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评分析
写影评是可不可以指出影片的错误?
批判性的语言是可以的,有些人说不要写批判性的主要基于这么几个原因。
一个是你把人家的片子贬得一文不值,好像你有很大本事一样,而实际上你什么都不是,这样会给人留下你很自大的印象;一个是既然老师挑这个片子放,就说明老师喜欢这个片子,你把这个片子贬得一文不值会招老师烦;再就是,一个片子肯定有好的地方。
那应该怎么办呢?首先一定要有敏锐的眼光,敢于和善于发现片中的问题,要忠于自己的内心,在表达时委婉是当然的,但是批评要负责任,你一定要很详细地把它为什么不好说明清楚,可能的话提出解决的办法,说说怎么样更好,如果能做好,就会变成加分的亮点。写影评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先写主题,再写人物这样的步骤吗?
当然不是,影评实际上是一种文学创作,谁都没有规定影评必须写什么。写影评最重要论述的肯定是你感触最深的那一部分,对于这一部分,一定要用最细致的笔墨详细描述,因为那一部分蕴载了你的真情实感,也是最有可能出彩的部分,如果写完那一部分字数已经达到要求了,其他的一概不用写。我之所以建议先写主题再写人物什么的,是为了应对你们在考场上字数写不到的情况才提出的。
叙事散文要求三千字,我只能写到一千字,怎么办?
一定要多练习,练到三千,你只能写一千说明你对生活和自己的感受的挖掘还不够细致,有空看看名家散文吧,当然是重点看人物叙述方面的,就是那种以叙事带人物的,《背影》什么的。
面试的时候一般是一个同学出来一个同学进去,为什么我看到偶尔会有同学出来后,下一个同学不能马上进去,要等一下?这说明第一个同学不好么?还是需要讨论?
这个什么都说明不了,可能是老师累了要喝口水,可能是桌上的考生资料太多太乱了要整理一下,老师又不是机器,肯定会有些事情耽误一下。当然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个考生可过可不过,在过的边缘上,老师意见不统一,需要商量一下。不用为这些事情紧张。
影评:影评就是给你放一部片子,然后让你写一篇影片评论,考的影片古今中外不限,所以是压不到题的。有些学校相对更愿意考近几年出的国产电影,这也只是相对而言而已。影评考的是你对影像的感受能力,许多人为了考试去学电影的视听语言,其实也没有太多必要,因为影像的感受力是多年来养成的,不是速成的,如果你多年来平均每天看电视超过两小时以上(不管看什么),并且能看懂它说的是什么,你就是有合格的影像感受力的。那么如何把它开发出来呢?首先你在看影片的时候一定要去用心感觉你看影片时候的感受。但不是观后感,常见自杀手段之一就是写观后感,观后感是指的你看了这个片子后生发出去的和这个片子本身没有关系的一些感受,不同于影评,写影评一定要紧扣影片本身来写,感受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来自任何一个方面,比如故事、用光、色彩等等,自己注意去感受它,并且用准确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有人说“这个太悬了,我对影片没有
什么感受”,那就写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主题,写你对影片主题的认识,并且写出你自己的看法。一个是人物,写你对人物性格的认识,比如他为什么在当时会那么做等等,影评要求写两千到三千字,你根据字数决定写几个人物,当你写完女主角时发现里要求字数还差得远呢,就再写男主角,男主角写完还不够就再写女配角,但写了三四个也就不要再写了,一般每论述一个点要在五百字以上,然后故事、摄影等方面的论述视个人情况自己处理,并不要求你写的多专业,关键是要有自己真实的感受。影评本质上来说评论的是导演是如何讲故事的,在写的时候要紧紧抓住这一点。还有就是不要重新把故事情节说了一遍,那样的话铁定不过,必要的情节论述可以有,但不能多,加起来不能多于两百字。看片子的时候带个手电筒,带上纸笔,当时想到什么就记下来,有些人会把每一场戏讲了什么都写下来,如果你对自己没信心的话也可以这么做,但这有可能影响你看片子。
笔试:文字语言要具象
在笔试环节,影片分析主要考查考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首先要注意审题,不可偏废。影片分析不能脱离影片而写成观后感,也不能写成复述故事情节。而是要在认真观摩影片的基础上提炼自己的观影观点,结合影片中具体的音画故事,运用你的影视专业知识进行剖析论证。其次,要注意紧扣中心展开论证,而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再次,论证层次要清晰、有条理,卷面要整洁。
命题故事主要考查考生的独立创作能力。要注意考查的特殊要求,因为影视艺术是声画结合的综合艺术形态,不同于单纯的文学创作,要根据影视的造型特征创作故事,让读者看到文字就能想出画面,文字语言要具象,而不要抽象。比如我们在写小说的时候会有这样的语言出现:“他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是在写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把这个情绪具象化:“他着急地来回踱步,额头上渗出了汗珠。”另外,在构思故事情节的时候,要注意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关系设置,以人物的性格逻辑带动故事发展,不要编出一个自己都收不住结尾的虚假故事,这是编讲故事的大忌。
面试:灵活处理别惊慌
在面试环节,考生也不要紧张,监考老师明白,几乎所有的考生都是普通文化专业的学生,平时大家接触影视艺术的机会不多,所以老师不会故意为难你,即便遇到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也不必惊慌,老师主要是考查你是否具备一个影视从业人员的潜素质。在专业提问方面的知识储备主要包括:文学常识,美术常识,音乐常识,电影发展史,电视发展史。
在才艺展示环节,考生要注意河北省联考把朗诵也包含在内,这是一项非常宽容的考
查方式,在这里建议考生选择朗诵稿件时要慎重,根据个人气质选用合适稿件,如果不知道什么类型的稿件最适合自己,那就选用富有故事性的稿件,有利于增强你朗诵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当然,考生如果有更多其他的才艺是好事情,可以当场给老师一个说明,灵活应对老师的问题,但是绝对不要撒谎。老师招学生就像同学们找朋友一样,谁都不会愿意和一个品质有问题的人交往。
