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影响力的互动》有感-新闻读书笔记
读《影响力的互动》有感
不同于一般的大众传播学著作,《影响力的互动》将重点锁定在传播活动中传授双方的“互动行为”上。说到大众传媒,我立即就想到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以及互联网,现在我们身边的传播方式和媒介日新月异。以前从书本上得到一些信息,后来纸质媒介开始流行,我们又可以从报纸上了解一些信息,但是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自然就避免不了互联网的影响了,现在每天不知有多少人都离不开电脑,以前的台式电脑固定了人类的上网地点,但是自从笔记本以致后来的IPAD的产生,都是人们获取消息可以超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定。以前看了很多关于大众传媒的理论著作,但是感觉都是一些和理论联系非常紧密的书籍,此书却在“互动”上独树一帜,在众多关于大众传媒的书中脱颖而出,该书不仅在研究媒介对人类有何影响,并且发过来在人类对媒介的发展和影响上苦下功夫,发现这种互动的结果是提高了人们运用媒介信息审视和批评媒介的能力。自此书出了第一版开始,新闻界、广告界、政治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何谓影响力?影响力,一般认为指的是用一种为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影响力又被解释为战略影响、印象管理、善于表现的能力、目标的说服力以及合作的影响力等。构成影响力(或者说权力)的基础有两大方面,一是权力性影响力;二是非权力性影响力。仔细一看影响力的定义和构成因素,不难知道,大众传媒其实既有权力性影响力又有非权力性影响力,这就要受大众传媒的传播者的地位和传播媒介为谁服务来定义
了。当大众传媒的传播者掌控在当权者的手中,如果这个媒介是要为政权服务,那么可以说这个媒介影响力具有权力性影响力了。
影响力表明了一种试图支配与统帅他人的倾向,从而使一个人才去采取各种劝说、说服甚至是强迫的行动来影响他人的思想、情感或行为。无论是观点的陈述,障碍的扫除,还是矛盾的化解,风险的承担,具备该素质的人都会以愿望或实际行动的方式推动其达成或实现。因此,这类人通常能够在一个团队里树立个人权威。具备影响力素质的人通常表现出以下行为,包括“提请他人注意资料、事实与依据”、“利用具体的事例、证明等”、“强化自己的支持者,弱化自己的对立面”等。
影响力,大众传播中强调媒介与人们之间的互动,强调大众从媒介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并且希望大众在媒介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进行监督和审批。媒介永远看似简单,但是本质却相当复杂,我们还需要花大量功夫去研究个中蹊跷。
第二篇:读《影响力》有感
“互惠原理”充满我们的生活
——读《影响力》有感
对《影响力》这本好书早有耳闻,最近抽时间完整的拜读了一遍,感觉受益颇多,推荐各位一读。
你有没有尝试过被朋友请了一次客,在他付帐时牢牢记住账单上的费用,一有机会就准备回请这个朋友,并计划支出相应的金额。这其实就是回报的心理作用。这些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事例在《影响力》一书中被高度概括为互惠原理,互惠原理认为,人们会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并感到有义务在将来回报自己所受到的恩惠、礼物、邀请等等,在中国的传统道德里,我们传承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的也是这种道理。而该原理正被各种商家所普遍利用,如我们在超市里随处可见的免费试吃试喝,绝大部分的人往往做不到一扔下牙签杯子就抬脚走人,而多少会买点东西,就如此简单的被商家“俘虏”了;当你路过街头的水果摊时,大部分的摊主都会热情招呼试吃,一般的情况是,如果试吃了他的水果,都会在他那里购买,否则会觉得很不好意思。这类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你一定很奇怪为什么你就像事例中的人那样完全按照“互惠”原理来行动呢?书中向我们揭示了其实互惠原理、发达的偿还体系可能正是人类文明所独有的特性,而一旦你不这样做就会有一种负债感,我们可以再一次从互惠原理的社会意义中找到这种现象的根源。互惠原理之所以被确立起来,就是为了促进互惠
关系的发展,以便人们在主动开始这种关系时不必担心有任何损失。如果互惠原理达到了这个目的,那么,最初那个不请自来的好处一定会让接受的一方产生负债感。而且由于互惠关系给孕育它的文化带来巨大的优越性,因此我们总是要尽一切可能确保这个原理达到它的目的。因为,著名的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在描述人类文明中的送礼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压力时这样说道:给予是一种责任,接受是一种责任,偿还也是一种责任。
互惠原理还有一个衍生策略那就是“拒绝--退让”策略,别小看这个策略,在我们与他人互动中该策略也往往能起到巨大的作用。君不见各大商场名品店纷纷打出降价让利,优惠顾客的牌子,其实这就是一种“拒绝--退让”策略,冲着原高价现底价又不知多少顾客为此心甘情愿的掏腰包咯。
其实仔细想想,我作为产品部门的前端人员,在日常的营销活动中何尝又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用到互惠原理,比如说你要签下一份订单或合同,首先自然是和客户打交道,交流过程中礼貌的问候,殷勤的服务都能使客户更多感受到你的善意也就更愿意使用电信的产品;当你向用户提出一份正式报价的时候,如果是优惠的资费,那一定不要忘记注明标准资费,用户都乐于见到我们电信提供的是相当优惠的折扣;用户如果有什么特殊的需求你无法满足的,也不要生硬的回绝而应该提出一些折衷的方案来处理。这样的话,对方一般也会抛弃自己初始的强硬态度转而接受你的方案。以上这些事例或因为互惠原理的作用或因为拒绝--退
让策略让我获得了客户的认可。
互惠原理只是书中提到的数个原理之一,《影响力》全书共讲了六个影响人的武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短缺”。你会发觉其中的每一个原理都能在生活中发现大量的实例去验证它,只是你平时并没有意识到它的普遍性。有人说影响力是一本心理学书籍,说到的都是心理学原理。确实,仔细理解下书中提到这些个原理,其实每一个都指向了我们心理上非理性的弱点,而且这些非理性通常是不易我们察觉的。虽然书中已经替我们列出了大量的实例和情景,但那也仅仅只是冰山一角,更多书中的原理需要我们理解后到生活中去体会与验证。直到最终能将书中罗列的这些影响他人的武器收为己所用,帮助自己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无往而不利。
第三篇:读影响力一书有感
《影响力》一书的作者是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他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系的著名教授,在实验社会心理学方面有着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他对影响力的研究,侧重心理和思维方式的剖析,对一些思维局限、观察社会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对人们经常做出的违背内心真实想法的行为进行了解释,再加之他的语言逻辑严谨,思辨性强,切中肯綮,为我们呈现了一部令人醍醐灌
顶的扛鼎之作!
