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赴英国ABF公司洽谈项目暨考察活动的报告(定)
关于赴英国ABF公司工作访问情况的报告
张北县政府赴英国ABF公司考察组
(2008年2月20日)
应世界500强企业ABF公司的正式邀请,张北县县长戎均文、县委副书记姜玉琛、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马海利、农牧局局长郝喜平、中国博天糖业有限公司总裁平亚军、河北天露糖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温凯等一行,于2008年2月13日至17日,赴英国对英国联合食品公司进行了为期5天的工作访问。代表团行前准备充分,出访目的明确,针对性强;行程安排紧凑,围绕项目,注重实效。在英期间,代表团不顾旅途劳顿和时差反应,先后与ABF糖业公司、酵母公司、饲料公司高层就河北天露糖业有限公司和马利食品有限公司扩模和下一步加强合作进行了广泛接触和洽谈,取得丰硕成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ABF公司和合作项目基本情况
ABF(英国联合食品集团)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是欧洲最大的食品公司之一,是一家多元化跨国食品集团公司,拥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品牌和商标。ABF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食品、农产品、烘焙食品添加剂、服装零售业,年销售额超越56亿英磅,折算人民币800亿。ABF在中国的业务分为六大块,分别是食糖、烘焙、食品添加剂、饮料、动物饲料和集团战略业务咨询等业务。食糖、酵母、饲料是其在中国的主要业务。
河北天露糖业有限公司是我县的重点龙头企业,注册资本 1
4118万元,在册员工549人,日处理甜菜3500吨,产品“雪景”牌绵白糖畅销京、津、冀、蒙等地,2007年生产绵白糖6.9万吨、糖蜜2.7万吨、颗粒粕饲料2.7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3.4亿元,实现利税10500万元(其中实现税金5320万元)。
河北马利食品有限公司是AB Mari旗下的一家英国独资公司,企业总资产2.6亿元,在册员工252人,产品畅销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非洲、东南亚、独联体等国家地区,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0%。2007年生产鲜酵母5074吨,干酵母7578吨,实现销售收入16704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5688万元,创利税7536万元(其中实现税金3236万元)。
二、考察活动内容
在英考察期间,受到了ABF公司的热情友好接待。考察组一行围绕河北天露糖业有限公司和马利食品有限公司的扩模先后与ABF公司糖业公司董事长戴文波先生、总裁马克〃卡尔博士、英国ABF酵母公司总裁凯温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洽谈,促成了合作;围绕饲料加工项目和下一步更好合作与ABF饲料公司总裁义德〃大卫先生、ABF公司财务董事贺马克先生进行了沟通、交流、洽谈,参观了ABF公司总部、位于Hull的酵母厂和位于Newwark的糖厂及其甜菜生产基地,对企业的的生产经营、生产工艺及市场销售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了解。向ABF公司展播了介绍张北经济社会发展的英文专题片,推介了饲料加工等16个项目。政府县长戎均文代表张北县人民政府表明了坚决支持的态度,承诺提供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了解、增进友谊、促进合作,邀请ABF公司尽快来张考察访问,共同推进项目进程。
三、考察活动的主要特点
本次出访活动特点鲜明,成效显著,启示良多,对全县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招商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出访目的明确,针对性强。
本次出访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方向性和针对性,主要是围绕河北天露糖业有限公司和马利食品有限公司扩模两大项目开展实质性的考察、洽谈、推进活动,加强与国际大公司的感情联络,寻求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2、行前准备充分,有备而往。
为了使出访活动取得更大的成效,县政府行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先后三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部署,根据ABF公司的业务,筛选了饲料加工、食品加工、物流中心建设、旅游开发、矿业加工等16个项目作为重点推介项目。精心准备了两个重点项目的相关资料,制作了介绍张北经济社会发展的英文版专题片,印制了中英文版招商引资宣传册。
3、行程安排紧凑,注重实效。
本次出访时间短、行程远、活动多、任务重,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好的效果,考察团行程安排紧凑、内容丰富,整个
考察活动突出了“加强交流,推动合作”的主题。在英的4天时间里,考察团围绕合作项目与ABF公司高层进行了四次洽谈,并参观了ABF公司总部及旗下的酵母厂、糖厂和甜菜生产基地。整个活动重点突出,紧凑有序,注重实效。
四、主要成果
这次出访,是张北县县委、县政府解放思想、创新招商方式,走出国门招商、加强国际合作的开放创举。通过考察,达到了推介张北、广交朋友、促进国际合作交流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促成了重点项目的合作
本次出访活动推介了一批项目,项目洽谈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促成了与ABF公司的合作。英糖公司出资6.25亿元控股天露糖业公司,并三年投资1.7亿元实施扩模改造,实现自动化管理,日处理量由目前的3500吨提高到6000吨。其中2008年投资5000万元进行农业机械化种植推广和甜菜干法输送改造,日处理量达到4000吨。马利公司扩建第5组发酵罐和现有生产主车间,引进干、鲜酵母自动包装设备,新建废水浓缩处理车间,浓缩处理废水。经过三年的扩模改造,鲜酵母年产量增加6000吨,小包装干酵母年产量增加2000吨,成为ABF公司在亚洲最大的鲜酵母和小包装干酵母生产基地。同时ABF公司对张北的优势资源和投资环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要求将随团带去的光盘全部留下,提交公司研究下步合作事宜,并允诺尽快派员考察张北。
(二)宣传了张北,提高了张北的知名度
在整个考察过程中,考察团都把宣传推介张北作为英国之行的重要任务,每到一处,都充分利用每一个机会,展示张北的新形象。特别是在座谈会上,戎县长把张北的基本情况和投资环境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表达了加强合作,欢迎前往张北投资兴业的愿望,并以自己来张的亲身经历向外方说明张北是投资创业的好地方。考察团有力的宣传推介,进一步增强了国际知名大公司对张北的了解,特别是对张北近年来优化投资环境所取得的成果表示认可。可以说与国际知名企业进行项目合作洽谈这件事本身就宣传了张北,推介了张北,提高了张北的知名度。
(三)加强了联系,学到了先进理念
本次出访接触了ABF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中英双方进行了很好的沟通和交流,探讨了加强合作的途径。通过考察洽谈,双方建立了联系,加强了沟通,结交了朋友,深化了感情,学到了先进管理理念,为进一步推进项目和今后获得更多的信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英国考察过期间,所到之处随时随地都能够感受到一种注重实效、崇尚科学的精神以及对人文、自然的保护意识。ABF公司独到、有效、科学的管理是其成功发展的重要的原因。
一是强强联合、航母战略。ABF是一家跨国控股公司,总部直接雇用员工很少。组织结构高度分散,坚持用分散经营的方式来运作公司,对公司认为最重要的需求作出反应,推动发展。ABF
公司组织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形成了强大的研究开发体系,拥有世界顶尖的科研力量,拥有一大批技术和科研成果,从而为公司各项主要业务长期在世界范围内居领先地位奠定了技术基础。这是一个典型的以资本为纽带、以科技为先导、以人才为力量的跨国企业集团,凭借其实力控制和占领国际市场。
