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峡高中德育学分制管理方案范文
三峡高中德育学分管理制度(试行)
一、实施《德育学分制》的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现行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不仅要着眼于升学的成功,更着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将来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最大限度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中阶段是形成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期,现在有部分学生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规则意识淡薄,纪律涣散,在行为习惯、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尤其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学分制的今天,将学校德育工作纳入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框架下,进行统一思考,构建德育学分的教育机制是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积极探索。德育学分是根据德育要求和中学阶段的特点,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把德育的管理过程和结果学分化,把学生在校内外的实践活动、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学分化,把学生的表现和班集体的成长结合起来学分化,由此构建德育学分评价机制。学校实施《德育学分制》,既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懂得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为自我发展做积极准备,懂得先成“人”后成“材”的道理,逐步铸就诚信、积极、独立、和谐的个性。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克制、学会生活、激励自我,学会分析判断和选择,成为一个受欢迎和尊重的人、一个发展进步的人、一个追求幸福的人,从而成为建构自我有意义人生的主体。这是我校实施《德育学分制》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二、实施《德育学分制》的原则
《德育学分制》是用学分来反映学校德育的要求和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一种德育管理制度。它把隐性的道德尽可能显性化,给学生的日常行为、参与社会实践等作量化评价,让问题的长期效应在短期内有所反映,从而建立长效的德育管理机制。将德育量化成学分,便于把口头说教变成行为教育,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1、强调过程原则。德育学分制以常规分评价为依据,将德育的过程和结果量化,通过对学生《一日常规》、《教室管理制度》、《寝室管理制度》、《体育运动规范》等常规管理制度的综合考评来实施。达到规定的德育学分是学生毕业、评选、奖(助)学金和贫困生资助的必备条件之一。
2、教育为主原则。教育是目的,扣分是手段,不能以扣分代替教育过程。如学生自习讲闲话,第一次提醒,第二次批评教育,第三次不仅要批评教育,同时还将扣德育分0.5分,以后自习课每出现一次讲闲话扣德育学分0.5分,以此累加。
3、公开公正原则。德育学分制由学校德育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在政教处的指导下,由班主任具体操作。班主任建立《三峡高中学生日常行为记载表》,结合平时的巡查,值日教师、任课教师、生活辅导老师、全员德育制导扶老师和学生会干部的检查结果,详细记载每个学生的日常表现,并依据本方案第三条实行德育扣分。学生违纪扣分程序是:由班主任通过填写《三峡高中学生德育学分扣分申请单》报告给政教处后再扣分,重大违纪由政教处直接扣分,同时通过填写《三峡高中学生德育学分扣分通知单》将学生德育扣分情况书面反映给学生家长,所有学生的德育得分情况也将同步更新并公布在《三峡高中校园网》上和记录到《学生成长档案袋》中。
三、学生德育学分计分与处理办法
1.学生德育学分每学年满分为12分,高中三年德育平均学分按一年级30%、二年级30%、三年级40%计入学生档案,其中三年德育学分底线为6分,否则不予毕业。
2.每学年学生德育学分累积扣分达到2分,学校将给予警告处分(矫正期为三个月,下同);累积扣分达到4分,将给予严重警告处分(三个月);累积扣分达到6分,将给予记过处分(六个月);累积扣分达到8分,将给予记大过处分(六个月);累积扣分达到10分,将给予留校察看处分(一年);累积扣分达到12分,将给予开除学籍、勒令退学处分。矫正期结束后因表现较好,可申请取消处分,同时所扣德育学分减半记入档案。德育学分累积扣分不大于4分,由班主任约见家长;扣分不大于6分,由年级主任约见学生和家长;扣分不大于8分,由政教处主任约见学生和家长;扣分不大于10分,由学校副校长约见学生和家长;扣分超过10分,由校长直接约见学生和家长。
3.每学年学生德育学分得分及高中三年德育平均学分得分<6时,综合素质评价中“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评为待评定,“交流与合作”定为D等;若6≤得分<10时,“交流与合作”定为C等;若得分≥10时,“交流与合作”可以定为B等,若符合申报A等条件,可以申报A等。
4.被评为先进班集体的班级学生德育学分整体上浮10%。优秀团员(干部)、三好学生(标兵)和优秀学生干部(标兵)德育学分应不低于11分;若德育累积扣分超过2分,将取消奖(助)学金和贫困生补助资格,取消大学推荐、保送资格。
四、考核细则
1.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第一次提醒、第二次批评教育、三次及三次以上在批评教育的同时扣德育学分0.5分。
(1)自习、就寝讲闲话,看课外书籍,行为拖拉;同一学科无故欠交作业、抄作业;上课不专心听讲,受到老师点名批评的。
(2)仪表不端庄、衣着不得体(穿拖鞋、背心,女生穿高跟鞋等)、谈吐不文明;乱丢废弃物,攀摘瓜果枝,乱钉、乱贴、乱画;行为不文明。
(3)不按要求整理寝室内务、打扫教室和环境卫生,不积极参加大扫除等公益劳动;在教寝室高声喧哗、疯赶打闹或从事体育、文艺活动;将熟食带入教寝室;无故在规定的时间以外让家长送饭。
(4)不认真做广播操和眼保健操,上操迟到或无故不上操、课外活动;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育节、艺术节。
2.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扣德育学分1分。(1)将手机、mp3(4)等带进校园。
(2)染头发(染黑除外)、烫发、理怪发、染指甲、纹身、化妆、佩戴饰物(手链、手镯、项链、护身符等);男生蓄长发(标准:头发不盖过双眉,不碰耳尖,不留鬓发)。
(3)教寝室违规使用火种、电器,私接电线。(4)旷课达2课时以上者(含2课时,下同)。3.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扣德育学分2分。(1)有故意损坏公物的行为(还需照价赔偿)。(2)白天不假外出上网、去游戏厅等娱乐性公共场所。(3)作伪证。
(4)旷课达5课时以上者。
4.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扣德育学分4分。
(1)在公共场合男女生勾肩搭背、有过分亲呢的举动。(2)以劝架为名偏袒一方,促使事态恶化者或直接参与打架。(3)不服从管理,干扰教学秩序,粗语顶撞师长。(4)旷课达10课时以上者。
5.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扣德育学分6分。(1)在校园内参与吸烟、喝酒、赌博。
(2)故意损坏公物,造成恶劣影响(还需照价赔偿)。(3)考试作弊或协同作弊(该科成绩计为0分)。(4)旷课达20课时以上者。
6.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扣德育学分8分。
(1)私自携带公安机关禁带的凶器(如管制刀具、管制枪械等)。(2)有偷窃行为(包括偷开水瓶)。(3)策划打架,动手打人致伤他人。(4)旷课达30课时以上者。
7.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扣德育学分10分。(1)深夜不假外出上网或夜不归宿。(2)有明确的早恋行为。
(3)拒不接受教育,辱骂教职工。(4)旷课达40课时以上者。
8.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扣德育学分12分。(1)被处以管制、拘役、徒刑等刑事处罚者。
(2)有诈骗、抢夺、抢劫行为;参与聚众斗殴,邀集他人(含校外人员)威胁报复打人。(3)有明确的早恋行为,并造成恶劣影响者。(4)旷课50课时以上者。
五、说明:
1.学生违纪后,若能及时认识问题、勇于承认错误并有改正错误的决心,或在事态发生过程中有立功表现,可以减少德育扣分,但不能低于应扣分的50%。
2.德育学分制与处分存在着关联性。学生因违纪先扣除相应的德育学分,然后给予相应的处分。处分程序是:第一步,班委会根据本方案填写《三峡高中学生违纪处理报告单》,并签署班委会意见后交班主任;第二步,班主任根据该生的平时表现、认错态度,并结合本方案签署班主任后交政教处;第三步,政教处提请学校召开德育领导小组会议形成处理结果;第四步,政教处以《三峡高中学生违纪处理通知单》的形式通知给班主任和学生家长,并在公告栏张贴《布告》;第五步,班委会以班会的形式向全班学生公布学校处理意见,违纪学生谈对违纪问题的认识和今后的矫正措施,全班同学对其进行帮扶并通过交流提高认识,最后将班会记录及学生发言稿一并交政教处存档。
