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网络小说《仙逆》中的主角王林的形象分析
关于网络小说《仙逆》中的主角王林的形象分析
《仙逆》(作者:耳根)是一部修真仙侠类的网络小说。相关才子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如果说穿越历史类的作品是迎合了人们开拓外部世界、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的梦想,那么这类作品则是满足了人们开发自身潜力,期冀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愿望。有生便有死,人作为一种生物,长生不死是一种终极的渴望。正因如此,修真类作品才在网络小说中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仙逆》是长期占据起点中文网武侠仙侠类作品排行榜前三位的小说,在网上连载两年以来,同样是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诸多的好评。
“仙逆”二字,是个倒装短语,逆是谓语动词,仙是宾语,而主语呢?就是主角王林。一般小说都会讲“修”真、“修”仙,而这本书,一个“逆”字就定下了全书的基调:这是一个坚强不屈,敢于挑战仙人、挑战命运、挑战上天之人的故事。王林是个天资普通的凡人,普通到被修真门派拒绝收为弟子。然而他性格要强,不服输,在被送回家后居然独自一人想走回门派所在地。山中跋涉十余日被因于绝地,生死之际才被救出。门派以为他是寻死,担心影响恶劣,妨碍以后收徒,才破例收他为最低级的记名弟子。这是整个故事的开始,在后续的情节里,王林一路走来,最让读者印象深刻的,依旧是他的坚强不屈。“顺为凡,逆为仙,只在心中一念间。”在王林前进的道路上,是一次又一次的困难险阻,逆境乃至绝境,而陪伴他、支持他、鼓励他坚持下去的,就是这种不屈服、敢与天斗的顽强意志。《仙逆》开始连载已有两年,两年间数百万字的篇幅,许多具体的情节,难以尽述,然而这个斗志昂扬、永不服输的形象却愈发鲜明。这种意志,百万年前,第一个举起被闪电击中起火燃烧的树枝的古猿拥有;今天,透过太空望远镜将目光投向未知宇宙空间的我们同样拥有。这是一种让人类前进的原动力。有一首歌,是为另一部仙侠小说的改编游戏而作,但我认为,《仙逆》也适合这首歌的内容:
落日如血染红天涯留几许牵挂
飘渺山下何处可求仙家缘法
因果轮回凡俗世外有人落寞有人开怀
没有什么对错应该不应该
一叶扁舟随风而去心若定水亦静
谁能登峰造极真正胜过自己
脱胎换骨勘破玄机傲视凡尘心无所系
修仙之路莫道比青天难行
昂首向前走得与失之间会明白所有
痴痴地寻求从天南春风到慕兰寒冬
剑锋划过苍穹飞升成仙的时空
有缘人能相遇浩荡天地中旧
除此之外,王林还是一个多情之人。纵览全篇,“有情”恐怕是“不屈”之外王林形象的另一个鲜明特征。对父母家人的亲情,与司徒南、清水等人的兄弟情,对李慕婉的爱情,他从未因为追求自身的成长而压抑或者忽视这些情感。大道无情在这里也被至情至性的王林所否定,这是“逆”的又一表现,更是一种人性的闪光。
此文由才子城论文设计网搜集整理
第二篇:《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
文学形象是由文学语言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景物等具体形象及其构成的整体形象。文学形象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而作家杨沫在《青春之歌》这部作品中用生动的语言,栩栩如生的画面塑造出的林道静的这一文学形象也不例外,同样具有文学形象的这些普遍性特征。
杨沫在《青春之歌》中用洋洋洒洒的文字,扣人心弦的情节塑造了大量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灵动的文学形象。有在斗争中茁壮成长的女主人公林道静;爽朗热情、坚贞不屈的卢嘉川;稳健沉着、机智勇敢的江华;关怀战友、视死如归的林红;积极向上的徐辉、罗大方、许宁;庸俗自私的余永泽;贪图富贵享乐而沦为娼妓的白莉苹……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但是小说中塑造的这些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典型的还是女主人公林道静的形象。作家在小说中刻意安排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来衬托林道静这一人物形象的成长和蜕变,小说中的人物虽然庞杂,但却安排得非常得当,把要表现和突出的都做得很到位。没有给读者眼花缭乱,杂乱无章的感觉,反而让读者觉得这样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必不可少。
林道静这一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林道静是作
家精心塑造和想象的产物,寄托着作家的主观情思,有主观性。同时,作家塑造的林道静又必须要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因此又有客观性。作家曾深有感触地说过:“我要不是在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要不是在日本帝国主义节节进攻下,正当我个人失去学业、走投无路的时候,幸而遇见了中国共产党,我绝不会写出《青春之歌》这部小说的,也不会塑造出林道静、卢嘉川、林红这些人物来的”,林道静不是我自己,但是有我个人的生活在内。我的家庭和林道静出生的封建大地主家庭差不多,我的父亲也是像林道静父亲那样的人。……读完中学后我就和剥削家庭决裂了。我也到过北戴河,到处找不到职业,受尽失学失业的痛苦。’’“那时,我苦闷、彷徨、走投无路,甚至愤而想自杀。就在这时,我遇见了共产党员。他们教育我、指引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于是,从此,我从一个忧郁、悲观、对人生失去希望的青年,很快地变成了一个有理想、有奋斗目标、渴望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洪流中的革命青年……跳出了个人奋斗的小圈子,大踏步走上了艰苦的革命战场。”“我用林道静作为主角,一则因为我极其熟悉这样的人,再则就是为了表示我对党的刻骨铭心的感念。”从作家自述的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林道静这一文学形象实际就是作家的化身,寄托了作家想要通过她来表露的全部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体现了文学形象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作家在小说中安排的林道静的形象合情合理,符合客观规律和人物性格的转变,而且林道静的性格转变反映了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和真诚的意向。林道静向着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努力和转变着,达到了情与理的统一。
