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绽放美丽心灵之花》课后反思
一听说班会的主题是“寻找最美丽的心灵”,我便引导学生们围绕主题,用眼睛去发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受真善美。确定这个目标后,我将班级分成了三个小组,学生们积极参与,收获颇多。在第一个环节“最美丽的心灵,我找”
中,他们分别从家庭、校园、社会三个方面呈现了他们的收获。但美是无所不在的,为了能让学生们充分地分享寻找的成果,我设置了第二个环节“最美丽的心灵,我说”,给学生一个自由补充的机会,学生们都能踊跃举手,谈得很充分。而在最后一个环节“最美丽的心灵,我演”中,学生们结合了自己的感受,准备了小品、歌曲、朗诵等节目,在“演”中加深了感悟。从这节课学生的表现来看,第一个目标较好地达到了。
这节课的第二个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美是无处不在的,并能够在具体行动中做一个拥有美丽心灵的人。前面的环节,学生们都能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但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也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所以我从他们自发为李老师举行的欢送会切入,让他们明白懂得感恩也是一种美德。然后通过听李老师的录音引导他们体会到感恩在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从而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拥有美丽心灵的人。最后,在“最美丽的心灵,我传递”中,我和学生把这节课的感悟化成歌声,在温馨的歌曲中把这些最美丽的心灵相互传递。相信通过这节课,学生们不仅懂得发现美、记录美,也会争做拥有美丽心灵的人。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这节班会课的容量比较大,形式多样,让学生思考、交流、感受的时间比较不够。其次,这节课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效果可以再加强,比如可以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以后要怎么做。在课后的研讨活动中,听了其他老师提出来的宝贵建议,我收获颇多,对班会课的设计和呈现方式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非常感谢教育办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锻炼的平台,我也会以此为契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第二篇:让心灵之花自由绽放
让心灵之花自由绽放
——高考作文阅卷之反思
内容摘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是新课标的精神,关键词:高考 作文 问题 反思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作文的成败直接决定了语文科的成绩。然而,2007年广西语文高考近30万份试卷,作文平均分仅43.81分,这对广大考生和语文教师无疑是一个重创。出现这样的低分,一方面是因为空白卷和字数严重不足的试卷出现较多,另一方面是因为许多考生的作文不尽如人意。在阅卷过程中,我觉得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审题立意方面
①审题没有把握好重点,以至于本末倒置,舍大取小。很多考生都把注意力放在了西瓜皮上,大谈不要乱扔西瓜皮,要保护环境卫生,进而谈到了环保的重要性,或干脆呼吁要培养社会公德,提高道德修养。
②审题错误,甚至完全脱离漫画,另起炉灶。如在某考生笔下,西瓜皮不知怎么变成了成绩单。该生认为,孩子摔跤了,旁边掉了一张成绩单。由于成绩不好,遭到了家庭、学校、社会的指责。“显而易见,孩子一定是因为上网玩游戏而荒废了自己的学业,从而引起了三方的关注。”最后,该生得出论点:“远离网络,珍惜青春。”
③套题作文大量出现。许多考生把漫画内容“嫁接”到平时熟背的范文中去,以不变应万变。如由小孩走路不小心踩到西瓜皮谈到“细节决定成败” “从小事做起”,又如由家庭、学校、社会对孩子说“出事了吧”谈到三方不应互相推卸责任,从而大谈“责任重于泰山”或“建设和谐社会”。
二、运用论据方面
①论据贫乏,反复使用相同的论据,缺乏新意。用得较多的正面论据有史铁生、司马迁、爱迪生、海伦凯勒、苏轼、洪战辉、勾践、林肯等,反面论据有杨丽娟、项羽等。
②文章空洞,没有论据,通篇泛泛而谈,翻来覆去就是同样的几句话。
③论据错误百出,如苏轼牧羊、孔繁森到山区教书、张铁生是轮椅上的作家、王安石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貂蝉和亲、贝多芬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等。
