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前准备
1.德国风光片。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3.有关课文中语句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对,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学家季羡林爷爷。早在 1935 年,25 岁的季羡林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图大志远赴德国,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 年才回归祖国。1980 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这第二故乡的土地时,感慨万千,于是就写下了这篇文章。齐读课题——2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题目中有一对反义词,很有意思,注意读好,一齐再读课题。今天我们就随季羡林爷爷,一起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欣赏这里独特的异国风光。
1.播放录像:德国风光片
2.谈谈观后感受。
二、再读课文,质疑批注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完成:
(1)质疑。预习过程中你有什么地方不懂的?(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对不理解的内容质疑。)
(2)说说围绕着花,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爱花,养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赏花——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感叹)
师:课文四个自然段的意思都有了,概括主要内容就方便了,现在老师教你一个办法,把重点段的意思连起来,二、三自然段是重点。谁来把两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德国人爱养花,他们养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2、课文哪部分是写他们养花是让别人看的,哪部分是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出示)
三、汇报交流
交流批注阅读后的感想与收获。(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1.词语质疑:文中较难理解的词语有: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学生可能会提出的主要问题:
(1)爱花的民族有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地位?
(2)“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四、以学定教,品读课文
1.导语:是呀!爱花的民族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德国人种花
有何独到之处?请快速浏览全文,用“──”画出相关的答案。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时,教师可相机展示重点句:(课件出示)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
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请生个别读。正音:“脊梁”读作jǐ liang;理解“脊梁”的意思。
(2)德国人种花有何特别之处?(从“家家户户”一词可见德国人人爱花;而
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到惊
叹。)
(3)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
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莞尔一
笑”(轻轻一笑)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课后习题1、2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请
你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二、以学定教,品读课文
1、学习第三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到相关答案时,教师相机展示重点句:(课件出示)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
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
暇。
(1)自由朗读。
(2)谈谈读后的感受。(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
(3)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
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
(4)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课件出示)
当你来到德国,漫步在这花的海洋,你一定会惊奇地发现: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在街上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呀!
(6)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语言:
假如我们来到德国,看到______,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理解“颇耐人寻味”。
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耐人寻
味”。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德国人爱花,还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
完成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的语言:
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终没有变。
(2)理解句子:“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异乡,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
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
(答案是多元的:可以是,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各国人民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可以是,希望祖国人民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可以是,希望
祖国人民也能像德国人民那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举例谈谈。
(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一
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在经常为这个人做事,为这个人
服务。在一个家庭里,爸爸工作挣钱,养活全家;妈妈为爸爸洗衣做饭;我们有
时也为爸爸妈妈端茶捶背。在社会上,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你总是在某一方面,为别人服务,而在许多方面,你都在接受别人为你服务。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
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这样奇特的民族,这样奇丽的景色,随着时间的流失,会改变吗?不会。“变
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理解“美丽”。引导:景美虽给人美的享受,心灵美更能打动人心,是永恒的。
3、回归课题,德国人是如何对待自己和别人的呢?说话:留给自己的是()。
留给别人的是()
4、小结:德国之旅即将结束,但我想德国的美丽将一直定格在我们的心中。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么奇丽的景色!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多么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tiān xìnɡyǔ zhòuzhēn qiē
()()()
jǐ liɑnɡcāo zònɡ zì rúshǒu mánɡ jiǎo luàn
()()()
二、词语搭配。
()的海洋()的东西()的路
()的景色()的话()的姿势
三、根据句子填上适当的词语。
1、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对“房客”而言)。()
2、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3、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4、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四、读一读,填一填,并回答问题。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______________。每一家都
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________________;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______________。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
寻味的。
1、“这一种境界”是指。“颇”的意思
是。
2、这种境界,在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
五、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语言:
(1)假如我们来到德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终没有变。
教后反思:
第二篇:教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推荐)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教学重、难点:
1、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德国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风貌)看,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著名,因为在这所大学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教授季羡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学十载,到1945年才回国。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这块故土,感慨万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课件;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引读课题:谁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
自己的花是给谁看的?(读)谁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优美的语段多读几遍。(2)作者季羡林先生时隔35年,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找到那句话,用波浪线画下来。
2、检查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1)检查字音(课件;出示词语)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检查字形:特别提示“脊”字的写法:上半部分先两边后中间。
3、生反馈。(生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三、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
导语: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情民俗让作者发出如此由衷的赞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语句。用心读,用心体会,想想它“奇”在哪里? 1.感受景色奇丽
谁来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景色奇丽?(生反馈)
(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1)全班齐读,读完这段话,最先跳入你眼帘的是哪个词呢?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生答)还有哪个词呢?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生答)(课件:词语变红)
(2)用一个字来形容这里的花怎么样?――(美)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读词语,读出这种美来。把它们放到句子里去读读。(生读)多美的花呀,谁再来读读?
