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是什么(共)
爱是什么?爱是一缕春风,染路荒芜的山冈。爱是一阵春雨,滋润干涸的心灵。
爱是飘荡在黑夜里的一首乐曲,给人带来心灵的慰藉;爱是出现在沙漠中的一泓清泉,给人带来生存的希望。爱是上帝赐予我们最美妙的东西,母爱如歌,给人无尽的温暖;父爱如山,给人无尽的依靠。爱是一句句呵斥,激起前进的斗志;爱是一声声唠叨,带来无尽的亲切。爱是一条条淙淙的小溪,因为有它,才汇成了那生命的海洋;爱是一根根青青的小草,因为有它,才镶成那生命的绿色;爱 是一份份热心的传递,因为有它,才集成了生命的完整。生活是一张白色的画纸,爱则是那五颜六色的水彩;有了它,这张白纸将变得多姿多彩。喜欢画画的我,在这张纸上找到了爱,读懂了爱,感受了爱。
爱是什么?
爱是当你为一次粗心而失意时,那暖心的安慰,是它让你重新鼓起勇气站起来。
爱是当你因与人闹矛盾而怄气郁闷时,那主动向你表歉意的微笑,是它使你读懂了交友的秘诀。
爱是当你正因某种困难而不知所措时,那朋友耐心的指导,是它让你知道“世上无难事,只要有心人”。
爱是什么?
爱是深渊里,婴儿开始啼哭时,丈夫的一句:“你睡吧,我去!”简简单单的生活里,朴朴实实的一句话,却是丈夫对你深情关怀的自然流露。
爱是当你下岗后为找不到工作而悲伤时,妻子说:“你已是一个家庭的老总,还想什么?”是那娇美的一个鼓励的眼神,在苦难中愈显得比金子更可贵。
爱是当你工作中因事受气而抱怨事,相互为之倾吐,为之发泄,为之承担的座谈,让你感到即使全世界都和你过不去,但你身边还有他(她)在一起。
爱是什么?
爱是倾盆大雨给孩子送伞的焦急的身影,不顾湿透自身的衣服,只是为了使孩子平安回家。爱是清晨厨房里为孩子做饭时忙碌的身影,不顾因睡眠不足而疲惫的身躯,只是为了使孩子营养充足,更有精力学习。
爱是夏夜里为孩子驱蚊的蒲扇。爱是冬日的深夜为孩子盖上温暖的被的手,爱是母亲永远慈祥可亲的笑脸,爱是孩子长大了梦中思念母亲的一滴清泪……
我独自一人站在夜空下,我不再寻问,我望着那露出笑脸的月牙。不知不觉中,我已被融融月色般是人间温情紧紧地围着、拥着……
第二篇:爱和自由心得体会(共)
爱和自由心得体会(共14篇)
第1篇:读《爱和自由》心得体会读《爱和自由》心得体会
《爱和自由》在中国,已经有至少30万家长读到了这本书。它的流传,不是因为潮流或炒作,而在于思想的吸引力,这是一本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书。而我们社会现在也在探讨新的问题。这个新的宗旨是:实践
“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思想,改善中国儿童的成长环境。真正懂得爱孩子,而非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真正关注儿童生命内在的发展,而不仅是技能的驯化;真正关注儿童的心理需求,而不仅是物质的替代;真正尊重儿童作为个体的独特性,而非流水线上的产品;真正让孩子创造自我并创造世界„„
这本书的最初雏形,来自于孙瑞雪老师早期的演讲录。孙瑞雪,中国著名的家与儿童心理专家,被誉为中国蒙特梭利第一人,“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精神的发起者和倡导者,《爱和自由》饱含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她说:“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是我们成长的结果,那可能不是爱。”孙老师的真知来自于实践。她说,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替代;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好比吃饭,经过消化之后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被我们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叫做智力。现在很多家长都推崇智力,他们把智力和孩子的自我割裂开来,更确切地说,他们不认为孩子有独立的自我,他们积极地给孩子报各种班,让孩子提前学_各种知识,当知识填满一个孩子的脑袋时,他的心灵肯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一个没有玩过水玩过沙,没有领略过大自然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嬉戏过,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虽然浑身披挂着知识,却可能离真实、幸福很远。
“爱和自由”的科学方法认为,孩子的成长,不是一个被的过程,更不是被成人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对世界进行自我探索,同时自我、自我创造的过程;爱孩子,应该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非满足父母的期待;爱孩子就是尊重孩子的意志,而非让他服从你的意志;一个完整的人,包括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自我在生命的最中心;科学的,应该给予儿童一个完整的成长历程,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它有别于以往只强调发展认知的成长状态。但现在的现实情况是——我们的环境非常严峻,非常难以撼动,而“孩子在不当的体制下,孩子的学校和家庭生活都得不到幸福,他们的思考模式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追求的目标是家庭、老师或社会给予的,生活的目标不是追求快乐,而是完成家庭、老师或社会给予的任务,孩子不能成长为自己。”而“18岁以内的孩子的问题,统统不是孩子的问题,是家长或老师的问题”——这也是很多专家认为的。所以,这就更需要家长与老师都好好学_,学会爱孩子——而不是打着爱的旗号害孩子,爱与害界线的掌握是要学_的,一点一点来,当我们愿意去努力,且愿意去察觉,孩子已经很有福了,尊重而不放纵、分享而不干涉、关怀而不教导,而尊重和放纵之间那个度,如何把握,就要靠我们的修_了,我们要相信孩子自我有着强大的能量和潜力,我们能做的不是教导孩子如何,而是协助孩子一点点发现自我的强大能量,或者说协助孩子引爆那个能量。
可惜我知道这本书,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太晚了,读后,我很是震撼愧疚,因为我没有给我的孩子以真正的爱,本以为爱孩子,我们谁都认为可以做到的,但事实却是“爱得到孩子,只有少数的母亲能做到”。换位孩子的角度来感受,我感到了那么强大的无助,对于大人世界的无力及对大人的情绪变化是那么恐惧的一份心情,原来我曾经那么伤害到我的孩子却不自知,因为我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没有关注到那个小生命的感受啊。我们都在以爱的名义,让孩子成为实现期待的工具,只注重孩子的技能驯化而完全不知孩子的内在心理需求,给孩子极大的物质满足,却同时给孩子施加心理暴力,让孩子学_我们成人认为正确的标准答案却不知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对孩子以统一的标准不断比较,而不尊重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想这些也应该是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省思的问题了。
看到身边有那样多以爱的名义受到伤害的孩子,我多希望有更多的父母或是老师看到这本书啊,所以我写了这个心得体会。最后以孙瑞雪老师的话来做为我的结尾: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_性来爱的。这可能就意味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_性。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到爱的礼物。因为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第2篇:读《爱和自由》心得体会读《爱和自由》心得体会
教师姓名
《爱和自由》在中国,已经有至少30万家长读到了这本书。它的流传,不是因为潮流或炒作,而在于思想的吸引力,这是一本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书。而我们社会现在也在探讨新的问题。这个新的宗旨是:实践
“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思想,改善中国儿童的成长环境。真正懂得爱孩子,而非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真正关注儿童生命内在的发展,而不仅是技能的驯化;真正关注儿童的心理需求,而不仅是物质的替代;真正尊重儿童作为个体的独特性,而非流水线上的产品;真正让孩子创造自我并创造世界„„
这本书的最初雏形,来自于孙瑞雪老师早期的演讲录。孙瑞雪,中国著名的家与儿童心理专家,被誉为中国蒙特梭利第一人,“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精神的发起者和倡导者,《爱和自由》饱含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她说:“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是我们成长的结果,那可能不是爱。”孙老师的真知来自于实践。她说,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替代;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好比吃饭,经过消化之后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被我们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叫做智力。现在很多家长都推崇智力,他们把智力和孩子的自我割裂开来,更确切地说,他们不认为孩子有独立的自我,他们积极地给孩子报各种班,让孩子提前学_各种知识,当知识填满一个孩子的脑袋时,他的心灵肯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一个没有玩过水玩过沙,没有领略过大自然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嬉戏过,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虽然浑身披挂着知识,却可能离真实、幸福很远。
“爱和自由”的科学方法认为,孩子的成长,不是一个被的过程,更不是被成人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对世界进行自我探索,同时自我、自我创造的过程;爱孩子,应该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非满足父母的期待;爱孩子就是尊重孩子的意志,而非让他服从你的意志;一个完整的人,包括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自我在生命的最中心;科学的,应该给予儿童一个完整的成长历程,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它有别于以往只强调发展认知的成长状态。但现在的现实情况是——我们的环境非常严峻,非常难以撼
动,而“孩子在不当的体制下,孩子的学校和家庭生活都得不到幸福,他们的思考模式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追求的目标是家庭、老师或社会给予的,生活的目标不是追求快乐,而是完成家庭、老师或社会给予的任务,孩子不能成长为自己。”而“18岁以内的孩子的问题,统统不是孩子的问题,是家长或老师的问题”——这也是很多专家认为的。所以,这就更需要家长与老师都好好学_,学会爱孩子——而不是打着爱的旗号害孩子,爱与害界线的掌握是要学_的,一点一点来,当我们愿意去努力,且愿意去察觉,孩子已经很有福了,尊重而不放纵、分享而不干涉、关怀而不教导,而尊重和放纵之间那个度,如何把握,就要靠我们的修_了,我们要相信孩子自我有着强大的能量和潜力,我们能做的不是教导孩子如何,而是协助孩子一点点发现自我的强大能量,或者说协助孩子引爆那个能量。
读后,我很是震撼愧疚,因为我没有给我的孩子以真正的爱,本以为爱孩子,我们谁都认为可以做到的,但事实却是“爱得到孩子,只有少数的母亲能做到”。换位孩子的角度来感受,我感到了那么强大的无助,对于大人世界的无力及对大人的情绪变化是那么恐惧的一份心情,原来我曾经那么伤害到我的孩子却不自知,因为我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没有关注到那个小生命的感受啊。我们都在以爱的名义,让孩子成为实现期待的工具,只注重孩子的技能驯化而完全不知孩子的内在心理需求,给孩子极大的物质满足,却同时给孩子施加心理暴力,让孩子学_我们成人认为正确的标准答案却不知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对孩子以统一的标准不断比较,而不尊重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想这些也应该是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省思的问题了。
看到身边有那样多以爱的名义受到伤害的孩子,我多希望有更多的父母或是老师看到这本书啊,所以我写了这个心得体会。最后以孙瑞雪老师的话来做为我的结尾: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_性来爱的。这可能就意味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_性。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到爱的礼物。因为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第3篇: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材料]《爱和自由》是年新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孙瑞雪。以下是整理的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考!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1是的,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始。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我们都以为自己很爱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爱孩子,往往也便认为这就是爱孩子,但是,这和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听下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惧,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虑和_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有候就会觉得,我们真的要像孙瑞雪老师说的那样,学会从一切如是里面将爱剥离出来,那样的时候孩子才可以真的的接受到爱的礼物。
在今年六月份的时候,我听过一堂孙瑞雪老师关于《爱和自由》的讲座,那时候,对于一切还是很茫然,包括对于孙老师这个人都是一样的,充满好奇,可是,当见到她的时候,原来,她给人的感觉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大姐姐一样,朴实,真诚,让人很愿意去跟她靠近和沟通交流,突然让我想起,她写在书中的一首最爱的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如果儿童要创造自己,他就必须生活在爱和自由里,他必须拥有时间空间,必须拥有爱的照顾和支持,这样,他才拥有创造自己的机会,就像儿童成长在自由当中,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那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他自己,否则的话,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离,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一句话,“你这一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成为你自己”,你要成为你自己,而你成为你自己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你必须拥有自由。
