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看不见的影响力》有感
读《看不见的影响力》有感
---------读书月活动
在2013年5月的读书月活动中,我从单位图书角借《看不见的影响力》一书,认真的读了起来。本书改编自戴维.迈尔斯的畅销教材《社会心理学》(第8版)。重点介绍这些看似无形却又影响我们的信念、推动我们行动的力量,包括违心地附和他人意见的从众行为;说服他人的基本原理及影响说服效果显的各种无形手段;群体情境对个体行为的无形影响、群体极化、群体思维等内容。书中撷取了读者感兴趣的有意思的主题,增添了一些插图、引言、注释,图文并茂地向我们介绍了当今社会心理学家对社会影响的科学研究。
从众——由于群体压力而的个体行为或信念的改变,有二种主要的表现形式:顺从与接纳。顺从是表面上与群体相一致而内心并不赞同。接纳是不仅在行动上而且也在信念上与社会压力保持一致。本文从三组经典的实验说明了研究者研究从众的不同方法。谢里夫发现他人的判断会影响人们对光点移动距离的错觉估计。“正确”答案的规范形成后,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在一批批的研究参与者中流传下来。这种实验室暗示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暗示。
所罗门.阿施设计的实验任务非常清晰,不像谢里夫采用的是模糊任务。阿施先让实验者听到其他人判断三条线段中哪一条与标准线段相等,然后自己做出判断。当其他人一致地给出错误的答案后,结果发现有37%的实验者会从众。
谢里夫的程序引发了接纳,另一方面,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实
验引发了顺从的极端表现形式即服从。在最理想的条件下,正当的、近距离的命令者,遥远的受害者以及没有反抗的榜样,有65%的成年男性参与者完全服从命令,对隔壁房间发出尖叫的无辜受害者实施具有伤害性的电击。
这些经典的实验提示了社会力量的潜在影响和顺从导致接纳的容易程度。恶行不只是由美好世界里的坏人所为,而且也可能因强大的社会情境诱使好人服从谬误或屈服于残暴而发生。
经典的从众实验解答了一些问题,但也提出了新问题:一,人们有时从众,有时不从众,那么他们什么时候会从众?二,为什么人们会从众?为什么他们不忽视群体“做真实的自己”呢?三,是否有一种人特别容易从众?
书中研究者考察了从众产生的环境条件。某些条件下人们特别容易从众。例如,从众会受到群体特征的影响。当面临意见一致的、三个或更多个有吸引力的、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时,人们最容易从众。如果个体是在公众场合做出反应并且没有违背事前承诺,那么人们也最容易从众。
人们从众的原因主要有两个。规范影响来自于人们希望获得别人的接纳。信息影响来自于他人为自己提供事实证据。当公开作出反应时从众程度较大,这反映了规范影响。当遇到困难的决策任务时从众程度也较大,这反映了信息影响。
“谁会从众?”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人格测验总分并不能准确地预测个体的特定从众行为,但却能较好地预测个体总的从众
倾向。特质影响在“微弱的”情境中显得很强大,微弱情境下社会情境的力量并不比个性差异更有影响力。虽然从众和服从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文化的社会化作用却使人们的社会敏感性存在差别。
社会心理学重视社会情境的强大影响力,但同时必须关注人类自身的力量。我们并非被动的木偶。当社会强制变得过于高调、惹人注目,人们常常会表现出逆反心理---为了恢复自由感而公然违抗强制力量的动机。当群体所有成员同时表现出逆反时,其结果便是反叛。与群体偏离太远,我们会感到不舒服,但是我们也不想与其他人太一致。于是,我们就会以那种坚持自己独特性和个性的方式行事。在群体里我们最可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之处。
总之,我们是社会性动物,拥有基本的归属需要。我们不能在绝对意义上对从众进行好坏优劣的价值判断。作为个体,我们需要平衡自己的自立需要和依恋需要,私密性和公共性,个人特征和社会认同。做自己的事。质疑权威。如果觉得对就去做。跟着幸福走。自我反思。坦诚地面对自我。勇于承担责任。不盲目从众。
陈先美
2013年5月
第二篇:读《影响力》有感
“互惠原理”充满我们的生活
——读《影响力》有感
对《影响力》这本好书早有耳闻,最近抽时间完整的拜读了一遍,感觉受益颇多,推荐各位一读。
你有没有尝试过被朋友请了一次客,在他付帐时牢牢记住账单上的费用,一有机会就准备回请这个朋友,并计划支出相应的金额。这其实就是回报的心理作用。这些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事例在《影响力》一书中被高度概括为互惠原理,互惠原理认为,人们会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并感到有义务在将来回报自己所受到的恩惠、礼物、邀请等等,在中国的传统道德里,我们传承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的也是这种道理。而该原理正被各种商家所普遍利用,如我们在超市里随处可见的免费试吃试喝,绝大部分的人往往做不到一扔下牙签杯子就抬脚走人,而多少会买点东西,就如此简单的被商家“俘虏”了;当你路过街头的水果摊时,大部分的摊主都会热情招呼试吃,一般的情况是,如果试吃了他的水果,都会在他那里购买,否则会觉得很不好意思。这类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你一定很奇怪为什么你就像事例中的人那样完全按照“互惠”原理来行动呢?书中向我们揭示了其实互惠原理、发达的偿还体系可能正是人类文明所独有的特性,而一旦你不这样做就会有一种负债感,我们可以再一次从互惠原理的社会意义中找到这种现象的根源。互惠原理之所以被确立起来,就是为了促进互惠
