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的几点看法

时间:2019-05-12 19:57: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的几点看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的几点看法》。

第一篇: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的几点看法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的几点看法

古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说过:“历史教育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紧要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先生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了学会做人。”历史学科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历史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历史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德育内容、德育方法。通过历史学科的德育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德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中生历史德育的必要性

(一)目前高中生的文明道德素养状况令人担忧

现今,许多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社会公共意识,不尊敬长辈、怕吃苦,常有打架、顶撞师长等现象的发生,并且青少年的犯罪率有上升的趋势,可看出德育教育的缺失,特别是青少年的修身养性方面较为薄弱。因而历史教学要抓住机遇,进行我国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美德教育,感化青少年,陶冶青少年的性情,以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现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德育现状不容乐观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淡化德育的问题,制约了历史教育的发展,急须引起高度重视。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第一、在教学目标上,历史教学过分注重学业分数,淡化德育。

国家在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对思想政治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设计了美好的愿景,但现实是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的扎扎实实,唯分数论占据了历史教育乃至整个中学教育的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历史教学的目标呈现唯一性,即指向高考,分数成了唯一的目标。思想品质、人格德行等德育目标都被片面追求升学率这座庞大阴影所遮蔽,历史教育本来具有的素质教育特征逐渐淡化。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偏重课本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人格养成、情感体验。

历史教学既要注重知识的学习,又要关注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在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历史教学演变成了纯知识点的传授,忽视课本中的德育因素,这就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照本宣科,学生变成教师和课本的“传声筒”,缺乏主体参与、互动和积极能动的思维,学生难以形成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三、在教学评价上,以单一的高考成绩评价模式代替全面评价。

在一些地区和学校,评价教师就看其高考成绩,评价学生就看其升学成绩,其它方面则忽略不计。这种评价现状,片面追求学业成绩,导致历史教学和教育目标的背离,使德育渗透与学科知识出现分离,德育渗透的功能更加弱化。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对策

(一)提升历史教师的德育素质。

以德育人,是每一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作为新课改后的历史教师,所应具备的才、学、识必须符合时代要求,有更新的内容和科学标准。

第一,树立新时期的育人理念。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突破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和心理发展实际,充分体现历史教育的本质特征。

第二,完成教师的角色转变。

教师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做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做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要从“教书匠”到“教育家”,从“师道尊严”到“伙伴朋友”,从而实现从“本我”到“自我”再到“超我”的升华。

第三,加强自我道德修养。

一是强化教师意识。教师是负有神圣职责的崇高职业,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自觉培养自制能力。二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三是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只有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不断完善,教师才能从里到外不断升华。四是认真反思自己。不断克服缺点和错误,不断进步。

第四,注重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古人云:“身教胜于言教”。作为教师对自己要言必行,行必果,学生才学有所依,教师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必能收到思想教育的特殊效果。可见,在教师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个人的道德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二)整合优化德育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课程资源十分丰富,需要教师下大力气发挥智慧潜能加以整合运用,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服务。

第一,挖掘历史课本教材,整理提炼总结德育资源。

中学历史课本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德育元素,涵盖古今中外,容包各大领域,通过历史教师的个人努力,发挥同伴互助和集体合作,可以整理出丰富的德育题材,形成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课程。如,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民主法制教育课程、诚信教育课程、孝敬父母教育课程、杰出人物事迹课程、社会主义荣辱观课程等等。

第二,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有着无比灿烂的传统文化。从先秦到秦汉,从魏晋到隋唐,从宋元到明清,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恢宏的优秀文化。例如“以德治国”的“民本”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社会道德原则等等。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列举历史名人的名言警句,感人故事等等,去教育感化青少年。使其真正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同时也可使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光大。

