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适时逐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等若干问题的报告
关于适时逐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
保险覆盖面等若干问题的报告
建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工作,是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维护社会和谐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200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逐步推进”的方针和“政府能承受、群众能接收”的原则,依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台了《胶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胶南市被征地农民和成建制转非村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南政发„2005‟156号)。《试行办法》的基本思路是,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方向,以保障农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为主要目标,坚持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合理确定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在基金筹集渠道上坚持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扶持相结合,坚持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保证了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同时,规定领取待遇上包括个人账户与基础养老金。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被征地农民年老后基本生活的长效机制,是落实“三个代表”思想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两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指挥下,在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精心组织,稳步推进,各部门以高度负责的 1
态度全力做好了《试行办法》的贯彻实施工作,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工作思路,2006年以来先后在10个镇(街道办事处)的98个村(居)中全面推行了被征地农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截至2007年底,累计有5.5万人纳入参保范围,已累计征收基金14454万元,有 1.6万人累计领取养老保险待遇5705万元。这项“民心工程”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被征地农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对促进农村各项经济事业的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普遍重大的意义。诚然目前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适时逐步加以研究和解决。
一、覆盖范围和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扩大和完善根据农业部门初步提供的有关数据,目前全市以户为单位低于0.3亩的49个村(居)大约有 1.2万人(实际总人口41021人,按“4045”人口占30%比例匡算)尚未纳入参保范围,共涉及 16个镇(街道办事处),另外还有3个海岛5个行政村的 3900人迫切要求参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参保。这些群体无论从标准和时机上都已具备了参保的条件,如若不将其及时纳入参保范围势必形成新的不平衡和不稳定。
同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仍实行县级统筹,上级财政对农民参保未给予补助,县镇两级财政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开展和完善。
二、下达的任务指标与扩面之间的矛盾
2008年青岛市政府与我市签订的责任目标是扩面人数达到6.9万人,这一目标比上年净增1.4万人。而按照现有98个村(居)的正常增长速度全年新增参保2300余人,仅占任务数的16%,现实与目标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如不继续拓展参保范围,恐难完成责任目标,势必拖了全市的后退。
三、建议和办法
(一)在我市被征地农民和成建制转非村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建立并行之有效推进的基础上,应保持该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应继续贯彻执行南政发„2005‟156号文件,不宜突破人均土地不足0.3亩的规定,应严格按照即征即保的工作要求,落实和完善各项工作程序,从被征地农民参保人员范围的确定,被征地农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方案的制定到各种材料的上报等要严格按程序进行,对人均土地占有高于0.3亩,不适合纳入保障范围的有关情况,由相关部门作出说明,这样才能确保我市建设用地的顺利报批。同时对《试行办法》下发前全市因建设征用土地后,以户为单位计算人均耕地低于0.3亩的49个村(居)还没有纳入保障范围的约1.2万被征地农民,由国土资源局牵头,会同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后报市政府,由市政府研究确定适时逐步纳入保障范围。
(二)对我市3个海岛5个行政村的3900名海岛居民可以参照被征地农民社会基本养老制度在筹资机制、缴费比例、待遇标准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在进行调研、测算、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保障方案,适时逐步纳入保障范围,切实解决海岛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三)通过社会保障的再分配方式,尽可能的使大多数农村群众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随着财力的不断增强,可以根据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通过调整缴费比例和各方负担比例的方式,逐步将城市规划范围内的村庄、全国重点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经济条件好的村纳入保障范围。
(四)积极争取青岛市级财政对我市被征地农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支持,减轻县镇两级财政承受的压力,进一步扩大基金规模和基金支撑力度,为青岛市提出的五年内实现全覆盖奠定基础。
(五)研究和探讨解决“老农保”制度的历史遗留问题,让“新农保”和“老农保”乃至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构架衔接起来,特别是在优先解决将“老农保”制度由政府给予政策扶持转变为由政府给予财政补助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使“老农保”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二篇:关于如何扩大基本覆盖面社会养老保险思考