3.德育学分制与受奖存在着关联性。德育学分制不设奖励分,仅作为学生学生毕业、评选、奖(助)学金和贫困生资助的必备条件之一。
4.实施本制度的关键要素有两点:一是班主任必须公开、公正、详实地记载学生的日常行为,并严格按本制度实施德育学分管理;二是学校必须公开、公正、严厉地执行本制度。
5.本制度的解释权在学校德育领导小组。
6.本制度自2011年3月1日开始试行,4月1日正式实行。
三峡高中德育领导小组2011年2月21日
第二篇:德育学分制工作总结
德育学分制工作总结 乐都区第四中学
乐都区第四中学是第一轮乐都区学校布局调整合并的学校,学生大部分都来自于山区,学生的养成教育、行为习惯差异大,加上单亲,留守儿童比较多,给班主任、任课教师、生活管理员、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但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全体管理人员和教师群策群力,克服了种种困难,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但是有好多问题学生,由于家校合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批评教育得不到应有的作用。通过实施德育学分制,学校的管理有了抓手,老师们有了办法,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有了明显改观。
一、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 组长:时先元 副组长:南积虎
组员:华复兴 余万伍 赵海宏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赵海宏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各班设立以学校行政领导为组长、班主任为副组长、任课教师、班委会成员为组员的评分小组。
设立以余万伍为组长、生活管理教师及宿舍舍长为组员的寄宿生管理评分小组。
三、《德育学分制》实施办法
1、根据教育局下发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了《乐都四中德育学分制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根据德育学分制的实施细则修订和完善《乐都四中文明班级评选方案》和《值周检查细则》。并于2014年10月11日下午由政教处组织召开有全体教职工参加的德育学分制实施启动大会。使《德育学分制》的隐形道德指标尽可能显性化,简单、规范、有序操作,并要突出德育学分制的初衷。学校专门成立了评定督查小组(副校长,政教处)督促评分小组经常和公正化,促进学生自身管理日常事务的能力,改变学校原来教育学生“查、盯、管”的被动模式,2、利用班、团、队会等时间,班主任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德育学分制”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要求学生熟记于心。利用学校宣传栏、班级黑板报进行宣传教育。由组长(行政领导)和副组长(班主任)组成班级评分小组,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和班委会分别记录每周学生的行为养成习惯和加减分情况。班主任负责收集、汇总、整理。汇总班级学生日常情况检查登记时要说明加、扣分的日期、原因并有学生的签字,组长审核每周的填写情况并于下周星期一交到德育学分下设办公室。负责人及时汇总做到周公示和月公示。学生的学分统计、核对一式两份,一份学校公示,一份政教处存档。班主任依据公示进行分析和总结,利用班会课时间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意见,指出违纪违规学生今后努力方向。对优秀学生提出表扬,通过多种形式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3、学校教师全员参与,共同抓学生教育管理。学校统一印制《德育学分学生日记录表》分发给每位教师。本着“谁发现、谁记载“的原则,每位教师都必须积极参与全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及时记载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值得表扬的举动,并将《日记录表》统一交到相关班主任,班主任对照德育学分制对反馈信息进行审核。
4、学校行政值周1人,教师值周5人,每周在行政值周的带领下从学风、纪律、卫生(教室、环境)、仪容仪表、黑板报、三操、品德七个方面对各班进行检查,并量化评分,每周五汇总,汇总是分小学组和初中组进行排名,排名尽可能不能并列。汇总结果一式两份,一份公示,一份上交政教处存档。为了激励班级管理,公正、公平的对班主任进行考核,学校政教处、教导处、寄宿制管理处、总务处根据德育学分制细则制定出相应的检查细则,每月对各班进行量化评分,月底上交政教处。政教处按照值周员评分占30%,各处室总和打分占70%,评选出文明班级,予以公示,颁发文明班级流动红旗。如有严重违纪违规现象,将取消该班本月文明班级的评选资格。此项量化结果是班主任评优选先,学期考核的直接依据。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及时知道和了解本人、本班、本周和本月的优缺点,为做好下周(下月)工作做出调整。
5、学期末通校生按照50分,住校生按照55分为基础分,根据一学期的加减分班主任进行统计,一并与文化课成绩返还给家长。
三、《德育学分制》实施的成效
1、学分制宣传的深入,师生观念发生了巨变。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行德育学分管理,通过加分和减分的办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基本能力。由他律变为自律,由被动做“人”到主动行“仁”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2、注重过程管理,强调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充分发挥了德育学分制的激励作用。
3、人人参与,大家介入,相互监督。用事实说话,公正、准确、客观地评价每位学生,增强了德育工作合力,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德育学分制的实施,改变了以往注重对学生的“管”,加强对学生的“育”,通过记分,明确指出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才行,使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明确的认识,即对学生本人及周围同学有警示作用,又给学生留下了改正的机会,真正达到了管理育人的目的。
5、避免德育的盲目性,使德育工作有的放矢。传统模式下的德育评定,教师往往凭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平时印象。在“操行”栏中填上优或良,评价结果千篇一律,如出一辙。而“德育学分制”是根据学生平时的知、情、行、意等第一手资料的积累而进行的综合性评价,避免了德育评价的主观性,同时,评分小组统计结果反映的问题学生,要求教师必须立足现实,深入学生,剖析问题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四、存在的不足
1、德育学分制的学习、宣传、贯彻都还不够。
2、各年级组对德育学分表现类项目的加减分标准不统一,有的班随意性太大。由于操作者自身素质的差异,会导致最终评定的结果准确性,从而影响实行“德育学分制”初衷,对操作者进行各方面培训尤为重要和必要。
3、未建立合理的德育学分制补救机制。尤其是家校配合教育缺失或不协调的情况下,一旦学生自己不想读书了就容易破罐子破摔。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继续加大对德育学分制的学习、宣传、贯彻,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特别是每一位教职员工要真正在思想上统一对学分制的认识,在内容上理解学分制的每一条款,在执行上全员育人,齐抓共管。
2、德育学分的量化评分应与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相结合,把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与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干部的量化评分相结合,真正发挥激励功能。
3、建立合理可行的补救机制。学分制的初衷是让学生自我管理,对一些问题学生可以合理运用“惩戒”教育,在量化上适当灵活处理,尤其是对哪些在学期中就已经不及格的学生,可以采取与评分组签订保证,在后半学期如果达到学生的保证或者达到学校要求的一学期德育学分一半的及格分即可认为及格,可以看作进步加分。
乐都四中
2015.1.4
第三篇:高中德育活动方案
高中德育活动方案
第1篇:高中阶段德育教育实施方案
因此道德教育便成了塑造他们道德行为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只有具有较高道德素养的人,才是我们祖国建设的生力军、主导者。
从目前的现状看,只有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个体,按照德育教育的规律,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理解力和执行力,因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我们对其确立的德育教育内容、目标和实施的方式应该有区别,有梯度,有针对性。对高中生实施德育教育,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层次或阶段:
1、入学之初的适应性、规范化德育教育;
2、步入正轨后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德育教育;
3、确立自信、树立榜样德育教育;