(3)花美是一“奇”,请问景色奇丽还“奇”在哪里呢?(花多)哪个词说明了花多?(花的海洋。)(课件:词语变红)一个窗子前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就是许多锦簇的花团连在一起,姹紫嫣红,那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啊!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到这条街有多长,这花的路就有多长,这条街没有尽头,这花的路就主、没有尽头,真不愧是一片花的海洋。难怪会让看的人――(应接不暇)(课件:词语变红)你们说奇不奇?(奇)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话。
(4)在德国仅仅是一条街有这样的奇丽的景色吗?生回答(引出“任何”一词)(课件:词语变红)
在德国,每一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条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如果你走过这里的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依然是——(是不是只有一年有这样的景象呢?)
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漫步在街头,他看到了—— 四五十年以后,季老再次踏上这块土地,他看到的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怪不得,季老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5)欣赏奇丽的景色(课件: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
(6)看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吗?(生答)我想此时此刻,大家一定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老师也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走在这样的街头,我真想赋诗一首,我们一起来吧!(课件:诗)1.感受民族奇特。
导语:在这优美的诗歌声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那么民族的奇特又体现在哪里呢?
(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哪里让你感到奇特了呢?(家家户户)(课件:词语变红)家家户户就是说――(每一家,所有的人家。)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真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呀!那我想调查调查,家里有养花的请举手。那能不能说我们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呢?(不能)可是在德国却是家家户户,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奇特吗?(奇特),可见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把他们这种爱花的情感读出来吧!(生读)
(2)还有哪里让你感到奇的呢?(外面、脊梁)(课件:词语变红)A、脊梁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的脊梁在哪里呢?摸摸看。你们想,假设现在你们就坐在屋子里,花朵都朝外开,你们看到的只能是花的——(脊梁)
B、如果你们在坐的各位就是季老,看到德国人都是把花的笑脸朝向窗外,而把花的脊梁对着自己,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读)(再读)
C、我们中国人是怎样养花的?(把花养在屋子里或养在阳台上.)养花是为了给自己――欣赏,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你们说奇特不奇特?(奇特)
(3)德国人如此奇特的养花方式,多么令人惊奇呀!辛辛苦苦栽种出来的花,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背面),而走在屋外的行人却能看到――(娇艳的花朵),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养花给别人看,你们说这个民族奇特吗?一起把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情读出来吧!(齐读)
(4)家家户户都养花,养花的方式又如此的与众不同,难怪季老要说: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啊!(课件: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醉人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课件:出示句子)(2)具体理解,从哪些句子看出“人人为我”,又从哪些句子看出“我为人人”?
(3)自己看别人的花,别人也看自己的花。这一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就是说:我种花给别人看,别人也种花给我看 我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我着想。)我为别人服务,(别人也会为我服务。)我为别人奉献,(别人也会为我奉献。)
在德国,人们心中都存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引读)
(4)这里的每个人都已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化做了无声的行动,化做了满街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他们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这确实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 ?(生举例)
(5)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种下爱的种子,就会收获爱的果实。正因为德国人有着这样的境界,才让我们见识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引读)(因为在这里:每一家都是这样――)他们所要表达的这种境界就是――
老师希望同学们把这八个字放在心中,放在自己的行动中,相信你们会收获更多的美丽。
五、理解体会“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1)转眼间35年过去了,当1980年,季老先生再次来到德国时,德国发生了变化吗?
(2)齐读(课件: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3)“美丽”指什么?还指什么?
