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

时间:2019-05-12 19:2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

第一篇:《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

文学形象是由文学语言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景物等具体形象及其构成的整体形象。文学形象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而作家杨沫在《青春之歌》这部作品中用生动的语言,栩栩如生的画面塑造出的林道静的这一文学形象也不例外,同样具有文学形象的这些普遍性特征。

杨沫在《青春之歌》中用洋洋洒洒的文字,扣人心弦的情节塑造了大量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灵动的文学形象。有在斗争中茁壮成长的女主人公林道静;爽朗热情、坚贞不屈的卢嘉川;稳健沉着、机智勇敢的江华;关怀战友、视死如归的林红;积极向上的徐辉、罗大方、许宁;庸俗自私的余永泽;贪图富贵享乐而沦为娼妓的白莉苹……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但是小说中塑造的这些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典型的还是女主人公林道静的形象。作家在小说中刻意安排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来衬托林道静这一人物形象的成长和蜕变,小说中的人物虽然庞杂,但却安排得非常得当,把要表现和突出的都做得很到位。没有给读者眼花缭乱,杂乱无章的感觉,反而让读者觉得这样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必不可少。

林道静这一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林道静是作

家精心塑造和想象的产物,寄托着作家的主观情思,有主观性。同时,作家塑造的林道静又必须要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因此又有客观性。作家曾深有感触地说过:“我要不是在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要不是在日本帝国主义节节进攻下,正当我个人失去学业、走投无路的时候,幸而遇见了中国共产党,我绝不会写出《青春之歌》这部小说的,也不会塑造出林道静、卢嘉川、林红这些人物来的”,林道静不是我自己,但是有我个人的生活在内。我的家庭和林道静出生的封建大地主家庭差不多,我的父亲也是像林道静父亲那样的人。……读完中学后我就和剥削家庭决裂了。我也到过北戴河,到处找不到职业,受尽失学失业的痛苦。’’“那时,我苦闷、彷徨、走投无路,甚至愤而想自杀。就在这时,我遇见了共产党员。他们教育我、指引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于是,从此,我从一个忧郁、悲观、对人生失去希望的青年,很快地变成了一个有理想、有奋斗目标、渴望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洪流中的革命青年……跳出了个人奋斗的小圈子,大踏步走上了艰苦的革命战场。”“我用林道静作为主角,一则因为我极其熟悉这样的人,再则就是为了表示我对党的刻骨铭心的感念。”从作家自述的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林道静这一文学形象实际就是作家的化身,寄托了作家想要通过她来表露的全部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体现了文学形象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作家在小说中安排的林道静的形象合情合理,符合客观规律和人物性格的转变,而且林道静的性格转变反映了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和真诚的意向。林道静向着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努力和转变着,达到了情与理的统一。

小说刻画的林道静一直在转变,她出身于一个封建大地主家庭,她的生母因受穷凶极恶的林伯唐玩弄过生下她之后就被赶出家门被迫跳河自杀。剩下的凶残泼辣的继母徐凤英因为看到林道静还有几分姿色,所以把她抚养长大,计划把她卖给有钱人家做小老婆捞上一笔。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她没有一丝温暖,这样的环境,造就了她“乖僻”“执拗”“倔强”“顽强”的反抗性格。她因继母即将要把她卖给一个有钱的老头做小老婆而离家出走,满怀希望的走向新的生活,但是却发现,迎接她的却是更暗无天日的一切。“刚刚逃出那个要扼杀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笼,想不到接着又走进了一个更黑暗、更腐朽、张大血盆大口要吞食她的社会。”作者以细腻的笔触,饱含浓厚的感情,写出了女主人公的辛酸遭遇与不幸,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孤苦无助、挣扎彷徨却又处处碰壁,直至对生活绝望打算自杀的文学形象,紧扣读者的心弦,勾起人们对林道静的坎坷遭遇与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接着,小说又写到跳海的林道静被北大学生余永泽救起,因此被他的骑士兼诗人的风度和浪漫缠绵的甜言蜜语感

动,心生爱恋,又在狭隘的报答“救命恩人”的情感支配下,答应了与余永泽同居的要求。从此,作者的笔墨又把主人公带到了另外一种天地。同居后,她整天生活在“涮锅、洗碗、买菜、做饭、洗衣、缝补等琐细而又淡然无味的家务里”,连当初“海阔天空遥想将来的梦想也渐渐衰退下去”。可是,没过多久,却又“慢慢地被现实的鞭子从幻觉中抽醒过来”。看到了余永泽对待生活的无所追求、对待老佃户的厌恶恶劣、对待前途的投机取巧的态度,使她发觉,他并不像“原来所想的那么美好,他那骑士兼诗人的风度在时间和现实面前已渐渐消失殆尽,他原来是个自私的、平庸的、只注重琐碎生活的男子”。虽然依然住在一起,可是她“心中感到说不出的失望和伤痛”。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林道静心里的转变。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生活场景中的情节,通过描述女主人公心理的变化,来塑造她所要表现的形象。之后,林道静在偶然的聚会上认识了共产党员卢嘉川,在和卢嘉川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后,她那“空虚的、窒息的心田”立刻荡起一种从未有过的热情。她心中涌起强烈的渴望,渴望和这些人“融合在一起”。卢嘉川的谈话“给她的心灵开了一个窍门”似的,“每一句文化或者每一句简单的解释”都使她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她竟然有点不愿和这些关心国家命运与前途的年轻人分别了!一旦回到冷清清令人压抑的住处,“一种沉痛的感觉攫住了她的心”,活生生的鲜明对照下,她感到自

己和那些热情洋溢,爱国爱民的青年相比,她自己多么不幸!这时的林道静,内心里的挣扎和苦闷翻山倒海,揪住了读者的心,让读者都期待看到她的转变。在经历了几番思想斗争和一些事情以后,她坚定了离开余永泽,投身到革命事业中的决定。

初出茅庐,乳臭未干的林道静开始并不懂革命的策略,只是空有一番热情,有自己一个人对革命的狂热,不与人民大众合作,不接近工农,身上还留有很多小资产阶级的幻想。在她看到林红英勇就义、江华领导农工们半夜抢收粮食等一系列事情之后,终于走向了成熟,认识到了自己身上还残留着的小资产阶级的不足,认清了中国的革命道路,认识到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要和广大爱国学生和农民们联合起来,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单打独干。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文学形象的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作者通过林道静这样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指明了中国新一代青年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投身到祖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才能实现自我人格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这个个别的人物形象提示警醒我们,强化、突出林道静的个别性,从而更显著、更充分地表达出一般。

此外,小说在女主人公林道静形象的塑造上,真是地展示了作品主人公的成长历程,细腻地记录了人物的前进轨迹,预示了作品人物在与工农相结合的大道上,将会迈出更

坚定的步伐。在作品人物成长前后思想言行的对照中,启示人们,必须勇于否定和摒弃旧我,永不停歇地追求进步,树立崇高革命理想,才会生活得更有意义,才会对国家、对社会做出切实的贡献!这样的一种暗喻,正是小说塑造典型的知识分子成长的形象的巨大意义。小说还较好地处理了作品主要人物与周围人物的关系,将加入党组织之后的林道静置身于群众运动之中,凸显了党和群众的鱼水关系。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小说对林道静这一形象的塑造是空前绝后的成功。

第二篇: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编号

XXXXXXX学校

毕 业 论 文(设 计)

论文题目 浅析《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系(部)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 称

2015年 5 月

目 录

摘 要....................................................................1 1 林道静冲破家庭牢笼,寻求个性自由;与余永泽的“骑士爱情”.................2 2 林道静参加无产阶级运动,争取民族解放;卢嘉川的“精神伴侣”...............3 3 林道静投身革命,接受考验;江华的“革命伴侣”.............................4 4 结论....................................................................5 致 谢.....................................................................6 参考文献..................................................................7

浅析《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摘 要

《青春之歌》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的这一历史阶段的学生运动为主要背景。从而写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人格的转变。而小说里的主人公林道静就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她与生母未见一面,跟着养母生活却受尽屈辱折磨,从而也就造就了林道静多样的性格;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她有着自己的理想,她冲破家庭的牢笼,毅然离家出走。在离家的道路上,她的人生也起起落落,直到革命的到来,林道静的人生观、爱情观也随之发生改变,她远离了小资产阶级,投身进入革命,在革命的道路上她不断地接受考验,慢慢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同时最后也收获了革命爱情。