全书共讲了六个影响人类行为的武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这几种武器都指向了我们很容易受影响且不易察觉的弱点,而且通常是我们犯下愚蠢错误的罪魁祸首。就拿社会认同来说吧,古语言:“三人成虎”、“众口砾金”,很多时候我们的判断不是依照理性思考所做出的,而是从社会大众的普遍选择出发,人云亦云。这种随波逐流的心理使我们失去了自身应有的自我认知和判断力,往往做出一个可能不太合理,却满足了自身追求社会认同感的需求的选择。再者,承诺和一致原理也让人深思: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例如赛马场上的赌客,一旦下了注,对自己挑中的赛马就信心大增起来;一投完选票,选民们往往就会更相信他们的候选人一定能够当选。和社会认同原理一样,我们经常会由此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一旦我们在内心不坚定的情况下选择了某种东西,就会形成一套自我支持的系统,于是执着地要自己相信,我的选择是对的,哪怕我自己也不确定。看完这一章节之后,不知道是一种收获还是一种干扰,回想自己过去和现在的一些选择,是否也有因为自己不理性的想法和有限的阅历知识而下过笃定要赢的“注”呢?
在书中,作者正是从这些不易察觉的非理性选择入手,抽丝剥茧,一步步带我们认识到影响力的奇妙之处,让我们慢慢看到何以被他人轻易影响说出“是”这个字的。其实,受人影响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关键在于别人是否通过这一影响向你推销了你不想接受的东西,若是这样,你就得想法避免这一影响。但作者似乎并没有告诉我们可具操作性的方法去应对。就如同中国古典哲学思维所讲:以无招胜有招、大道至简。作者要表达的真正的影响力恰恰在于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当我们认知和洞察出了这种影响的存在,我们就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影响力,靠着日积月累的个人素质和对社会的细微洞察能力,显现出恰当的判断,作出自己独立的决定,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其实,互惠、喜好等影响因素都是一把双刃剑,怎么利用是关键,被好心的人用了是福祉,被心存不善的人利用了则会让很多人成为冤大头。如互惠原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但是若为了不亏欠、避免受骗而一味拒绝他人的恩惠和妥协,那我们会活的很累,也可能会伤害到真正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所以我们不能回避这些影响力,我们完全可以站在无损害他人利益而塑造自身影响力的角度去提升这方面的能力,甚至达到双赢。正如孔子所言:“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要做到先知先觉很难,但是学会思考自己,理解他人,见微知著确是应该做到的。
联系自身,作为服务型窗口部门——综合办公室的一员,更应该提高对影响力的认识。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影响我们判断的小事,我们忽略了,受骗了,影响并不大,只要有阿Q精神放平心态就是了,但是随着利益群体的扩大,不再是个人之间,而是涉及集体之间,单位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利益时,影响决策人的判断的这几种武器就有了很大的杀伤力,绝不可小觑。为此,我们要学会思考,见微知著,提高影响力,既要脚踏踏实实地向前进,也要抬头仰望星空的真正位置!
第四篇:影响力读书笔记
第一章影响力的武器
朋友问我为什么无人问津的东西,价格乘以2以后,反而被一抢而空?