总之,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每个人所必须具备的。学校的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在重视德育教学环节的同时,历史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中的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思想品德、文明素养、心理健康、创新意识、法制意识、行为规范等方面因势利导进行德育渗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双赢。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中学历史教学一定要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契机,更好的定位中学历史教学,努力加强中学历史德育教育的实效,注重德育渗透,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高一历史组李君中

2013.12.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反思

历史学不仅是人文科学与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而且还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历史教育所要给学生的有两样东西:知性与德性。所谓知性,就是给学生以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作为他们今后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必要的历史资源。这就一方面要求历史教学必须具有历史知识的准确性与系统性,这与史料史实有关;另一方面要求历史教育必须在总体认识与全局把握上具有深刻性与内在逻辑性,这与历史观有关。所谓德性,就是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赖以安身立命的价值体系,让他们崇尚真善美,这与历史教育的价值观密切相关。

一 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既是历史研究的指南,也可以说是史学的灵魂。历史研究,说到底,就是对历史的总体进行解释。在史学研究中,历史的总体起着类似自然科学中理论(或规律)的作用。重构历史的总体,并对其进行解释,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历史观在其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主导作用。

历史教育,不仅要将基本历史知识教给学生,更关键的要把对历史总体的解释方法教会学生。这两个环节,就好比那个点铁成金的著名故事中金子与指头的关系。对历史总体的解释中,虽然也有方法论的因素,但历史观的指导却更为关键。部颁《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足见历史观是历史教学的核心所在。历史教育中的历史观,在当今时代,有这么几点尤其值得重视。唯物史观,对于历史学的建设至关重要,但仍有一个完整准确理其全部内涵的问题。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有过经典的表述。马克思去世后,针对论敌指责其为“经济决定论”,恩格斯在不同场合进行过补充:一方面,对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既强调经济状况是基础,也强调思想意识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另一方面,阐述历史发展是众多人的单个意志所形成的合力所决定的,而合力是由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造成的。正如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对一切社会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然而,在历史教育中应该克服一种倾向,那就是把唯物史观视为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万应灵药,并取代具体而艰苦的史学分析与研究。唯物史观也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充实、完善、发展与提高。它必然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实践而发展。唯物史观是开放的体系。这种开放,一方面是纵向的,可以汲取前代史学的理论之长与实践之长;另一方面是横向的,一是移植其他学科可为史学研究之用的理论与方法,一是借鉴其他史学流派的理论、观点与方法来丰富自己。历史发展的一般性,实际上涉及所谓规律性问题。但具体的历史总是以其特殊性展开的,大到整个历史的某个过程,小到个别具体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无不是独具个性、异彩纷呈的,都是黑格尔所说的独特的“这一个”。以往的历史教育,过份强调规律性与一般性,现在看来,应该更多关注历史对象的特殊性与多样性。无论历史研究,还是历史教学,主要应该致力于特殊性的阐明,否则必然导致历史的乏味与空洞。为了在历史教学中把握好历史的统一性与独特性的辨证关系,不妨相对淡化历史发展的一般性或规律性,而努力说明其中的特殊性。尤其应该体贴入微地抉发其因果性,原因与结果是任何事物之间最普遍,也是最根本的联系。历史解释中的因果性,既是具有客观性的范畴,因为它是对事物客观联系的的一种表述;同时也是蕴涵主观性的范畴,因为它毕竟是认识主体带有主观意识的一种解释。在历史学里,过于强调规律性,往往会陷入决定论的困境。在当代历史哲学中,对历史决定论持否定态度的大有人在。例如,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任何一种决定论,不论它被当作自然统一性原理或者被当作普遍因果性规律,都不能被认为是科学方法的必要前提。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与决定论相对照的概念,也是充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创造性的具体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参与历史的人都在参与了历史的选择,尽管有的是主动的选择,有的是被动的选择。历史的选择表現为个人、集团、党派、阶级、民族、国家等不同层次,最后形成历史选择的总合力。在把握历史选择性时,应该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关系。历史的选择性里有历史偶然性的表现,而说到历史的必然性,也并不完全等同于不可避免性。重视历史的选择性,其最大意义在于,有利于阐述人作为历史主体的作用,避免把历史的必然性曲解为历史宿命论与不作为主义。二是历史的进步与倒退之间的关系。以往历史教育一味强调历史是进步的,前途是光明的。这种史观容易导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历史进程抱着盲目乐观的单向思维,既不符合逆向思维的思想方法,也会对可能出现的历史逆流放松警觉性,削弱人在历史参与中的选择性。让学生明白,在历史发展中完全可能出现倒退与逆转,产生人类不愿看到的黑暗与浩劫,正是有助于人作为历史参与者在历史选择性中作出理性思考。三是历史合力与个人作用之间的关系。历史发展的合力系统,是恩格斯对历史动力的经典阐述,这种合力中既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所构成的基本动力的作用,也有与其相联系的其他因素的合力作用,例如意识形态的强大反作用力,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影响,等等。历史合力模式,既把历史上大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正负作用包涵其中,也把每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对历史的选择性囊括其内,凸显了每个历史参与者在历史选择性上的主体作用,彰显了每个人独有的主体价值。在高中历史教育中,是否传达一种正确的历史观,比起是否传授准确的历史知识更为重要。但有的历史教材折射出来的历史观令人堪忧,其主要表現就是搞笑逗乐,轻佻侮慢。为改变历史课的“枯燥”,当然应该重视讲课艺术,努力讲得好听、耐听,但决不能为了趣味而没有品位,为了通俗而流于恶俗。倘若学生接受这种轻佻侮慢的历史观,在他们今后理解把握历史与参与创造历史时,都会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戏谑态度,这对他们人格的培养与我们民族的明天都是有害无益的。

