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徒共进学部资料要求
职场化校园文化建设之行为文化-----师徒共进活动学部资料要求
1、各学部根据学校《师徒共进》方案制定学部方案。时间为2013.4—2014.1、2014.2—2015.4两个阶段,必须含有考核办法及具体的结对帮扶情况。
2、讨论、修改、完善《师徒共进》方案的会议记录、现场照片、签到册、简报等。
3、学部启动《师徒共进》行动的会议记录、现场照片、签到册、简报等。
4、开展每个阶段《师徒共进》活动,资料要求:
(1)师傅
a.指导徒弟计划。
b.指导徒弟的现场照片(办公室、教室等每月各不少于2次)。c.每期给徒弟上示范主题班会课教案、照片、徒弟听课记录及体会。
d.每月听徒弟一节主题班会课的记录、徒弟教案、照片。e.每期对徒弟一次的综合评价。
f.每期的带徒弟总结。
g.师傅指导徒弟过程的其他记录。
(2)徒弟
a.拜师计划。
b.每期两节请师傅指导的主题班会课的教案、照片、师傅的听课及评价记录。
d.每期撰写一篇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教育反思或论文。e.每月听师傅主题班会课的记录、交流心得、照片。
f.在师傅指导下解决的困难、问题、扭转差生记录及相应照片。
g.每期从师总结。
5、学部每期《师徒共进》过程考核资料、考核结果、简报、表彰等资料。
6、资料格式、会议记录、签到册等按照学校统一格式要求。
7.所有资料(纸质和电子件)在3月15日前完成并上交周中琼老师。
第二篇:师徒结对携手共进
师徒结对携手共进——记我校“立德树人,共筑师生梦”活动报道
九月是一个金色的季节;九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对于我们教育者来说,九月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迎着九月的和风,我们迎来了2013学年,也迎来了10多位新的教师成员!为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促使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9月18日下午3点,在上虹中学行政楼会议室以“立德树人,共筑师生梦”为主题的徒结对仪式正如火如荼地举行。学校部分领导出席了本次仪式。
会议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活动中,首先由教务处翁欢群主任宣读了 “师徒结对”的名单。随后,青年教师与他们的师傅们举行了“师徒结对”的签约仪式。师徒协议明确了师徒之间的权责与义务,也为新教师迅速适应教育教学岗位提供了有利的支持。最后由唐颖萍校长向各位导师授予聘书。
会议第二部分,分别由政教处主任沈洁红主任和教导处翁欢群主任分别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要求做了详细的阐述。
紧接着,青年教师及导师代表老师分别发言,他们针对自己在师徒角色中的定位谈了一些个人的想法。
看见一批批新人找到了师傅,又有一批师傅将带领徒弟踏上新的征途,唐校长也特别的高兴和感动,她对所有与会教师提出殷切希望。要求师傅应热情关怀青年教师的成长,给予他们无私的帮助,传师魂,传师德,传师能;要求徒弟能诚恳请教师傅,主动学习,积累经验,尽快成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为上虹中学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师徒结对的目的是在于“合作交流,互学共进”,只要大家着力落实好师徒结对工作,一定会有更多的教师崭露头角,在备课、讲课、教研、德育等各方面、多领域,结出各具特色的娇艳之花,迎来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崭新未来。
第三篇:“师徒共进”青年教师亮相课活动总结
“师徒共进”青年教师亮相课活动总结
因工作需要,我校近一、二年聘用代教教师10多余名。学校特选了10多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他们的师傅,期待这些青年教师在师傅的引领下快速成长起来。基于此,学校组织本次亮相课活动,给师徒共进一个展示的平台。我对参加本次展示的五位数学教师做的课总结如下:
一、周伟娟老师的《加减混合》一课:
听了周伟娟老师的课,感觉周老师很适合教一年级的孩子,那和蔼可亲的笑容,亲切自然的语气,孩子们肯定喜欢。
1、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周老师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创设了一个“白天鹅飞来飞走”这样一个简单的动态情境,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观察、思考的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加减混合的算理运用动画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变静为动,更贴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实生活情境的设计降低了孩子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难度,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增加思维含量,启迪学生思维。在随后的教学中,周老师从纯动态到半动半静态,最后到纯静态图示,这样的三步走,能帮助更多的学生完整地表达叙述加减混合式题,并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其中的运算意义,层层递进,步步提高。