最后,考生切记,无论参加什么院校的测试,都要灵活处理问题,坚持讲真话,表达真情感,辩证深刻地认识社会问题,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以下仅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剧作专业为例,说一下我对命题故事写作上的一点策略。
题目 诀窍
时间 2010年内
地点 某大型超市内外
道具 方便面 口香糖 盗版光碟
字数 3000?字左右
考场上,我写了一个三段式的故事:让三个故事在三个不同的场地发生,然后把三个道具分别放在这三个场地中。而这三个故事是连在一起的,都与一个人有关系。
事实上,这样一个结构,我是占了一个很大便宜的。
简单梳理,王志去买方便面,在结账的时候,发现自己有一张假币不能用,超市里的刷卡机又坏掉了,导致他结不了款,于是他去银行。
银行里取款的人特多,他不能马上取款回去结账,于是出现了卖光碟人,卖光碟的人帮他在大厅里取款,条件就是买他的光碟。钱取出之后,王志到了超市外。王志故意找了这么一个人多的地方,买了光碟,然后走了。
买碟人缓过神发现钱是假的,于是去找王志,却怎么也不见了他的影子。
第一部分,超市内
王志去超市买方便面。我用他给老婆打电话这么一个细节去交代为什么要买方便面。因为他老婆经常出差,这就给他买方便面提供了理由,其次,他老婆经常出差,没人和他**,也为后面他买盗版光碟(苍井空的)埋下伏笔。这是故事中出现的第一个道具。
(动机:就是说,一定要为你的人物的每一个行动,每一个举止找理由,不能想当然。这样你的故事才能无懈可击)。
王志排着队到了收银台前付账,他发现自己只有一张假币,就让收银员刷卡,但是收银员说不能刷卡。
(矛盾:在这就出现了矛盾,一是收银台不能刷卡结账,王志还没有现金,这就需要你去解决矛盾了。
我在故事中让收银员把王志支到超市外的银行,让王志去取款,然后再回来结账。王志当然不愿意去了,这时,你就得帮他想办法,给他一个什么好处,既能符合现实,又能让王志乖乖的去取款,比如收银员承诺,王志取款之后不用再排队,直接可以到收银台结账。)当然,王志最终是必须要到银行提款的。
第二个部分,银行内
王志去银行提款。按照正常人的思维,提款买个方便面一定会到提款机上,但是如果真的到了提款机,让他这么顺利的把钱取走,那接下来的故事就没法进行了,所以,让王志不能去提款机取款,要让他到大厅来,因为那有事发生。
这就要找理由了,比如你说提款机前面也排队,而且人比超市的人还多,或者说提款机也坏掉了。
王志来到了大厅,他遇到了向他兜售光盘的人,(第二个道具出来了)
王志是肯定不会买碟子的,要让他如何能买下这个人的光碟呢?
比如,卖碟人各种叫卖,各种报片名,都无济于事,最后卖碟人说自己有苍井空的碟子,而偏偏王志又是个恋空,但王志现在没钱买,这样,卖光碟的人承诺帮他插队取款。
接下来就是卖碟人用很无语的手段插队,刁难工作人员,他口口声声说这是:“诀窍”。(在这,诀窍出来了,但是这个诀窍并不是真的诀窍)
王志看到卖碟人戏弄工作人员时特别的得意,断定他是一个很好面子的人,然后灵机一动,想出了让卖碟人如何才能神魂颠倒,然后把假币花出去。
接下来,他就去变着法的夸奖他,让他找不到北了。(他没选择在超市花假币,而是在卖碟子人这花掉了假币,这才是我要写的诀窍)
第三部分,超市外
王志把卖碟人带出了银行,在超市的门口,——人巨多的地方用假币买了他的碟。
卖碟人坐下来休息,等卖碟人缓过神发现钱是假的再找他,这个时候王志早已经不见了。故事到这就完了,但是可能有人会找口香糖。其实在这个故事中口香糖出现过两次,第 一次是卖碟人做在银行的椅子上等待人来,他口中嚼着口香糖,他看到了王志,决定向王志兜售光盘的时候,起身,并把口香糖吐了出来,随手沾到了自己刚做过的椅子上了。第二次,他成功卖掉光盘,告别了王志,坐在超市外的椅子上休息,他发现了刚假币,于是站起身来找人,这个时候口香糖又出现了,就是在刚才他坐着的座位上粘了一块口香糖,口香糖粘在卖碟人的裤子上,椅子和裤子之间拉了一条长长的丝。
一个很有意思结局,故事结束了。
坦白的说,这样给定时间,地点,限定道具的考试形式是能考出一个人编写故事能力的,想要用之前准备好的故事去套是不可能的。
但我觉得,既然是考试,就一定有办法“应试”。
对付这样考试,只要把陈姐的,给定几个元素,然后讲故事的那几节课上学到的东西用上就行。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不足以说明什么,大家全当是笑话听吧。
第二篇:《情书》影评分析
电影《情书》的影评分析范文
东方式的电影构思——由日本影片《情书》引发的思考
近年来,被日本电影评论界称为“日本新电影的旗手”的岩井俊二引起世人瞩目。特别是1995年他的爱情影片《情书》,不仅在日本引起了空前的轰动,而且获得了东南亚乃至欧美的好评。在同年的横滨电影节上,一举夺得了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两项大奖。
影片《情书》的魅力何在?岩井俊二自己说他只不过是在影片中加入了许多个人化的东西。所谓“个人化”,我以为既是他的个人艺术风格,也是民族心理、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东方式的电影艺术构思。本文拟从《情书》的结构方式、情感表达和人生感情三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一、细密的蒙太奇结构
在世界各国的许许多多爱情影片中,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故事早已司空见惯,形形色色。有的直率倾情,有的明争暗斗,有的成人之美,有的夺人所爱,或悲或喜,亦悲亦喜,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故事尽管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其中的共同点是:铺陈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历程。然而,岩井俊二的《情书》却独辟蹊径,在众多爱情影片中脱颖而出。其实,严格地说,《情书》算不上爱情片,因为影片中三个男女主人公都没有真正相爱过,所谓“情书”也不是其中一对男女主人公互诉衷肠的书信,而是通过两个女孩之间的通信唤起回忆的媒介。那么,《情书》用什么打动了不同国界的千百万观众呢?这正是岩井俊二东方式电影构思的秘密所在。
《情书》的叙事文本很简单:处于青春萌动期的男中学生藤井树深深地暗恋着与自己同姓同名的女孩藤井树。尽管他这种纯真的感情很强烈、很执着,但却始终不曾向她表白过,只在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以恶作剧的形式透露出一丝丝内心的隐秘。而女藤井树全然未觉,根本感受不到他的爱恋。中学未毕业,男藤井树内心埋藏着那种青春的暗恋情愫转学来到了另一座城市,认识了另一个叫博子的女孩。博子的相貌、气质与女藤井树几乎一模一样,于是,男藤井树便把对女藤井树的爱恋倾注在博子身上。后来,男藤井树在一次爬山中,意外坠山身亡。