关于如何扩大基本覆盖面社会养老保险思考
社会养老保险思考
摘要:扩大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然而,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克服许多困难,要积极而审慎地开展这项工作。
进入21世纪,我国将面临三次“银发浪潮”的冲击,即
1950~1958年第一次生育高峰期出生的近2亿人口将于2010年前后陆续进入老年期;1962~1970年第二次生育高峰期出生的2亿多人口将于2020年前后陆续进入老年期;1985年以后第三次生育高峰期出生的近1亿人口将于2045年前后陆续进入老年期。至2000年,在全国近13亿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的比重已达到6.96,比1990年上升了1.39;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现在的71岁;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已达到9.92;人口老年化进程加快,养老负担越来越重,社会养老的形势已十分严峻。早在1991年国务院就在总结各地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2年,江西南昌、辽宁锦西率先实行新的基本养老金计算办法,此后改革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1995年3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原则上肯定了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方案。民政部也于1992年在山东烟台、威海两市的区县试点的基础上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通过12年的努力,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三大支柱——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已初见雏形,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基本框架业已形成。当前,许多地方正在积极地扩大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力图使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由公有制企业职工扩大到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和其他社会劳动者,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甚至企图将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覆盖到农村居民。但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扩面”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下去?又将如何进行?本文拟就基本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工作的有关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当前基本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工作的利弊分析
1、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
截止2000年底,我国已有10376万城镇职工和3173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约为50;全国已有30个省、市、自治区的1800多个县市开展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7400多万农村居民参加了保险,占全部农村居民的11.18,占成年农村居民的11.59。可见,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工作任重道远。
2、扩大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合理性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所有这些都客观上要求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各地开展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工作有其合理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符合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既然是社会保险,就必须充分体现其“社会性”,而“社会性”又以广泛性为基础,当前城镇居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勉强过半,显然谈不上广泛。同时,社会保险覆盖率过低又形成了参保和未保两种不同的公民待遇,有悖社会保障的公平原则;这种不公平在现存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上反映得最为明显;据统计,1999年我国社会保障总支出为1103亿元,占总人口70的农村居民只占有社会保障总支出的11.4,而占总人口30的城镇居民却占有88.6,政府在农民养老问题上的无所作为与农民为国家做出的牺牲性贡献是很不对称的。有鉴于此,我国当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确定为“低水平,广覆盖”。
⑵、非公有经济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需求。当前基本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促使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由公有经济向非公有经济延伸,这主要基于非公有经济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客观需求。1997年,非国有经济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当年GDP总额的58.1,当年城乡从业人员6.96亿人,其中84.1的人就业于非国有经济,可见非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至2000年,全国非国有经济职工已有1亿多人,在经济发达地区,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已经相当大。为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劳动力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必须有效地满足非公有经济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
⑶、非公有经济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其职工参保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据全国工商联1998年对大型民营企业的抽样调查,当年大型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30到50之间,盈利率在8到25之间;而同期大型国有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8.21,且大面积亏损。由此可
第三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调研报告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调研报告