告诉他雌火鸡的故事,引出这叫固定行为模式。
引出这种行为模式的触发者并不是对手这个整体,而是对手具备的一些特征。人类也有相似的自动反应模式,比如:我们在要别人帮忙的时候,要是能给个理由,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回答朋友问题,顾客认为:一分钱一分货,价格贵就等于东西好。
模式化的自动行为很多时候是最有效的行为方式,有句名言:文明的进步,就是人们在不假思索中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
举了优惠券的例子。
碰到晓得它们奥妙的人,我们会任其摆布。
举了萤火虫的例子,石斑鱼的例子,裁缝店的例子。
大部分影响力武器所具备的相同要素:
一 这类武器有能力激活一种近似机械化的过程。
二 只要掌握了触发这种过程的能力,人们就能从中渔利。
三 使用者能借助这些影响力武器的威力,让另一个人乖乖就范。
对于第三点,举了一个人认知方面的原理:对比原理。
举了冷水温水热水的例子,服装店服务员先介绍贵重的东西的例子,卖房子的人先介绍烂房子的例子,汽车经销商先谈妥车价再报上备选配件的例子。
第二章 互惠
举收到贺卡后回寄的例子引出互惠原理
互惠会带来还债义务感,给人类社会的进化带来了巨大影响。因为它意味着一个人给另一个人某种东西(如食物、精力和照料等),却不用担心它会变成损失。举了墨西哥和埃塞俄比亚的例子。
互惠原理如何起作用
举了给可乐再卖彩票的例子。
并引出:互惠原理压倒了会影响顺从决策的一个因素:即是否喜欢对自己提出要求的那个人,比如:不请自来的推销员,不愿交往的熟人等。
举了某宗教组织先施恩(给鲜花)再乞讨(要求募捐)的例子。
在政治上:举了因为欠人情而投支持票的例子。在生意场上,举了免费试用样品的例子。
在人际关系上,举了某国士兵靠着给敌人面包救了自己的命的例子。
举了某妇女因为拒绝接受礼物而躲开了强烈亏欠感并侥幸逃生的例子。互惠原理适用于强加的恩惠
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
举了寄出请求捐款的信时附上一份小礼物的例子。
互惠原理可触发不对等交换
举了帮别人小忙后借别人车并开坏了的例子。
引出最初的小小善意往往刺激人们回报以大得多的恩惠的原因:
一 亏欠感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二 违背互惠原理,接受而不试图回报他人善举的人,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
互惠式让步
举了拒绝买5元的门票但买了1元的巧克力棒的例子。
并引出人家让了步我就应该让步的原因:为了完成对社会有益的合作,整个社会必须设法解决这些互不相容的出事欲望。这就要借助有助于双方达成妥协的程序,互相让步是这类程序里十分重要的一种。
互惠原理实现互相让步的两条途径:
一 它迫使接受了对方让步的人,并以同样的方式回应。
二由于接受了让步的人有回报的义务,人们就乐意率先让步,从而启动有益的交换过程。
把率先让步当成一种高度有效的顺从技巧:“拒绝-后撤”术(先提大要求,拒绝后再提真正的小要求)。
举了故意在剧本里将保证会砍掉的台词的例子,客户拒绝购买商品后获得推荐人名单。
拒绝-后撤技巧管用的原因:
一它调用了互惠原理。
二 它调用了知觉对比原理。
三 请求顺序上的安排(先大后小)。
举了零售店先介绍贵的东西的例子。
拒绝-后撤手法不光刺激人们答应请求,还鼓励他们切身实践承诺,甚至叫他们自愿履行进一步的要求。
拒绝-后撤手法的积极副作用:对方会滋生出更大的责任感和满意感。
如何拒绝
倘若别人的提议我们确实赞同,那就不妨接受它;倘若这一提议别有所图,那我们就置之不理。
第三章 承诺和一致
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同时也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
举了赛马下注的例子,沙拉和蒂姆的婚姻关系的例子,答应帮忙看东西的请求的例子。言出必行。
言行不一致会被看成是表里不一。而言行高度一致大多跟个性坚强、智力出众挂钩,它是逻辑性、稳定性和诚实感的核心。
就算盲目地保持一致,也不乏迷人之处,因为:
一 和大多数其他自动响应方式一样,他为穿越复杂的现代生活提供了一条捷径。
二 机械地保持一致更容易令人避免误入歧途。
举了冥想术讲座的例子,玩具制造商故意让部分玩具缺货的例子。
承诺是关键。
举了问今晚感觉如何来获得承诺的例子。
举了战俘改造计划的例子。
并引出:以小请求开始,最终要人答应更大的请求的手法,叫做“登门槛”。
举了设立告示牌前先让业主们签名支持保护环境的例子。
例子告诉我们:在接受琐碎请求时务必小心谨慎,因为一旦同意了,它就有可能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它不光能提高我们对分量更大的类似请求的顺从度,还能使我们更乐意去做一些跟先前答应的小要求毫不相关的事情。
并不是所有的承诺都会影响自我形象。要想让承诺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他们得是当事人积极地、公开地、经过一番努力后自由选择的。
奇妙的行为
行为是确定一个人自身信仰、价值观和态度的主要信息源。
举了让战俘把问题写出来的例子。
并引出,书面宣言这种承诺方式的好处:
一 它成了一个行为业已发生的物证。
二书面自白可以拿给其他人看,说服他人。
一旦主动承诺,自我形象就要承受来自内外两方面的一致性压力:
一 人们内心里有压力要把自我形象调整地与行为一致。
二 外部还存在一种更为鬼祟的压力,人们会按照他人对自己的感知来调整形象。
举了让消费者填写销售协议的例子,举了大公司举办宣传征文比赛的例子。
众目睽睽
公开承诺往往具有持久的效力。每当一个人当众选择了一种立场,他便会产生维持它的动机,因为这样才能显得前后一致。
