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研究与课题应用计划
课题研究与应用计划
----《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组
课题研究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课改纲要、教育部精神为指导,加强学校德育有效性研究。
二、主要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构建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符合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和理论框架,切实加强和改进本校的德育工作,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整体构建德育网络。夯实以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我教育的德育体系。
2、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为人处事、价值取向、学生生活等方面的素质有更大的提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自主的成长。
3、重点培养一支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德育队伍。探索构建和谐班级的策略与途径,进而构建和谐的学校德育体系。
4、培养一支具有丰富德育生活化教育教学经验和理论研究水平的骨干教师队伍。
三、年度主要工作安排
2008年9月
1、制定本学期学校课题研究计划
2、召开学校德育课题研讨会
10月
1、学校课题研讨会议
2、分年级召开家长会,开展家长学校联谊活动
3、举行班级德育活动方案评比
11月
1、班级德育活动竞赛的开展
2、学校优秀德育个案评比
12月
1、召开学校课题研讨会议,通报研究情况
2、部署寒假课题研究任务
2009年1月----2月
1、课题研究情况检查
2、评选课题研究优秀教师
3月----4月
1、学校课题研究学期总结
2、举行优秀家教征文评比
5月-----6月
1、学校优秀德育论文评比
2、收集整理课题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四、课题应用计划
课题组以深化德育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为突破口,以爱国主义教育、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以健全德育管理机制、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为保障,立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方法,积极 1
拓宽德育渠道,使德育不断向社会和生活延伸,向学科教学延伸,逐步形成了具有木头凳初级中学特色的德育工作新思路,新体系。
一、抓住机遇,深化德育课题的实践和研究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工作一直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即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行为养成。作为“五育之首”的德育基本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里,德育的内容、手段、方法和机制等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滞后于青少年思想发展的状况,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又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为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充分发挥德育的动力、保障和导向作用,我们以德育科研促德育思想、方法、手段、机制的转变,促德育工作全面上档次、上水平。
二、转变思路,突出重点,力求德育生活化
随着德育课题实验的逐步深入,我们提出了“三个不要、三个转变”,以“做”为特色,以“活动”为载体的德育工作新思路,即不要把德育封闭、孤立起来,不要把德育政治化,不要把德育口号化;把德育工作由静态转变为动态,由“远、大、空”转变为“近、小、实”,由抽象空洞转变为具体实际;在做中感悟人生,在活动中受教育,使德育工作鲜活闪亮,富有魅力。
1.整体优化,突出重点
我们坚持“整体规化、重点突出”的方针,对全区的德育进行了整体优化设计。首先制定了德育工作总目标,即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了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尊师爱校;爱国效国;尚志笃行;仁爱友善;戒奢尚俭;勇敢坚毅;尊长孝父;见利思义;以公为先;谦恭礼让。
其次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三大重点,力求重点突破,形成特色。三大重点虽贯穿每个学段的始终,但表现在不同学段上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小学阶段,注重养成教育,从行为习惯入手,要求儿童学会求知、做人和做事的基本规则。初中阶段,重点加强爱国主义和法纪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国家意识、规则意识,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
2.德育生活化,生活主题化
为使爱国主义教育、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大德育主题相彰相协,扎实有效,我们提出“德育生活化,生活主题化”的德育工作新理念,把德育融入生活,融入学生成长过程的始终。
我们立足学校教育发展的实际和学生思想发展的状况,积极优化德育的方法,实施了“三三八德育工程”,以“做”为特色,以“体验”为追求,融德育于生活,使德育亲切感人,真实有效。“三三八”德育工程就是在学生中学习生活中实施“三件事、三尊敬、八学会”的做人规范要求。即要求学生每天“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件事”,在初中以上的学生群体中,要求每周留心记下“最感动的一件事”和“最让我深思的一件事”,并记在“人生笔记”自检本上。在做好“三件事”的基础上,要做到“三个尊敬”和“八个学会”。“三个尊敬”即尊敬父母、尊敬师长、尊敬他人。“八学会”即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健体、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三个尊敬”和“八个学会”是“三件事”的主体内容。
三、造就高水平德育理论和经验的教师队伍
通过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真正树立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了一切学生发展”的思想理念;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有较大的创新,取得较好成效。同时,培养一支具有丰富德育生活化教育教学经验和理论研究水平的骨干教师队伍。
第二篇:加强小学数学生活化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加强小学数学生活化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王明华
我校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已经两年多了,这两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全校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努力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氛围,课题研究已经小有成效,我们还将继续努力下去,现将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制定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了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仅仅围绕课程改革,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校本教研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目标
1、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收集资料;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策略。
2、根据制定的本学期的课题研究计划有序展开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边研究、边总结、边收集成果,形成数学学科特色。
3、逐步提高本组教师课题研究理论水平、课堂教学水平和撰写论文、经验总结的能力。
4、积极参加各级培训活动
三、主要工作:
1、本学年首先集中课题组成员学习本学期课题研究活动计划,明确本学期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向。
2、紧扣课题研究,定期开展理论学习。