二、、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

历史学与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虽在大范畴上同属社会科学,却与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狭义的社会科学注重用规律、原理来解释社会现象有所不同,更强烈地体现出研究者的价值观体系,研究对象的具体化与特殊性也更为凸现。作为史学认识的主体,历史研究者必然处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之中,这种社会关系与研究者的思想立场、价值倾向之间存在着或自觉或不自觉,或明显或潜在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历史研究不仅不可能摆脱现实性,恰恰相反,现实性成为史学生命力的源泉。史学研究通过认识人类社会的过去,来判断其现实的合理性与未来发展的轨迹,其中必然蕴涵史家个人的价值判断。在历史研究中,研究者首先尽可能客观地还原历史,然后对自己建构的历史给出解释,这是史家思想与历史资料的结合。研究者体现在史学研究中的解释,无法回避价值判断,例如对于秦始皇是非功过的评价。历史教育承载着很多的东西,但其起点和归宿都指向人——历史上的人与课堂上的学生:前者是起点,用以教育后者;后者是归宿,赖以认识前者。如果说史学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史学的学术功能,虽不能完全回避价值判断,但至少还能相对中立与淡化。而历史教育过程主要体现史学的社会功能,由于直面受教育者,其价值判断比起历史研究来往往更直接更强烈。优秀的历史教师必然是历史研究的二次演绎者,其教学过程当然不能回避价值判断。历史教育中涉及的价值观是多方面的,结合当今时代潮流,尤其有必要强调以下几点。关于民族精神与世界主义的观念。历史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处于当今全球化时代,对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于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中国人的理性心态应该像陈寅恪所说,“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样,庶几能达到费孝通推许的境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历史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学阶段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生一般从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开始,逐渐形成对历史的基本认识,这个过程潜移默化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而从历史学习中获得的这些价值观,将构成其人生观的主要支柱。当今之世,课堂之外的世界纷乱浮躁,历史教师尤其要守护好中学历史课堂。然而,历史教育的实际情况却令人堪忧。历史是什么?历史上的人与事应该如何评价?后人通过历史应该获取那些教益?这是每一个历史教师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也是历史教育的价值所在。