关键词: 林道静;成长;爱情;理想 林道静冲破家庭牢笼,寻求个性自由;与余永泽的“骑士爱情”

林道静出生在一个大地主家庭,但生母也只是一个穷苦家里的一个姑娘,在她被赶出林家死后,林道静也就跟着养母徐凤英在一起过着受虐待的生活。“一个夜晚,道静已经在'下房'睡着了,弟弟打破了一个母亲心爱的花瓶,他却推在道静身上。于是道静在睡梦中突然被一阵剧烈的疼痛惊醒来,”她那时知道了是怎么一回事,她顽强地准备着痛苦的袭来,“她的小腿被拧肿了,胳膊被咬得透出一个个红血印。”这都是养母徐凤英所为,但她默默承受着这一切,她同时也希望快点离开这样的家庭。

林道静上中学了,她终于离开的那个令她窒息没有自由的家庭,没有了束缚,她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她非常喜欢读文艺作品,“书籍培养了她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她是个喜欢海阔天空地幻想的姑娘,”此时的她很单纯,只是喜欢文学,她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也正是因为上中学林道静此时已经长成了一个颀长、俊美的少女,“她的脸庞是椭圆的、白皙的、晶莹得好像透明的玉石。眉毛很长、很黑、浓地渗入了鬓角,而最漂亮的还是她那双忧郁的嫣然动人的眼睛。”所以当家里破产的时候,徐凤英想要把林道静当摇钱树,让她嫁个阔老,但林道静个性坚强、心地善良,她憎恨她的家庭,为追求自由离家出走,想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存,这些其实都是在“五四”精神的影响下形成的。而黄子平就曾论述过《青春之歌》从结构到语言与“五四”文艺之间的承接关系。林道静逃婚离家出走,与旧式家庭决裂,追求个性解放,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标准的“五四”青年。

林道静来到北戴河找表哥张文清,初到海滨的时候,她还有欣赏大海的性质,但当她看到“华人与狗不得通过”的木牌,“她向这木牌,向这旗杆和旗子,使劲瞪了两眼,二话没说,扭头就走。”其实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林道静她个性要强,也有了一些斗争精神。但当她找表哥张文清四处碰壁时,也遇到了令她极其反感讨厌的校长余敬唐,他有着和林道静养母一样的想法,林道静觉得万般无奈,生活没有了希望,她来到了海边想要以死控诉这黑暗的社会,但却被余永泽救回。这也把“林道静的爱情经历与她作为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成为统一的整体,使林道静在爱情上的成熟与革命中的成长具有了同质性,”而这也正是和余永泽恋爱的开始。

余永泽救了想要跳海自杀的林道静,同时又给予林道静重新活下去的勇气。余永泽和林道静谈托尔斯泰、雨果,还有易卜生的娜拉,冯沅君的《隔绝》......此时的余永泽在林道静眼中就是“多情的骑士,有才学的青年,”余永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也如一股春风,重新点燃了林道静生活的希望。但和余永泽在一起的时间越长,林道静在许多实际问

题上与他发生分歧,她也认清了余永泽的自私、狭隘的本质。“政治上的分歧,不是走一条道路的'伴侣'是无法生活在一起的。光靠感情来维系,幻想和平共居互不打扰,这只是欺骗自己。”因为此时的林道静“一方面,她接受了党的教育,接触了革命的理论,投身于革命的实践,她热烈地向往共产主义,深地同情劳苦民众;另方面,她的灵魂深处又充满着小资产阶级的狂热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幻想。”

林道静无法接受余永泽对待魏三老伯、对待卢嘉川以及余永泽粗暴干涉她参加社会政治活动,而“林道静是一个充满社会责任感的青年,她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国家命运和革命前途的影响,正是这种社会性使她必须控制自己的自然属性(对余永泽的爱情),转向革命理想而选择卢嘉川或江华,这是个人的必然,”当然,这就自然地有了林道静与余永泽婚姻的失败。“林道静同余永泽的分离,实际上是她自身弱点的决裂。我们从林道静和余永泽的关系中,看到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向无产阶级战士转化时要经历的曲折复杂的痛苦的历程。” 林道静参加无产阶级运动,争取民族解放;卢嘉川的“精神伴侣”

在和余永泽生活的这段日子里,“她的生活整天是刷锅、洗碗、买菜、做衣、缝补等琐细的家务,读书的时间少了;海阔天空遥望将来的梦想也渐渐衰退下去。她感到沉闷、窒息。”此时林道静也认识了一些进步青年;最重要的是遇到了共产党员卢嘉川。当林道静在北戴河第一次见卢嘉川时,他们讨论国家的一下问题,就在那个时候,卢嘉川的言谈举止,他的勇敢机智,让林道静感到无比的尊敬,“好像使道静顿开茅塞似的,忽然知道了好多事情。”其实在那个时候开始,卢嘉川已经在林道静心里满满的生根发芽了,直到在北平林道静又一次见到卢嘉川。

卢嘉川给了林道静欢快生活的方向,她和余永泽在一起无聊做饭、洗衣的时候,她会一直渴望和卢嘉川见面;想要多了解一些关于外面的事和关于革命的东西。当她每次和卢嘉川分开的时候,她内心是不愿意的,她觉得“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她就觉得心安,觉得有勇气、有力量。”是卢嘉川引导她参加抗日救亡的斗争实践,让她阅读《国家与革命》、《反杜林论》等著作,使得林道静慢慢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哺育,而“知识青年在那样的时代,只能有一种选择,那就是救国革命。”她参加“三·一八”和“五一”游行示威,在不断的实践中,她慢慢了解革命斗争。她和卢嘉川在一起时,心情是喜悦的,慌乱的。

林道静和卢嘉川的关系很微妙,不是恋人,胜似恋人,说是革命同志,却又不似同志。在卢嘉川被捕入狱前最后一次和林道静见面的时候,卢嘉川面对着林道静,心里交织着复杂的情感,“这女孩子火热的向上的热情,和若隐若现地流露出的对于他的爱慕,是这样

激动着他,使他很想向她说出多日来秘藏在心底的话。但是,他不能这样做,他必须克制自己,”他没有和林道静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很快,卢嘉川被捕入狱后,使林道静更加厌恶余永泽,同时也怀有愧疚,所以林道静想法设法把卢嘉川藏在她那里的传单散发出去,其实这举动也正是因为卢嘉川对她革命启蒙和不断实践的作用,同时也是林道静爱慕卢嘉川的情感流露。

卢嘉川他英勇顽强、沉着机智,使得生活迷茫的林道静向往,甚至在卢嘉川被捕入狱后,她还是在等他。在林道静和刘大姐的对话中,林道静谈到自己在卢嘉川被捕后她就明白自己爱上卢嘉川了,同时她也知道卢嘉川是爱自己的。在她和卢嘉川往来的那段时间,“作者十分真实地、令人信服地描绘了林道静从苦闷、窒息的生活中觉醒的过程,”虽然最后林道静没有和卢嘉川在一起,但他们两个都在精神上陪伴自己度过了一段最艰难的历程。林道静投身革命,接受考验;江华的革命伴侣

卢嘉川被捕入狱后,另外一个共产党员——江华,又出现在了林道静身边,成为了她的精神导师。虽然此时的林道静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正是江华的出现,林道静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虽然读过不少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对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缺乏了解。在卢嘉川被捕入狱后,她因为发传单被捕了一回,但是在大家的帮助下,她被安排去了晓燕姑姑那里当教员。而在定县当教员的日子,学生们喜欢她,连最严格的校长也很赞赏她。直到徐辉给她来信说有一位叫江华的人要来找林道静,让她替江华介绍职业。

不久江华就来到定县找到了林道静,可以说“江华来到定县撒下了革命的种子”。林道静在江华的指示下,她尽力团结一切能团结的人,真的如江华所料,这些和林道静团结的人很快就派上用场了。因为林道静被告知县党委半夜要来抓她,她连夜冒雨逃到了她的学生刘秀英家里。林道静就是在此时和江华的姑母碰面了,在姑母的帮助下,她来到了一个地主家教学。在这里也是对林道静有了很大的考验,她又遇见了小时候就认识的郑德富。但此时的郑德富已经和她印象中的已经大不一样,也是在这段时间里,林道静有她小资产阶级的一面,同时也有了很大进步。当她要遇害的时候,还是郑德富帮助她逃脱,也是在这里,姑母和许满屯的启发教育,“郑德富等贫苦农民的悲惨遭遇同地主阶级那种血淋淋的阶级压迫鲜明对照,使她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真知灼见。”林道静也是第一次,为了别人恨自己的父母,也开始“真正地、深深地”恨起地主阶级和一切压迫阶级。

