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制度执行难的思考
工龄变更资料情况汇总
一、开除前工龄能否计算工龄。
二、怎样确认是劳动服务公司。
三、劳动服务公司能否间断计算。
四、资料问题:
1、职工有待业证,无其他资料,企业资料已经销毁。
2、职工开具当时所在待业单位出具的待业情况证明。
3、职工有当时待业时的工资表,有些单位不允许提取原件,但该单位在复印件加盖公章。
4、职工有待业证,有原始工资复印件或者传真件。
5、职工有待业证,有原始工资证明。
6、职工有待业证和当时所在待业单位证明。
7、有其他资料:考勤表,培训记录等等。
8、工资资料不全的,不能连续。
五、此次提出工龄问题问题274人,能提供资料人员119人。
六、姓名与历史档案不符问题。
第二篇:执行难
“执行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提 纲
一、引言;
二、探究造成“执行难”的原因:
(一)立法滞后方面的原因。
(二)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作祟;
(三)法院本身存在的问题造成的“执行难”;
(四)部分被执行人规避法院的执行造成“执行难”;
三、解决执行难的对策:
第一,修订民事强制执行法之迫切;
第二,加强法律宣传工作因;
第三,反对地方保护主义,严禁违法干预执行;
第四,加强内部机制建设;
第五,加大执行力度。
摘 要
执行工作是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民法院审判职能作用的重要环节,也是当事人合法权益得以保护的最终体现。执行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民法院能否全面履行宪法赋予的审判职责和当事人权利的真正实现,关系到能否维护国家的尊严和法制的统一。执行难问题目前已忧为困扰人民法院工作的突出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因此,认真、探索和解决“执行难”的现状,全面正确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法院的职责,强化执行体制和方式改革,改善执行工作,是实现公平和正义的前提和保障。
一、引言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人民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以及仲裁和公证文书,一旦生效,即具有法律强制力。而这种强制力的实现,除当事人自觉履行义务外,都需要人民法院去强制执行。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按照法律规定,任何具有法定协助执行义务的法人、公民和其他组织,都必须协助人民法院执行。任何地方、任何单位、任何人都不得抗拒、阻碍,干预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1]。从当前的执行工作来看,并不尽如人意。各级法院都有许多积案执行不下去,使人民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变成了一张盖有法院大印的“白条”。执行难不仅严重地影响了人民法院的司法活动,破坏了我国法制的权威的尊严,且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尊严。为此,在这里,将认真剖析“执行难”形成的原因,并积极筹划、设计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方案,有效地为执行工作的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社会空间。
二、探究造成“执行难”的原因
(一)立法滞后方面的原因。
对民事主体特别是自然人的资产及负债状况缺乏法律调整,这是造成执行难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种法律上的缺陷使得《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执行措施可能无法操作。《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二条有关条款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向银行、信用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情况,有权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存款;人民法院有权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的生活必需费用;人民法院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
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但是执行这些法律条款前提首先是,人民法院对被执行人财产状况十分了解。而这又有赖于国家对民事主体特别是自然人的资产及负债状况的法律调整。民事主体占有资产的形式有多种,这些资产可以是存款、股票、现金、实物、无形资产以及各种收藏等。它们的处所以及流向,只有所有权人最清楚。一个被法律文书确定为被执行人的、拥有以上财产的所有制主体,假定他有足够能力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如果他根本就不愿意履行这种义务,他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将其财产转移或隐匿司法机关对公民的资产和负债状况一无所知,这正是国家对民事主体资产及负债状况缺乏调整的后果。为此我们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全民资产及负债申报制度。事实上,这种法律缺陷造成的不仅仅是“执行难”,它还使市场经济的其他法律无法实施。
(二)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作祟;
这是阻碍人民法院执行工作顺利开展的最主要的原因。1999年中央的11号文件虽然专门对执行工作作出指导,党委、人大也加强对法院执行工作的领导、监督和协调、解决法院执行工作的实际问题,为法院的执行工作撑腰,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问题仍然存在而且还是相当严重,这主要是因为地方保护主义一般作用于被执行人在本地区、申请执行人在外地的执行案件,由于诉讼当事人分属不同地方的诉讼案件,民事判决的执行结果在一定的程度上与地方利益相联系。因此,地方保护主义主要来源于各地方政府;各地的地方性立法囿于地方利益而忽视法制性原则;对国家法律执行不力,下位法违背或架空上位法;引进外资立法方面具有盲目性,缺乏计划性、透明性、连续性在司法方面,表现为片面保护本地当事人,违背或滥用诉讼程序。现在随着大量的执行工作的规定、批复及通知的出台,执行工作的可操性虽有所加强,但仍有不足之处。在强制执行工作中,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的干扰渗透在各个方面,它的存在、原因十分复杂,可以说是众因素复合作用的生成物。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直接关系法院发展和前途的人、财、物等权力基本上掌握在地方手里,导致法院难以真正地独立于地方行使审判权和执行权,产生了司法地方化的倾向,使公正司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三)法院本身存在的问题造成的“执行难”;