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如果采用一般的结构模式,完全可以衍化成一部曲折生动但毫无特色的爱情片。然而,岩井俊二的独特而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特意舍弃了三个男女主人公之间爱情的是是非非、悲欢离合,而把笔墨集中在对往事的追寻和回忆上,形成了《情书》错综复杂的电影结构文本。
影片情节发展以博子探寻男友藤井树的爱情真相作为推动力,引发了另一女主人公藤井树的回忆;再以女藤井树的回忆作为次动力,不断推进博子的情感转变,从而共同完成两个女孩子情感蜕变的过程。
时空层面。在现实时空中的情节采用外视角的形式,按照编导者的理性思维和情绪变化,表现两个女主人公在共同寻找“情书”之谜的答案过程中,由于某些外在因素的联结,致使两者或贴近,或远离,或若即若离。在回忆时空中的叙事则采用内视角形式,情节的进展完全遵循男女主人公的心理逻辑和行为规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情书》结构中的现实与回忆两个层面里至少有四组不同时空的人物行动线,编导者能使它们互为因果、互作经纬、交错递进,细针密线地编织起来,做到了天衣无缝,精妙之至。这正是日本人细致入微的思维方式在电影结构中的体现。由此,我不禁联想到中国戏剧家李渔所说的话:“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可见,中国戏剧结构的美学原则与日本导演岩井俊二在电影蒙太奇结构中的美学实践相映成趣,异曲同工,是纯粹东方式的审美意识。
二、细腻而哀婉的情感表达
影片《情书》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在优美抒情中蕴含的淡淡哀伤,这正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情感表达。这种民族情感的形成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在世界各国中,日本无疑是种族构成纯粹、文化同质性高的民族之一。它独特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凝塑了日本人那种心理敏感细腻的内倾型性格。环海的地缘,狭窄的国土,曲折的海岸线,形成了日本湿润的气候。因此,有学者称日本文化为“湿气文化”。它与内倾型性格相结合,使日本人更倾慕清净、素雅,从而崇尚“清明心”、“心情道德”的执着和坚韧。这种民族情感在岩井俊二的《情书》中格外浓郁绵长。影片一开始,博子扫墓对男藤井树寄托无限哀思,归来后偶然发现藤井树的地址,潜意识中恍惚觉得男藤井树并没有死,于是萌生写信的念头。信发出去了,她本无意收到回信,然而,意外的回信来了。原来,身处异地的女藤井树患感冒在家休息,收到博子莫名其妙的一封信,出于好奇便回了信。从此,两个女主人公频繁地书信往来,唤起了双方一连串的回忆。博子在对秋叶的恋情中时时感到愧疚于男藤井树,这种心理的羁绊,感情的不自由,使她陷入矛盾痛苦中。于是,促使她探寻回信“真相”的愿望更加强烈、更加执着。与此同时,女藤井树在医院等候就诊时,脑海里竟然闪现出中学时代男藤井树倚窗读书时的模样。这表明,在她的内心深处仍然珍藏着美好纯真的往事。特别是在博子决意前往女藤树处了解真相时,不巧没有见到。当汽车司机无意中道出博子与女藤井树长得非常相像时,博子才恍然大悟,情节也随之发生突转,过渡到博子重新探寻男藤井树爱情真相的阶段。这里,编导精心设计了一个景深镜头,景深处是骑着单车的女藤井树缓缓前行,处于动势,成为画面中引人注目的活跃因素;而前景是伫足沉思的博子,处于静势,一动一静,形成鲜明的对比,把双方寻找和期待的心情突现出来。当女藤井树擦肩而过时,博子脱口叫出她的名字,画面定格在女藤井树回头张望寻找的情景上。但转瞬间,她专注寻找的目光便被川流不息的人群所遮掩,淹没在茫茫人海中。两个痴情而执着的女孩遗憾地失之交臂。从而她们又开始了难忘而又略带哀伤的回忆。女藤井树在回忆中,把开学、选举、值日、男藤井树在书卡上写名字、用自行车发电对考卷、运动会上为男藤井树拍照等等点点滴滴的往事串联起来,深切地感受到了男藤井树对她纯真的爱恋,她也逐渐意识到这种幼稚而美好的感情将是她弥足珍贵的财富,并使她从对父亲死亡的恐惧中挣脱出来。而博子则从回忆中真正地清醒过来:自己竟是男藤井树初恋对象的替代品。于是,她从痛苦的缅怀和思考中挣脱出来,勇敢地面对现实,接受了秋叶的爱。但她对男藤井树的那一段挚爱仍然难以割舍,于是在秋叶的鼓励下,当太阳冉冉升起时,博子面对皑皑无垠的茫茫雪原一遍又一遍地哭喊着:“你好吗?”以此来倾吐对男藤井树的思恋和哀伤。此时,躺在病床上的女藤井树也一遍又一遍地自语似回答:“我很好。你好吗?”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两个女孩共同的心声。呼唤着男藤井树呼唤着彼此,也深切地呼唤着自我。至此,她们完成了漫长而艰辛的感情蜕变和升华,由“过去”的我过渡到“现在”的我,并预示着超越自己情感的“永恒”。
之所以较具体地复述影片中的这些情节、细节,意在说明岩井俊二如此这般地表现人物心灵的敏锐和情感的细腻,正是影片看似平淡如水实则动人心魄的魅力所在,也是日本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这在西方的影片中是难以见到的。
博子不惜一切地顽强追溯,探寻男藤井树的爱情真相,女藤井树对昔日暗恋情人的淡淡回忆,不正是追求感情的“纯”与“真”?不正是表现了向往理想中的美好事物的执着精神吗?不正是日本民族格外崇尚的“清明心”、“心情道德”的形象表达吗?如果把追求真情的执着精神置于当今商品社会的大背景下,不难发现编导者努力寻找和赞扬一种超越物质利益诱惑、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真诚感情。因此,可以说《情书》中细腻的哀婉的情感是对今天金钱物欲的间接否定和批判。
三、方式的人生感悟
樱花之所以成为日本的国花,民族之花,是因为细腻的日本人以敏锐的心灵触角从樱花“开得适时,谢得利落”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壮烈中相伴着伤感。在日本茶道中“一期一会”的观念,实际上就是人生“转瞬即逝”的“无常”观的体现。因此,大家极为珍视有限的生命,珍视生活中的第一次机缘。这种把自己和对象同一化,与对象产生一种共感,或者可以说在对象中发现自己、观照自己,是一种无常美感和无常哀感的调和。日本人正是从这种哀愁的艺术哲学中感悟世界、感悟人生,以达到“闲寂”或“寂”的人生境界。
