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大学生的发展

时间:2019-05-12 19:58: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大学生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大学生的发展》。

第一篇: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大学生的发展

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大学生的发展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大学生的美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传统美德对我们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能使我们大学生懂得修身、为人、处世、治学等方面的基本道理。传统美德;大学生;教育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大学生的美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国家总理李岚清同志说得好:“凡是现在需要提倡的好品德,都可以从我们古代的资料中原原本本地找出来,不要„包装‟”。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出传统道德中“美德”之本,作为学校德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有针对性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灌输、熏陶和引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高昂精神风貌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伟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健康的民族心理、良好的民族意识。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品德的形成是内外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社会教育是外因,自我教育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当学生对外在的德育要求内化为自身需要时,才能最终实现教育人、培养人的目的。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个人教育离开自我教育是不可思议的”。由于德育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因此,传承传统美德,弘扬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传统美德和文化的教育,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爱国主义情感、克服市场经济的各种负面效应,培养人们的崇高品质和高尚情操。

从刘海洋泼硫酸案到接连发生的大学生杀害并支解女友案、持刀绑架女生以寻求解脱案、杀死奶奶和父亲案、微波炉活烤小狗案以及一些大学生在挫折和压力面前而轻生等一系列让世人震惊和纳闷的事件中,我们不得不深思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有悖道德、有违法律和不能善待自己的生命的事情会频繁发生在新时期的大学生身上?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教育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当代大学生的品格缺陷,以及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问题,暴露了教育中严重的人文危机。因此,我们必须对当前的德育教育现状、德育教育效果进行深刻的反思。

(一)应试教育机制忽视了德育教育

所谓应试教育是指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围绕应考而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即是适应以考试为惟一手段来甄别和选拔人才的教育方法。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机械的、片面的淘汰式教育。爱因斯坦认为:“所谓教育,是忘却了在学校学得的全部内容之后所剩下的本领”。而应试教育这种违背教育规律和呆板的、片面的育人和取人方式,古往今来,都受到有识之士的深切关注。

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探求新知的本领和科学的为学精神,又要培养其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学生不能只有“治国、平天下”的愿望,而忽视“修身”的基本功。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教育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所谓„和谐的人‟,应当是达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的人。”而在应试教育过程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割裂了德育和智育的整体性,否定了二者之间的相互融合、渗透的关系,否定了二者并驾齐驱、相互促进的本质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育是智育的生命线!德育是根!一个没有良好的德育素养的人,也不可能很好地治学、求真、做人;离开了德育的智育是空洞的、虚伪的智育。

德育的有效性既是指德育的内在效果(即教育要求能顺利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是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德育能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此外,德育的有效性还表现在德育的效率上(即以“最少的时间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德育的效果、效益、效率共同构成了学校德育的基本内涵。从本质上讲,忽略了德育的有效性,必将导致教育过程中的精神支柱丧失、心理失落、道德失范、社会失序,甚至危及社会安定。因此,对待德育,应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争取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家庭、学校、社会的多重压力使学生的人性扭曲,人格残缺

加强和重视德育应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在净化心灵、滋润心田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李光耀指出:“家庭把社会价值观念潜移默化,而不是正式讲授的方式传给下一代”。由于这种教育的隐蔽性和渗透性,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言行。曾有人指出“中小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而是„成长‟。„成长‟不仅包括智力的发展、学业的提高,还包括身体、心理和道德的健康,包括精神的丰富和人格的完善。当我们把智育上升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以成绩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时,实际上就把孩子、把教育非人化了,这同样是人性的丧失”。应试教育机制下,社会舆论导向的偏差,使人文关怀失去了德育的根基;在学校有升学率的压力,使德育的人文关怀成为一片荒漠;在家庭,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攀比心理则使德育教化丧失了最后的堡垒。由于教育片面张扬这种工具理性,以至于其人文价值难以延伸。心理学老师陆小娅在《断掉的链条叫人性》中分析了当前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一个根本原因:那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人格完善、人性的熏陶,她呼唤把学生当“人”看,既要关心他们的生理需要,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的心理需要,包括安全、爱、尊重、归属感的需要等等。她还指出,“以人为本”不是哲学家的抽象概念和管理学的空洞口号。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是为人父母,还是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把自己当人”,也“把他人当人”。没有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关怀,这个社会也无法真正走向文明。因此,必须努力探索使学校所推行的德育与家庭所倡导的、社会所弘扬的德育教育三位一体,使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在教书育人上的功利性思想,忽略了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和完善