执行是民事诉讼的最后阶段,是在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义务情况下,人民法院根据民事诉讼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义务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使生效的法律文书得以实现所进行的司法活动[2]。但是,长期以来,执行机构的队伍建设就存在着些许多问题。
1、在司法实践中,审判与执行严重脱节,将造成执行困难。比如在立案和审判阶段采取保全措施不力,需要先予执行和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没有及时采取,结果错失执行良机。
2、执行管理效率低下和执行程序缺乏监督造成的“执行难”情况。现行执行模式同审判模式一样,实行由承办个人负责到底的制度,个人执行不仅力量分散、效率低,影响到案件的执行质量,而且在大案、要案及群体性案件越来越多的形势下,个人对案件的处理显得势单力薄。执行案件处理均由个人决定,任意性很大,案件执行的正确与否完全取决于执行人员的水平和素质,执行程序缺乏有效监督。这两个方面处理不好也会造成案件的“执行难”。
3、执行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和工作责任心不强造成的“执行难”。有些执行人员工作严重不负责任,对当事人提供的信息和线索置若罔闻,工作拖拉,耽误了执行的最佳时机;有些执行人员不深入调查研究,不积极探索新的执行方式和方法;还有些执行人员对当事人态度粗暴、蛮横、生硬,使当事人怀疑其有不轨执行或越法行为。总之,这部分执行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工作作风有待改善。
(四)部分被执行人规避法院的执行造成“执行难”。
当前大部分的生效法律文书被执行人未能主动地履行这也是执行难的一个重要问题,主要是由于债务人对于法院的执行工作认识的还不够透彻,总是认为即使逃避执行被法院执行
人员找到了,受到民事拘留但以履行法院判决相比还是划算,因此,就出现了被执行人抓了又放,放了又逃,逃了又追,追到又抓,抓了又放,就这样的翻来覆去判决也就始终得不到执行。但也会出现被执行人确实是无法履行法律文书内容的,可有些债权人明知债务人没有财产可供执行,却仍然四处告执行人员的状,指责执行人员收受好处、偏袒债务人,并四处举报、告状,或者到法院吵闹,干扰法院办案,甚至于搬来各种力量敦促执行。让执行人员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调查,最后查实债务人确实没有财产。就这样,执行人员常常被几起明知无法执行的案件牵扯了所有的精力,无法及时帮助其他申请人实现债权。这种原因实际上是反映了市场主体信用观念和信用制度和相对缺失,很突出的表现就在于“赖帐逃债”不良的文化上。要解决这个问题,有赖于社会道德风尚的不断纯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三、解决执行难的对策
第一,修订民事强制执行法之迫切。执行工作的立法滞后,有关强制执行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也是造成执行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行则无矩,使执行工作随意性很强;但如果法条不全,处理某些问题时,也会无法可依。我们现有的强制执行法规主要表现形式有三个: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对执行程序有专门规定。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的某些条款。三是宪法和单行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有关的强制执行的内容。另外是最高人民法院对强制执行的司法解释,以及1998年6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法》的基础上,吸收各地经验制定通过了《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3]。强制执行工作是我国司法建设工作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审判、执行实践的不断深入,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产生,执行人员深感立法的不足,当前,在我国把执行程序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分离出来,单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执行法的条件已趋成熟[4]。其表现在:一是执行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债务人利用执行法规不健全的漏洞,逃避执行。执行立法滞后的现象已明显暴露。二是我国法制工作的开展,立法技术的成熟,以及民事、经济、行政法律的逐步出台,法律的综合作用将更充分发挥出来。民事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三是世界各国的立法模式采取了制定强制执行立法的趋势。如日本、奥地利、比利时等国采取了制定强制执行法的体例。制定独立的强制执行法,吸纳更具体、更确实、更充分的内容,以适应日趋复杂的执行工作的需要的观念已在许多国家形成共识。
第二,加强法律宣传工作。努力营造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和尊严的氛围。各级党委、政府、宣传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要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方略为指导,把自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支持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列为当前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使各级党委、政府认识到,确保人民法院依法执行生效的法律文书,是贯彻落实党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以往权利人在法律文书生效后,将申请书及执行依据交与法院立案便不闻不问,待其有时间则到法院向执行法官索要执行款项,认为案件不能执行或不能执结系法院执行工作不得力,执行措施不到位,忽视其应承担执行不能的风险责任,将市场金融风险责任转嫁与法院,不能正确理解法院的执行仅是审判的辅助,法院强制执行有限行使,因此,通过宣传,让权利人知晓自己的义务和应承担的风险责任,同时在宣传中,对那些身份特殊的义务人身份、债务进行爆光,公告限制其高消费,采取悬赏举报被执行人可供执行财产及下落的办法,让全社会支持、理解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对那些确有能力而不履行义务的措施到位,决不手软,该拘留的拘留,该追究刑事责任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被执行人确无履行能力的案件,执行法官应耐心细致给申请人做法律、法规宣传工作,使他们能够接受风险责任自负这一道理。