3、课题组每月组织一次交流研讨活动,由该组教师在课题组织的协调下,定主题、定内容、定形式主持活动。课题组长收集整理一系列活动材料。
4、期末每位课题组教师写好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课题组长写好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报告并召开会议,逐步形成一套阶段性研究成果。
四、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3月——2013年8月)
1、制订本学期课题计划。
2、准备资料。
第二阶段(2012年4月——2012年10月)
1、课题组理论学习。
2、公开课活动。
3、教学常规交流。
第三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2月)
1、实验教师优秀教案评比。
第四阶段(2013年2月-2013年5月)
阶段交流小结
第五阶段(2013年6月-2013年9月)
1、本学年课题研究工作情况反思,组员完成工作小结、组长完成阶段性总结。
2、收集、整理相关研究工作材料。
3、做好相关资料的建档工作,收交课例、案例、论文及获奖证书。
第三篇:加强小学数学生活化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加强小学数学生活化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了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仅仅围绕课程改革,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校本教研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目标
1、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收集资料;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策略。
2、根据制定的本学期的课题研究计划有序展开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边研究、边总结、边收集成果,形成数学学科特色。
3、逐步提高本组教师课题研究理论水平、课堂教学水平和撰写论文、经验总结的能力。
4、积极参加各级培训活动
三、研究对象
本校三年级学生。
四、主要工作:
1、本学年首先集中课题组成员学习本学期课题研究活动计划,明确本学期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向。
2、紧扣课题研究,定期开展理论学习。
3、课题组每月组织一次交流研讨活动,由该组教师在课题组织的协调下,定主题、定内容、定形式主持活动。课题组长收集整理一系列活动材料。
4、期末每位课题组教师写好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课题组长写好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报告并召开会议,逐步形成一套阶段性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3月)
1、制订本学期课题计划。
2、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3、课题组课堂教学研讨。
4、教学常规工作视导,抽查教师教案、作业。第二阶段(2012年4月——2012年5月)
1、课题组理论学习。
2、公开课活动。
3、教学常规工作视导,抽查教师教案、作业。第三阶段(2012年6月)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2、实验教师优秀教案评比。
3、教学常规工作视导,抽查教师教案、作业。第四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阶段交流小结
第五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1、本学年课题研究工作情况反思,组员完成工作小结、组长完成阶段性总结。
2、收集、整理相关研究工作材料。
3、做好相关资料的建档工作,收交课例、案例、论文及获奖证书。
六、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报告
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练习设计精编
4、论文
5、教案
6、个案分析
七、研究组成员
课题组长: 组员:
八、研究的条件分析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老师都是我校一线骨干老师, 都已积累相当的研究方法和经验,知道如何深入展开研究、细心研究问题、彻底解决问题。教学、科研能力较强,所以有研究能力的保证。相信本课题在全体课题研究成员的执着研究和共同努力下,实验一定会取得成功。
第四篇:提高学校德育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提高学校德育德育有效性的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任县旧周学区 朱屯小学课题组
为了促进课题实验研究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并取得既定研究成果,现制定计划如下
一、课题研究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德治国” 重要方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认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坚持系统科学的理论原则,从我校实际出发,结合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整体构建我校德育体系,培养一支理论、业务素质均过硬的班主任队伍,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二、课题研究目标
1、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工作模式,即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切入点;
2、突出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
3、采用生活化的德育方式,注重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将心理咨询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
4、以活动贯穿德育全过程,构建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突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三、课题研究重点
1、构建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重点的德育课程;
2、创新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新途径:心理咨询;
四、课题研究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以较高水准的理论支撑实验研究的开展。
1、加强实验方案和本期课题计划学习,明确实验要求和方法、研究方向和任务。全体老师要把课题开展和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课题研究和相关工作的开展互相促进。
2、将新课程理念贯彻到课题研究中去,加强课题相关知识学习,写好读书笔记,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课题研究水平。通过学习,对小学德育工作中的他育与自育、活动德育、学生自我体验等有更准确的把握,对德育课题研究有更透彻的理解。
3、教师不断总结,在总结中查找不足,在总结中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
(二)加强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1.拟定实验计划,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工作。树立创新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创新
内容,创新方法。力争把课题研究作为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打造学校德育特色和品牌的突破口。
2、发挥“宣传栏”、“学习园地”的窗口作用。学校的“宣传栏”、班级的“学习园地”是学校和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大渠道。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窗口”。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办好“宣传栏”、“学习园地”,让学生在“窗口”下,耳闻目染的受到教育。
学校应该利用广播高举表扬的大旗,以正面教育为主,树正气压邪气;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既要使其成为师生展示才情的平台,又要使其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课堂教学培养。
除品德课外,可以在其他课堂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比如:
语文---热爱祖国,热爱党,爱护公物,明辩是非、善恶及道德品质教育; 美术和音乐---参与文化艺术的传统弘扬,体现审美、享受成功的喜悦和鉴赏能力;
英语---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体育---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不畏困难、乐观开朗、磨砺意志、热爱集体的思想;
4、校园文化坏境的创设。
校园环境具有暗示性、渗透性等特点,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教育媒体。无论是校园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对学生都是无声的教育,它们与有声的教育相配合,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实效。以校园的管理文化、课外文化和课堂文化为主要内容,通过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进行行为修养培养。
德育工作任重道远,自主德育研究还有非常广阔的天地等待我们去脚踏实地地探索,我们坚信,有合作、进取的精神为支柱,课题组全体成员一定会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断开拓自主德育研究的新天地!
第五篇:生活化课题研究小结
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课题研究小结
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课题研究小结
【内容摘要】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笔者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构建生活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思考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教学生活化、策略、体验学习、学习情境
一、我发现的问题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教育人的德育课程,理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品德的发展是离不开生活的,他们理解品德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开始。学生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但是,长期以来,在传统知识本位观念的影响下,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脱离,教学中过于强调道德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把学生局限在道德知识世界里,而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却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二、我确定的研究课题
1、确定研究课题的原因:
新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是围绕着初中学生的生活来组织编写的,教材的内容体现了生活化的课程理念。初中学生的品德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初中学生的品德只有与生活接轨,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才能体现真正“无痕”的教育。对此,《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
2、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目标:
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课堂学习的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发展能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就是要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和帮助学
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研究内容:
1、教学要关注学生生活,使学生健康成长;
2、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学要反映社会生活,提高学生品德修养;
4、教学要回归学生生活,达到学以致用;
三、我进行的研究工作
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注重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选取社会生活中典型的、有争议的的事件为主要素材,把道德理论知识的阐述寓于生活实例中,创设各种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基于情境、案例和问题的探究、体验的学习,激发、引领学生感悟生活、思考人生、积极进行实践。为此,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关注学生生活,使学生健康成长。教材的每一板块的内容都是围绕“孟杰和他的伙伴们”的故事展开的,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个难题,正是引起道德二难情境的素材。为了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生活就是知识,生活就是教育,教材还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大量的情景、案例、问题,力图引导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情感,在升华情感中践行。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关注学生生活体验、情感熏陶和良好行为的养成,让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符合教材上所阐述的一些道理,并用这些道理去指导今后的生活,使他们能够在学中用,在用中思,在思中悟。比如,针对中学生早恋问题,在学习《荡起友谊的双桨》和《友谊之树常青》两框题内容时,让学生明白同学之间交往的原则,特别是男女同学交往的原则,做到自然、适度、尊重、真诚,还要广泛交往,从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男女同学做到正常交往,建立发展真挚的友谊。
(二)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贴近学生生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素材要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熟悉。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应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学内容应依托教材、超越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社会生活具有千变万化的特点,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也有社会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适时把一些鲜活的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努力开发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积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新闻时事,尤其是学生所关注的热门话题,把其中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接受能力的事件整合 2
到教学中来,从而保证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同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二是教学方法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接受。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实现由知识教学向生活教学转变。传统教学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为教知识而设计教学,学生为学知识而学习;教师是道德说教者、知识灌输者。这种与学生生活相脱离的知识教学,课堂沉闷,效果低下。事实上,思想品德课程鲜活的生活化特征,决定了生活才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突破传统教学论的局限,从学生生活世界的视角重新认识和规划教学活动。意味着知识教学向生活教学回归,课堂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充分的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以生活事件为载体,为他们搭建多向互动、平等对话、解决生活问题的平台;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生活化、个性化的过程,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建构思想品德,而不是教师试图通过说教和灌输来代替学生自己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三是教学手段要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喜闻乐见,受学生欢迎。新课程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诗词、歌曲、故事、小品、广告、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和录音、录像、网络、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用生动活泼的生活材料为学生营造趣味盎然的学习情境,使呆板的概念鲜活化、抽象的原理形象化,为教学增添乐趣。
