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学典型形象的意义
我们读优秀的小说、戏剧文学、报告文学,都会感受文学典型的存在,它们开阔我们的眼界,给过我们许多深刻的启示,激发我们爱生命、爱生活的信念和热情。而成功的作品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是不可或缺的,或许我们有必要认真探究一下文学典型形象的意义,见识文学典型园地里的深远景象、神奇风光。
典型形象的特点可以这样简要概括:它除了具有普通形象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更加深刻的思想性、更加普遍的社会意义和人类共同精神,具有更加充分的个性和更加丰富的审美价值。这些特点在普通的文学形象中是难得见到,或是所见不充分的。
典型形象展示了时代性、社会性和普遍人性。一个优秀的典型形象所包含的意义远远大于形象本身,它具有广泛的象征性、代表性,正如恩格斯所说:“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此话高屋建瓴而言简意赅,道出了典型形象生成的核心秘密。
例如作为典型形象的阿Q,我们从阿Q身上看到当时雇农阶级、农村无产者的某些方面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甚至于言语方式,同时也看到当时社会上的人们某些恶劣习性的侧影。鲁迅介绍《阿Q正传》的创作初衷时说,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从这话里可以领会到作品的深刻性,体悟到阿Q这个典型形象的广泛意义。小说刚连载时,茅盾就指出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20世纪40年代周立波指出阿Q“是中国精神文明的化身”。美国某教授说:“鲁迅塑造的阿Q这个典型人物,不仅中国有,其实美国也有,全世界各处都有”。所以在当今世界“越来越小”,人们的行动范围和思想天地“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阿Q的身上折射着全人类的某些共同特性。这种深刻、丰富的内涵,是普通形象所不具备的。
典型形象展示了鲜明独特的个性,作家笔下的形象个性是普遍见到的,但典型形象的个性要求更高,就像一束夺目的强光一样,吸引读者的注意,给读者留下永久的印象,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该是如此。”这样的“单个人”的个性应该是立体的、透彻的、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单薄的,是金圣叹评论《水浒传》所说的:“所叙一百零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
再看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他有奇特的名字,外表,语言,行为动作以及奇特的命运。可以说孔乙己的样样品行都独特,他的独特性使他成为真正的典型形象,这样的典型形象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里找不到第二个。
典型形象在现代派作品是否可以见到?例如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讲述了一个奇怪的故事,描写了一个奇怪的人物。尽管他作为人已经完全“虫化”、异化,但我们仍可以视他为现实生活中某些小人物的代表,他的命运仍然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谁也不能怀疑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形象具有典型性。那么虚幻的人物,如孙悟空算不算典型形象?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创造典型形象是作家们共同的愿望和毕生的追求,但不是每一个文学形象都是典型形象,也不是每一部作品都创造了典型形象,人物形象多如牛毛,典型形象稀如牛角。文学点习形象更像是社会的缩影,也正是通过它,作者才能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其丰富的思想感情;读者才能从精简的文字中获得更多启示。
第二篇:分析哈姆莱特形象及其其典型意义
分析哈姆莱特形象及其其典型意义
乾坤巨人与凡夫俗子的结合体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
四百多年前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如突兀异峰崛起于英国文坛。这位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以其深刻的思想、广泛的内容、优美丰富的语言、高超娴熟的艺术技巧,征服了当时和后世的众多读者。《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的传世剧作,其主人翁哈姆莱特的经典形象,无疑是世人所关注的焦点。或许正如别林斯基所惊叹的那样,说不尽的哈姆莱特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年轻朝气的形象,冲动犹豫的性格,善恶兼备的道德取向等等。哈姆莱特一生的经历折射出他内心的凄厉和壮烈,同时也体现了哈姆莱特的矛盾性——乾坤巨人与凡夫俗子的二重结合。
一、成长中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哈姆莱特的出身是个王子,他高贵、优雅、勇敢、有学识,追求纯洁的爱情,属于上流社会的统治阶层。用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的话来说,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辨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1]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他对人报有美好的看法,高呼“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情、友谊也有自己的看法,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这时的他年青而乐观,对人对事充满幻想。可见,哈姆莱特应该是一个快乐的王子,拥有地位、名份、权利和爱情„„是父母的骄傲和未来的王位继承人,摆在他面前的是鲜花着锦的前程和命运。然而,伴随着成长中遭遇的现实变故,他的理想宏图完全被破坏。开始由高贵的王子向凡夫俗子转变,品尝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堕入矛盾和苦难之中。
老国王之死,标志着哈姆莱特的命运发生戏剧性的逆转。父亲的死,使他陷入悲痛之中,失去了早先的欢乐。紧接着是母亲的迅速改嫁,自己的叔父转眼成了继父,王位被剥夺等一系列的变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哈姆莱特以沉重的打击。他用一身“墨黑的外套”抵抗着自己无法接受的现实,也包裹着他此刻痛苦而流离失所的内心。作为儿子,哈姆莱特丧失了原有的人伦秩序,家的存在随着父亲的去世和母亲的改嫁而瓦解。他的母亲不仅无法帮助他进行自我身份的认证,还突然间远离和抛弃了他。而作为王子,哈姆莱特理所当然的继承权也遭到了剥夺,新国王克劳狄斯以堂皇的言辞对王位世袭进行了质疑,现实的篡改意味着对于哈姆莱特以前所拥有的一切权利的剥夺。作为爱人,哈姆莱特怀疑奥菲利娅爱情的纯洁性,认为她是奸王派来的暗探,于是就绝然地斩断情丝。这时的哈姆莱特面临着一切常人都可能要面临的人生困境。家的解体,母亲的背弃,王位的丧失,爱情的失落。他不再是以前快乐的王子,而是象凡夫俗子一样背负着难以言说的各种人生苦恼。回顾后目睹的各种丑恶现象使他认识到现实并不如想象那样美好,坚贞的爱情、忠诚的友谊、和谐的社会关系,这些曾被视为珍宝的生活理想,如今都已化为泡影。年轻的哈姆莱特陷入了沉思之中,他沉思着亲缘的关系,沉思着被否定的亲情,沉思着被篡夺的王位,沉思着被轻蔑的爱情。这一系列的沉思始终伴随着哈姆莱特走向未来的成长旅途之中,促使他变得忧郁和怀疑。当哈姆莱特从父亲的亡魂那里得知整个事件的真相时,更加深了他心中的疑惑,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复仇之路。