二是安全、环保、能源意识强。安全生产方面:在整个公司中,对所有经理的核心要求是保证工作人员和产品的安全,最大程度减小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符合法律规范。每一个经营单位都有一个相关董事以及负责安全和环境问题的高级经理,所有经营单位的安全绩效每月向 ABF报告,该绩效构成 ABF与经营公司董事之间正式季度审核的一部分。由每个公司设定适合其运营和风险性质的目标,由集团安全和环境经理对运营情况和风险作出检查。在工厂到处可见“让每位员工平安而来平安而回”的提示牌。无论来访者是谁,都要穿上明显的安全标志服,由专人引导,走专门的参观道路,设备的安全防护意识也非常强,防护网、防护拦都有明显的标识。环保能源方面:ABF尤其关注能源和资源的保护以及大气排放物、水的使用、水体排放物和固体废物的处理等问题。ABF工厂 48%的能源来自可再生燃料。英国糖业集团已在英国的 Wissington建立了一家大型生物乙醇工厂。这家工厂用甜菜为原料,每年生产出 55,000吨生物乙醇。环保意识也非常强,各生产企业都有污水处理系统,且每天用水量在几百吨以上,都是经过处理再循环使用。参观几天几乎在参观点
和公路上等各个地方看不到白色垃圾和随处乱扔乱放的现象,空气质量也非常的清新。
三是原料生产和加工的现代化。原料种植规模化、现代化。英糖集团是一家国际性的公司,目前在英国本土只有4家糖厂, 绝大部分糖厂在海外。英国土地平整,土质肥沃,雨水调和,很适宜甜菜种植。大多数采取农场主种植,每年种植13万公顷(近200万亩),最大户种植1000公顷(15000亩),亩产量4.66吨。整地、育种、种植、除草防病、收获都实现了机械化。采取大机械整地,标准非常高。农户可以租赁收割设备,切削非常标准,保证了原汁纯度,减少糖份丢失。英国收购期一般在4个月左右,按计划起收。英糖工厂生产完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操作,Newwark糖厂日加工甜菜10000吨,仅需要生产工人90名,季节性临时工20-30名,而河北天露糖业有限公司日加工甜菜3500吨,生产工人510人,季节性临时工200-300人。英糖不但强调设备,更注重人才的培训与学习,工厂有专门的人才研究中心。工厂不付加班费,目的是让员工在岗位上有创新精神,时时刻刻做好本职工作。
考察中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张北的落后与差距,张北企业与国际企业竞争的差距。今后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招商方式,鼓励各层次的人员走出去,推出优势项目,选择更高的起点,选择更强的合作伙伴,高质量地推进张北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第二篇:公司总经济师赴北京考察分布式能源项目
公司总经济师赴北京考察分布式能源项目
11月19日-21日,公司总经济师颜庭会携工程技术部人员赴北京考察燃气分布式能源项目。
颜庭会与北京燃气能源发展有限公司领导及有关人员进行了座谈,就其经营概况、业务范围、分布式能源专有技术及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内先进设计单位及设备厂家、北燃能源已实施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等多项内容进行了深入沟通和了解。此外,公司一行还参观了北京燃气集团大楼分布式能源项目,并前往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北京恩耐特分布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等设计单位进行调研。
公司总经理刘强利用课余时间与北京燃气能源发展有限公司领导进行了座谈。
第三篇:关于赴英国、法国考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情况的报告(最终版)
为借鉴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我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经省政府批准,由苏北发展协调小组办公室组织,省委办公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苏北农村人才市场办公室和无锡、徐州、苏州、宿迁、江阴市发展计划委员会等单位派员参加的考察组一行12人,于2004年12月赴英国、法国考察区域
经济协调发展情况,历时12天,圆满完成了预定的考察任务,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的基本情况
考察组在外期间,先后拜访了苏黎世金融投资公司英国分公司、法国欧中贸易及文化交流协会,与当地投资公司基金经理及有关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投资基金的运作、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英国和法国是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也是较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这两个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历史较早、积累的经验较多、政策的制定比较成功,区域政策的运作也比较规范,成效明显。通过考察,我们对欧盟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区域经济合作形式以及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政策,有了一定了解,学习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对于研究和制定我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苏北等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英国、法国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英国、法国一直把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不同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据统计,从1987年到2001年,英国和法国通过参与欧盟地区发展基金、社会基金、农业指导保障基金等方式对欧洲欠发达地区进行了援助和帮扶,使生活在欧洲最不发达地区的10%的人口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国内生产总值从占欧盟平均水平的67%上升到79%,初步达到了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他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合理划定扶持地区,使各欠发达国家普遍受益。英国和法国作为欧盟经济较发达国家,不是简单地按照国家确定扶持对象,而是根据欧盟的统一规划,积极参加欧盟区域经济合作。欧盟按照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有关指标分为250个地区,再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自然、人文等条件分成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最不发达的地区、相对劣势的地区、发展滞后地区、特别不利的地区等等,以此确定扶持对象和扶持的先后秩序。这样就确保了对欠发达区扶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得欠发达地区能够真正受益。
(二)建立专项经费,确保帮扶资金到位。欧盟每年拿出超过35%的预算,建立结构基金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2000-2006年结构基金的总额为1950亿欧元,平均每年约280亿欧元。结构基金对欠发达地区的帮助效果极为明显,也得到了受惠国的普遍欢迎。
(三)明确目标,突出帮扶重点。英国和法国对本国及欧盟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目标和定位十分明确。主要是三个方向。一是基础建设。重点扶持欧盟欠发达地区的道路、机场等基础项目建设。二是重点扶持农业。他们每年要拔出专款帮助本国和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的国家发展农业,尤其是帮助他们克服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英国2000/2001对农业的公共支出高达31.82亿英镑,主要是对农业和农场主的直接补贴,以2000年种植业为例,按播种面积计算,小麦和大麦的补贴金额均高达222英镑/平方千米,油菜子和亚麻子分别高达337英镑/平方千米和422英镑/平方千米。另外就是重点帮助欠发达地区扩大就业。通过多种途径,主要是劳务培训和输出,帮助欠发达地区提高劳动就业率,从而增加收入。
