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响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人的行为活动决不会无缘无故地自发产生,它总是由客观事物所引起的。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引起某种活动的客观原因叫做刺激物。行为活动在任何情况下都由一定的刺激物所引起,活动本身不是别的,它只不过是对某种刺激物的特定反映而已。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主观和客观两种因素。社会、学校、家庭甚至自然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身心素质基础等内因的作用,都可能使小学生造成心理问题。
⒈性格缺陷。良好的性格是人身心健康的基本特征,对人生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相反,不良的性格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的确立,进而影响其成长与进步。一些小学生性格孤僻、过分内向、自卑与自负的双重人格,对其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很大的消极作用:一方面严重影响自己和别人的交往,另一方面感到别人对自己有不良评价,故不愿与他们人交往,造成彼此沟通、评价、理解、交往上的恶性循环。于是人际关系逐步恶化在所难免。
⒉能力缺陷。部分小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较大。一些学生的父母从小就对其百般依顺、娇生惯养,形成孤僻、自傲的性格;一些学生因家境较为贫困,自卑感强,性格孤独。性格上的弱点使这些学生严重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自己独往独来,不会去与人和睦相处,有时会产生受人冷落的失衡心理。
⒊认知偏差。一些小学生平时学习刻苦,要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要获得某种荣誉。然而,由于自身原因或外部因素的影响,往往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是灰心丧气,觉得世道对自己不公平;二是觉得无面子,无法承受这样的结果。因而出现了心理上的失调和行为上的异常现象。
⒋学习紧张。一些小学生不注意听课,不认真复习,经常无规律地学习,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机能发生紊乱,不能正常工作,导致大脑疲劳,产生心理问题。
⒌体弱多病。因自身身体质差或患有某种疾病,心理负担重,也会导致心理问题。
除上述原因外,小学生还因家庭贫困或变故等原因而情绪低落、无精打采,由于虚荣心而考试作弊、打架等等。
第二篇: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及解决方法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及解决方法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亦是影响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关键。就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来说,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以及学生个体因素是影响其自身发展的关键,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落实则能够弱化个体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以下就此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措施
序言
要想实现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极为关键的,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事实上,当前心理健康课题已经成为小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应认真分析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对策,真正帮助小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文章就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及解决方法进行分析探究。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1、学生自我因素
这是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在因素,也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小学生个体因素包含了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具体来说,小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的形成与遗传因素有直接联系。还有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与生理疾病或机能障碍,身体发育有关,还有些是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冲突、基本需要的满足程度、心理挫折、不良个性等心理因素相关。
2、家庭教育因素
成长与成才是很多家庭教育首先关注的方面,认为奥紫瑶孩子学习成绩好,健康的成长就很好了,家庭教育就很成功了,但往往忽略了孩子心理健康的这个重要问题。即使有些家长认识到了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往往苦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对孩子心理特点不了解,无从下手,甚至越关注越乱,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抵触。
3、学校教育因素
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学校纷纷响应号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然而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经验不足以及没有成熟的模式可学习等诸多因素也困扰着学校,虽然目前已有不少学校开始着手培养相关教师,但在短时间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薄弱环节。
二、采取措施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1)保持邻里之间关系和睦,家庭关系和谐。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愉快欢乐。这样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孩子生活得安全、幸福、温暖,使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养成尊敬、理解、信任、关怀、自信、乐观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与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和谐共处,有助于孩子养成心地善良、开朗大方的个性,懂得谦让别人、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善于理解和原谅别人,从而做到与同伴友好相处,学会处理与他人交往中的矛盾,在儿童的群体中健康成长。