林道静回到北平之后,又不幸落入胡局长手中;第二次被捕入狱。在狱中,她依然还忠实地、顽强地工作着,宣传和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她被严刑拷打的时候,她

只是“咬着嘴唇,只剩下一个意念”,那就是她给自己鼓励,让自己咬牙挺住,共产党员都是这样的,她就这样挺着,任凭杠子、胡椒水在她身上折磨她......她把自己的嘴唇都咬破了,昏过去又醒过来,但她仍然一声不吭。在她觉得进入监狱就是死的时候,郑瑾(林红)就在狱中鼓励她们,说起在狱中学习,办报馆,同样也可以继续革命。虽然林道静在林红热情而诚恳的帮助和教育下,使她认识了更多的革命真理。但林道静身上还是存在有一些小资产阶级的东西,在她入狱的“献出生命”、“杀身成仁”都有所表现。但她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客服自身的弱点,林红的鼓励又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林道静很大的鼓舞。

出狱后的林道静,因在监狱中经受严刑拷打、利诱和死亡仍坚定不移地坚守自己的立场,所以在出狱后不久的林道静终于从一个充满幻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入党后的林道静和江华越来越熟络,联系越来越密切,也为她们的爱情奠定了基础。江华对林道静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革命理想上的,她们有着共同的追求。当江华决定要和林道静表明心意时,“他黑黑的脸红了。两只大手在火上不停地搓着,搓着——好用这个还掩饰他激动的心情。”江华和林道静说出了自己内心想要说对我话,表明了自己的心意。而此刻的林道静她也不再犹豫了,她觉得“像江华这样的布尔塞维克同志是值得她深深热爱的,她有什么理由拒绝这个早已深爱自己的人呢?”林道静和江华在一起了,沉稳、可靠的江华成为了林道静的丈夫,同时林道静艰难曲折的爱情也获得了较为圆满的归宿。4 结论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单纯、正直、有上进心、同情劳动人民。但她身上的下资产阶级思想感情是通过对爱情的软弱、缠绵;狂热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意识来表现的。而杨沫就曾在《我为什么写<青春之歌》中谈到了写《青春之歌》的创作意图:“是想通过林道静表现一个从个人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变成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表现党对于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也体现了像林道静一样的青年,就是要不断自觉地改造自己,同样,林道静的形象在当时的时代也是存在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就是跟着党的步伐走,坚信党才会有胜利的曙光,生活才会有希望。另一方面,“情爱是文学表现的永恒主题,这就使情爱是有了常新而持久的魅力,”正如小说中林道静与余永泽、卢嘉川、江华的爱情一般。

致 谢

走得最快的总是时间,来不及感叹,大学生活已近尾声。三年的努力与付出,随着本次论文的完成,将要画下完美的句号,本论文是在张绍梅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论文初稿与定稿无不凝聚着张绍梅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期间并及时指出我毕业设计中的不足之处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此我真诚的感谢张老师,张老师辛苦了!

同样也感谢所有传授我知识的老师们,是在您们的教导下我才能掌握这么多的文学知识,是您们悉心教导使我有了良好的专业课知识;使我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受益,衷心地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给予我知识的老师们!还有陪伴我大学三年时间的舍友们和同学们,是你们使我的大学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让我在孤独无助的时候给我力量,让我不断前行。是你们的关心让我们一同进步,在此谢谢我的室友和同学!

参考文献

[1] 杨沫.《青春之歌》.[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2]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3] 曲圣琪.《红色青春的记忆变迁——<青春之歌>创作、影响史话》.[A].樊星.《永远的红色经典——红色经典创作影响史话》.[C].武汉:湖北文艺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4] 陈其光.《青春之歌分析》.[A].十六所高等院校.《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讲》.[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5] 张洁琪.《为了信仰,我无法再爱你——浅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与余永泽的爱情》

[6] 张钟,洪子诚,佘树森,赵祖谟,汪景寿.《当代中国文学概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7] 方维保.《红色意义的生成——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研究》.[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第三篇:浅析电影《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人物形象和现实意义1

浅析电影《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人物形象和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

电影《青春之歌》是根据杨沫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崔嵬、陈怀皑执导拍摄。电影主要以“九·一八”事变和“一二·九”运动期间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为社会大背景,用镜头的形势对主人公林道静的命运、境遇和个人归宿等进行细致的描绘。真实展现了林道静如何从一个寻求个人自由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奋斗历程。论文主要通过对林道静从个人反抗的道路走向革命道路过程的分析,进而归纳这一革命知识青年所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关键词:《青春之歌》,林道静,人物形象,现实意义

《青春之歌》作为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品,是杨沫女士的成名之作,小说于1958年发表以后,迅速成为当时的畅销小说,而林道静这一女性形象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959年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并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影片而广受欢迎。

一、影片中林道静的人物形象

影片同样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期间的学生运动为背景,与小说不同的是,影片剪裁掉了小说中主人公林道静与江华、卢嘉川之间的感情纠葛,“使其在爱情关系中剪不断,理还乱的人格弱点,在电影镜头中得到了隐藏和淡化,这样她与卢嘉川、江华二人的关系也变得纯粹而干净,从革命的角度看,他们是纯洁的同志关系,而林道静对革命毅然决然的追求成为了整部电影的支撑和框架,这样一来,电影就改变了小说原有的以恋爱为主体的故事叙事而演变成为一部具有浪漫传奇色彩的故事,恋爱本土性主体演变成了革命情节的①世界性主题。”在该影片中林道静的扮演者谢芳成功的塑造了主人公性格的蜕变历程,将林道静如何从一个幼稚单纯、热情进步的知识青年成长为一名成熟稳重的无产阶级战士的过程刻画的淋漓尽致。经历了苦闷、彷徨与幻想的洗礼,并最终经受住了各种考验和诱惑,用她的执着谱写了从一名“小资产阶级”到一名优秀的“无产阶级战士”的转变,她因此也被称为“成长中的英雄人物”②。以影片的故事发展情节来看,林道静的成长过程可以概括为两次出走和两次觉醒。

(一)封建反叛,对于女性意识的觉醒

促使林道静走向反叛和出走的第一次导火线是封建家庭式的包办婚姻,为了挣脱继母对其人生的安排,摆脱成为军阀官僚的玩物的命运,她毅然走出了那个令她痛苦的家庭,并且发誓再也不会踏进那个“罪恶的大门”③,去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自由道路。这种近于决裂的抗争,不仅仅是对那个封建家庭的反叛,更是对当时那种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反抗和决裂,她渴望走出去,渴望可以寻求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但是林道静的这次出走是盲目的,她没有同伴,没有支持者,当她自以为可以投靠北戴河的表哥的时候,发现表哥早已离开,此时的她虽然被杨庄小学校长余敬唐收留,在小学里当教员暂时安定下来,但是余靖唐却是利用她的美貌,居心叵测,面对这样的生活,她无处申诉,也没有力量抗争。她开始思索自己离开那个家庭后的种种境遇,开始渐渐清醒,当她满怀着希望,“竭尽了全副勇气刚刚逃出了那个要扼杀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笼时,想不到接着又 ① ② 郑晓璇,《青春之歌阐释史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8页。会丁萍,《新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成长的英雄人物形象研究》,2012年。③ 杨沫,《青春之歌》[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5页。走进了一个更黑暗、更腐朽、张开血口想要吞食她的社会。”①这个时候在林道静的身上,更多的是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她没有想着要与生活再次抗争和顽强的生活下去,而是一个人来到了海边。于是就出现了影片开始的画面。随着电影镜头的转换和推进,波涛汹涌的大海在怒吼的狂风和海啸声中,显得急迫而绝决。林道静身着白色衣裙、白色袜子和白色围巾来到了海边,她望着大海,目光坚毅,毫无顾惜的纵身跃进大海。新中国成立以后,大海作为一种意象在电影中往往象征着“时代漩涡”,“命运”和“万恶的旧社会”②,林道静跃进大海,象征着她被这些所吞噬,这也暗示着革命靠一个人是不能够成功的,个人只有通过组织和党的帮助也才能实现个人蜕变。但是这个时候的林道静还没有经历完全的考验,她本身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和落后情绪还大大的存在,于是情节上出现了一个人——于永泽,这个一直注意她举动的北大学子。