第三,反对地方保护主义,严禁违法干预执行。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光靠法院的自身力量是不够的。只要党委高度重视、政府积极支持,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就有了坚强的后盾,执行难的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在执行工作中,应主动向党委汇报,向上级法院执行局汇报,求得地方党委的领导和支持,党委应加强对法院执行工作的领导。上级法院执行局应切实、高效地协调基层法院的执行工作,了解基层法院执行工作的进展情况,对基层法院的疑难案件提级执行、指定执行,这样既松解了基层法院的执行包袱,也可避免地方保护。对各地区、各部门制定的与法律相违背的,给人民法院执行设置障碍的规定和文件,应当立即按照有关程序予以撤销,对那些觉悟不高,组织纪律观念涣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继续搞地方保护主义,非法干预人民法院执行的部门和个人,坚决依法追究责任。
第四,加强内部机制建设。各级人民法院应做好自身净化建设,对来自外界的违法干预案件,敢于依法办理,以理据争。同时进一步加强执行队伍的建设,充分认识执行工作的重要性。配备好执行人员,把那些思想好、业务精、为人民服务思想树立比较牢的人员选配到执行队伍。定期开展思想整顿教育,及时清理执行队伍中的违法违纪人员,净化执行环境,确保执行工作沿着法律的轨道畅通行驶。
第五,加大执行力度。近年来老百姓对“白条”现象非常反感,“法律白条”一词也经常出现在老百姓日常话题之中。所谓“法律白条”,即指生效的法律文书不能及时得到执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迟迟得不到保护[5]。要想改变老百姓这种既有的认识,就必须重塑执行工作的权威性,对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的被执行人,要依法及时地采取查封、冻结、扣押、搜查、划拨、变卖、拍卖被执行人的财产等强制执行措施;对未按生效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限履行金钱给付义务或财产交付义务的,应当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32条的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或迟延履行金,不能让他们在经济上占到便宜。执行法官要正确引导申请执行人举证和主动配合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采取多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千方百计查找被执行人的下落和被执行人的财产,最大限度地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通过具体案件的执行让全社会公众明白:依法履行义务光荣,赖帐可耻,协助执行应当,妨碍执行违法,抗拒执行有罪。
参考文献:
[1]、刘家琛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
[2]、常怡主编:《民事诉讼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沈德咏主编:《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法律出版社。
[4]、裴莹硕主编:《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法律出版社。
[5]、项存奇主编:《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法律出版社。
第三篇:税务稽查执行难及其相关问题的思考
一、当前税务稽查执行的主要难点
(一)税收执法体系不够完善,执法手段相对弱化
健全完善的法律体制是有效依法行政的有力保证,依法治税的基础就是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但伴随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在现行经济环境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做法,却往往在法律上没有相应的新规定和新对策。也正因如此,令执法手段相对弱化,使税收执法的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言情小说网 免费小说网刚性受到影响,造成在办案过程中“法无明文”、“无法可依”的情况屡屡出现,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最难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税收执法权限制。税法赋予税务部门的治税手段有限,难免出现有税难收现象。根据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税务机关追缴欠税行使税收执法权的对象仅限于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欠缴税款的纳税人的法定代表人等,而企业的“真实股东”和“实际经营者”就借此漏洞钻空子,往往找个不相干的人做股东和法定代表人,以预防和规避直接责任。对于这类问题,税法上一直没有明确的法规解释,更没有赋予相应的执法权限,造成问题复杂化,影响办案效率。
2、税收优先权的运用受到冲击。根据2001年颁布实施的《税收征管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纳税人的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应当先于抵押权、质押权、留置权执行。纳税人欠缴税款,同时又被行政机关决定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的,税收优先于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税务机关应当对纳税人欠缴税款的情况定期予以公告。”虽然《税收征管法》第四十五条做出了税收一般的优先性的规定,但欠缴税款的纳税人在缴纳所欠税款前优先清偿无担保债权或发生在后的抵押权、质权、留置权而致使所欠税款不能足额受偿时,税务机关应如何行使税收优先权,我国现行法律并未做出明确规定。同时不同部门对于税收优先权的理解和执行上,存在明显差异。税收优先权流于形式,难于付诸实践,常常把税案与一般民事债权放于同一天平上,执行中亦无从监管,从而直接影响执行效果。