举了学生当众承诺、私下承诺和不承诺的例子,减肥和戒烟的例子。
额外的努力
为一个人付出的努力越多,它对承诺者的影响也就越大。
举了原始部落成人仪式和大学校园地狱周的例子。
引出名言:费尽周折才得到某样东西的人,比轻轻松松就得到的人,对这件东西往往更为珍视。
对于一个想要建立持久凝聚力和卓越感的团体来说,入会活动的艰辛能带来一项宝贵的优势,这种优势,是该团体绝不愿轻易放弃的。
内心的抉择
举了战俘获得征文比赛的奖品并不过分吸引人的例子。
并引出:只有当我们认为外界不存在强大的压力时,我们才会为自己的行为发自内心地负起责任。
优厚的奖品或强大的威胁能叫人当场顺从,但却不大可能带来长期的承诺感。
举了小男孩们不准偷玩玩具的例子。
顺从专家喜欢能带来内心变化的承诺的原因:
一 内心变化一旦出现,就跟当前的环境不挂钩了,它能涵盖所有相关的环境。
二 变化能发挥持久的作用。
三 导致内心改变的承诺能自己 “长出腿来”。即:它能建立起一套自圆其说的系统,能为最初的承诺找到新的理由。
举了汽车经销商“抛低球”的例子。
即:先给人一个甜头,诱使人作出有利的购买决定。而后,等决定作好了,交易却还没最终拍板,卖方巧妙地取消了最初的甜头。
如何拒绝
两种独立的不同信号:
一 每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中了套、被迫遵从了一个并不想答应的要求,我们的胃就会警铃大作。
二 从心灵深处来说,向自己提问:知道了我现在掌握的这些情况,要是时间能够倒流,我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
第四章 社会认同
举了“罐头笑声”的例子。
并引出社会认同原理: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
“罐头笑声”的原因:我们对社会认同的反应方式完全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这样一来,偏颇甚至伪造的证据也能愚弄我们。
举了火鸡的例子,服务员提前在小费罐子里放钱的例子,广告商声称自己产品增长最快或销量最大的例子,电视慈善捐款不断播出已经认捐的观众的名单的例子,商店老板故意让自己店排起长队的例子,等等。
举了教派知道预言不会实现后疯狂宣传的例子。想要说明:既然事实证据无法改变,那就只有改变社会证据了。你能说服别人,自己也必然信服。
死亡原因:不确定
一般来说,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即:“多元无知”现象。
举了凶杀案的目击者都不报警的例子。
并引出原因:
一 周围有其他可以帮忙的人,单个人要承担的责任就减少了。
二 很多时候,紧急情况乍看起来并不会显得十分紧急。既然没人在乎,那就应该没什么问题。旁观者群体没能帮忙,不是因为他们无情,而是因为他们不能确定。
引出解决方案:在需要紧急求助的时候,要减少不确定性,让周围人注意到你的状况,搞清楚自己的责任。
有样学样
相似性:我们会根据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怎么做才合适,尤其是在我们觉得这些人和自己相似的时候。
举了小孩看到同伴游泳后自己也学会游泳的例子,自杀消息被广为报道后自杀事件增多的例子,某邪教组织的教徒集体自杀的例子。
如何拒绝
两类情况:
一 社会证据是蓄意伪造而来的
解决方案:多保持一点警惕感。
二 多元无知现象
解决方案:用该环境下的其他证据来源——客观事实、先前的经验、我们自己的判断与之进行对比,确保它没有出乱子。
第五章 喜好
举了特百惠聚会的例子。
我喜欢你的理由
外表魅力
相似性
恭维
接触与合作
举了好朋友喜欢看你实际的样子而不是脸反过来的样子。
并引出熟悉会影响人的喜好,因为我们对自己接触过的东西会有好感。
举了采用“合作学习”处理学校种族融合问题的例子。
并引出两点:
一 虽然接触带来的熟悉往往能导致更大的好感,可如果接触本身蕴含了让人反感的体验,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二 以团队为导向的学习能缓解这种混乱状态。
并引出了合作的重要性,我们会为了共同的利益团结一致。
举了好警察坏警察的例子(其中运用了知觉对比原理、互惠原理和合作)。
条件反射和关联
举了气象预报员播好天气和坏天气的例子,汽车打广告会有美女做模特的例子,把产品和名人或当前文化潮流联系起来的例子,要获得帮助先请客吃饭的例子。
人们努力把自己跟积极的事情联系起来,跟消极的事情保持距离——哪怕他们并非事情的起因。
举了校队赢得比赛,我们第二天就会穿校服的例子。
根据关联原理,倘若我们能用一些哪怕是非常表面的方式(比如我们的居住地)让自己跟成功联系起来,我们的公共形象也会显得光辉起来。
举了自己人赢得比赛后,我们会说“我们是第一”。
在我们一个人成就为傲的时候,我们不会沾别人的光。只有当我们在公在私的威望都很低的时候,我们才会想借助他人成功来恢复自我形象。
举了自我意识太差的人与名人装熟的例子。
如何拒绝
当自己对别人的好感超出了该场合下的正常程度,就是唤出防御机制的时机,把注意力放到事情本身上。
第六章 权威
权威高压的力量
举了回答错误挨电击的实验的例子。
盲目服从的诱惑和危险
很多情况下,只要有正统的权威说了话,其他本来应该考虑的事情就变得不相关了。
举了护士往肛门里点耳用药水的例子。
内涵不是内容
头衔
头衔除了能让陌生人更恭顺,还能让有头衔的那个人在旁人眼里显得更高大。
举了动物皮毛和羽翼等脆弱的部位给人留下强壮、有分量的印象的例子。
并引出要吸取亮点教训:
一 体格和地位之间存在联系。
二 权力和权威的外部象征,说不定是靠假冒伪劣的材料编造出来的。
衣着
身份标志
如何拒绝
对自己提问:
一 这个权威是真正的专家吗?(权威的资格,以及这些资格是否跟眼前的主题相关)。
二 这个专家说的是真话吗?