第三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

【摘要】学校以德智体美劳为标准对学生进行生理和心理的教育。长时间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讲究品德教育,但是和学生群体脱离,并不符合实际,教导的思想跟不上社会时代需要的教育内容。面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大部分学生都有种懒散、挑剔的反叛心理存在。鉴于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属于不成熟阶段,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得到相应的培养,历史教师应从专业角度上出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高中历史德育

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在学会做人方面接受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既是学科特点,也是时代要求,作为历史教师,要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及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一、什么是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和法律的教育,与德智体美劳有着重要的联动关系,对学生的成长和心理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发展学生德育教育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贡献力量。同时也培养自身的责任感、道德感,做到明礼诚信、敬业乐群、积极进取。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应遵循与时俱进,继承和创新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知行一致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教育与自我相结合的原则。

二、品德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品德教育在学科德育中又居于核心地位。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德育诸项任务,如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观点和规律、历史责任感的教育,最终应转化、落实到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去,使学生学会处世做人。品德教育在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中具有鲜明的实践和评价意义。

2.中学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大量的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生动材料。以中国历史而言,我国是人才辈出的国度,不同历史时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优良的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他们在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成为炎黄子孙继续奋进的巨大动力。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在对青少年进行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中学生处在青少年发育时期,也是道德品质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外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对青少年品德特点的研究成果表明,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品德正在外部和内部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发展起来。其中少年期(初中)处在内部矛盾的状态,虽已初步具备伦理道德的特征,但又不成熟、不稳定,具有较大程度的动荡性。青年初期(高中),品德趋向成熟,进入以自律为形式、奠定道德准则、运用信念调节行为的品德成熟期[1]。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加强品德教育至关重要,中学历史教学应承担起这个社会责任。

三、德育渗透策略

1.注重民族自豪感的培养。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有名的文明古国,与古埃及、巴比伦和印度共同成为四大文明古国,能够及早地进入人类文明的领先地位。我们的伟大祖国有许多震惊世人的方面:万里长城的修建,大运河的南北凿通,青铜器的铸造成功,李杜诗篇的光辉闪烁,丝绸之路的外界交流沟通,四大发明的创造……所有这些伟大成就无疑都展现着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气势,这些就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所以,我们可以向学生进行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此引发他们强烈的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等。培养孩子们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自强、自立精神。让学生们举起爱国的伟大旗帜,树立爱国意识,对他们进行八荣八耻的教育。要通过大胆的创造和扎实的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再结合我国已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它将为经济的繁荣,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和保证。从而使学生坚信祖国一定能够强盛发达,并立志为实现祖国的腾匕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2.构建新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来提高德育实效。在历史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性,以创新能力和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为宗旨,加大教育科研力度,努力向高中历史学科规律靠拢,大胆探索运用开放型动态教学模式来实现德育实效性,初步形成了活动体验型、情境创设型、专题研究型、辩论型、历史现象与社会现实类比反思型、小品表演型、历史题材影视品评型等历史学科创新教学的新路子,实现了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3.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和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历史课应重视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树立共产党主义的远大理想。作为历史教师,要经常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历史现象,分析历史发展的本质,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观点等等,从而使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联系到今天的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于它符合我国国情,因此尽管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经常遇到些困难,但由于党的领导,我们深信暂时的问题一定能克服,共产主义理想一定能实现。

历史是社会发展的历程,要教育学生在社会发展中透过历史这个表面看到深层的本质,结合历史的各方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道德修养:的进取性、法律上的自觉性、政治上的客观性、心理上的成熟性,以21世纪复合型人才为标杆,促进学生小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陈瑞瑞.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德育与班主任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31.

[2]卢闯.论德育教育的泛主体及其特征 [J].山西教育,2010(ii):40―41.

