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清县特色乡村旅游分析
德清县特色乡村旅游分析
容摘要: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外相关行业的推动,乡村旅游业近几年我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发展形式多种多样,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有目共睹。对德清县乡村旅游业现状分析,主要表现为:
1、“农家乐”
2、“洋家乐”,并且进行自我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初步的职业规划。
关键词特色乡村旅游旅游人才农家乐
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是我们学院的一个特色专业,在全省乃至全国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较少,学院针对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根据景区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开设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同时更加重视对景区经营管理能力方面的培养。开展与景区企业的合作,还设置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实习生到景区跟岗和顶岗实习,这也是我们学院的一大特色。作为专科生的我,要与本科生一同竞争要面对的是巨大的挑战。结合实际,.对德清县特色乡村旅游业进行可行性分析。
(一)德清县特色乡村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德清县农家乐乡村旅游工作按照“提升发展、打造特色”的要求,进一步整合、挖掘各类资源要素,积极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等项目,做新、做精、做优、做特、做大、做强农家乐乡村旅游产业。农家乐乡村旅游业得到了健康有序的发展。至2009年底,全县农家乐102家,床位1236张,餐位11698席,去年共接待游客121.8万人次,营业收入6453.2万元。2010年上半年,接待游客72.3万人次,同比增长21%,实现营业收入3148万元,同比增长22%。2010年全县农家乐全年共接待游客121.8万人次,同比增长38%,营业收入6456万元,同比增长35%。农家乐乡村旅游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全县已有国家级农业旅游休闲示范点1家,省级农家乐特色村3个、特色点2个、星级农家乐40家,其中四星级5家,三星级14家,二星级21家,并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趋势。
(二)德清县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1、总体模式
打造特色,进一步创新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农家乐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其地域、环境、文化、民风等方面的因素,在发展过程中因地制宜,有的放矢,防止相互效仿、恶性竞争。不断创新经营模式,实现多元化的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在发展农户单体经营的同时,探求公司、股份制经营形式,当前出现的三合乡农家乐依托下渚湖景区、何村“城仙居”及租地方式、劳岭村国际友人租旧房改造、新建的会所度假式,户外俱乐部基地式的,杨墩村的“农庄式”等多种形式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和模式,已形成不同形式的三大农家乐乡村旅游特色区块。德清县将继续依靠德清的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打造自己的乡村游品牌。
2、特色模式
以“洋家乐”为代表的国际化乡村旅游,目前已建成或在建的有,南非人利用农家旧房改造的三九坞老家,三九坞“洋家乐”推崇低碳环保的经营理念;同家乡村乐园把优美的乡村自然文化、农情野趣体验活动都转化为创意休闲旅游商品供游客购买,推出崇尚自然奢华的驿站;杭州美术家协会所在的具有苏式古朴怀旧风格的莫干书院;法国人集中日韩风格一体的庄园式山里茶园会所;上海单车俱乐部利用农民泥房改造的骑迹山庄;采用租赁式的城仙居;具有浓郁江南庭院风格的铜官庄养生居,园林建筑设计独具匠心,环境优美,服务周到;利用民国旧居改造的名家画廊等。
(三)德清县乡村旅游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
近期,德清县旅游管理局提出“三举措”狠抓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旅游人才资源可持续开发和旅游业长期稳定增长的良性互动。县风景和旅游管理局今年在“抓人才,树先锋”的精神指导下,采取多种举措狠抓人才队伍建设。随着德清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县目前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有所凸显:旅游饭店中高星级饭店缺少,整体服务管理水平落后;旅行社中缺少中级、高级导游人员;旅游景区内缺少优秀景区讲解员和管理方面的人才等现状。此现状的出现从侧面表明我县旅游人才缺口增大,导致县内已有旅游人才已经不满足我县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德清县把“精技能、高专业”高校旅游人才列为我县紧缺型人才。
四、自我剖析及职业规划
(一)自我剖析
我来自于浙江德清,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对德清的旅游资源有一定了解,现在就读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选报这个专业也是为了将来创业做好准备,决定在未来开办一个“农家乐”。我也是一个善于交际,组织能力强;善于理财,有亲和力,务实,做事冷静、有计划,不怕艰苦,但自尊心强,办事直爽,待人诚恳;机智敏捷,较强的耐心和自制力;坚韧不拔;但是也存在缺点有些守旧,多情善感,严肃,知识面局限于课本,创新能力不强。
(二)职业规划的具体步骤
1、在校期间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学习中不断思考与反思,从大型景区中学习他们的管理能力及景区的布置和服务,为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
提出好的建议。
(2)、加强个人修养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和注重个人精神修养,不断反省自身错误。
(3)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学习和工作中,要敢于质疑现状和冒险,通过不断地追求变化、发展革新等寻找机会,要学会把一个领域的经验应用到另一个原本不相干的领域,使其成为一次有特色的创新。
(4)掌握景区的政策与法规
依法治国是我国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掌握和熟悉景区相关法律是旅游人才所具备的重要条件。
(5)紧随思潮,与时俱进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而要适应产业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在大胆探索中不断继承和发展。
(6)制定早期目标和简单规划
在实习中总结经验,并对农家乐进行整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创办“农家乐”的短期目标,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一个简单地“农家乐”发展可行性分析报告和对自己出吧选址进行合理的初步规划。
2、毕业后前5年
(1)第一年
1)上半年:做一名推销德清地区农副产品的外销员,主攻上海、杭州两大市场,可以从中进一步了解两大地区的旅游市场。
2)下半年:准备在德清地区某家农家乐进行服务工作并了解附近县市的客源情况,总结该家“农家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分析。
(2)第二年
在浙江省德清县筏头乡某坞中创办一个“竹林寨”,以莫干山风景区和莫干湖风景区为依托,充分利用当地山水旅游资源,注重竹文化发展,发扬和保持当地民风民俗。通过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贷款、朋友合作、父母支持和与企业合作等途径,对资金进行整合,进行“农家乐”的初建工作,并积极学习参观其它县市农家乐发展情况。在建设中坚持“不破坏”原则,以“生态、低碳、舒适”为开发主题,把“时空穿梭,复农耕文化,领山寨风采”作为开发理念,打造德清县特色旅游品牌“竹林寨”,计划建设2到3年。
(3)第三年
拓展山寨旅游项目,与当地县委、县政府、县教委等机构合作创办农耕文化馆,创立德清地区野外生存训练基地,为我县以及周边地区中小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能力、增长知识的平台,使青年人有一个更好的实训场所,并努力在年末对“农家乐”进行试营业阶段,预期在2年后完成此项目。
(4)第四年
在前三年工作中总结经验,提出一个新项目“莫干山峡谷漂流”及与食品企业合作创办“竹林寨”特色食品公司,并且成立德清县农家乐特色食品生生产基地,既可以带动经济发展,也可以增加当地人就业。未来三年的计划。
3、N年后
我会根据自身情况,作出一个符合当地发展的可行性规划,现在的想法是建立一个综合性疗养机构“山林疗养中心”并用于度假、疗养、居住等活动。主要侧重于保健方面,主攻人群退休人员,具体内容根据以后具体情况去分析。
五:总结
通过调研使我对德清县乡村旅游业更加了解,明白了旅游人才在我县的需求情况,我会不断努力,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并且把知识用于实践中,我将来在农村创办“农家乐”打好基础,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做贡献。
五、参考文献
[1]孙剑锋中国旅游新闻网2011-10-24
[2]冯景豪湖州旅游、专版—湖州日报2011-04-22
[3]湖州在线—湖州日报2010-9-21
[4]德清县旅游局与“农家乐”的对对碰国家旅游网
[5]德清县风景与旅游管理局网“三举措”狠抓人才队伍建设德清县新闻网2011-09-15
[6]德清县政府网德清县农家乐提升发展实施意见
指导老师:李娟
第二篇:乡村旅游分析(范文模版)
乡村旅游调分析