3、纳税担保措施的限制。《征管法》规定:“税务机关可以责成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但“责成”的权限和力度的设定存在一定漏洞,没有确立以税收的强制性确保纳税担保的实现的规定,如未授权税务机关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指定设置担保物,致使在许多案件的执行中,虽然查证到一些有利于执行的、有相当价值的资产,在受到欠税企业以各种理由推诿的情况下,碍于没有法规支持而陷入僵局。
4、相关操作程序的指引滞后。
——查封扣押程序:《征管法》规定税务机关可以按照规定的权限采取查封、扣押等税收保全措施,但却没有明确具体的操作程序指引,虽在相关的释义中提及了在查封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但与实际操作有明显差异。如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对房地产的查封时,必须遵从有关房管部门“登记优先”的原则,即不论执法机关对实物加贴封条与否,只要先到该部门立项登记的,便被确认为拥有具法律效力的查封权。
——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程序:《征管法》规定,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起诉、不履行的,作出处罚决定的税务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一些已穷尽执法手段,却仍无法执行的案件,必需借助人民法院更大更广的执法权予以协助,但《征管法》实施多年来,至今仍没有具体的操作程序予以指导工作。
(二)基础管理相对薄弱,征管、稽查沟通不畅
当前,无论是征管部门还是稽查部门,都根据各自的业务性质、主要职责、工作流程等,制定了一系列规范的工作制度,并确定了落实工作制度的相关业绩考核制度,这无疑为依法治税、规范行政提供了保障。但在一些工作层面上往往存在着“本位主义”,只注重各自工作的完成,考核上能过关,而忽略了兄弟部门的工作需求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缺乏合作和大局观念,致使稽查工作难以为继。
(三)稽查部门协作仍相对欠缺
税务稽查根据深化改革的要求,实行了专业化运作,机构内部建立了分权制衡等工作机制,严格按“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环节分离运行,然而当前稽查检查环节往往过于注重查补税款数额及案件的检查取证,而忽略了对企业资产、权益状况的监控,更有甚者过于拘泥于政策条文的规定,采取措施不及时、不到位,导致企业在签收稽查税务处理文书前隐匿转移了资产,甚至逃匿失踪,增加了执法成本,加大了执行难度,极大地影响了执法时效性和执法成果的体现。
(四)协税护税网络不健全,削弱了执行力的运用
税收执法的外部环境不理想,协税护税网络和机构不够健全,这一提法似乎有些老生常谈,但在执法过程中,它也确实是一大难点和关键点。
(五)执行力量薄弱
目前税务机关稽查的执行力量相对薄弱,执行岗人员编制较少,往往忙于应
大争之世 网游之复活 炼宝专家 混在三国当军阀重生之官道
付案头等日常工作,对于处置疑难个案总得在百忙中挤出时间和精力,但也总显得缺乏深度和力度,使执行工作显得被动,不能很好地体现税法的严肃性。另外,一些紧急或额度不大或没有达到移送标准的欠税案件,不能总依靠公安的力量,在一些具体实地办案过程中,由于纳税人法律意识不强,税务机关的执行力、震慑力相对薄弱,使执行人员感到人身风险较大,无安全保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言情小说网 免费小说网障,从而增加了税收执法的难度。
二、解决税务稽查执行难问题探讨
(一)建立有效体制,健全税收法制
1、优化完善税制,建立社会信誉制度。稽查与执行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自觉地依法纳税,因而在稽查力量较单薄的今天,如何公平税负从而使纳税人的遵从度得到提升,从长远的角度来说,也是使执行力得以提高和发挥的作用及目的。笔者认为,在税制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国情对税制设计的制约,更多地着眼于能做什么,而不是应做什么,不能追求理想化的税制。如目前刑法的修订案中对偷税的认定作出了修改,更切合实际情况,体现人性化。我国的税收征管水平还有待提高,与之相适应,税制的设计也宜坚持从简和低税负的原则。切实地考虑对小规模、一般纳税人、核定户如何公平及信用机制的有序运行等问题。尤其是信用机制的运用,从长远来说,是一种征管成本、执行成本更低的维护交易秩序的机制,又可在长远达到和谐社会的目的,应考虑把税号与社会保障体系(应享受的社会福利)挂钩和社会信用体系结合、把企业所得税与社会信用体系结合,如对纳税信用高的纳税人贷款予以降低门槛等。
2、法律应创设规范,进一步完善税收司法保障体系,如税收优先权司法保障制度、税收代位权、撤销权司法保障制度等,防止税务行政执法权流于形式,难于付诸实践。
——税收优先权司法保障制度。税收应以其强烈的公益性而致使税收优先权原则上优先于其他权利(力)的行使。建立税收优先权司法救济制度也就成了当务之急。税收优先权司法救济制度是税收优先权司法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度核心的是税务机关通过人民法院请求行使撤销权,撤销欠缴税款的纳税人的清偿行为,以达税款优先受偿的目的,从而保障税收优先权的有效行使。
——税收代位权、撤销权司法保障制度。《税收征管法》第五十条赋予税务机关可以依照合同法第七十三条、第七十四条的规定行使代位权、撤销权。但如果欠缴税款的纳税人的其他债权人先于税务机关行使代位权、撤销权而致使税务机关无法行使或虽行使但不足以清偿纳税人所欠税款,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其他债权人是否非居于平等地位,应如何处理,法律应予以创设规范,加强可操性。《合同法》规定:“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这表明,根据现行法律,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方式是通过诉讼进行的,税收代位权从性质上说是税收代位诉讼权利。在税收代位诉讼中,税务机关是原告,纳税人的债务人是被告。税务机关行使代位权的方式是诉讼,而不是以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直接实现。但是这种诉讼是采取民事诉讼方式进行,税务机关与被告处于平等的民事主体地位。笔者认为,它混淆了公益性的税收与普通的私利性质诉讼,带来了诸多方面问题。因此在具体诉讼程序上税收代位权应与普通代位诉讼有所区别,或者说,税务机关理应享有一定的“特权”。