好多的家长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都觉得很庆幸,因为每一个人在育儿方面都有一些欠缺,而这本书里面又有太多值得学_的地方,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每一阶段的成长期,敏感期的关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的内心会得到一个豁然开朗的答案,这真的是一本适合者以及家长去读有深度的好书。
书中说:以爱的感情唤醒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的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的内化形式形成儿童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以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的确,幸福和快乐感一定要在童年经历,经历了,体验了,感觉了,就会对幸福和快乐有了认识,将来就会成为这样,这正是幸福成长的内涵,幸福也是要成长的,所以之前所说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这并不是我们以往认为的想做什么就是什么,而是你可以按自己的意识,执行自己的计划,你的计划不被任何人破坏。
可能有的家长在孩子的问题上遇到过很多头疼的事情,不妨每一天抽出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看这本《爱和自由》,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你便会发现,这是一扇窗,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2我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所学专业是金融学,我的专业和我现任工作没有一点联系。而我对幼儿也不是很了解,知道的只是简单的,很浅的传统方式。中国的传统的方式都不太了解的我,现在有机会尝试西方的幼儿。
爱和自由,起初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不是很理解。爱是什么大多数人认为的爱是在长期的相互感知中逐渐堆积起来的,类似亲情或者就是亲情的感觉,就是爱。而自由,是由自己作主;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不受限制和约束。蒙特梭利说:“儿童只要依靠爱和自在,才能失掉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在幼儿园里,其成长更倚靠自我,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充满爱和自由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孩子的潜能上得以发挥。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在中国,遗憾的是,大部门家长却不懂得这些,他们做了些什么呢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3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拿到书后才一翻,就马上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都说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特别认同,现在却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是书里哪些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己,只知道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从小能在“爱和自由”的理念下成长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腾印到父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方法是怎样伤害和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作为老师的神圣____感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也要“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由。”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不求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的定义“爱”的。“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止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
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曾经,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_、不贪玩,就是好孩子。我们从来没有或者有过却没有答案去问自己: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眼前这些就是我想要的吗?我们的身体已经成熟,我们的心智却停滞不前,面对纷扰的社会,我们内心的惶恐不安远远大于自尊自信,这就是传统带来的后果。为什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拼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说的去做,但不要学我”?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经历和教训教导孩子却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自强自立的人生道路?
让我们从了解自己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成长的规律,认识到并尊重每一个新的独立的个体,蹲下来,时刻关注自己和她的成长,用真正的、无限的、无条件的爱滋润彼此的心灵,让“内心的小孩”和现实的孩子一起快乐、自由地成长!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4近些天,我翻阅了孙瑞雪的书《爱和自由》,让我明白了,爱孩子就要给他充分的自由,当然,这样的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的。
《爱和自由》的一个最具有颠覆性观念就是蒙特梭利“精神坯胎”论,所谓的“精神坯胎”是说,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一瞬间,内在就有了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的发展,指导儿童该去抓什么,摸什么。这种观点要求我们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基于这种观点,儿童的成长不需要大人灌输什么新内容,而只需要为儿童创造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如果仔细思考一下我们掌握语言的过程,就不难看出,环境对儿童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一般三岁前,儿童就能基本掌握本土语言,在这个过程无需大人为孩子专设课程,儿童便能在周围充斥的语言声音中自行掌握语言,可见,儿童是自我发展的。
而这种自我发展基于感觉之上,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着。我很赞赏这本书的观点:“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心理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在心理成长之上的。”这个与中国大陆“知识至上”的观念似乎完全相悖,“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给孩子灌输知识,这就是我国的现状,殊不知这种完全违背儿童内在成长规律的观念,正在吞噬着孩子的心智。蒙氏的,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也是说,当孩子的行为超越纪律的范畴时,我们应该是有权利说“不”的,但这个“不”要怎么说,以什么方式去引导,去告诉孩子呢。在蒙错理念中,一切都要为了心灵让步。比告诉孩子对错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灵不受到伤害。孩子是通过感觉来认知这个世界的,通过感知而发现宇宙的定律,或许我们简简单单一个字眼,就会伤害到这幼小柔嫩的花朵。
蒙氏的理念强调孩子自我,家长和老师只是观察者,引导者,能够让孩子在自由中自己找到纪律和约束,心甘情愿的遵循规则。这个才是的最终目的。网上现在蒙氏的教具炒的很热,家长们热衷于送孩子们上数学班,音乐班,大大小小的教学机构都高悬蒙氏的金字招牌。转也赶过潮流去上过几期早教课,当时我并不是很了解什么是蒙氏,当然现在也不是很了解。对当时的我而言,蒙氏就是眼花缭乱的教具。我觉的现在中国的早教机构已经把蒙氏当成是万能的,已经有些脱离了爱和自由的原则。我们带孩子去早教班的时候征得他们的同意了吗,当他们不愿意的时候我们遵从他们的意愿了吗?我想答案是没有。我们应该坐下来好好反省,我们带孩子上早教班是什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自由中找到本我,还是为了让孩子学_更多的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绘画能力。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5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那爱到底是什么?“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定义“爱”的。受此启迪,我感觉:爱是尊重,爱是珍视尊严。
这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作者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同时,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并总结出一些经验。
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但无论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词,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这意味着,成人有权力决定给什么样的爱,给什么样的自由。给什么,怎样给,取决于成人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种施舍的“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社会的压力而不断修正、变化,最终就是妥协和放弃。孩子得到的是被动的爱,缺少的尊重。在此我想来和大家聊聊蒙式,的创始人蒙台梭利有以下观点:
1、遵循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吸收性心智。
2、注重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
3、重视自发性活动的自然法则。
4、支持儿童的发展要在适宜的环境下,通过自身活动获得。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遵循、注重、重视、支持,在这几个词中,汇总一个词:“尊严和独立”,其实,生命的尊严和个体的独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张这种尊严和独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极力想说明,如果你认识不到,不尊重这种天赋人权,你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而爱、自由不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权利,是从“尊严和独立”生发出来的。如果不认识到这点,所谓的“爱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伪善的,也是善变的。仅仅“爱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严和独立”地发展,他需要责任,需要平等。
不背负责任,很难谈到尊严;没有平等,独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严和独立,孩子在被施舍的环境中成长,很难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当然需要爱和自由,但不是施舍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担负各自的责任。这样,人格才能健康发展,并走向成熟。
书中谈到了神游一词,让我深受启发。其实,儿童是最明白自己需要什么的,当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码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却备受阻碍的时候,儿童智能通过幻想来实现自己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离,神游就此形成。书中有一个例子:孩子玩水玩沙被禁止,他开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里凭借老师讲述的植树过程来构思一篇植树的作文时,神游就此开始。
您可以尝试去看一下《爱和自由》这本书。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视,养育一个正常的孩子,需要我们成人反思自己,成长自己。“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休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我在努力尝试,并且相信会越做越好!“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如果我们珍视孩子的尊严,那我们就该成为维护尊严的榜样。从我开始,从你开始,从此刻开始!
第4篇:读《爱和自由》的心得体会读《爱和自由》的心得体会
赵正成“当给儿童自由时”是《爱和自由》这本书自序的第一句话,看完全书后,回头再看这句话有很多感想。
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作者用各种事例充分讲解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同时,作者在全书的快结束部分,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并总结出一些经验。但作者没有对蒙氏思想提出创造和提升,也没有结合时代和国情做一些深入的思考和实践,还是停留在对蒙氏思想基本技巧的尊崇和仿效上。
“当给儿童自由时”,这句话真的很好地概括了全书的立意。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但无论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词,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这意味着,成人有权力决定给什么样的爱,给什么样的自由。给什么,怎样给,取决于成人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种施舍的“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社会的压力而不断修正、变化,最终就是妥协和放弃。
读完这本书,我们可能会记住一些叮嘱,会改善你的一些行为,给孩子“爱和自由”。但如果内心深处,可能还是把这些作为望子成龙的手段,而不是从本质上放弃功利的想法,充分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生命,有权利做自己的决定,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么这些改良能坚持多久呢?当升学的压力和诱惑摆在你面前,能给孩子多少真正的选择自由呢?
