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心得[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12:5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心得》。

第一篇: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心得

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心得

“振兴民族,教育先行。”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因此,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振兴。

教师在教育的第一战线,接触到的是一个个天真活泼、可爱的面孔。常言道:“老师是孩子的第二父母。”每一个儿童通过学校教育,通过老师的教导来注入精神食粮,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人格、人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无人代替。为此,教育者本身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一个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一个老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一个幼小的灵魂。

教师肩负着培育新人的重任。育好新人,必须树立自身的形象。真正能够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众所周所,当今社会所需求的是高素质人才,教育理念在不断上升,教育手段不断更新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要顺应时代步伐来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充实育人功能。传统的“教书育人”单一教育理念已被时代所淘汰。现在教育界所提倡的是不但要教书育人,还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这使得我们老师不但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文化知识、思想品德教育之外,还要深入学生当中,了解他们的衣食住行,帮助和解决遇到的困难,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并进行耐心劝导和鼓励。建立起“一切为学生”的奉献和服务的思想意识。要建立一种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有规律,每个学生能够积极进取,不断向上的管理模式和营造一种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优良学习环境。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的精心思考,深入实践和不断总结。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树立师表形象。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应该做到。让学生心服口服,学生可以直接从老师身上学到好作风、好品德。这样,才能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全面实施教育者的素质教育。每位教师要树立好自己的师德师风,当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才能育好下一代人,才能不愧为“天底下最光辉职业”之美称。

第二篇: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学习心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我深受鼓舞,感受、感触颇深。《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关乎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教育规划纲要》处处体现着党和国家重视和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释放出“不破不立”的改革信号。下面,我简要谈谈自己的两点学习心得:

一、领会纲要精神,明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涵。

《教育规划纲要》的每一条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的,脉络很清晰,应该说把握住了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的脉搏。感触最深的地方就是《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及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表明了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坚定决心。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知识社会,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育人理念的关键因素。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促进公平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强化课堂教学,确保教学质量及育人质量。

二、落实纲要精神,不断提升自身整体素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道必须精于道,要授业必须精于业,要解惑必须先自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时刻不忘记学习,善于学习,具有学习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

教师是一个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真知的人,应当不断提高自已的专业素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更新观念,钻研业务,成为有良知、有新知、有真知的合格教师。要讲究教育策略和方法,做到教学相长,努力创造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强化支持服务意识。

总之,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就是要把《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植根于我们的具体工作中,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努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第三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如何看待农村综合初中改革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知识水平及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现就如何实施农村综合初中建设工程,加快农村初中教育改革步伐,提高农村初中的办学质量和效益,促进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整合教育资源,实行“农、科、教”相结合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探索学生食堂经营管理体制,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方面谈几点笔者对农村综合初中改革的看法。

一、农村综合初中的重要性

农村教育是农村小康建设的基础事业,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教育工作的重点。加强和改进农村教育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解决和完善农村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结合学校情况,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进行“生命、生存、生活”三生教育,整合教育资源,实行“农、科、教”相结合,在实现国家规定基础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大力开展勤工俭学,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内容,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农村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当地建设服务,对推进农村综合初中改革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的的整体文化素质,形成自己的一技之长,发家致富,促进社会发展。大雪山乡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地区,教育发展慢导致全乡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偏低,随着国家“两基工程”和“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实施,近年来,教育发展速度加快,全民素质得到提高,但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实现“科教兴乡”战略目标,创办农村综合初中,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农、科、教”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显得越来越迫切。实现“农、科、教”统筹可以达到场地互用、经费合用、人员共用,提高规模效益、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有利于提高农业人口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应用科技的能力,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广大农村的新型劳动者。

2、创办农村综合初中,培养农村人口就业意识、服务意识。农村人口大多信息文化闭塞,没有走出山沟沟的勇气,没有服务社会的思想。创办农村综合初中,增设职业技术课,建立适应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课程方案,培养具备继续深造和就业能力的合格初中毕业生,使他们初步掌握进入非农业产业和进城务工就业的必需技能,走出山沟沟,多渠道就业,促进农村新增劳动力的转移。