三、语言表达方面
①错字连篇,字迹潦草难辨。
②相似的句子在作文中频频出现,令阅卷者产生审美疲劳。如 “毛主席说我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雏鹰要经过风雨的洗礼才能搏击长空。”
③文字表达不通顺或标新立异,令人哭笑不得。如“没有一只鸭只有一条腿的,能走好路是要用它的两条腿的。”“司马迁受了宫刑,也就是被动了计划生育手术,但他没等伤口愈合,爬起来就写《史记》。”“唐三藏克服重重困难,穿过茫茫沙漠,登帕米尔高原,闯天门关天险,成了中国第一个到印度个人游的人,带回了许多圣经。”“妈妈是伟大的高级动物并拥有温暖的怀抱。”
④为了凑字数,方法层出不穷。如抄袭现代文阅读中的文段。活学活用原是好的,胡杨林和左公柳也的确能成为“战胜挫折”的论据,但大段大段抄袭原文以凑足字数则属于违规行为。又如一考生写到600字时无话可写了,于是写道:“在此,我要写一首诗献给我的父母。”又如一考生写道“你现在欢笑吗?或许你在哭泣。你的心情是好还是坏?为了你的身心健康,请你换个好心情。”
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主要是在中学阶段打下基础,特别是理科学生,他们几乎只在中学学习写作。可见,中学作文教学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及人生是多么重要。面对这些令人遗憾的高考试卷,我不禁对我们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深感担忧。
审题方面问题多多,并不是因为教师平时不重视。相反,教师还竭力将如何安排结构、如何构思、怎样立意等应试技巧传授给学生。可这样的努力往往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这种带有应试目的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写作的自由空间,致使学生的创造性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丧失写作兴趣,心态消极,被动作文。很多考生基本功不扎实,连“文从字顺”这个作文的基本要求都做不到。由此可见,他们对语文学习缺乏热情,并不是当作文化去了解,当作兴趣去探究,而是作为任务,不得不学,敷衍了事。
为了应试,许多同学还信奉“天下作文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只要能熟练掌握几篇范文,任何一个题目,我都能移花接木。所以在考试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东施效颦、不伦不类的套题作文。
王蒙在《致习作者》一文中指出:“从生活中才能发现文学,才有写作的源泉,才有写作的真实货色。”但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在现今的教育教学体制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学生整天呆在学校里,连看电视看课外书的时间都没有,生活体验有多少是可想而知的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因而每当作文的时候,“干瘪的作文素材仓库”使他们感到囊中羞涩,言之无物,感受空洞、想象贫乏。于是那些相同的论据反复出现、甚至还将许多家喻户晓的故事张冠李戴也就不足为怪了。
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愿广大语文教师对当今中学作文教学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只有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让给学生,让学生的心灵之花自由绽放,我们才能看到孩子们流露出内心真实情感的佳作,作文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作文教学也才能真正焕发出活力。
第三篇:美丽的花课后反思
美丽的花课后反思
设计时注意纠正以下几点问题:
1、过于追求形似不敢大胆取舍;
2、应强调整体,减弱局部,添加细节要慎重;
3、以线、面为主,点为辅,要注意线、面对比关系,注意点、线、面几何形的应用,是对自然束缚的最好突破 各式各样的花
1、增加趣味性很重要,附加了一个任务,“御风轩”的老板给大家发来了一个邀请涵,请大家参加一年一次的创意鞋大赛,并给大家带来了历届获奖作品作为参考,由此导入引入欣赏各种材料的鞋。最终接到邀请函的班比未接到的班更兴奋一些,制作起来更投入。
2、从原始鞋引出鞋的式样发展与装饰发展本身就是创意,将鞋的文化与式样、花纹三个部分揉到一个环节里,解决了最终式样单调的问题