(四)加强培训,提高受教育程度。英国和法国等国家始终坚持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是一项以人为本的政策。他们的政府积极要求欧盟将更多的资金投向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文化、高新技术等领域。通过提高欠发达地区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受教育程度,来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创造力,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英国和法国普遍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技术推广、进修深造,都有一套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英国于1982年颁布了《农业培训局法》,1989年改组了农业培训局,在全国成立了16个地区培训中心。目前,每年约有30%的农业劳动者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农业培训活动,并有不少农学院毕业生加入农业劳动者行列。法国也有900多所农业院校,在校学生17万多人,此外,每年还有10多万农民接受职业培训。
(五)强化责任,完善对扶持资金的监督。英国和法国等国家把资金交给欧盟后并不是甩手不管,而是通过资金运作程序,强化监督,加强对扶持经费的管理,以对纳税人的资金负责。一是严格审查欠发达国家提供的扶持项目。在欧盟会议上,英国和法国等成员每年都要派专人,主要是经济专家负责对援助国项目的分析、评估和审定。一旦认为所申请项目不符合援助计
划,就提出调整或否决。二是通过成立监督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跟踪。欧盟为了使区域发展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成立了专门的“监督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任务就是确保扶持资金使用的质量与有效性。英国和法国以成员国的身份参加该委员会,并通过技术、财务和成果评估对扶持资金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三是利用激励机制,保障资金高效使用。英国和法国等国家为了鼓
励各成员国高效、成功地使用扶持基金,采取资金提留的办法,即从分配给各成员国的扶持资金中提留4%,对效果优异的项目进行奖励,从而大大提高了项目管理者的积极性,确保资金高效使用。
三、加快我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我省虽然是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客观存在,苏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小康的基础还不牢,以2003年为例,苏北地区人均gdp为848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7%;人均地方财政收入419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1%;人均本外币居民储蓄额440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27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80%。“十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宽裕的小康社会,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苏北的发展在我省发展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全省“十五”计划的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江苏在新世纪的地位和形象,直接关系到我省富民强省和实现“两个率先”的进程。因此,必须加快推进苏北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学习和借鉴英、法等发达国家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苏北地区跨越式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发达国家科学发展的理念,主动迎接苏南等发达地区的辐射。从发展的角度看,越是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的地区,越要增强加快发展的愿望和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较快的发展,才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因此,苏北地区要加快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确立跨越式发展的思想,主动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科学发展的理念,主动迎接苏南等发达地区的辐射。一方面,苏北地区的广大干群必须要有一种自力更生、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正确处理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立足点必须首先要放在自力更生上,尽力把优势发挥好、条件利用好,不要“等、靠、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加强北南经济合作,营造有利于对外开发的良好氛围,树立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意识,重点向苏南等发达地区全面开放,使得苏南、苏北在资金、技术、劳动力资源等诸多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加快苏南、苏北共同发展步伐。同时,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扶贫开发力度。
(二)利用资源优势,发展骨干企业,加速工业化进程。加快苏北经济发展,关键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形成支柱产业。因此,苏北地区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为指导,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和现实基础,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和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工业、临海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积极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方面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建立新的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部门,退出和淘汰已丧失优势和没有市场的落后企业;另一方面,要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能够体现苏北群体优势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股份有限公司,大力发展骨干企业,全面振兴支柱产业,积极推进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比较合理和有利于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区域经济结构,把区域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经济优势,加速实现工业经济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