2、注重算理的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在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用自己的话把白天鹅飞来飞走过程清楚地说出来以后,周老师并没有让学生列算式,而是让学生说出4、3、2所表示的意思以后,让学生根据这3个信息提出问题在列算式,这样学生就把数学信息与问题分得清清楚楚,深刻理解加减混合算式的意义。当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列出算式之后,周老师没有马上让学生算得数,而是及时的追问:这里为什么用加法,这里为什么又用减法呢?引发学生继续思考与探究,加深对加减意义的理解。
3,注意习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在本课中,准备复习的习题给新授内容打下铺垫。巩固练习题中,讲究层次性和开放性。
4,游戏的设计,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始终生龙活虎,不感到疲乏。同时也巩固了学生对方位的的认识以及肢体的协调。
建议:
1、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注视着学生,用眼睛与学生交流,给学生以关注和鼓励。
2、本节课缺少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如果在练习巩固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说一说等,学生是不是能理解的更快更好。
3、在计算6+3-4和8-3+1(图画应用题)时,如果让全体学生都在本上写一写算一算,再交流理由,会不会更好一些?
4、在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时,师的例子不太恰当:买了3个苹果,吃了3个,又买了2个。对孩子们产生了误导。
二、乔丽娇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一课:
1、素材的选取来源于学生,出自生活。乔老师并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学数学,而是在生活中做数学。百分数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乔老师在课前就布置任务让学生去搜集百分数,再让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百分数的实例。这样的处理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借助学生自己找实例,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2、点睛的追问,智慧的课堂。乔老师精心设计自己的提问,在学生回答谁是谁的百分之几的时候,乔老师并未就此停止。而是接着追问:谁跟谁在比?”“谁是单位“1”这样的追问充满了乔老师教学的智慧,从问题的根本上去分析百分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确了什么样的数是百分数。
3、课堂高效,节奏灵动。乔老师的课堂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快”,但是却非常高效,学生没有一丝的时间在开小差,而是都在集中注意力,学得扎实有效。
建议:
1、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很自然的,有痕迹,给人的感觉本节课好象由“五大板块”,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用好过渡语。
2、在素材的使用上怎么样才能最大化。学生搜集了很多很好的百分数的素材,但是在这节课课上只在开头和中间请几位学生说了自己的搜集到的材料,是不是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材料呢?该怎么开展活动呢?
3、重点的处理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在展开重难点的教学时,建议教师从以下三个问题入手:(1)百分数与我们学过的什么数有联系?(2)百分数与分数有怎么样的联系与区别?(3)为什么有了分数还要学习百分数?这样教材会被挖掘的更深,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王建芳老师的《8的乘法口诀》
1、8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1—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王老师利用低年级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学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探究来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以一只螃蟹8条腿入手,运用不同的方法算出2—8只螃蟹的腿数,从而导出计算腿数的乘法算式,进而引导学生自己编出8的乘法口诀。