樱花性格、茶道精神浸透在《情书》的整体艺术构思里,表现出岩井俊二的东方式艺术风格。男藤井树英年早逝,他带着与女藤井树的一段暗恋的情缘去了,带着一段把博子当作女藤井树的替身而又无法表白的痴情去了;女藤井树把男藤井树这段纯真的爱恋情愫深深地留在自己的记忆里;博子在明了男藤井树把自己当作女藤井树的替身之后,虽然感到若有所失,但她与男藤井树的那一段纯洁的恋情,却是铭刻一生的感情经历…这不正如同樱花一般开得灿烂,而又谢得令人哀伤吗?这不正是他和她们年青的生命里难得的“一期一会”吗?他和她们的这一段美好的情感经历将成为女藤井树和博子一生中永久的怀恋。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体现在这一段又一段的情感历程中。他们追求感情的纯真、理想的情操、境界的美好……正是深切的生命体验、人生感悟。
岩井俊二在《情书》里,表面上似乎没有阐释什么哲理,然而,那一段段淡淡的回忆,充满淡淡的哀伤,更值得珍惜,更值得怀恋,人生的况味正在于此。
当好莱坞大片以其光怪陆离的高科技效果编织着一个个银幕童话的时候,日本电影《情书》则像一首清新的小诗悄悄唤起人们对青春、对爱情的憧憬与回忆,而且日久弥醇。
第三篇:影评分析电影《苏州河》
影评分析范文电影《苏州河》
[选片背景介绍]
娄烨是中国的第六代学院派导演,他的影片追求生存还原,自觉摈弃民族和个人神话,挣脱历史文化的挟裹,将人从重重符号中释放出来,裸露生命的真实状态。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自我满足,自我封闭,展示的社会生活面过于狭窄且脱离普通人的现实生活。我选的电影是他的《苏州河》,该片2000年获得第二十九届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大奖(金虎奖)、第十五届法国巴黎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奖。
选择这部电影,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这部电影反映的内容,很触动,我看了好几遍,但每次都内心的感情都很复杂。二是想分析一下这部电影的手法、技巧,特别是由娄烨所代表的一批独立电影制作人的学院派电影手法。
这部电影在国外获了很多大奖,在国内所受的关注却极小。但是这部电影和《鬼子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等一样,都是很不错的大陆艺术片,这也是我选这部很冷门但是艺术性很强的电影的原因。
[故事梗概]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上海的普通摄像师,以为别人摄影为生,开头是他眼里的苏州河是穿过上海的一条肮脏的河,在河的两岸发生着普通人不同的生活。
一天,一个酒吧的老板找到他,要他拍在店里游泳的美人鱼的形象。摄影师逐渐与扮演美人鱼的女孩熟识,从她嘴里得知马达和牡丹的故事。
马达是一个以送货的黑道邮递员。一次,主户让他送一个小女孩牡丹(周迅饰),这样几次后,马达与牡丹熟识,并产生了爱情。但不久马达被卷入了绑架的阴谋,绑架者企图要挟牡丹的父亲,以绑架牡丹来换取钱财。而绑架者是马达的黑道朋友,他们让马达在送牡丹的路上趁机绑架牡丹,马达不愿意这样做,又迫于朋友压力,只得答应。拿到钱后,牡丹知道自己被骗,绝望之下跳入苏州河,最后一句话是,她将化为一条美人鱼,从此不见踪影。马达因参与绑架也被投入监狱。
当他出来时,很多年过去了。但他依然思念着牡丹,他借送货的时间,四处打听牡丹的消息。一次在酒吧喝酒,发现女服务员(即前面提到的扮演美人鱼的女孩)长的很像牡丹,就想办法与他接近。摄影师知道此事,感到马达在抢自己的女朋友,于是找来打手将马达痛打一顿。马达逐渐明白扮演美人鱼的女孩不是他要找的牡丹。请求摄影师利用他与警察的关系帮助他找到牡丹,摄影师答应了他。不久,摄影师接到一瓶寄来的带有野牛草的沃特伽酒,从信上得知马达在他的帮助下终于在一个便利店里找到了牡丹。
摄影师本以为事情就此结束,没想到接到公安局的传唤,要求辨认在车祸中死去的人,马达来到事故现场,原来马达和牡丹喝了过多的沃特伽酒,在带着牡丹经过苏州河上的桥时,摩托车坠入河中,两人溺水而死。扮美人鱼的女孩也来到现场,终于相信了马达所说的和牡丹的事情是真的。最后她也离开了摄影师,看摄影师会不会像马达一样去找她。
[故事结构]
《苏州河》的故事从结构上其实夹杂着两段爱情--马达和牡丹的爱情、叙述者即摄影师“我”与美美的爱情,这两个故事由叙述者的叙述加以衔接。
第一个爱情:送货员马达出于犯罪的目的接近了牡丹,但随之而来的爱情令他手足无措,爱还是不爱,他也想不清楚。在牡丹跳河的那一刹那,也许他明白了什么是爱情--至少是牡丹对他的爱情。马达在出狱后苦苦寻找牡丹,在寻找过程中马达遇上与长得酷似牡丹的美美,以及美美的男友叙述者。一番波折之后,马达终于找到了人间蒸发多年的牡丹,两人重又饮酒,最后意外地死去。这是本片的主线。
第二个爱情:相对来说简单得多,主要通过叙述者的自白来完成。美美是世纪爱心酒吧的“美人鱼”--一类在酒吧的透明水柜中表演的女优。叙述者“我”认识美美之后不久,两人即开始同居。不过叙述者可能一开始并不认为这是“爱情”,从他那反应神速的一句“我们是现在分手,还是做爱之后再分手?”就可以看得出来,新同居时代,同居而已,谁会去想“爱情”这两个字?马达、牡丹死后,美美也离开了。这是影片的辅线。
[电影人物分析]
1、美美
也许美美这样的女子,是都市里常常可以看到的吧,不相信爱情的女子。也许是曾经有过爱的伤痕,才会独自一人在大都市里谋生,生活的艰辛,使得她不得不做着有些低微的工作,她不相信天长地久的爱情,因为那些只是爱情故事里才有的。最后她离开了摄影师,或者是为了想验证他们之间的爱情,或者只是不想继续这段所谓的爱情,想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2、马达
马达不是那种很善解人意,很温柔体贴型的男子。他应该是在牡丹跳了苏州河之后,才发现自己彻底地爱上了那个小姑娘。当然他寻找牡丹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想求得牡丹的原谅,如果牡丹死了,他的心结永远解不开。因此不管牡丹是否真的死了,他的余生都会一直地找下去。
3、牡丹
牡丹是一个没有得到过什么亲情温暖的女孩子,妈妈的早逝,爸爸的荒唐,她早就习以为常,直到遇见马达,她才感到了真正的快乐。当马达欺骗了她,背叛了她的爱情之后,这个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她活下去的理由,于是她才可以带着那样从容的表情跳下苏州河。即使后来他们重逢,他们也没有因为喝酒驾车而双双死去,他们还可以回到以前那样吗?答案是肯定的,一切都回不去了,而苏州河成了他们生命的终站,是开始也是结束。