小说刻画的林道静一直在转变,她出身于一个封建大地主家庭,她的生母因受穷凶极恶的林伯唐玩弄过生下她之后就被赶出家门被迫跳河自杀。剩下的凶残泼辣的继母徐凤英因为看到林道静还有几分姿色,所以把她抚养长大,计划把她卖给有钱人家做小老婆捞上一笔。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她没有一丝温暖,这样的环境,造就了她“乖僻”“执拗”“倔强”“顽强”的反抗性格。她因继母即将要把她卖给一个有钱的老头做小老婆而离家出走,满怀希望的走向新的生活,但是却发现,迎接她的却是更暗无天日的一切。“刚刚逃出那个要扼杀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笼,想不到接着又走进了一个更黑暗、更腐朽、张大血盆大口要吞食她的社会。”作者以细腻的笔触,饱含浓厚的感情,写出了女主人公的辛酸遭遇与不幸,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孤苦无助、挣扎彷徨却又处处碰壁,直至对生活绝望打算自杀的文学形象,紧扣读者的心弦,勾起人们对林道静的坎坷遭遇与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接着,小说又写到跳海的林道静被北大学生余永泽救起,因此被他的骑士兼诗人的风度和浪漫缠绵的甜言蜜语感
动,心生爱恋,又在狭隘的报答“救命恩人”的情感支配下,答应了与余永泽同居的要求。从此,作者的笔墨又把主人公带到了另外一种天地。同居后,她整天生活在“涮锅、洗碗、买菜、做饭、洗衣、缝补等琐细而又淡然无味的家务里”,连当初“海阔天空遥想将来的梦想也渐渐衰退下去”。可是,没过多久,却又“慢慢地被现实的鞭子从幻觉中抽醒过来”。看到了余永泽对待生活的无所追求、对待老佃户的厌恶恶劣、对待前途的投机取巧的态度,使她发觉,他并不像“原来所想的那么美好,他那骑士兼诗人的风度在时间和现实面前已渐渐消失殆尽,他原来是个自私的、平庸的、只注重琐碎生活的男子”。虽然依然住在一起,可是她“心中感到说不出的失望和伤痛”。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林道静心里的转变。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生活场景中的情节,通过描述女主人公心理的变化,来塑造她所要表现的形象。之后,林道静在偶然的聚会上认识了共产党员卢嘉川,在和卢嘉川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后,她那“空虚的、窒息的心田”立刻荡起一种从未有过的热情。她心中涌起强烈的渴望,渴望和这些人“融合在一起”。卢嘉川的谈话“给她的心灵开了一个窍门”似的,“每一句文化或者每一句简单的解释”都使她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她竟然有点不愿和这些关心国家命运与前途的年轻人分别了!一旦回到冷清清令人压抑的住处,“一种沉痛的感觉攫住了她的心”,活生生的鲜明对照下,她感到自
己和那些热情洋溢,爱国爱民的青年相比,她自己多么不幸!这时的林道静,内心里的挣扎和苦闷翻山倒海,揪住了读者的心,让读者都期待看到她的转变。在经历了几番思想斗争和一些事情以后,她坚定了离开余永泽,投身到革命事业中的决定。
初出茅庐,乳臭未干的林道静开始并不懂革命的策略,只是空有一番热情,有自己一个人对革命的狂热,不与人民大众合作,不接近工农,身上还留有很多小资产阶级的幻想。在她看到林红英勇就义、江华领导农工们半夜抢收粮食等一系列事情之后,终于走向了成熟,认识到了自己身上还残留着的小资产阶级的不足,认清了中国的革命道路,认识到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要和广大爱国学生和农民们联合起来,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单打独干。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文学形象的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作者通过林道静这样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指明了中国新一代青年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投身到祖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才能实现自我人格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这个个别的人物形象提示警醒我们,强化、突出林道静的个别性,从而更显著、更充分地表达出一般。
此外,小说在女主人公林道静形象的塑造上,真是地展示了作品主人公的成长历程,细腻地记录了人物的前进轨迹,预示了作品人物在与工农相结合的大道上,将会迈出更
坚定的步伐。在作品人物成长前后思想言行的对照中,启示人们,必须勇于否定和摒弃旧我,永不停歇地追求进步,树立崇高革命理想,才会生活得更有意义,才会对国家、对社会做出切实的贡献!这样的一种暗喻,正是小说塑造典型的知识分子成长的形象的巨大意义。小说还较好地处理了作品主要人物与周围人物的关系,将加入党组织之后的林道静置身于群众运动之中,凸显了党和群众的鱼水关系。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小说对林道静这一形象的塑造是空前绝后的成功。
第三篇:仙林大学生消费特点和心理分析
仙林大学生消费特点分析
——营销062 姚君 2111206247
一、仙林大学生消费特点