北京市的乡村旅游,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经历了萌芽自发发展时期(1994年前)、政府引导成长时期(1995年—2002年)、规范管理启动时期(2003年—2005年),已经进入到品质提升发展时期(2006年起)。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北京乡村旅游已经迅速地发展壮大,走上了特色化发展和规模化经营的道路。随着党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提出与落实,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在京郊各区的战略规划中成为重要的环节。在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中,将发展乡村旅游确定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2006年召开的全市乡村旅游工作会议,也将乡村旅游与观光休闲农业明确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乡村旅游产业是和市场需求、资源条件关系极为密切的产业。其市场需求是会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事业的进步、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而发生变化的。因此,进行该产业发展的市场新需求调研是新时期以需求作为导向指导和引导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北京乡村旅游从初级的吃住产品为主向以体验型、文化性、娱乐性产品的转型过程中,满足游客未来乡村旅游的预期性需求,把握好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就显的十分重要。
(一)未来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乡村性
分析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在未来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对游客的最大的吸引力来源于“乡村性”,不管乡村旅游形式上有何种创新,但一定要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性”。
1、必须坚持以农为本
乡村旅游必须以农为本,它吸引人的核心魅力就是在于“农耕景象”“农家习俗”“农民的憨厚淳朴”。正因为现在北京市区和城郊农村生活形态和水平有错位和差异,才是城市人去乡村旅游的动因。对于原来在乡村生活过的人,去乡 1
村旅游是回忆,是寻梦;对于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到农村是一种新的感受,农村的山水、村宅、鸡鸭鹅、庄家、甚至农民干活的体验,都是他们所感兴趣的。
2、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学者们认为游客不希望看到村民因为发展旅游业,因为自身的到来而使得山林破坏,耕地遗弃。在对乡村旅游发展前景的研究中,学者们特别强调在发展的同时,要保护乡村旅游的自然和文化传统,即保护乡村的“乡村性”特征,认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独特卖点,是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但随着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开发的持续深入,乡村的“乡村性”特征会受到削弱,从而使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挑战。因此,在发展策略上要变“给予游客们想要的”为“生产我们能出售的”,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的重要内容。
3、必须走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
农业是人类最古老的产业之一,农业文明孕育了丰厚的乡土文化。开展乡村旅游所依托的资源是世代伴随人类在乡村地区繁衍、进化,充满生机、兴旺的景象,能将游人融于其中的环境、氛围和活动。因此,乡村旅游必须走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营造良好的农村社区环境,挖掘乡土文化中丰富的营养,才能持久而兴旺的发展下去。
4、必须体现生态化思想
乡村旅游源于人们对工业化、城市化负效应的腻烦,和对乡村恬静、温馨、无污染环境的向往与回归。因此,乡村旅游地的建设应体现生态化思想,注重循环利用和节约能源,以保持乡村的自然风貌。比如选用“绿色”、无污染的乡土和天然建筑材料,避免现代城市建筑痕迹的出现;多使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再生能源;尽量通过设计手段实现自然通风、自然降温、建材保温以节约能源;屋顶、路面设计成集水系统,对雨水加以收集、储存、净化和利用等。
(二)在新农村实现新生活的梦想
回归田园,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一种理想。而以缩短城乡差距为目标的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将把这一理想转换为现实。在后工业化时代,乡村将取代城市成为人类新的精神家园。这就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终极价值之所在,也是所有预测性需求的出发点。
1、从基础设施的需求角度来看,在体现乡村风貌和中国传统人居理念的基础上,对现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达到二、三星酒店的水平(即一般城市居民居家的条件)。
2、从乡村旅游活动需求角度来看,增强活动参与性和互动性,以致自己通过在乡村的第二居所创造新的、个性化的乡村旅游活动。
3、从满足人们休闲度假角度来看,度假型乡村旅游类型,城市人的第二居所。
(三)发展建议
近年来政府主管部门绝大部分政策的正确性和及时性,比如由培育产业规模逐步过渡到提升产业质量,从扶持单体建设到重视乡村旅游区带开发,从注重硬件建设到开始乡村文化挖掘和乡村旅游商品开发等。因此,要进一步实施这些政策,进一步深化现有成果。
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面向未来的政策建议。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协调机制,尽快组织力量进行分类指导。从对需求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北京的乡村旅游需求从高端的“野奢”型商务需求,到最普通的安全卫生需求,层次非常丰富。需求的多样化必然要求供给的多样化。因此,行业主管部门必须针对不同的经营类型进行分类指导,在现有的一些行业标准基础之上,制定新的规范性标准和指导性标准,逐步用标准来规范引导产业在多种档次、多种层面上发展,而不是单纯用行政命令的途径和一刀切的方式来推进开发建设。
其次,当前北京乡村旅游的发展问题,不是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而是供给方面如何捕捉需求、不断创新,进而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因此,应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尤其是城市的管理资源、科技资源)以适当的形式(如乡村旅游职业经理人)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中来,以解决现有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为首都乡村旅游上一个新台阶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保障整个行业可持续的发展。
第三篇: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1]。尽管乡村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但由于迎合了城市居民对回归自然和田园生活的体验需求,迅速的发展起来,并成为目前很受欢迎的一种旅游方式[2-3]。
山区乡村旅游指开展于山区的乡村旅游。我国山区面积大,人口多,在全国2 30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有1 500多个是山区县(市、区);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50个主要繁衍生息在山区,因此,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乡村旅游和民族乡村旅游都是在山区开展的。我国的山区有其独特的特征,表现为地形上的隆起和经济上的低谷,全国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也分布于山区,在山区发展乡村旅游对振兴山区经济、解决山区贫困问题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山区乡村旅游地数量越来越多,分布区域越来越广泛,模式越来越多样化,然而,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开始出现,如乡土气息日渐缺失,旅游产品特色趋同等,导致部分山区乡村景点逐渐丧失了吸引力,山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因此面临一些困境。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山区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寻找山区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化策略,为山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山区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势。
1.1 山区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质优。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且高级别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以山地面积为主的中西部地区。山区山峦重迭、密水相间、植被茂密、物种繁多,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再加上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生态环境条件优越,自然条件差异显著,并且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特色各异,可选择的旅游项目很多,如观光、探险、考察等,能分别满足不同群体游客的需求。另外,山区的村庄绿荫环抱,溪水清澈,空气清新,民风淳朴,自然生态条件十分优越,更符合游客休闲的需要及对乡村的真实感受。
1.2 受城市化影响较少,后发优势明显。