元代教育家许衡指出,品德教育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培养人已有的“善端”,开发未来的“善端”;二是防止未来的“恶端”,革除已有的“恶端”。他还提出了“用人当用其所长,教人当教其所短”的教育思想。由于功利的驱使,在教育对象上也存在残缺不全的现象,即并不是所有的受教育者都能进入教师的视线,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总是成为受歧视的对象,更何谈去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久而久之,既没有培养也没有开发应有的“善端”,本是些可造之才,却不知不觉地养成许多“恶端”,这同样是教育的悲哀!面对德育的功利导向和德育“智育化”的倾向,必须解决好德育对个体的信念、信仰教育的问题,以及德育对智育的促进和支撑作用的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6月13日发布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是在世纪之交,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针对我国教育存在的弊端,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指导今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是指“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为人的内在品质,这种品质又外化为人格、知识与能力”的教育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讲,素质教育也是教育自身的一种反思。由于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它本身也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必然涉及教育结构、教育体制、课程设置、评价体系、教育方法等多方面的改革。

(一)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所谓民族精神,即是指一国人赖以生存之物,是本民族固有的心态、性情和情操,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并且持续不断的一种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中具有维系、协调和推动作用的一种活的精神特质。因此,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引,努力培养“四有”、“五爱”新人及其求知、求真、求善的人生态度;使学生既具有普通公民所必备的基础文明,也具备社会精英崇高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道德人格,这是德育教育的题中之义。

(二)优化德育内容,构建科学的德育框架体系

德育作为理想教育的核心,有其独特的内容和体系,虽然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但是我们还不能躺在辉煌的历史温床上,而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坚持“与时俱进”。不仅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重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加大心理教育、人文教育力度,而正是这些内容长期以来受到忽视,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一些学生的人格残缺不全、面对挫折和打击显得那么脆弱!因此,必须根据新形势、新需要探索解决这些新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解决好德育与智育的关系问题,这二者之间没有主从之分,而是一种互相促进、互不可少的有机统一体。

(三)尊重德育教育规律,坚持因材施教

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尊重其固有的规律。近几年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对小学生进行的是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的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的是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的教育”。这种颠倒先后顺序的道德教育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极大地影响了教育效果。我们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思维发展水平,建立一整套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逐层深入的教育方法。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学习和借鉴新加坡在德育教育方面的经验,如在小学开设的《好公民》课程中,一年级以“个人”为核心;二年级以“家庭”为主要内容;三年级围绕“学校”展开教育;四年级以“邻居”为中心内容;五年级则是“国家”;六年级扩展至“世界”。这种主题鲜明、针对性强、逐层深入的教育方式,使德育收到了很大成效。与此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因材施教,即针对不同对象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而不能采取千人一面的、单向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只有坚持因材施教,才能深刻挖掘个体潜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发展等多种素质。

(四)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实行“教育育人、环境育人”战略

我们知道,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而“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通过教育的外在教化功能,培养他们探求世界、认识世界的科学精神;通过自我教育、自我认知,培养其健全的心智和人文情怀;人的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仅取决于认知要素,还受到健康情感的鼓励、高尚人格的引导、顽强意志的支配、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驱动。同时,教育也需要良好的人文环境来支撑,因为环境也可以改变一个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宣称“要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即强调了加强人文环境建设,重视环境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潜藏的潜移默化作用,肯定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会对学生起到积极的熏陶效果。

