院业应当如何捉住机遇,面对挑战,接受考验——为潮州电影院业的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2、增长社会见识,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科学分析社会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社会调查实践,锻炼社交能力和组织能力,促进同学间的团结,增强协作精神。
三、研究方法
1、实地考察法。到潮州电影院、凤城影剧院进行考察、摄影。
2、问卷调查法。进行随机调查——访问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士。
3、访谈法。到新建成的潮州影剧院进行调查访问,采访业内人士。
4、文献法。借助各种条件,利用各种途径查找资料文献。
四、研究过程
(一)实地考察
时间:2003年1月1日
地点:凤城影剧院、潮州影剧院
考察者:卢意文老师、研究小组全体成员
考察记录:潮州市凤城影剧院位于市区义安路中
段,自两年前被宣布为危房后已不再营业了。早年繁华
热闹,人头攒动的场面早已不见踪影——现场残旧、衰
败的景况令人闻之辛酸。因久年失修,昔日辉煌一时的凤城影剧院如今尽是狼藉一片,影院门前堆放的是杂乱的待售货物,脏乱差现象严重不堪——远看之有如一废
墟,大门上方原来悬挂着“凤城影剧院”的霓虹灯招牌
已摇摇欲坠。长年居住于影剧院附近的刘老伯遥望着影
剧院这一寒酸冷落的场面,不时露出一脸的茫然与无奈。
与凤城影剧院相距不足500米的潮州市上西平路段——潮州电影院的修复工程正在进
行中!起重机的轰鸣声划破了明天还有电影院吗?
修
建
中的潮州
电影
院
古城的宁静,仿佛在向人们发出呼唤——全新的潮州影院在不久的未来将再次重焕光彩。
(二)问卷调查为了解当代大众对电影消
费心理的变迁、情感倾向以及广大电影爱好者对潮州电影业的看法和要求,我们设计了一张调查问卷,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的各类人士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有部分路人,甚至于中学生的冷眼与不屑,令我们陷入了相当尴尬的境地,但更多的支持者更鼓舞着我们继续坚持下去。我们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虽然只收回148份,但这些答卷已颇有参考价值,它确实凝聚着我们艰辛的汗水,是我们不懈努力的结晶。有了这些较充分、真实的调查数据,为我们下一阶段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访问业内人士
闻悉潮州影剧院已动工修建,并重新投入营业,我们甚感欣慰。
5月6日,我们小组成员走访了潮州影剧院现任总经理陈汉明等业内人士。
据了解,现今装饰一新的潮州影剧院总投资270万元,建成后面积3362平方米,可容纳1000多名观众,配备了
消防自动喷淋系统、防雷
防震设施和演员化妆室休
息室,并更新了放映音响
设备,是目前市区唯一一
家设备比较先进,配套比
较齐全的影剧院,其今后
将本着影剧并举的经营方
针,从节目上下工夫,播
放中外名片以及举行优秀
歌舞演出,力图成为丰富潮州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主阵地。
5月15日,我们特意亲临潮州影剧院观看曾经风靡一时的影片——《英雄》,新装修的潮州影剧院,从场地环境到服务质量,从放映设备到放映效果,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配合名片《英雄》的声乐渲染,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电视所不能达到的强烈声光效果,似融进故事情节般的动感与真实。在影剧院特殊的声光环境气氛中,去领略剧情、体会剧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真有另一种韵味。
5月16日,我们再次对潮州影剧院郑经理进行访谈,主要针对影剧院的经营体制及其自身定位问题进行简访,同时收集了部分有关潮州电影院业发展史的资料文献。
五、研究成果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早在解放前,潮州已建成“白宫”电影院,但当时设备整饰一新的潮州影剧院
简陋,广大的农村地区根本没有电影设备,更谈不上普及。潮州电影院业的真正发展,还是在解放以后。
解放后,在政府支持下,先后重建和新建了潮州电影院、凤城影剧院、群众电影院和庵埠电影院,并且建立了很多农村电影放映队。由于当时社会经济、技术落后,传媒封闭——电影成为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获取各种信息、享受文化娱乐、汲取文化营养的珍贵源泉。放映一场新电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值得津津乐道的大事。请看一场电影,成为朋友之间交往的一种最高层次的礼物。直到80年代初,人均每年观看电影的次数更一度达到48次。《潮州文化志》中记载着——1975年至1985年这10年中,电影院的收入从年平均3万元上升到30万元!短短的10年,竟增长了10倍!这在当时经济较为落后的潮州,可是一笔足以令人瞠目的收入。
然而,潮州市当时只是一座县级市,受制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电影院不能作为一个市场经济主体存在于社会之中,而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政府的宣传站和派生机构,在行政上分属于潮州市文化局,作为政府的喉舌——潮州电影院肩负着“沉重”的政治使命。能与电影院沾上边的,甚至成为一件值得自豪的政治光荣。潮州电影院竟是在如此的文化背景中迅速发展起来,并且有过辉煌的历史!