山区由于交通不便,历来受外界的影响较小。由于现代文明对乡村的介入较少,不少山区还保留着大量原始、独特的奇风异俗,也尚有许多颇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地尚未开发,特别是在交通不发达的偏远山区,更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乡村景观和风情,这些尚未开发的乡村旅游地大多数都位于偏僻的地方,地方经济不发达、工业落后、交通不便,因而不为外界所知。但是,当地的风景却十分优美,并且保存了众多原始奇特的自然景观和古朴浓郁的民族文化,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后发优势。
1.3 山区乡村旅游符合游客新的心理需求。
从游人需求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他们对乡村旅游产品和体验的需求逐渐由单一性向多样性扩展。以往城市居民到郊区出游受条件限制,大都出游单一,早出晚归,过夜者甚少,现在则呈现多样化、差异化。过去游客只关注休闲,现在更多的走向了体验、娱乐、教育等全方位的层次。山区特有的资源,让游客观有风景,食有美味,住有条件,购有特产,玩有体验,给了游客自由体验的基石,无论是哪一种群体的游客,均能在山区找到多样化的旅游项目及产品。
1.4 地理位置由劣势转为优势。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游客的出行线路在空间上延展开来,由近郊逐渐向远郊延伸[4]。根据对四川省城市居民的调查发现,目前游客对乡村旅游的空间距离选择比以往增大,居民对乡村旅游出游半径逐步扩大,约有59%的游客选择的出游半径为1~3 h车程的范围;32.1%的自驾车旅游者选择1~2日游,38.5%的自驾车受访者认为周末理想的出游距离为100~200 km,超过了以往只属于城市周边的近郊型乡村旅游,地处远郊的山区进入了这个圈层。随着各地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近郊工业气息大增,远郊因发展滞后,环境纯自然,食品纯天然,成了吸引游客的亮点,离市区较远的山区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客源地。
尽管山区乡村旅游有很多开发的优势,但从最初对近郊型乡村旅游的模仿发展到现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导致山区乡村旅游地没有突出地域的优势,发展迟缓。山区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2.1 模式单一,功能单调。
最初的山区乡村是从对近郊型乡村旅游的模仿和学习开始的,旅游地具有简单的观光和休闲功能,其主要特点是“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此时的山区乡村旅游和近郊型的乡村旅游没有本质的差别,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要求不高,只要能感受乡村宁静悠然的生活气息就可以了,于是,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大行其道。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结构单
一、功能单调的的山区乡村旅游形式还是满足了很多游客的需求。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于乡村旅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希望能够观光和休闲,还希望乡村旅游地能够提供更丰富的体验、教育、娱乐、度假等方面的功能。但直至现在,山区仍然有许多乡村旅游地沿用初时的经验与模式,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内容千篇一律,无法满足游客的要求,更没有突出山区的优势,功能单调。
而近郊型乡村旅游由于交通方便,距离客源地较近,更能吸引游客,导致山区乡村旅游发展进入瓶颈阶段,走入困境。
2.2 旅游产品趋同化严重,缺乏地方特色。
山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从最初的农家乐,到现在的民俗村寨到度假休闲村,似乎类型多样,但真正具有地方特色的山区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很少。首先,山区乡村旅游资源性质类同,均以山区、乡村、生态做为主打品牌;其次,同一区域的山区在地貌、人文环境、历史传承方面类似,加上面向同类同区域的客源市场,经营模式单一,近距离范围内山区乡村旅游产品趋同化和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另外,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地域之间趋同、区县之间趋同、村域之间趋同,比如,从青海到西藏到甘肃到四川,都有藏族风情的山区乡村旅游点,但各地的开发模式甚至待客模式均相同,没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缺乏特色的旅游地是没有生命力的,会导致游客的重游率越来越低,山区乡村旅游也就因此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支撑。
2.3 景观城市化和人工化严重。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卖点”。山区乡村旅游的核心在于“乡村”和其特有的山区气息,然而,在很多山区乡村旅游地,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并没有了解游客的真正需求,误以为将乡村的景观建设的漂亮就是吸引游客的杀手锏,于是将原有的纯朴自然乡村景观改造成城市的翻版,统一化的墙面,标准化的建筑,规范的市场,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将山区乡村旅游地变成了“山区乡村土地上的城镇”,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也使其失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4],同时也使游客失去了选择和兴趣。
2.4 旅游要素结构不合理,形象不突出。
旅游者对客源地的选择因时因地而变化,但受市场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必须高度关注要素结构的合理性。山区乡村旅游地特色的缺乏是因为不了解游客的真实需求,其旅游要素结构的不合理性降低了消费者对山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兴趣和选择意向。游客选择山区乡村旅游,是希望能够真正看到山景,体会到山情,品尝到山味,感受到山风,然而目前一大批山区乡村旅游地提供了和近郊乡村旅游一模一样的产品,没有注重游客选择的吃、住、行、游、娱、购各要素的合理搭配与环境的协调,没有打造出真正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山区乡村旅游开发优化策略。
3.1 去城市化,还原乡村印象。
山区乡村旅游与近郊型乡村旅游相比,“乡村” 的优势更明显,在开发中,应尽可能的还原质朴天然的乡村面貌。乡土情结是引发乡村旅游的根本动力,其发生地是“乡村”,必然有区别于城市或城镇的本质属性[5]。城市化的喧嚣和忙碌是游客特意逃避的,因此,区别于城市性的乡村印象是山区乡村旅游的基本动力,也是山区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和可持续发展的依托。近郊型的乡村旅游地出现的首要问题是城市化的倾向,而这点恰好是山区乡村可以弥补的。山区乡村清晨安详,夜晚宁静,这种传统的乡村印象最符合游客对于“乡村”的心理感受,故在山区乡村旅游开发中,尽可能的远离城市化的影响,还原农村本色,展现农家风情。让游客的脚步在山区乡村空间里旅行,精神在山区乡村概念中旅行,将山区乡村的本土面貌完整地展现于游客面前。
3.2 延长旅游时间,打造“短期休闲度假模式”的游憩空间。
随着我国对节假日的进一步调整,短时间的假期越来越多,再加上平日的双休日,城市居民的休闲习惯也随之改变,越来越多的游客倾向于“短距离、长时间”的休闲方式。国家旅游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市民外出旅游住宿为0夜的人数比例为59.3%,但在关于希望的逗留时间调查时,有高达40.6%的被调查者愿意在乡村旅游住宿[6],这说明乡村旅游的度假市场很大,但近郊型的旅游地没有将其转化为现实的客源市场。城郊型的乡村旅游地距城市中心区近,交通发达,大部分游客的逗留时间为半天到一天,但山区一般距中心城市有一定的距离,一天或半天之内的旅途会让游客疲惫,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可将其距离上的劣势变为开发的优势,通过开展生态观光游、青山绿水休闲游、绿色生态考察游、原始森林探险游等多主题的旅游活动,有效延长旅游时间,打造旅游度假花费不高,适合2~3 d天的短期度假,与周末双休日和新的假日制度的闲暇时间相符合的“短期休闲度假地”,让游客在悠闲的乡村环境中度过长短适中的假期,带动乡村旅游,实现从观光到度假旅游方式的升级。
3.3 开发乡村性强的原生态旅游商品。
与近郊型乡村旅游地相比,山区乡村具有的最大优势是尚未受到太多外界的影响而保留了相对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旅游商品。乡村旅游的产生与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乡村旅游商品,即使同一种人文环境,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又有不同的特征,如当地土特产、手工技艺、民族服饰等,都是游客感兴趣的内容。从工业文明中逃离出来的人们要体验的是地道的农业文明,而不是工业文明的复制品,真正富有乡土特色的产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山区乡村日常生活中很普通的东西,如田间地头的水果,现摘的毛豆等带着露水和泥土气息的农作物对看惯了超市里商品的游客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还有城里不易买到的商品,如农民自家生产的最接近生活的最绿色的最生态的,也是受游客欢迎的;还有些是具有地域、民俗特色的商品,特别是地域文化明显或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原生态产品,均是近郊型乡村旅游地所缺乏的。乡村旅游本身是一种大规模的城乡交流活动,乡村旅游的内在价值及附加值都经由交流的过程表现出来。因此,将原生态的文化和产物在交流展现给游客,是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石。
3.4 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营造“四园”氛围。
从乡村旅游产生的哲学渊源来看,进入后工业文明以来,都市的喧嚣,环境的恶化,工作节奏的加快,时刻激发着人类思想最深处贴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思想,推动着旅游者远离城市,走进田园,“回归乡村”正是“回归自然”的一个部分[7]。山区拥有山体的天然,具有生态的优势,能够较好地满足旅游者对回归自然的强烈向往,因此,从本质上说,山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山区这个特定区域的一种旅游形式,而这种旅游形式必须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才能突出其魅力。