(三)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农业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苏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农业优势,而工业化刚刚起步。因此,在构建产业结构时必须从区域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追赶发达地区,更不能照搬苏南的模式,而应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充分发挥农业优势。一方面要以家庭经营承包为基础,以社会服务为纽带,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通过相对集中开发某种农副产品的区域性规模方式,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区域化的特色生产;另一方面要以农产品加工工业为龙头,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加大财政对苏北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发展“公司+农户”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合理配置、利用和综合开发农业资源,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利用农产品加工业的前后关联的连锁反应,可进一步带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形成以农促工、以工带农、工农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一、二、三产业结构协调和优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根据现阶段我省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苏北地区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一方面,要加快和完善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革和改制,积极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国有企业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组织体系和竞争有序的市场流通秩序,采取更加宽松的政策、更加灵活的方式、更加有效的措施,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
(五)推进城乡经济联合,建设小城镇,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利于转移农村人口,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苏北地区正处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城市化也仅处在发展初期,因此,必须加快建设卫星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建设步伐,扩大城市规模,重点培植中心城镇,积极发展农村小城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以小城镇为连接点,推进城乡经济联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壮大城镇经济实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六)加快发展科教事业,重视人才培养和使用,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科技和人才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推进苏北的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质量的人才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苏北地区必须大力发展科教事业,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抓好基础教育,大力发展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加强技术培训,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另一方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各级人才运作市场,在工作条件、生活待遇和人事关系上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营造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近年来,苏北地区的基础实施条件已有很大改善,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加快发展公路、铁路、供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不仅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而且有利于苏北地区和外界商流、物流、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的相互沟通,为苏北地区的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因此,要继续加大对苏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改善苏北地区投资环境,营造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不仅要加大苏北投资硬环境的建设,加强交通、水利、能源、农业、通信等基础实施建设,为苏北地区接受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苏南地区的辐射和外资的进入提供更好的条件,而且更要注重投资软环境的建设,提高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制订和实施优惠的政策,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全方位、全领域地对外开放,在扩大对外开放中推进苏北的发展。
(八)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金融发展战略。推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是我省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重要战略举措,江苏金融部门要服从、服务于这一发展战略,实施“全面提升苏南、加快发展苏中、大力扶持苏北”的金融发展战略,在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中实现金融业自身的持续快速发展。一方面,人民银行要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快苏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步伐,支持江苏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继续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机制研究,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信贷窗口指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商业银行全面、准确贯彻货币政策导向,从江苏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均衡投放,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努力满足江苏经济合理有效的资金需求,进一步加大对苏北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和鼓励苏南企业带资到苏北发展,引导苏南企业与苏北企业进行产业联合和经济合作,推进区域产业整合与梯次转移,使苏北地区成为苏南产业转移的主要接收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长远发展意识,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投入,促进苏北县域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时,建立适应中小民营经济特点的客户准入制度和信用评级体系,为众多的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创造条件。
第四篇:赴沪、苏、浙学习考察招商活动报告
赴沪、苏、浙学习考察招商活动报告
(2006年4月21日)
按照《黑龙江省政府学习考察团赴上海、江苏、浙江工作方案》要求,4月中下旬我区由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林管局局长和行署副专员、林管局副局长带队,行署招商局、中小企业局主要领导以及地、县两级招商部门的负责人、新闻部门记者、工作人员共22人参加了这次学习考察