牡丹和美美完全是两种人,却因为有着同样一张脸孔而结缘,家庭背景的不同造成了两人的迥异,却在爱情这一问题上有着一致性,都是想获得一份永恒的爱情,却不同程度的受到了伤害,都逃不过爱情的追逐。马达是一开始有目的的接近牡丹,但是在所爱之人的死亡面前,他卸下了假面具,原来他对爱情也是十分执着的,他始终相信牡丹不会死,寻找成为了他活着的唯一理由。
4、摄影师“我”
叙事者"我”应该不曾真正爱过,就算对美美也是,即使曾经有过爱情,也只有短暂的一刻,我们不断看到美美出门的情景,然后他等待着她归来。他无法完成马达所做的种种,因为他不是马达,他是个现实的爱情者,他知道他与美美的爱情是不会有结果的,所以他最终决定放弃。
影片中的摄影师在结尾处推翻了自己在影片开始时所说过的话,美美问他:如果我走了,你会找我找到死吗?他语气不确定的回答:会的。但在结尾处美美终于走了的时候,摄影师对自己说:我将等待下一次的爱情降临。
这样的四个人物形象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现实社会中的各型各态的人,四种人的四种个性与对爱情的不同态度是整个影片的客观反映。反映现实中不安和浮躁,崇尚真诚和纯真。
[电影分析]
许多影评盛誉,《苏州河》中的摇晃镜头、第一人称叙事的拍摄手法、两段式剧情发展,还有角色形象的塑造,都十足有《重庆森林》中以爱情故事反映时代风貌的味道,也因此娄烨有了「中国王家卫」的美誉。而另有影评指出,《苏州河》中两个面容相仿的少女,爱情与生命因机遇而交会,更宛如奇士劳斯基《薇若妮卡德双重生命》的变奏版。下面就从多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部电影。
一、结构
整部影片绝大部分是以“我”——一个摄影师的眼睛所看到的日常生活片断构成的。所以“我”的样子至始至终没有出现在影片中。《苏州河》是一部很典型的作者电影。这让我联想到了安东尼奥尼的《云上的日子》,同样是夹杂着导演的叙述,有时候,摄影机在记录别人的故事,有时候,我们会成为故事的一部分。电影在导演的摄像镜头之下。影片的叙述者总是不紧不慢地叙述,“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叙述者在电影开始便说明了.这样的结构让人感觉很干净、利落。
二、镜头
整部电影的色调是灰色的,胶片给人一种粗糙的颗粒感,镜头一直在晃动中展开,旁白叙述更多的代替了演员的语言交流,不知道是不是属于《阿司匹林》那种的旁白电影。我猜整部片子是用8毫米或16毫米的机器拍的,所以,画面的素质似乎不能太较真,有时,镜头的运动和节奏也有一点奇怪,但即使如此,画面的震撼力,还是足够。整部电影的画面风格有一点像岩井俊二,但比岩井俊二更粗暴。片头一开始那条长镜头无论如何也不能放过——那不是透过镜头看一条河,那是透过一条河,看一座城市,和发生在一座城市中的生死爱恨。
不合时宜地晃动,焦距得拉进和推远,画面的清晰和模糊,很真实的表现出这个故事。依旧摇晃的画面,中长的镜头,机位跟近,特写,他的镜头感觉与贾章柯导演的长镜头刚好有个对比。惊恐的男人的脸庞有着忏悔的表情,带着微笑的女人的面容有着不辨虚实嘲讽的目光。水花四溅,一切安静了,成为过去。在主观镜头的摄影机前,尽情传达的特写与剪影,成功烘托出两个女孩死生的交替,像极了日本怪诞摄影师荒木经惟作品中的女人。特别是拍周迅的脸时,忽远忽近,神情的变化和摄影角度的变化都为影片带来了色彩,让人不禁赞叹摄影技术的作用有如此之大。此外影片的节奏很快,跳跃性强,对白简短而精炼,不拖泥带水。粗糙画面,晃动不安分,如人好奇探究的眼睛。探究着别人的同时也探究着自我。是窥视的姿势,因为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在影片用摄影机记录下在河面上诸多的景象,将镜头对准城市的低层,又是用非常纪实的拍法,这个段落给人以不少的期盼,然而在此段落最后,镜头落幅在水面的倒影上,这暴露了导演的意图:蒌叶并无意在这座城市里寻找一段历史,一种真实,他所关心的,只是破败的城市景观下一个镜像般的爱情故事。
最后,说说两个自己感到特别震撼的镜头,一是牡丹从苏州河的桥上脱手仰面直落入江中,一是马达掀开帷幕的一角看着美美梳妆打扮足有几分钟,两个镜头都是一气呵成拍摄的,娄烨的才华明白无误地写在了这两个出手不凡的画面上。
三、语言
1、对白
影片的一开始就打动了观众的心。一男一女的对话,女子的声音有些喑哑,男子的声音有些漫不经心。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一样找我吗?”会啊。
“会一直找吗?”会啊。
“会一直找到死吗?”会。
“你撒谎……”
这是《苏州河》最开始的镜头。也是影片的主线。
然后是导演开始一段意味深长的陈述:“在这条河流上我们可以看到友谊,看到父亲和孩子,看到孤独,看到一个婴儿的降生,看到……看到顺水漂流的爱情,看到美人鱼…… 看在河的尽头河流流进大海。”然后依然是旁白,把你带入这部哀伤的电影之中。
2、语句
(1)、“我知道一切不会永远,我想我只有回到阳台上去,我知道我的爱情故事会继续下去,宁愿一个人闭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爱情!”。
也许影片的最后一句话才是精髓所在吧。这应该是现代人的选择吧。我不喜欢他的选择。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像马达寻找牡丹一样,走遍城市大街小巷各个角落,问遍所有能问到的人,来寻找自己迷失的爱情。虽然马达只是个混混,信誓旦旦的说要走出去干一番事业,最后只做了运输工人中的一个,虽然牡丹也只是个普通的扎两只马尾,穿红白色运动服的普通女生,虽然他们没有很多的故事,但是马达可以用以后几年的时间来寻找她,寻找离开的爱情,就已经足够了。能有多少人能耗费精力会寻找自己的爱情,现代人的爱情观是和马达的爱情相违背的,却与叙事者有着相似,这是不是种对爱情的一种迷失呢。曾经,我们期盼一个人的出现,哪怕这是不可能的事,也会内心热烈的等待。我们什么时候能像马达一样,当她离开时去不顾一切的找寻,整个城市的搜索。
(2)、“苏州河,一条„沉淀了这个城市的繁华、往事、传说和所有的垃圾‟的河。”
尽管娄烨在创作该片的时候看起来是十分自信的,不过那种通过摄像机进行的叙述方式和自以为是的旁白总让人想起过去的苏童的小说。不过,总体来说,在国产影片当中,《苏州河》属于比较成熟的那种,故事讲得不沉闷,旁白和对白也很适合喜欢王家卫的朋友们的口味,所谓一不小心成了“经典台词”。
(3)、“如果我走了,你会像马达一样去找我吗?”
