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云南大学生村官考试行政篇——行政征收
2014年云南大学生村官考试行政篇——行政征收
中公教育大学生村官考试网为参加大学生村官考试的考生们总结了《行政征收》,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中公教育大学生村官考试网预祝广大考生能在大学生村官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行政征收的概念与特征
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根据法律规定,以强制方式无偿取得相对人财产所有权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其特征有:(1)行政征收是行政主体针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实施的一种单方具体行政行为;
(2)其实质在于行政主体以强制方式无偿取得相对方的财产所有权;
(3)其实施必须以相对人负有行政法上的缴纳义务为前提。
二、征收的内容与分类
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行政征收的内容主要有:(1)税收征收;(2)建设资金征收;(3)资源费征收;(4)排污费征收;(5)管理费征收;(6)滞纳金征收。
以行政征收发生的根据为标准,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1)因使用权而引起的征收。资源费、建设资金征收可以归人此类。(2)因行政法上的义务而引起的征收。税收、管理费的征收均可归入此类。(3)因违反行政法的规定而引起的征收。排污费、滞纳金的征收可归入此类。
三、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行政征购的区别
(1)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的区别为:
①征用的范围包括相对人的财产和提供的劳务;而征收只限于相对人的财产。
②征用是对财产暂时性地使用,它是使相对人对财产的使用权发生转移;而征收是对财产的永久占有,是将相对人财产的所有权转移给国家。
(2)行政征收与行政征购的区别:征购属于行政合同行为,是双方行政行为;而征收是典型的单方行政行为,无需同相对人协商。
第二篇:2014年云南大学生村官考试行政篇——行政许可与行政确认
2014年云南大学生村官考试行政篇——行政许可与行政确认中公教育大学生村官考试网为参加大学生村官考试的考生们总结了《行政许可与行政确认》,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中公教育大学生村官考试网预祝广大考生能在大学生村官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行政许可的概念与特征
行政许可是行政主体应行政相对方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行政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法律权利的行政行为。
行政许可有以下特征:(1)行政许可是一种依靠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同于行政主体依职权主动赋予相对方权利或免除义务的行为;(2)行政许可是一种采用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的要式行政行为;(3)行政许可是行政主体赋予相对方某种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行为。
二、行政许可的作用
(1)有利于国家对社会经济和其他义务的宏观调控;
(2)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公共利益和保障社会公共安全;
(3)有利于保护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三、行政确认的概念
行政确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相对方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和法律事实进行甄别,给予确定、认可、证明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
四、行政确认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1)确认;(2)认可;(3)证明;(4)登记;(5)批准;(6)鉴证;(7)行政鉴定。
五、行政确认与行政许可的关系
行政确认与行政许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两者常常是同一行政行为的两个步骤,一般确认在前,许可在后。(2)两者有时是一个行为的两个方面。而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①对象不同。许可一般是使相对方获得某种行为的权利;而确认则是确认相对方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和法律事实等。②法律效果不同。许可是允许被许可人今后可以进行某种对一般人禁止的行为,其法律效果具有后及性,没有前溯性;而确认是对既有的身份、能力、权利、事实的确定和认可,其法律效果具有前溯性。
想获取更多信息请参阅:大学生村官考试内容 村官考试。
相关阅读:
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第三篇:2012大学生村官考试行政能力测试常识
公务员考试园地
2012年大学生村官考试行测常识
政治常识
一、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的客观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
(2)运动和发展
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
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矛盾及其特点;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对事物的特点要进行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
公务员考试园地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相互关系;做事情要把握重点和主流,同时也要统筹兼顾;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7)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8)量变和质变
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
(9)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三、认识论
(1)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要不断深化;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四、人生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具有行为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自私不是人的本性;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4)人生价值
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5)理想与现实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属于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作用;把实现最高理想与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公务员考试园地
(6)实践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的。“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六、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循序渐进的根本保证和动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保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
七、“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总: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八、国家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九、国家职能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家对内职能主要有:第一,依法打击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第二,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第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第四,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五,搞好社会公共服务。
国家的对外职能主要有:第一,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第二,发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十、国际关系
公务员考试园地
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再次发生根本变化。这种变动更加强化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十一、国际竞争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已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迅速地发展,一场世界范围的人才竞争之战已经展开,并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
科技常识
一、太阳系
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行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叫太阳系。在太阳系中,太阳是中心天体,其他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PS:冥王星不包括在内。
二、银河系
银河系是一个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成的庞大天体系统。银河系是我们地球和太阳所在的恒星系统,是一个拥有一、二千亿颗恒星,除仙女星系外最大的巨星系。
三、地球
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和运动中。在一系列演化阶段,保持着一种动力学平衡。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地球及其天然卫星——月球,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即地月系统。
四、光年
光年是天文学中常用的距离单位,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的距离叫光年。一光年等于94650亿公里,或63240天文单位,或0.307秒差距。
五、热力学三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衡与转化定律,其内容为:在任何孤立的系统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无论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部分物质传递给另一部分物质,系统的总能量守恒。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热能的传递具有不可逆性,即在没有外界作用的情况下,热能只会从热体传向冷体,而不可能从冷体传到热体。
热力学第三定律是系统的熵在绝对零度时为零,即不存在任何的无序。
六、电磁理论
电磁理论认为:变化着的电场伴随变化着的磁场,变化着的磁场也伴随变化着的电场。
七、燃烧理论
燃烧一般是由热、光或火花等外因引发的复杂化学过程。1772年,法国的拉瓦锡提出增重是反应物与空气化合的结果,初步揭示了燃烧的实质。1777年他在《燃烧通论》中提出了燃烧氧化学说,他对燃烧的正确解释是以物质不灭定律为基础的,成为近代科学发展的柱石。
公务员考试园地
八、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九、蛋白质
20种结果不同的氨基酸按照其组成和排列次序的不同,构成了成千上万种大小不等、功能不同的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是存在于一切生物体中的高度复杂物质,具有重要的生物化学功能。
十、遗传与变异
生物子代和亲代之间的相似现象叫遗传。生物的子代和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这种差异叫做变异。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所引起的变异叫做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条件引起的而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的变异叫做不遗传变异。
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既能够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又能够促使生物不断向前进化。
十一、细胞
细胞是一切生物机体构造和发育的基本单位。细胞的最外面是细胞膜,膜内是细胞质,细胞质里有细胞核,还有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
细胞理论: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细胞是一切植物机构的基本单位,德国动物学家把这一观点扩大到动物界,正式建立了细胞学说。细胞学说的创立是19世纪最伟大的三大发现之一,实现了生物学知识的又一个层次的综合,证明了生物在构造和发育上的统一性。
十二、核酸
核酸是大型酸性的链状分子,含磷酸、戊糖、嘌呤或嘧啶碱基,有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种。
十三、生物进化
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种类由少到多,生活环境由水生到陆生,身体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19世纪著名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生物进化理论,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恩格斯把达尔文的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十四、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生物体经常不断地从外界取得生存所必需的养料,并使这些养料变成生物本身的物质,同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这种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叫新陈代谢。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这两个方面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异化作用释放能量,同化作用需要能量,同化作用需要的能量正是由异化作用所释放出来的。
十五、基因
生物体内的每种蛋白质、酶、多肽激素和细胞因子等都有它自身特定的遗传信息,它们被储存于染色体链中。携带某种特定蛋白质完整遗传密码的那个片段称为基因。
十六、互联网