3、法律规定税收行政执法权的授权,进一步增强税法行政执法的深度。对欠税企业的实际经营者、债务人的资产;如欠税企业由一个股东全资投资组建,对其股东的资产;如欠税人为自然人的,对其法定婚姻存续期内夫妻共有的资产等等,税务机关应有多大的执行力,其证据材料如何取证,程序怎样,如何监督规范等等,都是目前税收法律未能设定但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建立提高执行力的工作制度
1、对欠税企业监控力度还需加强。首先,《征管法》规定:欠缴税款数额较大的纳税人在处分其不动产或者大额资产前,应当向税务机关报告。那么如何报告,如何管理,则有必要对此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使之规范化;其次,建立欠税企业“大宗财产状况汇报制度”,报告其资产、投资、债权等情况,对个人还需报告其及家庭成员的收入、消费等情况;对欠税数额较大的纳税人,在未缴清欠税前,还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由法院限制其高消费活动。尽管《征管法》明确了被执行人应如实报告其财产状况,但是由于对被执行人不如实报告财产的处罚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致使被执行人特别是一些法人单位在这种报告义务面前没有任何实质性和紧迫性的压力,执行实践中被执行人不报告特别是不如实报告的情况十分突出。同时,在监控上,一方面在税收执法主客体正确的情况下,应多从有利于税款征收的角度出发,进一步简化程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条件限制,使税务机关能够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堵塞税收漏洞;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应根据现有法律来应对征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能因不符合相关条件而不作为,应建立有效的监控体系,及时了解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等情况,加大执行力度,从而有力保证国家税收收入的实现。
2、对企业账户、账号的管理仍需完善。《征管法》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将其全部账号向税务机关报告。由于《征管法》自2001年5月1日实施,从而对该期限之前纳税人开设的账户账号,笔者认为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补全措施,并形成制度。
上述制度还应注意引入惩罚机制,应明确不如实报告的法律责任,如对不报告、不如实报告的,可以隐匿财产为由,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之规定进行处罚,直至追究其刑事责任,以此增强执法刚性。
(三)继续加强社会协税护税组织的建设
走税收管理社会化的路子,实现房管、金融、工商、海关、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的机构联合,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如: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制度、涉税刑事案件移送制度、阻止欠税企业或其法定代表人出境布控制度等等,在不同的职能部门和管理机制间建立广泛的信息共享体系,形成广泛的协税护税网络,密切协调配合,力争全社会的综合管制,为准确掌握欠税人的经营、活动、财产等状况,更好地提高执行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完善相关的合作制衡机制,协调征管和稽查两大系列运作
征管和稽查是根据专业化管理的要求,结合税收征管活动的特点而进行的税收征管职能、职责、职权的分工,它们共同组成完整的税收征管体系,两个机构只有有效合作,才能保证整个税收征管体系的正常运转。因此,不能过于“本位主义”,只注重自身利益,必须本着共同的工作目标、共同的工作理念,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去研究和解决问题,才能提高税务工作的质效性。为此,应进一步理顺工作联系机制,建立更合理的、更灵活的、更完善的,既分离又统一,既相互制衡又相互促进的工作制度,如:欠税管理制度、罚款暂缓或延期管理制度等,这将是改善执行难“瓶颈性”问题的有效途径,更是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关键。
(五)加强稽查实施阶段调查取证工作,把握执法最佳切入点
加强稽查查案环节与执行环节的相互衔接,做到打击偷逃税行为和防止新的欠税两者并重,稽查人员在稽查的同时,应掌握纳税人的动态,并及时与执行人员沟通,尤其是对那些有逃避入库嫌疑、表现经营状况不佳、无固定住所、外地籍经营者的企业,更应提前在稽查取证阶段,对被查企业的隐藏了其真实清缴能力的背景资料进行调查,及时掌握第一手材料,从中突出重点,寻找突破口,避免错失时机,造成税款追缴入库被动局面。因此,稽查实施阶段的调查取证工作应从全盘考虑,将各种有利因素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国家税款入库刚性。
大争之世 网游之复活 炼宝专家 混在三国当军阀重生之官道
第四篇:对税务稽查“执行难”的几点思考
执行是税务稽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税务稽查查处成果的最后环节。自2005年平谷地税稽查局成立以来,税务稽查执行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执行难”仍是困扰当前税务稽查工作的重要问题。稽查部门依法通过立案、检查等规范程序完成生效的法律文书,而最终不能及时有效地执行,不仅造成国家税收收入的流失,而且直接影响税收法律的权威和税务机关的形象。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执行难”问题已成为税务稽查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一、税务稽查案件“执行难”的表现
(一)涉“困”案件和特殊案件使税务稽查执行陷入困境
涉“困”案件即涉及濒临破产、面临倒闭、严重亏损、举步维艰企业的案件。如某地税局2005年前未执行完毕的18件案件就属于此类情况。这些关停企业拥有的可执行财产不足或根本没有可执行财产,使执行机关无从下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且这些企业往往是下岗职工多、离退休职工多,一旦强制执行,被执行人会借机将企业的矛盾转嫁给税务机关,很有可能引发上访闹事、暴力抗法,造成社会不良影响。还有一些特殊的欠税人也无法执行。如我区某物业公司,给我区1000多户居民提供供暖服务,欠缴税款20多万元,但他的财产多数都是锅炉房等,如果强制执行会造成居民停暖,社会不和谐现象,无法强制催缴税款。
(二)对个别被执行人逃避执行的行为无法实施有效监控