听到这句话,突然觉得女人是愚蠢的,当她们相信爱情的时候。就像美美一样。当她不相信马达的爱情故事的时候,她享受着这个故事。当她知道了这一切都是真的,她就崩溃了。美美渴望牡丹那样的爱情。于是美美离开了。我们有理由相信,美美的离开,是她寻找真正爱情的努力。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美美的离开,只是逃避罢了。而她留下的字条,只是她和自己开的一个玩笑。美美是女人。愚蠢的,脆弱的,神经质的女人。她的选择似乎让我看到自己和身边很多人似有似无的影子,选择离开,选择出走,无非是离开暂时的一个自己,结果我们还是我们,回头来想,不知道我们恋上的是那个人,还是爱上了爱情。
[电影主题]-----关于爱情
苏州河是娄烨展现才华的力作,不论是镜头还是涵义,都是上乘之作。它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爱情的真实性和持久性,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爱情。这些问题是很难解决的,特别是放在现在来看,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苏州河这部电影带给我们一个不同的视觉冲击。
美美离开了我,留下一张纸条,“如果爱我,来找我”。显然,她震惊于马达和美美的爱情,并希望在自己和男友身上能够延续同样的浪漫。但是,作为叙事人的“我”正如片头中所表现的那样,犹豫不决。一方面,他想念美美,希望自己可以和她再续前缘;另一面不想去找她。因为他觉得,一切都不会永远,美美的离开未尝不是解脱,他宁愿一个人闭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爱情。这个结尾显示了导演的才华,留给我们一个想象的空间,爱情究竟应该如何对待。这个结局构思的很巧妙,相当具有独特性,和影片的开头相呼应。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真正的爱情是必须认真面对的。然而什么是爱情,我们很难说得清楚。可以感觉,但无法说明。娄烨注意到这个问题,提了这个问题,虽然没有完全回答,但是给出了一个建议:FIND ME IF YOU LOVE ME(如果你爱我,你会来找我)。
也许爱情这个问题比不上生存、死亡、救赎形而上、深刻、严肃,可这并不能否定它
是一种思考,最多是境界不同而已。谁能回避思考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恐怕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一个人有资格声称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即使有,也是个自大狂,或者可以说,他的精神已不正常了。不过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一些人对作为文学、艺术创作主题之一的爱情抱有空前的轻蔑态度,不知道这种轻蔑是出于本能的自负,还是出于有意识的敌对。
曾经,我们在一个街头巷尾就可以如此期盼一个人的出现,哪怕这是极不可能的事,也会内心热烈的等待。习惯在众人中寻找那个人的影子,而往往会一眼就看到对方,然暗暗喜悦。爱一个人,哪怕不说话,也可以一味去爱,或者只说一句,那么便是铭心刻骨的。但是,我们什么时候能像马达一样,当她离开时去不顾一切的找寻,整个城市整个城市的搜索,还是像最后一样,闭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爱情。
影片没有告诉我们爱情是什么,它只能告诉我们爱情有什么,以及我们向爱情发问。你是愿意继续你的爱情故事,还是等待下一次的爱情。每个人都能在内心里得出自己的答案。或许根本不许要答案。我想关于纯粹的爱与期待,旁若无人的找寻,或许只是怀念而无计可施。苏州河见证这一切。
这是我最近一年来看到的最好的一部国产影片。在我眼里,它完全可以与西方电影相媲美。走在冬日的阳光下,它的音乐,它的摇摇晃晃的镜头,它的漫不经心而又 忧伤的对白,那条很脏很美极温暖也极亲切的苏州河一直在我心中荡着,与我纠缠着,我知道,我必要把它记在我的笔下,当然,此刻,这记载的过程也是一种快乐。
《苏州河》这部电影的名字也许并不重要,也许河流,只是一种隐喻。或者是某个人的某些日常生活的片断,或者是我们生存的某些空间,在那里,我们相爱,痴迷,缠绵,激越;在那里,我们背叛,悔恨,痛苦,绝望,;在那里,我们变老,然后死去……
第四篇:魅影杀机影评分析
影评分析
导演: Olivier Megaton
编剧: 吕克·贝松
主演: 索尔达娜 / 迈克尔·瓦尔坦 / Max Martini / 詹迪·莫拉 / 连尼·詹姆斯 / Sam Douglas
类型: 动作 / 冒险 / 剧情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法国
语言: 英语 / 西班牙语
上映日期: 2011-08-26(美国)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黑兰煞(台)/ 魅影杀机(港)/ 哥伦比亚纳
哥伦比亚人的剧情简介
索尔达娜饰演的卡拉勒娅·雷斯特雷波在十岁时目睹自己的父母被哥伦比亚毒品大王唐·路易斯残佐伊·
酷杀害。逃出生天的她逃到了芝加哥,投奔了叔叔埃米利奥,他也是一个黑帮分子。
埃米利奥尽量让卡拉勒娅远离黑帮生活的影响,但卡拉勒娅一心想成为一名职业杀手。25岁的卡拉勒娅终于变成了一个经验丰富、冷酷无情的刺客,她平时为叔叔埃米利奥工作,但内心里的目标却是为自己的父母展开复仇,干掉毒品大亨唐·路易斯。