余永泽救了林道静以后,给了林道静所想要的关于爱情的一切幻想,他的爱情让林道静感觉生活出现了一道曙光。于是二人开始了美妙的恋爱生活,林的思想意识里的所有浪漫情怀和幻想在这里展现,我们看到了她的快乐,看到了她在教室里欢快的话语。这一转变是爱情带来的,也可以说是林找到了一个依托和依靠,其实她的骨子里还是向往一种安稳的生活的。但是在那个**的社会和年代,生活是不能够安稳和平静的,林道静所想要的平静随着日本侵占东三省,她那颗平静的心再次起了波澜,安静的小镇生活不再能够满足她躁动的心,于是她想起了身在北京的于永泽。充满幻想,人格单纯和幼稚的林道静在经历了死亡的洗礼后,对于社会多了更多的见解和认识,电影为了令林道静成长的更加成熟,强化了学生爱国运动的悲壮气氛,在小说“南下示威”情节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学生的“卧轨抗议”,这样的一个场面,刚好被北上的林道静所见。看着火车站旗帜飘扬,围观群众人山人海,那些卧轨学生与前来镇压的警察们怒目相向,并最终跳上火车南下示威。整个过程中,林道静震撼的看着他们,从她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一种渴望,渴望像他们一样充满激情的生活,这个时候的林道静对革命是一种敬仰和崇拜,她希望加入其中,但是又羞涩的没有喊出口。

到了北京以后,她见到好友王晓燕,激动的向她描述着自己内心的波动:“燕姐,你不知道他们是多么的勇敢呐,我真佩服他们,连警察也没拦住他们,跳上货车就南下示威去啦!”③初次认识革命的力量和伟大,林道静的内心有了新的觉悟,这是新女性的一种觉醒和认识——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寻求人格上独立。这也是她走出封建家庭后的第二次成长历程。

于是当她到了北京以后,并没有接受余永泽的帮助,而是说要“做一个独立自由的人,要找一个知音。”于是她四处求职找工作,然而在那个时代,女性想要找一份工作是极其困难的,这个时候他没有再拒绝余永泽想要结合的要求,跟他同居了。这里林道静可以说是打破了传统的三媒六证的婚姻传统,真正做到了只是女青年的率性和勇敢。而且在这个婚姻里,林道静掌握了婚姻的自主权,余永泽评价林道静说她是“一匹难驯服的小马”,也表明林道静的婚姻主动性。当两个人真正的柴米油盐的时候,她发现余永泽其实并非是自己心里的白马王子,于是当余永泽跟她说要个孩子,让她帮自己抄写资料,学习烹调、缝纫的时候,她开始抱怨余永泽,“从前咱们在北戴河海边的时候,你的思想多么丰富,你对人生、对艺术有许多见解我真喜欢。可是,现在,你成天介总是吃啊、喝啊、孩 ① ② 杨沫,《青春之歌》[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7页。郑晓璇,《青春之歌阐释史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7页。③ 节选自影片。子啊,„„你知道,我的意志不在这上头。”①

这个时候,佃户魏老三的出现使得余永泽和林道静之间的隔阂进一步加深。她发现曾经那个思想进步的大学生,如今成了为了名利巴结贵人,对待自己年迈的佃户毫无同情心的时候,她对于爱情的幻想出现了裂痕,但是这个时候的林道静,身上依然保留有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因此尽管她明白自己的爱人“原来是这样的自私”②的时候,她感觉到伤心,可是她没有想要叛逃,没有勇气和决心像逃离那个封建家庭一样决绝的离开。

(二)对爱情和家庭的反叛,从小我到集体的意识觉醒 恰逢这个时候,朋友邀请她参加东北流亡学生的聚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个聚会上,林道静再次见到了那个和余永泽不太一样的英俊学生——卢嘉川,卢的出现,令林道静开始重新思考自身的价值,开始真正的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这次聚会上,她首次听到革命的宣传,受到深刻的革命启蒙教育。“这些北大爱国青年的出现,又重新点燃了她心中对于生活的热情。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向上的热情和爱国爱民的责任感,好像甘雨落在干枯的禾苗上,她空虚的、窒息的心田立刻把她们都吸收了。她心里开始激荡起一种从未有过的热情。”

对于那平静的,像死水一样的家庭生活,她想要抗争,想要脱离那样的平凡,但是孤身奋战的她并没有找到出路,于是她问卢嘉川:“我斗争过,反抗过,可是我还没有出路”,卢嘉川是其在迷茫时期的一个引路人,这时候卢嘉川告诉她,斗争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要投身于集体中,“只有投身到集体斗争中去,把个人命运同大众命运联系起来,才有出路”③,这时候的林道静豁然开朗了,孤军奋战的自己终于看到了希望,这个集体斗争的光辉的道路,让她对革命有了一种狂热性和英雄式的幻想,但是这种幻想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那种热情和澎湃。从这以后她废寝忘食的汲取革命思想,在革命书籍里寻找真理,“她时时被那里面澎湃着的、对于未来幸福世界的无限热情激荡着、震撼着,她感到从未有过的快乐和满足。”④这样的转变令余永泽不能接受,余永泽阻止林道静参加学生的爱国示威游行,并且撵走了卢嘉川,致使卢的计划失败,使卢嘉川被捕入狱,林道静心底对于余永泽的所有幻想到这里全部被毁灭,“离开他,不能让他毁了我的一生”的信念让林道静的女性意识逐渐淡化,为了革命,为了自己的事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她终于坚定了决心,走出了那个给了她无限幸福回忆,但同时又让她无比痛苦的爱情巢窠。这次出走,林道静不仅仅是出于对家庭,对那种小资产阶级个人生活的反叛,还是对于个人主体意识的一种背离,预示着林正逐渐剥离自己的女性意识中的个人感情,逐步迈向集体的革命形势和斗争。由追求个人幸福到为集体谋幸福,这时的林道静认为自己已经踏上了一条她所追求的崭新的革命道路。

林道静的第二次出走,已经不再像第一次那样的迷茫,她不再悲观,更没有选择轻生。因为她心中有一团火在燃烧着,在升腾着,她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和目标,那就是为革命事业而奋斗。于是她到处贴传单,宣传革命,完成卢嘉川交给她的每一个任务。林道静的第二次出走,有了更多的觉醒,她对男性的幻想不再那么多,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这也是她能够毅然离开余永泽的原因之一。此 ①② 杨沫,《青春之歌》[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3页。

杨沫,《青春之歌》[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5页。③ 杨沫,《青春之歌》[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25页。④ 杨沫,《青春之歌》[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31页。时的林道静开始意识到自己所追求的个性主义和个人的幸福是多么的卑微,是多么的自私。她竭力的想要融入到党的一个大团体中,想要加入党,加入到那些热血青年中,让自己的青春焕发出意义和光芒。在卢嘉川的指导下,她对革命的认识逐渐加深,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也越来越感觉到幸福。从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她虽然很累,每天早出晚归,但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把为党服务当成是至高无上的光荣,一切都在向党看齐。但是这一时期的林道静在对革命的认识上并没有真正的成熟,只是刚刚觉醒,思想认识上虽然得到了飞跃,但是革命人生的成长之路才刚刚开始。

其革命性的首次成熟应该是在第一次被捕入狱以后。因为革命警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淡薄,林道静很快的告诉叛党戴俞自己贴传单宣传革命思想的事情,对于别人的提问没有丝毫的警惕。当她被捕入狱以后,她以为自己就要光荣的牺牲了,以为自己的生命终于是有价值了,这个时候,林道静的思想还处于成长的一种不成熟期,这就像他的年龄一样,是躁动不安的,是充满激情的,但是又缺乏了理性和思考,简单将革命认为是流血牺牲的层面上。这个时候的林道静并不具备一名合格的革命者,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革命者,必须经受住各种考验和诱惑。于是影片出现了胡梦安为了套出更多的革命者名单和组织,而诱惑林道静与他合作,并开出了各种条件,允诺给她安逸的生活。这个时候林道静表现出了坚决的抵抗,没有丝毫的犹豫。为了躲避反动者的迫害,在老党员林红和好友晓燕的帮助下,林道静被送到了乡下。