哈姆莱特命运的悲剧性逆转不仅使他看清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而且还进一步看清了把罪恶掩盖起来的伪善。他完成了由高高在上的王子向凡夫俗子的转变,开始了严肃、忧郁的沉思。
二、忧郁、沉思的性格
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求学时聪明机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父亲的不明猝死,母后的迅速改嫁,叔叔的篡位这三道冲击波,使一向无忧无虑的哈姆莱特变得忧郁、沉思起来。然而,忧郁、沉思并不是哈姆莱特的天性。
从表层上看哈姆莱特的忧郁来自父亲的死亡,来自母亲的背弃,来自爱情的失落。他从威登堡匆匆返回丹麦为父奔丧,流露忧伤的情绪是人之常情。儿子哀悼父亲的死亡,以至于产生郁结情绪,谁也不会惊异。也正体现了他作为凡夫俗子的一面,具有常人的正常情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忧伤之情会逐渐淡化。然而,哈姆莱特却并没有从忧伤中解脱出来。其母亲乔特鲁特认为活着的人都要死去,从生活踏入永久的安宁,她要求哈姆莱特把“高贵的父亲”的死当做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抛开“阴郁的神气”。其叔父克劳狄斯却先从表面上肯定王子的“孝思不匮”是“天性中纯笃过人之处”,随后认为哈姆莱特“固执不变的哀伤,却是一种逆天悖理的愚行,不是堂堂男子所应有的举动”,[2]要求哈姆莱特承认既在事实。而御前大臣波洛涅斯认为,哈姆莱特的忧郁是由于向他女儿奥菲利娅求爱遭到拒绝。因此,他们认为,哈姆莱特的忧郁来自于父亲的死亡,爱情的失落。然而,哈姆莱特之所以忧郁不仅是因为克劳狄斯杀兄霸嫂、篡夺王位,而是他目光尖锐,从个别人的罪恶中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罪恶。他看到宫廷腐化堕落,阴谋重重,朝臣们阿谀奉承,阴险狡诈,国内民怨腾沸,社会动荡不安,邻邦挪威蠢蠢欲动。原先代表他高贵出生的丹麦王室,现在却成了“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3]。在哈姆莱特看来,克劳狄斯的罪行只是世界上存在的全部罪恶中的一桩,问题在于整个时代颠倒混乱,与理想相背,“原以为美好的大自然,只是一片荒岬,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原来理想的天神一般的人类,现在看来,不过是泥土塑成的生命。”[4]所以哈姆莱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为父报仇,杀死一个奸王那么简单,而是要负起重振乾坤的责任,要把个人复仇同改造社会结合起来。
哈姆莱特确定了为父复仇的使命,却又找不到恰当的方式,他期望改变现状,却又力不从心。为父复仇容易,重整乾坤却困难重重,哈姆莱特变得越来越忧郁,陷入了更深的沉思之中。“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5]充分体现了他的内心沉思的思考:是干还是不干?哈姆莱特看出了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他的内心矛盾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冲突着。并且,这时哈姆莱特不只是考虑自身的生存与毁灭,而是联想到人类甚至整个宇宙的生存与毁灭,哈姆莱特超越了凡夫俗子对自身命运的思考,而是作为乾坤巨人的思想而存在。
三、身不由己的行动
现实要求哈姆莱特的是行动,但他却迟疑不决。从哈姆莱特的忧郁沉思性格我们可以找出他延拖复仇行动的理由。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从他父亲的亡魂那里找到答案。哈姆莱特的主动行动很少,多半是受到父亲鬼魂的启发和驱使。两方面的原因,可以看出哈姆莱特的复仇行动是身不由己的。
在哈姆莱特反复探索的过程中,他愈加感到现实的丑恶,理想的幻灭,从而否定了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他感叹“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许多是多么的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6]。从而陷入悲观厌世,郁郁寡欢的境地,导致哈姆莱特在行动之时踌躇不决,进退维谷。采取行动的倾向和逃避行动的倾向互相抗衡着。但由于有父亲鬼魂的命令,才促使着他的复仇行动的发展。当哈姆莱特通过导演戏中戏,验明元凶,但他仍然无法证实内心对成人世界的罪恶所作出的结论。于是突然放弃了他的复仇计划,这次被自我否定的背后袭击事件,它实际上显示了哈姆莱特此时对于复仇行动的质疑。具有完美倾向的哈姆莱特,他希望他的复仇不是以暴制暴,哈姆莱特面临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复仇实践,而是他相信一种存在于天地间的公理,而此刻他必须选择等待和忍耐。
哈姆莱特在为父报仇的行动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父亲被害时他不在现场,所有事实的真相由其父亲鬼魂转述,缺少直接证据。至于母亲与叔父的婚礼更是仓促,根本不容他反对。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之下,哈姆莱特拿出了“装疯”的杀手锏,来侦察事件的真相。但直到后来才真相大白,是他的叔父杀兄篡位。其叔父正站在权力的颠峰,对于整个世界公正与合法制秩序作出挑战,正是他扮演了哈姆莱特的对手。可他发现家庭中的不幸只是万恶之中的一件,现实与他想象中的更为残酷,他还需要不断地去了解他身边的人和社会,不敢轻举妄动。哈姆莱特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因此,此时的个人复仇任务变成了社会责任,这样的想法驱使着哈姆莱特的进一步行动,承担起艰巨而严酷的现实重负。由此,哈姆莱特在行动上体现了凡夫俗子和乾坤巨人矛盾结合。
四、对女性的误解
哈姆莱特在身不由己的行动过程中,感受到了周围世界的冷寂和孤独。母亲的改嫁使他怀疑亲情,朋友的背弃使他不信友情,情人的刺探使他远离爱情,严酷的现实遭遇让他变成了一个孤军奋战的斗士。这一切销蚀了哈姆莱特原有的对“人”的美好理想,给他以致命的打击。哈姆莱特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理想化倾向的理想主义者,他执着地把自己关于人、人生、以及善与美的理想,集中体现在女性身上。年轻的哈姆莱特本该享受到青春爱情的单纯美好,然而经过一系列的变故打击之后,却完全颠覆了他对女性的美好认识。