招商活动,历时12天时间,学习考察了沪、苏、浙两省一市的8个市(区)县、18户企业和经济开发区。在学习考察期间,参加全省赴沪、苏、浙以及温州的招商引资推介会4次,我区共签定了8份项目合同、协议签约额达4.3亿元人民币,还分别在上海奉贤区、杭州萧山区召开了两次沪、浙企业代表和知青座谈会、项目推介会。同时进一步宣传推介了我区“工业园区”建设招商项目,吸引沪、苏、浙战略投资者加盟合作;宣传了我区“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以及发展“六大产业”的优势,加强了与两省一市的经济技术合作;宣传了我区充分利用两个一类口岸发展对俄经济的优势,吸引更多的企业家参与对俄经济合作;宣传推介了我区与沪、苏、浙近年来经济技术合作成果和成功的经验。通过学习考察活动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尤其是学到了沪、苏、浙实施产业化发展战略和发展区域经济的经验;学到了招商引资、精心营造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学到了高起点起步、高科技开发的经验。
一、基本经验
通过赴沪、苏、浙学习考察深受教育和鼓舞,两省一市的经济发展经验充分体现在:经济发展环境好、工业园区功能全、招商引资力度大、农村城镇化率高、企业创新能力强、生态环境建设优、打造品牌意识浓、产品营销形式新。使考察团全体人员深受教育、倍受启发。
(一)积极创造经济发展环境,全力营造良好投资氛围
沪、苏、浙经济迅猛发展,其基本经验就是思想解放程度高、观念更新快,发展环境宽松。一是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进国外巨资发展区域经济。苏州市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建立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政府架构,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规范的法制化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环境的转变,仅苏州工业园区引进上亿美元项目就超过60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园区项目平均投资额超过3000万美元。二是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内外资金同步引进竞相发展。上海市奉贤区政府为了营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将财政收入的90用于开发区建设,开发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开支全部由政府财政支付,享受公务员待遇。政府无偿为落户开发区的企业服务,而且政府投入资金确保开发区“七通一平”。2005年奉贤区引进内资100亿元,合同利用外资5.5亿美元。国内外知名企业纷至奉贤区。三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江苏昆山市注重抓好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硬环境突出营造实施土地税费减免,软环境提倡树立形象,形成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良好氛围。2005年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引进外资项目1259个,总引资额高达154亿美元,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就达391个。
(二)积极开发工业园区建设,打造产业集群航空母舰
沪、苏、浙在增强产业集聚加快园区建设方面探索出了一条“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开发、高水平运作”的成功发展模式。一是园区高起点规划,规模效益显著,经济增长势头强劲。苏州工业园区坚持走经济国际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园区建设10几年来,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40以上,累计向国家、省市缴纳各类税收25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31万个。2005年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580.7亿元,比开发初期增长50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1.5亿,增长200倍,进出口总额达到405亿美元。二是园区高标准建设,构筑了集群化发展优势。上海奉贤区为了形成优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构建了上海工业综合开发区A区和B区、上海市化学工业区奉贤分区、上海海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四大经济板块。2005年仅园区实现总产值就占全区工农业总产值790亿元的50以上。三是园区高效益开发,提高了区域经济总量。江苏省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5.9亿元,占昆山市生产总值730亿元的73.4。四是园区建设高水平运作,实现了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浙江萧山经济开发区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0多亿元,实现财政收入63亿元。
(三)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
沪、苏、浙之所以规模企业发展迅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通过招商引资增强了企业的规模效益。一是创新理念、注重实效。苏州工业园区在招商引资方面积极创新招商理念,更加注重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成效,重点引进税源型项目、研发型项目、高科技项目。园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1.8亿美元,注册内资金760亿元,形成了内资外资双轮
驱动的发展格局。从招商引资地区结构上来看:来自欧美的项目占49,日韩占18,新加坡占6,港澳占22。二是招强商、引巨资。苏州工业园区把招商引资的重点延伸到世界500强企业,园区有5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园区内投资85个大型项目。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有来自欧美、日韩、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2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于经济开发区。三是改进方
式,招商选资。随着经济开发区规模、质量的不断提升,落户企业的门槛也不断提高。上海奉贤区工业综合开发区由开发初期被动招商变为目前招商选资,规定了3000万美元落户企业优先办理入驻园区审批手续。改进审批方式实行首问负责制、并联审批、一门办结。
(四)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村城镇化水平
在沪、苏、浙学习考察过程中使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江南农村经济发展变化巨大。往日贫穷落后的农村一跃成为经济发达、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强村富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做强主导产业、开拓新兴产业,走多元化发展之路。浙江萧山航民村地处风景秀丽的钱塘江南岸,全村占地仅2平方公里、344户、1076人,可耕土地800亩,山林200亩。1979年这个村以6万元农业积累开始创办工业企业,1997年组建了浙江航民集团,集团现有全资、控股、参股工商企业21家,拥有资产26亿,职工1.2万人,集团控股公司2004年成功上市。集团公司形成了纺织、印染、热电、染料、建材、冶炼、饰品等行业为主的多门类工业体系,2005年实现销售产值30亿元,综合经济效益3.4亿元,上缴税金1亿多元,职工人均年收入1.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7万元,而且村民们全部居住在排列整齐、风格各异的农家别墅。二是加快工业步伐、超越小康生活,走工业反哺农业之路。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敢为人先善创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如今村民家家都有400—600平方米的别墅,有100—500万元的存款,有1—3辆小汽车,提前实现了小康生活。2005年华西村销售收入达307亿元,拥有固定资产超过70亿元。三是提升主体产业、推进跨行业发展,走农民职工富裕之路。江苏省常熟梦兰村共有农户194户,常住人口882人,村域面积2.96平方公里。30年的艰苦奋斗,以家纺为主,创中国纺织行业销售收入、出口创汇“双百强”企业。已成为风景如画的中国“十佳小康村”。2005年实现总产值55.6亿元,村级可支配财力1.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54万元。全村建成220栋小别墅,农民们享受“五险合一”的城镇职工参保和农民失地参保的双重保险待遇。