而蒙氏原著中,也大量谈到了爱,自由,但是,这并不是蒙氏思想的基础和本质。“尊严和独立”,生命的尊严和个体的独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张,这种尊严和独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极力想说明,如果你认识不到,不尊重这种天赋人权,你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而爱、自由不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权利,是从“尊严和独立”生发出来的。如果不认识到这点,所谓的“爱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伪善的,也是善变的。
仅仅“爱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严和独立”地发展,他需要责任,需要平等。不背负责任,很难谈到尊严;没有平等,独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严和独立,孩子在被施舍的环境中成长,很难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当然需要爱和自由,但不是施舍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担负各自的责任。这样,人格才能健康发展,并走向成熟。
蒙氏在尊重生命和人权的基础上创造出一套方法体系。理解蒙氏,首先要理解她的思想基础。如果只追求技巧、方法性的东西,舍本逐末,在纷扰的社会中,最终还是会迷失和放弃。从商业的角度,“爱和自由”是一个很动听的口号,哪怕是表面的。但作为读者应当慎思明辨,在“爱和自由”的背后,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尊严和独立”。
第5篇:《爱和自由》读书心得《爱和自由》读书心得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那么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想先说一说作者孙瑞雪。孙瑞雪,儿童专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心理学、学的研究,创办了大陆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和第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之后又创立了蒙特梭利研究中心。那么什么是蒙特梭利呢?蒙特梭利所倡导的理念是\\\“不是为上学作准备,而是为未来生活作准备。\\\“其的核心目的是帮助儿童的生命自然地成长和完善。具体的说就是让儿童获得身体、意志、思想的独立,达到人格、心理、智力、精神的完善。有兴趣的老师可以找找这方面的书了解一下,我个人认为这个还是很有用的,尤其是对我们年轻的父母。下面我就自己读《爱和自由》这本书的一些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泰戈尔
这是《爱与自由》的作者孙瑞雪老师很欣赏的一段诗,同时她也将诗句中的“爱”和“自由”作为她这本幼儿演讲录的书名。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书中有太多太多让我感动的语句,也有很多让我受益匪浅的道理,让我明白作为一名工作者更重要的职责是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建立起稳定的安全感和自信,让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远远重要于知识的传授。
孙瑞雪老师是一位蒙特梭利(蒙氏)的倡导者,所以书中处处都体现了蒙氏理念。许多成人都会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我们会不经意见扮演了“上帝”,孩子的“上帝”。其实看似弱小的幼儿,他们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们增加什么新内容,只需要给他们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蒙特梭利说过:“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如果作为工作者的我们都应该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在实际的生活和活动过程中让他们的“精神胚胎”(也就是书中所说的敏感期)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们一定会成为人才的。的确,零到6岁甚至到12岁,儿童都处在很弱小的状态,必须有成人来帮助他成长,但并不是成人自以为是的“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自己会吸收。儿童内在有一个自然、有序的发展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书中还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让我们成人会“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在整本书中没有看到具体的教法和技巧,更多的是用饱含激情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书中提到在《早期与天才》的书中提到一个观念: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这里提到的兴趣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而且孩子的个别差异决定了他们每个人会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每个孩子生来就是独特的,有个性的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是独一无二的,思维状态也是很独特的,如果每一个儿童能带着自己独特的思维看待周围的世界将来也一定会是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这样我们的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发展每个人自身的潜力。
现在的儿童交友面广,接受新事物的的能力方面都比较强,所以我们这一代的老师应该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不要过多抑制他们的欲望而是要发展它们。这需要我们老师平时的观察,在细节上鼓励孩子发展他们的兴趣。说到鼓励孩子,我想说山中的一个例子:某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住。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老师想:这回老师没话说了吧!接着,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老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怎么着都是孩子的错!虽然这个例子有些极端,但是我还是能从这个老师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对孩子缺少耐心和鼓励。那么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己,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在《爱与自由》这本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真正的“爱”!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各方面发展都会比较出彩,比如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小、独立性强、思想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快乐无比!有时我们会有错觉: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依恋我们,但在作者看来是,父母越爱孩子,孩子也就越不过分依恋父母。因为很多经验告诉孩子,父母只是短暂离开,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使孩子自己知道父母不管在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不能起伏太频繁——爱他们的时候会表现出特别爱,情绪低落时候又会对孩子冷漠态度,这样在孩子心理上会造成一定的压力,他们会怀疑父母是否是一直关爱自己的,这样会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对他的成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书中第十三章节——自由与纪律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不仅仅是对未来教学理念的启示,更是对我自身的发展也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作者赞成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摸清事物的规律,才能去认识、认知,这就是充分发展潜能的自由!当然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纪律”的基础上的。然而,在蒙氏理念里:纪律必须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因为人是自己的主人,当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时候,当你自动遵循某种生活准则的时候,那你就有了自我控制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称之为纪律。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理解的守纪律,就是听老师话,很安静地坐在那里,其实不然。事实上,儿童是非常愿意遵守规则的,他们常常在游戏中主动的约定一些规则并且很好的遵守它,像是游戏规则、卫生规则、交通规则等,但这些规则是和儿童发展和谐的,是儿童在生活中、在与同伴游戏中自己建立的,是和儿童的内在需求没有冲突的。这样的规则基本上都符合量少、严谨、科学的要求,这样儿童才乐意去自觉遵守并感到快乐!蒙特梭利说,我们必须避免抑制孩子的自发活动,显然这是指在行为上给孩子自由。孩子们有了自由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了兴趣就能反复的做那件事,因为长久的专注,儿童就会逐渐感知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律,最早的纪律就形成了。专注是思维活动,专注可以产生智慧。智慧需要有自由的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更需要行动的自由。人的行动越多的运用智慧,人的内心就能保持内心的平静。现在的人越来越表现出浮躁的心态,可能也是因为从小生活在强制的约束之下的结果吧!儿童和成人还不一样,把自由给成人,成人有可能就睡大觉,什么都懒得做,或者他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放纵了自己,另外,成人可能什么都不做,“懒散”多舒服!当然以上这些都是儿童时期被扭曲了的成人。但儿童生下后有一种自然的法则,就是不断地、不停止地发展生命,儿童没有一秒会放弃这种发展,因为内在的力量在驱动着他感知周围的一切(学_),所以活动中的幼儿是最正常的幼儿!而回头看看我们自己,小时候很多的是在成人的强制下长大的,长到成人可能都不曾做过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而且更多的情况是这样,_惯性的接受任务、指令,如果不给分配任务就觉得无所事事。在蒙特梭利看来这是不可想象的,这是儿童期没有获得过自由,凡事都不敢去超越某个范围,无形中的禁忌使人不敢去思考,事实上我们许多人可贵的创造力就是被这些所谓的规矩、规则给抹杀了。
《爱与自由》整本书直观、感性的体现着蒙特梭利观和理念,但不是人人都赞同这样一种观念,不过在《爱与自由》这本书中让我了解到了为么现在社会上会存在一些奇怪的现象,我仿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根源。许多人的行为都是在年幼的时候形成的,然后逐渐影响到整个成长过程。零到六岁的儿童对新事物新知识的吸收性是成人无法想象的,他们在这几年里学到的东西可能是将来一生都没办法赶上的,而我们成人能做的不是一味的灌输,而是在了解这个规律后,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成长,发挥出他们的潜能!好书总是要不停地、反复地研读,这本书我肯定会再次翻开,或许在我工作实践后会有另一番新的体悟!
非常感谢大家的认真倾听和陪伴。最后给大家提前拜个年,祝大家身体健康,幸福美满!谢谢!
第6篇:爱和自由读书心得《爱和自由》读书心得
这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作者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同时,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并总结出一些经验。的创始人蒙台梭利有以下观点:
1.遵循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吸收性心智
2.注重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
3.重视自发性活动的自然法则
4.支持儿童的发展要在适宜的环境下,通过自身活动获得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遵循、注重、重视、支持,在这几个词中,汇总一个词:“尊严和独立”:其实,生命的尊严和个体的独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张这种尊严和独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极力想说明,如果你认识不到,不尊重这种天赋人权,你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而爱、自由不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权利,是从“尊严和独立”生发出来的。如果不认识到这点,所谓的“爱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伪善的,也是善变的。
仅仅“爱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严和独立”地发展,他需要责任,需要平等。不背负责任,很难谈到尊严;没有平等,独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严和独立,孩子在被施舍的环境中成长,很难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当然需要爱和自由,但不是施舍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担负各自的责任。这样,人格才能健康发展,并走向成熟。
书中谈到了神游一词,让我深受启发。其实,儿童是最明白自己需要什么的,当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码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却备受阻碍的时候,儿童智能通过幻想来实现自己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离,神游就此形成。书中有一个例子:孩子玩水玩沙被禁止,他开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里凭借老师讲述的植树过程来构思一篇植树的作文时,神游就此开始。
您可以尝试去看一下《爱和自由》这本书。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视,养育一个正常的孩子,需要我们成人反思自己,成长自己。
“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休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我在努力尝试,并且相信会越做越好!
“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如果我们珍视孩子的尊严,那我们就该成为维护尊严的榜样。从我开始,从你开始,从此刻开始!