如今80后大学生正在成为社会主流, 他们生存在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时代, 他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 不会像上一代人那样, 勤苦做事, 忙忙碌碌, 他们更有个性与思想。网上信息如潮如涌, 他们掌握大量信息, 能紧紧抓住潮流脉搏, 把握前沿理念。他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与上一代相比,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突破了传统奉行的节俭保守的消费理念, 融入了近年来愈加风行的开放式, 超前式的消费观念, 朝着追求现实、重视自我、要求个人和社会并重、以自我为中心的大道迈进, 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1、既讲求实用又追逐时尚从80后大学生的消费的状况分析, 不论是基本生活消费中的衣食住行消费, 还是学习消费中的学费、书杂费、电脑等, 不论是休闲娱乐消费, 还是人际交往消费, 都带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由于消费能力有限, 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又由于对潮流有着敏锐的领悟力, 加上社会活动的增多, 他们在讲究实用的同时也追求品位和档次, 也关注流行, 追逐时尚。这不仅体现在穿着打扮上,也体现在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上———他们推崇“能挣会花”、“分期付款”、“贷款消费”;他们热衷与网上消费、刷卡消费。
2、彰显个性, 流行前卫
当今时代是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 80 后大学生已不再盲从于别人有什么, 我就买什么, 而是追求个性化的产品。广告的昭示与蛊惑, 媒体、明星的示范效应, 面对五彩缤纷的消费市场, 80 后大学生追求个性独立、表现自我和崇尚自由的愿望更加强烈。他们希望以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己的个性, 他们更多地关注如何展现自我, 怎样展示自己的青春与活力。
后大学生消费“前卫”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追求品牌, 崇尚权威;追求新颖、时尚, 体现个性以及理性、成熟三个方面。
3、多样性及多元化
除了生活、学习所需要的消费外, 80 后大学生还有日益多样、日益普遍的社交消费、旅游消费、网络消费、娱乐消费等。旅游已成为80 后大学生比较热衷的一项活动, 被视为一种有意义的消费行为, 有调查资料表明, 他们每年的旅游费用在200-1000 元不等, 甚至更多。此外, 同学、朋友、师生之间的交往、聚餐等, 也占据了80 后大学生很大一部分消费支出。在网络消费方面, 上网已成为80 后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内容。根据对某高校100 名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 超过半数的人平均每周上网在10 小时以上, 有的学生每月在网吧上网费用超过150 元。
除上述消费行为外, 在80 后大学生, 尤其是女大学生中还逐渐出现了美容消费并有成为潮流的趋势。
2、存在巨大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家庭收入差异, 家庭经济收入基本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使我国贫富分化加剧, 这个现实决定了80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差异很大, 高、中、低档消费层次均存在。一般来说, 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 消费层次相对较高。而同时在校园内产生了一
个庞大的贫困生群体, 他们的消费水平较低, 有些人甚至连基本生活费都难以保障。校园的贫富差距从表面看是经济消费的差距, 实际上是社会阶层分化的直接体现, 已经涉及到了社会认同、自我认同以及文化认同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这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而且对于高校的管理与发展、社会的稳定与公正都具有消极作用。
(二)仙林大学生消费的品牌观
大学生心目中的先锋品牌
“品牌”的概念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进入中国。如今品牌的价值获得了极高的认同。在“大学生喜爱品牌图谱”上,可以找到百事、统一、尖叫、脉动、汇源、雀巢、绿箭、飘柔、海飞丝、玉兰油、小护士、阿迪达斯、宝马、IBM、联想、三星、索尼、动感地带、网易、TOM 等一系列品牌的名字,这些品牌之所以得到大学生兴趣、推崇和偏好,与这些品牌具备鲜明的时代、时尚特征与符合大学生这个新生代群体所特有的价值观念密切相关。
探寻先锋品牌的生命力:时尚、自信
“态度决定一切”,“性格决定命运”,这些是我们经常听到的道理。反观之,从大学生喜欢各个产品品牌中,通过对这些品牌共有的特质、共同强调的品牌形象元素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就是最能表达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生动指标。大学生喜爱的品牌普遍带有明显的青春气息和跃动因子。研究中,将这些品牌的形象代言人和品牌形象关键词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这些品牌都在青春、时尚、自信、活力方面展现着自己的魅力,从而赢得了大学生的推崇和钟爱。
大学生喜欢的品牌特征和特点
毫无疑问,针对大学生市场,青春、时尚、活力是所有品牌,尤其是快速消费品在品牌价值塑造中必然选择的元素。从形象代言人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这种趋势,最能代表青春与活力的演艺明星、体育明星成为了这些品牌的代言人,百事选择了九大年轻巨星,动感地带选择了周杰伦,奥林巴斯选择了最有活力的野蛮女友“全智贤”。自信与个性的张扬则是品牌展现的又一风采。显然地,如阿迪达斯宣扬的是“没有什么不可能”,动感地带用最富个性的周杰伦来演绎“我的地盘,听我的”,乐百氏“脉动”广告展现的是一个“充满活力、从容自信地享受生活、迎接挑战,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的青春形象。正如“动感地带”的营销策略所体现的那样,许多品牌在形象的树立上,恐怕必须考虑年轻用户群,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百事通过成功的青春定位,释放出了百年品牌的时尚活力,在年轻人市场超过了可口可乐;麦当劳以一句“我就喜欢”为品牌成功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动感地带的营销也明确锁定了年轻用户群,就如他们所说:“尽管他们现阶段收入较低,但却是数据业务的主力军;他们追求时尚、崇尚个性、乐于接受新事物,是容易相互影响的消费群体;他们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对适合自己的个性化业务和品牌有着强烈需求;他们具有成长性,有望成为未来的高端用户。