剧情简介:
佐伊·索尔达娜饰演的卡塔丽亚十岁时在哥伦比亚亲历了自己的父母被哥伦比亚毒品大王唐·路易斯杀害。逃出生天的她,投奔了远在美国芝加哥的舅舅埃米利奥,他也是一个黑帮分子。埃米利奥尽量让卡塔丽亚远离黑帮生活的影响,但卡拉勒娅一心复仇,只想成为一名职业杀手。转眼25岁的卡塔丽亚终于变成了一个经验丰富、身手敏捷的杀手,她平时为舅舅埃米利奥工作,但内心里的目标却是为自己的父母复仇。为了复仇,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卡塔丽亚,不管是舅舅埃米利奥、还是FBI、CIA官员,虽然卡塔丽亚为叔叔埃米利奥全家遇害而内疚,但更坚定了她复仇的决心,也让毒品大亨唐·路易斯和他的同伙陷入了死亡的恐惧中。。好电影要细细品味。
迈克尔·瓦尔坦
还是觉得她小时候很漂亮,不爱说话,有种沉寂的美。
评论
1、奥利维尔·米加顿不会放过任何从犯罪中获得快感的机会,他以古老的方式将纯粹的夏季娱乐打包起来。如果说他没机会发明火药,他至少懂得如何让火药说话。——《首映》杂志。
最后,我们的期望落脚空了,积累起来的是厌倦的情绪。屋顶的场景对一部动作影片来说算是生动的,却无甚新意。尽管如此,从色调上看影片也不尽是黑色
----兴趣。
在这个职业女杀手的形象中,佐伊·索尔达娜的表演功力在加深……血淋淋的枪战场面无太多惊喜,而且不幸地使影片沦为缺乏博弈的故事。——《星期天日报》。
《哥伦比亚人》不过是杰森·斯坦森出演的那些电影的少女翻版。卡拉勒娅这个名字(源自一种兰花)和人物在敌人的尸体上画这些花朵的需要可能会唤起对影片的某种极端性感的解读。但杀手的女性特质使得影片不过是一场对小三角裤的愚蠢围捕。——《摇滚怪客》杂志。
2、最初,还是孩子的女主父母被杀,自己开始了逃亡生涯。“这有什么呢,反正我有长腿!” 女主这样想着,一路跑到了美国。而后,女主要抉择是去读书,还是扛起枪直接杀人。“这有什么呢,反正我有长腿!” 女主这样想着,选择了去读书。女主得去派出所干掉一个当天过来羁押的犯人,她有一百种方法弄死那个人。这个影片开始到5分钟的女孩说I'm packed Mamma.我决定我继续看下去了。头开始是比较烂熟的黑帮镜头。一群手拿着枪的围着中庭,一个是大佬,一个是副手。无比紧张的气氛,却说出假模假式的亲情话。但由于这个海报很吸引我,无比忧郁帅气的杀手女主。我还是忍下来观看了。我不得不我从来没见过都快被杀了 还一直打电话的BOSS!太幽默了!一直打电话问情况!。。。最后还带着逃出去,被女主角在电话里发了指令被狗咬死。如果没有电话,BOSS就不会死。不得不承认她是个很酷的杀手。外表纤弱,身手利落,头脑聪明,姿态敏捷。冰冷的枪械+热辣的美女,这部电影让我从头到尾,眼都几乎不眨的看下来了。我一直不喜欢电影里面有太多的枪战,流血的镜头。然而这部电影除去最后那个愚蠢的路易斯·唐快要挂了还大放狂言让我感觉比较不理解外,整个剧情还是十分紧凑,有序的。尤其是卡塔利亚。
四朗央宗
109505533
09广告班
2011年4月6日
第五篇:《墨攻》-影评分析
《墨攻》∶虽九死心未悔,历百世爱不衰
如果错过《墨攻》,将是2006的最大遗憾。
一.博奕:故事与史诗
张之亮是一个细腻的人,当《墨攻》的字幕出现,多年来,我第一次看见紧随而来的导演名字感觉到那是一种“骄傲与坦诚”,而非“权势与炫耀”。当张艺谋还在颜色的海洋里苦苦堆积;当陈凯歌还在神话般的虚无里包容天下;当冯小刚还在情节与权谋,人心与阴险里左右周旋,张之亮已经成功的做到了一点∶在众多明星与大笔金钱的堆砌下,完整的讲述一个故事,并将这个故事将得不失精彩。兼为宏大。
故事的题材选择了战国时期墨家革离为守梁城而演绎的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与众多的国产大片一样,《墨攻》中有着很司空见惯的宫廷斗争,而战争场面,也尽显出张之亮所独有的场景调度能力。
故事开头,简单的双线叙事∶梁王派降,其兵离城,革离独来,一箭退敌。镜头在二者之间切换。革离亦在出手见章显其智计与胆识。这种在开场以独自神计一举制敌的方式,与在《特洛伊》开头,阿卡流斯对巨人的穿身一剑,有着异曲同功之妙。场景不多,却将几个人物的个性清晰的刻画了出来∶梁王的阴险与失节,王子多疑与擅信,牛将军不智与反抗,于是,除了尚未现身的赵巷将军与未多着墨的梁女将逸悦。各色人等尽皆粉墨登场,比之开头即为大战或剥茧抽丝的递进。这个开头都对影片相对为“守与攻”梁城这一较为单一的叙事打下了不错的基础。
金庸曾说过,既然某些人物有了性格基础,如果象张无忌般难以左右,则会被环境所推动。而如果角色有了智慧,就会像革离一样改变周遭,城在是一种气势,但是守城不能只靠气势,智慧先行的革离在得到梁王的兵权之后,在数次守城中改变了一切。这个时候,革离不是神。而是一个普通的人,但是革离的行为与民心的所向,恰恰是一个神的行为。
这样的革离与梁城的一切,是一种介于神话与传说之下,平实与生活之上的故事,通过董纬大巧若拙的动作设计,人物并没有超越一切。而显得成就了非凡的亲切,这样的故事中想传扬思想,也就更加能够获得观者的认同。
二.辅线:人心与爱情
《墨攻》的辅线有两条:民众的反映与逸悦的深情。在这两条线上,都有值得书写的笔墨所在。
首先说民众:在影片的开端,第一次大战在南门修建瓮城时,几个饱受战火战火摧残流离失所的流民在对革离和守城的态度怀疑,并因此议论不休,之后的出逃,引出了赵军的十万精锐,这个出逃的片段另一个作用,即是在他们的妻儿
被赵军扣押之时,他们面对着刺杀革离的胁迫,所表现的出来的人性的一切:即战争的真正伤害