4、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教育;
5、进行励志德育教育。
一、入学之初进行适应性、规范化德育教育。
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处于青少年向青年过渡的起始阶段,生理发展、心理发育呈不平衡状态。对新学校、新班级、新老师、新同学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应不失时机的帮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新生面临初中到高中的较大幅度的跨越,高一的学习呈现学习密度大、开设门类多,要求能力高的特点,学生还很不适应,因此高一教学要以获取基本知识为主过渡到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学习阶段。在帮助新生适应新环境的同时还要引导新生遵守校级班规,规范其言行,从而引导其向一名合格的高中生顺利过渡。
1、德育目标:
适时帮助新生,让其爱上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落实学校各项常规,形成良好纪律规范;确立班级的奋斗目标,创造班级良好的教育氛围,初步形成积极进取,勤奋团结的班集体。
2、适应性、规范化德育教育实施细则内容:(乡镇学雷锋活动方案)
(1)对学生升入高中必然遇到的衔接过渡问题给予适时的指导,加强学生面对挫折的心理辅导。适当机会可以做一次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学生消除不良心理,增强自信心。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耐挫能力,以顽强的意志品质争取优良的学习成绩。
(2)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在军训中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为初步形成班集体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观看影片,以直观的形式激发学生守纪热情。
(3)组织学生参加入学教育,内容为介绍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校规,明确高中的任务和要求,提出新学年的要求。
(4)教育学生迈好高中第一步,做一次名为“迈好高中第一步”的主题班会。组织优秀毕业生介绍高中成长经验,引导学生珍惜高中的黄金时代,确立做人的基本道德和高中成长目标。讨论确立本班的班规班约,并以书面形式让全班同学熟悉。
(5)研究班级的工作目标,确立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纪律规范。为了加强班级管理,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可拟订包含出勤、纪律、卫生、就寝、文明道德和集体荣誉等内容的班级管理量化考评细则。
(6)加强常规教育,强化学生常规意识,强化日常行为习惯,加强文明礼貌礼仪教育。认真检查常规的落实情况,严格奖惩制度,重点纠正高中学生中存在的:迟到、课上纪律散漫、打架、吸烟等问题。形成学生'自知、自练、自省、自纠'的自我管理机制,使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7)培养班级干部,培养他们对班级的责任感、协调能力、领导能力与组织能力。
(8)开一次家长会,向家长汇报高一年级起始阶段各项工作,提出班级建设目标,向家长提出如何配合学校教育进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学生,尤其提醒家长注意孩子在初高中衔接过程中表现出的情绪心理的变化,和配合学校加强对常规的落实和检查。
二、步入正轨后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德育教育。
在九年义务阶段学生已初步形成基本的道德规范,但不巩固,大部分学生尚未具备健全的人格,还需社会、家庭、学校的扶持。此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是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理想的阶段。
1、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遵守学生守则和高中学生的常规要求;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学习程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初步形成符合实际的学习方法;以爱国主义主题的教育,增强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初步树立顽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情操;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2、人生观、价值观德育教育实施细则:
(1)加强学生常规纪律要求。
(2)做一次以“创新学习,追逐梦想”为主题的班会,让班级学生介绍自己在学习中的创新体会,发现各学生优点与特色,在班集体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确立更高远的人生理想。
(3)做一次主题为“我的青春舞台”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华,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增进了解,进一步增强班级荣誉感。
(4)做一次以“诚信为立人之本”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可让学生搜集社会上关于诚实守信的正反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诚信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5)以当前社会时事为契机,如抗震救灾,宣扬刻苦拼搏,知难而上的精神。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勇于克服困难,调整自我,争取优良的学习成绩。
(6)组织一次主题为“祖国在我心中”的主题班会,订立个人奋斗目标和学期目标。
(7)做一次以“身边的奋发向上”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刻苦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例子,从而产生向上的动力。
(8)推荐学生看名人传记,从名人的事迹中吸取奋斗的力量,学习名人是如何以理想激发动力从而取得成功的。
(9)做一期主题为“祖国在我心中”的黑板报,歌颂祖国成就。
(10)利用学校组织的歌咏比赛、运动会、班团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11)以期末评优为渠道,引导学生关心集体,关心个人价值的实现,从而争取更优异成绩。
(12)总结班级开学以来的常规、学习及组织活动情况,交流学习、成长的经验和体会,表扬好人好事,对后半学期的班级成长提出建议和要求。
三、确立自信、树立榜样德育教育。
1、德育目标:
努力探索富有生活化和实效性的德育新途径,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班风、学风、校风的建设。
2、确立自信、树立榜样德育教育实施细则:
(1)“追星”——引导学生确立好的学习榜样。
针对学生崇拜偶像、喜欢“追星”的特点,我们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运用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发现中引导,化偶像为榜样,让模仿力较强的学生从真实、现实、立体、生动和多样的偶像(榜样)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形成心理认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能为学生的成长铺下健康的底色。
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合于自己的榜样,班级可组织主题班会,围绕“追星的利弊分析”、“追星应该追什么样的'星'”、“追星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优点”等主题搜集材料,展开讨论。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可追的“星”不只是娱乐界、体育界的明星,其实古今中外的爱国英雄、科技泰斗、敬业爱岗的模范人物,品学兼优的同学等都是可追之“星”。
(2)学星——激励学生崇尚先进学习先进。高中德育活动方案高中德育活动方案。
我们在引导学生确定适合于自己的榜样之后,接着可以把学习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作为学星的最终目标。帮助学生寻找心目中的榜样,多途径让学生学习了解毛泽东、牛顿等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名人的童年故事》等书籍;组织交流学习心得,明确自己想追什么星,要向他学什么。结合学校组织的学雷锋活动、读书节、艺术节和体育节等活动,及时奖励在各类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和获奖同学,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通过家校联动,读报读刊,引导家长与孩子一起开展亲子共读活动,一起寻找榜样人物的成长足迹。开展“每天,我为集体(为他人)做一件好事”的活动,让学生将学习榜样人物行为与自己一天的学习活动、行为习惯的养成紧紧联系起来。结合“感恩•励志”活动,引导学生好学、节俭、助人、乐健体、讲诚信、护环境。