哪怕是知识最丰富的权威,也不见得会诚实地把信息告知我们。
顺从专业人士会偶尔说些有违自己利益的话从而让我们相信他们真实可靠。
举了“我们价格高,但值得你拥有”“我们是第二,但我们更努力”等广告词的例子,服务员先给顾客提供餐厅哪样菜好,从而获取信任(利用了互惠和权威)。
第七章 稀缺
举了平时只允许教徒进入的教堂突然允许普通人参观的例子。
物以稀为贵
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大的行动力。
使用技巧:数量有限,最后期限
逆反心理
机会越来越少的话,我们的自由也会随之丧失。而我们又痛恨失去本来拥有的自由。保住既得利益的愿望,是心理逆反理论的核心。
举了可怕的两岁的例子,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例子。
每当有东西(或者是信息)获取起来比从前难,我们拥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我们就越发地想要得到它。
举了年轻人的色情倾向的例子。
想让信息变得更宝贵,不一定要封杀它,只要把它弄成稀缺就行了。
举了销售员透露货物短缺信息并且是通过专门渠道得知,从而使订单剧增的例子。
最佳条件
较之一贯短缺,对从充裕变到短缺,人们的反应更大。有的东西,给一点又拿走,比完全不给更危险。
举了管教前后不一的父母,最容易教出反叛心强的孩子。
参与竞争稀缺资源的感觉,有着强大的刺激性。渴望拥有一件众人争抢的东西,几乎是出于本能的身体反应。
举了拍卖出价由于竞争远高于实际价值的例子。
如何拒绝
一旦在顺从环境下体验到高涨的情绪,我们就可以提醒自己:说不定有人在玩弄稀缺手法,必须警惕行事。
务必记住: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
举了稀缺的饼干并一定变得好吃的例子。
尾声 即时的影响力
自动反应
很多时候,我们在对某人或某事做判断的时候,只用到了所有信息里最具代表性的一条。
尽管只靠孤立数据容易作出愚蠢的决定,可现代生活的节奏又要求我们频繁使用这一捷径。
捷径应受尊重
第五篇:影响力读书笔记
影响力读书笔记
2020年11月6日星期五
“动物可能会因为看到某种颜色的羽毛而变得具有攻击性,或听到某些叫声就对自己的天敌呵护有加。动物这种愚蠢可笑的机械反应在人类身上也有,当某一个触发特征出现时,我们会不假思索的做出相应的反应。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我们被难以察觉的影响力武器摆布了”
01:影响力的武器【武装自己】
【固定的行为模式致使雌火鸡热烈的拥抱天敌,仅仅因为对方发出了“叽叽叽”的声音;它虐待甚至害死了自己的宝宝,仅仅因为小火鸡没有叽叽叽叫。固定的行为模式使得人们不愿意购买促销的首饰而哄抢价格翻倍的绿宝石。这两个例子听起来是有一点点讽刺,但是确实值得人们思考。如果过于依赖我们固有的知识和习惯行为,我们是否会错失很多机会和犯下很多的错误呢? 我想答案或许是肯定的吧………………】
2020年11月9日星期一
01:影响力的武器【武装自己】
有一种通常叫做“拟态体” 的生物会模仿其他动物的触发特征,企图诱骗后者在不恰当的时间错误的播放原本是正确的行为磁带,此时,拟态体便抓住机会,利用对方的错误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
对比原理:告诉我们基于先前发生事件的性质,相同的东西(如故事里的 常温的水、对方的长相、服装的价格)会显得极为不同。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类似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简单地说,就是对他人的某种行为,我们要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加以回报。如果人家施恩于你,你就应该以恩情报之,而不能不理不睬,更不能以怨报德。于是,我们身边的这一最有效的影响力武器,就被某些人利用了。”
02:互惠【给予、索取、再索取】
2020年11月10日星期二
拒绝—后撤 手法,不仅刺激人们答应请求,还鼓励他们切身实践承诺,甚至于叫他们自愿履行进一步的要求。先提极端要求,再退让到适度要求,能让使用此方法的人获得更多的利益。
如何抵消“拒绝—后退”这一社会原理的影响:1.拒绝请求者最初的善者或让步。2.倘若别人的提议我们确实赞同,那就不妨接受他;倘若这一提议别有所图,那我们就应该置之不理。
2020年11月11日星期三
一开始就拒绝,比最后反悔要容易。------------------达.芬奇
03.承诺和一致【脑子里的怪物】
一旦做出了艰难的选择,人就很乐意相信自己选对了。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会对一次一次的欺骗自己,以便在做出选择以后坚信自己做的没有错。
【那是不是如果我们坚持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一件事情,并且为其付出一些努力,我们取得成功的机会也会更大一些呢。比如,在最近,我下定决心要考西南财经大学的研究生,从下定决心的时候那刻起,虽然很多人说会有点难,但是还是相信自己可以,也有关注一些关于考研的动向;虽然,最初想考西南财经大学是因为那里有想见的人,但是,就在这两天,和想见的人的关系无疾而终了,但是心里对想去西南财经大学的欲望却更加强烈。高考对我而言,是有遗憾的,所以选择一所更好的大学去考研究生,或许从根本而言就不是为了去迎合任何人,而是想弥补自己的遗憾。而这个决定一旦定了下来,其实真的就不想因为任何事情去改变它。承诺了自己要去一个更好的地方,就会驱动自己的身体每天都要精神百倍的去为其付出行动,这个脑子里的怪物,其实对我而言是一个很棒的存在。】
登门槛:以小请求开始,最终要人答应更大请求的手法。从签署请愿书到接受在自家院子里树立“小心驾驶”的牌子的例子告诉我们在接受琐碎请求是务必小心谨慎,因为一旦同意了,他就有可能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他不仅能提高我们对分量更大的请求的顺从度,还能使我们更乐意去做一些跟先前答应的小要求毫不相关的事情。
2020年11月12日星期四
奇妙的行为
要判断一个人真正感觉和信仰,光听他们怎么说是不够的,还要看他们怎么做。想通过观察判断某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必须仔细考察他的行为。研究人员发现,人们自己也依靠同样的方式----观察行为,来对自己加以判断。行为是确定一个人自身信仰、价值观和态度的主要信息来源。
人们有一种天然的倾向,总以为声明反映了当事人的真实态度。出奇的地方在于,哪怕他们明知道当事人的声明并非出于自愿,他们还是这么认为。
2020年11月16日星期一