2009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试点工作将于2009年在省内全面的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为主,具有保障水平适度、交费方式灵活、适合农民实际的特点。为促进该项工作的开展,笔者根据**实际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行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地处汉江上游,川陕渝交界的大巴山北麓,南与重庆市毗邻,北接汉阴汉滨、东连岚皋、西与汉中镇 巴接壤。总面积2204平方公里,全县辖25个乡镇,212个村(居)委会,1367个村小组,总人口339281人,全县农业人口288290人,占总人口数的84%,农村18周岁至60周岁之间的人数(不含在校生)154196人,占总人口数的45%,60岁以上(含60岁)38000人,占总人口数的11%。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67元。全县已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3750人,占农村适龄人口的2%。
二、农村居民缴费及财政补贴资金测算情况1、18岁至60岁之间的农村居民,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为缴费基数,费率按10%、15%、20%、25%、30%分别为216.7元、325.1元、433.4元、541.8元、650.1元,根据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民生活消费水平,18至45岁年龄段费率按8%、46至59岁年龄段费率按10%比较合适。
2、新型农保财政补贴:我县农村60岁以上居民人口为38000人,按每人每月给予50元养老补贴,全年共需资金2280万元;参保人员缴费补贴标准,按我县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67元为缴费基数,年缴费额为216.7元,财政给予2%的缴费补贴,每人每年补43.34元,共需补贴668.28万元,如财政给予2.5%、3%、3.5%、4%的缴费补贴,每人每年补贴分别为54.17元、65.01元、75.85元、86.68元,所需补贴分别为835.35万元、1002.42万元、1169.49万元、1336.57万元。以上两项按照最低标准测算,县财政全年共需补贴2948.28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测算存在以下问题:
1、县财政对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实施养老保险缴费补贴,以2%的标准按20%的参保率计算,全年需资金133.65万元,按照我县财政收入情况,县财政无力全额承担。
2、我县60岁以上的(含60岁)农村居民38000人,如按照政策规定本人不缴纳养老保险费,由财政每月补贴50元,需资金2280万元/年,占我县2007年财政收入的27%,县财政更无力承担。
3、目前我县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尚未移交,机构、编制、经费等诸多方面制约此项工作的开展。
四、建议
1、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陕政办发[2008]4号)文件要求,采取重点突破、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方法,主要抓好村组干部、外出务工经商农民、失地农民、农村专业大户、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户(双女户)等重点人群率先参保,逐步向有经济条件且有参保愿望的农民扩展,不断扩大农保覆盖范围。
2、落实农保人员编制,明确管理和经办机构性质,统一农保机构名称,落实工作经费。建议县级劳动保障部门内设“农村社会保险股”,设置行政编制2-3名;设置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全额事业单位“农村社会保险经办中心”,编制5-10名。
3、把宣传发动作为推进新型农保试点工作的重要抓手,采取的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宣传方式,使新型农保工作得到较快发展。一是通过“点对面”的宣传方式,充分利用县有线电视开办专题栏目,采取立体式的宣传;二是采取“面对面”的宣传方式,组织流动宣传车进行新型农保政策宣传和咨询服务活动;三是实施“点对点”的宣传方式,聘请有宣讲能力的参保者或到期领取户作为新型农保政策义务宣讲员。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实现新旧体制的顺利过渡,为加快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4、建立健全基金监管机制,确保基金安全。财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农保基金管理办法,农保机构要建立基金内审稽核制度;社会保险基金监督部门要将农保基金纳入日常监管业务范围,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对基金的征缴、支付、管理等进行定期检查。同时还要加强财政、监察、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
第四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情况的调 研 报 告
根据安排,我们调研组在 主任带领下,于10月7日至10月10日,对我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情况
调研组听取了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农行有关工作情况的汇报,走访了乡村部分群众,了解了农民群众参保情况,听取对新农保工作的意见,并详细了解了惠农卡转账电话的使用方法。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我县作为全市唯一的试点县,新农保工作开展以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认真落实上级精神,大力宣传新农保各项优惠政策,深入细致调查人口底数,认真做好资金的征缴、发放和管理,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较高的参保率,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保积极性,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群众参保,实现了较高的参保率。
二是深入细致调查人口底数,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采取核对户籍、入户见面、照相等多种方式,认真细致调查核实全县参保农民特别是60岁以上人口底数,为新农保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和县农业银行合作,收集缴费款项,采取惠农卡和转账电话的形式,向全县60岁以上的农民群众发放养老金,方便了农民群众支取,确保了资金安全。
二、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调研组也发现了目前我县新农保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
一是各乡镇参保率不平衡。乡、乡等新农保工作进度较快的乡镇参保率达到90%以上,乡、乡等参保率较低,达到60%左右。
二是参保农民中按100元标准交费的占到95%以上,缴费标准普遍较低。
三是大多数参保群众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惠农卡的使用方法不了解,影响个人资金安全。
四是新农保管理中心办公条件差,人员编制少,没有落实到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三、几点要求