互联网的发源地是美国。追溯美国互联网的起源,可以从1957年苏联抢先用火箭发射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Spunik一号说起,那时苏联抢在美国前头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使美国朝野大受刺激,全面检讨国家的科学技术政策和教育,以便奋起直追。当时美国总统艾森
公务员考试园地
豪威尔决定设立一个用来发展科学技术的机构,叫做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就是这个机构后来提供经费设立最早的互联网,它叫做ARPANET。
十七、克隆技术
1997年2月23日,英国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的科学家宣布,他们的研究小组利用山羊的体细胞成功地“克隆”出一只基因结构与供体完全相同的小羊“多莉(Dolly)”。“多莉”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生命的诞生没有精子的参与。研究人员先将一个绵羊卵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吸出去,使其变成空壳,然后从一只6岁的母羊身上取出一个乳腺细胞,将其中的遗传物质注入卵细胞空壳中。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含有新的遗传物质但却没有受过精的卵细胞。这一经过改造的卵细胞分裂、增殖形成胚胎,再被植入另一只母羊子宫内,随着母羊的成功分娩,“多莉”来到了世界。2003年2月15日世界首只克隆羊“多莉”死亡。
十八、中国五大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十九、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著名、学术声望最高的国际大奖。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二十、手机
第一台移动电话诞生于1985年。当时还没有“手机”这样一个词,由于它要像背包那样背着行走,所以叫做肩背电话,其重量高达3公斤。与现在形状接近的手机则诞生于1987年。
二十一、人造卫星
1957年10月4日由苏联研制并成功发射。
二
十二、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第一个开发出可以广泛种植的杂交水稻,为中国的水稻种植带来革命性变化,大幅度提高了产量。
二
十三、彩色电视
1928年,英国工程师贝德做成彩色电视显像管。1957年5月17日,美国公开播放彩色电视,效果良好。
二
十四、信用卡
1950年,35岁的美国曼哈顿信贷专家麦克纳马拉发明了信用卡。
经济常识
1.在现代市场经济是,居支配地位的是公司(法人)制企业。
2.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险。
3.保持经济总量基本平衡是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4.我国现行的税把税种分为中央税、共享税和地方税。
公务员考试园地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直接原因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
6.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条件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的独立性。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是经济手段。
8.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调整的最重要措施是优化产业结构。
9.市场机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是完备、统一的市场体系。
10.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国有企业。
1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实行国有企业改革。
12.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是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
13.产业政策的内容有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
14.市场机制核心是价格机制。
15.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竞争型经济。
16.我国要求恢复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缔约国地位,其基本原则是以发展中国家身份,承诺减少关税。
17.社会主义金融市场的基础是资金市场。
18.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稳定货币,发展经济。
19.财政政策被称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内在稳定器”。
20.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通资金,称为直接融资方式。
2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被称为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安全网”和“减震器”。
22.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
23.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处于中间环节的是分配与交换。
24.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5.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的是复式簿记。
26.国际贸易按清偿手段的不同可分为现汇贸易和易货贸易。
27.世界贸易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是部长会议。
28.国际投资的最初形式是资本输出。
29.最早出现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是经济互助委员会。
30.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最高组织形式是经济联盟。
31.经济学领域所谓的“看不见的手”的最初提出者是亚当·斯密。
经济法
1.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是关于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公务员考试园地
2.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1)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科学的计划,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通过建立和执行市场规则,规范市场行为;三是通过政府的职能行为,协调竞争性市场可能带来的市场矛盾。
(2)社会本位原则。社会本位原则以社会公共利益的调整为出发点,社会公共利益的满足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市场运行调控、社会分配调控密切相关。
(3)经济民主原则。经济民主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首要目标,也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基础。没有经济民主,就没有竞争。
(4)经济公平原则。经济公平是指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独立的、平等的法律地位,国家对经济主体的活动应当予以平等待遇和保护。同时,在市场交易中每一个经济主体的权利行使以不侵犯或不妨碍他人的权利为限制。
(5)经济效益原则。追求经济效益是每一个市场主体的宗旨,提高经济效益也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终极目标。
3.经济法的体系
经济法的体系是由多层次的、门类齐全的经济法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经济法的体系有以下几种结构:
(1)企业组织管理法。企业组织管理法是调整在企业设立、变更、终止过程中发生的经济管理关系和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市场管理法。市场管理法是调整在市场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宏观调控法。宏观调控法是调整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是调整在社会保障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公司法的概念
公司是指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商事组织。公司有多种划分标准,基本划分方法是根据股东对公司所负责任不同划分为五类:无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两合公司。
5.有限责任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是指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6.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7.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权利和义务的主要内容
根据我国法律、法规规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权利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产、供、销和人、财、物两个方面;义务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对国家、社会、职工的义务三个方面。
公务员考试园地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采取厂长(经理)负责制,成立职工代表大会进行民主管理,并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
8.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法
外商投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中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共同投资或者仅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9.反不正当竞争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调整市场竞争中为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0.不正当竞争行为
不正当竞争行为是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违反自愿、平等、公开、诚实信用的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主体的经营性、行为的违法性和结果的危害性的法律特征。
11.证券法概述
1998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该法主要适用于股票、公司债券和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证券的发行和交易。我国证券法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和自愿、有偿、诚实信用原则。
证券市场的主体主要由证券投资者、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交易的服务机构、上市公司以及证券交易所构成。在证券法律关系中,这些主体既是权利享有者也是义务承担者。
12.证券的种类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证券做各种划分。从证券权利的内容上,证券可以分为商品证券和价值证券两大类。商品证券是指提货单、购货单、运货单等代表对商品享有请求权的书据。价值证券又分为货币证券和资本证券。货币证券指对一定数额的货币享有请求权的证券,如支票、汇票等商业票据。资本证券指代表一定资本所有权益与一定收益分配请求权的证券,如债券、股票。
13.证券发行
证券发行是指经批准符合条件的证券发行人,以募集资金为目的,按照一定程序将证券销售给投资人的行为。
股份有限公司发行新股,要求公司业绩、经营情况和财务情况良好,公司的融资行为能够承担耐投资者购买股票的责任。向原股东配售股份是股份公司增加股份的行为,公司从社会上获得直接融资必须要取得有关部门的批准。
债券的发行分为金融债券的发行和企业债券的发行,根据《证券法》的规定,政府债券并不适田于该法的规定;企业债券的发行又分为公司债券的发行和非公司债券的发行。公司债券的发行,不仅要符合《证券法》的规定,而且必须符合《公司法》的规定。
14.产品质量法
公务员考试园地
产品质量法,是调整在生产、流通以及监督管理过程中因产品质量而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5.票据
票据是出票人依法签发的,约定由自己或指定他人,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按照票面所载文义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有价证券。《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以下简称《票据法》)所称票据,是指汇票、本票和支票。
16.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指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经济法的重要部门法。
17.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是调整在国家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房地产是从事城镇土地、房屋的开发及经营管理活动的合称。房地产管理包括房地产的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及物业管理等。我国《房地产法》的适用范围是:在我国
城市规划区国有土地范围内取得房地产开发用地的土地使用权,从事的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交易等。
18.宏观调控法调整的方法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方法,以综合运用经济的、行政的、刑事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方法为其特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相结合为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政府的宏观调控活动必须依法进行,不论是运用经济手段,还是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调控范围、原则、目标、内容进行。因此,法律手段是宏观调控法的基本方式,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手段”。
(2)在法律确定的宏观调控框架内,主要运用经济法手段进行调节。
(3)在法律确定的宏观调控框架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为宏观调控的辅助手段。
19.税收
税收,或称租税、赋税、捐税等,简单地说,是国家为实现其公共职能而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活动或称手段。
20.税法
税法是调整在税收活动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经济法的重要部门法,在经济法的宏观调控法中居于重要的地位。21.个人所得税