定下目标,把它写下来。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关键是你定了这个目标,这样你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接着,把它写出来。把东西写下来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所以,定下目标,把它写下来。等你达到了这个目标,再定另一个,也写下来。你就会进步神速。
众目睽睽:书面声明能有效地真正改变人,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很容易的公之于众。公开承诺往往具有持久的效力。每当一个人选择了一种立场,他便会产生维持它的动机,因为这样才能前后一致。(当我们公开的做出表态之后,之后自己在做某些事情和行为时,都会被这个承诺所左右。有的时候,这种约束是好的,但是有时候这种无形的羁绊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己,所以呀,在做出公开承诺的时候还是要考虑好。不要老做那种承诺的好好的,但是老违背自己诺言的人,这样会让我们身边的人觉得我们很没有信誉,久而久之,自己也会觉得承诺好像是可以轻而易举说出口的,反正也不需要付出什么实质性的代价。但是,那样很不好。)
额外的努力
费尽周折才得到某样东西的人,比轻轻松松就得到的人对这些东西往往更为珍视。对于一个想要建立持久凝聚力和卓越感的团体来说,入会活动(挨打、挨冻、挨渴、吃难以下咽的食物、受罚、承受死亡的威胁…….)的艰辛能带来一项宝贵的优势,这种优势,是该团体绝不愿意轻易放弃的。【从“聪加”Thonga部落要求每一名男孩都要完成一套复杂的成年礼仪到兄弟会的入会仪式来看,我们可以看出那些仪式的荒谬和恐怖,但是这些礼仪确实是难以消失的,换句话来说,这和人的心理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总觉得难以的到的东西更为珍贵,以至于我们愿意去做很多的事情,付出额外的努力去寻求一些看起来很怪诞的东西。没有什么对错可言,但是就这个成年礼仪、入会仪式而言,我个人是完全理解不了的,总觉得太恐怖和血腥了一些,可能这个也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有关。但是,这并不是我们应该过分关注的点,我们应该关注的东西是,我们确实喜欢费尽周折去得到一些东西,而我们会更为珍视他们。】
内心的抉择
尽管背景全然不同,但兄弟会拒绝入会仪式里纳入公益活动,原因和C国不为征文比赛设置更刺激的奖品是一样的:他们希望参与者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一旦做了,就没有借口可言,也没有退路可找。
只有当我们认为外界不存在强大压力时,我们才会为自己的行为发自内心地负起责任。丰厚的奖品,强大的威胁都是外在的压力。
2020年11月17日星期二
抛低球:先给人一个甜头,诱使人做出有利的购买决定。而后,等决定做好了,交易还没有最终拍板,卖方巧妙地取消了最初的甜头。
2020年11月18日星期三
04 社会认同【脑子里的怪物】
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得太多。--------------------沃尔特.李普曼
罐头笑声:指的是在电视剧播放情景喜剧时,在“观众应该笑”的地方插入的笑声录音。
社会认同原理: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我们队社会认同的反应方式完全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这样一来,偏颇甚至伪造的证据也能愚弄我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被社会主流左右自己的行为,其实大部分时候,我们都会选择大家都普遍认可的方式去生活。总会觉得将自己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隐藏在社会里,就不会犯什么大的过错。应该,有利有弊吧。很多时候也还是应该保留自己的特色,适当的有个性一点,会让你更具魅力。)一般来说,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在审视他人反应、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忽视一点微妙而重要的事实:其他人有可能也在寻找社会证据。尤其是在局面模糊不清的时候,人人都倾向于观察别人在做什么,这会导致一种叫做“多元无知”的有趣现象。深入地理解“多元无知”现象,能帮我们解释一道在全国频频出现的谜题(也有人说,这叫举国之耻):受害者迫切需要帮助,全体旁观者却无动于衷。
2020年11月19日星期四
多元无知:每个人都得出判断:既然没有人在乎,那就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与此同时,危险也有可能累积到这样一个程度:某一个体不受看似平静的其他人所影响,采取了行动。多元无知效应似乎在陌生人里显得尤为突出:因为我们喜欢在公众面前表现得优雅而成熟,又因为我们不熟悉陌生人的反应,所以,置身于一群素不相识的人里面,我们有可能无法流露出关切的表情,也无法正确的解读他人关切的表情。因此,潜在的紧急事件得不到应有的关切,受害者因此倒了大霉。
2020年11月21日星期六
有样学样: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相似性”是社会认同原理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而“相似性”则是另一个很重要的的适用条件。我们在观察与我们相似的人的行为时,社会认同原理能发挥出最大的影响力。这类人的行为让我们意识到自己该怎样做才正确,因此我们更倾向于仿效相似的人,而不是跟我们不同的人。对自杀事件的大肆报道,会让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自杀数量大幅上升;对暴力事件加大报道,会让可怕的结果落到相似的人身上—不管暴力行为的对象是自己还是别人。(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数据表明社会认同原理的一个病态特征:很多人根据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动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这时候,那些原本是为了希望人们应以为戒的报道反而成为了诱使很多人走向不可回头的深渊的致命毒药。在没有看过这本书以前,我从来没有想到这种思考方式,但是现在看来,其实很多报道、新闻、信息 都会给我们产生很大的错误引导,当然了,为了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情况的发生,我觉得对我我而言--普普通通的在校大学生,我觉得拥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体魄是很重要的。Look on the bright side.)