第7篇:爱和自由读书心得《爱和自由》读书心得
是的,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始。
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我们都以为自己很爱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爱孩子,往往也便认为这就是爱孩子,但是,这和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听下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惧,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虑和_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有候就会觉得,我们真的要像孙瑞雪老师说的那样,学会从一切如是里面将爱剥离出来,那样的时候孩子才可以真的的接受到爱的礼物。
在今年六月份的时候,我听过一堂孙瑞雪老师关于《爱和自由》的讲座,那时候,对于一切还是很茫然,包括对于孙老师这个人都是一样的,充满好奇,可是,当见到她的时候,原来,她给人的感觉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大姐姐一样,朴实,真诚,让人很愿意去跟她靠近和沟通交流,突然让我想起,她写在书中的一首最爱的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如果儿童要创造自己,他就必须生活在爱和自由里,他必须拥有时间空间,必须拥有爱的照顾和支持,这样,他才拥有创造自己的机会,就像儿童成长在自由当中,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那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他自己,否则的话,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离,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一句话,“你这一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成为你自己”,你要成为你自己,而你成为你自己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你必须拥有自由。
好多的家长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都觉得很庆幸,因为每一个人在育儿方面都有一些欠缺,而这本书里面又有太多值得学_的地方,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每一阶段的成长期,敏感期的关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的内心会得到一个豁然开朗的答案,这真的是一本适合者以及家长去读有深度的好书。
书中说:以爱的感情唤醒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的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的内化形式形成儿童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以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的确,幸福和快乐感一定要在童年经历,经历了,体验了,感觉了,就会对幸福和快乐有了认识,将来就会成为这样,这正是幸福成长的内涵,幸福也是要成长的,所以之前所说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这并不是我们以往认为的想做什么就是什么,而是你可以按自己的意识,执行自己的计划,你的计划不被任何人破坏。
书中最强调的一个词就是“精神胚胎”,与传统不同的是,蒙氏相信6岁前的孩子是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精神胚胎”发展起来。而且这是一种自然的,健康的发展途径。
所谓“精神胚胎”,就是孩子自身的生长需求,就像一颗种子,它总是会要求发芽,要求长大。孩子自身也有这种成长的渴望。
孩子依照着“精神胚胎”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付之于行动的过程,叫做精神胚胎的“实体化”,“实体化”对孩子的心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儿童的智力就是从“实体化”中发展而来的。
但在现实中,儿童的这种自由常因各种原因被遏制了。比如,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小,做不好一些事情,或者做了一些事情后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于是就阻止孩子或者代孩子去完成。再比如,父母总是从自己的一些固有观念去评判孩子所做的事情,会因为自己的想当然而去干涉孩子的选择,也就是所谓的“上帝姿态”。
而这一切对儿童都是一种精神上的掠夺。
为什么说要给儿童自由?因为很多时候,如果大人可以理解儿童的做法,他就可能会给儿童这么做的自由。而如果他不能理解,甚至误解的时候,他就会阻止、会干涉。而儿童依照精神胚胎所进行的活动,一直都是自发而有意义的,它不应受大人的理解程度左右。因此在你理解不了的时候,相信孩子这么做总是有他的理由,相信孩子,给孩子自由,就是正确的选择。
给孩子自由并不意味放羊式的放养,相反,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更大的耐心。
因为父母不再是掌控一切的统领者,而是一个监护者,一个观察者——在孩子需要指导和帮助,爱抚和安慰的时候,他能适时地出现。
而这个适时,正是我们做家长的需要不断学_的。
可能有的家长在孩子的问题上遇到过很多头疼的事情,不妨每一天抽出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看这本《爱和自由》,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你便会发现,这是一扇窗,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
我想,我们一生能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第8篇:爱和自由读后感《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是一种崇尚自由的教学理念,在里面我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很多的理念和我之前的方式冲突。“比如当学生有一些游戏建议,并且在做游戏高兴之余开始插嘴的时候,我常常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而板下脸来,弄的学生常常开玩笑说“老师开始发飙了”。然而控制学生的效果也不见得很好。
突然想起了自己读书的时候,学_到一个新知识以后我们就会窃窃私语,但这些话不外乎与学_的知识有关。并且很神奇的时在我和同学窃窃私语后对这个知识点记得会更牢。当时对老师面红耳赤的训斥很是厌恶,我想此时学生对我也是如此吧。这本书的中心恰巧说中了原因,要给孩子自由。给他们想象与接受的空间。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自己的想法而剥脱了孩子的自由与想法。不要一味地去批评学生的错失,而应该引导,让他们自己找出错误。不要对学生说,这个是不可以的,那个不可以,应该让他们自己学会探索。
老师应该给学生爱,在他们的成长中,会出现很多不良行为,这样做的目的很多时候只是想要得到老师的爱。学生调皮的时候,可以过去轻拍一下,学生可能就能听话。老师与父母的爱能给孩子自信心,有利孩子的成长。老师与父母对孩子的爱要持之以恒,要有耐心,要给孩子一个好脸。
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这点我倒还是做到了一些。当学生说我来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当学生遇到困难准备后退的时候我们要鼓励,可以举例说某某刚开始的时候也是这样,甚至比她更糟,但是好在他第三次更努力了,比第一次更好,于是一次次的进步,他终于成功了。
总之需要改正的不要制止孩子想要做的,不要以自己的观点去批判孩子的过失,给孩子爱和自由。爱一定很重要。
Mindy
第9篇:《爱和自由》读后感篇1:《爱和自由》读后感
看了《爱和自由》这本书我觉得接受孙瑞雪老师“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理念的孩子们真的很幸福,每看到这八个字,心里舒服,很和谐。因为我心里也渴望这样不被束缚,跟着自己的内心走,不受外界的干挠,做自己,爱自己,感受自己。书中有几处我心里的感触颇深的。
在未加入爱如是幼儿园并还读了几年的学前的书竟不知道胎儿在妈妈体内形成的时候,她内在本身就有一样东西,等孩子出生就指引孩子去发展,去捏什么,去抓什么,蒙台梭利把它称为“精神胚胎”。是的,我们太认为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成人给什么,孩子就接受什么,迫不急待地想把自己的知识,经验甚至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孩子们,按其我们所希望那样让孩子成长。想想就觉得很难过,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做他自己,甚至孩子想玩个沙或玩水,家长都要去制止生怕会弄脏衣服,但孩子这时地心情很不舒服的,心里的欲望被压抑。当有天情绪不好时,会一齐爆发的。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不是限制他不许玩我们觉得很脏东西。有时,我们大人觉得这个破的玩具没什么好玩的,可孩子会释他如宝贝,这就是孩子,也不是给孩子灌输自己各方面的经验,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并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让孩子按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遵循这个发展规律,孩子会发展的很好。
如今,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每个人的脚步都是匆忙的,生怕一不留神就”退步“了。越多的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孩子们的,觉得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可以看到母亲们从胎教到早教,凡是觉得有益于孩子的就一味的灌输给孩子。如,报早教机构培训班。还记得去年,我在外面的一个书法培训机构兼职,孩子们每周双休日都会来这里培训,大的有初中生,小的只有四岁,有一大班的孩子跟我说”我周末都不能休息,我问为什么,他说周六我上午写书法,下午学唱歌,晚上学英语,周日早上学画画,下午弹钢“。我听了不懂该说些什么,看到他无奈的表情,心里很是替他难过。这种现象还不止他一个。玩,是孩子的天性,这孩子因为父母希望他多才多艺为他报这么多培训班也是用心良苦,可我们试想下,孩子学这么多他真的喜欢吗?学了真的能消化为自己的东西吗?是有学到,但并不多,父母觉得让孩子多学点是为了孩子好,全然没想过孩子感不感兴趣,喜不喜欢,如果可以一定要把自由还给孩子,他们非常的需要,也很喜欢。孙老师说,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以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_任何一门技能,他所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在这这么多的孩子中,我很少看到孩子脸上的笑容,有的话不多,真的好想说各位妈妈们,这样真的很不好,不好。
有一次
我记得开会林老师说,孩子的注意力高于一切。当时我还是不够清晰。但在爱如是幼儿园我发现老师跟孩子讲话时轻的,温和的,亲切的。走路时轻的特别是在室内,生怕打挠孩子正在工作。如果孩子在专注于某个工作,即便这孩子鼻涕要流出来,教师是不可以过去打挠他,有需要这孩子会自己解决的。但在生活中我们常看到孩子在专注某工作时或是在思考时都会时不时的被大人们所干扰。曾回想起自己也犯这样的错误,罪过。重要的是我已认识这点,在努力克服中。另外,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是宝贝的不得了,舍不得让孩子们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自己吃饭,一来嫌孩子慢,二是觉得孩子还小不会,干脆一切包办,疏不知,年龄越小的孩子他的手是停不下来的,而且他们也乐于操作,虽动作有些慢,但哪有孩子一生下来就会走的,需要过程,需要时间,尽量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很庆幸自己来到爱如是幼儿园,我喜欢这样的,这里的老师,孩子,环境,和这些老师相比我没有经验处理孩子们发生的冲突,和孩子比我不会表达爱,深深的记得之仪握着我的手对我说”你的手好冰啊“,接着之仪帮我暖手,用她的樱桃小嘴帮我呼暖气,更让我感动的是她把我手放在她的衣服里,说实话我眼泪在里头打框了,我的手一直是冰,特别是冬天很少和人牵手,之仪没有嫌弃我,是心疼我,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很幸福。
不管如何,我都要努力学_,告诉自己要加油!