21世纪大学生就是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有着以上所有的特征,用传统的公式,我们无法精确衡量大学生对一个品牌的喜好对品牌价值有多大意义。但这个群体的这些特质,让我们不得不慎重衡量一个问题:21世纪大学生对品牌的增值潜力。何况,在中国,这个群体现在已经达到1700多万,并且还在持续增长。大学生研究告诉我们,大学生群体有着显著的品牌倾向,这种倾向的直接表现就是在各个品类产品市场出现了主要品牌的高度集中,无论是耐用消费品或是快速消费品。
大学生市场的产品品牌集中度 类别
茶饮料
PDA
碳酸饮料
方便面
银行卡
纯果汁
手机
台式电脑
瓶装水
女性护垫
数码相机 集中度 73.6% 73.3% 72.3% 71.9% 70.0% 68.1% 67.5% 66.7% 64.4% 63.0% 57.9% 类别 功能性饮料 洗发水 卫生巾 化装品 果味果汁 护肤润肤品 休闲服装 洁肤品 笔记本电脑 运动鞋集中度 56.5% 55.9% 54.2% 51.4% 49.7% 43.1% 38.6% 38.1% 63.0% 58.8%
注:通常认为,高集中度的CR4>60%;中集中度为30% CR4<30%。 我们对21个品类进行研究,得到这些品类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市场品牌集中度。很显然,几乎所有品类都处于市场品牌的高集中度或中集中度,这说明大学生对品牌有着相对一致且显著的品牌倾向与忠诚度。大学生研究也提醒企业,大学时代更是一个品牌在未来漫长的消费周期中,形成其品牌忠诚用户的最佳时期。大学的经历会相当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向新富角色转变完成后的品牌意识和忠诚度。尤其是在耐用消费品方面,5类产品在大学生中都达到高市场集中度,或者近乎高适中集中度。可以想见,尽管受到收入的限制,这些耐用消费品在大学生中的绝对市场占有率不高,但这种高度的忠诚度预示着,一旦这批大学生走入社会,拥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他们的品牌忠诚度将转化成最实际的购买行动。同时,也有一些行业市场集中度相对不高。例如,在护肤润肤品、洁肤品、休闲服装等几类产品,市场品牌集中度都在30-40%左右徘徊。这意味着,在这些行业,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并未形成高度一致的品牌忠诚度,无论是既有的先锋品牌或者是后来者,利用大学生的这个时期,形成自己忠实的品牌用户,将有更加充裕的空间。 大学时代:品牌忠诚度的最佳培育期 青春、时尚、自信、活力,这些是大学生喜欢的品牌的共同特质。大学生是未来的高端用户,他们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品牌倾向。研究进一步发现,大学时代更是一个品牌在未来漫长的消费周期中,形成其品牌忠诚用户的最佳时期。大学的经历会相当深刻的影响大学生的品牌意识和忠诚度。研究者将大学生与新富群体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大学生是一个塑造品牌忠诚度的最佳群体,一个具备“时尚”元素的品牌,也更容易在大学生中形成稳定持续的品牌忠诚度,为自己的品牌赢得更长的消费生命周期。大学生普遍年龄在17-23岁之间,这是最容易也是最关键的品牌忠诚度塑造时期,因为对于新产品或新品牌,中国新富群体和大学生尝试的积极性都比较高,大学生有超过24.7%的人表示“通常我的朋友还在考虑是否购买新产品之前,我已经在使用了”;在新富人群中,25-29岁的人有22%表示“新品牌上市,我总会买来试试”,而到了30-34岁年龄段,这一比例就急剧下降到12%左右。显然,中国的新富人群在30岁之后,基本上会形成比较固定的品牌忠诚度,而大学生与新富普遍都有较高的品牌忠实度和名牌认可度。对于名牌,大学生与新富群体普遍都有一定的忠实度,比较而言,新富群体比大学生更加忠实名牌的作用。38.4%的大学生认为使用名牌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身份,在18-29岁的新富人群中,有超过44%的人表示“名牌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对时尚流行的感知与追求上,大学生与新富群体有明显的传递性与较强的一致性,他们普遍对流行时尚的元素有着较高的敏感度。例如,在着装是否时髦方面,大学生有约23%的人认为自己着装时髦,25-29岁之间的新富群体的比例约为20%。这种对流行时尚的关注源自两个群体对信息的关注度和活力、自信的性格特征有关。再例如,新富群体当中有73%的人表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64%的人表示容易接受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而大学生毋庸置疑,更是处在了时尚、高新科技的信息前沿。 新闻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以新浪新闻为例 摘要:新闻媒体作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工具,对新闻报道时是选择性的,需要向大众灌输主流价值观的思想,这时新闻内容必然和客观的社会现实不对等,片面的反映社会现实。但是以新浪新闻为例的新闻媒体,在没有政府资金扶持的情况下,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媒体行业里生存,一方面要传到主流意识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还不能脱离大众全体,需要迎合大众的口味,因此女性形象出现在新闻中的频率愈发的高。新闻对于女性事件报道的时,不仅兼顾主流意识和大众群体,还要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只能反映主流意识下的女性形象,与实际的女性形象不相符。 关键字: 新闻媒体 主流意识 女性形象 我们从字面上了解的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者以前发生现在仍能产生社会效应的事实的报道。