在乡下,林道静遇到了她革命道路上的第二个引路人——江华,如果说卢嘉川是那种满怀激情的热血青年学生的话,那么江华身上更多的是成熟和稳重,一切似乎都在他的掌握之中,江华每天早出晚归,林经常看不到他的人影。林道静渴望加入到江华的行动中,他希望江华可以交给她任务,让她亲身经历党的事业,她急切的希望自己可以加入到这个组织中去。乡下的生活是林道静革命思想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里她看到农民阶级备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吃不饱,穿不暖,小孩儿有病了都没有钱看病,于是她痛恨,痛恨地主阶级的残暴和无良。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林道静走在田头,看到地主阶级毒打佃户,她喝止他住手,并说“我不允许你欺负农民阶级”。这时候的林道静已经不像刚开始站在激愤的学生中间想要呼喊出自己的渴望和愤怒却又不敢的那种情形,此时的林道静真正的将自己的感情和无产阶级联系了起来,站在了他们的角度,维护他们的利益。

影片为了突出农村工作对于党员考验的重要性,有一场江华组织广大农民抢收地主家麦子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林道静看到:“月黑风高的夜晚,随着一声令下,几百个像是突然从地底下钻出来的贫苦农民,很快的将大片大片成熟的麦子割倒,运走,等到地主得信感到时,剩下的就是一个一望无际和光秃秃的田野。这场活生生的农村阶级斗争,从思想、立场上给林道静以深刻教育,使她背叛了本阶级。”①

这个时候的林道静真正的融入到了集体之中,个人的利益已经被集体所取代,在乡下的革命活动和宣传,让她深刻的体会到了幸福的含义,让她真正明白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对卢嘉川的崇拜转而升华到了对党,对整个共产主义事业的崇拜。

林道静革命集体意识的真正成熟和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中共党员是她第二次入狱以后。当乡下的工作被告一段落的时候,她接受江华交给她的任务,冒险离开宋庄前往北平。到了北平以后,她得知很多党员被捕,由于自我的一个保护意 ① 何其芳,“《青春之歌》不可否定”[J],《中国青年》,1959年5月。识不够,她暴露了自己的行踪,最终又落到了胡梦安的手里,再次被捕入狱。此次被捕入狱她经受了敌人的严刑拷打,被铁条炮烙、灌辣椒水、压杠子等酷刑,最后昏死过去。这种肉体上的痛苦只是一时的,炼狱生活考验的不只是肉体是否可以经受住拷打,更多的是精神上是不是可以经受住考验。在老党员林红的鼓励和帮助下,她积极乐观的生活,刻苦认真的学习,林红临终前对她说的话深深的震撼着她,“我在监狱里看到了很多很多的共产党员,几分钟以后他们就要被拉出去枪毙了,但是在这几分钟以内,他们还要愉快的生活,还要努力地工作——因为他们是不死的”①。这样的精神让林道静再次的觉醒,此时的她没有了原来的冲动,更多的是一份成熟,在磨难里经历的成熟。她积极的锻炼身体,学习党章,怀着希望愉快的度过狱中的困难日子,因为革命就是希望,有希望革命就会胜利。

影片通过几个阶段的生动描绘,“艺术地表现了林道静从幼稚无知,多愁善感到成熟老练,坚强沉着;从富于浪漫幻想到脚踏实地的为革命工作;从模糊的阶级意识到真正理解阶级压迫、阶级斗争;从缺乏斗争经验到注意斗争策略方法的成长过程。这是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是如此真实,令人信服并打动人心。”②

从影片里我们看到了林道静一步步的成长路线,从走投无路选择轻生的那个弱小女子,到走出家庭走向革命,林道静在锻炼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反复并曲折,但是她经受住了考验和磨难,最终摆脱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上沉重的因袭负担而成长为一名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影片的最后林道静的理想终于实现了,在江华的主持下,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主义者。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林道静、江华、王晓燕以及北大的师生们手牵着手,昂首挺胸的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率领着无数群众,正在完成一次势不可挡的进军。戴锦华这样评价他们的行为,“这是英雄的凯旋式,也是英雄的命名式。这是英雄的凸现,也是个体的消融。”③到这里,林道静的革命成长道路终于跨越了个人而融入到了集体的斗争中。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我们用激情、乐观、积极、奋斗等形容词来形容那些热血青年,他们是青春的代名词和楷模,无数个像卢嘉川、林红、江华、晓燕等一样的青年们,用他们的激情和血泪谱写了一曲青春的赞歌。青春是神奇的,神奇的青春只有在火热的斗争中才能爆发出她的无穷力量;青春是美好的,美好的青春只有在壮丽的事业中才能显示她的灿烂光华。影片作为国庆献礼片,鼓舞了大批的青年们用自己的青春奉献祖国,用自己的青春铸就不朽赞歌,为党的光辉事业前仆后继。何其芳曾经称赞杨沫的这部作品“是一部优秀的成功的有教育意义的作品”④。

二、林道静形象的现实意义

看完这部影片以后,你会对青春有一个重新的思考。青春是什么?青春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然而就是这个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却有着千姿百态的不同。青春之歌作为一部国庆献礼影片,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北京电影学院卢友汉称该影片“深刻体现了人物形象,是政治挂了帅的影片,称得起是一部红色的形象 ① ②节选自电影情节。

埃德蒙·利奇,《文化与交流》[M],郭凡、邹和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③ 戴锦华,“《青春之歌》:历史视域中的重读”,唐小兵编,《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48,153,164页。④ 何其芳,“《青春之歌》不可否定”[J],《中国青年》,1959年5月。化的形象化的生活教科书。①”主人公林道静“由于自己不幸的身世,及在家庭里从小所受到的痛苦折磨,使她对家庭充满了仇恨,像当时许多受压迫的青年学生一样,她反抗旧礼教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独立自由,但是却毫无阶级觉悟。只是孤军奋斗,脱离实际的空想者;然而当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基于爱国热情,他开始跳出个人狭小的天地,把个人的命运和人民大众的命运结合起来,并且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开始接触革命。”②这个阶段的林道静基本上还处于小资产阶级对于革命的狂热,她参加革命仅仅是为了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也不枉自己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然而到了最后,她经过党的教育并参加实际斗争与农民群众相结合,真正懂得了革命的道理和含义,最终背叛自己的阶级,建立起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最终在实际斗争中锻炼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党员。

林道静的感人形象和典型意义在于其所走的道路是无比曲折的,而其叛逆性格的成长又是充满了血肉的。“林道静的形象集中的反映了我国相当一部分知识青年,在三十年代四十年代里奋勇前进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所走过的共同道路;由民族觉悟到阶级觉悟,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可以说,“由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到无产阶级劳动群众的真正友人,以致战士”③。

《青春之歌》影片播出以后,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当时北京的各个影院都是爆满,而且很多电影院还24小时不间断的播放,人们排着队观看影片。可见盛况空前。邓颖超同志说“《青春之歌》电影我看过不只一次,小说也看到‘忘食’„„”④,由此可见,影片对当时人们思想的震撼和影响有多深。沈金梅女士称自己在电影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党是青年的引路人”,她特别强调了“卢嘉川——也就是党,给林道静指明了道路,将其从一个自发的爱国者,引到成为自觉的阶级战士”。⑤

青春是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声,我们要做的是不逃避,不闪躲,跟着青春的节奏,奏响每一章的音符,让青春的歌声响彻在生命的每一个章节。华夏悠悠五千年的文明,经历了多少的沧桑苦难,但是华夏民族没有就此倒下或者颓废消亡,而是顽强的站了起来,巍峨的站在了世界的前列。这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力量,我们的先辈们用他们的青春为祖国谱写华章,我们有什么理由在祖国前进的道路上成为她的绊脚石,成为她辉煌道路上的荆棘。我们应该狠狠的抓住青春的绳索,为自己的青春做主,发挥自己的所长,为祖国的建设奉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青春之歌》作为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小说,”“以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为主线,展现了她从争取个性解放到走向献身社会解放的革命事业,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艰难旅程”,小说意在阐明”林道静追求个性解放的归宿是投身于社会解放事业,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个人的生命价值”。其成就在于“富有层次地描写了林道静的成长道路,细致入微地展示了主人公林