(2)自我严格要求,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学习如何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行为法师影响孩子的意志品质和个性品质。因此,家长要努力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当好合格的第一任老师。(3)树立良好的家风,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优良的家风,是良好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形的教育手段,对孩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树立良好的家风,要求家庭成员有良好的伦理道德观念,要形成和睦互助、敬老爱幼、谦让有礼等好风尚。对于不文明的东西,家长要善于引导,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创造让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2、学校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关键场所就是课堂,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能够将小学生的心理障碍完全消除,能够让学生自觉主动、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智力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还能够进一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机会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和心理疏导,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和情绪,加强学生对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让学生拥有稳定、积极、健康的学习情绪,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升自己,锻炼自己。(2)重视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由于性格等各方面的差异,有一部分的学生不能喝老师充分的沟通、表达自己想要说的东西。这就需要老师要深入到同学中来,与其成为知心的朋友、多听听他们的倾诉,能够走入他们的心理深处,掌握他们的需求,这样才能有有效的开展好学生的各项工作。例如,语文作为课上可以布置一篇作文《老师我想和您说》这样的题目,是那些平时不爱说话,不爱表达的学生能够把自己内心想要说的话表达出来。老师要尊重需要对每个孩子予以重视,并尊重他们的想法,做他们可以信赖的朋友,为他们保守秘密,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有针对的帮助。此外、多和学生们敞开心怀交流,这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个别交流,容易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果要想把谈心落到实效,老师就要想办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把彼此当做朋友,当成知己,这样学生才会没有顾忌的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
当某个同学家庭突然发生变故、或者学习之中受到受挫时,这时他的情绪肯定很低落,这时老师就要主动的对他做心理工作,耐心的和他沟通谈心,帮助他走出心理的低谷、积极的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尽力快速的从阴影中走出。(3)做好个别辅导、解决心理教育中的个别性问题。受现代婚姻观的影响,有些小学生因父母离异,造成学生得不到正常的父爱、母爱,失去了以前的家庭乐趣,久而久之,这类学生感到自不如人,产生痛苦、自卑、抑郁等心理困惑;还有的学生学习成绩由好变差,因适应不良而产生心理困惑。这些问题,就必须通过个别辅导进行解决。由有经验的教师担任辅导员,对有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其他小学生一样健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个别辅导是学校心理教育中的补救性措施,对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参考文献:
[1]张爽,郑炜,陈兴隆.浅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及应对措施[J].健康大视野:医学版,2015(7):603.[2]战艳娇.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及对策[J].赤子:上中旬,2014(11):96.
第三篇: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
摘 要:从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分析了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说明了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小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我们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入手,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1,2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个体因素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
个体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它们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小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的形成,与遗传因素有直接联系。研究表明:多动症儿童与遗传素质有关,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5.7 %,异卵双生子为33.3 %。遗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受个体神经系统类型的特点的影响。例如,高级神经活动强而不平衡的典型胆汁质的学生,容易形成冲动、暴躁、易怒等心理障碍;高级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的典型抑郁质的学生,容易发生孤独、焦虑、自卑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二)生理因素 1.生理疾病或机能障碍
儿童时期曾经患过的某些传染性疾病,如脑炎、脑膜炎、肺炎、病毒性感冒等病,会对脑神经组织造成严重伤害,从而引起某些心理障碍。某些重要的内分泌腺体如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的分泌失调,也会引起小学生的一些心理功能的异常。如甲状腺素缺少会导致智力迟钝、记忆减退、语言迟缓、情绪淡薄等心理障碍(如克汀病),而分泌量过多也会导致神经过敏、情绪激动等症状(如甲亢)。2.身体发育
首先,身体发育影响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儿童的智力水平与脑发育成熟状况密切相关。在小学阶段,正是由于儿童神经系统的结构基本发育完善,接近成人,才使得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性过渡成为可能。其次,身体发育影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身体发育良好的小学生,在与他人展开社会交往时往往容易获得积极的评价,从而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而身体发育不良,甚至出现异常的小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可能更多地获得有意或无意的负面评价,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再次,身体发育还会影响儿童个性的发展。个子矮小、协调性差、体质相对较弱的小学生,倾向于表现出胆怯、消极和焦虑的个性。而身体健壮、精力充沛的小学生,则往往表现出喜欢自我表现、富有创造性、健谈等人格特征。此外,体质强健的儿童,父母往往会给其更多的独立空间,因此更容易形成乐观开朗、生气勃勃的个性特征;而体弱多病的儿童,父母往往会对其倍加呵护,再加上生病的痛苦体验,较易形成依赖性强、谨小慎微的个性特点。此外,生理成熟也会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女性的青春期一般始于10~12 岁,男性要比女性晚两年左右[3 ]。一般来说,正常自然的身体发育不会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但由于小学生的个别差异,其生理成熟的时间却不尽一致,出现早熟与晚熟的差异。可以看到,早熟的男孩相当于正常发育的女孩,晚熟的女孩相当于正常发育的男孩,这两种孩子彼此都有交流的对象,易形成自信、开朗的良好心理。而早熟的女孩和晚熟的男孩却没有相应的玩伴,缺乏交流的对象,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三)心理因素