是以个人所得为征税对象,并由获取所得的个人缴纳的一种税。(1)在税法主体方面,征税主体是税务机关,纳税主体可分为两类,即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其中,凡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即为居民纳税人;凡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我国境内居住不满1年的个人,为非居民纳税人。(2)在征税范围方面,我国实行分类所得税制,包括11个税目,即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以及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22.商业银行法
公务员考试园地
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本法所称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简言之,商业银行是经营一种特殊商品——货币资金的企业法人。
我国商业银行,由三部分组成:(1)现有国家四大专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2)重建和新建的一批商业银行,目前已有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等;(3)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经营原则:“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23.信托
是指当事人一方即委托人将财产转移或者设定于他方即受托人(或称信托人);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法律行为,即为第三人即受益人管理或处分信托财产;受托人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它反映的是一种三边关系。
按照法律关系主体来划分,可以分为个人信托、法人信托。按照法律关系客体来划分,可以分为贸易信托、金融信托和不动产信托。按照信托的目的来划分,可以分为经济性信托、公益性信托。
24.会计法
会计法是调整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会计关系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过程中以及国家在管理会计工作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根据我国新修订的《会计法》,真实、完整、合法是其三大原则。学经济的,还在这地方出错了.......强行记忆别人答案的后果...25.对外贸易法
对外贸易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对外贸易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外贸易法的原则有四项:国家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依法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坚持平等互利;准许货物与技术自由进出口;逐步发展国际服务贸易。
26.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障法是调整以国家和社会为主体,为了保证有困难的劳动者和其他社会成员以及特殊社会群体成员的基本生活并逐步提高其生活质量而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社会保障法的原则有:普遍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国家、用人单位、个人责任分担的原则,;基本社会保障与提高生活质量相结合的原则;社会保障水平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27.社会保险法
社会保险法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起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其目的是使劳动者在由于生、老、病、死、伤、残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和失业中断劳动,本人和家庭失去生活收入时,从社会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我国社会保险包括医疗、疾病、失业、老年、工伤、生育、伤残和遗嘱八个项目。
28.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救助是在人们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社会和国家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资金或实物救济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在我国主要是农村五保供养和城市居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优抚安置是优待、抚恤、安置三种待遇的总称。优待是指对义务兵家属和抚恤补助对象发给由群众负担的优待金;抚恤是指国家对伤残人员和牺牲、病故人员家属所栗取的物质抚慰形式,包括伤残抚恤和死亡抚恤;安置是指对复员退伍军人、公务员考试园地
军队离退休干部及其随军家属和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的安置。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区组织为提高各类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并帮助遇有一定困难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而提供和组织实施的福利性的收入保障和服务保障。
法律常识
一.法的概念与特征
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具有普遍性、明确性和肯定性的,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首先和主要体现执政者意志并最终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称。
1.法的首要特征是:法是为人们提供行为标准的社会规范。这一特征使得法与上层建筑中的国家、军队和其他种种现象区别开来。
2.法以国家政权意志的形式出现。从法的产生和变动途径看,法是由有立法权或立法性职权的国家政权机关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和废止的;从法的实施方式看,法是以国家政权的强制力为后盾来保证其实施的。任何一种社会规范都有一定的强制力,但法的强制力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强制力不同,它是以国家政权的名义所表现出来的强制,是与法庭、监狱、警察以至军队的强力相贯通的。
3.法有普遍性、明确性和肯定性。
(1)法的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具有普遍性。法的适用对象具有普遍性:法具有概括性,通常是为一般的人、抽象的人而不是为具体的人、特定的人提供行为标准的,它的适用对象是普遍的。法的适用范围具有普遍性。法在政权管辖范围内具有约束力,令行禁止,具有统一性。而且,法只要尚未失效,就能反复适用,而不是只适用一次或若干次。这就使得法的适用范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具有普遍性。
(2)法的形式和分类具有明确性、肯定性。法的形式具有明确性、肯定性。法一般都以具体的形式,明确地、肯定地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标准,而不是模糊的、伸缩性很大的社会规范。法的规则或规范的分类使法具有明确性、肯定性。法的规则有多种类别的区分,它们从不同角度使法具有明确性、肯定性。
4.法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从内容构成的角度看,法主要由规范性内容和非规范性内容构成,其中前者是主要的。而规范性内容中权利和义务又是主要内容。
二、法的形式
(一)当代中国的形式
法的形式,以往也被称为法的渊源,是指由一定的有权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表现形式。当代中国法的形式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一般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
1.宪法
作为法的形式,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公务员考试园地
2.法律
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补充、废止的。根据《立法法》第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同时,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享有部分事项的专属立法权,即根据《立法法》第8条的规定,以下10种事项只能制定法律:⑴国家主权的事项;⑵各级人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⑷犯罪和刑罚;⑸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⑹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⑺民事基本制度;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⑼诉讼和仲裁制度;⑽必须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
对于上述10种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除外。
3.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中最高的规范性文件。行政法规的目的或其事项范围主要有两个:一是一般行政的授权立法,是为执行法律,对某些行政管理事项作出规定,一般在有关法律中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国务院制定实施细则等;二是行政的职权立法,即对宪法第89条规定的国务院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国务院可以直接制定行政法规。此外,立法法第9条规定还规定了对行政的特别授权立法,需制定法律予以规范的上述10个事项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还可以通过特别的授权决定,在某一尚未有法律规范的事项上由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条件成熟后再行国家立法;但有关犯罪与刑罚、剥夺公民政治权利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不得授权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指法定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在不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和颁布的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地方性法规的立法主体包括两大类:一是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二是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较大的市包括以下三种:(1)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简称省会城市;⑵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⑶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
地方性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1)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具体规定的事项;(2)属于地方性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除立法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外,其他事项国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根据本地方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规。在国家制定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生效后,地方性法规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相抵触的规定无效,制定机关应当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
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授权决定,制定法规,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
公务员考试园地
制定地方性法规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的原则;(2)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原则;(3)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并由后者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
此外,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的授权决定制定经济特区法规在本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的法规,称为经济特区法规。
5.自治法规
自治法规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大制定的与民族区域自治有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包括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的全面调整本自治地方事务的综合性规范性文件。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制定的调整本自治地方某方面事务的规范性文件。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6.规章
规章通常称行政规章,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行政职权所制定、发布的针对某一类事件或某一类人的一般性规定,是抽象行政行为的一种。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
(1)部门规章,也称为部委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门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按照规定的程序所制定的规定、办法、细则、规则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立法法规定,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制定规章。其中,赋予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享有规章制定权,是立法法新增加的内容。国务院现有组成部、委员会29个,直属机构17个。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都是是国务院组成部委。直属机构是国务院设置的主管各项专门业务的机构。国务院直属机构与国务院的办事机构是职能不同的两类机构,直属机构承担着行政管理的任务,既对国务院负责,也面向社会实施行政管理,而国务院的办事机构不具有行政管理的职能,不面向社会实施行政管理,只协助总理工作,实际上属于总理的决策班子。
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