德育关注的是人的内心信念、政治素养、个性修养等精神性因素,而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外化着我们的内心信念等综合素质。王国维先生曾这样阐述教育宗旨: “在使人成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为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在今天,我们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使人们成为“完全之人物”,但目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大学生的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大学生的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我认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立志报国民族精神;第二,主张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第三,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第四,提倡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精英代表,应该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断发展。然而,纵观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发展趋势,不禁让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展赶到担忧。具体而言,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变化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第一,自主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的主体性得到大大激发,主体意识不断觉醒,主体精神不断高扬。当代大学生也在公平竞争、自主平等、追求效率的市场中充分展现着自己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自主能力不断提升。同时,随着9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工具和途径。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交互性和虚拟性等特征大大开阔了大学生们的眼界,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也充分激发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自主性,使得他们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强化。第二,多元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新旧体制转换所带来的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生产方式的多元性以及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社会上充斥和交织着纷繁复杂、多元杂糅的道德观念。既有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如忠君爱国、孝悌贞洁、明礼诚信、厚德载物、尊师重教等;又有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八荣八耻”等;还有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如“自由、平等、博爱”、人本主义、人权主义、后现代主义、普世道德等;还有在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一些新的道德观念,如“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少论国家主义,多想自己前途”等。这些道德观念不断向大学生逼近,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第三,现代化。当前我国正在加紧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所进行的现代化既包括生产力、物质方面的现代化,又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关系方面的现代化,还包括人的思想领域和精神世界的现代化。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广泛开展和大力推进,必然会带来人们道德观念的现代化。当代大学生道德观也将日趋现代化,他们将不断形成与现代化要求合拍的或被现代化所催生的新的道德观念,他们也将按照现代社会的道德标准进行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第四,世俗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人的道德观更趋于务实和实际,他们越来越注重对个人利益和物质利益的追求,而集体利益和精神利益则被不断淡化。受其影响,当代大学生也越来越少地谈论“共产主义”的崇高道德理想,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发展和个人前途、事业以及未来的幸福生活。这些反映在大学生的道德观上,就是他们道德观上理想和崇高的成分逐渐减少, 而务实和世俗的因素逐渐增多。他们的道德思考、道德评价以及道德行为与个人的物质利益走得越来越近,道德选择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强。这样的道德观趋势,往往使大学生遗忘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道德抛在脑后。就以不久前上海世博的踩踏事件为例,那些疯狂的粉丝中,大部分都是当代大学生。能够举办世博会,对每个中国人而言,都是一件引以为豪的盛事,本应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华民族的强盛与灿烂文化。然而,那些疯狂的粉丝完全丧失了作为中国人该有的传统美德,与保护他们的警察起了冲突,事后,甚至向他们的偶像表示深深的歉意,却不断埋怨那些辛苦的警察。我认为,他们真正该道歉的对象是整个中华民族,他们在整个世界面前,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彻底丧失了。自主化、多元化、现代化与世俗化的道德观发展趋势,似乎让当代大学生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越来越远。例如,现代社会中的“女体盛”、人体彩绘、裸泳等,从中国传统道德观的角度来看是伤风败俗、有辱风化的,而许多当代大学生则认为这是一种“美”,并不认为其中包含着不道德的因素。在选择职业时,他们“到中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人中,纯粹为了支援国家建设、服务中西部的人越来越少,而越来越多的人则是以此为跳板和平台,从而使己今后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紧迫性。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大学生的道德观状况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和成长成才,又深远地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和社会风貌。当代大学生道德观中冷漠性、功利性等特点的存在,表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加强和

改善,如果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很容易使大学生出现各种道德问题。大学生各种道德问题的出现和凸显,既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又会给社会的和谐安定带来严重的危害。另一方面,大学生道德观中社会性、理想性、积极性、易变性等特点的存在,又说明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可塑性很强。因此,当前要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引领大学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

那么,作为中华民族的精英代表,我们该如何在新时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呢?第一: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公私之辩证”是中国传统道德发展演化的一条主线。“公义胜私欲”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强调在“义”和 “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第二: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要从爱旁边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主张“合而不同”,“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强调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第三: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凡人炎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第四: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亦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信诺。第五: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里讲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圣心”是指一种道德境界。所谓“成德至善”,是说个体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由一种较低的境界到另一种较高的境界,不断前进而逐渐趋于“至善”的过程。——“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渐地但无止境地趋于“至

善”。第六: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此外,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

当代大学生虽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然而,道德方面却一直缺失。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第三篇:【整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整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爱国