心理健康的实质是心理的功能状态,而决定心理功能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所以,小学生的各项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和内部机制的完善程度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原因。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冲突
心理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在某些情况下,有些矛盾还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当心理矛盾与冲突过于激烈或持久,以至于主体依靠自身的力量已无法协调和处理,就可能产生心理困扰,导致某些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有: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速度不均衡的矛盾,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的矛盾,个性心理结构发展不完整的矛盾,自我发展与外部要求不一致的矛盾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我们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2.基本需要的满足程度
需要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某种需要的基础上,合理需要的满足是个性充分发展的先决条件。对小学生来说,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的满足,是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满足不充分,可能导致动机缺乏、情绪失调、反应异常、性格偏离等问题。当然,需要的满足并不是越充分越好,有些需要的过度满足也会导致心理
发展出现问题。如在家里有求必应的孩子可能会导致耐挫力下降;有些长期担任班干部的学生优越感过强,反而导致适应力下降。
3.心理挫折
心理挫折是需求不遂的结果,是导致心理压力、引起消极情绪体验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很多挫折,遭受挫折后可能引起多种反应,从效果上看,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反应包括继续努力、调整期望值、改变目标、升华行为等;消极的反应包括攻击行为、退化行为、退缩行为、固执行为等。消极的挫折反应常会成为某些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小学生由于心理素质尚不健全,自我调节能力低,耐挫力差,在挫折之下易出现各种身心障碍。
4.不良个性
目前,小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幼儿时期较长时间的独处,会使孩子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沟通。入学后有一些孩子自我封闭、孤僻、不合群,缺乏自信心等渐渐显露并愈发明显。还有一些学生过分争强好胜,虚荣心、妒忌心较强,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这些都对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多子女家庭及农村的留守儿童等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不良个性都会导致入学后的不适应,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二、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的影响在减弱,但是儿童时期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影响却是一生都无法消除的。家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稳定状况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离婚问题是当代儿童面临的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问题。儿童心理学家李•索克说:“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离婚带来的创伤仅次于死亡。”[4 ] 生活在离婚家庭的儿童将面临着学业、情感及社会的诸多困难与障碍。在我国,有许多研究证实了家庭结构异常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王玉凤等[5 ]2012 ] 都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是促发子女产生神经症的危险因素之一。刘坤等[13 ] 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在行为问题学生中教育方式为民主的和尊重孩子的情况均显著低于无行为问题学生。
(五)家长的榜样
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除了通过“言传”,即口头教育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身教”,即通过儿童模仿的心理机制发生作用。模仿是小学生心理的一个显著特点,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正是按照榜样来检验和调整自我意识和行为倾向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和麦克唐纳通过实验证明[14 ],儿童社会行为的成熟模式的学习受儿童可引的榜样的影响多于强化
方面的影响,换言之,儿童更倾向于注意成人做什么而不注意成人在说什么。因此,作为家庭中权威人物的家长能够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榜样,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与心理健康。
(六)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若父母的文化素养高,会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王玉凤等[5 ]2072.[2]田云兰.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3923.[6]张玲玲.小学生心理卫生调查分析[J ].中国校医,2002,16(5):554.[7]武丽杰.影响10~12 岁学龄儿童行为的家庭因素分析[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6):6059.[9]苏林雁.家庭因素对儿童行为的影响[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5):2697.[11]W.A.Arrindell.The Role of Perceived Parental Rearing Practices in the Aetiology of Phobia Disorder : A Cont rolled Stud2 y[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 ry,1983,143 :183157.[13]刘 坤,任 甫,高显会.锦州市小学生行为问题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2002,(6):34580.[15]苏霍姆林斯基(苏).帕夫雷什中学[M].越 玮,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160.[16]王建平,方平.小学生心理咨询与行为指导[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31.