涉及两个以上国务院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应当提请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或者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制定规章。部门规章应当经部务会议或者委员会会议决定。部门规章由部门首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
(2)地方政府规章是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和法规,并按照规定的程序所制定的普遍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规定、办法、细则、规则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公务员考试园地
立法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包括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事项;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
(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级
上述各种法的形式都具有法的效力,但它们的效力等级又是有差别的。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优先适用效力,经济特区法规的优先适用效力。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适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新的规定优于旧的规定的原则: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法的溯及力:法的溯及力是关于法是否有溯及既往的效力的问题,即法对它生效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是没有溯及力。《立法法》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作为一项法制原则,法是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的。无论是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还是规章,不论其效力等级是高还是低,都没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但是,没有无例外的原则。对于法不溯及既往这项原则来说,如果法律的规定是减轻行为人的责任或增加公民的权利,也可以具有溯及力。世纪考试网版权所有 法律之间、行政法规之间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的冲突的解决:立法法第85条规定:“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裁决。” 地方性法规、规章之间不一致时的裁决机关:立法法第86条规定:“地方性法规、规章之间不一致时,由有关机关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作出裁决:(一)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时,由制定机关裁决;(二)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三)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
公务员考试园地
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三)法律、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改变或撤销
我国实行的是中央统一领导、一定程度分权、多级并存、多类结合的立法权限划分体制。立法权来自不同的方面和主体,制定出不同效力等级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这些规范性法律文件难免发生抵触,出现下位法违反上位法或者其他违法、违宪的情形。为了保障法的统一和有效实施,宪法和法律赋予了有关主体对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监督权,监督的主要形式就是改变或撤销。改变和撤销是有区别的,改变的只是规范性文件的部分条款,撤销的是整个规范性文件。需要改变或者撤销的情形
立法法第87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机关依照本法第八十八条规定的权限予以改变或者撤销:(1)超越权限的;(2)下位法违反上位法规定的;(3)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经裁决应当改变或者撤销一方的规定的;(4)规章的规定被认为不适当,应当予以改变或者撤销的;(5)违背法定程序的。改变或撤销法律、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权限
根据立法法,改变或者撤销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权限是:(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它的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不适当的法律,有权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违背宪法和本法第六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有权撤销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有权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违背宪法和本法第六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3)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不适当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4)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它的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和批准的不适当的地方性法规;(5)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6)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下一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7)授权机关有权撤销被授权机关制定的超越授权范围或者违背授权目的的法规,必要时可以撤销授权。
(四)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备案制度
一般认为备案就是存档备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应当在公布后一定期间内,由其制定或批准机关报送上级立法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存档,以备审查。备案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立法情况,加强对立法的监督,便于备案机关进行审查,消除规范性文件之间的冲突。因此,备案是立法监督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备案机关行使立法监督权的基础。
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三十日内依照下列规定报有关机关备案:(1)行政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2)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3)自治州、自治县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4)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报国务院备案;地方政府规章应当同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应当同
公务员考试园地
时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备案;(5)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应当报授权决定规定的机关备案。
(五)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提出审查要求和审查建议的制度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分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以上五个主体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在审查中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制定机关提出书面审查意见;也可以由法律委员会与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召开联合审查会议,要求制定机关到会说明情况,再向制定机关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制定机关应当在两个月内研究提出是否修改的意见,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反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查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而制定机关不予修改的,可以向委员长会议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和予以撤销的议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决定。
(六)法律解释
1.法律解释的分类
法律解释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正式解释,又称有权解释或法定解释,是指有关国家机关按照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限,对有关法律条文的含义所作的能够产生实际法律后果的说明和阐述。正式解释,又分为立法解释和应用解释。立法解释,就是立法机关在法律制定后,根据法律的执行情况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对法律的有关规定的含义作出进一步说明和阐述。应用解释,就是执法机关(包括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行政机关)在应用法律过程中,对法律有关规定的含义所作的说明和阐述。这里法律解释,是指正式解释中的立法解释。
非正式解释是指不会产生实际法律后果的解释。包括学理解释和普法解释。学理解释,是指学者在对法律进行研究时,对法律规定的含义所作的说明和阐述。普法解释,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在进行普及法律宣传或者老百姓在进行法律学习时,对法律规定的含义所作的说明和阐述。
2.立法法关于法律解释的规定
根据立法法第42条:“ 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律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1)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2)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解释要求。”
公务员考试园地
“法律解释草案表决稿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由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法律解释由常委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没有规定法律解释由国家主席签署公布。世纪考试网版权所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1)在时间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的效力同法律的效力相同。当然,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法律进行解释前已经作出处理的案件,特别是已经法院作出终审判决的案件,为了维护社会关系的稳定和法院的权威,在不严重违背社会公共利益和秩序的前提下,可以视情况豁免其受解释的约束。(2)在空间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的效力同法律的效力相同。
宪法学的主要知识点:
1.宪法是集中表现统治阶级建立民主制国家的意志和利益的国家根本法。
2.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任何普通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
(2)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3.我国1982年《宪法》第64条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只二以上多数通过。
4.宪法是民主制度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5.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
6.英国宪法,实际上是由不同历史时期陆续颁布的宪法性法律和不同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的宪法惯例、判例所构成。
7.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并不是近代意义的宪法性法律,但它对英国的宪法的发展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8.从英国宪法的发展来看,具有影响的主要是在各个时期由议会制定的涉及国家根本问题的宪法性法律,如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1689年的《权利法案》、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等。这些宪法性文件,标志着英国宪法的产生。
9.英国宪法的特点:(1)英国是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
(2)是典型的不成文宪法的国家
(3)是典型的柔性宪法的国家
10.1787年制定的美国宪法是世界宪法发展史上的第一部成文宪法。
11.美国宪法的产生,经历了从《独立宣言》到制定各州宪法和《联邦条例》,在到制定《联邦宪法》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12.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的《独立宣言》是世界宪政史上的重要的历史文献,马克思称之为是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13.美国宪法的特点:
(1)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2)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公务员考试园地
(3)确立了三权分立、联邦制等重要的宪法原则
14.在欧洲大陆,最早制定成文宪法典的国家是法国。
15.1780年制定的《人权宣言》是法国资产阶级在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颁布的著名纲领性文件。
16.法国国民议会于1791年制定了法国的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以《人权宣言》为序言。
17.法国宪法的特点:
(1)法国宪法数量较多
(2)法国宪法内容变化较大
(3)保持成文宪法的传统