对革离,民众是从最初的不信任,到受之感染众志成城,到权术干扰产生动摇,再到面对生死的反戈一击,都是一个凡人的正常体现,而作为命令的授权者即真正的权谋者,隐藏在背后的“梁王”,则是一切的左右者,民心谓之所向,也就不能发现直至“防民之口”的五年后的灭顶之灾。
这条线索作用一是反映了简单的道理:权术左右民众,二也昭示了一点:即战争对普通人的迫害,当看见左右摇摆对革离的杀与不杀,在面对妻儿的惨死城下之时,直至为了生路的东郭之行,都昭示了在战争下扭曲的人性和行为。几个普通的乡民,作为赵军的细作出现,通篇下来,比之靠某一时刻百姓的振臂高呼或者是街头小儿的童谣之声更来得贴切传神,他能使你我自然的相信也感受战争的残酷。并深味这一悲凉。
再说说逸悦的爱情,范冰冰终于奉献了一个能够精心演绎的角色,当然,剧本本身的角色设置功不可没。礼物在影片中,是一个隐寓,那双鞋子和阿甘的羽毛,太极旗的钢笔,一样,承载着革离作为墨者,在思想上的转变过程,也为二者牵起了一条有机的线索。找到生的希望,明了所爱真谛,都是由此引起,礼物的施与舍,爱情的退与进,都在期间通过二者的几次对话和情感上的交流,变得令人信服。
可以说,面对逸悦,革离一直以来的思想第一次有了动摇,兼爱天下,却不知吾爱之何在,是一种悲哀,也是革离作为墨者的个人悲哀,而逸悦解开了心结,也了然了此生。
在情节上,逸悦不是可有可无的,在梁城中,牛将军是王之亲信,革离乃外来势力,子团是有声无势,唯有逸悦自己,与官民之间都是最近的。在与梁王的对峙中,逸悦的话语,恰恰是梁城人中除了民众的普遍因为惧怕的“恶”,所对立的真正的“善”,可以想见,如若没有这种精神,五年后的民众**,也只是一纸空谈。
三.思想:说教与亲历
不知从何时起,国产影片开始热衷于说教。
于是,在影片中,我们信仰的英雄常常回避着暴力与权势,或是是舍身取仪的壮烈无比。可是,到了思想性在几部国产大片中最为强烈的《墨攻》,这种说教开始潜移默化的出现。而非大面积的令人难以接受。
对墨家思想的兼容并包,止战博爱,影片中的革离在第一次发动囚犯的时候,通过人物的台词和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的发问,直达人心:“在战争中谁不是无辜的?!”
这样的话语令人震撼,因为很简单的一点,之前通过对攻城场景的惨烈描述和普通小民的恐慌失常,已经有了很好的铺垫。这样,此时此刻的发问达到了一个效果:使观影者因为感同身受去接受这种思想。
这样的亲历,远比说教来得紧。
在影片中段,面对赵国的细作,和挖通道的奴隶,都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写,那个在钟声后懵懂的少女被众人乱拳相加的场景,和奴隶抢夺小孩的招致横祸,两次救赎中:第一次无能为力失败的革离,第二次设身处地的成功的革离都给人极大的震撼。这和《世界大战》中疯狂抢车的暴民一样,让人有很大的触动。仿佛身临其境的感受着绝望。
影片的最后结尾,革离救了孩子们离开,周游列国,传扬墨家思想。可谓是一种传承的体现。影片借梁城一战,真正的向世间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在这样的惨绝人寰与尔虞我诈中,在这样的浩然正气,舍生取义中,你是否会对战争和周遭的暴虐世间,真的无动于衷? 在观者看来。这样的结尾有一种希望的注入,而对影片的精神内核,则是抛弃了说教自我的完全主动的接受。
四.反思:传达与希望
《墨攻》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却是一部有着重大意义的作品。
纵观《墨攻》,人物众多,叙事清晰,战争场面宏大,至少,令人感觉作为一部反映历史的战争影片,足够值回票价和世间。可见通过对比之前四部《英雄》《无极》《夜宴》《十面埋伏》的四大皆空,《墨攻》令我们看到了希望。
一直以来的大片叙事基础和风格,都在不停的左右着作为主流的美国影视界的影像,这样的《墨攻》,宣扬的不是人心比之毒药的险恶,不是飞檐走壁的神人,也不是出人意表的畸恋。而是中华民族的正气,如在城楼中熊熊烈火因败受死的巷将军,使我想到了巨轮上不愿离开驾驶室的船长。他们的身上,或者说角色的身上都在传达着统一的信念,表达了人类对于美好正气的赞颂与追求,所以可以被不同文化和民族的人民接受。文明就是传达。而对民族文化的传达,电影作为主流艺术应该承担的是一种艰巨的责任,有必要使自己和异乡都为之骄傲。而且《墨攻》还弥补了国语电影一直以来没有表现大型战争场面的遗憾,当年《神话》秦兵的杂乱布阵还历历在目,但是,今次绵延数里的赵国十万雄师,攻城的箭阵与铁骑,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显示了张之亮不凡的场景调度能力,在城楼惨烈厮杀的画面突然转为漫画,即是对原著的一种致敬,也是张之亮的神来之笔,令人印象深刻。
国产大片常常出现的笑场或者出其不意的台词等等瑕疵,在影片中并不多见,几可绝迹。
这样的《墨攻》,还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说到几个出逃的民众,在赵军围城,不得擅离的情况下,怎会轻易逃出梁城。而又在城边歇息?还有结尾的突入其来的毒水,呼应前文,应是毒水,并且还有水池震动士兵面部血肉模糊的特写,那在结尾寻找逸悦的革离二人又怎能在水中相安无事?并且在梁王劝说牛将军缉拿革离时,革离有一句对话,只见字幕,未闻其声。
未来的希望与承载的命运,在《墨攻》拉开了票房之战的时刻,变得意味深重,而随着影片传扬的思想,为和平和天下九死一生的革离,都在满天嘶喊中化为永世的传颂。
究竟《墨攻》与此,世间会否安宁?你我,想来都深明其理,并深醉其中。《墨攻》∶虽九死心未悔,历百世爱不衰
作者:慕容天涯(转载)
总文体类型:赏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