关系的发展,以便人们在主动开始这种关系时不必担心有任何损失。如果互惠原理达到了这个目的,那么,最初那个不请自来的好处一定会让接受的一方产生负债感。而且由于互惠关系给孕育它的文化带来巨大的优越性,因此我们总是要尽一切可能确保这个原理达到它的目的。因为,著名的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在描述人类文明中的送礼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压力时这样说道:给予是一种责任,接受是一种责任,偿还也是一种责任。
互惠原理还有一个衍生策略那就是“拒绝--退让”策略,别小看这个策略,在我们与他人互动中该策略也往往能起到巨大的作用。君不见各大商场名品店纷纷打出降价让利,优惠顾客的牌子,其实这就是一种“拒绝--退让”策略,冲着原高价现底价又不知多少顾客为此心甘情愿的掏腰包咯。
其实仔细想想,我作为产品部门的前端人员,在日常的营销活动中何尝又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用到互惠原理,比如说你要签下一份订单或合同,首先自然是和客户打交道,交流过程中礼貌的问候,殷勤的服务都能使客户更多感受到你的善意也就更愿意使用电信的产品;当你向用户提出一份正式报价的时候,如果是优惠的资费,那一定不要忘记注明标准资费,用户都乐于见到我们电信提供的是相当优惠的折扣;用户如果有什么特殊的需求你无法满足的,也不要生硬的回绝而应该提出一些折衷的方案来处理。这样的话,对方一般也会抛弃自己初始的强硬态度转而接受你的方案。以上这些事例或因为互惠原理的作用或因为拒绝--退
让策略让我获得了客户的认可。
互惠原理只是书中提到的数个原理之一,《影响力》全书共讲了六个影响人的武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短缺”。你会发觉其中的每一个原理都能在生活中发现大量的实例去验证它,只是你平时并没有意识到它的普遍性。有人说影响力是一本心理学书籍,说到的都是心理学原理。确实,仔细理解下书中提到这些个原理,其实每一个都指向了我们心理上非理性的弱点,而且这些非理性通常是不易我们察觉的。虽然书中已经替我们列出了大量的实例和情景,但那也仅仅只是冰山一角,更多书中的原理需要我们理解后到生活中去体会与验证。直到最终能将书中罗列的这些影响他人的武器收为己所用,帮助自己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无往而不利。
第三篇:读影响力一书有感
《影响力》一书的作者是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他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系的著名教授,在实验社会心理学方面有着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他对影响力的研究,侧重心理和思维方式的剖析,对一些思维局限、观察社会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对人们经常做出的违背内心真实想法的行为进行了解释,再加之他的语言逻辑严谨,思辨性强,切中肯綮,为我们呈现了一部令人醍醐灌
顶的扛鼎之作!
全书共讲了六个影响人类行为的武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这几种武器都指向了我们很容易受影响且不易察觉的弱点,而且通常是我们犯下愚蠢错误的罪魁祸首。就拿社会认同来说吧,古语言:“三人成虎”、“众口砾金”,很多时候我们的判断不是依照理性思考所做出的,而是从社会大众的普遍选择出发,人云亦云。这种随波逐流的心理使我们失去了自身应有的自我认知和判断力,往往做出一个可能不太合理,却满足了自身追求社会认同感的需求的选择。再者,承诺和一致原理也让人深思: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例如赛马场上的赌客,一旦下了注,对自己挑中的赛马就信心大增起来;一投完选票,选民们往往就会更相信他们的候选人一定能够当选。和社会认同原理一样,我们经常会由此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一旦我们在内心不坚定的情况下选择了某种东西,就会形成一套自我支持的系统,于是执着地要自己相信,我的选择是对的,哪怕我自己也不确定。看完这一章节之后,不知道是一种收获还是一种干扰,回想自己过去和现在的一些选择,是否也有因为自己不理性的想法和有限的阅历知识而下过笃定要赢的“注”呢?