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的事实。①当今的的新闻已经越来越偏离“事实”的概念了,即便如此新闻媒体的确构建了一个社会现实,传达着统治阶级倡导的主流意识。在这个媒体构建的社会现实中,媒体没有均衡女性对于整个社会做出的贡献,而是以一种弱势群体提现出来,表现为传统女性形象、家庭暴力、色情行为等等。 女性主义者认为,男权社会的通俗文化是一面歪曲的镜子,所反映的是主流意识形态想让你看到的东西,比如女性的刻板形象(性对象和家庭主妇等),而绝不会反映真实的社会状况,比如女性的真正状况与多元形象。女性以什么形象出现在大众媒体中的呢?下面通过五月份的几则新闻来分析一下主流价值观下,新闻媒体定位的女性形象。 2012年05月16日新浪网社会新闻《儿子结婚前遇害身亡 母亲为凶手求情称其还年轻》 一文中母亲梁建红的儿子被工友杀害,但是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宋晓明刺死马刚案公开宣判时,梁建红赴京出庭为凶手求情,老伴拒绝与她同来,她告诉记者,老伴拗不过她,一直不肯原谅她。法院认为,梁建红在未获任何利益补偿的情况下,请求对被告人从轻处罚的义举应予褒扬,法院据此对被告人宋晓明从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12年。“ 正如一位法官所言,伟大母亲梁建红,以其博大的胸怀,为杀死儿子的凶手求情,使其免于一死,在庄严的法庭上写下了慈爱的一页。这位母亲的悲悯情怀足以证明,人心底色是温暖,是善念,是爱如泉涌。”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但是这位善念满怀母亲,却为杀人凶手求情并挽救了凶手的生命。“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做好做对就该赏,做坏做错就应罚。母亲梁建红原谅了杀人犯,死刑变判处有期徒刑12年。那么以后再有杀人的,只要被害者家属原谅是不是都不要判死刑了?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当我们的亲人去世之时,身心交瘁还要为凶手求情,99%的人会站在法律的角度,要求法律制裁犯人。但是1%的人会出现在新闻上,这足够吸引人们的关注。新闻媒体向大众传达传统的母亲善良的本性的的同时,亦是主流价值观想要构建的“要有爱,要和谐”的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认为,时间中的任何一个特定点在一个社会里流行的文化,都可以解释为霸权的一种结果和体现,是从从属集团在舆论上接受统治集团的观念、价值标准和领导的结果与体现。母亲作为传统的女性形象变成了新闻媒体的主要宣传对象,使得女性在新闻媒体变成了刻板形象,将女性特征归为“肉体的、非理性的、温柔的、母性的、依赖的、感情型的、主观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女性形象的多元化发展不会成为每天媒体新闻的主要目标。 新闻媒体在现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人民大众和主流意识的平衡木,维系着既有性别统治秩序,片面反映两性的不平等关系甚至掩盖这种不平等,将女性形象予以扭曲塑造符合主流价值关的女性形象。2012年05月22日新浪网社会新闻,题为《广州离异富豪五星级酒店选妻指名要处女》报名人数竟然多达2800多女性。广州11位富豪与一家5星级酒店选妻,其中一位离异的富豪选妻准则为年龄在20-26岁之间,女方为处女。富豪们提出了“五项原则”。“第一,门当户对原则。这不是封建观念,也不单单是势利眼,而是因为,两个家庭出身以及受教育程度都有着相似经历的人更容易沟通,并且日后的婚姻生活也更容易相处。第二,能力相当原则。对于很多富豪精英们而言,贤妻的定义不仅仅是主内而已了。如果能跟老公一起披靡商界,那真是锦上添花的般配了。第三,安分守己原则。在他们眼里,女人照顾好家里才是最大的责任。一般这样的人的太太都是全职太太,不需要在外东奔西走便可享有不尽的财富,也是许多年轻女孩子梦寐以求的婚姻状态。第四,名气相当原则。大款娶女明星不是什么新鲜事。当然女明星的名气也能够直接地为大款的生意带来宣传,对于大款而言,与女明星的婚姻是最好的广告。但嫁人前,女明星还是得漕擦亮眼睛,省得嫁了个假大款,还得为人家充当免费的代言人。第五,娶妻娶美原则。当然,在富豪的婚姻中,这并非是主流的原则。除非这个女人美到能够让这些富豪神魂颠倒想立马娶她们为妻不再允许其他男人占有她的一丝一毫。”② 大众传媒在对于新闻传播时,自然而然的站在男权社会的角度,对于女性进行排挤和压迫。中国是男权社会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对于完美女性的要求从古至今一直未中断过,虽然西方思想传入并影响中国百年之久天,在女性在家庭角色、职业平等、政治参与等各方面皆有很大进步,但是这种破坏女性形象甚至压迫女性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始终没有根除。新中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飞速发展,中国的女性受西方女权主义影响,在婚姻自主、男女平等等思想观念和法律政策,缩小了与女性和男性的差距,但是这种变化值是存在于表面现象,女性仍然不可能作为社会主体参与社会生活,处于一种被动局面。仍然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男尊女卑、男主女从、贞洁大于生命”等思想的束缚,反映男权社会中女性被动的形象。男性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女性则处于被动地位,女性成为男性的眼中的审美对象和观赏对象,甚至成为男女性欲望的对象。男性主导的社会中,男性会把自身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投射到女性形象的素质中。符合男性审美标注的女性美,则会成为社会对于女性的审美价值判断,并且不断改造女性的审美观和认识观。“豪富选妻”即便是个例,但也透露出男权社会对于女性贞操的的要求,看不出新时期女性应该具有的多元性,看到的只能是被男权社会命名、解释的女性形象。 女权主义在中国方兴未艾,但是在中国社会现实中起到的作用远远不足,新闻媒体对于女性家庭暴力问题的的报道,反映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一直是压迫和暴力对象。新闻媒体通过对于这类问题的报道,不是向大众反映女性在社会中的暴力问题,而是选择性的报道,从另一个方面强调现在的社会还是一个男权主导的社会。