(三)教学要反映社会生活,提高学生品德修养。传统教学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思想引导、品德修养和情感激发,这种教学方法虽使学生获得了知识,但思想品质与人文素养却存在缺陷。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将学生能力提升与思想品德提升相结合,使学生科学素质的涵养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相协调。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用有“多种营养”的社会生活素材为学生知识的学习注入更多的人文因子,能融思想引导、知识传授、情感激发、心理疏导、行为培养与一体,使学生既获得知识技能,也涵养了人文素养,提升了思想品位。针对一些中国游客国外目的地赫然用中文写着“请不要随地吐痰”、“请不要高声喧哗”、“便后请用水冲洗”的现象,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来评析这种现象,并在学习《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这一框题内容时,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分别从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交往的原则: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宽容待人;交往讲艺术等几个方面展开热烈讨论,经过思想的激烈碰撞,使学生明白了人与人的交往必须做到讲文明、有礼貌,懂礼仪。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与外国人的交往还必须做到自尊、知荣辱、维护国格和人格。并且联系到在我们国家举行的世博会,如果让我们去做志愿者的话,我们应该怎样表现自己。
(四)教学要回归学生生活,达到学以致用。回归生活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归宿。“纸上得
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回归生活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这种知识在运用中加以巩固并实际上转化为一种能力。学习理论观点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在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同时,获得参与现代生活的必要能力和素质。也就是“学以致用”。实践性是很多课程的追求,但是思想品德课更加关注这一点,在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自身的实践。但由于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时间、精力以及一些客观原因都决定了他们难以广泛的深入社会生活,这样就使“致用”环节大大折扣。
社会生活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只有在社会生活的磨砺中才能练就,只有通过学生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中才能形成。要使学生在课内也能与社会生活广泛沟通,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结合教学内容来链接有关的社会生活现象,让学生分析思考、判断选择,这样就能有效的推进德育生活化,缩短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我把教材中针对每一课的内容提出的实践活动尽可能的安排在教学内容中,创造性的组织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世界,努力打通书本与生活的通道,把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经风雨、见世面,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从而促进知行统一,造就学生的生活本领。例如,学习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针对日常消费生活中存在着“假冒伪劣”的现象,开展一次评选“维权之星”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锻炼维权意识和能力,体验所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去关注生活,观察生活,不断积累生活经验,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我的研究成果
(一)让课堂“活”起来,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人们一说到思想品德往往和讲大道理联系在一起,我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思想品德课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教学生活化是思想品德课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在我近一年来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以生活为主题,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力求做到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认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澄清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观点,从而使课堂为学生所接受、所喜爱,使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我根据现有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很贴近、编排很生动的特点,尽量采用情景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和感悟形成理论,让学生在思考、讨论、4
发言过程中,真实的去体会去感受、全心的去对待,从而得出完全属于自己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思想品德课上学习的内容对他们今后的生活是有用的。而学生一旦感到学习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就能激活自己的兴趣和动力,体现知识的力量和作用,感受生活的快乐与意义。
五、我的研究反思
1.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教学生活化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否则,教学生活化就会成为形式主义的空谈。在具体实施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我深感教师的观念要进一步更新,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的水平及教学生活化的能力和技巧。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加大备课力度,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避免教学生活化走过场,无目的、无针对性。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使之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材,如何大面积推广教研成果等问题都有待继续探讨。
2.实施生活化教学,学生兴趣盎然,但老师的工作量却急剧增大,每一堂课教师都得准备大量的教学素材,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但真正内化为自身能力的知识又有多少?如何使评价过程与日常的教学工作更紧密地结合,减轻老师的工作量?教学生活化课题期待同仁们给出宝贵建议从而边学习、边改革、边总结,使之进一步完善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