篇2:《爱和自由》读后感
四年前就看过孙老师的这本《爱和自由》,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方式很好,可是书看完了就完了,没有很深入的去执行,概念式的东西在头脑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曾经工作的早教机构虽然也主张蒙特梭利的理念,但就像孙老师在书里所说的传统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那条路越走越偏。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总觉得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我。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强烈的无力感,自己和孩子都很痛苦。一直想不明白:作为妈妈自己好像已经尽全力了,但是为什么的路还是那么痛苦呢!直到我听到了孙老师的讲座,走入爱如是,参加读书会,再从新拿起《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孙老师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话特别的触动我: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直在充当一个角色——“造物主”。在传统中我们从不怀疑孩子是教出来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权威自居,我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你那么小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成人固守着自己的信念,没办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观察孩子,更没办法观察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给孩子提供成长所需要的环境!然后成人就开始抱怨这孩子真不乖,带孩子真是折磨人啊。这也许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所谓的“问题”。如果不能了解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的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这一规律,那么这些问题就会一直困扰着我们。
我走进爱如是后,我仔细观察身边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很自在,沉浸在自己喜欢的工作中,老师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现出的那种工作时的平静,游戏时的喜悦,发生冲突时情绪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我从心底觉得在这种环境里的孩子是幸福的“人类的发展中有一个法则,就是爱。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最大的真理就是爱。无爱和非正常成长史这个世界最大的罪恶。”作为妈妈我们总是说自己多爱孩子,可是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不稳定的,变化莫测的,一切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时我们是爱孩子的,孩子要什么我们都会满足;孩子“捣乱”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自己身体很累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都是不爱孩子的。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经常会跟孩子说你怎么这样,你为什么不能体谅一下妈妈?那种感觉非常的无力也非常的无奈。现在每当我想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知道那是因为我缺爱。在我有情绪,我不舒服的时候我需要别人的安慰和爱,在得不到的时候我希望从孩子哪里得到。我深深了解这种缺爱,不能独立,依赖带来的痛苦。我想结束这种痛苦,更加不愿这种痛苦在孩子身上延续。随着自己和宝贝在爱如是一天天的学_,我很明显的感觉到我们之间微妙的变化,我们开始定规则,开始分享情绪,开始平等的对我们的冲突发表意见,孩子知道妈妈不会再那么情绪化,对妈妈的爱有一种笃定感。我也越来越明白“爱你如是,非我所愿”这八个字的意义。
书还是那本书,看书的人和看书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反复感受的书,相信随着自己的成长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第10篇:《爱和自由》读后感《爱和自由》读后感
教学中教师眼里要有一面欣赏性的镜子,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就用凹透镜看,那么就会多一些宽容、理解;当孩子有了进步时,就用凸透镜看,那么就会有更多欣赏、信任。让我们保持一份平常心,去尊重,去等待,把期待的目光放的远一些,再远一些,用一个细微的眼神,一声轻轻的问候,一个真诚的微笑,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去带给孩子更多的惊喜、笑容、感动、幸福和无限的生机。
爱,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一样,是没有确切答案的,翻了翻字典,自由的定义在不同的领域又是不同的,简单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行为。在我看来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自由可以说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最高境界了,好向往!在这本书中的自由可以说是一种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样子,不给孩子太多的规则和束缚,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可说实话,面对孩子,有时我却很难把握“自由”和“原则”的尺度。
《爱和自由》里表达的是蒙台梭利的核心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中国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己很多观念强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自己的很多遗憾和未曾实现的梦想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真的能理解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读过这本书的父母应该都有所收获,能更宽容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是在指责中长大的,现在我们忘记了自己的童年,忘记自己童年的故事,忘记自己童年的愿望,忘记自己被束缚后慢慢被磨蚀的没有个性的痛苦!这是我们的遗憾,因此我们更应该让我们周围的环境充满爱、自由与温情,对宝贝更是应该用心去关爱,弥补我们的遗憾。
人类的创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6岁以前能够成长得非常好,他就越容易进入更高状态的人类的思想、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一切科学理论,如果我们被某一种东西禁锢的话,我们只能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热爱孩子,让他们充满快乐,我们给与孩子爱与自由,孩子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美好的未来。
第11篇:爱和自由读后感看了《爱和自由》,我对儿童的心智成长应该说是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从蒙特利说的角度诠释了如何让孩子“自由成长”,或者说更贴切的应该是“自主成长”。而且特别强调了孩子的智力成长和心理成长的区别,并且特别重视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关注和尊重。“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
做着在提到如何平衡“教授知识”和“发展思维”时,有这样一段话引发了我的思考:“我觉得儿童整个发展的遗憾可能就在这儿。一方面就是他在感觉的时候,我们破坏了他的感觉;另一方面就是当儿童感觉到的时候,我们没有把词语同他内在的感觉及时配上对。配对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在今天的课上,我们在学_“morning,noon,afternoon,evening,breakfast,lunch,tea,dinner”这些关于一日三餐的单词,但学玩发音后,有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了“breakfast”中“a”的发音为什么不同于我们平时常用的发音,继而,这个问题就像打开了孩子们的思维开关一般,孩子们相继提出了各种单词中的发音问题,而且对于解答举例都听得非常投入。一转眼,10分钟就过去了,眼看着计划的内容来不及完成,我便开始着急起来,但又不忍心打断他们如此积极的学_劲头。平时,特别拿课时出来学_语言知识他们也不一定有如此高涨的热情,好纠结。于是,我想到了以上的那句话,这时的孩子思维或许正在高速发展,这正是他们现在最需要的部分,是天然的“配对”。所以,我尽量按捺着内心着急的情绪,一一为他们解答,看到只剩个别学生举手提问时,我坦白告诉他们我着急的情绪和原因,表示愿意为这几个同学解释,但接下去是否可以先缓一缓,不是特别急的可以下课来问我,我也很乐意为他们解答。开始,学生想了想,看了看教室后的挂钟,很快便同意了,自主地转回了原来的词汇学_中,状态也挺专注的。
如何打通与孩子的沟通通道,让沟通变得有效,我想,首先是要彼此理解吧。我试着理解孩子,并向他们表达我的真实想法。“讲道理”,从入行起经常听前辈们提起的“好办法”,我自己也一直在不断参悟。现在感觉“讲道理”不是长篇大论,不是照搬或者套用道理,更应该由感受到思考到理解到交换感受、分析现状到达成共识的一个过程,就如同书中讲的,孩子每个阶段喜欢做的事情正是他们当下真实的需要一般,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步步渐进的,多了解孩子一些,沟通就能更有效一些。
第12篇:《爱和自由》读后感《爱和自由》读后感
读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感受颇多。这本书带给我的不只是心灵上的震撼,更是思想上的吸引,我认为这是一本可以改变老师、改变家长,最重要的是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书。
当今的社会,我们关注、重视,但最需要的是什么“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在心头。
作为教师,从事幼儿六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爱心丰盈的老师,但是看完这本《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到我们的爱或许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虐待”。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够,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潜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非要听大人的话,而我们的理由往往就是:“因为我爱你们。”但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因此我们处处留意,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子,不能碰那个东西,它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和自由》,作为80后老师必须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自我改变的同时,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家长,我们的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园密切合作,我们才能给予我们的宝贝真正的爱与自由。
看完《爱和自由》,另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我们是引领幼儿前行的教师,我们怎样去“教授”知识呢我给他吃、穿、养他,我花钱让他学这学那,我心里爱他。”是的,但有用吗
你每天总在埋怨他、责备他、训斥他,百分之七十的语言都是否定的语言。你当着别人的面训斥他,你甚至在大街踢了他一脚。家里来人时,你当着孩子的面告诉客人你所认为的孩子的某些缺点。你不断地以一个成人的角度误解孩子等等,这些都不是爱。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是在指责中长大的,此刻我们忘记了自我的童年,忘记自我童年的故事,忘记自我童年的愿望,忘记自我被束缚后慢慢被磨蚀的、没有个性的痛苦!这是我们的遗憾,因此,我们就更应让我们周围的环境充满爱、自由与温情,对宝贝更应用心去关爱,弥补我们的遗憾。如果你爱孩子,让他的精神愉快,你给了他们美好,儿童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金色的未来。
总之,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首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们的行为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孩子。第二,要做一个有心的人,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倾听和交流是最好的桥梁,也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最好方法。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映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大。
其实,不只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不快乐,任何人都不会感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和温暖,人与人之间要是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不是都会得到好的结果。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要适当放手给孩子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宽容,学会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热爱孩子,让他们充满快乐,我们给与孩子爱与自由,孩子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完美的未来。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
第13篇:爱和自由读后感《爱和自由》是年新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孙瑞雪。以下是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爱和自由读后感1看了孙瑞雪的,感受很多。
每个家长都爱自我的孩子,那爱到底是什么“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这是看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从事幼儿四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与爱心的老师,但是看完孙瑞雪老师的,我突然领悟我们的爱对于我们的宝贝来说是一种不好的感觉。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够,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潜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而我们的理由就是:“因为我爱你们。”但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因此我们处处留意,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貌,不能碰那个东西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
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作为80后老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自我改变的同时,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家长,我们的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园密切合作,我们才能给予我们的宝贝真正的爱与自由。
看完还有的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我们是引领幼儿前行的教师,我们怎样去“教授”知识呢。,我认为我们就应改变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超多从生活中学_而不是课堂学_的过程。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是智力。
孙老师说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身边的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有爱没有自由,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只有自由没有爱,孩子便会冷漠。爱与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导和体恤,让孩子们要学会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是在指责中长大的,此刻我们忘记了自我的童年,忘记自我童年的故事,忘记自我童年的愿望,忘记自我被束缚后慢慢被磨蚀的没有个性的痛苦!这是我们的遗憾,因此我们更就应让我们周围的环境充满爱、自由与温情,对宝贝更是就应用心去关爱,弥补我们的遗憾。
人类的创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6岁以前能够成长得十分好,他就越容易进入更高状态的人类的思想、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一切科学理论,如果我们被某一种东西禁锢的话,我们只能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热爱孩子,让他们充满快乐,我们给与孩子爱与自由,孩子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完美的未来。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礼貌之父”。
爱和自由读后感3我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所学专业是金融学,我的专业和我现任工作没有一点联系。而我对幼儿也不是很了解,知道的只是简单的,很浅的传统方式。中国的传统的方式都不太了解的我,现在有机会尝试西方的幼儿。
爱和自由,起初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不是很理解。爱是什么大多数人认为的爱是在长期的相互感知中逐渐堆积起来的,类似亲情或者就是亲情的感觉,就是爱。而自由,是由自己作主;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不受限制和约束。
蒙特梭利说:“儿童只要依靠爱和自在,才能失掉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幼儿园里,其成长更倚靠自我,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充满爱和自由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孩子的潜能上得以发挥。
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在中国,遗憾的是,大部门家长却不懂得这些,他们做了些什么呢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第14篇:爱和自由读后感导语: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下面和一起来看爱和自由读后感三篇,希望有所帮助!爱和自由读后感正如题目所言,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不过,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
记得曾经有位姐姐带着自己正上幼儿园的女儿来玩,小女孩活泼可爱,新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年轻的妈妈告诉女儿:“这位阿姨是老师!”“老师……”听到这两个字,小女孩顿时害怕地躲到了妈妈身后。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却笑不出来:小女孩的老师到底对她做了什么,以至她竟然如此害怕老师?
这件事也许是个案,但确实让我在一段时间之内对中国的幼儿产生了担忧。《爱和自由》就有一个老师粗暴对待学生的案例:某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住。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老师想:这回老师没话说了吧!接着,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老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
怎么着都是孩子的错!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己,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是不是就会更加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这个纷乱的世界呢?
爱和自由读后感今年春节期间看了《爱和自由》第四版,和以前看过的第三版比较,感觉第四版的实际操作性更强。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机构工作人员,第四版里面都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可在实际中作为参考。
看完这本书让我更加全面的了解了儿童的内心世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__章“孩子达到顺从的三个阶段”中写道的:“当儿童有时顺从、有时不顺从时,那是他还没有具备顺从的能力。”、“所有的儿童发火、发脾气都是有原因的,都是因为某种需求、某种发展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当我们成人听懂并相信这一切,我们在对待儿童所谓种种执拗的行为时不再会感到焦虑和生气,而会觉得很坦然。这样我们成人就给了孩子一个自由的发展自己的空间。
前些天,我的先生对我说:“我发现你这段时间对小米越来越有耐心了。”是的,我们必须知道,在儿童0—6岁发展自我的阶段,不是他们对某件事固执,往往是我们成人自己太固执了。我们固执于我们的经验与需求,而禁锢甚至责怪孩子,这无疑阻碍了儿童的内在发展。
整本书还有其他很多细节都让我顿悟:哦,原来孩子是这样的。
感谢这本书带来的一切!