3、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应当是每节美术课都要渗透,强调的。学生越善于发现自己的特点,就越能将之表现出来。引导学生要接受并喜欢自己的特点,根据自身特点来选材设计。强调当自己的特点与活动结合起来时,就会出现出其不意的效果。团包手工 本堂课的节奏把握还不够紧凑,以至于结尾仓促,失去了展评小结的精彩环节,课堂不完整,今后这方面还需要精心推敲。本课难点突破的不够到位。
一节成功的好课体现了教师把握教材重难点的能力和驾御课堂教学的基本功以及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在遗憾中反思求索。深钻教材,把握课程主旨,精心备课;满怀激情融如课堂,与学生同呼吸共欢乐;走出课堂,寻找不足,在反思中成长。为了教育的梦想,我们辛苦者且快乐着,成长着。
化平凡为神奇
设计意图:作业要求体现了层次性,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背景音乐选择了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学生了解歌词内容,能够从中受到鼓舞!梦幻的城堡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我充分搜集了相关教学资料,并查阅和借鉴了网络上的关于本课的一些资料,通过对三年级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决定采用情境法教学。学生对城堡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识。正因如此,我觉得利用欣赏图片更能给学生以想象和创作的空间。
我设计的自行车
首先,在措词方面,我没有去细细推敲。面对低年级学生,应该尽量语言通俗化。而我在课件中使用到了“结构”、“功用”、“发展史”等词汇,尽管进行了解释,但依然从书面上提高了难度。
另外,在最后的评述阶段,因为时间,只请到三位同学讲述自己的设计创意,而后没有进行集体展示。没能够给更多的学生这样的表现机会,非常遗憾!并且在对学生的评价没有达到全面性,未能关注全体学生,对学生评价语言也不够丰富。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都将引以为戒,从这几方面去努力,从而更加完整的去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新颖的电脑
本课教学目标是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各种植物枝叶生长的结构,叶片,花瓣的形状特征以及枝杈的前后穿插变化。能运用不同大小的点,流畅富有变化的单线条来写生各种植物,并将点与线结合添加上背景使画面的构图更完整。通过写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发现美,表现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动手能力。会响的玩具
在学生的制作过程中,学生表现很积极,但是由于时间不充足,导致学生在制作过程时,好多学生没有做完。让学生的作品没有得到展示评价,所以在我小结时,好多学生没有听老师在讲什么,只顾自己做手上的玩具。对于课后的延伸我也没有说到位,让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发展。电脑美术 画画布
本次活动中体现了活动性的原则。首先,在活动中,充分放手,让幼儿自由创作,探索设计花布,让幼儿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印出不同的花布;其次,及时肯定幼儿的创作,不断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发展的手段。new.060s.com 美术小记者
不足之处: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虽然学生对新闻工作的认识加深了,但是在理论的学习上还有些模糊,学生以报刊形式制作的新闻报道,可能因写作能力问题,内容上不是过于繁琐,就是过于简单化,过于繁琐就显得重点不突出,主题不明确。过于简单化,就显得没有生机活力,没有可读性。迷人的动画片
本课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环节紧凑、过渡自然。教学重点突出,能很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在德育方面,通过区分国内外动画片,激发学生好好学习,以后为我们国家各方面进步贡献力量,包括我们的动画事业。但也有不足之处,师生间的互动较少,学生能够动手、动脑的地方不多,以后的教学中因在课堂上让学生多思、多想、多做。
第四篇:让心灵绽放美丽
让心灵绽放美丽
当落叶带着优美的舞姿亲近大地,它也懂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当一滴水冲向冰冷坚硬的岩石,它更明白自己拥有水滴石穿的高贵加价值,当小草穿这绿悠悠的衣服遍布草原,它便预知未来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豪迈。这些卑微的生命虽然无法拿出自己的雄伟壮观同森林海洋相比,但他们总是在默默的努力着,编织着自己的梦,他们会用生命向人类宣布自己的不平凡,用生命触动人们的心灵!