[3]王楠,洪戎.论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契合 [J].才智.201i(24).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摘 要:历史是高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历史学科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根据教育改革的方向对历史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和调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有了新的要求。笔者将根据高中历史的实践总结出目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措施;探究;影响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中历史教师意识到制约历史教育发展的原因。除了教育观念的落后、教育目标的有待升级,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也有待提升。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对教学进行着积极不懈的探索,希望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实现教育的目标,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通过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学中仍存在问题。

一、当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以史为鉴,可以知古今”

历史不仅仅反映的是过去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当代人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因此历史教学应该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而事实上,高中历史教学明显地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即使学了历史知识,最多也就是了解了一些历史事件、人物,并逐渐产生“学习历史就是浪费时间”的思想,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失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能够认真学进去的前提就是要有浓厚的兴趣,否则将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

(二)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有待提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很多年,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表现中,素质教育的目标仍未全面实现。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受高考压力的影响,学生与教师都有着极大的升学压力,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仍然是考试的分数,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将考试的分数作为衡量历史学习效果的标准,而极少有教师关注到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念、历史学习能力等历史素养。不可否认的是历史是一门琐碎的学科,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记忆历史上发生的事件以及时间,同时,历史也是高考中一个重要的科目,历史成绩确实关乎着学生的升学与未来。但正是因为历史学习的枯燥性,教师才应该改善机械的教育模式,使学生提起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设置亟待合理化

多年来,高中历史的课程设置是一个热点话题。通过观察不难发现,高中历史与初中的历史课程在衔接上十分地生硬。考虑到升学后的衔接问题,如此生硬的衔接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效果。通过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笔者发现,不少在初中历史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无法适应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初期的历史成绩都不是很高。原因总结起来就是学生难以适应高中历史教材的突然转变,这打乱了学生一直以来的学习体系。因此,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设置也是影响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措施探究

(一)教师应当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教育观念的落后会伴随着错误的教学目标,到时教学效率的低下。这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新课改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真正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同时,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积极与学生互动,增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将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习历史增添动力。

(二)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创新教学内容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教师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于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并能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事件进行历史的分析。而新课改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并运用知识,同时应当将历史观作为教学目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当重视历史观念的灌输,使教学目标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此外,高中历史教学应当创新教学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通过鼓励学生阅读课外历史读物,分享历史典故的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历史学习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本。

三、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课堂教学丰富的表现形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要结合教学需要,积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把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任务式教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积极构建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模式。同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创设情景,促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演播功能,展示历史事件的间接或者直接联系,揭示问题本质,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生动性和?C合性等特点呼唤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开放的渠道中增加信息的密度与容量,能够增加教学容量,在教学中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集体化教学中实施个别化分层递进教育,真正实现学科教学的优质高效。

总之,对于历史的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应当重视高中历史教育的改革。通过改革教育方式和理念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保证学习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作者简介:

宋兴平,贵州省毕节市,贵州省纳雍县第一中学。

第五篇:德育艺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绽放光彩

德育艺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绽放光彩

——读《感动教师的119个教育故事》有感

林莉 电话:***

重庆市永川区景圣中学

最近读了张仁贤所著的《感动教师的119个教育故事》。其中引导篇中的“教育无处不在”令我感触颇深。“教育无处不在”收集了两个教育案例:一个是“‘昆虫’的葬礼”,主要讲述午休时分高老师得知一个小男孩残忍对待一只昆虫,针对此事设计了一次真诚的谈话,了解到小男孩因经常遭家暴才如此对待昆虫。他们共同给昆虫办了一个小小的葬礼,然后赠与她“你心怀慈爱,今后一定会有幸福的人生。”使小男孩有了对生命的敬畏,对生灵的慈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另一个案例是《扫地》,主要讲述李老师面对学生没有认真打扫卫生的教育情境,没有暴风骤雨般的责骂,也没有嘶声力竭训话,而是巧用语法知识,借题发挥,让学生既学到了语文知识,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这样的教育情境在日常的教学中会遇到很多,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并正确引导,学校将处处是教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将“传道”和“授业”结合起来呢?接下来笔者将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浅薄见解。