(3)争星——每名学生都是一颗闪耀的星。
为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校或班级开展“校园之星”评选活动,注重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体验成功、主动发展、健康成长。
这一“争星”活动为诚信、礼让、助人、好学、智慧、运动、艺术、劳动、节俭、环保等十个项目,由各班竞选或自荐,筛选各年级“十星”后评定表现突出的校级“十星”。既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美丑的能力,发挥特长,全面发展,激励学生人人力争上游,带动良好校风的建设;又让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树立全面育人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自觉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教育。
1、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感受民俗,感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2、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教育实施细则内容:
(1)安排志愿者活动和适合高中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人生,感受世界。
(2)借助春节,让学生参观庙会等民间活动,收集春联,进一步体会民族文化的精髓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民俗活动,深入民间文艺活动,了解民间艺术与风俗,了解传统文化。
(3)教学生学习书法,介绍书法之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4)介绍中国古典名著和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5)给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经典德育教育范本《弟子规》,要求学生背诵《弟子规》,践行《弟子规》,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五、进行励志德育教育。
1、德育目标:帮助学生确立了人格自主、行为自律的信念,适时地开展以励志教育为中心的系列德育活动,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成人成才成功的目标。
2、励志德育教育实施细则内容:
(1)不断实施成功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法是成功教育的有效方法,而老师的话对学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高中生虽然不像小学生那样认为老师的话都是圣旨,但是对老师的说教基本上是认同的。因此,我们把成功心理暗示法引入励志教育,要求老师不断对学生进行成功暗示。我们老师每天给学生一个微笑、每天说一句鼓励的话、每天找一名学生谈话。老师对学生不能说 “你不行”,要说“你行,你一定行。”“通过努力你一定能不断进步。”“三年后,我觉得你肯定能考上学校”之类鼓励性的话语。
老师向学生灌输积极的信息,学生心里就会产生积极的反应,不断的成功暗示,久而久之,就会定格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对学生产生持久的影响,即使学生真的不行,他也会认为我行,从而树立起一种强大的自信力,进而付出努力,学习成绩也会逐渐提高。好的成绩又会给学生带来好的心情与新的动力,成功心理暗示的良性循环也就逐渐形成了。
(2)大力渲染信念目标追求
没有信念和目标追求的学生,就好比是大海上一只没有航向的小船,随风飘荡,最终的命运可想而知。我们可以通过两种办法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一是学生在班主任的帮助下,选定一所目标高校,集中张榜公布。这样一来,每一个学生从高一开始,就明确了目标,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目标高校,了解录取分数,分析自己的差距,似乎自己已经成为了目标高校的一名准学生,心理暗示和目标引导作用是相当大的。二是,学校在校园内努力营造励志文化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潜能。
(3)庄严宣誓,提升自律品格
宣誓可以提升学生的自律品格,励志功能显著。我们在升旗仪式上和各班每次班会课前,全体学生举起右手,在领誓人的带领下进行庄严宣誓。誓词庄重、严肃,通过宣誓,增加了学生的紧迫感。宣誓还可以提醒我们抓紧时间,增强紧迫性,每当贪玩松懈时,一喊起口号,心里就会惭愧,自然会约束自己。这种宣誓是一种心灵的洗礼,一种庄严的承诺,会增加学习的紧迫感以及精力的收入,自律品格也会不断得到提升。
(4)积极引导,培养坚韧意志
要想实现远大的目标,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没有屡败屡战的勇气是不行的。如何使他们坚持奋斗,坚持学习,是励志教育中最难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每次升旗,都要精心安排催人奋进的讲话,目的是培养坚韧的意志。一个学期,精心安排,力求中心突出。期中考试、竞赛抽考等大型考试后,请优秀学生谈学习方法,学习标兵谈自己学习经历。每个月都有不同的主题要求,但始终围绕励志教育进行,重点突出意志教育、挫折教育、锻炼学生、培养坚持到底的精神。
(5)注重细节,抓好习惯养成“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励志教育离不开习惯养成这个重要内容。养成教育就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什么事情怎么做,使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锻炼时间,形成良好习惯。
(6)举办十八岁成人仪式,开展责任教育
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责任感,即使是高中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他们缺乏对自我的责任,更缺乏对他人、集体、社会的责任。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有的高中生把读书当成是为了完成父母的任务,自己是为了父母才读书。读书缺乏自觉性、主动性,要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监督之下,才勉强做好。抱有这种思想的学生在我们学校还不少。从表面上看,这些学生似乎也承担完成父母、老师任务的责任,但实质上,这是对责任感的错误理解。学生的责任是自我完善、自我成长,求学是他们实现自我成长的途径。很多学生基本上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即求学是一种对自己的责任。如果学生能够清楚地明确求学是自己的责任,那么他们对自己的目标追求就会更强烈。因此,我们把责任教育当成励志教育一个重要的方面来抓。高中德育活动方案
综上所诉,我认为对如今高中生的道德教育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教育。
二、理论联系实际。
三、个人示范与集体影响相结合。
四、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五、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第2篇: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德育活动课程方案
一、德育课程出台的背景
高中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其身心迅速发育成熟,自我意识觉醒,精力充沛,思维敏锐,自主性、独立性明显增强,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但其道德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且呈现出不稳定状态。总的说来,高中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客观理性看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养成教育、团结协作意识也有待增强,其心理道德正处于由他律向自律、由模仿向创造、由顺从向选择的转化过程。
高中德育应充分尊重高中生身心特点,顺应其发展要求;同时从人的美好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关怀的人生态度、坚定的意志品质、批判性的思维品质、高尚的人生理想,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德育活动课程的设置应充分利用学科德育、环境德育的成果,在此基础上,以自由阅读、社会实践、反省论辩等为主要形式,在对话和体验的基础上,促使学生由被动发展转变为主动发展。
秉持这样的理念,基于高中生道德发展的特点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在德育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建构我校德育活动课程体系。该体系指向以下六方面课程目标:
(一)引导学生感受、认同、弘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了解太仓地区的特色文化和特有风尚,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树立为民族振兴和家乡发展而奋斗的志向;