(五)积极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是民族进步、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保证企业经济发展经久不衰,就要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不断向新的领域拓展。一是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不断开拓新的发展领域。浙江华立集团是一家跨地区、多元化、外向型的民营股份制企业,从1970年成立至今华立已走过35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成为全球产能最大的电工仪表制造企业,该集团控股国内3家A股上市公司,2005年华立集团共实现销售收入182亿元。目前该公司主要致力于发展石油、化工品储运和石化产品。此次我区赴浙江招商考察中,初步与浙江华立集团达成北药开发项目合作,5月中旬华立集团总裁汪立成将亲赴我区进行实地考察。二是艰苦奋斗、科学发展,不断开发新的高端产品。江苏梦兰集团是一家拥有2300多名职工、年实现销售收入53.3亿元、利税3.75亿元,创造家纺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第一个中国文化品牌、第一批名牌产品的村办企业。2005年梦兰系列产品进出口额高达9142万美元。“梦兰”牌无形资产经国家权威部门评估高达68.75亿元。尽管如此,梦兰集团并不满足现状,抓主体产业提升初步形成家用纺织品、服装服饰、化装品、IT产业、物流等多元化产业的同时,梦兰集团不断开发新的科技领域,与中科院联合组建国内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税控SOC专用芯片、龙芯网络视频监控服务器和龙梦牌低价位电脑等新技术、新产品。今年1月份,由两院570位院士投票评选为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产品。
(六)积极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确保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沪、苏、浙两省一市无论在园区项目引进,还是在招商引资方面都十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确立“绿色招商”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一是打造绿色园区理念,实施生态园区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提出了“招商选资战略”,牢固树立绿色园区的理念。坚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项目进入,环保部门提前介入,实行“一票否决”措施。10多年来,因环保因素被否决的引资项目就有200多个,拒绝合同外资累计达11亿美元。苏州工业园区率先在全国开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区创建试点。区域环境整体通过ISO14000认证,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环境的统筹协调与科学发展。二是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突出环保重要位置。昆山市政府提出:“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这个市无论是在园区建设,还是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能够吸取过去的教训,把保护环境作为考察落户企业的首要条件。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原则。三是节能环保技术定位,高质量生活环境配套。上海奉贤区工业综合开发区,坚持“高起点规划、绿色生态园区建设定位、高质量生活环境相配套”为三大特色,已建成高等级、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能满足未来30年经济发展的需求。苏州德胜洋楼有限公司是美国联邦德胜公司在中国苏州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主要生产木制别墅,年生产能力可达1000栋以上,所生产的产品荣获2005年中国生态建筑奖,节能环保技术领先施工企业和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
(七)积极创新品牌提高质量,产品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沪、苏、浙经济发展速度惊人,主要得益于品牌战略不断升级,其要旨是,企业树立超前、领先的经营理念,对市场变化保持高度敏感,通过品牌系列升级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企业实力不断提升,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一是以创优质名牌为前提,以质量体系为保证。浙江萧山区实施“品牌战略”和“质量兴区工程”,不断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到目前为止,全区拥有10个中国名牌产品、37个省级名牌产品、714家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全区经济实现了经济与质量的同步增长。二是以尖端科技为依托,以精湛质量为保证。浙江卡森集团2005年10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卡森目前拥有中国最大的成品皮革和软体家具生产设施,设备全部从德国、意大利、日本进口,强大的纵向一体化生产平台保证了满足欧美及世界各国客户的需求。卡森集团新厂址占地面积1万亩,生产设施建筑总面积达到130万平方米。2005年生产软体家具900万件全部销往欧美,还生产家具皮革和汽车坐垫皮革等2.4亿平方英尺。年实现销售收入58亿元、利润达3亿元。卡森集团严格质量标准,不断加大对研发技术的投入和研发队伍建设,形成了“国内领先,国际同步”的新产品开发机制。三是以国际知名品牌合作为契机,以品牌、品质同步为保证。江苏昆山经济开发区引进台湾仁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笔记本电脑生产企业,今年以来昆山市笔记本电脑生产企业共接到“康柏”、“联想”、“戴尔”、“惠普”、“LG”等知名品牌企业2800万台笔记本电脑订单,占全球笔记本电脑产量7000多万台的1/3以上,全球3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一台产自昆山,产品深受世界客户的一流评价。
(八)积极部署产品营销战略,多渠道抢占市场空间
改革开放初期,浙江企业家为了求得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席之地,他们凭着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意志曾创造了“想尽千百计、走过千山万水、说遍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的市场营销战略,因此孕育了市场、赢得了市场的生存,从而带动了销售和专业市场的发展。一是只有发展专业市场,才能保证规模营销战略实施。宁波的服装、海宁的皮革制品、义乌的小商品、绍兴的纺织面料等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专业市场。2005年浙江省各类商品专业市场达4049个,成交额达6384多亿元,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成为浙江改革开放的一大特色。苏州善于抢抓机遇,同时结合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真正做到“先人一步、早人一拍、超人一着、高人一等”。二是只有规模化生产,才能保证国际营销战略实施。台湾笔记本电脑生产量占全球产量的85,台湾总部今年已把全球绝大多数部分订单转到江苏昆山生产,主要是笔记本电脑生产企业实行“982”的营销模式,即:98的产品从接受订单到交货要在2天内完成,保质的生产程序、快捷的物流配送,满足了品牌商的订货要求。三是只有注重市场营销,才能保证产业、产品、品牌有强大的的生命力。通过学习考察,我们深深地感到:无论产业多大、产品多精、品牌多响,都要注重市场营销,都要对接市场,不对接市场、不占领市场的产业、产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不对接市场、不占领市场的品牌,企业是没有吸引力的。