一、历史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人们常说“历史是知识的海洋”,历史知识是综合性的知识,它内容广泛,囊括中今中外,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纵横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科技文化等社会各方面。包罗万象,这是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其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德育素材。历史知识是过去的事物,不可能再现、重演,只能依靠收集尽可能多的史料,如历史遗迹、遗物、文物资料和文字记载等来接近客观实际,求得历史的真实。这为我们的历史教学带来别的学科所不可能具有的优点——培养和发展学生尽量符合历史真实的想象力。历史知识是具体性的知识,历史上出现的人物、事件、现象都是真实存在的,有血有肉。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物和事件,具有特殊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历史知识是因果性的知识,历史上出现的事物看似偶然,实则有其必然性。研究历史就要弄清楚事件的前因后果,这一事件同其他事件的联系。因果是相对的,某一事件1 或现象,对后一事件或现象来说是因,对前一事件或现象来说又是果,因果相承循环往复。

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及目前其德育教育的现状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高中生正处于从青年早起向青年中期和成年前期过渡时期,这是人的一生中最具有生机,具有蓬勃向上发展趋势的时期。此阶段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趋向成熟。其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认识能力方面,感知能力全面提高,想象能力加速发展,出现了思维的独立批判性等;,在情绪和情感方面,情绪和情感的内容、形式都更加丰富多彩,而且越来越复杂,并逐渐形成高尚的情操。情绪的延长性较长,情绪表现并不都是外露的;自我意识方面,要求深入了解和关心自己的成长,自我评价成熟,自尊心、上进心较强,道德意识得到发展,逐渐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人生观同样得到发展。

(二)青少年德育教育现状。“应试教育”形成社会观念的偏差,无论是学生、教师、学校还是家长甚至整个社会都把重心倾向于“分数”和“升学”,重智育,轻德育。教师也想成为一名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但在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下只能成为一名“授业解惑有余”,施教“传道”不足者。学校过于追求教学质量,不断分裂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间的关系。觉得唯一有效的方法便是制定完备的校规校纪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和习惯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然而学生对于部分教师“填鸭式”德育教育方法。因情感不充沛而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真谛。又因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不够成熟,虽明知孰是孰非,但仍存在部分青少年行动和观念背离,以致德育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案便是最好的例子。

三、高中历史教学肿融入德育教育的有效性策略

(一)真挚的情感熏陶

历史是过去了的史实,是真实存在的。历史德育内容总是离不开这些过去的真实存在的史实。但其可取的道德价值往往寓存于这历史知识的海洋里,这要求教师准备而鲜明的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以达到历史以事实为基础启迪人、教育人的目的。如针对网络或现实中存在的青少年粗暴对待自己家人的现象,可讲述汉朝察举制以孝廉作为选官标准,启迪他们认真思考,认识到父母的2 艰辛和用心良苦,引导他们改变自己的言行。历史老师感情真挚而不矫揉造作,这很容易在教学中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历史教学中以史服人是必须得,以情动人同样万万不可缺。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好课本中的文献资料、图片、地图等进行声情并茂的教学,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如:在讲述《祖国统一大业》这课时,在带领学生阅读引言部分中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的诗《望大陆》时,要饱含深情,抑扬顿挫,让学生感受海峡两岸同胞渴望统一,盼望台湾和祖国大陆早日团聚的真挚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维护祖国统一,视海峡两岸早日实现统一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二)灵活多样的渗透方式,构建新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传统的灌输式德育教育方式无法达到德育教育同历史教学有效融合的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影像、图片、专题讲座等方式来增加德育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亦可以有效利用校外课程资源,例如参观烈士陵园、历史人物旧居、各种博物馆、参加多种历史实践活动等,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加强了德育的实践性等。记得大四在重庆203中学实习时曾指导了小品《戊戌变法——谭嗣同夜访袁世凯》,通过表演让学生认识到谭嗣同的英勇不屈和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而且还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无意间挖掘了一些同学的表演天赋。这些都是德育渗透的有效方式与途径,从而构建了有别于传统的新型高中历史教育模式。