其次,“不确定性”,这可是社会认同原理的左膀右臂呢!在我们对一件事情不确定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根据他人的行为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吉姆.琼斯身为领导者,他真正的天赋体现在他意识到个人领导的局限之处:没有哪个领导者能单枪匹马地说服群体里的所有成员,然而,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应该说服群体里相当大比例的一部分成员。所以,影响力最强的领导者是那些知道怎样安排群体内部条件,让社会认同原理朝对自己有利方向发挥作用的人。
2020年11月22日星期日
如何拒绝
由于伪造的社会证据大多一目了然,我们很容易知道该在什么时候执行这一简单的调整。面对明显是伪造的社会证据,我们只要多保持一点警惕感,就能很好的保护自己了。我们似乎会持有这样的假设:要是很多人在做相同的事情,他们必然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尤其是在我们并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很乐意对这种集体智慧投入极大的信任。其次,人群很多时候是错的,因为群体的成员并不是根据优势信息才采取行动,而只是基于社会认知原理在作反应。(我们不能一味地相信大多数人的选择或者行为,而是应该基于客观事实、借鉴先前的经验、用我们自己的判断与之进行比较,确保行动的正确、有序进行。)
[在这节的学习中,看了很多的小故事,也增长了很多奇奇怪怪的知识,学习真的是一件应该终身坚持的事情,我原本以为每天坚持看一点点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当我真正着手这件事情的时候 我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会静不下心来、会忘记、会不知所措。人的思维真的是很奇怪的,明明有很多的事情应该去完成,但是当事情很多的时候 自己反而什么都不想做,反而会更显堕落。感觉时间过得好快,眼看就要期末考了呢,自己也要更加沉下心来 切忌浮躁一点一点来吧(本节所学的,做承诺的时候 如果可以就把它写下来,这样更能鞭策自己),加油,生活美好,万物可期]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
05 喜好【友好的窃贼】
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欢的人所提出的要求。对于这点,恐怕不会有人感到吃惊。令人吃惊的地方在于,有些我们完全不认识的人,却想出了上百种方法利用这条简单的原理,让我们顺从他们的要求。
喜欢你的理由——外表魅力
人们普遍承认长得好看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占有优势,那么这种优势到底达到了何种程度呢? 在碰到漂亮的人,我们似乎同样会出现“按一下就播放”的反应,而且同样是不假思索地自然的做出来的。这种反应就属于社会科学家口中的“光环效应”。光环效应指的是,一个人的某个正面特征就能主导其他人对待此人的眼光。现在有证据表明,大多数时候,外表魅力就是这样一个正面特征。研究还表明,我们会自动给长得好看的人添加一些正面特点,比如有才华、善良、诚实、聪明等。(之前有看到一句话说,你把自己收拾的干干净净是对生活的尊重,也是对他人和自己的尊重。倒也不必说什么浓妆艳抹或者怎么样,但是至少收拾干净清爽是很有必要的。就我自己而言,每天清清爽爽的出门会给自己带来更积极向上的感觉,可能就是一种心理作用,但是我也总觉得当你好好的对待自己的时候,你就会和很多美好不期而遇——好好爱自己,才有人会爱你。)
喜欢你的理由——相似性
我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处是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我们总有这样的倾向。故此,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可以假装在若干方面跟我们相似,有意识的讨我们喜欢的、要我们顺从。
2020年11月26日星期四
喜欢你的理由——恭维
利用“喜欢我们”这一微不足道的信息,人们就能有效的诱使我们还以好感、答应请求、所以,很多时候,别人恭维我们、亲近我们,其实是有求我们。我们特别喜欢听人恭维奉承,尽管有时候我们也没有那么好骗——尤其当我们很清楚恭维者是在利用我的时候。可一般来说,我们总会相信别人的赞美之词,喜欢上那些擅长说好话的人。
喜欢你的理由——接触与合作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喜欢自己熟悉的东西。由于熟悉会影响人的喜好,因此它对我们的各类决定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包括选举哪一位政客。
2020年11月27日星期五
喜欢你的理由——条件反射和关联