哈姆莱特对女性的偏见主要来自于母亲对他的伤害,年轻的哈姆莱特开始时对女性带有唯美的幻想色彩,贞洁、善良、真诚。由于母亲对家庭的背离,父亲刚死了两个月就迫不及待地嫁人。因此,“哈姆莱特以激烈的言辞表达着内心深处的无助和依恋,母亲背叛自己的这一决绝行为,让哈姆莱特在情感上极度震惊和痛苦,他无法阻止事态的发展,越是怀疑就越陷入困境,越是陷入困境就越以一种尖锐的方式祈望再次得到母亲的爱和关注。可是哈姆莱特却意识到,他的母亲作为女人,早已成为了生活中一种最为可疑的变数。”[7]哈姆莱特似乎绝望地洞悉了女人的全部秘密,意识到母亲是受情欲的摆布,“迫不及待地钻进乱伦的衾被”,成为“生活在汗臭垢腻的眠床上,让淫邪熏没的心窍,在污秽的猪圈里调情弄爱”的那个人,他发出了至今仍被一些人赞同的话语:“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8]这对于哈姆莱特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伤害,“可以说哈姆莱特在一瞬间丧失了童年记忆中所有的母亲形象,而获得对女性的重新评价”。[9]此时的哈姆莱特完全按他的理想和道德标准来要求其母亲,“对母亲的矛盾心理使得哈姆莱特对于女性既鄙视又亲近,既暴戾又哀伤。”[10]
可怜的奥菲莉娅,理所当然成为哈姆莱特对女性误解的祭品。别林斯基这样地评说过哈姆莱特:“他对于爱情的现实性,对于女性的尊严也不相信了;象个疯子一样,他把感情践踏在脚下,用无情的手撕毁了他和那纯洁、美丽的女子间的神圣关系,而那女子曾是全心全意地、天真地把一切交给了他,他呢,也曾深深地、温存地爱过她。他无情而粗暴地侮辱她这样一个柔顺、温和,象是稀薄的空气、光线和和谐的音乐所造成的女性,好象他要赶快抛弃世界上使他想起幸福和善良的一切。”[11]只因为奥菲利娅在王权斗争中无意之中被充当了权力之争的棋子,她轻易地被人利用了,充当了刺探。于是,奥菲利从哈姆莱特心中的女神,“那天仙化人的,我的灵魂的偶像,最艳丽的奥菲利娅”变成了另外一种可怕的形象,“我也知道你们会怎样涂脂抹粉,上帝给了你们一张脸,你们又替自己另外造了一张。你们烟视媚行,淫声浪气,替上帝造下的生物乱取名字,卖弄你们不懂事的风骚。”[12]而他对女人的嘲弄更充满了真正的惨痛,“„„进尼姑庵去吧„„或者要是你必须嫁人的话,就嫁给一个傻瓜吧;因为聪明人都会明白你们会叫他们变成怎样的怪物,进尼姑庵去吧,去,越快越好。再会!”[13]哈姆莱特以偏执的立场,将纯洁女神奥菲利娅作为了嘲弄的对象,以狂暴的语言伤害她,间接导致了奥菲利娅的死亡。
哈姆莱特没有意识到她们也处在被杀戮和被损害的位置,都是权力争夺的牺牲品。他没能充分地理解他身边的女性,没有透彻地理解她们的爱和意志。哈姆莱特对女性的爱和恨,显得荒谬而又悲哀,一般女人的美质在她的观念中毁灭了。在这一点上,是哈姆莱特在乾坤巨人向凡夫俗子的倒退。
五、善恶兼备的道德取向
陷入忧郁、沉思的哈姆莱特戏要明确要不要复仇的问题,又要选择复仇的方式,是正大光明的复仇还是不择手段只求目的复仇?这就使得他的良心天平在善恶两极的道德法码上左右彷徨。“他既看到现实人类的天性的伟大、崇高,也看到了人的渺小,人性的恶劣、自私和狭隘。„„既把人誉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又把人贬为从‘泥土提炼出来的玩意儿’”。[14]他对叔父的篡位,母后的乱伦,情人被迫的背信弃义所表现出来的是极度的厌恶和反感,对流血复仇却又是本能的道德顾忌。因此,他犹豫,拖延复仇行动。哈姆莱特把周围发生的一切都置于他的道德显微镜之下,作为他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
哈姆莱特有其善和正义的一面,立誓重整乾坤,为父报仇,杀死篡位之王叔父是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的行为。但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则暴露出恶的本性。他对于自己挚爱的奥菲利娅绝情的伤害和误刺其父亲波洛纽斯后的冷漠表现,以及为了给自己复仇扫清道路,把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送上死路。站在哈姆莱特的立场上,二人的确该死,因为二人是罪恶之首克劳狄斯的帮凶。但对于哈姆莱特对人性的追求以及自我求证,还有期待树立一个堂堂正正的未来的王形象而存在,就显得恶劣、自私和狭隘。
哈姆莱特为父复仇,重整乾坤,愤怒的喊道:“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15]这是他道德取向善的一面,表明哈姆莱特的注意力已经从个人的不幸、家庭的问题转向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罪恶,和克劳狄斯为首的统治丹麦的罪恶势力作斗争,以拯救人民大众为己任,把个人的苦难转化为人民大众的苦难,也是哈姆莱特作为乾坤巨人的证明。他斥责政客是“偷天换日的好手”;揭露律师的手段是“玩弄刀笔,颠倒黑白”;认为地主“比牲口聪明不了多少”;嘲笑罗森格兰兹这类弄臣是“吸收君王的恩宠、利禄和官爵的海绵”;讥刺波洛涅斯这类奸臣为“鱼贩子”、“水苍蝇”;他列举活在这种世上的痛苦有:“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小人的鄙视”。[16] 哈姆莱特对现实的批判,证明了他的美善同情及正义。
总之,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蕴含着无尽的意义,其一生都伴随着成长的痛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背离的亲情和无望的爱情,重整乾坤的责任与薄弱的意志等等,把乾坤巨人与凡夫俗子的矛盾两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哈姆莱特始终没有满足于个人的复仇,以他那好问的头脑,在与社会邪恶和自身人性弱点的斗争中,追求社会正义的实现和自身人性的完美。最后,莎士比亚让他在比剑中结束他悲壮的一生,圆满的完成了他复杂而完整性格描绘的最后也是最悲壮的一笔。但哈姆莱特没有白白的倒下,身后留下了一个如何不与罪恶妥协的榜样。从此,乾坤巨人与凡夫俗子的结合体——哈姆莱特,在不同的读者心中获得新的生命!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下)
(2)《性格悲剧·崇高·人》,(《外国文学研究》,1985.3)
(3)《世界文学中悲剧性格的两极和两座高峰》,(《外国文学研究》,1991.1)
(4)《关注人的命运·探索人的奥秘》,(《莎士比亚研究》)
(5)《向上帝要回思想的巨人》,(《外国文学研究》,1996.3)
第三篇:浅谈文学的形象特征
浅谈文学的形象特征
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甲
李津
09523017
一、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是文学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生动具体、宛在眼前的特征,文学形象是根据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美学蕴涵的艺术画面,这一艺术画面由人物、情节、场面、环境、景物等构成,但一般是以人物形象为中心,其他形象都从属于人物形象,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而文学形象的美学蕴涵由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意蕴灌注而成,同时又与作家对于社会人生的体验、认识、思考和态度相连。可见文学的形象性具有特殊的规定性和丰富的内涵。
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它的直观性、形象性。但是文学在形象性上,是其他艺术载体当中最弱的。一幅画,在视觉上是真正直观的,画一棵杨树就是杨树、一个美女就是美女、一个风景就是风景,画耶稣就是耶稣,画圣母就是圣母,是非常直观的,甚至光线、色彩、轮廓、情调,哪怕是比较抽象的,所表达的那种对比、衬托都是直观的。戏剧在舞台演出的时候也给你极真切的感觉,音乐虽然没有可视的形象,但你在听觉上可以感受到,对你的听觉器官发生作用,也是最直接的。