(二)引导学生认识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重要意义,理解、崇奉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提高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参加社会实践,参与社会生活,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问题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逐步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经济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的理念;
(五)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品质;
(六)引导学生确立身心和谐发展的观念,培养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耐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二、课程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高中德育活动课程从学生成长、师生发展出发,紧紧围绕与自然、社会、国家的关系,分层突出成长和发展的目标、要求及过程。课程设计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领域,每一领域设立若干活动模块。本课程各领域、各活动板块及主要内容有:领域一 人与自我板块一 理想信念教育
涉及个人如何能够超越低俗、平庸的人生境界,形成高尚坚定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信念,具有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文化素养,助推高中生在更高的境界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做一个有利于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人。
板块二 意志品质教育
涉及如何培高中生自立自强、果断勇敢、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良好意志品质。活动设计力求让高中生在亲身体验中认识到自己已经具有的意志品质,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信心;或为其提供机会,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继而能够有所改进。
板块三 心理健康教育
涉及自我评价、人际交往、友谊恋爱等社交领域,围绕感恩、宽容、友爱、爱情、幸福、自尊、关怀、进取等价值观设计开展相关活动,培育学生自尊自爱、乐观进取的精神,具备适时适度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健全的人格品质。
领域二 人与社会
板块四 社会主义教育
涉及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旨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的当代发展方向及其历史脉络,使学生清晰感受作为一个中国国民所应担的历史责任。通过提供丰富资源,开展学生个体或集体批判性阅读、双边或多边辩论、专题或系列研讨等,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坚强的共产主义信念。
板块五 法制安全教育
这一板块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法律法规普及、学校规章制度、公民权利与义务、国防、公共安全、网络文明、抵制邪教、预防艾滋病、远离毒品等教育。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培育学生社会正义、民主、法制等意识。二是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帮扶灾区、希望行动以及形式多样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以及团结协作等意识,锻炼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实践能力。
板块六 人道精神教育
本板块涉及责任意识、公民意识和奉献精神等内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以及团结协作意识,锻炼他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奋发成才和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板块七 多元文化教育
涉及关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社会,帮助学生了解国际事务,尊重、欣赏、学习人类共同的优秀文化遗产;寻找多元文化的对话基础,思考不同文明的相似性和独特性;批判地理解国际思潮,反思恰当的国际交往态度和行为;在解决人类共同的问题时,学会思考各自的立场和观点;了解国际组织及其作用等。该板块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开阔眼界,丰富学识,训练批判性思维,培养理解和分析国际事件的能力。
领域三 人与自然
板块八 科学发展教育
涉及尊重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培育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启发学生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关环境的决策和行动,并在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板块九 环境友好行为教育
涉及引导高中生欣赏和关爱大自然,关注学校、家庭、社区、国家、全球的环境问题;涉及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培养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自觉恒常的环境好行为不断获得与环境相处的方法与能力,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并且对周围人们产生积极持久的影响。
三、课程实施原则
1、活动原则
(1)促进学生发展
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是主动发展,学生主动发展是其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和保证。德育活动课程应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旨归,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发展,而且要关注他们是主动发展还是“被发展”。要创造条件,吸引、激励全体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到活动的全部环节,让活动成为他们自由发挥聪明才智、自主发展知能情意的平台,只有这样,德育活动才具有实际效果和长远意义。德育活动活动中能不替学生想的就不想,能不替学生说的就不说,能不替学生做的就不做;要将活动思考的权力、观察的权力、言说的权力、体验的权力、行动的权力等统统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自在、自能地发展。
(2)凸显核心价值
德育活动课程是一种开放性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具有信息吸纳的广泛性、资源整合的自洽性和道德濡染的深刻性。根据课程属性,我们一方面要解放思想,挖掘利用各种德育资源,设计开展各种课程活动,增强活动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要因时、因地、因校、因人而异,确定适宜的活动主题或活动专题,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典型性。凸显核心价值,宏观上是指每项活动都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设计开展,活动的思想意义必须都能归结到教育学生自觉实现服从社会价值,并形成能够与之有机结合的自我价值;微观上是指每项活动都要有具体、明确、集中的教育标的,引导学生或树立远大抱负,或增强爱国情感,或规范行为习惯,或增强综合素质......。
(3)解决现实问题
德育一直在为它的有效性而努力,有良知的德育工作者一直在和德育的假、大、空艰苦斗争,一直冀望德育能够正本清源,返璞归真。创立本课程正是为实现这一愿景打造利器。清楚认识德育在不同的时期面对的不同挑战,要应和时代节奏,敏锐发现、始终针对、着力解决种种现实问题。所谓现实问题,首先是当代社会存在的问题,其次是高中生所面对的问题,最后是一个真问题。应遵循其源于现实社会、用于现实生活、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要根据学生所处的学校、家庭、社区环境,从他们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实际出发,不同程度地借鉴这些案例,设计、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借以实化活动过程,强化活动效果,才能让课程给学生提供滋补身心、驻留终生的道德营养,进而发挥德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对学校工作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