游客对山区乡村旅游地的期望是要有优美的风景、保持完好的山体自然生态、村庄与自然构成一种和谐关系和有机的整体,从而能够达到休闲、身心放松、娱乐、健身等目的,这种期望体现出游客对于山区乡村旅游的需求。首先,它必须是乡村的环境,是具有乡土特点的“田园”;其次,它应该是能够让游客感到赏心悦目和快乐的“乐园”;它还应该是生态环境良好、鸟语花香的“花园”;最后,它应该是可以让游客放下一切烦恼,放松心情的“家园”。这“四园”的氛围是山区乡村提供给游客的精神产品,也是目前追求自然和生态旅游的旅游者希望在乡村旅游中达到的高质量体验。因此,山区乡村旅游应围绕“四园”环境,营造“家”的氛围,为城市居民打造第二个“家”。
第四篇:天津市大港特色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规划背景
一、乡村旅游发展背景
中国乡村地区的建设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进入新世纪,“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中之重的问题之一,党中央领导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构建和谐新乡村的战略,为乡村地区多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呼唤乡村地区的开发和保护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高科技的冲击,城市里的人们对物质化生活的激情逐渐消退,开始厌倦城市的浮躁纷乱,渴望寻找回已经丢失了的那些人性中最本质、最纯粹的东西-平和的心态、和睦的人际关系、“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方式,乡村的农事劳动、和谐氛围、质朴乡情都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催生了城市居民对乡村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向往和追求。
二、规划总体思路
变原始的农家乐为多元休闲产业共同发展的休闲乡村
变季节性的旅游观光为凸显四季风情的魅力乡村
变单一的农业旅游为乡土文化与田园景观结合的品质乡村
三、规划核心
梳理资源条件,确立各村旅游发展主题
实施景观改造,提升乡村整体风格品位
构建产品网络,加强乡村服务设施整合注重生态文化,构建可持续性和谐发展
特色乡村特色游
沙井子
1、资源现状分析
资源组合度和集聚度较好
核心资源不突出
乡野田园区与村落居住区相距较远,近期不易形成有效互动
2、特色提炼
规划区以“丰富”取胜,因“多样”见长,易于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游憩机会谱系,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季节的休闲游憩需求;
视线开阔的大尺度田野空间,本身就具有舒畅身心、舒缓压力的功能。
可通过游线和项目的设计,强化区域的整体性和立体感,营造一个可以让游客畅游其中、纵情放歌、尽情体验四季田园景观的内容丰富、种类齐全的游憩空间。
3、总体定位与发展策略
总体定位
四季田园——四季果蔬采摘、四季休闲游赏、四季田园风景
其核心理念就是秉承淡旺季均衡的原则,突出乡村旅游的无季节性,打造“四季皆有果可摘、四季皆有景可赏、四季皆有快乐可享”的生态田园空间。
四季果蔬采摘
四季休闲游赏
四季田园风景
功能定位
以四季采摘、休闲垂钓为主,辅之以田野畅游、滨水观光、农事体验等功能。
形象定位
畅心五彩乡野•放歌四季田园
4、空间结构布局
四区•两环•两轴线
四季蔬果采摘区
乡村垂钓休闲区
现代农业体验区
滨河生态景观区
1、两环:建设两条游览环线
内环线
围绕垂钓园为中心,串联起周边的休闲游乐设施、葡萄长廊、蔬果采摘区,形成本区的核心游线。外环线
连接区域外围道路和青静黄河沿岸游路,形成区域外围的游览环线,同时承担着外界与游览区之间交通连通功能。
2、两轴线:形成两条互动发展轴
村落-垂钓园互动发展轴
垂钓园-果园-农田-河岸纵深互动发展轴
3、产品策划
总体围绕“四季田园”品牌,重点构建两大旅游产品体系、两大景观游赏体系和三大旅游节庆活动,即: 两大旅游产品体系:四季田园休闲体验产品、乡村垂钓休闲产品;实现动静结合、功能互补特色。两大景观游赏体系:田野景观游赏体系、滨河生态景观休闲体系;实现四季景观分明特色。
三大旅游节庆:快乐冬钓节、四季采摘节、青少年学农节。实现四季参与体验特色。
突出“动静结合、亮点鲜明”的特色。
崔庄子
1、资源现状分析
枣历史文化特色突出,但倚重枣文化易造成文化单调和四季非均衡
传统乡村景观和现代人文风情高度集聚、和谐相融,使崔庄在游览空间和体验内涵上都具有丰富的外延。冬枣品牌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2、特色提炼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崔庄村最大的特色在于曾为进贡珍品的古冬枣,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御枣”概念将可以成为崔庄旅游形象的主元素,形成独特的旅游品牌。悠久的冬枣栽培历史和大面积原始冬枣林以及由此构成的古朴、雅致的乡土景色,冬枣所承载的地方文脉与历史文化,均可以构成“御枣”特色的有效资源支撑。
3、总体定位与发展策略
总体定位
御枣庄园——尊贵之枣•富华之枣•灵寿之枣
功能定位
重点发展御枣文化休闲体验功能,并辅之以科普教育、乡野休闲游乐、工业新村参观等功能。
形象定位
三千米乡村画卷•六百年御枣飘香
4、空间结构布局
六园•两轴
1、六园:六个主题园
(1)御枣园
(2)福寿园
(3)吉祥园
(4)科普园
(5)新枣游园
(6)新村游园
2、两轴
(1)崔庄-郭庄互动发展轴
(2)港中路外部旅游连通轴
5、产品策划
一硬一软相互促进:以软促硬,利于以小投入带动大市场,并迅速占据市场;以硬促软,利于不断形成鲜明的市场卖点,推动崔庄特色旅游村的持续开发建设。
硬产品建设:六个主题园+娘娘河景观带+崔庄—郭庄旅游互动发展轴
软产品建设:四季节庆游赏活动+御枣特色旅游商品
北抛庄
1、资源现状分析
河塘绕村,湿地景观遍布,湿地+家园的气质出众
乡村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具备打造和谐生态乡村典范的潜质
2、特色提炼
北抛的特色在于由“水”而生的优美的湿地景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乡村生活画面,北抛的美不仅是一种表面的景色,更是一种融合了生态和谐哲理的乡村人的生活理念,其“阡陌新青杨柳风,潺潺细水绕葱茏”的北方水乡韵味的凸显与强化也应是未来旅游业开发的重点。
3、总体定位与发展策略
总体定位
湿地家园•乡村嘉年华
湿地家园——水之灵动、乡之和谐、家之亲情
凸显北抛村“湿地家园”的总体环境景观打造意向,展现水绕村落的灵动之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居的乡村生活理念以及融合了乡情、亲情的家园归属感。
乡村嘉年华——美丽乡村、快乐乡村、气质乡村
凸显北抛村“乡村嘉年华”的总体功能定位,通过策划丰富多样的传统乡村活动项目,展现乡土生活生产方式、诠释乡村生活理念。
功能定位
重点构建以乡村生活体验为主,湿地观光休闲、果园采摘、生态环境教育、革命历史教育为辅的乡村旅游功能体系。
形象定位
碧野仙踪地•生态绿水洲
4、空间布局
三区•一带•两轴
三区:三个旅游功能区
生态新村生活展示区
果园湿地生态休闲区
快乐乡村嘉年华区
一带:唐河乡村水岸景观带
两轴
内部旅游发展轴
外部交通联络轴
第五篇: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文章来源: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时间:2009-07-08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1部分:通则
Rating standard for special rural tourism categories
Part 1: General rule
前 言
DB11/T 652《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分为以下九个部分:
——第1部分:通则;
——第2部分:国际驿站;
——第3部分:采摘篱园;
——第4部分:乡村酒店;
——第5部分:养生山吧;
——第6部分:休闲农庄;
——第7部分:生态渔家;
——第8部分:山水人家;
——第9部分:民族风苑。
本部分为DB11/T 652的第1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北京市旅游局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由北京市旅游局组织实施。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市旅游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慧光、安金明、谷慧敏、赵广朝、张伟、刘玲、牟晓婷。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1部分:通则 1 范围
DB11/T 652的本部分规定了各“乡村旅游特色业态”应具有的共有要素的基本要求及评定规则。
本部分适用于“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的乡村旅游接待单位。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DB11/T 6522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T 10001.1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1部分:通用符号
GB/T 10001.2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
GB/T 18973-200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3.1
乡村旅游 rural tourism
指通过以乡村为依托,以乡村空间环境为活动场所,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及风俗、农民生活场景等主要旅游吸引物,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娱乐、求知、体验等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3.2
乡村旅游接待单位 rural tourism household
指由乡村环境、若干建筑物和附属设施等组成,形成一定规模的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独立经营主体。3.3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 special rural tourism categories