在案件执行中,有相当一部分被执行人挖空心思逃避执行,其手段趋向隐蔽、复杂。有的公开账户空挂,隐秘账户运行,或采取一个法人及其家属注册好几个公司,A公司财产挂B公司的户,公款私存或私款公存,造成财产主体不明,权属不清,摆下迷魂阵。如我区有一家宾馆欠缴税款3万余元,为躲避缴纳而注册了好几家以他家人为法人的公司,采取财产转换的方法躲避执行;而有些不法个体商户为逃避执行,则采取一年一废业、一年一开张、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手法,让税务机关摸不准去向;有的干脆转移财产,溜之大吉,跑到外地改头换面继续干。
(三)依法义务协助、配合税务机关行使执行的个别部门和机构存在消极应付的现象
个别职能部门对协助税务稽查执行工作不理解、不支持,对协助、配合执行消极对待,当协助执行单位与执行对象有利害关系时,就无故推诿、拖延,甚至主动向被执行人通风报信,使之转移财产,逃避执行。有的金融机构为使自己赢得客户信赖,吸引企事业单位多来立户,公开承诺为立户者保密,保证不向任何机关透露,致使税务机关难以依法进行查询,个别金融机构甚至以各种借口拒绝税务机关依法冻结、扣缴被执行人的款项。协助单位配合乏力,影响了税务稽查执行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对“神通广大”的纳税人执行难
一些外资企业、重点企业因为与地方政府利益有关联,因此政府或有关部门往往十分关注涉税案件的企业,采取直接或迂回的途径影响税案的执行。有的国有企业居功自傲,凭着层层保护伞视税法而不顾;有的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关系网密布,拒不执行。
二、税务稽查案件“执行难”的原因
(一)纳税人纳税观念淡薄是执行难的思想根源。虽然在近年来,我国加强了税收法律、法规的宣传,但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法制观念不强,税法观念就更为淡薄。
(二)是对有关法律规范不了解、不理解,导致对案件的处理(处罚)决定有异议,不服税务机关作出的决定,表现为不配合税务机关的工作。
(三)明知自身涉税违法行为不当以及税务机关所作处理(处罚)决定的正确,但抱着抵触的心理不配合税务机关的工作,甚至抗拒执法,拒不执行税务机关的决定。
(四)税务稽查执行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由于我们的执行工作本身不够完善,还缺乏健全的机制和秩序,以致个别部门、个别人员执行不规范,使得执行工作难中添乱,乱中积难,这也是形成“执行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从实践中看,执行工作的不规范表现很多。比如,有些执行人员工作方法过于简单,对待纳税人“冷、横、硬、冲”,对其陈述和申辩置之不理,造成被执行人有抵触情绪,给执行工作带来麻烦,直接影响执行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的工作责任心不强,机械执行,不能按期、按质、按量地完成执行工作任务。
三、解决税务稽查案件“执行难”的措施
(一)加强税收宣传,优化执行环境
进一步加强税法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依法作出的税务案件处理决定书必须最终执行的广泛共识,促进全社会增强知法和守法意识。借鉴法院执行宣传的经验,利用全国税收宣传月活动,充分运用传媒工具,以扩大税务稽查执行工作在社会中的影响和效果,取得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对抗拒执行和妨碍执行的人要依法进行处罚,以案释法,边执行,边宣传,做到执行一案,宣传一片,达到警示和教育一大批被执行人的目的。
(二)争取政府的支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
税务部门应积极主动与政府沟通,让政府领导“吃透”税收法规、政策,从而作出与税收法规相符的决策,支持税收工作。加强与银行、工商、法院、公安等部门的合作,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形成严密的协税护税体系,以保证税务稽查执行落到实处。
(三)健全税务稽查执行法规,提高执行质量
1.进一步建立健全税案执行的法律法规,当前特别要贯彻落实好《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提高税务稽查执行的立法质量,根据法律的原则性规定,增强法律条文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对现有的执行规定,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该修订的予以修订,该补充的予以补充,该废止的予以废止,使执行规定适应时代的要求,防止规定滞后带来的负面影响。
2.加快税收执法信用体系建设,对未执行完毕的违法纳税人要记录信用档案,对其法定代表人和经营业户要进行信用跟踪,加强税收信息交换,防止被执行人溜到外地以逃避执行。同时对拒不执行和妨碍执行的纳税人,要对其丧失税收信用的行为进行曝光,以加强信用监督力度,维护税法的统一。
(四)加强队伍建设,讲究执行艺术,提高执行水平
1.严格按照执行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选调政治素质好,业务熟练,责任心强,作风过硬,公正廉洁的税务人员担任执行人员,对不适合做执行工作的人员要坚决调离。
2.加强对执行队伍的科学管理,加强作风建设,严肃执行纪律,使执行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行使权力,坚决不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
3.抓紧执行业务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执行人员的业务素质,以便提高工作效率,着力提高协调能力及解释、宣传和疏通的本领,提高执行水平。
4.讲究执行艺术,正确处理好执行工作与其他工作、其他方面的关系,既要坚决,又要慎重;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坚持依法执行与文明执行的辩证统一,把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税法威慑力的同时,要着重做好教育、联系、疏导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握适度,掌握时机,加强横向联系,促进执行工作深入开展。
第五篇:制度执行难剖析与解决之法
制度执行难剖析与解决之法
执行是制度的生命力,但也是企业制度建设中的大难题。制度为什么执行难?又该如解决?本文以笔者的制度建设实践剖析了制度执行难的原因,总结了解决之法。
制度执行难的原因剖析
第一,制度执行难在于缺乏制度执行环境和积淀。从社会环境看,我国正处于转型期,“人治”色彩依然浓厚,潜规则盛于显制度,缺乏制度执行的社会环境。从企业历程看,大多企业或脱胎于国企或为改革后创建的民企,发展至今,尽管认识到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但普遍缺乏可资传承的有效制度建设实践,企业制度执行“摸着石头过河”。再者,如笔者一样的制度建设者,普遍缺乏系统的制度教育、培训,缺乏系统的制度执行技能和经验,对其而言,制度执行不可谓不难。因缺乏执行环境和积淀而导致执行难,在制度建设初期尤为明显。因此,制度执行难有其客观因素,也是特定阶段的特定表现。