18.1949年9月召开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1975、1978、1982分别颁布了第二、第三、第四部《宪法》。
20.法国《人权宣言》称“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
21.宪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特点:
(1)宪法关系是特定社会民主政治关系的法律模式,同时又对政治关系进行规范和调整。
(2)宪法关系是近现代社会法制体系中最为基本的法律关系
(3)宪法关系以宪法规范为调整依据,是宪法规范的具体化和现实化。
(4)宪法关系既是宪法主体之间的静态宪法联系,也是宪法主体之间权利义务互动的方式。
(5)宪法关系既是宪法主体之间的事实关系,也是宪法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
22.宪法规范的特点:根本性、最高权威性、原则性、纲领性、相对稳定性。
23.宪法的主要作用:确认和巩固作用、限制和规范作用、指引和协调作用、评价和宣传作用。
24.宪法的评价作用的特点:宪法评价具有广泛性;宪法评价具有集中性;宪法评价具有最高性。
25.宪法发挥作用的条件有赖于宪法的充分实施。
26.只有国民才能构成制宪权的主体。
27.我国宪法没有具体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制宪机关,只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修改宪法。
28.宪法制定的程序:制宪机构的设立、宪法草案的提出、宪法草案的通过、公布。
29.1954年《宪法》的制定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宪权的惟一一次行使,它体现了制宪权的民主性。
30.从宪法实施的基本构成来看,主要包括两大方面:(1)宪法的执行和宪法的适用。
公务员考试园地
(2)宪法的遵守。
31.宪法实施的目的在于实现制宪者意图。
(1)树立宪法权威;
(2)培养公民和官员的宪法意识;
(3)实现宪法的演进。
32.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实施宪法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实施宪法解释权。
33.由立法机关解释,这一制度源自英国。由司法机关解释,源自美国。由特设机关解释,源自奥地利。
34.宪法修改的形式:全面修改、部分修改、无形修改。
35.宪法修改程序一般包括提案、审定、起草、议决和公布。
36.宪法实施保障的基本内容包括:
(1)保障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的合宪性。
(2)保障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各政党、武装力量、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行为的合宪性。
37.违宪审查是只由特定国家机关对立法或其他法律文件是否合宪所作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审查和处理。
38.在对法律 的审查中有抽象审查和具体审查两种方式。
39.改变或者撤消法律文件的权限:
(1)全国人大有权改变或者撤消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不适当的法律,有权撤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违背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2)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消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有权撤消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有权撤消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批准的违背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3)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消不适当的部门违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4)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有权改变或者撤消它的常委会制定的和批准的不适当的地方性法规;
40.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述有关机关予以改变或者撤消:
(1)超越权限的;
(2)下位法违反上位法规定的;
(3)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经裁决应当改变或者撤消一方的规定的;
(4)规章的规定被认为不适合,应当予以改变或者撤消的;
(5)违背法定程序的。
行政管理
公务员考试园地
1、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
自然状态下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一方面表现为统治职能的极端强化,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对弱化;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建设公共设施”;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稳定宏观经济,调节社会分配,维护市场秩序。
2、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政府职能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也是公共行政的本质体现,直接体现公共行政的性质和方向;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行政管制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政府职能的实施手段主要是依法行政。
3、政府的基本职能
(1)政治职能,政治职能亦称统治职能,主要包括:军事保卫职能;外交职能;治安职能;民主政治建设职能。其中,以通过政府活动,推进国家政权完善和民主政治发展为目的的民主政治建设职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
(2)经济职能,主要包括: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管。市场必须在一定的规则下才能够有效运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也称为“法制经济”。
(3)文化职能,主要包括: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卫生体育事业。
(4)社会职能,主要包括: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
4、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
(1)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环境变迁是决定政府职能转变的外在动因。
(2)公共行政的科学化。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动力。要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大力精简机构和人员;要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和界定各级各部门的事权和职能分工。
(3)技术手段的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保障。举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工具可以间接、宏观地对市场进行调控;政治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使政府的机构设置和组织运作更加合理有效。
(4)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传统行政文化是影响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因素。如何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克服传统行政文化不良因素所带来的惰性和惯性,是政府职能能否发生实质性转变的重要因素。
5、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政府职能转变,不仅包括政府职能内容的转变,还包括政府行政职能方式的转变、政府职能的重新配置以及相应政府机构的调整和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指政府将不属于自己的职能还给企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防止政府职能的“越位”,将属于政府自己的职能收回,防止政府职能的“缺位”。
(2)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在纵向层级之间要按照必要的集中与适当的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明确各自的权力和责任;在横向部门之间要按照相同或
公务员考试园地
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的原则,合理配置和划分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要在管理运行上按封闭原则进行分类。
(3)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行政管理方式,即政府行使能的方式,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管理手段的转变,就是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行政手段,转向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6、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政企分开
(1)政企分开的主要内容:政府与企业社会职能的分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开;政府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与行政职能的分开。
政府不应直接管理企业,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随意截留企业的权利,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
(2)政企分开的主要措施:解除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大量裁减专业经济部门和各种行政性公司,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的监管方式。
作为过渡性措施,要保留部分专业部门,主要职能为制定行业规划和引导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
7、国家机构的组成
国家机构由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国家军事机关组成。政府机关为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机构的行政权力与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权力、国家审判机关和国家检察机关享有的司法权力,分工不同,相互合作,共同构成国家权力系统。
8、群众组织
群众组织亦称人民团体、群众团体,包括各种依法定程序成立的群众团体、专业团体、群众自治组织等,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三大群众团体;文联、红十字会、慈善会等专业团体;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
9、机构编制管理
机构编制管理是行政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政治体制状况以及行政管理科学化程度,通过运用技术手段综合分析,以确定国家各类法定组织的职能范围、职责权限、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并进行调控和监督,以实现国家管理系统的精简、统一、高效。
我国的机构编制工作采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领导体制;其在编制管理方面的主要任务是: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
政府机构的名称一般包括域名(地理位置或管理范围)、矢名(管理内容)、格名(表明规格级别)。
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编制。
10、政府机构设置原则
(1)职能优先原则,即:职能是机构存在的前提;科学界定政府总体职能;科学配置和划分政府职能;以政府职能是否顺利实现来检验政府机构设置的合理性。
公务员考试园地
(2)完整统一原则,即:政府职能是完整统一的;行政权力是完整统一的;政府机构设置是完整统一的。
(3)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相适应的原则,在实际应用中,应遵循以下几条规律:
在管理对象和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幅度事务的难易程度成反比;管理幅度同管理者的能力以及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成正比;管理幅度与下属人员的能力成正比关系;管理层次与组织效率成反比。
(4)权责一致原则,指在机构设置中,要使机构的职权与职责相称、平衡,它包含三层意思:设计合理的职位体系;权责相称的制约机制;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
(5)精简与效能原则,即做到机构设置要精简;人员编制要精干;办事程序要简化。
(6)依法设置原则
11、政府机构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精简机构和人员的需要;减轻财政负担的需要;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1982年机构改革。一是提出干部的“四化”,即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特别在解决干部队伍老化和领导职数过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并将其写入宪法。
1988年机构改革。一是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概念,并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二是提出政企分开、党政分开原则,初步理顺党政关系、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关系、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的关系。
1993年机构改革。一是在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机构改革的目标;二是强调了转变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三是提出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概念,扩大了机构改革的内涵。
12、1998年机构改革目标与原则
改革目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原则:一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二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机构,实行精兵简政,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三是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一个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四是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政府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