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宣传的一种空话,备受压迫的仍然是女性在社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新浪新闻国内新闻三则女性遭遇暴力的新闻:《56岁母亲不堪毒打雇凶勒死37岁吸毒儿子》(2012年05月18日03:05 亚心网)、《女子疑遭强吻咬断对方舌头被砍死》(2012年06月19日14:33 信息时报)、《一男子疑女友有外遇将其脱光暴打长达四十分钟》(2012年05月23日08:46 重庆商报)。家庭暴力问题是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一种压迫,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女性是男权的附属品,反映出现实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正如西方历史上许多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都曾有过贬低女性的言辞。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女性之为女性是由于某种优良品质的缺乏。”毕达哥拉斯则说:“世上善的法则创造了秩序、光明和男人,而恶的法则创造了混乱、黑暗和女人。”③对于女性形象的贬低,实际就是对于男权社会的赞成,女性的确处在一个不公平的社会地位,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表现出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当然,不发新闻媒体为了盈利,蓄意的制造和传播这种歪曲的女性形象,只有这样制造出符合男权社会处于弱势的女性形象,才能迎合大众的口味,使得处于尴尬位置的新闻媒体得以正常运作。 参考文献: ① 百度百科 《新闻定义》 http://baike.baidu.com/view/14325.htm ②新浪社会新闻 《广州离异富豪五星级酒店选妻指名要处女》http://edu.sina.com.cn/bschool/2012-05-22/1817339154.shtml ③ 江红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 《三国演义》中华佗形象分析 院(系)名称 专 业 名 称 学学指导教生姓 名 号 师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王森 110114105 吴雪伶 副教授 2015年5月 完 成 时 间 《三国演义》中华佗形象分析 王 森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学号:110114105 指导教师:吴雪伶副教授 摘要:《三国演义》成功塑造了几百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虽大体上以史实为蓝本,但不乏作者的艺术创造,正所谓七实三虚,虚笔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神医华佗就是其中一例。他在书中共出现三次,虽着墨不多,但每一次都凸显了华佗的主要性格特征,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义薄云天的神医形象,可以说是真、善、美的化身,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物形象。关键词:三国演义;华佗;神医;医德高尚;义薄云天 《三国演义》作为明代长篇白话小说的经典之作,成功塑造了几百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其缜密的故事情节和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学界对它的研究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其中关于主要人物的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而华佗,作为书中为数不多的医者之一,却研究甚少。 书中对华佗的描写只有三次,虽然笔墨不多,仅描述了他为周泰医金疮、为关羽刮骨疗毒、为曹操治风疾三件事,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及情节描述,凸显了华佗这一医德高尚、拥有崇高人格的神医艺术形象。 一、江东医周泰,妙手显神技 《三国演义》中华佗第一次出场是在第十五回,孙权与周泰镇守宣城,夜里被山贼袭击,危急时刻周泰为救孙权身受重伤,“周泰身被十二枪,金疮发胀,命在须臾。”[1]而行军打仗军队里必然有随军医生,但显然此时军医已是医术浅薄,无力回天。这就首先从侧面衬托了华佗医术之高,为下文虞翻推荐华佗做好了铺垫。当华佗盛装出场,再加上简短言语,首先给人一种高人的即视感。“佗曰:‘此易事耳。’投之以药,一月而愈。”[2]命在旦夕的重伤,在华佗看来不过是小疾,随手而愈,神妙医术顿时展现无遗。这正符合人们心中神医的形象:起死回生,药到病除。如果说这些医治外伤、按方抓药在表现华佗的医术神技上还稍显不足,只能说明他是个医术高超的医者,那么在《华佗别传》中为河内太守刘勳女儿治病一节就尽显其神技“乃以药饮女,女即安卧不知人„有若蛇者从创中出,便以铁锥横贯蛇头”。[3]这一情节中不仅出现了麻佛散的实例应用,其情节本身就充满了奇幻的色彩,按照现代医学的理解,那可能是寄生虫一类的东西,但以这样的方法去治疗,虽然对其中的道理不甚了解,也不得不大呼神技,其医术之“神”可见一斑。 这次出场对华佗的外貌描写更是口吐珠玑“策见其人童颜鹤发,飘然有出世之姿”。[4]寥寥数语却尽显其超然脱俗之神韵,超然的外貌立刻就把华佗与普通的医者区分了开来,宛然一副出世的神仙形象。这样首先从外貌上就树立了一个高人的形象,满足了人们对于冠以“神”字人物的想象,为下文进一步描写华佗的“神”做了铺垫。而此处描写也并非凭空杜撰,“ 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5]描述了华佗虽然年岁已高,但身体健康,加之精通养生之术,以致犹有壮容,而且医术精湛,对于药理、量剂搭配已然出神入化随手拈来,颇有大家风范。可见,小说此处的描写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让华佗这一神医艺术形象更加真实。 