“国兴我荣,国衰我耻。”爱国,是我们炎黄子孙心中永远的情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虽饱受排挤、流放之苦,依然“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而以“生斯世,为斯民”为己任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感动了无数中华儿女。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如屈原、陆游、文天祥这样的爱国主义者还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弦高、申包胥、辛弃疾、岳飞、陆秀夫、史可法、阎应元、王夫之、郑成功等。到了近代,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产生了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洪秀全、洪仁干、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从古至今,爱国的诗篇数不胜数,爱国的故事史不绝书。

相关名言警句: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二:勤俭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明君尧看到有人挨饿受冻认为是自己的过错,大禹治水数过家门而不入,他们拥有天下但是生活却十分俭朴,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为天下人作出崇尚俭德的表率。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也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勤俭”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相关名言警句: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三:敦亲

敦亲,从狭义上说就是厚爱父母双亲。《诗经·小雅·蓼莪》篇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报。”意思是人人由父母所生,在长大成人之前,也由父母所养,享用的一切物质生活的基业也由父母所创,因此,奉养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敦亲,从广义上说可以包括兄弟友爱、夫妻和睦等伦理道德行为。儒家一向把“齐家”作为“治国”的前提条件。《周易》说:“正家而天下定矣”。《礼记》说:“家齐而后国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崇尚的家庭伦理准则,是人们应该信守的道义原则。

相关名言警句: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列传》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四:诚信

古人云:“君子一言,重于泰山。”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特别崇尚诚信,不论修身、齐家、治国,都十分重视诚信。《道德经》中说:“轻诺而寡信。”意思是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孔子也多次谈到诚信的问题,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做人而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孔子有一个高徒叫曾参,一天曾子之妻欲出门,幼子要一起去,其妻不答应,孩子哭闹,妻子就哄孩子说回来后会宰猪做肉给他吃,孩子不闹了。妻子回来后,看到丈夫正在磨刀,问他为什么,曾子说要杀猪给孩子吃,妻子惊慌失措,说当时不过是为了哄孩子而已,不要当真。曾子回答,如果孩子从小就在哄骗、欺骗中长大,将来成人后是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家长要说话算话。于是,曾参履行了他妻子对孩子的承诺。可见,诚信既是一种人格修养,又是一种道德行为。一个人只有内心诚实,才能善待父母,善待朋友,进而整个社会才会和谐。因此,诚信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之基。相关名言警句:

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轻诺必寡信。——《老子》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五:廉洁

古人云:“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经过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廉洁奉公已铸成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始终在不同的时代熠熠生辉。一代青天包拯、海瑞、于成龙恪守“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的人生信条,抵挡住各种诱惑,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官,浩然正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范仲淹曾以直言而遭三贬,三起三落都不改其志,他为国为民,直言敢谏,始终如一,他先忧后乐的精神,廉洁奉公的节操,对时人后人的影响都很大。刘鹗曾说:“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清正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政永远是人民的期盼。

相关名言警句: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修务训》

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老残游记》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六:贵和

古人云:“和气致祥,乖气致异”、“万事以和为贵”。和即和谐、统一,即相互支持、宽容、感恩。一个“和”字,包含了和气、谦让、体谅、互尊等。“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做事主张“和衷共济”,共事讲究“和睦相处”,待人注重“和蔼可亲”,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我们的生活和世界也因“和”而美好。但要做到以和为贵,需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唯有宽容,才能化解矛盾,才能消融心与心的隔阂,才能创造和谐。历史上有不少靠一颗宽容之心创造“和为贵”的千古佳话,廉颇负荆请罪,将相终成刎颈之交,于是历史上有了著名的“将相和”的典故。“以和为贵”,铿锵有力的四个字,闪耀着中国传统智慧的灵光。

相关名言警句: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君子和而不流。——《礼记?中庸》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七:重义

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不仅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古人非常重视的一种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孔子也曾说过:“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又说:“见得思义。”(《论语?季氏》)意思是说,利益是人希望获得的,但是不能见利忘义。而见到可以得到的,要考虑是否符合道义,这就是是古人崇尚的取之有道,见利不忘义的道理。

相关名言警句: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八:好学

中国人重视读书、勤奋好学,已成为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据《汉书》记载:“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战国时期的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与之同朝的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西汉的匡衡,小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家的墙,借着缝隙里的一缕烛光读书。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好多了,不必再 “凿壁借光”,更不必模仿“悬梁刺股”的做法,但古人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相关名言警句: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第四篇:论中华传统美德与大学生个人修养