指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经营所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特定产业形式,它具有类型独特性和空间分布集群性。4 总则
4.1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的确定,应达到本部分所列评定条件,否则不具备参评资格。4.2 由若干建筑物或者若干部分组成的接待单位,如果以整体设施申评,则不因各区域财产权的不同而区别对待。4.3 乡村旅游接待单位的建筑、附属设施、服务项目和运行管理应符合安全、消防、卫生、环境保护等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4.4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的接待单位应具备合法经营证照,如营业执照、税务证、卫生许可证等。
4.5 从业人员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无不良嗜好,持卫生部门统一颁发的健康证上岗。5 基本要求 5.1 总体环境
环境优美,绿化面积应不少于占地面积的30%。
5.1.1 居住建筑周围无污染性工业企业,水源没有受到工业及生活污染。
5.1.2 空气质量应符合GB 3095-1996的二级标准;环境噪声限值应符合GB 3096-2008的1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
5.1.3 游客公共休息设施布置合理,数量充足。5.1.4 地面平整、无杂物,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现象。5.2 住宿设施
5.2.1 可供出租的客房3间(套)及以上。
5.2.2 门锁为暗锁,有防盗装置,显著位置张贴应急疏散图及相关说明。5.2.3 装修良好,有软垫床、桌、椅、床头柜等配套家具。5.2.4 备有饭店服务指南、价目表、住宿须知。5.2.5 16小时提供冷热饮用水。
5.2.6 有符合环保标准的采暖、制冷设备。5.2.7 有供客人独立使用的卫生间,洗浴设施齐全。
5.2.8 客房、卫生间每天全面整理一次,隔日或应客人要求更换床单、被单及枕套,并做到每客必换。5.3 餐饮设施 5.3.1 餐厅
5.3.1.1 餐位数应达到10个。
5.3.1.2 餐厅餐台摆设整齐美观,餐桌/椅、餐具、饮具、台布、餐巾等完好无破损,保持洁净。
5.3.1.3 有设计美观、明码标价的菜单。5.3.1.4 有空调及通风设备。
5.3.1.5 有标识明显的吸烟区和非吸烟区。5.3.1.6 地面经过防滑处理、便于冲洗。5.3.2 厨房
5.3.2.1 各类设备、器皿完好、洁净,应有单独的冷荤准备空间与厨具。5.3.2.2 有防蚊、蝇、虫、鼠和预防传染疾病措施。5.3.2.3 有使用明火、电、气的安全防火措施。5.4 基础设施
5.4.1 所处位置交通便利。
5.4.2 主要道路平整干净,可以通行机动车辆,配有路灯。
5.4.3 主要道路及路口有指示牌(图),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符合GB/T 10001.1和GB/T 10001.2的规定,各种指示和服务文字应使用规范的中英文同时表示,各种公共信息资料如全景图、标识牌、景物介绍等与整体环境协调。
5.4.4 有方便游客停车的场地,标识清晰,卫生整洁,与周边环境协调。5.4.5 有稳定的供水供电供气系统。5.4.6 有固定公用电话,并配备市内电话簿。5.4.7 可以接收无线信号,无线通讯正常。5.4.8 可以提供宽带网络服务。
5.4.9 存放垃圾的设施设备和场地清洁、无异味,垃圾清扫、清运及时,分类处理。5.4.10 公共厕所
5.4.10.1 便器、洗漱台、面盆(水池)、镜面、水龙头等设施完好。5.4.10.2 有挂衣钩、卫生纸托架、纸篓、洗手液或香皂等客用设施与物品。5.4.10.3 地面有防滑提示或标志,墙面有防滑扶手。
5.4.10.4 卫生符合GB/T 18973-2003一星级旅游厕所标准要求。5.4.10.5 地漏排水畅通。
5.4.11 应具备坡道、安全扶手等基本的无障碍设施。5.5 安全要求
5.5.1 安全通道、疏散楼梯保持畅通,安全标志明显,应急灯完好。5.5.2 配备灭火器材并保持完好有效。5.5.3 危险区域有专人管理和醒目的相关警示。
5.5.4 交通、游览、娱乐等各项设施的防护设备齐全,维护及时;能为游客提供及时的旅游救助。
5.5.5 有应对各种紧急事件如地震、食物中毒、恐吓电话及可疑爆炸物等的安全预案,并及时上报。
5.5.6 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和紧急事件处理技能培训。5.6 服务要求 5.6.1 服务人员上岗着统一服装,且服装整洁,仪表端庄,举止文雅大方。5.6.2 服务人员注意个人卫生,严格执行岗位卫生工作程序。5.6.3 服务人员能够用普通话服务,使用礼貌用语。5.6.4 服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本岗位的相关服务知识。5.6.5 尊重游客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5.6.6 定期对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5.6.7 及时合理地处理游客投诉。5.6.8 明码标价、计量准确,无强买强卖。5.7 社会贡献要求
5.7.1 促进本地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创业,吸纳本地及周边地区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
5.7.2 保护和弘扬本地传统文化,促进本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5.7.3 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与对外交往能力。6 评定 6.1 评定组织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评定委员会负责对“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进行评定和管理,评定委员会由政府相关部门、科研部门和企业的专家代表组成。6.2 评定程序
评定程序为申报、受理与评定、批复与公告、颁发标志牌四个步骤。6.2.1 申报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的评定采取自愿原则。凡自愿申报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的单位,须填写“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评定申报表”,并提交相关文件与证明材料,“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评定申请表”见附录A。
每个乡村旅游接待单位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一种最能反映本单位特色的业态申请评定。6.2.2 受理与评定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评定委员会在收到申请单位相关申报材料的1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单位的基本条件进行现场评判。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的确定,应满足本部分第5章要求。
对达到本部分第5章要求的申请单位,按照其所申请“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的对应标准进行现场评分,全面考核,综合评定。6.2.3 批复与公告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评定委员会对通过现场评定的乡村旅游接待单位做出批复,并发出公告,公告期为10天。6.2.4 颁发标志牌
公告期满,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评定委员向申请单位颁发其所申请的“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志牌和证书,标志牌和证书的有效期为三年。7 复核与处理 7.1 复核
7.1.1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实行复核制度。已获得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志牌和证书的乡村旅游接待单位应自觉接受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评定委员的复核。
7.1.2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评定委员会复核工作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向被复核的“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申请单位出具书面的报告。7.2 复核结果的处理
7.2.1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的接待单位在经营接待过程中有消费者投诉,经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评定委员会查实后,根据情节和影响程度给予警告直至撤销“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资格。7.2.2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的接待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安全、消防、食品卫生等重大责任事故或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评定委员会直接取消其“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资格,收回标志牌及证书。
7.2.3 被取消“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资格的接待单位,自被取消资格之日起一年后方可重新申请“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的评定。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2部分:国际驿站
Rating standard for special rural tourism categories
Part 2: International homestead
前 言
DB11/T 652《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分为以下九个部分:
--第1部分:通则;
--第2部分:国际驿站;
--第3部分:采摘篱园;
--第4部分:乡村酒店;
--第5部分:养生山吧;
--第6部分:休闲农庄;
--第7部分:生态渔家;
--第8部分:山水人家;
--第9部分:民族风苑。