(4)35年过去了,德国街头那美丽的花海,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一直都没有改变。
(5)这样奇丽的景色,这样奇特的民族,难道不值得我们欣赏,不值得我们赞美吗?让我们带着敬佩,带着赞美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六、总结回顾,拓展积累。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先生来到了德国,感受到了那里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更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份心灵的充盈。季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课件;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但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课后,同学们可以多读读季先生的其他作品。(课件《季羡林散文集》《谈人生》《留德十年》)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开篇文章。本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文章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在本篇课文的学习中一是要训练学生抓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查找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异域风情。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异域风情。
教学难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过程方法:通过朗读、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内容。
指导思想:“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本课的教学设计(语 文 课 堂 网)努力遵循这一理念,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后,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贴近作者视角,选择“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为切入点,以“寻觅美丽——感悟美丽——升华美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联系生活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升。导学提纲:
1、读通课文,学会“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奇丽的景色?
3、课文是怎样写出德国奇丽的景色的?把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积累下来。
4、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2)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你是怎样理解“美丽并没有改变”的?)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6、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第三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吴晓丽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悟德国的民族风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教育。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同学们,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的大树指谁?
2、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同学们知道吗?1935-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题)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3、齐读课题。(强调:谁的花是让谁看的?)再读。
二、学习新词,通读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初读要求)
2、出示生字,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生齐读。
3、指导书写。
4、默读课文,找到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最大的一点或两点感受。(出示要求)
三、自主研读,体会“奇丽”。
1、学生交流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学生再读这段话,深入理解词语。(板书: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1)“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描绘的是怎样一番景象?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边想象画面。(课件呈现画面)学生声情并茂的读这段话。(2)“山阴道”
山阴道是我国一处山清水秀,令人陶醉的风景名胜。(3)“花的海洋”
①你是怎么理解“花的海洋”的?
②小结:作者把大片大片,没有边际的花儿比作浩瀚无边的海洋。③花的海洋除了写出了花美,还写出了什么?(4)“应接不暇”
①请学生谈什么是“应接不暇”。在哪见过这个词语?
(比如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见过,课文中的“应接不暇”指什么?)②描写花多还有哪里?走过任何一条街,你是怎么理解的?引读。③奇丽的景色除了美丽之外,又奇在哪?
4、课件播放画面,师生美读并背诵。
四、合作探究,感悟“人美”。
1、如此奇丽的景色,又源自德国怎样的养花习惯?
出示:家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学生读。
2、这个奇特的养花习惯折射出德国怎样的民族特点呢?
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生读。
(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五、教师总结,揭示主题。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德国奇丽的风景,是源自于德国人奇特的养花习俗,那就是——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源自于这个民族的伟大精神,那就是——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第四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前段时候我们学过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的大树指谁? 生:(齐)季羡林
师:是的!谁能说说对季羡林的了解?
(出示课件:季羡林图片)师根据学生回答,作以适当补充:季羡林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同学们知道吗?1935-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一起读!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根据重音提示再读(题目中的“自己、别人”下面添加重音符号。
生:齐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合作交流:
1.师:课前同学们已经对这篇课文认真的预习过了,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作者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他们家家户户都在养花,走在大街上也看到了奇丽的景色。
师:你很会读书。谁还能再说一说? 生:作者在德国留学时,看到家家户户养花的美丽景色,感受到德国人有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思想。师:说的很完整,你也很会学习。
二、品读体验:
师:德国是一个爱花的民族,作者曾在德国留学十年,四五十年后,他再次来到德国,故地重游时,发出怎样的赞叹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是感叹句,一起读出赞叹。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那么从字面上理解奇丽和奇特这是什么意思呢?请你说。
生:我认为奇丽的意思是说特别奇特而美丽,而奇特的意思是特别与众不同和其他国家都不一样。
师:与众不同这个词用得多好啊,同学们,在这篇作文中,绮丽和奇特又是什么意思呢?不着急,请大家看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画出能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开始——
师:找到了吗?同学们,老师要特别的表扬,张雨萌同学,不禁勾画了句子,而且有了感受及时进行了批注,真正的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我们都向你学习,好,哪位同学,请你。
生:我发现这个句子最可以体现奇丽这个词:家家户户的窗户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房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应接不暇。
师:说得好!大家同意吗?(同意)板书:奇丽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读,走过任何一条街,预备起—— 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划了哪些最能体现景色绮丽的词语呢?让我们深入到字里行间去。请你说。生:我觉得表现最绮丽的词语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多么富有意境的两个词啊!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呢?花团锦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姹紫嫣红„„说一说,你想到的画面。板书: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生:我想到的画面就是,他们的窗前都是一片片绿色,花朵娇艳而绚丽,花朵开得十分茂盛,华丽,十分美丽。
生:我觉得姹紫嫣红应该是一些花上面有红色有紫色,许多颜色交替在一起,十分的美丽。你的描绘,让我们仿佛闻到了浓郁的花香,看到了美丽的鲜花,想看看这样美的画面吗?(出示图片)师解说: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抽几生,读出“花团锦簇”的形象),它侧重写花的形态;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点几组,读出“姹紫嫣红”的味道),它侧重写花的色彩。师:你能用积累的词语来描绘看到的画面吗?