但是文学形象不是一种精确的、定型的形象,它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文学形象的模糊性是由语言的双重功能(符号语言与情感语言)、概括性、间接性以及文学接受过程中的主观差异性造成的。它使文学形象丰满多值,使文学意境富有飘逸美,并以此调动读者的审美创造力,是文学艺术具有无穷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文学形象的模糊性是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应该把握的一个亮点。
形象所使用的语言,作为一种情感语言,它最忌直露,清晰明白,使人一览无余。它必须留下许多未定点,以使读者拥有充分的想像空间,也就是要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文学形象具有象外之境和味外之旨。同时形象的创造完全是作家的一种个人化的言语过程,作家虽然也得使用语言系统即必须以公共语义为基础,但作家在使用的过程中已对其进行了主观的改造,即对公共语义进行了灌注生气的情感化的处理,从而使语言发生了扭转和偏离,不单是形象而且使整个文本的结构都形成了深浅两个层次。
但是如果作者把文学形象的不确定性作为自身创造文学形象的追求之一,作为激发读者再创造的手段或者说把它放到大不必要的位置,实际上是误解了文学形象不确定性产生的原理,并“有可能”被“形而上”的诗歌创作方法论,认识论提供其存在的理由,是那些形式主义一再肯定诗歌创作就是话语创作的其中一个“始作痈”,笔者在此篇有志于通过文学理论堵死他们的出路。
文学形象不确定性重要,但这不是人为利用它的理由,它只是语言功能局限的客观产物,也不是诗歌蕴藉可以广泛使用的手段。蕴藉的动力在于作者物化情感审美的个性使然,蕴藉是作者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蕴藉和语言陌生化和阻抗性本质上,牛头不对马嘴。文学形象的不确定性笔者认为应该是自然而然地和确定性和谐统一起来,能够使的读者和作者之间就文学形象进行顺畅的交流传递;不会因为过多人为的,刻意制造的语言阻力而屏障了交流;进而能以诗歌最主要的意,情感的真和善让作者和读者一起在文学话语活动中焕发出彼此心心相印的情感慰藉和照应的审美愉快。
二、直觉性:
艺术思维是一个复杂、综合的心理活动过程,需要调动创作主体多方面的心理因索。除了形象思维的主导作用以及逻辑思维的参与,直觉、灵感和无意识也在文学艺术活动 中居有一席之地,值得我们关注。而且,通过这些心理活动内容.尤其可以见出文学艺 术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精神生产活动的特殊性。直觉,又称直观,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指人通过对象的感性形式直接把捏其内 在意蕴和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或心理能力。直觉既不同于形象思维也有别于逻辑思维,既超感官又超理性,有人将其称之为“直觉思维”。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一般称它为“艺术灵感”。艺术灵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其特征相当明显,具体表现为:其一,突发性。其二,迷狂性。艺术灵感一旦光临,作家就陷入了一种迷狂状态。其三,创造性。果 戈理这样描述自己的经历;“我感觉到,我脑子里的思想像一窝受惊的蜜蜂似的蠕动起来;我的想象力越来越敏锐。嗅,这是多么快乐呀[我懒洋洋的保存在脑子里的材料,忽然如此雄伟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使我全身都感到一种甜蜜的战栗。于是我忘掉一切,突然进入我久违的那个世界。”灵感与直觉都是文艺创作中重要的心理现象.都有一定的神奇性,那么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一般来说,直觉是一种思维形式或心理能力,而灵感则主要表现为一种心理状态。直觉作为一种相对于其他思维形式的存在是可以选择的,如创作中的。用事”还 是“直寻”,而灵感却是不可选择、无法控制的,它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直觉有具体的 思维对象,而灵感则是对平常不经怠保存在脑子里的各种材料的充分调动、激活。不一定要有具体的对象。直觉有一定的稳定性,而灵感则是随机的、突发的。和其他的思维 形式一样,直觉可能发生错误,但灵感则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心理状态,不存在对、错问题。
三、情感性
任何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作家的主观情感。文学的情感性越浓烈,越能感染读者,就越富有艺术魅力。抒情诗、抒情散文等情感类文学自然离不开情感性,小说、报告文学、叙事诗等叙事类文学同样离不开情感性。
作为叙事类文学的小说和报告文学等,同样蕴藏着作家炽热的感情,只不过在这类作品中一般不常由作者出面来直接抒情,而是往往将作者的主观情感深深蕴藏的文学形象之中,通过形象描绘来传达情感。文学由于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在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由于文学作品能够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直接披露出人物最复杂、最丰富、最隐秘的情感,使得语言艺术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更加深刻。
语言艺术的思想性在深度和广度上也远远超过了其它艺术形式。虽然所有文艺作品总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作家、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和对生活的认识,从而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但在各类艺术中,还是语言艺术的形象最富有深刻和思想性。语言艺术之所以具有这种优势和特长,同样是与它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分不开的,因为只有语言才能直接表达人的思想,在直接披露人的思想认识、评价判断方面具有最强的艺术表现力。
在文学作品中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的关系极为密切。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总是被情感所包裹并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只有将情感渗透在思想里的作品才能具有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使读者在激动不已的同时去深入领会作品蕴藏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文学作品的情感性也离不开思想性,因为这种情感往往是在理性思想指导下成为具有特定爱憎情感的倾向性。所谓倾向性,其实就是作家的爱憎褒贬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思想艺术属性。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会,成为一切文学作品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第四篇:文学形象学案
文学作品的形象
教学设计
河北阜城中学
石洪新
★高考导航
“欣赏作品的形象”是《语文考试大纲》规定的重点考之一。
综观近年高考文学作品的选文,描述形象类散文地位突出,且表现了“稳中求变”大原则中的“稳”。
