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有感

时间:2019-05-12 19:5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有感》。

第一篇: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有感

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有感

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增强德育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

二、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教师辛苦了,教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二、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

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三、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到小熊家里去》、《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

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四、寓德育于各种教学手段之中

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结合教材做音乐游戏。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它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有助于培养儿童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如:“捉迷藏”、“小青蛙找家”,“跟我一起去旅行”,“数哈蟊等游戏,不仅使孩子们感受到愉快的音乐气氛,而且还从游戏中受到启迪。

结合教材做律动、歌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低年级同学的喜爱。它通过形体动作表现音乐,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理想,如把各民族音乐用这个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而集体舞表演更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寓德育于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

假如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第二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如何看待农村综合初中改革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知识水平及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现就如何实施农村综合初中建设工程,加快农村初中教育改革步伐,提高农村初中的办学质量和效益,促进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整合教育资源,实行“农、科、教”相结合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探索学生食堂经营管理体制,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方面谈几点笔者对农村综合初中改革的看法。

一、农村综合初中的重要性

农村教育是农村小康建设的基础事业,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教育工作的重点。加强和改进农村教育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解决和完善农村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结合学校情况,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进行“生命、生存、生活”三生教育,整合教育资源,实行“农、科、教”相结合,在实现国家规定基础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大力开展勤工俭学,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内容,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农村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当地建设服务,对推进农村综合初中改革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的的整体文化素质,形成自己的一技之长,发家致富,促进社会发展。大雪山乡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地区,教育发展慢导致全乡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偏低,随着国家“两基工程”和“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实施,近年来,教育发展速度加快,全民素质得到提高,但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实现“科教兴乡”战略目标,创办农村综合初中,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农、科、教”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显得越来越迫切。实现“农、科、教”统筹可以达到场地互用、经费合用、人员共用,提高规模效益、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有利于提高农业人口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应用科技的能力,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广大农村的新型劳动者。

2、创办农村综合初中,培养农村人口就业意识、服务意识。农村人口大多信息文化闭塞,没有走出山沟沟的勇气,没有服务社会的思想。创办农村综合初中,增设职业技术课,建立适应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课程方案,培养具备继续深造和就业能力的合格初中毕业生,使他们初步掌握进入非农业产业和进城务工就业的必需技能,走出山沟沟,多渠道就业,促进农村新增劳动力的转移。

3、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创办农村综合初中,有利于坚持服务“三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综合初中是农、科、教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在农业生产、科技推广及人才培养方面的综合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示范场所、科技推广基地等多种资源,鼓励和安排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各种劳动实践和勤工俭学活动,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二、农村综合初中的全面性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产业结构由传统农业向多种经营的大农业方向转变。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起了就业结构的改变,对从业者提出较高的素质要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大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都迫切要求提高农民的素质。但是,长期以来,作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终端的农村初中,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学校办学脱离农村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实质上办成了一种“应试教育”,导致农村初中教育步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其涉及面之广,危害性之大,令人担扰。表现在培养目标及评价指标上,一切以升学率为标准,唯分数论“英雄”;在教学内容上,一切以应付考试为原则,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搞“题海战术”,追求高难度、“考不倒”;在教学过程上,采取注入式教学,把学生看作消极被动地接收知识的“容器”,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课堂教学效率很低,学不会练会,加班加点,重复强化,严重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在教育评价上,采取传统落后的评价(考试)方法,强化了这种“背诵式”的学习,眼睛只盯住一小部分升学有望的尖子生,却丢掉了大多数升学无望、就业无门的学生。这种“应试教育”违背了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危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农村初中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转向主要为农村当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素质的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为此,必须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危害,树立正确思想,探索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面向全体初中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涉及人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及个性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诸多方面,并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因此,必须从整体上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真正把义务教育回归到一个社会主义公民所必需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上来,实行整体优化。实施教育既要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开发。要相信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并要学会充分开发和挖掘学生的天赋、潜能和创造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自主素质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学生素质还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变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或称动态性,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而发展。如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开拓意识、质量意识、效益观念、拼搏精神等等,以及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一般技能如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这些基本素质成为一个人在未来社会中适应生活所必需的条件,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四、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整体素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和根本。因此,构建素质教育模式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

1、提高师德修养。要发挥党支部、政教处、工会、妇联、共青团、年级组的职能部门作用,制订计划、落实措施,开展有益活动,使教师逐步具有五种精神(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

2、提高业务水平。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学校提倡教师要做到一专多能。并鼓励教师通过函授、自学考试或进修提高自身学历和业务水平。

3、提高科研能力。要提高教师的教学品位,开展理论学习与研究,建立并完善教育科研网络,鼓励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逐步向学者型、科