爱和自由读后感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拿到书后才一翻,就马上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
都说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特别认同,现在却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是书里哪些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己,只知道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从小能在“爱和自由”的理念下成长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腾印到父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方法是怎样伤害和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作为老师的神圣____感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也要“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由。”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不求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的定义“爱”的。“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止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
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曾经,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_、不贪玩,就是好孩子。
我们从来没有或者有过却没有答案去问自己: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眼前这些就是我想要的吗?我们的身体已经成熟,我们的心智却停滞不前,面对纷扰的社会,我们内心的惶恐不安远远大于自尊自信,这就是传统带来的后果。为什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拼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说的去做,但不要学我”?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经历和教训教导孩子却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自强自立的人生道路?
我们了解自己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成长的规律,认识到并尊重每一个新的独立的个体,蹲下来,时刻关注自己和她的成长,用真正的、无限的、无条件的爱滋润彼此的心灵,让“内心的小孩”和现实的孩子一起快乐、自由地成长!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
精选15篇
海南自由贸易区学_培训心得体会
恋爱观心得体会
爱心得体会
第三篇:爱教育心得体会(共)
爱教育心得体会(共4篇)
第1篇:爱的心得体会
_心得体会爱的心得体会
《爱的》是一本以日记形式撰写的小说,书里的每一个故事虽然比较短小,但是每一个个小故事都讲述着那父母与孩子间美好的爱、那老师与学生的情感、那朋友之间的纯真友谊……这一切的一切永远都离不开一个——爱。那么橙子就给大家分享几篇关于爱的心得体会的,提供参考!
爱的心得体会
篇1
《爱的》告诉我,一个人从小不仅要学好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学_比这更重要的东西—对祖国,对家乡,对同胞,对弱者,对父母,对师长,对同学,对周围所有人都要给予爱和尊重。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动情,每一段里行间都洋溢着儿童们的纯真与情趣。
《爱的》的精彩之处和在于,每一篇小故事都有一个或几个主人公,把每个故事拆出去也并不影响它的完整性,这尤其是照顾了读者,特别是我们学生的阅读心理和特点,使我们更容易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某个道理,使书中的人物更形象,性格特点更易于展现,其中让我印象深刻地是有一篇“可爱的老师”的日记,作者细心地勾勒出每位老师的形象,“性格柔和”的“修女”老师对孩子们“发大声和动怒是绝对没有的”,但孩子们对老师的训诫还是肃然起敬,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王老师,还有另一位老师,则截然不同,她“用教鞭击桌用拍手来使他们镇静”,但并没有给孩子们带来恐惧,反而让孩
/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_
子们依附着她的快乐,一幅幅画面,表明了孩子们对老师真挚的感情,更证明了老师对孩子们的关心和崇高的,无微不至的,这位老师倒像极了我的陈老师,还有一篇“家长”的日记让我印象深刻,它叙述着
“学生的父母”他们是与学校息息相关的一群特殊的人,他们容貌不同,职业各异,但却都有着一颗“为孩子着想”之心,他们默默地接送孩子,关心着孩子的学_和生活,他们把对自己孩子的爱,迁移到孩子的同学和伙伴身上,他们因为同为父母,而变成“平等的友人”读着这样的描写,记叙“学生的父母”的日记,我的心也会随温暖起来,会被其中浓浓的亲情所感动,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进一步理解,领会天下父母心,把感动和感恩扛在自己的肩上。
同学们,读了这本《爱的》我们懂得了素质的重要性,成绩知商虽然重要,但品德更重要,这本书可以说是素质的最佳读本,它可以让我们明确地感受到什么是我们应该学_,什么是我们不应该去做的,如此,我们才能更健康,更完善地体会出素质的魅力。
爱的心得体会
篇2
在《爱的》中,我走入了学生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_、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而使爱在升华。内中包含了父母的爱、同学的爱、老师的爱,以及社会的爱,这些在安利柯的心里种下了光明的种子,了他怎样
/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_
去爱,又怎样接受爱。里行间折射出的全是一颗纯真透明的爱人之心。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
看了这本书,也想到了现在的自己,身在教师岗位,满腔热诚的爱,希望能够全心全力扮演“为人师表”角色,然而在专业经验不足、缺乏教学经验、也没有很好的方法的现实之下,有时候也以教师的权威管教学生,以致伤了学生的心。在师生情感上划出了一道情感交流的鸿沟,而《爱的》给了我很多的启迪。教师要不要训斥,要潜移默化;要了解学生,认识学生,要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要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判断能力,让学生快乐成长;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提供教给家长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如在《我们的老师》、《父亲的老师》、《我弟弟的女老师》这几篇日记中描绘的师生之间的爱是那样的亲切、自然。在《我们的老师》一文里,作者用一种非常口语化的语言描写了老师在回应学生的问候时的神态、关心孩子时手的动作、批评孩子时的语调等,给我们勾勒出一个慈祥的、感性的、亲切中不失威严的好老师形象。《弟弟的女老师》一文所描写的那些情景仿佛就是我曾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的。女老师怎样教换牙的孩子学拼音,怎样处理孩子们带到教室来的东西,怎样应付上课时突发的事件,怎样克制自己情绪,怎样在发火后后悔等等。
/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_
夏丐尊先生在翻译此书时说过这样一段话:“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总有许多挫折、跌倒和失败,但是一个良师必须适时适切地,来激发学生们自信心。让他们勇敢面对所遇到的困难,并在困境中坚强的站起来,坚持的走下去。
从《爱的》中,从安利柯的身上,我终于明白,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源自父母和长辈的精神力量,父母、老师只有教会他如何关心别人,如何与人团结合作,如何热爱劳动并创造生活,他才能在成年后不至于孤单、自私,而始终以乐观、善良之心快乐一生。
爱的心得体会
篇3
读完了《爱的》,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爱的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
/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_
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爱应该是力量的源泉,是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时说过这样一段话:\“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_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
/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_
怎样学_,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爱的》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被爱的人才懂得去爱人,爱给人力量,给人温馨,也给人美丽的心灵和情感。让孩子们心中拥有爱,很多问题都可能在爱的暖流里溶解。这就是《爱的》给我的启示。
爱的心得体会
篇5
在我的书架上,各种各样的书都有,可最令我感动的就是《爱的》,这是一本诠释爱的书。
《爱的》的作者是亚米契斯,他以日记体写了意大利的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一学年的经历,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女儿的一片挚爱之心和殷殷相盼,师生、朋友、同学之间的爱和友谊,对祖国神圣的爱,无不留溢于纸上,动人心魄。直到最后安利柯转学了,大家的十分难过,我也为此感动的心酸酸的。
/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_
爱,是无边无际的;爱就在你的身旁。请瞧:春天的光照耀着你;夏天的绿叶遮蔽着你;秋天的风清爽着你;冬天的雪欢快着你。这难道不是爱吗
正如罗兰所说的:爱是什么的火焰,没有它,一切都将变成黑暗。还有彭莎尔所说的: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为了爱,我们才存在,有爱慰籍的人,无惧任何事,任何人。
看了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爱,也让我认识到了爱,只有关爱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关爱。
/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_
第2篇:
爱的心得体会
《爱的》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今天给大家带来几篇关于爱的心得体会的参考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的心得体会
(篇一)
《爱的》放在我的床头已经有几个月了,今天偶然翻到,于是就拿出来细细品位。几个大大的字印入眼帘,便开始思索:在这纷飞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眼角的余光忽然定格在那天爸爸买回的晨报上,一栏醒目的标题把我吸引住了“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记住我爱你”这是一位妈妈写好的短信,在全国人民都无法忘记的5月12日中,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刹那间,一座美丽的山村小镇被损坏得满目疮痍,废墟中她跪着的身体保护着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终于,在70几个小时后,孩子得救了,而她却永远离开了人世。看完后,眼泪竟不听使唤地“嘀嗒,嘀嗒”流了下来。原来,这就是爱,一位伟大的母亲对自己的骨肉看似平凡却惊天动地的爱!它的力量超越了生命,它的力量蜕变成一股暖暖的气流温暖着孩子。
爱,像空气,每天萦绕在我们身边,因为它无影无形,所以常常会被我们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就如孩子与母亲之间的爱,如此平凡,可很多人却无法感受到。安利科有一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的好多跟我年龄相仿的学生都为自己的日记锁上了一把小小的锁,把父母排斥在千里之外,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继续阅读着,我知道了《爱的》描写的是一群充满活力,积极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虽然他们出生到性格都有迥异,但他们身上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是我们中国学生比不上的,同时也是令人羡慕的。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这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读了《爱的》,我目睹了安利科他们是怎样学_,生活,怎样去爱的。在感动中,我发现爱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这是我获得的意外收获。在《爱的》中,把爱比作很多东西,确实是这些但又不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萍水相逢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甚至“消失”,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珍惜的。
暖洋洋的爱吹动着岁月的风铃,奏响迷人的恋曲,如流星划过天际,仿佛一首纯情的抒情曲,一支幽婉的小夜曲,荡漾在我心头,阅读完《爱的》懂得了许多,也明白了许多。
其实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明天……
爱的心得体会
(篇二)
《爱的》是由亚米契斯秏近十年的时间完成的,书的另一个题目是“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的日记”,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意大利孩子安利柯在学校、班级和家庭中的锁锁小事。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安利柯的新老师:佩巴尼先生。书中曾这样描述他“这次的先生,身材高大,没有胡须,长长地留下花白的头发,额上皱着直纹,大声说话,他瞪着眼一个一个看我们的时候,眼光竟像是要透到我们的心里似的,而且还是一位没有笑容的先生。”但当安利柯慢慢的接近这位新老师时,才发现这位新老师也如其他的老师一样关心同学。
我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读完后我深有感触。爱就像空气每天都在我们的身边,它像个隐形人,但如生活的必备品,我们缺少不了它。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个生活必备品,但它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爱之所以伟大,是是因为它没有索取也没有回报,它只是单方面的付出,默默无闻。
从小时候开始,我们便沐浴在爱的阳光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总是不经意间将爱的种子播撒到我们的身上,而我们却不曾察觉。
爱仿佛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没有人能探清爱的奥秘,它的每一篇章就如一杯醇厚的酒,那酒香围绕在你的鼻尖,你的心头······
爱是的源泉,爱与息息相关。多一份爱就多一份快乐;多一份爱就多一份温暖;多一份爱就多一份力量。如果你想领悟爱的真谛,那就来读一读这本《爱的》吧!