状物类,如“彩色的荒漠”“岳桦”“记住回家的路”等。记人类,如《阿庆》中的“阿庆”,《董师傅游湖》中的董师傅,《魔盒》中的贝格斯太太,《孕妇和牛》中的孕妇等。
★考点诠释
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广义的,可以是具体人物(个体、群体),如“董师傅”、“阿庆”、“贝格斯太太”、“遗璞村人”,也可以是寄托情感、哲理或象征某种人物、精神的物象、景象,如“长城”、““云”、“岳桦”。文学形象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生活情景中具体的典型。
散文、小说中的物象,诗歌中的意象,都属文学作品形象的范畴。★考查重点
艺术形象的分析。★方法攻略
(1)整体关照,感知形象
整体关照乃能高屋建瓴、前后贯通、把握文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形象才能全面完整。而记人和状物散文的形象较之其他类型的散文的形象要突出、丰满、重要的多。全面感知作者笔下形象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品质是阅读好此类文章的根本。
(2)筛选词语,把握形象
考查形象特点的题目,一般来说,从文中筛选出关键词语即可,不必作高难度的归纳概括。
(散文中的形象特点的考查即筛选信息,概括特点。)(3)解剖意志,品味情感
感知形象只是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接着要通过联系背景、捕捉动情点、连接感悟线,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态度。
★人物形象
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作者与读者进行感情交流的媒介。当然,有些寓言类小说,其形象虽是“物”,但绝对都是人的物化。
1.人物形象的意义
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他所处的时代。寄寓他所领悟的生活哲理;而读者也往往通过人物形象来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许多小说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塑造了具体可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祥林嫂。
所谓典型的艺术形象,指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的某些本质,具有某种共性的人物形象。如别里科夫。
2.人物形象的鉴赏,是指对人物命运、性格、思想的解读。可分为两个层面:①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鉴赏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1)从一定的角度阅读,把握文章表现人物的文字 ①.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a.注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直接描写。b.注意他人的态度、感情、感受等间接描写。
c.注意表现人物身份、地位、遭遇、个性以及内心世界的细节描写。②.通过情节、事情分析人物形象
要善于将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去分析。③.通过环境分析人物形象
自然环境,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内心,对人物起强化作用。
社会环境,是人物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塑造者,将人物放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去分析其性格的成因,是鉴赏人物形象的重要一环。
(2)从一定的角度提炼表现人物的文字,归纳形象特点
①.人物的外在特点,包括长相、身材、健康状态、体态等。
②.人物的内在特点,包括心情,态度、情感、性格、气质、品格等。
③.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即有什么代表性、社会性,作者通过人物所要表达的意图。概括形象是着眼外在的特点还是内在的特点,要不要揭示形象的社会意义、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要根据题目要求或揣摩题目意图、文章主题来确定。
4.题型:(1).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请简要概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3).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4).结合材料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要把握作品的意境情调。要抓住人物最富有特征的动作、表情和语言,用最准确的语言概括揭示人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心世界。)★高考真题演练:(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例1.《黄土》(《考脉》341页)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答:
例2.07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答: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例3.07全国卷1《总想为你唱之歌》
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答:(1)相同点,顽强不屈,有着极强的生命力。(2)用意,①表现大西北的精神风貌。②表达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例4.08浙江卷《乌米》
18.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字)(2分)答:
21.鲁迅《祝福》中“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者,其重要性与本篇中“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答:
例5.09年全国1卷《彩色的荒漠》
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答案】(4分)第一问:戈壁滩环境的恶劣;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第二问: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例6.09浙江卷《魔盒》 16.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不超过100字)(5分)
【答案】①热爱故土,珍视亲情;②淳朴善良,热情爽直。③观察敏锐,善解人意。