本部分为DB11/T 652的第2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北京市旅游局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由北京市旅游局组织实施。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市旅游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市朝阳区旅游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慧光、安金明、谷慧敏、吕勤、赵广朝、张伟、刘玲、牟晓婷、杨伟萍。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2部分:国际驿站
范围
DB11/T 652的本部分规定了“乡村旅游特色业态”之国际驿站的基本要求和评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乡村旅游特色业态”之国际驿站。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2.1
国际驿站 international homestead
以家庭(户)为基本旅游接待单位,主要为境外游客提供可亲身参与体验当地或异国的日常生产、生活和休闲娱乐活动的独立经营主体。3 基本要求 3.1 环境景观与建筑
3.1.1 建筑外观、门窗、庭院、装修、床与家具、室内装饰应有浓郁的地方或异国特色,与环境协调,建材采用当地或者环保材料。
3.1.2 社区应有富有地方或异国特色的游览景点,或保存完好的旧建筑,或具有地方或异国特色的民居,或具有异国宗教文化和纪念意义的建筑。
3.1.3 各种指示标识可同时使用中文、英语及其他1种及1种以上外语表示。3.2 特色餐饮
3.2.1 可提供同时使用中文、英语及其他1种及1种以上外语表示的菜单。
3.2.2 可提供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餐饮以及具有当地特色的节庆餐饮,或能够提供有异国特色的民间餐饮或节庆餐饮。3.3 特色旅游活动
3.3.1 可供游客参与居民日常生活或家庭文体娱乐活动和户外活动等一般休闲活动。3.3.2 可供游客品尝和参与制作具有当地特色的日常和节庆食品,或品尝或参与制作具有异国特色的日常和节庆食品。
3.3.3 可供游客参与具有当地特色的节庆或其它类型的文娱活动,或具有异国民俗特色的传统娱乐性活动。3.4 特色旅游服务
3.4.1 服务人员可使用英语或其他种类外语与境外游客进行交流、提供服务。3.4.2 服务人员掌握当地历史及民俗文化知识。3.5 市场影响力
3.5.1 接待客人50% 以上为境外客人。3.5.2 积极主动宣传。4 评分要求
4.1 国际驿站评分按附录A进行,总分600分。4.2 申请国际驿站的乡村旅游接待单位应达到420分。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3部分:采摘篱园
Rating standard for special rural tourism categories
Part 3: Picking garden
前 言
DB11/T 652《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分为以下九个部分:
--第1部分:通则;
--第2部分:国际驿站;
--第3部分:采摘篱园;
--第4部分:乡村酒店;
--第5部分:养生山吧;
--第6部分:休闲农庄;
--第7部分:生态渔家;
--第8部分:山水人家;
--第9部分:民族风苑。
本部分为DB11/T 652的第3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北京市旅游局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由北京市旅游局组织实施。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市旅游局、北京市大兴区旅游局、北京市大兴区农村工作委员会。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慧光、安金明、张凌云、谷慧敏、郑杨、唐鸣镝、黄振宇、何立楼、黄道平、朱彦河。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3部分:采摘篱园 范围
DB11/T 652的本部分规定了“乡村旅游特色业态”之采摘篱园的基本要求与评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乡村旅游特色业态”之采摘篱园。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DB11/T 652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 18406.1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
GB 18406.2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果安全要求
GB/T 18407.1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
GB/T 18407.2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果产地环境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3.1
采摘篱园 picking garden
以特色蔬菜、果品或其他特色农作物为特色吸引物,提供观赏、采摘、休闲、学习和科普等综合活动的种植园区或科研生产基地。4 基本要求 4.1 种植特色
4.1.1 种植面积不低于30亩,具有一定占地规模。4.1.2 园区景观以采摘类植物为主,有观赏性。4.1.3 可供观赏、采摘的品种丰富。4.2 科普解说与展示 4.2.1 有可供陈列展示的场所。4.2.2 有科学规范的解说牌示系统。
4.2.3 有采摘品自身及其延伸知识的科普内容,设计合理规范。4.2.4 有相对固定的专业技术人员讲解指导。4.3 采摘活动与服务
4.3.1 有具吸引力的采摘活动,具有创意性、趣味性和知识性。4.3.2 有组织合理的采摘活动,有序安排形式多样的竞技项目。4.3.3 有保障采摘的设备及服务。4.3.4 有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及警示标志。4.3.5 有配套的休息设施及餐饮。4.4 采摘品安全
4.4.1 采摘品的安全应符合GB 18406.1和GB 18406.2的要求,并告知游客科学的食用方法。
4.4.2 采摘品的产地环境安全应符合GB/T 18407.1和GB/T 18407.2的要求。4.5 节能与环境保护
4.5.1 宜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4.5.2 宜使用采用清洁能源的设施、设备。
4.5.3 应使用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或包装材料,符合环保要求。4.6 市场影响力
4.6.1 在观光农业领域内有较好的美誉度。4.6.2 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5 评分要求
5.1 采摘篱园评分按附录A进行,总分600分。5.2 申请采摘篱园的乡村旅游接待单位应达到420分。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4部分:乡村酒店
Rating standard for special rural tourism categories
Part 4: Rural hotel
前 言
DB11/T 652《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分为以下九个部分:
--第1部分:通则;
--第2部分:国际驿站;
--第3部分:采摘篱园;
--第4部分:乡村酒店;
--第5部分:养生山吧;
--第6部分:休闲农庄;
--第7部分:生态渔家;
--第8部分:山水人家;
--第9部分:民族风苑。
本部分为DB11/T 652的第4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北京市旅游局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由北京市旅游局组织实施。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市旅游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市昌平区旅游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慧光、安金明、秦宇、谷慧敏、赵广朝、张伟、刘玲、牛越胜、吕林娟、李万佰、李成龙、郭浩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4部分:乡村酒店 范围
DB11/T 652的本部分规定了“乡村旅游特色业态”之乡村酒店的基本要求和评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之乡村酒店。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2.1
乡村酒店 rural hotel
依托乡村自然人文风景、民俗民风,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乡村住宿、餐饮、娱乐度假等功能的独立旅游住宿经营主体。3 基本要求
3.1 环境景观与建筑
3.1.1 建筑布局合理,建筑体量、高度、色彩、造型相互协调,建筑物与周边环境、景观格调协调。
3.1.2 建筑材料、风格具有乡村特色,自然和谐。3.1.3 应有农业生产用具、生活用品原真性展示或具有农业特色的建筑小品。3.1.4 酒店公共场所宜采用民间艺术品进行装饰,乡土气息浓厚。3.2 住宿设施
3.2.1 有可供出租的客房30间(套)及以上。
3.2.2 有方便使用的电话机,可以拨通或使用预付费电信卡拨打国际、国内长途电话,并配有使用说明。
3.2.3 有彩色电视机,画面音质清晰。3.2.4 有防噪音及隔音措施。3.2.5 设有至少两种规格的电源插座。3.2.6 24小时提供冷热饮用水。
3.2.7 客房家具与酒店整体风格相统一或者协调。
3.2.8 客房有卫生间,装有抽水恭桶、面盆、淋浴或浴缸(配有浴帘)。采取有效的防滑措施,24小时供应冷水,18小时供应热水。3.2.9 客房及卫生间用品采用具有乡村特色的样式。3.2.10 客房采用乡村特色手工艺品进行装饰。3.3 特色餐饮
3.3.1 可采用当地种植或养殖的原材料制作餐饮产品。3.3.2 可提供有乡村特色的餐饮产品。
3.3.3 菜品名称及内容应与乡村习俗相联系,并有相应的介绍解说。3.3.4 餐厅的手工艺品装饰与酒店整体风格相统一或协调。3.4 特色旅游活动 3.4.1 休闲娱乐
3.4.1.1 有休闲娱乐活动场所及设备。3.4.1.2 有健身活动场馆及设备。3.4.2 乡村文化体验
3.4.2.1 可供游客参与的特色小杂粮、时令蔬菜、新鲜果品采摘活动。3.4.2.2 可供游客参与的领养动植物、垂钓等农事体验活动。3.4.2.3 有介绍当地故事传说、儿歌歌谣、谜语、谚语等的游艺活动。
3.4.2.4 有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音乐、舞蹈、戏剧等活动,以及民间传统体育与竞技活动。3.4.2.5 可展示或传授民间手工技艺。3.5 市场影响力