(三)准备把握教育时机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正面诱导。如当讲到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中方三位记者在轰炸中牺牲时,一个男生突然冒出“呀!才死三个人啊?”也许是开玩笑,也许是无心之言,但此种情况仍需老师引导。我马上严肃地说:“生命是可贵的,任何人都应该珍惜。你是否想过他们的离开有多少人会伤心,父母失去了孩子,孩子失去了父母,国家失了人才。没有他们我们怎能得到大量关于北约轰炸南联盟的信息。”听后他低下了头。”此刻我的内心多了一丝欣慰,因为这是一次成功的德育教育。再如“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治的践踏,引言中讲述刘少奇遭受批判,拿着《宪法》同造反派斗争时,一个学生发现右边《刘少奇的追悼会》图片,马上笑着说:“怎么这么快就死翘翘了。”此刻让我非常愤怒,恨不得马上狂骂他一顿。但我还是抑制住了,冷静地说:“今3 天你用错了词语。死亡可以有很多种说法,古代天子之死曰崩,诸侯之死曰卒,大夫之死曰卒,庶人之死曰死。年高有德之人之死称长逝,普通人之死称死或者逝世„„。刘少奇心系人民,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卓越贡献。文革期间勇于同反动派做斗争,没有刘少奇一辈的革命先烈怎能有今天我们幸福快乐的生活,再者当时刘少奇已经是71岁高寿,他的死亡我们应该用长逝”。这不仅让学生了解到分封制下森严的等级次序死亡的不同说法,同时也教育了学生。

(四)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1、历史政治制度。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其政治制度构建的实质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对劳苦大众进行剥削与压迫的基础之上。教师应教育学生透过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学习,认识当今民主、平等、自由社会的来之不易。政治上,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认清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充分理解国家做出的各项决定。在法律上,应该使学生明白在这样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里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到遵纪守法,在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的同时,也要认清相对应的义务,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遵守校纪校规。

2、历史杰出人物。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大批的杰出人物,他们创造了许多辉煌,促进了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中国古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用人方面,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经济方面“存百姓”,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巩固了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学习唐太宗的优良品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育和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五)变更历史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评价机制。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考试仍然是各种教育活动的核心,分数是评价一个老师能力优劣的唯一标准,导致教师在历史教育中表面进行课改,背后仍是大密度知识灌输,师德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因此,需要我们多方努力,变更教育理念,改变教学的评价机制。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还能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学生的道德涵养,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4 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使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下载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的几点看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的几点看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中怎样落实德育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学中怎样落实德育 内容摘要:本文简单地从教师的素质、历史教学的原则和历史教学德育内容等几个方面对历史教学过程如何落实德育展开论述。关键字:历史......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 要:按照我国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学生要实现全面发展,中学各学科都要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观目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自然也就孕育着巨大的德育功......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中的民族关系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学中的民族关系问题 如何讲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是历史教学中比较复杂的问题。教 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问题......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讨论式教学法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讨论式教学法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深入,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当代教学法中的一朵奇葩。问题式教学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

    关于高中历史学习的看法(5篇模版)

    关于高中历史学习的几点另类看法 1、千万别把历史当作知识来学习,要把历史看成一个个动态的立体的组合,去熟悉和感悟。 2、衡量历史学习的好坏,不在于记住了多少个历史细节知识......

    关于高中历史教材整合的一点看法

    关于高中历史教材整合的一点看法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历史教材的整合是十分必要的。历史知识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和掌握,整合历史教材有利于全面系统掌握......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中怎样落实德育(二)5篇

    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落实德育(二)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这一美德的本质就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

    高中历史德育渗透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及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