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立足“三个一”,抓好学生习惯的养成
立足“三个一”,抓好学生习惯的养成根据学校创建“三点一线”工作模式的整体构想,抓好起点工作,就是以适应性学习为载体,抓好学生习惯的养成教育。作好这项工作,我们必须形成一个共识、理清一条思路、做到一个跟踪。
一个共识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一句警世名言,也是不变的真理。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是开始了对成功的展望。成功的路很长,但在开始就拥有一颗坚定的心,必然会令人拥有无穷的斗志!坚硬的石缝中之所以能长出充满生气的小草,是因为小草在一开始就汲取了日月之精华;骆驼之所以能穿越茫茫沙漠,是因为骆驼在开始时就在体内贮备了充足的营养。俗话说“万事虽开头难”,但当锁定了一个目标,然后确立“开端”,这样就能难中取益,让事情达到预定的效果。又有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唯有良好的基础方能撑起摩天大厦。一切的一切都告诉我们,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成功是火,良好的开端就是火种;成功是水,良好的开端就是水的源头。一个良好的开端,是一柄开山的斧,是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为学生迈向成功做准备的铺路石!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个好开端,可以让学生的人生充满喜悦阳光,可以让学生的人生多姿多彩,可以让学生的人生充满自信!一个思路是:提供认知——产生情感——指导行为。提供认知,就是要从学校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等方面,多角度地向学生作出介绍,让学生对学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就是要从教师的成长经历、学术专长、个性爱好、工作成果等方面向学生作出清楚的讲解,让学生对教师有清楚的认识。产生情感,就是学生在了解学校及教师的基础上,便产生对学校及老师的认同,从而产生诸如热爱、信服等方面的心理感应。指导行为,就是在此类心理感应的基础之上,我们从强调学生身份的变化(小学生——初中生)入手,帮助学生学会为自己找出优点,增强自信心,同时,展开相应的行为介绍,提出相应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具体的要求,辅之以正面的引导、侧面的约束,就顺理成章地实现了“培养良好习惯”的目的。
一个跟踪是:学生的某个良好习惯,从开始到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指导、强化与反复订正。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坚持做到“教书育人”,让学科教学的课堂富有“灵魂”。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不间断地进行学习、生活方面思考、行为良好习惯的培养。
第二篇:国旗下讲话——抓好学生养成习惯教育
抓好学生养成习惯教育
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3周值周教师:张耀贵、杨买芬、李莉 养成教育对于小学生以后的成长乃至一生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主人,使他们从小就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具有健康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基础。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指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地、长期地培养和训练而逐步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包括学习习惯教育、生活习惯教育、安全习惯教育、文明礼仪习惯教育、纪律卫生习惯教育等方方面面教育。
一是学习习惯教育。上课前准备好所需要的课本,练习本以及所需要的文具;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上课专心听讲,课堂勇于提问,积极回答问题(回答问题要举手),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学会复习学过的知识。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
二是生活习惯教育。早睡早起,不熬夜,不睡懒觉,勤漱口洗脸洗脚,整理好自己的内务,自己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是安全习惯教育。要树立加强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上学放学走路靠右行,不在路上嬉戏打闹;不到危险的地方玩耍(包括不去水塘边、大河有水池的地方去捉鱼摸虾,游泳洗澡;远离有电有火的危险的地方;不靠近学校近期施工的地方,不摸施工地方的器材;不去爬树以及到房顶高的地方);在教室以及楼道、球场(户外)同学间不准追来打去,不准你推我,我推你,同学间要平等友好相处,相互尊重,不吵架,不打架。
四是文明礼仪习惯。讲文明,注重礼仪,要尊重长辈,见到老师主动敬礼问好;见到校外的老师或者来访人员到我校进行参观学习要主动敬少先队员队礼,问好;回家要尊重父母长辈,主动喊人问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些家务。
五是纪律卫生习惯。遵守《中小学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学校的纪律;严格遵守作息时间表,中午午读在教室不讲话,晚上在宿舍睡觉时不讲话,遵守宿舍纪律;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课间操和不打饭时候要迅速站好,保持整齐的队列队形,在队列里不讲话,不乱动。学生要打扫好班级、宿舍卫生以及个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能乱丢垃圾,扔垃圾桶,教室垃圾桶垃圾当天值日生要及时倒垃圾和擦黑板;教室桌椅要摆放整齐。宿舍值日生要打扫好,整理好自己的床铺,将自己的水桶、脸盆、漱口杯摆放整齐。男生不留长头发,女生头发扎起来,不留长指甲,勤洗手、勤洗脸漱口,晚上睡觉要洗脚,勤洗澡换脏衣服,保持好自己的个人卫生,文明卫生习惯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