具有市场美誉度和影响力。4 评分要求 4.1 乡村酒店评分按照附录A进行,总分600分。4.2 申请乡村酒店的乡村旅游接待单位应达到420分。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5部分:养生山吧
Rating standard for special rural tourism categories
Part 5: Mountain wellness resort
前 言
DB11/T 652《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分为以下九个部分:
--第1部分:通则;
--第2部分:国际驿站;
--第3部分:采摘篱园;
--第4部分:乡村酒店;
--第5部分:养生山吧;
--第6部分:休闲农庄;
--第7部分:生态渔家;
--第8部分:山水人家;
--第9部分:民族风苑。
本部分为DB11/T 652的第5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北京市旅游局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由北京市旅游局组织实施。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市旅游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市房山区旅游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慧光、安金明、张超、谷慧敏、赵广朝、张伟、刘玲、冀显江、于云飞、姜珊。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5部分:养生山吧 范围
DB11/T 652的本部分规定了“乡村旅游特色业态”之养生山吧的基本要求和评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乡村旅游特色业态”之养生山吧。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2.1
养生 wellness
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以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为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2.2
养生山吧 mountain wellness resort
依托山地资源,以绿色健康、修身养生为经营理念,从事颐养身心、健康休闲、舒适度假的经营主体。3 基本要求 3.1 环境景观与建筑 3.1.1 室外环境
3.1.1.1 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3.1.1.2 自然环境适合疗养。3.1.1.3 周边环境优雅安静。3.1.2 室内环境
3.1.2.1 创设与养生相联系的文化氛围。
3.1.2.2 室内公共区域有2种以上对人体有益的绿色植物。3.1.2.3 有养生知识的信息资料展示。3.1.3 景观
3.1.3.1 景观绿色天然,植被覆盖率50%以上。3.1.3.2 树种多元化搭配,赏心悦目。3.1.3.3 景观与建筑及周围环境协调配套。3.1.3.4 景观名称、风格有文化内涵。3.1.4 建筑
3.1.4.1 建筑依山而建。
3.1.4.2 由独立的建筑组成建筑群。3.1.4.3 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独特、环保。3.1.4.4 建筑名称、风格有文化内涵。3.2 住宿
3.2.1 有2种以上的客房类型可供选择。3.2.2 客房内部布置、装饰有文化内涵。3.2.3 客房内有对人体有益的绿色植物。3.2.4 有对客服务台。
3.2.5 服务人员服饰有文化内涵。3.3 餐饮服务
3.3.1 餐饮原材料无公害。
3.3.2 有适宜于养生的主食与菜品搭配推介。3.3.3 能提供不同搭配的时令养生菜品。3.3.4 有2种以上的养生药膳等特色餐饮。3.3.5 菜品名称及内容应与养生相联系。3.4 养生设施及活动
3.4.1 至少有2处养生保健设施。
3.4.2 至少有3种运动健身设施、场所或项目。3.4.3 能设计并安排养生作息内容。3.4.4 能设计并安排不同的健身方案。
3.4.5 至少有2种调理生理活动及心理活动的项目。3.4.6 能提供身心保健方面的讲座和咨询。4 评分要求
4.1 养生山吧的评定按附录A进行,总分600分。4.2 申请养生山吧的乡村旅游接待单位应达到420分。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6部分:休闲农庄
Rating standard for special rural tourism categories
Part 6: Leisure farm
前 言
DB11/T 652《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分为以下九个部分:
--第1部分:通则;
--第2部分:国际驿站;
--第3部分:采摘篱园;
--第4部分:乡村酒店;
--第5部分:养生山吧;
--第6部分:休闲农庄;
--第7部分:生态渔家;
--第8部分:山水人家;
--第9部分:民族风苑。
本部分为DB11/T 652的第6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北京市旅游局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由北京市旅游局组织实施。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市旅游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市通州区旅游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慧光、安金明、郑杨、谷慧敏、赵广朝、张伟、王伟、刘玲、张凌云、唐鸣镝、黄振宇、张兰荣、赵久志、李永林、王凤荣、王劲松、刘希祥、党国玲、张秀英、孟雪。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6部分:休闲农庄 范围
DB11/T 652的本部分规定了“乡村旅游特色业态”之休闲农庄的基本要求和评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乡村旅游特色业态”之休闲农庄。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DB11/T 652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14308—2003 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3.1
休闲农庄 leisure farm
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综合服务设施的经营主体。4 基本要求 4.1 环境景观与建筑
4.1.1 占地规模不小于100亩。4.1.2 整体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4.1.3 农庄景观有较强的休闲主题特色。4.1.4 环境与小品景观分布合理且与环境协调。
4.1.5 有游客中心且位置合理并提供农庄宣传品、印刷品。4.1.6 安全警告、道路引导标识规范、明显且数量合理。4.1.7 建筑外观、形式、色彩、材料及空间尺度与周围环境协调。4.2 特色活动项目
4.2.1 项目组织安排合理,休闲特色突出,可参与性项目不低于5项。4.2.2 提供丰富多样的粮食、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的种植、采摘等休闲体验。4.2.3 有可供参观的传统农业、养殖业及高新农业设施设备、工艺技术和成果展示。4.2.4 有家禽、水产养殖饲养基地,提供喂养、垂钓等休闲体验。4.2.5 有小面积地块供游客租种并提供代种代管业务及咨询、指导。
4.2.6 有与当地地域人文特色相结合的休闲娱乐项目及供游客自娱自乐的农事、节事类参与性民俗活动。
4.2.7 有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现代体育健身活动项目。4.2.8 有文化传播、知识普及类项目及场所。4.3 住宿
4.3.1 客房数不低于20间。
4.3.2 达到或高于GB/T 14308—2003一星级标准。4.3.3 家具、门窗、墙壁装饰有主题特色或乡村特色。4.3.4 服务员服饰有主题或地域特色。4.4 特色餐饮
4.4.1 餐厅餐位数不低于50位。
4.4.2 有传统民俗节日的特色餐饮,如月饼、年糕、元宵、粽子、腊八粥等。4.4.3 使用自产无公害农副产品比例达到80%以上,有典型农家菜、时令菜。4.4.4 提供乡村地域特色菜品,代客加工自采、自钓农副产品。
4.4.5 餐厅内部装饰、服务员服饰及餐具有主题或地域特色,与环境协调。4.4.6 可提供中小型会议用餐服务。5 评分要求
5.1 休闲农庄评分按附录A进行,总分600分。5.2 申请休闲农庄的乡村旅游接待单位应达到420分。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7部分:生态渔家 Rating standard for special rural tourism categories
Part 7: Eco-fishing home
前 言
DB11/T 652《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分为以下九个部分:
--第1部分:通则;
--第2部分:国际驿站;
--第3部分:采摘篱园;
--第4部分:乡村酒店;
--第5部分:养生山吧;
--第6部分:休闲农庄;
--第7部分:生态渔家;
--第8部分:山水人家;
--第9部分:民族风苑。
本部分为DB11/T 652的第7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北京市旅游局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由北京市旅游局组织实施。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市旅游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市密云县旅游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慧光、安金明、王富德、谷慧敏、赵广朝、张伟、王伟、刘玲、闫军、胡咏君、李群伟、王永库。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7部分:生态渔家 范围
DB11/T 652的本部分规定了“乡村旅游特色业态”之生态渔家的基本要求和评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乡村旅游特色业态”之生态渔家。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DB11/T 652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NY 5070 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3.1
生态渔家 eco-fishing home