我们也应看到潮州电影院业的发展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它是在8亿人民8个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海港》、《奇袭白虎团》、《杜鹃山》);2个列宁(《列宁在1918年》、《列宁在十月》);3大战(《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时期,人民群众文娱生活极端贫乏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潮州电影院业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忧患。
进入90年代,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电视机,录影机,VCD机,DVD机开始遍及各家各户,人们的消费心态和文化需求也相应地发生了演变,一度“繁荣”的潮州影院前门可罗雀,其业绩一落千丈。随着凤城影剧院,潮州电影院相继被宣布为危楼,更一度出现了潮州电影院业的空白。在经济日益发达,“家庭影院”日益普遍的今天——电影院业的“尴尬”莫非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性!?
对此,我们搜集有关资料,研究了90年代的美国电影市场。美国拥有2.7亿人口,1990年有23689块银幕;1998年为34186块;比1990年上升了44.3%;1990年观众达到11.89亿人次,票房金额50.22亿美元;1999年观众14.7亿人次,票房金额74.9亿美元,比1990年分别上升23.7%和49%!并且,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人均拥有电视机、DVD机的数量,是中国人所望莫及的!
可见“家庭影院”的出现并非导致电影院业衰落的主要原因,相反,随着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提高,电影院业面临的是巨大的机遇。
同时,为了能针对性地了解潮州民众对观赏电影的消费心理的变迁、情感倾向以及广大电影爱好者对潮州电影业的看法和要求,我们设计了一张调查表,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人士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有80%的受访者表示仍旧喜欢看电影;56%的受访者希望看到潮州电影院业重创辉煌;70%的受访者把电影院的经营失败归咎于影片内容陈旧、电影院的设备落后,电影院工作人员服务质量低劣,只有34%的受访者认为家庭影院的普及是电影院经营亏损的主要原因。一系列的真实数据充分表明,潮州电影院业的失败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而是由于其自身的经营方式和体制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其设施配套无法满足新时代人们的要求。实质上,绝大部分的消费者对电影院还是心怀憧憬,渴望着一享电影院带来的巨大震撼,感受着平时看电视时所无法达到特殊的声光效果和环境氛围。
然而,作为一个重新得以重视的“市场尴尬者”,“整饰一新”的潮州影剧院并非一蹴而就,其本身仍旧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潮州电影院业的发展仍旧不甚乐观。经过不断的探讨研究,我们归纳出潮州影剧院现存的几点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在管理制度上,现在电影院自身定位不清。这很大程度限制了电影院业的经营发展。在对业内人士的访谈中得知:现在电影院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仍旧分属于市文化局。政府对影剧院进行投资维修,但同时又要求其自负盈亏。然而,影剧院既不是国营单位,又不是私营企业,其设备升级、设施完善等都没有融资渠道,当然也无法根据其定位性质制定规章。如果政府将其界定为“文化配套设施”,那么必须给予相应的政策性补贴,如认定为企业单位,则应该对其进行财政扶持。
电影片的引进渠道受限制。其影片来自于“中影”的集中调拨。虽然可以根据市场需要租借,但往往落后于市场。如迟到了半年的《英雄》,待其“热”过之后再来热搏,难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入座。
地理位置不佳。随着市区中心的西移,老市区相对衰化、落后。然而,潮州影剧院仍然建于老市区,周边只有文星德路、昌黎路、岳伯亭、太平路几条街道——而且全都是双车道甚至单车道,无法容纳较多车流量,交通十分不方便。
周边秩序差,配套设施滞后。对潮州影剧院周围单车停放及小摊档的管理混杂,脏乱差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电影院外部形象。同时也缺乏大型的停车场,无法适应“有车族”需求,难以吸引这一类高消费层观众的青睐。
宣传力度不够。潮州影剧院开业至今仍有不少市民不知道这个消息,对于其设备的改善更不知情,大大影响影院的入场率。以后如果有新片上映,宣传工作做不好,照样门可罗雀。对此可在潮州日报周末版上开辟版面,介绍下周影片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规模过大。潮州电影院有千余个座位,而其开业首映也只有市直单位300多人入场观看,其入场率仅仅达到了30%,自首映式后入场率更是持续下滑,甚至出现一场电影只有4,5个观众的尴尬局面,使其规模成本过高,可将影剧院合成几个小厅,针对各消费群体,放映影片。
针对潮州市流动人口较少,消费水平较低的实际。我们课题小组提出了一个“影吧”设想。具体是采用酒吧的形式经营,播放的影片,可针对各个年龄阶层进行分时专场放映。这样门票可以少收或者不收,而把利润转移在相应的服务上,如饮料、食品等。这样既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又可通过其他服务增加利润,同时“船小好调头”,较小规模能够提高经营的灵活性,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六、收获体会
在进行调查活动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校外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到成功并非一蹴而就,感受到未来对每一个人的知识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问卷调查中部分路人的冷眼与不屑,甚至于同学们的冷嘲热讽,更令我们深受打击,陷入极其尴尬的境地。然而,不懈努力终于还是得到了回报——资料有了,如何撰写成一篇科学性强又明了易懂的论文成了我们后期工作的重点。为此,我们煞费苦心,也曾由于意见冲突而产生了较严重的矛盾。还有摄影、图像处理、排版、编辑等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我们这些涉世不深的学生无疑又是一道难题——但同时也是一股极大的动力。我们感受到一种参与活动的向心力,体会到一种接受磨练的愉悦感。当我们看到打印机频频传出我们的劳动成果时,我们的心都陶醉了,尽管只有薄薄的几页稿纸,而且也未必有参考价值,但它确实凝聚了我们全体成员的心血,记载了我们的汗水和疲劳,记载了我们的心路历程。我们坚信——只要全情投入地做一件事情,就不会失败。
第四篇:早教加盟前景如何
早教加盟前景如何?