(4)合理安排活动
在时间安排上,鉴于高中学科课程教学用时多,事实上课余时间已十分有限。德育活动可以根据活动主题、参与对象等灵活安排至班会课、党团课、双休日或寒暑假。与学科课程内容联系较多的德育活动可以由学校协调有关学科结合安排课时。
在空间安排上,学校要为活动开展直接或间接提供地点。根据需要,一些活动可以安排在本班教室,一些活动可以由学校有关部门安排到多功能教室、实验室、阅览室、会议室、演出厅、操场、体育馆等。需要在社区开展的活动,学校则应出面联系安排适宜的地点。
在人员安排上,学校应将实施本课程列入学校工作,并分解为具体的教育教学岗位职责,由班主任、心理咨询师、团委书记、德育主任、校外辅导员、法制副校长等具体承担课程教学。
2、课程评价
(1)评价目的
提高普通高中德育活动课程目标达成度,提升高中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2)评价原则:
①多元化
A 评价内容多元化
德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意综合教育的载体,德育活动课程评价则应对知、情、意、行各种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全面素养的情况作多元考量。需要注意的是德育活动课程可以直接或间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优化其学习品质,提高其学业成绩,但这只是效果的一个方面,且并非主要方面,不应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德育活动效果强调体现为德育行为,但行为亦非效果全部,因而评价也不应只看行为不及其他。再者,课程评价应在学生、教师及学校有关工作层面展开,其评价内容更应多维、多元。
B 评价主体多元化
贯彻新课程理念,课程评价由单一教师评价转变为学校、教师、家庭、社会、学生自我和学生相互评价相结合,提高评价信度,调动、保护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
C 评价标准多元化
评价标准因人、因时、因地、因事变通确立,让参加活动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都能在自我赏识、自我激励中不断发展。
D 评价方式多元化
多元化评价方式指综合运用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定量定性结合评价。运用这一方式可以使教师认识、利用各种非预期或不确定因素提升自己,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多自定目标、自主评价、自由发展的机会。
②过程性
不以静止观点实行传统、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而将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师生共同发展。
(3)评价实施
①将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将高中学生道德品质评价列为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并将此作为高考录取的一个依据。学校则应将学生德育活动课程学习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以便于这一评价制度化、规范化。
②将教师课程实施情况纳入教师工作评价。
在学校里,无论专职德育工作者还是文化课教师都承担着德育职责,要因校制宜建立规范、可操作的教师实施德育活动课程评价体系,将对有关教师此项工作评价纳入其学期、学年工作考核,以提高教师组织开展德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高中德育活动方案活动方案。
③将学校课程执行情况纳入德育工作评价
学校工作德育为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将学校德育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评价范围,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切实有效地开展。第3篇:中学德育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党和国家一直很关心的大事。新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将以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中心,以“德育首位”和“全员德育”为理念,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促进身心健康为主线,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原则,构建出我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二、活动背景由于我校位于江浙皖三省交界的山区,地理形势复杂,交通不便,致使学生假期活动范围小、场所少,假期活动内容单
一、缺乏组织;又由于家长文化素质低,对学生假期生活的要求不高,管理不当,引导不够,致使学生自身的行为习惯差,道德观念不强。经验告诉我们,校内教育再好,校外若没有一定的德育引导,没有得力的监控管理,学校教育仍会有很大的压力和阻力。
三、活动目的为了让学生的每个假期都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让他们成为文明、守纪、有道德的小公民,真正实现“离校不离教”,我校充分调动每个任课教师抓德育的积极性,全面开展“人人参与,德育没有节假日”活动。活动中,每位任课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德育教育及监督。
四、具体工作安排
(一)组建领导小组组长:张卫星副组长:张岳良
成员:刘军、储健康、朱玺金、殷世华、朱晔、杨秀桃
(二)具体落实人员分配(详见附表)以各自然村为单位(就近、方便为原则),将全校学生进行重组,每个自然村确定两到三位德育指导老师,实行分片管理,深入学生实际,负责对学生假期的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指导,从而了解学生在假期内的思想表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管理名单打印成册,分发给相应的指导老师。
(三)活动安排
1、定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增强法制意识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最佳时期,而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使他们的心性很不稳定,往往会出现较严重的叛逆行为,诸如斗殴、逃课等。这时期的青少年特别需要正确的心理引导,需要合理的制度约束,需要真、善、美的东西来熏陶。在班主任教育的基础上,相应的德育指导老师再定期、有针对性地对小组成员进行学习目的性、文明礼仪、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多样,可以是书面交流、可以是个别谈话、也可以是集体讲座。
2、不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小组成员在家表现情况。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是学校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实现教育同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表现往往是多面的。要想真正做好、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拥有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我们就应该通过家访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家访过程中,指导老师要着重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严格督促;另外,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在家做家务的表现等方面的情况,若遇到学生经常上网等不良行为,要及时与其进行思想沟通,并引导其家长加强监督力量。
3、假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漫长的假期,学生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思想方面都容易产生倦怠情绪,此时德育指导老师定期的指导显得尤其重要。指导老师在假期中要定期检查小组成员的作业完成情况(至少10天一次),发现优点要及时表扬,发现不足,更要加强督促,以保证假期作业质量;另外,为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防止学生无限制地沉迷于电视、无聊游戏之中,指导老师可根据村镇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一:爱我家乡。通过访问身边的人、调查身边的事,亲身感受家乡发生的重大变化,加深小组成员对“村镇”风土人情的了解,并通过畅谈“我为家乡做点啥”活动,加强学生的家乡意识,并引导学生为营建美好家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活动二:环保行动。教育小组成员为村镇的环境建设服务,组织学生用实际行动倡导文明,切实开展“我是小小清洁工”活动,为村镇院落“美容”;并开展“植绿”“护绿”工程,组织小组成员在屋前屋后和村子山坡上种花、植树,为绿化家乡、美化家园作贡献。活动三:爱心行动。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有效地组织小组成员到村镇老年协会和孤寡老人家中,为他们打扫、清理院落,并为他们做一些其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宽慰老人的心。活动四:法制宣传。假期中,学生若缺少管理,往往容易走向误区。为此,假期组织小组成员学习一些法治知识,从而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参与书写“村镇宣传栏”,在锻炼他们宣传能力的同时,达到村镇法制宣传的目的。活动五:安全教育。通过宣讲交通规则、防火、防触电、防溺水、防食物中毒等安全知识活动,来增加学生自身的安全知识、增强学生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