师:在这么多的词语中作者选用的是 生: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用“花团锦簇” 写出了花形态美,用“姹紫嫣红”则写出花的?生:色彩美。
师: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
师:还有吗?哪个词还写出了花多而美?说体会
生:应接不暇
预设二:应接不暇
应接不暇这个词在哪篇课文中出现过?在鸟的天堂中指什么?在这呢?
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不过来,这就叫—— 生活中,你还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生:走进商场,一件件商品琳琅满目,眼睛看不过来,没有空闲。这也是“应接不暇” 生:爷爷80大寿,家里来了很多客人,爸爸妈妈忙的招呼不过来,这还是 “应接不暇”。生:除夕夜放烟花,美丽的烟花在空中绽放,让我看得“应接不暇”。走进森林公园,一棵棵树木,让我看得 “应接不暇”。火车开动时,一列列车厢快速向前,让我看得 “应接不暇”。在书店里有很多的书,让我看得 “应接不暇”。来到服装店,很多漂亮的衣服,让我看得 “应接不暇”。
师:描写景色绮丽的词语还有很多,还有哪些,再找找。生:花的海洋、山阴道
生:我发现描写景色绮丽的词语还有花的海洋,因为在德国花很多,多得让作者看不过来,好似进入了花的海洋。
师: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这里是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阴山道上,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生:„„
师:是的,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谁能通过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
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师:他读得怎么样?读得行不行?
生:我觉得他读得还可以,我觉得他读这个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时候,应该语调再轻一点儿,这样就更好了。
师:再轻一点儿,再慢一点儿,用心一起读,关键词语的意思,是这样吗?好,你来读一读。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师:读的很有感情。让我们一起走上德国的大街,一起来感受这奇丽的景色吧。走过东街——(引读)
(生:“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我们走过西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我们走过南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我们走过北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我们走过任何一条街 ——生读:抬头向上看„„
师:接下来让我们不看书,试着来描述这奇丽的画面。(出示图片)生朗读。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画面品读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到了花美、花多的奇丽景色,那么奇丽的景色与奇特的民族又有什么关系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找出文章中描写民族奇特的句子,说一说让人感到奇特的理由是什么。生讨论。
师:好了,我们请小组来交流,让我们共同分享你们的劳动成果。
生:我觉得这一个句子表现出了奇特:(生读: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 窗户的外面。)这句话表达了中国人在屋子里养花是给自己看的,而德国人养花却是让别人得到美丽,是这样的一种名族创造了奇丽的景色。师:他不仅找到了句子,而且还给它叙述了理由,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脊梁。理解“脊梁”德国人养花自己只看到什么?奇特在哪里?(养花的目的奇特)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是家家户户可以体现的出德国人爱花,可是他们又把花又栽种在临街的窗前,让自己种的花给别人看,表现了德国人奇特之处。
师:他们为什么都堆放在外面,而不种在屋内,为什么朝别人开,不朝自己开呢? 生:我认为,是为了体现出后面的一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看别人的花,而在屋里的时候,别人可以欣赏自己种的花。
师:他懂得联系上下文来学习,同学们,他们养花的目的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生:我们组总结出来的句子是(生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我对奇特和绮丽的理解是就有奇特名族高尚的品质,才能创造出如此绮丽的景色。
师:说得多好啊!同学们,他找到了是这一段话,对吗?我们一起读,生:(朗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师:奇特在哪儿?