3、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创办农村综合初中,有利于坚持服务“三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综合初中是农、科、教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在农业生产、科技推广及人才培养方面的综合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示范场所、科技推广基地等多种资源,鼓励和安排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各种劳动实践和勤工俭学活动,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二、农村综合初中的全面性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产业结构由传统农业向多种经营的大农业方向转变。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起了就业结构的改变,对从业者提出较高的素质要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大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都迫切要求提高农民的素质。但是,长期以来,作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终端的农村初中,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学校办学脱离农村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实质上办成了一种“应试教育”,导致农村初中教育步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其涉及面之广,危害性之大,令人担扰。表现在培养目标及评价指标上,一切以升学率为标准,唯分数论“英雄”;在教学内容上,一切以应付考试为原则,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搞“题海战术”,追求高难度、“考不倒”;在教学过程上,采取注入式教学,把学生看作消极被动地接收知识的“容器”,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课堂教学效率很低,学不会练会,加班加点,重复强化,严重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在教育评价上,采取传统落后的评价(考试)方法,强化了这种“背诵式”的学习,眼睛只盯住一小部分升学有望的尖子生,却丢掉了大多数升学无望、就业无门的学生。这种“应试教育”违背了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危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农村初中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转向主要为农村当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素质的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为此,必须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危害,树立正确思想,探索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面向全体初中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涉及人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及个性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诸多方面,并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因此,必须从整体上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真正把义务教育回归到一个社会主义公民所必需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上来,实行整体优化。实施教育既要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开发。要相信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并要学会充分开发和挖掘学生的天赋、潜能和创造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自主素质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学生素质还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变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或称动态性,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而发展。如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开拓意识、质量意识、效益观念、拼搏精神等等,以及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一般技能如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这些基本素质成为一个人在未来社会中适应生活所必需的条件,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四、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整体素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和根本。因此,构建素质教育模式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

1、提高师德修养。要发挥党支部、政教处、工会、妇联、共青团、年级组的职能部门作用,制订计划、落实措施,开展有益活动,使教师逐步具有五种精神(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

2、提高业务水平。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学校提倡教师要做到一专多能。并鼓励教师通过函授、自学考试或进修提高自身学历和业务水平。

3、提高科研能力。要提高教师的教学品位,开展理论学习与研究,建立并完善教育科研网络,鼓励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逐步向学者型、科

研型转变,成为教育名师。

如何看待新农村教育的困境

一、我国农村教育的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都处在困境之中。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有人明确提出了农村教育困境问题,认为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出现了不断萎缩的趋势,其具体表现是:农村教育的数量规模呈逐年减少趋势;农村普通中小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农村教学设施简陋、办学条件相当差[。进入21世纪以后,这个问题成为更多人关注的话题。有人明确指出当前存在着“农村教育危机”,其具体表现是:乡村学校在负债累累中挣扎;学生和家长难以承受高昂的学杂费;学生成为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获取巨额利润的源泉;教师地位低下,利益没有保障;如此等等。有人发现,“1990年代以来,欠发达地区的义务教育与1980年代相比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况”,在欠发达地区,“辍学率高,师资水平低”是普遍现象。有人指出:“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财政体制和农村经济状况的变化,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面临着经费短缺的困难,继续提高教育水平更是举步维艰,城乡教育与知识差距明显加大。如此等等。

二、新农村教育困境的原因

(一)现存农村教育制度的缺陷

1、农村教育经费筹集机制不健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付费机制也不合理。农村教育经费的短缺有目共睹,在此不必多说。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中,乡镇、县、省和中央的经费分担比例分别是78%、9%、11%和2%。而乡镇和县级负担(占87%)

实际上都转嫁给农民。农民负担了大部分的教育成本,这是不公平的。这种机制造成一方面农民苦不堪言,另一方面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运转经费降低,学校运转越来越困难;税费改革后,学校安全经费降低,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很难;辍学率趋高;教师工资不能保证,人才流失严重;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2、城乡教育结构二元化严重。这集中表现为城乡教育的剪刀差。一是大学安排在城市,农村主要是基础教育。二是大学教育不断强化其产业化特征,农民承担了子女上大学的费用,而农村义务教育等于名存实亡,农民承担了子女的各种教育费用。三是人才地域选择效应不利于农村,人才大量流入城市,农村人才缺乏。这种二元结构将使农村陷入恶性循环,一方面出现经济与教育发展悖论,农村教育越发展,农民越贫穷;另一方面导致农村教育接受率越来越低,教育层次越来越低,辍学率越来越高。

3、教育内容不合农村实际。在城乡二元结构状态和人才地域选择的规律下,一刀切地设置了基础教育课程,进入大学学习的争相选择在城市就业,等于农村在为城市培养人才。未留在城市和农村中途辍学者所学知识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对称,既浪费了教育资源,也增加了就业压力和社会不稳定性。具体来说,短线教育和职业教育短缺。现有的农村职业教育形同虚设,主要由于学费高以及应用方向不明等原因致使许多人在农村就业前选择职业教育者寥寥无几。少许职业教育主要是打工期间的在岗培训。

4、农村国民教育体系不健全。农村教育几乎等同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辍学者和成年人的继续教育是空白。

(二)农村教育投资不足

纵观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发达国家都是在经济欠发达时期就开始普及义务教育,而且对农村教育给予特别关注,正是采用这种向农村倾斜教育投入的做法,才有以后的经济腾飞。在我国,由于农村教育投入不足,使农村教育陷入困境‘导致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低,进而导致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低,最终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关键是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三、困境的解决思路