五、注意事项
1、德育指导老师要统计好学生的联系方式,具有高度责任心,嘱咐学生注意交通安全,实行点名制度。
2、平时随机德育教育与假期教育相结合。
3、每次活动及时做好台账。
4、总结经验,写好德育论文。
第四篇:重庆三峡学院学分制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2010版)重庆三峡学院学分制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三峡学院教〔2010〕20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我校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实行学分制的全日制本科专业。
第二章 学位评定委员会
第三条学校成立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由校长担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制(修)订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审定通过学士学位获得者名单;做出撤销授予学位的决定;研究处理授予学位的争议问题和其它事项。
第四条二级教学院(系)成立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任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兼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逐个审核本院(系)本科毕业生的成绩和毕业鉴定等材料;据实统计填报学位申请人基本情况;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提交本院(系)拟授予学士学位和不授予学士学位者名单,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第五条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挂靠在教务处),教务处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履行以下职责:处理学位评定工作的日常事务;汇总、复核、审查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上报的学位材料;整理学位材料,统计相关数据,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根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学士学位获得者名单,组织发放学士学位证书;开展学位工作研究,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
第三章 学士学位的授予
第六条凡具备下列条件,可授予学士学位: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二)在修业年限内,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学分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或其他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三)身心健康。
第七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授予学士学位:
(一)修业期满时,未获得毕业证书者;
(二)受过留校察看处分者;
(三)平均学分绩点低于1.8者;
(四)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未达到学校规定要求者(见第五章)。
第四章 学士学位办理程序
第八条学士学位授予程序:
(一)学生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授予学士学位申请;
(二)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查;
(三)校学位办汇总、复核;
(四)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五)颁发学士学位证书。
第九条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议应有总数三分之二及以上的委员参加方为有效,有三分之二及以上出席委员同意方为通过。
第十条遇有重大问题,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决定是否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审议。
第十一条学生对是否授予学士学位的决定有异议的,可提出书面申诉,由校学位办作出复查结论,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处理。
第十二条毕业(或结业)时未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在最长修业年限期内、且毕业(或结业)后半年内符合授予学士学位条件者,可以申请补授学士学位。补授学士学位由学生所在院(系)提出名单和初审,报校学士学位办公室审核,经校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后方可补授学士学位。凡补授的学士学位,落款时间均按实际补授时间填写。
第五章 其 它
第十三条授予学士学位的大学英语水平要求(下列四款之一):
(一)非英语类非涉外专业的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达到350分及以上(艺体专业和应用技术本科学生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达到300分及以上,或者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成绩达到45分及以上)者;
(二)非英语类涉外专业的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达到400分及以上者;
(三)英语专业学生的全国英语专业四级(或八级)考试成绩达到55分及以上者;
(四)学习其它语种(日、俄语等)的学生在对应语种的考试中达到上述对应的要求。
第十四条授予学士学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要求(下列两款之一):
(一)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通过重庆市教委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CCT)(含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者;
(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含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者。
第十五条对学士学位授予工作中的特殊情况,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研究决定。
第十六条本细则从2010级学分制专业的本科生开始执行。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授权教务处解释。
第五篇:学分制管理的有关要求
学分制管理的有关要求
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是指在一定时问内,以学分为计算单位,记录干部的学习培训情况,检测干部的学习培训效果,并以学分累计方式进行考核的管理制度。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考核管理实行考核和周期考核相结合,五年为一个周期。
第一章 管理体制
第一条 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考核管理,在省委统一领导下,由省委组织部主管,省委和省政府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级党委(党组)分级管理。
第二条 省委组织部履行对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考核管理的宏观指导、协调服务、督促检查、制度规范的职能,负责省委管理十部的学分考核的审核、评定、登记等日常管理工作。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负责指导全省行政单位十部教育培训学分制考核管理与监督检查工作。
省直机关丁委、省委教育工委、省国资委党委负责对本系统干都学分制考核工作的督促指导。