生:一个是在屋子里的时候,不是自己看自己的花,而是别人看自己的花,而在街上又是自己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解释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中的哪四个字。生:我为人人。
师:对了!„„那么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解释的又是哪四个字呢? 生:人人为我。
师: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们一起大声说,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举例说明
师:这就是?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我们才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了别人的花。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所以我们才领略到了这样奇丽的景色——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季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其他小组继续交流,还有哪些句子,体现景色绮丽,民族奇特的。
生:我们小组从这两句里面都看出了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她莞尔一笑:正是这样。这句话就体现出了德国人养花都是给别人看的,所以他们才体现出了这个民族很奇特,他们奇特的名族有很多的花,又体现出了在德国窗前景色的绮丽,还有哪些句子体现了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
出示:(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德国那种奇特的民族风格,高尚的品质,还是没有变。所以那种绮丽的景色还停留在德国人的窗前。
师:说的很完整,多么精彩!用丰富的语言道出了让人寻味的道理,大家鼓掌!(掌声)从这个又和这个都,我们能够体会到这样的景色四五十年一直没有改变,带着这样的体会,全班同学一起读——
生朗读: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读得好!刚才有同学还找到了这两句话,你感受到奇特在哪呢?你们小组的意见是什么? 同学们,假若今天我们再去德国,看到的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呢? 生:作者说不管他离开了多少年,但是德国美丽的景色还是不变的,抬头一看,家家户户窗户前还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今天假如我们去德国,看到的还会是,走过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的窗前都是——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发出怎样的感慨呢? 生:他们美丽的花不变,那种美丽的品质不变,师:说的多么好啊!同学们,这一节课 我们体会到了多么绮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那么我们体会到,这绮丽的景色指的是花多,花美,花几十年如一日常开不衰。这奇特的名族指的是,他们养花的目的很奇特,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这种养花的思想境界也很奇特。季羡林爷爷用绮丽的花来赞美德国,让我们懂得这奇异的景色,源自于德国人民养花的习俗,那就是——
生: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师:源自于这个民族的伟大精神,那就是——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下课!
四、拓展延伸
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第三自然段背完,并抄写优美词句。
第五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教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德国奇丽的景色和奇特民俗的惊叹和赞美,并背诵积累第三自然段。
2、能正确理解“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体会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民情的特点,感受作品的语言风格。
3、运用结合上下文与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能正确理解“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体会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民情的特点,感受作品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运用结合上下文与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入课
1.首先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并配合导语引生入境
教师:德国是一个风景优美、名胜众多的国家。他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鹅堡,有享誉世界的蓝色多瑙河,有神秘迷人的黑森林,有神圣的科隆大教堂。师在一边出示这些名胜的图片,一边向学生简要地做以介绍之后话锋一转:德国以其美丽的景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游人。其间有一位中国老人却被德国的另一道风景所深深吸引,这道风景就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相机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这样,一来巧妙地引出课题,进入新课,二来由德国的自然风景巧妙地过渡到这里的 “人文风景”,为后面抓住景物描写引导学生悟情、明理——由景美到人美埋下伏笔。)
2.启发质疑,感受不同。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题目本身就耐人寻味,也会引发学生疑问。
揭题后教师引疑:读过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最想知道?预设问题会集中在:自己的花为什么是给别人看的?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随机在课题的“自己”和“别人”下面加上着重号,并相机询问:你认为自己的花应该是给谁看的?学生可能会说:自己的花应该是给自己看的。此时,教师再次指导学生朗读课题,突出关键词——别人。大家都认为自己的花应该是给自己看的,然而作者却说——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读解感悟明意
1、初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句话回答了“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学生会很快找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中心句,后面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带动全篇课文的学习,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2、让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你从文中哪些语句读懂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3、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思考圈画的重点语句,并与同学进行初步交流。
三、细读析路品语
引导学生按顺序来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悟情、明理、品语并积累。
(一)从独特的种花方式中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即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第一个层次:聚焦三个“都”字 具体做法是:
①首先让学生自己谈体会。
②教师在学生畅谈的基础上以疑引读:
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在哥廷根这个小城里,有没有一家不养花?有没有一家把花种在屋里?有没有一家花的主人在独享花的美丽呢?学生会分别读出: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三句话,并且会将“都”字重读。
③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作者三次使用了“都”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如体会出哥廷根人都一心为他人着想,没有一个人例外等等。)
④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读这三句话。
(设计意图: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有着重要的教学价值,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点,以读促思,训练开去。)
第二个层次:深究一个“脊梁”
①点击课件“脊梁”变红,齐读“脊梁”一词,订正读音。
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哪是花的脊梁?(花的脊梁就是花的枝干)③比较句子: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启发学生思考,既然是枝干为什么把它形容成脊梁?