随着国民对早期教育的重视,从事早教的人越来越多,这个行业也开始细分优化。如开办早教机构、有从事早教加盟服务的。在优贝乐早教加盟中又有集早教课程加盟、早教培训加盟、早教教材教具加盟为一体的,总之工业革命发展的道路告诉我们,行业划分越细致证明这个行业发展的更好。那么同样早教加盟行业目前发展的越来越细致,也充分的证明了早教加盟前景不可小觑,而优贝乐早教加盟中心是早教加盟项目的最佳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二:首先,从我国政策来讲,我国早在1982年,邓小平就提出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口号,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婴幼儿的保育教育相互衔接。2001年6月《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第一个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婴幼儿接受教育的法定年龄是0岁,将0-3岁婴幼儿教育列入北京“十五”教育规划。北京市政府先后下拨几百万款项,专门用来建立亲子教育基地,截止2009年逾百所。2003年,我国也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行素质教育,要从幼儿阶段抓起。我国政府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倡导和推动0-3岁早期教育,鼓励开展社区早期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了早期教育市场的蓬勃发展。
其次,从家庭教育来讲,目前我国0~6岁婴幼儿约有1亿2千万人。他们大部分生活在家庭,散居在社区。他们的素质如何关系到儿童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国家的富强、社会的未来。随着年轻父母们对早期教育重要性认识的加深,我们国家对早期教育的需求和依赖性会越来越大。
现在儿童教育市场还处于发展的早期,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儿童教育市场的产业链很大,亟待开发。而优贝乐目前主打品牌为优贝乐科学馆,集0-6岁创造性思维游戏课程教育、6-12岁创造性思维科学课程教育和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教育于一体,根据儿童脑发展和心理成长规律指定的创造性思维课程,完全尊重儿童思维发展规律应用教学,市场前景广阔,非常适合中层资产投资者加盟,加盟需要的经费可根据加盟商的选择切分成不同种类,而且投资回报周期短,只有6个月就可以得到回报,是广大投资者的理想投资对象!
第五篇:背篓电影院精彩分析
声音是这个世界上必不可少的元素。美妙的声音如丝如弦,如风如雨,如诗如词,如京剧似秦腔。演奏一曲华丽的乐曲,让众生醉死在这美丽的温柔之中。这美妙的声音作为影片构成的元素之一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声音的恰到好处的运用不仅使片中人物形象丰富立体,也使影片更具有真实可感性。访问是纪录片中运用声音表情达意的一种方法。本片中一共穿插了八次访问。根据访问的方式及对象又可以把这八处访问分为三种访问类型。这三种访问分别是主人公张先令对其他人物的访问在;张先令的自问自答;张先令母亲对着镜头的陈述。这三种访问都不同于以往我们所见到的访问。以往的访问都是记者或者拍摄者对片中的人物进行提问,让片中人物进行回答。这种访问是有目的的,这种访问所提到的问题明显的传达给观众拍摄者的某种思想。而本片中的访问相对于以前的这种有问有答的目的明显的访问来说应该就是一种隐喻式的访问。例如当张先令的母亲看到喝醉了酒的张先令趴在石头上打鸟的时候,她气愤的离开并边走边说:“他昨天到今天都没有吃饭,一天就埋在酒里,他在那打枪。”这里的访访问没有访问者,张先令的母亲只是一个陈述者。但在她的话里我们却听出了一个母亲的辛酸,看出来了她的伤心以及她对儿子的关心。这种没有提问者自发回答的访问恰恰构成了本片的一个特色,使平凡真实的小事情隐含了浓郁的情感。下面我们来详细的分析这八处访问:
第一处访问是张先令和一个与婆婆吵架的媳妇的对话。张先令:“听说你把你妈的脸挖破了,是咋回事?”媳妇:“我错都错了,反正是我的错。”张先令:“我又没说是你的错。”媳妇:“是我的错,错都错了。’’这一处和平常对话无异的访问中张先令是访问者,和婆婆吵架的媳妇是被访问者。这种平常对话式的访问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而正是这种平常不仅增加了片子的真实感,也给片子添加了生活的气息。而且这段访问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片中的这段访问之前有一段解说词说张先令不仅放电影,而且承担了乡中宣传员的任务,这段访问恰恰表现了张先令在担任宣传员这个角色的时候的表现,而为了教导这个媳妇要尊老爱幼赡养父母,张先令在村上放了《喜盈门》这部电影。拍摄者把这处访问放在这,在深层意义上回答了观众一个问题:“张先令是如何当宣传员的?”答案在访问中显然易见。