省直单位干部人事部门在党组(党委)领导下,负责本单位处级以 下干部学分考核的审核、评定、登记等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条 市、县(市、区)委组织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会同同级政府公务员管理部门负责指导、督促本地区学分制考核管理和审核备案工作。
第四条 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考核实行登记管理。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学分档案,对干部学习培训情况进行登记。
第二章 考核项目及学分
第五条 建立以培训需求为导向的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更新机制,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特点,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等为基本内容,重点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党性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以及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知识的教育培训。
第六条 干部教育培训学分由基础学分、奖励学分和处罚学分三部分组成。
第七条 基础学分是指干部参加脱产培训、中心组学习、集体学习、在线学习等所获得的学分。基础学分在干部教育培训总学分中所占比例不得低于60%。
1、脱产培训。参加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脱产培训,经考核合格每天记2学分。
2、中心组学习。参加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每次记1学分。
3、集体学习。参加专题报告、辅导讲座等,每次记1学分;参加集体学习每次记0.5学分。最高记15学分。
4、在线学习。参照《安徽省干部在线学习管理暂行办法》执行。完成在线学习任务获得的学分直接计入基础学分。最低学分为35学分。
第八条 奖励学分是指干部参加在职自学、学历学位进修、专业资格考试、实践锻炼、学习成果运用等所获得的学分。
1、在职自学。撰写学习笔记每1万字记5学分,结合工作实际撰写调研报告每篇记5学分。联合署名的,平均记分。最高计25学分。
2、学历学位进修。参加在职学习,取得学历或学位证书的,当记20学分。
3、专业资格证书考试。参加由国家、省、市、统一组织的各类专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合格证书的,当分别记20学分、15学分、10学分。
4、实践锻炼。到省外挂职锻炼或支援艰苦地区工作的,每记10学分;在省内挂职锻炼的,每记5学分。不足1年的按1年计算。
5、学习成果运用。撰写出版学术著作的,独著记20学分,合著记10学分。公开发表理论文章的,国家级报刊杂志每篇记10学分,省级报刊杂志每篇记5学分,市级报刊杂志每篇记3学分。多级刊发的,取最高分计算。
经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认可,为干部教育培训授课的。每个专题记5学分。第九条
处罚学分是指干部无故未参加组织调学、在线学习没有修完规定学分、严重违反学习培训纪律等惩罚性学分。
1、参加脱产培训,请假期间不记学分;旷课一天,扣4学分,扣完为止。缺勤率达五分之一的,当期培训不计学分。
2、参加在线学习未完成规定的学分,按《安徽省干部在线学习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执行处罚学分。
3、有下列情形之二的,当学分为零: ① 无故未参加初任、任职培训或组织调学的。② 在学分登记、考核过程中弄虚作假的。③ 其他严重违反培训纪律,造成恶劣影响的。
第三章 考核机构
第十条
脱产培训学分考核主要由学员派出单位负责,培训承办机构协助,以调学通知、培训结业证书和培训鉴定等为依据。
第十一条
中心组学习、集体学习、辅导讲座和专题报告等学分考核,由干部所在单位党组织或组织人事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实施,以干部参学记录、笔记、发言材料等为依据。
第十二条
在职自学学分考核,由干部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以干部的自学笔记、调研文章、心得体会等为依据。
第十三条
在线学习学分考核,由各级干部网络培训管理中心、分中心根据干部管理权限分级组织实施,以十部在线学习记录和考试成绩等为依据,考核结果报同级组织人事部门。具体办法按《安徽省干部在线学习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学历学位进修、专业资格证书考试等学分考核,由干部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以干部取得的学历学位证书、考试成绩、合格证书等为依据。
第十五条
实践锻炼学分考核,由安排实践锻炼的组织人事部门(或委托干部挂职地组织人事部门)和干部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负责,以组织人事部门的文件、干部实践锻炼的考核鉴定等为依据。
第十六条
学习成果运用的学分考核,由干部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以干部发表的文章、科研成果、讲课记录等为依据。
第十七条
处罚学分考核,由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或干部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第四章 考核程序
第十八条
学分制考核按个人申报、部门审核、组织评定等程序组织实施。
1、登记申报。干部根据个人培训学习情况,于当年12月底前向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申报学分,填写《安徽省干部教育培训学分考核登记申报表》,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2、材料审核。干部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对上报材料进行审核,及时登记干部内取得的学分。
3、确定等次。党委(党组)根据学分考核标准和干部所得学分,评定优秀、合格、不合格等次。
4、通报反馈。学分考核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通报,书面通知干部本人,并报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备案。
5、复议申诉。干部对考核结果持有异议的,可在接到通知之日起十日内向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提请复核,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应在五个工作口内予以答复:如仍有异议,可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提出复议申请,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应及时审核认定并书面反馈干部所在单位和申诉人。
6、归档建库。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档案,如实记录干部学习培训情况和学分考核结果。
第十九条
学分考核工作于次3月底前完成。各地各单位应将当干部学分考核结果、次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按干部管理权限报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和同级政府公务员管理部门。
第五章 结果运用
第二十条
在一个考核内,县处级以上干部学分不得低于60分,五年累计学分不得低于300学分。其中:考核得分在100学分以的为优秀,100—60学分为合格,60学分以下为不合格。在一个考核周期内累计总学分达到450学分以上的为优秀,450—300学分为合格,300学分以下为不合格。科级以下干部学分不得低于50学分,五年累计学分不得低于250学分。其中:考核得分在90学分以上的为优秀,90—50学分为合格,50学分以下为不合格。在一个考核周期内累计总学分达到400学分以上的为优秀,400—250学分为合格,250学分以下为不合格。
第二十一条
学分制考核中被评定为“不合格”等次的干部,第一年口头诫勉,连续两年不合格的,予以通报批评。
在一个考核周期内,总学分达到合格以上的干部,颁发《安徽省干部教育培训合格证书》。
第二十二条
学分考核结果和干部考核相结合。干部考核述职报告中应包括个人学习培训情况。当年学分考核等次为“不合格”的干部,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连续两年学分考核等次为“不合格”的干部,考核不得确定为“称职”及以上等次;一个考核周期中连续3年及以上学分考核等次为“不合格”的干部,当年考核确定为“不称职”等次。
第二十三条
学分考核结果和干部提拔使用相结合。对干部进行任职考察,要把学分考核结果作为重要内容。提拔担任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要达到规定的学分要求。学分考核等次为“不合格”的干部,次原则上不得提拔使用。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规定要求的,必须在提任后1年内补齐所差学分,补齐的学分不记入当年累计学分。仍未完成的,实行试用期的要延长试用期。周期考核等次为“不合格”的干部,下一个考核周期首内不得提拔使用。拟提拔使用的干部,干部任免审批表须填写学习培训情况。第二十四条
在一个考核周期内,对学习培训质量和效果明显、成绩突出的单位及个人予以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