爱的心得体会
(篇三)
这个星期我读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本书。这本书通过对生活朴素的描写,使我感受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我认为这种关心、理解和帮助,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封父亲的信《要学会爱人》,主要内容是讲,安利柯的父亲看见安利柯走路时不小心撞了一个妇人,连对不起也没说就走了,感到非常生气,并告诉他今后应该怎样尊敬别人,培养好的品德。
说实话,其实我有时也和安利柯差不多,每当有家长陪同时我都很有礼貌,但当家长不在时我就变懒了,见到谁就当没看见,头一低就过去了,连句话都懒得说。
记得有一次,在上学的路上,碰见我家对门的阿姨,我连理也没理,低着头就往前走,装做没有看见,也不知人家是怎么想的,是不是从此把我看成一个坏孩子呢正当我犹豫不决时,我身旁的一位阿姨连忙把老奶奶拉回来,并对她说:“红灯了,先不能过。”之后,又把那位老奶奶送过了马路。看到这些,我非常的后悔,后悔我当时犹豫什么。我发现我的爱心突然间全都飞走了。我对自己说,以后可千万不能再这样了。
一个人要培养好的品德,必须从小事做起。小事不注意,将来就成不了大事。
今后,我要学会关爱他人。如果看见有小同学摔倒了,就连忙扶起来;看见有人遇到困难,要及时帮助;包括给老人让路、给盲人引路、见穷人施舍、见伤员施救这都是文明的表现,这都是爱的表现。
我真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充满爱心!
爱的心得体会
(篇四)
这本书的小主人公是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安利柯。这本书是以日记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每月都有一个故事,称作每月故事。它主要讲了安利柯从新学年开始一直到一学年的结束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洛贝谛舍身救人,卡隆的高尚品德……但最令我感动的还是恩里科的妈妈。当她的孩子生病后,她无微不至的关怀着自己的孩子,她可以置自己的尊严于不顾,上街乞讨,甚至连自己的命都要搭进去了,也不在乎。
恩里科的妈妈是伟大的,我的妈妈也是伟大的。昔日,幼稚的我不理解妈妈的苦衷,不理解“打是亲,骂是爱”的真正含义,当母亲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还要为我生气,那谁还受得了呀!小时候,爸爸去出差了,妈妈每天都要为了我忙来忙去,她那么忙,还会抽出时间来检查我的作业,为了上第二天的课,妈妈每天晚上都要备课,晚上到了十二点钟时也还没有睡觉,早上到了十点多才有时间吃早餐,妈妈是多么的忙碌啊!也可见,妈妈是多么的爱我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妈妈,每个人都感受过母爱,哪怕一点点。我想:妈妈是上帝赐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是谁把我们带到人世又是谁给我们不厌其烦地讲述人生哲理这本书里的“爱”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带着问题我踏进了,《爱的》去寻找我问题的答案。
这本书是以日记的形式写出的,这本书都围绕着一个字——爱。
这本书主要讲述主人利柯和他的伙伴,同学,老师,家人发生的故事。有一件事情使我深有感触。安利柯和他的姐姐无意间得知他们爸爸妈妈进来没有钱了,我想他们应该会坐视不理,没想到他竟然把自己的衣服,文具,日用品,零花钱……能不要的都不要,他们把所有的东西都换成钱。想给爸爸妈妈减少一点负担,读到这里,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同样是孩子,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同样都有一颗爱父母的心,我就很少想到替父母去分担,去减轻他们的负担。我想到的只是问他们要钱,他们却给爸爸妈妈分担他们非常让我佩服。这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美好的爱而已却不是这本书的全部,许多朋友之间师生之间的爱,使我受益匪浅。我爱不释手。
我明白了爱其实很简单,无论是父爱,母爱,友情,还是师生之情,爱国之情都伴随着我们。
爱像一丝阳光,照耀着我们成长,爱像一朵路旁的野花,只要你发现那朵花的魅力,爱就在你身边。
第3篇:三爱心得体会三爱心得体会
二年级三班
在惯彻实施“三爱”的过程当中,让我明白了许多事情,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教师的无尚光荣,看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懂得了有一种比自己生命、比家人的安全更重要的东西,叫做老师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爱岗敬业的精神,在这一点上,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的。
第一,在教学方面,我以严要求高标准来衡量自己,不断给自己施压,主动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活动。教学中,针对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同时,认真做好作业批改和辅导工作。
第二,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_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第三,在纪律方面,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爱生如子。学生作为学_的主体,可能是学校中最不容易满足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对周围的人和事容易理想化,而我们又_惯把学生当成“不懂事者”,对他们的声音往往听不见或者不想听,对他们所做的事情往往是不屑一顾,做错了事情不去深入了解就一味的批评。事实上,学生是一个活的“生命体”,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感受和要求,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我通过做班级联系人,经常与学生沟通,努力地去挖掘,其实就能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有闪光点。要把“学生当成人来培养”,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意见,师生之间应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实际上是一种矛盾,处理得好就会像父与子、母与子的关系,但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对立态度。我在今后的中,注重把学生当成朋友,改变师道尊严的旧_俗,彻底转换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共同发展,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
最后,在爱校如家方面,本人自觉维护学校形象,发扬合作思想,弘扬团队精神。可以说,爱校如家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人主要通过以下几点去实施的。
第一,增强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强化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主人翁意识,适时对外宣传我们学校,在招生方面也尽心尽力。
第二,增强大局意识。“不谋全局,难以谋一域”,舍小我为大家,舍私利为公利。本着开源节流的精神,不浪费学校的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
第三,增强合作意识。在工作中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以1+1>2的观念,加强团队协作精神,能与学校各部门各专业的教师和谐相处。
综上所述,通过这次学_使我明白了:师生之间是一种人格上的平等,教师是服务于学生的,并在服务的同时教会他们怎样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句话,教师专业发展是实现教师人生价值,让学生满意的客观需要。愿“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爱校如家”成为我们的师表之基,师风之根,师德之魂。
第4篇:“三爱”心得体会“三爱”心得体会
杨
菲
为进一步加强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增强教师爱岗敬业精神,塑造为人师表形象,努力办人民满意,学校隆重召开了“做到爱岗敬业、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师德主题,在这次活动中,我认识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学校教职工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因为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做到无微不至的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做到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服务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提高自己为学生服务的能力,更好地做到爱岗敬业。
作为一名教工,首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正确认清和对待自己的责任,提高意识、能力。歌德说:“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加价值。尽力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知道你的价值。”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所以我们的工作就是奉献,通过向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使学生接受良好的,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对此,我的责任在于学校的安全与卫生。我每天早起的第一职责是在学校门口站岗,这件事情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它关系到全校学生的安全。因此我只有尽职尽责,才能确保全校师生的人生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我必须始终提高警惕,增强安全意识;必须坚守岗位,不擅自离岗,对来访人员应做好登记,平常接受学校组织的安全,明确安全职责。还有每天放学后、夜间、节假日应加强巡视,发现问题立即报告有关人员,事态严重的直至拨打110、119等紧急电话。门卫值班人员应在夜间、节假日期间开通红外报警设施,并经常检查设施的运转情况,发现情况立即报告。在上学放学期间,维护校门口秩序,制止学生、家长在校内骑自行车,督促师生自行车、电瓶车有序、规范摆放。其次,放广播也是我的工作之一,因此,我每天要按时,这样才能保证学校的正常秩序。
我的工作还有美化校园环境卫生,环境卫生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美化程度和师生的心情,因此我必须把学校的各个角落打扫干净,才能确保学校能够有焕然一新的感觉,让师生能够更好的在这里
工作和学_。