13、垂直管理部门
垂直管理部门的工作业务、人事任免、经费拨付,均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决定,其职能具有专属性、执法性、监控性特点,目前,实行中央业务主管部门垂直管理的机构有中国人民银行、海关、国家税务等系统,实行省级垂直管理的机构有地方税务、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等系统。
公务员考试园地
14、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
(1)第一阶段1984-1193年,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创立。这一阶段主要以研究、草拟、修改公务员法规为重点,以克服传统人事行政弊端为背景,以实现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为落脚点。
第一阶段可分为如下三个小阶段:1982-1986年,制定《国家行政槎 作人员条例》;1986-1988年,将上述条例更名,并在党的十三大和七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分别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作为政治体制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形成了公务员制度的三大要件:人事部、国家行政学院、公务员法规;1989-1993年,根据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的精神,先后在审计署、海关总署、环保局、税务局、统计局、建材局6个部门和深圳、哈尔滨两个市进行试点,并于1993年8月14日正式颁布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2)第二阶段以全面施行、分步推进、不断完善各项配套的法规为重点,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化为背景,以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务员队伍为落脚点。1993-1996年,根据统筹规划、从上而下、由易到难的原则,积极而稳妥地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公务员制度。
15、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1)同西方文官制度比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搞“政治中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家公务员不是独立的利益集团;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国家公务员不搞“两官分途”;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2)同传统人事制度比较:具有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具有比较科学的竞争激励机制;具有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具有廉政勤政的保障机制。
16、国家公务员建设高素质、专业化
“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务员,已在党的十五大和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确定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
国家公务员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公务员队伍学风:刻苦钻研,积极探索,民主研讨,求真务实。
当前在业务精通方面普遍缺乏敬业乐业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高素质的内涵主要包括:思想政治上的高标准与道德品质上的高境界;理论素养与知识运用上的高水平;廉政勤政建设上的高风尚、高效率;业务上的精通;身心上的健康。
专业化指公务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主要体现为身份职业化、职业专门化、知识与能力专业化,其内涵主要包括:科学决策与有效执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创新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
17、公务员制度的发展目标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目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建立一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形成一套法制完备、纪律严明的监督体系。
18、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
公务员考试园地
录用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德才兼备、因事择人。上述几个原则是以竞争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一,公开是竞争的前提,平等是竞争的保证,择优是竞争的目的,考度是国家公务员录用的基本竞争方式。
新录用的国家公务员,要进行为期一年的试用,在试用期内应接受培训;省以上政府工作部门按照特殊规定录用无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应当安排在基层工作一至二年;试用期满合格的正式任职,不合格的,可以原岗位上延长试用期,最多不超过半年,也可调换岗位延长试用期,最多不超过9个月,期满仍不合格的,取消录用资格。
19、受纪律处分的公务员考核办法
受警告处分的公务员,对其进行考核,但在受处分的当年不得定为优秀等次;
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公务员,对其进行考核,但在受处分期间只写评语,不定等次,在解除处分的当年及以后,按正常情况对待。
受党内警告处分的公务员,处分当年参加考核,但不得定为优秀等次;
受党内严重警告的公务员,处分当年参加考核,因与职务行为有关的错误而受严重警告处分的,确定为不称职等次,因其他错误而受严重警告处分的,只定评语不定等次。
受留党察看处分的公务员,处分当年参加考核,确定为不称职;留党察看一年处分的第二年,参加考核,只写评语不确定等次;受留党察看二年处分的,第二年和第三年参加考核,只写评语不确定等次。
受开除党籍处分的公务员,处分当年参加考核,确定为不称职;第二年和第三年参加考核,只写评语不定等次;
涉嫌违犯党纪被立案检查的公务员,可以参加考核,但在其检查期间不确定等次,结案后,相应按上述办法处理。
20、公务员奖励的种类及权限
公务员奖励的种类有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五种形式。其具体的权限为:
嘉奖、记三等功,由县(地)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设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批准。
记二等功,由市(地)以上人民政府或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批准。
记一等功,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或国务院工作部门批准。
国务院授予荣誉称号,经国务院人事部门审核后,由国务院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授予荣誉称号,经本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核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国务院工作部门授予荣誉称号,经国务院人事部门审核后,由国务院工作部门批准。
21、公务员行政处分的原则及种类
公务员行政处分的原则:依法定事由,经法定程序;适用行政纪律一律平等;行政处分的轻重与国家公务员违纪行为应承担的纪律责任相适应;惩前毙后,治病救人,惩戒与教育相结合。
行政处分的种类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共六种。根据违纪行为的错误性质、情节轻重、危害程度、责任大小,参照本人的一贯表现和认错态度,区别对待:对
公务员考试园地
于违反行政纪律情节较轻,造成一定不良后果的,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对违反纪律,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严重损失的,给予记大过、降级;对严重违纪,不适合继续任现职的,给予撤职;对严重违纪,不适合继续在政府任国家公务员的,给予开除。
22、公务员处分的权限
(1)给予国务院任命的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和给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选举产生的国家公务员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须报国务院批准。
(2)给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选举的公务员撤职、开除处分,须先由本级人大罢免或人大常委会免职,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在罢免和免职前,国务院认为必要时可以停止或撤销其职务。
(3)给予国务院各组成部门任命的正副司局长包括相当职务的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由本部门决定后执行,报国务院备案。
(4)给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国家公务员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由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后执行,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并报国务院备案,给予这些国家公务员撤职、开除处分,先由本级人大常委员免职,再由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后执行,报国务院备案。
23、解除公务员行政处分的期限
警告处分自决定之日起满半年;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自决定之日起满一年;撤职处分自决定之日起满两年。被处分人员在受行政处分期间有特殊贡献的,可以提前解除行政处分。提前解除期限不得超过原行政处分解除期限的一半。
24、公务员培训的根据、原则和类型
根据: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职位的需要。其原则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公务员培训类型主要有:
(1)新录用人员培训。在试用期间进行,不少于10天。
(2)晋职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30天。
(3)专门业务培训。
(4)更新知识培训。每年不少于7天。
25、国家公务员辞退制度
有五种情形之一的:连续两年不称职的;不胜任现职又不接受其他安排;因单位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编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15天,或一年内累计超过30天的;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多次教育仍无转变或者造成恶劣影响,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应当辞退。
被辞退的公务员可以领取“低于国家办事员最低工资、高于社会救济”的辞退费,工作连续一年以上两年以下,发三个月;连续满四年,发四个月;连续满两年以上,每增一年增发一个月,最多不超过二十四个月。辞职的公务员不能领这部分费用。
26、行政领导体制的类型
(1)按照负最后决策职责的不同,分为首长制、委员制和混合制。混合制中成效的好坏关键在于领导的素质和作风。
(2)按照上下级之间享有的决策、指挥监控职权的大小分为集权制、分权制和均权制。
公务员考试园地
(3)按业务性质和管辖范围不同,分为层级制、职能制和并用制。层级制也称“直线制”、“分级制”、“系统制”,其特点在是有利于指挥统一,节制严明,相互衔接,行动迅速,但有时难免草率;职能制亦称“分职制”、“机能制”、“幕僚制”,其特点在于分工精细,专业明确,有力于推动专业化和高效化。
(4)按指挥监控权是否集中或分散于一个或多个主体的不同,分为完整制和分离制。完整制也称“集约制”、“一元统属制”,俗称“一元化领导”;分离是也称“独立制”、“多元化统属制”,俗称“多元化领导”。
27、非领导职务指数的限制
八个非领导职务:巡视员、助理巡视员、调研员、助理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
国务院各部门的巡视员和助理巡视员职数,不超过该部门司局级领导职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巡视员不超过40%,调研员和助理调研员职数,不超过处级领导职务职数的75%。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置的巡视员、助理巡视员职数,不超过厅(局)级领导职务职数的三分之一,巡视员不超过30%,调研员和助理调研员职务职数,不超过处级领导职数的50%。
省辖市(行署、州、盟、直辖市的区)人民政府机关设置的调研员和助理调研员,不超过处级领导职务职数的三分之一,其中调研员不超过30%,主任科员和副主任科员职数,不超过科级领导职务职数的50%。
县级(地辖市、旗、省辖市的区)人民政府机关各部门,设置主任科员和副主任科员职数,不超过科级职务职数的50%。
28、行政领导职务晋升的条件
(1)在近两考核为优秀或近三年考核为称职以上。
(2)晋升科、处级正职,应分别任下一级职务两年以上;晋升科、处、司、部级副职,应分别任下一级职务三年以上。
(3)晋升处级职以上领导职务,一般应具有五年工龄和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晋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副职和国务院各工作部门司级副职,应具有在下一级两个以上工作部门任职的经历,晋升地(市)级以上政府机关处级以上职务的,需有三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
(4)晋升科级正副职,应具有高中、中专以上文化;晋升副处级到正司级职务,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晋升副部级职务,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29、行政决策转向科学决策的标志
(1)决策主体由个人转向集体。
(2)决策过程由主观随意转向程序化。
(3)“谋”与“断”的相对分离。
(4)“断”与“行”的相对分离。
(5)决策手段的运用日益增强,量化和技术化,成为现代科学行政决策的标志。
30、行政执行基本知识
行政决策执行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
公务员考试园地
编制行政执行计划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进行工作安排;进行人力安排;进行物力安排;进行时间安排。
行政执行通过确定目标、衡量成效、纠正偏差三个步骤,对决策执行进行控制。
31、行政协调的分类
(1)以协调的主客体及其内容为标准,可划分为三种:与外部环境的行政协调;内部纵横向的行政协调;内外部、纵横向人际关系的行政协调。
(2)以协调所解决的中心问题及其具有的性质为标低头不语,可划分为四种:以解决与外部环境之间矛盾冲突为中心的,即适应性的行政协调;以解决内部纵横向之间矛盾冲突为中心,即结构性的行政协调;以解决内部运作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矛盾冲突为中心,即动态性的行政协调;以解决内外部、纵横向之间矛盾冲突为中心,即沟通性的行政协调。