大自然中便拥有如此美好的事物,触动我们的心灵。纵观历史长河,就更有众多的事物在我们的心灵中闪耀。
北海的边沿传来了隐约的笛声,夹杂着悲伤与无奈。我们辨认出了那颗豪迈奔放的心,是苏武用他一腔热诚谱写了边疆地带爱国英雄的美丽传说。他的妻子留不住他返回故国的热心,他幼小的儿子滞停不住他迈向故乡的脚步。在各种势力都无法阻挡的情况下,他义无反顾的回到了自己的君主面前,面对他那颗淋漓尽致的爱国热血挥洒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心灵为之触动,他的爱国精神将永远在我们心中收藏。
翻开历史的最辉煌的一页,我们怀着无比敬畏的心情走进了那间简陋的茅屋,在这里闪动杜甫瘦弱的身影,充溢着他悲壮的诗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即便是秋风也载不动他一生的忧愁,他载着忧国忧民的心蹒跚地走向了生命地尽头。他那颗伤痕累累地心犹如天空中最耀眼地明星照亮了人间地冷暖。看到他熟悉近人的面孔,心中犹如波涛翻涌,触人心弦。
在美的事物前面,我们抑制不住内心的触动,大自然的美及人世间的感动都时刻触动我们的心灵。站在生命的高度上,我们审视着那些鲜活的生命,他们的顽强和勇敢的精神力量,让我们铭记难忘。我们应当感激这种心灵的触动,它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欣赏到了更多的美丽。
第五篇:恐怖之花的美丽绽放
恐怖之花的美丽绽放
——浅谈哥特式小说的美学内涵
最近美国上映的暮光之城,吸血鬼日记等恐怖影片深受大家的欢迎特别是深受青少年的欢迎。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西方文坛史上备受争议的哥特式小说。很多学者认为哥特小说是一种离经叛道的文学现象,充满了惊险与刺激,不利于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我认为这类小说的结构要素并非只有“恐怖”,并且这种“恐怖”也和后来的灵异小说、恐怖小说、恐怖性经典小说等小说形式的“恐怖”有着本质差异,哥特式小说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哥特式小说是18世纪末出现于英国的一种新的文学模式,它以独特的神秘恐怖和浪漫风行一时,环境多为荒郊充满阴森恐怖的城堡,故事往往发生在过去,特别是中世纪,情节充满鬼怪、神秘失踪、攀力、乱伦、幽闭、骇人听闻,甚至常有鬼怪精灵或其它超自然现象、离奇事件,人物多怪异、畸形、变态、阴冷,小说气氛阴森、神秘、恐怖,充满悬念.风格上常常有一定的理性色彩。本文主要从阴森场景、恐怖意象、崇高理论方面论证哥特小说的美学内涵。
一、阴森场景的制造
爱伦·坡是哥特小说的代表人物,他对哥特小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笔下的恐怖是多种多样的,而场景气氛的营造最体现他的统一效果论,有的凶杀场景像被割裂的伤口一样隐隐作痛。在《扼舍古屋的倒塌》中,坡巧妙地将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结合起来渲染恐怖的氛围:古屋外“枯死的树木、灰暗的墙垣和水波不兴的小湖一足一种令人讨厌的神秘雾气”、古屋内“黑色的檀木地板”、“黑色的帷幔”、“白色的裹尸布”和“灰墙”透露出阴郁灰暗、沉重死寂的铅一般的恐怖色调,加之“隐士家的房门的破裂声”、“从府第传来的模糊不清的声音”、“巨龙临死前的惨叫声”与“刺即的拖的很长的、极其反常的尖叫声和摩擦声”交相呼应,带给读者视觉和听觉的强烈冲击和心灵震撼,让人恐于展卷又欲罢不能。哥特故事一般发生在荒野、废墟、地窖中,场景通常阴森潮湿恐怖。坡的奇思妙想成功地作用于读者的心灵并产生共鸣,“恐怖”其实是作者与读者的合谋。爱伦·坡利用场景的烘托以及细节的描写营造恐怖气氛以激起读者充满恐惧的快感,有的恐怖场景残忍得令人触目惊心,如在《黑猫》中“我”心狠手辣地用刀剜出黑猫的眼珠,不久又把黑猫用绳子吊死在树上,最后用斧头砍死妻子并把尸体砌进墙里。任何人可能都难以承受这种阴森恐怖的视觉冲击,都会产生压抑紧张而又无法逃离的心灵恐惧,但这是一种欣喜得恐惧,也是一种恐怖的安谧,正体现了哥特小说独特的审美价值,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二、恐怖意象的意义
恐怖意象除了作者在小说中描写的鬼魂、幽灵、怪兽和“不可知物”还包括其他与死亡密切相关的意象例如《黑猫》里的黑猫,猫的眼睛,《红死魔的面具》中七间色彩不同的屋子。前种属于“超现实恐怖”,所谓超现实恐怖就是超越现实的来自虚拟世界的恐怖,这种恐惧不但不会产生实际危害,反倒能让读者产生若即若离的特殊快感。一种恐怖意象越是描写的荒诞、离奇、不可思议,我们越是能够从中获得乐趣,而常见的事物即使被描写的再可怕刺激,我们看了后由于缺乏那种出格的痛楚,因而并不会留下深刻的记忆或思考。后一种属于具体恐怖,这种都是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黑猫》中闪烁着幽灵之光的猫眼象征着可以识破和洞穿人的恶毒内心的能力,而“绞刑架”图案则是时刻煎熬着行凶者的良心,成为“我无力摆脱的梦魇的化身” 作者反复强调黑猫形象,反复重复黑猫