二、下步打算
通过对沪、苏、浙的学习考察,使我们学到了江南人勇于创业、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思想理念。对照经验使我们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和差距,在增加压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大发展、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营造经济发展环境上实现新的突破
实践证明:哪里思想解放程度高、那里的经济发展环境就宽松、那里的经济发展速度就快,由于我区退出计划经济时间相对较晚,传统思想观念束缚不同程度地存在。几年来,我区在招商引资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政策好用不管用”的问题,“中梗阻”还很严重。为了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一要营造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通过新闻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我区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形成人人关心投资环境,尤其是对破坏和扰乱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要公开曝光、严肃查处;二要维护政策的权威性。从根本上解决政策好用不管用的问题,全力抓好经济环境建设,切实解决硬环境不硬,软环境不软的问题;三要加大经济发展环境的监督检查力度。组织企业开展评议政府部门活动,促使每位政府公务员增强服务意识和危机意识。为我区经济发展营造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宽松和谐的创业环境。
(二)要精心打造工业园区,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上实现新的突破
“无工不富、无园不兴”,我们要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促进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使之逐步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工业聚集发展区域。因此,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是当务之急,必须举全区之力建设好漠河、塔河、呼玛县、加区4个工业园区,力争2年内实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亿元,新增GDP40亿元,新增税收2亿元,新增就业人员2万人的目标。一要高起点规划。园区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园区内道路通畅、通讯条件良好、电力充足、给排水设施齐备。园区企业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要在95以上,绿化覆盖率要在40以上。园区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二要高标准建设。园区内项目建设质量要高,项目建设时间不超过2年,新建项目的投产率要达到80以上;园区项目运行要好,投产的工业企业产销率不低于90;园区投资规模要大,园区内各类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用于园区的基础设施投资总额在2亿元以上;园区的引资能力要强,园区累计引进项目投资1亿元以上。三要高效益开发。园区内各类企业的年增加值总额要达到10亿元以上,税收5000万元以上,其工业比重达到80以上;园区内企业各项指标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县(区)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园区内从业人员中当地农民及再就业人员占30以上,园区内职工人均收入高于所在县(区)居民人均收入20以上。
(三)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对外经贸合作交流上实现新突破
要把握国内经济由南向北转移的机遇,发挥我区资源丰富、实施天保工程、老工业基地改造、西部开发以及对俄边境贸易开关,要有选择地到发达地区或境外开展定向招商。一要突出重点,引进核心企业。招商重点放在引进种地企业、配套企业、品牌企业和核心企业技术上来。二要积极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提升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力争在对俄能源开发、农副产品加工、森林采伐加工领域有所进展。三要招大商引巨资。要有准备地与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的联系与协作,要积极推广沪、苏、浙两省一市招大商、引巨资的成功经验,营造宽松的引资环境。
(四)要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在富民强区提升文明乡镇上实现新的突破
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用发展改革的办法解决林区经济发展滞后问题,通过学习考察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一是积极参与小城镇建设工作。通过典型引路,突出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引导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聚。抓住加快新农村建设、国家公共财政重点投向农业的机遇,鼓励引导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参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社会事业建设,促其尽快做大做强。二是大力开展“创业富民”活动。深入开展创业辅导、项目咨询服务活动,引导、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专长特长的林业职工创办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和发展林区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促进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造就一大批致富的带头人。三是强力推进林副产品精深加工业。以我区优势产品加工业为载体,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地相关扶持资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优势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增加职工就业,带动职工增收。在绿色食品、北药、林木产品、特色养殖产品加工上实现新的突破,努力实现龙头企业有新发展,加工水平有新提高,品牌建设有新进展,带动能力有新提升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林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五)要加大创新工作力度,在提升企业整体素质上实现新突破。
当前我区经济发展面临突破的问题是全民创业意识和发展紧迫感不强,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尤其是骨干企业少,整体实力弱,是影响我区快发展、上台阶的主要障碍,必须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企业素质。一要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相结合。坚持实施“科教兴企、人才强企”战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促进中小企业全面提升素质。二要坚持总量扩张与做大扶强骨干企业相结合。加快创业基地建设,鼓励全民创业,实现总量扩张。集中精力扶持成长型企业加快发展,形成骨干企业的强力支撑。三要坚持突出重点与相对集中发展相结合。按照“生态立区、工业富区、项目兴区、打造园区、富民强区”的经济发展思路,把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开发、北药种植加工、特色养殖加工、林木产品精深加工、矿业开发作为经济发展重点,积极引导支持企业相对集聚,加快产业集群向工业园区相对集中。