研型转变,成为教育名师。

如何看待新农村教育的困境

一、我国农村教育的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都处在困境之中。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有人明确提出了农村教育困境问题,认为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出现了不断萎缩的趋势,其具体表现是:农村教育的数量规模呈逐年减少趋势;农村普通中小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农村教学设施简陋、办学条件相当差[。进入21世纪以后,这个问题成为更多人关注的话题。有人明确指出当前存在着“农村教育危机”,其具体表现是:乡村学校在负债累累中挣扎;学生和家长难以承受高昂的学杂费;学生成为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获取巨额利润的源泉;教师地位低下,利益没有保障;如此等等。有人发现,“1990年代以来,欠发达地区的义务教育与1980年代相比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况”,在欠发达地区,“辍学率高,师资水平低”是普遍现象。有人指出:“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财政体制和农村经济状况的变化,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面临着经费短缺的困难,继续提高教育水平更是举步维艰,城乡教育与知识差距明显加大。如此等等。

二、新农村教育困境的原因

(一)现存农村教育制度的缺陷

1、农村教育经费筹集机制不健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付费机制也不合理。农村教育经费的短缺有目共睹,在此不必多说。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中,乡镇、县、省和中央的经费分担比例分别是78%、9%、11%和2%。而乡镇和县级负担(占87%)

实际上都转嫁给农民。农民负担了大部分的教育成本,这是不公平的。这种机制造成一方面农民苦不堪言,另一方面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运转经费降低,学校运转越来越困难;税费改革后,学校安全经费降低,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很难;辍学率趋高;教师工资不能保证,人才流失严重;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2、城乡教育结构二元化严重。这集中表现为城乡教育的剪刀差。一是大学安排在城市,农村主要是基础教育。二是大学教育不断强化其产业化特征,农民承担了子女上大学的费用,而农村义务教育等于名存实亡,农民承担了子女的各种教育费用。三是人才地域选择效应不利于农村,人才大量流入城市,农村人才缺乏。这种二元结构将使农村陷入恶性循环,一方面出现经济与教育发展悖论,农村教育越发展,农民越贫穷;另一方面导致农村教育接受率越来越低,教育层次越来越低,辍学率越来越高。

3、教育内容不合农村实际。在城乡二元结构状态和人才地域选择的规律下,一刀切地设置了基础教育课程,进入大学学习的争相选择在城市就业,等于农村在为城市培养人才。未留在城市和农村中途辍学者所学知识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对称,既浪费了教育资源,也增加了就业压力和社会不稳定性。具体来说,短线教育和职业教育短缺。现有的农村职业教育形同虚设,主要由于学费高以及应用方向不明等原因致使许多人在农村就业前选择职业教育者寥寥无几。少许职业教育主要是打工期间的在岗培训。

4、农村国民教育体系不健全。农村教育几乎等同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辍学者和成年人的继续教育是空白。

(二)农村教育投资不足

纵观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发达国家都是在经济欠发达时期就开始普及义务教育,而且对农村教育给予特别关注,正是采用这种向农村倾斜教育投入的做法,才有以后的经济腾飞。在我国,由于农村教育投入不足,使农村教育陷入困境‘导致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低,进而导致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低,最终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关键是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三、困境的解决思路

(一)新农村教育制度的构建

其一,教育经费筹集制度化。一是提升教育经费统筹层次,防止统筹层次太低,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太大而导致的经费不能保证的情形;二是设立“教师工资专户”,建立教师工资中央“直拨制度”;三是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落后地区为先;四是创新教育金融制度,使教育融资多元化。目前我国教育融资金融制度非常落后,主要依赖于财政转移支付、民办教育组织内部融资和受教育者家庭内部融资。要设法创新教育金融制度,使更多的资金通过不同的制度安排进入教育体系。

其二,教育资源均衡化。包括:一是建立教育资源进退机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凡是有能力教学的通过资格证书进入教育体系,通过定期考评将不合格教师予以辞退;二是大学教育组织布局的城乡一体化。让一部分城市“依赖效应”不是特别强的大学“下乡”,既可降低大学成本,也可更大地发挥大学教育的正外部效应;三是建立城乡、名校教师定期轮流或巡回执教制度,使教师互相学习,使落后地区学生得到高品质师资的熏陶和启发。

其三,农村教育特色化。农村教育既要有为国家层面服务的人才培养机制,也要有为农村层面服务的人才培养机制。包括:一是大力兴办职业教育,缩短教育战线,提高人才应用率;二是通过农村型高校的设立,主要研究在农村现行体制下如何创新发展农村经济,注重能力培养;三是为农村社会化服务培养人才,同时体现不同农村的地方特色。

其四,教育组织多元化。各国基础教育表明,基础教育客观上都由两部分承担: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新农村中的基础教育,应当正视不同区域农村、同区域农村中的不同经济主体的差异化现实,构建多层次的农村教育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在更高的运行层次上设立更高水平、更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坚决打击纯粹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掠夺式”的教育组织;在正式教育制度外,有选择地允许和培育新时代下的“私塾”教育组织。