例7.09宁夏海南卷《孕妇和牛》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肯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夜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他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的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那个也落着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黑——呀!”孕妇怜悯的叫着,强令黑站起来。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2)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6分)答:
(3)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
例8. 06山东卷《文赤壁》
19.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6分)答:苏东坡,是一代豪杰,文笔飞扬铸华章。他失意而豁达,不怨天尤人;他面对不白、不公、不平而淡然处之,与风月为伴,与赤壁、石钟为友,不求名之显,但求生之真。他的苏词、苏书、苏文,堪称绝伦。
例9.2000年全国卷《长城》见《考脉》355页
这篇散文中,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 答:
◆方法总结:(学生讨论,师生总结)(1).鉴赏人物的一般步骤:a定位归类b个性阐释c意义揭示(2).答问一致(3).独抒己见
教学反思:
文学作品的阅读考查在高考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其中“形象”,属作品内容方面的问题。
本课从考点诠释、考查重点、方法攻略、题型设计、方法总结等方面学习文学形象的鉴赏,以人物形象为主,引导学生总结分析形象的方法。文学就是人学,作为叙事类文学作品的小说更是以塑造鲜明、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为主要任务的。分析、鉴赏人物形象则是阅读与鉴赏小说的核心。
在此之前,先让同学们对本课中所涉及的篇目提前熟悉,以便课堂上较轻松地解读题型和人物形象,归纳题型,总结方法。
本课先从理论的角度让学生对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以学生活动为主,引领学生们对题型的分析讨论归纳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构成要素、分析人物形象的原则和方法,也练习了几道高考题,感觉还不错。
通讯地址: 河北省衡水市阜城中学 邮编: 053700 工作单位: 河北阜城中学 联系电话: *** 电子邮箱: fcshhxyx@163.com
第五篇:文学写作的意义
文学写作的意义
(2021年3月24日在紫阳的演讲)
内容提要:
回顾作家本人半个世纪的文学写作经历,结合陕西文学的发展历程,阐述新时代文学作品应有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观以及审美取向。文学写作无用而有大用,在人生的途中一边把握好生活的指向,一边体察这个世界的情趣,吸纳文学前辈遗留的思想精华和艺术滋养,在大自然的万物生长中采撷生命之花,与时代同步,抵达向死而生的彼岸。个人感受的文字,是融入共性之大书的,不仅仅抚慰自我的心灵,且对于大众和社会的文明进程有益,给养育自已的时代以力所能及的报答。尽管年近七十,仍疲马三嘶,期望余生充满平和的诗意。
1.紫阳
紫阳这个地方,紫气东升。好多同学们可能觉得这个时间很遥远,我在四十年前就来过紫阳,也就在紫阳中学讲课。当时我也就三十郎当岁,没想到过了四十年,年近古稀七十的时候还能坐在这里,和朋友们和同学们交流文学写作,我觉得我是很幸运的。
记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和贾平凹、商子雍来到咱们紫阳,住在河边的一个吊脚楼的居民家里。晚上山谷里一片漆黑,江水很幽暗,整个山城灯火辉煌。第二天早晨,用手掀开那个窗户,有一个木棍把它撑起来,看着河水和对岸幽蓝的山脉,觉得这个地方是一个神仙居住的地方。记得当时的向导,是我的文学朋友张宣强,也就一块儿下到河里划船。我是在北方生长的,很难见到像这么宽阔的清澈的河水,坐在小船上用篙划船。有时候逆流而上,感觉到船底在嚓嚓地响,贴着河床了。我说,这么浅的水,怎么能够把船浮起来,水的浮力很大。我记住了这条河的名字:任河。
自从那一年之后,一直到了新世纪,也就在2010年以后这几年,我又两次来过紫阳。一次是跟着省政协文史专家考察古村落,再一次和环保专家来考察南水北调的水质情况。今天是第四次到了这个地方,你想一个人一生中,有那么几次到了几百里之外的一个陌生地,可见我和这个地方是有缘分的。
2.《阅读徐山林》
后来,我到安康来的机会比较多。前几年我写了一本传记文学,叫《阅读徐山林》。紧接着,又写了一部《1983安康大水灾》。
徐省长这个人,我过去和他交往不多。到我五十七岁提前退休回到老家,有一天他让秘书开着车到我老家,来找我给他写一本书。我说,西安和安康那么多作家,我现在已经回到农村了,和我妈在地里种红苕种玉米。我已经变成一个像刘心武讲的一个养老金领取者,其他身份没有了。也只是写一些归园札记,每年在人民日报发一两篇,写乡下的现实生活。之前写了几十部书,不想再写书了。但徐省长非常诚恳,说就是要让那个写铁市长的人来写我,筛选了很多人你最合适。我说那就是把你写成钢省长,开玩笑嘛。
徐省长从小在安康长大,读的是挪威传教士的教会茅屋学校。他早年丧父,妈妈给富人在汉江边洗衣服,有次衣裳被水冲走了,工钱拿不到就得饿肚子。他长大后在一个织袜厂做童工,每天从汉江码头上挑煤,学做袜的手艺。解放后他加入了工会,又做了安康县团委干部,做《陕西青年报》安康记者站记者。后调到省上做记者,采访过全国有名的农民诗人王老九。我是步他后尘,于1975年从西北大学毕业,分到团省委参与创办《陕西青年》杂志,整整比他晚了二十年,算是他的后辈了。当时和他一起的有摄影记者张毓秀,二十年后又和我做同事。张毓秀家在咸阳纺丝厂,是张艺谋的启蒙老师。我在写徐山林这本书时,张毓秀也参与了讨论。徐省长在七十八岁才从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退下来,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他是陕西政界半个世纪这一历史时期重要亊件的见证人,深知其内幕。期间,回到安康当书记,又回西安当副省长多年,陪过多位历任省领导。作为安康之子,为家乡的移民搬迁、脱贫致富、慈善事业和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他爱好诗文和收藏,把若干万件书画集邮票证文物等捐给家乡,设立了“藏一角"博物馆。所以我感觉到,他是一个平民出身的官员,也是由笔杆子走上高官的,曾参与过中国农村体制改革研究小组的工作,在实践中具有了领导才能。
我写他,单独采访他三四十次,录音的文字电子版有上百万字。参加座谈或采访知情人有上百人,几易其稿,终于成书出版。
3.《1983安康大水灾》
另一部《1983安康大水灾》,从初稿到问世,经历了三十年。
安康水灾发生后,我和路遥一行到安康讲课,在一个作家家里吃饭,地面上还是淤泥,就吃了一点大米粥和煮鸡蛋。我采访了好多人,写了一篇五六万字的《安康城沉浮记》,节选刊登在《报告文学》杂志上。当时立足点是反官僚主义,水灾前领导把鸡笼子都搬走了,老百姓不知情,正在办婚宴,大水就冲进来了。万里副总理来考察慰问,十几号地县领导被免职处分。文章借用了圣经的大洪水,讲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安康城靠近汉江。1983年的水灾是历史的重演,是在整整五百年之后的8月1号凌晨又一次发生的,非常神奇。自古人们依水而居,大水来了就迁到半山上去。过了一百年,人们又返回江边。人与水相克相生,这样便轮回迁移了多次,人们往往忘记了人与自然的规律。