⑥道静告别旧我的复杂心路历程。”正是这样一个充满激情的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形象,为我们展现了那个年代青春的意义和价值,不仅要追求自我的个性实现,还要达到社会价值的实现。杨沫自己在谈到《青春之歌》的创作是说:“如果这部 ① ② 卢友汉,“为什么我们热爱这部电影:青春之歌座谈会”,1959年12月12日。谢芳,“扮演林道静的体会”[J],《电影艺术》,1960年第八期。③ 瞿秋白,“鲁迅的精神”[J],《鲁迅杂感选集(序)》,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年。④ 孟红,“《青春之歌》是怎样被搬上银幕的”[J],《党史天地》,2006年第6期。⑤ 沈金梅,“为什么我们热爱这部电影:青春之歌座谈会”,1959年12月12日。⑥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小说真能让青年同志看到过去的人们怎样生活、斗争过来的,也许他们对今天的新社会、今天的幸福生活就会更珍爱,——而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最高愿望了。”①

小说的热销证明了它的成功,而影片的播出更加推动了“青春歌颂”的热潮。它像一团火,点燃了人们的热情,也点燃了人们的希望。影片紧凑的情节,时而激昂,时而舒缓的音乐,使人仿佛和主人公一起置身其中,让你无法停下脚步,令你思考和回味。林道静等青年们火一样的青春感染力让人无法躲避,你只能够紧张且有序的跟着那个时代的步伐顺风疾走!那是一个跑步前进的时代,那是一个冲破一切的时代,那是一个青春放声高歌的时代。影片里的那些青年们紧跟着青春的节拍,有力而昂扬的冲上前去,因此他们感觉到了幸福。影片的最后,虽然他们正在经受打击,但是从每个人脸上你看到了希望的微笑。

生活在安逸而祥和年代的我们这些青年们,是否已经找到了青春的节拍?是否跟上了青春的节奏?我们的青春是否也同样激昂而有力呢?林道静等人唱出了那个**年代的《青春之歌》,我们这个时代的“青春之歌”也要我们自己来谱写。

三、结语

遇到困难勇敢的面对,不低头,不服输,这是上个世纪革命先辈们告诉我们的,他们反抗命运,反抗传统,克服挫折的决心和信心值得我们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和精神将是民族文明的标记。在惨烈年代里,他们用血和泪造就那个时代的青春之歌,那么我们作为他们的后辈,不仅要学习他们的精神,更应该用实际行动来抒写自己的青春乐章,让自己无愧于自己的青春。

参考文献:

[1] 杨沫,《青春之歌》[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2] 郑晓璇,《青春之歌阐释史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 会丁萍,《新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成长的英雄人物形象研究》,2012年。

[4] 戴锦华,“《青春之歌》:历史视域中的重读”,唐小兵编,《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

[5] 何其芳,“《青春之歌》不可否定”[J],《中国青年》,1959年5月。[6] 埃德蒙·利奇,《文化与交流》[M],郭凡、邹和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

[7] 谢芳,“扮演林道静的体会”[J],《电影艺术》,1960年第八期。[8] 卢友汉,“为什么我们热爱这部电影:青春之歌座谈会”,1959年12月12日。

[9] 瞿秋白,“鲁迅的精神”[J],《鲁迅杂感选集(序)》,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年。

[10] 孟红,“《青春之歌》是怎样被搬上银幕的”[J],《党史天地》,2006年第6期。

[11] 沈金梅,“为什么我们热爱这部电影:青春之歌座谈会”,1959年12月12日。

① 杨沫,《青春之歌再版后记》,中国电影出版社,1961年。[12]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13] 杨沫,《青春之歌再版后记》,中国电影出版社,1961年

第四篇:解读《青春之歌》——丛林道静看女性意识(模版)

解读《青春之歌》

——从林道静看女性意识

《青春之歌》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重要的女性主义小说。作品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摆脱束缚走上革命道路,并且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曲折经历。

林道静是一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林道静出生在地主家庭,接受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教育,亲生母亲的悲惨结局和继母的虐待等因素都为她成长为革命者提供了可能。小说描写了林道静成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的三个阶段:一是矛盾与彷徨阶段。她为了反抗封建家庭的束缚,幻想到社会上自寻出路,而北戴河的惨痛遭遇使她明白了现实的残酷,希望的破灭使她只能通过死亡的方式来抗争。这是当时知识分子走投无路的真实写照。第二是追求探索阶段。认识共产党员卢嘉川是她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在卢嘉川的开导之下,林道静学习了马列主义,并且在革命实践中得到锻炼,她克服了自己软弱的思想,和于永泽彻底决裂,走了革命道路。第三是锻炼成长阶段。林道静接受了革命风暴的洗礼,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整部作品主要在于探讨女性知识分子的成长及前途问题,林道静的形象说明了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从女性意识的角度来看,林道静作为一个女性,“既是性的受害

者,又是性的自觉者”。林道静不想沦为男人的玩物,她逃离了自己的家庭,踏上了流亡的不归路,突出的反映了她的抗争意识,而抗争意识又因为她的女性身份而带有了更加深刻的内容。作品深刻的刻画了女性性别给林道静带来的灾难,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揣测作文的潜台词,我们就会发现,性别带给林道静的不仅只是灾难,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林道静为抗婚毅然离家出走,只身到北戴河谋生,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和打击之后,她对前途绝望了,在这样的时刻,“诗人兼骑士”的于永泽进入了她的生活,成为了她的伴侣。可是渴望着“独立生活”的林道静并不满足做家庭主妇,他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使她同冷酷无情的于永泽出现了裂痕,她逐渐的看清了于永泽的自私平庸的男性面目,通过与卢嘉川的交往,革命的新形势使她感觉到了与于永泽的格格不入。终于林道静摆脱了小资产阶级感情的羁绊,离开于永泽,义无返顾的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小说中,林道静自称自己的骨头一半白一半黑,其实这是林道静对于自己的家庭出身及阶级成分的困惑、苦恼的心理,这决定了林道静在以后的斗争生活中总是努力地改造主观世界以改变自己的阶级成分。一开始,林道静把自己的生存理想寄托在了爱情上,她与于永泽的婚姻使从小就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爱情的感动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可是后来她马上发现,爱情不是她的归宿,她不想被别人供养,要想在这个乱世中生活下去就必须另寻出路。而卢嘉川的出现,使她开始接受革命思想,逐渐明白,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

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

现实生活的残酷使林道静不信任任何人。对于独自沉醉在美妙爱情中的男人,林道静对他们表现出了更多的怀疑和彷徨,在一天天的生活中,林道静发现了男人(于永泽)的平庸和无能,没有能力去改变她的内心,也不能给她安全感,而当男人(卢嘉川)作为政治符号出现的时候,才使她觉得有了前进的方向,因为在长期的悲惨生活中林道静懂得只有政治才能救赎她,只有政治才是她生存权利的唯一保证。林道静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辗转于各种政治符号之间的过程,男人的自然性别被政治信息所取代,而林道静的女性性别便成为了她与政治结合的资本,这就是女性性别给林道静带来的机遇。从刚开始的逃避婚姻,到后来的拒绝、面对,最后接受自己的性别并成为自己的自救资本,这一过程,完全地展示了林道静由一个女孩到女人的转变。而政治在这一过程中是林道静追求自我解放、独立生活的终极目标,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从而完成自己一生的使命。

第五篇:《青春之歌》人物形象分析分析

青春之歌

——林道静的感情

《青春之歌》是一部充满理想,激情昂扬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从对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从反对封建统治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其中女主人公林道静的传奇成长故事也是小说的主要线索。