依托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村容风貌和渔业特色产业,以“鱼、渔”和水体景观为主题旅游吸引物,可提供特色餐饮、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等服务的独立经营主体。4 基本要求
4.1 环境景观与建筑
4.1.1 规模能适应接待规模要求,拥有较丰富可利用的水资源。4.1.2 选址未造成地貌、植被、水系及景观破坏。
4.1.3 建筑风格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应能体现渔家风情和地方民俗特色。
4.1.4 有景观鱼塘,具有鱼类放养功能。鱼塘内的鱼类和水生植物应不少于4种。4.1.5 有适当规模的池沼,水体景观可满足游客的亲水、戏水需求。4.1.6 设有养殖某些鱼类及其他水生动植物的解说系统。4.1.7 水源地和水源涵养地渔家有污水处理系统。4.2 住宿设施
4.2.1 渔家民居气息浓郁,室内陈设、挂件带有渔文化符号。4.2.2 客房设计具有亲水氛围,临窗有水景。4.2.3 室内摆放有观赏鱼缸。
4.2.4 室外庭院应有观花、观叶、观果类植物,并应突出原生态植物特点。4.3 特色餐饮 4.3.1 餐厅
4.3.1.1 餐厅有鲜活水产品陈列展示柜,具有实用和观赏性。4.3.1.2 餐厅内装饰品具有浓郁的渔家风情和地域文化。4.3.1.3 餐位数不低于20个座位。4.3.2 菜品
4.3.2.1 提供无公害鱼类、瓜果蔬菜。
4.3.2.2 可提供10道以上以鱼为主要原料的渔家风味和地方特色菜肴,并有相应的介绍说明。
4.3.2.3 能够制作全鱼席(宴)。
4.3.2.4 有自制的特色饮品,主食杂粮全部为自产或本地产新粮。
4.3.2.5 有水生植物类菜肴,如新鲜荷叶、鲜莲子、莲藕、菱角、茭白等。4.4 特色旅游活动 4.4.1 休闲活动
4.4.1.1 垂钓场所能接待20人及以上同时进行垂钓。
4.4.1.2 游客可参与喂养、捕鱼等渔事生产活动,配有指导和讲解。4.4.1.3 游客可进行摸鱼虾等水上旅游休闲项目,配有活动安全说明。
4.4.1.4 有捕鱼、鱼干制作、现场编织鱼网、制作常用渔具等渔事表演,具有观赏和可参与性。
4.4.1.5 有捕捞节、放生节等渔事节庆活动。4.5 食品安全
4.5.1 水生动植物养殖环境应安全,养殖场水源应符合GB 3838要求。4.5.2 水产养殖品中渔药残留限量应符合NY 5070的要求。5 评分要求
5.1 生态渔家的评分按附录A进行,总分为600分。5.2 申请生态渔家的乡村旅游接待单位应达到420分。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8部分:山水人家
Rating standard for special rural tourism categories
Part 8: Natural village household
前 言
DB11/T 652《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分为以下九个部分:
--第1部分:通则;
--第2部分:国际驿站;
--第3部分:采摘篱园;
--第4部分:乡村酒店;
--第5部分:养生山吧;
--第6部分:休闲农庄;
--第7部分:生态渔家;
--第8部分:山水人家;
--第9部分:民族风苑。
本部分为DB11/T 652的第8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北京市旅游局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由北京市旅游局组织实施。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市旅游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市延庆县旅游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慧光、安金明、谷慧敏、魏翔、赵广朝、张伟、刘玲、牟晓婷、杨磊、王剑明、申玉民、郑爱娟。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8部分:山水人家 范围
DB11/T 652的本部分规定了“乡村旅游特色业态”之山水人家的基本要求和评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乡村旅游特色业态”之山水人家。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DB11/T 652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 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3.1
山水人家 natural village household
具有一定规模,以自然山水景观为资源实质,以游山玩水、感受农家生活为代表活动,能够为游客提供集观光、娱乐、住宿、餐饮、购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山水环境度假场所的经营主体。4 基本要求 4.1 景观环境与建筑
4.1.1 居住建筑周围500米范围内有山体或湖泊河流等水体景致。
4.1.2 植被覆盖占用地面积的50% 以上,负氧离子含量应达到5000个/立方厘米以上,环境噪声限值应符合GB 3096—2008 的0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4.1.3 建筑造型、外观装饰等突出山水特色,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4.1.4 有独立庭院,有山水景致装饰,充分突出山水特点。4.2 住宿设施
4.2.1 室内装饰风格应与户外景致相协调,山水特色浓郁,有绿色植物、盆景、水生动物养殖等装饰。
4.2.2 家具采用环保材料制作,雕刻或绘有山水图案纹饰,各类卧具质地柔软舒适,布料图案有山水特色。
4.2.3 室内装饰及家具应突出山水特色,采用环保材料。4.2.4 房间名称与山水景观、当地民俗相联系。4.3 特色餐饮
4.3.1 采用当地种植的、无公害的原材料制作、提供食品。4.3.2 针对不同菜品有相应的宣传和讲解。
4.3.3 可提供3种以上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农家饭菜。4.3.4 可提供具有山水特色的菜品和宴席。4.4 特色旅游活动 4.4.1 可提供3种以上设施条件普通的山水旅游活动项目。4.4.2 可提供1种以上设施条件较高的山水特色旅游活动项目。5 评分要求
5.1 山水人家的评分按附录A进行,总分为600分。5.2 申请山水人家的乡村旅游接待单位应达到420分。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9部分:民族风苑
Rating standard for special rural tourism categories
Part 9: Nationality culture village
前 言
DB11/T 652《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分为以下九个部分:
--第1部分:通则;
--第2部分:国际驿站;
--第3部分:采摘篱园;
--第4部分:乡村酒店;
--第5部分:养生山吧;
--第6部分:休闲农庄;
--第7部分:生态渔家;
--第8部分:山水人家;
--第9部分:民族风苑。
本部分为DB11/T 652的第9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北京市旅游局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由北京市旅游局组织实施。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市旅游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市怀柔区旅游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慧光、安金明、范业正、谷慧敏、赵广朝、张伟、王伟、焦安琦、刘玲、姚久兰、靳建辉、李季、李萃、赛利英。
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9部分:民族风苑 范围
DB11/T 652的本部分规定了“乡村旅游特色业态”之民族风苑的基本要求与评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乡村旅游特色业态”之民族风苑。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2.1
民族风苑 nationality culture village
以民族建筑、服饰、风俗、生活形态和宗教信仰与生产方式等为依托,集中展示民族文化、民族风情,以提供民族文化与风情体验为特色的综合接待场所。3 基本要求 3.1 环境与景观
3.1.1 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
3.1.2 经营区域内绿化率不低于50%。3.1.3 景观与建筑及周围环境协调配套。3.1.4 景观名称、风格应体现民族特色。3.1.5 园内步行道路要体现生态性。3.2 建筑与标志牌
3.2.1 建筑风格具有少数民族特色。3.2.2 建筑造型和色调有民族特色。3.2.3 建筑外观装饰有民族特色符号。3.2.4 建筑外观、风格与周围环境协调。3.2.5 苑内标志牌
3.2.5.1 有“民族风苑”名称的特色标志牌。3.2.5.2 标志牌材质、颜色与周围环境协调。3.3 住宿
3.3.1 客房装饰
3.3.1.1 客房内整体装饰格调有民族特色。3.3.1.2 客房内家具有民族特色。
3.3.1.3 卫生间整体装饰风格有民族特色。
3.3.1.4 卧具(床或炕)和地板有民族特色和装饰。3.3.2 客房服务
3.3.2.1 有3种以上的客房类型可供选择。
3.3.2.2 对客服务台能提供民族风情体验项目宣传品。3.4 特色餐饮
3.4.1 餐厅内部装饰体现民族特色。
3.4.2 餐具、酒具、茶具等器皿应具有民族特色。3.4.3 采用当地种植的无公害原材料制作食品。3.4.4 能提供3种以上民族特色餐饮。
3.4.5 菜单设计体现民族特色,能提供中英文菜单。3.5 民族特色体验活动
3.5.1 民族体验活动不少于3项。3.5.2 有民族着装体验。
3.5.3 有民族特色的宴会和美食。3.5.4 有民族婚礼表演体验。3.5.5 有民族节庆活动体验。3.5.6 有参与性的民族歌舞晚会。
3.5.7 有民族劳动体验(放牧、狩猎)。3.5.8 有民族日常生活方式体验。
3.5.9 民族体育项目参与性活动不少于3项。3.5.10 有民族食品或工艺品制作体验。3.6 民族文化 3.6.1 民族服饰
3.6.1.1 服务人员应着本民族传统服饰。
3.6.1.2 服务人员应佩带统一胸牌,胸牌与民族服饰相协调。3.6.2 民族知识
3.6.2.1 服务人员应熟悉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
3.6.2.2 服务人员能给游客熟练地解答关于本民族情况的问询。3.6.3 民族技能
3.6.3.1 服务人员能运用简单的民族语言。
3.6.3.2 服务人员尤其是民族风情表演人员具备一定演艺水平。3.6.4 有尊重民族习俗与宗教信仰的提示与规定。4 评分要求
4.1 民族风苑的评分按附录A进行,总分为600分。4.2 申请民族风苑的乡村旅游接待单位应达到4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