第二,制度执行难在于制度本身存在难执行的因素。制度本身难执行一方面是因为制度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制度不符合实际、内容有所缺失、职责不明晰、流程不通畅、规定不明确、缺乏表单、缺乏奖惩、修订不及时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制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在规定不明确方面,很多制度常使用“定期”一词,看似明确,实则不明确,由于缺乏具体到什么时间,给执行者留下了不执行的空间。诸如此类看似明确实则模糊的用词往往会导致制度难执行。制度自身难执行的另一方面是制度不成体系。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体系,相应的,制度也应成体系,彼此之间相互支撑,才能完全执行,但实际上,由于制度制订的不同步,或制度之间的不协调,往往会导致一个制度的执行缺乏相关制度的支撑,导致制度难执行。
第三,制度执行难在于制度认同度不同。认同是制度执行的内驱力。在制度执行中,不同的机构和人员在不同的时期对制度的认同度不同,不同的认同度影响制度执行。一项制度,往往是高层、管理机构认同度高,执行意愿强烈,辅助、协同机构、具体执行人员却出于各种原因对制度认同度较低甚至不认同,敷衍或抵制执行。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制度制订过程中沟通协调不足,导致辅助、协同部门不认同制度,敷衍执行;二是制度执行比原来要付出更多努力、损害既得利益(潜规则)、改变习惯,执行者不认同制度,抵制执行;三是制度执行过程中尤其是在初期往往会出现成本增加、效率下降、部门或员工之间冲突、矛盾频繁、大量违规等情形,导致一些人甚至主要领导开始怀疑制度,降低制度的认同度,乃至放松或变通执行。笔者认为,利益是认同之本,利益不同,认同不同,只要存在利益区隔,就存在不同认同度,因此,不同认同度与制度相伴相随不会消除。
第四,制度执行难在于制度认知不到位。认知是执行的前提,认知不到位,必然带来执行不到位、执行难。从实践看,对制度的认知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
/ 5
方面,一是员工不知道制度的存在或知道的内容不完全。笔者曾于制度发布两周后到车间了解员工对制度的知悉情况,发现不知道的大有人在,即使知道的,也不全面。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在于员工看不到通过OA发布的制度,而基层又缺乏对制度的全面宣贯。二是由于知识、能力、岗位的不同,员工对制度中的具体规定存在不同的理解,在执行中出现偏差。这种情形,在新人、新制度方面较为普遍。三是同一事项不同方面的规范分布于不同的制度中,如对销售合同的规范就分布于合同管理、合同评审、销售报价、订单设计、货款结算等不同的制度中,靠单一的制度难以形成对同一事项的全面认知,制度越多又不加以整理分类,这种情形就会越严重。
第五,制度执行难在于缺乏执行规划、执行资源配臵不到位。制度,总会有创设性规范。所谓创设性,就是原来没有而通过制度创设了新的权利义务、机制、机构、职责、流程、约束条件。不同的制度,创设程度不同,有的是实务的复制,创设程度较低,执行前后变化不大,这样的制度比较容易得到执行;有的制度创设程度较高。创设性规范往往缺乏实务支撑,没有经验可循,其执行和展开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和资源配臵,需要对执行做出一定的规划。但实际上往往缺乏执行规划、资源配臵不到位,造成创设性规范执行就难。
第六,制度执行难在于缺乏检查、惩处。制度理论告诉我们,制度检查和惩处是促进制度执行的外部力量。但在实际中,往往缺乏制度检查,也做不到惩处。缺乏制度检查主要表现在检查机构、检查意识、检查规范三个方面。在检查机构方面,主要是组织体系不健全,检查机构缺失,制度执行几乎完全依赖部门和人员的觉悟。制度执行几乎在内部完成,没有外部机构的检查监督。在检查意识方面,一是缺乏检查意识,认为制度发布了,就会自动执行,不用检查;二是认为检查是企划、审计这样负有监查职责部门的事,不是各专业职能部门的事,推脱检查;三是怕得罪人,担心一旦检查出问题不好处理,从而不敢检查或敷衍检查。在检查规范方面,制度检查还没有形成一套像ISO9000内审、外审一样行之有效的检查规范,有时间、出了问题就查查,没有时间、没发现问题就不检查,检查方式、检查手段还比较简单,违章跟踪和整改不到位。不检查,就不知道制度是不是在执行,就不知道是不是在按照制度执行,执行中的违章就得不到及时纠正和整改,制度存在的问题就得不到修正。缺乏惩处,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制度本身没有罚则,没有规定违反了制度应受到何种惩处及惩处的标准,造成惩处困难;二是制度中规定了罚则,但在实际执行中不照章执行。依章惩处是制度权威和威慑力的重要体现,不依章惩处,必然有损制度权威和威慑力,影响制度执行。缺乏检查、惩处,既是制度执行难的原因,也是不执行制度的结果。
制度执行难解决之道
以上,从环境和历史积淀、制度本身质量、制度认同、制度认知、制度执行规划和制度检查惩处等方面分析了制度执行难的原因。客观地看,制度执行难的成因,有的不是企业在短期内能解决的,如环境和历史积淀问题;有的是与人性、制度相伴而生的,如认同问题;有的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加以解决
/ 5
的,如制度质量、制度认知问题、检查问题。因此,作为一个企业,解决制度执行难,不在于制度执行还难不难,而在于在多大程度上化解了执行难,限制执行的消极因素,培育和张扬执行的积极因素。笔者从2009年从事制度建设,在解决制度执行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几年来,大力倡导制度文化,营造制度氛围,依章执行、照章办事成为企业和员工的主流诉求;修订、制定制度100多项,基本实现了制度对业务的全覆盖,初步形成了制度体系,做到了有章可依;不断学习制度订立技术,总结实践经验,制度质量有了大幅提高和保障,做到了有章能依;建立制度检查机制,加大制度检查力度,做到了依章奖惩。
第一,建立和推行制度文化,营造制度执行氛围
作为一个企业,在适应大环境的同时,完全有能力开展内部环境建设,建立和推行制度文化,营造制度执行氛围。将制度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重点建设,出台了《规章管理办法》、《规章检查办法》、《制度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制度制订奖励规定》等制度建设的重要规章,为企业开展制度建设,建立和推行制度文化,营造制度执行氛围提供了制度依据、规范和保障;建立了以企业管理部为中枢以专业职能机构为主体的制度建设组织体系,明确了各机构的分工和职责,为企业制度执行提供了组织保障;企业高层积极倡导制度管理,将管理决策、管理意志转化为公司制度,通过制度贯彻高层决策;将遵守和执行制度作为企业的基础秩序,纳入员工的教育培训,引导员工自觉、自愿执行制度。通过近几年的制度文化建设和营造制度执行氛围,有章依章、无章建章、规章不适修规章,已经成为企业和员工的主流诉求。