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描写了一群爱国青年所走的道路,谱写了一曲中国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是建国后出现的一部描写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作品,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艺术典型,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歌颂了革命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静是一个逐渐觉醒成长的人物,这一艺术形象是在自身艰苦的革命活动和曲折的锻炼改造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刚开始,她是一个逃出封建家庭,寻找个人出路的失业青年。她生长在官僚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自己也受到地主异母的百般凌辱和虐待,从小就养成了孤僻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为了反抗不幸的命运,她毅然离开了罪恶的家庭,走向社会寻找“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出路。然而“刚刚逃出了那个要扼杀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笼,想不到接着又走进了一个更黑暗、更腐朽、张大血口要吞噬她的社会”。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她既不甘屈服,又无力抗争,想以自杀作为反抗。这种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黑暗的旧社会生活没有出路和个人反抗的软弱无力。小说一开始就将人物的个人命运和广阔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了。《青春之歌》塑造了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真实的描写她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作品在描写她的不幸遭遇,揭露黑暗现世的同时,细致的描绘了她在黑暗现实中特有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她同余永泽从爱恋到同居的过程,是小说的重要情节,比较充分的暴露出她的幼稚、狂热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她与余的爱恋我们认为并不能全部否定。本文所写林道静的探索和追求,只有遇到了党,投入时代的洪流,才算找到真正的出路,因而她艰苦曲折的成长过程,始终是放在革命斗争活动中来展现的,处处突出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小说通过她两次巧遇卢嘉川而被引导加入爱国学生运动的偶然事件,反映了时代召唤青年的历史必然性。思想上的初步觉醒,使她看清了余永泽的真面目以及和他一起生活的庸俗、空虚,决心与之决裂;但真的要分手时,却又感到缠绵惆怅,若有所失。在党的引导和时代的推动下,她还是迈出了第一步。小说一方面满怀热情描写林道静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深入农村开展工作,坚持狱中斗争和领导北大学生运动走向新的高潮,表现她献身革命的勇气、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政治上的日益成熟;另一方面又通过一些典型情节和细节(如第一次入狱想到牺牲时的急躁情绪,在农村看到佃农郑德富充满阶级仇恨的“白眼仁”时的心理活动,从定县回到北京路过旧居时的思念之情,地下工作处于艰难情况下想上战场当红军的要求,在任玉柱父子面前轻率的暴露了地下工作者的身份等),有层次的细致描写了她在锻炼成长过程中的曲折和反复,使人物身上因袭负担的沉重和自觉改造的坚决和盘托出,新旧思想的消长过程清晰可辨,反复揭示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改掉阶级的劣根性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非经长期的斗争锻炼和痛苦磨炼不可,就是入了党也不能停止这个磨炼的过程。正因为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细腻笔触写出了人物成长过程中的复杂性,才使林道静这个三十年代的革命知识分子形象栩栩如生,真实可信,部否定。人们从林道静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中,既看到党的教育和革命理论的指引作用,又看她本人的主观努力和自觉改造;正是这二者的结合,才使她成长为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作者善于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细节来展示林道静的内心世界和她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善于把人物外貌描写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些方面都使林道静的形象的性格鲜明感人。

她的感情经历也如她的革命经历一样坎坷余永泽,卢嘉川,赵毓青,江华。一一出现在她的感情世界中,也造成了她的迷惘与痛苦的抉择。

从男女关系上来看《青春之歌》,林道静的成长之路可以 归纳为“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即林道静与余永泽、卢嘉川和江华之间的情爱纠葛。当然有一些插叙比如赵毓青,胡梦安。在他们的眼睛里,林道静的身份除了是寻求解放热衷于革命的女性,还是一个漂亮的女人,这样的身份定位展现出的是男性对女性的压制、占有和情欲。

你的林道静 谁的余永泽?

爱情,热情而宽厚;爱情,冰冷且脆弱;爱情,多么美好的事物。当你爱上爱情,黑夜是光明的;当你失去爱情,白昼也是阴冷的。而这之间的差距,在于生活。

林道静把余永泽称作诗人,这不是盲目的崇拜,这是对爱情最高的赞誉。她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遇到了自己渴望的爱情,她赞美着自己的爱情,她热烈,她积极,她幸福。

余永泽,或许更多的人把他称作自私自利、庸俗不堪外表的伪君子,为了追取林道静,卖弄才情,实际确实一个委琐和心胸狭窄的人,而我却更愿意把他看做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知识分子,他有自己的革命思想,他追求自己的爱情。林道静,她聪慧、美丽、纯洁向上,又带着一种惹人怜爱的淡淡忧郁。他爱着,他追求着。

爱情,是不分是非的,还记得余永泽在海边倾诉自己的爱情:

“暮色朦胧地走近,潮水变得更狂暴,我坐在岸旁观看波浪的雪白的舞蹈。

我的心像大海一样膨胀,一种深沉的乡愁使我想望你,你美好的肖像到处萦绕着我,到处呼唤着我,它无处不在,在风声里、在海的呼啸里,在我的胸怀的叹息里。

我用轻细的芦管写在沙滩上:“阿格纳思,我爱你!” 爱情是美好的,我相信,那些诗歌,那些情愫,甚至那晚的海浪,那晚的月,一切都有着美丽的爱情作着广阔的基础,在两个年轻人的世界蔓延,像藤蔓一样,纠缠着两颗年轻的心。那晚的林道静与余永泽,他们是幸福的,诚然“爱情是不能脱离生活的”,但是思想的交汇,精神的爱慕,这是对爱情的嘉奖。没有赞美,没有热情的爱情,是干瘪的,没有光泽。

爱情的发展,到了深处就是生活。当林道静决定与余永泽同居时,她的闺蜜王晓燕曾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劝阻过她,试图让林道静看清事情的后果,闺蜜的建议是好的,她是为了自己最好姐妹的幸福,而她没有看到爱情的美好,如果一个人总是能在自己的爱情中保持着一种高度的冷静,那这份爱情的真实性就真的有待考究了。

日子久了,时光地流淌让林道静看到了余永泽身上的不足,他的革命热情的消退,他的小资思想,他的自私,还有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让她认识到了闺蜜王晓燕的劝解的道理。

爱情与生活,又一次不可避免的碰撞了,子君与涓生的悲剧又一次上演,剥去了那华丽的诗歌,消去了那美好的月光,生活就像是花后月下的荆棘丛,走过了静谧甜美的热恋,就要去面对这些困难,这个时候,爱情更加的重要,当你一心想抓着她,死死地抱着她,那么只会被生活弄得遍体鳞伤,但是,你若将爱情变成应对这些荆棘的镰刀,你的生活还是很顺利的,你的爱情也会更加坚定。

最后,我只想说:爱情,无罪。只要拥有爱情,那么每个人都会在感情中投入自己的情感,无关抱怨谁对谁错。热情过后,冷静的思考很重要,他人的建议要合理的听取,取舍在己。你的林道静,谁的余永泽?哀了谁的爱情,伤了谁的人生。

第一次遇见卢嘉川,是在北戴河的那个小山村——杨庄。卢嘉川身上似乎有一种魅力,他的爽朗的谈吐和潇洒不羁的风姿深深地吸引了道静,道静仿佛见到了一个老朋友,开始与他交谈起来。卢嘉川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也是个中国共产党员,他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他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换起了道静的爱国激情,她在以后的教学中,义愤填膺地教导学生要抵抗侵略,保卫国家。

由于在杨庄教书每月只有十五块钱的薪水,道静想去另找一份工作,但她屡屡碰壁,余永泽趁机想说服她搬过去和他一块住,但道静不同意,终于,在余永泽的苦苦哀求下,她答应了。于是两人开始了同居生活,此刻的道静感到幸福,余永泽的温存和体贴,使她从小缺乏爱抚的心灵感到了情感上的满足,而且余永泽使她有了一个温暖的家。然而时间一长,道静的内心渐渐地有些不安,她问余永泽:“你是大学生,有书读,有事做,可是,我,我这样的算个什么呢?”但余永泽却说:“这没什么,还劝她可以学学烹调、缝纫。”道静惶惑了,为什么余永泽那时在北戴河海边时的思想那么丰富,对人生的见解那么独到,可现在怎么就成了个琐碎的人呢?同居后道静任出去找过几次工作,但依然以失败告终。她还去见了高中的同学陈蔚如,如今的她已成了个阔太太,整天涂脂抹粉,她早已忘记了当初和道静一起许下的希望纯净地生活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的诺言,她堕落了。看到朋友的这种状况,道静感到愤怒和无可奈何,她更加厌恶地诅咒起这个黑暗的社会。

余永泽对上门来请求帮助的老佃农恶语相向,一毛不拔的行为更使道静看到了他的自私与冷漠,她感到痛苦,原来那个有着骑士兼诗人风度的人已在时间面前渐渐消失,他原来是个自私的、平庸的、只注重琐碎生活的男子。