故事,意在提醒读者“黑猫”在小说中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而是一个恐怖的意象,在唤起读者恐怖感的同时还能唤起刺激和愉悦的感受,这是一种非理性意志的表现所唤起的审美愉悦。《红死魔的面具》突出地运用了暗示死亡的意象。小说中七间屋子从东到西颜色分别为蓝、红、绿、橙、白、紫、黑,正是人生不同阶段的象征,分别代表出生、幼年、肯年、壮年、中年、老年、死亡的不同生命时期;房间由东至西有其深刻的象征意义:每日太阳都会东升西落,而太阳的东升象征着生命的初始,西落象征着生命的终结即死亡。因此故事中七个房间的排列便代表了生命的轮回。人们害怕黑色屋子实际上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工爷从东到西匆匆穿越六个房间倒毙在最后的黑屋里,象征着生命旅途由生到死转瞬即逝。黑乌檀木时钟就是丧钟,时刻提醒着城堡里的人们,无论是谁都难逃死亡宿命。死亡的阴影如同梦魇围绕着小说中的人物,死亡的意象冲击着读者的视觉神经和心灵。
作者采用这些意象深入到人内心的阴暗角落,揭露其隐蔽的内心世界、暴露隐藏其中的邪恶,让人不寒而栗。这些恐怖意象的运用增加了作品的恐怖色彩,同时使恐怖渗入到读者的心灵深处,带给读者惊耸恐怖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哥特式小说在更广阔的审美空间上实现了与读者的心灵沟通。
三、从崇高的理论看哥特小说
无论是恐俱还是诡异的美学特征都使得哥特小说呈现一种特殊的美感。这种美感是一种整体的审美氛围,即一种自由与愉快的审美快感。正如康德的崇高理论说论述的:“恐俱的崇高”、“高贵的崇高”、“壮美的崇高”,都是把对象放在主体心灵中的反映的角度去理解的,依次反映了对象在主体心灵中引起震撼的强度。因此,美的愉快与质联系着,而崇高的愉快与量联系着;美带有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产牛直接的愉快,崇高经历一个生命力受阻碍的瞬间,然后是生命力的强烈的喷射,它是以不愉快为中介的愉快(李璐璐 安徽师范大学)。
席勒认为,一切异乎寻常的、神秘的、难以捉摸的东西,还有黑暗等,都是观照的崇高对象。异乎寻常的、充满神秘诡异的黑暗事物也是常常出现在哥特小说中,如霍桑的《牧师的黑面纱》黑面纱作为一个诡异的甚至有此恐怖的事物贯穿于整篇小说。德行高尚、众人敬仰的青年牧师突然戴上了一张神秘的面纱,终生不肯摘除,让教民们猜疑的恐俱。他为什么戴上面纱?而这面纱为什么是黑色的?牧师至死也没有透露这个秘密。在人们看来,牧师脸上的黑面纱象征牧师的内心罪恶,他为一名少女做安魂祷告,在下葬的路上,有人竟然感到牧师与少女的精灵在手挽手地踱步。小说自始至终没有对牧师的一切行为做任何的解释,在牧师看来,这个世界是处处充满罪恶的,甚至“大地也遮着自己的黑色面纱”(爱伦·坡小说精选 陈良廷译),但是只有他才敢站出来认罪。因此,牧师也算是个举世独醒、举世独清的人物了,但是这种清醒和勇气只会给他带来源源不断的不理解和痛苦,让他带着无限的悲伤和孤独直到老死。黑色背负着痛苦、悲伤、抑郁、孤独、隐蔽等诸多内涵。黑面纱在此不仅是一件黑暗的道具,更是一种人性罪恶的象征,并且是一种不能示人的隐秘罪恶。读者通过对-黑面纱的惊恐,产生了一种畏俱感,崇高油然而生。
崇高理论与哥特小说的互文性,不仅使得哥特小说的审美特征凸显,而且也阐扬了崇高理论。这为进一步探索哥特小说的关学内涵有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意义。
总之,哥特小说是西方文艺园的一朵奇葩,其具有的美学内涵远不止我上面
所提到的。不管人们接受与否,它的存在都使整个西方文学生动起来了。恐惧其实与怜悯一样都能使人产生一种自由的宣泄感和对恐惧的征服感,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悲剧的快感”,是一种壮美。恐怖与美的经典组合常常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而且能升华并且净化读者的心灵。
参考文献:
1、爱伦·坡著、肖明翰译:《爱伦·坡哥特小说全集》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
2、【英】伯克著、李善庆译:《崇高与美——伯克美学论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157-158页。
3、黄禄善:《哥特式小说:概念与泛化》
4、朱振武:《爱伦·坡小说全解》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5、李艳:《当代西方恐怖美学粗描》
6、高万隆:《论英国哥特式小说》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三期,