第二处访问是张先令和他母亲的对话。张先令:“妈,我们孝不孝顺?”母亲:“孝顺,儿子孝不孝顺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媳妇孝顺,你的女人代表了。”这处访问也是以张先令为访问者,被访问者是他的母亲。主要问的问题就是在张先令的母亲心中张先令是不是一个孝顺的儿子。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张先令想问的问题,这也是拍摄者以及观众想知道的问题。张先令有酗酒的毛病再加上常年累月的在外面放电影给别人看,在家呆的时间也不长。就这样一个儿子在母亲心目中算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吗?答案是肯定的。从母子的对话中,我们听出来母亲对儿子是肯定的。这种不隐瞒还略带活泼俏皮味道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纯朴的精神,感受到了自然的气息。
第三处访问是张先令和一个因触电死亡的家属的对话。张先令:“我给你放科教片《安全用电》,看了你就懂了,咋不看呢?”家属:“我不看,我也不用电,看了也不敢。”把这处访问放在这,我想不仅仅是想提醒我们要安全用电。从死者家属的回答中我们知道她为什么不愿意看电影《安全用电》,因为她不用电,她不敢用电,她不懂得用电。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啊,没有电,更别提电视、电话等高科技的东西。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拍摄者把它呈现给我们的意图。这个地方太落后了,没有电,没有知识的这种现状急需改变,一种新的技术,新的文明即将到来。
第四处访问是张先令的自问自答。张先令;“我们怎么放电影?那个看?科学技术提高了我明白,其实我对电影是相当忠恳的。”这一处访问是张先令的真情流露。这处访问没有一个明确的问题,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这看来似乎就不是一个访问,但我们仔细推敲斟酌一下,我们就不难明白这其中包含的复杂感情。首先是前一句话:““我们怎么放电影?那个看?”这是张先令的心里话,安了光纤,有了电视,谁还看电影?张先令的“科学技术提高了我明白”就隐含了他的答案。看电影的人会越来越少,他给别人放电影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少。而后一句话“其实我对电影是相当忠恳的。”张先令给大家放电影是为赚钱还是因为她真的喜欢这项工作呢?这肯定是观众心里的一个疑团。而这句话就给了我们答案。拍摄者把它放在这不仅为张先令喝醉酒找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也给我们传达了一个讯息,那就是张先令是爱电影的,他对电影是相当忠恳的。
片子还穿插了三处对张先令母亲的访问。这三处访问穿插在安光纤一事中。张先令家里被通知安光纤了,张先令想到安了光纤以后,有了电视,看电影的人就会越来越少。于是他借酒消愁。张先令的母亲看到儿子喝的醉醺醺的,心里很难过。而这种心理的活动是很难从镜头中看出来的。于是拍摄者在片中穿插了三处张先令母亲的陈述。这三处访问没有访问者,但从片子故事情节中我们都会产生一个共同的问题:“对于张先令的行为,他的母亲是怎么看的?”这三处访问给了我们答案。从表面上看他的母亲只是陈述了张先令着几天只是喝酒不吃饭者个事实。但由表及里可以看出,这三处访问不仅从侧面放映了张先令深爱电影这个事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母亲的伤心与难过。
片子最后一处访问是张先令的和其母亲的对话。张先令:“你想看电影不?”母亲:“我喜欢看电影,我也喜欢看电视。我看不到电影,我就看电视。”张先令:“都怪这个政策发展太快,把我们都整失业了。”这是最后一次访问。这里的张先令是访问者,母亲是被访问着。不过母亲只是一个代表。在电视这种新传媒的冲击下电影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母亲的回答是千千万万家里有了电视的普通人的回答。拍摄者把这处访问放在片子的结尾处不仅展现了新的技术对落后农村的冲击力,也展现了生活在这其中的人们的精神面貌及心理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