(六)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在保护生态环境上有新的突破。
坚持科学发展与转变增长方式相结合。把加快可持续发展作为主题,坚持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合理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克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要坚持经济发展生态优先的原则。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绝不能以牺牲生态代价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二要认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项目开发上,严格控制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项目,坚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项目进入,各级环保部门要主动参与项目的审核,实行“一票否决”制。三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按照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严格控制一切不合理的资源开发。作为生态保护区,无论是在园区建设,还是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都要把保护环境作为考察落户企业的重要条件,确保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最佳。
《赴沪、苏、浙学习考察招商活动报告》
第五篇:赴沪、苏、浙学习考察招商活动报告
赴沪、苏、浙学习考察招商活动报告
(2006年4月21日)
按照《黑龙江省政府学习考察团赴上海、江苏、浙江工作方案》要求,4月中下旬我区由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林管局局长和行署副专员、林管局副局长带队,行署招商局、中小企业局主要领导以及地、县两级招商部门的负责人、新闻部门记者、工作人员共22人参加了这次学习考察招商活动,历时12天时间,学习考察了沪、苏、浙两省一市的8个市(区)县、18户企业和经济开发区。在学习考察期间,参加全省赴沪、苏、浙以及温州的招商引资推介会4次,我区共签定了8份项目合同、协议签约额达4.3亿元人民币,还分别在上海奉贤区、杭州萧山区召开了两次沪、浙企业代表和知青座谈会、项目推介会。同时进一步宣传推介了我区“工业园区”建设招商项目,吸引沪、苏、浙战略投资者加盟合作;宣传了我区“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以及发展“六大产业”的优势,加强了与两省一市的经济技术合作;宣传了我区充分利用两个一类口岸发展对俄经济的优势,吸引更多的企业家参与对俄经济合作;宣传推介了我区与沪、苏、浙近年来经济技术合作成果和成功的经验。通过学习考察活动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尤其是学到了沪、苏、浙实施产业化发展战略和发展区域经济的经验;学到了招商引资、精心营造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学到了高起点起步、高科技开发的经验。
一、基本经验
通过赴沪、苏、浙学习考察深受教育和鼓舞,两省一市的经济发展经验充分体现在:经济发展环境好、工业园区功能全、招商引资力度大、农村城镇化率高、企业创新能力强、生态环境建设优、打造品牌意识浓、产品营销形式新。使考察团全体人员深受教育、倍受启发。
(一)积极创造经济发展环境,全力营造良好投资氛围
沪、苏、浙经济迅猛发展,其基本经验就是思想解放程度高、观念更新快,发展环境宽松。一是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进国外巨资发展区域经济。苏州市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建立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政府架构,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规范的法制化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环境的转变,仅苏州工业园区引进上亿美元项目就超过60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园区项目平均投资额超过3000万美元。二是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内外资金同步引进竞相发展。上海市奉贤区政府为了营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将财政收入的90用于开发区建设,开发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开支全部由政府财政支付,享受公务员待遇。政府无偿为落户开发区的企业服务,而且政府投入资金确保开发区“七通一平”。2005年奉贤区引进内资100亿元,合同利用外资5.5亿美元。国内外知名企业纷至奉贤区。三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江苏昆山市注重抓好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硬环境突出营造实施土地税费减免,软环境提倡树立形象,形成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良好氛围。2005年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引进外资项目1259个,总引资额高达154亿美元,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就达391个。
(二)积极开发工业园区建设,打造产业集群航空母舰
沪、苏、浙在增强产业集聚加快园区建设方面探索出了一条“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开发、高水平运作”的成功发展模式。一是园区高起点规划,规模效益显著,经济增长势头强劲。苏州工业园区坚持走经济国际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园区建设10几年来,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40以上,累计向国家、省市缴纳各类税收25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31万个。2005年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580.7亿元,比开发初期增长50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1.5亿,增长200倍,进出口总额达到405亿美元。二是园区高标准建设,构筑了集群化发展优势。上海奉贤区为了形成优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构建了上海工业综合开发区A区和B区、上海市化学工业区奉贤分区、上海海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四大经济板块。2005年仅园区实现总产值就占全区工农业总产值790亿元的50以上。三是园区高效益开发,提高了区域经济总量。江苏省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5.9亿元,占昆山市生产总值730亿元的73.4。四是园区建设高水平运作,实现了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浙江萧山经济开发区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0多亿元,实现财政收入63亿元。
(三)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
沪、苏、浙之所以规模企业发展迅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通过招商引资增强了企业的规模效益。一是创新理念、注重实效。苏州工业园区在招商引资方面积极创新招商理念,更加注重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成效,重点引进税源型项目、研发型项目、高科技项目。园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1.8亿美元,注册内资金760亿元,形成了内资外资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