大年三十的晚上,余永泽回家去了,没有带上道静,道静于是来到隔壁与那些没有归家的青年一起过年。聚集在隔壁的都是些有志向的热血青年,他们为东北三省的沦陷而感到痛苦,激愤地要求将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土地,他们回忆了在过去的一年中他们所进行过的游行示威活动,这些言谈和经历深深地震撼了道静,她为自己不能投身于救国运动而感到羞愧。在与卢嘉川的长达五、六个小时的谈话中,她更懂得了个人的奋斗只有投身到集体的斗争中,把个人的命运同广大群众的命运连结在一起的时候,个人才能求得解放。随后,卢嘉川给了林道静一些书,道静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她逐渐了解了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在与卢嘉川的交谈以及阅读进步书籍的过程中,她逐渐树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并开始不顾余永泽的反对,去进行游行示威,张贴宣传标语的活动,这些活动使道静感到激动而充实。此时的道静深深地爱上了卢嘉川,卢嘉川也对单纯善良的道静有好感,然而不幸的是,卢嘉川被捕入狱,并在狱中牺牲了。可以这样说,卢嘉川是林道静的精神导师,是她成长的引路人,他使道静由一个个人主义者逐步成长为一个具有初步共产主义信仰的战士。

从道静的感情方面来看,卢嘉川是她心目中的理想爱人,他的牺牲使道静十分痛苦,但她依然在等,期盼有一天他能回来,尽管结局不圆满,但他道静的成长过程所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一段经历促进了道静的成长。

他们的关系似乎只有革命战友那么简单而单纯,林道静对赵毓青的评价是年轻热情的,而且在与江华的对话中现出了一些小女人的羞涩态甚至有些发窘,也许有一些爱的萌芽吧。但是江华走后林道静面对这个有灵活热情的眼睛瘦瘦且面庞清秀的青年时,却显得并不那么感冒了,当时的她心中满满的装的都是革命,都是江华留给的任务和嘱托。即使带领学生们去春游去乡村去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之中,他们也混然不去触发那风情,而是争论着革命的下一步走向也许是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原因吧。革命成为革命者的全部和爱情的坟墓。

赵毓青甚至比林道静更加狂热于革命,属于头脑发热型,被叛徒的错误诱导,错误的打倒了有一点保守但人很好的校长,过早地的暴露了革命的力量结果惨遭逮捕直到最后牺牲但不可否认的,他是一个坚定地革命战士,不曾屈服于敌人,不畏惧生死。但他的的内心是否也深藏着对林道静的一丝情愫呢,我想是有的,在离别的那一刻当林道静用激动的眼睛热情的关切他的时候他的内心被深深的感动了,他也为林道静能安全的脱身而选择留下来,不知道多年以后林道静是否还能记起那个清瘦的有一双明亮眼睛的青年。他叫赵毓青。

难道革命者真的那么完美??我深深的怀疑着

革命情侣

江华是林静道成长经历的第三个阶段,小说着重描写了在江华的带领下,林静道的成长。但我认为这是英雄救美的爱情,或说成是革命加爱情。总之俩字:不纯。

“革命加爱情”对于女性来说可能是浮出历史地表的一道路径,但在男权话语之下却带上了不少戏谑和轻蔑的意味。不管是在《青春之歌》抑或是其他文本中,“革命”的主体或重点永远都是男性,女性作为爱情的载体更多地为展现男性英雄而存在,即使叙述视点更多地置于女性身上,往往也无法超脱被拯救被引导的客体迷思。换句话来说,“革命加爱情”的叙述模式之下,有另一层隐性的本质,即男权话语下的情欲与政治。

杨沫对江华的描写显得有些割裂,在工作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徇私没感情的革命者,尽心尽力地纠正,林道静的阶级立场,培养她的共产主义觉悟,但回到生活上,江华依旧无法摆脱对林道静情欲的渴求——“她不但是一个坚强的同志,而同时她也是一个温柔的需要感情慰藉的女人”、“他爱她——很久以来,他就爱着这个年轻的女同志”,到最后,江华终于挑明了他的渴求“你说咱俩的关系,可以比同志的关系更进一步吗?”对林道静的改造和引导,又一次结束在肉体的情欲之上。在此并非是说革命者拥有爱情和欲望就不纯粹,而是在杨沫的叙事之中,女性的成长依旧少不了男性的介入和拯救,林道静的成长之路多多少少变成了一个赞美男性或雄化人物的噱头,在作者心中,最值得书写的依旧是男权话语下的权力与情欲,而一个女性的解放和成长,却不可避免地必须被窥视被引导最后结束在对男性权力的依附之上,纵然林道静爱的不是江华,可是“像江华这样的布尔什维克同志是值得她深深热爱的”,林道静的爱情被当做是赞许的奖励品被论功行赏,这才是男权话语下女性作为客体最难以逃脱的命运——她们是肉欲的对象而不是理想的同路人,她们是被物化的客体而不具备平等的地位,女性一直都是性与政治的结合之下对男人能力的评价标准。

林道静作为中国成长与选择的象征,恰如一个女性客体被多方所争夺,若从这个角度来解读,林道静不仅被物化,她甚至难以拥有自己的感情,而是被争夺的对象,以最为雄化有力者取胜,女性的身体和情欲一直都是无声的战场,“而当为革命的身体整合为民族国家的身体时,爱情的最高境界其实也已经成功地置换为革命、国家、神圣爱情的统一”女性对爱情的选择被赋予了对国家命运选择的崇高象征,这对女性来说并没有太值得庆贺的地方,相反的,她们被物化了。

小结:所以,林静道没有得到幸福的爱情,没有拥有爱情的主权。却沦为了爱情的附庸。若是中国革命再向前发展一步,另一个江华必将出现,林静道总是把自己的爱情和思想火花先进的革命者放在一起,单从此讲,她得到的不是爱情,而是欣赏之上的渴慕。这也说明了,她不懂的爱情,也不珍惜自己的爱情。他这样轮回的做法,是对爱情的践踏,蹂躏。

她由最初的天真无助的美丽少女,一点点的变成了一个不加修饰的革命女战士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也许是必然,或者说是被逼迫的,改变了她自己。我们充分的尊重作者的写作思路。

但是折射现今的社会现状,虽然我们都有过那天真烂漫的青春年华,都有过不曾被社会污染的赤子之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你是否觉得自己世故了呢,是否也如林道静一样开始随潮流前行,甚至男朋友也随潮流而更换呢?

余永泽

自私自利、胆小怕事的落后分子形象

林道静与余永

泽、卢嘉川和江华

戴愉与王晓燕、白莉苹与罗大方

胡梦安垂涎林道静

下载《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扎根农村无悔青春(林静材料)

    扎根农村 无悔青春 ----在全市大学生“村官”培训班上的发言材料 (2010年6月15日) 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齐奇岭村 林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朋友们: 大家好! 我是鄂伦春......

    青春之歌以广阔视角塑造了不同形象的知识分子,以林道静和徐永泽的形象塑造为例,试析作家如何刻画这些角色

    青春之歌以广阔的视角塑造了不同形象的知识分子,以林道静和徐永泽的形象塑造为例,试析作家如何刻画这些角色。 《青春之歌》是杨沫于1958年1月出版的一部描写知识青年觉悟及成......

    在学习中唱响青春之歌

    在学习中唱响青春之歌天籁之音惟音乐之声最为悦耳,音乐之声惟生命之曲最为动听,生命之曲惟青春之歌最为悠扬,青春之歌惟学习求知之段最为激情。 过去恐怕没人会想到当今时代这......

    新闻媒体中女性形象分析

    新闻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以新浪新闻为例 摘要:新闻媒体作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工具,对新闻报道时是选择性的,需要向大众灌输主流价值观的思想,这时新闻内容必然和客观的社会现......

    《三国演义》中华佗形象分析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 《三国演义》中华佗形象分析 院(系)名称 专 业 名 称 学学指导教生姓名 号 师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王森 110114105 吴雪伶 副教......

    《红楼梦》中薛宝钗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薛宝钗形象分析 看完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虽然大多数人都把同情心给了黛玉妹妹,可是我觉得薛宝钗这个人物形象也是很可怜的。她是闺......

    关于网络小说《仙逆》中的主角王林的形象分析(推荐阅读)

    关于网络小说《仙逆》中的主角王林的形象分析 《仙逆》(作者:耳根)是一部修真仙侠类的网络小说。相关才子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如果说穿越历史类的作品是迎合了人们开拓外......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聊斋》里的鬼狐迷人,花妖可爱。作者塑造了许多人性美的女性形象,突破传统世俗观念,从人性角度展现出了女性前所未有的风貌,表现出对女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