关联原理效果如此之好,有如此神不知鬼不觉,制造商们总是急着把自己的产品跟当前的文化热潮联系起来。美国人第一次登上月球期间,从餐饮料到除臭剂,所有商品都忙不迭地跟太空项目攀亲戚...把产品和名人联系在一起,是广告商利用关联原理赚钱的另一种方法。他们付钱给职业运动员,把跟运动员角色直接相关(如运动鞋、网球拍、高尔夫球等)或不相关(如饮料、爆米花、连裤袜等)的东西联系起来。对于广告商来说,重要的是把联系建立起来,合不合逻辑无关紧要,只要是正面、积极的关联就行了。制造商还乐意花大价钱让自己的产品跟流行艺人联系起来。比如,政治家们意识到,跟名人拉好关系方便拉票。总统候选人总会找来一大堆无关政治的知名人物,有些人是该政客竞选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有些人则只是借出自己的名号罢了。(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被这些营销手段所迷惑,从而影响我们的选择,我们也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好好做好自己的选择哦)
“午宴术”:受试者对就餐期间接触到的人或事物更为喜爱。
根据关联原理,倘若我们能用一些哪怕是非常表面的方式(比如我们的居住地)让自己跟成功联系起来,我们的公共形象也会显得光辉起来。我们展示 积极的联系,隐藏消极的联系,努力让旁观者觉得我们更强大,更值得喜欢。
2020年11月28日星期六
06 权威【教化下的敬重】
[一个“记忆研究”的实验,听起来是有点让人觉得恐怖和不可思议的,但是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受到很多外在压力的影响,这种压力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很多时候会推着我们走向我们完全不想走的方向。就像我最近有看的一部电视剧叫做“隐秘的伟大”其实讲述的就是国民政府对共产党的迫害,他很意思的点在于,明明是应该造福百姓、匡扶正义的警察局里的警察们却一直在迫害人民,而国民政府口中的罪人—共产党(地下党)却在不断地做好事。在故事的前面部分,警察局里有一个我比较喜欢的角色,他是警局里面为数不多的还保有正直和善良的警察,但是他又是一个特别听上级命令的人,在警局那些所谓的警官的命令下他违背着自己的良知和善意 从一点点的不正直,到后面越走越远,甚至于直到最后 自己的母亲去世时 他都不知道….反正,他最后的结局还蛮悲凉的。但是,却也侧面映射出“记忆研究”实验的可信性,我们 确实 很多时候 都被所谓的上级或者其他系列的压力 推着走向原来不属于我们的命运。]
2020年11月29日星期天
盲目服从的诱惑和危险
每当面对人类行为背后的一种强力推动因素,我们都会很自然地想到,这种推动因素的存在是有着充分的理由的。自打我们出生那时候起,社会就教导我们:顺从权威是正确的,违抗权威是不对的。父母的教诲,校舍里疯传的小曲、故事和儿歌里,甚至我们成年后存在的法律、军事和政治里,无不充斥着这条信息。而所有的这些“教化”,无不将服从和忠于正当规则摆在极高的地位。[从我们出生开始,我们就陷入了一个盲目服从的怪圈,小时候我们很少否定自己的长辈,长大后很少不认可上司的建议和批评,可能以后年迈了以后我们又会以自己的孩子为轴心 不会否定孩子们的决定。其实是格外正常的,大家好似把一些准则或者甚至一些没有明确书写定义的观念当做自己的人生信条,并且依照着它们来做事情。但是,还是有很多弊端的,毕竟如果我们只会没盲目的服从和听取别人的建议,我们很容易就会没有自己的主见,也很容易丧失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我们的确很难走出这个思维的怪圈,“按一下就播放”在这里也是格外明显的。]
2020年12月9日星期三
[其实这一个月下来,原本以为每天就坚持一丢丢,就看一点点……会很简单,但是事实上,有时候我总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 把这件好像不是必须的 不是极为重要的阅读任务舍弃 而去做其他的事情。但是啊,坚持做一件事情,真的是一件很有魅力的事情,哪怕它所带来的收益不是立马就能看到的,但是对于一个好习惯的形成、一种热爱生活的心态的养成还是很重要的。《影响力》这本书,他的内容并不是很专业化和深奥,大部分都是以故事呈现,我个人阅读起来也会觉得的比较有趣,而且里面的很多故事也会给我启迪,就突然惊叹“妈呀,怎么还可以这样子想问题”,感触蛮多。从“脑子里的怪物”到“按一下就播放”、到“社会习惯”等等这些故事或者现象的了解,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论是将来是作为管理者、作为消费者、亦或是只是一个单纯的旁观者,我觉得里面的很多内容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会陷入一些些怪圈,原本以为没什么原因啊 事情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子的心态,在看完这本书以后也有了一些改变,很多东西都能够用科学解释,哈哈哈哈,还是很有道理的。
差不多一个月,不论是浅尝辄止、走马观花,还是用心体会,总而言之,还是把这一本书读完了,收获感还是很强烈的。古代有诗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觉得我们现代人也应该要有“不可一日不读书”的劲头,不管是哪方面的书吧,反正都能增长某一个方面的知识。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