文章发表后,涉及到被处理的官员,他们写信给杂志说文章不符合事实。我说,我写纪实文学,从来是无一字无出处,可以公开对质。杂志停刊后,也就不了了之。到了九十年代,我去了海南办特区法制杂志,有一天司法厅长习正宁说,徐山林省长来了要见你。徐省长说,你把写安康水灾的初稿给我,想出一本书。之后给我的是电子版,说打印了几十册,内部发给当地文史水文城建档案部门参考,当事人还在,出书怕惹事。到了2013年,水灾过去了三十年,事件像浑浊的江水也该澄清了,我又一次潜入史料中进行仔细甄别,与当事人重温旧事,写出了一本长篇纪实文学公开出版。一本书,积累沉淀了三十年,通过大水灾呈现出汉江历史文化和现实变迁以及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处境,了却了一桩心愿。
文学写作的意义,我想其一是价值观的诉求,二是一种美学情趣的体现。之后,我参与过古村落和南水北调调研活动,对这块朝秦暮楚之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先后两次到过汉江源头,走遍了秦岭南麓,写过几十篇散文随笔,涉及到水源地生态治理和补偿提案,呼唤国家宏观政策的平衡,一江清水送北京,也让这里的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
4.《归园札记》
我提前退休回到老家,把一个废弃的小学收拾了一下,陪伴老人,晴耕雨读,想过一种简朴的重归农耕文化氛围的生活。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是罢笔不写了,却总是停不下笔。日常闲下来,就在电脑上敲字,陆续写了一些《归园札记》,没有想着可以发表。后来遇见人民日报一个编辑来西安开会,说你几十年来在人民日报发了不少散文,现在也可以写写乡下见闻给我们。我把一组文章投给她,说这正是鲜活的新乡土文学,陆续发表了多篇。之后结集为人民日报版和谷散文选《秋声》出版。
其中有一篇《傍晚村景》写割麦子,我到这个山坡像是一片割过了的麦子地,走近一看,麦子长得像麦茬,因干旱颗粒无收。其他埝地保墒,麦子长得很好。人民日报发表前,编辑电话问我,农业部长讲今年是麦子大丰收嘛,你改一下。我说这是我亲眼所见,渭北一带减产了,当然在中原和东北大地上是丰收了,我写的是事实。文章照原稿发表了。若知天下事,先问乡下人。这便是真实的生活,变成艺术后不失生活的真面目,才是真善美的价值所在。
5.《柳公权传》
我感觉现实题材,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总是有一些创作自由上的约束,我便转身潜入历史的天空,写中晚唐时代的书法家柳公权。
当时,中国作家协会有一套国家项目《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丛书,从老子到冰心有120多名传主,在全国招标作者。我看到我的唐朝老乡柳公权在列,想着有书法家或唐史专家来写,一看招标结果,柳公权无人认领,我便斗胆写了两万字提纲投标,顺利入选了。千百万书法爱好者熟知颜筋柳骨,却没有一部相对完善的反映柳公权生平的传记文学,确因史料稀少,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我下决心梳理中国书法发展史和唐朝历史,把传主放在他生活过的八十八年的风云变幻中,写出一个人的仕途与艺术创造之间的奥妙。华商报报道说,和谷为柳公权作传挑战百万稿酬,我的压力可想而知。这套书的作者,大多是茅奖鲁奖或一线作家,多是报告纪实文学作家或诗人散文家或学者,擅长胡编乱造写小说的人,还有考据书法理论或技术的人不在此列。作品要求尊重历史事实,形象生动,可读性强,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
这对于古文底子比较薄弱的我来说,的确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知难而进,一个人的战争,只能胜不能败。翻阅历史典籍,徒步实地考察,走访民间传说,让想像力贴近还原柳公权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情景,从中窥探瘦硬通神的书法创新的内在秘密,揭示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格魅力。因与权威文史专家在一些史实上的分歧,一度想放弃书稿,经与主编沟通,给予信任和支持鼓励,书稿终得好评并付梓出版,影响广泛。鉴古喻今,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其实,写历史也是在写现实,在时代与个人之间,一些道理是共通的。
6.《照金往事》
退休这十年,我给老家写了几本书,有写耀州瓷的《陈炉古镇》,写唐代书法家的《柳公权传》,写革命历史的《照金往事》等。
《照金往事》一书,也是写了三年,审读了三年,终于问世。1933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信仰共产党的理想,为劳苦大众谋解放,在照金点燃了星星之火。南有瑞金,北有照金,从照金到南梁到延安,硕果仅存的西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落脚点和出发点。1985年,我写了政界有争议的西安市长张铁民,为民执政,关注民生,改编为电视剧《铁市长》在中央台播出。当时我就想搞照金的电视剧,之后我去了海南八年,返回西安八年,回到老家后我又想把这个题材重新捡起来,先写成长篇纪实文学。这个题材,是刘志丹的弟媳李建彤写过,发生了“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政治事件,一群人被打倒,日后平反昭雪。
事隔多年,这一题材像是热山芋,炙手可热却很敏感,一些影视作品是绕着史实走,我还是鼓足勇气涉入这一领域,写出这段往事的苦难与荣耀。送审后,根据修改意见几易其稿,历经三年得以出版,获得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中宣部《党建》杂志发文评价,是一部苦难辉煌的英雄传奇。
7.《春归库布其》
前年,我接到辽宁人民出版社编辑电话,让我采写鄂尔多斯沙漠变绿洲的故事。我在年轻时写诗,喜欢七月派诗人牛汉的诗,独自游历过那片天苍苍野莽莽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地方,写过几篇诗文。后来应人民日报约稿,写了六千字的报告文学《库布其,绿色琴弦》,反映生态建设的时代主题。这一回,写一个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的民营企业家王文彪,在政府宏观政策支持下,从一个小盐场做起,通过三十年植树造林和生态企业,使二十万沙区农牧民脱贫致富,并将生态模式推广到华北西北以至非洲,输出了中国智慧和经验。
我深入农牧民家庭和科研基地,以及豪华的世界沙漠论坛驻地,翻阅这一地域从凶奴时代到各个历史阶段,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蒙汉融合,从草木家族到各类人群的生存和精神处境,挖掘人与自然和谐的深刻主题。几乎跑遍了黄河大拐弯处的每一道沙梁和绿洲,写了这一代治沙人的命运故事。
出版方很重视这部书的创作,与京城多位报刊主编和作家哲学家科学家沟通其思想性和艺术构思,也把我写得有病住院了。一位辽宁女作家接力加盟,做了补充采访,完成了这部书的出版。并在北京举办了高端座谈会,这在我半个世纪的文学写作中尚属首次,得到了好评。入选2019中国好书榜和新中国七十年百种译介书目,翻译为外文进入国际图书市场。
一个人的文学写作,类似发乎情止乎礼,你的写作对象激发了你的真实情感,从而上升到一定的理,充分挖掘它的背景和内在特质,才能写出好作品。自我对于现实生活和这个世界的感受,在首先感动了自己之后,才能把这种价值观和美学表达传授给读者。它快慰了自我,将个性水乳交融于共性之中,与时代精神的脉搏一起跳动,才会赢得社会主流文化氛围和广大读者的共鸣。
即使一篇几百字的散文随笔,一首小诗,或者是一部影视作品,你想说什么,怎么说,首先取决于内容,其次是形式。华丽词藻,警言妙句一大堆,全是些心灵鸡汤,只能哄一些涉世不深的小孩而已。尤其是报告纪实文学,选准了题材是成功的前提,其次是调动自己的生活和艺术积累,以达到报告与文学性的统一。
8.舞剧
有人问道,你写过诗,主要是写散文报告文学,还写小说影视,甚至还做舞剧编剧,舞剧表现几乎没有语言,是怎么个写法呢?