④学生可能会说,把花的枝干形容成人的脊梁,这样很形象。结合学生现有的认识,让他们用手摸一摸自己的脊梁?或问:你们能看到前面同学的脊梁吗?怎样才能让你后面的同学看到你的脊梁?(学生会立刻做出弯腰的动作)
⑤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创意表达:你们就是临街窗外那一朵朵鲜花,都弓着身子,将自己的头使劲探出窗外,好像在说——
⑥教师小结:一个“脊梁”把花儿怒放的情态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让我们领略到了德国人养花是让别人看的。
⑦教师引读:
我们这里是喜欢的人才养花,他们是——(生接读:家家户户都在养花。)我们是把花养在屋子里,他们是——(生接读: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我们在屋子里看着一朵朵美丽的花朵,他们是——(生接读: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二)从奇丽的景色描写中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即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
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①自主朗读,找一找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描写奇丽的景色?(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花的海洋、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说一说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教师小结:作者不仅写了自己的所见,而且还善于通过自己的感受来写景抒情。
③想象朗读,在这里,仅仅是一条街是这样的吗?教师引读:走过哥廷根繁华的一条街 —— 生接读: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教师引读:走过哥廷根偏僻的一条街 —— 生接读: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教师引读:走过哥廷根的任何一条街——生接读: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④构建联系:阅读第二自然段中我们曾抓住了含有三个“都”字的语句,这段有没有相似的描写?让学生找出这段的两句带有“都”的句子,即出示: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
红。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再出示第二自然段的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⑤教师小结:几个平实的“都”字述说着哥廷根人不平凡的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阅读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去感悟,去品味。
⑥再读这一自然段,用段中的一句话来解释什么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即,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教师板书,并启发学生思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中两个分句的关系及顺序。
引导学生理解只有存有“我为人人”的观念,才能实现“人人为我”的愿望。
⑦指导朗读及背诵:让我们一起走上德国的街头感受这奇丽的景色和耐人寻味的境界吧。配乐朗读。
第二步根据提示试着练习背诵。
出示:走过(),抬头向上看,()的窗子前都是()、()。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在屋子里的时候,();走在街上的时候,()。人人为我,()。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四、拓展查验小结
1.教师过渡:当年,季老先生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景象,时光荏苒,四五十年后,当他再次走在德国街头,又看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呢?快速浏览第四自然段,找找描写季老感受的句子。
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却依然不变。
2.引导学生体会“美丽”一词所蕴含的内容? 3.回归整体,升华主题: 出示重点语段,教师引导:
四五十年后,哥廷根街头依然是这样的景色——学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四五十年后,哥廷根人依然是这样养花——学生朗读(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四五十年后,哥廷根人依然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生朗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花的美丽没有变。人的习惯没有变。人的思想境界没有变。所以作者很自然的发出赞叹 ——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4.诱发想象: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言虽已尽,而意无穷。你觉得季老先生的梦中会出现什么?他在盼望什么?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如果有时间,在课上进行交流。
作业设计:
1、你觉得季老先生的梦中会出现什么?他在盼望什么?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2、背诵第三自然段。
板书设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屋里
花的脊梁
街上
花的海洋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奇特的民族
奇丽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