在书中,作者正是从这些不易察觉的非理性选择入手,抽丝剥茧,一步步带我们认识到影响力的奇妙之处,让我们慢慢看到何以被他人轻易影响说出“是”这个字的。其实,受人影响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关键在于别人是否通过这一影响向你推销了你不想接受的东西,若是这样,你就得想法避免这一影响。但作者似乎并没有告诉我们可具操作性的方法去应对。就如同中国古典哲学思维所讲:以无招胜有招、大道至简。作者要表达的真正的影响力恰恰在于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当我们认知和洞察出了这种影响的存在,我们就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影响力,靠着日积月累的个人素质和对社会的细微洞察能力,显现出恰当的判断,作出自己独立的决定,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其实,互惠、喜好等影响因素都是一把双刃剑,怎么利用是关键,被好心的人用了是福祉,被心存不善的人利用了则会让很多人成为冤大头。如互惠原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但是若为了不亏欠、避免受骗而一味拒绝他人的恩惠和妥协,那我们会活的很累,也可能会伤害到真正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所以我们不能回避这些影响力,我们完全可以站在无损害他人利益而塑造自身影响力的角度去提升这方面的能力,甚至达到双赢。正如孔子所言:“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要做到先知先觉很难,但是学会思考自己,理解他人,见微知著确是应该做到的。
联系自身,作为服务型窗口部门——综合办公室的一员,更应该提高对影响力的认识。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影响我们判断的小事,我们忽略了,受骗了,影响并不大,只要有阿Q精神放平心态就是了,但是随着利益群体的扩大,不再是个人之间,而是涉及集体之间,单位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利益时,影响决策人的判断的这几种武器就有了很大的杀伤力,绝不可小觑。为此,我们要学会思考,见微知著,提高影响力,既要脚踏踏实实地向前进,也要抬头仰望星空的真正位置!
第四篇:读《看不见的舰队》有感
读《看不见的舰队》有感
长春市九台区胡家回族中心学校 六年二班 关浩研 指导教师 关红军
书味在心中,甘于饮陈酒,一本好书犹如一壶上好的佳酿,每一次碰撞,每一次浅酌,每一次沉醉,都会给我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最近我读了 《看不见的舰队》这本书。
《看不见的舰队 》这本书有哲学、政治、美学、科学等九个板块,字数虽少,却把九个板块的每一块都描述的淋漓尽致,让人能充分了解事件与科学奇幻,写法流畅而优美。
这本书的故事,令我最喜欢的是政治作品,《聪明的马》,他让我知道,本质上,我们人类和大鼠,狗,海豚,又或黑猩猩没有多大的差异。汉斯也就是一匹马,它不仅会算数,它还知道如何通过人的肢体语言看出一些人类问的一些问题的答案。还有《地球是圆的吗 》也让我更深入的了解到了地球的形状与特征。
《看不见的舰队 》这本书为我人生的道路上填铺了一块石头,使我的心中充满了激情,我相信开卷有益,我的道路将日益填满书卷的清香,笔直又平坦。
教师评语:
这篇读后感从结构上说条理清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从内容上看有理有据,有感而发。通过具体故事感悟到深刻的道理,增长了许多见识,是一篇很成功的创作。
第五篇:读《看不见的爱》有感
读《看不见的爱》有感
感恩,是人类情感中的芬芳美酒,常怀感恩之心,在你闪烁着感激的泪光中,花儿般灿烂怒放的将是一个春光荡漾的美妙世界。
开学初,我在学校图书室借了一本叫《感恩》的书,里面一个小故事让我非常感动。故事的内容是:一户贫穷人家,丈夫每天搀扶着盲妻一起去街上买艺-----拉二胡。
在他们表演的不远处有一家小吃店是他们一日三餐的地方,每天,丈夫总是轻轻地把妻子扶到桌边坐下,便故意要喝到:“老板,大豌豆花米粉,两份。”接着低声对妻子说,“好好坐着,我去拿筷子。”。这时丈夫便乘此机会,转身对服务员说:“我的那份大碗换成小碗,对不起,我骗了您,我的饭量比较大,我的家庭比较贫穷,我的妻子又是盲人,她很担心我,我不想让她担心。请你一定要帮我隐瞒真相。”
直到有一天,夫妻俩照常去吃米粉,服务员端来热气腾腾地一大一小碗米粉时,一个小男孩好奇地问:“叔叔,有一碗米粉不是你的,你叫的是大碗,他们给你端来的是小碗,一定是搞错了。坐在一旁的妻子急切地问:”你不是说你也是大碗吗?丈夫拍拍妻子的手,笑着说:“对呀!我是大碗,小朋友说的不是我,你别紧张。”听到这,妻子的眼泪滴答滴答的掉在座子边„„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很多,这对夫妻多么的善良,恩爱,他们的家庭肯定是无比幸福。想想我的爸爸妈妈经常吵架,气得妈妈经常偷偷眼泪抹眼泪;我同学的爸爸妈妈离婚,孩子无人照管,可怜的孩子受了很多苦。
如果我们每个人无论在亲情上,友谊上,生活上都像那对夫妻怀着一种感恩的心,彼此尊重,彼此关心,彼此谅解,把真心、爱心、诚心付诸于行动,不计一己之私的小恩小惠。一丝微笑,一声问候,一杯香茶,一碗热饭,一份捐款,一次救助„„在平凡中见伟大,简朴中见真情。我们的生活将是多么幸福。× 20 =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