论中华传统美德与大学生个人修养

中国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从《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就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立志报国民族精神;第二,主张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第三,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第四,提倡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精英代表,应该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断发展。然而,纵观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发展趋势,不禁让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展感到担忧。很多人逐渐摒弃中国传统美德,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是封建的、守旧的、是束缚人发展的。所以,纷纷批评传统的、民族的道德。这是由于他们没有正确的认识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的现实价值在于以下四点:

第一,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发展中,社会大公德意识受人推崇,并使国与家高度统一起来,有效维护社会秩序,促使民族团结,实现国家稳定发展在道德上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是树立良好品行!在历史上看中华传统美德是让我们有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意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包含了为国家、为国家、为大众谋利益,分忧愁的思想。

第二,中华传统美德中的的职业道德,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教育职工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的传统职业道德就有敬业乐业、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办事公道、以义制利、奉献社会等,它们对今天的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第三,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家庭美德。在中国传统的意义上,在家庭生活的治理上,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倡导“勤俭持家”。古人将“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作为治家原则。治家乃齐家的前提,勤俭为和睦的基础。

第四,中国的传统个人修养美德。《论语》中写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实,我们今天也有四种修养:认知、行为、情感、群体。

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变化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第一,自主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的主体性得到大大激发,主体意识不断觉醒,主体精神不断高扬。当代大学生也在公平竞争、自主平等、追求效率的市场中充分展现着自己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自主能力不断提升。第二,多元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新旧体制转换所带来的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生产方式的多元性以及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社会上充斥和交织着纷繁复杂、多元杂糅的道德观念。第三,现代化。当前我国正在加紧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所进行的现代化既包括生产力、物质方面的现代化,又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关系方面的现代化,还包括人的思想领域和精神世界的现代化。第四,世俗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人的道德观更趋于务实和实际,他们越来越注重对个人利益和物质利益的追求,而集体利益和精神利益则被不断淡化。自主化、多元化、现代化与世俗化的道德观发展趋势,似乎让当代大学生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越来越远。

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紧迫性。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大学生的道德观状况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和成长成才,又深远地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和社会风貌。当代大学生道德观中冷漠性、功利性等特点的存在,表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如果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很容易使大学生出现各种道德问题。大学生各种道德问题的出现和凸显,既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又会给社会的和谐安定带来严重的危害。另一方面,大学生道德观中社会性、理想性、积极性、易变性等特点的存在,又说明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可塑性很强。因此,当前要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引领大学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

那么,作为中华民族的精英代表,我们该如何在新时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提高自我修养呢?

第一,要使自己拥有健康的人格。拥有健康人格的人应该是利于自我健康生长的,利于自我潜能发展的,作为社会的人,他是能和谐地融入社会的,他的作为是利于社会发展的。健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教育和自我努力才能形成。

第二,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不能过于自私,只想为自己服务,需知独木是不能成林的。

第三,要善于处理好身边的人际关系。要学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与人为善。同时,也要求我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要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理解别人。

第四,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亦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信诺。

第五,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当代大学生虽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然而,道德方面却一直缺失。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只有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国民的素质才能不断提高了,整个中国才会越来越文明。

第五篇: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院:美术学院

班级:09(5)

姓名:庄文越

学号:09173325

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凝练而成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 族几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我们重视自身修养,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社会 责任感和乐观进取精神。可以说,中华传统美德早已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 该怎样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呢?

一、坚定不移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列宁说: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 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 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 国和气节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仅具有找寻民族气节,挽救民族危亡的积极意义,而且突出 了要求把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崇高的历史责任感,所以每当中 华民族濒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都起到了救亡图存的战斗号角作用。自1840年鸦片战 争爆发以来,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 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 一强烈的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以上种种爱国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我们当代 大学生要铭记在心,体现在行动上,继承并把它们发扬下去。

二、奋发进取,立志报国 奋发进取,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 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

历史上拥有大志者不乏其人。明代戚继光年仅十七就任文职官,当上了登州卫指挥佥事。他对父亲表示,要做一个“身先士卒,临敌忘身”之士,还写下了“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日后在荡平东南沿海倭寇和防止北方异族的入侵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成为名垂 史册的民族英雄。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前去广州革命根据地,途经长沙写下的 《沁园春·长沙》,其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出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并为之奋斗终身。十九岁的周恩来所作“大江歌罢掉头东”也体现了他改造旧中国的远大志向。可谓少年