(一)新农村教育制度的构建

其一,教育经费筹集制度化。一是提升教育经费统筹层次,防止统筹层次太低,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太大而导致的经费不能保证的情形;二是设立“教师工资专户”,建立教师工资中央“直拨制度”;三是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落后地区为先;四是创新教育金融制度,使教育融资多元化。目前我国教育融资金融制度非常落后,主要依赖于财政转移支付、民办教育组织内部融资和受教育者家庭内部融资。要设法创新教育金融制度,使更多的资金通过不同的制度安排进入教育体系。

其二,教育资源均衡化。包括:一是建立教育资源进退机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凡是有能力教学的通过资格证书进入教育体系,通过定期考评将不合格教师予以辞退;二是大学教育组织布局的城乡一体化。让一部分城市“依赖效应”不是特别强的大学“下乡”,既可降低大学成本,也可更大地发挥大学教育的正外部效应;三是建立城乡、名校教师定期轮流或巡回执教制度,使教师互相学习,使落后地区学生得到高品质师资的熏陶和启发。

其三,农村教育特色化。农村教育既要有为国家层面服务的人才培养机制,也要有为农村层面服务的人才培养机制。包括:一是大力兴办职业教育,缩短教育战线,提高人才应用率;二是通过农村型高校的设立,主要研究在农村现行体制下如何创新发展农村经济,注重能力培养;三是为农村社会化服务培养人才,同时体现不同农村的地方特色。

其四,教育组织多元化。各国基础教育表明,基础教育客观上都由两部分承担: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新农村中的基础教育,应当正视不同区域农村、同区域农村中的不同经济主体的差异化现实,构建多层次的农村教育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在更高的运行层次上设立更高水平、更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坚决打击纯粹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掠夺式”的教育组织;在正式教育制度外,有选择地允许和培育新时代下的“私塾”教育组织。

其五,农村教育全民化。要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将农村中各个层面的劳动者纳入新农村教育体系,并根据其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教育内容。

其六,农村教育信息化。其核心内容是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教育。远程教育的优点在于:规模效应,可以让农村分享城市教育的高级手段和高品质教学内容;时效性,网络传输的速度快,有利于城乡教育同步发展;高效性,可以克服教师跨区域流动的交易费用,同时克服教学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磨损和丢失。

(二)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首先,尽快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完全免费制度。免费制是世界大多数国家普及义务教育制度的基本特征。鉴于我国目前的城乡经济状况、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和财政承受能力,我国可首先在农村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完全免费制度。其一,中国农村人口达到7.956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2.3%,农村教育问题解决的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成败。其二,通过免费均衡农村义务教育资源有利于平衡城乡居民的利益和公平心态。教育部部长周济宣布:教育部今年将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农村家庭贫困的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免除杂费、免除书本费,并对住宿生实行生活补贴。笔者认为,考虑到我国已有国力与财政能力的,农民义务教育完全免费制度应进一步全面推行。

其次,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据统计,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构成,只有8%由中央财政支出,另外92%则由各级地方财政支出,其中大部分由县级以下财政支出。实际上,多年来基本上是政府一半,农民一半。在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后,相当一部分县级政府财力严重不足,尤其是税费改革后,“半

个”缺口的问题就凸现出来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明显捉襟见肘。为此,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在国家预算法中明令国家每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能低于4%且逐步增加,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当前,在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尤其要确立农村义务教育在国家公共财政中的重要和优先地位,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义务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再次,完善农村教育的管理体制。农村税费改革和第三次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后,农村教育经费由县级政府为主的各级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安排。据国家统计调查,2002年全国2070个县(市)中,财政收支倒挂县占总数的73%,说明大部分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要靠国家的转移支付。即使是转移支付,其中有多少用于教育或义务教育没有规定,给一些地方政府使用这笔钱留下了随意的空间。现在强调重视农村教育,只是偿还旧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促进教育经费随学生合理流动的公平发展趋势。

第四,大规模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坚持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现有各类教育资源的作用,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和完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努力提高培训质量,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教育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希望、个人发展的希望。在发展新农村教育面临的困难还很多,任务还很重,但只要我们增强责任感,怀着对广大农民的深厚感情,尽心尽力尽责,就一定能破解农村教育发展的难题、解决新农村教育的困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学习《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心得