其次,要做到爱生如子。学生作为学_的主体,可能是学校中最不容易满足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对周围的人和事容易理想化,而我们又_惯把学生当成“不懂事者”,对他们的声音往往听不见或者不想听,对他们所做的事情往往是不屑一顾,做错了事情不去深入了解就一味的批评。事实上,学生是一个活的“生命体”,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感受和要求,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努力地去挖掘,其实就能发现他们每个都是祖国的花朵。爱生如子,把真爱播撒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是广大教职工师德师风彰显的魅力所在,要把学生当作成人来看,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意见,在我的岗位上,要做到这点,就需要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留心观察平时学生在生活上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学校的规定,尽量做到在符合学校规定的情况下满足学生的需求。处理得好就会像父与子、母与子的关系,是学校工作更好开展,但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对立态度,使学生的叛逆态度更加严重,这会给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带来难度。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把学生当成朋友,使学校工作更好开展。
最后,要做到爱校如家。学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他是给学校师生提供一个安心学_更好发展的地方,从某一个角度来说,学校也像家一样,所以只有爱校如家,才能让师生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好好学_。爱校如家是每一个教职工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个大家庭中,广大教职工只有自觉处理好学校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对学校的形象、荣誉倍加爱护,对于学校存在的问题和想法,不是消极的发牢骚,而是彼此之间坦诚相待,共同解决,把对学校的爱转化为对事业和理想的执着追求,把高度的集体主义、团队意识与敬业精神融入在教书育人的人生历程中,才能使的学校像家,师生像亲人。要做到这些,只要增强主人翁意识,把学校当家,树立“我以学校谋生,学校靠我发展”的思想,进一步强化“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主人翁意识,时时处处关心学校发展,点点滴滴为学校发展做贡献。其次增强大局意识,做到舍小家为大家,舍私利为公利。再者增强合作意识,师生之间、教职工之间相互协作,密切配合,真正把团队精神落到实处,在我的岗位上,就体现在每天把学校像家一样打扫干净,然后站好每一班岗,保护好学校的每一位师生。
作为一名学校职工,我也意识到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同时为全校师生服务。通过这次学_使我明白了学生与教职工之间是一种人格上的平等,教职工是服务于学生的,并在服务的同时让他们明白遵守社会准则,也是做人的基本。帮助改掉一些坏毛病,让他们以后走上社会能更好地与社会这个大家庭相处。
总之我要说的是:“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的同时,自己往往是越来越少,而唯有一样东西却是越来越多,您也许会惊奇地问我那是什么?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您、那是爱!爱是大海的引航灯,给人希望、给人力量。爱是一缕阳光,能够穿透乌云温暖大地和生灵,爱是春天的雨露滋润着每一颗幼小的心灵”。
通过学_“三爱”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爱校如家”会成为我今后的工作准则,指引我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做的更好。
读爱心与心得体会
读爱心得体会(共3篇)
尊干爱兵心得体会(共3篇)
教学心得体会_教师心得体会
热爱教学工作心得体会(共6篇)
第四篇:如果爱 影评(共)
纸醉金迷,梦幻人生
——浅析《如果爱》的色彩运用
《如果爱》是陈可辛精心打造的一部爱情歌舞片。作品载满了流动的韵律,同时又不乏醉人的情怀。华美丰饶的舞美设计,缠绵悱恻的情感曲调,再现了一个关于爱恨情仇的永恒主题,并将当代“北漂一族”流浪式梦想,展示得淋漓尽致。现针对本片色彩运用做简要的分析。
色彩作为电影造型的重要手段,在本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色彩不仅是再现的而且是表现的,并参与了对人物的刻画,表达情绪,作为剧情的元素推动情节的发展,色彩大大拓展了电影片的镜语空间。
一、现实和回忆两种色彩的截然不同的对比,刻画了人物不同的心境
艺术片导演聂文在上海拍摄一部歌舞片,女主角是女友孙纳,男主角则是香港明星林见东。孙纳与林见东早在十年前已经认识,但聂文对孙纳和林见东十年前的故事完全不知情,而凑巧的是他将导演的这出歌舞剧正好跟现实生活中他们三人的关系一模一样。十年前的恋人再次出现,女主角不知如何选择,电影就如戏里戏外,上演着同一个故事。
本片采取三线并进的方式,将十年前的时空、现在的时空以及“戏中戏”时空交织在一起。剧情多重关系交错,叙事形式复杂。随着林见东和孙纳的回忆,往事渐渐浮出水面。本片中现实和回忆无论从色相、明度、还是纯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光鲜明亮,一个则是灰暗冰冷。因为往事的是被孙纳冰封的一段记忆。与光亮鲜明的现实对比,过去显得灰暗的多。画面中没有太多明亮的色彩,充斥着观众眼球的是大片大片的灰色。
一方面,这与主角的主观情思是一致的。“北漂”的生活是艰辛的,也是痛苦的。他们出生贫困却志存高远,为了生存在演艺圈摸索滚打,吃尽了苦头。成名后,孙纳竭力忘记过去,否定岁月的全部痕迹。但是回忆的色彩却给人一种怀旧的意味。因为在那个艰苦的日子里,林见东邂逅了和他有着相同际遇的孙纳。“北漂”的日子虽苦,仍然不乏温馨的时光。所以杜可风,则把孙纳和林见东的回忆片段赋予灰暗及冰冷的外观,但是其中也透漏着淡淡的暗黄色,这是一种勾起人回忆的色调。回忆是模糊的,彷佛看不清事实的真相。
而鲍德熹则以热切及浪漫的角度使巴洛克式酒店及上海外滩风貌的画面填满了铮亮的蓝,绿及茶色,构造出精彩华丽而又独特的影像。这时男女主角已经成了演艺界的大腕,女主角服饰的色彩选择更是体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为影片的情节做了很到位的铺陈,使人物的刻画更加生动饱满。孙纳第一次出场新片发布会,她穿的一件纯白的紧身礼服。白色,象征纯洁单纯。这里恰好说明了孙纳想抹杀自己的过去。因为她的过去是痛苦的。她不想自己再一次回到过去,也不想让任何人发现她的过去,她想重新开始,不要过去,只要现在单纯的生活,就像白色一样。当她褪去了白天的光环,在夜幕中,她亦选择神秘的黑色。她跟导演走在黑夜里,面对了解自己的人,她没有了白天的尖锐,黑色的衣服帮助她更好的隐藏在黑夜中,任谁都只能把她当作一个普通的,没有悲伤的人。
片中现实和过去色彩的使用,揭示人物内心不同的心境,作为剧情的元素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二、色彩作为隐语出现,包含了主观情思
本片中的精彩之处还在于“戏中戏”片段,即本片的歌舞部分,这个片段将整部影片的情绪都烘托起来。
如果说本片的主色调是金黄和暖红,那么歌舞部分则把这种主色调推向了极致。开篇气势不凡,陈可辛运用柔软体操、软骨功、喷火师、空中飞人、小丑、小矮人等点缀这场歌舞,加上带有异国风情的歌舞——这些负责解释回忆的线和渲染现实的线一起被搬到银幕上,和过去、现在的时空相互渗透、相互感染。而在展示小雨迷失记忆在马戏团载歌载舞这个“戏中戏”的片段时,以小雨为领舞的几个女子的衣服更是一种铮亮的金色。黄色代表一种喜悦、光明,而张扬则是一身深灰色的大衣。众所周知,黄色是明度最高的一种色彩,而蓝色灰色的明度则是最低的一种的色彩,两种色彩的对比也暗合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可怜对面不相识”,给张扬的内心带来了无限的伤痛。“明明是你的声音,你的背影。你用陌生的眼神,让我沉默……”配以伤感的音乐,把内心的情感烘托到了极致。
第二次张扬和小雨的“戏中戏”片段,导演赋予蔚蓝色的背景,这段冷色调的使用,给观众一种退后、排挤的感觉,同片中的剧情一样,小雨已经失去记忆,对张扬是一种不理不睬。张扬的心情是万般沮丧,于是他开始怀疑那段爱情故事。当小雨和张扬路过十字街头被妓女和嫖客阻挡时,这段美术师在演员的造型上花费了很大的功夫。妩媚鲜艳的服装,暧昧庸俗的舞蹈,浓墨重彩的化妆,他们将彻底地将小雨“俘虏”——不仅是身体还有灵魂。导演又在这里穿插了林见东回忆的片段,同样是孙纳为了成名而不顾一切的跟随金导演的场景。这段舞蹈富有寓意,它表明孙纳已经彻底地被“俘获”。最后,小雨和那些妓女一同唱起“爽不爽,一刹那,天堂地狱一家……”
在这段情感纠葛即将告一段落时,在一片雪白色中,身穿黑色裙子的孙纳显得格外的醒目。镜头在歌者、围观群众、孙纳、聂文和见东之间来回的切换。当两人在空中荡漾起来的时候,镜头在仰视和俯视中交替,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当聂文从空中掉落的那一刹间,本片巧妙的将镜头放慢,将从掉落瞬间两人眼中流露出的不舍之情表现出来。从孙纳眼中流出的那一滴泪水中我们看到了她最真实的爱情。皑皑白雪,将那段爱恨纠缠彻底的掩埋。“我终于找到了爱情故事,我终于拥有了美丽……”这段爱情故事便告一段落。
影片的歌舞片段,其实用作掩盖人物镜头背后那段错综复杂的感情瓜葛。陈可辛巧妙地分配动感歌舞场面,以推动剧中人相互的升级的爱情危机,以及交代孙纳和林见东的北京回忆爱情故事。
导演试图从艰难、暗淡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某种发亮的色彩,他把观众的眼光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向简单而美好的回忆和经过艺术再塑的超现实的两极。同时又冷静地观看者正在发生的一切,他将记忆的、现实和超现实进行相互对比关照,甚至不断地修改,从中传达出一种思索的意图。
《如果爱》的结局没有童话中的美好,也没有生离死别,只是一种淡淡的伤。告诉我们如何去爱,去珍惜,去回忆。
第五篇:关 爱
关 爱
作者:汉川市分水小学肖文怡
爱无处不在,有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有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有同学对同学的关爱,有邻里之间的关爱……这都是爱,但让我忘不了的是,一位妈妈的同事——陈老师对我的关爱。
那是我在读三年级的时候,放学后我像往常一样一如既往地走出校门,在校门口等待妈妈的到来。可是,看着校园的同学们都走光了,看着太阳慢慢地落下,我的心情非常紧张。于是我走到去妈妈工作的学校与回家之间的岔道口,继续等待着妈妈的到来。可等了好久,还是没看见妈妈的身影。我有点犹豫:“回家怕妈妈不知道,家里也没人;去妈妈学校,又怕妈妈不在学校。”犹豫再三,最后决定去妈妈的学校。
我一个人低着头走在路上,心里既紧张又害怕,口中不停地小声念着:“妈妈一定在学校,妈妈一定在学校!”手也不知不觉地紧紧地握成了拳头,总感觉路上所有的人都在望着我,“我好怕呀,妈妈,你在哪里?”,我害怕地向妈妈的学校跑去。终于到了目的地,我紧张的心情总算放松一点,松开手,掌心里全是汗。我赶紧跑向办公室,一看,呀!妈妈不在,心里又害怕起来,跑到教室里一瞥,没有妈妈,我的心里乱成了一锅粥,在办公室外大哭起来。这时,从办公室走出来一位老师,和蔼地问我:“小家伙,哭什么呀?”我含着泪告诉他,“我找不到妈妈了!”说完,就又大哭起来。“别哭,别哭,我给你手机,你给你妈妈打个电话吧。”这时我的心情平静了许多,但还是有些紧张,我接过手机,“妈妈,你在哪里,我好怕呀!”不争气的眼泪又流了下来。从
妈妈哪里我才知道妈妈去学生家家访了,所以晚去接我,而这位和蔼的老师原来是妈妈的同事——陈老师。在陈老师的安抚下,我紧张的心情总算平静下来。同陈老师走出学校一会儿,终于看到了妈妈,我飞快地扑在妈妈的怀里又哭起来。
回到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陈老师用一颗温暖的心安慰了一个需要帮助的幼小心灵,妈妈为了她的学生去家访,而没有准点去接我,我的老师为了我们全班同学的学习成绩辛勤的付出,老师们,我想对你们说:“谢谢你们,谢谢天下所有的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