第二、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提高制度订立质量,增强制度的可执行性
健全的制度体系既是制度建设的目标和结果,也是制度执行的前提和保障。总结和反思笔者制度建设实践,笔者认为,解决由制度自身质量所带来的执行难,应首先从整体上构建一个制度体系框架,对经营、技术、生产、采购、质量、成本、财务、人力等各方面及相互间关系有一个全面的制度安排,并根据紧要程度安排制度制订的先后顺序。然后通过3-5年持续的制度建设,形成相互支撑的制度体系,实现制度基本全覆盖、有章可依,满足制度执行的基本需要。
有了制度体系框架,接下来就要学习和掌握制度订立技术,保障制度质量。实践告诉我们,制度订立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制度质量之优劣和制度可执行性之高低。但遗憾的是,目前还缺乏一套可以指导制度订立实践的独立、系统的制度订立技术。笔者的体会,企业制度如同国家法律,企业立制技术如同国家立法技术,国家立法在语言、语法、条款顺序、篇章结构等方面的通用技术和规范,完全可以应用到企业制度制订中。笔者是将国家立法技术应用到制度订立中的实践者,也是获益者。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家立法技术,笔者乃至笔者同事订立制度的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制度质量大为改观。在借鉴立法技术的同时,还应不断总结和提炼制度订立实践,将有益的经验转化为技术规范并反哺制度订立。笔者是这方面的实践者。比如原因分析中所提到的“定期”问题,笔者就将“定期”具
/ 5
体化为“年定月,月定日,日定时”,就是年内定期就要具体到月份,月内定期就要具体到日期,日内定期就要具体到时点,如此一来,执行的确定性增强,提供了检查标准。正是由于“定期”具体化,在笔者制订的制度中几乎看不到“定期”这个词,凡是需要定期的,都具体到了特定时间。像这样的技术,还有制度的全面性假设、制度必须要有罚则、制度要配套流程和表单、制度评审、制度生命周期管理,等等。正是这些在实践中总结和发展起来的制度订立技术,提高了制度质量,增强了制度的可执行性,为制度执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实现了有章能依。
第三、提高制度认知
认知才能执行。要通过制度公告形式多元化、开展制度培训等方式提高制度认知度,为制度执行奠定认知基础。可以通过局域网公告、企报刊载、公开场所张贴、车间部室内部看板宣示等多种形式,“广而告之”,将制度显性化,扩大制度的知悉面,让员工多途径了解制度。同时,对制度进行系统分类和整理,编撰制度汇编,以电子版和纸版并行的方式予以发布,使之成为员工工作的必备手册,便利员工学习和执行制度。
开展制度培训,是提高制度认知和统一认知的有效方法。制度培训注重“二新”。一是新制度培训,由制订者为相关人员讲解制度背景与意义、基本规范、执行的基本流程、表单填写以及违反制度所要受到的处罚,以提高认知、统一认知。培训是制订者的责任,为落实培训责任,要将培训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项目,纳入制订者的绩效考核,避免制订者只管制订不管培训。二是新人培训。对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新任命的干部要实施岗前、职前制度培训。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制度是营盘,执行制度的人就是那流水的兵,其变动性比较大,尤其是对一些发展速度快、人才比较紧张的企业,表现更为突出。因此,在新人任职、上岗前,要对其进行制度意识、基本制度、业务关联制度、制度执行方式方法的培训,以使其树立制度意识、了解业务规范和流程、掌握制度执行的基本要领,助其一开始就在制度规范下工作,就按照制度执行。
第四、编制制度执行规划,推进制度有序执行
编制制度执行规划解决创设性规范执行难的有效方式。所谓制度执行规划,就是根据制度要求和业务实际而对制度执行所做出的统筹安排。一是对制度创设项目执行先后顺序和时间的安排。制度创设项目往往并不能立即执行,也不能一步到位,这样,就需要对制度创设项目执行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做出安排。如比价和招标,比价就可以先执行,招标则可以在年底或年初执行。二是业务梳理安排。制度设定标准,按照制度要求执行业务前,则需要对业务按照标准进行梳理。如《招标管理办法》对招标、集中招标的物资设定了标准,在执行前就应该按照设定的标准区分出具体哪些物资要执行招标,哪些物资要执行集中招标。三是执行方式的安排。制度创设项目在不同的时期,执行的方式可以有所区别。如价格审查,受经验、人力、范围的限制,在初期可以以形式审查为主,主要审查价格形成过程、报审材料齐全性和规范性,而对价格是否合理不做
/ 5
实质性审查,当具备了一定条件之后,则可以开展实质性审查。四是执行技术、资源安排。制度不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也不提供具体的执行资源,但执行必须要有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源配臵。比如要执行招标,就需要掌握招标的流程、技术,准备相应的招标通用文件,配臵相应的人员、办公场所和用品。如果说制度是目标,那么执行规划就是达成目标的过程、手段。编制制度执行规划并按照规划所确定的目标、步骤、方式方法和时间节点实施,可以有序推进制度执行。
第五、建立健全执行检查机制,加大执行监查力度,依章奖惩
执行检查,依章奖惩,是制度执行的外部机制。没有检查,就没有执行;不依章奖惩,就没有制度的威慑力。企业要通过健全检查机制,依章奖惩,有效促进制度执行。一是检查制度化,制定《规章检查办法》,规范和推动制度检查工作,为制度检查提供了制度依据和保障。二是检查职能化,将制度检查明确列入机构职责,明确谁管的制度谁检查,对于不履行检查职责和所管辖制度执行存在严重问题的实施问责,克服不敢检查、怕检查的畏难情绪和心理。三是检查方式丰富化,将检查溶于日常工作,随时随地以制度标准衡量业务执行;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随机检查结合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检查;利用ERP等信息化技术丰富检查手段。四是在坚持专业检查常规化的同时,加大制度综合管理机构——企业管理部的检查力度。通过参加专业机构检查和独立开展检查,既可了解制度执行实际情况,也是对专业机构制度执行和检查的监察,具有双重功效。五是依章奖惩。依章奖惩既是制度执行的结果也是制度权威的重要体现。执行优秀的,符合制度奖励条件的,按照制度予以奖励;违反制度,符合制度处罚条件的,坚决予以处罚,不姑息。六是公开检查和奖惩结果。公开是医治制度执行难的良方。要每月以《制度检查月度报告》、《奖惩公告》的形式公布制度检查情况和依据制度奖惩的情况。通过公告,表彰和激励遵章执制者,处罚和惩戒违规者,警告和威慑心存侥幸者、观望者。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