2、记口诀的游戏教学法。小学生的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本节课,王老师采取了玩对口令的游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口诀。孩子不但没有感觉到枯燥,反而对他们来说更具有挑战性。
3、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并运用多种形式,如对口令、口诀接龙、男女生配合读等多种形式背口诀,达到熟记8的乘法口诀的目的。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8的乘法口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建议:
1、激励评价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通过激励评价加强养成教育。形式要多样,例如:组织比赛,小组加分,小红花等等。
2、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讨论交流时间。本节课保障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但是合作交流的时间没有保障,如果编完口诀先组内说一说,改一改,那么在汇报的时候就会顺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也是在记忆口诀。
3、低年级孩子比较适于齐读,有利于思维的发展,还可加大课堂密度。奖励措施用在平时,养成习惯。下课给学生小红花,不能大量占用课堂时间。
四、马红老师的《乘法估算》
1、素材源于生活,让学生产生估算的需求。计算天天要用,估算日日存在。可当我们教学估算时却发现,有时学生根本不去估算,或者是先算一个准确数再写出近似数。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教师教给学生的素材没有结合实际生活,学生面对这样的信息,情感上没有引起共鸣,没有估算的需求,干脆算个准确结果完事。而本节课的主要素材都来自于身边或社会生活实际。例如:(1)估钱数,学生对钱特感兴趣,门票8元一张,29人多少元。(2)估座位,摩天轮一仓坐6人,一个33个仓,可坐多少人等。这样,估算在学生眼中成为生活中的一种需求,而不是遥不可及的数学知识,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同时,这样的素材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猜测、探索和交流等数学活动。
2、同题源自学生,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我们要看到,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虽然不是这节课的惟一目标,但仍然是一个重要目标,本节课,马老师给出了一些来自于生活实际的信息,(要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就更好了)然后共同质疑、互相交流。在各自观点的交汇处,让我们看到了柳暗花明的成功喜悦,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自然是水到渠成。尽管有的学生在交流中想法还不够成熟,但这一过程已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方法的总结也有自己的功劳,满足了学生自尊、交流、成功等方法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它们始终都积级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数学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有关问题,并建立良好的进一步学习的情感。
建议:
1、在练习时是纯估算,应该结合应用题教学,而且耽误了太多的时间,导致课尾的教学总结草草收场。把握课堂教学节奏,进行有效教学是今后努力研究和实践的方向。
2、学生表达自己的计算思想和解题思路时所用的语言不够精练和明确,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将是今后要重点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3、数学的价值,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有关问题,并建立良好的进一步学习的情感,今后的教学中应努力实践这一理念。