学习《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心得

开学以来,我认真地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受鼓舞,感受、感触颇深,《纲要》,内容是: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适应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有必要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应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出发,对未来十二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全面规划和部署。一要在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方面,提出符合国家战略和群众需求、反映教育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指导方针。二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立足国情,改革创新。三要以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核心,科学确定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体任务和重大部署,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以及分阶段和分地区的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四要综合考虑人口变化、学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专题性规划。五要系统研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教师培养、教育发展保障等重大问题,找准症结,提出思路,使规划纲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操作性。再一次感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人民对教育的期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结合学校工作,我不仅了解了国家对教育的宏观政策,了解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同时对教育中的一些细小环节也找到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证据,也明白了教育在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认真学习了《纲要》,根据《纲要》内容,我们应该将教育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从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方面提出我们的教育观:必须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普及学前教育、巩固好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等都紧紧围绕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个说的好,我从中深受启发:教育优先发展,要以人为本均衡公平地发展。发展国力要以提升人的素质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要提高教师道德水准和专业化素质。

我再谈几点认识:

一、以人为本,纲要再一次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可见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好培

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德育为先,纲要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纲要具体的指明了教育的目的及途径,这就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将之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当做一种事业,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将纲要落到实处。

三、教学改革,纲要指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要减轻课业负担,不需进行教学改革。对于教学改革,教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反映强烈,希望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减轻学生负担。目前正在进行高中课改,改变教师的教,目的是促进

学生的学,转变现有的灌输式,积极提倡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其实,教学不光是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的改革,课程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解放学生,不是不去管他们,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我认为学校更应注重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纲要提出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最重要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应。不要搞一刀切,全部不留作业或规定死写作业时间,而是引导教师关注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改变教育评价机制,才能有效抑制过重课业负担。

四、专业化界定。“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本专业范围内所达到的一种要求,主要包括三方面:

1、在职业道德要求上,从一般的道德要求向教师专业精神发展。就能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都会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社会发展的未来联系在一起,都会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每个个

体的生命价值和每个家庭的希望与幸福联系在一起,就会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事业心和责任感,就会把终身奉献给教育事业。

2、在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上,从“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教育的社会化,教育、科研一体化趋势,要求教师具有一般的、较宽广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教师专业能力上的要求包括:要求教师具有教学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

3、在劳动形态上要求从“教书匠”到“创造者”。培养创造型的人才使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而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就需要有创造性的教师。只有创造型的教师,才能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生存的创造性的学生。

4、通过学习,“实现三个转变、达到三项提高、形成三个发展方向”:

(1)实现三个转变:即转变观念、转变方法、转变行为。(2)达到三项提高:即理论水平提高、业务素质提高、管理实效提高。(3)形成三个发展方向:即向学习型、研究型、实践型发展。

由此我更深刻理解了陶行知老先生“生活即教育”,孩子有能力在体验后思考和决定,在犯错误和改正错误中有效地学习。孩子由此获得的学习能力是可持续的,由此获得的成长动力也是可持续的!因此我们更应该“1,解放孩子的头脑;2,解放孩子的双手;3,解放孩子的嘴巴;4,解放孩子的空间;5,解放孩子的时间。”因为在玩中学习,是遵循了兴趣牵引孩子进步的规律,由此获得效率,不是约束和传统的激励可以实现的!

《纲要》的每一条我感觉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的,脉络很清晰,应该说把握住了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

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的脉搏。从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两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和实践,在整个教育中实践“先育人后教书”的科学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人人皆为教育者”完成了教师角色的转型。针对学生也形成了一套“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模式,针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培养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以外,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教育等多元化教育方法和模式,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先育人后教书,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更深刻地理解“生活即教育”,孩子有能力在体验后思考和决定,在犯错误和改正错误中有效地学习,兴致盎然的玩耍和学习的心态,久而久之学习成为孩子一生中玩耍的一部份,孩子就能喜欢上学习甚至享受学习!

第五篇: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心得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大田小学:吴春兰

通过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提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进程加快和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关于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精神;提出“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的明确要求;提出“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是实现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人才强国行列、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二是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四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五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显著提升,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六是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七是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公共教育资源向民族地区倾斜。八是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三、在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方面有哪些重大措施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规划纲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对教育改革进行了总体设计。一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二要创新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改革,使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改革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三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革考试招生制度,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促进公办学校多种形式办学,把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赋予省级政府更大的教育统筹权。四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五要鼓励先行先试,支持鼓励地方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为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和保障。

四、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一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二要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三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四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扶持困难群体,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和就学困难等原因而失学。

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一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二要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三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切实强化教育督导,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四要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下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心得[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心得[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心得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大田小学:林乃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

    《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化纲要》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化纲要》 作者: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年第02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学习心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学习心得 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 杨仁辉 开学以来,认真地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受鼓舞,感慨万千。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5篇范例)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提到:“施行素......

    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有感

    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有感 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

    2011年5月报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近日公布,其中明确提出“对学前教育加大政府投入”。然而,长春市幼儿园收费过高问题依然存在,且有越发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学习心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学习心得 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受鼓舞,感受很深,我不仅了解了国家对教育的宏观政策,了解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也......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范文模版)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体会 堰口镇中心学校姚冬艳 今年六月学校要求学习了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是教育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对今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