第四篇:影响药物心理效应的因素
影响药物心理效应的因素
病人使用药物后,有无效果,疗效多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列举如下:
1.文化因素 病人的求医行为、选择药物的习惯与偏见、对用药的民间传说、舆论和宣传、病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等因素都能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例如:城市居民一般推崇现代医学,喜欢用西药;而农村居民,多首先去找中医或民间医,服用中药或单方草药。一般在治疗无效时,才去找西医。也有一部分人,始终只相信中医或西医。
2.疾病的性质 一般来说,凡是感染、代谢、内分泌紊乱和营养不良疾病,应进行抗感染、纠正代谢及内分泌的异常机能活动、补充营养,以使用调整生理功能的药物为主。而心因性疾病、心身疾病,或虽为器质性疾病,但其症状中有心理因素色彩明显的心因性症状夹杂其中者,在使用药物时,要充分发挥药物的心理效应。此外,还应注意的一个规律是:应用治疗症状的药物,如止痛药、催眠药、助消化药、镇咳药等,较易产生心理效应。而消除病因的药物,如抗生素、解毒剂,则以产生生理效应为主。
3.个体特征 如气质、人格特点、年龄等因素,也会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动物实验证明,强而不可抑制的兴奋型实验动物,其所需药物的剂量要大于弱而抑制型动物的8倍,才能产生药物的生理心理效应。具有癔病人格特征的病人,由于暗示性强,极易接受药物心理效应。儿 1 童也容易出现心理效应;老人产生药物的生理心理效应所需剂量仅为成人的1/3。老人出现心理效应的机会较少,但对不少药物的生理反应敏感,在一般剂量下即可引起意识恍惚或谵妄。
4.药物的制备、剂型和包装 医务人员应当交流并把病人对药物选择的信息(如剂量、包装、价格等)提供给药厂或商人。成都军区军医学校调查了8所部队医院中1,016名内科住院病人的心理需求问题,结果发现,对药物颜色的选择,以喜欢白色的最多(41.6%),其它依次为:浅黄色(23.2%)、浅红灯色(17.2%)、浅绿色(11.7%)、棕色(2.3%)、黑色(2.2%)、紫色(1.8%)。看来,病人喜欢色淡鲜明的药片,不喜欢深色者。对药物的味道,最喜欢甜味(40.9%),其它依次为:无味(34.5%)、香味(12.2%)、酸味(5.6%)、苦味(4.7%)、咸味(1.8%)。对药物剂型的选择,最喜用糖衣片(42.2%),冲剂则锐减为(17.9%),其次依次为:胶囊(15.2%)、普通片剂(13.6%)、丸剂(7.3%)、合剂(2.1%)、散剂(11.3%),对包装的选择,喜欢玻璃瓶者仍较多(35%);喜欢压膜药物的病人也较多(31.4%),因携带轻便,又可防潮;对塑料包装满意者仅有14.8%;无所谓者占10.1%;愿用纸包者最少,仅占8.7%。此外,药物的装璜设计、美工造型、图案、商标,也都会产生药物的心理效应。为了适应病人的求异心理,市场上不断有新药推出。
5.用药心理 医师和病人都喜欢使用作用强、见效快、安全的药物。成都军区军医学校对5所医院的门诊用药进行了调查,共查处方10,090 2 张,发现滥用抗生素、维生素、激素的现象十分严重。究其原因,一是病人要求用,二是医生也往往有一定的投其所好的心理。享受公费医疗的病人,喜欢用新药、进口药、名贵药、多用药、联合用药的心理十分普遍,而经济条件差的农村病人则希望用价廉而有效的药物。
6.用药方法和途径 就服药次数来说,病人倾向于以少为好。因为既可减少麻烦,又能避免遗忘服药。故出现一日一次、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的用药方法。用药次数过频、间隔时间太短,易发生副作用、干扰工作和学习、引起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就用药途径来说,在病菌中往往有一种偏见,认为注射比口服好,静脉输液又比肌注好。故而有人伤风感冒也要求注射一针青霉素(只一次)。直肠用药,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下,病人多因害羞不愿用。吸入法,因对呼吸道粘膜有激惹,也不乐意应用。
7.药物副作用 如用药后出现疲乏、头晕、恶心、呕吐、震颤、共济失调等症状,使病人不易耐受,往往就会引起不遵从医嘱、中断治疗、甚至动摇对治愈的信心。假如对药物副作用不预先告诉病人。更会因副作用的产生而多虑,怀疑病情恶化、用药不当,或吃错了药等,因而引起不少心理障碍。为此,医护人员应先向病人介绍一些用药知识,这可以增加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强化药物的心理效应。
第五篇:影响中职生顶岗实习心理问题因素及对策分析
影响中职生顶岗实习心理问题因素及对策分析
■梁 刚
【摘要】安徽省在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中为中职生就业创造了大量的岗位。中职生顶岗实习是现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生成长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特定过程。学生实习的过程,也是促进他们心理成熟、角色转换的过程。要研究中职生实习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现状;全面掌握学生实习过程的心理动态,及时解决中专生在实习中遇到各种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克服各种心理问题因素顺利完成实习,从而转变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劳动者。