吴向美老师的《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1、采用情景、问题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连环画92本,故事书140本,以及老师加的信息,每班分30本,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以如何解决问题为探究材料,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讨论等方式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口算、笔算的问题情境,适时组织讨论、交流,提升对计算过程的认识,完善对算理的理解。
建议:
1、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注视着学生,用眼睛与学生交流,给学生以关注和鼓励。
2、对教材的挖掘还待于进一步提高。本课重点为笔算,应用题仅仅为了引入新课,花费时间太多,冲击了重点内容的教学。
3、语言要有激情,要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老师没有激情,学生谈何激情。在教学技术性问题上还有待提高。
教研室
2013.11.24.
第四篇:东四尺小学结对子师徒共进实施方案
东四尺小学“结对子”师徒共进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学科引领、辐射作用,东四尺小学结对子师徒共进实施方案。让经验丰富的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在教育教学中传授技能技艺,在师德师风中相互监督,在校本研修中互相学习提高,在三尺讲台上互相勉励,以促进年轻教师专业成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快速提升。
二、目的要求
1、师徒在思想上互相交流,生活上互相帮助,行为上严格要求,业务上切磋砥砺,教学相长。师傅要“传帮带”,毫无保留,不厌其烦,徒弟要虚心求教,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和业务水平。
2、师傅对徒弟备课、讲课负有教诲、引导、指点、评价等责任。师傅要定期或不定期的书面点评指导,开展问题教研,讨论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切磋教学教研心得体会,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提升师徒的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师徒间应各有“带徒拜师工作志”,以便记录工作过程及相关内容。
3、师徒双方每学期至少互听课10节,师傅为徒弟至少上好1节示范课、徒弟上好4节汇报课(示范课与汇报课须报教务处备案)。每月徒弟要有一个听课小结,以书面形式递交师傅,经与师傅交流后存入“拜师学艺工作志”中备查。
4、师徒共同拟定培养计划,制订培养方案,积极探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热门问题,认真钻研教育教学中的相关知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勇于承担校级以上公开课,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锻炼成长。
5、师徒要强化自己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记录在教育教学实际中的所思、所感;徒弟须撰写教后反思(每周1篇)、教育叙事与案例分析(每月1篇);师徒都要写经验总结与教育教学论文(每学期1篇)。
三、工作措施
1、成立师徒共进领导组
学校成立“师徒共进”领导小组,由教导处负责日常事务,处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师徒间的帮教活动进行跟踪管理。通过备课、教学反思及论文等形式定期检查徒弟的学习进展及业务素质,通过听课等形式定期考察徒弟的专业素质和课堂能力,以徒弟的成长来综合考察师徒对子的培养落实情况,并评选出优秀师徒对子,学校将给予一定的奖励。
领导组组长:李晓华 成员 马凤云 刘根栋
评议组组长:马凤云 组员: 李素萍 崔海变 王素芳等若干人
2、举行拜师仪式,签订师徒共进合同
3、开展师徒共进活动
工会负责方案的确定、结对子名单的落实、计划的启动、签订合同等,规划方案《东四尺小学结对子师徒共进实施方案》。评议组组织听课、说课、检查、考核、评议、总结、资料归档等工作。
.徒弟学艺期内,每学期要在期末前,安排一次学艺汇报示范课,经学校教导处组织骨干教师组成的评议组评议,给出评议结果,与师傅和徒弟见面交流后,存入学校“拜师学艺”档案。
徒弟出徒前须经评议组评议(由师傅介绍徒弟学艺情况,徒弟进行学艺汇报)后,方可结束形式上的学艺过程。届时由学校组织“拜师学艺”成果展示大会,对拜师学艺过程中,成绩突出的师徒对子隆重予以表彰奖励。
4、师徒共进工作考核
以学期为单位,由评议组(教导处)具体负责,检查带徒拜师工作志,帮教计划,师徒学期自评帮教总结,听课记录、教案设计、班主任工作、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记载、指导教师的书面鉴定等材料,对师徒进行测评、绩效考核。
四、评比表彰
一个学年,一次评比,对师徒活动总结评比。对认真负责的师傅,虚心好学的徒弟,在师徒共进,共同成长的活动中,成绩明显的进行表彰和奖励。
(1)按规定完成任务的师徒,学校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考核后加分)