壮志 凌云。

我们大学生应把个人的理想抱负与祖国民族利益联系在一起,把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与为 民造福联系起来。更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自我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途中 不断地砥砺操行,从而完成大志。

三、开拓进取,不断创新 开拓进取,
中华民族虽也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蹂躏,但她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保持自 己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与中华民族的一批优秀人物跟随时代的潮 流,锐意进取,勇于改革创新是分不开的。惨遭车裂的商鞅,虽牺牲了生命,却使秦国后来 居上,超出东方六国,成为兵革强大,请侯畏惧的天下雄国,为秦始皇“灭诸侯成帝业”的 统一中国大业奠定了基础。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 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大胆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与中国封建社 会儒家正统思想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是何等的针锋相对。王安 石这种反对守旧,勇于进取的思想及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领先于时代,为 后人推崇和尊敬。

四、勤学好问,最大限度地丰富自己 勤学好问,
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这与古人的勤学分不开的。锥刺股是先秦纵横家苏秦好学 的故事。苏秦为吸取广博知识,夜以继日发愤苦读,当困乏时,以锥子刺腿,用来振奋精神,坚持学习。“三上”是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充分利用时间的一种学习方法,乃马上,枕上,厕 上,争分夺秒,积少成多,终于在文学上大有作为。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都说明勤学的道理。

读书光好学还不够,还需善疑好问。孔子从小入太庙“每事问”。他主张“疑思问”,“不耻下问”。荀子把“不知则问”和“不能则学”相提并论。他们都把学和问联在一起。不学不问怎能成为学问家,学贵在问,这样才能有所提高,有所超越。

古人这些勤学好问的事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我们要从中受到启迪,逐步形成勤学好问 的良好品德。

五、尊敬师长,明礼诚信 尊敬师长,
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连封建帝王也不例外。“西伯善养老”指的是周文王 在施行“仁政”时带头敬长。他上孝父母,下关心穷苦平民,并设立“三老五更”制度来侍 奉老人。共产党人的敬老境界更高一筹。李大钊曾说过:“……我不主张儿子对自己行孝,可是我疼爱自己的老人,因为他抚养了我,教育了我,为我付出过很大的心血,疼爱自己的 老人这是人

人之常情”。朱德自1909年离开家乡后仅见过其母一次,抗战时期,朱老总工 作繁忙,生活艰苦,但仍节省下一部分钱寄给母亲。母亲去世了,朱老总非常悲痛地说: “我 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一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过快乐的生活”。朱德把热爱母亲,热爱人民,热爱党紧紧联系 在一起。今天敬长传统美德不仅不能丢,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就深刻反映了这一点。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是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 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是内在优秀品质的

外化。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 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 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与一个有“礼仪大邦”之称的 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所以,明礼诚信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 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 中起来,完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勇于进取、开拓创新、尊敬师长、明礼诚信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

最后,让我们时刻牢记江泽民同志在《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一书中的题词“传承中华美 德,培养民族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一定要继承这些传统美德,并用自己的实际行 动把它发扬光大。


下载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大学生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大学生的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第二讲 孝敬父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孝敬父母长辈要受道德的谴责,要承担法律责任;孝敬父母长辈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过程与......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面面观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面面观 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努力建设新时代的新道德,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5篇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爱国 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李大小学五年级:张阿康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我们小学生,更应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如何才能使我们做到勤俭节约,使我们的......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浅谈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读后感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读后感 读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后,我深受启发,想起了我的邻居—邱叔叔,他是一个拾金不昧的好人。 邱叔叔是位农民,有2个在读高中的儿子和一个卧床在病的......

    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沈幼生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历经忧患并取得巨大文明成就的伟大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对故土、对祖国山河和人民深厚的......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读后感

    读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后,我深受启发,想起了我的邻居—邱叔叔,他是一个拾金不昧的好人。邱叔叔是位农民,有2个在读高中的儿子和一个卧床在病的妻子,家境十分贫困。记得在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