【关键词】中职生 顶岗实习心理问题 对策
安徽第一个“国字号”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规划》初编完成,皖江 10 市组团对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中部崛起大势已起。如今,京东方、海尔、格力、美的、蒙牛一家家国内名企相继落户,加上本地企业江淮、奇瑞、海螺、美菱、佳通等,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另一方面中职生也希望到这些企业顶岗实习与就业,但实际情况是各企业都存在员工流动性较大问题,即一定程度的企业“用工荒”。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不少中职生在实习期间因不习惯企业的管理方式与方法,在实习岗位上出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因素影响实习绩效。富士康的“十一跳”的警示、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都要求我们重视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分析。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就业教育,中职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服务于生产一线的初、中级技能人才,这要求中职教育更贴近企业,但现在的学校教育多数缺乏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这使怎样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等工作使-中职学生在心理上适应就业的要求,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注重营造校内企业管理环境,克服影响实习的各种心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养,在走上实习岗位的同时就迈出“零距离就业”的第一步。在我省的奇瑞汽车、海螺型材、美菱集团等企业调查走访显示,不少中职生在就业以后,普遍存在着很多心理问题,影响着整个实习过程。
一、影响中职生顶岗实习心理问题因素
2004 年至今,我校安排机电专业 05、06、07、08、09 级五届的 730 多名同学,在二年级或三年级时陆续到校外实习基地———合肥美菱集团、芜湖奇瑞汽车、中达电子(台资)、海螺型材等企业进行“准就业”的顶岗实习。学校按照实习生管理制度,派遣学生工作处和就业办公室老师对实习过程进行了管理,在实习企业建立了学生班委会,定期深入企业展开访谈,听取他们在实习中的真实感受和想法,总结出几点当前我省影响中职生顶岗实习心理问
题因素。
一是不能适应企业的严格管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实习生到企业实习,就要认同职业的行为模式,遵守厂规厂纪,自己逐步达到企业对岗位的要求。我校实习基地奇瑞汽车、美菱集团等公司均对员工采取 3Q 管理和考核,企业的管理纪律和操作规程很严格,按时上班,经常加班,每天的工作时间 10 小时左右。经过调查,企业岗位的要求与实习生的自身心理和能力存在着差异,由学生的角色向员工的角色转化普遍较慢,大部分实习生需要经过一到两个月的时间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少部分学生由于不适应企业的管理方式而被迫中断实习,当了“逃工”,直接影响着他们在实习阶段的绩效。
二是缺乏责任心,自制能力较差。据调查,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职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存在缺陷。因此,他们在生产流水线实习时,只是将其配件简单组装,完成一道工序了事,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常常出现大量次品、废品、重新返工的现象。个别学生的自制能力差,经不起社会上的诱惑,个别人沉迷于网络,甚至成瘾,导致个人意志消沉,实习时出现迟到、甚至打架、旷工等违纪现象。中职生个人素质存在缺陷,同样影响着他们的实习绩效。
三是个人心理素质较差。中专生正处于心理、个性、品质易型期,心理上还不成熟,个人心理的承受能力还不强,心理素质还不高。实习生进入企业实习前,对企业、社会估计过高,对一切环境理想化,对企业的管理文化了解不够。实习后,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受到管理人员批评时,上夜班疲惫时,就会对自己的选择发生动摇,心灰意冷,尤其是和领导、同事不协调而发生矛盾时就会产生退缩心理,实习中出现不能虚心接受领导、同事的建议和批评,对人冷僻、淡漠等现象。不少同学由于心理素质较差原因而中断甚至放弃实习,影响着实习生心理素质提高。