(3)以协调所涉及的管理层次和管理手段为标准,可划分为:高层协调,中层协调,基层协调;权责体制协调与规制协调,利益协调与心理协调。
32、行政监督
法制是加强依法监督的保证,教育是加强依法监督的基础。
行政监察机关依照法律拥有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一定的行政处分权。
监察机关受理的申诉指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不服行政机关给予的行政处分决定向监察机关提出的申诉,它不包括不服监察机关的行政处分的申诉,也不包括不服原处理决定而要求重新处理的申诉。同时,人大、政协、工青女等单位所属的工作人员,不服本单位给予的行政处分而的申诉,不属于监察机关受理的申诉范围。
审计机关拥有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处理权。
33、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
我国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主要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政党监督和社会及舆论监督。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算、决算;审查政府的法规、规定和命令;质询和询问;代表视察和执法检查;罢免政府组成人员。
人民检察院的监督范围为:法纪检察、经济检察、侦查监督、监所监督。
社会舆论监督的形式有:提出批评和建议;提出申诉、控告和检举;信访监督;新闻宣传,舆论曝光;民主协商.人文社科常识
1、中国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
2、中国的水力资源很丰富,在世界上是第一位。
3、人们把长江流过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这三段峡谷叫作长江三峡。
4、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多千米,水力资源丰富。正在建设的最大的水利工程是三峡工程。
5、长江从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级行政区流过。
公务员考试园地
6、黄河从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自治区、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级行政区流过。
7、著名的“壶口瀑布”在黄河。
8、中国有两条重要的河流,长江和黄河,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请问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陵墓,是在黄河流经的地区陕西省黄陵县
9、新疆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
10、请指出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
11、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12、中国西部柴达木盆地矿藏非常丰富,被称为“聚宝盆”
13、“金陵”指的是南京。
14、中国七大古都,安阳、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北京
15、中国的“七大古都”中,安阳、洛阳和开封都在河南省。
16、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安。
17、中国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重庆市目前西南最大的工业中心城市。
18、云南具有独特热带雨林风光和绚丽少数民族风情的乐土的地方是西双版纳。
19、云南丽江建于南宋时的纳西族古城,现仍保存着传统的格局与风貌。
20、中国的人口总数约13亿,占世界人口的22%。
21、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
22、中国珞巴族人口最少的民族只有2300多人。
23、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4、中国政府中负责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简称:国家民委)。
25、中国的少数民族一般都信仰宗教:藏族(佛教)、回族(伊斯兰教)、哈萨克族(伊斯兰教)
26、中国苗族以服饰丰富而著称,特别是妇女身上的装饰更多达130多种。吹芦笙、对歌、斗牛是这个民族最有特色的活动。
27、傣族的住处被称为孔雀之乡。
28、玉如意和长鼓分别是满族、朝鲜族的吉祥物。
29、彝族人民医药知识丰富,根据他们的祖传秘方制成的云南白药专治跌打损伤,远近驰名。
30、明朝有位著名的航海家郑和(回族),他曾七次下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31、中国壮族特别喜欢唱山歌,有传统的歌节叫做“歌吁”,传说中创造这个民族的歌谣的唐代女歌手刘三姐在中国更是家喻户晓。
32、中国猿人“北京人”是在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
33、中国国内最早的古人类叫元谋人。
公务员考试园地
34、中国长江流域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叫河姆渡(文化)遗址。
35、在陕西西安郊区发现的中国黄河流域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叫半坡(文化)遗址。
36、中国的历史传说中“五帝”的第一个人是黄帝(其他是颛顼、帝喾、尧、舜)。
37、中国的历史传说中,最早教人捕鱼、畜牧的人是伏羲。
38、中国的历史传说中,最早教人种田并且尝试各种草药的人是神农。
39、中国历史中常说的“三代”指的是夏、商、西周。
40、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叫夏。
41、春秋时期的“春秋”这个名字是鲁国史书《春秋》记载了这个时期的历史,由此得名。
42、春秋时期最著名的教育家是孔子(孔丘)。
43、在中国历史上,从春秋到秦国统一中国之前的这段时间,被叫作战国时期。
44、战国时期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
4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秦朝。
46、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是溥仪(宣统)。
47、皇帝发布的文书叫诏书,也叫圣旨。
48、中国最早统一文字的皇帝是秦始皇。
49、秦代修建的最伟大的工程是长城。
50、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
51、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直接联系,促进了中外交流。
52、宋神宗时期,主持变法的人是王安石。
53、统一蒙古各个部落并且建立蒙古政权的人是成吉思汗。
54、元代的首都叫大都,北京。
55、明代最初建立了应天府,南京市。
56、清代满族的兵制是八旗制度。
57、攻进北京,使明朝灭亡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是李自成。
58、明清时期,把西方历法和火枪技术介绍到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是汤若望。
59、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
60、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科学。
61、参加过中国====战争的白求恩医生是加拿大人。
62、西湖龙井、铁观音、碧螺春、黄山毛峰、祁门红茶、信阳毛尖、君山银针、大红袍等。
63、因为制作方法不同,茶可分为五种花茶、红茶、绿茶、乌龙茶和紧压茶。
64、中国的种茶、制茶、煮茶、饮茶法是隋唐前后传到曰本、朝鲜的
公务员考试园地
65、中国最古老的汉字“甲骨文”是在河南安阳的殷墟
66、纳西族创造了我国最古老的象形文字,并写成了一部纳西族的百科全书,东巴文字,《东巴经》。
67、被称为“汉语托福”的考试是汉语水平考试、HSK
68、中国最早的字典叫《说文解字》。
69、清乾隆年间,皇帝下令编撰了一部中国最大的丛书,收录了18世纪以前3000多种重要著作。全书共230万页,连接在一起,足够绕地球赤道一圈有余。请问这部丛书叫《四库全书》。
70、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共有305篇,也叫“诗三百”。
71、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楚辞《离骚》。
72、填空:中国古代神话非常丰富,其中以《山海经》中为最多。
73、西汉时期,由司马迁写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4、宋词主要分为两大派,一是豪放派、一是婉约派。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
7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宋朝词人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76、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女词人是李清照
77、元杂剧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他的主要作品是《窦娥冤》。
78、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79、陶渊明《桃花源记》写了一个理想的世界,那儿与外面的世界隔绝,人们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80、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是诗歌。
81、唐代李白被人称为“谪仙”、“诗仙”
82、唐代杜甫的诗被大家看作“诗史”
83、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很有名“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84、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的作者是白居易。
85、《西游记》。吴承恩。《水浒传》。施耐庵。
86、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是唐代。据《全唐诗》记载,这个时代共2300多个诗人,留下了近50000首诗。
87、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成功的白话小说是《狂人曰记》,鲁迅。
88、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描写了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最后只能*偷书生活的读书人的形象
89、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作《茶馆》、《龙须沟》等的作者是老舍。
90、由《家》、《春》、《秋》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巴金 91、《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和《残冬》)的作者是茅盾。
公务员考试园地
我国的第一部
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第一部药典是《神农本草经》
第一部编年体是《春秋》
第一部传记体是《史记》
第一部断代体是《汉书》
第一部兵书是《孙子》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是《论语》
第一部神话小说是《搜神记》
第一部笔记小说是《世说新语》
第一部最大的断代诗选是《全唐诗》
第一部文艺理论书是《文心雕龙》
第一部中医学典籍是《黄帝内经》
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齐民要术〉
第一部茶叶专著是《茶经》
第一部汇编古代文化典籍的书是《永乐大典》
我国文学家之别号
四名狂客:初唐诗人贺知章
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李白
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杜甫
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
玉溪生:唐代诗人李商隐
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欧阳修
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苏轼
山谷道人:北宋诗人黄庭坚
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我国的三大国粹:中国画.中国医学.中国京剧
关于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关于季节与花:
公务员考试园地
一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连十里,四月蔷薇靠短墙,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黄,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腊梅雪里藏.
第四篇:浅谈行政征收
《行政法学》课程论文
浅谈行政征收
内容摘要:作为国家财政主要来源的行政征收, 由于制度不健全及管理不到位, 出现了目前征收较为混乱的局面。针对这一现状, 应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的行政征收制度。通过完善行政征收立法,对行政征收行为的司法审查,建立纳税评估制度与完善税务代理制度,从而落实宪法的原则性规范。
关键词:行政征收问题完善
行政征收是国家机器运转所需费用的来源,是存在于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的行政行为,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第四次修改宪法后,因公共利益需要对土地和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征收成为一项基本的宪法制度。但宪法的基本规范具有原则性和概括性的特点,不能直接实施。因此,作为重要的部门法,如何从行政法的角度和视野来贯彻落实宪法的原则性规范,成为我国行政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应认识到我国行政征收制度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法律对策,完善我国行政征收制度,保障相对人的权益,落实宪法的原则性规范。
一、行政征收的涵义及特点
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取得国家的财政收入及宏观调节经济活动的需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向负有法定义务的行政相对方强制的、无偿的征集一定数额金钱或实物的具体行政行为。1
其特征有:
(一)法定性
行政征收直接指向行政相对方的经济利益,直接指向行政相对方的财产权益,这就决定了其对行政相对方的财产权益始终都具有侵害性。因此,为了确保行政相对方的合法权益不受违法行政征收行为的侵害,必须确立行政征收的原则。将行政征收的整个过程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使具体的行政征收行为受相对稳定的法律的支配,使行政征收项目、行政征收金额、行政征收机关、行政征收相对方、行政征收程序都具有法律上的明确依据,这是现代行政的必然要求。
(二)强制性
行政征收机关实施行政征收行为,实质上是履行国家赋予的征收权,这种权力具有强制他人服从的效力。因此,实施行政征收行为,无需征得行政相对方的同意,甚至有时可以在违背行政相对方意志的情况下进行。行政相对方必须服从行政征收命令,否则将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
(三)无偿性
国家为了完成其职能,维护其统治,必须耗用一定的物质资财,而作为管理机构的国家行政机关,本身并不直接从事生产,因而只有凭借国家行政权力,通过行政征收来满足所需物质资财。行政相对方的财产一经国家征收,其所有权就转移为国家所有,成为国家财产的一部分,由国家负责分配和使用,以保证国家财政开支的需要。这里的行政征收只能是无偿的,是以行政相对人负有法定缴纳1 罗豪才、湛中乐:《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第二版第177页