(2)徒弟在学校或区级以上组织的课堂教学、课件制作获得一等奖,教学质量名列矿区前茅,学校给予师傅同等奖励。
五、档案资料
1、档案资料目录
(1)师徒协议书
(2)听课笔记(平时研讨笔记、听课小结笔记)
(3)师徒学期传授学习计划
(4)师徒自评授艺学习实践情况总结。
(5)反思、叙事、案例
(6)汇报课教案和说课稿
(7)教学论文
(8)各种荣誉复印件
(9)其它资料
六、程序
举行拜师仪式
(1)刘根栋主持开场
(2)李晓华宣读方案
(3)马凤云宣读师徒名单
(4)李素萍组织徒弟向师傅献花
(5)徒弟代表讲话
(6)师傅代表讲话
(7)校长讲话
(8)宣布大会结束
七、师徒名单(7对)
学科 师傅 徒弟
数学 李晓华 毕丽霞
数学 郗海林 王清华
数学 崔海变 曲艳婷
语文 刘燕文 张 莉
语文 张彩珍 霍美晶
语文 秦宝金 安春丽
音乐 赵丽芳 单 峰
八、协议书
东四尺小学“结对子”师徒共进协议书
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经双方友好洽商,决定师徒结对,共谋发展,并达成以下协议:
一、双方确定为师徒关系。同志拜 同志为师。
二、师徒合约期自 年 月至 年 月。
三、师(师傅)徒(徒弟)双方职责:
(一)师傅职责
1.在师德、教风、业务水平和学科素养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2.指导徒弟熟练掌握教学常规;熟悉教学研究方法;
3.根据师徒的实际,确定每学期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针对问题引领徒弟开展教学教研;
4.师傅听课任务为带徒每学期不少于10节课,并遵循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客观评价徒弟的教学行为,提出改进建议;
5.引导徒弟开展提高课堂效率教学研究,积累师徒活动经验,指导徒弟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学日记或论文等;
6.带徒每两学期至少上1节专题示范课和指导课,指导徒弟参加各类教研活动、技能比武、课堂教学展示等;并撰写具有引领性的课后反思、教学案例;每学期撰写并上送1篇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
7.学期初提交活动计划,学期末送交总结及相关活动材料(含公开课教案、教学案例论文等)。
(二)徒弟责任
1.虚心向师傅学习,不耻下问,主动请教;
2.根据师徒实际,确定每学期专业发展的具体目标;
3.学徒期间每周听课2节、并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及课后反思;
4.每学期上4节汇报课,要有规范的教案和说课稿、课后反思等材料;每学期撰写1篇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
5.主动交流,切磋砥砺,积极互动,共同成长,积极完成师傅布置的各项学习、教研等任务,与师傅建立互动双赢的关系。
四、携手合作,共同完成职责和各项任务。
五、本协议书一式四份,师徒各执一份,存入教务、工会各一份。
协议书签订人:(师傅)(签名)
(徒弟)(签名
东四尺小学校
年 月 日
第五篇:东四尺小学结对子师徒共进实施方案
[东四尺小学结对子师徒共进实施方案] 东四尺小学“结对子”师徒共进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学科引领、辐射作用,东四尺小学结对子师徒共进实施方案。让经验丰富的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在教育教学中传授技能技艺,在师德师风中相互监督,在校本研修中互相学习提高,在三尺讲台上互相勉励,以促进年轻教师专业成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快速提升。
二、目的要求
1、师徒在思想上互相交流,生活上互相帮助,行为上严格要求,业务上切磋砥砺,教学相长。师傅要“传帮带”,毫无保留,不厌其烦,徒弟要虚心求教,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和业务水平。
2、师傅对徒弟备课、讲课负有教诲、引导、指点、评价等责任。师傅要定期或不定期的书面点评指导,开展问题教研,讨论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切磋教学教研心得体会,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提升师徒的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师徒间应各有“带徒拜师工作志”,以便记录工作过程及相关内容。
3、师徒双方每学期至少互听课10节,师傅为徒弟至少上好1节示范课、徒弟上好4节汇报课(示范课与汇报课须报教务处备案)。每月徒弟要有一个听课小结,以书面形式递交师傅,经与师傅交流后存入“拜师学艺工作志”中备查。
4、师徒共同拟定培养计划,制订培养方案,积极探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热门问题,认真钻研教育教学中的相关知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勇于承担校级以上公开课,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锻炼成长。