一要继续深入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新农保有关政策,不仅在60周岁以上群体宣传,也要在中青年等适龄农民中宣传,使新农保政策家喻户晓,引导农民改变单一靠“养儿防老”的陈旧观念,提高政策吸引力,进一步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争取实现农村适龄群众应保尽保,动员有条件的农民群众尽量提高交费标准,让
广大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二要加强对惠农卡的管理,普及使用方法,确保农民群众个人资金的安全。
三要加强新农保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农保基金全过程监管,促进新农保规范运行,推动全县新农保事业健康发展。
四要进一步加强新农保队伍建设,按照编制配备工作人员,落实办公经费,改善办公条件,进一步提高队伍服务意识和素质,推动新农保工作顺利开展。
五要及时总结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部门协调,不断优化相关工作流程,规范操作程序,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时出现和解决各种漏洞和问题,逐步完善新农保工作机制。
第五篇:孝政发[2011]23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
孝政发[2011]23号
孝义市人民政府
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
补 充 规 定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东许办事处、胜溪湖办事处,市直有关部门:
为切实调动广大农民参保积极性,加快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新型农保激励机制,实现全民老有所养,现对孝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孝义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孝政发[2010]30号)文件作如下修订和补充规定:
一、关于对特殊人群的参保缴费补贴
(一)二级残疾人代缴比例
孝政发[2010]30号文件为:“适龄参保年龄段的农村重度残疾人,由市残联按最低缴费标准代缴全部或部分养老保险费,其中二级残疾人代缴标准为50%”。
现修订为:“适龄参保年龄段的农村重度残疾人,由市残联按最低缴费标准代缴全部或部分养老保险费,其中二级残疾人由市残联按最低缴费标准代缴100%,即100元”。
(二)对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结扎户的个人缴费补贴 孝政发[2010]30号文件为:“对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和双女结扎父母的个人缴费补贴,市政府在各缴费档次补贴标准的基础上每个缴费档次再提高20元补贴标准”。
现修订为“独生子女父母及其子、女,双女结扎父母及其女儿的个人缴费补贴,市政府在各缴费档次补贴标准的基础上每个缴费档次再提高20元的补贴标准。”
二、提高60周岁以上的一、二级残疾人和五保户基础养老金月领标准
孝政发[2010]30号文件为:“对60周岁以上的参保农民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70元,其中省财政支付55元,市财政支付15元”。
现修订为:“对60周岁以上的参保农民全额支付基础养老 金,标准为每人每月70元,其中省财政支付55元,市财政支付15元。对符合领取条件的一、二级残疾人和五保户农民,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增加10元,即每人每月80元,省财政支付55元,市财政支付25元”。
三、对长期缴费人群的鼓励政策
孝政发[2010]30号文件为:“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年龄在45周岁以下人员,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的,仍可继续缴费”。
现修订为:“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年龄在45周岁以下人员,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的,仍可继续缴费,累计缴费年限每增加1年,基础养老金增加1元,增加部分最多不超过30元,基础养老金发放增加部分由市财政承担”
四、对任职期间,年龄超过60周岁的村支书、村主任岗位性养老保险的补贴
按照吕政发[2010]38号《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从2011年1月1日起,对年满60周岁的在任村支书、村主任,其岗位性养老保险补贴由市委组织部按现金发放。村支书、村主任的相关资格由市委组织部负责审核。
五、省部级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参保问题 根据国家人社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住建部、卫生部、全国总工会联合文件《关于进一步解决劳动模范社会保 障和生活困难等问题的通知》(人社部[2010]67号)精神,符合参加新农保条件的省部级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由市财政按每人每年500元的标准代缴保费,同时享受相应档次的财政补贴。对已满60周岁不享受其它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省部级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基础养老金在原有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30元,即每人每月100元,增加部分由市财政负担。
六、新农保制度实施时60周岁以上农民参保缴费问题 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09]37号)文件,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民,可直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我市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即2009年1月1日年满60周岁以上农民所缴纳的保费,一次性退还参保人或转移至其参保子女的个人账户。
七、村级农保协办员的工作补助标准
根据《吕政办发[2011]35号》文件,按照工作业绩与工作补助相挂钩的原则,村级农保协办员工作补助标准按照行政村人数,分500元、700元、900元、1100元、1300元、1500元、1700元、1900元、2100元9个档次,500人以下补助500元,500—1000人以下补助700元,1000—1500人以下补助900元,1500—2000人以下补助1100元,2000—2500 人以下补助1300元,2500—3000人以下补助1500元,3000—3500人以下补助1700元,3500—4000人以上补助1900元,4000人以上补助2100元。由市劳动保障局制定具体考核办法,年终组织市农保中心和乡镇劳动保障所考核,按业务量和扩面进度以及管理服务情况考核兑现。
本规定从2011年1月1日起执行,具体业务事项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二O一一年四月二十九日
主题词:劳动保障
新型农保
补充规定 报送:吕梁市人民政府
抄送:市委、人大、政协、纪委,市人武部、法院、检察院,市委各常委、秘书长,政府各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
留存
孝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O一一年四月二十九日印发
共印4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