义务为前提的,它是财产的单向流转,无需向被征收主体偿付报酬。
二、我国现行的行政征收制度
(一)行政征收的设定权问题
无论是税收征收还是行政收费,其征收的对象均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财产。对于涉及公民、法人等的基本权利的财产权问题,应贯彻法律保留原则,由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决定。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税收征收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利改税”的实施,我国的税收制度、纳税义务人与税务机关的权利义务关系几乎都是由法律设立和调整的。鉴于在利改税的过程中直接制定税法尚缺乏经验,因此在198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本属自己的立法权授权国务院,可就改革工商税制发布税收条例草案(该项授权有时间和形式的限制)。国务院
2根据这项授权制订了一系列“条例草案”。通过试验积累一定经验后,仍将由
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以法律形式颁布。
在行政收费方面,目前我国尚没有一部统一的行政收费法。作为行政收费依据的规定, 散见于各种不同层次的法律规范之中,甚至散见于够不上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某些行政规范性文件之中。从总的情况来看,层次越低的规范文件,涉及行政收费的内容越多。大体情况如下:1.法律作了原则规定,授权国务院或其他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规定。法律对行政收费作出具体规定的几乎没有,有的法律规定了可以收费,但具体收费办法由国务院或其他行政机关规定。有时,法律规定按照国家规定缴某种费用,而国家有关规定便是其后出台的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2.法规对行政收费有具体规定。但法规直接规定行政收费的是少数,大多数的行政收费是依据低一层次的规章甚至规章以下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征收的。3.法律、法规没有任何规定,由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规章设定收费。4.法律、法规、规章都没有规定, 由没有法规、规章制定权的地方权力机关或地方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设定行政收费。究其原因,是因为这类收费均为预算外资金,收费主体可以随意使用,所以他们有很高的“积极性”,这是造成目前乱收费的主要根源之一。
(二)行政征收管理制度
行政征收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税收征收管理制度和行政收费的征收管理制度两部分。1.关于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的现状。税收征收管理制度是税收机关对纳税人依法进行税收征收监督管理的各项具体工作的总称。199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税收征收管理法》, 确立了我国税收征管工作的基本制度,主要包括:统一了国内税和涉外税的税收征管制度,体现了纳税人在税收征收管理上的平等,有利于企业间平等竞争加强了税务机关执法力度,增强了税法的强制性完善对税务机关的制约,以及相应的对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制度确立了税务代理制度等。2.关于行政收费的征收管理制度的现状。除了在收费主体、收费方式、收费程序等方面的制度以外,由于设定行政收费的法律规范的层级较低,设定主体更容易滥用权力,所以更需要进行重点监督,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为此,制定了相应的监督制度和救济制度。
目前,行政收费的监督制度主要有:1.行政收费目录制度 即行政收费的监督部门将现有各种收费按一定格式编成册,并通过媒体公之于众,以便接受社会各方面监督的制度。2.收费许可制度 即行政收费的监督部门通过核发收费许可2 如1984年9月发布试行的《增值税条例(草案)》、《营业税条例(草案)》《国营企业所得税条例(草案)》等
证,对收费主体、收费事项等进行控制的制度。3.收费登记制度 即行政收费监督部门向缴纳人发放收费登记手册,当收费机关收费时,填写该登记手册,以便以后收费监督部门检查的制度。4.联合检查制度 即各级行政收费监督部门每年对收费及相应的收支情况进行联合检查,并将查处情况抄报上一级主管机关的制度。5.财政专户储存制度 即机关将收取的费用存人指定银行,并由财政部门和银行共同监督其使用的制度。6.行政收费的收据制度 即收费机关收取费用后,须向交费人开具收据,以作为交费的证据,同时也可以对收费机关进行监督,防止不法行为的发生。
行政收费的救济制度规定,收费机关与缴费义务人因收费管理发生争议,可通过以下制度途径来解决行政收费监督管理制度,它要求通过向有关收费监督部门或其上级机关反映以求解决:1.行政收费复议制度,它要求通过行政复议途径解决争议。2.行政收费诉讼制度, 它要求通过行政诉讼解决争议。3.行政收费诉讼制度, 它要求通过行政诉讼解决争议。
三、我国行政征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征收的设定权限混乱
由于我国宪法及法律对行政征收的设定权限未作明文规定,所以,实践中,除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设定行政征收权以外,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也在纷纷创设征收权,甚至连一些没有规章制定权的基层地方政府也在通过颁布行政措施创设行政征收权。这种征收权设定的混乱状况是导致行政征收权滥用和重复征收的主要原因。
(二)行政征收制度与其他行政行为制度之间性质、界限不清
行政征收与其他行政行为之间性质、界限不清目前集中表现为:1.行政征收与行政许可之间性质不清 从法律上说,行政征收与行政许可之间的不同法律性质应当是非常清楚的行政征收是无偿征收相对人的财产行为,而行政许可则是依据相对人的申请赋予其从事某项活动的资格。行政许可中行政主体为颁发许可证照需要向相对人收取一定的工本费,但除此之外行政主体不应再向相对人征收诸如管理费之类的其他费用。但目前在实际生活中,行政主体借行政许可向相对人乱收费的现象非常普遍。不少行政许可实际上被作为行政征收的一种手段, 这样反过来又导致了许可证制度的混乱不堪。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经济领域设立专项审批及行政许可的事项多达二、三百项,这些审批、许可令企业苦不堪言,因为每设立一项审批或许可,即意味着企业必须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才能过“关”,有的盖上一个图章, 动数征收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管理费”。这就完全将行政许可与行政征收混淆起来。2.行政征收与罚款等行政处罚之间界限不清 譬如,在计划生育管理的地方立法中,有的地方性法规规定对超生者征收超生费,有的地方性法规则规定对超生者处以罚款。罚款作为行政处罚自不待言,间题是征收超生费是属于行政征收呢?还是行政处罚?如果属于行政征收,那么,因征收超生费而引起的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只能审查其合法性而不能审查其合理性,亦不得以判决变更该行政行为,如果属于行政处罚,则人民法院不仅可以审查其合法性而且可以审查其合理性,不仅可以判决撤销,而且对于“显失公正”的征收行为可以判决变更。由于法律性质不明确,所以,给人民法院审理这类案件造成了因难,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的第二条将征收超生费统一到行政处罚,但在理论上和立法上仍有讨论的必要。
(三)行政征收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
目前行政征收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行使征收权的主体不规范 有些组织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又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授权或行机关的委托却在行使着行政征收权。2.实施行政征收的措施、程序不完善 目前不少法律法规对行政征收的具体行为方式及程序均缺少明确规定。3.减征、免征的条件不明确、不具体 4.缺少对行政征收的法律救济 如《关于公路养路费征收和使用的规定》、《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征集办法》、《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等法规、规章中都没有规定相对人不服行政征收的救济途径和处理办法。行政征收制度不完善,其结果一方面是行政征收权的滥用,目前经济生活中乱摊派、滥收费等现象实际上就是行政征收权被滥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行政征收的不力,表现为应该征收的财产却由于征收制度不完善而漏征或难征。以税收征收为例, 由于法律制度不完善,加上政策,体制等方面的原因, 导致偷税、漏税、抗税、逃税等现象屡禁不止,1991年全国个体纳税户,查补偷漏税款达15亿元,1992年全国财税大检查, 查出偷漏税等81亿元,1993年全国财税大检查, 查出偷漏税等违纪金额154亿元,其中50至100万元的有986户,100万元以上的有472户。有人测算,我国每年偷漏税在500亿元以上, 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给国家造成了
3重大经济损失。
四、完善我国行政征收制度的建议
行政征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作为国家履行其国家智能的经济基础,在社会管理中极为重要。行政征收制度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略,就必须不断地完善各种具体制度,改进行政征收的各项管理,实施行政征收的法制化、科学化。
(一)加强行政征收的法制化建设
行政征收的法制化牵涉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是行政征收制度发展的目标。
首先,健全行政征收法律体系。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加强行政征收的制度建设本身就是完善行政征收法律体系的过程,特别是经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我国已经向健全行政征收法律体系迈出了成功的一步。然而,我国现有的行政征收法律体系还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距离,例如法律、法规中有关行政征收的规定还比较原则,一些法规和规章之间有混乱、相互矛盾之处,让人无所适从;行政征收的设定权限还需要进一步地明确等。
其次,加强行政征收的程序建设。这是建立程序公正原则,强化行政主体执法规范,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已经实施的《征管法》在程序方面的规定显得薄弱,与程序公正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建立一定的行政收费程序更显得特别紧迫和必要。现实生活中诸多的侵权事件的发生、腐败的孽生有许多是与程序的不健全有着联系。行政征收的程序法制化是行政征收的一个关键环节。
再次,尽快提升行政征收的立法层次。由于我国的行政征收制度仍处于改革阶段,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立法层次较低的问题。但是,应该明确的行政征收特别是行政征税的立法设定必须遵循严格的法律程序,行政机关不能随意地自设行政征税项目。尽管目前行政机关在规定行政征税项目的多有立法机关授权,但这只是一种过渡手段,一旦立法成熟,行政征税的立法就应由《立法法》的有关3 参见《国有资产流向何方》, 载于《法制日报》特刊1994年5月4日第一版
规定提升立法层次。
(二)加强行政征收监督体制的建设。
行政征收总是与财务打交道,权力极易被财务腐蚀。行政征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如果不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行政机关就有可能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肆意征收,以致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腐败就很难避免。因此,加强行政征收的监督体制的建设,关系到行政征收的依法运作,关系到国家利益和行政相对人的切身利益。加强行政征收监督体制的建设主要有:
第一,行政系统内的监督。行政征收执法部门的上级主管部门实施监督(包括行政复议),对行政征收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督导;各专门行政机关的监督,如检察机关、审计机关、财政部门、物价部门等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行政征收进行监督。
第二,司法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能够依法消除行政系统内对部门利益的保护和地方保护主义,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征收予以撤销,对不符合征收程序规定的行政征收行为宣布无效。
第三,其他方面的监督。其中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社会群众的监督,等等。这还需要法律的规定来强化它们的监督力度。
参考文献
1、应松年:《行政法学新论》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2、马怀德:《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3、孙笑侠: 《法律对行政的控制》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4、罗豪才、湛中乐:《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第二版第177页
5、张世信、周帆:《行政法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第一版
第五篇:2014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行政篇 ——行政征收
2014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行政篇 ——行政征收 广东公务员
一、行政征收的概念与特征 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根据法律规定,以强制方式无偿取得相对人财产所有权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其特征有:(1)行政征收是行政主体针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实施的一种单方具体行政行为;
(2)其实质在于行政主体以强制方式无偿取得相对方的财产所有权;
(3)其实施必须以相对人负有行政法上的缴纳义务为前提。
二、征收的内容与分类
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行政征收的内容主要有:(1)税收征收;(2)建设资金征收;(3)资源费征收;(4)排污费征收;(5)管理费征收;(6)滞纳金征收。
以行政征收发生的根据为标准,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1)因使用权而引起的征收。资源费、建设资金征收可以归人此类。(2)因行政法上的义务而引起的征收。税收、管理费的征收均可归入此类。(3)因违反行政法的规定而引起的征收。排污费、滞纳金的征收可归入此类。
三、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行政征购的区别
(1)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的区别为:
①征用的范围包括相对人的财产和提供的劳务;而征收只限于相对人的财产。
②征用是对财产暂时性地使用,它是使相对人对财产的使用权发生转移;而征收是对财产的永久占有,是将相对人财产的所有权转移给国家。
(2)行政征收与行政征购的区别:征购属于行政合同行为,是双方行政行为;而征收是典型的单方行政行为,无需同相对人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