其五,农村教育全民化。要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将农村中各个层面的劳动者纳入新农村教育体系,并根据其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教育内容。

其六,农村教育信息化。其核心内容是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教育。远程教育的优点在于:规模效应,可以让农村分享城市教育的高级手段和高品质教学内容;时效性,网络传输的速度快,有利于城乡教育同步发展;高效性,可以克服教师跨区域流动的交易费用,同时克服教学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磨损和丢失。

(二)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首先,尽快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完全免费制度。免费制是世界大多数国家普及义务教育制度的基本特征。鉴于我国目前的城乡经济状况、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和财政承受能力,我国可首先在农村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完全免费制度。其一,中国农村人口达到7.956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2.3%,农村教育问题解决的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成败。其二,通过免费均衡农村义务教育资源有利于平衡城乡居民的利益和公平心态。教育部部长周济宣布:教育部今年将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农村家庭贫困的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免除杂费、免除书本费,并对住宿生实行生活补贴。笔者认为,考虑到我国已有国力与财政能力的,农民义务教育完全免费制度应进一步全面推行。

其次,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据统计,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构成,只有8%由中央财政支出,另外92%则由各级地方财政支出,其中大部分由县级以下财政支出。实际上,多年来基本上是政府一半,农民一半。在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后,相当一部分县级政府财力严重不足,尤其是税费改革后,“半

个”缺口的问题就凸现出来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明显捉襟见肘。为此,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在国家预算法中明令国家每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能低于4%且逐步增加,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当前,在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尤其要确立农村义务教育在国家公共财政中的重要和优先地位,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义务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再次,完善农村教育的管理体制。农村税费改革和第三次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后,农村教育经费由县级政府为主的各级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安排。据国家统计调查,2002年全国2070个县(市)中,财政收支倒挂县占总数的73%,说明大部分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要靠国家的转移支付。即使是转移支付,其中有多少用于教育或义务教育没有规定,给一些地方政府使用这笔钱留下了随意的空间。现在强调重视农村教育,只是偿还旧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促进教育经费随学生合理流动的公平发展趋势。

第四,大规模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坚持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现有各类教育资源的作用,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和完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努力提高培训质量,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教育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希望、个人发展的希望。在发展新农村教育面临的困难还很多,任务还很重,但只要我们增强责任感,怀着对广大农民的深厚感情,尽心尽力尽责,就一定能破解农村教育发展的难题、解决新农村教育的困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提到:“施行素质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问题:第一解决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第二解决基础教育是进行片面的教育,还是全面发展教育问题。第三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机械发展还是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和《讲话》为中、小学语文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指明了改革方向和奋斗目标。中、小学语文教育是提高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发展上述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搞好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民族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的世纪大事。

一、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中、小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矗。

二、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

应该肯定,我们中、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目前,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班、重点学生的塔尖久攻不下。这些学校只是供少数“英才”,大款和特权阶层用“高分”,几万之重金,手中权力去择校而设。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如高考升入我校的大专学生,不得不重新开设听力课、说读课、书法课等来补救中、小学时期语文课因应试教育而留下的听说读写素质先天不足,否则毕业后不能胜任教师工作。这些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矗。

三、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的两个途径

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应从哪里入手?我的看法主要有两点:

第一、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

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湖南省某市一个中学,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经验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学校与教师签定了转化差生的责任制,转化要承包到人,其中某班有位许×学生,入学时他的学习成绩、听说读写素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都比较差。在教师转化差生的集中攻势下,经过两年,他的成绩跃居为全班第一,并在全校1000多“名同学中参加“十佳”竞循…。这个奇迹的出现,用该校校长话来讲,就是:“教育好差生,是教师最大的德行,是教师最高水平的体现。”可见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采用高素质的教育行为,才会把原来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第二,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为达此目的,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功夫。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决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质。这就要必须摆脱“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答案”、“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左右,多进行应用性整体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驾驭语言文学的工具,强化自身语文素质。

2.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单项训练基础上,注意抓好学生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使语文教学始终沿着“合--分--合”的路线有序化地进行。“分”是为了化整为零,便于分散难点;“合”是为了归零为整,使语文训练产生综合效应,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教育素质的根本目的。

3.无论是单项训练或者综合训练,都应注意根据语文课的特点及其文学因素,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变苦学为乐学。例如教学《雷雨》一课时,在初步朗读课文基础上,我选播合适的音乐,学生边听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然后,我跟着音乐的旋律范读,忽慢忽快,时轻时重,学生在清新的音乐中欣赏朗读。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享受着课文的美,沉浸在如诗如画的境界中,然后我鼓励学生模仿我的调子,给他们也配上音乐,他们读得兴趣盎然,声情并茂。通过这样的训练,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有效的强化与提高。