另文中“乃待为上宾,请视周泰疮” [6]则表现出孙策对华佗的尊敬,要知道古代医者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更何况一位江湖郎中,而孙策作为雄霸一方的诸侯,他的态度反应了在当时人们心中对华佗的崇敬,一位身份低微的医者,却被卿大夫加以推崇更是得到雄霸一方的诸侯的礼待,那只能有一个原因:这个医者的医术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且闻名于世。 江东医周泰,这是华佗在小说中的第一次出场,通过简短的言语描写展现了一位医术高超的神医形象,“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绝技” [7]是对其医术的完美诠释。而提到华佗,麻沸散这一古代医学奇迹就不能被忽略,无论是在史料还是《三国演义》中都多次出现,虽然失传了但也一定意义上佐证了华佗的医术之高。以及现在依然推崇备至的健身运动五禽戏,都证明了华佗不仅颇晓养生,而且医术精湛,不愧于神医称号。罗贯中把华佗这一现实原型加以艺术塑造,更符合人们心中的神医华佗形象,使其更加深入人 心。 二、刮骨疗毒,只为高义 华佗第二次出场讲述了关羽被毒箭伤了臂膀,华佗前来为其为其治毒疮。《三国志》记载“羽尝为流失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8]由此可以看出历史上关羽确曾有此壮举,但凭此还无法断定是华佗所为。那么,事实到底是怎么样?《三国志》记载 “二十四年,„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 [9]由此可知关羽此次受箭伤是在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而华佗此时早已被杀,《学生实用<三国演义>辞典》记载“建安八年(203),佗被杀。”[10]显然此情节是罗贯中杜撰而来,作者把这偌大的功劳加给华佗,一方面是因为华佗医术的确高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明清时期华佗在世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再次展现华佗高超医术的同时,通过把两个已被神化的人物联系在一起,使其相得益彰,在完美表现关羽的神勇的同时,更是映衬了华佗人格魅力,正所谓意气相投,君子之交。 关羽被臂伤所困扰,于是华佗不顾路途艰辛,主动前来。而其出场的描写也是别有韵味,文中“忽一日,有人从江东驾小舟而来,直至寨前。···因闻关将军乃天下英雄,今中毒箭,特来医治。”[11]华佗第一次出场是被请来,宛若神仙,被待为上宾,备受尊敬,而这次却是主动前来。关羽此时经历破黄巾桃园三结义、讨董卓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报曹恩、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征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天下,他的忠义已是世人皆知。华佗也被关羽的忠义所折服,闻之关羽受伤就赶来救治,就像后文说的为义而来。而“华佗是一位济世救民的良医,他的性格核心,一是医术的精湛,二是人品的高尚。”[12]对关羽的神威忠义他心悦诚服,敬佩不已,不顾路途艰辛主动前来为之医治,表现出华佗医德的高尚及对义的追求。 此回合也对华佗出场时的外貌进行了描写,“平视其人,方巾阔服,臂挽青囊”,[13]只言片语却让人眼前一亮,比起初次出场时仙风道骨的世外高人形象有了尘世气息。童颜鹤发的妆容凸显了他的超然脱俗,满足人们心中“神”的形象,但也使其高高在上,让人觉得遥不可及,而这次出场描写恰好填补了他的尘世气息,使华佗的形象更加丰满。不但有超然脱俗的仙风道骨,也有乡间老翁的朴实无华。使一位拥有超然物外的神韵,高超的医术,又平易近人,温文尔雅拥有朴实品质的华佗形象跃然纸上。 刮骨疗毒无疑是这次出场高潮所在,流传千古。文中更是对这一情节进行了详细描述: 佗曰:“当于静处立一标柱,上钉大环,请君候将臂穿于环中,以绳系之,然后以被蒙其首,吾用尖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刮去骨上箭毒,用药敷之,以线缝其口,方可无事,但恐君候惧耳。”…佗乃下手,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账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须臾,血流盈盆。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14] 华佗的医术娴熟、关羽的神态自若、旁人的表情衬托,通过简短的对话及场景描写,把人物的神态举止刻画的淋漓尽致。古代医疗手段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没有局部麻醉,试想刀割到骨,还要在骨头上刮,而且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种痛苦常人怎能忍受。而此时关羽的表现不可谓不英雄,刮骨之痛,关羽竟能谈笑自若,令人敬佩。同时通过旁人的神情变化更加衬托出关羽的神勇,正如他所说的“吾岂比世间俗子惧痛者耶?”[15]而在这过程中,华佗也是表现出他对关羽的敬重与关心,一位名满天下的神医对同样被世人敬仰的英雄表现的如此谦逊,没有一丝持能自傲,言语冲撞,究其原因是华佗对关羽的尊重与敬服,更是因为华佗医德的高尚和品质的崇高。 而这一节最后的酬谢对话则点出了这一事件的真意所在。文中“关公以金百两酬之。佗曰:‘某闻君候高义,特来医治,岂望报乎!’”[16]直白的说明出华佗此次医诊是为义而来,折射出华佗崇高的人格品质。华佗主动请缨为关羽治疗箭伤,面对百金重谢不为所动,全然无视钱财外物,表现出华佗不贪钱财、崇尚忠义的人格魅力,颇有“英雄相惜之感,写此一笔,彰显二人”。[17] 三、治风疾,医者品德传后世 《三国演义》中华佗第三次出场是在第七十八回,此回合在情节构思上对“七实三虚”的创作宗旨拿捏的可谓恰到好处,真假相间,把人物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曹操旧疾又犯,遍求良医,这时华韵为之推举华佗。曹操却有所迟疑,作者趁此借华韵之口再 次展现了华佗的医术之妙“但有患者,或用药,或用针,或用灸,随手而愈。若患五脏六腑之疾,药不能效者,以‘麻肺汤’饮之,令病者如醉死,却用尖刀割开其腹,以药汤洗其脏腑,病人略无疼痛。” [18]寥寥数言再次道出华佗医术的精湛,特别是破腹洗肠的情节堪比现在的外科手术,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不可谓不神技!表现出华佗在医治病人时能因人而异,医治更多用医术而不是靠药物,其中高下立判,使神医华佗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更加根深蒂固。 