第三篇:习惯养成的三个阶段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行为只要不断地重复,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同样道理,任何一种思想只要不断地重复,也会成为一种习惯,进而影响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行为。至于我们的行动,只是在潜意识支配下的被编辑好的程序。那么,怎样运用潜意识的力量来改变不良的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
我们先来分析一种现象。在吃饭的时候,大多数人是用右手拿筷子。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从小到大人们都是用右手拿筷子,已经养成了习惯。这说明了人是按照习惯来办事的。假如在今天吃午饭的时候,你不用右手拿筷子,而改用左手拿筷子,你会有什么感受?不舒服,挺别扭的,对吧。这说明改变习惯是一个不舒服的过程。从今天开始,假如你每天都用左手拿筷子吃饭,坚持一个月,一个月后你会不再那么别扭,稍微习惯了一点。这说明习惯是可以被改变的,只要不断地重复。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 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样道理,任何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者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已经变成了你的信念。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变,而你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阶段:7~21天左右。不要放弃第一阶段的努力,继续重复,跨入第二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变。
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的稳定期”。一旦跨入此阶段,你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项习惯就已经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地为你“效劳”。
做一个有心人,为自己去有计划地塑造好习惯。当然,你的坏习惯已经十分顽固,因此要形成某些好习惯,你可能需要花更多的力气去克服坏习惯。
中国有句古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的含义有两层:
一、人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
二、人的本性虽然很难改变,但并非改变不了,只是难了一点而已。假如我们的本性中有一些阻碍成功的因素,我们如果不改变,岂不是注定要失败?如果你对改变自己的劣根性没有信心,裹足不前,请扪心自问:我是要成功,还是要失败?不改变,就意味着失败;要成功,就别无选择,立即改变。改变习惯其实是简单的,成功其实也是简单的。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反复地做。之所以有人不成功,不是他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去做那些简单而重复的事情。
第四篇:习惯养成
四、杂文创作
鲁迅的杂文集是一部“百科全书”,是一个活的两代中国人的“人史”,整体地成为现代中国的国情史。
鲁迅的杂文创作,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留学时期《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鲁迅早期思想时的这些文章,都收到了鲁迅第一本杂文集《坟》中。作为一种自由形式的“无体之文”,鲁迅的杂文开始于1918年-1919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随感录”专栏中的杂感与杂论。鲁迅的杂文创作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A、1918-1925年的尝试阶段,主要包括《坟》、《热风》表述与新文化运动中其他作者相同的“五四”立场即反传统,破坏偶像,抨击迷信和国粹,鼓吹科学、进化、民主与个性解放。B、1925-1928年主要包括《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在北京。C、1929-1934年主要包括《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这一时期正值中国内忧外患加剧,国民党文化围剿,鲁迅在上海的生活颇为艰难。D、1934-1936年,杂文创作“后期《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
第五篇:习惯养成
习惯养成人们常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话一点都不假,成功的要素很多,良好的习惯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从课间的一个小习惯的改变,可以带来学生学业、态度的大转变。
表现为爱学习的小学生,课间有两种表现:其一,课间忙着写作业;其二,预习新课。
有第一种表现的学生居多,他们表面上是忙学习,实际是不得不完成作业,好挤出时间玩,这是一种很有市场的错误学习方法,不仅方法错误,态度也不端正。有第二种表现的学生很少,但他们是真正会学习,真正想学好的那部分学生。浏览一遍新课,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听讲有目标,学习效率高,这才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然,对于那些坚持课间就是活动放松的看法,我们坚决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