第四篇: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有感

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有

通过阅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我了解到了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纲要》指明了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最使我有感触的地方就是《纲要》中提及的“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他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对于全民基础教育,《纲要》中战略目标中提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我国义务教育基础还很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区域间、城乡间、区域内学校之间还存在差别,有些差别还比较突出。毛入学率达到90%是一个数量上的指标,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不单要努力提高入学率,更重要的是要基础教育也要形成质量教育,现在在很多落后地区虽然在形式上孩子们已经能走进学堂,但是能学到的东西却非常有限,很多时候是一个教师兼顾很多门

课程,所以说这样的数量上的普及同样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要努力提高教育落后的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形成较完善的教育结构,提高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要给予奖励和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去落后地区教学。《纲要》重要项目和改革试点中的“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即是针对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出发点的对于高等教育,《纲要》指出:首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结构应向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的方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大学应考虑专业化道路而非综合化道路。大学只有具备特色和准确定位才能在世界上赢得一席之地。如果一个医学生到任何一家医院面试,他的母校将医学研究的很精细、学科很完善,师资很雄厚,在世界上有了自己的品牌,那么这个学生的就业也会很畅销;农业大学,现在学生都不喜欢农科,认为冷门,但是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大家都去读经济学、计算机、电气学等专业结果大家都拼命往大城市挤,导致城市住房供求矛盾越来越紧张;中央每年都在喊支持“三农”,如果多办几所象样的农业专业大学,向农村、城镇输送大批科学技术人才,这将是多么大的技术力量啊!可以提高农村生产工艺、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农业生产科技化机械化都可以带动起来,可以减小贫富差距和城市压力,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村城镇化建设。其次,高等教育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教育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作为大学生,要注重全面发展,着力提高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大学生。

对于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可以说,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现在相对比较落后的,现在社会上针对职业人员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但其教育却相对落后,大力发展好职业教育,不但能满足职业人才的需要,还能从高等教育中分流一部分,从而缓解普通高等教育现在所面临的就业难的问题。《纲要》中所提到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从几个方面入手的:第一是谁来办,不但政府要大力办,同时要鼓励社会、行业企业来办。第二是针对谁来办,《纲要》把重点放在农村,针对现在比较突出的“三农”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很好的解决方法。第三是办学质量问题,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继续教育,《纲要》提出的目标是通过发展继续教育,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继续教育对现在的下岗人员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再就业的途径。特别是针对服务业的再就业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性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通过政府的加大投入和继续教育制度的完善能够解决大多数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制定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做出的战略决策,是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落实,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总的来说,通过对《纲要》的学习,体会到了国家政府对教育的关心和重视。我们应该积极响应《纲要》中所提到的相关改革,在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再创新的辉煌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一名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大学生,要学习贯彻纲要精神,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能力,为未来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学习心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我深受鼓舞,感受、感触颇深。《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关乎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教育规划纲要》处处体现着党和国家重视和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释放出“不破不立”的改革信号。下面,我简要谈谈自己的两点学习心得:

一、领会纲要精神,明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涵。

《教育规划纲要》的每一条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的,脉络很清晰,应该说把握住了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的脉搏。感触最深的地方就是《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及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表明了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坚定决心。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知识社会,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育人理念的关键因素。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促进公平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强化课堂教学,确保教学质量及育人质量。

二、落实纲要精神,不断提升自身整体素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道必须精于道,要授业必须精于业,要解惑必须先自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时刻不忘记学习,善于学习,具有学习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

教师是一个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真知的人,应当不断提高自已的专业素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更新观念,钻研业务,成为有良知、有新知、有真知的合格教师。要讲究教育策略和方法,做到教学相长,努力创造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强化支持服务意识。

总之,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就是要把《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植根于我们的具体工作中,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努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下载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州市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方案》

    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及市政府有关部门实施《中华 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的主要职责的通知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府直属......

    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有感[大全]

    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有感 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当今中国的教育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社会环境以及人口结构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到2020年基本......

    读《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有感

    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感 此纲要是我国对从2010~2020年的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它主要包含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体战略,第二部分是发展任务,第三部分是体制......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4/07/0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读《“新基础教育”学生发展纲要》有感

    读《“新基础教育”学生发展 与教育指导纲要》有感 临淄区凤凰镇召口中学邵仙成 按照学校的要求,我对《“新基础教育”学生发展与教育指导纲要》这本书初步地阅读了一遍。感......

    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心得[五篇范例]

    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心得“振兴民族,教育先行。”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因此,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振兴。......

    《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化纲要》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化纲要》 作者: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年第02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学习心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学习心得 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 杨仁辉 开学以来,认真地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受鼓舞,感慨万千。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