而这一节的出场也有别于前两次,第一次是延请而至,第二次是主动请缨,而这第三次就有被胁迫而去的意味。文中“操即差人星夜请华佗入内,令诊脉视疾。”[19]首先就有强制的感觉,请人治病,却对其颐气指使。可能从曹操的角度认为自己贵为丞相,命令别人是理所当然的,可却忘了此时的双方只是医患关系。而华佗依然抱着医者之心为其医治,相较之下更是体现出华佗医德的高尚。但华佗的礼让还是无法挽回形式的恶化,华佗提出开颅取涎的根治之法,却不想触怒了曹操。面对暴怒的曹操,华佗不畏强权,拿关羽刮骨疗毒之事与之对比,表先出对关羽的敬佩,更加触怒曹操,从而招致杀身之祸。表面看来是一次话不投机导致华佗突遭横祸,但其实“曹操诛杀华佗的真正原因是华佗触犯了曹操的政治权威”。[20]曹操本就疑心重,又回想起当年衣带诏案,先入为主的断定华佗是为刺杀而来,随痛下杀手。多疑残暴的枭雄与不畏强权的神医,两者的冲突虽以神医的死亡为代价。但正是通过两者的冲突,更加坐实了曹操残暴好杀的性格,同时凸显华佗强权面前保持自我的崇高人格。 治风疾一节,作者对于医治环节没有过多的累述,更多的是通过人物间的冲突去展现人物性格,也正是这样的冲突使华佗的形象特征更加的趋于至臻,但这样的冲突其代价是沉痛的。华佗的最后一次出场以身死狱中为结局,看似是一个悲剧,但正是这样的结局,丰满了神医华佗坚贞不屈的性格特征,完成了对他完美人格的塑造。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成功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虽不乏类型化描写,但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有血有肉,性格特征鲜明。书中华佗形象的刻画夹杂以历史事实与艺术塑造,使华佗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映射了作品的主旨,也表达了作者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通过给周泰医金疮的描写,展现华佗医术的神妙;通过给关羽治毒疮的描写,表现了华佗不重外物和对义的崇敬;通过给曹操治风涎的描写,凸显了华佗医德的高尚 和不畏强权的完美人格,三次出场徐徐累进,刻画了一个崇尚大义,不畏强权,不幕富贵,医德高尚,拥有崇高人格,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神医形象。史实与文学的结合,使华佗这一艺术形象超越了历史事实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为神医的代名词,代表了医者的至高境界。华佗对于后世的影响不光是其精湛医术,其朴实的品质和崇高的品德以及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乏的,通过对其形象的分析,反思现实,去找寻未来的方向,它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去不断探寻。 参考文献: [1][2][4][6][11][13][14][15][16][18][19](明)罗贯中.三国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25,126,126,126,601,601,602,602,602,625,626.[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2736.[5][8][9](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59:593,698,698.[7] 陈作林.漫议华佗形象种种[J].绥化师专学报,1988(2):33.[10] 杨宝林.学生实用三国演义辞典[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112.[12] 刘晓林.三国演义三医人[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7,18(2):40.[17] 蒋渠.从文学虚构看刮骨疗毒[J].西南名族大学学报,2004,25(5):255.[20] 魏玉龙.曹操诛杀华佗的原因辨析[J].语文学刊,2008(12):104.Hua Tuo image analysis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ang Se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o.110114105 Tutor:Wu Xue-ling Abstract:Successfully portraying hundreds vivid and distinct characters,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though generally based on historical facts, does not lack the author’s artistic creativity, the so-called seventy percent real plus thirty percent virtual, the virtual description makes the characters plumper, and imperial doctor Hua Tuo is such an example.He appeared three times in the novel, but his main character is hightlighted on each of his appearance, allowing us to witness his superb medical skills, noble medical ethics, and high spirits for righteous things, really an incarnation of the truth, the benevolence and the beauty, he is an image tinged with idealism.Key words: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Hua Tuo, super doctor, noble medical ethics, high spirits for righteous things第四篇:新闻媒体中女性形象分析
第五篇:《三国演义》中华佗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