四是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可能拥有较多的成功机遇。实习生的实习过程很重要的是要学会生存,增强参与社会的竞争意识,学会共事。据调查:一部分实习生缺乏与人交谈,不知道如何同领导、同事相处,如何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一旦有矛盾,就可能要发生争吵甚至打架斗殴等现象,不少实习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处世能力、独立生活能力、耐挫能力较差,同样影响着实习生实习进程。
二、影响中职生顶岗实习心理问题因素对策
近几年,我校根据国务院、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要求,与企业共同携手,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环节,加强实习生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对策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教育管理措施。经过试行,逐步使中职生从学业阶段向职业社会的过渡,逐步达到在企业“零距离”就业的要求
1、与企业文化相互对接,营造“距离”实习就业心理氛围
中职生毕业后要进入社会,走进企业,成为企业的一员,因此,中职生在校期间是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的由学生角色转化为企业员工角色的关键时期。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学习和借鉴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相互“对接”,让学生在校内能感受到企业各种文化,接受企业文化熏陶,融入企业文化中去,营造“零距离”的实习生产氛围,推进中职生的心理意识企业化过程,为就业打好基础。
2、加强实习前就业指导,使中职生有充分心理准备
学校根据内容安排就业指导教师、班主任及实习指导教师,对即将实习的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教育的内容包括:
(1)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明确人生的意义。(2)在实习前,简要介绍实习企业的环境、特点,观看实习企业的录像,并介绍企业的概况、文化、工作特点、注意事项、规章制度等。(3)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强调实习过程中集体的团队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中职生法制观念。(4)学习实习企业的安全规程和技术操作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防范工作差错的有效途径。
同时我校还安排上一届已实习过的优秀毕业生和即将实习的学生进行交流,现身说法,介绍实习中的注意事项及实习成功的经验。运用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案例,对实习生进行强化教育,让他们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3、及时的加强心理辅导,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由于受知识、技能、环境、经验、阅历的限制,部分中职生的心理素质较差,特别是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更为薄弱。大部分中职生在实习前担心与企业领导、班组长难以沟通,害怕难与带教师傅、同事建立良好关系。因此,应及时对中职生进行心理方面的强化教育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主动并乐于与人交往,学会与别人交谈和倾听的艺术和技巧,学会同领导、同事、同学如何相处、如何协调,虚心接受企业的每一级领导的工作安排和批评,逐渐学会尊敬人、关心人、理解人、和善待人,以真诚、谦虚的态度,发展和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实习指导教师要根据实习生的心理状况,及时的给予辅导。
结语
中职教育 “90 后” 一代的已经到来,中职生实习过程中将面临更多新的心理问题,我们必须在学校教育时就制定好各项心理教育管理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职生在以后的顶岗实习、工作中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成人成才,实现用工企业、学生个人及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