5、师徒要强化自己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记录在教育教学实际中的所思、所感;徒弟须撰写教后反思(每周1篇)、教育叙事与案例分析(每月1篇);师徒都要写经验总结与教育教学论文(每学期1篇)。
三、工作措施
1、成立师徒共进领导组
学校成立“师徒共进”领导小组,由教导处负责日常事务,处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师徒间的帮教活动进行跟踪管理。通过备课、教学反思及论文等形式定期检查徒弟的学习进展及业务素质,通过听课等形式定期考察徒弟的专业素质和课堂能力,以徒弟的成长来综合考察师徒对子的培养落实情况,并评选出优秀师徒对子,学校将给予一定的奖励。
领导组组长:李晓华 成员 马凤云 刘根栋
评议组组长:马凤云 组员: 李素萍 崔海变 王素芳等若干人
2、举行拜师仪式,签订师徒共进合同
3、开展师徒共进活动
工会负责方案的确定、结对子名单的落实、计划的启动、签订合同等,规划方案《东四尺小学结对子师徒共进实施方案》。评议组组织听课、说课、检查、考核、评议、总结、资料归档等工作。
.徒弟学艺期内,每学期要在期末前,安排一次学艺汇报示范课,经学校教导处组织骨干教师组成的评议组评议,给出评议结果,与师傅和徒弟见面交流后,存入学校“拜师学艺”档案。
徒弟出徒前须经评议组评议(由师傅介绍徒弟学艺情况,徒弟进行学艺汇报)后,方可结束形式上的学艺过程。届时由学校组织“拜师学艺”成果展示大会,对拜师学艺过程中,成绩突出的师徒对子隆重予以表彰奖励。
4、师徒共进工作考核
以学期为单位,由评议组(教导处)具体负责,检查带徒拜师工作志,帮教计划,师徒学期自评帮教总结,听课记录、教案设计、班主任工作、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记载、指导教师的书面鉴定等材料,对师徒进行测评、绩效考核。
四、评比表彰
一个学年,一次评比,对师徒活动总结评比。对认真负责的师傅,虚心好学的徒弟,在师徒共进,共同成长的活动中,成绩明显的进行表彰和奖励。
(1)按规定完成任务的师徒,学校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考核后加分)
(2)徒弟在学校或区级以上组织的课堂教学、课件制作获得一等奖,教学质量名列矿区前茅,学校给予师傅同等奖励。
五、档案资料
1、档案资料目录
(1)师徒协议书
(2)听课笔记(平时研讨笔记、听课小结笔记)
(3)师徒学期传授学习计划
(4)师徒自评授艺学习实践情况总结。
(5)反思、叙事、案例
(6)汇报课教案和说课稿
(7)教学论文
(8)各种荣誉复印件
(9)其它资料
六、程序
举行拜师仪式
(1)刘根栋主持开场
(2)李晓华宣读方案
(3)马凤云宣读师徒名单
(4)李素萍组织徒弟向师傅献花
(5)徒弟代表讲话
(6)师傅代表讲话
(7)校长讲话
(8)宣布大会结束
七、师徒名单(7对)
学科 师傅 徒弟
数学 李晓华 毕丽霞
数学 郗海林 王清华
数学 崔海变 曲艳婷
语文 刘燕文 张 莉
语文 张彩珍 霍美晶
语文 秦宝金 安春丽
音乐 赵丽芳 单 峰
八、协议书
东四尺小学“结对子”师徒共进协议书
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经双方友好洽商,决定师徒结对,共谋发展,并达成以下协议:
一、双方确定为师徒关系。同志拜 同志为师。
二、师徒合约期自 年 月至 年 月。
三、师(师傅)徒(徒弟)双方职责:
(一)师傅职责
1.在师德、教风、业务水平和学科素养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2.指导徒弟熟练掌握教学常规;熟悉教学研究方法;
3.根据师徒的实际,确定每学期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针对问题引领徒弟开展教学教研;
4.师傅听课任务为带徒每学期不少于10节课,并遵循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客观评价徒弟的教学行为,提出改进建议;
5.引导徒弟开展提高课堂效率教学研究,积累师徒活动经验,指导徒弟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学日记或论文等;
6.带徒每两学期至少上1节专题示范课和指导课,指导徒弟参加各类教研活动、技能比武、课堂教学展示等;并撰写具有引领性的课后反思、教学案例;每学期撰写并上送1篇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
7.学期初提交活动计划,学期末送交总结及相关活动材料(含公开课教案、教学案例论文等)。
(二)徒弟责任
1.虚心向师傅学习,不耻下问,主动请教;
2.根据师徒实际,确定每学期专业发展的具体目标;
3.学徒期间每周听课2节、并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及课后反思;
4.每学期上4节汇报课,要有规范的教案和说课稿、课后反思等材料;每学期撰写1篇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
5.主动交流,切磋砥砺,积极互动,共同成长,积极完成师傅布置的各项学习、教研等任务,与师傅建立互动双赢的关系。
四、携手合作,共同完成职责和各项任务。
五、本协议书一式四份,师徒各执一份,存入教务、工会各一份。
协议书签订人:(师傅)(签名)
(徒弟)(签名
东四尺小学校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