八十年代后期,我把报告文学《市长张铁民》原著改编为电视连续剧《铁市长》,参与拍摄工作当场记,梦想当导演。王惠、任冶湘、李默然、陶玉玲先后参加出演,惠毅统筹,郑定于、韩小磊参与改编,万盛华、杨宝石导演。我与担任演员副导演的夏广兴结识,他后来从中国歌剧舞剧院到海南闯荡,我创办的海南文化传播公司与海南电视台合作,制作了一台由MTW歌舞组成的春节晚会,在南海上把船帆染成红色,叫《扬起红帆》,与夏导探索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
新世纪伊始,我回到西安,夏导来找我搞舞剧《蓝花花》。我写出剧本初稿,之后被人搞走了,便想到把《白鹿原》改编成舞剧。陈忠实开始诧异,这还能搞成舞剧?我说,从中抽出小娥和黑娃的爱情,一个女人与四个男人的故事,《罗米欧与朱丽叶》《白毛女》就是典范。他应允了,和赵季平等艺术家参与剧作讨论,夏导执导,由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搬上舞剧舞台。先后在北京保利剧院、北京大学、西安人民剧院公演数场,一票难求。
接下来,我和夏导带舞剧《白鹿原》班底,受邀陕旅集团华清池实景舞剧《长恨歌》07版改版,被出品人张小可聘为该剧文化顾问,请来原文化部长王蒙和陈忠实指导,举行高端论坛,提升了该剧的艺术品位,扩大了演艺市场。
退休回到老家,又主导了舞剧《孟姜女》的创作和演出,由夏导任艺术总监,与陕西师大音乐学院刘姬娜总导演合作,参加了省艺术节获精品项目。由此配合孟姜女故里秦人村落数亿元文旅项目的拓展,为资源转型的铜川文化旅游市场增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学写作与其他艺术门类是同源的,舞剧也是借助于诗歌散文小说的根性元素,用肢体语言表达生活,演绎故事,呈现艺术审美价值的。剧本的文字表述,为舞蹈编导提供了故事情节和细节,及人物的内心情景,通过无国界语言障碍的音乐舞蹈表现,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娱乐的享受。
8.小说
小说,是继诗经汉府、唐诗宋词、散文八大家、戏曲而衍生出的文字体裁,有四大名著,《红楼梦》成为不可逾越的经典。近现代到当代,有建国十七年的小说代表作“三红一创”,即《红岩》《红日》《红旗谱》和《创业史》。陕西作家的旗帜是柳青,陆续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家有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彥。有的作家写了多部长篇小说,陈彥从戏剧编剧转身写小说,几年工夫,《主角》一举摘取茅奖桂冠。似乎有点弯道超车,但戏剧与文学虽然归属不同体裁,在生活积累和艺术修养及发现方面从来不分家,他是实至名归的。我曾为陈彥的剧作《迟开的玫瑰》写过一篇报告文学,他的艺术品位是为人称道的。当然,陕西有影响的优秀小说家诗人散文家不仅限于上述诸位,风格不同,时运各异,也是卓有成就的。
我的文学艺术写作在体裁门类上兴趣宽泛,繁而不精,凭着性子迂回于其间。我八十年代在《北京文学》发表过小说《土地》,有点乡土加魔幻。一部长篇《黑洞》在刊物连载未竟,去了海南八年,返回西安后又陆续以中短篇形式重新写出发表。散文的叙事性与小说的散文化,区别不大,有的编辑标明散文,有的归入小说,介乎其间总是以它对生活的价值观和审美诉求衡量坐标的。后以散点透视的结构方式,类似阿斯塔菲耶夫《鱼王》及格非《望春风》,以新的目光透视旧景,其自白往事的抒情风格充满诗意,阐述现实生活现象中的人性本源与道德价值和浓郁的乡愁,同一题材两个文本,《还乡》《谷雨》分别由作家出版社和陕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近几年,在连续写长篇纪实的同时,续写并修订小长篇《故里》和《海岛》,尽可能以小说笔法,从新的视角拓展散文的局限性,更便于发散艺术想像力,渲染故事的丰富性和斑驳色彩,以及人物内心复杂情感的波澜。这个世界,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写出来了,无关追逐名利,暮年在精神上也就相对安然了。
这也可谓文学写作意义的一种叩问。
9.文集
2006年,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和谷文集》六卷本,陈忠实写了六千字《诗性和谷,婉转与徘徊》的序言多有溢美与鼓励,周瑄璞任责编。2019年,扩充为十四卷本《和谷文集》,由朱媛美任责编,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的十多部长篇纪实文学,仅作为节选构成一卷。出文集,传统意义上好像有生不立传、盖棺定论一说,有的作家健在时出了文集,也没什么忌讳。到了一把年纪之后,无非是梳理一下自己的庄稼做一次冬藏而已。
疫情期间,我在微信上看到堂侄发送了一张图片,是几百年前老祖先留下的分家契约,我大呼惊奇。上面写道的地名如二亩坪、五亩坡、崖背上三亩溜、八亩窝,过了几十辈人了,如今仍然沿袭叫这些名字。先人早化作泥土,土地不老,草木枯荣,一张草纸却幸运地流传下来,纸不遭遇火灾或被遗弃,可以耐活千年。
作为文学写作,文章发表了,出版了,收进课本中和经典选本中,收藏在图书档案馆里,在无情的时光淘汰中能够留下只言片语,那就是为历史文化的文明进程添了一粒米的养分,这是令不满百年的人生稍稍得以抚慰。古人讲的所谓的立功立身立言,文字让短暂的生命延长了,作家所记录的这个时代的缩影,留给后人去参阅历史的过往,得到一点启发和愉悦,也不失为文学写作的意义。
10.疲马三燍
文学写作,有先天的基因,更多的是后天的努力进取和积淀。
我上溯祖宗三代,大字不识几个,有一位堂曾祖父和文瑄,民国时代跟着毛泽东的老师黎锦熙编纂过《同官县志》,这是我开始写作时才读到的。潜移默化,和氏家庭信奉耕读传家,敬重文化和知识。我的祖父喜欢编顺口溜快板,外祖父是秧歌伞头唱民歌,受其影响,我从当工人到上大学,就开始学习写诗。二十岁在校报发表处女作《实习小诗》,二十二岁与同学贾平凹出版抒情长诗《工农兵学员之歌》。毕业年当编辑多年,有一份职业养家糊口,业余写诗写散文写报告文学,从未敢有过半点懈怠。即使闯荡海南八年,还是告老还乡十年间,也仍然坚持读书写作。文学写作已经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一息尚存,总是放不下手中的笔,每天不敲打键盘好像庄稼人不打粮食,算是白活了。
当然,写了那么上千万字,五六十部书,所谓著作等身,也大多只是速朽之作,不过属于敝帚自珍罢了。如今年近七十古稀之年,仍疲马三嘶,期望余生充满平和的诗意。文学写作无用,而有大用。在人生的途中,一边把握好生活的指向,一边体察这个世界的情趣,吸纳文学前辈遗留的思想精华和艺朮滋养,在大自然的万物生长中采撷生命之花,与时代同步,以抵达向死而生的彼岸。人的一生,生死二字,无非是生老病死吗?人一生的责任,不过是把老的送走,把小的养大,就这两件事。个人感受的文字,是融入共性之大书的,不仅仅抚慰自我的心灵,且对于大众和社会的文明进程有益,给养育自已的时代以力所能及的报答。
在座的同学们大多是文学爱好者,多读书,爱写作,主要是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提高审美意识。当作家的梦往往不可靠,不要抱有文学幻想,它是用来养心的。任何歪门邪道的出人头地,虚名头衔弄了一大堆,没有好的作品也就没有意义。开始走上文学道路的青年,像马拉松赛跑一样,起跑时几万人,潮水般汹涌,慢慢人也就少了,最后真正冲刺的也就寥寥无几。一些年轻人一下了看不透,觉得一生非常漫长,豪情万丈,好高骛远,到头来也许是空空的行囊。所以柳青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六十年一个单元,他只活了六十二岁,留下了一部不朽之作《创业史》,他是我们的榜样,是文学力量的源泉。
年轻人朝气蓬勃,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在应试教育的这个道路上也是压力山大,加油吧,朋友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